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生态

2024-10-14

数学生态(共12篇)

数学生态 篇1

1932年, 美国教育学者沃勒 (Waller.W.) 在其《教育社会学》一书中提出了“课堂生态学”的概念, 目前, 国内外有关教育生态的研究层出不穷, 作为学校教育核心阵地的课堂教学正越来越多地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和本区域的“生态课堂”是指生命个体 (学生、教师) 在由教师、学生和环境等生态元素有机整合与协调运动而生成的生态场中主动发展、健康成长的时空场所。课堂除了用来进行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活动外, 还要关注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自然与人文的背景、环境和资源, 关注每一个学生生命形态的呈现、展开和变化, 努力提升课堂品质, 让师生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此, 本文将介绍打造数学生态课堂的六个基本原则。

一、生本性原则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生态课堂主张以学生为本, 在课堂的生态场中,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 主动学习, 能动思考, 让自主学习在课堂中得到提升。生态课堂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一切状态, 包括他们发表的见解、心中的困惑乃至错误的回答中有价值的成分等等。

如学生会在学习了基本不等式 (a≥0, b≥0) 后, 对于老师特别强调的三个前提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 即必须两个量都是非负数才能直接使用基本不等式、要把函数式放缩到常数、取等号会有疑问, 会有嘀咕。老师大多也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认知实际, 没有真正让学生参与研究, 学生只是识记, 仅知其然地套用结论而已。姨ab≤a+b2

生态课堂主张课堂不仅是教师的“讲堂”, 更是学生的“学堂”, 教育者应把更多的思考、提问、表达和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 可以结合几何模型与学生一起探究清楚明白, 使知识的建立有实际支撑。

二、生命性原则

数学生态课堂强调知识的获得与精神的建构同样重要, 不希望学生习得了数学知识, 发展了思维能力, 但却丧失了灵气、悟性。生态课堂是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 其目的是体现学生的生命价值, 努力让学生体验学习中积极向上的情感, 形成一种态度, 建构一定的价值观, 过一种身心愉快的学习生活。

如在日常的教学中, 注意与数学史及数学文化的融合, 使学生看到数学概念的发展不是凭空想象的, 而是人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逐步形成和建立的, 使学生体会到人类的理性精神, 感受到数学的文化价值, 培养积极的情感。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这样评述课堂的生命性:“给知识注入灵魂的过程, 使知识活起来, 成为具有生命状态的知识, 具有活力的知识;另一方面, 通过这种具有个性化、情感化、智慧化的知识养育、心灵滋润, 让师生生命变得丰富、厚重。”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指出:“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 课堂应呈现生命态, 是发展生成的, 具有创生性。”

三、生活性原则

生态课堂主张教学与生活、社会有机结合,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照学生已有的经验, 将丰富的生活世界引入课堂, 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情境中求知和体验, 让课堂里充满生活的气息和探究的快乐。

如, (m>0) , 可以证明的方法很多, 但是最简洁的一种模型却是来自生活的, 可以称它为糖水模型, 将m看成要加的糖, 加了糖以后比原来的更甜, 这样学生不仅容易明白, 而且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通过生活经验来学习数学更易理解掌握更牢, 当然学好数学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 这种符号化的代数实物模型可以扩充到其他情况如, (a<b) 下进行理解和应用。

四、生成性原则

生态课堂重视对教学的预设, 更重视课堂上的生成, 预设只是准备和预见, 生成才是课堂真实的呈现。让学生充分地思考、交流和展示, 让每个生命体得到真正的尊重、关注与发展。数学生态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多样的, 而不是单一的、预设的。

学生的疑问、质疑甚至是错误的回答、解法, 都为课堂带来了新的东西和更多的可能性, 允许质疑, 允许为其错误辩解, 都可能催生出新的教与学的资源, 生出创新火花。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 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知早在一百多年前, 这位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教育家就提出了我们今天所谓的“生成”的概念。数学生态课堂的营建就是将人生来具有的各种能力如观察、感觉、思维、语言等激发出来。人的天性中潜藏着渴求发展的特性, 即自动性, 使自动性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使人的自动性得到充分体现。在此过程中增加学生的智慧, 是让学生在有深度思考后的一种成果显现, 这种心理体验的获得对学生的学习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生动性原则

教师生动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 借助教育技术和教育媒体手段, 都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来提升学习的质量和效度。比如对于初入初中的学生来说, 对于“-a”的认识会有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 因为他们习惯看到负号, 就以为它必是一个负数了。这在刚刚进入代数学习、身份刚转为初中生的学生身上是常见的, 他们看问题缺乏整体性, 只是考虑负号, 没有考虑到自身的正负性或是零的情况。这时教师可以说“小样, 别以为带了负号我就看不明白你了”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再作出分类分析和比较, 慢慢形成从整体来看问题的思维趋向, 真正看到这里蕴涵着的三种情况。再如在学习“负负得正”时, 有学生用生动的比喻来说明, 他借用“开关原理”来说明, 开关两次才能回到原来的状态, 能很好地帮助大家理解。

在高中的数学学习中, 可多借用教育技术的帮助, 比较生动、直观地演示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 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架构有极大的帮助。比如运用动态几何软件《几何画板》, 将指数函数y=ax与其反函数交点的情况动态操作, 使学生看到两个交点和变化到三个交点的动态结果。更广义地, 可以进行数学实验, 使数学的结论可以通过实验获得或分析得到。比如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 运用先进的动态软件Fathom, 相当于给了学生一双发现的慧眼, 学习将更加有效。

六、生长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有收获, 能获得较好的生长。数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主要是它的知识、思想相互渗透性并不强或没那么直接, 可能出现“懂而不会”或“会而不懂”的情况, 因此, 我们不能因为学生会解答问题了, 就认为他已经掌握或把握了相关知识和思想。数学生态教学能使学生带着一份渴求、灵动的心情去探索求知, 并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学会归纳、反思、验证、升华、补充、完善。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浸润, 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构建一层知识, 形成一种品格、一种智慧, 这才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所在。让学生自己的数学能力能够自然增长, 让学生的能力像“树”一样自然向上生长。比如尝试用多种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使学生在开阔视野、激发兴趣的同时巧用各种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使探求精神得到不断加强。

几年来的实践表明, 构建数学生态课堂, 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习更加有效, 更加高效而持久, 使学习的层次更多地从记忆上升到理解和探究上, 真正使学生过上一种愉快的学习生活。

摘要:江苏省张家港市, 近年来着力于全区域内生态课堂的研究与打造, 用生态的观点来理解课堂、构建课堂、改造课堂, 对课堂生态系统朝着最优化方向发展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几年来, 这种区域性的教改实践向纵深不断推进, 取得了实效, 在全市掀起了教学研究的热潮。

关键词:数学,生态课堂,六个原则

参考文献

[1]黄大龙, 朱治国.生态课堂概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

数学生态 篇2

1全面反思高职数学教学

基于教育生态观的高职数学教育不仅要注重丰富数学知识的传授,还要对学生当前自主生活状态、个体发展给予综合考虑,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探究的空间,以此来全面挖掘、发挥学生各方面学习潜能,也只有这样,高职数学学习才能够真正成为学生日常生活自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够充分体现出生态观强调的自然生态教育路线,才真正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职数学教育要想真正获得理想改革成果,其教师就必须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对数学教育做出全面反思,真正构建拥有生命力且高效的数学课堂,全面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与数学教育革新发展的各种需求,促进教学效果与效率的大幅度提升[1]。

2注重师生共同发展,坚持以生为本

基于教育生态观的高职数学教育改革不仅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还要重视教师的`自我成长、发展,将教学智慧充分展现出来,真正实现师生共同发展。从生态学层面来讲,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合作探究行为都应该是自发的,且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其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是师生能力、知识与情感,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动态变化过程,所以说知识是展示教学智慧的重要基础。而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教师教学智慧要想将立体知识充分展示出来,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要注重师生良好的相互影响,并通过教学智慧的全面展现来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2]。从教育生态观层面来讲,教师教学智慧也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成长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应始终围绕学生来创设对话交流情境,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教学智慧。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师生知识、情感与能力之间的积极影响,采用更恰当的方式来促进其健康动态发展,始终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也通过教学智慧的科学运用来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3重视培养学生数学综合学习能力

首先,基于教育生态观来讲,高职数学教育的目的并非只是将传统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通过一系列数学好活动的开展来锻炼、拓展学生综合学习与实际应用能力,提升其审美意识,真正懂得怎样更好地生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价值理念的传递,将数学思想、方法视为中心,将数学知识、方法传授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给予科学整合,在进一步拓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时,使其能够准确、灵活的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对其生活方式、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高职数学教育为学生提供的力量并非只是数学知识应用这方面,还有数学那种独特的美给学生带来的感染,以及数学家在研究数学科学理论过程中那种坚毅、永不放弃的精神给学生精神世界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科学整合数学知识传授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培养,不仅能够将高职数学知识中蕴含的处理问题的多样方式全面挖掘出来,也能够在讲解数学知识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更适合、科学的数学方法与思想,以此来推动高职数学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基于教育生态观开展的高职数学教学活动,也有助于学生生活责任感、自信心,以及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培养与提升,使其在数学学习探究中能够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全面适应素质教育理念的教育要求[3]。此外,在现代科学发展中,数学一直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且不论是数学公理、建模思想,还是数学原则与精神都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所在,而怎样在数学知识传授中,将其数学价值充分体现出来,让学生对人文、自然有更深入的认识,使其能够全面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要求,更高效地思考交流,对生活信息作出科学筛选与处理,也是高职数学教育改革应着重思考探究的重要内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背景下,高职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设计、组织中,除了丰富文化知识的传授外,还要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观为其革新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指明了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其教师应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探究的机会,以此来促进高职生数学学习效果、效率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瑜,温红蕾.教育生态观下的高职数学教育改革[J].教育与职业,,(8):116-117.

[2]吴海燕.生态观下数学课堂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3):87-89.

生态数学课堂的创建 篇3

关键词生态课堂数学课堂创设

随着我们教学理念的不断改变和对教育真理的深入探究,一个新的思想闪现在我们眼前,那就是——生态课堂。生态,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状态,即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后引申为自然环境下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平衡的一种关系;再后来,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丽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生态课堂,其核心思想就是以生为本,以发展为纲,强调一种动态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平衡”,具体地说就是以生命健康发展为价值追求,以民主和谐为管理前提;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生态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有着很大的优越性:传统的课堂注重学习的预设性和封闭性,学生与教师的双边活动基本上是在设定的框架下进行的,从而使得教学过程“有条不紊”,使得学生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未知领略探索的精神;而生态课堂则强调学习的开放性、不确定性,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关注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的特点。

一、创设生态化的学习环境

当我们在审视既有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在构建具有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时,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必将成为现阶段、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流,课堂教学必然是教师引领、学生发展之间的一个和谐共生、整体提升的过程,以人为本的生态课堂的构建也必将预示着课堂教学效益与学生身心素质得到整体提升的美好前景。在这生态的课堂中,有效的数学学习关键在于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创设生态化的学习环境,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成就感、自信心和适度的学习焦虑,要多为学生创设“最近发展区”的训练,让他们既有“挑战性”,又能通过努力就能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充分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产生持久的兴趣。

在《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是这一课教学的重点。我在教学时,设计这样四个步骤:首先以“三条线段一定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为切入点,以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根软管‘任意’折成三段,看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以此让学生发现:有时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有时却不能。接着以此话题,让学生进行探讨:如何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最后用长度分别是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小棒,让学生用其中三根围成一个三角形,从而得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二、创建生态化的学习过程

生态化的课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还要求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问题、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帮助学生在文本、问题之间多维互动,使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不断递进式地循环变化,从而使学生在“平衡——失衡——新的平衡”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最终促进学生的成长,达到对本真生命的超越。

1.创建开放性学习模式。“开放性学习”改变了把教材作为唯一的学习内容,把学校、课堂作为唯一的学习场所,把教师作为智慧的唯一源泉的学习模式,倡导学生在广泛的教育资源背景下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在开放性学习的过程中,“问题”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可以激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多维度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而促进他们思维的发散和创新的发展。

“行程”类问题的教学,我设计了这样一题:甲乙两人在一条公路上相距58千米,甲的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乙的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两人同时出发1小时后,他们相距多少千米?’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有三种不同的情况——相向、相背、同向,通过设置问题,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创建互动性学习策略。互动性学习是师生共同协作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动性学习不仅可以有效地完成学习内容,还可以提高学生之间解决问题的策略,更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突出生态化的评价

生态化课堂的主体是具有生命个性的,他们具有多元化的个性特征,这就需要有多元化的评价目标才能促进他们的发展。因此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又要关注学生解题策略的评价,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首先,评价的内容要多元化,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还要关注“情感与态度”。其次,评价的策略要多样化,要做到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整体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批评性评价和积极评价相结合;即时性评价与延时性评价相结合。再次,评价的主体要互动化,要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实现个人与团体、学生与教师之间评价的转换。最后,评价的过程要动态化,要从多个角度,以公正的、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既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也要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同的表现,从而使评价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数学生态课堂的探究 篇4

一、数学生态课堂的教学结构

板块一:课前自主悦读

“课前自主悦读”是“数学生态课堂”的基础环节, 以《悦读日志》 (如下图) 为蓝本, 在本节教学内容开始之前的任何一个时段展开学习。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可以自主获得知识, 获得的知识也许是浅显的、表面的, 也可能在初步层次的基础之前经历知识的发现、生成过程, 这些都取决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也就是所谓的前置性学习, 只不过以《悦读日志》形式对学生的预习进行了干预。《悦读日志》设置了三个板块:“老师的话”“我的收获”“我的疑问”。

老师的话:

亲爱的同学们, 明天我们将一起研究_______, 请你先看书自学, 在自学中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__________。

2.__________。

如果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可以记下来, 相信通过你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我的收获:

今天我看了课本第____页到第____页, 我知道了:____________。我会做:____________。我用的方法是:

□自己看书□和老爸老妈一块儿学

□和同学交流□借助网络□其他

我的疑问: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

三个问题均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提法简单, 目的就是拉近学生和书本的距离。“老师的话”实质上是对学生的预习提出建议, 栏目设置了几个问题, 因需而定, 老师的话一定是围绕下节课的重难点而展开, 切不可随意, 因为这体现了对学生预习的“干预策略”, 也就是所谓的“导学”。提问要言简意赅, 通俗易懂, 让学生一看就明白, 重在明确内容, 指导方法, 要通过设疑, 让学生的预习沿着文本所约定的、教师所期望的路线图阅读, 对于阅读收获要求不高, 有“得”即可, 有“疑”即可, 即使无“得”也无所谓, 毕竟学生通过阅读有了初步的感知, 为新课的交流、讨论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悦读日志》设置的最终目标是使这种自主“悦”读 (“悦”强调学生的自主、快乐, 有内驱力) 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让他们发现“原来我自己也可以解决这么多问题, 老师不讲的我自己也能学会”, 进而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板块二:课内同伴互助

“课内同伴互助”是关键环节, 以《悦读日志》为线索,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载体, 分享学习的收获和经验, 重点交流学生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困惑, 组内能解决的自行解决, 组内不能解决的汇总提交。“我知道的也许比你多, 你会的请你教教我”, 要成为一种常态, 一种习惯。

分组时要遵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同伴互助环节实施的关键是发挥“小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小学科带头人要具有带领全组成员进行主动学习的能力, 要任务驱动、围绕重点、有序进行, 要重点培养组内成员敢表达、敢质疑的能力, 形成“优弱互帮, 组内互补, 共同努力, 一同提高”的组内文化。从省时高效, 扩大“学困生”的辅导覆盖面的角度出发, 无疑组内同伴互助是值得推广的一个做法, 毕竟教师在课堂单位教学时间内不易关注所有“学困生”。建立同盟自助小组, 使“学困生”得到良好的个别辅导, 对于他们的学习信心的培育无疑是有益的。

这一环节充分利用了生态学的联系、共生原理, 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群落”, 使得学生个体之间联系方式多样化, 在生态群落之内、之间, 实现了“信息共享”, 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做到“单元自律”, 打破了原有的教材体系, 实现了对教材的“并行操作”, 学生有什么样的问题就自行尝试解决。

板块三:难点教师介入

“难点教师介入”是构建数学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难点教师介入”更多的是想强调教师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学习世界, 与学生在同一个课堂世界相互尊重、民主讨论。这里所说的也就是一种状态, 也就是教师参与学生学习, 与学生一同探究, 共同成长。当第一环节课内同伴互助实施之后, 有些问题通过生生交流还不能解决, 此时必然将组内遇到的问题向上提交, 提交组际、班级共同体 (师生) 。当问题提交班级共同体时也就是教师介入的时机。教师要有意识地围绕教学重难点对学生宽泛的提问进行筛选, 提取带有普遍价值的有共性的问题, 选取合适的方法解决。教师的介入可以引导组际间的互助, 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也可以巧妙点拨启发, 必要时也要敢于告知。有时候告诉、讲授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 关键是要把握讲授时机。另外还要注意师生角色随机互换, 能者为师, 这也是教师主导或教师之所以为“师”的意义所在。

板块四:师生总结提升

“师生总结提升”更多的是强调教师如何做成“珍珠项链”, 进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前述过程中, 教师及时参与、干预学生学习, 形成了知识点“珍珠”, 这些“珍珠”是零散的、无序的, 要通过师生总结提升形成“珍珠项链”, 使得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更加严密、清晰。基于课堂本身“严密逻辑性”, 任何模式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律。此种教学模式的成功与否就在于教师的“珍珠链战略”能否成功实施。

板块五:课内检测反馈

“课内检测反馈”是为了对本节课的情况做一个即时性的反应, 学生有了什么进步?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如何?还有哪些困惑?所有这些都要通过检测反馈至教师。检测时要依据课时内容设计好检测题,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提高练习效率, 以小组内互阅形式, 由学生自己作出判断, 重点是由小学科带头人在组内找出共性问题, 提交班际讨论以便进一步理清概念, 明确方法, 强化重难点。检测可以一次, 也可再次, 视情形而定, 不必拘泥, 关键是把学生未掌握的、模糊的知识通过检测这种练习手段再次明确、强化以至形成熟练技能。

二、数学生态课堂的操作要领

生态课堂模式操作要领, 主要体现在课堂生态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及行为方式。具体而言, 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 生态课堂中的教师应该“心境愉悦、关注学生、把握生成、宏观调控、促成生态”。

“心境愉悦”是教师要给自己一份轻松愉悦的心情, 给学生一个笑容, 给课堂一片阳光。“关注学生”指教者要从班级、小组、个人的角度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经历的知识发现、生成的过程, 关注小组合作的状态和探究的成果、过程, 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兴趣、情感、思维状态等。有关注, 才会有合适的途径、方法、建议。“把握生成”, 课堂中学生的生成是即时性的, 学生的灵感、质疑也许就是一刹那。从教者要善于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筛选, 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有价值的、关乎本节重难点的问题带领学生展开讨论, 让即时生成的资源转化为新的有效学习资源。“宏观调控”更加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一定是主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也是学习共同体中平等、民主的“首席顾问”。教师在课堂组织中要依据学习内容适时调控好各个时段的用时, 选取合适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按知识的内在规律, 高效地学习。“促成生态”是终极目标, 学生个体能读懂、能领悟的一定让他自主, 在“跳一跳够着桃子”的状态下开展小组合作交流, 在“跳了也够不着”的状态下教师介入, 点拨引导。

其二, 生态课堂里的学生应该是有兴趣、能主动、敢质疑、善合作。

崭新的模式, 互动的形式, 新型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更有热情。当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更主动、更积极地自学, 完成《悦读日志》;会自觉深入思考, 进行自主质疑;会主动探究, 释疑解疑;会积极参与小组交流, 在小组里分享收获, 提出疑问, 商讨办法, 交流想法, 在生生互动中探求规律, 在全班交流中, 互相补充, 彼此促进, 共同进步, 达成知识点的同构与提升。

课堂实录 (片段)

教学内容:苏教版 (五上) 找规律例1, 练一练1、2、3, 练习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体会周期现象, 发现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 并能依据规律作出简单的趋势预测。

2. 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的逐步优化的过程。

3. 使学生体悟观察现象、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这一过程。

师生活动过程

一、课前活动

《悦读日志》建议:

1.课本第59页中盆花、彩灯、彩旗的排列都有一些规律, 请试着找一找。

2.例1中用了哪些方法来判定第15盆花的颜色?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3.你最希望老师在课堂中为你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二、课内活动

第一板块:课内同伴互助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研究的话题是课本第59页的找规律, 在课前大家都进行了充分的学习, 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和《悦读日志》, 分组进行交流, 不懂的问题请同伴帮帮你, 如果组内不能解决的请提交班级。

第二板块:难点教师介入

师:讨论得不错, 通过交流与分享, 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肯定有了更深的认识, 哪组愿意来说一说?

生: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组还有这些问题没能解决……

师随机记录学生疑问: (1) 如果数据较大的时候怎么办? (2) 在找规律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3) 观察余数表示的排列顺序的时候一定要看最后一组吗?

师:我们把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来理一理。

师:先说盆花吧, 盆花的排列规律刚刚有些同学提到了, 谁愿意再来说一说?

生:以蓝花、红花为一组, 连续不断地排列。

师:对, 观察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是几盆为一组, 组内是怎么排列的。

师:要判定左起第15盆花的颜色, 课本中用了几种方法?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画图法、单双数法、计算法。

师:画图的时候, 用了颜色或不同的图形来表示盆花的排列规律。用这种方法虽然麻烦, 但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单双数法, 只要知道盆花是第几盆, 是单数还是双数, 很快就能判定是什么颜色了。

师:你们说到了计算的方法, 那15÷2=5……1这道算式中的每一个数表示什么呢?

生:15是要判断左起第15盆花, 用2做除数是因为每组里面有2盆花, 商5表示有这样的5组花, 余数1表示余下了1盆花。

师:有道理。有个问题啊, 余下的1盆花是第几组里的第几盆呢?

生:是第6组里的第1盆。

师:知道了是第几组里的第几盆, 很快就能判定花的颜色了。真不错, 理解得很到位, 看来真是看懂课本中的例题了。就观察盆花的排列来说, 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第三板块:师生总结提升

师:例1中的三种排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有没有发现? (都是几种物体。按某种顺序, 连续不断地排列, 周期出现。观察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是几个为一组, 组内是怎样排列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周期规律 (板书:周期规律)

师:刚刚我们一起再次研究了例1,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大家刚才的问题了。

师生回顾课前疑问 (略) 。

第四板块:课堂检测反馈

师:我们来做几道题, 看看同学们掌握了这种周期规律没有。

1.教材第60页练一练1、2、3 (检测时间3分钟, 师随机抽选两题问清算理。)

2.生肖问题

师:在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周期规律, 比如我们平时所说的生肖问题就是这一规律的最好体现。我们班属什么的同学最多?请你说, 你今年几岁?刚才这些与你同属相的同学是多少岁?与你属相相同的人还有可能是几岁?

师:我们再来看一题:张叔叔今年41岁, 属狗, 他儿子与他同一个属相, 他儿子有可能是多少岁?

生:41减12等于29, 他儿子有可能是29岁。

师:还有可能是几岁?

生:我再用29减12, 等于17岁, 还能再减12等于5岁。所以张叔叔儿子的年龄有三种可能, 分别是29岁、17岁、5岁。

生:不是, 只可能是17岁或5岁, 不可能是29岁。

师:真聪明, 及时发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

3.生活中的周期规律

浅谈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之我见 篇5

如,我在教学“有20个苹果,怎么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时,在学生明确了题目要求,并进行思考后,我就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从而通过交流发现数学的.信息及提出的问题,由小组长汇报他们这一小组提出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其他小组补充不一样的问题,罗列归纳并记录在黑板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1)平均每个盘子可以放几个苹果?

(2)每个盘子放2个苹果,可以放几盘?

(3)如果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几个?

(4)如果每人分5个苹果,要怎么分?

……

回归生态,解密数学幸福课堂 篇6

解密一:关注学生的自然生成,犯错也是一种幸福

生态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要求教师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然生成,而并非教师暗示的、指引的,甚至驱使的。教师必须具有捕捉学生自然生成的教育智慧和教学机智,把握好课堂上的每一个短暂的瞬间和每一次迸射的火花,并不失时机地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引领课堂的优化和发展。

例如,教学“可能性”这一课时,课前我对学生有可能得出的结论作了精心的预设,但在方向和空间上给予了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旨在促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和正确生成。然而,教学时我却发现学生总习惯于根据一次实验尝试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对于学生自然生成的错误我并不急于去评判,而是立足学生犯错的根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我发现、自觉解决和自发创新,实现对所下结论的科学推导和验证。通过开展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的实验来推翻先前所得出的结论,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可能性”这一概念,更有效地运用“可能性”这一知识,为今后指导解决生活中具体的数学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尽管以上教学过程没有预设中那么一帆风顺,犯错或许影响了课堂的整体效应和给人的直观感觉,然而正是这一次次的错误否定了一条条走不通的道路,让学生不断地趋于成功,走近幸福。

解密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经历也是一种幸福

自主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它不仅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途径,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放飞,心灵得到满足,精神得到愉悦,更能让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幸福观和价值观,成为一名“业绩斐然”的探索者。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时,我尝试以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将课堂的有效性由传统的“学会”定位于学生的“会学”。于是,我设计了摆小棒的探究活动:“用13根小棒分别摆三角形、正方形、五角形和长方形,看每次最多能摆几个相同的图形。”然后让学生展示所摆的图形,并说说摆小棒的过程,拉近了活动和知识的距离,进而我出示“13÷3、13÷4、13÷5、13÷6”,引入有余数除法的教学。由于有了摆小棒的活动基础,学生在头脑中清晰地建构起新知识的模型。我追问:“如果增加小棒继续摆三角形,还可能多几根?会不会多3根、4根呢?为什么?摆其他图形又是怎样的情况呢……”在一个个层层推进的问题驱使下,让学生归纳出“余数小于除数”这一知识点,且理清了新知识内部的规律、关系和性质等,从而轻松地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实现了教学的目标。其实,在数学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去思考问题十分必要,既重视探索的过程,又重视探索的结果,才能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不断增强数学学习的体验,享受数学探究的美妙和神奇。

解密三:关注学生的自我建构,创新也是一种幸福

新课程所倡导的数学知识的自我建构,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学生的个性张扬作为基础的,所谓的“人云亦云”充其量只是墨守成规罢了,很难促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出来。生态课堂要求必须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立足学生最原始的学习需要和期待实施教学,让学生学得进去,学得轻松,学得自在。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掌握和应用人民币的知识,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红到文具店买钢笔,发现一枝钢笔的价格是4元9角,小红带了1张伍元,5张壹元,1张伍角和5张壹角,请问:小红可以怎么付款?你认为哪种付款方案最好?为什么?”学生一看到这个问题都觉得很简单,纷纷饶有兴趣地讨论起来,设计出了多种不同的付款方案,并纷纷陈述了理由。正当我准备给予评价和小结时,发现有一位学生欲言又止,似乎有不同的见解。我关注到他的异常,于是给予他发言的机会,他的答案别出心裁:直接付给营业员1张伍元,找回壹角,理由是小红和营业员都方便快捷,省去慢慢清点的烦恼。这个答案出人意料却颇有道理,我让学生把掌声送给他,此时他一定是课堂上最幸福的人。由此可见,数学课堂的存在绝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数学知识和解题的技能,而是应以学生个性的放飞为前提,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学习权利,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大胆创新,从而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幸福感,创造学生课堂学习的幸福人生。

总之,只有让数学课堂回归学习本位状态,彰显学生本源性格,实现教学本真追求,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和数学素养的发展,也才能真正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生存和竞争,使学生的内心逐渐地趋于强大和丰满。

我眼中的数学生态课堂 篇7

一、创造性地改编教材,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大部分的一线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 一节课往往无法完成所规定的课时内容, 有些教材上的数学定理、推论的证明对于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是无法完成的。而生态课堂教学的伦理价值的核心是指向生态课堂的主体——学生, 因而教学的内容选择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知识的生成规律、学生思维发展和学习的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实际需要来重组教材内容, 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例如在苏教版九上中《圆的切线》这节课时, 教材只给出了一个课时, 同时研究切线的性质和判定, 而切线又是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 显然学生学习内容是很紧的。正因为如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分成两个课时, 先和学生复习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后探究出切线的性质, 让学生真真切切的、实实在在的从探索和发现中认识到了圆的切线所具备的性质, 然后再来研究切线的判定的方法。如果为了赶进度, 这些重要的内容只能蜻蜓点水, 显然是不能培养出学生的探究意识。

又如在苏教版八上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探索中, 教材是通过绕三角形一边上中点旋转180°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然而在实际课堂中, 学生怎么会想到用这样的旋转方法来研究呢?如果教师一步一步引导的话, 那么学生是跟着教师一步步走向预先设下的“圈套”的, 没有自己思考和发挥的空间, 还能谈得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吗?所以还是从学生的思维出发, 给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放开手让学生自由地思考、研究、讨论, 实践表明还是有更多的学生是通过证明三角形的全等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美国克拉申教授把“可理解的输入量”作为学习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因为当新输入的知识或信息保持在可理解或接近的程度时, 原有知识水平与输入知识水平之间的“差异”会进一步刺激学生的语言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 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对教材进行重组和置换, 使之更好地为教学和学生服务。

二、创设生动地教学情境, 提供有效生成环境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 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入情境首先要满足学生“好奇、好学”的心理需求, 数学教学应该把激发兴趣放在首位, 有趣的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之长久地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当前数学教学中, 情境教学已引起普遍重视, 创设好的情境, 使数学知识更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的实际, 可以改变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教学状况。但遗憾的是, 教师在情境创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有些情境并非学生熟悉的, 不符合生活情理的或者完全人为编造的, 这种数学情境至少在相关数学教学中价值不大, 甚至是无意义的。

例如在学习《你能肯定吗?》时的引入情境:

师: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米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 那么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 (把地球看成球形) ?能放进一颗红枣吗?能放进一个拳头吗?

生1:一颗红枣可能放得进, 但拳头肯定放不进。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估计的。 (大家一笑)

生2:红枣、拳头都放不进的。因为, 地球这么大, 比地球赤道长一米与地球赤道长没多少差别, 不可能在间隙里放红枣的。

生3:放得进红枣的, 因为比地球赤道长一米与地球之间肯定有间隙的, 红枣应该放得进的。

师: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 仅仅依靠经验、观察猜测与想象是不够的, 必须有根有据地进行推理。只要学好了今天的内容你就会知道结果了。

这样恰当的教学情境, 能有效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 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好的教学情境是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设定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师生共同营造的课堂情感氛围。可见, 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使学生真正受益。这正是我们应研究的问题。

三、多样、有效地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有效性

教学方法应该追求教学的平衡, 教和学互为因果。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 根据学法采用教法, 所以中学数学教学应立足于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深入了解, 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成长和发展, 让学生在数学特有的内在的知识结构、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中, 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发展思维, 帮助学生初步地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例如在《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教学过程中, 因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了解不同、教学内容的难度不同, 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

因此, 生态的教学方法就是促成师生双方的转化, 使两者共同获益。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 使教师找到自己的最佳方式, 从而获得教学的最佳效益, 与人的发展真正的结合在一起。教师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方法, 要让学生有领悟和实践的空间, 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 能够根据现实创造性地运用方法。

打造生态课堂简约数学活动 篇8

一、打造生态课堂, 简约教学情境

在课改中教师忽略了传统的复习引入环节, 而改用创设情境, 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课改版的数学教材确实形式新颖, 内容生活化、情趣化, 这正是教材内容改革的一大亮点。但实践中我们发现:教材上的每一个情境内容不一定切合所有学生群体的生活实际。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重组, 让学习情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而不是煞费苦心地为了突出“新、奇、趣”, 挖空心思地创设华丽的情境。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 我设置“鸡兔同笼”情境引入教学, 以“趣”引“思”, 照样使学生处于兴奋和积极思维状态, 很快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出答案。笔者再引导学生:你会不会更直观地列出方程呢?能直接用设两个未知数的方法来求解这个问题吗?如果设出两个未知数, 需要有几个方程才能解出答案呢?从而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同样, 在讲数轴时, 以温度计、杆秤作为铺垫;讲轴对称图形时, 先出示蝴蝶、飞机等生活中的实例;讲不等式性质时, 以天平为情境加以分析;讲直线性质时, 出示工人钉木条的场景, 让学生讨论在墙壁上钉住一根木条至少要几枚钉子。以简单朴实的教学情境, 有效地解决了课题的过渡问题, 很有情趣地自然引入新课。

二、打造生态课堂, 简洁课堂活动

让课堂少一些花哨, 让课堂教学回归常态, 还数学教学以自然本色是我们理性的做法。成功的数学教学, 应该抓住重点, 向纵深研究, 让学生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 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我曾听过一节课, 为了说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公理, 老师先让学生在纸上随意地画两个点, 再用线段、折线和曲线把这两点连接, 然后安排活动, 要求学生对这三条线量一量, 再前后四人小组讨论, 最后提问:三条线中哪一条最短?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线段”, 然后板书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教师因为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感到很满足, 但我听后却在心里打了个大大的问号: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为什么要学生去量, 再小组讨论呢?这不是浪费时间吗?为什么要搞得这么复杂呢?在一部分教师的思想中好像有课堂活动就是新课程教学, 没有课堂活动就觉得心里不踏实, 不管这个活动有没有必要, 其实这是对新课程本质的误解。

数学活动应该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总结方法, 揭示数学的本质, 使思维更加灵动、活跃, 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所以“小组讨论”“动手操作”与“实践探究”不能是流于形式的过程, 要看有没有必要。

三、打造生态课堂, 简化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离不开教学手段的合理选取和恰当应用。但这并非等同于课堂教学都要营造成“声”“光”“电”一体化的潮流派对。在许多课堂实践中, 有些课件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 影响了教学进程, 要知道制作一个课件需要投入大量精力, 有的“豪华”的媒体手段虽然让学生注意力集中了, 但学生却把“课件”当做“电影”看了, 从而削弱了数学课的主题内容。

有一次, 我听公开课的时候, 发现老师一直在使用PPT上课, 而每一张PPT的左上角都有一个动画, 并且一直在动, 虽然这个老师费了许多精力做了这么多漂亮的PPT, 但这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有的学生时不时地会去关注这个动画, 这就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 上好一节数学课, 不一定要用高科技的手段, 也不需要花哨动作, 有时候用简明、常规的教学手段就可以上出有“数学味”的课, 这才是数学教师专业水平的体现。

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数学教学的新天地, 但要真正达到简明有效的数学教学境界, 却还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

摘要:新课程理念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教学气氛非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惊叹万分。然而,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 当我们以更加理性的态度看待课堂教学时, 发现有的只是表面繁华, 热闹过后一片茫然。在实施有效教学的大背景下, 脱下华丽的外套, 创设原生态的数学课堂, 回归数学教学的本色, 会使课堂教学更加简明有效。

关键词:原生态课堂,简明有效,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以生为本,改变数学课堂生态 篇9

班上一位叫小丹的文静女孩, 她做事认真负责, 听讲也不错, 但在数学方面领悟得比较慢, 每次的课上练习都做不完, 跟不上其他同学的速度, 久而久之就不再愿意做题, 对学好数学丧失信心。各任课教师和小丹的家长常常在一起讨论对策, 给小丹开“小灶”, 但情况还是不断“恶化”, 初一期末考试时, 她的数学成绩仅有40多分。

初二刚开学, 我校开始尝试运用分层测试卡。在第一节数学课上, 我特意观察小丹的表现, 开始时还和往常一样, 安静而沉默地听讲、做练习, 做不上来的题目也整整齐齐地抄好……然而, 在做分层测试卡检测时, 小丹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检测题共有A、B、C三组, A组题要求所有的同学都必须完成, 一共五道题, 速度快的同学可以继续做下面的题, 只要学生做对其中一组的题目, 就可以得到100分。这时, 我看到小丹的表情发生变化, 一改以前默不作声的样子, 迅速地拿起笔来做题。但这次她做得还是很慢, 5道题有3道是正确的, 尽管如此, 她还是十分高兴, 因为她完整地写完了一组题。于是, 我对小丹说:“小丹, 你这次进步真大, 下次再接再厉。”并在卷子上画了一个“心”。有了进步就有了前进的动力, 从此, 小丹学习的劲头更盛。

二、案例分析

一个简单的措施与手段对学生的改变是明显的, 这对我触动很大。从教十几年,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 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其中不乏学困生, 即使老师和家长运用各种方法帮助他们, 也不能改变他们成绩慢慢下滑的趋势, 不能阻止他们产生对数学的厌烦和抵制情绪。在数学课堂上, 教师基本上运用班级授课的方式, 难免出现“一刀切”的现象, 教学设计强调数学知识的完整性和逻辑性, 忽视学生间的差异性。这说明抽象、理性的数学内容的教学与学习亟须进行改革。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指出, 人人都应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会得到不同的发展。就其个人成长来说, 课堂学习过程是学生本阶段的主要生活过程, 在课堂上的感受直接体现学生的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 学困生大概分为四种类型:暂时性困难学生、能力型困难学生、动力型困难学生与整体型困难学生。案例中的学生明显属于能力型困难学生。他们在学习上理解慢、习惯死记硬背、不了解知识内在联系, 所学的知识零散、无序, 无法构建知识结构, 导致理解能力差, 遇到知识迁移、综合运用的情况难以应对, 不能在实践中运用知识。但他们的动机、意志水平不低, 教师和家长可以开发他们的这些动力资源。

数学分层测试卡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评价依据, 教师可以抓住课上的时间, 管理学困生, 让他们跟上课堂的基本步伐, 每节课都有所收获, 随着知识的积累, 这些学生的能力就会有所提高。此外, 分层测试卡操作简单, 教师和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学习上的进步, 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燃起教师对学生的希望之火, 树立新的学生观、评价观, 积极地探索学困生转化之路。

三、行动研究轨迹

数学分层测试卡遵循“以学生为本, 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数学课堂的学习中都能有成功体验”的指导思想, 以诊断与激励为主要方法, 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改变已往“一刀切”的现象。它将练习分为三个层次, 为不同学生的发展搭建成功的舞台, 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每一位学生的水平和潜力, 通过不同的练习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树立学学习的自信。

1.转变观念, 树立教育新理念

学习即生活。学生生活幸福与否和教师的理念紧密相连。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但数学学困生却有增无减, 我们在感慨的同时, 不得不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过程, 那些所谓的“学困生”真的无可救药了吗?他们是何时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我们是否真正关注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我们是否想过办法来缩小这种差异?因材施教一直是我们提倡的教育理念, 要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都能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 教师不仅要改变自己“一刀切”的陋习, 还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 不盲目攀比, 学会体验进步。分层测试卡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开门“把手”, 教师会在学生的进步与成长中无形地更新观念, 努力地想办法、找措施来改变课堂结构, 构成良性循环。

2.合理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集体式教学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 那就是如何让后进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个问题, 就会有更多的学困生出现。因此, 教师使用分层测试卡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分层与分组。教师要综合考虑全班每位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按照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分层、分组, 可以将学生分成五组, 把成绩好、中、差的学生混编在各个小组中, 便于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每个小组设有一名小组长, 便于在课堂上对不良行为及时地给予反馈与纠正。通过实践发现, 这种分层、分组方式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使教师清楚而又迅速地掌握学生的学习信息, 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他们的智力与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此外, 教师通过三组题的完成情况, 能够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时地进行指导, 真正地做到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3.促进学习, 为学困生注入学习动力

各个班级中都会有“学困生”。每天, 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 早出晚归, 听课、练习、写作业。这些学困生表面上接受平等的学校教育, 但实际上他们根本追不上传统的班级授课速度, 远远地落在后面, 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不断累积, 最后丧失信心, 如案例中的小丹。然而, 他们不是差生, 有学好的愿望, 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常常被课堂教学冷落、放弃。分层测试卡给学困生带来数学学习的希望, 改变他们以往在数学学习中产生的不良心理状态。数学分层测试卡中的习题分为A、B、C三个层次, 每一层可单独设为100分, 全对就可以得到三个100分。学生没有将题目全部做对时, 为了鼓励学生改题,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只要改对了, 也会得到100分, 还可以添加一些评语进行表扬。日积月累, 教师就会看到这些学困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1) 学困生不再排斥数学

分层使用与分层评价使那些数学“跟不上”, 甚至被教师认为“没什么戏、至多考试及格”的学生也会做一些复杂的数学题了。我们不得不说, 这与分层理念与措施存在密切的关系。分层测试卡的使用使这些学生有了上进的抓手和途径, 有了成功的体验, 形成良性循环。记得有一位同学第一次在分层测试卡检测中取得100分, 显得格外兴奋, 不仅在课间的时候找我谈话, 还让家长在成绩单上签了字。这些表现令人意外而又动容。而小丹原本就具备一定的学习品质, 在分层测试卡的使用中, 进步也非常大, 在上次期末考试中数学取得81分的成绩。

(2) 学习数学更“带劲儿”了

学困生是在课堂中常被忽略的群体, 其实优等生也常常被忽略, 教师要顾及全班同学的接受能力, 可能有很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学困生身上, 这在无形中遏制了优等生的发展, 搁置他们的时间。分层测试卡三组不同层次的题目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思维有了更广阔的锻炼天地, 他们就像加满了油的汽车, 在学习的道路上你追我赶, 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3) 数学让学生找回自信

其实每个班级都有像小丹这样思维慢、基础薄弱的学生, 他们追不上传统班级授课的速度, 最后失去学习的信心。如果教师不能让学生建立自信心, 也就不能改变学困生的现状。分层测试卡的题目设计正是考虑这一点, 不仅把所学的内容分层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还解决了学生做题速度的差异问题,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体验成功的乐趣, 推动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学生有了收获, 才会有动力与自尊。在学生恢复自信的同时, 他们的学习成绩也在不断地提高。此时的我感慨万分:一个不是那么高深的举措——“构建成功”却令人震惊地重建孩子的自信, 鼓起他们前行的内在动力。分层测试卡让落队的学生重新搭上行驶的列车。

四、成绩与效果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学生的心重新回到课堂, 学习气氛浓郁。每位学生都有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始终处在横、纵两个方向的对比中, 和自己比, 和同学比, 有意无意地计算自己取得的100分, 期待有更多的100分来肯定自己, 期盼教师更多的鼓励性话语。分层测试卡的使用有效地扭转学困生讨厌数学的心理, 让他们体会到了级级上台阶的感觉, 有了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大大改善了两极分化的情况。学生的成绩在不断变化, 尤其是平均分和优秀率有了很明显的提高。

其实,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都非常关注, 但常常是无能为力, 不能督促孩子的学习。使用分层测试卡之后, 家长的态度发生明显变化, 心中燃起希望。虽然有些家长看不懂题应该怎样做, 但能清楚地看到孩子在分层测试卡中的表现, 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孩子, 不再盲目地给孩子制订一些不切实的目标。他们也学会鼓励孩子, 肯定孩子的进步, 时常向教师打电话寻问孩子的学习情况, 家校形成了教育合力。

分层测试卡的使用让每一位教师都受益匪浅, 切实地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深深地烙上分层、分组的烙印, 使教师学会尊重学生的差异, 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与更好的成绩。

虽然我们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的时间并不长, 很多东西都在摸索之中, 但它却促使教师们要进行真正的教学反思, 欣赏学生的点滴进步。分层测试卡的使用让学生重拾信心与朝气, 取得较好的成绩, 让教师学会尊重差异, 改变数学课堂生态。

参考文献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态”的旋律 篇10

一、摒弃“形式”——生态课堂是真实的

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 老师在出示了分东西的情境图后提问:“有4个苹果、两瓶水, 要分给两个小朋友, 可以怎么分?”学生回答:“每人分到两个苹果、一瓶水。”教师揭示:“每份分得同样多, 数学上叫做平均分。”“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 每人分得多少?用哪个数表示?”学生交流后自然引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 每份是它的1/2, 读作:二分之一。”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一块蛋糕的一半吗?”带来的经常是教室里热闹的场景:有的写汉字, 有的折纸, 有的拿着粉笔跑到黑板前画图……教者则认真地欣赏着他们的表现。在感叹师生创造活力时, 我们不禁疑惑:学生对分数真是一无所知吗?他们真实的学习起点到底在哪里?

真实和自然是生态课堂最本质的特征, 以上案例没有华丽的开场白, 也没有包装得精美的“情境创设”, 更没有繁多的教学手段的运用, 朴素自然的课堂却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 即利用身边真实的生活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让学生在平均分的体验中, 顺理成章地得到分数的相关知识, 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样的数学课堂扎实有效, 充满着数学的真实美和智慧美。

二、善待“差错”——生态课堂是和谐的

在梯形面积计算的练习中, 教材上有这样一道题:水渠横截面是一个梯形, 上底和下底分别是4m和2m, 高是2m, 求横截面的面积。一位同学这样列式:4+2=6cm2。在学生的笑声中这位同学低下了头。这位老师很有经验, 她微笑着让大家听听这位同学的想法。孩子的思路是独特的:“梯形的高是2米, 可是计算时又要除以2, 乘2再除以2可以抵消, 所以我认为只要把上底加下底就好了。”大家都愣住了, 觉得他说得有理。“那是不是所有的梯形都能用这种方法呢?”老师顺势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立即展开讨论, 得出结论:这样列式是求上下底的和, 不符合题意, 但可以简便计算。此时教师补充道:“虽然他的结论不全面, 但是为我们找到了简便算法。他敢于创新和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在师生们赞赏的目光里, 他骄傲地挺起了胸膛。

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是生态课堂的必要前提。上述案例中, 教者善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错”, 非但没有否定学生, 而是通过巧妙点拨, 将错就错, 因“错”利导, 反而进一步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学生的错误, 学生在错误背后隐藏的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的勇气受到了鼓励, 它的作用不仅在于改正题目中的错误解法,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有效保护, 从而使课堂成了一方平等和谐、充满关爱且智慧飞扬的天地。

三、巧抓“意外”——生态课堂是创造性的

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 学生掌握了假设的策略后, 老师让学生解决问题“鸡和兔一共有8只, 数一数腿有22条, 鸡兔各有多少只?”正当学生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认真画图时, 忽然听到班里有学生在小声嘀咕:“这样太复杂了, 只要把每只兔子都拿掉两条腿, 每只鸡都拿掉一条腿。”老师听了一愣, 思索了片刻后让他上台进行讲解:“鸡和兔一共有22条腿, 每只兔子拿掉两条腿, 每只鸡拿掉一条腿, 22条腿少了一半就是11条腿, 假设这8只全是鸡就只有8条腿, 所以兔子的只数是:11-8=3 (只) 。”

“多么有创意的想法啊!”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教师干脆顺水推舟, 来个小组讨论。学生兴趣盎然, 积极思考, 到下课时, 又有几种新的想法在大家的赞叹声中被公认为“奇思妙想”。

数学生态课堂是灵动创新的课堂, 师生的灵感相互交织, 思维彼此碰撞, 生命自由生长。教师要善于敏锐地捕捉课堂情境中的每一次思维灵感的闪现,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 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上述案例中, 教者面对学生的“意外”插嘴, 没有指责或置之不理, 而是用心倾听和充分肯定, 师生共同见证了他独特的思路, 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学中正是由于教者巧妙地抓住了课堂的这一“意外”, 分析学生的学习表象, 挖掘隐藏在现象后的数学本质, 才使得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有效开发, 从而能触类旁通地提出一个个富有创意的想法。

小学数学生态化教学探究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态化;教学;方法

一、前言

建立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就是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建立较为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得教学更加自然、自主的发展。这样能够让教学的两个主体不仅和谐相处,同时还能够各自得到发展,教学质量在共同发展当中显现。

二、小学数学生态化教学方法分析

1.强化小学生树立探讨生态教学的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指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意识到的一些他们难以解决的实际或理论的问题时内心产生的状态。小学生的好奇心强,他们的数学问题意识具有易变性、推测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因此,要根据特点来进行有针对的培养。

(1)夯实基础,构建良好的认知

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可以为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一定的保证。对小学生而言,最关键的就是要让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不是知识越多越好。

(2)明确“提出问题”的意义

学生了解问题是创新的开始。小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很大的可塑性。要想让小学生学会做某些事,首要就是让他们明白做这件事的意义,因此,教师就必须先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意义,让他们意识到提出问题的严重性。

(3)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的根本意义就是诱导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并在该过程中实现数学的再创造。以此引导学生找寻知识的源头,学习数学思想,从而使他们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数学。

(4)加强思维训练

要想让小学生学会如何问问题,就要让学生掌握问问题的技巧,以改变小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问题的习惯。在这方面,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教师应该传授学生追问、反问、对比不同题和联想同类题等的能力。

2.激发小学生对生态数学课堂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开展良好学习习惯的必要因素,也是培养求知欲的基础。小学生对学习有兴趣,他们的思维才能活跃,对学习的反映也就更加清晰,此时,学习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与小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掌握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情况。

(1)课前摸底

进行课前摸底,可以让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的实际情况进行更好的了解,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课中答疑

教师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小学生的反馈,及时获得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情况,有些学生在遇到不懂或者提出一些无法回答的问题时,这时候教师就应该热情的回答学生的问题,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3)课后总结

在课后,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并与小学生们进行沟通,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引导学生在生态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在学生学习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给每个学生都创造自己动手操作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并把学习的过程变为探索创新的过程。

学生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知识面不断增加,认知水平也有所提高,此时的数学课堂不能仅仅满足于文本内容,要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公式,例题等深悟文本中所隐藏的部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生态课堂模式中进一步张扬自己的个性,最终让学生形成一种离开老师也能学习的能力。如何在生态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我主张以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知识方面提前渗透“支架式”教学理念。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了解学生起点。二要关注重难点。三要关注学生的差异点。相信长此以往会在这种有意识的训练中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小结

数学课堂需要让学生产生旺盛的生命活力,展现生命的灵性、思维及其创造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产生更多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需要具备挑战性和开放性,过程需要是现场生成的,结果是不能完全预测的。从以往课堂由教师完全掌握,到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态课堂创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许玲.浅谈小学数学的生态教学[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5).

[2]李媛媛.如何构建生态化的小学数学课堂[J].读与写:下旬,2011(1).

数学生态 篇12

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获取数学知识的, 如何搞好初中数学生态课堂, 对教师来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平时的教学, 我归纳了以下五点做法, 与大家探讨。

一、重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数学生态课堂的前提, 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尊重、温暖、理解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利用课间或课余等学生休息时间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亲密”接触, 或聊天、或活动 (打球、下棋、讲故事等) , 同时在活动中不忘适当地给予建议和引导, 使学生“亲其师”, 从而“信其道”。

1.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 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 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 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 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 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 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2.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 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 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

3.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师生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 群体研讨, 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能有效改善学习环境, 扩大参与面, 提高参与度。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在共同操作、互相讨论和交流中促进学习进步和智力发展。通过合作, 有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思考问题, 培养其参与意识、创新意识, 产生创新思维。

二、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最实在的内动力, 是影响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刘xx, 原本对数学学习没有多大兴趣, 通过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我发现他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 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作业能当天独立完成。为此我在班上大力表扬他的学习积极性。在他的影响下, 其他同学也都尽快做完, 提前让我批阅, 从而在班级中形成了人人争先的良好学习氛围。那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何作用呢?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会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

2.兴趣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 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 学习起来就会乐此不疲, 也就是说:“乐学之下无负担。”

三、重视师生合作探究教学

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 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那么教师如何创设情境,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呢?

1.创设动画情境:学生对于形象的Flash动画、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 他们的思维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问题情境产生持续的解决动机, 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 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 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 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2.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生活情境, 强化感性认识, 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3.创设故事情境: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 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

4.创设挑战 性情境 :根据教学内容 , 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 能有效地激趣、导疑、质疑、解疑,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创设游戏情境: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 稳定性差, 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 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 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习, 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 增强学习效果。

6.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并不是都让学生发明创造,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 这种发现本身就是创造。

7.创设实践 情境 :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 ,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 可以巧妙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得学生对新知识充满强烈的求知欲。

四、重视学生课堂的参与

初中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我经常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大胆放手, 让学生积极参与, 有些题目让学生教学生, 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时, 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思维异常活跃。经过几年的实践, 我发现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1.学 生的参与能锻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准确性 , 从而在解题步骤的书写上更有条理。

2.学生的参与能寻求解题的最佳方法。在讲解过程中, 如果第一个同学思路麻烦, 其他同学再讲解出更简便的方法, 二者一对照, 孰优孰劣一眼就能分辨出。

3.学生的参与吸引了所有同学的注意力。在学生讲解过程中, 教师既要注意学生讲的思路方法, 又要注意观察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如果注意力不集中, 那么你随时有被请到黑板上讲解题目的可能。从而做到人人精力集中, 人人听讲认真。

五、重视当堂训练掌握新知

教师要针对当节课的重点、难点, 出好相应的练习题和作业, 要做好以下几点。

1.出好基础题。 要求每个学生要掌握, 当堂解决, 让学生觉得学好数学也简单, 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幸福。

2.找些稍难题。 学生先思考后合作探究, 开展帮、赶、超比赛, 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

3.想些难题。 主要渗透数学思维、方法,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合作研究, 让他们研究数学。

总之, 数学生态课堂作为一种理念, 是一种价值追求, 更是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关注, 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数学生态课堂”,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 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高效。

摘要:课堂教学是老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的基本形式, 在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今天, 如何搞好初中数学生态教学是一个很有必要探讨的问题。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上一篇:物质过程下一篇:水环境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