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论文

2024-11-05

教育生态学论文(共12篇)

教育生态学论文 篇1

近年来,在扩招政策的影响下,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在高等音乐教育期间,其处于全新发展阶段,生态区域呈现了新的发展态势。以教育生态学为出发点,高等生态区域是和相应的区域生态相互联系的高等教育基本布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高等教育的类型、布局等真实反映出来。为了确保高等音乐教育取得更好的发展,需要在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对其进行分析,从而为高等音乐教育的实施发挥关键性作用。

一、高等音乐教育区域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从当前我国高等音乐教育院校的规模来看,截止到2015年,开设音乐类专业的高等本科院校已经超过500所,由此表面,高等音乐教育正处于稳定发展过程中。

但是,不同省份在院校设置上还是存在很大差异性的,山东的高等音乐院校就达到31所,可是西藏则是1所,在院校分布上还有很大的差距[1]。同时,由于受到区域性因素的影响,教育资源分配也不是十分均衡,导致部分地区的高等音乐教育发展受到了限制,对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教育生态学视角下促进高等音乐教育实施的有效措施

(一)合理优化教育资源

当前,在高等音乐教育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因而限制了音乐教育水平的提升。在对高等音乐教育生态区域的分布状况进行分析时,由于中南以及华南区的经济比较发达,所以对音乐教育院校和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证。然而,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因为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对高等音乐教育起到了限制作用。因此,在教育生态学视角下,为了最大程度的促进高等音乐教育实施取得限制的效果,需要以区域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出发点,通过合理优化教育资源,确保均衡发展,从而为高等音乐教育的实施提供有利依据。

因为区域高等音乐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更多的依赖于生态区域资源,所以必须对生态区域资源加以优化,在教育生态视野下,促进高等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优化期间,需要从我国的教育体制以及国情出发,通常情况下,教育的资源更多的来源于国家与政府,有效解决当前有限资源的科学分配是尤为重要的,也是促进高等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国家相关部门需要以宏观角度为出发点,加大统筹规划力度,进而实现对教育资源的统筹分配、整合与规划,大力扶持东北和西北等地区。支持东北以及西北地区的高等院校开设音乐类专业,可以通过增设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进而为教育生态视野下完善高等音乐教育提供有利保障。同时,政府也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因而有利于吸引更多的音乐识师资力量,也将社会资本渗透在高等音乐教育中。总而言之,为了进一步推动高等音乐教育的高效发展,必须合理优化教育资源,使得区域生态资源更加均衡,为高等音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有效挖掘地方文化优势

当前,在教育生态学视野下,为了提高高等音乐教育质量,一定要有效挖掘地方文化优势,进而为高等音乐教育的实施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2]。以国家层面为出发点,政府需要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最大程度的挖掘与发挥生态区域文化优势,并合理的运用生态区域环境以及人力资源,根据区域民族院校进而科学的开设音乐类专业,使得优异的民族音乐文化能够得到有效弘扬和传播,所以政府也要给予扶持。

地方政府在挖掘地方文化优势过程中,大力推动具有区域特色的高等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民族院校能够增设音乐专业。针对专业水平比较高的音乐院校,需要以当地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生态学为依据,通过开发和利用当地的文化,如将地方戏曲剧种与其他形式的音乐教育相互融合,进而将其与高等音乐教育整合在一起,使得具有特色的音乐教育能够有效呈现,也为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等音乐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利保障[3]。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等音乐教育过程中,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导致音乐教育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高等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采取合理的措施为高等音乐教育发展提供依据。

摘要:在高等音乐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的分布状况、结构、规模等有差异性,导致高等音乐教育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为了进一步促进音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教育生态学视角下进行分析,通过对音乐教育实施调整和扶持,继而为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提供有利保障。因此,本文针对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等音乐教育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从而为高等音乐教育的生态区域均衡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视角,高等,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郭彪,赵塔里木,魏兵兵等.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等音乐教育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5,10:29-35.

[2]陈业秀.中国民族音乐及其教育困境的生态学分析[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08(3):95-100.

[3]何茜.高师生态式艺术教育的研究与思考[J].音乐天地,2010,05:8-10.

教育生态学论文 篇2

教育生态学最早是出现在二十世纪后期多的英美等发达国家,所谓的教育生态学就是指将教育学和生态学有机结合,借助生态学中的相关理论来发展国家的教育,从而不断促进教育效率的提升。当前社会对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高,这是因为大学体育教育的效果将会直接决定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保证大学生的学习进程,而大学体育教育往往包含了较多不同领域的内容,无论是内部的教育机制还是外部的社会需求都会影响到大学体育教育,因此在研究大学体育教育时应该立足于整体,借助教育生态学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引导大学体育教育更好地发展。

一、高等学校教育生态学基本内容分析

教育生态学是一门较新的、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理论学科,可以很好地指导大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生态学从根本上来说属于一种社会管理学,通过将生态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结合来实现教育效率的提升,要想保证教育生态学的作用就应该将生态学和教育学分别进行研究,把握当前大学体育教育的规律和发展趋势,而生态学主要是研究影响教育效率的外部因素。

教育生态学由教育学和生态学这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教育生态学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因此教育学和生态学二者缺一不可,我们在利用教育生态学时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要很好地把握教育学与生态学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失衡的状态。同时,教育生态学的主要作用就是促进大学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在教育生态学理论中我们应该以教育学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实现各个要素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效用。

二、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生态化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大学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率,当前的体育教学机制还不够完善,导致大学体育教育效率无法得到提升。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注重整体性原则,无论是制定教学计划还是选择具体的教学项目都应该从整体出发,做好资源配置工作,保证体育教学效率。

(二)控制性原则

体育教学往往是通过学生完成一系列的体育项目来实现的,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体魄得到了增强,心理压力得到减缓,同时,由于体育项目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因此不仅可以加强小组内的合作,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竞争,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但是要保证体育教学可以在学生的体力承受范围内,如果超出了范围,体育教学将无法发挥其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控制性原则。

三、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育研究的改进措施

(一)培养学习兴趣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主要的参与者就是学生和教师,因此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大学体育教学的质量,而当前由于对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视不够,因此在选拔体育教师时没有制定严格的标准,导致大学体育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体育教师不具备专业的教学技能,这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体育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教学苦命,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组织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不应过分重视对体育运动技巧的培养,应该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在学习体育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教师应该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互动,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完成体育学习任务。

(二)丰富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仅给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还可以促进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创新,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开始出现,新媒体更新换代的速度十分开,因此高效的体育教学模式不应该一成不变,应该充分结合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教学模式。要想丰富体育教学的具体内容,就要保证教师充分了解当前的新媒体,掌握新媒体的特征和使用方法,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三)改革教学方法

受历史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当前的体育教学方法十分陈旧,教学模式还是十分落后的,大学体育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因此还采取较为落后的教学方法,而课堂上的体育活动项目十分单一,导致学生缺乏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同时,当前的大学体育教学的实践力度还不够,过分注重知识理论的教学,没有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因此学生对体育的重视度和兴趣都不高,这是导致当前体育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改革当前的教学方法,采取探究教学和合作教学的模式,保证教育充分符合时代的需要。

四、结语

教育生态学论文 篇3

关键词 生态教育学 教育生态学 大学教育

一、基本概念介绍

“生态学”是由博物学家索罗于1858年提出的。但是直到1868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卡尔才对生态学下了如下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教育生态学这一科学术语是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于1976年《公共教育》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的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生态教育”就是普及生态知识,使学生乃至全体公民自觉保护、建设好我们的生态系统。“教育生态”则是从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过程出发,根据其基本规律进行教育活动。

二、教育生态学基本原理的介绍与分析

(一)限制因子定律。

对教育生态系统,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是能量流与信息流,能量流不足低于基本需求时,会限制教育的规模数量和质量。

(二)耐度定律与最适度原则。

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对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在此范围内事物是能很好发展的,如果不顾一切的只知道增加教师数量、学生数量和硬件设施,而超出了国民经济的承受范围,这样即使发展了,还是要退下来的。

(三)花盆效应。

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在空间上有局限性。因此,在花盆内的个体、群体其生态阈值下降,生态幅变窄,生态价下跌,一旦离开此小生态环境,个体、群体会失去生存能力。

(四)教育生态的边缘效应。

一种是指人才的流动,学术交流,有利于知识的更新和创新;另一种是指实现存在的薄弱的边缘区,至今不被人们重视者,如薄弱学科、后进生。

(五)整体效应。

我国提出的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就是从教育的整体效应着眼而提出的,目的是以全局性措施来改变教育与社会脱节的现象。

三、从生态教育角度建立新的大学教育模式

(一)营造和谐积极进取的大学文化氛围。

大学的教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氛围。大学的全部工作就是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师生在这个氛围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创新,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一个人在大学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只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感受一种文化熏陶,现在人才培养强调创新,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就需要独具活力的文化氛围。

(二)构建良好的大学学术氛围。

21世纪大学校园的学术生态既是一种社会生态,也是一种教育生态。高校的学术生态,由学术—人—环境构成,是一个与外界不断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的自组织耗散机构系统。大学学术生态是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体,为达到学术创新的目的,进行复杂的学问探究和科学实验等活动的生态系统。

(三)增强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自我管理。

大学的教育生态化,是一种先进的校园文化。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创新的精神、创造的能力作为校园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树立终身教育的信念。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秩序。

“生态”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生态内涵,扩展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关系领域。因此,大学教育是要营造宽容、关怀的人文环境,以人为本,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群体、全人类,关心社会、经济、生态、全球生存环境,关心真理、知识、学习等生存技能及其人道趋向。

参考文献:

[1]Levine,N.D.etal.Human Ecology,1975,P.L.

[2]Hawley,A.H.Human Ecology:a Theory of Community Structure,1950,P.S.

[3]吴鼎福,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12).

[4]林莉,论生态文化与大学校园新文化构建.教育与现代化[M].2002(3).

[5]赖明谷,柳和生.大学治理:从制度维度到文化维度[M].现代大学教育2005(5).

[6]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12).

教育生态学论文 篇4

一、高等教育生态学概述

(一) 高等教育生态学的定义

近年来, 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新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因此生态系统平衡成为专家学者们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另外, “生态系统”这个词语也被各行各业用于各自生长条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就是指生物与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 个有机整体, 它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 + 环境条件”[1]。在此基础之上, 20世纪中期,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克雷明 (Gremin L A) 提出了“教育生态学” (ecology of educa- tion) 的概念, 之后, 美国教育学者阿什比 (Ashby E) 提出“高等教育生态学” (ec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 的概念。

高等教育与其所依存的生态环境构成一个复杂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2]。在这一系统中, 内部各要素之间及其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开放的、非线性的复杂系统;该系统有其自身特定的发生与演替过程以及结构、功能、承载力与生产力, 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与封闭的、线性的简单系统有着本质的区别;稳定与健康是该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3]。本文所指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主要是高等教育及其存在所依附的一切相关环境, 在相互作用的影响下共同构成了高等教育生态系统。

(二) 高等教育生态学与成人继续教育关系

高等教育生态学的研究主要表现为由宏观走向微观, 由理论探讨走向实践分析两个特点[4]。相关学者对高等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论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 在人类社会中, 高等教育不是一个单一的、孤立的存在因子, 它自身各组成部分间及与周围环境是有联系的;第二, 高等教育自身各组成部分间及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是有规律可循的;第三, 如果能按照高等教育自身各组成部分间及与周围环境的联系规律来开展高等教育活动, 就会使得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高效发展。成人继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 其开展情况的好坏对高等教育活动的整体质量都有很大影响。除了普通全日制的高等教育外, 在知识爆炸和学历提升的今天, 继续教育成为主要的自我进修的方式, 从高等教育生态平衡的原则来讲, 成人继续教育与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应该以平衡的状态相处才是健康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然而, 在成人继续教育由最初的目的, 慢慢演变为市场的工具, 其存在的价值也渐渐低于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

二、成人继续教育课程现状的梳理

从成人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可看出成人继续教育课程设置成为主要影响因素, 除了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和成绩, 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 成人继续教育课程目标“蜻蜓点水”

有关文件对成人继续教育课程的目标陈述虽然几经演变, 但是目前过于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是过于宽泛且不具备可操作性, 市场是个包罗万象的词汇, 而成人继续教育具有地域性和具体性的特点, 所以明确如何根据各地市场以及教育对象的特点来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才是发挥成人继续教育课程目标引导作用的根本。

(二) 成人继续教育课程内容“华而不实”

成人继续教育课程内容主要是指成人继续教育的教材内容, 在对目前成人继续教育课程的教材进行研读和受教育者学习情况调研后, 发现虽然各地的教材内容“百花齐放”, “应有尽有”, 但是目前大多数成人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过分偏重理论知识, 缺乏实践技能的培养指导和实践知识的联系, 而参加成人继续教育的人恰恰缺少的就是理论知识的积淀, 长于实践经验的分析, 并且对于他们更多期待实践经验的分析和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 所以在目前成人继续教育中, 学员们普遍反映的问题就是教材枯燥、脱离实际。

(三) 成人继续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五花八门”

成人继续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主要是指在开展成人继续教育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 通过对以往学者的研究及对广西各层次成人继续教育教学活动的调研, 发现目前开展成人继续教育教学的方法可谓“五花八门”、“玲琅满目”。有的采用纯理论教学的“照本宣科”, 有的采用纯“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公园踏青”“电影欣赏”, 有的采用理论教学的“照本宣科”加实践教学的“电影或纪录片赏析”等, 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目标来做指导, 如果有相似目标的话, 调研发现就是让学员学习不枯燥乏味“有点乐趣”。这跟成人继续教育的目标相差甚远。

(四) 成人继续教育课程师资队伍“鱼龙混杂”

通过以往学者的研究和对广西成人继续教育课程的师资调研情况分析, 发现目前开展成人继续教育课程的老师有以下几类:学校继续教育学院的老师 (做行政的老师) ;学校相关专业的专职老师或者相关专业出身的行政老师;其他学校或者单位有相关专业出身或者背景的老师和人员;还有就是在读的学校硕士研究生或者本科生。而这几类人员有以下显著特点:对成人继续教育的理解不同;几乎没有专门的成人继续教育理念学习经历;开展成人继续教育活动没有连续性 (很多都是一次性的服务, 下次就换人) ;开展成人继续教育活动的动机不同 (提升能力、挣外快、旅游等等) 。这就使得目前开展成人继续教育活动的师资队伍“鱼龙混杂”, 难以协调。

(五) 成人继续教育课程教学成效“空中楼阁”

在成人继续教育中, 出现两级分化的现象, 一是在成人继续教育的培训活动中学员好评指数较高;二是在成人继续教育的学历教育活动中学员好评指数较低。这两者都反映出的问题是教学过程跟教材的相关度太低, 教学效果的延续性和可持续性差。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顾眼前的教学反映, 而忽视了教学的可持续性, 也就是学生在教学过后的自学过程如何达到自我提升的效果。因此, 容易产生成人继续教育课程的教学成效如昙花一现, 并没有达到教学要求。

三、高等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成人继续 教育课程发展探究

(一) 成人继续教育课程目标应“统筹全局”

成人继续教育课程的目标需要在可操作性的指导下, 才能有效实现成人继续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作用, 才能有利于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就是要做好成人继续教育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优化。培养目标作为指导成人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 其内容应该涵盖:授课地点、教学进度安排、教师聘用、时间的安排, 教育内容、学习成果考核和鉴定等, 培养目标还要根据行业以及社会发展对岗位设置的要求变化及时更新和完善, 最终才能满足学员自身的发展和需求。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要突出“四性”, 即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 课程内容上要体现“四新”, 即要有新理论、新信息、新技术、新方法。在此基础上, 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义为:以市场变化为导向, 根据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建立适应“四化” (现代化、知识化、国际化和市场化) 需要的终身教育体系, 以急需紧缺人才、高层次人才、优秀人才培养为重点, 突出知识创新、国际竞争力和能力培养[5]。

(二) 成人继续教育课程内容应“实事求是”

高等教育生态学强调的高等教育活动的各要素内部及其与周围环境是相辅相成关系的本质就是高等教育开展的科学基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而非“闭门造车”。从目前成人继续教育课程的实际内容看, 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理论跟实践脱节———理论内容跟实际操作对不上, 实践跟工作内容对不上, 所以未来成人继续教育在课程方面的改革就要突出“实事求是”。具体要着重在以下两方面做好完善工作:

第一、优化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成人继续教育教学建设的基础, 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人继续教育教学水平有直接影响。为了科学开展课程建设, 在课程设置方面, 应做到理论和实际结合,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比如案例教学、专题讲座、实践操作等, 使学员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同时提升, 课程设置还应该按照成人继续教育发展的需要, 建立有效的成人继续教育课程测评机制, 可实行课程设计和设置的质量责任制, 确保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 评价手段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比如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社会评教、机构评教等。

第二、优化教材体系。成人继续教育的教材品种多, 但良莠不齐。在实际的运作中, 许多开展成人继续教育的组织机构喜欢搞“一刀切”, 把成人教育的学员等同于全日制的学生, 大多直接用高校或职校的教材, 然而这些教材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理论深度绰绰有余, 与实践知识相差甚远。也因为这样, 很多教材在实践内容方面:内容陈旧、更新过慢、职业性差、和社会脱节。因此, 开展成人继续教育的组织机构应该积极参与国家规划的成人教育教材的建设, 依照有关标准组织在高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和社会有从事继续教育经验的或者在社会某个领域有特殊才能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共同完成教材编写[6]。

(三) 成人继续教育课程教学方法应“灵活多 样”和“按需开方”

目前的成人继续教育课程教学方法“偏科”现象过于严重, 不是偏重于“理论”教学就是偏重于“实践”教学, 结合高等教育生态学理念, 为了保证成人继续教育的目标实现及切实起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目的, 在未来的成人继续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上, 我们应该做到“灵活多样”和“按需开方”。具体就是要在理论和实践教学方面作出改进:

第一、优化课堂教学。基于现代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实际, 在课堂教学的方式上要积极利用现代技术, 比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 在实际教学中已经有广泛应用, 成人继续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这种现代多媒体的技术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结合, 提高教学成效。

第二、优化实践教学。英国校企合作的实践证明:打破学科系统化的课程观, 立足于企业的需求, 为企业量身打造的课程可以提高学生 (员工) 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 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在未来的成人继续教育中, 相关组织和机构应该立足学员的实践能力, 加强校企合作, 改变过去重理论轻社会实践的教学思想, 把企业当作成人继续教育的主体, 成人继续教育机构当作企业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 实现企业和成人继续教育组织机构的双赢可持续发展[7]。这样不仅促进教学与实际相结合, 而且使得教学也得到优化, 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 成人继续教育课程师资队伍“稳中求专”

目前成人继续教育课程师资队伍的主要问题是:“多而不专”和“能而无力”, 也就是开展成人继续教育课程的老师懂得的知识很多, 但是都不懂哪些教材适合成人学员, 开展成人继续教育课程的老师都有做好的潜质但是都没有动力 (不是专职, 不是因为喜欢等) 。结合高等教育生态学的理念, 为了实现成人继续教育课程师资队伍的可持续高水平发展, 未来的发展取向应该是“稳中求专”。也就是要结合成人的实际构建一支“四有” (有专业知识、有实践技能、有道德和有兴趣) 的师资队伍。具体就是, 在高校和企业中, 按照“四有”原则, 从中选择老中青年教师、工程师或者技师组成常规的成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 这些人员平常可以按照常规开展其他工作, 在成人继续教育阶段, 他们是开展成人教育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2]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胡涌, 枊小玲, 等.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架[J].中国林业教育, 2009, (1) .

[4]邓小泉, 杜成宪.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二十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5) .

教育生态学论文 篇5

教育生态学应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首先就是要形成生态取向的课堂文化。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面临着新旧教学方式的冲击,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会影响当前充满活力、注重开放的教学过程,因此为了促进师生之间和谐发展,就需要形成生态取向的课堂文化。要在课堂中形成合作互助的教学风气,开展小组式的学习,这样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通过和别的同学共同探究来获得结果。教师要在课堂中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每天都留出一定的时间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让学生敢于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升。比如在学习牛津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6Naturaldisasters”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目前世界上的各种自然灾害,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放映有关地震、海啸、泥石流以及虫害等自然灾害的视频,最好是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比较近的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学生就会了解自然灾害和自己其实并不远,而这些自然灾害很大程度上都是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开发引起的。因此教师就在整个班级里面开展了“ProtectNature,ProtectUs”的活动,让学生收集有关保护自然的英文名言,然后写在标签上贴在教室后面的教学园地中,整个班级的文化氛围就发生了改变,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整个活动,学生增强了对自然了解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英语学习能力。

二、培养生态和谐的课堂共同体

在形成生态和谐的课堂共同体的时候,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思维观念,树立绿色的生态观,逐渐从课堂的独奏者向伴奏者进行转变,而引导学生成为整个课堂演奏的主角。为了在班级中营造出和谐生态的学习氛围,教师就需要对自己和学生交流的方式进行转变,放低自己的姿势,不要歧视任何一个同学,学生在犯错误的时候要通过恰当的形式给学生指出,否则就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是更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的。教师要在保证平等对待学生的基础之上来开展差异教学过程,这主要是因为初中学生处于不平衡的成长过程中,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是不同,因此教师就需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在学习牛津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4Wildanimals”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多了解“野生动物”,就让学生表演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的话剧,让学生将课本上学到的英文句子和单词应用起来,设计话剧台词和服装,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有的同学非常用心在准备,而有的同学则感觉整个活动跟自己关系不大,教师最后在对话剧的表演过程进行点评的时候,要对一些积极的同学进行表扬,也要指出一些学生在整个话剧准备过程中不良行为,比如消极对待、不参与等,要单独来对这些同学进行谈话,教师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在一个团队中,自己认真做事,而别的同学则消极怠慢的时候,自己会如何想呢?”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会逐渐产生一种集体的荣誉感。

三、构建动态可持续的评价机制

教育生态学论文 篇6

【摘要】完善和优化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监控,是高等职业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应用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来分析高职教育集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职教集团;教学质量;生态因子

【中图分类号】G712.4

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关乎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对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改进和完善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成为当前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微观层面:单个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现状分析-以s校为例

S校是珠海市一所公办高职院校,近年来设立督导室作为独立的教辅机构,明确相应的职责和工作规范,在制度保障下开展教学检查、教学评价、教学信息反馈等工作。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1.监控主体比较单一。

2.教学过程监控不全面。

3.教学质量监控范围狭窄。

4.教学质量评价不完善。

(二)中观层面:珠海高职院校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共性问题-以同区域内校校联合为例

高职教育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但现有的教学督导体制、机制以及其监控方式较为滞后。珠海高职院校仅有三所,他们汇集在同一区域。从这三所高职院校的监控组织现状来看,大都是本校教学督导专家校内孤军作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督导机构相对弱小。

2.在督导队伍建设上由于督导的力量不足而产生滥竽充数的现象。

3.本校专家督导本校,容易影响督导结果的公平、公正。

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优势,建立区域校校联合,以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抓手,共享资源,共同提升区域教学质量,这是对珠海市教育教学质量研究的创新探索。

(三)宏观层面:教学质量评价缺乏社会化质量评价

现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局限于学校内部的自我评价,即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督导评价,没有注重吸收社会行业(企业)人员参与,忽略了社会化质量评价,导致毕业生、用人单位、政府及社会的满意度无法契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无法真正挂钩。

从实际情况分析,要解决此问题,必须要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职能与作用,有效整合资源,促进校校间、政校企、行校企间的优势互补,以实现协同发展。

二、高职教育集团的主要优势

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集团建立最大优势是集团内部成员之间资源共享。对于职业教育集团内部而言,应该在保持相对独立的前提下,在培养目标、教育管理、教育监控等方面实行统筹协调协同发展。因此,统观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微观、中观及宏观的的生态环境,以教育生态学为主线,从组建教育集团的视角出发思考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改革。

三、教育生态学原理在职教集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中的应用

职教集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生态系统主要由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特征因子、学校内部特征因子和学校外部特征因子这三部分构成。 而从生态意义上讲, 即基于教育生态视角的职教集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内容包括生态核、生态基和生态库三部分。

1.生态核-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特征因子

生态核是指生态系统的核心部分,是整个生态系统运行的中心。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特征因子是职教集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生态系统的生态核,基本内容包括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体系、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方法体系。而方法体系主要通过听课、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师评学、考试等实现监控目的。

2.生态基-学校内部特征因子

生态基是指生态系统的基础部分,是整个生态系统运行的基础和媒介。在职教集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生态系统中,学校内部特征因子就是整个系统的基础。主要包括由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理念、各项规章制度、校园组织结构、教学运行机制、教风学风等构成的校园文化。

3.生态库-学校外部特征因子

生态库是指生态系统的场域,是整个生态系统运行和活动的外在支撑。职教集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生态库主要是指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的环境系统,即学校外部特征因子。一方面包括院落环境(如区域内校校汇集)、城市环境等在内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是指地方政府和社会经济为高职教育发展构建的外部环境。

四、优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不能单纯仅靠单个学校本身,还应该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因此要优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仅需要校校联合解决上述问题,还要从整体上营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外部环境。

(一)加强校校联合,实现区域内的资源共享与整合

校校联合是建立在三所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基础之上,以开展内部教学质量的自治,解决区域内高职院校教育教法存在的质量问题为己任。珠海三所高职院校在联合推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上可作如下思考:

1.组建专业群的督导组。

2.尝试互聘督导,补充学校自身的督导队伍力量。

3.开展学期初、期末考试两次教学检查活动。

(二)优化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共同推进职教集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建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引导,行业企业参与,学校评价为核心的多元性评价机制。行业企业参与评价是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根本途径,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可靠保证。积极推行学校与行业企业的亲密合作,使用人单位成为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最终目的重在检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否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特别是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的契合度。在具体实施中,可通过顶岗实习巡查、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两种途径,听取用人单位对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效果等意见。结合前期调研,同时开发雇主(行企业)满意度调查系统,采集原始、客觀数据,并将客观数据反馈至学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各专业,以便及时诊断和改进教学过程、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实现学校的最佳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史雨静,朱金花.我国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现状述评[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5(6):35-38.

[2]邱吉.谈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教育生态学论文 篇7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理论,生态课堂,大学英语

一、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涵义及特征

生态学是以生物的生存条件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 探求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和规律。生态课堂借助于生态学的思想和方法, 从学生、教师及其课堂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探索生态课堂的动态平衡。

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应具有以下特征:1) 开放有序。从生态学的观点看, 任何一个系统必须是开放的, 才能实现与外部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才能生存与发展。大学英语课堂作为一种开放的微观生态系统不仅要与外界生态系统通过信息流和知识流的输入与输出发生联系, 而且其系统内部各组成因子之间既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在发生信息的输入和输出。2) 互利共生。它是指双方的共生关系有利于彼此的存在和发展。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他们生活于同一课堂中, 表现为一种共生性, 教师活动价值的实现与学生的发展两者是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3) 多样性。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丰富多彩。按照生态学观点, 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比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更为稳定。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也具有多样性。这表现在:课堂中学生是多样的,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也应该是多样的。4)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和谐生态环境的重要特征。大学英语课堂不仅要传递给学生语言知识, 更要让学生掌握学习语言方法和技能, 学会终身学习, 从而更好地用英语进行交流。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态失衡问题

生态失衡是指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 称为生态失衡或生态平衡的破坏。就教育态学中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原理而论,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存在以下四方面的失衡问题:

(一) 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

根据教育生态理论中的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教育生态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 对周围生态环境和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和区间。随着我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 大班授课成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流, 而过大的班级密度使有限的教室空间产生了“拥挤效应”, 而且班级人数的增加使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异性更加明显, 对教育群体的活动和效能的发挥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目前许多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空间环境超过了生态主体的承受力和耐受度, 出现了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 应试教育与生命全面发展失衡

长期以来, 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应付考试为目的, 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定位模糊, 这样急功近利的态度也影响了大学英语教学环境, 以至于学校和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做出倾斜, 它的最大负效应是忽视了教育过程的真实价值, 忽略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 阻碍了学生的整体进步和全面发展。此外, 应试教学在社会上所产生的证书效应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如英语四、六级考试, 沉重的考试和分数的压抑使学生对英语失去兴趣, 破坏了以促进生命个体和谐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

(三) 教学模式与课堂生态主体学习自主性的失衡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 无视最适度原则, 片面的以教材为中心, 教学古板机械主宰教学过程;学生为客体, 扮演听者的角色。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 学生要通过体验学习来习得语言, 而教师的课堂霸权地位忽视了学生作为完整的人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阻碍了主体的个性化自主参与和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消极被动接受信息导致英语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生机与活力, 教师的教法与课堂生态主体即学生学习自主性之间的关系出现严重失衡。

(四) 课内学习与课外语言实际运用的失衡

目前, 许多高校仍在沿用旧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教师依然是大学英语课堂的主体, 上课已经成了简单的程序, 教学内容从书本到书本, 与实践脱节。学生则是课上忙于记笔记, 课下忙着背单词和语言知识点。这一传统的教学法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得“哑巴英语”成为普遍现象, 在课外需要英语交流的社会情景中却无话可说, 造成学生长期学习积累的语言知识无法有效地转化为交际能力。课内学习与课外运用出现严重失衡, 我们培养出来的很多高校毕业生根本无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英语。

三、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构建的策略

生态课堂应该是多样性的、统一的, 是彼此之间具有多元的关联, 而不是单向的孤立发展, 为了构建平衡协调的大学英语生态课堂, 统一协调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内各因子之间、各因子与内部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使其结构趋于合理, 功能趋于完善, 并向良性方向发展, 以教育生态学和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 笔者现提出下列构建策略:

(一) 注重创设积极的英语课堂生态环境

课堂环境是大学英语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制约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努力创建积极的英语课堂环境, 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 引导学生成为自我指导和自主的学习者, 推动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在大班授课时可以采取分组教学的课堂策略, 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互助、竞争激励来完成学习目标, 营造平等、民主、活跃的学习氛围, 以实现大班英语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此外, 美化教室、保持教室内充足的光线、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合适的颜色搭配, 尽量采用先进的教学设施、营造优良的教学环境也十分重要, 这些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心理、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往等, 进而影响教学与学习活动的开展。

(二) 注重英语教学的有机整体性

生态系统论认为, 系统内各因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整体性, 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大学英语生态课堂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应在课堂教学中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置于整体的框架之中, 英语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性, 知识内涵丰富, 教学中不能过度窄化, 拘泥于教材和课程目标解读, 将语言知识孤立化、纲要化, 而应非常注重语言知识的背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以及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 强调开放性。根据生态学的最适度原则, 把握好每一个英语课堂生态系统中的闭值和速率, 因材施教, 把英语学习的内容方法、学生知识基础、心理状况、教师专业素质等多种因素整合, 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和手段。

(三) 注重师生交互, 动态生成

教育生态学认为, 学生个体是最基本、最活跃的生态“细胞”, 没有学生就意味着没有课堂生态。在大学英语课堂中, 教师与学生生态主体之间的信息流动不是单向的流动, 是师生生态主体互依互存, 在平等的相互交流中互动促进, 共同成长, 以及互动式交往活动的深化, 教学的过程充满着变数和混沌, 蕴藏着巨大的跃迁生机和无限创造的可能性。因此, 此互动交往的生态课堂不是静止的, 而是处在失衡—平衡—再失衡的状态中, 是动态生成的。教师应该创造性地组织英语教学活动, 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景, 促进学生全员、全程参与课堂交往的意识, 引导课堂活动中所有参与者的交流过程, 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 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四、结论

教育生态学强调构建生态化的大学英语课堂, 体现了“生态平衡”的生态学基本思想, 只有教师、学生与课堂生态环境等生态因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形成动态平衡的关系, 才能有效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让学生以生命存在的自然状态和方法去学习英语, 从而真正掌握如何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庆春, 易申君.教育生态学视野下课堂生态问题的探讨[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 , 2008.

教育生态学论文 篇8

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的科学。它是由课堂物理环境、社会和价值环境组成的一个复合生态系统, 分为宏观生态与微观生态。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微观生态环境, 其生态因子由课堂生态主体 (教师和学生) 和课堂生态环境组成。高职英语课堂物理环境主要由教室内的设施与装饰、光线与照明、气味与噪音和舒适程度等要素组成;课堂的社会环境主要由学生的座位编排、班级规模、男女比例、师生生态位、校园语言环境等要素组成;课堂价值环境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目的与兴趣、教学模式与效果、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班风、校风等要素。本文分析了高职英语课堂生态环境失衡现状, 阐述了建立良好师生态位关系的途径和优化课堂生态环境的策略, 旨在构建一个开放、互动、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系统, 促进高职英语教学健康发展。

2. 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生态环境失衡现状分析

本课题组在研究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为依据, 设计了高职英语课堂生态现状调查问卷, 从调查问卷情况来看, 目前, 高职英语教学在许多方面存在失衡现象, 这些现象是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

2.1 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

近年来, 随着高职高专生源不断扩大, 各专业人数迅速增加, 大多数学院的硬件与软件建设已跟不上高职教育发展步伐, 简陋的教学设备, 落后的教学环境与大班额的教学模式使有限的课堂生态空间环境超出了生态主体的承受力和耐受度, 影响了教育群体的活动和效能的发挥, 增加了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压力, 制约了教师的教学激情与能力的发挥, 出现了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失衡的现象。

2.2 课堂生态主体之间生态关系的失衡。

目前, 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仍然处于霸权地位, 学生只是消极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这种错位生态关系使课堂教学缺乏活力与生机, 无法呈现动态的语言课堂, 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主动性受到抑制, 导致英语教学长期处于一种耗时低效的状态。

2.3 课堂群体生态关系的失衡。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最活跃的细胞, 但在现实英语教学中, 大多数学生不仅不积极参与集体讨论、主动与他人合作, 而且懒于思索, 缺乏自主学习的精神, 这种失衡的课堂群体生态关系严重阻碍了灵活性、多样性和开放性课堂的构建。

2.4 课堂知识学习与课外语言知识运用失衡。

语言的功能在于运用, 只有把语言本身和现实生活密切关联起来, 把课堂延伸到社会, 实现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运用紧密结合, 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但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 大部分教师过度注重课堂知识的传授, 忽略课外语言交际环境的建设, 结果导致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得不到深层次提高。

2.5 教学模式与职场要求的失衡。

高职英语从教材内容到教学模式主要偏重于语言基础教学和知识的机械灌输, 这种应试教育模式极度忽略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及职场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使学生无法将长期积累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职场交际能力, 不能满足岗位能力的要求。

3. 高职英语生态课堂的探究

3.1 融洽师生关系, 注重彰显学生的个性。

学生是生态课堂的主体因子, 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 教师作为意义构建的主要组织者、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要着眼学生的整体发展, 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既要调动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激情, 又要为基础较好的学生创造发展空间,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只有让课堂成为一个开放、民主、健康的生态体系, 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才能得到有效发掘, 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才能实现。

3.2 优化高职英语课堂生态环境。

3.2.1 扩大学生语言能力训练空间

不适度的密度对教育群体的活动和效能的发挥将产生不利影响。从英语教学效果看, 大班授课使每个学生享受的资源减少, 相对“生存”空间减小。但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大班授课的情况下, 建立“学习共同体”———小组学习模式是调整课堂生态的一条重要措施。小组学习模式既可以形成组内互动、组内竞争, 促进共同发展, 又可以减轻大班环境压力, 增加每个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机会, 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3.2.2 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开放式教学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一是教学思想开放。教学思想开放以素质教育为理念, 以创新教育为核心, 以人的发展为目标,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持续和全面发展;二是教学内容开放。传统的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 扼制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在开放式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材,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 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减和合理设计, 可以把新鲜的社会话题、鲜活的社会生活、可爱的大自然引入课堂, 让教学内容多元化;三是教学过程的开放。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的最好方法就是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是知识构建的主体, 启发、讨论、探究、实验、质疑、争论、收集信息、自主学习等是开放式教学的基本形式。学生通过多向交流, 创造潜能得到发展;四是教学时空开放。打破囿于学校、教室的教育空间概念, 将课堂向企业、社会延伸, 向影视报刊等传媒延伸, 向电子网络延伸。这种空间的开放既有利于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又有利于培养开阔的视野、纵横综合的思维和恢宏博大的胸襟;五是教学手段开放。要改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 选择多样化、现代化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综合语言表达能力。

3.2.3 结合专业知识拓展语言技能

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优势部分是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 而高职学生英语语言特点就是英语知识同专业知识相结合, 提升学生专业英语表达能力和日常交流是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初衷。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把相关专业知识作为语言训练素材, 把语言教学与专业语言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如此交叉与融汇, 既增强实用性和趣味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为学生熟悉职场语言奠定基础。

4. 结语

生态课堂是“生本”的课堂, 大学英语教学就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 营造自由、开放、合作与探索的课堂生态环境, 让学生进行有效的个性化学习, 使学生的各种潜能得到有效挖掘, 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和发展。

摘要:教育生态学理论为研究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本文分析了高职英语课堂生态环境失衡现状, 阐述了建立良好师生态位关系的途径和优化课堂生态环境的策略, 旨在构建一个开放、互动、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系统, 促进高职英语教学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中英语生态课堂,英语教学,教育生态学理论

参考文献

[1]范国睿.英美教育生态学研究综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报) , 1995 (2) .

[2]李辉.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高职英语课堂设计[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3.

从教育生态学看英语专业课堂教学 篇9

在2000年, 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 对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做了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的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英语专业教学目的不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英语这一交际工具, 而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育生态学概述

生态学原本是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直接关系的学科。但在1966年, 英国学者阿什比 (E.Ashby) 首先将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应用到高等教育的研究, 提出“高等教育生态学”这一说法。之后, 1976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 (Laurence Cremin) 正式提出“教育生态学” (Ecology of Education) 这一概念。教育生态学主要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揭示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 进而总结其规律以构建一个“健康、和谐、向上”的生态课堂。多年来, 宏观层面的教育生态学有长足的发展, 但在微观层面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而微观的视角恰恰与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息息相关, 因此, 研究者将运用教育生态学一些基本理论来研究课堂现象, 分析课堂问题, 对有效的英语专业课堂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

三、有效的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探讨

1.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是近年来英语课堂所普遍推崇的一种理念。在教育生态学中, 这一理念也得到了应证。生态系统中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教师是生产者的角色, 因为其主要为学生提供知识输入。而学生如果从传统意义上来讲, 主要扮演的是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 因为他们要对教师“生产”的“知识”进行消费 (即学习) 以及分解即内化) , 以成为自己的知识。但是, 建构主义提出的理论, 即学生知识的真正掌握其实是其自我对知识的建构过程, 意味着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真正的“生产者”。因此, 学生是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统一体。因此, “学生”而非“教师”, 必须为课堂的中心。因而, 学生的反馈在课堂中非常重要, 对于教育生态平衡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学生的任何反馈, 都是对于教师所教授知识的回应, 对于教师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相关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正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而负反馈则表明教师需要调整教学相关内容。而调整往往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2 . 教师。教育生态学提出了“教育生态平衡”这一理念, 要求课堂生态主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以获得主体间的平衡。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着引导的作用, 因此, 这对教师这一因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表明, 教师对学生的某些负反馈重视不足并且应对方法粗糙, 特别是一些意料之外的负反馈, 主要以批评等调整方法为主,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教育生态平衡。教师应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另外, 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内容应不再仅唯课本是从, 需要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发展, 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应用性,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 帮助学生真正从“课内”走向“课外”。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通过一定的方式评估。根据教育生态学, 每一个学生因子都有自己的特点, 因此, 在评估时, 应当将终结性教学评估和形成性教学评估有机结合起来, 将传统教学中认可的百分制等终结性教学评估根据实际情况一定程度的替换成讨论、小组汇报、论文等形式的形成性教学评估, 加强对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结果的管理与评价, 同时也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的团队合作等能力。另外, 即使在百分制教学评估中, 也要注意客观型试题、主观型试题、记忆型试题和分析型试题的适当比例, 不应过多使用多项选择题, 注意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全面考核和评估, 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3.互动。教育生态学强调生态系统各因子间的互动。首先, 如上所述, 师生之间要加强互动, 特别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各种反馈予以重视并且施以合适的方法调整其教学内容。其次, 生生之间的互动也非常重要。在英语课堂中, 学生经常需要合作完成一些课堂活动, 他们之间也可以相互“反馈”, 往往来自于同伴的反馈由于竞争等原因在某种程度上较之教师的反馈更加直接有效。

4.环境。生态学原理认为生态系统中个各单元和因子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和影响, 在功能上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 考查课堂教学, 除了教师与学生这两大因子外, 课堂环境也应予以重视。具体来说, 班级规模、座位安排等教室物理环境都应符合一定要求。英语课堂人数不应过多, 在符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保持在20个学生左右即可, 这样教师便基本上可以注意到每个学生。在座位安排方面,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尽量把学生安排在一个比较适合交流的座位, 比如, 围成一圈的座位安排, 为学生的自由交流提供保障。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正确应对学生的各种反馈、打破“花盆效应”、有效评估教学、合理安排教室的物理环境等方面来改进教学, 希望对于创建和谐的英语专业生态课堂有所帮助。

摘要:有效的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一直受到教师的关注与探讨, 教育生态学的提出给与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文将从教育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对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的应用, 具体从教师、学生、师生互动以及环境等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英语专业,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教育生态学论文 篇10

一、基于教育生态学探讨大学英语在翻译教学中的问题

在整个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在已经固定的教学结构和框架中对翻译教学活动加以展开。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而生态型教学模式则强调学生与教师双向主体性,教育生态学要求英语翻译课堂中各个构成部分必须做到和谐相处和密切配合才能踧踖各自效用实现最大化发挥。但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仍然不够突出,英语翻译教学整体上处于一种教学生态失衡状态。

在英语翻译教学方法上,大部分高校教学方式都比较单一。大部分学校英语翻译教学任务较重,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采用传统大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更加便于学生管理,能够降低高校翻译教学资源矛盾,但因其模式本身与现代翻译教学的不相适应性及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课时量所受限制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很难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只能根据大多数学生共同存在的共性问题实施教学,无法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和“对症下药”,自然难以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效果。

二、基于教育生态学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

1.对生态化和谐性互动课堂加以构建。教师与学生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生态主体,这两个主体与其他生态因子融合于同一个大环境中,只有促使大学英语课堂各个生态因子处于平衡、和谐状态,才能使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促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师生的共同发展。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各个生态因子并非一成不变的,教学生态环境平衡会因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的行动变化而改变。在整个翻译教学中,教师处于引导者地位,必须密切关注学生和其他因子的动向,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全面的做好调整工作。尤其在学生本身的情况上,教师应进行深入了解,对与学生情况相对的策略加以采取,积极维持英语翻译教学中各个生态因子的和谐与平衡。在翻译教学中,教师还应对传统话语专权现象尽量避免,在教学中充分凸显学生生态环境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为本,强调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和互动的新型大学英语翻译生态化课堂[2]。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对自己的引路人性质有明确认识,给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思考和学习的空间,改变过去作为学生学习包办者的身份,鼓励学生对自己进行展示并对学生个性的发展表现出支持使翻译课堂尽可能地轻松、自然。

2 . 引进具有先进性、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式上,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必须认识到单一教学方式的局限性, 通过对具有先进性、实践性等教学方法的引进,改革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落后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生态学学科理论,它要求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系统应在开放状态下,与外部进行信息与能量交换,从而实现英语翻译教学系统的生态平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各个生态因子无论信息交流还是能量传递都必须处于循环往复状态下,才会对英语翻译教学生态环境的和谐产生最有效作用。所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对开放式原则加以遵循,对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性教学方法等积极引进。衡量教学方法的先进与否,主要以能否摆脱传统“课本+课堂”填鸭式灌输教学手段。在现代教学环境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重要生态因子,该种技术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通过资源共享促进学生学习资源的共享,而且能够通过微型人机关系的构建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更加平等。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是实现计算机网络与学生连接的桥梁作用,需要做到的就是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搭建,并使学生在翻译学习中能够实现与资源的广泛交流。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也可随时随地与学生展开课后翻译学习辅导,使传统英语翻译教学时间与空间界限被突破,从而促进英语翻译课堂教学效率的大大提升。相对听读类基础课程,英语翻译课程在实践性方面的要求更强, 对翻译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来说,传统封闭式生态教学环境是很不利的。学校可与有声望的翻译企业加强合作,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引入实践性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企业所提供的实践机会进行翻译学习,对学生翻译能力进行锻炼。

教育生态学理论下的名师成长 篇11

在名师成长研究中借鉴运用教育生态学的理论,首先要树立一种整体的“生命发展观”意识,要明确我们的研究目标是立足于生命的和谐与丰富发展的,事实上,一切教育研究的终极目的,都应该是为了人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其次,名师成长研究还借鉴了教育生态学的环境理论。依据教育生态学的环境理论,世界是一张相互关联的网,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人、教育、环境是彼此关联的,共同构成一个不断矛盾运动的生态系统。我们发现在名师成长过程中,名师总是那些积极向外部环境寻求信息,不断向别人请教学习的人,他们总是有很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总是不断地改变和提高自我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并且能积极地改善周围环境,为周围同事的发展创造和谐向上的团队精神,无论是在老式的“传帮带”环境,还是在新式的“教学研”环境,名师总是那些最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人物。名师的成长,实际上是发展主体不断适应环境又不断创造环境的螺旋式上升的辩证发展过程。第三,名师成长研究还借鉴生态位理论来阐释名师专业成长的高峰期。生态位理论提醒我们,在每个名师的成长过程中,总是有一段时间,有一个环境是最适合他(她)的发展,在这个环境中,他(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脱颖而出,使自身的专业成长跃上了一个崭新而快速发展的平台。同时,生态位理论也提醒我们,学校要创造有利于名师发展的环境,要给名师多样化的发展空间。当然,我们在研究名师成长的过程中,同时还要更多地借鉴与生态教育理念相关的差异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来解读名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因为名师的成长,更多地体现在其教学行动之中。

——摘编自:汤振纲、金礼久《论名师成长研究的原则及方法》,《教育导刊》2011年第1期

教育生态学论文 篇12

1 生物化学课堂生态观

目前, 生物化学做为独立学院生物及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其课堂质量的高低对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提高独立学院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来看, 生物化学这一课堂生态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及课堂环境三种生态因子所构成的微观生态环境, 是一个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 其中教师与学生属于课堂生态主体, 课堂环境属于课堂生态环境;这三个生态因子功能应协调一致, 形成既相对独立, 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开放、共生、多样和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教学环境。

1.1 开放的生物化学课堂生态系统

从生态学的观点看, 任何一个系统必须是开放的, 才能实现与外部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才能生存与发展。生物化学课堂作为一种开放的微观生态系统不仅要与外界生态系统通过信息流和知识流的输入与输出发生联系, 而且其系统内部各组成因子之间即师生及学生之间也在发生信息的输入和输出。

1.2 共生的生物化学课堂生态系统

教育生态学整体观和平衡观认为, 在生物化学这一课堂生态系统中, 教师、学生及课堂环境这3个生态因子相互联系, 其中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互相促进、密不可分, 形成一种合作与共生的关系, 使生物化学课堂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生态整体。如果其中一个因子被破坏, 将会引起连锁反应, 继而导致生物化学课堂生态系统失衡, 呈现不和谐的局面。

1.3 多样性的生物化学课堂生态系统

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丰富多彩。按照生态学观点, 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比—个简单的生态系统更为稳定。生物化学课堂生态系统也具有多样性。这表现在课堂中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应该是多样的。

1.4 可持续发展的生物化学课堂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是和谐生态环境的重要特征。生物化学课堂不仅要传递给学生关于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 更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技能, 学会终身学习, 从而更好地完成本专业的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2 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生态失衡问题

生物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内容非常广泛, 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知识点前后联系紧密且更新快。同时, 一般工科院校安排的课时量又相对有限, 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点时难度相对较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生物化学课堂生态系统共生性不强, 且普遍欠缺多样性, 具体体现在教师教授模式针对性不强, 教学内容往往局限于教材的讲授, 与现代生物化学发展脱节, 学生学习方式也相对单一, 在课堂中主体性体现不强, 自主学习以及与他人相互学习和合作的机会较少等方面, 导致一系列诸如课堂教学模式、课堂生态主体、课堂生态环境失衡等各要素之间的教学生态失衡等问题的产生。

3 生物化学生态课堂构建的策略

生态课堂应该是多样性的、统一的, 是彼此之间具有多元的关联, 而不是单向的孤立发展, 为了统一协调生物化学课堂生态系统内各因子之间、各因子与内部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使其结构趋于合理, 功能趋于完善, 并向良性方向发展, 进而构建平衡协调的生物化学生态课堂, 以教育生态学和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 笔者现提出下列构建策略。

3.1 创建开放的生物化学生态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是生物化学生态课堂系统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微观教育生态系统的生物化学课堂必须是开放的, 因此教师作为生态课堂系统中重要的一个生态因子, 必须具备敏锐的学科专业触角和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 不断与外界进行交流, 及时掌握前沿知识, 并将其引入课堂教学, 全面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与此同时, 学生作为生态课堂系统中的另一个生态因子, 将自己定位为持续发展者, 要本着终身学习的理念, 充分利用网络、第二课堂活动等方式, 打破课堂时空局限, 走出教室小课堂;除此之外, 教师和学生这两个重要的生态因子之间也要畅通无阻地完成信息交流, 从而使生物化学课堂成为一种开放的微观生态系统。

3.2 创建共生的生物化学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学会换位思考, 保证教学内容适合学生。教师要了解学情, 着眼于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 从目标、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设计教学目标。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学习方案。首先, 是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为起点, 关注学生的需要, 设计更具有挑战意义的教学环节, 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参与,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其次, 讲究学案的“留白”艺术。教师要在生态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思维的自主权, 教师只是学生思维的领路人, 真正具有价值的思考过程不能由教师代劳。“留白”就是要留出时间给学生自主探究、讨论、操作, 教师的“讲”要让位给学生的学;第三, 学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个体参与到生态课堂教学中来, 生态课堂教学就应该尽力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不仅仅是学会知识技能, 重要的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完善个性和道德情操的人。生态课堂教学要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整合。

“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这是新课程评价的核心理念, 因此要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 运用各种有效的评价手段, 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助力等功能, 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和谐的生态评价环境。

3.3 注重生物化学生态课堂的可持续发展

从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来看, 生物化学课堂这一微观生态系统还应该保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性。教师除了要教授生物化学这一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点, 还应该是创新型素质教育的践行者。生物化学的理论课程是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 理论性、技术性都很强;而且, 生物化学的实验课程也是其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对学生学好以后的专业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学中, 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目的, 将教学内容从单一的专业知识教学, 拓展到素质认知知识、多元文化知识, 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 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例如可尝试在生物化学实验上进行教学改革, 将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单一性验证型的实验模式转变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与研究性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达到生物化学生态课堂的可持续发展。

4 小结

上一篇:一目十行下一篇:园林苗木栽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