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式艺术教育观

2024-05-30

生态式艺术教育观(精选8篇)

生态式艺术教育观 篇1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以生态学的科学观念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现代艺术教育理念。“生态式艺术教育概念”是由中国社科院著名美学家、艺术教育家、博导滕守尧教授经过多年的艺术教育研究与实践取得的一项重大的成果。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 在带给人们丰富物资资料的同时, 也带来了环境的极大的破坏。因此, 渴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于是, “生态”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 尤其是在艺术教育领域更是如此。基于这种生态理念, 在艺术教育领域出现了“生态式艺术教育”新理念。

这种教育模式旨在通过不同艺术门类的相互融合, 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等多方面的互补, 提高学生的艺术感觉和艺术创造力, 努力达到一种感性和理性的生态平衡。这种艺术教育形式意在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 培养具有真正智慧的、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

一、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内涵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通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书本、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多种教育互动, 形成一种互生互补和相互支持的有机的生态式艺术教育组合。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感觉、人文素养和创造力, 使学生终身受益,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高级智慧。生态式艺术教育是整个生态式教育的重要部分和基础。它主张以各种能体现生态智慧的文学、艺术、游戏为平台, 不断开发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 丰富其体验, 努力达到其感性和理性的生态平衡。

二、生态式艺术教育的特点

生态式美术教育是一种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 强调师生间的对话平等关系, 让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愿望;并且调解感官, 消除自我封闭, 注重个体体验的艺术教育理念。作为一种有机融合的艺术教育, 生态式艺术教育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发展学生整体素质

生态式艺术教育以学生艺术能力与各方面素养的整合发展为总体目标。学生的艺术能力, 除了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以外, 还包括艺术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想象与创造能力、艺术交流与合作能力等。

2.对学生进行艺术的综合影响

在生态式艺术教育中, 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不同的艺术门类不是互相割裂, 互不相关的, 它们以生态的方式相互交叉融合, 彼此相通, 互相影响, 成为一种有机融合的综合艺术教育。

3.艺术教育环环相扣

在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活动中自然、适当地渗透初步的美学、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创造等方面的内容, 表现在具体的活动进程中, 就有了艺术感知与体验、艺术创造与表现、艺术评价与反思等几个基本的环节。这几个环节有时一环连一环, 环环相扣, 有时互相交叉、渗透, 感知与体验中有创造, 创造与表现中有反思, 评价与反思中又蕴含着感知与创造, 构成了完整多样的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活动过程。

三、生态式艺术教育的价值

1.生态式艺术教育是落实新《小学艺术教育教学纲要》精神的需要

《艺术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学生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 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 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和创造, 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 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所以“生态式艺术教育”正是为学生创造了这样一种环境, 它是实现这一价值的重要方法。

2.生态式艺术教育对艺术教学的价值

艺术教育能使青少年精神振奋, 感情丰富, 心地纯洁, 信念坚定, 斗志焕发, 更重要的是她能通过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载体, 用生动形象的方式, 循循善诱, 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党和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态式艺术教育从其内涵和特点来看, 它涉及教育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因此, 这种教育注定是一个开放的、深刻的、和整个社会密切相关且意义重大的领域。它必定会对孩子品质的树立, 人格的塑造产生极大的影响。

四、生态式艺术教育对艺术教学的启示

1.教师要用平等、宽松的交流方式理解学生的艺术感受

在生态式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 我们应当力求为学生营造自由表达和交流的氛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注重学生的理解感受, 不断调整提问方式, 使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获得启发和良好的体验。

2.教师要用欣赏肯定的态度看待学生的艺术世界

以往的艺术教育活动, 常常是教师把有关的艺术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 而生态式艺术教育则提倡教师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感知和发现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美, 从而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美感经验,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所以, 我们应当尊重学生任何幼稚甚至荒唐的问题, 应多鼓励他们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 即使这种观点是出乎意料的, 要避免绝对的价值判断。

总之, 对于学生来说, 艺术既是努力的意志, 又是与生俱来的, 不论何时, 只要我们是真诚和自由地去欣赏学生, 艺术便会萌芽。“生态式艺术教育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所以, 我们需要的是走近他们、欣赏他们。

生态式艺术教育观 篇2

摘要:英国艺术设计高等教育的教学特点就是主题式教学,通过主题设计整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并独立解决问题,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索研究方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该文从主题式教学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入手,总结了主题式教学在英国艺术设计高等教育环节中的意义,供我们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参考。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英国;艺术设计

英国政府支持设计产业更好的发展,因此艺术与设计教育质量也会相应的提高,而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设计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设计教育的发展,两者是相互促进的。英国的教育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创新、鼓励个性、重视过程、提倡自主学习。市场希望高校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对学科具有前瞻性和敏锐的洞察力的设计创意人才。依据笔者在英国攻读艺术设计硕士学位期间的观察和深入了解,在教学活动中普遍采用主题式教学。主题式教学崇尚以培养学生个性发挥和个人创新能力为主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专业教学活动中主要通过营造主题式教学形式,设定一个课题,学生需要主动围绕着课题做各个相关领域的整合,学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拓展思维,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多次多纬度对英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探究中发现,主题式教学主要培养学生能够具备以下的能力: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般课程伊始,导师就会根据所学相关领域设定一个课题,这个课题看似和专业知识没太大关系,但往往都是在循序渐进中引导学生逐渐找到学习的兴趣。比如英国某艺术类高校的插画专业,在教授学生如何在作品中体现插画的故事性、连续性这一特点时,导师并不是在课堂上直接传授理论知识点,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设定了一个“发现生活中的故事”(“TELLINGASTORY”)的主题,让学生们到户外用拍照的形式,记录生活中那些在我们身边,但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能传递出故事情境的事物。学生们在课外收集相关资料和找寻设计灵感,体会细节,学生们会在观察和记录的同时,开始思考开展这个主题的意义,找到兴趣点。然后通过小组讨论(Seminar),让学生们分享探索体验,老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调动学生积极性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增加学生自主研讨,独立思考和发挥创造才能的机会。因此在这一主题式教学活动中,学生独立进行研究探索的能力逐渐提高,并且懂得如何收集、整理和处理信息,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交流、沟通与协作的能力

在以上文中提到的小组讨论(Seminar)这种教学形式会贯穿整个主题式教学活动中。根据导师设置的不同主题,每个阶段学生都要有针对性的提出创意构思和解说。除此之外,还会采用陈述(Presentation)的方式来向学生和老师表述自己的调研过程或者设计研究的思路等。Presentation 是英国高校学生通常使用的一种方式,主题式教学过程中会在每个关键节点采用 Presentation。由于之前学生们亲自参与调

研,收集资料,研究分析,所以在进行陈述的时候思路和表达的逻辑都非常清晰,听完主述同学的汇报后,其他同学会畅所欲言的表达出各自不同的意见,这个时候同学之间是平等的状态,所有同学都投入到了活跃的讨论中,大家积极思考,时而积极辩论,时而专心聆听,迸发出很多创意的火花。导师针对同学们讨论中出现的一些关键点,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建设性的意见,学生们通过这样有效的交流与沟通的过程,明确自己课题研究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再继续将方案向前推进。此外,主题式教学也强调小组协作,因为与艺术设计类专业有关的工作大多都是团队协作完成,因此在主题式教学中也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团队方式,对某一个课题或主题进行资料收集和研究,学生在研究和探索过程中都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同学们在集中讨论、分工协作、共享信息和资源中,逐渐了解到要想完成一个课题必须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每个人在团队中都能发挥各自的特长,取长补短,团结协作,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重要性。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英国的艺术设计高等教育非常重视创新和原创氛围的营造,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其教育思维和教育方式中充分的体现出来。好的创意不是灵感乍现,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激发创造力,在主题式教学中,通过对主题的深入研究,学生对主题最初模糊的理解逐步演变为成熟的创意,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原创思维和创新精神。根据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设定的主题,学生们快速的进行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从一个关键词出发,再将研究范围扩大、细化,然后把想法和思路用

图片或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一般来说,学生们会将自己的研究范围做很大程度的延伸,反而觉得这种探索未知的状态更加有意义而且能够更好的表达自己对主题的理解。通过这一方式,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想象力被充分的调动起来,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加强。每个主题教学环节,每位学生都会准备一本“sketchbook”,这是一本关于学习研究的笔记本,会将自己的研究过程、授课内容、资料收集、草图绘制、设计思路等记录下来,所以从一定程度讲,这本“sketchbook”能够体现出学生们创意和创新思维发展的全过程。

四、有助于学生跨专业整合信息,达到扩充知识面的目的

在主题式教学活动中,教学的主体始终都是学生,教师的作用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们的学习和研究方向给予全面的建议和指导。同时为了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会有一些讲座(Lecture)贯穿其中,这些讲座的主讲大多都是业界的成功人士或其他高校的知名专家教授,他们的内容也不仅限于该专业领域,会给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其他相关研究领域的机会,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启发创意思维。另外,英国艺术设计类专业提供完善的教学设施配套,为主题式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环节提供了可能。例如设计工作室、电脑机房、制作车间等。教师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不同的专业领域,从不同角度挖掘学生们的智力潜能,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跨学科探索能力逐渐提高。比如在手工书制作车间,会配备一个技术指导老师,每位学生预约时间来车间学习制作,学生在车间根据自己的设计动手制作手工书,在遇到困难或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时,可以和

技术指导老师商讨,得出解决方案。这种多角度多方位的学科交叉模式,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授课形式,还将艺术与技术紧密联系到一起,让学生“知其然,更加知其所以然”,关注学生的研究能力,激发其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也充分拓展了学生专业发展空间。综上所述,主题式教学在英国艺术设计高等教育环节中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有助于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更有助于实现崇尚创新以及学生个性培养。给我们在培养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提供了建设性思路,结合我国的教学体系和特点,可以借鉴和参考这种主题式教学方式来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培养,以适应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高需求。

【参考文献】

[1]董双.主题式教学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探究[J].读天下,2016.[2]邱燕芳.英国艺术设计教育读解[J].艺术与设计,2008(11):133-135

生态式艺术教育观 篇3

关键词:生态式艺术教育;建构模式;美术教育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一种多学科的综合教育模式,它更多是注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话,交融从而创造出一种各个学科之间互补共生的生态关系,获得一种新生的智慧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

一、学校美术教育现状

在目前学校美术教育中,多数以单科的艺术课程模式来进行教学,而美术教材中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比较注重知识技能的系统性学习与传递。因而导致了艺术知识技能占艺术教育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的培养。

因此,学校要大力推进美术教育改革,首要就是寻求新的教育模式,而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出现,恰好弥补了学校传统美术教育的不足。在生态式艺术教育教学设计中强调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关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在教学中多创造一些将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课程,使得学生多了一些动手、动脑的机会等。在这样自由轻松的艺术教育氛围下学生才能更真实深刻的来理解美、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欣赏美、从而创造美。由此可见,构建生态式艺术教育模式,将教学上被动的教和被动的学改变为主动式的教学。使学生广泛接触大量的艺术文化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其中来,加上教师的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之下,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养成体验美术、欣赏美术,表现美术、并创造出优秀的美术作品的能力。

二、创建生态式艺术教育环境

1.在美术教学课堂中营造生态环境。生态式艺术教育实施过程中注重营造民主平等、轻松自由、师生互动的艺术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一起学习成长,使学生从心理上上消除对教师、以及美术課程的胆怯,畅所欲言,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参地探索与思考和整个美术教学融为一体。在这样的生态教育环境中里教师没有绝对的权威。反之,学生也没有绝对的自由,他们尊重教师,虚心学习等,构成了和相统一的生态式教育环境。

2.在学校建设中创建生态式艺术教育环境。教室和校园环境的建设,不仅仅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陶冶情操,还能使学生在这种美的熏陶下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建设校园环境,使美术教育教学有所提高;其一,可以利用一些学生优秀作品、民间美术工艺品、名画来装饰艺术教室,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其二、定期更换文化栏、黑板报内容。其三、校园环境的美化、可种植一些不同果树,使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美感。这些视觉上的感受都会给学生释放出各种各样的审美信息。

三、在生态式艺术教育中构建美术教学对话模式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一种既符合人类深层次无意识二元对话的生态模式,又符合整个自然的二元对话模式的教育,也就是说,通过对立的二元之间的联系和对话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是这种教育的主旋律。对话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优越于传统教学,那么。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利用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和教学方法,采用对话形式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美术课堂教学。

1.学生与课本之间的对话

学生与课本之间的对话是指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由于美术课程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对美术作品的欣赏理解之外,还要对作品创作的内容做一定的了解,在进行美术创作。通过这种对话深层次的理解作品,这种综合性的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佳显著,更佳持久。

2.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是一种带有教育性的对话与交流,他需要彼此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从而获得平等的精神交流和经验价值的分享。它是一种相互倾听的对话形式

教师除了要运用技能性的指导之外还要通过利用一些教育心理学的知识非指导性的暗示和引导学生。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美术教学的各种各样美,这种对话的构建使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

3.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生态式艺术教育中的一种重要合作学习的对话形式、是美术教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关键。小组合作学习需要个体之间的相互配合利用各体之间的学习资源和优势,取长补短形成资源之间的有效整合、在进行合作,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

生态式艺术教育在美术教学课堂中的构建还需要有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这种开放包括时空的开放、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等。它不仅仅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更注重学生情感、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美术教育过程中以实施生态式教育,有利于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 滕守尧.论生态式艺术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5~16.

生态式教育观下的学生角色定位 篇4

生态式的教育观从生态的角度诠释教育理论问题, 以生态的方式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这种教育观充分运用生态的理念和智慧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种全新范式。 在这种范式下, 教育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有了新的要求, 对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的定位有不同于传统教育理念的诠释。 生态式教育观将教师角色定位为学生生命的关注者、生态关系的协调者、课程资源的整合者、教育实践的反思者和自我发展的进取者。 生态式的教育理念对教师的定位与传统教育理念相比有了根本转变。 同时, 生态式教育观对学生角色的定位与传统教育理念有本质区别。 那么, 生态式教育对学生角色又是如何定位的呢?

一、生态式教育观将学生角色定位为独特的生命个体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同样的道理, 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美国作家安奈特·L·布鲁肖在《给教师的101条建议》 中提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拥有独特的天赋、技巧、优点和梦想。 ”生态式教育观充分认识到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独特性, 强调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而又具体的鲜活的生命个体, 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不同个性特点与发展潜能的活生生的人, 也就是说, 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生命性的个体, 是具体的, 是独特的, 是自由的, 是有主观意志的, 是有无限发展潜能的。 所以生态式教育观主张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充分挖掘与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 促使他们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成长。 在教育实践中, 具有生态式教育观的教育者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的个性特点以满足他们不同的发展需求。 比如可以为学生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供其自由选择;为每个学生设置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学习目标与方法以利其适宜发展;为学生创造多种供不同特点的学生发展的机会以促其充分发挥;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以使其扬长避短……总之, 生态式教育观将学生角色定位为独特的生命个体, 在教育中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及遗传因素等方面的差异以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以满足具有不同个性特点学生的发展需求, 为学生提供广阔充分的发展平台与空间, 达到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生态式教育观将学生角色定位为主动的知识意义建构主体

传统教育往往将学生定位为知识的接受者, 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忽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生态式教育观则以系统、动态、发展的眼光将教学作为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进行关注, 注重整个教学生态系统的整体和谐发展, 强调作为教学生态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功能。尤其将学生看做是整个教学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生态因子, 强调学生是教学生态系统中的具有充分自主功能的学习主体, 是主动的, 是具有积极建构功能的个体生命。 生态式教育观认为, 学生的知识获得并不是作为知识容器被教育者随心所欲地进行知识的灌输的结果, 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一个主动对知识进行建构与整合的过程。 认为教学过程并非是一个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单向灌输传递给学生的过程, 而是教师、学生和信息互动的多向交流沟通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获得知识的意义, 知识意义的获得是由学生自身完成的。 是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通过自主选择学习策略和方法, 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 对新知识进行有效消化和吸收, 并建构自己的理解, 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 也就是说,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 而是主动的知识意义建构主体。学生通过这种主动的知识建构, 使自己的认知结构得到积极有效的发展, 进而使自身潜能得以充分发掘, 个体素质得以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三、生态式教育观将学生角色定位为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与调节者

生态式教育观强调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生命, 具有自我调节的机能, 是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不由他人决定的。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由教师调节控制和决定的, 而是由学生通过自我监控和调节完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充当自我监控和调节者的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 虽然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往往是由教师布置的, 但是如何完成这些任务却最终是由学生自己确定的, 是教师无法替代的。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不断地运用自我意识的种种机制监控和调节着自身的学习活动。 学生将自己及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及过程, 作为关注的对象, 不断根据需要对其进行观察、监控与调节。 比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与学习策略, 比较与教师目标之间及与同学之间的差距, 反思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修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与行为, 等等。 因此可以说, 学生是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与调节者。

四、生态式教育观将学生角色定位为课堂教学的积极合作者

生态式的教育观是一种后现代的教育观, 后现代的教育观提倡教学中的平等协作及对话与交流。 倡导在教学中以民主平等为基础的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生态式教育观将课堂看做是一个微观的教学生态系统, 其生态主体因素即教师和学生之间是相互依存和制约的, 教师和学生不是传统意义上权威从属关系, 而是一种平等合作、互生互助、相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关系。 若要使教学生态系统达到良性循环与发展, 就必须消解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和权威地位, 展开与其他各生态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 以发挥教学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调节功能, 从而促使作为教学生态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与提高。 因此, 生态式教育观将学生定位为课堂教学的积极合作者, 强调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 在教学和活动中学生不是被领导者或者教师的从属者, 更多的是以参与者或者合作伙伴的身份出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非操纵主导整个课堂教学, 而是与学生共同进行各种学习活动, 同学生一样参与各种新知识的学习, 各种问题的讨论与交流, 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交流活动, 与学生一起建构、生成知识, 而不是简单地、居高临下地传授知识。

五、生态式教育观将学生角色定位为自身成长的积极发展者

生态式教育观是以生态的观点看待教学生态系统, 强调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生态因素的自组织功能, 认为学生完全具有自主地学习和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会有意识地搜集和处理有利于自己成长的信息, 取长补短, 进行学习的自组织。 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知识经验, 而且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态度, 有效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积极应对外界的情感体验, 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这些将远比单一地获取知识更能促使他们个体的生命性得以充分体现。 进而更进一步促使他们更好地学习、成长和适应外界客观环境,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从这个意义上讲, 学生是自身成长的积极发展者。

参考文献

[1]程利, 解希静.生态式教育观下的教师角色探析[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9 (10) :16-18.

[2]安奈特.L.布鲁肖著.方雅婕译.给教师的101条建议[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4-8.

[3]丁远坤.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及其启示[J].高教论坛, 2003 (6) :165-168.

[4]蒋忠.学生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9 (4) :18-19.

[5]马颖, 刘电芝.论新课标情境下的学生角色及其实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4) :97-101.

生态式艺术教育观 篇5

关键词:学习需要;元认知开发;生态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教学目标

在课程中进行生态式教学方法运用的关键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将各种有利于艺术设计的元素融会贯通综合应用。一体化教学的每个学习情境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当项目实施时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学校也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平台,结合技工院校特有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等资源充分应用到学生的培养里。将与设计项目相关的内容和资源纳入其中。学生通过这种开放式思维的长期的训练能够引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设计素质,使其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终身受益。

一、生态式教学模式

1.生态式教学的理论基础。生态所指的是生物的生存状况及环境间的关系,按照生态学的原理,生命的繁衍生长是靠不同物种之间的共生和互生来支撑的。生态的目的是培养出“开放型的专家”。生态式教学的基础是对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了解,并且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进行元认知开发和知识、能力体系构建,这不仅是生态教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其发挥教育价值的关键。

2.生态式教学模式用于高技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的必要性。高技院校艺术设计教学虽然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专注于设计本身的理论学习和创作,很少能够将生活中的常识以及与设计有关的艺术类型应用到实际的设计实践当中,这使得学生们的设计作品创意面较窄,缺乏“灵性”;其次,设计专业教学的模式较为老旧,个人创作和大课堂型的讲授始终是最基本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割断了设计与应用之间的必然联系,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生态式教学模式重视将学生的学习以及知识的应用放在一个真实的大环境当中,以各门类知识的综合应用来促进某一学科的学习,正是解决高技工院校艺术设计教学问题的有效方式,值得我们进行尝试。

二、高技工院校生态式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法

1.以学生学习需要构建教学目标。构建教学目标是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应用的基础,而从生态教学的角度入手,教学目标的设计就应该体现出其“生态性”,不仅要与其他艺术类学科综合,还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例如,在进行室内装饰品设计的教学之间,我先请学生们对自己家里的室内装饰品和摆设进行回忆并画出图形,并请学生对“自己想要的生活空间的风格”进行简单的描述。这样的教学资料收集,能够使教师通过学生生活环境的了解发现学生对于室内装饰的基本概念和设计的出发点,然后,通过生活空间风格的掌握,为学生的设计学习准备更充足的参考资料。学生们给出的室内装饰品和摆设图形甚至包括了形状各异的鱼缸、烟灰缸和收纳盒等,与传统教材上的教学设计实践内容并不完全一致,那么,室内装饰品设计教学的设计目标,就被设定为“按照自己所喜爱的风格,对自己家里的室内装饰品进行改造设计”,这一教学目标一经设定,其本身就是尊重了学生的原生生态艺术环境,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能够使学生的设计作品更贴近设计工作的实际需要——为生活增添美感。

2.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进行生态式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将各种有利于艺术设计的元素融会贯通,综合应用,能够触类旁通,从其他艺术类知识或者生活常识中寻找到设计的灵感,从而进行艺术性和实用性结合的设计。然而,不同的学生由于其成长环境、对艺术的认知程度以及对其他门类艺术的了解程度都不相同,因此,要进行生态式教学,教师就必须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自身、对自己已有的知识系统进行生态化建构。例如,在进行灯具饰品设计教学时,我采用的方式是请学生收集灯具的图片,将这些图片进行分类,然后寻找到其他艺术作品(歌曲、音乐、图画、文学作品等)来对每一类图片进行描述,再选择其中某一个类型完成设计作品。这个教学过程从表面看上去是对学生的整体教学,实际上,学生收集到哪些图片,怎样进行分类,用哪类艺术作品进行描述,都是体现学生个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能够对自己的艺术表达风格进行更明确地把握,设计出的作品也更能够凸显个性,也符合灯饰设计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3.以项目工作的模式进行能力培养。每个学习情境都是生态系统,如何让学生在系统中完成设计项目,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取决于系统良好的生态关系。艺术设计的生态系统营造需要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将与完成设计项目相关的内容纳入其中,如不同学科的知识、不同类型的设计、多种媒介的艺术等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引入,可以引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通过深入的剖析,使学生能够多角度的思考;通过长期的训练能够健全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专业设计素质,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种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艺术学科内部的各艺术门类之间、艺术欣赏与艺术创作之间的相互融合、互生互补,能够形成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生态关系,使能力具有自然生发的土壤和环境。

三、基于生态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生态目标。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转变为基于生态学的课程体系后,应摒弃原本单纯的卷面考察方式,其生态目标应该是学生能力、知识的提升,同时由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殊性,更应该强调学生个性、创造性、审美性的培养。基于生态学的知识观认为,知识除了课堂上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内容之外,还包括学生的情感、心理各方面能力等。老师在知识、能力的提高外,还要将学生的感情、意志力与其相结合,达到智商与情商的统一与协调。

2.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生态内容。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是事物之间都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可以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系统,系统由有各种联系的因子相互联系作用构成。同时小系统之间依旧是有联系的,相互统一成更大的整体系统。在课程教学中,教学系统划分为学科、科目、课程,每门课程又分为章、节等,最终由简单的知识点构成。一门课程中的知识点甚至是不同课程间的知识点间都是相互联系的,经过相互的串联知识点构成章节,并且统一形成一门课程的所有内容,不同的课程之间由其相互间的联系构成科目以及学科,最终形成一个专业的整个知识体系结构。教学过程中不只是要单一地讲解知识,更要理清各门课程间的理论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将所学知识点构成一个统筹的整体。同时学生也不应只局限于本学科内的知识学习,而是要将本学科作为整体,重视学科间的知识互动,尽量结合多个方面的知识内容。

3.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生态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由课程知识相互联结,但是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一种消极的态度接受知识的传输是低效的,并不能达到前述的艺术设计课程所要求的生态目标。生态师生关系需要摆脱教师高高在上的姿态,成为学生学习状态、精神状态甚至生活状态的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课程的制定过程充分与学生的已有能力、精神状态等相结合,达到二者的统一。

4.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生态资源利用。学生所处的环境是在学校内,主要的行为是对课程知识的学习,但除由学校所组成的学习环境影响之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环境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虽然有些环境会对学生造成負面的影响,但是还有更多的正面因素会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发展。因此,学校应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帮助学生成长的同时,还应该结合各种学校外的不同平台。将企事业单位、社会等资源充分应用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则应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加以引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式教学模式适合于高技院校不同成长环境的学生加深对艺术的认知深度,从而激发学生对自身、对自己已有知识系统、职业素养进行生态化建构。生态式教学形式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教学效果有此可见,相信未来的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志红.高职生态式艺术设计教学模式[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120-121.

[2]冯晶晶.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协同教学模式的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6):115-117.

[3]金萍.基于工作室教学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01):123-124.

[4]龚芸.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生态型教学模式实施策略探析[J].艺术科技,2014(09):115-116.

生态式艺术教育观 篇6

站在云南省“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样的时代大坐标之下, 对于云南地域“原生态舞蹈”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而这一发展趋势恰恰与原生态舞蹈自身传承方式的局限性存在矛盾, 这势必需要寻求更多的途径和方法来调和之间的矛盾, 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原生态舞蹈”传承、保护与发展途径的多元化建构, 也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提供新的方法建构。迄今为止, 我国的专业舞蹈教育体系的发展相对已较为完善, 已经形成了以大学本科为基础, 前伸至附中或中专, 后延至研究生学历的专业艺术教育体系。基于云南地域“原生态舞蹈”怎样科学、正确的被引入到艺术教育的课堂之中, 从而实现对云南地域“原生态舞蹈”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途径方法的多元化建构, 我们试图探索以个行之有效的, 具有普遍意义, 能够为其他地区、民族的艺术形式提供积极的借鉴参考意见的模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人进校园

云南艺术学院在近几年相继组织开展了五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 主要是通过讲座和口传身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以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第二期为例:在2011年4月16日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原生态舞蹈”传承与教学活动。此次活动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傈僳族的“阿尺木刮”和彝族的“烟盒舞”, 分别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施万恒老师 (彝族) ;云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碧清老师 (傈僳族) 教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并没有用太多的传统授课言语来讲, 他在前面领跳同时又跟进当地民间习舞时唱着的口诀, 同学们很快地就掌握了动作的规格要领。

通过这次民间艺人进校园的活动,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的同学们不但学习了“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舞蹈, 而且也间接地实现了“原生态舞蹈”的文化传承。可见, 这样一种形式的艺术教育传承是可行的, 是值得借鉴和推广。这次活动结束时, 两位老师对同学们的学习态度的接受程度做了高度的评价。但是也表示:大家学动作学的非常快, 也很好, 不足的是完成的舞蹈中民族风土感似乎有些欠缺。可见, 在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传承的过程中, 保持其风格特点的“原汁原味”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更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建设云南“原生态舞蹈”本土教材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目前云南省各大中小学校都在积极的开发自己的本土教材:云南艺术学院的《彝族舞蹈教材》;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对《佤族舞》、《云南传统民间舞蹈代表性》教材;丽江市教育局开发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弥勒县把《阿细跳月》作为乡土化教材推广等等。

开发“原生态舞蹈”乡土教材时, 除了采集、整合、凝练民族原生态舞蹈素材。必须注意民族原生态舞蹈文化功能。首先要发挥云南特色的“原生态舞蹈”乡土教材具有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的功能。其次, 要具有教育创造文化的功能。在编写时一定要体现其应体现实用性、针对性, 科学性, 力求做到生动、直观, 具有可学性、启发性。

云南“原生态”舞蹈在艺术教育中传承模式探索的道路是曲折和漫长的。因此, 寻找既能在艺术教育课堂中发扬和传承民族艺术, 又能保持其艺术魅力真正所在的“原汁原味”这样一个契合点, 是至关重要的。云南“原生态舞蹈”的生命力, 实际上正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日益丰厚, 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认同感和民族文化自觉传承的责任感已逐渐演为人们的价值观。在艺术教育中实现保护、传承、发展云南“原生态”舞蹈不断前进的过程中, 积极探索和修正, 一定会实现真正的跨越。

摘要: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最丰富多样的地区之一, 其中“原生态”舞蹈是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的一块瑰宝。但是“原生态”舞蹈的生存状态在当下已发生了较大变化, 有逐渐失传甚至消亡的危险。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探索新途径和方法来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文化是当务之急。本文试图通过艺术教育这一媒介的优势加强对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从而使得这一珍贵的艺术形式得以世代相传, 不消亡, 不泯灭, 不断流。

生态式艺术教育观 篇7

一、动态守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悠久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

鄱文化是赣文化的母体, 赣文化的勃兴与辉煌, 都有赖于鄱文化的浸染与滋润。从夏商时期开始初具雏形的鄱文化, 历经几千年的沉积、融合和发展, 形成了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概括来讲, 主要是蓝色陶瓷文化、金色人文文化、绿色山水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

(一) 蓝色陶瓷文化。

该文化以景德镇为中心, 景德镇作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制瓷中心, 创造了绚丽多彩的优秀陶瓷文化。陶瓷文化主要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 比如窑房、作坊、码头、瓷行以及各种出土和传世陶瓷。另外还包括因陶瓷而形成的陶瓷技术、陶瓷工艺和陶瓷习俗。比如中秋烧太平窑、拜祭风火仙师的传统, 大量的民间故事、瓷坊歌谣, 手工制瓷技艺和传统窑炉作坊建造技艺, 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奇葩, 这些也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素材源泉。

(二) 金色人文文化。

鄱阳湖平原为长江及鄱阳湖水系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等冲积和淤积而形成湖滨平原,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从地域上早已远远超出鄱阳湖平原的地理界限, 而从整个江西的地理环境还可以发现, 江西地形南窄北宽, 整个地势南高北低并由周边向中心缓缓倾斜, 形成—个以鄱阳湖平原为底部的不对称的巨大盆地, 赣鄱文化由此孕育而生。

(三) 绿色山水文化。

山水文化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诸多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与传统的农民文化、耕读文化、宗法文化以及形形色色的宗教文化一样, 有着丰富的内蕴, 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代代相传的赣鄱文化的辉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众多的青山绿水, 不仅滋养着生态区内的万千百姓, 也孕育了遍及全境别具魅力的江西山水文化。

(四) 红色革命文化。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红色革命文化辉煌于2O世纪30年代。被誉为赣文化中的红色瑰宝, 是在革命战争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在赣鄱大地上, 至今留存着众多的红色文化遗产。

二、继承创新:江西高校艺术教育与本土文化资源的有效结合

一是高校艺术教育教学内容与本土文化内涵的联动。

首先是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要体现本土文化的深刻内涵。本土文化是最有生命的艺术, 是我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艺术, 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体系和造型体系。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合理有效的利用本土文化资源, 对学生开展艺术教育, 再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 反过来对本土文化进行深入发掘研究。这样既保护和传承了本土文化, 又能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独特的艺术观、造型观和民间独特的造型语言吸取到教学中来, 使学生实实在在的了解到艺术设计的根。

其次是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要赋予本木文化时代精神。环鄱阳湖地区本土文化中一直都有对生态的珍惜与尊重, 例如“山江湖”工程中提出的“治湖必先治江, 治江必先治山, 治山必先治穷”的生态发展理念, 若能灌输到艺术教育中, 便易于形成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生态文化艺术教育。提倡学生在艺术设计时, 考虑设计与环境的共生共存。

二是高校艺术教育教学形式与本土文化表现方式的互动。

首先是高校艺术教育教学形式要最充分的吻合本土文化的表现方式。生态区本土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 它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本土特征。因此, 高校的艺术教育在教学形式上要与之合拍, 既要抓住其形, 更要体味其神, 才有可能进行传承发展。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艺术教育方式一方面落后于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的教学对象, 另一方面也落伍于不断变化发展的本土文化。

其次是高校艺术教育教学形式要最及时的体现本土文化的反馈信息。有效的教学形式是探究和把握本土文化反馈信息的触角和前哨。如何及时甚至同步的收集并利用好这些信息, 是高校艺术教育教学形式是否创新和与时俱进的重要标尺。有些高校引进商业化的市场动作模式, 值得借鉴。比如实行的“研究院+工作室制”模式强调将艺术教育同社会文化、市场消费紧密相连, 工作室在完成专业教学任务的同时, 也承担大量社会发展性项目的设计实践研究开发任务, 在吸收本土文化的过程中, 在室内设计、产品设计领域将艺术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使产、学、研紧密结合起来, 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实际的结合, 给艺术教学注入了活力。

三是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氛围与本土文化拓展空间的对接。

良好的高校艺术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是各种文化交汇和激荡最前沿最激烈的“桥头堡”, 它应该也必须最及时的捕捉到教学对象尤其是本土文化创新与拓展的步伐。搞好艺术教育教学氛围与本土文化拓展空间的对接, 就是要正确处理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的关系。有形与无形, 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存在形态, 是同一内容的不同表现形式。其中有形文化主要指我们可以看到的物质化的文化成果。而无形文化则是指人们的精神信仰、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意识及人生理想等, 这在现实实践中是时常游离于人们的视野之外的。

参考文献

[1]马珍萍, 涂小群.论鄱阳湖生态文化与职业教育的融合[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0.6:68-70

生态式艺术教育观 篇8

一、规划设计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新观念、新要求,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最为重要的产品,按照课程的标准对学校传统文体活动重新加以审视和优化,是提升质量的必然选择。“节会式”科技、体育、艺术教育——学校“科技体育艺术节”,就是将过去零散、临时、应景、缺乏长程规划的学校文体活动通过资源整合将其设计转换成模块化、体系化活动课程的一种尝试。每学年一届的“科技体育艺术节”在笔者所在学校已连续举办了16届,成为学校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内容最丰富、参与面最广泛,融科普创作、体育竞技和艺术展示为一体的校园盛会,深受全体师生欢迎。

做好项目的规划设计是办好学校“科技体育艺术节”的基本前提。尽管各地的实践百花齐放,千校千法,但寻找内在联系,一般应遵循“三化”、“三性”的方向与要求,即多样化、校本化、课程化,整体性、参与性、挑战性,分述如下。

多样化就是要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学生喜欢,充分考虑到禀赋各异、志趣不同、各有所长的各类学生发展需求。“科技体育艺术节”的宗旨在于丰富校园文化,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施展才华的多样化平台,引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没有多样化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就难以凸显出“节会式”教育盛大而浓郁的文化氛围,如果我们不能创造出更多符合学生兴趣的有意义的选项,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饶有兴趣、尽情展示体验的机会,“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将沦为一张空头支票。

校本化就是特色化,就是从学校实际出发,依据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文化积淀和办学特色,形成风格独特的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和项目组合。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情,项目的规划设计者要因校、因教制宜,明确需要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做什么最擅长、最合适。学校启动“科技体育艺术节”不是把过去的活动推倒重建,其基本项目大都来源于学校本已存在的校园文化活动或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创新,“科技体育艺术节”的功能在于把一些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长期坚持下去、不断优化,经过多年积淀,打造出精品,打造出品牌,使之成为学校的文化符号。

课程化就是对项目实行课程式管理。“科技体育艺术节”本身应该是一个活动课程体系,其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活动课程,因此,每一个活动项目通常要由一个教研组或者学科备课组申报并领衔承办,按照活动课程的要求明确其三个基本要素:一是课程目标,明确活动的目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可以从中习得什么;二是实施过程,明确学生如何参与,教师如何指导;三是评价方式,制定周详的评价方案,纳入班级考核和学分管理,记入学生成长档案。学校将审核通过的全部项目方案汇编为《第X届科技体育艺术节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印发给班级学生和指导教师。每一届“科技体育艺术节”启动之前,各项目承办单位都要结合上届项目实施备忘录和师生反馈意见,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整体性就是系统性。系统管理学认为,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如果把学生在学校所受的教育视为整体,那么“科技体育艺术节”就是其中一个部分,就应该针对不同年段学生身心特点和教育任务来设计相应的活动项目,努力实现“节会式”科体艺教育与常规教育教学的良性互动和有效对接。如果把“科技体育艺术节”当做一个整体来规划设计,那它就不是活动与活动的简单相加,而是把若干个项目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是一片森林、一种气候、一种校园文化生态。学校应该明确“科技体育艺术节”要由某个处室或部门牵头主抓,总体负责,长程规划,实现时间、场地、师资的合理调配,实现科、体、艺三类项目的相得益彰,探索最适宜在哪个年级设置哪些活动项目的规律等等,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的“节会式”科体艺教育体系。

参与性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观众的演出,精彩固然打折,而仅有个别学生“特长秀”的校园舞台,同样会令教育顿失光彩。以往我们鼓励学生参加活动时总爱讲“重在参与”,但真正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的活动项目却不多,以至于表面热闹的背后是绝大多数学生只是“被参加”,在活动中扮演着旁观者和陪衬的角色。学校“科技体育艺术节”属于每一个学生,学生的参与面、参与度必须成为项目规划设计者的重要考量尺度。比如,传统的英语演讲赛、主持人大赛虽然也能够出彩,但问题是参与面太小,基本上属于个体表演,难以满足广大学生参与活动的愿望,因此在学校“科技体育艺术节”活动中不太适宜单独立项,于是英语演讲赛的升级版——英语剧创作表演比赛登上了节会的舞台,参与的学生从个人变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主持人大赛则变身为社团培训、筛选,让不同的学生分担节会中数十个不同项目的主持人。

挑战性就是坚持标高与品位,激发斗志,开掘潜能,让参与者跳起来摘桃子。所有活动项目均以班级代表队之间比赛的形式呈现,突出展示性,体现团队性,富有挑战性,同时开展“我最喜爱的项目”评选活动,赋予学生对“科技体育艺术节”项目设置的发言权,最大限度地搭建起激励师生创先争优的平台。笔者所在学校“科技体育艺术节”中的英语剧创作表演比赛、历史剧创作表演比赛、颁奖晚会等项目,属于综合性的舞台表演项目,从选定题材、编写剧本、配音、服装和舞台造型都由同学们自主完成,这对他们来讲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但事实证明,越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学生的热情就越高,活动的精彩程度往往出人意表、超乎想象。endprint

二、组织实施

1.绘制框架

学校“科技体育艺术节”一般应以学年为周期进行项目规划和设计,分上、下两个学期组织实施,每年9月和3月为启动准备阶段,10月和4月为集中开展活动的阶段。经过如前所述的精心规划和设计,我们可以勾画出“科技体育艺术节”的基本框架,如图1、表1所示。

2.编制规程

承办各个项目的教研组或学科备课组需要认真编制活动的具体规程,学生工作处对全部活动规程进行综合统筹,统一制发《科技体育艺术节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下面以“历史剧创作表演比赛”为例,对单项活动规程的编制要点加以说明。

历史剧创作表演比赛活动规程(摘要)

(1)活动名称:历史剧创作表演比赛。

(2)活动主题:“历史那些事儿”。

(3)活动目标: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化历史课程改革,转变历史学习方式,体现“情景、实践和创新”的理念;通过角色扮演,还原历史场景,更加真切地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背景,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历史学习氛围更有品位;引导学生学会交往,乐群利群,感悟自己在团体中的作用,成为受到欢迎和信任的人。

(4)参与方式:高二年级以班级为单位参赛。

(5)日程安排:重点明确提交剧本和剧组人员名单、节目初审和联排以及正式比赛等时间节点。

(6)组织机构:明确项目负责人、指导老师及其工作相关要求。

(7)场地器材(略)

(8)评价规则

①剧本创作。题材符合史实,情节可大胆创作。字数两千字左右,鼓励原创。

②参赛班级必须精心组织,组成不少于20人的剧组团队,明确角色分工,服装道具自备,各节目不得突破规定的时间(限时10分钟),人物对白必须现场配音,不得提前录制。

③表演要求。服装道具基本符合历史真实和人物的身份特征,道具设计体现时代特征,运用得当。场景(含背景)布置符合剧情发展的环境。灯光音响根据剧情需要作适切的变化,起到烘托、渲染、调动观众情感的效果。能形象生动展现历史人物性格,感染力强、能较好带动现场气氛。整体流畅度好,各幕各场转换自然。

④历史剧本得分的20%+表演得分的80%=总分。报幕者只报节目名单,不报班级号。每一得分项目均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其余均分为该节目的得分,保留一位小数。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在当月文明示范班考核中分别奖励12分、6分、2分。

⑤专设最佳剧本奖5名,最佳配音奖15名。凡参与剧本创作、表演、配音、剧务的学生可与学校过程性评价活动相结合,给予相应学分认定。

3.落实责任

学校“科技体育艺术节”的组织实施要以“三精”为要求,管理精细、指导精心、点评精准,追求高质量。没有过程的精细就不可能有结果的精彩。作为学校阶段性中心工作,校长要亲自召开全校性部署动员大会,落实处室年级组、项目指导教师、班主任等三层责任,整体联动,确保活动组织顺畅,安全圆满。

一是落实各处室、部门的责任。学工处负责总体策划,拟定方案,综合协调,督促落实,考核评价;总务处、服务中心负责活动场地、设施、器材,为活动提供后勤物资保障、经费支持和必要的人力支援;教务处、教科处主抓科技项目,聘请专家、名人进校园作学术报告。校团委组织学生记者团、志愿者服务队,及时(当日)图文并茂地宣传报道各项活动,编发活动简报;学校办公室负责对外宣传联络和影像资料采集留存,邀请领导、嘉宾出席有关活动。对于“科技体育艺术节”的相关工作,各处室主任都要亲自到达现场。

二是落实每一个项目指导教师的责任,明确项目负责人,其工作质量和效果要纳入年度工作实绩考核。科体艺节的活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体娱乐活动,而是对学生产生长远影响的教育活动,指导教师的全程指导和精准点评示范是帮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更多收益的保证,也是真正体现活动引领价值的关键。指导教师要做好活动全过程的精心指导和示范,项目负责人一般由学科组长担任,其职责是组织好参赛节目的筛选、排练,组建评委会,负责现场管理和点评。

三是强调班主任的责任。各班班主任是组织班级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在活动中为每一个学生创造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并通过对活动的有效组织增强班级凝聚力。各班级参赛成绩要纳入文明班级考核并与学生个人评优推先、学分认定挂钩。

三、育人价值

“科技体育艺术节”是学校师生校园文化生活的盛会,是学生展现青春风采和精神风貌的舞台。科体艺节期间,大型系列活动异彩纷呈,交相辉映,形成健康高雅、文明和谐、独具特色的校园景观,塑造着学校的文化内涵。

1.磨砺以生为本的办学观念

学校以学生为本,以创造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使命,尽管高中的升学压力非常现实的存在,但教育者应该怀揣理想,即便是戴着枷锁跳舞也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舞者。在笔者亲历的一次家长代表座谈会上,一位家长说,有两个“没想到”,没想到高中的文体活动会那么多,没想到每一项活动都那么精彩!2012年清华大学保送生王瑞在回顾高中生活时,记忆最深刻的不是摘得数学奥赛全国一等奖,而是难忘的历史剧表演,他在历史剧《勾践灭吴》中扮演勾践,他与同学们反复琢磨剧情,精选配乐乐曲, 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力求完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办学需要有一种不厌其烦甚至乐于自找“麻烦”的精神,“节会式”科体艺教育固然需要教育者付出更多的心力,但换来的是菁菁校园、阳光舞台和莘莘学子的卓越成长,这比什么都更有价值。

2.传承中外优秀的文化艺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节会式”科体艺教育打造出一批富有特色的精品文化艺术活动项目,让学生在学习优秀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无论是历史剧中的喧嚣战火、苍生大义,还是古诗词朗诵中的儿女情长、侠肝义胆;无论是爱国主义歌曲大合唱中的铿锵节奏、灼灼赤心,还是辩论场上的精辟见解、睿智发言;还有那熠熠生辉的文艺晚会,激情荡漾的体育赛事……都将在学生的记忆里沉淀,沉淀为生命里最宝贵的财富。endprint

3.弘扬创新超越的精神品质

科技、体育、艺术三大主题之所以能够凝聚在一起,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精神交汇点——创新和超越。生命在于运动,它揭示了在体育锻炼中求得强身健体的道理,但体育的更大魅力来自于它所体现的那种“自我超越、挑战极限”的精神气概,来自于它提供了发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机会和可能,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把一件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或新的记录变成现实。科技和艺术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而科技领域之所以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也在于更新观念,创新超越。真正优质的学校,校园就是一个充满成长气息的精神特区,而这正得益于她在开展学生文体活动方面从不吝啬时间和功夫。

4.培育濡染潜化的文化氛围

科技、体育、艺术的素养不是单靠一两次科体艺节就能够获得的,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科技体育艺术节”的重要作用是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让置身其中的学子们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通过高质量的活动参与,获得科技之美、体育之美、艺术之美的高峰体验,从而真正认识到一个人的素养不仅仅限于歌舞琴声,也不只是书法、绘画和工艺,它充斥于大家学习、生活之中,每个同学心中都有一首美丽的校园之歌,一曲壮丽的人生之歌,态度是旋律,语言是歌词,每一个行为举止是跳动的音符,这是一个人真正的品位和素养的表达。

5.彰显合作奉献的团队意识

每一届“科技体育艺术节”都有近20个活动项目,内容丰盛,蔚为大观。把每一个项目安全、有序、高质量地组织好,要靠干部、教师的执行力和责任心,更要靠同学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科技体育艺术节”各项活动中,有才艺的飞扬,有技能的展示,有青春的旋律,有毅力的比拼,有诗意的流淌,从活动的组织者到参与者,不论是裁判员还是运动员、啦啦队员,也不管是在台上或是台下,需要每一个人都积极投身其中,通力协助,群策群力,展现合作与奉献的团队意识,共同铸就一流的工作水准。

肖川博士有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教育哲思:“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有理由相信,开展好以校为本的“节会式”科技、体育、艺术教育,让精彩与感动在校园里芬芳弥漫,“真正的、良好的教育”就离我们不再遥远。

上一篇:供求平衡与经济发展下一篇:美术教学案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