生态垃圾

2024-07-20

生态垃圾(共10篇)

生态垃圾 篇1

越来越多的垃圾是城市管理者们面临的一个大麻烦, 如何处理垃圾是件令人们头疼的事情。目前, 人们处理垃圾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对它们进行堆积或填埋。有的地区在对这些垃圾进行处理后再建立各种形态的公园或广场。

如今, 荷兰科学家决定把这种处理垃圾的方法移植到海洋, 利用海洋中的漂浮垃圾 (尤其是塑料垃圾) 建造生态岛。这些人造岛屿可以作为旅游胜地, 或者作为海洋灾难中受害居民的安置地。

海洋垃圾大多是塑料

人类的不少垃圾经过内陆水域流向海洋。海洋垃圾主要由人类生活垃圾构成, 其中80%都是废弃的塑料制品。美国海洋学家查尔斯·摩尔在1997年驾船穿过北太平洋环流系统时, 发现了垃圾污染海洋的严峻形势。摩尔发现, 有大量塑料瓶盖、塑料袋、高频绝缘材料和微小的塑料芯片漂浮在海面上。阳光和海浪慢慢分解它们, 使它们变成小碎片, 在太平洋上形成了一个个巨大的“塑料漩涡”。此外, 海洋上巨型的垃圾堆也是随处可见。

这些塑料垃圾对海洋生物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越来越多的鱼儿、海洋哺乳动物和海鸟因误食塑料垃圾而死亡。海鸟常常会错误地将海洋上漂浮的塑料当成食物, 导致消化系统受到阻塞, 最终被活活地饿死。海洋中的塑料碎片在被小鱼误食以前, 就像海绵一样会不断吸附重金属和污染物。它们通过较大的鱼、鸟类和海洋哺乳动物向食物链的上层移动, 毒性会不断被浓缩。“绿色和平”组织的报告说, 他们发现至少267种海洋动物因误食海洋垃圾或被海洋垃圾缠住而备受折磨。

生态岛可以自给自足

为了消除垃圾对海洋生物的危害, 不少研究人员呼吁沿海国家和国际组织打捞海洋垃圾。荷兰科学家认为, 要把垃圾从海洋打捞到陆地上再进行处理, 成本会很高, 这让许多国家没有了积极性。他们提出了一种新思路:对海洋垃圾进行就地处理, 把各种海洋垃圾收集到海洋中的某个地方, 然后采用特殊的方法把它们建造成一个结实的人工岛屿。在岛屿上铺上从陆地上运来的泥土, 铺土深度根据需要可以从几十厘米到几米, 这样就可以建造出一个可以生长植物的生态岛屿了。

荷兰科学家打算从受垃圾污染最深的太平洋入手, 第一座人工生态岛由收集到的4.4万吨塑料垃圾建造而成。根据荷兰科学家的设计蓝图, 他们希望在收集4.4万吨的塑料垃圾后, 对这些塑料废品进行无毒无害处理, 制成一个个中空的“浮动平台”;把这些平台连接起来可形成小岛的“地基”, 在上面铺设泥土和砂石, 然后建设道路、农田、沙滩和房屋。根据设想, 这座人工塑料生态岛的面积为1万平方公里, 和美国的夏威夷岛大小差不多。由于小岛远离大陆, 所有的物资和能源将尽量自给自足。能源主要依靠海岛上特别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和波浪能。海岛上将建设城市、农村和海滩, 还有一些没有污染的高科技工厂。这座小岛可以满足50万人的日常生活所需, 可以接收25万名常住居民和25万名游客。

人工生态岛一举三得

参与设计人工生态岛的一位科学家表示:“我们设计人工生态岛主要有三个目的。第一是清理海洋上规模庞大的塑料垃圾;第二是创建出一块新陆地;第三是建立一个可供人类生活和居住的环境。这一计划不但可以通过海洋垃圾创造出一个新的人类栖息地, 还能把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清理掉, 让海洋变得更加干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 越来越多的沿海居民将会因海平面上升而失去家园。此外, 还有一些沿海居民在飓风和海啸中失去了居所。人工生态岛将为这些灾民提供新的家园。

茫茫大海上的旅行生活令人感到枯燥, 这些人工生态小岛也将为游客提供海上旅游的好去处。海洋人工生态岛上将设立海洋垃圾博物馆, 让游客在旅游休闲的同时认识到地球垃圾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的危害。利用垃圾岛建设旅游胜地并非首创, 此前已经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在垃圾堆上建设了景区,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新加坡的马高岛公园。马高岛位于新加坡陆地以南8千米的海洋中, 是一个垃圾岛。尽管这个地方每天还要接收1 400吨的垃圾, 但是因为有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 没有任何异味散发。这里风景优美, 已经成为了野生鸟类和海洋生物的天堂。

在海洋上建立垃圾生态岛, 看上去比较美好, 但这毕竟是一种无奈之举。如果人人都能增强环保意识, 努力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海洋就会一直那么清澈、蔚蓝、美丽。

生态垃圾 篇2

破解难题

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生态处理

——在旺苍县2011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普济镇党委 普济镇人民政府

(2011年2月25日)

近年来,我镇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灾后恢复重建、城乡风貌塑造、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努力向基层、村庄、盲点死角延伸,积极探索农村生活垃圾生态处理 “户集→组分→村运→镇处理”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投入少、见效快、生态化、可持续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新路子。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一种模式,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生态处理。

为有效地改善全镇人居环境,强力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分类化、生态化,我镇采取“户集→组分→村运→镇处理” 农村生活垃圾生态处理模式,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该模式的具体做法是:①农户将生活垃圾就近投放入户集池。②各组保洁员定期将户集池中的垃圾运至生态垃圾池进行分类处理,保洁员将废纸、废金属、废塑料等可回收垃圾进行收集,送至村再生资源回收点进行变卖;将树叶、泥土、尘灰等可降解垃圾,采用生物 1

堆肥的方式在生态堆沤池中进行储存、发酵,转化成有机肥料,还园还田;将建筑废渣、废旧织物等不可回收、不可降解的垃圾集中于不可回收垃圾中转屋。③村转运车辆将各组不可回收垃圾进行收集并转运至镇垃圾处理场。④镇垃圾处理场对不可回收垃圾进行填埋处理。

二、破解两大难题,着力完善农村生活垃圾生态处理建管机制 统一规划,坚持标准,着力破解基础设施建设难题。在县规划和建设局、县城乡治理办的指导下,我镇按照“布局合理、经济方便、便于处理”的原则,全面加强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以组为单位,每5-10户农户规划修建1个规格为200cm×100cm×80cm的二格封闭式户集池(分可回收垃圾池、不可回收垃圾池)。二是以村为单位,在公路沿线每120—150户集中点规划修建1个规格为400cm×200cm×120cm的三格封闭式生态处理池(分可回收垃圾池、不可回收垃圾池、生态堆沤池)。三是以镇为单位,统一规划修建1座垃圾集中填埋场。目前,全镇规划建设封闭式户集池210个,生态处理池30个,现已分别建成18个、5个,形成了镇、村、组、户整体联动的垃圾生态处理体系。

强化教育,构建机制,着力破解垃圾处理运作难题。一是通过广播、标语、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生活垃圾生态处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制定了垃圾生态处理技术规程,召开由镇村组干部、保洁员和户代表参加的垃圾分类处理培训会,2

对垃圾分类知识和方法进行详细讲解,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如何分类、怎样处理的问题。二是以组为单位,采取村民“一事一议”的办法,在各组村民中公开聘选1名群众公认、责任心强的保洁员,由保洁员每天负责本组公共区域的保洁,每周负责分类处理户集池、生态处理池中的垃圾一至二次,确保各组公共区域有人清扫、垃圾有专人处理。三是建立农村生活垃圾生态处理运行经费保障机制,采取“户集一点,社会筹一点、镇投一点,县补一点”的办法,积极筹措运行经费。以村、组为单位,根据村民“一事一议”,按照“谁受益、谁付费”原则,每人每月收取1元垃圾清运服务费,主要用于解决各组保洁人员工资,不足部分由镇政府给予差额补助。

三、彰显三种效益,积极巩固农村生活垃圾生态处理成果 从经济效益看:以大营村为例,在没有实行垃圾生态处理前,全村每年共有890吨垃圾产生,仅转运费一项就近5万元,而实行垃圾生态处理后,基本实现了5%的垃圾回收利用,55%的垃圾作为生态堆肥利用,仅40%的垃圾需转运处理,一年将节省转运费3万元。

从生态效益看:采取“户集→组分→村运→镇处理” 农村生活垃圾生态处理模式,不但实现了农村垃圾的再利用、减量化和生态化,而且还产生了大量的有机肥料,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农民的购买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低碳、可持续发展。

从社会效益看:农村垃圾生态处理新模式,不仅是广大干部群众 3

纵深推进治理工作向基层、村庄、盲点死角延伸的又一载体,有效破解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难题,同时也改善了村容村貌,增强了广大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社会效益不断提升。

生态垃圾 篇3

一、引言

我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的。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城市解决生活垃圾的出路,大都以填埋作为最主要的方法。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和技术的制约,很多大中城市初期投资建设的填埋场未按卫生填埋场的标准进行设计,后期亦未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因此出现了一个只有在我国才有的概念——存量垃圾,即堆放于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和不达标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中的生活垃圾。

根据《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底,我国已有卫生填埋场、简易填埋场和以填埋为主的综合处理场共计1549座,总占地面积36262公顷,综合处理能力421776吨/日。而在未来的5-15年内,将有1469座填埋场陆续被填满。除此之外,各地还存在着大量小规模的垃圾堆放点。这些“存量垃圾”正在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安全问题。比如,填埋气中含有甲烷和硫化氢等,不但带有难闻的恶臭,还会引发温室效应、污染大气,带来爆炸和火灾等安全隐患;垃圾渗沥液中更是含有大量的氨氮、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地下水、地表水及土壤,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原有的填埋场已从城市边缘变为城市的中心或居住区,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正在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的突出制约因素。

国家技术标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GB50869-2013)规定:“填埋场土地利用前应作出场地稳定化鉴定、土地利用论证。”但是在自然状态下,老填埋场的存量垃圾稳定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至少需要50-100年。因此,如何对老填埋场进行有效治理,使其在短期内快速转化为安全稳定、可以利用的建设用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国发【2010】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工作意见》指出,各省(区、市)要开展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和不达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排查和环境风险评估,并制定治理计划。国务院于2012年4月19日转批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将存量垃圾的治理列入生活垃圾无害化的六大重点任务之一,明确提出了对垃圾简易处理或堆放的设施和场所进行整治,对已封场的垃圾填埋场和旧垃圾场要进行生态修复、改造的建设任务。“十二五”期间,预计实施存量垃圾治理项目1882个,其中不达标的填埋场改造项目503个,封场项目802个,非正规堆放点治理项目577个。国务院在2012年128号文《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关于开展存量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通知》中给予了211亿元的资金支持。结合“十二五”期间,全国各地对未来的存量垃圾治理工作所制定的计划,保守预计,“十三五”期间,国家将有超过180亿元的资金支持存量垃圾治理工作。

二、金口垃圾填埋场及园博会背景介绍

武汉市连接中国内陆东西部,截至2014年末,全境面积达8494.4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033.8万人,城市生活垃圾年清运量高达295万吨,垃圾无害化处理已成为武汉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武汉市金口垃圾填埋场位于汉口西北郊金口张公堤外侧,场地主体为规则的四边形,全场用地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是上世纪1998年为解决汉口地区的垃圾出路而兴建的,投入运行以来已累计填埋垃圾量约502万立方米。由于金口垃圾填埋场选址和建设时间较早,当时的建设标准和要求又比较低,加之资金投入有限,从而造成了填埋场的“先天不足”。此后,由于周边居民的不断投诉,武汉市政府决定提前关闭金口垃圾填埋场。2005年7月1日,这座当时武汉市规模最大的垃圾填埋场提前“退役”。关闭后,虽然管理部门对填埋场进行了封场,但是积存的垃圾仍然产生填埋气体、垃圾渗沥液等污染物,对周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安全隐患。

2012年,金口垃圾填埋场所在的区域被选定为2015年在武汉市举行的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主会场,这是国内首次在封场后的垃圾填埋场上修建园林并作为园博会主会场。这一大胆的创意无疑具有深远的创新示范意义。而为了确保园博会的成功举办,必须采取妥善措施,对金口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将没有异味、没有污水、垃圾堆体稳定的一方“净土”,完整地交付给园林设计方。

三、填埋场场地调查

经过充分的工程地质勘察和污染调查后(主要包括全线地形、地貌、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水文气象、地震等工程地质条件和填埋气、渗沥液、垃圾土、周围大气、水、土壤等污染状况),工程技术人员将金口垃圾填埋场污染区划分为四个分区(见图)。

北部扩征区为Ⅰ区,南部填埋库区分为三区,其中Ⅰ区呈直角梯形,垃圾堆填时间较长;Ⅱ区近似长方形,是大填埋区的西半部分,为垃圾堆填时间较短区;Ⅲ区近似长方形,是大填埋区的东半部分,主要为垃圾翻填区,垃圾填埋时间较短;Ⅳ区同样近似长方形,为沿张公堤的堤防控制区,垃圾填埋时间较长(分区简略介绍)。

根据场地污染调查的情况和填埋场场地稳定化利用的判定要求(GB/T25179-2010)(表1),金口垃圾填埋场修复后作为永久性公园,各项指标至少应达到中度利用要求;部分人流密度较大的区域(如北门),应达到高度利用的要求。根据前期的场地调查,现状场地I区与Ⅱ区接近低度利用场地标准要求,为非稳定区;Ⅲ区与Ⅳ区垃圾接近中度利用场地的标准要求,为基本稳定区。四个区域均不能满足拟建工程的建设要求,需要进行生态修复。

nlc202309082347

四、填埋场治理技术及比较

目前,国内外对存量垃圾的治理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技术(表2)。

1.规范封场技术,即采取覆盖封场的方法,在保持堆体厌氧环境下,人为控制污染物的有序排放。该技术成本不高,工艺简单,主要包括堆体整形坡度、渗沥液和填埋气导排、防渗、封场覆盖等工序,是我国目前应用最多的老填埋场修复技术,如杭州天子岭填埋场、深圳玉龙坑垃圾填埋场和宝安阿婆髻垃圾填埋场、湖北省枝江填埋场等。

2.开挖筛分/转运,即将垃圾全部挖出后进行筛分处理或转运至其它的填埋场进行回填处理,主要工序包括挖掘、筛选、回填、外运等。该技术可彻底消除污染源,但通常投资较高,且存在爆炸等安全隐患。国内应用实例有北京北天堂垃圾填埋场和三海子郊野公园等。

3.好氧修复技术,即以好氧生物反应器为核心的垃圾填埋场治理成套技术,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已成功应用20年,如德国Kuhstedt、意大利Landfill C、美国NewRiver Regional等,我国的首个实例是北京黑石头消纳场(2008年)[1]。该技术可广泛应用在有垫层或无垫层的正规或非正规的垃圾填埋场,适用于封场后或正在运行的垃圾填埋场[2]。其基本原理是将垃圾填埋场视为一个巨大的“容器”,在填埋堆体中埋设注气井、注液井和排气井,使用高压风机,通过管道和注气井,将新鲜空气加压后注入垃圾深处,同时把垃圾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抽出,并对反应物的温度与垃圾气体进行监控,同时将收集的渗沥液和其它液体回注至垃圾堆体,激活垃圾中的微生物再生,以此营造一个比较理想的有氧反应环境,使反应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加速垃圾场场地稳定[3]。该技术的最大优势是治理周期短,一般厌氧自然降解过程需要50-100年,才能完成的垃圾降解稳定化历程[4],在1-3年内即可完成,并且在修复过程中气体产物为二氧化碳,而非传统厌氧过程中的甲烷,从而大大减少了温室效应。另外,垃圾渗沥液通过回灌直接消耗在垃圾填埋场中,水质得到改善,外排量减小,污染强度降低[5]。

五、金口垃圾填埋场治理方案和效果

金口垃圾填埋场的治理方案从设计、建设、运行、验收等,都经过了专家的多次考察、比选、论证,充分参考并优化了国内外现有的经验,并且与园博会建设相衔接,在建设和运行中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力求经济性与治理效果双赢。

工程技术人员结合前期调查,Ⅲ区与Ⅳ区填埋龄为基本稳定区,可直接采用规范封场修复;I区与Ⅱ区填埋龄相对较短,若采取规范封场修复,将对场地用于园博会及其后续城市公园形成长期的环境与安全隐患,所以并不可取;若采取原地筛分处置的办法,预计总费用约4-4.4亿元,且工期过长,不能满足要求。经过综合对比,依据好氧反应器原理的好氧快速降解方法在短期内实现简易垃圾填埋场治理具有其它方案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最终采取了Ⅲ区与Ⅳ区规范封场、I区与Ⅱ区好氧修复技术的综合治理方案,总投资约2亿元。主要工程内容包括堆体整形、堆体覆盖、地下防渗墙建设、好氧修复系统安装及调试(各种井、管道、风机、泵、控制与检测、监控、预警系统等),填埋气和渗沥液导排、收集、监测系统、DTRO成套设备及辅助设施、浓缩液处理设施、填埋气体火炬燃烧系统(含脱硫、储气罐),填埋气体氧化燃烧系统等。经过十二个月的满负荷好氧修复运行后,金口垃圾填埋场所有技术指标均达到了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稳定化场地利用技术要求》(GB/T25179-2010)规定的中度利用要求,使这处恶臭扰民、污水横流的“毒地”从此消失,整个场地变身为林木幽幽、花谷茶坡的山体景观,成为园博会主景区-荆山景区,与张公堤相呼应,实现了“生态山轴”和“景观山轴”的总体生态格局。除此之外,园博会创新性地在垃圾场上方的荆山上展示了部分生态修复的工程管道和催化氧化燃烧器、修复控制系统及渗沥液处理工艺流程,未来还将规划设计一处室内展馆,展示金口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的全过程,包括技术、目标、成效等,进行科普示范。

金口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是世界范围内目前规模最大的原位好氧修复老垃圾填埋场的成功案例,其修复难度、工艺复杂程度更是未有先例。该项目对废弃的垃圾填埋场进行生态修复治理,将垃圾填埋场变废为宝,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周边的环境状况,彻底消除了垃圾长期堆填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提供了一条生态城市的发展思路,而且园博会结束后园址可以保留,可为整个城市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武汉市创建更加清洁、卫生的城市,发展武汉城市旅游作出贡献。

2015年12月10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武汉市凭其对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后建设园博园的成功范例,一举获得“C40城市气候领袖群第三届城市奖”。这是中国内陆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获得的第一个国际奖项,是我国环境修复领域的创举,其对城市的环境修复、生态环保和资源利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示范意义和前瞻意义。

参考文献

[1]邵靖邦,唐嵘,阐霏,蔡中异,王盟.好氧降解加速垃圾填埋场稳定化技术,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与填埋场绿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2011

[2]范晓平,王雁晖.我国存量垃圾治理技术综述[J].环境卫生工程. 2015,23(1)

[3]李睿.填埋垃圾原位好氧加速稳定化技术研究[D].2013

[4]Lee J Y, Lee C H, Lee K K. Evaluation of air injection and extraction tests in a landfill site in Korea: Implications for landfill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Geology, 2002, 42: 945-954.

[5]Rich C, Gronow J, Voulvoulis N. The potential for aeration of MSW landfills to accelerate completion. Waste Management, 2008, 28: 1039-1048.

(责任编辑:王然)

人工生态系统垃圾分解能力研究 篇4

1 分解能力比较

自然生态系统中没有人工合成的有机物, 有的只是动植物的尸体。这些尸体大多被其他生物消化、分解, 剩余的骨架在条件适应时也会风化, 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植物尸体的分解时间见表1, 动物尸体的分解时间见表2。

数据来源:http://www.mofangge.com/html/q Detail/09/g1/201202/etp0g10994179.html

由于光照和温度的不同, 枯枝落叶的分解速率不同。叶片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 (细菌真菌等) 分解后, 残余的无机物可用作肥料。

数据来源:http://tieba.baidu.com/p/1823504450

动物尸体最终被分解成简单无机物, 成为地球自然资源的一部分。从表1和表2的数据可以理解为什么在自然界中, 树叶不断凋落, 动物不断死亡, 落叶和尸体却没有堆积如山。大自然的神奇在于自己创造的产物自己有能力分解消化。

人工生态系统中, 由于人类需求的膨胀, 生产技术的发展, 人类一方面不断地从生态系统中掠夺资源满足自己的贪欲, 一方面源源不断地制造着成分越来越复杂的垃圾, 而这些人工合成垃圾的自然分解时间已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部分生活垃圾完全分解时间见表3。

数据来源:大自然的分解功能-科普资源信息库, http://www2.cdstm.cn/c12/info.jsp·id=275520

通过表1、表2和表3的比较, 可以看出人工生态系统的分解能力远远低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只有大力发展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分解技术, 才能确保人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延续。

2 现有垃圾处理方式分解能力分析

目前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焚烧、堆肥、填埋和回收利用。焚烧法有占地面积小、减容量大、无害化程度高、热能可回收等优点, 但使用焚烧法处理垃圾时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垃圾焚烧一般要求垃圾的最低热值3360 k J·kg-1以上[1], 如果热值低, 将增加运营成本, 不适宜焚烧;二是垃圾焚烧存在环境污染隐患主要是二恶英的排放;三是如果垃圾不分类, 不但会浪费可回收垃圾和可堆肥垃圾, 也会增加运营成本, 降低焚烧法的效率。如果能从源头上分类收集垃圾、剥离出可回收、可堆肥垃圾, 提高焚烧垃圾的热值, 妥善处理焚烧烟气、使尾气中的二恶英达到排放标准, 那么焚烧法将会成为人类处理垃圾的重要技术手段。堆肥是处理有机垃圾最有效, 最适宜的技术手段之一。但由于垃圾混装, 垃圾堆肥前期分选工作复杂且不彻底, 结果是处理成本高, 堆肥的质量难以保证。目前堆肥处理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并不理想。资源回收利用是指回收可再生循环的“垃圾”, 如纸类、玻璃、金属、塑料等废弃物。许多国家已将资源的回收利用作为补充资源、能源需求的有效途径。填埋由于具有处理费用低、技术成熟等特点, 比较常用。填埋的弊端一是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的填埋的垃圾会造成地球资源的二次污染 (渗滤液和沼气泄漏、汞、铅等有毒重金属污染等) , 一旦泄漏, 造成的污染基本上无法修复的;二是填埋物分解还原为可利用地球资源的时间太长。也就是说, 填埋只是将垃圾移动到不可视的范围, 难以能做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混装垃圾简单填埋是一种极不负责的鸵鸟式垃圾处理方式。

填埋是我国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 我国的垃圾填埋处理量大约占垃圾总量的80%[2]。人造垃圾自然状态下的分解还原为地球资源需要的时间长, 而且一些垃圾会污染环境。垃圾的混合焚烧, 不但热值低, 更为致命的是烧毁了大量可直接资源化的垃圾。如果我国每年产生的几百万吨、几亿吨垃圾被直接埋掉或烧掉, 造成资源浪费与污染。

3 我国政府对垃圾分解能力的重视程度

由于人类制造的生产生活垃圾的成分越来越复杂, 量越来越大, 它的分解需要人类自己充当分解者, 需要人类科学的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精力专门处理人工生态系统产生的垃圾。目前我国治理环境和保护环境的费用主要依靠国家投资, 投资状况可以反映政府对治理环境和保护环境的重视程度。在我国统计年鉴中生活垃圾处理的投资归属于市容环境投资指标来统计, 为了研究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情况, 本文以中国、北京、上海和广州为基础, 收集了地区生产总值、垃圾清运量、固定资产投资、市容环境卫生指标的2000年至2012年的数据, 利用公式1从时间维度上研究了环境保护投资与人均GDP、户籍人口、垃圾清运量和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性情况, 计算结果见表4。

其中:y:市容环境卫生;

x:生产总值、垃圾清运量、固定资产投资。

根据相关系数的判断准则:|r|<0.3, 低度相关;0.3≤|r|<0.7, 中度相关;|r|≥0.7, 高度相关。表中相关系数表明:

从表5可以看出, (1) 就全国范围讲, 市容环境卫生与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等线性相关程度很高, 而与垃圾清运量相关度中度偏上; (2) 北京、上海、广州全国三大城市的市容环境卫生与生产总值、垃圾清运量、固定资产投资等分别是中度相关, 其中北京市容环境卫生与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度都是中度偏下, 广州市容环境卫生与垃圾清运量的相关度也是中度偏下。

相关性分析结果只是反应各指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单纯的相关系数值不能够准确客观地反应各指标之间应有的客观规律和逻辑关系, 需要结合其他指标值来确定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因此选取了市容环境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指标来分析我国政府对生活垃圾管理的力度和态度。

从人类可持续、地球资源循环的可持续角度讲, 市容环境卫生投资应该随人口的增加, 经济的发展, 垃圾清运量的增加而同步增加。结合相关性分析结果和市容环境投资比重曲线 (图1) 可以看出, 我国发展现状反映出市容环境卫生没有与生产总值、垃圾清运量、固定资产投资等社会经济现象及时、同步、协调地发展和进步。

从图1可以看出, 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市容环境卫生投资无规律可循, 每年投入资金量的大小波动性大, 说明投资政策具有随意性, 没有科学的规划。全国市容环境比重由于是各城市的平均值, 波动性小, 但是比值很低, 最高竟是2000年得0.256%, 最低值为2012念得0.106%。这些现象和数据都说明我国政府不重视生活垃圾处理问题。

重视程度不够, 现有的法律法规就得不到落实, 相关制度的建设及法律的完善也就遥遥无期;重视程度不够, 环境保护的资金就得不到落实, 研发垃圾分解技术的团队也就会缺乏相应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经济的发展, 垃圾的成分将越来越复杂, 垃圾产生量也越来越大, 如果不重视垃圾处理问题, 不重视市容环境投资与垃圾清运量等社会经济现象的同步协调发展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将制约和遏制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构建人工生态系统的分解能力是人类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的需要。

4 构筑垃圾分解能力的建议

垃圾处理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环卫技术问题, 它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垃圾问题的处理, 需要政府以源头减量化、利用资源化和处理无害化为宗旨, 构筑垃圾综合治理对策。

4.1 制定具有执行力的生活垃圾分装法律条文

垃圾成分不同, 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方式不同。混装生活垃圾从根本上否定了各种垃圾处理方式的优势, 即增加了垃圾处理成本, 也降低了现有垃圾处理技术的处理效率。垃圾分类, 一方面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 减轻固体废弃物填埋或者焚烧的压力, 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一些企业提供原料, 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从垃圾收集的源头上将各类垃圾分门别类的收集, 有助于发挥各种垃圾处理方式的优势, 提升垃圾的分解率和利用率。

现行《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 缺失具有执行力的生活垃圾的分装与统收条文。日本现有8个不同分类的垃圾桶, 而我国的一项调查显示, 70%的网友表示我国垃圾分类标准不明确[3]。我国需要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生活垃圾的分类体系和违法处罚体系。这些规定应该明确垃圾如何分类、分为哪几类, 违反分类原则、随意丢弃垃圾应该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如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那个部门来执法。这些有执行力的、可操作的法律法规将会强制每个垃圾制造者重视垃圾处理问题, 将会调动全民参与生活垃圾的治理问题, 从源头上提高垃圾的处理效率。

4.2 构建垃圾收费制度

构建垃圾收费制度需要依据“谁污染、谁负责;多排放、多负担”原则, 落实该原则有两项工作必须得做, 一是建立垃圾计量收费的标准, 二是将垃圾收费员工作职业化。垃圾计量收费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垃圾的成分。垃圾的成分不同, 处理的成本及收益不同, 收费标准也应不同。至少应分为三大类:可回收垃圾、可堆肥垃圾和可焚烧垃圾。收费标准大类下是否需要细化设置, 应根据当地情况确定。垃圾收费标准确定后, 如何实施收费制度是关键。落实多排放, 多负担原则, 就得由收费主体自行安排收费员挨家挨户上门收取。而且实行垃圾收费实名制, 即每户居民的垃圾得有与其身份对应的号码, 这样才能将垃圾分类责任落实到居民个人。即方便执行收费制度, 又便于监察和执法。

环境保护工作人人有责, 垃圾收费员的工作应得到应有的尊重。除隶属于企业的垃圾收费员外, 政府部门应该根据需要设置垃圾收费员岗位。我国职业共划分为8个大类, 66个中类, 413个小类, 1838个细类 (职业) [4], 但是里面没有垃圾收费员职业。

4.3 构建特殊商品垃圾回收押金返还制度

垃圾回收押金返还制度是指某些商品价格中包括商品废弃物回收价格, 产品销售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向上层销售渠道先行垫付废弃物回收等值押金, 消费者也需要消费商品前先行支付押金, 归还该商品废弃物后, 可取回押金。最终使这类产品的分解集中化, 有助于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处理的资源化、无害化宗旨。如电子类产品、机械类产品、瓶装罐装类等产品, 可实行电池以旧换新, 电器以旧换新等消费限制。在德国, 循环经济最初被称为“垃圾经济”[5]。

4.4 以“零垃圾”思想为指导构建生产企业垃圾清运制度

人工生态系统是个开放的系统, 需要外部系统不断地输入物质, 同时也向系统外输出物质及废弃物, 它自身无法独立完成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人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生活用品在市场机制作用下, 会有大量企业和个人主动生产经营这些产品以满足人类的需求。然而, 生产这些产品的过程中一定会衍生出大量的生产废弃物。由于处置这些废弃物收益率低甚至无收益、负收益, 生产企业往往外泄这些废弃物, 造成污染环境。因此政府需要从垃圾生产全寿命期中的每个环节贯彻“零垃圾”思想和政策, 制定相应的具有操作性的法律条文, 形成各生产企业生产产品和包装可循环制度, 提升企业的废物再利用率, 使企业为了达到检查标准, 生产之初就研发生产带来的废弃物变废为宝的环保技术和渠道, 使生产企业的垃圾清运问题从垃圾产生的源头上得到治理。

4.5 鼓励和引导私人企业从事生活垃圾处理行业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即使不发展工业, 不断增长的生活垃圾不妥善处理, 也会使环境不断恶化。如果生活垃圾处理的技术、人力、资金、物力等问题完全依靠政府, 则垃圾问题将是个沉重的社会包袱。政府也不能把处理生活垃圾的责任据为己有, 需要考虑如何借助社会资源去治理生活垃圾。只要垃圾处理行业有利可图, 就会有企业主动介入。政府一方面要制定适宜的政策鼓励和引导私人企业从事生活垃圾处理行业。一方面加大垃圾处理技术的科研投资力度, 为科研单位和个人提供研发需要的资金、技术和政策。德国政府付费并委托专业的垃圾处理公司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6]。德国现在至少有500家WEEE回收处理企业[5] (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用处理过的废弃物生产生物燃料来替代汽油, 可望使全球碳排放减少80%[7]。

垃圾处理市场化政策和垃圾处理技术研发政策, 配合垃圾收费制度, 使垃圾处理企业的收益 (垃圾的收购费、处理垃圾带来的收益等) 减去企业运营成本后, 能够盈利。以此来引导和鼓励企业自己收购和处理垃圾, 逐渐使垃圾处理业产业化, 市场化。

参考文献

[1]吕瑞鹤.垃圾焚烧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河南建材, 2009, 5:105-106.

[2]张英民, 等.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现状与管理对策[J].生态环境学报, 2011 (2) :389-396.

[3]鲁先锋.垃圾分类管理中的外压机制与诱导机制[J].城市问题, 2013. (1) :86-9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分类大典.

[5]高辉清, 钱敏泽, 郝彦菲.建立促进绿色消费的政策体系[J].中国改革, 2006. (8) :44-46.

[6]于洪波.从“生废”走向“消废”[J].生态经济, 2011. (10) :97-100.

[7]废弃物制生物燃料可减全球80%碳排放[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09. (1) :44.

[8]2007-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

[9]2007-2013年北京统计年鉴.

[10]2007-2013年上海中国统计年鉴.

垃圾填埋场封场与生态恢复设计 篇5

垃圾填埋场封场与生态恢复设计

以温州市杨府山垃圾填埋场封场与生态恢复设计为例,从封场覆盖、渗沥液收集导排处理、生态恢复和园林造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为同类项目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作 者:韩志威 王领全 姚洁 刘东阳 作者单位: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天津,300074刊 名:天津科技英文刊名:TIANJIN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200835(3)分类号:X7关键词:垃圾填埋场 生活垃圾 生态恢复

生态垃圾 篇6

一、石家庄市生活垃圾处理状况

近十年来, 由于石家庄市区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导致城市生活垃圾迅速增长, 根据石家庄市环境保护局提供的资料, 石家庄市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约3, 000吨, 人均生活垃圾产量1.1千克。垃圾构成的变化趋势为无机物比例降低, 有机物和可燃物增加、可回收利用物增多、可利用价值大, 其中废旧金属、废纸、废玻璃、废塑料约为40%。2011年石家庄生活垃圾产生量为94.9万吨, 无害化处理82.31万吨, 无害化处理率86.73%。其中在峡石沟垃圾填埋厂卫生填埋45.62万吨, 在灵达焚烧发电厂焚烧35.07万吨, 在河北富华康土特环保有限公司堆肥厂堆肥1.62万吨。垃圾处理的卫生填埋、生物制肥和焚烧发电、建筑材料的再生格局、产业化和循环化的格局正在形成。垃圾处理厂设施情况见表1。从表1可见石家庄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置的任务重、压力大, 集中处置设施不足, 存在超负荷和超期使用。为解决此问题, 正在加紧建设东水垃圾卫生填埋场, 石家庄其力垃圾发电厂和餐厨垃圾处置中心。因东水垃圾卫生填埋场未建成完工, 城区垃圾分别由晋州、行唐、无极、藁城和灵寿的填埋场负责处理。

二、垃圾分类收集的必要性

垃圾分类收集就是根据当地生活垃圾来源、产生量、成分构成和当前的处理方式和管理水平等科学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办法, 在源头将生活垃圾按规定的类别分类收集, 如将报纸、金属、塑料、玻璃等不同的垃圾分装在不同的垃圾袋中, 再分类投放到指定地点, 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垃圾分类收集是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管理目标的关键, 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一) 垃圾混合收集处置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生活垃圾处置方式主要有堆肥、填埋、焚烧三种方式。由于我国生活垃圾没有实行分类收集, 因此在垃圾处置中存在诸多弊端。

1.混合垃圾堆肥质量低。

堆肥质量高低分选是关键, 特别是废塑料和重金属的去除。堆肥原料中含有大量的石头、金属、废旧电池、塑料等不可堆肥的物质, 不利于提高堆肥效率, 堆肥产物有机肥质量低, 其中会含有有毒、有害的物质, 造成土壤表面沉积, 破坏土壤、危害农作物, 对植物生长造成健康威胁。

2.混合垃圾填埋占用并污染土地。

未分类回收利用的混合垃圾由于量大, 直接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 同时会产生渗滤液和垃圾填埋气。垃圾渗滤液含有多种重金属、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和氨氮等有害物质, 废弃的垃圾填埋场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 平均一年会向周边蔓延一公里, 废弃20年后, 2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地下水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且处理难度大、成本高。垃圾填埋气含有大量甲烷和二氧化碳, 甲烷是强效温室气体, 其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5倍, 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3.混合垃圾焚烧不当会超标排放污染物。

混合垃圾焚烧不当会超标排放酸性物质, 特别是二恶英等污染物。由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成分构成中有机物含量多, 含水量较高而热值较低, 在焚烧过程中难以达到理想的高温, 而且垃圾中含有大量废塑料, 在焚烧时极易产生二恶英, 二恶英是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难以降解 (半衰期为14~273年) 的剧毒物质, 可在环境和动物体内长期蓄积, 漂浮在空气中, 沉降到地面, 将破坏环境和威胁健康, 具有致癌和致畸作用。

(二) 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再生利用。

通过垃圾分类收集与投放, 可以分类回收大量的报纸、塑料、玻璃、金属等, 直接减少垃圾量30%~40%, 同时还可以对回收的报纸、塑料、玻璃、金属等进行拆解、再生等从而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资料显示, 1吨废纸可再生好纸0.85吨;对废旧家电进行拆解提炼, 1吨废弃线路板可以提取分离出黄金0.45千克、铜130千克、锡20千克, 价值高达3万多元人民币, 非金属部分则可以通过铸型机做成不同形状的产品;废塑料则可以还原为塑料进行再生利用, 或回炼为汽油和柴油, 1吨废塑料可以回炼出汽油和柴油约0.7吨。1吨废钢铁可以炼好钢0.9吨。玻璃可以100%反复循环再生。可见通过垃圾分类收集与投放可达到垃圾量极小化、资源回收量利用极大化的目标。

(三) 垃圾分类收集有利于后期的分类处置和能源化利用。

通过分类, 便于对有毒有害的生活垃圾, 如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进行单独特殊安全处理。对有机成分多、热值高的垃圾采用焚烧发电方式进行高温焚烧, 焚烧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电能, 炉渣综合利用, 飞灰送至填埋;对水分大、燃烧值低的厨余垃圾, 进行堆肥;对最终不能通过堆肥和焚烧处理的少量垃圾采用卫生填埋的方式处理。

三、石家庄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与原因

(一) 普遍采用垃圾混合回收。

目前石家庄市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置方式仍比较落后, 居民生活垃圾基本采用混合收集, 前期分类不到位, 后期处理“大锅烩”是对其形象比喻。由于垃圾未实行分类收集与处理, 导致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收集、运输和处置的垃圾量大, 造成垃圾处理厂超负荷和超期使用仍不能满足垃圾处置需要, 增加了垃圾处置的难度和费用, 如垃圾焚烧厂要投入大量人力进行垃圾分拣, 但由于分拣不彻底, 常有建筑垃圾或金属造成机器设备损坏。二是使有用的资源无法循环再利用, 不利于城市垃圾的资源化。三是由于废旧电池、废旧灯管灯泡、废旧电子产品、过期药品等有毒有害垃圾的大量存在, 使垃圾无害化处理的难度加大, 造成二次污染, 严重危害环境。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垃圾分类问题, 在神兴小区进行了生活垃圾四分类投放、收集、运输的试点工作, 环卫部门在神兴小区进行了大量宣传, 放置了红绿蓝黄四种颜色的垃圾桶分别收集有害、厨余、可回收和其他垃圾, 给住户免费发放绿和黄两种颜色的塑料袋分别盛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每天在扔垃圾比较集中的早七点至八点各楼楼长负责监督检查和指导, 大多数居民对垃圾分类很支持, 但由于试点时间不长, 宣传还不到位, 效果还不是很理想, 如厨余垃圾应是剩菜剩饭、菜梗菜叶、动物骨骼内脏、果壳瓜皮等, 但看到很多居民把食品包装袋、餐盒等也投入其中。

(二) 原因。

石家庄市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置方式落后, 试点小区效果还不理想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点:一是公众环境卫生意识淡薄, 还不能充分认识到垃圾分类收集对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重要性。二是分类收集和处置环节不配套, 即便本来具有垃圾分类意识的市民按分类投放垃圾, 但发现环卫部门和垃圾处理场却没有形成对应的分类收集运输和分类处理体系, 也就失去了分类投放的热情。三是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多年来习惯了垃圾混装, 刚开始进行分类收集投放会感到比较麻烦, 监督与激励机制缺乏, 部分居民自我约束力差。四是资金不足, 城市垃圾治理一直被视为公益事业, 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拨款。随着垃圾产生量的增加、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和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其工作量较之以往成倍增加, 人员的增加、设施的配套、设备的运行, 使原本较为紧张的资金更为紧张。

四、石家庄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施对策

(一) 制定规划。

为实现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要求的省会城市到2015年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 到2030年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的目标, 石家庄市应制定分阶段逐步实施生活垃圾分类规划。近期 (2013~2015年) 重点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 建立多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示范小区, 在示范区内实行垃圾分四类——餐厨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初步实行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和分类资源化利用。稳步推进废旧灯管、电池、温度计等有毒有害垃圾单独收运和处理, 重点推进家庭垃圾“干湿分类”, 将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分开盛放和投放, 实现厨余垃圾单独收集循环利用。中期 (2016~2020) 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实施垃圾减量和分类工作。在前面措施基础上, 严肃分类标准的法制性, 提高分类标准的强制性, 制定奖惩措施, 根据垃圾分类程度实行不同收费标准, 实行垃圾按量收费。远期 (2020后) 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体系, 进一步将垃圾分类细化, 如将生活垃圾分为不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有毒有害垃圾、电子类垃圾、废旧家具、金属类、塑料类、玻璃类、纸类、织物类等。最终实现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二) 规范分类标识。

进一步规范生活垃圾分类标识, 使其易于识别, 便于公众投放。使用明确标识的塑料垃圾投放袋, 并且垃圾箱与投放袋相匹配, 增加可操作性, 如将垃圾分类容器分为四种颜色, 可回收垃圾容器为蓝色, 餐厨垃圾容器为绿色, 其他垃圾容器为黄色, 有害垃圾容器为红色。每个垃圾箱上都有中英文, 应贴上具体明显的图标, 让人一看就明白该怎么放, 不容易放错。

(三) 大力宣传推广。

搞好垃圾的管理工作, 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支持。要充利用电视、报刊、网络、讲座、图片展等多种媒体加大进行垃圾卫生安全管理的宣传力度, 设专题、专栏介绍宣传垃圾的危害、垃圾分类的意义及如何实施分类, 将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提升为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一项全民活动, 使公众理解分类收集对城市发展、生活改善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形成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值得借鉴的做法如:精心设计宣传载体使其具有吸引力、垃圾分类公益广告在晚间黄金档播出、举办垃圾分类知识培训班, 邀请环卫专家讲授垃圾分类的知识、在小学开设环保课学习垃圾分类处理的知识、专业人员进行示范指导等。

(三) 大力宣传推广。

依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 实行生活垃圾处理从量收费制度, 从量收费是指根据垃圾的种类、重量或体积对其进行收费。可以借鉴的如台北市施行垃圾处理费用随袋征收。实行从量收费不仅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在资金上支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从经济上制约垃圾产生, 同时可以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

(五) 建立表彰激励机制。

提供专项资金激励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 对分类指导志愿者、从事“二次分拣”的保洁工等给予补贴, 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实名制 (如垃圾袋上打有信息代码) 和定时定点投放制, 设专人进行投放指导、验收打分, 得分情况予以公示, 根据垃圾分类得分情况定期评出合格户、示范户进行表彰和发放奖品。

摘要: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和城镇化不断推进, 城市人口大量集中, 城市废弃物排放量迅速增长, 成为城市污染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垃圾分类是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的前提, 文章分析了石家庄市垃圾分类回收的现状及原因, 提出了要制定近期、中期和远期垃圾分类规划、规范分类标识、大力宣传推广、实行从量收费和建立表彰激励机制等对策。

关键词: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城市环境,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樊纲, 马蔚华主编.低碳城市在行动——政策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

[2].王子彦, 丁旭.我国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的问题及对策[J].生态经济, 2009, 1:176~178

生态垃圾 篇7

1 相关概念及其影响

1.1 生态垃圾及其影响

所谓的生态垃圾指的是人在生活生产的过程中所带来的无作用的东西, 但是其却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将生态垃圾分为4类:可回收的有机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如果生态垃圾没有妥善处理, 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

1.2 园林植物及其影响

一般认为园林植物是用于园林绿化的植物。它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礼物, 不仅能够改善人类的生活生态环境, 而且可能压制生态垃圾。其主要作用有3个:改善空气质量。人呼吸会产生大量的CO2, 而CO2的积留会给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而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会将CO2吸收, 并产生人类生活所需的O2。由于我国工业的发展, 其产生了大量的CO2, 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 而植物的种植就可以吸收CO2, 极大的改善了空气的质量;阻挡风沙和灰尘, 日前, 由于环境遭受了破坏, 导致出现了雾霾、沙尘暴等, 而其带来的风沙或是灰尘会对人体的健康带来很大的损害, 而园林植物具有吸附灰尘的功能, 从而使得这些生态垃圾被吸收;降低辐射。园林植物的枝叶可以挡住大量的辐射, 从而降低人类被辐射所伤害[1]。

2 生态垃圾处理与园林植物的关系

2.1 相互作用的关系

生态垃圾的处理一直是当前讨论的热点话题, 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召开, 明确了垃圾“绿色”处理的方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垃圾的处理方式越来越具有生态化, 达到垃圾的生态处理的目的一般可以通过2个方面:利用高科技, 将生态垃圾处理成有机肥料;将垃圾进行堆放, 利用微生物或是食腐性动物进行分解, 从而达到消耗垃圾的作用, 并且其粪便还可以作为有机肥料。不管哪种方法, 最后都会产生有机肥料, 而园林植物正好需要这种有机肥料的养分。这样, 就可以达到生态垃圾的回收利用, 很好的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 园林植物的主要作用就是保证土地的水分, 降低空气的污染, 使人心情愉悦, 而且还可以将各种植物种植在一起, 使其和土壤的渗透作用相结合, 进而保持土壤的水分, 防止灰尘的飞扬, 对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帮助[2]。

而且, 园林植物是需要很多肥料的, 而生态垃圾处理后的肥料能够提供给园林植物, 从而为园林植物的建设节省了成本, 实现经济循环。总而言之, 园林植物是生态垃圾的最佳归属地, 而生态垃圾为园林植物提供了养分。

2.2 生态垃圾处理与园林植物合作可以美化生态

生态垃圾应用到园林植物中, 可以帮助园林植物的生产, 从而带来相应的美感, 具有观赏的价值。目前, 各大城市在进行绿化建设时结合了生态垃圾的处理, 与党中央提出的绿色发展相呼应, 而且已经有城市已经建立了生态垃圾利用于园林建设的成功案例, 例如, 2015年9月25日开展了第10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 其中武汉的园博园景观被媒体广泛关注, 因为, 这个园林是建立在垃圾上的, 也是中国第一个建立在垃圾上的生态园林, 整个园林的占地面积广, 大约230hm2, 植物种类多, 树类植物以水杉为主, 同时园林里入住了120多种花, 7大主体园林, 将80多所城市的特点融入进整个园林中, 成为了当地的一大旅游景点。因此, 园林植物与生态垃圾的结合除了起到了美化生态环境的作用, 而且可以成为观赏的旅游景点, 带来经济效益[3]。

3 结语

园林植物帮助人类更好的生活, 改善空气质量、降低辐射以及阻挡了风沙和灰尘的侵袭, 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修复者。而生态垃圾的处理给园林植物生长提供了养分, 使得垃圾变废为宝, 并且为园林的建设减少了一定的成本。生态垃圾与园林植物相互作用, 为社会的可持续、绿色发展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汤茜.园林植物的作用及规划[J].现代园艺, 2015 (5) :157.

[2]何燕.浅谈生态垃圾处理与园林植物的关系[J].农家科技旬刊, 2015 (1) .

生态垃圾 篇8

1 垃圾填埋的生态环境问题

土地填埋因其处理量大、工艺简单等众多优点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都将是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然而, 垃圾填埋后会产生大量的气体以及垃圾渗滤液, 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同样也会给周边公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具体来讲, 垃圾填埋所产生的生态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填埋气体对环境的影响

垃圾被填埋处理之后, 填埋场内部微生物的厌氧降解活动会使大部分的有机垃圾转化为气态的最终产物—即以甲烷和二氧化碳为主要成分的填埋气体。

垃圾填埋产生的气体对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和破坏作用, 这种影响和破坏主要表现在: (1) 加重温室效应。目前, 在已知的温室气体组成当中, 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和甲烷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 (2) 大气污染。垃圾填埋产生的气体一方面会加剧对周边民众的危害程度, 另一方面大量的垃圾填埋气体会释放到空气当中, 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3) 破坏植被。垃圾填埋场周边的植被长期受到来自填埋场垃圾填埋处理后产生的气体影响, 植被容易枯亡。 (4) 污染地下水。垃圾填埋处理之后产生的污染物会随着填埋气体扩散到地下水当中, 进而污染地下水。

1.2 垃圾渗滤液对环境的影响

垃圾经过填埋处理后, 垃圾中产生的有机、无机降解物会随着水分的流动而往外渗漏, 形成垃圾渗滤液。渗透水分主要来源于降雨, 另外垃圾填埋过程中垃圾本身包含的水分以及垃圾在降解过程中产生的水分也是渗透水分的来源。由于垃圾渗滤液当中包含了很多有毒成分, 在长期的作用过程中, 这种带有毒性的渗滤液会严重威胁到地下水环境。另外, 垃圾渗滤液还会破坏垃圾填埋场周边土壤以及植被, 造成局部小范围内的环境遭受破坏, 而且这种破坏会对生态环境的再生修复带来阻碍。

1.3 垃圾填埋引发的其他环境问题

垃圾填埋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除了上文中讲到的之外, 还会造成其他环境问题, 主要有: (1) 垃圾填埋处理会占有大量的土地资源; (2) 可能引发地面沉降。随着垃圾的不断降解, 加之垃圾填埋处理难以均匀的压缩, 所以垃圾填埋场在漫长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问题。 (3) 垃圾填埋处理过程中, 垃圾发酵降解产生热量, 容易引发火灾和爆炸。

2 生态环境问题的恢复与治理途径

针对垃圾填埋处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环境问题, 为保证垃圾处理工程的可持续性, 合理有效的恢复与治理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2.1 设计处理工艺, 降低渗滤液对环境的污染

针对垃圾填埋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污染问题, 利用防渗处理技术来对其进行处理, 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渗滤液的污染危害, 而处理工艺的优化设计便是渗滤液处理的关键。为降低渗滤液的产生量, 将渗滤液回灌是最为合理且有效的方法, 这种办法能够提升垃圾中微生物的活性, 加快垃圾中有机物的降解速度, 进而加快垃圾填埋的稳定化过程。此外, 将垃圾渗滤液与城市污水进行合并处理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然而这种处理方法需要垃圾渗滤液的水质与城市污水规模相适应, 避免因垃圾渗滤液的并入产生其他问题。精心设计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对降低环境污染会有一定作用。

2.2 建立导排气系统, 减少填埋气体量

垃圾填埋时间的长短决定了填埋气体生产量的多少, 垃圾填埋时间越短, 填埋气体就越多, 反之则越少。实验表明, 填埋气体会影响垃圾填埋场周围植物生长。为此, 为尽量减少填埋气体的生产量, 保证周边植物的生长, 导排气系统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

2.3 恢复已经关闭的垃圾填埋场周围的植被

为有效缓解垃圾填埋场周围环境问题, 真正落实垃圾处理的可持续发展, 恢复并治理已经关闭的垃圾填埋场周围植被, 确保植被正常生长势在必行。通过此举一方面可以减轻垃圾填埋所造成的各类污染, 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改善垃圾填埋场周边的生态环境。虽然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已关闭的垃圾处理场来用于农业、林业甚至是其他用途的建设发展, 但在建设发展前必要的恢复治理措施还是必不可少的。之所以说采取这种措施是必要的, 是因为恢复治理垃圾处理场周围植被生长一方面能够改善小范围的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也能够取得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3 结语

总之, 垃圾填埋处理过程中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 这种污染不仅是对生态环境方面的, 还会对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因此, 必须要高度重视垃圾填埋处理问题, 采取多渠道、多手段来治理垃圾填埋处理问题, 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摘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增加了城市人口的同时, 也增加了城市的垃圾, 这给城市垃圾处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在处理城市固体垃圾时, 有焚烧法、堆肥法以及土地填埋法等等方法可供选择, 在这些处理方法中, 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大的当属土地填埋法, 然而就目前城市垃圾处理的现状来看, 土地填埋法仍将是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固体垃圾处理的方式选择。文章先就垃圾填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进而论述了治理途径。

关键词:垃圾填埋,生态环境,影响,治理

参考文献

[1]赖泓宇.垃圾填埋气对植物生长影响及近自然植被恢复途径[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2]陈丽.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主要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 2013.

生态垃圾 篇9

关键词:垃圾填埋场,生态规划,生态修复,景观营造

0 引言

垃圾问题殃及世界各地,联合国环保组织发出严重警告:“世界上最高的山峰不是珠穆朗玛峰,而是人类堆积的垃圾,世界最长的河流不是亚马逊河,而是人类排出的污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产量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日俱增。垃圾处理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环境问题。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填埋、堆肥、焚烧等方法,其中大部分城市垃圾采用填埋的方式来处理,我国通过卫生填埋方法处理的城市垃圾约占全部处理量的70%。

垃圾填埋作为一种最为普遍的垃圾处理方式,最大的特点是方法简单,处理费用低,但因城市生活垃圾成分复杂,填埋处理不能进行垃圾分类,而且不可避免地产生填埋气、各种有害气体、渗滤液等,处理不好极易对大气、水体、土壤造成二次污染。近年来,垃圾处理成为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世界许多国家开始关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景观化利用的研究,把城市垃圾填埋场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城市用地,是一种宝贵的土地资源,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将垃圾填埋场资源化、景观化在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已有成功案例。这些案例为我们科学地处理垃圾填埋场提供了示范样板,也提供了技术参考,但限于这方面的成功案例较少,垃圾填埋场景观化利用的技术尚未系统化。因此,探讨垃圾填埋场景观化利用途径和技术仍是目前环境科学、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为此,以上海市黎明垃圾填埋场为例,开展垃圾填埋场总体规划与治理研究对今后垃圾填埋场景观化利用有着重要的示范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

1 黎明垃圾填埋场概况及生态问题分析

1.1 基地概况

上海黎明垃圾填埋场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合庆镇黎明村界内,地处长三角地带,北临长江,与崇明县长兴镇隔江相望,始建于1998年,占地面积约500亩,目前已处置生活垃圾579万t。黎明垃圾填埋场是卫生填埋,属于滩涂型垃圾填埋场。

该垃圾填埋场2010年完成封场。生态修复从封场后开始,封场后由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主持开始实施以气味改善为重点的植被恢复研究与示范,垃圾填埋场得到初步的生态恢复。

上海黎明垃圾填埋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18℃,年平均降水量1 178.2 mm。基地大多数区域属于自然修复,以杂草生长为主,只是在边坡上栽植部分灌木和人工草皮。根据实地调查,经初步的植被修复后,垃圾填埋场种植有35种乔灌木,占地面积8 000 m2;封场覆土厚度为40 cm~50 cm,土壤p H值8.39,容重2.05 g/cm3,有机质含量12.3 g/kg。封场土为碱性土壤,土壤结构紧实,通透性差,有机质含量偏低。土壤重金属和二英检测结果表明无土壤污染风险。垃圾填埋产生的渗滤液和填埋气,由专门的收集管道系统收集后集中净化处理,对周边的水资源无较大影响。填埋场产生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为H2S,NH3,SO2,粉尘,臭气及填埋气中的主要成分CH4。由于场地属于黎明垃圾填埋场一期工程,还有作业区未封场,所以由垃圾填埋场扩散的异味、污染物等对附近居民的生存环境造成的影响还将延续到垃圾填埋场完全封场。

1.2 基地生态问题分析

根据对垃圾填埋场生境实地调查和环境分析看,黎明垃圾填埋场景观化利用面临着以下4个严重生态问题:1)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和渗滤液对地下水、地表水、大气以及周围植被产生严重的二次污染,严重影响了土地的生产力,影响了环境的可观赏性,也危及周边人们的生活;2)土壤含盐量高,干旱瘠薄,过于疏松,制约了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导致土壤自然演替慢,难于绿化和生物开发;3)现有植被稀疏,生物群落简单,物种组成以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多为单层结构,群落结构简单,功能低下;4)垃圾充斥,景观外貌不堪入目,由垃圾散发的臭气、臭水严重影响周围环境质量。

2 垃圾填埋场景观化案例分析

垃圾填埋场景观化是一个普遍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从中或许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用于指导上海黎明垃圾填埋场的景观化处理。

2.1 美国清泉公园

清泉公园场地位于纽约市斯塔腾岛西岸,紧靠阿瑟溪,清泉湾和草原岛屿也被包含其中。场地总面积约891 hm2,其中约45%由垃圾山组成,另外55%由溪流、湿地和干燥凹地构成。清泉垃圾填埋场封场于2001年,该垃圾填埋场的公园化改造是世界上垃圾填埋场景观化利用的一个典范,具有非凡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其成功之处和借鉴之处可归纳为以下3点:1)确立了“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设计理念和“生命景观”的主题定位,将垃圾填埋场的环境治理同城市发展,市民休憩娱乐需求融为一体,将垃圾填埋场规划设计成为“活动项目+栖息地+循环”的生命景观,既实现了垃圾填埋场环境治理的需要,又满足了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同时还兼顾了城市长期发展的需要,为今后垃圾填埋场等废弃的规划利用指明了方向;2)基于垃圾填埋场生态自然演替规律和植被恢复的自然周期性,确立了总体目标和分阶段实施的规划设计策略,通过“连续性种植植物以整顿、救治场地中受污染的土壤”和“通过持续的植物种植和道路延伸连接公园与城市其他空间”等措施来改善场地及周边环境,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规律、彰显自然的设计思想,为垃圾填埋场的生态恢复,环境治理和景观规划树立了示范;3)在垃圾填埋场的公园化改造过程中,吸收了生态、工程、建筑、社会、经济、规划设计等多方面的专家进入设计团队,多学科交叉融合,相辅相成,提高了垃圾填埋场景观化利用的整体效益。

2.2 新加坡实马高岛

实马高岛(Pulau Semakau)是世界上首个由无机废料,即垃圾焚化厂的灰烬为主要元素建造的垃圾岛。该岛是新加坡本岛以南8 km的一个垃圾埋置岛,由旧实马高岛和锡京岛(Pulau Sakeng)衔接组成,长约4.4英里的人工海堤把附近的海域围成了一个巨大的圆形区域,这个区域内便是垃圾填埋区。海堤由砂子、石块和泥土堆砌而成,并铺设聚乙烯土工膜以防止垃圾场内的有害物质向海水渗透。新加坡全国近90%的垃圾经过焚烧后的垃圾灰烬全部被运送到这里进行填埋处理,上面再铺上泥土,然后再种上棕榈树或者其他植物。

实马高岛是罕见的以优秀生态环境著称的垃圾场,是世界上棕地景观化改造的典范。该岛以垃圾焚化后的灰烬为基本元素建造而成,但同时又是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生长着众多的野生动植物,是一个可以自我循环的良性生态系统。

该垃圾岛成功地被景观化改造利用,有3点启示值得深思。1)在垃圾焚烧灰烬的上面盖上泥土,再种植植物,这是该垃圾岛生态修复的关键,利用植被吸收垃圾灰烬中的各种污染物,达到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目的,同时为野生动植物生长创造有利生境;2)特别重视垃圾岛周边边界的设计和治理,利用砂子、石块、泥土混合聚乙烯防渗膜,防止垃圾场内有害物质向海水渗透,降低了二次污染危险,对垃圾岛边界的设计值得深思;3)在周边海水区域种植了红树林以监测环境污染,并充分利用岛屿自然环境优势,确立了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景观定位,化腐朽为神奇,实现资源的无害利用。

2.3 国内南海子公园

南海子公园是北京市最大的湿地公园,可以说也是由建筑垃圾堆积而成的郊野公园。改造以前,干涸的坑塘大部分被不加分类、不加隔离的垃圾填平,填埋总量达到2 200万m3,其中80%以上是建筑垃圾。经过几年的垃圾处理和景观化改造,目前,南海子垃圾场已成为北京市著名的郊野公园。南海子垃圾场的成功景观化改造给我们留下了两点启示:1)采取了“挖掘垃圾筛分+准好氧填埋+景观化封场”的工艺来处理生活垃圾,根据垃圾分类采取相应的处理策略,一些无毒无害的建筑废料经打碎、分拣后,用于堆山填充物、公园路基建设,而对于已经污染的土体则经防渗处理后用于植被绿化;2)结合地形设计,加速垃圾处理过程,因势利导,如用打碎的建筑废料堆积假山,营造凸出的地形,在原来用于填埋垃圾的大坑处引入再生水,营造成碧波荡漾的水体景观。

3 基地生态规划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垃圾填埋场属于城市废弃地,对其生态规划的主要目的应是环境治理和功能提升。因此,借鉴国内外垃圾填埋场景观化改造的成功经验,立足垃圾填埋场基地现状和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规律,上海黎明垃圾填埋场生态规划必须坚持将环境治理与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相结合,把生态系统修复同城市休闲、娱乐、游憩空间打造相结合,把景观恢复重建与城市长期发展相结合,利用垃圾填埋场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规律,在不同时期通过不断种植、更新不同类型和功能的植被,促进垃圾填埋场生态系统修复,逐步建立可以自我维护、自我循环的良性生态系统,并最终建造成集生态保护、休闲游憩、体育健身、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把垃圾填埋场变成城市绿肺。基于这一目标,其规划设计理念是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确立以“生命、自然”为设计主题。规划治理分三个阶段,初期以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为主,中期以生态重建和功能提升为主,后期以功能植入与完善为主的分阶段走的治理策略;坚持植被自然恢复与人工干扰相结合,通过地形规划处理加速土壤改良,通过“连续性种植植物以整顿、救治场地中受污染的土壤”和通过“持续的植物种植和道路延伸连接公园与城市其他空间”等措施来改善场地及周边环境的治理举措。

4 规划设计方法探讨

纵观国内外垃圾填埋场景观化改造的成功案例,对垃圾填埋场的景观规划,环境保护是核心,使用功能的创建和提升是目标,对污染生态系统的修复和良性循环生态系统的创建是基础,对空间布局的规划是关键。因此,对上海黎明垃圾填埋场的景观规划,必须围绕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这一核心。

4.1 植被规划与设计策略

植物是污染生态系统修复和生态系统重建的主体,通过筛选适当的植物和科学的植物搭配更是国内外污染生态系统修复重建的成功经验。植物规划应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基地现状环境问题和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规律进行调整,即采取连续种植不同类型植物以使环境得到持续不断的改善之举措。规划初期,基地土壤干旱瘠薄,环境污染严重,有二次污染、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的风险,因此,这一阶段的植物规划应以适应性强、沃土效果好的草本植物为主体,适当选择一些灌木和乔木。可考虑选择一些禾本科、豆科观赏植物以及一些具有芳香效果的和须根发达的植物,构建一种野趣横生,生长迅速,沃土效果好,生态修复作用强,能够吸收有毒有害气体或臭味的植物群落。根据调查,这一阶段可考虑选择的植物有蒲苇、芦苇、紫穗槐、刺槐、鸢尾、狗牙根、海桐、苜蓿、三叶草、地肤、枫杨、乌桕、夹竹桃、珊瑚树、迷迭香等。随着土壤的改良和污染物的减少,中期阶段规划设计增加灌木比例和各种观赏花卉的比例,适当提高乔木树种比例,提升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加速土壤改良。

上海的顶级生态系统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按照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规律,最终垃圾填埋场将演替到并稳定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阶段。因此,随着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进一步改良,基地环境不断改善,植物景观规划将进入以乔木为主体的森林景观阶段,树种组成以亚热带常见园林观赏植物为主,如香樟、银杏、榉树、白玉兰、广玉兰、乌桕、龙柏、圆柏、水杉、丁香、栀子花、桂花、樱花等,构建多层次、多树种、多色彩,具有各种游憩功能、休闲娱乐功能和文化功能的植物景观空间,继续提升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功能,形成城市森林氧吧,提供各种使用功能。

4.2 促进生态修复的地形设计

从景观营造的角度看,地形是景观的重要组成要素,是构成整个景观的骨架,地形以变化丰富的表现力,赋予景观以生机和多样性,使之产生丰富的景观效果。地形的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在景观营造过程中,主要体现在骨架作用、空间作用、造景作用、背景作用、观景作用、工程作用等方面。垃圾填埋场不像一般的土地利用形式可以对地形做大改动,受防渗膜和疏导管网的限制,对已经封场垃圾填埋场地形改造可行的措施局限于改变封场覆土的厚度。但是景观营造需要丰富自然的地形变化,所以对地形的预先规划设计很有必要,即在封场前对垃圾堆体的形体规划设计。

从生态修复的角度看,地形起伏具有生态修复的辅助作用。如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和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均是通过地形设计促进生态修复的优秀案例。在这两个湿地公园的设计中利用相似的手法通过对地形改造辅助生态修复。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基于雨水收集和湿地的保护沿着基地的边缘做了一圈高低不一的水塘,收集雨水,渗透到土壤中,净化土壤,由于高差雨水汇集到公园中的湿地,最终补充到城市的地下水系中。类似的原理,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则是利用一种中国传统的水利工程———陂塘系统,结合基地内的河流水系进行地形改造。利用这样的地形让受污染的河水慢下来,结合植物与高差的作用固定养分,净化水源。

从两个实例可以看出一些特殊的地形对水体净化、土壤改良等能起到一定积极作用。良好的土壤环境是植被恢复的基础,垃圾填埋场的生态恢复首要问题是土壤改良。因此分析场地的地形并进行合理的改造利用有利于加快整个规划的进程。

上海是一个雨水比较丰沛的城市,年均降水量达1 178.2 mm。降水不仅会形成强烈的地表径流,导致水土流失,而且会使大量污染物随水移动,污染周边环境,导致二次污染。相反,通过科学的地形设计,可以汇流聚水,既可减少水土流失,降低二次污染危害,又可促进系统内的物质循环,促进土壤改良和生态修复。

基于此,上海黎明垃圾填埋场地形设计的总体思路是:改造初期,在垃圾填埋场周边设计成带状的沟渠系统,汇流聚水,防止系统内雨水外流,造成二次环境污染,结合沟渠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增加雨水的渗透系数,提高污染防治效果;系统内则设计成地形起伏、坑塘密布的“海绵体”储水系统,利用雨水从高到低的运动改变土壤的酸碱性,结合植物的种植把养分保留下来,形成独特的海绵湿地景观,加速土壤改良和环境治理;改造中期,污染风险降低,土壤得到基本改良,基地周边可适当设置成林带或景观道路,基地内则进一步整合地形,适当减少坑塘数量,为后期的功能塑造奠定基础;改造后期,随着土壤环境的进一步好转和污染风险的持续降低,周边沿沟渠种植高大乔木或铺设道路,形成景观边界,系统内则根据地形起伏设置小型湿地、草坪或凸出的山体,营造成具有各种游憩、娱乐休闲功能的景观空间,整体形成森林繁茂、湿地镶嵌的景观格局。

4.3 文化元素的提炼与设计

文化是景观的灵魂。对文化元素的挖掘、提炼与规划是获得最终成功的关键,北京南海子郊野公园,美国清泉公园等垃圾填埋场的成功改造,无一不注重了对文化景观的规划设计。现代景观规划设计除了注重景观形象、环境绿化、大众行为心理外。更要结合景观融入使用功能和文化内涵。随着人民需求水平的提高,景观设计不再局限于生理上的需求,更多是精神上的需求,要求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能满足现代人学习、体验、自我实现的需求。

垃圾问题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对垃圾填埋场的景观化改造利用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值得传颂和赞扬的人类行为。因此,对垃圾填埋场的景观化改造利用应该以景观的形式展示给后人,启示人们去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教育后人树立环保意识,宣传垃圾治理成就,推广垃圾治理技术,造福人类。因此,建议在上海黎明垃圾填埋场景观化改造利用的过程中,做好文化景观元素的提炼与规划。

参考文献

[1]虞莳君,丁绍刚.生命景观——从垃圾填埋场到清泉公园[J].风景园林,2006(6):26-31.

[2]赵培蕾,王大艳,王鹏飞.垃圾填埋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可持续景观设计[J].华中建筑,2012(4):114-116.

[3]倪蓁,郑钦玉,雷均,等.垃圾处置地的生态恢复原理与实践——以清泉垃圾填埋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365-15367.

生态垃圾 篇10

1 国内外的研究总结

1.1 国外的研究总结

相对国内来讲, 国外对垃圾场的关注和认知要更加提前, 早在20世纪70年代, 就有关垃圾渗透液污染地下水的研究。国外针对垃圾场的生态恢复主要分为几个阶段, 早期主要是进行简单的生态恢复, 筛选出适合垃圾场种植的植物, 然后对垃圾场进行简单的植物种植, 品种要选择根系发达、材质坚韧、抗贫痔、抗有害气体的植物, 如香樟、大叶榕、合欢、大叶紫薇、垂柳、杨树、广玉兰等。一些国家还种植了育苗基地, 不仅改善环境, 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为了防止渗透液渗出, 在垃圾填埋堆上都覆盖了一种保护膜, 然后在膜上覆盖了一定的泥土层, 这不仅形成了一个隔离层防止渗透液的流出, 而且泥土还可以防止保护膜被破坏。

1.2 国内研究总结

在垃圾场的生态恢复研究方面, 国内也做了一些实地研究, 如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高吉喜、沈英娃等。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垃圾填埋场中的填埋物经过长时间的填埋所产生的甲烷是抑制树木生长的主要原因, 通过覆土不仅改善土壤环境, 为树木提供必要的生存环境, 而且还能阻挡甲烷的溢出。在对垃圾覆盖堆体进行绿化时, 要根据不同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来选择, 尽量选择本地和易生存的植物。经过四季的更替, 垃圾场的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这时可以尝试种植观赏性的植物, 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 使垃圾场的生态环境一步一步走向理想的状态。

综上所述, 针对垃圾填埋场的生态恢复等技术研究还没有具体深入, 大部分只是局限在适生植物的筛选, 还没有解决渗透液和甲烷等有害物质对生态环境恢复所造成的困扰。

2 生态恢复

生态恢复指通过人工方法, 按照自然规律, 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生态恢复的含义远远超出以稳定水土流失地域为目的种树, 也不仅仅是种植多样的当地植物, 生态恢复是试图重新创造, 引导或加速自然演化过程, 因此生态恢复的目标不是要种植尽可能多的物种, 而是创造良好的条件, 促进一个群落发展成为由当地物种组成的完整生态系统, 或者说目标是为当地的各种动物提供相应的栖息环境。

3 新农村社区垃圾场现状分析

近年来农村的经济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 人口数量不断增长, 新社区不断出现, 从而导致农村垃圾不断增加, 村中没有垃圾堆放地点, 也没有垃圾箱等基础设施, 村民都将垃圾随便丢弃, 让其自然销毁, 导致村头、河边、路边垃圾成堆, 严重损毁村庄形象。垃圾问题使昔日的田园风光被乌烟瘴气的现状代替, 处理方式更是简单粗放的“垃圾靠风刮, 污水靠蒸发”, 垃圾的不当处理造成了土壤、水和大气污染, 使土壤的生态系统功能遭到破坏, 使生物种群结构发生改变, 土壤生产力下降, 环境越来越恶劣, 从而影响了附近的食品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也纷至沓来:一是影响村容村貌;二是影响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三是不利于村民身心健康。

4 农村垃圾场景观生态设计

4.1 垃圾场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4.1.1 减量原则除必要建筑景观构筑物。

不规划设计其它建筑类项目。园内尽量减少对水、电及其它能源的使用, 避免大的施工项目, 场地内植物配置中以草坪为主, 使用易成活的乡土树种, 待植物自身成长繁衍, 可大大节约能源。人工干预下的植被恢复既是加速废弃垃圾场达到理想景观的有效手法之一, 又是植物景观的构成基础, 在景观生态恢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利用场地内废弃的材料, 使用原有的植被、砖石、地形进行规划设计, 形成新的空能空间节点, 一些废弃的建筑改造为开放的休闲场所, 废弃的植物群落改造为田园娴静的小道, 利用借景手法将周边的村庄、树林引入到设计中, 从而节约大量的资源和资金的耗费。

4.1.2 循环与再生结合。

现场条件进行土壤覆土及改良, 通过植物再生和覆土重建场内地下湿地系统, 促进场地内良性循环的水系统。人工湿地将经中水处理过的水进行净化流入人工湿地塘床系统, 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水生植物的净化功能达到国家水质安全标准。其作用是成为多种生物的栖息地, 亦对广大游客进行了自然与生态保护教育。

4.2 垃圾场景观生态设计方式

4.2.1 自然式。

农村景观应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先去完善景观格局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根据垃圾场周围环境调整和构建景观, 形式上以自然起伏的地形和植物群落来营造自然式景观。利用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 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4.2.2 乡土化。

对现场进行勘察调查不仅要了解场地的现状, 对于其周围环境也要进行调查, 在景观规划的过程中既符合场地的条件, 也反映当地的景观特点。垃圾场内植物配置选取抗旱、适应性强的本地品种, 让其自然生长与周边形成景观带。

4.2.3 保护性。

垃圾场起伏的现状为造园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在建设过程中保护好现有的地形对其进行合理改造, 节省投资资金。

4.2.4 恢复性。在设计中运用种种科技手段来恢复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

4.3 垃圾场的生态恢复方法

4.3.1 恢复。

恢复 (restoration) 是将城市废弃地生态系统从远离初始状态的方向推移回到初始状态。对废弃地生态系统的恢复现实中有很多的案例, 杜伊斯堡公园细部的恢复就是一典型的案例, 根据现场条件给植物充足的水分和养分, 对场地进行土壤覆盖, 覆土厚度设计为1m, 使场地库容土方就地平衡。植被恢复的短期目标是控制水的流失以及土壤的侵蚀[4]。

4.3.2 重建。

重建 (enhancement) 是人为对生态系统的现有状态进行改善, 结果最终形成人们所期望的特点, 而自然特色景观减少。硬质景观为人造景观的主要特点之一, 以游憩、使用、观赏为主要功能的场所内, 以道路环境、活动场所、景观设施等为主的景观。植物配置选择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 同时考虑四季变化, 对植物进行定时修剪形成具有特色的绿色格局。

4.3.3 改建或修复。改建或修复 (rehabilitation) 是将恢复和重建措施有机结合起来, 并使恶化状态得到改造。

5 结语

新农村社区垃圾场生态恢复及景观规划可持续设计, 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 为附近的居民提供了一个方便舒适的活动空间, 同时提升了新农村社区的形象。垃圾场生态恢复的方式使新农村社区废弃地得到有效改善, 生态恢复不仅是一个生态问题, 也是一个经济问题, 同时还是与区域持续发展紧密结合的社会问题[5]。将人、新农村、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强调亲人、宜人的环境, 体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 在建设的过程中完善了基础的公共配套设施, 这种方式也满足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钟元春.矿区景观生态维护与重建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 2005

[2] 彭少麟, 恢复生态学与热带雨林的恢复,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1997 (3)

[3] 闻新, 周露, 王丹力等.Matlab神经网络应用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4] Bradshaw A.Restorationofminedlands-usingnaturalprocesses[J].Ecological Engineering, 1997 (4)

上一篇:法律适用的效率下一篇:高校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