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生态学网络教育

2024-10-24

信息生态学网络教育(共12篇)

信息生态学网络教育 篇1

一、教育媒介生态环境的概念及其系统结构

媒介生态, 指的是媒体在一定社会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这种状态包括媒体之间所形成的平衡结构和整个媒体群落在社会大系统中的位置[1]。媒介生态环境, 指的是媒介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现实环境, 是媒介在社会系统中生存发展的环境与空间, 包括媒介与社会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媒介与媒介之间的关系, 也包括媒介内部要素结构状态, 是媒介与社会之间有机关系的集合体[2]。教育媒介生态环境指的是教育媒介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现实环境。

对教育媒介生态环境的研究就是有关教育媒介自身与人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以及四周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 涉及到教育媒介———人———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个由教育媒介、人、社会环境组成的教育生态系统如图1所示。

教育媒介作为教育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 不但与社会环境 (政策法规、文化范式等) 相互影响, 同时与由教育信息、教育者、受教育者所构成的现实环境密切相关。这些关系及其影响可以促进教育媒介生态环境的平衡也可以导致它的失衡, 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教育媒介生态环境的现状

信息时代的到来, 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不但促进了教育媒介自身的发展, 同时改变了教育媒介背后的社会环境, 也引起了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些变化与发展在促进教育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媒介生态环境的失衡, 主要表现在:

1. 网络教育信息质量影响了网络作为跨时空教育媒介的实效

在信息社会, 信息量呈指数函数增长, 冗余信息和过时信息充斥整个网络, 干扰了人们对有用信息的筛选和确认。在教育信息方面, 高水平的精品课程仍有待开发, 而低水平重复开发的教育资源充斥网络, 使人们不那么容易获得高水平的资源, 从而无法有效地支持教学。同时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少, 使人们获得这些资源的搜索成本或金钱成本 (付费资源) 偏高, 影响了网络作为跨时空教育媒介的实效。

2. 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泛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力推广, 信息技术在各类课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在某些方面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滥用。这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为响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号召, 为了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 并没有对具体课程进行深入地设计与分析, 没有对具体课程是否适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进行考量, 从而没有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有时还导致效果大不如前。

3. 对现代教育媒介热捧的同时对传统媒介无情的摒弃

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观念的改变, 导致了现代教育媒介的产生。现代教育媒介对呈现教育信息、丰富教育资源、传递教育信息都有着较为明显的优点。但并不能以此而对传统媒介 (黑板、粉笔等) 进行全面地摒弃。传统媒体在教育信息呈现速度、教育资源量上存在它的局限性, 但在促进师生感情交流方面有着它独特的优点。因此, 对于传统教育媒介与现代教育媒介只取其一的极端手法有待商讨。

三、促进教育媒介生态环境平衡应采取的措施

任何系统, 只有它的内部与外部达到平衡的时候才能发挥整个系统最大的功效。在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教育媒介生态环境的平衡有利于教育生态系统最大功效的发挥, 具有重大的意义。为了促进教育媒介生态环境平衡, 我们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 也需要处理好媒介系统中的一些关系。

1.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提高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质量

有关教育部门可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 有效地引导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开发, 并整理现有网络质量低的教育信息资源, 同时公布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相关的质量标准。这样不但可以减少互联网上垃圾信息, 而且能解决信息超载、信息利用率低等问题。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丰富和共享能发挥网络作为教育媒介的独特优势。

2. 处理好教育媒介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我们选择一种教育媒介并不是因为这种教育媒介是新的、现代的, 而是因为这种教育媒介符合教学内容, 符合学生学习特征, 能够满足教学需求。因此, 教师在选择一种教育媒介的时候应该思考为什么要用它?不用行吗?如果实在要用, 应该怎么用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不是不加思考盲目地滥用。这样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果, 还可能导致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上的迷失, 从而对技术产生负面的评价, 走向另一个极端。

3. 处理好传统教育媒介与现代教育媒介的关系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媒体观念。对媒体来说, 没有一种全能的媒体。每一种媒体都有自己的长处, 对某种特定的教学和学习有效。每种媒体又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 不利于某些教学和学习。现代教育媒体无论技术多么先进, 它都具有这两方面的特点。新兴教育媒体不能取代传统的教育媒体。在教学中, 二者不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 它们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 新兴教育媒体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一定的条件。现代教育媒体能否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关键取决于它与整个教学过程协调、应用的方式是否正确, 并不是说在教学中采用了现代教育媒体就一定能促进教学[3]。

4. 处理好媒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现代媒介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受教育者在课堂上就能够通过图片、视频等学习资源获得对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 但并不说明这就足够了, 它促进了受教育者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但真正考验一个受教育者是否真的理解了教学内容, 还是要看他是否懂得在实践中应用所学到的知识。从理论到实践,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因此, 现代媒体为受教育者提供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并不意味着它完全可以取代实践教学。在物理、化学和其他的动手学科, 利用虚拟实验等在实验设施不齐全落后的学校固然有一定的优势, 但能提供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更有利于教学。

总的来说, 教育媒介是教育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而教育媒介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否影响到整个教育系统功能的发挥。通过制定法规为教育媒介的利用提供较好的社会环境, 并处理好以上的三种关系对教育媒介生态环境的平衡起着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国强.媒介生态视角下的媒体不作为[J].青年记者, 2007, (8) .

[2]孔德明.论和谐媒介生态环境的构建[DB/OL].http://news3.xinhuanet.com/zgjx/2007-06/20/content_6268367.htm

[3]刘卓.传统教育媒体和现代教育媒体的关系[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12 (1) .

信息生态学网络教育 篇2

在网络计算机、智能手机、以及一系列社交媒体中介的飞速发展背景之下,信息化教学指利用此类信息技术手段,将现代化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教育者教与学习者学的效率。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浪潮之下,教育界涌现出诸如网络资源共享课、微课、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私播课(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等新鲜名词,社会各大教育教学机构也竞相开展教学信息化改革,基于教学信息化的网络课程如雨后春笋,百花争艳。

针对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随之而来,百家争鸣。笔者发现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相关课程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之上,较少有研究者针对信息化教学效果进行调查研究,并且相关研究缺乏一定的教育理论支撑,难免流入经验之谈。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学情,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对学习兴趣不大,传统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后自主学习能力低下。手机与网络的频繁使用和滥用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利用高职学生对手机与网络的依赖心理,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相继采用了信息化教学。本研究在教育生态学相关理论指导下,探究高职高专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提出相应改进意见。

2 教育生态学

信息生态学网络教育 篇3

1激发学生情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只有在学生愿意学的情况下,才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活动,只有在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的情况下,教学效果才能显著提高.总之,要使学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如在教学《软件安装与删除》中,课前要求同学们回家在家长卸载QQ软件后,让同学安装前先观察计算机安装的软件,安装后此计算机又有什么变化,通过活动细心的同学发现了安装这个软件附带安装了部分自己暂不需要的软件,然后教师再一步一步讲解安装软件的基本要点,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高了,特别是那些自以为自己很好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同学认识到自己的差距,也觉得教材的知识不是那么简单,从而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分组学习,协作互助,共同进步

开学初摸清所教班级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的程度,针对城市边缘学生家庭情况的实际,大体上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每两人一组,基础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在先完成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后,再帮助本组另一个同学完成计算机的操作,并且要求组长根据下节的知识内容布置组员的预习作业,这样通过手把手,同学与同学结对子的方法,使基础较差同学的操作、信息技术知识得到提高,也激发了基础较好同学的学习兴趣,在共同学习中提出问题,共同进步.

3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却更是千百倍的重要.思想应当在脑子里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只应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教师先提出学习的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做课本的练习.

这样教师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下,设计好每节课的主题任务,制定出探究课的主题任务提纲,对学生进行引导后,出示提纲要求,让学生根据提高要求进行“先学”,然后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学生自行讨论结果,教师加以引导,这样养成了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当然“先学后教”是一种教育理念,不能每堂课用,要融会贯通,实事求是.

4作业评价机制

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在网络平台开设网上主题任务探究课堂,明确主题任务,对学生浏览课堂学习材料的次数与反馈,参与讨论,在线测试,提交电子作业等,教师可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能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

一套合理的评价机制,能检查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是能体现教师的责任心,特别是当前从学校、社会、教育主管部门的部分领导都认为升学考试不考,还占用大量的时间,所以就尽量挤占信息技术的教学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尽心尽职,据理力争,在同学心中树立信息技术的信心.若教师自己认为不重要,仍由升学考试科目挤占教学时间,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即使课讲得再好,学生心目中都会认为这是一门“玩”的学科,教学效果当然就差了.

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评价与优化分析 篇4

1 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受到的主要影响

网络用户在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中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和我国政策的约束, 对现实社会的人们有潜在的政治影响, 例如在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中传播某种危害网络安全的信息, 现实社会的传播者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网络信息的生态环境中还会体现出不同地区的特征, 主要包括文化传统、信仰、地方习俗等等, 这是由于人文环境的影响。因为网络信息用户都处于不同的地区, 每个人会把现实环境中的人文习惯带到网络信息环境中;技术环境对网络信息的影响是指网络信息在应用不同的技术时, 信息传播的方式也产生了相应的改变。各类新技术在网络信息中的应用, 使网络信息服务的范围扩大了, 服务模式也产生了改变;各国经济状况发展不一样, 如果该国家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将会导致网络经济下降, 人们对于网络信息的需求量降低, 造成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发展的滞后。

2 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评价

2.1 建立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保证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评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避免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评价有失公平。评价体系主要对网络信息的流畅性、稳定性和信息价值进行评价, 对流畅性进行评价时主要是评价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信息组成是否合理, 各类信息之间的衔接是否紧密;对稳定性进行评价是指网络信息的生态环境是否会轻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保证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和拓展能力;对网络信息价值进行评价是评价该网络信息对网络用户是否有用, 会为网络用户带来多大的帮助, 对网络信息价值的评价可以体现出网络信息的经济性。

2.2 确定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评价具体指标

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评价的具体指标分为政治指标、人文指标、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四大类。政治指标包括了相关政策法规对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监督、对网络信息行为的规范以及对网络信息企业的扶持等;人文指标是指网络用户的价值观、网络用户的综合素质以及不同地区的民俗习惯等;技术指标是指相关网络技术的应用、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经济指标是指网络信息的消费趋势、网络用户的数量等。

3 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优化

3.1 政治环境的优化

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与网络信息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 提高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要求网络用户进行实名制认证, 提高网络信息使用的对称性, 避免网络用户信息不真实, 出现虚假信息的传播。政府部门加强对不法信息制造者的处理力度, 使网络信息的生态环境得到净化。

3.2 人文环境的优化

在网络环境中充分的渲染传统文化氛围, 通过文化的渲染来完善网络信息生态文化环境。适当提高网络用户在网络信息人文环境中的主体意识, 支持网民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方法, 创造民主的网络信息人文环境。网络信息的人文环境体现出了网络用户对我国政治、经济、公共服务的一些具体看法, 这些看法可以成为政府改进的参考, 所以网络信息生态环境应该加强网络用户的主体意识, 重视网络用户的看法。

3.3 技术环境的优化

对技术环境进行优化需要加强网络信息新技术的应用, 消除网络信息冗余, 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的现象, 并运用相关的信息安全技术对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避免网络信息生态环境遭到黑客的恶意破坏, 影响网络信息的正常使用。相关部门也要对传统的网络信息技术进行革新, 保证网络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4 经济环境的优化

网络信息企业要对网络信息的服务模式进行拓展, 让更多的网络用户可以享受到网络信息带来的便捷, 促进网络信息在人群中的消费。目前我国网络信息的消费群体主要以中青年客户为主, 为了促进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发展, 网络企业要扩大网络信息的服务范围, 增加网络信息的客户数量, 让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覆盖面可以更广。

4 结语

网络信息生态环境是现实社会在网络环境中的映射, 会受到现实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 通过对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评价, 从政治环境、人文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四个方面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 加强网络信息生态环境的优化, 促进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冷晓彦, 马捷.网络信息生态环境评价与优化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1, 05:10-14.

[2]李北伟, 张鑫琦, 富金鑫, 等.网络信息生态链评价研究——以淘宝网与腾讯拍拍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3, 09:38-42+47.

生态学视野下信息化课堂教学论文 篇5

信息化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实施路径,也是当前我国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随着生态学观念在教育学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国内外很多学者也曾用生态学的规律和原理来分析、研究教育学系统中的各类问题。教育学和生态学融合的结果使产生了教育生态学这门边缘性的交叉学科。它的出现为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当今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深层整合,完善信息化课堂教学这一目标。本文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解释和分析信息化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实际教学起到一些指导作用。

一、生态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生态学与教育学的融合形成了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由此定义为交叉学科。而在教育系统中,课堂是它的一个子系统。因此,教育生态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就形成了教育生态学的微观研究领域——课堂生态学。它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规律来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从而对课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调整、优化。

1.生态学规律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对于课堂教学的生态规律研究,就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解释课堂教学现象的成因,找到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大化、学生知识增长最大化的方法。那么如何安排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生态学的“多样性和主导性原理”认为:一个成熟的系统必须有多元化的结构和多样性的要素才能增加稳定性;必须有优势的要素主导才有发展的潜力。可以得出,应该改变以往陈旧死板的教学内容,安排和设计多元共生的教学内容,积极吸收符合时代和社会进步趋势的先进知识,充分地融合社会环境中的经济、科技、价值观等多元化知识,为课堂教学这个微观生态系统创造多元化知识环境。“多元化和主导性兼顾”给人们在具体教学内容上的启示是教学虽以教材为本,但应不拘泥于教材。教师在现实教学中要敢于脱离教材的局限,引入新理论和内容,丰富教学内容。把所有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知识引入教学,传授多元化知识可满足学生的多元化知识需求,但鼓励多元化知识融入课堂并不是让教师弃用教材,还是要让教师认识到教材知识的主导作用、课本知识体系较为系统的优点,是有助于学生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的。

2.生态学规律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统一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会表现出协同与竞争、一致与矛盾、平衡与失调等状态。课堂生态系统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包括教师、学生、课程、环境等多个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当这些生态因子之间融洽和谐发展,课堂生态就达到一种平衡;当其中一些因子改变而打破原有平衡,则必须引起其他因子的调整,甚至是系统的调整来适应这种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生态学联系、动态、平衡、和谐的基本观点。在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的改革以及师生关系的全新定位都属于教学系统中生态因子的改变,保持平衡的对应方法就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让系统重归平衡的生态因子,是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途径和办法。教师使用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互动性教学方式、开放式地教学授课,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并继续探索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途径。这种在方法层面的创新,其目的就是创造开放的、积极的、动态的课堂,使学生真正乐于学习,并能从中获益,实现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3.生态学规律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课堂生态中既有进行教和学活动的生物环境——教师和学生,也有非生物环境——课程、教室环境等。无论生物环境还是非生物环境,每个构成该生态系统的因子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只有这些因子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和谐共处才是教育领域努力追寻的理想状态——共生关系。那么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课堂,必然也该确立共生的观念,以求课堂系统中各个生态因子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为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的能源,是教与学活动的主体,所以师生间的关系对整个课堂生态系统的影响更为突出,师生间也应该建立共生的生态意识。师生关系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并逐步稳定的一种人际关系,近似等同于教育学的关系。如果师生间的关系是机械的“教-学”关系,那会让学生丧失对知识自主探究的精神,教师主导一切使得教育生态系统面临失衡的危机。生态学的“反馈原理”说明生态因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当两因子之间作用相互放大,彼此促进,系统会朝正方向增长;当相互作用互相抵消,彼此抑制,系统会稳定现状或者徘徊不前。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系统中的生物因子,也是占主导地位的因子,两者应该有合理的生态位。教师要转变角色,做“平等中的首席”,完成应有任务:组织、引导和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同时,教师应该提炼自身的人格修养,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转变旧有的教学意识,成为学生的榜样、向导、朋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理解尊重。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关键性和决定性因子,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助、和谐共生的关系是教育生态系统持续平衡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生态学规律在信息化课堂中的体现

1.生态位原理与信息技术滥用

生态位原理是指系统中每个因子(或物种)都有不同于其他物种的地位和功能。与生态位原理相反的是使资源无法共生的竞争排斥原理。从课堂生态系统的角度看,每种教学手段和工具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有自己的生态位。这种生态位不可被取代也不能被消除,它们共同决定着教学的成效。客观上讲,就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板书)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如幻灯片)都应占有一席之地,切不可因为大力宣传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而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手段的地位。如果彻底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使信息技术使用过于泛化,不仅会造成教师教学的懒惰行为,也会让学生接收知识的节奏过快而没有反应和思考的时间。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要确保每个生态因子的生态位,避免造成偏激的教学局面。

2.信息技术的竞争和协同进化规律

生态学的观点告诉人们,每当某个生态系统中出现一个新的物种后,这个物种就会和该系统中原有物种以及整个系统发生相互作用。比如新旧物种对生存资源的竞争,或者原有物种之间争夺新的物种而发生竞争。结合生态学进化论的观点,竞争的最终后果是协同进化。这就是生态学中的竞争与协同进化规律。

在教育生态系统的内外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竞争。竞争既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只要是为共同利益,彼此促进和鼓励,积极进取带来效益的都是良性竞争;只要是相互压制、彼此破坏的往往是恶性竞争。信息化课堂教学中的竞争机制存在于多个方面,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间的竞争以及不同信息技术形式间的竞争。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的进入,就产生了课堂中新旧技术,即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竞争。信息化课堂教学如果实施不恰当,新旧技术竞争不当的情况下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在竞争的同时取长补短、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就能给课堂带来正面影响。不同的信息技术形式之间也存在着竞争,目的是为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多占有一席之地。长此以往,技术竞争的结果必定是优胜劣汰。决定的关键在于技术是否合适教学,是否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3.信息化课堂的平衡与失调规律

因为课堂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处于动态平衡的、开放的生态系统,新事物的加入会打破这种生态系统的平衡。信息技术整合进课堂教学是一种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迁移,系统内部的稳定机制就会发挥作用来达到新的平衡,如自身适应、协作共生等方式,让系统最终回归到新的平衡。这种变化会引起课堂结构、教学效果的平衡与失调。

首先,信息技术融入课程相当于新物种进入课堂,改变了原本课堂结构,成为课堂生态的一个新因子,教师和学生会因为不熟悉而无法驾驭,也造成了信息技术在引进初期是无法得到教师的正确应用,这就使之前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信息技术课堂流于形式,毫无效果。为了改变这一课堂的失衡状态,有关部门要采取措施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使教师能力提高、态度转变,能够在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其次,在新物质新能量的输入与教学效果之间也有在平衡和失调彼此转换的状态。能量和物质输入与人才培养的输出表现失衡时,就要提高整合策略,使整合效果不断提高,让二者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不是生态循环的终点。新的平衡又会在新的技术或新的理念制度的进入下失调,再经系统中各因子的相互作用达到下一个平衡的状态。

三、基于生态学规律优化信息课堂教学

1.尊重每个生态因子的生态位

在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无论生物因子还是非生物因子,都在为共同构建和谐生态起作用。若要维持平衡,哪一种也不能取代其他而独占鳌头。生态位的问题存在于整个教育生态中,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来看,尽管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不同信息技术之间呈现出竞争态势,但每种新技术与传统教学工具都有自己的功能和地位,并不是一定要以其中一方消失为代价。切不可因为信息技术的引入而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工具,也不能因为不接受新技术而排斥信息化教学工具和手段。因此,在信息化课堂中应该合理而有效地分配使用教学方法。

2.处理好信息技术间的竞争关系

信息化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不同信息技术的竞争问题,其结果可能有良性的也可能有恶性的。为了处理好技术竞争的关系,更好地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应建立起完善的教育技术理念,以最有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为目标,真正对信息化教学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推进不同技术间的协同共进、技术共存。在正确的指导下,这种良性竞争和相互帮助将不断推进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展开。

3.处理好平衡与失调的关系

信息生态学网络教育 篇6

在进入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下文简称职教)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地位凸显、作用突出。职教不仅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培养了技能型人才、支撑了我国信息化发展和城镇化发展,更重要的是它的普及对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促进就业、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政策框架已经形成,职教发展在这个政策体系里展开。首先,职业教育发展基于教育法、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等三部法律。第二,国务院分别在2002年、2004年和2005年召开了三次全国性的职业教育会议。第三,国务院发布了两个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七部门共同发出了职业教育改革意见等三个文件。第四,在“十一五”期间,国务院明确表示要投入100亿元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建设。这一百亿元主要应用于学校建设、实训基地装备、教师培训这三块信息化的建设。这个政策框架基本确定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政策以及经费保障措施。

这几年职业教育通过大力发展,政策环境、社会环境、舆论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第一,职教思想的转变,由政府的引导向宏观管理转变;由以学历为主向以能力为本的转变。第二,办学方向的突破,职业教育不仅是学历教育,更强调了服务性,是对社会人才的呼应。第三,教育规模的突破,在2005年到2006年,职教每年扩大招生100万人,今年扩大招生50万人。第四,教育质量的突破,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节点是毕业生就业的情况,目前中职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首次就业率达到68%。通过国家政策的引导,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大,教育公平也得到进一步实现。国务院提出制定2020年国家教育发展改革纲要,全国人大讨论通过修改《职教法》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推进力度。下一步职教的质量提高显得更加重要,教育部等也为提高职教质量召开了一系列会议。

二、信息化需求、供给与发展的生态循环

职业教育主要从八个领域推进信息化建设,这些领域的发展情况要看现在的需求供给及今后的规划情况。

1.硬件基础设施

(1)基本需求:现有15000所职业类院校,大约有50多万个教室,当年招生达到810万人,在校生达到2400万人,在校教师80万。这些人群和机构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是相当大的。

(2)目前从建设的情况看,当前职教供给PC机达到230万台,每一百人拥有11台,每年新增40万台。70%的学校建成了计算机教室、多媒体电化教室、电子阅览室。60%的学校建成了不同规模的校园网。

(3)发展趋势:对硬件的需求非常大。

2.软件信息资源

(1)基本需求:职教专业现在分13大类,83个重点专业,270个专门化专业,上千门具体的专业。

(2)当前供给情况:国家开设了一系列远程开放性的课程,覆盖了18个专业门类。国家推进“国家数字化职业教育资源库”,数字资源在增加。今后特别要提高专业课的质量。

(3)职业技术发展的特色:建设应该更深更广,特别是深度教育已经走在了前列,

3.仿真训练平台

(1)基本需求:协助了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与教育模式的完善,仿真实习是实践性培训所需求的。尤其加工制造业在校生数最多,对仿真的应用也很大。

(2)当前供给:在汽车制造、会计等专业上都有很多的应用。仿真软件都有很成熟的供应商,基本学校提出需求,国家都给予支持。

(3)发展趋势:这是信息手段应用到职业教育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国家现在也组织相关专家建立虚拟仿真平台的开发标准。

4.专业实训基地

(1)基本需求:据目前统计,中等职业教学中有400万人学习信息技术专业,占到职业教育总人数的20%,在这个专业中加强投入是值得的,收入效益也是最好的一个专业。职教的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作为重点建设。

(2)当前供给:计算机、网络技术等50个实训基地由国家来支持。

(3)发展趋势:加强IT专业人才培养,适应信息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不仅国家加大投入,地方上也要大力支持。

5.教师IT培训

(1)基本需求:职教现有80万教师,信息技术的提升非常重要。

(2)当前供给:各省组织培训、学校自主培训、国家组织培训都在进行。

(3)发展趋势:希望通过各类培训提高校园信息主管、技术人员、教师辅助教学、专业教师等的能力。

6.职业技能比赛

(1)基本需求:该活动针对400万至2000万学生、80万教师。

(2)当前供给:自2002年、2007年、2008年、2009年举行了四届“全国职业院校学生计算机技能大赛”,效果非常好。

(3)发展趋势:实现一年一届;“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国家有大赛”。

7.远程职业教育

(1)基本需求:远程教育可以让优质的教学资源更加合理地分配。

(2)当前供给:中央层面,教育部通过扶持电大来开展职业教育学历的教育,也通过扶持地方来开展面向农村等技能人才的培养。按照国务院信息管理办法的要求,通过审核批准让20家企业开展基于计算机互联网和卫星网络的远程教育培训。

(3)发展趋势:今后教育部将继续扶持相关工作,在2020年发展纲要规划中提出发展远程手段建立示范性的远程学校,特别要面向农村开展远程职业教育。

8.管理信息系统

(1)基本需求:从2005年到2006年随着职业教育的扩招,传统的管理手段难以适应,不仅是师生的管理需要信息系统,政务的管理也需要信息系统。

(2)当前供给:教育部已经开发并使用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国家级重点学校评估远程填报系统、中等职业学校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等。

(3)发展趋势:下一步教育部要统筹考虑,进行全民规划职业院校信息系统的建设。

三、今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运行机制

1.信息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与模式

(1)发展体制:要坚持“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合作共赢”的发展体制。

(2)运行机制:要实行“国家标准、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信息化建设应用机制。

(3)建设模式:需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互惠互利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模式。

2.职业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

(1)加大职业教育经费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2)适时设立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专题项目。

(3)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广泛吸收社会多种资源。

3.规划之中的建设项目

在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发展中一些重大的工程项目,都要渗透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的发展来支持项目的发展。?筅

信息生态学网络教育 篇7

网络教学平台新的社会化属性的增加, 对传统的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理论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适应新的教学平台发展模式, 进行理论创新和与之相匹配的技术实现模式。本文利用生态学中的智慧来重新梳理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运行机制, 同时基于云计算技术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体系结构, 试图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信息生态系统。

1 相关理论

1.1 网络教学平台信息生态系统的内涵和特点

网络教学平台信息生态系统是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中心, 由于信息交流和知识传递所形成的由教师、学生、虚拟学习社区环境和信息三者共同构成的彼此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网络教学平台信息生态系统区别与传统网络教学平台的主要特征在于以下几点: (1) 生态平衡性。传统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模块之间缺乏彼此协调和教学针对性, 从而导致整个系统的信息生态失衡现象, 而基于信息生态系统重构网络教学平台, 可以从整体考虑规划各个模块, 使其具备生态和谐性, 从而保证对教学目的的有力支持。 (2) 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解决当前教育资源的不可移植性, 使其标准统一, 避免重复资源的反复叠加, 从而减少信息垃圾的产生。 (3) 以人为本。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新型生态化教学环境。避免传统网络教学平台功能模块的集成化, 加强师生彼此之间的互动和反馈评价功能, 更好的体现和完善网络教学平台作为教学工具的辅助作用。

1.2 云计算的内涵和特点

云计算是一种通过Internet以服务的方式提供动态可伸缩的虚拟化的资源的计算模式。云计算对网络教学平台信息生态系统的贡献主要包含的几个方面: (1) 云计算提供有Qo S保证的基础架构, 如时间、成本、可靠性和像CPU带宽和内存大小的硬件性能, 以及维持服务水平协议为导向的资源配置; (2) 云计算提供的各种应用程序的支持, 使得它能方便并且快速地获得所需的计算和存储资源; (3) 云计算提供了实时的配置信息和资源利用信息, 提高资源的使用率。

2 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教学平台信息生态系统的体系结构

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教学平台信息生态系统的体系结构由三层组成:基础设施层、服务层和应用层。同时它还具有四个信息生态管理模块:监测模块、策略模块、仲裁模块和准备模块。

基础设施层是网络生态系统的资源库, 它由云计算平台进行管理。应用基础设施、硬件和软件的虚拟化技术用来保障基础设施的稳定和可靠性。为高层提供计算和存储容量, 它是网络教学平台信息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服务层主要由电子学习内容组成, 如网络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其他网络服务等等。本层也为上层提供内容的标准接口和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应用层由网络学习系统、学习内容库和工具库等组成。它还提供了交互界面和相关功能函数。

监控模块用于记录用户的资源应用请求、执行次数、实时配置信息和各类资源利用程度, I/O状况等等, 主要用来调整网络教学平台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性。策略模块建立和维护教学策略和资源调度策略。根据监控模块的相关数据, 决定哪些用户可以在资源调度时获得较高的优先级, 以保障关键业务的运行, 命令准备模块将其优先送入应用层提供给学习者。策略模块是系统的核心模块。在仲裁模块中, 专家手动建立一些策略、完成用户请求、解决各组件的争端。修订、调整资源的分配与管理。它还为具有不同学习风格、学习偏好和认知水平的不同类型的使用者建立多种使用模式。仲裁模块是对策略模块的有效补充。准备模块根据策略模块和仲裁模块所定的资源配置方案, 从基础设施层自动调配适合各类用户的资源, 通过应用层提供给学习者。

3 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教学平台信息生态系统的生态化运行机制

(1) 预调度机制:网络教学平台生态系统中的某些学习资源属于关键的核心资源, 访问量较高, 其访问率在某些特殊时段比如考试前, 也会突发性增高。根据这些规则, 策略模块能够预测接入负载, 并为热门内容和应用自动提前调度资源使其达到峰值时能保障当前访问的性能。预调度机制, 保证了网络教学平台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的有效流转和共享。

(2) 自我恢复机制:当监控模块检测到系统运行的监测数据达到或超过其阈值时, 策略模块会自动预警, 并将系统闲置资源分配给目标模块, 以缓解危机。整个过程并不影响用户对系统的正常使用。通过云计算网络教学平台的自我恢复机制, 系统可以应对突发的资源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 从而促进整个网络教学平台信息生态系统的信息生态平衡。

(3) 进化机制:网络教学平台信息生态系统通过进化机制促进了各种学习资源物种的演化或灭绝。用户对某种学习资源物种的访问是判断其进化路线的一个关键条件。如果对某些物种的访问较少, 则对其分配的资源将减少, 当对其配置的资源消耗接近最低阈值时, 策略模块要求撤销对物种的支持并将其标记为已灭绝。通过进化机制, 确保网络教学平台信息生态系统中学习资源的整体质量和有效利用。

4 结语

本文结合生态学的理论以及云计算技术来重构网络教学平台, 提出了基于云计算基础架构的网络教学平台信息生态系统。并对所构建系统的生态化运行机制进行了阐述, 使其具有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灵活性, 从而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网络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左广.基于信息生态环境理论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 2013.

信息生态学网络教育 篇8

伴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 电子商务逐渐兴起, 并深刻改变着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商品流通方式。在未来发展中, 电子商务必将改变现有经济业态形式, 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内需和消费、促进流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网络生态学主要研究的是网络空间系统的组成要素和运转机制, 以及如何通过利用网络生态系统为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做出贡献, 它能将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微观个体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刻画出来。电子商务信息化应用模式的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对企业做大、做强至关重要。由于电子商务业态具有一定网络生态特性, 因此基于网络生态视角研究电子商务信息化应用模式的创新路径具有一定理论可行性和必要性。

1 网络生态视角下的电子商务业态发展

网络经济时代, 电子商务在工业、农业、流通、金融业、娱乐业、政府等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 且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中, 电子商务应用日益便捷, 电子商务业态形式也愈发丰富。我国电子商务业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种类呈现多元化、经营趋于整合化、竞争进入层次化、发展涌现革新化。

根据网络生态学观点, 认为电子商务业态是一个网络生态系统, 在整个电子商务业态中, 存在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和生态系统四个层次。在电子商务业态个体中, 包括电子商务平台、用户、信息技术方法、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人才流等;在电子商务业态种群内部, 不仅关系着生存, 还存在着互惠互利、相互竞争的关系, 个体之间通过竞争, 优胜劣汰, 能力更高强的个体将会得以保留, 而在某种环境中面临其他种群干扰时, 电子商务业态个体会拧成一股力一起应对外界力量, 从而使整个电子商务业态种群得以生存;互惠共生和竞争也是电子商务业态群落中存在的两种关系, 厂商模式和代理模式种群的发展最好, 对其他模式的种群有一定抑制作用;电子商务群落与内外部环境互动, 形成一个动态、开放的生态系统, 这个系统能始终与社会这个大环境保持着能量、信息等的输入和输出, 有利于维持整个电子商务业态发展的规范性和稳定性。

2 网络生态视角下电子商信息化应用模式的创新

上文已指出, 互惠共生和竞争是电子商务业态发展中两个最重要的关系。现如今, 电子商务已涉及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信息化、数字化介入使得这一领域的应用前景更为广阔。企业要想做大、做强, 就应在电子商务信息化应用模式的创新上下功夫, 以更好谋求生存和发展。

把握电子商务信息化应用模式创新的关键成功因素

电子商务信息化应用模式的创新在于价值创新, 即在为顾客提供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基于网络生态学观点, 笔者认为网络经济条件下电子商务信息化应用模式的创新应更多集中在技术和顾客的共同发展上, 比如可利用信息化渠道为顾客提供现有产品与服务, 或捕获现有能力与互联网结合创造新的产品与服务, 将注意力集中在确定顾客所需的产品与服务上, 利用全新的信息技术将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转变为难以被其他领域或其他企业效仿的核心能力, 树立起自己的品牌, 培养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 保证顾客价值的传递。电子商务信息化应用模式创新还应包括意识创新、金融创新、普及创新, 尽量解决信用、支付、物流、法律等方面的问题, 在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的同时, 也为其提供一种信任和安全的感觉。总的来说, 笔者认为电子商务信息化应用模式创新成功的因素包括信息技术、人力资源、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企业影响力、企业战略、企业品牌、顾客、外部环境等。

构建电子商务信息化服务平台

Saa S (Software-as-a-service, 软件即服务) 是一种完全创新的软件应用模式, 顾客可通过互联网使用。通常情况下的Saa S软件应用于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以及ERP等企业管理软件。相较于传统电子商务信息化实施方式, 基于Saa S的信息化实施方式成本低, 无需花费太多人力和财力管理和维护, 对于提高企业电子商务信息化速度、降低企业信息化实施风险具有重要作用。基于Saa S模式的电子商务信息化服务平台服务提供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和软件服务提供商, 其运行体系如图1。

在企业注册时, 本平台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背景对其进行分类, 主要分为原材料、工业品、服装服饰、家居百货、小商品、商务服务等几个大类, 然后将每个大类分为若干个子类, 每个类具有哪些相似点可以向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 技术专员也可帮忙解决。平台会筛选出具有一定自立和较高信誉的软件服务提供商, 为这些软件服务提供商提供app接口, 使这些软件服务提供商向企业提供符合企业特点、具有较强可用性且软件模块修改度大的软件。服务平台、软件服务提供商、企业三方签署保密协议, 当软件服务提供商有泄密行为, 服务平台法律顾问将会提出法律诉讼, 力争维护企业合法利益。基于Saa S模式的电子商务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应用模式有利于帮助企业解决电子商务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技术风险问题、数据安风险问题和软件选择风险问题, 进而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群落生态中保持竞争优势。

创新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模式

随着4G时代的到来, 移动终端产品、服务与互联网的融合趋势愈加明显, 电子商务的移动信息化逐渐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移动电子商务主要是通过手机、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讯设备和无线上网技术的结合所构成的一个电子商务体系。根据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的用户群体, 将其分为企业应用模式和个人应用模式。

在企业应用模式方面, 除了构建电子商务信息化服务平台, 让服务提供商为企业提供移动电子商务全套解决方案, 使企业各项业务能够实时展开, 笔者认为还应将物流管理、销售终端服务POS以及顾客沟通服务同步带入移动电子商务, 一方面, 使顾客、企业能够随时进行物流查询, 掌控物流方向, 使企业能够根据手机终端、条码扫描等定位信息对人员、物流等进行合理调配, 另一方面, 让手机成为人们的“随身钱包”, 实现随时随地刷卡交易, 方便顾客的同时也为企业增加盈利。

目前, 移动娱乐应用是最普遍、应用最广泛的个人应用模式, 在此基础上, 我们应把握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的新发展, 进一步创新移动支付、移动银行、手机指纹辨别交易保障等, 切实在方便顾客的同时保证顾客交易安全。此外, 推出移动医疗服务, 在线问诊, 使用户可以在特殊情况下通过移动终端接受治疗。对于医疗产业来说, 移动医疗服务是一项非常适合开展的服务。当然移动医疗服务也存在一定缺陷, 其最大弱点就是打不通数据, 服务模式缺乏针对性, 所以在前端用技术改变服务模式, 打通数据、技术和服务, 真正拓展到后端诊断、个人健康干预, 仍是今后我们应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3 结语

信息生态学网络教育 篇9

21世纪是信息时代,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和学习方式, 教育的革命正在全球发生。“可汗学院”“MOOCS”“翻转课堂”“微课”等极具革命性的数字化教育教学形式引发了一场技术带来的“以学生和技术为中心, 充分连接的教育模式”的教育革命。教育的革命性变化在于信息化的四大特性:一是教育信息化突破了时空限制, 是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二是教育信息化推动了教与学的“双重革命”, 是共享优质资源、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三是教育信息化打造了没有围墙的学校, 是实现全民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必然选择, 真正实现了“人人皆学, 处处能学, 时时可学”。四是教育信息化汇聚了“海量知识资源”, 是人类文明传承创新的重要平台 (刘延东2015) 。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信息化教育体系, 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经济新常态, 已成大势所趋。

我国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自2011年以来, 已经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和实践:一是加强顶层设计, 国家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 制定并实施了教育信息化发展10年规划 (2011~2020) ;二是注重同推进, 各级政府成立相应的机构, 确保教育信息化有力有序推进;三是拓宽渠道多方式, 按照政府引导, 社会参与的原则, 采取企业垫资建设, 学校付费使用等多种方式, 加强与网络信息运营商合作, 促进企业参与教育资源开发;四是坚持应用驱动,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 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创新, 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探索, 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 (刘延东2015) 。

教育信息化集中体现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互联互通,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创造泛在学习环境, 随时、随地、随需开展学习, 建设全民学习的开放平台。在教学方式上, 主动式、互动式学习, 泛在学习、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逐渐成为现实。在教学资源上, 通过构建智能化的平台, 提升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在教育管理上, 实现扁平化管理, 建设好‘三通两平台’, 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集中力量开发英语等短缺课程, 引导学生利用智能工具, 开设网络学校, 使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和管理的核心业务, 让师生容易用、喜欢用。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 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鼓励发展性评价, 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 倡导网络校际协作学习, 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基于网络资源, 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合理开发和积极利用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教学材料、支持系统和教学环境等现代教学资源” (教育部2011) 。

2011版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第四部分:实施建议———开发与利用网络资源中明确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 要积极充分利用条件, 建立自己的英语教学网站。”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可以通过企业参与教育资源开发, 借助社会企业力量, 将科技运用于教育, 服务于教育。

国家在教育信息化层面为英语教育的生态趋势、和谐发展搭建了宏观的生态环境, 对英语课程中宏观生态和课堂微观生态产生的教与学的变革将带来英语教育的本真回归:学生中心和语言泛化环境的构建, 英语教育由“语”向“文”的回归, 向素养和道德的回归 (黄远振、陈维振2007) 。英语教育宏观生态是关于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对外语教育的关系, 外部因素与外语政策对外语教育的影响;外语教育中宏观生态是关于课程的生态, 包括课程的内涵和价值取向、高中课程生态和英语课程生态;外语教育微观生态是外语教师通过自身专业素养和综合技能 (比如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 , 更有效地实施外语课堂教学 (黄远振、陈维振2007) 。

二、信息教育下的英语教育生态圈的要素

通过教育信息化, 把英语学科整合起来, 整合知识 (knowledge) 、技术 (Technology) 、教学途径与方式 (Pattern) 、课程内容 (Contents) 、家长资源等, 融通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 运用混合教学法 (Blended learning) , 联通课内课外, 打通校内校外, 贯通线上线下, 沟通教师、家长、学生。信息教育化延伸和扩大教育生态圈的半径, 学校教育本身延伸到校外, 连接了家庭和社会教育, 通过互联网络的载体, 交互构成了多位一体的生态圈。

信息教育环境下注重课堂教学个性化、精准性, 提倡体验式、互动式学习, 泛在学习, 移动学习的教与学方式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有利于建立高效的讲、练、测、答和析等学习环境, 有利于个性化与分层教育, 有利于培优促中和补差, 实现个人成长路径全程的数据跟踪和分析, 帮助学生学得更好, 帮助学校老师教得更好, 帮助家长监督参与更佳。构建全民 (家) 学习的氛围,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各个微生态环节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三、有效构建英语生态圈的路径或维度

为高效优化英语教育生态圈, 可以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通过企业参与教育资源开发, 将科技运用于教育, 服务于教育。企业、学校、家庭和学生共建智慧教育新模式, 以O2O和OTC模式服务垂直行业应用, 为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互联网应用工具和服务等多种路径, 从而实现技术服务于教育, 技术改变教育, 技术提高教育的愿望。学校充分利用条件, 利用三通两平台, 准允企业参与, 建立自己的英语教与学一站式网站, 既享受海量资源又有自有的题库资源, 既有学校教与学管理的平台又有家校联系的APP等端口, 还有教师专业发展的晒课、创课、微课、慕课等平台, 以及校园空间等。虚拟校园和真实校园一体, 将校园文化植入和孕育, 实体教育和电子教育结合。“好风凭借力”, 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学校品味提升, 有助于教育主体即学生本真的回归;有助于受教育者可持续性和终身的发展。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 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具体的实施, 可以立足以下几个维度进行:

(一) 课标课程与教育信息技术维度

在线教育和线下教育结合, 犹如鸟之两翼, 车之双轮, 推动教育均衡和更快更好地发展。借鉴社会企业技术优势, 依托成熟的在线教育网络平台, 比如www.ekwing.com立足于纸质媒体《学生双语报》, 精心打造线上英语教育平台, 通过品牌植入现代技术, 内容和技术结合, 多种英语技能平台微课程搭建:口语听力作业平台, 运用混合教学法, 实现听说引领, 一对一在线打分纠错, 语言的交际功能本质得到强化, 有利于改善哑巴英语的现状, 体现新课程语言交际性的功能;同步课堂教材讲练平台, 课文文本信息输入和输出的课件、微课等;同步异步在线完形阅读等题库测试平台, 初高中各种教材和考试题型, 语言基础知识 (词汇语法等) 思维导图和文学名著节选, 或者图书馆藏, 侧重语言知识综合应用, 汇集海量知识体系, 强调基础知识和语篇阅读的重要性;写译等输出和人机交互的平台, 句型操练到模版训练, 从话题写作到任务型写作, 修辞手段, 写作技巧训练的课程, 各种题材体裁的欣赏和写作训练, 甚至小说接龙, 以及作文打分系统, 微视频作品秀等, 体现新课程语言运用从口头交际到较高级的思维文化形成, 实现英语课程三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一站式平台下, 完成不同英语微技能, 开发运用三个APP:教师模块 (E-assistant) , 解放老师, 智能听说读写译, 微课助教组卷减负;学生模块 (E-learning) , 题库功能, 智能测试纠错, 人机交互助学;家长模块 (E-consultant) , 微信家校通, 全方位伴学。三方互联互通, 手机平板电脑多平台, 移动学习新常态。

(二) 课堂教学和家庭教育的维度

基于以上各种微技能的平台, 依托教师群体和家长参与, 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 课堂教学微课化, 运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 甄选和充实课堂,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知识的有效性。争创高效交互的课堂模式, 整合英语学与教的策略和方式, 让师生移动教与学和便捷学习, 微课和慕课等资源载体可以嫁接平移、自创和引用;作业平台利用APP软件和微信端口, 作业电子作业化, 要求学生网上完成听说和在线完形阅读等作业, 在线刷题和形成个性化的错题本。从而利于在线监控学生的学习, 智能评测个性化, 趣味性和测试评价功能结合, 评测过程性和终结性结合;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不减分和减效的评价监测, 题库数字化分类, 听说读写译有机结合;线下纸质媒介和网络语音教室等媒介相结合, 授课虚拟教师和专业教师相结合。并有家长和APP端口, 助教和家教的结合。课下线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调配合, 实现教育资源智能化并更好地服务教学等。

(三) 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和心理角度

基于网络平台, 结合语言学习的规律, 创造和谐趣味性的外语生态环境, 开设一些海选竞技平台, 如口语大赛、模仿秀、作文作品秀、英语角。利用网络黏性功能, 因势利导, 寓学于乐, 开发或移植英语趣味性小游戏, 不断升级迭代, 积分换奖品和装备。评审奖励的端口, 分层奖励, 营造良好的PK氛围, 挖掘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和培养自我激励的意识, 构建虚拟校园中的语言学习游戏文化、角色文化、Cosplay, 从而解决哑巴英语现状, 突破英语的听说障碍, 进一步提高英语读和写。

互联网+使在线教育成为2015年的热点之一, 也是今后传统教育走向信息现代化, 实现智慧教育的必由之路。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利用课堂与人工智能结合, 运用网络平台, 为学校提供英语学科多个完善的教学闭环产品:搭建起基础英语数字化听、说、读、写、译, 教、学、题、考、评一体化的英语教和学的平台;搭建起教育、考试、心理咨询和家长—学校平台, 营造家庭学习和监管氛围;搭建起校际之间 (尤其是名校之间) 的教学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 丰富教学资源, 实现教育资源优质化、节约化和均衡化。实现多平台, 多媒介, 电脑手机平板都可用, APP软件和微信端口服务, 移动互联校讯通, 进而形成教学管一体化, 构建起数字校园和数字家庭, 形成云端教育生态, 筑起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成闭环的移动智慧教育生态圈。多度空间、交叉生成、生生不息, 从而助推基础英语教育教学领域中在信息高速路上渐行渐远。

摘要:基于信息化趋势下的英语学科的生态构建因时而变。宏观的信息化生态环境对英语课程生态和课堂生态产生的教与学变革促进英语教育的本真回归。基于信息化的英语教育生态圈, 立足三个维度, 通过信息化与英语学科的整合, 在线教育和线下教育的结合, 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契合, 教育规律和教法手段的创新混合, 听说读写译, 教学考练测评的一体组合, 家校生三方的密切配合, 多平台、媒介, 电脑手机平板, APP软件和微信端口, 形成教学管一体化, 构建起数字校园和家庭, 形成云端教育生态, 筑起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成闭环的移动智慧教育生态圈。

关键词:信息化,生态圈,维度,融合

参考文献

黄远振, 陈维振.2010.中国外语教育:理解对话——生态哲学视域[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201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信息生态学网络教育 篇10

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活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采用、在技术层面的快速发展以及在知识层面的信息流的产生与传递。信息化生态环境主要是指实现了社会经济生活信息化管理的一种生态环境,它给教育发展和教学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和潜力。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网络化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在时空上受到的限制,具备了网络远程教学、教学资源共享、信息沟通与反馈等功能。而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会计职业带来了明显的冲击,同样对于会计专业教学来讲,信息化生态对于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会计教学方式以及会计课程设置等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与传统会计教学模式相比,信息化生态环境下的会计教学更符合时代特征和追求创新的特点:首先,信息化生态促进了会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不仅看重其会计技能,更看重其综合会计素养,因此相应的会计人才培养应充分考虑信息化的影响,构建一个国际化、宽口径及专业型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懂技能、素质高且能参与企业管理与决策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其次,信息化生态要求会计教学内容与方式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充实。传统会计教学以手工做账为主要技术手段,因此会计教学内容以基本会计技能操作为主,注重对学生记账算账能力的培养。但随着信息化生态环境的不断演进,会计工作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在会计教学中,各门主干课程设置中需要引入信息化的教学内容与方式,尤其是实训课程需要实现网络实训或实习。

二、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特点及变革的必要性

(一)信息化生态环境下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特点

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设置目标是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并提高会计人才适应市场需求的内涵素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制度设计能力与思维创新能力。企业会计制度是以合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允为目的,以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为主要内容,分析企业会计信息的加工流程和会计事项处理的控制程序。由于各企业的业务活动千差万别,因此寻求适合所有类型企业统一的会计制度设计的内容与方法是不切实际的,选择企业间具备共性特征的内容作为《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现实的选择。

在信息化生态环境下,本课程所包含的设计应涉及到若干具体项目的设计,并需要基于信息化的企业运行情况,每个具体制度项目设计要与信息化背景符合,使得设计出的制度体系可以在信息化的运行环境下达到预期目标和实施效果。而制度设计效果的考察依赖于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理论上的科学并不能保证实践有效与可行,因此,建立一套理论上科学和操作上可行的会计制度设计评价标准体系非常必要。

(二)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变革必要性

1. 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剖析。

如果说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等课程解决了会计人员记账、算账与报账等问题,会计制度设计课程则是解决了会计的建账问题,它根据会计法规体系的规定,用相关的理论和原则作为指引,对会计组织架构、会计流程和方法以及会计反映和监督内容等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和综合性的规范。因此在其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而目前的会计制度设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很多。一是教材理论性过强,且以普遍共性的内容为中心阐述基本理论与方法,没有涉及具体的案例。二是教师习惯以教材为本进行授课,缺乏对企业会计实务中的会计制度设计内容讲解,理论和实践明显脱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思路和创新理念。三是会计学专业课程往往以制造业企业为例,使得学生对于除制造业之外的其他行业业务流程知之甚少,会计制度设计课程也同样显现弊端,如政府会计作为现阶段改革的热点,其内部会计制度设计也需引起重视。

2. 信息化生态环境下课程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更注重会计人员在企业总体经营管理中所能发挥的决策作用,这也向高校教育提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员的问题。而要解决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平衡与吻合问题,首先要厘清影响就业供求失衡的主要矛盾。从政府管理部门的角度看,其主要任务是为人才宏观调控制定合适的政策,但实质上不能解决会计学生就业和企业招聘间的现实矛盾。从企业主体视角看,他们不会毫无条件的对会计学生就业履行社会承诺,而是在寻求符合其自身生产经营及管理要求的会计人员。从高校角度看,他们才是矛盾关系的主要相关方。高校会计教学从教学实施、师资配备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均需进行大量细致的工作,会计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较为分散、缺乏学科间的融会贯通,教学方式更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开设会计制度设计课程尤为重要,特别需要关注信息化生态环境,积极变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

三、基于Blog的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网络教学模式构建

信息化生态环境下,网络化教育顺势而生,而Blog的发展也正是顺应了网络教学模式演进的潮流。但是,Blog目前广泛应用在个人层面,而在教育领域尤其是网络教学方面的应用尝试方兴未艾。

(一)基于Blog的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基础

随着人们信息素养的提高,Blog的功能与技术特色充分迎合了网络时代教与学的需求。Blog让教师能方便地组织杂乱无序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助学与导学;学生则通过Blog消化理解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培养了自身对知识的汇总管理与自学能力。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是会计主干课程中综合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它需要一个合适的教学模式来进行内容组织、个人观点表达并能适时更新。教师利用B1og组织教学内容,并以问题导向的形式协助学生完成会计制度设计。在这个网络平台里,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并展开头脑风暴。学生在教师构筑的网络学习环境中深入探究,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展开反思。通过Blog网络教学平台,使会计制度设计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师生互动的加强下完成课程内容的深入教与学。

(二)基于Blog的会计制度设计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

1. 网络教学模式的整体解决方案设计。

本文从网络教学的功能定位、具体网络教学模式的设计、教学系统的维护开拓等几个方面对网络教学模式的整体解决方案设计进行阐述。首先应用Blog开展网上教学,并不是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或交流工具,具有辅助课堂教学的功能。其次,一般的Blog为方便对信息的查询与日常管理,都具有分类管理功效。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搭建的网络教学平台,可考虑分设教学公告、学习日志、案例讨论、班级留言等类别。同时版面设计应考虑有效性、易读性及实用性等原则,要求界面友好且亲和力强,版面布局到位、结构整齐。最后,保持Blog信息的动态更新非常重要。教师要能够及时提出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并对学生的讨论予以及时的评价与反馈,达到交流融通的目的。

2. 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网络教学模式构建路径。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篇11

(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 之间进行传递。

(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 和 。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 。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 。

(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 。

解析 本题通过材料解读来考察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种类和来源。根据题意中“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可知,植物释放的物质X可以在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之间传递。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无机环境和生物;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是通过感知蛛网的震动来实现的,属于物理信息。物质X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所以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能驱赶乙昆虫,使乙昆虫减少,所以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

答案 (1)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 (2)无机环境 生物 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

点拨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常考知识点如下:

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又称信息流,此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消耗。但是信息流不像物质流那样是循环的,也不像能量流那样是单向的,而往往是双向的,有从输入到输出的信息传递,也有从输出到输入的信息反馈。

2.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比较: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动力;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基础;

信息传递——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3. 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归纳:

(1)范围:

[个体 个体][种群 种群][生物群落 环境][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

(2)形式: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3)来源:可来自于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

(4)方向: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5)作用: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6)过程:信源(信息产生)→信息道(信息传输)→信宿(信息接收),阻碍其中的任一环节均不能实现信息的传递。] [反馈作用]

例2 蜜蜂是一种群居的益虫,蜜蜂的筑巢、采粉酿蜜等行为以及“语言”等都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1)蜜蜂中的侦查蜂可在发现蜜源后,回到蜂窝内通过特殊的“语言”传达给其他同伴,如果侦查蜂跳“圆形舞”,则表明蜜源的距离很近,一般在百米之内。这种信息是 。

(2)蜜蜂可以从很多植物的花朵上采集花粉,同时也为这些植物传粉,这种关系在生态学上为 。从生态系统的功能看,信息传递可以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蜜蜂是如何发现蜜源的,我们可以进行模拟探究实验。有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究,所用的实验材料有蜜蜂100只,1枝作为常见蜜源的黄色5瓣花、白纸、剪刀、染料、无色且与蜜源味道相同的制剂。

[组别\&假 设\&操作步骤\&预测结果\&结论\&1\&通过花的味道识别\&\&\&\&2\&通过花的颜色识别\&\&\&\&3\&通过花的外形识别\&\&\&\&]

①第1、2组实验传递的信息分别属于 。

②第2组的“模拟花”在味道、颜色和外形上的要求是怎样的? 。

③如果将三组“模拟花”摆在蜂箱周围同时进行实验时,写出两条应该注意的问 。

④每组实验测量的指标是 。

解析 (1)跳舞是蜜蜂的一种行为,属于行为信息。(2)蜜蜂采集花粉属于捕食,为植物传粉属于种间互助。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①花的味道传递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花的颜色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②第2组是通过花的颜色识别进行实验的,因此白纸要染成黄色,不要味道,形状不能与花的形状相同;③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均要保持一致,以防止无关变量的干扰;④实验测定的指标是单位时间内落到实验材料上的蜜蜂的数目。

答案 (1)行为信息 (2)捕食和种间互助 调节种间关系 (3)①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 ②将白纸染成花儿的颜色(黄色),无特殊的味道,且形状与花儿不同 ③“模拟花”与蜂箱的距离相等、晴天无风(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④单位时间内落到实验材料(模拟花)上的蜜蜂的数目

点拨 1. 信息种类的判断:

2.信息传递的作用分析及应用:

练习

1. 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下列选项中,与物理信息传递相关的是( )

A. 警犬嗅寻毒品 B. 蜜蜂跳舞

C. 蝙蝠捕食 D. 花香引蝶

2.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 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 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 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3. 蟑螂喜欢在夜间出来活动。科学家将蟑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将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大概过了一个星期以后,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活动(尽管实际上是白天),这个实验的结果说明( )

A. 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

B. 蟑螂可以感受一切信息刺激

C. 信息传递调节生物的生命活动

D. 行为信息可以影响蟑螂的行为

参考答案

1. C 2. D 3. C

信息生态学网络教育 篇12

“信息生态系统”是指特定环境里由信息人、教育实践、价值和技术构成的一个系统, 是信息人与技术化环境之间以教育实践活动为纽带,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传输、交流、反馈和循环, 以最优化地实现系统价值为目标而形成的一种均衡化的运动系统。其最大价值在于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信息生态观”为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工作方式, 并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1) 要以系统思考、统筹规划、生态建设的思路来推进区域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 (2) 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因素是人, 其最终的价值目标是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 (3) 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过程要向动态的、人本化的资源“流”生成, 不断优化形成更多优质资源。 (4) 建立一套具有区域特色的资源激励机制、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 是有效促进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信息生态视野下的区域优质资源机制建设

信息生态视野下的区域教育信息资源机制建设, 其核心理念是要关注教育信息化环境中“信息人”的教育资源实践及相关要素的和谐发展, 以促进优质资源的形成。佛山教育信息化从2006年开始引入“教育信息生态”建设新理念。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 初步建成了一批以“网上教学资源超市”为代表的优质精品资源 (库) , 形成了一套区域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激励机制, 促进了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和谐发展。

资源建设规划机制

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需要以科学系统的规划作为其生态发展的保证, 它应准确反映本地区师生的教与学需求, 正确把握资源建设发展方向, 科学规划, 合理分工, 分步实施, 并保证持续性经费投入。此外, 还要做好资源开放共享的规划, 对所建资源的共享范围、共享方式、共享时间、建设标准、使用对象、开发周期等有详细规划并向社会公布, 并接受监督和意见反馈。

资源建设准入机制

教育信息资源是面向教育领域的一类特殊的“公共产品”, 由于其服务和使用对象的特殊性, 其质量保障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 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首要问题是要在资源建设源头上“把关”, 防止那些“滥竽充数”的教学资源进入教育资源库。

教育行政部门购买、引进企业优质资源。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招标采购企业开发的成熟优质教学资源 (含各种系统、软件、平台、工具等) 已成为当下区域资源建设的一种主要方式。其优点是:政府出资、集中采购、公平竞争、质量较高、价格较便宜、运行费用低、后续服务有保障, 既可以有效避免各学校重复购买、节约大量经费, 又可保证资源库质量和服务。

一线骨干教师自主开发学科教学资源。教师永远是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主体。佛山市教育局从2006年开始全国首创了“资源建设骨干教师申报评审制度”, 每两年评聘一批, 目前已累计评出三批近1500多位骨干教师参与区域资源建设。教育局每学期动态考核骨干教师的资源建设和应用情况, 考核合格者方可被正式聘用。

优秀实验学校承担资源开发项目 (课题) 机制。随着区域教育信息化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教育教学对网络课程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多年来, 佛山市先后启动了“网上教学资源开发应用研究”、“专题学习网站资源建设”、“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等一系列资源建设和应用研究项目 (课题) ,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种通过优秀实验学校承担资源建设项目和课题研究管理的方式, 既可以充分整合区域内优秀学校的资源优势和教学优势, 调动学校参与资源建设的积极性, 形成一批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的学科精品课程资源, 还能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教育科研水平。

资源建设汇聚机制

以重大活动和竞赛来促进优质资源的汇集。教育行政部门在区域资源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行政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应定期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的教育信息化活动和竞赛, 通过参赛的方式来促进优质资源的产生和汇集。目前较有影响的国家级竞赛和活动有: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课例) 大赛、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这些大赛的获奖作品经过层层推荐、筛选和评审, 具有较高的水准和质量, 是不可多得的优质教育资源。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及时将其收集、整理、优化和开放共享, 供广大师生学习借鉴和研究。

以活动平台促进名优教师智慧资源的生成汇聚。名优教师是区域教育发展中为极为宝贵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但在传统体制下, 其优势和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区域教育行政部门通过为这些优秀教师开设名师博客网站、名师网上工作室、远程辅导系统、网上听评课系统等学习空间与活动平台, 促进教师间的深入学习、研讨、反思、交流和共享, 汇集优秀教师的“智慧资源”, 并放大共享, 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网站用户原创资源投稿录用发表。为鼓励广大用户加盟“网上教学资源超市”资源共建共享活动, 并强调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个人或单位的知识产权, 体现教师开发资源的学术价值, 佛山教育局制定并发布了“原创资源的投稿及录用流程”、“精品资源评审标准”,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资源质量监控体系。注册用户向各学科网站“投稿”或“发表”的资源, 必须先经过栏目管理员初审和学科管理员复核, 合格后才正式对外发布并向资源投稿者颁发“原创教学资源发表证明”, 从源头上保证了进入网站资源的基本质量。

资源优化筛选机制

购买引进的成品资源库和教师原创开发或用户投稿的教学资源经过“准入”和“汇聚”后进入了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库, 还必须在实践应用中经过进一步筛选和优化, 促进资源在系统中不断循环流动, 才能保证资源的不断优质化、精品化。一是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专家和一线教师定期对入库资源的浏览数、下载量、用户留言和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和综合评定, 对资源进行“优胜劣汰”, 既节省了宝贵的网络服务器空间, 也提高了教师检索、下载、应用资源的效率, 避免了劣质无用资源的“信息干扰”。二是经常开展基于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应用实践和竞赛活动。参赛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 对网上资源库进行检索下载、二次开发、加工重组和个性化改造, 形成了原创资源优质化、优质资源精品化的良性发展。

资源评价反馈机制

评价反馈是区域资源教育建设和质量保障的一个重要环节, 并应贯穿于资源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 在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应用等各个环节中都应该有评价的实施和参与。对区域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评价, 应由区域教育督导部门、课程与教学专家、学科专家、教育技术学专家、学校骨干技术人员等组成评估机构, 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 结合本区域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情况, 制定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教育信息资源评估标准, 定期对教育资源进行内容、水平、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审核和认证, 并对审核和认证的结果进行评价, 遴选出优质教育资源以便共享。

佛山市教学资源的评价反馈实现了两个转变:由一学年一次的等级结果式评价转变为基于资源日常应用的全程性动态式评价;由专家或领导为主的单一主体的资源评价, 转变为一线教师、学生、专家领导以及任何资源使用者均可以评价资源优劣, 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对网站资源进行评价和反馈。

资源建设激励表彰机制

上一篇:如何上好英语预习课下一篇:我国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