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下的历史教学

2024-10-23

课改下的历史教学(精选12篇)

课改下的历史教学 篇1

有种令人不解的现象:有些老师上课侃侃而谈、苦口婆心,可谓兢兢业业,然而教学成绩并不理想;也有些老师上课似乎很“轻松”,但是所教的学生却很能考试!

也许你对这种现象熟视无睹,也许你会一笑了之。但是,当你对这种现象进行深究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种现象是一种新旧思维的碰撞,具体说是传统教学模式与新课改要求的碰撞!若解决上述现象,就需先弄清以下两个问题:

其一、初中历史新课标与传统历史教学大纲之比较

研读《历史教学大纲》,我们不难发现:历史教学大纲像一部法律文件,它指挥着师生的教与学,明确规定了学生的考试方向和范畴,评价学生的考试方法也比较简单机械。《历史课程标准》则体现了许多灵活性,它既规定最低限度的标准线同时又允许超标。新课标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提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自身能力与特长。《教学大纲》过于强调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而《历史课程标准》更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其二、传统中考与新中考历史题型的变化

对比新课改前后的中考历史试题,我们有这样的发现:一是新课改的中考历史试卷以客观性试题为主,而新课改后的主观试题大有增多之势。二是新课改前的中考主观试题的答案大部分可以直接从书本中找到,而新课改的主观试题的解答则需要答题者自己去分析、综合、归纳,而无法直接从书本中得到答案。这就是说,传统的教法和要求已经不适合新课改形势下的中考。

弄清了《历史教学大纲》与《历史课程标准》的区别以及新旧中考的变化,那么新课改形势下如何实施历史教学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我们应该改变教学思路:从较单一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复杂的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上来。其次,我们必须将“保姆式”的教法转变为“启发式”教法,要实行人性化教学,竭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性思维能力。再次,我们应努力创建并运用较全面、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学生,以便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历史教学大纲》与《历史课程标准》不是完全割裂的。新课改形势下的历史教学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完全抛弃,而是在合理取舍上加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具体表现如下:

一、优良传统不能丢

勤奋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每位教师都应大胆而又诚挚地向自己的学生介绍、推崇这一传统美德。古有“老大徒伤悲”的警语,当代有人民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迈誓言。在励志方面,历史教师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优势:向学生们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能够励志的故事,来感化学生,教育学生。教师要理直气壮地向同学们提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一名胸怀祖国的莘莘学子;为实现父母的愿望而读书———做一名知恩图报的好孩子;为自己的前途而读书———做一名有理想的人。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成长时期道德规范的引导者而不是指令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不是灌输者。师生都要遵守“自尊以及尊重他人”的社会准则。

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不管他们是品学兼优的佼佼者,还是品学有待提高的学生。此外,教师还要努力营建与每个同学的和谐关系,要注意自己的工作方式:对待优生除了“快马加鞭”之外,还应给他们留下自由飞翔的时空;对待品学有待提高的学生除了“谆谆教导”之外,还应有足够的耐心、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必有成功的硕果。

三、教学灵活、明智取舍

新课改总的特征是课堂教学活动大量、课时教学容量大,而课堂教学时间相对不足。这种内容与时间的矛盾就要教师在吃透教材、把握重点的基础上大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有理智的取舍,采取松弛有度、灵活多变的教法组织实施教学。现在的教材是“一纲多本”。这更加说明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是必要的。

例如,在进行川教版世界历史下册第十三课《“冷战”局面的形成》的教学时,本人先让学生观看一段丘吉尔“铁幕演说”的视频。接着出示问题:丘吉尔发表这一演说的目的何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稍加阐释。然后我问道:什么叫“冷战”?学生可从课本第85页获得这个解释。我又提问:“冷战”开始的标志以及“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是什么?本人直接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答案:“冷战”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马歇尔计划。接着本人播放关于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影像资料让学生观看。以上教学活动都是为了突出学习重点:1.丘吉尔的“铁幕演说”。2.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课堂上,本人抓住这两大重点来实施本章节的教学。对于冷战的最后形成,即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教师课堂上仅作略述。本课内容非常多,教学中本人舍弃了“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这部分内容,要求同学们课后自己阅读。对有必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的内容,如斯大林对丘吉尔演说的回击以及“两大军事集团建立”的详细情况,本人把这两个内容打成书面材料发给同学们课后阅读。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关注主导与主体的和谐发展

大家都知道,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况下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新课改的实质是将主体与主导的互动性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教师首先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若发挥这一作用就必须做到:有驾驭教材的能力,有驾驭学生的能力,还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在这若干能力中,以驾驭课堂的能力最为重要。

教师应充分地培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展现。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甚至是合作的快乐、尝试的快乐;还要让学生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追求过程的本身也是一种美。教师应指导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求知精神。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协作。教学是主导和主体的和谐共鸣曲。

五、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再现历史镜头,创设教学情境。直观教学生动形象,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法之一。例如:在教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首先把主要作战场景和重要人物通过多媒体进行再现(特别是被称为绞肉机的凡尔登战役,因为当时双方战亡的人数太多)。这样很容易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同学们对历史学习就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六、开展第二课堂,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通过历史的学习,同学们了解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让学生自己收集整理历史小故事,然后开展生动有趣的故事会,还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这样,一来可以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二来可以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随着学生年龄、知识的增长,世界观的初步形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辩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思维性能力。

总之,新课改形式下的历史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教师应当从励志入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道德观;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入手,使学生有“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灵感受;从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入手,合理取舍教材、灵活运用教法,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入手,使学生最大程度地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简而言之,教师要全面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历史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三版

[2]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2页

[3]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 (九下)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课改下的历史教学 篇2

组别:高一历史

作者:**

摘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具有特殊的示范性,不仅承担着知识的传授作者,更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融合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将德育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不断进行课程的探索与创新。

关键词:新课改

德育

历史教学

本学期以来,本人担任高一年级三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本人以学校及教研组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育教学成绩为中心,以深化课程改革试验工作为动力。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个人素质

一年来,我坚持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积极参加党员学习,认真做好政治笔记,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来约束自己。通过学习,转变了以前的工作观、学生观,使我对新课改理念有了一个全面的、深入的理解,为本人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打好了基础。

二、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工作纪律

在工作中,我一直严格的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爱岗敬业,服从组织分配。能严格遵守校规校纪,严格按照作息上下班,团结同志,能与同事和睦相处。在教育教学中,始终把关爱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当作自己德育工作的终结点。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

三、强化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一年以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主体参与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编写教案,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特点,以主体参与教学模式为纲,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重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参与公开课讲评和优质课评比活动。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肯定,同时也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课该怎么讲。

四、正视自我,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本学期,我的教学成绩和其他班级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通过认真的总结反思,我把原因归结如下:

1.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训练不够,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2.对知识点的检查落实不到位,抽取学生检查或听写知识点的过程中,有学生蒙混过关,掌握不牢;

3.对后进生说服教育力度不够,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了对他们的关注,但是没有时时抓在手上,使部分学生产生惰性心里,学习积极性不高。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119-01

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回归学生主体地位,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作为历史教师,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把学生看成能动的主体,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一、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这要求我们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把以教师讲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上课时,可设计一些问题让生质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下列课堂教学模式:揭示教学目标、展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探究——小组讨论、同伴合作——师生质疑、释疑——检测评价——总结概括、构建知识板块。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四至六人分成一组,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积极思考,进行小组讨论,我深入到一些小组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活动情况,以便及时给予必要的辅导点拨。然后让各组选出代表发言,这些代表可以是“教授”、“教研员”、“馆长”、“局长”等,我还注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还注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解答问题,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我对同学们的回答给以肯定及总结。通过以上方法同学们学习历史的热情很高,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很强,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制定研究性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对学生来说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很陌生,而大量的历史知识又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因此,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帮助学生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有助于让学生感悟历史,以史为鉴,同时也有助于使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学以致用,提高兴趣。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依托历史教材和洋县社会生活实际为学生确立了以下研究课题供选择:洋县民间手工艺的历史渊源;洋县婚宴礼俗;洋县的传统民居;我喜欢的历史人物;我的家庭历史;家乡的变迁;西汉高速公路对洋县经济、旅游业的影响;洋县乡土历史调查;洋县传统小吃现状调查;我校及周边地区古民居保护情况的调查等。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确立研究课题,并给以写作指导,如推荐有关书目、推荐可以搜集到有关资料的单位或人,提供参考资料等,对学生论文或报告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让学生把研究活动成果在小组进行汇报交流,根据汇报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选出优秀论文、报告推荐给学校《雏鹰》校报发表或展示在学校文化走廊橱窗供学生参观阅读。经过他们自主学习,付出艰辛而得来学习成果,他们感受着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创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其主导作用体现在学生学习的引导与指导,学生是主体,其主体作用体现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实施和落实,这就要求教师从一讲到底的“独奏着”的角色过渡到“伴奏着”的角色,由课程的执行者实施者向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转变,那么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就必然要把学生当作朋友式的合作关系对待,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学生担心回答问题出错,引起同学的嘲笑,会造成了一种心理紧张,可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以认真的态度倾听学生的意见。对课堂提问答不出的同学说一声:“请坐下,再思考一下”,而不是让他长久地站着;对回答错的同学说一声:“不要紧,再听听别的同学的回答”。在历史教学中,我还适时对学生的发言加以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其次,我认识到课堂便是情感场,改变了以往板着面孔上课,以微笑面对学生,给学生带来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同时学生也会以微笑回报老师,形成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四、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扩大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外活动是课内的延伸和深化,历史课外活动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所以,历史教学不仅要注重课内,还要充分利用课外,课内外结合起来,就能激发学生更多的爱好、更高的学习兴趣。在进行洋县乡土历史教学过程中,我组织部分学生到洋县龙亭蔡伦墓祠参观、学习,在这里,同学们直观地了解我国造纸术的原始工艺流程;并组织部分学生到洋县文博馆参观,欣赏上自新石器时代,下到民国时代的一些文物,并邀请有关专家向同学们讲解,通过欣赏文物来了解洋县历史。到洋县的红色旅游景区——华阳古镇参观,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了解程子华、徐海东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25军北上长征途中,在华阳镇建立苏维埃革命政权,领导广大群众开展土地改革和武装斗争的历史,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到洋县谢村镇参观“智果寺藏经楼”,了解全省著名的宋元时期以城墙和护城河构成的城堡式寺院文物遗址。这样,学生就能够把课本知识和形象的历史文物结合起来,真切地体会到历史就在自己身边。这对“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牢固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心得 篇4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学生观的转变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实施者和研究者, 因而我努力转变观念, 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为新课改教学的实施提供先决条件, 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本人在思想上已把学生看作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性且可以教育引导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 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创造力的。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面对全体学生, 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和爱心, 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动脑筋”和“活动与探究”锻炼学生的动脑、动口和动手能力, 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训练和展示自己的独特才能, 让他们能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成功和被其他人欣赏的滋味。在学习“昌盛的秦汉文化”一课时, 我让学生观看教材第八十九页的四个兵勇, 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形象, 用黄泥制作出来, 然后将学生的作品收集起来进行评奖。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加强, 同时使他们学历史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学生更愿意上历史课

传统的行为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讲授占据了大部分课堂时间, 尽管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口干舌燥, 但是学生还是心不在焉、神情漠然。学生抱怨历史课枯燥难学;教师抱怨学生顽劣难教。历史课堂教学为什么会陷入这一怪圈呢?究其根源, 原因在于传统的行为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看成学习的机器,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 而是根据已有经验, 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把课堂主角地位让给学生, 才能从根本上跳出这一怪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方法很多, 如讲历史故事、表演历史剧、编历史小论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 借助地图、图片、电视、多媒体等。如我在教学“远古的人类———北京人”时, 让学生表演历史课本剧“北京人的一天”;在教学“司母戊鼎”时, 我让学生用手比画它的长、宽、高, 借助课桌, 想象它的重量;遇到探究课, 我就让学生展开活动, 如“了解身边的历史”, 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主体意识被唤醒。又如, 教学《中国远古人类》一课时, 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打磨石器, 他们乐于参与, 并从实践中感受到原始人生活的艰辛, 体会也很深刻。再如, 教学《秦的统一》一课时, 学生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制作旧中国七雄拼图, 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掌握了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这样,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大增强, 课堂教学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三、历史教师的素质更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树立以学生为主, 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 充分备好每一堂课, 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和生机。如我在教学“萨拉热窝事件”这一历史事件时, 没有让学生充当课程的聆听者, 而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积极探究, 主动完成对意义的建构。我先让学生欣赏电影《萨拉热窝事件》片断, 然后提出三个问题:你同意普林西普的做法吗?怎样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你认为普林西普刺杀行为 (萨拉热窝事件)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联系吗?在我创设的历史情境中, 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并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一部分学生认为普林西普的行为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另一部分学生认为这与“9.11事件”是性质相似的恐怖主义行为。看到学生思维这样活跃, 我马上组织了小组辩论, 通过辩论,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 通过探究、辩论, 得出了“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的结论, 完成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经过近一年对历史新课程标准教材的教学和反思, 我体验到一节好的历史课, 不在于教师个人滔滔不绝的讲述和眉飞色舞的表演, 而在于学生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 是否和教师一起走进特定的历史情景同喜、同悲、同忧。要达到如此境界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1. 划分活动小组, 建构合作式课堂。

如我在教学《走近创业年代的英雄》一课时, 在课前我和学生共同制定了学习的主题:“流金岁月, 寻找英雄”。学生根据学习任务, 分成五个学习小组, 通过网络、报刊、书籍、寻访老人等方式去查找资料, 然后将查找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类, 在课堂上用各种形式加以汇报, 他们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再现了焦裕禄、王进喜、雷锋等英雄人物的事迹。通过合作, 学生在课堂上既展示了自己的成果, 又通过成果共享获得了“他人的帮助”。同时, 全体同学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彰显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当然, 合作的具体方式灵活多样, 选择什么时机合作, 以什么样的方式合作, 要由具体的学习内容而定, 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合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促进学生对意义的建构, 否则只能是流于形式, 事倍而功半。

2. 营造和谐氛围, 建构情感化课堂。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呆板、抽象, 但历史是过去的现实, 是由活生生的画面构成的, 历史人物也是鲜活的, 具有一定情感的。因此,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应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 让学生与历史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和情感交流, 深刻认识到历史有着重要作用。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的合理运用, 可以为教学活动注入催化剂, 有了它,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可以更好地步入学习的佳境。如我在教学“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时, 通过播放电影《甲午风云》片段, 再现历史情境, 使学生通过对具体的战争细节了解、感受民族英雄邓世昌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大无畏的气概。这样, 学生自然而然地与英雄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学生对于“中日甲午战争”的意义建构顺其自然地完成了, 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是很难产生的。

3. 主动参与乐于研究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他们多采用“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学习历史知识, 结果是“背完就忘”。学生用这种方法学习历史, 不仅所学的知识质量不高, 而且记忆的牢固程度也很低, 降低了学生的兴趣, 限制了其思维的发展, 与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背道而驰的。作为历史教师, 寻找符合研究式学习模式并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我认为适当地让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 而撰写小论文恰恰属于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如在学《秦的统一》时, 我让学生编写秦始皇的小论文, 然后在班里进行评论。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不仅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研究的积极性, 课堂上形成了浓浓的学习氛围, 而且与学生平等交流, 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得到尊重, 建立起了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和谐的关系得以巩固。

五、把学生当作朋友, 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1. 要想使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人”, 使教

师自己转变为“伴奏者”“研究者”及“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那么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就必然要把学生当作朋友式的合作关系平等对待, 教学中要用心倾听学生的观点、见解, 即使是错误的看法, 教师也要耐心倾听。教师要艺术性地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 与学生交换看法, 纠正其错误观点, 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朋友关系, 而不是传统被动式的师讲生听、师主生从的关系。也只有这样, 学生才可能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才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并向传统观念发起挑战。这样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会渐渐固立, 学生也敢于发问, 敢于主动向教师质疑。在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展开的教育教学能够刺激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 正好达到了使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人”的目的。学生的心灵得以开放, 个性得以张扬, 创造力得以开发, 这也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梦寐以求的。

2. 教师在教育教学行为上, 要以尊重、理解、宽容、赞赏的态度来处理师生关系。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个性特点, 尊重学生的选择、判断和意愿, 维护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严, 同时还应该学会宽容, 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多样性, 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会欣赏他人。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教法陈旧、知识老化、观念僵化的现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仍普遍存在。为此,历史教师应切实转变课程观念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打造历史魅力课堂,高效课堂,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就此,本人结合几年来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与各位同仁探讨、商榷。

一、深刻认识历史教育的本质,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根本追求是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促进人智慧的生成,促进人的完美情感的生成,促进人的健全人格的生成;教育的本意应当是:赋予人以价值,并且不断提高这种价值,使得受过教育的人的生命更具有意义,更能为其他人和社会所接纳、所需要、所尊重。

“关注生命发展”这一教育的本质追求使新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回归人本。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教育”应当是以人类历史文化的丰厚营养来促使人的智慧、情感与人格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和升华,以促进人的生命整体不断获得发展为根本追求的学科教育。

从历史教育的角度看,以人为本符合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的教学要求。历史学科不仅仅是史实的载体,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历史教育显然可以且应该为构建未来新型人才所需的人文精神的趋向而努力,应充分发挥其陶冶人格情操、深化精神 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文养育功能;应积极开发其激活人的心灵,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疏源导流,促进智力发展的益智功能。

历史教育怎样实施以人为本?历史教育必须增加一定量的文化史、思想史、风俗史、科学史等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方位的、各个角度的对人类的文明与野蛮进行鲜明的对比,深刻认识两者的关系,使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历史,明白人类奋斗的目的就是要使自己及自己的同类生活得更好。历史教育要使学生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关注当今人类共同的命运,分析本国在国际社会的作用和地位、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在中国融入世界的时代大潮中更好地胜任时代的使命,迎接中国同国际接轨的挑战,并用世界的眼光来解决我们的问题和人类共同的问题。

二、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编写活动剧本——三个农民谈《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获得土地的喜悦、上交剩余产品的无奈用活动剧的形式展示出来,揭示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后 性,其直观感受远远超过了教师的平铺直叙。

三、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其表现欲得到发挥、好胜心得以实现,深刻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推动其不断进步。其次要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面对创新之路的艰难险阻,只有那些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并始终如一地坚持创新的人,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历史学科的优势,这方面的历史事实可谓数不胜数。

四、与时俱进,树立新的历史教学观

1.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历史教学,应该是通过教授历史,发挥历史知识中所蕴含的教化功能,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性终身发展的目的。这也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要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必须改变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行为。

2.教有生命的历史

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多数是在灌输僵死的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机械的强化训练。这样的课堂与学生的生 活世界是完全割裂开来的。

历史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生活的学科。体现在课堂教学里,就是我们的历史教学应充盈着多姿多彩的生活化特点,应使人能够从中充分感受到强劲跃动着的生命脉搏和浓郁的人文气息。

因此,历史教学应以鲜活的生命个体——学生为中心,传授包含着精神、文化、智慧与情感等丰富的生命意蕴的历史知识。其次,在历史课堂里应有生命的互动与智慧的碰撞,有生命激情与灵性飞扬。“历史之为历史,在于其留给人有血有肉的回忆”。学生最崇尚最向往的是主体参与、充盈着生活气息、富有浓厚的情感色彩的活动体验式历史教学。再次,“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教学生从历史中“学会思想”,生成智慧,生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

历史课堂应当重视学生的思维,促成学生智慧的生成与发展,历史课堂应当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得到陶冶与美化。历史课堂还应当重视学生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使生命得到不断成长。只有树立“生命课堂”观,才能真正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初探 篇6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初中历史教学一直处在十分尴尬的境地:教师和学生均认为历史是“副科”,上课,可上可不上;学习,可学可不学。即使是学习,也是死记硬背。新课改的到来,为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生命。但是,在我们实际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诸多理解上的肤浅,认识上的错误,致使教学中出现重表象,轻本质,重形式,轻实质的情况。笔者就新课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虚假繁荣”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抛砖引玉。

一、合理地处理新课改和传统教学的关系

新课改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的改革和创新,在我们推广和实践新课改的进程中,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辩证关系是需要我们着重考虑和处理的。

首先,新课改是传统教学的继承和创新。我们既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思考和梳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哪些传统思想和方式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与时俱进,行之有效的?哪些思想和方式又是不能适应国家教育改革新局势,停滞不前的,高耗低效的?哪些是对培养新世纪全面人才有帮助的?哪些又是阻碍教育发展和革新的?而面对新课改的深入,我们又该如何继承,如何改革呢?面对新课改的与时俱进、改革、发展和创新的优势,我们又该从哪儿开始革新,又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发展,又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教学改革的成效呢?笔者认为,我们既要学习新课改观念的优势,又要反思传统教育的不足,在遵循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原则,以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为主要目标下,转变观念,创新教法,革新学法,努力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时代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新课改的理论前瞻性与现实操作的矛盾。虽说思想指导行动,但是现实环境的局限性与思想观念的无限革新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矛盾性,正是广大师生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最主要的障碍。笔者认为,在革新的大环境下,我们不能被潮流冲昏头脑,不应只是一味地要求创新,而是应该实事求是。在教学中,既要融合新思想、新理念,又要踏踏实实地进行历史教学方式的探究和学习,在理念的指导下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反思,把创新理念与个人的教学行为融为一体,应用在教学中,解决教学活动的实际问题。

二、知识、过程、情感目标并重

新课改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以往传统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于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掌握上要求和关注度比较高。但是在新课改实施以后,有些教师在三维目标中,更加注重后两者,一味的个性,而忽视了基本知识的传授。例如,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少,甚至不讲,一开课就是提出问题,分组讨论,从表面上看来,学生是参与了教学,既体现了主体地位,又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构建,课堂的氛围也是热闹非凡,但是学生因为缺乏历史基础知识,缺乏历史具体感知,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根本无法深入地展开讨论,教师和学生都会处在较为被动的状态,小组合作也无法取得预期的目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全面地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过程、情感目标并重。

其一,知识目标,既要充分地组织历史知识教学,准确地把握教材结构和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有效教学和恰当的深化,还要重视学生的知识转化,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结构消化成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其二,过程目标,一方面教师应留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引导他们自主阅读历史教材,思考并探究,进行思辨的讨论,让学生能够充分地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培养智能。一方面是要转变教学的重点,应该将以历史过程为中心的教学转变成为以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的教学。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联系历史,在教学中谈古论今,发挥历史教书育人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明古,鉴今,明礼,懂理;其三,情感目标。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中国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世界史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中国史对于学生情感和思想的教育明显要强于世界史。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这种情感和思想的落实不够,教育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重视情感目标的实现。

三、保证教学重点,提倡多样化教学形式

在教学中,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新课改中一改以往的“流水账”式、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提倡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活动。在历史教学中,不乏一些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豪情壮志的历史人物,很多教师为了顺应学生的喜爱,设计历史情境再现,指导学生对历史故事进行编演,学生们演得嘻嘻哈哈,虽然课堂氛围活跃,但却内容单一,形式单一,这个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也没有想要让学生明白的道理。学生在经历了这一环节之后,除了嬉笑之余的愉快心情,什么都没有得到。这也是很多教师因为对新课改的认识不够,在教学中经常会犯的错误。所以,我们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中,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有些教学活动只是教学形式的点缀,只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并不是教学的中心和重点。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改下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时代教育,2011(02).

[2]孙爱妮.初中历史: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 重庆市梁平县碧山镇初级中学)

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创新 篇7

历史课的语文教学法

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 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 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 同样, 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 (有少量是实物形式) 记录下来的。因此, 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 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从贾谊的《过秦论》中了解到秦朝灭亡的历史原因, 从清朝的腐败历史中认识到《红楼梦》的伟大意义。

历史课的对抗式讨论法

长期以来, 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 不少老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淡, 争论不起来, 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论效应中受到启发, 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 很受学生的欢迎。

每次讨论前, 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 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 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 把稿子发回给学生, 进行分组讨论, 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 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 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比较”, 正方的观点是“西方文明不如东方文明”, 反方的观点是“东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在世界现代史教学中, 我设计的题目是:“战争与和平谁是历史的主流”, 正方的观点是“和平是历史的主流”, 反方的观点是“战争是历史的主流”。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 适合学生的特点, 他们为了驳倒对方, 翻阅了很多书, 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 趣味盎然, 往往是时间已到, 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历史课的抽签提问法

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但如何提问, 则要讲究艺术性。我采用的是抽签提问法, 具体做法可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 设疑, 即提出问题, 制造悬念;第二步, 阅读,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和思考, 寻找答案;第三步, 抽签提问, 让几个学生回答, 列出不同意见;第四步, 讨论, 自由发言, 分析问题;第五步, 老师归纳总结。其中关键的是第一步和第三步。第一步“设疑”要难易适当, 并有一定的诱惑性, 能引起学生去思考。第三步抽签, 机会要均等, 使人人都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被抽中, 因而认真看书, 积极动脑筋想问题, 不敢懈怠。

所抽的签可用纸片做, 每张纸片上只写一个学生的名字, 装入信封中。提问时当众抽签答完后将签装入另一个信封。一个学期要保证每个学生被抽中2—3次, 至少要抽中1次。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答题水平, 每次提问都打分 (不公布) , 记入平时成绩。提问既可以让学生口头回答, 也可以让学生作书面回答和写在黑板上, 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 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 纲举目张, 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 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 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 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 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比如, 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 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 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 (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 , 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 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 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 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 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 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 (改革和革命) , 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 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 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 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 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 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

可见, 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 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 有条不紊的, 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 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

历史课的教学点, 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 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做, 上历史课会离题, 扯得太远了。其实不然, 首先, 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 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 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 也感到比较困惑, 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 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 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 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并使之融会贯通。

试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历史,教学,反思

一、将德育融入课堂

历史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源泉, 是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具。在新课程标准下, 加强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历史教师抓住学科特点, 课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 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 论从史出, 循序渐进, 制定多元目标, 采取灵活性、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针对学生实际, 结合时势, 做到让学生学习史实的同时, 就受到相应德育的教育, 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目标。

二、教学方式选取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相关措施中包含较多的经济学概念, 且大多具有极强的现实借鉴意义。一开始, 我认为这一环节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搞一个模拟智囊团献计献策的环节, 把它打造成此课亮点。如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应能保证课堂气氛的活跃和学生足够的参与度。但这样的话, 一堂好好的课就变成了一场表演, 师生表演过后, 该解决的问题未必能很好地解决。当然, 深层次的未解决的问题并不影响课堂的表象效果。但如要真正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还是传统的讲授法为主更为有效。当然, 教师讲多了, 学生表现的机会肯定少了, 整个课堂气氛可能会很沉闷。举棋不定之中, 我认真研读了一些全国名家的教学设计方案、观摩了人教社录制的一些教学光碟。

在不断研究、琢磨中, 我发现, 他们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并不花哨, 甚至有的显得过于平实, 但却又是令人回味的。我认识到:一堂课遵循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不由流行的观念决定, 而应由具体的教学对象、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决定。因为, 教育教学是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 而不是为某种流行的教育教学理念、最新的现代化教学媒介服务的。为兼顾教学实质内容的突破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最后我决定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结合当时美国经济困境献计献策, 在各组讨论、发表意见后, 学生可就不甚明白的问题向同学、老师提问。如学生讨论、提问不够充分、深入, 教师再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问, 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去分析问题。

三、鼓励学生质疑!

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 让学生各抒己见, 随便讨论自己的想法, 气氛活跃了和谐了, 把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 同时收到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双重教学效果, 也是发展创造思维的捷径。教师应该教会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大胆质疑, 勇于创新。学生有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后, 教师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 而要抓住这个契机, 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方面的答疑, 更要给学生这一良好的求异思维的苗头以鼓励与进一步引导, 激发他们永不熄灭的创新能力。教师也要耐心倾听, 让学生自由讨论, 而不要急于下结论,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后, 再耐心帮其解释, 学生的错误思维通过老师的点拨得到纠正, 学生掌握了知识, 也在思考中发展了创新思维。

四、历史地图册的运用!!

记得在我刚参加工作的第二年, 觉得要把每节课的知识都尽最大努力给孩子们讲清楚, 所以备课非常扎实。除了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外, 还通过查阅各种资料与课本知识相结合, 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通过理解来达到记忆的效果。记得在上世界历史的第一节课时, 由于时间比较紧张忘记了带历史地图册。在上课的时候, 感觉好像缺了什么, 但一时没反应过来, 上完课了, 觉得自己这节课知识讲的还比较清楚。学生们应该能理解我所讲的内容。下课后有一个平时比较喜欢历史课的学生走在我跟前说:“老师, 你如果这节课把所讲的很多国家在地图上给我们指出来, 我觉得我能够会更好的理解你所讲的内容。”我这才恍然大悟, 平时我都是带地图册的, 可就因为这次的失误导致了我自认为成功的一节课的失败。从那以后我每一节课首先要准备的就是历史地图册, 因为它不仅对我重要, 对孩子们更重要。

五、巧用小故事!

在历史课教学中, “小故事”能够使历史课充满浓厚的兴趣, 从而促进学生识记,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但也不是说所有的“小故事”都能起到如上所述的作用。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 在历史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其中, 用“小故事”就是使历史课充满浓厚兴趣的有效的方法之一。历史课利用“小故事”要以教育目的为核心, 根据教学的要求和教材实际需要进行有效地选用, 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插入一段与所教内容有关的课外的历史小故事;一种是根据教材内容编制便于记忆的奇特的小故事。利用“小故事”使历史课充满浓厚的兴趣,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让历史源远流长。

历史课程的改革, 给所有的历史教师带来了挑战, 也提供了机遇。只要经过磨砾, 教师观念得到更新, 理论得到充实, 实践得到提升, 我们将满怀信心, 为历史教学开辟一片肥沃的土地。

参考文献

[1]李彪朔城区第七中学;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浅谈[N];朔州日报;2009年

[2]临颍县南街学校段君华;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N];学知报;2010年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探究 篇9

教师在确定学习主题和任务时, 要遵循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充分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为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必须以新教材为基本依托。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开展自学是锻炼学生主体能力的重要途径, 自学质量的高低也会对学习目标的实现产生直接影响。教师要悉心指导学生开展自学, 在自主阅读和自主质疑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教材, 更要随时对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

二、大力推行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积极辩论

合作学习指的是针对一起学习的内容和相关材料, 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 在教师与学生间展开积极的合作与交流。科学有效的学习必须采用相互对话和彼此沟通的方式, 让所有学生都能各抒己见, 从而刺激个人产生思考和反省, 通过相互质疑辩论, 形成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消除各种疑虑, 使知识的建构得以逐步完成。教师应在课堂上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话题辩论, 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 锻炼灵活思维的能力。如在教学《拿破仑远征俄国》这节内容时,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 然后再开始提问。问题大都集中在拿破仑远征失利的原因处。有的学生认为这是拿破仑长期以来穷兵黩武造成的必然结果, 有的则认为俄国极端恶劣的天气是最主要原因, 还有的认为错误的战略决策是主因, 不断扩大战争造成军备供应不足, 失败自然不可避免。如此在辩论中, 答案就会得到不断完善。辩论式学习是在学生自主参与的背景下开展的, 课堂成为了学生在教材的引导下贴近教师的过程, 教学也转化为交流探索、质疑解惑的过程。学生对疑问展开争论, 通过思考获得新知, 通过探究实现提高。少了权威的束缚, 学生的求知更加积极主动, 个性也得到了培养。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

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提高需要用问题去加以引导, 教师不仅要解答疑惑, 还要发挥自己导师的作用。亚里士多德曾说: “思维是在疑问和惊奇中诞生和发展的”。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们发现问题, 为学生创设切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 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 联系生活场景, 渲染出仿佛置身历史中的氛围。例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向生活活动中靠拢, 问学生假如我们生活在春秋时代我们会用什么农具进行生产活动? 再如可以问同学们假如现在你在大宋, 你可以参加什么体育活动或民间活动啊? 这样利用场景式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仔细研读教材的积极性, 让同学们融入历史教学中, 独立思考、交流、讨论, 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学生不会再排斥, 当学生通过交流合作解答了疑问了解了历史真相后, 就会开始爱上历史学习, 在学习中既锻炼了思维, 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讨论法教学 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讨论法教学

讨论法为历史学科常用的有效教学方法,主要是师生围绕一个具有方向性、目的性的中心问题展开讨论与分析,从而将问题解决,并且在思考、争辩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思维、合作意识。教师应合理地应用讨论法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前准备阶段需精心备课,合理设计讨论题目

第一,教师课前需认真备课。一方面需要认真、耐心地研读教学大纲、教材,分析好各知识点的讨论价值,安排好教学进度。第二,做好学生准备工作,首先应对学生进行差异性的合理分组,然后根据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理解能力等确定讨论题目的难度,以确保全部学生均能参与到题目的讨论中。第三,合理设计讨论的题目。讨论题目的设计关系着课堂讨论的质量,一方面,讨论的内容应以重点知识、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为主,可结合社会时事、热点新闻等设计讨论题目。另一方面,讨论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与目的性,且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知识能力水平等调整讨论题目的题型、讨论的内容等。比如在学习到“美国西进运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在班级上开展一个民意调查,了解到学生对美国的西进运动印象最为深刻的事情主要有淘金、移民、印第安人、西部风情、牛仔等,然后把投票数较多的前几个内容列为讨论的课题,由学生课前就抽选到的内容收集相关的资料,为讨论做好准备,避免课堂讨论仅流于形式。

二、课堂教学阶段需加强引导,营造良好讨论氛围

在课堂实施讨论教学阶段,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引导作用,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当课堂陷入沉默时及时打开话题,活跃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在讨论进入白热化阶段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紧扣主题,深化讨论的内容;在总结点评环节应以鼓励与肯定为主,同时指出不足之处,为学生纠错改进提出可行性的建议。首先,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同学生的沟通、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营造民主、宽松的讨论氛围打下基础。其次,营造良好的讨论环境,通过一定的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引出讨论主题,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进入讨论时,教师应合理安排讨论的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思考、讨论时间,保证讨论的质量。比如在分析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布拉格之春”政治事件时,让学生分析“如果当时苏联不出兵,捷克斯洛伐克会有什么样的前途”。学生在讨论时会提出多种设想,并将捷克斯洛伐克的结局同东欧、北美、社会主义阵营等国际变化形势有机联系在一起,达到多种思维碰撞的效果,每个学生均尝试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说服其他同学接受,这一过程至少需要15~20分钟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考虑到课堂进度,合理安排每个环节所需的时间。最后,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与指导,引导学生站在客观的角度对自己的观点、表现进行总结与反思,不断得到进步。比如在评价历史人物隋炀帝时,很多学生均认为隋炀帝是一个暴君,评价他时会过多地加入自己的主观感情,从而造成评价观点过于偏激的情况。教师在评价这类观点时,首先可以赞扬学生勇于表达自身想法的行为,然后再委婉地指出整个观点的片面、不合理之处,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比如评价隋唐时期开凿大运河这一事件时,不仅可以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评价,还可以从地理、文化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高中历史讨论法教学的应用意义与注意要点

在高中历史中采用讨论法教学具有多种积极的意义。第一,可增强学生自信心。学生经过自主讨论将问题解决会得到莫大的满足感,加上教师的肯定与鼓励会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与成功的快乐和喜悦,自信心自然不断增强。第二,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讨论中会相互交流课前所收集的资料,无形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拓宽了知识面,学习热情也自然高涨起来。第三,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法教学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积极有效参与能使其思维、观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得到一定提升。在采用讨论法教学时,教师还需注意几个要点:一是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均以引导为主,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二是课堂讨论时应围绕一个明确、具体的中心问题,避免学生偏离主题。三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允许每位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并给予肯定,不要求形成统一的观点。四是注重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小组之间不仅是竞争的关系,还应该是合作互助的关系。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历史;历史教学

新课改时代,迫使每一个老师改变教学模式以适应新型课堂。那么,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的探索与尝试。

一、重视学生课前预习

众所周知,预习是我们在学习时代必须做的一件的事情。在新课改时期,预习更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讲课课预习、科科预习,就是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预习一方面帮助学生大致了解所要讲授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老师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新课改下,我们更加强调课前预习。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它的思想内涵广泛渗透到其他各门学科之中,历史教学越来越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切实地将新课改的精神贯穿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去。新课改倡导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这不单单是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以往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让学生发挥主观积极性,主动去学,从而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多开展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思考,主动探究所提出的问题。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提供所需要的材料,教师起着组织者的作用。由此可见,自主探究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也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让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更加直接,印象也更加深刻。

二、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课堂练习由于需要大量的时间向学生介绍历史事件而被忽视,课下学生又不把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科目,因而也忽略了课外练习。教师和学生的忽略,致使课堂上学到得知识得不到应有的巩固,这就严重影响了历史知识的掌握。新课改下,我们就要改变这种局面,让历史科目的课堂练习和课外练习真正地落到实处。对于教师来说这是一次巨大的挑战,需要教师积极地进行思考,探索出一条新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提倡学生自主的、合作的和探究式的学习。

历史学科的过去性使学生感觉比较乏味,人们普遍认为历史课就是教师讲讲、学生背背而已,所以难以引起学生们足够的重视。新课改下,我们一定要改变人们的这种错误观点,让历史真正地深入到学生的心目中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用质疑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去吸引学生。除了精心设疑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主动质疑,让学生自己通过熟悉课本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此外还可以努力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概括总结时,教师可以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共同交流,最终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三、努力创造机会激发学生潜能

一个人的潜能是无限度的,优秀的教师善于识人,有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想要激发学生潜能,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教师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激趣指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事物感兴趣,才会想去了解它、进而认识它。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将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下去。同时,学生才乐于去接受所学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观察,多了解所教班级的学生。掌握他们的个性特点,结合这些特点去进行教学设计。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采取人尽其才的方法,对班级里的学生进行分组。保证每个小组成员各有所长。在教学的过程中,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师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也可以让学生们养成团结协作的好习惯,对他们个人的成长和今后的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

学生方面,要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在听教师讲课时,要讲究听课技巧,抓住重点,及时记笔记。在当前教育环境下,课堂仍然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学生释疑解惑的主要平台。在听课方法和习惯的养成上,我们要结合任课教师的特点进行适时调整,不要千篇一律,不知变更。因为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是不同的,教师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对其教学风格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也许部分学生不适应,但学生是无法决定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只能从自身出发去调整。也可以通过和教师交流达成共识,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创设更完美的教学模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相长。在这里,就要注意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学生了解教师的讲课个性,教师更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就是教师和学生要相互适应,从而创造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学生乐学,教师乐教。

四、开设第二课堂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媒体事业得以迅速发展。很多知识性的东西都被搬上了大荧幕。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例如,观看影片。电影中形象生动的情节必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比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一味地讲授效果好的多。为了让学生了解特定的历史情况下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的关系,可以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相关影片。在学习七七事变这一章节时,可以通过观看《南京!南京!》这部电影,让学生看到其中的相关战役,激发其爱国激情,进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影片观看结束时,还可以让学生写影评。这样一方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历史事件之后的真实情景。

试论新课改下的中学历史教学策略 篇12

首先, 必须变革课堂教学形式, 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然失去生命力, 笔者另辟蹊径, 采取了四步教学法。第一步, 确立目标。从教师这方面说。让学生掌握哪些基础知识, 使膛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教要做到心中有数。从学生这方面说, 教师要为其明确任务:一要编制本节课的大事年表, 二要辨析本节课的重要概念。三要解答本节课后的练习题, 四要提出本节课的疑难问题, 然后让学生围绕这四个任务进行自学, 时间大约安排10分钟左右。第二步, 教师精讲。精讲不再纠缠于时间、地点等基本史实, 因为学生通过自学已基本把握。精讲要讲结构,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本节课有哪些基本史实, 还要让学生了解重大历史现象的原因, 更要让学生从中得到有益的历史启示, 时间大约安排15分钟。第三步, 答难解疑。教材中有一些层次较高、难度较大的思考题,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由另外一些学生回答问题, 由另然一些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加以点拨总结升华, 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时间大约安排10分钟左右。第四步, 自测小结。通过前三步的学习, 学生对本节课重点、难点已成竹在胸。原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现在豁然开朗, 解答课后练习题自然也如探囊取物, 如履平地。教师可用余下的5分钟进行提问并课堂小结。总之, 变革课堂教学形式不是为变而变, 而是为充分发挥生学主体教师主导作用提供一个可供操作的舞台, 让学生的眼口脑手都动起来, 向40分钟要质量。这就是我们希望达到也基本达到的目的。

其次, 必须刷新课堂板书结构。笔者认为, 如何设计板书提纲实际是一个从什么角度切入教材, 把握教材的问题, 一个缺乏创造性乐趣的过程。刷新后的板书结构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现在把岳麓版必修二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的板书提纲列出, 以收窥一斑而各全貂之效。

《新航路的开辟》

一、知识结构。

1. 基本史实 (有什么?)

(1) 大事年表

14871488年: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年: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年: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2) 重要人物: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

(3) 涉及地点和洲别:好望角、印度、巴西、菲律宾等地和欧洲、亚洲、非洲、美洲。

(4) 重点概念:

a.东方的诱惑

b.开辟新航路

c.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5) 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A.西班牙、葡萄牙走在最前面。

B.西班牙、葡萄牙的远洋探险:

a.1488年迪亚士抵达好望角;b.1497至1498年达·伽马开辟了从欧洲绕过非洲的新航路;c.1492年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d.1519年至1522年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 证明了地圆学说。

(6)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c.证实地圆学说

d.导致早期殖民扩张

e.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 原因探析 (为什么?)

(1)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 葡萄牙和西班牙为什么能够走在开辟新航路的前列。

(3) 中国的郑和下西洋早于西方新航路的开辟, 却没能改变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的原因。

3. 历史启示 (还有什么?)

二、解惑释疑。

三、练习巩固。

再次, 必须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教材受篇幅所限, 有些重点、难点问题只是点到为止, 干巴巴一个结论写在书上, 至于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 则语焉不详, 甚至不著一字。譬如在《新航路的开辟》一节中, 教材只说葡萄牙和西班牙着先进行海上探险, 看到这里学生会产生疑问:既然新航路天避的经济根源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那么开辟新航路应该是由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意太利进行。至于为什么不是意大利, 而是由葡萄牙和西班牙开辟新航路, 谭本上一笔带过。众所周知, 中国明朝就有郑和下西洋, 比新航路的开辟早半个世纪, 但是产生的影响却大相庭。至于原因何在, 教材则一句未提。如果教师对此类问题加以回避, 就无形中增加了学生把握教材的难度。笔者认为, 对教材中的拦路虎不能绕过, 实有必要一个个除掉。搬除路障教师既不能放羊, 听任学生自己去搬, 又不能越代庖, 让学生袖手旁观。可取的做法是和学生一道, 鼓励之, 引导之, 共同攻克难关。如《新航路的开辟》一节, 我尝试采用这种方法:对新航路的开辟和葡萄牙、西班牙走在海上探险最前面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 并且补充介绍“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收到了良好效果。

最后, 必须加大课堂检测力度。课堂检测有两个主要环节:命题和讲评。老师合题, 学生做题, 老师听题, 师生对此已习以为常, 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调节。笔者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改革, 引导学生参与。一是让学生自己命题, 老师收上来后, 精心审阅, 从中挑出质量较高、书写工整的题目的以剪贴, 然后印出来, 使其以一套成题的形式出现, 再发给学生。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榜上有名, 做起来格外亲切和认真。二是讲评时, 也不是一开始就对答案, 而是先让一个同学把其答案写在黑板上, 让全班同学判断正误, 并要求改题的同学说出该题错在何处, 以引起大家的注意。时间长了, 学生命题经验和答题技巧就会有很大提高,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也就落在了实处。

上一篇:社会实践报告下一篇:论我国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