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林业

2024-10-23

论我国林业(共12篇)

论我国林业 篇1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森林资源保护重视程度的提高和依法行政进程的加快, 我国加大了林业法制建设进程。在现行的林业法律法规中, 对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等都有比较详细的规定, 确立了一系列的林业行政许可制度, 为林业行政许可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1 林业行政许可的概念

林业行政许可通常称之为林业行政审批, 是指林业行政管理机关 (或者其委托部门和法律授权的其他单位) 根据当事人的申请, 依法对申请人进行审查并赋予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从事某种活动的法律资格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法律权利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作为国家行政许可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业行政许可是国家对林业管理使用最频繁、最普遍的手段之一, 与个人或者组织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贯穿于林业建设和管理的各个方面, 而《行政许可法》的颁布使林业行政许可的法治化、制度化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2 林业行政许可所遵循的原则

2.1 生态基本规律的原则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根据生态学的观点, 森林在物种数量与物种消亡之间存在着临界阀限现象, 它遵循着“物物相关律”等生态学的基本规律。例如: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因引进了原来没有的有害生物———美国白蛾, 且没有捕食者, 造成美国白蛾种群大暴发而威胁该森林生态系统;又如长江、黄河上游的森林生态系统其功能主要是水土保持, 是绝对禁止采伐的, 而苏南的森林生态系统则可以适当提供木材。因此, 在森林资源和林业管理中, 必须按照自然生态规律的要求, 科学确定林业行政许可的审批事项, 对许可行为进行全过程监管, 以防止生态悲剧的发生。

2.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在几千年的探索实践中找到的一条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繁荣稳定的发展道路, 也是对现代生态学、环境经济学以及环境伦理学思想理念的归纳。对林业而言, 就是要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 不要超过森林资源的承载能力, 以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人类以后从森林资源利用中获得收益的权利和机会。并通过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保证人类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在林业行政许可的设定和执行过程中, 要将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所要实现的理想目标, 用新的发展观取代旧的发展观。

2.3 强度“行政干预”原则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步伐的进一步加快, 自由竞争、自由经营等各种从事创造财富活动的程度也进一步加剧, 然而这些活动大多数是以疯狂掠夺自然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来获取高额利润。在这个制度下, 人人只图急功近利, 不顾长远后果, 对利润的贪婪导致了对大自然的严重破坏, 造成了“共有物的悲剧”。

为防止利润趋使下对森林资源唯利是图的掠夺, 保护有限的森林资源, 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 当行政权对市场调控为适度干预时, 对林业行政许可应实行更为严格的“强度干预”原则, 以克服自由经济所无法触及的个人权利的滥用和资源破坏之流弊, 防止“共有物的悲剧”的发生。

除了以上的原则外, 林业行政许可还应该遵循许可法定原则、许可公开原则、许可公正原则、权利保障原则和及时便民原则等行政许可的一般原则。

3 林业行政许可的种类

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行为许可, 是指当事人被许可从事某种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行为或从事某种可能威胁森林资源安全的其他行为。一般来说, 林业行政许可中被许可行为具有短暂性和期限性, 有时还是一次性的。目前我国的林业行政许可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这种许可又大致可分为以下3种:

3.1 森林资源利用许可

森林资源利用的许可往往是对森林资源的直接开发利用, 是以消耗森林资源为代价的, 主要包括林地征用、占用许可, 森林公园、苗圃、自然保护区等的设立和规划许可, 野生动物捕猎许可, 林木采伐许可, 野生植物 (含野生药材、天然种质资源) 采摘许可等。这些对森林资源的利用技术含量少、水平较低, 是对森林资源利用最多的许可, 也是在今后的林业行政许可中应最严格控制的许可。

3.2 经营、开发森林资源的资格许可

经营、开发森林资源的资格许可, 是指当事人的申请经审查同意后, 就可以在法律法规的允许下, 较长时期地从事某种经营或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行为。这种对森林资源的利用, 不再停留在对森林资源原始、直接的开发利用上, 走出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主要包括:木材经营 (加工) 许可, 收购野生动物及其产品许可,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 林木种子生产和经营许可, 自然保护区、林场等开展旅游等活动的许可等。

但这些方面的许可在制度上往往不够建全, 应该按照遵循生态规律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不断完善上述审批事项, 规范利用许可, 维护森林生态平衡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森林资源保护许可

森林资源保护许可是指为了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林业法律法规规定对一些有可能危害森林资源安全的行为实施许可管理, 主要有动植物检疫许可, 林区用火 (含可能引起森林火灾的其他活动如实弹演习等) 许可, 购买猎枪、弹具许可, 外国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许可等。

4 林业行政许可存在的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我国加强了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 并修订了《森林法》及其配套法规, 但是, 现行的林业行政许可制度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一是许可证的实施范围还不能满足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二是多数许可证的发放程序还很不规范, 对许可证颁发程序监管不力;三是对依据许可证采取的行为还未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与监督机制等。

正是由于我国林业行政许可制度还存在着以上缺陷, 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 目前我国森林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的现象十分严重。不但毁林现象时有发生, 违法批地、占地屡禁不止;而且滥伐盗伐林木、非法捕杀、贩卖国家珍贵野生动物案件接连发生, 重特大案件还呈现上升趋势, 一些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旅游开发活动规划管理不当,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等。以森林资源为主体的自然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 必须完善林业行政许可制度, 加强对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5 对林业行政许可的思考

为了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林业法律、法规规定对一些可能危害森林资源安全的行业实施许可管理, 这无疑是必要的。1973年, 联合国颁布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指出:“认识到许多美丽的、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和植物, 是地球自然系统中无可替代的一部分, 为了我们这一代和今后世世代代, 必须加以保护。”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人类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升, 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开发利用水平提升, 技术含量较高, 不再停留在对森林资源原始的、直接的开发利用层面上, 尤其是随着贸易性和非贸易性 (如交换、赠送、随身携带种苗进境) 引进种子、苗木的批次、数量增多, 国外危险性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传入我国的机会也相应增多, 潜在威胁越来越大。这样的例子在国内外已不鲜见, 如白千层 (Melaleuca quinquenervia) (为了重新造林, 1906年从澳大利亚引进, 现在已经占领了包括佛罗里达在内的广大地区) 、女贞 (Ligustrum robustum) (为了烧柴而引进, 现在已经取代了毛里求斯的Masc-arene群岛和Reunion的本土森林) 。而现行的林业行政许可制度在这方面往往不够健全, 应该按照遵循生态规律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 根据需要将活动依法纳入林业行政许可的审批事项, 同时不断加强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的审批和监管管理, 不断健全林业行政许可制度。

同时, 也应该欣喜地看到, 作为一个对森林资源利用要求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生物入侵的重要受害国之一, 国家对林业行政许可进一步加大了完善措施, 规范了森林资源开发利用行政许可, 如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办公室于2003年3月1日作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国家森林公园申报及审批程序的通知》;《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已于2002年12月15日起施行;国家林业局于2003年4月14日首次发布了“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 公布了233种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 2003年5月30日下发了《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检疫审批和监管规定》, 加强了对国外 (含境外) 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村料的检疫管理。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是对林业行政许可制度的完善, 且在更大程度上保护了森林资源, 维护了生态利益, 促进了林业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 应当认识到林业行政许可制度在保护森林资源、保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更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 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自然资源基础, 就必须加强林业行政许可制度建设, 不断完善林业行政许可制度。

参考文献

[1]罗文燕.行政许可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2]陈泉生.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3]金瑞林, 汪劲.中国环境与自然资源立法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4]金瑞林.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5]贺庆棠.森林环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6]李雄华.论林业行政许可[J].林业经济问题, 2002 (5) :274-277.

[7]张鹃.关于行政许可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7) :118-124.

[8]林毅.行政许可的性质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6) :98-103.

论我国林业 篇2

摘要:世界林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原始林业支撑着以筑木为巢、钻木取火为基本特征的原始农业文明;传统林业以提供原材料、能源等方式哺养了近代工业文明;伴随着工业文明的扩展,对森林的破坏也达到了顶峰;森林面积的减少、生物物种加速灭绝、荒漠化的推进、水土流失的加剧、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使整个生态环境质量急剧恶化。如何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如何发挥林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化石能源逐渐枯竭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当今林业热点问题,引起了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并为之付出努力。

关键词:森林采伐罗期福工程绿色计划林业生态工程统筹规划

世界林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原始林业支撑着以筑木为巢、钻木取火为基本特征的原始农业文明;传统林业以提供原材料、能源等方式哺养了近代工业文明;伴随着工业文明的扩展,对森林的破坏也达到了顶峰;森林面积的减少、生物物种加速灭绝、荒漠化的推进、水土流失的加剧、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使整个生态环境质量急剧恶化。如何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如何发挥林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化石能源逐渐枯竭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当今林业热点问题,引起了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并为之付出努力。世界林业的现状

据估计,现有世界森林(指天然林、半天然林和人工林)面积为34.54 亿hm2,占陆地总面积(不包括格陵兰岛和南极洲)的30.92%。其中58.4%的森林面积(19.61 亿hm2)分布于世界发展中国家。从地理区位来看,世界的森林绝大部分集中在北半球,在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75%的人口,集中了95%以上的针叶林,90%的温带阔叶林和90%的工业用材林。从国别来看,世界森林有2/3 以上位于以下7 个国家,按森林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俄罗斯联邦、巴西、加拿大、美国、中国、印度尼西亚和前扎伊尔,世界上有29 个国家(包括21 个热带国家)其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被森林覆盖;但也有49 个国家(主要是面积小、无林地的岛国和地区)和几个亚区其林业用地比例还不足10%,包括非洲的撒哈拉地区(7.5%),南非的非热带地区(6.8%),近东地区(1.9%)和北非(12%)。人工林的面积约1.61-2 亿hm2,其中约8000 万-1亿hm2 分布在发达国家,主要位于欧洲和北美。发展中国家人工林总面积估计为8100 多万hm2,其中80%以上位于亚太地区,中国独自占了40%以上,其次为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越南、韩国和智利。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工业化国家(不包括俄罗斯联邦)的森林覆盖面积(包括人工林)呈增加趋势,年增长量约175万hm(2 欧洲为39hm2,北美为76hm2)。这主要是林业发达国家由于科学技术取得了新的进展,生态技术在林木育种中得到应用,人工林集约栽培,采用机械化抚育和先进的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预防技术,树木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等,同时采取措施,制约毁林,限制森林采伐,扩大木材林产品进口量,保护本国森林资源,同时把有价值的森林划为自然保护区,发展森林旅游业。与此相反,发展中国家森林呈减少趋势,天然或半天然林的覆盖面积每年减少1370 万hm2(其中1290 万hm2 位于热带地区),这种损失通过每年70 万hm2 的造林面积(热带国家为30 万hm2)得到了部分补偿,但森林每年的净损失仍为1300 万hm2,所以世界森林资源从总体上来说是呈下降趋势的,尤为突出的是天然林的急剧下降。导致世界森林资源减少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频繁的森林火灾和病虫害;过度放牧;为生产薪材和木炭及原木出口换汇而进行的过度开发;林业与农业的土地之争导致的滥砍滥伐等。这些因素不消除就没有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森林资源的下降趋势。国外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进展

美国“罗期福工程”。19世纪中叶,美国中西部大草原6个州人口显著增长。由于过度放牧和开垦,19世纪后期就经常风沙弥漫,各种自然灾害日益频繁。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发献上命令,宣布实施“大草原各州林业工程”,因此这项工程又被称为“罗期福工程”。该工程纵贯美国中部,跨6个州,规划用8年时间(1935-1942年)造林30万h(b),平均每65 h(b)土地上营造约1h(b)林带,实行网、片、点相结合;在适宜林木生长的地方,营造长1600米、宽54米的防护林;在农田周围、房舍周围营造防护林网;在不适宜造林地带,选出10%左右的小块土地营造片林,根据当地土壤情况,因地制宜的营造林带、林网、片林,以防止土地沙化,保护农田和牧场。8年中,美国国会为此拨款7500万美元,1942年以后,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大规模工程造林暂时中止,但仍保持着每年造林1——3万h(b)的速度。林带设计上,占地沙的1——5行的窄林带越来越受到重视。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工营造的防护林带总长度16万km,面积65万h(b)。

前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20世纪初,前苏联上于森林植被较少和特殊高纬度地理条件,农业生产经常遭到恶劣气候条件因素的影响,产量低而不稳,为了保证农业稳产高产,1948年,苏共中央公布了“苏联欧洲部分草原和森林草原地区营造农田防护林,实行草田轮作,修建池塘和水库,以确保农业稳产高产计划”,这就是通常所称的“斯大林改造自然计划”。计划用17年时间(1949——1965年),营造各种防护林570万h(b),营造8条总长5320km的大型国家防护林带(面积7万h(b)),在欧洲部分的东南部,营造40万h(b)的橡树用材林。

北非五国“绿色坝工程”。为了防止撒哈拉沙漠的飞沙移动、沙漠北移,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农牧业和满足人们对木材的需要,北非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期、利比亚和埃及等五国政府决定,在撒哈拉沙漠北部边缘联合建设一条跨国生态工程。

1970年,以阿尔及利亚为主体的北非五国决定用20年的时间(1970-1990年),在东西长1500km,南北宽20——40km的范围内营造各种防护林30万h(b)。阿尔及利亚政府动员了全国力量,利用机耕、飞播等各种手段进行植树造林,并规定干部、军人、职工、学生在每年3个月的星期五轮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但主要依靠军队的力量。

经过10多年的建设,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植树70多亿株,面积达35万多 h(b),初步形成一条绿色防护林带,防止了撒哈拉水藻进一步扩展,后来,北非五国加快造林速度,到1990年,已营造人工林60万h(b),使该地区森林总面积达到1034万h(b),森林覆盖率达到

1.72%。

加拿大“绿色计划”和日本的“治山计划”。加拿大和日期的林业机构长期稳定,而且一直明确由林业部门牵头实施工程管理,几十年保持不变,工程实施效果较理想。两国实施的工程一直延续到现在。日本从1960年起,制定了5年一期的“治山计划”,并连续制定 和实施了4期防护林建设计划,总投资达128.987亿日元,防护林的比例由1953年占国土面积的10%提高到32%,其中水源涵养林占69.4%,并在3300 h(b)的沙岸宜林地上营造150——250m宽的海岸防护林。加拿大实施“绿色计划”,经过10年努力,已建成国家公园39个,正在建设的国家公园万12个,决面积达5000万h(b),已建成省立公园1800多个,面积2500 h(b),受法律保护禁伐的保护区面积已增加到8300万h(b),以上各类保护区的面积合计达1.58亿h(b),占加拿大国土面积的15.8%,占其森林面积的37.8%基本实现了规划目标。

其它各国的林业工程,其它成效显著的林业工程,诸如法国的“林业生态工程”、菲律宾的“全国植树造林计划”、印度的“社会林业计划”、韩国的“治山绿化计划”、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南麓高原生态恢复工程”等,都通过政府的巨额补贴,对林业实施多项优惠政策,与国际组织联合等形式,经过几年或几十年的努力,在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水土流失、增加森林水源涵养功能,提供就业机会、改善乡村贫困、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经济收入等方面取得巨大成效。国外林业生态工程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1、林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启动重大工程。国外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时期的行业发展,特别是林业行业的发展,要想迅速提升到新的台阶,必须有重大工程的启动,以此凝聚力量,凝聚人才,凝聚资金,最终实现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是指相对落后的国家、行业或地区地赶超先进时,为缩短时限而采取的一种超常规发展方式。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林情,通过启动影响全局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带动整个林业的跨越式发展,不公是完全可行的,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关且要保证工程的持续性。

2、重点生态工程必须有政府宏观调控和优惠政策扶持。一是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首先要有政府做出的长远规划。从国外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践可以看出,搞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首先要有国家通过规划等进行正确引导。二是政府要投入高额资金。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是一项以生态效益为主的一,在发达国家敲击经济体制下,对这一效益“外溢”、市场失灵的公益性事业,政府进行适当的资金补助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我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国家也给予了一定的补助,结合国外经验,我们应进行逐步完善,以适应大规模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三是政府要制定优惠鼓励政策。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土地归私人所有,国家关于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补助政策也是落实到户的,这种办法是调动广大农场主的积极性,保证重点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我国土地资源虽然归国家所有,但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中以采取土地承包、租赁等方式,实行并不断完善“个体承包”的机制。

3、重点生态工程必须持之以恒,科学严格管理。一是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建设生态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持续奋斗才能成功。如举世闻名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总体规划73年,是需要几代人连续作战才能完成的事业。国外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林业工程都是通过较长时间的实施才得到较为满意的效果。二是要尊重科学,科技粉林。生态工程作为百年大计更需要强化科技支撑,更需要实行科学规划、科学实施、科学管理,切实将科技保障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三是要严格监督管理。欧美对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监督管理是十分严格的。在我国的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监督管理,在明晰权属的基础上实行森林资源依法严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质量,巩固成果,实现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根本生态目标。

4、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权威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从世界实施重点生态工程的历史看,稳定的林业机构是实施好工程的基本保证条件,机构稳则工程兴,机构多变则工程衰败,这

论我国林业 篇3

关键词:林业发展;现状;林业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6-76-1

我国的林业发展一直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使得我国的林业得到蓬勃的发展。目前,现代化的林业发展迫在眉睫,我们必须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林业的持续发展,和谐林业的建设为现代化林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我国林业发展现状

我国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林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工作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发展。从1999 年开始,林业的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掀起了林业发展的新高潮,先后启动了6项国家重点工程,人工林的面积在不断增加、天然林得到休养生息的目的。这些政策的下达与实施,使得我们的林业发展进入了繁荣的阶段。

但是,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及实际林情,我国的林业发展还有一些很明显的问题。

1.1 最大的问题就是我国的实际国情

我国人口基数大,但是森林数量较少,导致人均占有资源少,同时,由于大多数林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没有先进的技术与资源,使得能源的消耗大,产出的产品质量较差,数据较少,这些问题是我国目前林业发展中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

1.2 林业发展与环境的发展也出现了很大的矛盾

林区的生态环境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持,生态环境的整体恶化没有根本改变。不实施林业的跨越性发展不足以解决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3 我国林业行政能力不够,林业部门的法制建设也不够健全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基本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渡,但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市场经济发育不全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各级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到位,政府行为方式还不尽规范、合理。政府的政策管理有时也制约了我国林业的发展。

2 现代林业建设的对策

林业建设是一项关乎生态、社会以及经济等多方面共赢的事业和产业,如何发展现代化的林业,从而实现我们林业经济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都是国家林业部门所面临的当务之急。

2.1 以人为本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进一步使小康社会的建设面临严峻的危险。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加快农村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必须更加充分地依靠林业;加快发展山区农业和区域经济,最大的潜力在山,最大的希望在林。

作为林业的主要从业人员,大多是农民。他们相对贫困,资金周转困难,国家应该给予相应的照顾,在政策上应该有所保护,从而从根本上保证农户的利益,只有这样,才可以加快发展林业。同时在林业发展中,也应该注意保护农民及职工的合法权益,解决广大林业干部职工的困难。可以在一定程度内增加他们的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问题等。特别是解决贫困林场、森工企业和自然保护区贫困职工的脱贫以及基本设施建设问题。

2.2 加强管理

林业的发展离不开正确的管理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林业的管理模式也应该进入正轨。首先要改变管理职能。为确保林业机构高效的运行,首先要严格规定行政管理边界,即凡属市场行为或法律管辖范畴的事务,都通过市场法则和法律的途径予以解决。其次要完善林业相关的产权制度。可以采用承包制的激励政策来鼓励农民进行林业种植、生产等,最大程度地利用当地条件,使林业健康发展。再次可以采用竞争机制。适当的奖惩机制可以鼓励林业管理人员思考自身优劣,能最大程度地减少错误的发生,健康的竞争机制一定会使林业市场在现代经济市场中生存。

2.3 提高技术水平

技术是核心,任何产业都需要有技术的支持,现代化的林业更是如此。目前,国内林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技术条件落后的制约,我们的林产品在质量上也难以保证。首先,要做到科学地种植,合理的规划,提高种植的数量与质量;其次,要提高林业产品的开发技术,利用先进的技术对林业产品进行开发,从而增加林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分量,促进林业产品经济的蓬勃发展。

3 结语

我国林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虽然国家的大力支持给予了林业发展更好的基础条件,但我国林业发展还存在一些较难解决的问题。现代化林业的发展不仅要以人为本,还要加强管理职能的转变,同时要提升林业开发技术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宝生.论和谐林业背景下的林业建设[J].发展战略.

[2] 侯彩霞,刘俊花,李峻.林业发展新问题分析及对策[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3,36(4):125-127.

[3] 杜天真,郭圣茂.林业建设的战略性转变与森林培育理论和技术的变革[J].江西林业科技,2005,(6):1:3.

论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篇4

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 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 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 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 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可持续林业不仅从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反映了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 而且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且这种作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存时空的每-个领域。

2 我国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讲, 我国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2.1 林区可采资源萎缩, 企业经济危困, 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没有建立资源的补偿机制, 违背了资源再生产规律和价值规律。林业管理体制没有理顺, 条块分割, 责权分离, 产销脱节。经济政策和投资政策不当, 长期实行以木材为中心的单一产业结构, 忽视了森林的保护培育和多种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林业技术研究、推广与信息发展滞后。由于林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造成林业科技进步滞后, 科技贡献份额仅占20%左右, 远远低于其他行业。由于采伐与更新方式不当, 林区生态失衡问题日益明显。迹地更新树种单一, 大多形成针叶纯林的单层林分。林木生长率低, 病虫害严重, 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气候异常。

2.2 发展林业的意识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相适应

在计划经济时期, 我们在造林营林工作中, 大多数是急于求成, 没有按照林业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 出现了森林植株过密, 林木分化严重, 树种单一, 形成大面积纯林, 加剧了森林的病虫害, 使林木成活率不高, 经济效益差。林业基础设施薄弱, 发展后劲不足。发展林业的意识同林业的地位作用不相适应。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 肩负着维护国土生态安全,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

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 要在经济——环境协调中求发展。森林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 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环境而发展, 否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科学与实践证明, 森林既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蕴育物种等多种生态功能, 又有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降解有害气体、阻消噪声、美化环境等防治环境污染功能。

4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当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个方面, 其中社会与生态环境目标, 体现的是全人类的利益, 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 需要林业持续的提供物质产品与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而作为人类群体中的林业生产经营者来说不仅需要自身的实践活动所提供的产品服务, 更具有意义的是要求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持续性, 这也是不同利益主体对林业问题构成不同态度的深刻原因。

4.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 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 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 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 (燃料、食品等) 与生产资料 (原材料) 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 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 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4.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苗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 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 实现自身的利益, 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面林产品的产出, 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 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 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 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 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 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一是国家扶持。因此, 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4.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关注的是森林生态系境的完整和稳定。通过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与已有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经营, 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国家、区域等不同层次上所发挥的环境服务功能的持续性。其中关键是无退化的使用林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再生产能力以及长期健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不仅是保障林业自身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基础, 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持续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中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5 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

目前, 关于林业的单行法主要有《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在《森林法》的立法目的中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反映了我国法律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关注。在执法方面, 要健全管理机制, 加大管理力度。在法律责任方面, 应建立健全法律责任制度。在我国的森林立法中, 这方面的问题也比较明显, 应当建立完善的法律责任制度, 使其能真正发挥效用, 从而达到对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经营的管理。

6 结论

综上所述,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 以发挥其多种功能, 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 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可持续林业不仅从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 反映了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 而且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 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经济林业的发展策略论文 篇5

经济林业基础设施很差,影响经济林业发展。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的基础建设工作有了较大进步,但从总体方向看,因为起步较晚、建设速度较慢、原有底子薄,现实状况和实际需要存有很大差距。例如: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及技术推广站建设的较少,林业科研、森林资源监测都有待完善,林业信息建设都未形成健全的管理体系。运用林业生产的设备技术较落后,很多林业企业生产技术没有改进,和发达国家技术水平相差较大。这和我国一直使用国外设备有关,我国自主设计和生产的林业生产设备科技含量较低,明显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3.2经济林业的产业结构不科学

经济林业的产业结构不科学,对我国经济林业发展具有阻碍性作用。我国绝大多数林业企业的规模都非常小,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这给林业产品的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具有严重影响。与此同时,部分城市在森林资源所有制方面存有问题,主要表现为森林资源的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开采森林资源的主体多数是国有性企业,国有型企业也是建设城市经济的主体,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内陆地区差距较大,经济结构发展十分不平衡。多数林业企业还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林业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技术含量较低,导致林业产品生产效率较低,严重影响林业经济发展。

4发展我国经济林业的一些建议

4.1充分利用科技发展经济林业

经济林业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林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运用科技推进经济林业创新。林业经济一定要利用科技创新逐渐转变原有经济增长方式,而科技创新是我国林业弱项,发展林业经济并非是简单的开采森林资源,而是要对木材等林业资源进行深加工,充分发挥林业的宝藏作用,林业中有很多重要资源。林业经济可以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持,但这一支持是以创新林业为基基础的,林业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应用离不开科学技术,单纯的增加砍伐树木数量只能短时期维持林业的发展,林业经济需要有更多高附加值产品出现。发展林业经济必须加强科学技术的创新,利用科技构建林业产品示范园区,进而提升林业发展水平。

4.2不断优化经济林业的产业结构

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对经济林业长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我国要推进林业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实行战略改组方案,不断扩大林业产业的规模,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产业,提高林业产品产品科技含量,实现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使木材加工向更深更精方向发展,有效延长林业产业链,提升木材使用效率。合理配置林业方面资源,强化布局调整,将技术落后的产品及与产业政策不符的产品逐渐淘汰掉,重视新产品开发和特色产品的推出,加快林业经济发展步伐。可以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或森林生态旅游业等。

5结束语

发展经济林时,政府部门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政策与资金双管齐下,利用科学技术开发高附加值林业产品,提高经济林业产品产量,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大力推力经济林业向规模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

林博会我国林业产业大阅兵 篇6

本次博览会以“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为人民奉献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为主题,全面展示我国生态建设巨大成果,描绘现代林业发展方向和生态环境美好前景。展览会分四个展馆,即主展馆、奥运推荐果品馆、国内外企业及国际组织馆和各省(区、市)林业厅(局)及森工集团馆,展览面积2万多平方米。参展单位除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东北、内蒙古四大森工集团,中林、福马集团外,还有新生活家、大亚等20多家大型企业。

本次林业博览会是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局举全局之力举办的一次规模空前的行业盛会。自12月20日开幕以来,林博会得到了前来参观的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本次林博会充分体现了“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为人民奉献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的主题,向社会进一步宣传了林业建设的成就和成果,以及林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展示了务林人的风采,各界反响强烈。通过林博会,各参展单位和参展企业的影响扩大了,合作和联系加强了,参展达到了目的。本次林博会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展品种类齐全,参观群众纷纷赞叹不愧为最高水平的国家级行业盛会。

在林博会中,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我国的林业产业,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林产品需求越来越旺盛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林业的需求呈现多样性,林业产业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从“独木支撑”,发展为横跨第一、二、三产业的重要基础产业。

据有关领导介绍,在过去的近30年里,我国林业产业从小变大,由弱变强。经济林、木材加工、木浆造纸、家具制造、林产化工等传统产业快速发展;森林食品、竹藤花卉、森林旅游、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非木质产业强劲增长;生物质能源、生物制药、生物质材料等新兴林产业逐步兴起,成为新亮点。特别是近年来,林业产业持续高速增长,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势头。据统计,“十五”以来,我国林业产业总值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2006年已突破了1万亿元大关,是2000年的近3倍。其中,花卉产值超过500亿元,森林旅游实现社会综合产值800多亿元,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总产值约2000亿元。

我国中东部地区成为人造板生产中心,东北成为森林食品和北药的主产区,东南沿海成为花卉产业的主要基地。浙江、福建、广东等省的林业产业总产值均超过了千亿元,四川、云南以森林为依托的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新疆、陕西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林业产业正在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现在,我国人造板总产量达到7429万立方米,居世界第一,干鲜果品总产量9000多万吨,居世界第一;家具生产量已达1.3亿件,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花卉种植面积达到72万公顷,高居世界第一位。林产品贸易快速增长,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2006年林产品贸易额为470多亿美元,是2000年的2.6倍。毋庸置疑,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林业产业大国。

在采访中,很多参展单位、企业都向记者讲述了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对富民、兴林的强大带动作用。目前,果品、竹业、桑蚕、药材、木本粮油、林木种植和种苗等传统林业产业,以及森林旅游、森林食品、花卉、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等新兴林业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宁夏一些果品主产县和乡(镇)果品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80%,林业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发展林业产业能致富,激发出农民更高的造林、育林、护林积极性,把更多的生产要素投入到林业建设,反哺生态建设。

重庆市云阳县普安乡组织了一次退耕还林自查,看到农民们都在退耕地里忙着施肥、除草,得到精心护理的树苗长得整整齐齐。农民们对种树如此重视,是因为这个乡办了两个果品加工厂和一个农副产品销售中心,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大面积种植的柑桔、板栗、梁山柚等果树结果后,果品能卖出好价钱。

在浙江省临安市白沙村,村民们以前靠砍树没有致富,反而引来山洪不断。后来通过发展非木质林产业和依托森林资源的“农家乐”,人均年收入超过万元,家家盖了漂亮的小楼,村民们也自觉地从“砍树人”变为“看树人”。

在甘肃敦煌绿洲,通过推广优质经济林果,农民获得了实惠,培育生态林的积极性提高了,而且增强了经济实力。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通过林博会,我们看到林业产业大发展的美好前景。我国正在实施的各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均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努力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论我国林业 篇7

关键词:林业生态,采运,存在问题,建议

人类要生存与发展, 离不开对林业的收获和利用。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 过度地追求经济效益, 把获取木材作为采伐的唯一目标, 无计划、无保护性的采伐, 对林业造成极大的破坏, 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如何把生态的理念植入森林采运, 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同时, 合理地运用林业资源是我们林业采运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目前林业生态采运的现状

林业生态采伐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 按生态学特性进行伐区区划和设计、山场作业及组织管理等森林经营活动, 把林业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结合起来, 以达到持续发展林业资源的目的。林业生态采运可归纳为:选择合理采伐方式, 选择合理集材方式和工艺类型, 设计适合当地条件的机械设备, 选留母树和保护幼树幼苗, 伐后及时更新, 合理布设林道网等。我国也陆续开展了一些生态采运方面的研究, 由于采运作业对土壤因子的作用较为明显, 因而大部分的研究集中于采集作业系统对林地土壤的扰动。近年来, 各种作业系统对林地土壤的厚度和物理力学性质、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等的影响有较多研究。此外, 还有一些关于伐区作业对生物多样性及森林景观生态的影响研究, 例如:分析了不同采伐、集材方式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山地林区为减少生态破坏, 集材方式提倡采用索道集材或畜力集材, 畜力集材具有对土壤破坏小、能保留幼树、无废气污染等优点, 畜力集材不失为一种经济且满足生态保护的可行的集材方式;分析了伐区采集作业方式对林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研究了林业采伐作业的环境影响及其保护对策;考虑生态的林道网建设的研究, 在分析不同作业方式及设备对林地生境影响的基础上, 对林道建设如何满足生态经济原则作了探索。利用经济行为的理论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 软件模拟林道修建的空间决策, 用动态规划方法, 以林道修建工程费、更新费、集材和养护费、集材时间、贴现率和集材量为变量, 建立最优道路等级模型。

2 我国森林生态采运理论存在的问题

2.1 重视不够

为了适应计划经济需要, 国家在森林采运科研方面有巨大的投入。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木材的需求不断增多, 但在森林采运培训技术方面几乎没有投入。

2.2 缺少研究

生态采伐理论和技术体系的研究, 还只是针对特定地区的特定林分而言的,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创新不够, 研究也不系统。在实际应用中, 面对可采伐量的减少及采伐方式的转变, 很多林业生产单位仍沿用传统的集材方式, 未能根据实际情况, 选用高效率、低成本、环境破坏度小的集材方式和集材设备。因此, 如何从理论与实践中探索森林生态采运作业技术的应用, 已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3 生态采运研究对策

3.1 正确认识我国林业生态采运技术

要求在林业经营中实现经营思想和经营观念的转变, 正确认识采运技术的双重性。林业采运生态体系为林业采伐利用时, 必须做到使林业采伐能充分发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既能保证林业成为永续利用资源, 又能充分发挥林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多方面作用。从目前经营和木材生产现况来看, 采运生产的积极作用在于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改善林业结构质量、促进林木生长, 其消极作用是指盲目的采伐会导致对林业资源的破坏及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把生态采运技术作为林业可持续经营的具体表现形式, 把林业可持续经营作为生态采运技术的指导思想, 在林业经营中贯彻实施生态采运技术, 有利于实现林业的可持续经营。

3.2 建立对采伐设备和工艺的试验研究

经过对人工林集材设备和工艺的多年试验研究, 从中得到适合人工林资源条件、具有较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轻型遥控人工林集材索道和集材绞盘机等2种新的轻便型集材设备。此外, 对集材手板车结构进行改进设计, 改进后可提高其作业安全性和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 采运作业作为一种对林业的人工干预活动, 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林业生态系统和采伐林业设备的服务功能, 在研究林业采运理论和采伐环境成本核算研究的基础上, 本着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应根据不同评价子系统的特点和要求, 分别建立采伐作业技术、生态环境、设备研究和可持续发展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3.3 应用综合评价法

从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 对常用的采运作业模式进行定量综合分析评价, 得到伐区最优作业模式为模式。

总之, 若想使森林成为永续利用的资源并且充分发挥森林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就必须做到森林采伐运用森林采运生态体系时, 使森林采伐技术能充分发挥其经济、生态以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卢伟, 等.采伐方式对森林采运安全的影响[J].森林工程, 2001, 17 (3) :17-18.

[2]周新年, 等.不同采伐、集材方式对林业采运安全影响的研究[J].林业科学, 1998, 34 (3) .

论我国林业 篇8

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这个概念涉及到当代人和未来人的所有要求, 目标是提高人类福利和森林的综合效益。这个概念意味着木材生产, 保护生物多样性, 温室气体的积累, 这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人类的福祉才是最终实现。它也与联合国粮农组织林业战略相一致, 其目标是通过世界可持续发展, 保证森林的数量、质量, 提高人类生存环境条件。可持续森林管理的概念是为了保证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 在发展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同时, 管理、维护和促进森林资源的长期健康经营, 永续利用。

2 当前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任务分析

关于林业建设, 新时期我国的相关任务, 旨在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工作内容包括: (1) 现有林业发展森林资源的全面培养, 以满足林产品的市场需求; (2) 对野生动物和稀有的国宝, 珍贵的植物应加大保护力度; (3) 加强在沙漠边缘的沙漠化治理, 重点实施造林工程, 沿海一带实施重点防护林工程造林; (4) 绿化荒山、梯田、在运河两岸城市和农村周围加强植树造林; (5) 加强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为目的商品林基地建设; (6) 实施生态建设战略, 加强城市林业、森林公园及城市周边景观林带建设, 实施森林围城战略, 实现城市的美化、净化。 (7) 结构和管理系统应该跟上市场的步伐, 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 加快林业管理机制创新, 充分调动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8) 促成天然林保护, 启动森林、沙源治理的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 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实行重点保护, 并采取必要措施发展和增加可持续发展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

3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提高林业科学技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任何一个行业, 如果想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必须应用科学技术, 林业发展也是一样, 如果不是单一追求经济发展, 就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最好的方法是将科学和技术用在林业的发展上, 不断提高科技含量。

森林资源的数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确保强劲的生产率, 因此必须保护森林资源, 积极培育森林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商品林经营, 是国家的基本产业经营的一种模式, 它通过自我融资, 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持, 以加快森林资源培育, 同时确保林价制度的全面实施, 使森林培育有充足的资金,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2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3.2.1 旅游业的发展。

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 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地区, 可以考虑发展旅游业, 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 环境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地不断改善和提高, 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将有更好的前景, 加强环境保护势必推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3.2.2 农林结合。

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 结合当地的农业和林业的实际情况。农林结合不仅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而且也可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2.3 以林养林。

这种方法较为科学, 可以提高苗木发展森林, 林木加工, 也可以发展经济果林。农民也可以采取林苗结合、林菜结合、林禽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 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3.3 完善相关法律机制

(1) 立法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原则, 确保对自然生态规律的尊重, 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实现森林资源的保护。 (2) 坚持依法治林的原则,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结合森林资源的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相应的保护和管理, 确保标准化和制度化的森林资源保护机制的实现。

4 小结

盲目开发森林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使原始森林资源的枯竭, 严重破坏生态规律, 是对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的严重损坏, 这是不可取的。

要提高经济效益, 我们还可以吸取国外重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帮助。为了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提高认识, 加强政策的执行, 坚决树立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当今科学技术得到较大的发展, 林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生产率和可再生的森林生态系统, 提升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通过培育森林的全面发展, 起到保护森林动物和植物生活环境的功能, 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摘要:针对当前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任务分析, 结合中国林业的发展现状, 对中国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几点对策, 所以本文对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郭志红.浅谈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及对策[J].山西林业.2010 (1)

论林业生态与林业产业的协调发展 篇9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协调发展

现如今, 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同时也对林业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但是, 由于林业资源增长速度十分缓慢, 无法充分满足于现代社会对林业资源的需求, 致使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这两者之间的矛盾问题日益加重。因此, 本文将会以林业生态与林业产业的协调发展作为重点研究课题, 具体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关有效的改善措施。

1 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如今我国的林业工作中, 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独立的, 没有产生应有的关联。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两者具有不同的利益取向。

目前两者之间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森林资源的分布

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山区是我国森林资源的聚集地, 贫困地区发展的重点是经济建设, 从而忽略了对生态资源的保护, 致使地区的林业资源不断遭到破坏。

1.2 林业体制需要改革

目前我国的林业体制已经不能满足林业产业发展的新需要, 在某种情况下反而成了林业产业发展的障碍。

1.3 国家对林业的投入不够

资金的不足是限制林业产业发展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 同时对林业发展的保护性政策的缺失, 也使得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遇到瓶颈。

此外, 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所引起的自然灾害在近年来也时常发生。天气变暖, 多地出现的高温状况, 洪涝灾害, 泥石流的发生都是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所引起的, 乱砍滥伐是导致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 我国林业的砍伐量明显大于种植量, 怎样做好林业产业的发展和生态建设是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

2 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2.1 两者间相互制约, 存在矛盾

首先, 当前人们对于林业资源的索取与林业建设投入呈现了不平衡的比例, 这才导致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之间产生了相互矛盾的问题, 当人们在对林业产业进行投入时, 更多是侧重于经济效益。其中, 生态效益的获取较为缓慢, 并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因素。而林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则是注重于经济效益, 相关的劳动人员能够在短时间内创造最大化的经济利益。但是, 林业建设带来的生态效益远远要久于生态效益, 因此这是一个逐渐在发展与进步的过程, 虽然生态环境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的改善, 而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 才会使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业生态建设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

2.2 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这两者之间不仅仅是相互制约、相互矛盾的关系, 更是相互依存和发展的关系。并且, 林业资源作为林业产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林业生态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能够有效扩大森林覆盖面积, 促使森林生态效益得到最大化的实现, 如果没有森林, 就无法保证林业生态建设的顺利开展。所以, 在林业产业的建设过程中, 我们应该将森林中的林业资源为主, 一旦缺少其中任何一点, 都将会极大限制到林业产业的长远发展。另外, 从生态建设角度来看, 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 协调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3.1 加强林业循环体系的建设

现如今, 在一些发达国家中的林业发展水平较高, 我们可以通过借鉴这些优秀的管理经验, 加强建立起完善的林业循环经济体制, 切实根据林业产业生态学理论知识, 这样有利于保证林业产业资源的输入, 还可以对废弃物的排放进行有效的控制, 真正实现对林业生态系统起到保护的作用。并且, 由于林业产业体系原本就是一个完整的循环体, 其中, 前者将废弃物排放以后, 后者将会作为生产原料进行循环利用,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林业资源的利用率, 从而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3.2 加大实施森林认证的力度

森林认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利用市场机制的职能作用来对森林经营进行管理, 具体包括了两方面工作, 经营认证和产销监管认证, 能够对林业生态与林业产业发展之间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当前, 在部分林业发达的国家中, 已经实施了森林认证, 以此来验证自己生产的林业产品并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让林业企业自觉主动的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但是, 就我国当前森林认证工作现状来看, 虽然逐渐受到了林业企业的重视, 但在实际的认证工作中, 仍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 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进一步提高我国森林认证管理水平, 促进林业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3 加快相关政策体系的完善

目前我国对林业资源的消耗越来越严重, 大约一半的木材要靠从国外进口, 但是为了保证良好的林业生态环境, 还必须不断扩大森林的覆盖率。于是如何解决好这两方面的矛盾, 关系到整个林业产业的发展和未来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要充分调动人们种植森林的积极性, 政府要加强营林方面的政策鼓励, 并给与适当的经济奖励, 做好林业生态建设。努力发展高质量的森林资源, 使林业产业得到发展,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调节好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促进两者的和谐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当前林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首先要及时对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之间的矛盾问题进行解决, 对这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 同时采取相关有效的改善对策, 从而确保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海雷.探析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J].科技与企业, 2012 (7) .

论和谐林业背景下的林业建设 篇10

和谐林业即林业建设的目标, 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当前人类生存严重遭受生态危机威胁的情况下, 建设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生态林业, 是保持生态稳定的重要方面。在我国, 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人与自然竞争、共生与自主的三原则, 大肆的攫取森林资源, 导致匮乏, 而人类的需求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面对这种情况, 加快林业建设结构的改善, 大力推进林业资源的发展已成当务之急。

1 和谐林业的概念

和谐林业这一概念包含了多层次、多方面的内容, 总体要求各子系统能够均衡匹配, 各个成员之间共生共荣。具体而言, 林内人要能够充分发挥自我潜质和创造力, 获得全面发展;林内人与林外人要实现互相体谅、宽容, 共利共赢, 平等协商;实现人与野生物、林业、自然、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协同共生、和谐发展。

2 林业建设在生态保护中的意义

2.1 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严重过度索取自然资源以及工业建设严重污染自然生态系统的现象日益加剧, 这导致了我国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而且速度十分惊人;而在自然环境治理方面开展的工作根本赶不上生态破坏的进程。林业资源正是如此, 树木的滥砍滥伐远远比林业建设速度要快;更为严重的情况是, 很多地区只对经济的发展速度予以重视, 往往不开展林业建设和保护工作, 这更加剧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林业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污染, 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社会的和谐稳定。对此, 国家予以了高度重视, 通过重要文件的下发来对我国林业建设进行指导、促进。

2.2 经济意义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 也是承载林业建设的关键环节。森林生态系统的维护和发展对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够带来良好的生态环境, 还能产生可观的经济利益。如果遭到破坏, 这些功能就无法得以实现。就我国目前森林生态系统仅仅只发挥了应有生产力的1/3, 所以务必采取有效举措提升森林生产力。依靠林业, 能够建设复合经济体系, 推进经济结构的多元化, 充分发挥林业生态系统的经济潜能;但除此之外, 还要重视林业的自身发展, 必须不断建设完善林业生态系统, 建立功能齐全的林业生态系统, 发展多样化的林业商品经济, 如木材、树雕等产品深加工, 只有如此才可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保持林业生态的生命力, 充分发挥其生产力, 推进系统性绿色林业产品的建设。

3 林业系统现状

3.1 林业矛盾冲突

林业矛盾冲突的凸显主要是由于林业子系统建设滞后、林业管理不到位而引发的。具体表现为:由于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封山管护等造成农地减少、林业工人下岗, 林业收入减少, 进而导致林业教育的日渐萎缩。这些都属于民生民计问题, 与林业从业人员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需要引起国家、社会的高度重视, 积极推进林业子系统的建设, 强化林业管理, 推进林业建设, 实现林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 发展和谐林业。

3.2 清洁空气和洁净水减少

由于森林的日渐减少, 对于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和氧气的释放量也逐渐减少, 森林净化空气的功能减弱, 大气污染得不到控制和改善;同时森林减少也导致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 自然灾害如洪涝、泥石流等多发, 影响水质。

3.3 林业结构分化

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 社会阶层的分化, 林业阶层也发生分化, 呈现多个层次结构, 由此带来的就是利益群体的多样化, 每个阶层都要维护自己的利益, 就产生了不同的利益维护方式和利益诉求。

3.4 森林异化作用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其哲学思想中提到了“异化”这一概念, 而后马克思予以集继承发展;这里所要说的森林异化作用, 就是对当前林业的哲学解释:随着人工创造价值的增多, 自然、森林自身的价值日益降低;人工森林的产出增多, 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和生态安全价值逐渐降低。

3.5 人工林的利与弊

人工林之利在于:造林、采伐都简单容易;不利在于:容易造成土壤退化, 森林产量降低, 出现大量病虫害, 抗风能力较差;而且在治理上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时间。

4 和谐林业下的林业建设

4.1 行业建设

当前, 我国林业建设尚处于较低层次, 实现生态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并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 而且在此之前林业建设必须解决好林业系统内部矛盾, 协调各个子系统间的关系, 将林业能力全面提升, 逐渐建设系统的林业生态产业。

4.2 转变职能

在未来的发展中, 林业的商业性职能要由其他经济性行业承担, 而林业主要肩负对生物圈进行管理的职能。因此, 在我国林业建设中, 要开展分类经营, 让商品林转向市场经营, 大力营造公益林, 为林业职能转变奠定基础, 逐渐过渡到生态环境管理职能, 强化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控制, 开展生态工程的规划与建设。

4.3 加强生态意识 (林业意识) 建设

加强宣传教育, 提升对生态安全和生态保护的意识, 形成全民性的生态观, 积极倡导勤俭、清洁的生活方式, 合理分配、使用资源;优化产业结构, 开展清洁、节约生产, 按需生产。

4.4 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

林业行政能力建设是林业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 林业建设要想取得较高的政治、社会地位, 顺利的推进和谐林业的建设, 发挥林业的生态和经济职能, 就必须大力提高林业行政能力。 (1) 精简机构, 明确职责;对庞大臃肿的机构进行精简裁撤, 同时明确各个部门、各个成员的职权责任。 (2) 加强对林业职工的公德、道德和品德教育;实行优胜劣汰机制, 对那些德才兼备锐意进取的人才予以任重, 淘汰不能胜任工作的人, 加强林业队伍的素质建设, 提升整个队伍的工作能力, 保证林业工作的高效开展。 (3) 林业组织机构建设, 将林业组织内企业性质的机构予以裁撤或推向市场, 其他机构采取垂直式管理, 实行公务员制度, 从而提升林业队伍的素质, 消除出现林业行政管理的阻力和干扰; (4) 分离行政事务和税费事务, 由财政部门收取林业行政或刑事处罚费用, 将林业行政监督、行政许可收费予以撤销, 林业基金由费改为税, 并由税务部门予以征收, 减轻税费, 税收利民。 (5) 林务公开, 是林业行政事务在“阳光”下进行, 同时强化行政和司法监督。

5 结语

和谐林业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 而林业建设就是为了达到这一要求, 依靠科技进步改善生态环境, 谋求生活环境的和谐。林业建设要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协调, 必须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共同繁荣。而森林资源在林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且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必须要予以充分保护。在和谐林业的背景下推进林业建设可以促进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和谐林业[J].绿色中国, 2004 (Z1) .

[2]张国庆.生态原则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 2001 (01) .

[3]贺刚, 张志祥.论和谐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01) .

论我国林业 篇11

关键词:林业机械 生态 作用

根据我国现阶段林业发展状况, 针对生态环境面临的重大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 了“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 可持续发展道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林业工作的核心是生态建设,因此,林业生产由单一的采伐木材转向多种经营,以采伐和集材为主的林业机械时代,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以抚育为主的各类林业机械,国家实施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是新时期国家生态建设的主战场。而林业机械恰是加速这一篮图实现的最行之有效的手段。

一、林业机械在林业发展中的作用 。

我国的林业机械是随着新中国林业的发展,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建国初期的林业机械,品种单一,而且数量少。苗圃作业机具及病虫害防治机具,没有自己的定型机具产品,防火机具更是一片空白。随着生态建设的发展,林业机械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林业机械产品系列化、种类多样化、及其在林业生产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仢作用。

从林业的历史发展来看,原始林业和传统林业把木材生产视为主要产业,只注重经济效益,目前国家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 明确指出:“改善生态环境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也是防御旱涝灾害的根本措施”。强调加强生态建设,一切从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来确定林业机械的生产与发展。 现代化的林业标志之一就是林业生产的机械化。苗圃作业机具的使用,加快了林木种苗的培育,提高了种苗质量,为大面积 造林提供了物质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林木种苗生产,由于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林木速生丰产和改生态善环境的潜在能力,是一项百年大计。造林规划和施工,林业机械是实现其目的必要手段。造林地的清理、除草除灌,整地直至造林。相适应的作业机具:割灌机,整地机具,植树机,甚至拖拉机、汽车都将投入使用。造林是一项季节性很强的工作,时间短任务重,如果没有足够的机具保证,大量的造林工作是不能实现的,造林生产的机械化势在必行。幼林抚育,林分改造,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植物保护,这一系例林业生产环节,任何一项工作如果离开了相应的生产机具,其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用飞机进行大面积撒药滅虫,林木就不会有太大的损失。经验告诉我们,林业机械是搞好绿化的最基本的保障。

二、 林业机械的种类 按照传统的营林生产先后程序,可把营林机械分为:整地机具、播种机具、造林机具、抚育机具、病虫害防治机具、采伐机具等。营林机械包括种子采集和处理、林地清理、整地育苗、中幼林抚育和林木保护等作业用的机械。其中常用的有采种机、割灌机、挖坑机、筑床机、插条机、植树机等。 因树木的果实和种子形态大小差别很大,树木生长的地形条件也大不相同,多年来采种人一直使用上树机具上树采种。后来出现了振动采种机。它的工作装置安装在拖拉机或其他行走或动力机械上,用油马达驱动振动头,产生振落效果而不损伤采种树。采集的球果或种子再经处理机械进行干燥、脱粒、去翅和清选后备用。

割灌机是造林和抚育幼林用的机械,一般多用于林地清理、幼林抚育、次生林抚育与间伐、割灌木、割草和伐小径木,是小型轻便的机械。在割灌机上增设一些附属装置和设备后,还可用于收割稻麦、抽水、钻孔、磨锯齿等,实现一机多用。

植树机是机械化植树造林的主要设备,多与拖拉机配套使用。植树机分为连续开沟式、间断开沟式和选择挖坑式三种。连续开沟式和间断开沟式植树机在工作时,开沟器切开、破碎和推移土壤,形成连续(或间断)的栽植沟。苗木按规定的栽植深度和株距被栽入沟冄,覆土压实轮随即推拥苗木周围的土壤并压实。 选择挖坑式植树机出现于70年代,其结构原理与连续开沟式和间断开沟式大不相同,植苗员可在适宜栽植的点上操纵植树器挖坑植树,从而提高了机器的机动性和对不同地面的适应性。

拖拉机和汽车。他们是营林生产的主角。 整地机具主要是犁和耙、筑床机,播种机具主要有播秌机,植树机泛指栽植苗木的营林机械,按作业的机械化程度分为简单植树机、半自动植树机、自动植树机,按作业的立地条件分为采伐迹地植树机、沙地植树机、选择植树机、大苗植树机、容器苗植树机,以及连续开沟、间断开沟、选择挖坑植树机等。抚育机具主要是割灌机以及喷灌设施等。病虫害防治机具、防火机具、采运机具等在营林生产中的种类都是比较单一的。 营林机械的运用,除部分专用机具外,如:植树机、割灌机、油锯、风力灭火机等,其余机具与农业生产都是通用的。林业的种类具有不确定性,飞机的应用,飞播造林和森林防火,已远远的超出人们界定的类别。在营林生产中,各机具应用的轻重比例,由其经营目的及生产模式而定。

三、 林业机械的发展方向 。林业机械的发展要以“生态效益优先”为原则,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全国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基本上实现山川秀美,生态环境步入良循环。明确这一战略目标,由此确定林业机械的发展方向。 坚持适用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原则。针对林业生产的特点,机具的适用性要考虑地区的林地立地条件、林木特性等综合因素,立足专业, 发挥林业优势,使三种效益和谐发展。林业机具的生产,不但针对性要强,适用性也要强。 坚持通用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满足营林生亦需要的同时, 扩大机具的通用性,以满足其它产业的需求,并能提高经济效益。林业生产和农业生产所用的机具是一样的,只是型号的不同。还有喷灌设施,营林生产、农业生产、以及食用菌生产都是必用的机具。割灌机不仅用于营林抚育,园林绿化也大有用武之地。 林业机械的生产注重专业性和通用性并举,坚持多元化,面向社会,

我国林业还处在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初期阶段,林业机械的现代化,将极大的促进现代化林业的发展, 实现林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在生态建设,生态安全,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发展林业机械,建设生态林业,必须重新审视林业机械在建设生态林业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

1:百度百科 “林业机械”.

2:《2009-2010 年林业机械市场调查及发展预测报告》.

3:.苏威洲,童仲豪,叶翰鸿.实现网络三维互动—cult3D 应用指南[M].北京:清华 大学出版社,2000.

4:陈达文《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我国林业机械的现状及发展》—中国林业机械协会 1996 年第 2 期.

我国现代城市林业发展探讨 篇12

城市林业主要是由林学、园林学、园艺学、生态学以及城市科学等组成, 以服务城市为主旨, 将城市内林业与园林有机融合, 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一体[3]。近年来, 城市林业作为一门前景广阔的边缘性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城市林业的功能也逐步被人们所熟知, 这些功能与人们的身心健康、生存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密切相关。城市林业系统在城市中已经具有不可替代和估量的作用。

1 城市林业建设的意义

城市林业是由林业和园林融合而成的, 是建设、经营和利用城市森林的事业。城市林业也是城市建设的必要内容, 城市林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并且能够利用其特有的生态功能解决城市的许多问题, 提升城市建设的质量。目前, 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快, 城区内高楼大厦林立、路桥纵横交错, 人口密度大, 土地资源紧张。针对这一现状, 城市林业需要结合现代城市的特点, 将城市核心区域的林地、林网以及散生木等高效整合, 合理提升城市林木数量, 通过城市森林、河流、沟渠、塘坝、水库等有机一体化, 逐步建立以核心林地为森林生态基地, 以贯通性主干林木廊道为森林生态连接, 以各种林带、林网为森林生态脉络, 最终建成城市环境有效改善、城市活力显著提高的林水一体化城市林业生态系统[3,4,5]。

2 城市林业发展的思路

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具备完善的发展思路。城市林业发展总体规划结构布局必须以我国林业的建设思想和城市林业自身的特点为基础, 其布局的三大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了生态保障林、产业发展林和文化传承林。三大体系是从我国城市林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 根据森林的主要功能进行合理的定位划分, 共同构成了城市森林资源的整体[6,7]。其中, 生态保障林体系是城市林业的基础, 能够有力保障产业发展林和文化传承林2个体系的健康持续发展, 而产业发展林和文化传承林体系则有效完善了生态保障林体系的生态功能, 避免或延缓生态保障林体系可能面临的破坏压力, 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经济和文化需求。为此, 城市林业发展的思路要逐步从注重人们视觉效果为主向兼顾视觉美感与生态效能观念的转变;从注重提高绿化地面积向提升土地立体利用率的转变;从集中在城市区域内绿化美化向建立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6,7,8]。

3 城市林业的发展措施

3.1 发挥乔木生态功能

城市绿化必须强调以树木、森林为主, 灌丛、草地为辅。通过发挥单株、带状、小片状乔木林各自的不同作用, 提高单株树冠、带状和片状林冠的边缘伸展效应, 增强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5]。由于高大的乔木具有庞大的树冠, 所覆盖的面积通常是其占有树盘面积的若干倍, 其生态功能是单一草坪无法比拟的。此外, 单位面积内的乔木体积也是草坪体积的百余倍, 所以在单位土地面积内, 高大乔木能够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改善居住的环境。

3.2 树木多整枝少截干

在城市林业建设中, 为了提高城市地上空间利用率, 绿化树木一般不应截干。但是, 我国城市园林乔木普遍进行截干处理, 定干高度一般在2~3 m, 由此形成的树冠可正好处于行人视野。然而, 这种截干一方面破坏了城市空间的协调性, 另一方面降低了乔木的抗雪压和风折能力。同时, 由于截干造成树冠过低, 阻碍了人群活动区域空气的流通和扩散, 从而加剧人群密集区的空气污染。如果对乔木采取不截干, 辅助修枝提高乔木枝下高度, 使乔木自然成冠, 可以大幅提高乔木本身美观度, 既可以避免上述弊端, 也能够减少因树冠过低造成对商店等经营场所门面的遮挡, 同时有利于车辆的通行。

3.3 形成合理的城市森林结构

由于森林具有混交复层结构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能够有效地提高空间生物量和叶量的占有率, 其生态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1,2]。为此, 城市林业应坚持以乔木为主体, 建设乔、灌、草、藤复层结构的近自然城市森林, 充分发挥森林的空间边缘效应, 以实现单位面积土地上最大的植被覆盖。

3.4 增加攀援植物的比例

攀援植物, 如爬山虎、紫藤等, 具有良好的吸附攀援能力、较强的适应性和耐旱性。在城市的楼房、桥梁以及道路护坡等区域可以种植适宜的攀援植物, 能够达到极佳的美化绿化效果。同时, 由于攀援植物具有较强的吸附和抵抗氯、氟、硫污染的能力, 对于改善环境污染、减轻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具有较好的效用。同时, 攀援植物的垂直绿化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使用率, 缓解城市绿化空间有限的突出问题。因此, 攀援植物的应用在城市林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摘要:简述城市林业的产生基础, 针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现状, 指出城市林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宏观发展思路, 并提出城市林业发展的技术措施, 以促进现代城市林业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林业,发展措施,中国

参考文献

[1]彭镇华.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生态文化, 2007 (G) :23-26.

[2]彭镇华.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的几点思考[J].浙江林业, 2005 (11) :29-34.

[3]张鼎华.城市林业[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4]钱易, 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5]聂磊.关于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林业一体化的思考[J].城市问题, 2007 (3) :26-31.

[6]王俊海.城市林业发展与思考[J].农技服务, 2011, 28 (6) :850, 852.

[7]刘宏伟.浅谈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4) :230.

上一篇:课改下的历史教学下一篇:电网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