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林业

2024-10-24

我国林业(共12篇)

我国林业 篇1

可持续发展林业应满足生态系统健康, 完整的多样性, 良好的环境涉及到林产品可持续生产和其他许多方面, 体现了现代森林观的多重价值, 同时对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经济生活环境的改善, 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种作用几乎渗透了人类生存空间的每一个领域。

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这个概念涉及到当代人和未来人的所有要求, 目标是提高人类福利和森林的综合效益。这个概念意味着木材生产, 保护生物多样性, 温室气体的积累, 这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人类的福祉才是最终实现。它也与联合国粮农组织林业战略相一致, 其目标是通过世界可持续发展, 保证森林的数量、质量, 提高人类生存环境条件。可持续森林管理的概念是为了保证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 在发展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同时, 管理、维护和促进森林资源的长期健康经营, 永续利用。

2 当前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任务分析

关于林业建设, 新时期我国的相关任务, 旨在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工作内容包括: (1) 现有林业发展森林资源的全面培养, 以满足林产品的市场需求; (2) 对野生动物和稀有的国宝, 珍贵的植物应加大保护力度; (3) 加强在沙漠边缘的沙漠化治理, 重点实施造林工程, 沿海一带实施重点防护林工程造林; (4) 绿化荒山、梯田、在运河两岸城市和农村周围加强植树造林; (5) 加强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为目的商品林基地建设; (6) 实施生态建设战略, 加强城市林业、森林公园及城市周边景观林带建设, 实施森林围城战略, 实现城市的美化、净化。 (7) 结构和管理系统应该跟上市场的步伐, 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 加快林业管理机制创新, 充分调动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8) 促成天然林保护, 启动森林、沙源治理的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 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实行重点保护, 并采取必要措施发展和增加可持续发展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

3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提高林业科学技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任何一个行业, 如果想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必须应用科学技术, 林业发展也是一样, 如果不是单一追求经济发展, 就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最好的方法是将科学和技术用在林业的发展上, 不断提高科技含量。

森林资源的数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确保强劲的生产率, 因此必须保护森林资源, 积极培育森林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商品林经营, 是国家的基本产业经营的一种模式, 它通过自我融资, 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持, 以加快森林资源培育, 同时确保林价制度的全面实施, 使森林培育有充足的资金,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2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3.2.1 旅游业的发展。

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 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地区, 可以考虑发展旅游业, 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 环境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地不断改善和提高, 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将有更好的前景, 加强环境保护势必推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3.2.2 农林结合。

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 结合当地的农业和林业的实际情况。农林结合不仅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而且也可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2.3 以林养林。

这种方法较为科学, 可以提高苗木发展森林, 林木加工, 也可以发展经济果林。农民也可以采取林苗结合、林菜结合、林禽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 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3.3 完善相关法律机制

(1) 立法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原则, 确保对自然生态规律的尊重, 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实现森林资源的保护。 (2) 坚持依法治林的原则,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结合森林资源的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相应的保护和管理, 确保标准化和制度化的森林资源保护机制的实现。

4 小结

盲目开发森林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使原始森林资源的枯竭, 严重破坏生态规律, 是对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的严重损坏, 这是不可取的。

要提高经济效益, 我们还可以吸取国外重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帮助。为了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提高认识, 加强政策的执行, 坚决树立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当今科学技术得到较大的发展, 林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生产率和可再生的森林生态系统, 提升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通过培育森林的全面发展, 起到保护森林动物和植物生活环境的功能, 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摘要:针对当前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任务分析, 结合中国林业的发展现状, 对中国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几点对策, 所以本文对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郭志红.浅谈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及对策[J].山西林业.2010 (1)

[2]刘凌峰.浅析如何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河北农业科技.2008 (5)

我国林业 篇2

摘 要林业是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部门之一。我国传统林业经营模式已无法满足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内外林业实践告诉我们,现代林业发展必须走分类经营道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是生态公益林得到保护与利用、商品林得到有效管理和发展的途径,是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林业 分类经营 生态经济 协调发展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就是遵循现代林业思想,根据社会对生态和经济的要求,按照对森林多种功能和主导利用的不同,将林业划分为以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林业和以发挥经济效益为主的商品林业,并按照各自特点和规律,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投入机制和发展模式,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生态林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商品林,强力推动林业跨越式发展,使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整体发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1 林业在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当前,林业问题己成为全球生态环境的核心问题,林业是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保护和发展林业己成为缓解生态环境危机和实现生态、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

1.1 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主体地位

森林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维持碳氮平衡,缓解全球“温室效应”。从全球来看,由于森林的大量砍伐,大气中本应该被森林吸收的CO2没有被吸收,地球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据分析,在过去的中,大气中CO2浓度增加了25%,地球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5℃,温室效应使得自然生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据测定,lha的阔叶林在一天内能够吸收1 000kg的CO2。由于森林的存在,能够大大缓解“温室效应”。

其次,防风固沙,为农业的稳产高产提供有力屏障。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森林植被破坏后,由于阳光爆晒和雨水冲刷等因素的作用,形成土地荒漠化。实现荒漠化综合治理的根本在于发展林业。森林能够使风速、风力大大下降,在防风固沙林的作用下,同时配合农业、水利等措施,风沙量将会逐年减少。除此之外,森林在增加降水、改善农业小气候等方面的功能也十分显着。

最后,维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森林又是生物多样性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野生动物种群的组成和多样性不仅与森林的面积有关,还与森林植物种类组成及结构密切相关。

1.2 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林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是一个基础性产业部门。

首先,提供林产品,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外林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林产品的供应在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林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着木材、林副产品等,既为工业发展提供着大量原材料,又生产着人民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其次,提供以木本粮油为主的非木质林产品,为解决我国食物安全问题服务。丰富的森林资源,不仅能够提供各种林产品,还是人类未来营养食品和养殖业饲料供应的重要基地。据有关专家猜测,我国木本粮油及野生淀粉植物,森林果菜、食用菌等合计总产量折合成粮食达200亿kg。森林食品还能满足人们改善饮食结构和提高食品保健能力的要求。

最后,提供就业机会。林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吸纳的劳动力数量较多,为促进社会再就业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机会和有利条件。林业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有: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林业山区开发、林业产业发展、承包开发荒山、非公有制经济、劳务输出等。由此看来,林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也能增加就业机会。

2 我国林业经营现状分析

以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不合理生产方式,造成了森林资源的大量破坏和消失,形成了贫困-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下面这一组数字或许能从某个侧面说明当前我国林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中国国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而森林面积仅占世界森林面积的4%;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0%以上,而木材蓄积量只占世界木材蓄积量的3%;森林面积122万km2,人均1 000m2,是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1/10;林业用地利用率低,有林地面积占43%,而发达国家是80%~90%;森林蓄积量95亿m3,人均8m3,是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83m3的1/10,大约名列世界第120位之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我国林业的现状既难以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更难以肩负起改善生态环境的历史重任,林业生态与经济发展极不协调。

传统林业经营模式的客观局限性混淆了作为商品产业的林业与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林业在经济性、经营利用目标、经营方式、管理要求、社会实现形式以及价值补偿等方面的差别,使得人们不能很好地按照各自的不同特点和规律选择相适应的办法来经营管理和建设林业,而是采取同样的经营方式。也就是在木材永续利用理论指导下,把林业只当作一般的产业来看待,没有引起对公益林业的真正重视,其结果是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没有缓解,林业经济处于危困之中不能自拔。

3 我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所遇到的难题

我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制定出适合我国林业分类经营的战略。就我国当前的林业状况看,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将遇到如下的难题:

(1)规划中的难题。我国林业经济成份复杂,有国有林、集体所有林,也存在部分私有林。实施林业分类经营需要从总体上进行规划,哪些是生态公益林,哪些是商品林,都要规划清楚。但在总体安排和规划中必然要涉及到部份总体规划与所有者之间的矛盾,规划中要求建设生态公益林,而所有者从强调自身

利益出发,强调建设商品林。因此,在林业多种经济成份存在的情况下如何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正确处理好规划需要与所有者利益要求的矛盾,则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重要难题。

(2)树种选择上的难题。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既要满足社会对木材及林木产品的需求,又要满足对林业的多种效益的需求。用小面积的林地进行集约经营,培育出社会需要的木材及林木产品,在此基础上,培育和保护大面积天然林,以实现林业的多种效益,这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重要原则。而要想在小面积上培育出大量的所需木材,树种选择极为重要。树种既要适于林地生长,又要生长快;既要适于培育,又要便于加工增值。因此,我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根据不同区域选择不同的目的树种,并满足商品林业的需要,则是一个主要的难题。

(3)林地使用上的难题。实施林业分类经营,一方面,保存现有天然林的面积,并提高其生长力;另一方面,就是拿出一部分林地,集约经营生产出社会所需的木材。而目前,在林地使用上,存在很多难题,一是森林面积在一定程度上被蚕食,毁林开垦现象十分严重;二是林地和农田在使用上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是一些环境遭到破坏,林地生产力下降。因此,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如何使用好现有林地,保护住现有的森林面积,提高其生产力,同时,在有必要的前提下,扩大森林面积,也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然遇到的难题。

(4)投资体制上的难题。不同的所有制,在投资培育森林上有着不同的方式。国有林区在投资上可以形成规范的制度,而集体和私有开发投资就很难形成规范的制度,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投资的与否取决于所有者,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后,哪些天然林要保护经营好,哪些林地实施集约经营,要受到所有者利益的驱动,既便是造林成林的林地,也容易遭到破坏而挪做他用。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国家必须要有足够资金作保证。

4 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我国林业分类经营对策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既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需要,又是寻找林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我国在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过程中,必须针对所遇到的难题,采取一定对策解决,从而形成具有我国特色,推动我国林业发展的经营战略。

4.1 分步骤、有层次地推进林业分类经营的进程

林产品生产不能超过森林的`再生能力,要求对森林资源在培育、利用和多种用途方面实行综合管理。林业分类经营战略必须以林业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制定规划,分步骤、分层次地推进。按地域和环境要求制定出商品林、公益林的经营规划;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林产品的市场需求,选择目的树种;分步骤、分层次地推进,先从保护天然林逐步转向保护治理环境,先从天然林的一般保护入手逐步转到利用人工林,全面保护天然林,先从国有林区启动,逐步扩展到山区、农村等,实现对森林资源的恢复与发展。

4.2 加强科学研究,寻找和选择商品林树种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商品林的建设是重点。在我国,目前商品林建设有两个关键方面,一方面,选择适合我国的商品林树种,另一方面,在商品林发展过程中,要保持林地的生产力。就我国北方而言,现在落叶松虽易成活,早期生长快,但后期生长慢,再加工的商品化程度低,市场面窄。因此,极需通过科学研究,寻找选择和培育一种或几种目的树种。过去,我国比较注重选择针叶树种,但是大面积营造针叶林造成林地酸化,地力减退,我国现有的人工林,大多是针叶林,主要是第一代,第二代的很少,地力减退也要引起注意,因此,针阔混交的营造林方式必须坚持,且需不断地进行研究、改进和完善。

4.3 构建适合我国林业分类经营的投资和技术体制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然要有大量的投资,投资不到位,投资使用效益差都是不允许的。因此,投资要建立投资法人责任制及项目负责制,通过法律、法规和各种管理制度约束责任人。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科学技术必须先行,目前,林业工作中就科学技术运用上有两个弊端,一是林业企业粗放经营不重视科学技术,林业生产经营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低。二是科研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实验的项目很少有推广见效的,企业极不愿意参加任何有价值的科研和技术推广活动。这种状况不适应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需要。因此,必须构建灵活有效的技术体制,即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依靠科学技术,推进林业分类经营的进程。

4.4 强化林地管理和充分利用林地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策略,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林地的区划和林地利用的规划。但林地现存的问题也不能使林业分类经营更好地进行。因此,必须要加强林地管理和充分利用林地,要遏制林地不断被侵蚀的态势,坚决杜绝毁林开荒、乱占林地的现象;要对生态位置重要的地段,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确保林地作用;要坚决还林于山,还林于沙,利用森林系统的生态作用,改变自然环境;要不断地扩大林地的面积,在森林母体的情况下,依据林木生物学特性,扩种出更多的植物,使林地的利用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永顺.论林业分类经营和森林资源分类经营[J].林业经济,(5)

2 侯元兆.林业分工论的经济学基础[J].世界林业研究,(4)

3 陈国明.浅议林业分类经营的理认依据[J].林业经济,1996(5)

4 刘伟平.林业分类经营:概念与问题[J].林业经济,1998

5 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我国林业行政执法现状分析 篇3

关键词 林业产业;行政执法;历史渊源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5--02

要探讨林业行政执法,首先要明晰行政执法的历史渊源。

现代意义上的行政执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建立在国家权力分立的基础上。17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进一步发展洛克的分权学说,主张把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并分别由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共同行使,以实现国家权力相互制约、制衡的目的。

我国最早的“行政”二字出现在距今超过2 000 a的古籍《左传》中,但其“行政”的含义是指与国家无关的个人或者组织的活动,与现代意义上的行政是有着本质的区别。20世纪初,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中国传统的社会体制快速向近现代文明体制过渡,我国近现代意义上的行政执法体制和理念逐渐形成。在建国以后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用命令、指导、政策代替行政执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作为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行政执法得到了跨越性的发展;同时,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对我国行政执法参与度和行政执法理念完备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1 我国现行林业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回溯历史,我国古代一直奉行中华法系。由于国内外不同的法律发展理念、发展历程,我国业已消亡的中华法系和当下兴盛的大陆法系和欧美法系在法律内在精神、阐释和理解均有较大的差异[2]。近代以来,我国大规模地移植西方国家的法律体制、法律制度,其中就包括了建立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兴盛和权力分立基础上的行政执法;同时,我国行政执法理念受到中华法系的影响,使我国行政执法的立法完善程度、执法的规范程度仍存有较大的不足。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行政执法,我国的林业行政执法由于林业行业的特殊性,其不完善性也有自己的特点,纵观我国林业行政执法,其欠缺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立法上的缺陷

1.1.1 程序不透明

我国因袭“重实体、轻程序”的法律传统,对林业行政执法实体法比较重视,对程序法则是长期的忽视,所制定的程序性规范大多零星分散于成文实体法中,没有形成一部系统的、独立的林业行政执法程序法。英国古有法谚“迟到的正义非正义”,程序正义是司法正义的底限,看不见的程序就如同永不能触及的正义,毫无意义可言。近年,虽然我国加快了林业行政执法程序法的制订和建设,但是制订的法律、法规多为抽象性、原则性的表述,在实际的工作中不具有可操作性,致使在实务中,林业行政执法主体有过大的自由裁量权。

1.1.2 缺乏强有力的外部监督

在我国,林业行政执法监督机构大多为林业部门的内部机构,其本身隶属于林业部门,人、财、物都依靠林业部门,自身独立性弱,执法和执法监督机关一体,既起不到监督的作用,也不符合监督的本质要求。“这种不足使我国林业行政执法的内部无论其监督内容、方式如何公平合理,仍极有可能流于形式。”[3]此外,由于缺乏相对独立的林业行政执法外部监督和行之有效的舆论监督,加之我国林业资源分布广泛,林业行政执法的广泛性、隐蔽性强;同时,有错综复杂的利益牵绊,使得内部监督对于林业行政执法的效用微乎其微,而外部监督不管从介入时间和范围都不足以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约束。

1.1.3 行政主体分散、职能重叠

林业行政执法的职能分散在森林防火、森林公安、林政资源等多个职能机构中,缺乏对整个林业行政行为进行统一管理的执法队伍。同时,每一个林业行政执法职能对应的是多个的行政执法岗位,换句话说,就是一个行政主体行使两种以上的行政职能。这种现状使我国林业行政执法权过度分散,且在内容和权限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这种林业行政职能的交叉重叠非常容易造成林业行政执法的不到位和不作为,降低行政效率[4]。

1.2 执法上的缺陷

1.2.1 执法队伍素质偏低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林业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我国的林业行政执法面广、执法任务重、执法要求高,这对我国的林业行政执法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与这种高要求相对应的是我国林业行政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的现状4]。同时,部分执法人员不具有行政执法资格,这也是我国林业行政执法的一大不足。具有法定的机构编制和人员编制是行政主体资格取得的要件,非法定机构和人员是不能取得行政主体资格的[5]。目前,我国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当下的机构编制、人员编制和执法能力均不能保证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林业行政执法任务[6]。

1.2.2 行政相对人法律意识淡薄

我国的林业行政执法相对人大多数是林农和农民,其法律接受力相对薄弱,且其关注的最多的还是自身的温饱和个人利益问题,对于林业行政执法的目标持不理解、不支持或者对抗、抵制的态度[7-9]。相对人法律意识的淡薄对我国林业行政执法工作的开展造成了的较大的阻力。要从本质上完善我国林业行政执法,必须要在立法层面和执法层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多管齐下全面推进。

2 结语

林业行政执法对于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也必须看到,我国的林业行政执法还存在许多亟待完善和改革的地方,比如缺乏独立的外部监督机构,重实体、轻程序,执法行为不规范等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峻性,对症下药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姜明安.行政程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赵坤元.林业行政执法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5.

[4]应松年.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我国行政法治的必由之路[J].中国司法,2006.

[5]储跃进.林业行政执法存在问题及综合执法模式分析[J].安徽林业,2008.

[6]周生贤.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以一抵十[N].中国绿色时报电子报,2005-09-07.

[7]马广仁,孙富.林业法规与行政执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8]詹长英,缪宝明,林锦华.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林业建设,2009.

[9]沙海民.浅谈依法治林与林业立法、执法、执法监督[C].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论文集[A].2004.

我国林业生态建设问题 篇4

一是林业生态建设有助于社会生态经济发展。通过林业生态建设来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让森林资源、动植物资源得以可持续发展, 使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得以恢复, 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质的转变提供了可靠保障。林业能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以及能源, 推动第三产业升级转型。

二是林业生态建设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衡量标准就是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如何。我国的经济必须要符合生态学理念才可以说和谐。生态经济已经发展成一种环境革命。利用好自然资源, 让生态系统保持平衡, 将引发新的环境革命, 反过来也为生态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三是林业生态建设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科技的发展因为有生态物质作为基础保障而变得越来越先进。以生态化推动科技化可以促进资源基本生产率不断提升, 让投资的边际递减效益得到抵消, 最终因此而防止生物圈的进一步恶化。生态化还使得仿生学迅速发展。人们根据生物特性来研究工业材料, 并将其运用于生产中, 为科技的发展而服务。而生态化又使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经济不断重组, 服务经济、流通经济发展迅速, 对生态系统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四是林业生态化建设有助于保障人们的健康生活及消费。人类的生活因为可持续发展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更加注重质量, 重视绿色消费, 更加热衷于使用天然无污染的食品。在人居环境方面也更重视生态化, 这也深刻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消费方式。而且, 生态环境服务是为了更有价值的消费品。人们的消费观因生态旅游以及生态补偿而变得与以往完全不同。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 人和自然的关系也更加和谐。

2 推动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考

2.1 重视生态效益补偿

为了进一步做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并将其作为服务于子孙后代的公益工程来对待, 我们应该不断完善生态效益补偿体系, 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林业的生态化发展。很多地方政府都开始了林业产权改革, 重新审视当前的生态林业发展问题。在林业产权改革中, 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生态公益林的补偿基金。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国家的森林资源保护法律法规来制定符合本地情况的“森林生效益补偿基金”, 对林业开发者明确生态保护责任, 规定受益人也是补偿者, 构建完善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不断拓宽生态公益林的补偿基金募资途径。对于本地的得益于旅游、水利电力、矿山等资源的利益单位, 需要他们按规定缴纳部分资金, 并将这些资金全部用于林业生态建设及保护工程。对于那些损害生态环境的单位或者个人, 应该给予经济赔偿惩罚, 以便更好地对生态环境进行补偿。

2.2 改进生态应用技术

各级政府及相关单位要加强合作, 联合研究生态系统, 监测本地的林业生态体系。认真做好本地区的林木苗种的培育工作, 调整本地林业树种结构, 以高科技提高林木质量。利用高新技术来改进林木加工产业结构, 要以发展木材工业整体水平为主, 不断挖掘林木资源及相关工业产业的附加值, 以便适应激励的竞争环境。加快本地林业经济结构调整, 以优质的、符合本地生态系统的林业资源来促进林业生态建设的和谐发展。

2.3 树立社区林业思想

所谓社区林业, 就是以农村社区为基本单位, 将林业作为对象, 引导农民开展林业建设。这种林业发展模式会让农民负担一部分责任, 但是也能够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变过去那种“就林论林”的落后思想, 利用农村社区, 宣传人和自然的重要关系, 发动农民群众参与林业建设, 并将此作为本地的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部分。这样一来, 以农村社区为主的新型林业生态建设关系由此确立。农民群众在林业的改造及管理中积极实现预期的生态化建设目标。这种调动农民主动性的林业发展机制主要以主动参与为主, 更体现了社区林业生态化建设的自主性。

2.4 发展生态旅游业

由于人类社会的进步, 我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变化。而且森林生态旅游发展迅速, 进一步为林业生态化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也让国企的经济增长途径更加多元化。人们越来越注重森林生态旅游。所以, 各地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去推动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制定生态旅游战略发展对策, 提高旅游区的基础设施质量。结合林区优势来发展较为全面的生态旅游业已经成为了各地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摘要:从国家的环境发展规划来看, 林业生态建设能够净化环境污染, 美化生态环境, 让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目前我国正在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努力, 发展生态林业就是体现了中国梦的精神实质。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怎样科学实施林业生态建设措施, 保证社会环境稳定发展, 是本文的主要探讨之处。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定华, 王建林.天然林紫燕经营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6)

我国林业 篇5

自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的大发展以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做代价,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危机,水土流失,泥石流,洪水,温室效应等等。而森林则肩负着改善环境的重任,故对林业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在200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明确提出: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要,我国要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共同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

林业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等。发展林业,除可提供大量国民经济所需的产品外,还可以发挥其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环境等重要作用。

一、我国林业现状:

(一)森林资源概况:在当今世界森林资源总体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我国依据自己的国情和林业发展情况,积极推行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基本政策,充分发挥制度优势,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林业建设,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在生态环境改善和林业产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我国林业生态建设 1.造林绿化事业蓬勃发展,奠定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

2.各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构成了我国林业生态体系的基本骨架。

3.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示范工程,构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新格局。

4.野生动植物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初步形成。

5.林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有了一定基础,向着高起点、网络化方向发展。

(三)林业产业发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林业产业已发展成包括营林造林、木材采伐、木材加工、林产化工、制浆造纸、机械制造、野生动物驯养繁殖、野生植物培育及合理利用、森林旅游、多种经营等综合性的产业,并有了长足进步。

二、我国林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林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国森林资源存在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世界第139位。人均森林面积0.145hm2,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蓄积10.151m3,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湿地资源存在总量不高,人均占有量较低、部分湿地严重退化的问题。我国自然湿地仅占国土面积的3.77%,远远低于6%的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自然湿地面积0.028公顷,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湿地面积的13.15%。有关部门监管不规范,局部地区乱砍滥伐现象严重。

1、土地沙化

我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共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南方沿江、沿河、沿海也有零星沙地分布。多年来,我国采取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措施植树造林,防沙止漠,延缓沙化扩展。但由于乱采滥挖、乱砍滥伐、滥用水资源等人为因素破坏,我国土地沙化仍呈不断扩展之势。20世纪50-6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扩展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90年代,每年扩展2460平方公里;目前,每年扩展3460平方公里。强沙尘暴天气50年代发生5次,70年代发生13次,90年代发生23次,近几年来每年都发生10余次,沙尘暴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危害越来越大。目前,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达到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受沙化影响的人口达4亿多,由于沙化每年直接经济损失540多亿元。

2、水土流失严重

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每年流失土壤养分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化肥。目前,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的土壤50亿吨。20世纪50年代,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90年代已经上升到56万平方公里。西部地区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尤为严重,每年输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约有80%来自这一地区。

3、旱涝灾害严重

森林、湿地的破坏,造成调节气候、调节径流和蓄水功能下降,导致旱情、加剧涝灾。我国20世纪50年代受旱农田1.2亿亩,90年代达到3.8亿亩。全国500多座城市有300多座缺水,40多座严重缺水。1972年黄河第一次断流,1985年以后连续出现断流,1997年断流时间达226天。全国因干旱每年损失2300亿元。在我国,洪涝灾害也十分严重,近50年来,每3年就发生一次大洪水,我国平均每年罹涝耕地面积1.5亿亩,成灾面积1.2亿亩,损失粮食100亿公斤左右。由于泥沙淤积,黄河下游已成为地上悬河;长江的荆江河段河床已高出两岸8米;全国8.2万座水库总库容被淤积三分之一。

林业产业发展水平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状

况未从根本上扭转,低层次重复,粗放型扩张现象依然存在,致使林业产业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资源利用水平低、经济效益差。林业科技成果供给线路不畅,集成化供给不足,转化动力不足等等。

三、我国林业中的法律:

为了保证林业的正常运行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

林业法律法规是指由国家权力机关、有关国家行政机关以及地方权力机关制定和颁布的、适用于林业各项活动领域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政府规章等法律规范的总称。林业法律法规的任务就是保障我国林业发展基本目标的实现,为国家规范和促进林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提供法律保障。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本形成了以森林法为主体,其他相关林业法律、法规、规章相辅相成的林业法律体系。当前我国的林业法律法规基本覆盖了林业建设的主要领域,林业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公布施行了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种子法、防沙治沙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8部相关法律,国务院颁布了森林法实施条例、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和退耕还林条例等20多件行政法规,国家林业局制定颁布了50多件部门规章,各省区市根据当地实际,公布施行了300多件地方性林业法规和规章。我国林业主要的几部法律:

1、《森林法》

1984年9月20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自1985年1月1日起施行。1998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决定》,自1998年7月1日起施行。共七章49条。

2、《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年11月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9年3月1日起施行。共五章42条。

3、《防沙治沙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共七章47条。

4、《种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自2000年12月1日起施行。共十一章78条。

四、林业相关法律对林业发展的作用:

林业法律中《森林法》是林业法律体系核心法律。林业法律的核心是林业,而林业法律体系的核心也就是森林法。森林法是以森林、林木的培育种植、采伐利用和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管理活动为调整对象。综合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于一体,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蓄水保土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为目的法律。作为林业法律的基石和核心,森林法是较早制定的林业法律,其所针对的范围也是林业法律中的重点,它为发展我国的林业事业、逐步改善森林资源状况、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提供法律保障。《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是林业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野生动物资源占林业资源的很大比重。它是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制定的法律。它强调:保护野生动物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度过了以损害环境来发展经济的阶段后,我们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而野生动物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起着极大的作用。这也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法律。比如种子法、防沙治沙法、农村土地等。这些法律,构成了整个林业法律体系。特别是森林法和野生动物法,这两部法律是整个林业法律体系的基石。森林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其他林业法律法规,作为一个组成要件形成了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使得我国各林业工作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推动现代林业建设、促进林业部门依法行政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林业全力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篇6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介绍说,通过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使我国的森林面积和蓄积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如今,全国森林面积已达到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8.21%,活立木总蓄积达到136.18亿立方米,我国现有森林年均生长量达到5亿立方米。

随着中国森林资源的增长,年吸收二氧化碳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据专家初步估算,2004年中国森林净吸收了约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同期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

贾治邦介绍说,我国政府将通过直接减排(即减少工业排放)和间接减排(即森林吸收二氧化碳),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做出更大贡献。增加森林间接减排,重点是抓好五项措施。

一是扩大造林面积,可增加森林碳库容量。全国现有0.57亿公顷无林地、2.64亿公顷荒漠化土地、1.74亿公顷沙化土地。若将无林地全部绿化,30%的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营造成灌木林,经测算,新增造林地年均净生长生物量6.7亿吨,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2.26亿吨。

二是改善森林经营,可增强森林碳吸收能力。加强森林经营管理,使森林年生长量再增加约5亿立方米,年可增加10.86亿吨固碳能力。

三是成林、过熟林采伐地更新造林,可以拓展森林的碳库容量。按现有年森林采伐消耗量,可折合新增243万公顷采伐迹地,再造林后年均增长可固定二氧化碳0.57亿吨。

四是加强湿地恢复与管理,可以增加湿地的贮碳量。全国现有湿地3848.55万公顷,近40%的自然湿地已纳入保护区。若按湿地保护规划,恢复被开垦的0.1亿公顷湿地面积30%计算,年均固定二氧化碳0.28亿吨。

五是替代不可再生的原材料,可以大量减排。通过使用可再生的林木产品,替代化石能源密集型的钢材、水泥和塑料等原材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能源林示范基地1250万亩,到2020年,培育能源林2亿亩,能满足600多万吨生物柴油和装机容量1500多万千瓦年发电的原料需求。

论我国林业行政许可制度 篇7

1 林业行政许可的概念

林业行政许可通常称之为林业行政审批, 是指林业行政管理机关 (或者其委托部门和法律授权的其他单位) 根据当事人的申请, 依法对申请人进行审查并赋予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从事某种活动的法律资格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法律权利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作为国家行政许可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业行政许可是国家对林业管理使用最频繁、最普遍的手段之一, 与个人或者组织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贯穿于林业建设和管理的各个方面, 而《行政许可法》的颁布使林业行政许可的法治化、制度化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2 林业行政许可所遵循的原则

2.1 生态基本规律的原则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根据生态学的观点, 森林在物种数量与物种消亡之间存在着临界阀限现象, 它遵循着“物物相关律”等生态学的基本规律。例如: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因引进了原来没有的有害生物———美国白蛾, 且没有捕食者, 造成美国白蛾种群大暴发而威胁该森林生态系统;又如长江、黄河上游的森林生态系统其功能主要是水土保持, 是绝对禁止采伐的, 而苏南的森林生态系统则可以适当提供木材。因此, 在森林资源和林业管理中, 必须按照自然生态规律的要求, 科学确定林业行政许可的审批事项, 对许可行为进行全过程监管, 以防止生态悲剧的发生。

2.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在几千年的探索实践中找到的一条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繁荣稳定的发展道路, 也是对现代生态学、环境经济学以及环境伦理学思想理念的归纳。对林业而言, 就是要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 不要超过森林资源的承载能力, 以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人类以后从森林资源利用中获得收益的权利和机会。并通过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保证人类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在林业行政许可的设定和执行过程中, 要将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所要实现的理想目标, 用新的发展观取代旧的发展观。

2.3 强度“行政干预”原则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步伐的进一步加快, 自由竞争、自由经营等各种从事创造财富活动的程度也进一步加剧, 然而这些活动大多数是以疯狂掠夺自然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来获取高额利润。在这个制度下, 人人只图急功近利, 不顾长远后果, 对利润的贪婪导致了对大自然的严重破坏, 造成了“共有物的悲剧”。

为防止利润趋使下对森林资源唯利是图的掠夺, 保护有限的森林资源, 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 当行政权对市场调控为适度干预时, 对林业行政许可应实行更为严格的“强度干预”原则, 以克服自由经济所无法触及的个人权利的滥用和资源破坏之流弊, 防止“共有物的悲剧”的发生。

除了以上的原则外, 林业行政许可还应该遵循许可法定原则、许可公开原则、许可公正原则、权利保障原则和及时便民原则等行政许可的一般原则。

3 林业行政许可的种类

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行为许可, 是指当事人被许可从事某种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行为或从事某种可能威胁森林资源安全的其他行为。一般来说, 林业行政许可中被许可行为具有短暂性和期限性, 有时还是一次性的。目前我国的林业行政许可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这种许可又大致可分为以下3种:

3.1 森林资源利用许可

森林资源利用的许可往往是对森林资源的直接开发利用, 是以消耗森林资源为代价的, 主要包括林地征用、占用许可, 森林公园、苗圃、自然保护区等的设立和规划许可, 野生动物捕猎许可, 林木采伐许可, 野生植物 (含野生药材、天然种质资源) 采摘许可等。这些对森林资源的利用技术含量少、水平较低, 是对森林资源利用最多的许可, 也是在今后的林业行政许可中应最严格控制的许可。

3.2 经营、开发森林资源的资格许可

经营、开发森林资源的资格许可, 是指当事人的申请经审查同意后, 就可以在法律法规的允许下, 较长时期地从事某种经营或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行为。这种对森林资源的利用, 不再停留在对森林资源原始、直接的开发利用上, 走出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主要包括:木材经营 (加工) 许可, 收购野生动物及其产品许可,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 林木种子生产和经营许可, 自然保护区、林场等开展旅游等活动的许可等。

但这些方面的许可在制度上往往不够建全, 应该按照遵循生态规律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不断完善上述审批事项, 规范利用许可, 维护森林生态平衡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森林资源保护许可

森林资源保护许可是指为了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林业法律法规规定对一些有可能危害森林资源安全的行为实施许可管理, 主要有动植物检疫许可, 林区用火 (含可能引起森林火灾的其他活动如实弹演习等) 许可, 购买猎枪、弹具许可, 外国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许可等。

4 林业行政许可存在的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我国加强了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 并修订了《森林法》及其配套法规, 但是, 现行的林业行政许可制度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一是许可证的实施范围还不能满足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二是多数许可证的发放程序还很不规范, 对许可证颁发程序监管不力;三是对依据许可证采取的行为还未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与监督机制等。

正是由于我国林业行政许可制度还存在着以上缺陷, 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 目前我国森林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的现象十分严重。不但毁林现象时有发生, 违法批地、占地屡禁不止;而且滥伐盗伐林木、非法捕杀、贩卖国家珍贵野生动物案件接连发生, 重特大案件还呈现上升趋势, 一些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旅游开发活动规划管理不当,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等。以森林资源为主体的自然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 必须完善林业行政许可制度, 加强对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5 对林业行政许可的思考

为了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林业法律、法规规定对一些可能危害森林资源安全的行业实施许可管理, 这无疑是必要的。1973年, 联合国颁布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指出:“认识到许多美丽的、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和植物, 是地球自然系统中无可替代的一部分, 为了我们这一代和今后世世代代, 必须加以保护。”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人类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升, 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开发利用水平提升, 技术含量较高, 不再停留在对森林资源原始的、直接的开发利用层面上, 尤其是随着贸易性和非贸易性 (如交换、赠送、随身携带种苗进境) 引进种子、苗木的批次、数量增多, 国外危险性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传入我国的机会也相应增多, 潜在威胁越来越大。这样的例子在国内外已不鲜见, 如白千层 (Melaleuca quinquenervia) (为了重新造林, 1906年从澳大利亚引进, 现在已经占领了包括佛罗里达在内的广大地区) 、女贞 (Ligustrum robustum) (为了烧柴而引进, 现在已经取代了毛里求斯的Masc-arene群岛和Reunion的本土森林) 。而现行的林业行政许可制度在这方面往往不够健全, 应该按照遵循生态规律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 根据需要将活动依法纳入林业行政许可的审批事项, 同时不断加强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的审批和监管管理, 不断健全林业行政许可制度。

同时, 也应该欣喜地看到, 作为一个对森林资源利用要求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生物入侵的重要受害国之一, 国家对林业行政许可进一步加大了完善措施, 规范了森林资源开发利用行政许可, 如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办公室于2003年3月1日作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国家森林公园申报及审批程序的通知》;《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已于2002年12月15日起施行;国家林业局于2003年4月14日首次发布了“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 公布了233种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 2003年5月30日下发了《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检疫审批和监管规定》, 加强了对国外 (含境外) 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村料的检疫管理。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是对林业行政许可制度的完善, 且在更大程度上保护了森林资源, 维护了生态利益, 促进了林业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 应当认识到林业行政许可制度在保护森林资源、保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更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 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自然资源基础, 就必须加强林业行政许可制度建设, 不断完善林业行政许可制度。

参考文献

[1]罗文燕.行政许可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2]陈泉生.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3]金瑞林, 汪劲.中国环境与自然资源立法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4]金瑞林.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5]贺庆棠.森林环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6]李雄华.论林业行政许可[J].林业经济问题, 2002 (5) :274-277.

[7]张鹃.关于行政许可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7) :118-124.

我国现代城市林业发展探讨 篇8

城市林业主要是由林学、园林学、园艺学、生态学以及城市科学等组成, 以服务城市为主旨, 将城市内林业与园林有机融合, 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一体[3]。近年来, 城市林业作为一门前景广阔的边缘性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城市林业的功能也逐步被人们所熟知, 这些功能与人们的身心健康、生存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密切相关。城市林业系统在城市中已经具有不可替代和估量的作用。

1 城市林业建设的意义

城市林业是由林业和园林融合而成的, 是建设、经营和利用城市森林的事业。城市林业也是城市建设的必要内容, 城市林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并且能够利用其特有的生态功能解决城市的许多问题, 提升城市建设的质量。目前, 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快, 城区内高楼大厦林立、路桥纵横交错, 人口密度大, 土地资源紧张。针对这一现状, 城市林业需要结合现代城市的特点, 将城市核心区域的林地、林网以及散生木等高效整合, 合理提升城市林木数量, 通过城市森林、河流、沟渠、塘坝、水库等有机一体化, 逐步建立以核心林地为森林生态基地, 以贯通性主干林木廊道为森林生态连接, 以各种林带、林网为森林生态脉络, 最终建成城市环境有效改善、城市活力显著提高的林水一体化城市林业生态系统[3,4,5]。

2 城市林业发展的思路

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具备完善的发展思路。城市林业发展总体规划结构布局必须以我国林业的建设思想和城市林业自身的特点为基础, 其布局的三大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了生态保障林、产业发展林和文化传承林。三大体系是从我国城市林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 根据森林的主要功能进行合理的定位划分, 共同构成了城市森林资源的整体[6,7]。其中, 生态保障林体系是城市林业的基础, 能够有力保障产业发展林和文化传承林2个体系的健康持续发展, 而产业发展林和文化传承林体系则有效完善了生态保障林体系的生态功能, 避免或延缓生态保障林体系可能面临的破坏压力, 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经济和文化需求。为此, 城市林业发展的思路要逐步从注重人们视觉效果为主向兼顾视觉美感与生态效能观念的转变;从注重提高绿化地面积向提升土地立体利用率的转变;从集中在城市区域内绿化美化向建立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6,7,8]。

3 城市林业的发展措施

3.1 发挥乔木生态功能

城市绿化必须强调以树木、森林为主, 灌丛、草地为辅。通过发挥单株、带状、小片状乔木林各自的不同作用, 提高单株树冠、带状和片状林冠的边缘伸展效应, 增强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5]。由于高大的乔木具有庞大的树冠, 所覆盖的面积通常是其占有树盘面积的若干倍, 其生态功能是单一草坪无法比拟的。此外, 单位面积内的乔木体积也是草坪体积的百余倍, 所以在单位土地面积内, 高大乔木能够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改善居住的环境。

3.2 树木多整枝少截干

在城市林业建设中, 为了提高城市地上空间利用率, 绿化树木一般不应截干。但是, 我国城市园林乔木普遍进行截干处理, 定干高度一般在2~3 m, 由此形成的树冠可正好处于行人视野。然而, 这种截干一方面破坏了城市空间的协调性, 另一方面降低了乔木的抗雪压和风折能力。同时, 由于截干造成树冠过低, 阻碍了人群活动区域空气的流通和扩散, 从而加剧人群密集区的空气污染。如果对乔木采取不截干, 辅助修枝提高乔木枝下高度, 使乔木自然成冠, 可以大幅提高乔木本身美观度, 既可以避免上述弊端, 也能够减少因树冠过低造成对商店等经营场所门面的遮挡, 同时有利于车辆的通行。

3.3 形成合理的城市森林结构

由于森林具有混交复层结构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能够有效地提高空间生物量和叶量的占有率, 其生态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1,2]。为此, 城市林业应坚持以乔木为主体, 建设乔、灌、草、藤复层结构的近自然城市森林, 充分发挥森林的空间边缘效应, 以实现单位面积土地上最大的植被覆盖。

3.4 增加攀援植物的比例

攀援植物, 如爬山虎、紫藤等, 具有良好的吸附攀援能力、较强的适应性和耐旱性。在城市的楼房、桥梁以及道路护坡等区域可以种植适宜的攀援植物, 能够达到极佳的美化绿化效果。同时, 由于攀援植物具有较强的吸附和抵抗氯、氟、硫污染的能力, 对于改善环境污染、减轻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具有较好的效用。同时, 攀援植物的垂直绿化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使用率, 缓解城市绿化空间有限的突出问题。因此, 攀援植物的应用在城市林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摘要:简述城市林业的产生基础, 针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现状, 指出城市林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宏观发展思路, 并提出城市林业发展的技术措施, 以促进现代城市林业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林业,发展措施,中国

参考文献

[1]彭镇华.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生态文化, 2007 (G) :23-26.

[2]彭镇华.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的几点思考[J].浙江林业, 2005 (11) :29-34.

[3]张鼎华.城市林业[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4]钱易, 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5]聂磊.关于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林业一体化的思考[J].城市问题, 2007 (3) :26-31.

[6]王俊海.城市林业发展与思考[J].农技服务, 2011, 28 (6) :850, 852.

[7]刘宏伟.浅谈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4) :230.

我国林业管理概况及发展探讨 篇9

1 我国林业管理的概况

1.1 林业管理的初期阶段

建国之初, 我国整体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都比较落后。在林业管理方面, 主要是从事木材生产。由于建国之初帝国主义的封锁, 我国木材生产均来源于国内林业资源的采伐。为了改善我国的经济条件, 国内大生产, 生产项目大量增多。而工业领域需要的木材资源也逐渐增多。当时国民的思想认识也不够, 对林业资源的保护不够重视。这些因素致使原始林业资源遭受过度采伐。

1.2 林业管理的恢复阶段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 国民经济水平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水平有所提高, 开始重视林业资源的保护。林业管理方面, 强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国家也颁布了相关的林业扶持政策, 林业管理不仅仅是保护原有森林, 更是开展了人工造林。尽管如此, 林业资源的增长速度依旧较为缓慢。

1.3 林业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阶段

在新时期, 世界各国开始提倡环境保护。我国林业管理也开始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即可持续发展阶段。国家给予林业项目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有效实施退耕还林。并加强林业资源的培育和管护, 加大采伐区的监督管理, 实行社区共管森林经营制度。林业管理从原本的单一型事业, 渐渐转变成生态建设主体。造林方式也从人工造林转变成为经营化造林。

2 我国林业管理的发展

我国林业管理,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开发多功能型的林业, 将林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综合化的进行发展。除此之外, 科学合理的对森林的结构、形态进行建设。

2.1 综合开发林区

开发和利用林区, 不单单是采伐木材。可将林区发展成为森林旅游, 运用花卉、园艺等手段提高林区的美感。对森林进行美感的规划, 是人类的意识所趋。只要推行一些维护自然生态稳定和平衡的措施, 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规划造林景观、抚育幼林景观、更新森林景观等。该开发模式能够发挥出森林的培育潜在功能和人们的游赏功能。比如建造花木园区, 供游客赏看。除此之外, 还可在林区内种植绿色产品, 比如茶叶、果树等。通过一体化的产、供、销, 综合开发林区, 协调发展林业的内部产业。

2.2 采伐与育林相结合

我国森林面积处于世界前列, 但是人均森林面积和森林贮蓄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建国之初我国大面积森林毁坏, 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及时造林可以增加森林资源量, 确保可持续的利用森林资源。普及林业保护的知识、宣传植树造林的意义, 只是林业管理工作内容的一部分。关于林业管理物质利益, 在林业管理发展的过程中, 会逐渐衍生为以经营单位和林农开展造林活动。经营单位与林农不可能无偿的开展植树造林, 其积极性的调动, 必然是要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 这就要求改革现有的林业税收。一些林业税收是多余的、不合理的, 要及时取消。严格控制好林业管理的经费, 规范使用用途。除此之外, 营造林要因地制宜, 结合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合理规划造林工程, 确定树种的类别, 这些都对林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

2.3 提升林业的科技水平

我国林业生态资源脆弱的致命因素便是科技水平低。我国运用科学手段开发和利用林业的时间较短, 林业管理方面很少应用到科学技术。在林业管理的发展中, 必然会重视科技水平的力量。科技水平主要在营造林、林产工业和宣传林业信息方面发挥作用。在营造林方面, 生物技术能够培养出高存活率的树种, 该树种抗虫害、雨蚀的能力强。而栽培技术和树种遗传基因技术, 能够改善木材的品质和品种。可使得管理人员收集信息更为方便, 信息来源也更为广泛。以科学技术向林农宣传林业知识, 林农遇到林业生产的难题, 还可以使用信息技术获取到需要的信息。

2.4 采伐区有了更全面的监督管理

社会经济的发展, 需要更多的林业资源。林业发展受到滥砍滥伐行为的制约, 若要实现林业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严控该现象的发生。因此, 在林业管理的发展过程中, 将严管林业采伐区, 明确主体间的责任, 林业管理人员需有一定的责任意识。采伐区根据实际情况落实好责任制度, 将伐区内的管理责任归纳入考核范围内, 认真负责林业资源的监管。不会出现无证运输和采伐的现象。同时, 关于过度采伐的问题, 要重点处罚, 避免出现有碍于林业持续发展的现象。

2.5 林业管理经营近自然化

我国林业管理发展趋势将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向自然化发展。近自然经营管理先观察自然生态林的能量流动、地理地质、气候水源和物质循环信息。根据森林资源的特征和状况, 采取相应的人工设施和技术, 完善自然生态林的原有生态。本着依靠自然原有的力量来经营森林, 构建一个近似于自然生态的模式, 最大化的提高森林生态内的生产力和自然循环力, 近自然经营管理能够更完美的保护林业资源。

3 结语

我国林业资源较为稀缺, 如果林业资源可持续的发展, 则不能用扩大农业经营的方式实现。目前, 我国林业占用问题较为严重。我国需构建一个新型的林业科技制度, 遵循市场导向机制, 运用科学技术, 和谐的进行林业管理。林业资源的采伐和保护, 要遵循适应性、可持续发展、预防性的原则。我国林业管理, 需改革林业体制、因地制宜, 向生态和谐、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华, 张莹.浅谈我国的林业管理概况与发展趋势[J].现代园艺, 2012 (18) .

我国城市林业建设问题和措施 篇10

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准的高低主要象征是城市化状态, 这是人类向前发展的结果。城市园林最早开始于北美洲, 它的出现是人们应对环境问题所研究的产品。城市园林出现的契机是因为城市化进程、城市中生态环境的损坏、人类对环境的追逐还有城市永续前进的需要所产生的。

2 城市林业的概念和范畴

2.1 城市林业的概念

城市园林业是一项前进飞速、前途宽阔的学科。城市林业是园林学、园艺学、林学、生态学以及城市科学等构成的交错科目, 同时和景观创建、公园管制、城市策划等相辅相成。所关联到的范围广, 不过以城市林业培养、运营以及管制为中心。城市林业就是在城市和城市附近生存的枝叶比较繁荣观赏性的绿色植物。城市园林按照解析问题的立场不一样, 又有广义以及狭义两种定义。

狭义的城市林业概念是: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 它是研究培育和管理那些对城市生态和经济具有实际或潜在效益的森林、树木及有关植物, 其任务是综合设计和管理城市树木及有关植物, 以及培训市民等。

广义的城市林业概念是:城市林业是研究林木与城市环境 (校气候、土壤、地貌、水域、动植物、居民住宅区、工业区、活动场所、街道、公路、铁路、各种污染等等) 之间的关系, 合理配置、培育、管理森林、树木和植物, 改善城市环境, 繁荣城市经济, 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科学。

2.2 城市林业的范畴

城市园林的宗旨是以服务城市为主, 它是把园林和林业综合在一起的方式;城市城郊一体化, 综合社会、生态以及经济利益为一身的林业。城市林业不只是把园林进行扩张以及伸展, 这也是把以往的林业凝聚提升。现在, 城市林业的范围是:只要是城市规模内的树木、植被、森林以及相关区域内的生物, 都在城市林业的管辖范围内, 主要包含:城市水源、生物生存地、户外公共场所、污水治理场、花园、公园、植物园甚至街道两旁的树木;居住地域、单位、医院、矿区、不对等院内的植物;风景区、森林、绿化带、林带、城市绿化栽植的花圃以及苗圃中的植物。

2.3 城市森林的功能与作用

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杂质以及气体, 保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超标;整治以及改良区域内气候状况;吸收杂质, 监察空气中的有害物;抑制菌类生长, 降低噪音;保持水土, 优化环境;保护物种;带来社会以及经济利益。

3 城市林业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人口数量的激增, 工业的飞速前进, 城市中具有的生态环境矛盾越来越突出, 同时对人们的身体以及心灵健康带来了很坏的影响, 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人们日益清楚, 进行城市林业是完善城市环境最关键的措施。充分发挥森林降低噪声、优化空气、保护水土、调整期后、优化环境的性能是完善改进城市环境的关键措施。

4 我国城市林业的问题及目标

4.1 我国城市林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归于发展中的行列, 从国内城市林业的前进形式来讲, 也依旧属于发展中水准。现在, 国内城市林业的遮盖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一, 平均在每个人身上只有五点三平方米, 和经济发达的国家相差很大, 这也远远低于联合国要求的人均六十平方米、国家土地一半的植物覆盖率的标准。

4.1.1 城市林业、绿地总规模不大, 品质不高, 公共绿地品质和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相差太大, 很难达到城市永续发展的标准。

4.1.2 城市林业的建筑还没有全部都归于城市整体策划中, 林业的前进速度远远低于城市前进的速度, 林业建设的速度不如损坏的速度快。

4.1.3 城市森林结构不合理, 特别是树种选配上的树种单一, 使许多城市形成“多街一树”的单调景观, 立体绿化效果差, 因而难以发挥三大效益。

4.1.4 因为思想以及措施上的落后, 致使国内城市对林业的运营管制粗放, 这就使得城市林业体系生物种类、稳定发展还有再生能力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 能够承载的负荷太轻。特别是因为国内体制上存在的不足, 城市林业中所牵扯到的环保、林业、园林、城市建设、土地等机构, 在相互协调之间留有一定的问题, 例如经营管制以及产权的划分等, 这些都会对林业的顺利进行产生阻碍。

4.1.5 民众对林业的活动参与的不多, 对林业还没有全面的了解, 现在城市林业永续发展的用途还没有得到注重, 城市林业带来的好处还没有被民众所了解, 这为城市林业的永续发展带来了阻碍。

4.2 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目标与对策

4.2.1 始终坚持城市园林地位的重要意义, 对于生态的环保问题与广泛宣传方面要重视起来。慢慢的完善城市园林的教育体制, 这样就能够使人们更深入的了解其重要性与多样性, 增加了人们与社会对于城市园林的重要作用的意识, 激励人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园林保护的工作之中。

4.2.2 创建一定的制度, 将城市林业的创建归放在城市创建整体策划里, 同时调理好管制机制, 将园林机构以及林业机构放在一起统一进行管制, 调解好环境保护、城市建设、森林行业、园林行业、市政府、国土管制、交通等各个机构之间的关联, 保证国内城市林业顺利的开展。

4.2.3 开阔城市林业以及绿化的规模, 提升城市林业面积、树木种类、绿地品质, 使用生物之间相互促生的规律, 创建适宜的多物种、多层次的城市林业和景观构造类型, 同时主动进行城市林业的探索, 创建城市林业永续发展的标准以及宗旨, 并且, 增加对国内城市林业树种的养殖、保卫以及管制, 充分展现城市林业能够带来的高效率的社会、经济、生态利益。

4.2.4 科学地经营管理城市林业, 实施城市林业的分类经营, 制订统一的城市林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政策, 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 消化和吸收, 开展城市森林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技术的研究, 积极推行清洁卫生生产, 提高城市林业产业发展水平和城市森林资源的利用率, 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和城市森林旅游业。

4.2.5 重视对城市园林科学性的研究与检测, 多培养专业性的人才, 完善结构机制, 使我们的队伍能够将古典风格与传统技术合理运用, 现代风格与现代技术相映衬的管理团队。

4.2.6 广泛筹集资本, 加强城市在林业方面的投资成本, 创建保护城市环境的林业资源、完善城市生态体系, 拟定以政府为带领, 全民共同协助, 银行贷款为填补。成立城市林业发展需要的专项资金, 同时建立健全相关的法规标准, 以便促进城市林业的前进。

4.2.7 健全并出台与城市园林保护与发展方面的制度, 重视其执法与监督的重要性, 同时还要加强执法的力度, 重视其效率的提高, 确保我国城市林业的建设能够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我国林业现状 问题及对策 篇11

【关键词】我国林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1.我国林业资源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1.1森林资源发展空间大,我国森林资源总的变化趋势是:森林面积逐年增加,每年以200万hm2速度递增,林木生长量开始大于消耗量,森林资源的发展在数量上开始走出“低谷”,扭转了长期以来森林资源下降的局面,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的“双增长”。森林资源是决定林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WTO后冲击的重点虽然是林产工业,但竞争的焦点却在于林业产品,而林产品的关键原料在于森林资源。

1.2竹資源丰富我国是世界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类栽培和加工利用最为悠久的国家。其竹林面积达700万hm2,约占世界竹林面积的1/3、用材竹林总蓄积量约9700万t。竹材和竹制品,无论在品种还是在产量方面,在世界上我国均为首位。竹林中的竹笋和竹荪是天然保健食品,也是出口创汇的重要资源。

1.3盛产松香和林副特产品我国松香每年产量在40万t左右,居世界首位。除供应国内市场外,也是大宗出口商品。我国脂松香在国际市场上有很高的声誉,占据重要地位。近几年出口量均在20万t左右,年创汇均在1亿美元以上。我国芳香油年产量2~3万t,其中桉树芳香油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

我国林副特产品资源丰富,其中不少是名特优产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信誉,具有较强劲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基本垄断了港澳市场,在东南亚、日本、德国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

1.4国内市场需求旺盛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对林产品市场的需求十分旺盛。由于近年来我国在建筑业、室内装饰、家具等方面以及对纸产品的需求增加迅速,其木材、人造板、纸产品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这就为我国林产工业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1.5森林资源存量小、质量低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其特点是存量小、分布不均、森林质量下降、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水平低,林木生长量不高。

2.对策

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一道主要工序。通过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清除灌木、杂草和采伐剩余物。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还可以改变小地形,使透光度增加或减少。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增加透光度,因而在白天地表层的温度要比有植被覆盖时上升得快,整地后改变了土壤物理性,使土壤温度状况发生变化。因而,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使幼林的生长情况显著改善。整地还能保持水土、减免土壤侵蚀,同时也有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

2.1造林地的清理造林地的清理,是造林整地翻垦土壤前的一道工序,把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竹类以及采伐迹地上的枝丫、梢头、站秆、倒木、伐根等清除掉。分为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和块状清理3种方式。

清理的方法可分为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和用化学药剂清理。割除清理可以是人工,也可以用机具,如推土机、割灌机、切碎机等机具。清理后归堆和平铺,并用火烧方法清除。也可以采用喷洒化学除草剂,杀死灌木和草类植物。

2.2整地方式和方法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

局部整地又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主要用于平坦地区。局部整地是翻垦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

带状整地是呈长条状翻垦造林地的土壤。在山地带状整地方法有:水平带状、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沟、带状、高垄等。

块状整地是呈块状的翻垦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山地应用的块状整地方法有:穴状、块状、鱼鳞坑;平原应用的方法有:坑状、块状、高台等。

2.3造林方法播种造林法:又称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但是这种方法造林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较严格,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较高。播种造林的适用条件:适合于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如橡栎类、核桃、油茶、油桐和山杏等大粒种子。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对于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更为适宜。

播种造林的方法有:块状播种、穴播、缝插、条播和撒播等。播种前的种子处理包括消毒、浸种和催芽等措施,对保证春播,早出芽,增强幼苗抗旱能力,减少鸟兽等危害极为重要。

植苗造林法:又称栽植造林、植树造林,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生长稳定,因此,对造林地立地条件的要求相对地说不那么严格。但是,在造林时苗木根系有可能受损伤或挤压变形和失水,栽植技术要求高,必须先育苗,却也节省种子。总之,植苗造林法受树种和造林地立地条件的限制较少,是应用最广泛的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应用的苗木,主要是播种苗(又称原生苗)、营养繁殖苗和移植苗。有时在采伐迹地上进行人工更新时,可以利用野生苗。近年来,有些地区发展营养器苗造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植苗造林后,苗木能否成活,关键是苗木本身能否维持水分平衡,所以在造林过程中,从苗圃起苗、选苗、分级、包装到运输、假植、造林前修剪,直至定植全过程都要保护苗木不致失水过多。最好是随起苗随栽植,尽量缩短时间,各环节要保持苗根湿润。

分殖造林法: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干、枝、根等)及竹子的地下茎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能够节省育苗时间和费用,造林技术简单,操作容易,成活率较高,幼树初期生长较快,而且在遗传性能上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但要求有立地条件较高的造林地,同时分殖造林材料来源,受母树的数量与分布状况的限制,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适用营养繁殖的树种,如松树、杨树、柳树、泡桐和竹类等。■

【参考文献】

[1]黄桂平,李素若. 造林的关键是确定造林密度[J].北京林大学报.2008,56(6).

[2]姬君彩.生态规划在大面积造林工程中的作用 .东北林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2009.(28).

浅谈我国城市林业发展趋势 篇12

1.1 我国虽然森林资源总量位于世界前

列, 人工林面积居于世界首位, 但我国的林业工作还是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其发展的现状远低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维系生态环境的标准。城市发展和城市林业建设的对立和统一:一方面是城市发展挤占了城市林业的发展空间。生态用地被一步步地侵占, 以森林为主的自然植被不断被肢解和蚕食, 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 森林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污染种类不断增多, 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等等;另一方面是城市的发展需要城市林业保驾护航。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阻碍了城市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而城市林业生态系统广泛参与整个城市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在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的动态自我调节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1.2 近年我国虽在森林覆盖率及森林积

蓄量上有所增加, 但人均拥有的比率还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且部分地区还出现锐减现象。主要是存在采育失衡的状况:年森林采伐量大于森林的生长量, 采伐后未进行森林更新, 林业建设和发展具有紧迫性。在未来几十年内, 我国将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城市中。城市化的负面效应也愈益严重, 这对城市林业建设是巨大的挑战。城市林业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解决城市生态问题的最重要手段, 应加快建设, 刻不容缓。

1.3 现阶段, 我国城市林业建设相对滞后, 发展缓慢。

目前我国城市林业发展水平是滞后的, 处于相对弱势。城市建筑物占据了大部分的城市空间。根据国际环境组织的标准, 城市绿地建设需要达到人均60平方米。但是, 我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08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 我国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8.98平方米, 远远低于这个标准。这与现代化国家对城市的发展要求是不相匹配的。

1.4 相关法律法规缺位现象严重, 制约着城市林业的跨越式发展。

生态补偿机制未健全, 所谓生态补偿机制即为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因自然资源作为资源性, 生态资源使用人或受益人在合法地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 应对资源所有人支付一定的费用或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做过努力、付出过代价者, 给予一定经济补偿的法律制度, 但这一机制尚未法律健全化。我国林业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少, 但真正属于城市林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则不多。城市林业的发展缺乏法律法规的有力支持和坚强保障。

2 我国城市林业建设的发展方向探讨

城市林业作为改善和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 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 城市林业建设应当如何发展, 向着什么方向发展, 是需要我们作多方面考虑的极为严肃的问题。

2.1 城市林业建设是城市公益事业, 应当仿效其他公用建设项目, 由政府负责投资和建设

城市林业的最主要功能是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做到: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同其它产业一样, 林业产业也分为三个产业结构:在第一产业方面, 我们应该加大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的培育, 加大速生丰产用材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的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 我们应该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 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 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实现“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 调整林业生产力布局, 淘汰落后产业, 改造传统产业, 培育新兴产业, 推动产业重组, 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真正提高林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创造最高的经济效益。

2.2 应把改善和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作为城市林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是城市化所带来的最突出问题。城市林业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我们不能单纯地为了追求生态环境的改善而放弃必需的经济增长, 我们必须明确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广泛参与城市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运动, 在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的动态自我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当承担起实现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2.3 城市林业要与城市建设相适应, 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今日中国, 城市化进程锐不可当。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求城市林业同步发展, 并不断提高和完善其生态功能, 以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能够支撑城市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的可自我调节的城市林业生态系统。因此, 城市建设离不开城市林业, 应把城市林业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提高城市林业建设管理水平, 构建持续高效的城市林业生态系统, 迅速改善我国城市生态状况,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4 完善城市林业法律保障体系

我国的《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关于森林管护、植树造林、森林经营管理等章节, 为我们实现林业可续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体现了国家对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同时要规范市场行为, 为林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市场竞争, 创造公正、公平、公开和诚信的市场环境。主要是建立健全林地、林木流转和评估制度、森林旅游服务市场管理制度、森林采伐监督制度、林权变更登记公示制度、私有林经营权益保护制度、森林认证制度、森林林木林地抵押贷款制度等, 要按照有利于林业为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要求, 从行政管理的法定依据、法律实施的主体、程序、职权范围及其责任义务, 规范林业主管部门的公共管理行为。进一步明确现代林业发展思路, 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 加快生态建设, 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现有城市林业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存在着内容分散、交叉以及空白等诸多问题。因此, 制订城市林业专门法律势在必行。城市林业能否平稳发展和实现其生态功能, 关系着城市的未来发展, 应当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 以支持城市林业建设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各个领域工程项目建设越来越多, 林地占用问题日趋严重, 且世界环境变化日趋复杂化, 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病虫害、捕杀野生动物、生态资源破坏等问题, 迫切需要我们做好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城市林业建设发展水平及其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关系到城市发展的未来。因此, 正确认识和发展城市林业, 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核心, 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发展, 以实现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对我国城市建设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科学发展观, 极大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人类已经逐步重视它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所起的重要作用。目前, 国家对林业需求主要是以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而城市林业作为解决城市生态问题的重要手段, 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对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概况分析, 并对城市林业的发展方向作了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林业,发展,可持续

参考文献

[1]邢玉芹.浅谈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J].

[2]刘义希.加强林业资源管理实现林区可持续发展[J].

上一篇:信息生态学网络教育下一篇:索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