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系统

2024-07-16

教育生态系统(精选12篇)

教育生态系统 篇1

教育体系所追求的生态平衡是教育理论以及实践发展过程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发展教育的内在基本要求,只有真正把握和认知教育在发展中的普遍规律,方能从根本上发现找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的根源,这样才能不断的促进推动国内教育事业方面的快速发展。而作为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构成部分,即体育生态系统,它同教育以及社会体系之间通过信息和资源方面的沟通交流生成了复杂的网状关系,本文就体育教育在生态系统中的构建进行简要分析如下。

1 体育教育体系中存在的生态平衡

到目前为止,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在教育发展的道路上一直贯彻的方针政策,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教育水平,同时有效促进其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共同进步。所谓体育生态系统是指通过社会这个大的环境从中吸收本身需要的信息资源,即我国政府包括企事业单位在内的所有行业支持和帮助体育事业中出现的人力问题和财力问题等,进而构成在体育的生态体系中所需要的软性以及硬性的资源信息,这些都是体育体系想要生存以及发展所要具备的最基本条件。当体育生态体系内部存在的信息以及资源的沟通交流出现中断时,我们便要创建一个崭新的平衡体系。首先,要不断的补充所需要的新资源以及新信息进行传输;其次,要在体系的内部创建崭新的结构以便支持新型信息的传输问题,与此同时,自我调节体系在此过程之中也要发挥其核心作用,要不间断的创建和改善构成的新型平衡。它所构成的体系平衡与之前的平衡系统有所不同,不同处在于它的创建是在原始的组织体系基础之上,并且有人为因素的条件下创建的平衡系统,该平衡体系具有一定的功能模块以及合理的构成组织,可以有效的达成平衡系统所具有的真正价值。

2 在高职的教育生态系统中体育教育的地位以及作用

在高校的教育环境中,体育教育作为核心的分支体系,它具有着支撑性以及基础性两种主要作用。而高等教育同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在形式方面以及侧重点方面均有着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高等的职业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在培养职业能力方面,这种教育在开展过程中有两个主要部分:第一,要以高校所具有的教育基础课为核心。第二,以专业化的职业性技能为教课内容。而体育课程是高校在教课过程中的必修基础课程,它的开展和实施可以加强和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毅力及耐力,还可以改善学生的人格,特别是开展实施的大型团队体育性质的活动,能够培养个人的团结协作意识,加强个体与个体,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合作能力。学校举办的体育团体竞赛项目能够使参与者之间出现合作和竞争方面的问题,使他们学会掌握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且可以让他们学会怎样运用合理的方式去解决处理出现的问题,从整体团队的角度出发,逐渐加强他们自身同团体的协调合作的能力。

3 目前在体育生态体系的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3 . 1 目前教育信念对体育生态体系存在的影响

一直以来国内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我国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应试教育所体现的缺陷而言,我国一直在针对其进行着教育上的改革,因此,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早已成为目前整体社会教育体系的最终目标。而体育教育在整体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核心位置,通过体育课程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们自身具有的身体素质水平,还能在某种意义上培养他们的耐性和吃苦的精神。可是目前我国国内教育往往忽视了体育课程的重要意义所在,甚至对待体育课程持有一种应付的教学状态,与体育课程相比更重视课本知识教育,使学生们埋身于题海之中。

3 . 2 教育事业具备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育方面表现出不足

普遍现象表明,在高校的教育理念中往往忽略了对体育教育的重视,高校更加重视的是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因此把教学的重点几乎都投放在对学生的专业课程培养上,几乎所有的教学资源都运用在系统教学之中,而将体育教学忽略掉,只是应付了事而已。这造成的后果是使得体育教育的生态体系发展趋于静止。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在部分高等院校中对体育教育专业所创建的研究小组不够完善,更有甚者连体育教育办公室都不予设置,这便会使校方对所有课程中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低于国家号召的关于体育教育的政策。

4 克服困难实现体育教育在高校内的生态平衡

4 . 1 生存环境同生态系统的统一

首先,校方要使自身的体育体系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因为学校所在地具有的气候条件以及体育配套基础设施的创建水平均包括在体育生态系统范围之内。体育设备的方位以及结构都取决于院校的位置,所以,我们要综合所有因素来对其进行充分的考虑。除此以外,还要根据在校学生本身所具有的身体素质条件来对体育设施进行合理的设置。众所周知,每个地区间所具有的风俗和文化都是不同的,所以针对各个地区所实施的硬性的体育教学方针政策也会存在不同,我们不能苛刻要求某些院校高标准的创建体育设施,要结合不同地区具有的不同特色来进行安排体育设备,这样有利于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能够得到显示,还可以有效的对区域性的体育文化事业进行推广。其次,体育系统应该符合时代的要求进行必要的改革。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促进了很多行业的共同进步,但是,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却显得困难重重。我们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寻求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及要点,要掌控问题所在,以便不断的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创建深化的体育教学机制。在此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及发挥学生们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调动他们的创造性及积极性来共同达成体育教育的理想目标。再次,体育教育系统要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大家都知道,我国所具有的整体教育体系同社会这个大环境一直保持着网状复杂联系,双方通过信息以及资源的不断沟通与交流在教育体系中由里到外构成了较为稳定的状态。而体育教育作为整体教育的子系统理所当然也会与社会环境有着联系和影响。因此,应做到与时俱进,依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改革教学方式,以便提高教育水平,即根据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来带动促使体育教育事业得到快速的进步和发展。最后,要使体育的生态系统符合适应我国文化环境。我国文化所具有的核心构成部分就是体育事业,它承载着我国文化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责任。因此,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文化产业体现出的重要价值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我们要实际结合目前体育的发展状况,对其进行不断的改革和探索,以适应我国文化产业环境。

4 . 2 在体育教育体系中实现具有统一的质和量

首先,要达成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主体的客体化。主体的客体化通俗意义上指的是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导学生的过程中将自己也看作是学生,要同时进行教育学习。也就是说在教育的系统内部进行的再教育环节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能力以及素质水平,院校要运用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为体育教育工作人员提供具有竞争性质的目标及任务,通过体育教育的主体本身来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其次,达成高校内部体育教师在量上的平衡。伴随着近些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校学生的数量不断扩大,院校需要配备相应比例的优秀教师队伍,同时要根据和结合教师本身具有的特性对其进行合理的分工以保证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及专业化。

4 . 3 在高校内教材的实践与理论要统一

高校体育教学是一门结合了实践性及应用性的综合学科。因此,它在教材上的选择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存在着相对较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在校学生本身的素质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选择。与此同时还要结合在校学生们的爱好兴趣开展体育锻炼,营造出锻炼身体同娱乐共存的成效。

5 结语

在目前社会中,体育教育体系同社会的各个层面间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体育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体育教育的生态理论体系会有效的对其发展进行正确的指导,体育教育体系发展的最终结果便是体育教育的生态理论体系,它是体育教育事业进步发展的必备要求条件,引领体育在未来教育事业中的前进趋势。

教育生态系统 篇2

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准确掌握全县教育系统当前政治生态现状,根据《中共xx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党组<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政治生态研判及问题整改的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特制定全县教育系统政治生态分析研判及整改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委二届六次全会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政治生态研判为问题导向,紧盯党组织领导班子和重点领域、重要岗位等“关键少数”,持续抓好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巩固反腐败斗争,深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全县教育系统和学校领域纵深发展,着力推进xx北区域性教育中心,实现xx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要对照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和党章党规党纪规定,结合党的政治建设要求,全面查找突出问题,分析病灶病因;坚持有上有下、有点有面、上下联动、点面结合,确保分析研判精准有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针对存在问题,对症下药,彻底清除“污染源”。要及时转化政治生态分析研判成果,将政治生态研判及整改工作与全省教育系统“两反三转”(反对形式主义、反对官僚主义和转作风、转文风、转学风)主题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整合资源、集中力量举一反三,全面推进政治生态研判指出问题整改落实见底见效。

三、工作目标

着力聚焦“四个意识”、纪律执行、党内生活、政治文化、“关键少数”、用人风气、干部作风、廉洁程度、群众评价、事业发展,开展政治生态情况分析研判,找准突出问题。对照政治生态在教育领域中的易出问题,逐项分析、逐条整改、逐一销号,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建章立制,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四、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委教育工委办公室,主要负责整改工作统筹协调和督导指导。xx一中党委、xx二中党委、xx中学党委、县职校党委、各乡(镇、街道)教育党总支、县直校(园)党组织、县教育局机关各站(股、室)负责人要结合自身职能职责主动担当,认真履职,切实负责好、牵头好、统筹好自身领域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

五、对照标准及整改内容

(一)党的领导弱化方面

1.驾驭和统揽全局的能力不强。①县委教育工委、县教育局党组职能不明显,统筹党建工作的力度不够,在谋划、指导所在辖区的党建工作上措施不实,尤其是部分乡(镇、街道)学校党建工作弱化、缺失等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党组织不严格遵循党章党规开展换届工作。②党的引领作用不突出,对党的全面领导认识不深,党组织在自身改革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不明显,议事规则不规范,党组织抓大事、谋大事的能力不足。③党的意识形态阵地守得不牢,个别教育(学校)党总支政治敏锐性不高,主动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意识有所松懈,对辖区内的学校意识形态情况掌握不够具体。

牵头单位:县委教育工委(县教育局党组)

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教育党总支,县直校(园)党组织(含党委学校),县委教育工委办公室,局办公室、党建办

2.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存在差。①结合教育工作实际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有差距。②执行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重大决策部署不够及时、不够到位,少数学校在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和落实意识形态领域责任制上主动性不足,贯彻举措不严。③在全面实施农村建档立卡贫困高中(中职)学生“两助三免(补)”、本专科(高职)学生“两助一免(补)”政策上存在打折扣、搞变通、先收后退情况;在全面实施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教育资助政策不够彻底,存在漏报未报的情况。④巡察整改不力,在接受巡察组反馈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问题后,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整改措施不严不实的问题,导致某些整改工作推进滞后。⑤在被巡察的学校政治站位不够高,整改责任不够具体,从内心深处真抓整改存在差距,整改工作开展不平衡,部分问题的整改措施仍停留在方案、意见、通知等“书面整改”层面,整改进展缓慢,在落细落实上差距大。

牵头单位:县委教育工委(县教育局党组)

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教育党总支,县直校(园)党组织(含党委学校),局办公室、人事股、党建办、资助办、计财股、工程办

3.理想信念不坚定。部分党员干部和教师理想信念滑坡,宗旨意识淡化,法纪意识淡漠、道德底线缺失,“三尺讲台”出现杂音,寡廉鲜耻。近年来教育系统存在职称评审中涉嫌学术不端或不规范等行为。

牵头单位:县委教育工委(县教育局党组)

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教育党总支,县直校(园)党组织(含党委学校),局办公室、人事股

(二)党的建设缺失方面

4.党内政治生活形式化。①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制度不规范,有的单位以党委会或校长办公会代替组织生活会,有的党员领导干部落实双重组织生活制度意识不强,有的党支部党费收缴不及时、学习记录弄虚作假。②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重形式轻内容,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谈工作多,谈思想少,缺乏实质性批评意见,存在批评上级放“礼炮”、批评同级放“哑炮”、批评自己放“空炮”的现象。

牵头单位:县委教育工委(县教育局党组)

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教育党总支,县直校(园)党组织(含党委学校),局党建办,局机关一、二支部

5.集体领导随意化。①民主集中制执行不到位,党组(党委)以及分管领导对下属单位“三重一大”实施情况监管不到位,“三重一大”事项决策不规范,一些单位实施“三重一大”事项不经集体讨论研究。②涉及重大发展问题、师生切身利益问题的决策过程论证、研判不充分,决策不够科学。

牵头单位:县委教育工委(县教育局党组)

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教育党总支,县直校(园)党组织(含党委学校),局办公室、党建办

6.对党员干部管理不规范。有的党组织对党员教育监管宽松软,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凝聚力不强,支部学习缺席人员较多,脱产学习党员长期脱离党组织不参加支部活动,有的党员组织关系长期不转入工作单位,甚至出现弄虚作假等问题。

牵头单位:县委教育工委(县教育局党组)

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教育党总支,县直校(园)党组织(含党委学校),县委教育工委办公室,局机关一、二支部

(三)违反政治纪律规矩方面

7.违反“七个有之”问题较突出。①缺乏政治信仰妄议中央的有之,一些教师对自身职业认识不清、缺乏敬畏,公然发表不当言论,在课堂内外公开诋毁国家领导人和现行政策。②组织纪律淡漠的有之,一些单位或领导干部纪律规矩意识不强,遇到重大事件或重要事项不按规定程序请示汇报。③搞收买人心、拉动选票的有之,有的干部无视选人用人相关制度规定,在干部选人用人过程中搞拉票贿选等非组织活动,破坏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④对党不忠诚、欺骗组织的有之,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心存侥幸,不如实报告有关个人事项,在纪律审查过程中不如实交代有关问题、汇报思想,甚至伪造资料对抗组织调查。

牵头单位:县委教育工委(县教育局党组)

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教育党总支,县直校(园)党组织(含党委学校),局办公室、人事股、党建办

8.违规谋取私利。少数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或职务影响违规请托他人设置专门岗位和相关条件,为子女顺利就业、留学培养提供便利和政策照顾,致其“吃空响”导致有关制度执行不到位。

牵头单位:县委教育工委(县教育局党组)

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教育党总支,县直校(园)党组织(含党委学校),局人事股

9.主体责任虚化。①有的党组织对履行管党治党责任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履行管党治党责任意识淡漠。②有的单位领导干部履职限于开会、讲话、签责任书,对工作效果不关心,履行党建主体责任不够。③有的领导干部对下属单位存在不想管、不善管问题,对职责范围内干部职工缺乏经常性教育和管理,不敢较真碰硬。④管党治党责任压力传递呈现“上热中温下冷”的现象。

牵头单位:县委教育工委(县教育局党组)

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教育党总支,县直校(园)党组织(含党委学校),局办公室、党建办

10.监督责任弱化。①监督责任弱化,近年来各学校建设投资大、项目多,教育主管部门在监管责任上弱化缺位,中职(高职)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环节出现系列腐败事件;在“校农结合”上还存在基地建得不实、采购不规范、数据不准确等问题。②学校纪委“三转”不到位,对反腐败形式认识不深,仍然存在监督缺位、职能越位现象。③管党治党的手段不多,力度不够。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监督的方法和措施不多,在纪律审查方面手段单一,缺乏必要措施,执纪问责不严,“探头作用发挥不够好”。

牵头单位:县委教育工委(县教育局党组)

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教育党总支,县直校(园)党组织(含党委学校),局办公室、党建办、工程办、资助办、营养办

(五)管党治党不力方面

11.腐败案件易发频率高。①“关键少数”违纪违法比例仍然较高。②权力集中、资金密集岗位或领域成腐败“重灾区”,前“腐”后继,侵吞挪用教育资金,私设“小金库”问题履纠屡犯。此外,在招生中收受好处费、泄露考试信息、参与集体高考舞弊、违规招生受贿,在教材征订、购买保险、试卷印制、教学设备采购中收受贿赂、回扣等问题也仍然存在。

牵头单位:县委教育工委(县教育局党组)

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教育党总支,县直校(园)党组织(含党委学校),局办公室、党建办、计财股、业务股、招生考试院

12.“四风”问题时有发生。①“四风”疾病未治愈,一些党员干部存在侥幸心理,党的十八大后仍然顶风违纪,不收手、不收敛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等。②监管乏力,教育乱收费问题群众反映强烈。③挪用、套取、侵占教育惠民专项资金,个别单位和学校主体责任落空监管职责缺失,导致学生资助金被套取、挪用、滞留或优亲厚友。

牵头单位:县委教育工委(县教育局党组)

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教育党总支,县直校(园)党组织(含党委学校),局党建办、计财股、资助办

六、工作安排

(一)安排部署阶段(5月27日至5月31日)。各乡(镇、街道)教育党总支,县直校(园)党组织(含党委学校)要及时制定政治生态分析研判及整改工作方案,认真研究本单位、本部门在教育系统领域中政治生态易出问题,根据工作实际要研究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任务、分解整改任务、划定整改时限、明确整改目标、建立整改清单,实行台账“销号”管理,深入推进本单位本部门的整改工作。

(二)初步整改阶段(6月1日—-6月12日)。坚持立行立改,即知即改,针对简单易行、易于整改的单纯性问题立即整改、绝不拖延、绝不护短。

(三)持续整改阶段(6月12日以后)。在阶段性整改基础上,各单位将要进一步将政治生态问题反复研判并纳入“两反三转”主题实践活动和政治巡察重要内容,对标对表、举一反三、自查自纠,确保政治生态问题的扎实整改见成效。

七、工作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分析研判。各乡(镇、街道)教育党总支、县直校(园)党组织(含党委学校)、局机关各站(股、室)要充分认识教育系统的政治生态研判问题的重要性,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落实政治主体责任,自觉把思想行动统一到政治生态问题研判上来,用实际行动检验“四个意识”和管党治党“两个责任”,将政治生态研判工作抓紧抓实。

(二)强化政治责任,细化整改措施。各单位要结合上述问题举一反三抓好研判,切实找准本单位本领域存在问题,针对“政治生态”易出问题研究制定整改方案。要按照可量化、可检查、可问责的要求,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细化整改内容、整改措施、整改时限,做到整改任务清单化、具体化,坚决防止“重部署、轻落实”的问题出现,应做到“刀刃向内”“当下改”的整改态度,让整改工作稳步推进,防止问题反弹回潮。

(三)健全体制机制,抓好统筹调度。第一阶段:6月13日前,局机关凡是涉及到“政治生态”责任的有关科室对研判出来的易出问题,要向县委教育工委(县教育局党组)汇报初步整改情况;6月14日前各乡(镇、街道)教育党总支、县直校(园)党组织(含党委学校)对查找出的“政治生态”易出问题要向县委教育工委(县教育局党组)报送自查自纠推进情况和阶段性整改工作情况。第二阶段:每季度调度一次整改情况,每半年进行一次盘点和工作总结,各乡(镇、街道)教育党总支、县直校(园)党组织(含党委学校)、局机关各相关股室要定期向县委教育工委(县教育局党组)报送各阶段工作的推进情况。

教育生态系统 篇3

创业者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与创业生态环境密不可分,特别是与我们高校从事教育工作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着直接的联系。

一、MBA群体应成为“双创”引领者

1.有关创业的数据统计

据资料统计,80后是现在中国创业的主力,占近四成,其次是90后,而MBA创业群体主要分布在这个年龄段当中。

2014年MBA中国网针对国内MBA 毕业生进行过一个调查:国内MBA教育自1991年开办以来,有22%的MBA毕业生曾经有过创业经历,而这其中24%有多次创业经历,超过12%的MBA毕业生当时拥有自己的企业,并且这一数据在逐年递增,其显示出,MBA已经成为中国创业最活跃的群体,而这一点正是开展MBA创业教育的最大优势。

2. MBA群体基本特征分析

MBA学生创业具有自己区别于其他创业者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 MBA群体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职业背景。据前文调查数据显示,MBA群体具有一定的职业背景,创业起点相对较高,对社会经济发展有较强的推动力。

② MBA群体更加容易获得创业机会。在杰弗里?蒂蒙斯的创业模型中,包括创业机会、创业团队和创业资源三个要素。由于MBA群体的年龄正值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段,都具有3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一部分人甚至有过创业经历,大多数属于事业较为成功的人士,个人的资本积累、人脉关系以及专业技能等创业资源相对较完善。此外MBA群体的年龄相仿、志同道合,加之在学校中受到的教育理念及同学感情的影响,很容易产生一起创业的愿望,若能联手创业,可谓精英云集,强强联合,创业的成功率会大幅提升。

二、MBA是最可能获得创业成功的群体

1.创业成功的三个条件(函数公式)

创业成功E= f(创业能力、创业生态、机遇)

据有关专家统计,我国的创业成功率仅有不到5%,在这样低的几率中,如何才能成为芸芸创业者中的佼佼者呢?想要创业成功应由多方面入手,其中创业能力、创业生态以及机遇是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

2.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业能力”是决定创业成败的首要关键因素,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自身应具备的各项素质能力,二是创业的态度,也就是创业的心态和努力的程度,是一种以专业素质为基础、以自身能力为载体、以创业态度为标尺的综合能力。

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创业者必须具备以下七种能力:

① 资源整合能力:创业者要有效的管理别人和各种其它外部资源,首先要能够有效的整合资源。只有认真谋划,整合有利资源,创业行动才能减少盲目性,多一些成功的希望。

② 机会识别能力:创业者要善于观察形势,能够认识和把握客观环境中的创业机会,不仅逆境中要主动应变,顺境中也需不断创新和求变。创业者一定要敢于尝试、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善抢机遇。

③ 利用环境政策能力:创业者一定要研究政策,跟对形势。在政策方面,国家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对创业成败都有莫大关系。

④ 市场营销能力:创业者凭借自身的市场营销能力,往往能抓住容易被别人忽视的市场机会,从而赢得竞争优势。

⑤ 组织管理能力:从创业过程来看,创业者不仅是具体工作的实践者,也是各项工作的组织管理者,学习和提升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是创业者必备的功课。

⑥ 筹资融资能力:创业者必须把握创业企业的现金流,学会运用资本、资金和人脉杠杆,聚集和运作好各类经营资源。

⑦ 领导能力:创业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能够团结带领一帮有本事的人才来为实现预定的目标而共同奋斗。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建设一个优秀的创业团队是创业者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备基础。许多创业者之所以最终难逃失败的厄运,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相应的领导力。

3.创业生态系统分析

创业者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与创业生态环境密不可分。凯瑟琳?邓恩(Katharine Dunn,2005)最先提出创业生态系统(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的含义。

创业生态系统有两个特征:一是每个创业生态系统元素都是独立存在的,同时表现出不同特征;二是各个元素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不同对系统产生的效果会带来明显的差异。综合相关理论构建出MBA的创业生态系统,如图1所示。金钱、地位、个人价值是创业者的内部决定因素,创业教育环境、投融资环境、人文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经济发展环境是创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各个元素间亦可相互影响,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也是创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4.创业中的机遇把握

机会对于创业者是均等的,每个创业者都不缺少机会。不同的是,机会来了,有的人会抓住不放,创出了一番事业;有的人却无动于衷,错失良机。其中的关键就是对机会的识别和把握。创业机会的特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 创业机会的偶然性:创业机会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偶然形成的。尽管它存在于人们的创业环境当中,但捕捉到并非易事。在寻找创业机会的过程中,多数创业者会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艰辛,但只要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到底,就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外收获。

② 创业机会的易逝性:创业机会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易逝性,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由于创业机会往往是被社会所共有的,只要稍一迟疑,机会就会被其他创业者抢走。因此当我们发现创业的机遇时,一定要迅速决断,立马跟进,把握良机,实现创业从“0”到“1”的积累过程。

nlc202309091535

三、中传MBA创业教育实践及生态系统构建

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简称中传MBA),是2010年建立的隶属于传媒大学专门从事MBA教育的单独建制的学院,在近6年的办学实践中,学院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紧紧围绕MBA创业者展开,通过课程体系与创业指导、创业导师队伍、创业小组活动、学院整合各项服务于学生的创业平台及校友关系平台,形成对MBA创业者的支持作用,如图2所示。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说明:

① 课程设计:中传MBA从办学伊始就开设《创新管理》课程,灌输创新思维和理念。从2014级开始开设《创业管理》课程。

② 举办创业大赛:2013年,主办“创业精英大赛”,争取到中锐科技、滇虹药业30万元创业奖励基金;2014年,承办“经纬杯”全校研究生创业大赛,争取到经纬集团赞助的40万元创业基金。

③ 导师队伍建设:在学术导师队伍、实践导师队伍建设的同时,重视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截至2015年底,学院共聘任165位MBA实践导师,80位学术导师和10多位创业导师。

④ 建立产业联盟:2015年9月MBA校友会发起成立11个产业联盟,汇聚校友资源,助力学生创业。

⑤ 持续开展“学习分享创业实践小组”活动:从2011级开始,持续开展“学习分享创业实践小组”活动。其中一部分模拟创业的小组已开始注册公司,进行实体创业;一些创业项目已在学校孵化器入孵。实践证明,这一学生活动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

⑥ 对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结合创业学生实际需求,MBA学院编辑、印制了《创业指导手册》,为学生创业提供切实帮助;学院多次举办中传MBA创业峰会和创业沙龙等,实现社会资源的对接和整合;成立创业WORKSHOP,为学生创业提供咨询服务等。

中传MBA学院为MBA创业者做好“三借”并搭建“四平台”:“三借”即为借势、借智、借力;“四平台”即为搭建传媒大学校内资源拓展平台,搭建学术导师、实践导师、创业导师互动助力平台,搭建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整合对接平台,搭建校友资源整合协作平台。

四、优化MBA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思考

1.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二个出发点——内驱力和系统驱动力

① 个人创业创新内生力。主要表现在创新思维、创业追求和个人职业发展三个方面。在创业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培养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学会掌握正确思维观念引领团队不断前行,并随着市场的变化规律不断地提升创业与创新的内生力。

② 优化创业教育方案设计,提高对创业工作的系统驱动力。创业教育方案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创业心态的教育与培养;市场机会的鉴定与识别的方法;商业运作的基本知识与能力体系构建;管理经验和领导能力的积累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工作技巧;整合资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创业思维和实践训练。

2.对创业者创业教育的着力点——价值观、心态与方法

创业是非常个性化的活动,创业者不仅要学习创业成功人士的优秀品格、良好心态与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勇于担当、服务社会、一往无前的创业精神。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让创业者掌握必要的创业思维、创业管理和整合资源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MBA院校创业文化建设

创业文化影响人们的创业热情和创业技能。MBA创业教育中要弘扬“激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对创业的“失败者”给予更多的包涵和理解。MBA培养单位要为创业者打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通过搭建各种平台使创业者都能接触到各种关于创业的知识、经验和信息,以及加强与成功创业者的各种交流活动,这样不仅能够使创业知识和信息得到传播,更能产生一种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带动人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创业活动中去。

4.加强与创业教育系统外部的联系与交流

① 充分利用政府鼓励政策。政府鼓励创业的政策,基本目标是减少创业障碍,促进创业活动,推动经济增长。MBA培养单位要为MBA创业者解读好政府政策,充分利用相关政策红利优化MBA创业生态系统。

②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要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明确学校、企业之间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关系,鼓励企业与学校共享共赢,共同发展,把企业变成学生实践就业的培养基地,将学校打造成企业与学生沟通发展的平台,为学生创业提供切实帮助。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分析了我国MBA创业成功的条件函数,并在全面总结中传MBA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对优化MBA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

从创业生态的角度去构建MBA的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有助于我们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MBA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途径,同时为其他专业硕士学位点的教育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我们相信,随着“双创”活动的深入开展,MBA也会创造出更多可供学习和借鉴的创业教育的新经验和新方法。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

构建和谐的学校教育生态系统 篇4

一、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育生态系统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以教育为中心, 结合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 组成单个的或复合的教育生态系统;二是以某个学校、某一教育层次或类型为中轴所构成的教育系统, 它反映了教育体系内部的相互关系;三是以人的主体发展为主线, 研究外部环境, 包括教育在内的自然、社会和精神的因素组成的系统, 还要研究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等内在的环境因素。正是由于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促进了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发展。学校是一个微生态教育系统, 要使学校焕发生命活力, 就要以人的发展为主线, 研究各种环境要素, 协调各种关系, 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营造校园文化, 凸显学校特色

现代生态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着眼点是解决环境、资源、发展问题, 目的在于通过生态环境的优化, 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实现最大的生态功能。从校园生态的角度来看, 学校应建立绿色人际关系, 即人与人相互关心、和谐合作、协同进步的生态环境。在学校内部全体成员的心目中建立起以“快乐健康生活、终身学习”为特征的“场”效应。这种效应, 如历久积淀的虽不见诸文字却弥漫于校园的舆论氛围和为多数人所认同的行为原则是和谐的、健康向上的, 那么生活在这一文化共同体中的个体, 将受益无穷。

学校文化建设要从外到内, 精心设计教育环境、营造教育氛围, 打造班级文化, 让学生在“精神文化的场”中, 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 学校应在“内秀”上做文章, 在保持校园整洁的前提下, 按照“生境 (自然美) 、画境 (艺术美) 、意境 (心灵美) 相统一”的原则, 营造和谐的、高雅的文化氛围, 温馨的人际环境, 师生在平等、友爱的氛围里, 承认差异性, 凸显个性, 完善自我, 师生共同和谐发展, 彰显学校特色。我市九门乡中的校园文化如下:

1. 让制度成为文化。

在管理上坚持“有法依、执法严;言必信、行必果;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保证制度的权威性, 逐步提高人们执行制度的自觉性, 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高境界。坚持“人本管理”, 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环境, 使每个教职工不是处于被管的被动状态, 而是处于自动运转的主动状态, 激发员工奋发向上、励精图治的精神。

2. 发扬国学光辉, 提升道德标尺。

选择《弟子规》、《论语》、《三字经》中有关内容, 编制《中国传统文化精粹读本》, 人手一本, 开展诵读、背诵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美化自己心灵深处的“内隐概念”, 在他们灵魂深处刻画一把符合社会利益的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尺。当学生的行为不符合社会道德标准时, 让他们反思, 让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心灵规范, 从而提高学生心底深处的道德标尺。

3.“营造书香校园”。

在教师学生中广泛开展读书活动, 让他们“与人类高尚的精神对话”, 开展师生共读共写活动, 设立读书节, 制定读书规章制度和奖励激励体制。

4. 创建和谐统一的校园人文生态环境。

建设精品物质文化、墙壁文化等, 渲染校园、班级文化氛围。

5. 成立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工作小组。

在给学生减负的同时, 研究怎样给教师减负, 让教师身心愉快, 避免职业倦怠情绪的出现。

6. 设立学校、班级文化墙。

精品共享:把自己好的文章 (情感故事、哲理小品、励志故事等) 打印后张贴在墙上, 与他人分享;师生互动:说说心里话心灵沟通, 畅谈人生理想师生互相勉励, 课堂建构提议共建理想课堂等;生活写真:鼓励反映校园或社会现实生活的积极向上的原创文章。

三、构建精神动力系统, 营造“健康心灵”的港湾

教育最重要的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不是简单的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教育本身意味着:教育不是火把, 而是点燃!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真正的教育应重视对人的情感、意志、人格等精神动力系统的修炼, 发挥其激发、唤醒、维持和调节功能, 这是育人的根本。

根据生态学理论中的“多样性”、“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结合多元智能理论的启示, 实施“星光灿烂”表彰制度。用“星光灿烂”的表彰制度取代了过去取向相对狭窄和程式化的“优秀教师”、“三好学生”等评选办法。对教师中、班集体和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各种先进、积极、健康的特长和优势进行宣传和表彰, 让师生身上所有闪光的色彩共同汇成校园的灿烂银河。

许多学校开展经典诵读、建立了班级文化墙、实行“十星级学生”、“十星级班级”评比活动, 以学校誓词、班级誓词、学生个人誓言为载体, 构建学生精神动力系统, 从根本上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内在学习动机一旦形成, 有利于达成“想学”、“会学”、“坚持学”、“好学和乐学”的理想境界, 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许多学校倡导“用人格塑造人格, 用情感激发情感, 用爱心呼唤爱心”, 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 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达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四、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构建学校生态网

近几年来, 一个以学九门乡中、学杜郎口、安丘四中、洋思中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改革, 在我市中小学扎扎实实、轰轰烈烈地开展。各学校在学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实际, 创造了许多鲜活的、有效的经验, 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藁城市九门乡中管理特色明显, 受到省教科所、省教育学会、石家庄市教科所的等上级部门以及一些专家学者、新闻媒体的高度重视, 被誉为“河北省农村教学改革的旗帜”。九门乡中采用并推行了“无边界扁平化管理”, 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生态。其核心是权力非中心化, 把权力进一步下移, 促使管理由“外控型”向“内控型”转变。领导班子实现“大服务、中指导、小领导”的职能转变。整个学校实现以学生为核心、教师为外围、领导班子为更外围的扁平化结构, 学生的内层需求决定外层工作方向, 外层为内层服务, 形成一个良性的顺畅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通道。

打造“班级管理独立体”和“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在教师管理上, 通过首席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双向选聘, 捆绑组合, 形成“班级管理独立体”和“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团队”。通过外控, 使每个团队形成一个能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小群体。具体做法是:教师通过两次招聘形成班级管理独立体和学科组十字承包管理体制。第一次招聘学科岗位, 注重教师的学科业务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第二次招聘班级岗位, 注重教师的合作能力、管理水平和敬业精神, 由首席班主任组合另一个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

例如, 九门乡中分四个学部, 中层领导每人承包一个学部。学部由初一、初二、初三各两个班组成。学部之间展开全方位竞争。

每两个班的主科老师组成一个管理团队 (独立体) , 负责两个班学生的教学、生活、德育等各方面工作。实行首席班主任负责制。同年级独立体之间展开全方位竞争。

同年级同学科的四位老师组成年级学科组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 负责一个学科的教学教研工作。学科组实行组长负责制。

班级学生管理依照上述方法, 分成4~5个学部, 分别由一名任课老师担任导师, 选出一名大组长, 由导师和大组长共同负责。每个学部划分3~4个小组, 由组长负责。学部之间、小组之间, 展开全方位竞争。小组发展情况要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挂钩。

构建“放射性管理”框架, 形成共生共荣、协同竞争的学校生态网, 让学校充满了生命活力。学校抓住12个首席班主任, 牵动班级管理、德育管理两张网;学校抓住14个年级学科组长牵动课堂教学、校本教研两张网;班主任、任课教师抓住班内十几个小组长牵动学生管理、学习管理两张网, 从而极大的提高了管理效能, 激发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因此, 连续几年获得32所划片招生学校综合排名第一名。

五、运用“多元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为生态教育系统提供动力支持

评价要贯穿教学的始终, 评价是学校生态系统的重要的动力因素, 具有导向、激励和调控教学双方的功能, 为生态教育提供动力支持。

1. 评价内容。

主要以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在认知领域内, 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步的探究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品质;在动作技能领域内, 着重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等实践能力;在情意领域内, 着重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珍惜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态度与能力。

2. 评价方法。

重视真实的过程性评价, 让学生真正处于挑战性的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生活情境以及各种实践性的情境中, 让学生充分利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采用语言、文字、图像、动作等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 展示自己的作品, 显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学生的意见和作品, 不立即作判断, 应在全部意见都提出后, 师生共同评价, 共同分享创造性成果。评价方法应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3. 评价观。

坚持非标准化的观念, 评价要因人而异, 促进个性充分发展, 不要把学生塑造成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坚持人才成长非同步化的观念, 即允许打破常规, 超越程序, 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 帮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六、选择运用网络环境, 丰富信息资源, 为学校生态教育系统注入活力

从教育生态学的观点看, 课堂是一个花盆式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 它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和狭隘性, 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教育生态功能的发挥, 但知识的网络分布无疑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外化的大脑, 它的无限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 能极大地激发个体的学习动机,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因此, 在当前乃至未来的课堂教学中, 网络注定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网络时代自由、平等、民主、宽容的氛围也能通过各种渠道对课堂生态产生良好的影响, 使其呈现和谐、繁荣的态势。

总之, 构建学校教育生态系统,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功能,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国睿著.教育生态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李维典.试论生态学观点与现代教育[J].深圳教学研究, 2003, (1) .

教育生态系统 篇5

一、中国人口状况 我国人口的特点:

1、绝对数量大,增长速度快

o 增长速度快:建国以来增长速度超过历史任何时期 o

人口基数大:13亿

o

年龄构成较轻,但人口老龄化在加速

2、人口分布不均

二、人口问题的影响

 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剧

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压力严重 

城市人口膨胀,城乡矛盾激化 

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三、人口的资源环境影响

(一)、人口对耕地的影响:

(二)、人口对水的影响

(三)、人口对能源的影响

(四)人口增长与生态平衡

第二节 资源问题

一、资源特征

1、资源种类多,总量大。

2、人均资源不足

3、资源利用率低。

二、资源利用问题

(一)水资源和水能资源(1)水资源特点

①总量丰富(年江河径流量世界第六)②水资源分布不均(2)水能资源特点

①蕴藏量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②地区分布不均。

(3)我国水资源短缺与解决措施:

①表现:我国人均水资源少;北方城市严重缺水(“资源型”缺水),南方一些城市也出现“水质型”缺水。②原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③解决途径:

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修建水库,调节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二)森林资源

特点: ①宜林地区广,树种丰富 ②森林覆盖率低,林木蓄积量不足 ③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④森林资源破坏严重:重采伐,轻抚育;滥伐森林、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和虫害。(三)土地资源 特点:

①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②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③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较少;

④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 草场资源普遍超载、森林资源日益减少

(四)能源问题:

①能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的能耗高

②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对环境影响大

③进口原油超过1亿吨,成为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

④进口原油4/5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过分依赖水道,不稳定因素多 ⑤国内能源生产与消费地区分布不平衡

第三节 生态环境问题

一、生物多样性丧失 1.受威胁物种比例增加

2、种质基因被破坏甚至消失 3.正在走向灭绝的物种 4.野生动物的贸易和消费 5.外来物种入侵

二、生态服务功能的退化

1、森林

我们面临的情况是:  总量不足。 分布不均。 质量不高。2.草原

3、湿地

(1)开垦湿地、改变自然湿地用途和城市开发占用自然湿地,已经成为我国自然湿地面积减少、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

(2)湿地环境污染

(3)水资源不合理利用也对我国湿地造成严重威胁,并有不断加重的趋势。(4)生物多样性下降 4.淡水

1)水资源短缺和用水浪费并存 A.水资源短缺是基本事实 B.用水需求以及供需关系展望

C.用水效率低 2)水的污染状况 3)水污染与人类健康

4)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系统的退化现状与趋势 A.水资源过度开发的现状 B.我国主要水系退化的现状 C.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 5.土地 6.海洋

三、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不确定性

我国北方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增加,青藏高原的冰川可能是我国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的地区。

我国森林生产力可能有所提高,各类树种分布区都将向北推移;草原、草甸面积呈减少趋势,草地退化,质量和产量均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迁移和消亡的概率明显增加。华北及东部地区土地盐碱化将继续发展;

第四节 绿色发展

一、新世纪资源环境国情:现代化的最大制约因素  自然资源供给面临的巨大挑战 :

 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土地日益增长的需求,使得耕地面积继续减少,进而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 水资源短缺仍然是制约中国北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  能源需求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国民经济的能源密集化趋势十分显著

 主要大宗矿产品也将面临长期短缺 更为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

 首先是土地资源大规模严重退化  水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 草原的退化情况相当严重  森林赤字扩大

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稀有物种迅速减少  城市空气质量远远低于国际标准

 自然灾害的受灾率、成灾率继续上升,自然灾害经济损失越来越大  全球环境问题的国际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中国发展的巨大代价:自然资产损失

三.中国发展模式转变:从黑色发展到绿色发展 中国增长模式:

 第一代增长模式:赶英超美、四个现代化  第二代增长模式:三步构想

 第三代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从传统工业化到新兴工业化,从黑色发展到绿色发展

21世纪的新发展观

 21世纪世界发展的核心是人类发展,人类发展的主题是绿色发展。中国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要从传统的“黑色发展”转向“绿色发展”;从生态开发到生态建设;从生态赤字到生态盈余。绿色经济的特点

 大幅度减少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量  提高就业率

 是一种服务和流通经济,更好的保护和服务于赖于生存的生态系统。改变了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的关系。不一定购买,可能是租借;提供可长期使用的、可升级换代的耐用品服务;产品只不过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目的。 材料使用的最小化,产品耐用性的最大化,产品保养的方便化,顾客不是购买商品而是购买服务

 增加对自然资本的投资,支持人类社会和所有生命支持系统 绿色经济的内容  绿色生产  绿色能源

 绿色食物: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物, 绿色消费: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 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使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 绿色市场  绿色服务  绿色农业

 绿色技术与绿色技术标准(ISO14000) 绿色教育

绿色发展战略:中国的必选之路 四.中国绿色发展战略

 绿色改革:建立促进绿色发展的激励机制  绿色贸易:建立促进绿色贸易的激励机制

 绿色产出:绿色消费增长,绿色资产增长,绿色福利扩大

 绿色效率:单位GDP资源消耗量下降,单位GDP污染排放量下降,单位GDP能耗下降  绿色竞争力:只有克服西方国家设置的技术壁垒和环保壁垒,才能够扩大贸易市场份额

 环保已经是21 世纪最重要的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第五章 生态文明概述 第一节 生态文明概述

一、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观念,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运转的客观规律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文明形式。

(二)生态文明兴起的标志:

1、生态环境的改善

2、生态政治的兴起

3、生态经济的发展

4、生态文化的繁荣

(三)生态文明的系统构成:

1、意识文明

2、行为文明

3、制度文明

4、产业文明

生态文明的评价指标:绿色食品、绿色环保、绿色能源、绿色科技、社会信息化水平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总目标:使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最优化和良性运行,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人的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2、社会的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3、自然生态系统的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五)生态文明建设途径

1、构建绿色文化

2、发展绿色经济

3、建设绿色家园

4、开展绿色教育

第二节 生态文明的构成

一、生态意识文明:

1、生态忧患意识

2、生态科学意识

3、生态价值意识

4、生态审美意识

5、生态责任意识

6、生态道德意识

二、生态行为文明

1、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府行为

2、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企业行为

3、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行为

三、生态制度文明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三同时”制度;

3、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4、许可证制度;

5、生态恢复补偿制度;

6、限期治理制度;

7、清洁生产和清洁生产审核制度;

8、生态环境补偿费制度;

9、落后生产工艺、设备淘汰制度;

10、应急处置制度。

四、生态产业文明

1、生态工业

2、生态农业

3、生态旅游业

4、环保产业

第三节 生态文明的公共决策

第六章 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 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

一、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的定义

(二)循环经济的内涵

1.物质资源减量化是内在要求。

2.清洁生产是重要的实施手段。

3.生态工业链是发展主线。

4.以生态工业园为载体。

5.旨在构建和谐生态城市。

6.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协同发展是终极目标。

(三)循环经济的三R原则

(四)当今世界循环经济四种模式

(五)我国推行循环经济的具体步骤

1、推行绿色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2、发展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

3、节约资源,把它当成基本国策

4、四维求解,尽力追求最优模式

二、清洁生产

(一)清洁生产的定义

“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二)清洁生产的内容

1、清洁的能源

1)常规能源的清洁利用; 2)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3)节能技术

2、清洁原料

3、清洁的生产过程

4、清洁的产品

(三)清洁生产理念的普及

1、清洁生产理念普及于农业

2、清洁生产的理念用于水利事业

3、清洁生产理念应用于建筑业

4、清洁生产的理念普及于交通运输业 第二节 生态建筑

一、生态建筑概念和特征

1、概念: 是指建筑设计、建造、使用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 的要求,把建筑物与种植业、养殖业、能源、环保、美学、高新技术等紧密结合起来,在有效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能够有益于使用则的身心健康,并创造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结构

2、主要特征:

采用无污染能源

按生态平衡原则安排生产、生活、游乐等各种 设施 

保证城市建筑和设施不影响人体健康

二、绿色建筑实例

三、绿色建筑的原则包括:

 资源经济和较低费用原则  全寿命设计原则  宜人性设计原则  灵活性原则

 传统特色与现代技术相同一的原则  建筑理论与环境科学相融合的原则

四、绿色建筑的具体内容

1、绿化

2、节约化

3、资源化

4、无害化

第三节 低碳生活

一、什么是低碳生活

就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通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注意和维护,达到低碳量的排放。也是个人为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做出贡献的一种表现。

二、低碳生活方法

(一)如何低碳——家居篇

(二)如何低碳——交通篇

(三)如何低碳——办公篇

三、低碳生活-案例分析

四、明星低碳生活-趣谈

五、如何计算碳排放-计算公式

教育生态系统 篇6

关键词:高校;生态文明;大学生

近几十年是我国飞速发展的黄金年代,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中。据调查,我国是全世界污染物排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增强,人类生存环境逐渐恶化。主要原因在于,上个世纪末,我国面临着经济飞速发展和生态被破坏、环境被污染等多方面的矛盾。许多地方政府热衷于污染重、能耗高的重化工业项目,一些重化工业发展过快过猛,出现了用污染和能源换取"快速发展"的现象。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深,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对生态环境也有了更高的需求。2005年,我国在北京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胡锦涛主席在座谈会上提出了生态环境的工作重心是"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1]。此次座谈会是中国中共中央领导人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现如今,生态文明已经是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又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因此,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人民殷切期盼的一项重要部署。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早已势在必行,决不能把今日的飞速发展建立在明日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头上,那样的举措必将得不偿失。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后备军,未来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力军,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在大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观和道德素养,大学生对未来的义务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进一步完善。而且,大学阶段也是高素质的人才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逐步趋于成熟的重要阶段。因此,高校培养正确的生态教育观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是未来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因此,当前大学生在高校教育系统中提高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

生态文明指的是人类经过漫长时间的探索,尤其是在工业革命时期对大自然肆意掠夺与破坏,而后,全面反思提出的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思想。在工业革命初期,全人类以征服自然为目标,对自然进行了无节制的破坏,换来的是工业化的进程加快,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然而,当我们正在为之前的成功喜出望外之时,伴随而来的是大自然无情的报复。环境污染,温室效应,能源贫瘠等等无不触目惊心。在同一片蓝天下,海水早已失去往日的芳华。在进行了无数的反思之后,如今,生态文明已经被人们高度重视,为了不重蹈昨日之覆辙,与国外相比,我国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仍然远远不足。据悉,除了环境生态保护以及一些生物学的有关专业有开设专门的关于生态教育的科目,其他专业基本没有进行专门的教育。高校,作为培养未来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理当勇挑大担,承担起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因此,高校生态教育观的培养对于高校来说是一种不容推卸的责任。

另外,高校生态教育观更是道德观、伦理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在大学阶段,大学生们的道德观、伦理观和价值观正处于日趋成熟的稳固期。此时,对大学生们进行生态观的教育,对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传统美德的牢固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所谓生态观的培养,指的不仅仅是爱护环境这狭义的观念教育了,而已经扩散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爱护自然,珍惜自己身边自然馈赠的每一资源,例如节约用水,节能减排。这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大热点,大学阶段便进行生态观的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态素养,对未来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在我国,高校生态观的教育培养已经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是,仍有很大不足,仍无法与一些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提并论。因此,高校内必须得进行生态教育观的践行。然而,高校应当如何引导学生主动认识生态文明观,从而践行高校本身生态教育观呢?我认为高校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任课老师完善自身生态教育观

大学是一个传播知识的殿堂,每个大学生都得在高校修满上百分的学分,修完几十门课程。其中,任课老师在当中扮演着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黑暗中的掌灯人的作用。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自身生态教育观的完善,那么无形之中便能将自身的潜在素养潜移默化的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另外,在一个完全与生态教育完全不相关的科目的任课老师都能对生态知识进行有意无意的补充和扩散,对大学生这个一只脚已经跨入社会的群体,具有激发兴趣,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开设相关的主修课程

在国外,许多高校都将生态观的有关课程列入公共主修课,我国仍只有少部分高校开设有关生态学的基础课程。大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生态学方面的有关课程属于理工类的学科,很难在文史类的专业中得到认可,这已经成为了生态学的基础课在高校中难以发展的一大局限。事实上,大学生是一群高素质的人才,初高中的课堂中,教学观念已经是扬长避短,争取全面发展,甚至在大学中仍有很多公共主修课是素质的培养,与相关专业没有太大的关系,锻炼的是一种思维,一种素养。例如高数,英语,在我国高校中所有专业普遍都有开设的课程。而采取开设相关的公共主修课的方法有利于生态观教育走上规范化,合理化的道路,使每个大学生都有具备一定的关于生态观的相关知识。

3、利用各式各样的宣传方式

在大学,宣传方面的形式可谓层出不穷,而且效果甚佳。例如,鼓励相关的一些部门,社团多举办一些关于环保方面的活动;请有关环保的专业人士做一些专题讲座;通过微博,微信,QQ,还有手机报等新潮而又在大学生流传甚广的网络载体传播关于环保的相关知识;还有就是校内强大的媒体宣传队伍,在各个学校,学生中都有着一批在行走在校内从事宣传工作的记者群体,他们的宣传力量是绝对不容忽视的。

通过这些举措,将潜移默化的将生态教育观传入学生的大脑皮层,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观,以及个人修养。总之,学校要做好关于生态教育知识的普及工作,是生态教育观深入人心。同时,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生态教育在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朝气的高校校园文化中脱颖而出,成为学生们愿意主动学习的对象。只有这样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的去学习生态的一些知识,这样学生才能锻炼自己,切实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修养,继而实现德,智的全面发展。这样才是高校教育成功的一个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讲话[N]. 新华网,2005-3-12.

[2] 赵堂高.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着力点[N]. 广西日报,2013-1-17.

教育生态系统 篇7

2014年的暑假, 对于我来说是最为繁忙的一个暑假, 几乎每天都在辛苦工作。这一切仅仅是因为我和几位朋友一起搞了个公益组织——指尖创客空间。这是一个主要面向青少年的创客教育项目。该项目最早动议于2014年春节, 起初, 大家都是抱着美好的理想而来的, 到了正式启动阶段, 我们选择了陕西志丹县机器人夏令营——一个纯粹公益的项目作为开始。整个暑假期间, 创客空间共计举行了7次活动, 其中2次为延安市志丹县公益活动, 分别为10天, 其余5次为专项活动, 包括无人驾驶汽车技术、3D打印技术、pcDuino创意设计、乐高创意设计、虚拟增强现实等活动。总有2300余人次参加了各项活动。活动先后受到了西安电视台、新浪网、西安网以及西安日报的关注。作为创客教育、机器人创新教育陕西当地的领军人物, 同时又是指尖创客发起人之一, 我应邀参加“2014西安国际科技博览会”, 并进行了创客教育的专题主旨演讲。受到与会代表的关注。作为一名老师, 暑假是我最忙碌的时候, 既要带领团队研发无人驾驶技术项目, 还要带领小朋友们参加各类机器人比赛, 10年间, 我带着“孩子团”踏足泰国、澳大利亚、德国、土耳其、美国等10个国家, 多次捧回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奖”, 在世界赛场上扬了中国人的威风。

而我最渴望做的事情, 就是将这种创客意识加入学生的课外教育, 让创客精神得以延续。为了普及机器人知识, 我每周都会为交大附小的四年级每个班的学生上一节“机器人”课程。他们中的60位兴趣爱好者还会在课余选择“机器人”社团, 进一步实现自己的创意。将机器人课程加入小学生的日常学习中, 这是一种创新。能够增强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还鼓励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完成从自己所想到成为现实的全过程。为了确保创客空间活动的教学质量, 我们聘请了来自西安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系的研究专家张政副教授和邱志惠副教授以及他们的团队, 还有热心创客教育的部分企业的高管和高级技术人才, 共计13人作为导师。活动的志愿者约有20余人。

通过这个暑假的实践, 孩子们除了收获了机器人竞赛全国一等奖之外, 还收获了在科研活动中怎样学习, 怎样组团队, 怎样交流, 等等。

●指尖创客的探索

创客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机器人教育, 指尖创客空间一直都在寻找合适的项目引领青少年的创新、实践、分享的能力和精神。恰巧, 一位山西的高三学生闫泽昆了解到我们的创客活动, 特意从山西来到了志丹, 加入了我们志愿者行列。期间, 他提出来想做无人驾驶汽车项目, 经过观察, 发现这个孩子的开发水平的确有着很深厚的积淀, 我们指尖创客空间的发起人决定帮助这个孩子圆梦, 于是指尖创客第一期对外发布的课题正式拉开帷幕——无人驾驶技术项目研究。我们为此请来了西安交通大学从事无人汽车领域教学的专业教授作为指导;这之后, 为了配合这个项目, 我们又布局了pcDuino活动学习和国家快速制造工程中心参观。

开展这些活动, 我们旨在探索一种可以自生的创客教育生态系统。

首先, 我们希望创客教育空间里面的课程不是教师或者发起人设置的, 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出的学习需要。这种需要可能是小众的甚至是个性化的需求, 这在传统教育中, 由于教育成本的问题, 是不可能获得学习需求的。面对这种情况, 学生一般只能选择网上自学或者通过圈子学习, 但是这两种学习模式都有局限。为此, 我们设置了创客教育课程的一个很特别的模式: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我们要尽力满足。因为, 这里面蕴含着创新的需求:学习内容够个性, 够小众, 本身就是创新的萌芽。

其次, 要尽可能地将个性化的课程变成大众的普及课程, 让更多的孩子获益。为了做到这一点, 我们需要分析个性化课程的一些关键性的技术线路, 寻找其中的一些可以针对不同人群的应用可能性, 然后发布由个性化课程演变的大众化课程。比如, 为了寻找适合无人驾驶汽车的控制芯片, 我们接触到了低成本的pcDuino, 感觉这个应用领域很多, 我们就做了一个专题, 并且特邀了pcDuino的创始人之一吕江波老师亲自授课。后来, 为了解决无人驾驶的汽车结构件的问题, 我们接触到了国家快速制造工程中心, 于是我们又把3D打印的活动分享给了大家。参与的人数从第一次4天报名30人到第三次4个小时报名140余人就可以看出来, 小众的课程可以衍生出来很多的大众课程。这样既可以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大众学习的机会。

最后, 课程的开源, 师资的开源。对于教育创客空间来说, 课程、师资是关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指尖创客空间学生需要将自己的学习、研发内容在空间内进行无偿分享, 要形成系列的课程。他需要带领自己的团队, 边进行自己的个性化学习, 边进行与他的个性化学习有关的大众化的课程开源。比如, 从山西来的闫泽昆, 需要将pcDuino从零到精通15个课程分享到空间, 定期在空间引导新入门的孩子一起来学习。当然, 这是一个长期的教学内容, 但是, 这个内容是来自于他自己个性化学习项目的学习过程。这样生态化的创客教育模式有如下几点好处:第一, 对于个性化学习的孩子, 他在给其他孩子进行授课的时候是对自己知识的一个重新梳理和再加工, 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第二, 在学习的过程中, 他可以发现甚至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第三, 可以培养孩子分享的精神和意识。对于师资的开源, 我们指尖创客空间除了整合相关资源提供课程之外, 学生也可以在空间内发布自己的课程, 如我们第四场活动就是由学生发起的虚拟增强现实3D眼镜制作和乐高机器人制作。活动中, 可以看得出来, 孩子们为课程做了充分的准备, 生态化的教学更加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执教者获得了自我价值的体现, 学习者看到了榜样的力量。

●遭遇的问题及思考

当然, 任何新鲜事物都有一个认知过程, 在构建这种生态性的创客教育模式期间我们也遇到很多问题及瓶颈需要思考。

第一, 孩子的思维局限性很严重, 越是高年级的越是局限, 我们很期待很有想法的学生能进入到我们的个性化课程服务体系, 我们为他们的想法提供教学、实验环境到实施方案指导等一系列服务, 但是很可惜, 现状是围观的多, 有想法的少, 能参与的更少。这不知道是不是我们教育的一种悲哀。

第二, 生态性的创客教育模式核心驱动是发自内心的对科学的探究。从活动情况来看, 参与活动的孩子越小越关注背后的东西, 时常会问到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 而对于大孩子, 更多地关注热闹和趣味性。也许是羞于启齿, 所以对于不懂的几乎不会发问。私下问过几个孩子, 他们的回答令我吃惊:学累了, 休息一下, 不想再动脑子, 看看玩玩可以。这背后折射出来的教育问题值得深思。这也给我们寻找新的授课小老师带来很大的麻烦:能钻研、动手做、乐分享的少之又少。

第三, 由于是非营利组织, 创客空间的生态现状, 几乎是所有国内创客教育最棘手的问题, 我们一样。我们曾经企图通过大公司赞助, 学生家长赞助或者政府资助等形式来解决创客空间的经费问题, 结果不是很理想。生态性的创客教育模式虽然可以解决师资等一些问题, 但是空间的设备及房屋都需要成本, 如何更好整合社会资源来扶持教育创客空间的持续性发展, 这还是一个很大的商业命题。

教育生态系统 篇8

目前大多数高校课程的教学过程主要形式是教师在课堂上面对面地给学生传授知识。在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中,教师运用讲授、演示、提问等多种手段引导和激发学生进行知识的系统学习。但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对所有学生的引导方式和教学内容都是统一的,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做不到个性化教学;同时,教学活动也受到时空上的约束。

在目前信息获取渠道非常丰富的社会背景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站、搜索引擎、软件、MOOC等多种方式形成的虚拟课堂进行主动的自主学习。这种开放的学习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多元的交互空间,能够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面对丰富的学习资源时容易迷失方向,缺少学习方向、目标上的引导。

如何充分发挥两种学习模式的优点,使它们优势互补、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是值得关注的课题。因此,有必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大学生学习生态系统。

二、学习生态系统框架

虚拟课堂的优点是现实课堂无法比拟的,而现实课堂的优势也是虚拟课堂无法替代的。因此,需要找到一个结合方式,使两种教学模式能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最大化地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和教改尝试,我们提出了一种大学生学习生态系统框架来达到上述目标。

在我们提出的学习生态系统框架中,需要教师面对面教学的现实课堂教学环节被分为三个层次:课程引导、专题讨论和高级专题,将虚拟课堂分为自主基础学习、指定专题自主学习和拓展学习三个层次,并在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的不同层次之间形成反馈系统,有效实现它们之间的充分结合,如图1所示。

当大学生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时,如果采用我们提出的学习生态系统进行学习,那么整个学习过程如下所述。

环节1: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模式对学生进行课程引导。

这个环节的主要目标是教师向学生介绍课程的相关背景知识,说明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方向,提纲式地给出课程的内容框架,并根据内容框架对课程内容进行简单介绍,指出哪些是重要知识点,给出对课程基础型自主学习的建议,给出每个知识点需要完成的自测题。此环节是课程引导的第一个阶段,随后课程学习进入环节2。

环节2: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利用虚拟课堂完成课程基础内容的自主学习。

此环节的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自己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主要是根据教师在环节1给出的课程内容框架进行。学习过程中做自主学习笔记,记录需要教师进行解答的问题,并完成自测题。随后课程学习进入环节3。

环节3:学生带着自己完成的自测题、自学笔记和需要答疑的问题列表进入课程引导的第二个阶段,最后进入指定专题型自主学习。

学生将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答疑,讲解自测题,对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串讲。最后根据重点知识点布置专题自主学习任务。此过程属于课程引导的第二个阶段,引导学生对重点知识点进行进一步地深入学习。同样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合理安排自己在虚拟课堂中的指定专题的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做好自学笔记和记录通过自主学习后仍然感到困惑的问题。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所有指定专题的学习后,将进入环节4。

环节4:学生带着自己的自学笔记和问题列表进入由教师主导的课堂专题讨论环节。

在此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对大家反馈的问题展开讨论,随后教师对该专题涉及的知识点和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和强调,并给出拓展学习方向的建议。随后学生将进入最后一个要求完成的自主学习环节。

环节5: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建议开展拓展型自主学习。

这个环节的自主学习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课程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使学生能在课程内容的宽度上和深度上进行拓展。学生完成这个阶段的自主学习后,教师将对学生进行高级专题报告。

环节6:教师向学生作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高级专题报告。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专题报告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与本课程相关的最新技术和行业发展动向,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

对高级专题报告内容感兴趣的学生可以继续对相关内容进行拓展型自主学习。

通过上述对图1所示学习生态系统的详细讲解,我们不难看到该学习生态系统充分融合了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两种教学模式,两种模式在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交替穿插着进行,充分利用和发挥了它们各自的优势,既能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系统学习,又能给予学生充分、主动学习的空间。

三、结语

各种学习网站、MOOC技术、翻转课堂等的出现对传统课堂教学带来了不少挑战,如何将这些新技术融入高校的教学环节,找到它们与传统面对面教学模式的最佳融合方式,将传统教学模式和这些新技术的优势在高等教育中充分体现和运用,我们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提出了一种针对高等教育的学习生态系统。该系统由三个层次的现实课堂教学环节和三个层次的虚拟课堂自主学习环节构成。学习活动在这些环节中穿插进行,实现了传统教学模式与这些新技术的高度融合。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构造合理的大学生学习生态系统问题。合理的学习生态系统不仅能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系统学习,而且能促进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扩展学习和创新学习;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生态系统 篇9

一、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大德育系统,实现德育生态的整合互动

我校德育工作没有囿于校内,而是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及社会生活的“生态系”之中,使德育管理向社会各层面全方位拓展。促成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配合。实现“成人、成才、成功”的整体育人的目的,从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实现与大环境的动态开放。

我校先后聘请了公安局、人才中心、检察院、街道社教办、关工委、高校心理学系等有关人士分别担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就业指导专家、交通安全辅导员、行风建设监督员、青少年法制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等职务,定期开展各种讲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养分。为了更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除了“请进来”,学校还“走出去”,确立了一批供学生实践、志愿服务的共建单位。学校与这些单位签订了共建协议书,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开展道德实践服务活动。学校依托绍兴市作为“名士之乡”、“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深厚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将市博物馆、图书馆、名人故居和纪念馆作为学校德育基地。学校还针对中职专业教育的特点,与企业联合建立了一批实习实训基地,定期安排学生见习、实习,为在校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在校学生转向企业员工实行零距离对接。学校充分利用以上各种基地呼应学校教育,这些基地的讲解员、辅导员、实习师傅就自然成了学校编外的指导教师。同时,学校成立了学区和学校家长委员会、行风监督委员会,通过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举行行风监督员会议、走访学生家庭、发放调查问卷和致家长信函等方式与家庭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听取家长和社会的意见和建议,赢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有力促进了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二、构建校内分层德育系统,实现德育工作的协调发展

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外部影响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逐渐外显的复杂过程,整个过程包括了道德理性认知、道德情感升华和道德行为习得三个阶段。基于德育生态观的主张,我们认为中职教育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学校通过构建校内分层德育系统,以优化育人环境,丰富育人途径,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的“分层”德育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德育对象的分层设定

由于专业设置和招生方式的不同,目前职业学校所招收的学生良莠不齐,在学习成绩、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三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有时甚至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学校对育人对象分设三个层面:一部分相对优秀的学生;大部分合格的学生;小部分行为有偏差的学生。承认了学生的差异性,我们就可有的放矢地实施“分层”教育,并将偏差学生作为德育帮扶工作的重点。

(二)德育内容的分层实施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切实办好三所“校中校”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一是“课余党校”,由学校党委主办、团委承办。一年两期,招收全校的班团干部和学生会干部入学,这些是全校学生中的骨干和“领头羊”,教育内容和要求的设置相对较高,以培养党员后备力量和优秀学生为目标;二是“课余团校”,由学校团委统一指导,各学区团总支承办。一年两期,分为团员班和非团员班,团员班以培养合格团员和党校学员后备力量为目标,加入非团员班学习是学生入团的必备条件。三是“纪律学校”,由学校学生处主办。一年一期,招收一年中因违纪而受学校警告处分以上的同学,即所谓的行为偏差学生。以遵纪守规、案例警示、自省自信等为主要教育内容,一般由校领导、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等讲课,考核合格后才可结业,再根据实际表现撤消处分。三所“校中校”对全校学生实行分类招生,分层教育,增加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三)德育途径的分层建构

1. 学科课程德育平台。

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本学科德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科学精神、健康意识、环境意识等教育内容。依据中专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民主法制观念、职业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养成和创业精神的教育。

2. 德育课程教学平台。

学校对德育课程的设置进行改革,加强了心理健康、法律常识、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教育,注意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同时,规定了每周一下午第七节课为德育讲评课,由学生处教师和班主任讲评、观看教育影片、听专题讲座、举办全校性德育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

3. 社团活动、选修课平台。

全校建有三十余个学生社团组织,绝大部分学生都可依据自身的个性爱好申请加入。学校制定了社团规章和选修课学分互认细则,使得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可以接受较为系统广泛的主题教育。选修课丰富了学生的选择,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走班制也让学生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此外,各学区还依托专业特色,开展了主题班会、技能运动会等各具特色的德育活动。

4. 社会实践活动平台。

道德实践周活动是我校德育实践的重要形式之一。每当轮到值周时,班级佩戴红帽子,负责规定区域的卫生保洁、礼仪服务、监督检查,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道德规范的内化。青年志愿者利用节假日深入社区、福利院、车站广场等公共场所,开展宣传慰问、卫生服务工作。学校在寒暑假组织实践活动,提出参加社会服务、开展社会调查的要求,有效促使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观。

三、构建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袋制度,实现德育评价创新

从新生入学开始,学校为每位学生设立了“成长档案袋”,班主任是成长档案的主要记录者,校外辅导员、实习师傅、家长、任课教师、值周教师、生活指导教师、各处室领导反映和生成的有关材料,经班主任放入相关学生的“成长档案袋”。这样就形成了以学校为核心,社会、家庭共同参与补充的成长档案生成体系,真正做到全员参与,体现了“人人德育”的育人理念。成长档案袋主要收录四大类材料,即学习类、道德类、技能类、实践类。三年同袋,全程记录,全程反映,全程管理。不仅在校期间学生参与的每一次活动,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受到的每一次教育都反映在案,节假日、寒暑假期间的实践、志愿活动通过社区和家长反馈,也在成长档案袋中有所反映,体现了“处处德育”和“时时德育”的育人理念。

学校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无可替代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学校规定,让档案与学生定期“见面”,学生可以对自己的档案提出异议,进行申辩和补充。学生在查阅成长档案时,能够学会判断自己的进步,不断进行自我激励、自我警示,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成长的快乐。教师、家长通过成长档案可以多方互动,了解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寻求最佳的教育途径,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目标。成长档案袋制度,让学生抬起头来获得自信,让家长看到了希望,让教师树立了新型的“学生观”,让学生得到了和谐发展。学生个人价值得到尊重有助于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使得他们能够为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为家庭幸福承担自己的责任,同时也为学校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全人教育”的目标是: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换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完人”。对于中职学校而言,这虽然是一个理想化的教育目标,未必能完全达到。但我们认为,“全人教育”理念的价值不在于目标的完全达成,而在于享受走向这个目标的过程,使绝大多数中职学生顺利走向完全成人、教育成才、事业成功。

参考文献

[1]胡美山.走向全人——和谐社会的教育构想.当代教育科学,2005(9).

[2]刘宝存.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比较教育研究,2004(9).

[3]刘宝存.走出“半人时代”.学术界,2006(1).

教育生态系统 篇10

关键词: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系统

2014年5月30日,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工作要求,引导、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协同九个部门开启“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力争使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进一步增强、创业的服务体系和政策制度进一步改善,这为大学生的创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福音。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创业教育是关键。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始于清华大学1998年开启的创业计划大赛。十几年来,创业教育在各地方高校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践,逐渐形成了具有各地方高校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但如果我们客观审视起来,就会发现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仍然存在诸多的障碍。怎样结合地方实际,探索出更为合理、更为有效的创业教育体系就成为我们需要继续探究的课题。本文以我国创业教育目前的现状为基础,尝试构建符合地方高校实际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以为全面科学实施创业教育提供更加有益的参考。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与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旨在运用创业理论、创业实践、典型案例和模拟训练等方式,使创业者拥有正确的创业心理、掌握系统的创业知识、习得过硬的创业技能,激发当代大学生创业的意愿、提高创业项目的成功率。创业教育是当代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是创业型经济的后备力量,是创业型人才成长的催化剂,是地方高校高等教育有待充实完善的新内容。创业教育只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以激起青年学生创业激情为手段,才能真正达到塑造创业型人才、助推创业型经济的最终目的。

创业教育同时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业型人才、注重个性化发展的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新的教育方面,也是对我国传统教育教学的拓展,在培养学生创业的同时,有力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给力推动创业型强校的孕育,强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强大。构筑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推进我国创业教育改革实践,重视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推动大学生创业项目次第落地,为加强我国的创业教育开创新天地。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

我国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1998年,由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创业计划大赛”开创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先河,大赛借用风险投资的实际运作模式,提出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者服务创意,以“获得风险投资家的投资”为目的;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政策支持;2002年,由教育部牵头,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院校被确定为实施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给予政策及经费支持,标志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正式启动;2010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十几年来,创业教育在各地方高校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施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1]。

目前,一些地方高校采取诸如设立创业指导中心、开设创业实训课程、创办创业孵化基地等方式来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并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客观说来,我国地方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仍处在探索起步阶段,大学生自主创业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亟待改善的方面。普及创业教育,使每一个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大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创业培训,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瓶颈

通过对多所地方高校的调查发现,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着诸多瓶颈,深入剖析其中的症结是更好地构建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的关键所在。相比于港澳台与国外高校,我国内地高校创业教育在制度政策保障、实践教育比重、创业资金支持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制度政策保障上,创业教育在我国十几年的发展,各地方高校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但是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始终缺乏根本性的制度保障。虽然各级政府在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方面出台了很多宏观的指导政策,但在具体操作层面执行起来缺乏落实,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创业所需的规章制度和配套措施不完善,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还未形成[2],这是造成大学生创业积极性低的重要原因。

其次,在实践教育比重上,传统的高校创业教育偏重于书面化、课堂中的纯理论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许多大学课程中应用较为广泛,以理论教学为主,而应用性训练、创业实践环节、参观考察交流则严重不足,因此造成大学生创业理论教育与创业实践脱节,开发出的创业项目和培养出的创业人才实际上难以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需求,不利于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和创业能力的增强,也更加不利于创业项目的持续发展[3]。

最后,在创业资金支持上,政府及高校对于创业教育在资源、资金上投入较少,提供给高校的创业教育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不足,高校创业教育难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而社会、企业、校友资助资金少且没有专门部门来有效整合并使用在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上,导致高校创业教育的资金缺乏,从而使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难以构建[4]。

当然,创业教育瓶颈的深层原因在于没有构建系统性的创业生态系统,缺乏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活动的整体联动。上述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瓶颈,使我们认识到亟需构建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让创业教育投射到各个地方高校的学生中去。

三、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构建

(一)政策保障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创业教育的国家,对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政策保障的研究,有助于我国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基础性构建。为了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美国政府设立专门的国家创业教学基金,建立了完善的融资和创业投资体系。美国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政府的创业政策有利于突破创业教育的发展瓶颈,有利于促进地方高校创业活动的开展,对引导和扶持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推动我国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上,对于政府,则要转变职能,主动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搭建服务平台,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建立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法律和政策,要从鼓励高校学生创业的实际出发,在经营场地、小额贷款、融资、工商管理、税费征收、社会保险补贴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出资设立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基金,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经过对创业项目的评估审定,筛选出孵化项目入住基地,给予使用场地的优惠,并且在工商注册、法律援助等方面提供专业辅导;建立比较畅通的中介,为大学生创业在企业、金融部门、科研单位之间搭建桥梁,降低创业成本,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氛围;政府应建立完备的创业社会保障体系,宽容创业失败者,使创业失败的大学生能够享受到切实的关怀[5]。

(二)创业教育纳入专业学科教育体系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高校要确立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为学生设计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并指明实现这种结构的途径。目前,一些高校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很多缺陷,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亟需改进的地方,在这种尚不健全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系统、环境适应能力较弱、创业意识缺乏、创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创业教育不仅是教会学生如何从零开始创办一家企业的过程,也不仅是单一的教授学生对于创业活动进行整体规划的过程,而是全面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事业心、责任心和竞争意识、打拼精神、创新精神的教育过程。

促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举措之一就是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优化完善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系统,改变现有创业教育的惯性思维,根据讲授对象的专业背景、知识层次、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将基础理论学习和创业教育培训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将必修课和选修课进行合理的配置,推动跨学科的教学,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对普通大学生来说:大一主要进行基础知识的讲授,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大二、大三,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与相关政策法规的讲解;大四则着重要对他们进行创业技能的发掘与提高。

另外,师资的转换也是建立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内容。从各高校的实践来看,大多数高校将创业和就业教育结合在一起,主要由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来承担创业教学,他们对于创业教育的知识底蕴肯定存在不足;创业实践对教师的相关专业技能要求更高,一般要求教师本身要接受相关的创业培训,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同时,创业培训的教师还不应仅来自于学校,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相关培训企业、企业管理人员都可以承担部分培训内容;而创业实践的师资配备一般都要求校企合作,在企业一线工作过的人员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更为突出,更能起到现身说法的作用。

(三)建立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

从传统的创业理论教学到更加注重创业实践,是构建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创业教育理论主要是讲解创业的一般知识,如创业的重要性、创业的内涵与创业相关的法律条文、创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等,使大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创业实训平台则更注重创业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具体的、实用性的知识和能力,如组建创业团队、选定项目、成立公司、注册公司、分析竞争对手和市场预测、成本估算以及营销策略、资金营运、投资收益、风险评估、退出机制等;创业实践是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转化成创业行动的过程,是在激烈市场竞争的背景下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付诸于创业实践的过程。通过创业教育这一平台有助于最终实现创业理论向创业实践的转化。

在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主要缺乏健全的配套制度、系统的创业生态系统和联合攻关的协作机制,面临着长期封闭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困境;建立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就是要突破单一主体知识和能力的局限,实现创业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发挥协同优势推动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6]。在创业教育协同推动的各个外部要素中,企业要素这一主体,有助于改变原有大多数高校以就业为导向、以创业教育为主、以学校为主导单元的创业教育模式。以企业为主体,引导大学生的创业项目符合市场和社会的需求,突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让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真正学习到创业的真东西。

(四)搭建创业教育的文化平台

为了建立良好的创业教育文化平台,高校需要让创业文化融合到校园文化中,努力形成创业领域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氛。地方高校要通过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创业教育课程,建立适合学生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完善创业教育机制;高校内部各教育管理部门要整合资源,形成整体优势,制定统一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规划,加强课程的实用性和吸引力,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开设与创业教育密切相关的课程,如企业管理、经济法、市场营销、创业管理等,形成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相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创建有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7]。通过创业教育文化平台的搭建,重点营造高校创业文化氛围和地方高校创业环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校园创业项目的成功率,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创业的甜头。

当然,除了高校自身的努力外,大学生创业还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创业者、创业团体成员的家庭与社会环境、投资者的品性等,大学生的创业力量微弱、起步艰难,社会各方应以宽容、支持、帮助的态度对待大学生创业,增强大学生创业的社会认同感,形成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良好氛围。

(五)建设创业教育的资金平台

创业教育资金平台的建设,是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撑。大多数大学生创业都摆脱不了资金短缺的问题,甚至因为诸如“融资难、场地缺、能力差、服务弱”等问题,导致好端端的一个创业项目的夭折。正如自主创业者常说的,“钱不是问题,但问题是没钱”。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资金平台建设,需要从政府角度寻求构建创业活动的政策支撑和资金支持。各地方政府近几年来陆续推出财政政策,给予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财政专项支持。2007年,河北省政府发布《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意见》,指出相关部门应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高校学生创业优惠政策,但是没有明确的制度条例;2009年,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关于完善小额贷款担保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规定高校学生创业可享受贷款贴息,小额贷款免个人担保;2009年,湖北省教育厅发布《湖北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提出鼓励和支持高效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但是没有相关的财政专项支撑;2011年,苏州市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中心提出措施鼓励高校学生创业,包括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等政策。

根据各地方政府出台的财政专项政策,可见仍存在地方政府资金平台建设不平衡的情况。为了使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得到更有效的资金支持,各级地方政府需要出台支持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法规政策,完善创业融资政策的支持体系,制定优化扶持大学生创业的金融、财税以及创业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扫除大学生创业的体制性障碍,从单一政府金融优惠政策,向建立普遍的创业支持体系方面转变。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不能脱离政府的政策活动单独实施,因此优化商务运营支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创业政策,政府需要精简大学生创业所要办理的手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为便捷的创业渠道,降低大学生创业起始阶段的门槛,吸引更多的学生争先恐后向着创业努力。

企业生态系统 篇11

《财富》杂志公布全球企业最新排行榜

美国《财富》杂志公布了全球企业500强最新排行榜,美国连锁零售商沃尔玛以2879亿美元的营业收入连续4年蝉联榜首,英国石油公司和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分别位居第2和第3,营业收入为2851亿美元和2708亿美元。如果按利润排名,埃克森美孚石油则以253亿美元排在首位,英荷壳牌石油、通用汽车、戴克汽车、丰田汽车、福特汽车、通用电气及道尔达位居第4至第10位。中石化、国家电网和中石油3家中国企业入围500强的前50名。其中中石化的排名飞跃了23个台阶,从上年的第54位上升到第31位,成为中国方阵的领头雁。

如今,进入《财富》全球企业500强的争夺非常激烈,想跻身其中的确并非易事。今年全球企业500强中最后一名为美国的马斯柯公司,其营业收入为124.3亿美元,相当于约旦的国内生产总值。相比之下,去年全球企业500强的最低入围则为108亿美元,这意味着500强的入围门槛增长了14.8%,增幅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

当前,我国外贸已经进中国企业商标战略要有国际化视野

近来,中国本土企业的商标屡屡在国外遭到抢注或引发官司。海信商标在德国被博世-西门子公司抢注、海尔因“Haier”商标与德国一家公司打起了官司、厦门东林电子公司“萤火虫”商标被西门子欧司朗公司在欧洲18个国家抢注。如今麻烦又落到了新科、康佳和德赛身上,3家企业的商标在俄罗斯遭到一家公司抢注。

与国外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商标保护问题很严重。目前,有来自129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企业到中国注册商标,其中通过马德里体系延伸到中国的超过13万件商标。而中国企业在国外注册的相对较少,通过马德里体系到国外注册的仅有2995件。另有资料显示,2004年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中国500个最具价值的品牌”中,有46%未在美国注册,50%未在澳大利亚注册,54%未在加拿大注册,而未在欧盟注册的比率高达76%。试想,面对这么多拥有巨大财富的未注册知名商标,处于激烈竞争中的国外企业能不动心吗?

中国企业要加强保护意识,尽早针对国外的目标市场进行商标注册工作,以便在进入国际化市场之前解决好商标烦恼。

如何在并购中领先?

虽然中国汽车行业中的并购重组从未停止过,然而却从未像今天这样活跃和激烈。人们尚未从上汽重组金杯通用、中航科工整合哈飞与昌河、长安收购江铃等并购中感受到这一趋势时,却又传来了上汽欲重组重汽和南汽、长安欲重组中兴、奇瑞欲并购一汽扬子等一系列并购重组的计划和方案。并购重组是汽车企业获取竞争能力的很好的途径,那么汽车企业如何在并购中领先?首先,在制定具体的并购战略前,企业必须对以下几大关键问题予以明确回答,即:我们准备并购谁?并购目标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自身是否具备并购的能力和相关的资源?通过并购最终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的协同效应?双方的企业文化是否能够融合?其次,在并购的进行过程中要做好审计工作;最后要做好并购完成后的整合工作。

怎样“走出去”?

据资料统计,国际服务贸易已占全球贸易总额的25%,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15%,远远快于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面对世界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趋势,我国服务企业要生存和发展,不仅要守住国内市场,而且要积极主动“走出去”,开拓国外市场。

怎样“走出去”?第一,要发挥传统比较优势与培育信息比较优势并举;第二,要加大对服务基础设施以及专有技术与人才的投入;第三,要采取多种手段培育服务市场;第四,服务企业要尽快建立适应于跨国竞争的企业战略;第五,要树立现代服务业营销观念,提高服务业的管理创新能力。

多元化扩张的病灶在哪儿?

当中国家电企业纷纷从彩电、空调,扩张到手机通讯、音响、冰箱、洗衣机、小家电,甚至汽车领域,业务规模从几十亿快速增长到上百亿,并且打算实现国际化时,家电企业的品牌却出现了问题。固有的形象不但没有强化,而且面临空心化和模糊的危险,公众在家电企业的快速扩张中失去了品牌认知的方向。多元化扩张中的品牌陷阱的病灶在哪里呢?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一流的市场,二流的品牌。“渠道为王”的习惯性思维直接影响了品牌形象的塑造。长期以来渠道主导的营销文化造成了家电企业推力有余,而拉力不足的现状,反映在消费者认知中,就大多数只是二流品牌的形象;第二,战略性品牌管理缺位,品牌管理体系缺失。第三,品牌管理理念老化,品牌策略摇摆不定,品牌管理方法论滞后。

如何做好人力资源管理?

许多房地产企业近几年发展困难,原因固然很多,但房地产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较差,企业领导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是其中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因此房地产企业要在复杂环境中驾驭自己的市场经营活动,求得经济效益的提高,必须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下工夫。

第一,通过对现有企业领导层人力资源的发掘和培养,使一般的企业经营者上升为知识型领导;第二,对决策层人员实行目标责任制;第三,加强内部的情感交流;第四,建立民主监督和决策制度;第五,加强房地产企业管理人员政策和理论上的学习,提高其业务素质,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和决策失误;第六,丰富现有的激励手段。

人事

陈章良卸任北大高科

北大高科实际控制人变更为北京中农大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后不久,董事会随即“换帅”,并发出公告,因公务原因,董事会同意原董事长陈章良不再担任本届董事会董事长,推举陈章良担任公司名誉董事长。董事会选举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傅泽田、胡金有分别担任公司董事长和副董事长。同时聘任王克昕担任公司总经理,郭景军担任公司财务总监,蒋伟诚担任公司董事会秘书。

董事会表决时,董事卢振威和郭景军对公司更换董事长的议案提出反对意见,认为陈章良对公司发展有重大影响力,目前公司处于重组阶段,陈章良继续担任公司董事长将更有利于公司发展。

柯愈强就任HDS中国区总经理

日立集团(NYSE: HIT)全资子公司、Application Optimized Storage(tm) 解决方案的提供商日立数据系统有限公司(HDS)8月15日正式宣布,任命柯愈强为日立数据中国区总经理,负责销售、运营管理、战略合作,推动HDS在中国的业务发展。

HDS亚太区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袁梦华先生表示:“HDS很高兴能够聘请这样一位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来带领我们中国区的团队。中国是HDS最为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我们对这个市场充满了信心和期望,希望能为更多的中国用户提供更完善的存储解决方案和服务。相信柯愈强先生的加盟能够推动这一战略的实现。”

对于此项任命,柯愈强先生表示:“我将与HDS的中国团队一道努力,进一步推动HDS在中国的战略发展。”

周鸿 将入行创投

于8月31日正式卸任雅虎中国区总裁职务的周鸿要正式兑现自己“去做投资人”的诺言。据可靠消息,一笔总金额达5亿美元的美国风险投资已宣布进入中国市场,周鸿将出任该基金的中国合伙人。“这笔基金依旧将主要关注于中国互联网产业,并寻找合适的进入机会。”透露该消息的知情人士说:“无论是搜索、电子商务、宽频娱乐还是网络游戏,都在其关注的范围之内。”

目前在国内创业型投资领域内有众多中小型基金比较活跃,但规模均不大。“5亿美元的盘子在国外属于中等规模,但在国内,尤其是互联网领域内可以说是屈指可数。”知情人士说,“受百度上市的刺激,中国概念和中国互联网产业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了解,中国互联网正在迎接一次新的发展高潮和资本风暴。”

声音

如果是一个企业变成一个方阵的话,是有风险的,而两个企业、三个企业或者是四个企业扎在一堆,才应该是最好的一个位次。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蒙牛集团总裁牛根生如是说

企业家做一个企业,就好像他拥有一个苹果,同样一个苹果放在菜市场一块钱,放在商场几块钱,放到五星级酒店果盘变成几十块钱。苹果还是苹果,为什么价格不同?差别在于企业家对苹果附加什么样的附加价值,这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

——中科招商创投公司总裁单双祥认为,企业家要发展企业就一定要善于做资源整合

从公司内部培养出优秀的CEO,远比从外部挖来几个“天才”重要。

教育生态系统 篇12

一、构建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生态系统之意义

根据1999版《辞海》的解释, “生态系统”亦称“生态系”, 【1】是指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主要包括四个基本组成成分, 即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且生物之间存在食物链的相互联系。生态系统中以生物为核心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是生态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和特征, 其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制约着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生物产量、以及对环境冲击的自我调节控制。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在2004年7月的一篇名为《创新美国:在挑战和变化世界中保持繁荣》的民间中期报告把“生态系统”引入创新相关领域, 探讨了从国家角度构成创新模式的社会因素。学界目前对于“创新生态体系”的定位理解还有很大的空间, 不仅在其内涵和外延的讨论百家争鸣, 而且针对不同层次, 不同主体所需要的“创新生态系统”模型也还没有统一定论。尽管如此, 学者们大致认可“创业生态体系”中各要素应该遵守平衡, 与创新主体共生共荣, 在各因素自我多样化的同时推进系统的融合及发展的基本内涵。【2】而把“生态系统”这一概念引入创业活动的是一篇名为《创业生态系统》的文章。文章介绍了麻省理工学院 (MIT) 如何形成完备的创业人才孵化生态系统, 并利用该系统盛产出诸多创业企业和人才。【3】得到此概念的启发, 国内不少学者利用“生态系统”来研究美国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的运作优势及其与国内高校相关情况的对比。学者们得出的结论大致相同, 认为“创业生态系统”主要是由市场、国家体制政策、融资、人力资本、校本校外活动、地域文化等几个重要要素构成, 各要素间的类似生态系统架构的互动和合作是鼓励和支持创业活动的源泉, 生态系统良好地运作是出产高密度高效率创业成功案例的保证。【4】【5】【6】

本文中的研究对象表述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生态系统”, 与上述两种生态系统皆有不同。重点研究的是以高校为核心, 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的的教育生态系统。换言之, 一方面在于探讨高校制定何种教育政策, 实施何种教育手段, 利用何种教育载体, 创造何种教育氛围可以构建起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生态体系;另一方面则希望引出置身该生态系统中的培养对象——大学生对于环境的反馈互动 (生态系统内动力) 和时代环境及政府支持 (生态系统外动力) 结合方式, 共同推动和谐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针对此课题, 近几年国内一些学者着手进行了研究。刘振亚提出了比较研究中美创业教育生态化培育, 介绍了美国创业教育生态化培养的优势和先进性, 提出我国创业教育生态化培养的可借鉴经验及启示。【7】周勇和凤启龙以江苏省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状态为例, 针对江苏省大学生对创业文化的态度, 创业意向,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方式及自主创业的鼓励措施等问题对江苏省3种类型的15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 由调查结果分析出高校创业教育的症结, 提出生态系统的建构策略。【8】许继芳提出构建创业教育生态链, 该生态链由创业教育所有相关的环节步步相连形成互动体系, 接着逐一论述了各环节形成的重要基础及要素, 而完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是构建此生态链的重要环节。【9】以上研究成果均从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全面整体地看待创业教育建设, 但是在创业教育中各主要因素的定位和职责还缺乏简明化和清晰化, 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形成的“生态系统”论述不足, 对生态系统间的因子互动方式有待讨论。

针对以上问题, 本文将着重研究和对比中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构建, 归类并明晰主要作用因子, 讨论因子间的互动关系, 为国内高校构建该系统提供理论引导。

这样的研究有以下三点必要性:第一, 在形式上使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机制的各要素关系明晰, 对驱动系统运行的内因和外动力有深层次了解, 方便对各要素的定位和拓展方向做出判断;第二, 在内容上方便与欧美发达国家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结构和内容进行对比, 有目的、有方向、有层次地借鉴其经验;第三, 在观念上有利于树立创新创业人才教育机制的全局感, 把注意力放在各因素的融合和互动的有效性上, 有利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政策制定和该系统本身的持续发展。

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及驱动力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在于生命活动体各司其职, 在无机环境中通过能量交换促进一个总体共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之所以借鉴“生态系统”这个模型来类比构建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环境, 是因为前者是所有动态平衡、可持续体系的理想模型, 而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正是需要建立这样的体系。本文将类比生态系统模型中各要素在生态学上的功能和关系, 来对进行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生态系统中各要素进行归置。

(一) 生产者

生态学上的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核心的元素, 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在进行自养活动的同时也要为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而且在封闭的生态系统中, 生产者的生产速度要大于消费者或分解者。这样的定义要求我们在为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生态系统选定最核心的要素时, 还要兼顾自给自足和为其它要素的供源能力。只有高校可以身处核心地位并承担这样的双重任务, 所以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二) 消费者

消费者是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 本身不能从事生产活动, 只能通过消耗其它生物来达到自我存活的生物。消费者依靠自己的取食地位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 在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转化中处于中间环节。依靠消费者的定义中“消费”和“依赖”两个关键概念及其与生产者的关系, 可以确定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是教育客体。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 (教办【2010】3号) 中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指示, 说明创新创业教育是“可教, 可灌输, 可培养的”, 高校需要在人才教育生态系统中产生创新技能和创新意识等知识能量供给教育客体。这一互动过程最终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结果则说明教育客体不仅可以吸收生产者供给的成长营养, 而且更多地发挥出自我成长的主动性和个体性, 将营养内化、加工、累积为自己的独特能量, 进一步衍生出创新创业能力, 成长为创新创业人才。

(三) 分解者

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他们将动植物体中残留的复杂有机物进行分解和释放, 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如果没有分解者,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将被锁在有机质中不能被生产者利用, 物质循环就会终止, 整个生态系统会崩溃。分解者的作用不是一类生物所能完成的, 不同的阶段不同层次的分解要求不同的生物来完成。从这种意义上来说, 分解者不仅对自我种群多样化的要求高, 而且要通过“分解”的方式扮演沟通生态系统各要素的“桥梁”作用。鉴于“多样化”和“沟通桥梁”这两个重要的角色特征, 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可以由教育载体来扮演。教育载体的本质就是沟通生产者和消费者间的教育信息传输, 而多样性则是其在教育功能扮演上的属性要求。

(四) 无机环境

无机环境是生态系统中的非有机环境, 生态学上主要指光、气温、降水、风、土壤因子等因素, 是生物生存的基础环境, 生产者将无机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 同时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生态系统的建立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前提和基础环境来提供能量, 处在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高校便能将生成能量, 维持生态系统的能量运转。这种现实中的无机环境就是教育环体, 即所有对系统内要素有作用的、必不可缺的宏观影响因子的总和, 例如:社会创新创业氛围、制度政策规定等内容。

三、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生态系统的运作

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生态系统类似于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 其良性运作需要保持内在的平衡和内外动态的和谐两个关键因素。

高校作为该系统中的核心部分,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创新教育使命和创新转型的方向。在不断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让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 应该向国外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培养能力及科研水平看齐, 力求构建具有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 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 高校要注重转变创新教育方式, 承担起为国家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生态系统提供高质量“精神食粮”的重任。从建立长效教育体系入手, 注重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和素质提升, 完善教育过程中设计、实施、检测和评价等各个细节, 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最大程度上被教育客体接受和认可, 不断根据教育客体创新能力的成长速度和健康程度来调整自己供给养料的方法和品质。

生态系统中的教育客体依赖高校供给的创新创业知识营养, 不断地激发自己的创新能动意识和创业潜质。参加各种创新创业课程培训和活动实践, 是他们相关能力增长的“生命线”。同时教育客体用其主观创造性给予教育主体交互意义上的反馈, 以便让高校为代表的教育主体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及教育实施方式。

教育客体在接受了相应的创业创新知识后, 在各类实践社团、创业比赛、教学实践等各类教育载体的辅助下将知识或者技能内化。教育客体对于各种创业实践活动的参与热情和竞争成果, 是教育客体展现自我能力的重要标志。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和内容的丰富性, 正是针对教育客体具有不同的创新创业能力需求及针对创新创业知识不同层次而展开。

任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都离不开相应的社会背景和时代主题。政府要加快落实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配套政策, 对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 积极辅助小企业度过高危创设期, 建立适合创新企业发展需求的各项制度, 促进适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落地, 激发年轻劳动群体运用创新能力生存, 营造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的社会积极氛围。

综上所述, 推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的内动力在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支持下教育客体和教育载体的良性互动。外动力决定于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和推进的社会政策, 资金支持力度等客观环境背景。内动力体现出设计性、主动性、交互性等特征, 外动力具有自己的客观性、时代性、影响性等特征, 只有内动力和外动力同时保持动态中的平衡, 整个生态结构才会产生良性运作和长效发展。

四、中美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生态系统的运作特点

美国的创业教育大规模兴起是在20世纪70年代, 而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而在高校普及创业教育也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10】中美两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生态系统因两国在国情背景、大学校情 (包括办学理念、运行体制、人才培养机制等) 方面的差别, 在生态系统四个要素上而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 高校方面

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在我国作为一种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又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教育理念, 已或多或少地在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中得到体现。但是目前国内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教育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对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科学, 简单将创新创业思路概念“功力化”和“庸俗化”, 教育实施过程中“业余化”和“精英化”;创新创业师资教师匮乏, 课程组织构架松散, 教师职责不够明晰, 归属感不强, 理论研究缺乏专业深度, 课堂知识传授与实际应用缺乏组织协调等问题。

相反, 在实施人才的培养方案中, 美国高校并没有把创新和创业作为两种独立的教育目标, 而是认为创业精神本身就隐含着创新行为。高校的落脚点是培养创业人才, 但也强调培养过程中各个层面所体现出的创新因素, 实现了将创新思维和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美国高校之所以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斐然, 首先与各高校校园文化提倡的实用精神和创新教育内涵是不可区分的。校训是一所高校办学理念的浓缩体现, 纵观美国各大高校校训, 强调理论联系实践, 为社会培养务实人才的不占少数。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Mind and Hand” (手脑并用) , 普林斯顿大学的“In the Nation's Service and in the Service of All Nations” (为国家服务, 为世界服务) 及爱荷华州立大学的“Science with Practice” (科学与实践相结合) 等。这样的办学定位和校园文化激发了学生的实践精神, 这样办学理念指导下的课程体系设计也会更加实用。创业教育已成为美国本科教育中发展最快的科目之一:正式的创业教育 (主修、辅修、或证书) 专业从1975年的104个增加到2007年的500多个;课程数量从1985年的250门增加到2008年的5000余门 (包括两年及四年学制) 。到2012年, 每年有超过40万学生选修、将近9000名老师讲授创业方面的课程;全美1250左右的"企业孵化器"中, 大约三分之一存在于大学中。

其次, 美国高校注重实施分层次和分目标的创业人才培养策略。根据游振声的研究, 美国创业教育计划可分为两大范畴, 即“聚焦式”和“全校开放式”, 在“全校开放式”的计划模式中又可细分为磁铁式、辐射式和混合式。其教育计划是针对不同的授课群体和课程推广面划分的。高校除了设有“创业硕士”及“创业博士”等配套的学位制度支持, 还会根据教育客体对创办企业的急迫程度来设置创业教育的培养体系。例如:对于在近阶段有创办企业的教育客体, 培养注意力则停留在他们的创业技能, 商务创业备有技能及应对商务活动的能力上。力求他们学到的知识可以快速直接地运用到创办企业的实际活动中。而对于未来有创业潜力的教育客体, 其培养主要是针对创业素质的培训, 比如思维, 知识能力, 发展心理品质等。这样分层次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创业教育的延续性和完整性, 方便教育者制定更加细化的教育课程和教育实践活动, 形成创业教育体系。【11】

再次, 美国高校多样专业化的创业导师队伍和面向创业的支持性制度也成为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拔得头筹的优势。创业导师队伍除了包括创业博士在内的高水平理论专职教师, 还吸收了具有丰富创业经验及资深企业负责人兼职教学、研究及辅导工作。教师团队的多样性提供了鲜活的课堂氛围和创新的教学内容, 为学生创设了更真实的创业感受。高校通过设立捐赠席位的方式加强与企业界的联系, 并与考夫曼基金会等组织合作打造了一系列类似于“创业教育者终身学习计划”的培训模式和框架, 【12】旨在培养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创业教师。除注重师资力量的打造外, 高校各种支持创业项目的“绿灯制度”, 从根本上营造了创新创业的积极氛围。例如:麻省理工大学率先规定的“五分之一原则”, 规定教师可以在一周内任选一天去从事咨询或参与企业活动, 这种做法迅速在全美国各高校推广开来。在美国很多高校, 学生既可全日制上课, 也可半日制上课。学校还允许学生休学创业一段时间以后, 再回校复课学习。学生利用这些政策的便利将真实的社会需求带回高校, 使高校创业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到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

(二) 教育客体方面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 (MIT) 斯隆管理学院2011年的报道, 由麻省理工校友创办、目前仍然经营着的公司共有25600家, 它们为大约330万人提供了工作。根据福布斯中文网2012年的报道, 哈佛大学造就了10名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 【13】耶鲁大学创业学院已经孵化出52家公司, 且这些公司自2007年来累计募集资金4500万美元。哈弗福德学院 (Haverford College) 虽然高校规模很小, 但是该校有将近300名校友自我定位为创业者。西北大学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63%的学生宣称自己有创业计划。【14】从以上数据来看,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能够从较高较深的层次适应创业者需求, 从个人创业素质方面极大激发创业者的创业热情, 促成他们的创业行为, 让他们有能力和意愿将在学校掌握的创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

除此之外, 教育客体与高校的良性互动还体现在校友们的反哺资助上。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创业中心是由校友阿瑟·罗克资助2500万美元成立的, 而创业成功校友组成校友创业基金联盟, 为母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长期和稳定的实习资助、创业资金捐赠、回校开办创业培训讲座、为毕业生提供创业辅导和咨询服务更是屡见不鲜, 这种利用“朋辈教育”模式开展的创业辅助教育为掀起高校创业热情, 巩固创业气氛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在我国也不乏创业成功校友及后续募集创业资金回馈母校的案例, 但是从创办企业的收益规模, 知名程度等方面来看还是与国外高校有较大差距。关键还是在于目前我国高校还缺乏形成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大氛围, 创新创业教育的辐射面和受益面还不够宽泛, 学生潜在创新积极性调动不够。教育主体在关注并相信教育客体创新创业知识获取能力的同时, 没有及时调整他们对创业的社会期待, 也容易忽视他们缺乏社会经验、管理能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家庭对创业的理解差异等可能带来的负面因素。这样一来, 有心创业的在校生在创业时不敢“大展身手”, 无心创业的在校生索性裹足不前, 造成创业教育的实效不突出的后果。

(三) 分解者方面

根据Susanne Weber和Sabine Funke的研究, 教育客体对创业能力的需求有“硬技能”和“软技能”之分。【15】“硬技能”是指商业分支知识, 计算和定价的能力, 制定合情合理商业模型的态度及对商业行为的系统理解等专业知识。而“软技能”是指了解团队合作的本质, 说服投资商的能力, 收集网上情报的态度等商业素质。美国创业教育的载体除了多样性和实践性充分考虑到教育客体以上两种技能的培养, 即便是在传统课堂的教学形式也呈现出“设计感”和充分的互动性。综合多篇介绍美国创业教育的相关文献, 笔者把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常见载体进行了归类。需要指出的是, 美国高校课程线上和线下资源丰富充实。麻省理工学院的线上课程网站 (http://web.mit.edu/facts/entrepreneurship.html) 和课程的相关资源是向全世界开放的, 供创业人士自我丰富和充实学习。线下创业课程在小学、中学、大学阶段各有渗透, 并且除了有“新企业融资”、“商务计划写作”、“创业入门”等创业发展的核心课程 (包括基础课程) , 还兼有“家庭问题”、“技术发展”、“创业和电子商务”等重要课程及“危机管理”、“艺术创作”等其他辅助课程。创业教育载体的全面性和多样化保证了不同的教育客体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分解知识的“渠道”, 保证将课堂灌输的知识生动化和真实化。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创业焦虑, 发掘更多自己认识的机会, 尽早了解创业的实操。

虽然创业教育讲究实效性, 但由于其教育效果的延时性和评估复杂性, 对创业教育做出科学公正的评价需要不断完善。除了校内数据型评价体系的建立, 美国高校外部评价体系效果显著, 从20世纪90年代初, 以美国《创业者》等领衔的媒体杂志就对大学创业教育进行一年一度的评估。这样的评价排名公开化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社会创业影响力、招生情况及经济收入, 引起了高校的重视和努力。【16】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内容的模式主要是传统课堂为核心的知识灌输及以竞赛带动的创业意识和行动活动。虽也不乏讲座或联谊校友等实践方式, 但是在目的性和系统性上还有很大改进空间。教师对学生创业活动的指导也多停留在文书、报告、课堂互动等方面, 缺乏真实的创业践行和社会深入指导, 这种停留在表面的实践指导, 并没有对学生的真实创业产生实质的帮助。很多高校受制于本身的资金、条件和专业的局限, 也将有深度和具有现实意义的活动载体限制在少数学生中, 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精英教育”, 排斥了其他有创新创业潜质学生的参与和接受教育的可能性。

(四) 无机环境方面

创业教育的进行离不开时代背景和特殊地域的影响, 每个国家的政策导向更是创业教育的环体中最重要的因素。政策营造氛围, 根据《2014全球营商环境报告》, 中国营商环境便利度在全球189个经济体中排名为96位, 开办企业的难易程度位列第158名。而美国营商便利度排名第4, 一个有限责任公司在美国从注册到运营仅需要6个环节。这个数据说明我国在降低企业创办门槛、简化企业注册流程、为创业型企业提供资金援助并提供各种保障措施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完善。相比之下, 美国从各个层次对创业企业系统性的援助措施, 保证了整个国家创业情绪的高涨。

从国家法律层面, 美国国会于1953年通过了《小企业法案》并成立小企业管理局, 代表政府负责小企业技术、资金和管理上的扶持。同时还有针对小企业的投资刺激法、经济政策法案、投资奖励法案等系列促进法案。在税收方面, 1981年的《经济复兴税法》及1986年的《税制改革法案》都降低了创业型企业的应缴税负, 帮助企业平安度过孕育、成长期。从1992年至2012年, 国会先后通过三部法案延长具有高度竞争性的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 先后支持了微软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

除了法律制度的保证, 美国多渠道资助大学生创业也极大推动了小企业的发展。创业型小企业可以通过政府得到资金援助或者贷款担保, 也可以通过政府牵头, 得到诸如银行免息贷款、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种子资本等融资渠道。

资金保证充分后, 政府还会为创业型企业提供定制辅导服务。创业型小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由政府小企业管理部门设立的非营利性创业辅导机构, 包括小企业事业开发援助机构、企业信息中心和小企业发展中心;也可以选择由风险资本、种子基金等私营机构创设的营利性创业辅导机构。这种定制性辅导服务可以从管理、服务、技术、营销、人才等方面为创业型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与咨询, 增强企业生命力。【18】

五、构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生态系统的思考

生态系统的构建是需要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因素综合联动的整体工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各个方面的要素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与美国数十年创业教育经验和成就相比, 建立生态系统还不够成熟,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发展和完善:

(一) 促进各要素自我功能的充分发展及要素间的良性互动

按照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角色定位来看, 无论是高校、教育客体, 还是创业教育载体、社会制度环境方面, 仍有极大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潜力。高校需要发挥自己的教育资源优势, 丰富创业课程内容和教育设计, 完善课程及创业效果评价体系, 创新教育载体资源, 建立创业导向的优惠制度, 提高创业师资水平, 尽快和企业建立互通有无的战略互助关系, 让自己作为创业教育的核心力量长盛不衰。教育客体应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将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有转化为创业实践的勇气和毅力, 用自己的成功经验为母校创业教育提供反拨作用。政府和社会应营造出鼓励创业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 给予创业型企业更多制度和资金支持。

同时各个要素要加强彼此之间联系, 协同培养。高校要重视面向创业工作服务时各职能部门的协作, 力求利用高校科研资源盘活产学研创业经济。不仅要在制定创业培训课程或者实训时要兼容教育客体的需求和可承受度, 对创业教育的实效化进行记录和跟踪, 还要主动与创业成功校友进行联系和合作, 为进一步推动学校创业教育工作募集支持资金、充实“朋辈教育”资源和争取在校生的社会实践平台。政府和高校间也需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充分信任和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为创业毕业生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和资金启动政策, 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平滑创业过渡。

(二) 积极推动创业教育体系中各要素的创新发展

虽然我国创业教育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 但其重要性已被广泛重视。随着信息化社会发展及对人才的极速需求, 建立一个良性运作的生态系统除了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 更需要注入创新性的突破动力。创业教育及创业活动本身往往就是新技术、新模式的有机结合, 好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能够催生新兴产业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发展不应该是以缓解当今社会的就业压力为目的, 机械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 而应该站在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 高屋建瓴地设计出创新培养的思路、实施模式、培养手段和评价体系, 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一目的就要求“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做好自我定位, 寻找到适合自我发展的创新教育思路, 及时拓宽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让生态系统进入更丰富的层次运转。创新教育思路可以是从无到有的创造, 也可以是开放兼容的充实, 更可以是吸收改革的提升。只有各要素在发展中选择好创新思路, 逐渐转变自我在原来生态系统中的职能, 才能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明显化, 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从灌输-扶持的保姆角色转变到引导-筛选的监管角色, 真正落实创新创业的教育实效。

(三) 加强内外动力的沟通, 争取生态系统的协同驱动

生态系统的存在一定是立体化和动态平衡的, 单是高校为核心的教育系统内动力的强劲和以社会和政策支持的外动力的迅猛无法单方面地促使生态系统的长期和谐和稳定, 一定要内外系统在良好沟通基础上产生协同驱动的源动力。例如:系统内动力促进创业者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充实, 而系统外动力为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经济支持环境, 允许所有的创新创业者有机会试探、不落跑失败、有信心等待, 给予年轻学子的创新创业给予特别的政策支持。同时, 注重创建创业失败者的支持和援助平台, 打造集物流、金融、商务、信息服务及法制环境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协同产业链。让年轻学子在校内受到的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创业环境达到平稳过渡和无缝接轨。

六、结语

总的来说, 利用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方便我国高校逐步探索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 形成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思路, 理清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过程中各因素的自我职责, 指导创新创业教育深入持久有效开展。构建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生态系统是今后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 我国应该吸取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优良做法, 重视形成符合国情和社会主义经济市场需求的人才体系构建探索, 进一步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教育工作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改革和创新。

摘要:本文拟借助生态学中生态系统各要素间的互动关系探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本文认为, 高校、教育客体、教育载体和教育环体分别扮演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的角色。通过对比中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生态系统的运作情况, 本文为我国构建相应生态系统提出促进各要素自我功能的充分发展及要素间的良性互动、积极推动创业教育体系中各要素的创新发展和加强加快内外动力的沟通, 争取生态系统的协同驱动的建议。

上一篇:孔子在欧洲下一篇:监理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