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生态景点:水雉生态教育园区

2024-06-26

台南生态景点:水雉生态教育园区(通用2篇)

台南生态景点:水雉生态教育园区 篇1

台南生态景点:水雉生态教育园区

台南旅游旅游景点台湾生态介绍

台南旅游景点:水雉生态教育园区

水雉生态教育园区凌波仙子美丽倩影

水雉,有「菱角鸟」之称,为农委会公告第二级保育类野生动物,在当选台南

县县鸟。那漂亮的尾羽和行走于水面浮叶的.轻盈姿态,更为赢得「凌波仙子」、「叶

行者」的美名。台湾嘉南平原因为早期农业开发,因此埤塘、湿地相当普遍,成了水雉最

喜欢栖息的场所。目前因为栖息地的破坏加上捕猎关系,水雉数量已经减少许多,不过在

官田、柳营、下营和六甲一带的埤池、菱角田以及稻田仍有水雉踪迹。

在台南官田有一处专为保育水雉的水雉生态教育园区,目前规划为生态教育和休闲旅

游功能,结合多样水生植物以及水鸟生态,提供民众来台南旅游观赏水雉亲近大自然的机

会。根据官方数据显示水雉生态教育园区截至8月,园区内统计有44只成鸟和99只

雏鸟。

回台南旅游导览页OR 详览台南旅游景点网页到台南饭店导览页

台南生态景点:水雉生态教育园区 篇2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职教园区,武汉城市圈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 》中明确指出, 要“推动职业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并且“实现职业教育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 作为一种立足区域经济、服务当地发展的规模化职业教育模式, 职教园区正在各地蓬勃生长。据统计, 目前全国28个省 (市、区) 已建成或在建的职教园区 (职教城) 已有118个, 部分成熟园区已发挥优势并取得良好效果。但也有人指出职教园区是“大学城热”之后的另一个“圈地运动”, 盲目大包大揽导致职教资源“形集中而神不集中”。有机联系的缺乏和内外驱动的不足使得职教园区发展缓慢, 而教育生态视角为园区的理性建设、持续发展提供了积极参照。

一、职教园区生态体系本貌

教育生态构建了一个“一心三层”的教育生态模式圈, 以教育为中心, 各层级生态因子分别满足人的精神、社会以及生物需要 (1) (见图1) 。教育系统是一个生态系统, 各种要素与环境中的因子相互作用, 构成一个与环境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复杂系统 (2) 。该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稳定性、迟效性、保守性, 这要求有一个与之保持协调平衡的、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 (3) , 但如今自然与社会环境时刻变化, 系统面临严峻的考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教育生态系统对于环境的适应很大程度上不是通过改变环境, 而是通过自身变革来适应 (4) 。

在教育生态系统中, 与社会环境联系最为紧密、受社会环境影响最大的教育类型当属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经济、科技、人口等社会因子的共生关系通过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其中的特色产业园区 (因为职业教育总是依托于区域发展的, 而产业园区又总是根植于一定的区域发展而成长的) 的共生关系得到实质性反映 (5) , 而职教园区恰恰是职业教育主动寻求变革、适应外界环境、实质反映教育与环境共生关系的新产物。职业院校、产业园区、公共社区以区域自然景观环境为依托, 分别承担人才培养和素质提升、就业保障和经济增长、居住休闲和沟通互动的任务, 通过协调共同促进教育生态圈内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形成“三区一景”的格局 (见图2) 。由此, 职教园区既赋予了职业教育崭新的生命力, 又推动着区域发展。

二、职教园区生态理论实践

建设职教园区是大批职校生职业预备与生涯规划的需要, 是城市圈专业技术人才储备的需要, 也是实现区域崛起的需要。虽然处在建设初期, 但是鄂州职教园区 (以下简称园区) 的生态系统已成雏形。

(一) 有效拓适——三区互融协调统一

园区所处的鄂州葛店开发区是中国经济地理中心。区内已形成五大主导优势产业, 近四百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周边若干大项目落成使该地人才需求量预计可达到近百万人。

占据了优越地理位置和产业集群资源, 如果只开拓不适应就会缺乏发展的稳度和柔度, 只适应不开拓就会缺乏发展的速度和力度 (6) 。园区依城而建, 适应区域现状。选址上以东西城际铁路和南北创业大道为界, 东南部交通方便, 空地多, 人口集散方便, 是园区与区域互融的最佳地点。葛店经常出现“空城”情况, 职业院校的入驻可以增补大量人口, 形成良性流动, 并协同医疗卫生、电力通信、银行公安、工商税务等机构解决居民的生活需求。

同时园区也在积极开拓并主动利用资源。园区通过葛店的主服务中心地带对接多个产业园, 部分院校依托企业进行建设。园区目前在计划建设残疾人奥体中心, 用以解决部分公共设施。此外, 学生消费拉动校园周边商业发展, 校园设施开放为周边日常生活添彩。职业院校、产业园区、公共社区的互融不仅对城市的结构和资源利用十分有利, 也给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 持续发展——结合自然生态一体

园区紧邻葛店主要景观廊道和节点, 区内包含大量生态要素。在规划建设中保留原有地形, 依自然水体修建滨湖公园, 以野生灌木为校园绿化基础, 并要求各校按照模块增长方式分期建设, 保持空间完整性, 减少施工对生态的破坏。

园区规划理念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念。园区对于“一景”的关照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下, 注重能源节约、资源再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 尽量使用绿色能源及再生能源。入驻院校大部分采用绿色低碳建筑设计, 校园照明使用太阳能和风能结合发电的校园路灯, 还设计各种绿色环保措施, 如垃圾分类、污水净化等。

此外, 开发区太阳能产业园将逐步提高资源利用率, 推动废弃物和副产物的循环利用, 降低园区内环境负担, 实现环境友好和生态协调。新能源不仅可以大量节约及取代传统能源, 还可以增加生态正效应, 减轻热岛负效应, 使得城区各组团与生态相互融合并协调发展。

(三) 种类多样——院校单体文化各异

在园院校种类繁多, 文化各异。一个历史悠久的教育园区会因其深厚的底蕴使人产生强烈向往, 但新建园区就要寻找与当地文化之间的血缘关系, 并嫁接到建筑、景观、校园活动等虚实载体中。

生态系统中有多元化的结构和多样性的产品作为基础, 才能分散风险, 增强稳定性 (7) 。多元化的文化氛围可以增进学生的交流, 扩大院校互动的深度, 为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提供更广阔平台, 使得职教园区生态系统更加平稳有序。目前正在或即将入园院校有9所, 涵盖了高职、中职、教育培训学校、技术培训学校、师专等多个类别。

各院校在设计上纷纷传递各具特色的人文精神。如航海学院利用海港式湖岸景观、世界海图形喷泉等体现学校的航海特色文化;省实验幼儿师范则保持红白两色建筑, 活泼与雅致并存, 提供场所来邀所有师生进行多层次交往, 渗透式培养未来幼师的素质和情操;长航警校整体规划高效实际, 简洁严谨, 传达公安民警严肃认真的实干精神等。不同种类职业院校的共生共存不仅有助于每个院校单体的发展, 也有助于园区整体发展。

三、职教园区建设生态失衡

当外来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时, 就很难恢复到原有状态, 称为生态失衡, 即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园区在初期建设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生态失衡问题, 若不加以解决将不利于园区的健康发展。

(一) 园区主体生态位下移

生态位指的是每个种都有不同于其他种的时空位置和功能地位 (8) , 体现的是物种的生存和竞争力。在园区生态系统中, 比起政治、经济、人口、文化、科技等组成部分, 教育无疑应该占据系统主生态位。但就目前来看, 职业教育仅扮演服务角色。园区理论预期是“创造并探索‘城市建设有多大, 职业教育的校区就有多大’的‘城校互动’职业教育模式” (即“永川模式”) , 而实际上本地职教资源并不丰富, 园内职业院校基本都是外地学校迁址扩建的新校区, “城校互动”模式并不一定能很好存活, 很容易使职教园区变成开发区的附庸, 并大大削弱教育培养人的内涵, 这会造成职校学生技术够用但素质欠缺, 只会像机器一样工作, 担当不起新时代赋予高技能人才的重任。职业教育的生态位下移, 其特殊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可能引发园区系统内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传输障碍。

(二) 院校共生效应不突出

共生是指生物双方互相提供生存帮助, 共同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相互关系。园区生态系统院校之间的共享机制反映的就是一种共生关系。但新校区建设有相关硬性要求, 学校不得不自建图书馆、体育场、实训中心, 再加上处于建设初期, 园区公共设施、院校间人力资源以及教学设施配置等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的教学资源共享, 很容易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利用率低等一系列后果。园内院校目前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 之前也没有合作基础, 并且学校管理严格, 考虑到安全而拒绝共享, 不同学校学生之间往来频率低。如果只是一窝蜂把几个学校圈在一块用地里, 形式上满足园区要求, 却不能保障集中质量、提高共同效益, 园区的核心意义就无法体现。协同合作、互惠双赢的共生效应不突出, 园区功能不能充分展现, 容易导致园区发展停滞不前。

(三) 政治因子限制性明显

当生态因素低于临界线, 或超过最大忍受度时, 就会起限制因子的作用。社会环境中的政治因子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主要角色, 对于基础薄弱、地方决策权更大的职业教育来说, 国家或各级政府的认同度、财政支持力度及政策导向对职业院校的发展更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9) , 然而园区建设过程中政治因子的限制性比较明显:一是政府层面缺乏强有力的宏观统筹。征地拆迁涉及到诸多现实问题, 牵涉对象多, 处理耗时长, 又缺乏政府的指引, 园区建设进程减慢, 产生正面效应的期限也被延迟;二是园区管理制度缺失。目前园区建设仅仅采取属地管理, 还没有设立成型的管理委员会, 再加上属地政府领导更新频率较高, 任务开展衔接存在时效差, 限制了园区的正常运转, 影响园区生态系统后续的拓宽积累或演替进化。

四、职教园区生态文明系统理性构建

(一) 占据合理生态位, 探索“人才为本”的发展模式

生态系统平衡性的理想状态为“生态位部分重叠”。该状态下的生态位符合了生态平衡所要求的生态多样性、丰富性的特征, 有利于种群间不同的生态位的个体形成合理适度的竞争, 进而激活生态位之间相互牵制、共同发展的可持续属性 (10) 。所以园区在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 需要关注其内涵发展, 强化职业教育生态位。职业教育并非单纯的职业技能训练, 它培养的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实用人才。通过举办企业名人讲座、与企业一线零距离互动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使其“一专”为本, “多能”傍身。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建立了“大母校观”, 在深厚情谊与强烈归属感的驱动下, 走向社会后将成为推动园区发展的有效力量之一。

园区建设模式不能运用“拿来主义”, 它是多元化、特色化的, 需要结合区域特点进行探索。以职业技术人才发展为第一要义, 使职业教育在职教园区生态系统中占据合理生态位, 园区才能具备平稳有序发展的基础。

(二) 避免花盆效应, 建立“互通互补”的共享机制

“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空间局限让作物一旦离开照料便经不起风雨, 克服此效应从根本上说就要打破封闭式系统, 建立开放式教育生态环境○11。园区内各院校要打破从前各自为政的局面, 整合利用园区内部及周边的教育、产业、生活资源, 建立健全的共享机制。在硬件共享上, 探索类似常州园区的教学联合体, 考虑相应的科技对接。在院校地理界线方面, 可以“化墙为景、来往无障”, 实现空间融会贯通。在软件共享上, 可借鉴温岭职教园区校际专业优势互补的做法, 适切鄂州特点, 在原有办学基础上整合或调整计算机、旅游、数控、土木建筑等专业, 尽量不重复;学习天津海河职教园区师资、课程、学分上互通, 在园区内同级学校从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学修课程三个层面, 开发、建设和利用园区优质教育资源, 实现集约办学以形成品牌效应;新疆职教园区内各学校开展联合招生与联合办学亦可借鉴, 不同级院校计划中高职衔接, 将共享机制升华, 不仅避免了恶性竞争, 也增进了协同效应。

资源共享涉及大大小小的软硬件要素, 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 各个职业院校应开放心态, 优势互补, 多角度挖掘, 发挥各自长处, 为开放、有序、具有良好共生效应的职教园区做出贡献。

(三) 遵循最适度原则, 加强“权责分明”的统筹管理

在生态系统中, 个体和群体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因子都有自己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 在此范围内主体能够很好地发展, 否则就会走向反面12○。职教园区是有利于城市发展的项目, 且具有公益性质, 政府不能缺位;同时它又是能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业, 需要市场力量推动, 政府不能越位。清晰的管理模式、统一的区域规划是职教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应该抓紧时间建立一个由市政府牵头, 相关部门、院校和企业负责人参加的职教园区管委会。对园区建设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 打破部门分割、行业分离的旧格局, 建立一个校校、校企、部门与部门、区域与区域之间联合的新型管理体制。或借鉴永川职教城的“政务即服务”理念, 打造包含政府服务、基础设施共享、对外交流合作、教育教学改革、招生就业、学校形象宣传和投融资的综合平台, 可以在开发区管委会的大平台上开展分支业务, 如政府服务、设施共享、对外交流等。

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 能主动创造条件并积极反馈调节, 具有限制性的政治因子可以变为非限制因子。政府在职教园区生态系统中有必要发挥协调和引导作用, 遵循适度原则, 以满足园区生态文明系统理性构建的需求。

全国一百余个职教园区在建设过程中, 的确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 可是仍有许多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例子证明了其科学性和重要性。在空间维度上, 职教园区生态系统各组互融, 有界似无界;在时间维度上, 职教园区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时刻处在动态变化之中, 永无停歇。园区只有开拓求变、适应求稳、灵活不保守、创新不冒进, 积极协调区内生态系统的各个因子的关系, 方能在平衡与失衡的循环往复中从低阶段向高阶段螺旋式前进。由此, 职业教育的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的路子才会越走越远, 越走越宽。

注释

1181112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年, 第1-3, 140, 137-139, 134页。

22 贺祖斌:《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学分析》,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年, 第26页。

33467范国睿:《教育生态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 第293, 294, 20, 1页。

45 熊惠平:《论“三式”共生效应——高职教育“校区—园区”联动机制建设新探》, 载于《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年第5期, 第21-23页。

59 朱捷:《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发展研究》,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年, 第16页。

上一篇:向解黎明学习下一篇:用却然而造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