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下的中学语文教学(精选12篇)
课改下的中学语文教学 篇1
语文阅读教学课是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相关课程, 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中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最好用培养阅读观念、积累阅读量、培养正确的阅读方法等方式实现新课改理念下开设语文阅读教学课的初衷。
一培养正确的阅读教学理念
新课改理念下,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方式、教学理念都受到巨大冲击, 为了顺应时代要求, 实现新课改理念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 需要先为学生培养正确的阅读教学理念。现在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更为开放、信息量更大、阅读的对象仍是各种各样的文章, 而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则是通过教学让学生能读懂文章内容, 读透文章内涵, 确保学生能够得到锻炼和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能从阅读的文章中提取重要信息, 对文中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概括总结, 还要能将文章中提取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能给予文章最为中肯、客观的评价和鉴赏意见。
二做足阅读教学辅助工作
教学方式想要达到最佳效果, 除了必要的课堂教学外还有许多辅佐工作需要及时完成。有时阅读教学的辅助工作反而会成为扭转乾坤的关键, 所以督促学校和老师为学生做好各项阅读教学辅助工作也是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
1. 积极开展各项语文教学工作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只是整个中学阶段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从现实情况和辩证唯物主义双重标准考察下不难发现, 其实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助于提高整体的语文教学水平, 反之高效的语文教学工作也能推进语文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此外, 分属于语文教学范畴之内的其他语文教学活动也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有影响。
2. 加强学校日常管理工作
学校日常管理工作有序开展不仅能为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还能从管理层次推动中学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学校中的校风校纪管理、教师授课的安排等内容都属于学校日常管理范畴, 而且这些内容也都能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条件。如以普通的高中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为例, 在有序的学校管理后营造出来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能为阅读教学提供环境上的支持和帮助。
3. 设计合适的教学方式
语文阅读课比较新颖, 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都还处于探索中前进的阶段。根据新课改理念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比较合适的教学方式可包括互动式的教学和梯度化教学设计等。
梯度化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从参与阅读教学的学生层次和水平的不同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教学设计。梯度化的教学能让学生避免阅读时选择不一的干扰, 还能促进学生层层递进式地掌握阅读教学的精髓。梯度化的教学设计可使班级中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优势, 学生能在合适的教学设计下发挥出最大的学习积极性, 间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
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在开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注意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一方面, 教师负责教授阅读方式、推荐阅读内容、安排阅读教学进度, 而学生负责根据阅读教学安排阅读相关书籍并加以分析和理解, 并将理解后的感悟和不理解的问题一一反馈给老师, 向老师寻求解惑。另一方面, 老师和学生还要多注意心理沟通, 家访和电话访问以及一对一的谈心等都是主动出击的互动方式。互动式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值得持续和发展。
4. 做好学生心态管理
心态问题是心理问题的重要内容, 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态管理也是教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一种方式。乐观积极的心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 让学生快乐地参与阅读教学活动之中或是在阅读中获得快乐;主动好学的心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方坦然的心态能帮助学生降低焦虑、疑惑等不良情绪的影响。
三培养科学的阅读习惯
俗话说:“态度决定人生”、“性格决定命运”, 在明白这些道理时更不应忘记“细节决定成败”。阅读习惯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系统中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 最易被忽视和放弃。但被习惯性理解为细节的阅读习惯其实是决定中学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
根据新课改理念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初高中学生们需要培养的阅读习惯主要包括: (1) 确保每周有足够的阅读时间, 对阅读时的坐姿、看书方式等都有着明确规定, 以确保身体健康、知识积累为主。 (2) 避免走马观花式阅读, 阅读文章时要深入、细致, 能明确分析出各类阅读文章的本质内涵。 (3) 养成制定阅读计划的习惯, 根据自身语文知识水平和高中学业进度规划阅读书籍的难易程度和基本数量。 (4) 养成边读边记的习惯, 一方面保证阅读时“灵光一现”的产物能完整保留,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阅读时集中精神, 能深入了解文章的内涵。 (5) 培养主动阅读的习惯, 中学阶段的学生自律性不强, 大多时候需要老师的强迫和监督才能完成历时较长的阅读任务。然而一旦养成了主动阅读的习惯, 便能顺利地持续下去。
四增强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体验
“感同身受”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感染力较强的一种教学方式, 学生若能多积累生活经验、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便能真正从文字的世界中读懂感情。多增强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体验, 能帮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带入其中, 从文章中某一角色的角度去感悟和理解文章中的感情和道理。这样感同身受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本质特点。
参考文献
[1]付瑶.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1)
[2]李浩.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华章, 2010 (4)
[3]杜昊.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浅析[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上旬) , 2012 (7)
课改下的中学语文教学 篇2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这对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以及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改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契机,更新教学观念,大力加强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努力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做到以下三点:(1)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2)切实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置课程内容;(3)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在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下,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营造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更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体会。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和组合,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一方面使学生得到共同提高,一方面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从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课改的一个重要主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时刻注重创新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讲文件的下载时,我是以网际快车(FlashGet)为例来讲解的,也有很多学生说他们会很熟练地使用下载工具下载文件,而且他们还提出会使用其他的下载软件,这时我就让会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这样不但使会的学生巩固了知识,获得了成就感,也使不会的学生得到了进步。
在以后的教学中遇到类似的工具运用,我都让学生自主选择,遇到一些可以多项选择的问题,我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愿意学。所以,正确选择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前提,问题教学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问题情境教学是以学科知识为教学内容,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在问题情境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当有充分、丰富的课堂教学材料作铺垫,使学生的思维在广度、深度上有一个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如在讲WORD文件保存一节,设置一个加密文件时,因以前经常有学生电脑上的文件被别的同学改动,我就试着问:“你们想给自己的文件加上密码吗?”学生们顿时兴趣很浓,回答的声音很响亮:“想。”在这种环境下,我开始演示,学生仔细地观察着,等我操作演示完后,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很快学生就通过上机实际操作回答出来了。这样,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让他们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计算机,用计算机,做到学以致用,学生会感到计算机这门学科有用,才能更愿意学习这门课程。教师通过自制一些教学课件,把有些学生不易明白的地方形象地表示出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后让学生学习老师的这种做法,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想法也通过这种类似的方法表现出来,这样他们就会更好地运用计算机这个工具进行更多的活动。要使先进的信息环境和多功能的教学设备发挥出它特有的功能,离不开优质教育资源的支持。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好坏决定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劣,因此,建设一个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库尤为重要。采用这种资源建设方式,不仅可以快速系统地建设起一批直接支持一线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现代化设备的意识,激起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课改下的中学语文教学 篇3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
在传统的中学教育活动中,学校过分强调中考、高考的应试教育目标,而不太重视学生人文素质和情感素质的培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语文的教育功能,加上有些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很难激发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热情。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推行,提倡和鼓励快乐教学法的应用,其教学宗旨就是要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切实感受到语文知识的价值和魅力。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学资料中的快乐因素,立足于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特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游戏教学、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等形式,都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热情,带给学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快乐体验。
二、丰富语文快乐教学的方式与方法
语文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场所。要想营造出轻松愉悦、和谐快乐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除了要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展现、演绎语文教材中的快乐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外,还要丰富自身快乐教学的方式与方法,营造出快乐的语文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掌握更多快乐学习的技能,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堂内外积极探究,获取快乐体验,进而激发出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例如,中学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的快乐体验,可以在教室后面建立“阅读超市”,分别设立人物专柜、社会专柜、景物专柜、课件专柜、报纸专柜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阅读材料,并定期开展快乐语文欣赏课、快乐学习方法大比拼等活动,让学生在和谐、快乐、团结的氛围下实现共同进步。
三、营造快乐化的语文教学环境
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者,无疑是决定学生学习体验的最关键因素,所以每一位成功的语文老师,都会认真地对待每个语文学习个体的学习需求,会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树立起语文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出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鉴于此,中学语文的快乐教学,需要语文教师积极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尽快的进入学习“角色”,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雨巷》这首诗歌时,教学的观念是要学生走进作者戴望舒的感情世界,所以教师可以搜集有代表性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然后配上背景音乐,帮助学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感情,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也有助于学生阅读审美能力的提升。
四、留给学生更多互动探求与快乐学习的空间
在新课改理念下,要求语文教师留给学生更多互动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空间,这不仅是学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生赢得快乐学习机会的必然选择。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充分顾及到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学龄特征以及语文学习的情感需求,留给学生更多互动探求与快乐学习的空间,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投入个人情感,增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力度,进而获取更加丰富的快乐学习体验。
五、创新语文教学评价理念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评价主要是为应试教育服务的,学生通常处于被动评价的地位,而且通常以终结性的评价方式为主,对学生的考核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大大影响了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参与热情。新课改理念下的中学语文快乐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对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进行创新,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快乐教育理念,重视学生语文情感和人文素质的发展,增加过程评价的比重以及学生自主评价的比重。例如,在中学语文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就作文写作情况进行相互评价,让学生自己寻找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减少教师的单向灌输和批判指正,这样更有助于语文快乐教学目标的实现。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理念下的中学语文快乐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和快乐体验,促进中学语文快乐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蔡清荣.构建快乐课堂,享受语文学习乐趣[J].中学语文,2012,(08).
[2]赵新卫.学海无涯“乐”作舟——给中学语文教学输入“愉悦剂”[J].科技资讯,2012,(24)
[3]沈月军.转变思想 更新理念 迎接挑战——浅谈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初中语文教学[J].科学大众,2009,(08)
[4]李雪丽.浅析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其向生活的回归[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S4)
新课改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篇4
一、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分组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很多,因此在上课之前。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方法是根据课的内容来选择的,比如,我在上《报刊类文本信息的加工和表达》这节课时采用了任务驱动、分组教学等方法。这节课主要是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电子板报,而制作板报关键是选择主题、板报的编排。我在上课时,首先出示《中学梦之旅》的电子报刊,让学生交流讨论主题、风格、特点等。学生在看到漂亮的电子报刊后,都很惊奇。在学生的惊奇声中,我引出了制作电子板报的软件———Word,这样调动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我向学生展示了本节课的任务需求,并采用了分组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又分若干个小组,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完成制作。分组教学的好处在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学优生可以帮助学困生。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比如网络、报纸等。同时,我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会与他人交流、协作,共同创作出新的作品,学生在作品的创造中得到了知识的升华与提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我在整个过程中主要起解惑、组织课堂的指导作用。在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同时综合应用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二、教学内容适应新课程的特点
我校从2008年开始使用新教材,新旧教材的差别在于内容的选择上。旧教材大多是一些软件的介绍,如软件的界面、软件的使用、软件的功能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教会学生认识软件界面、正确使用软件等。其实,这些软件很多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熟练掌握,现在再来讲不过是重复,很多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要么不听课,要么玩游戏,很难学到新的知识。现在的新教材内容十分广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实践、创作。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例如:我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教学软件、给学生介绍一些计算机知识等。另外,我还经常制作一些课件来丰富教学。这些教学软件和课件融入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多媒体元素,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实践,才能提高自身的操作水平。绝大多数人需要的是学会怎样使用电脑,而不是电脑的理论知识。因此,我在教学中理论部分讲得少,实践部分讲得多。而且,在授课与上机的时间安排上,我以上机为主、讲课为辅,上课多是在机房中完成的,这样就由以往的知识传播者,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向导。
三、巧设教学环节,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前提。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唤起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探求未知领域。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科学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实景教学。教师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注重实践操作、反馈指导。对信息技术课操作部分,教师也可用多媒体控制台操作演示,边讲解边操作,这样师生教与学都会变得相对容易,既能减少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四、注重教学评价,方式灵活多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能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而且能给学生一种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教学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可采用师评、自评、互评等。如:学生利用FrontPage进行作品创作时,教师要规定出主题内容,并将要求及标准告诉学生。在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要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议,不仅教师评价,学生也要参与评价。这种做法,不仅能体现学生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且能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的能力。
课改下的中学语文教学 篇5
申报材料
申报奖项:北京市共青团学校系统工作论文
题
目:关于新课改下的中学社团建设的思考
单
位:北 京 市 怀 柔 区 红 螺 寺 中 学
作
者:
郝
晓
丽
2008年12月
关于新课改下的中学社团建设的思考
红螺寺中学 郝晓丽
随着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加强中学生素质教育的任务再一次提到重要的位置,共青团作为引导青年积极发展的组织,团工作必须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要求中学生除了掌握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迫切需要增加人际间的交往,提高自身多方面的素质,增强工作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达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在校园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学生参与意识不断提升,具有共同志趣、爱好的同学自愿组成一个个的群体,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逐渐形成社团文化这一新趋势,这也是中学共青团发展的新契机。
学生社团作为活跃在校园里的一种组织形式,越来越被广大同学所认可和接受,并逐渐融入校园文化中,成为学生们校园课余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面临着新形式的发展与要求,共青团组织必须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促进社团文化的健康发展。
通过较长时间的思考与实践,我们认为社团组织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多样性。当前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宽了,信息时效性大大增强,这就使得他们的兴趣爱好十分丰富,由此以理想兴趣为动机纽带的学生社团表现出繁多的种类。如:文学艺术类社团、实践感悟类社团、劳作竞技类社团等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素质在各自的社团内得到多样性的发展。
2.时代性。中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永远是潮流的追随者,时尚的拥护者。他们追逐梦想、向往创造,这反映在学生社团的组合、构建和运作上带有时代的特征。
3.自主性。自主地决定学生社团的活动和发展是学生社团生存的标志性要素。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自愿报名参加某一社团,自己去聘请指导教师,自己组织策划各种社团活动,如校广播电视社,每天晚饭后安排的栏目从周一至周五分别为“岁月书签”、“英语冲冲”、“心语撷音”、“新闻追击”、“缘份天空”等,色彩纷呈。自主性不仅是学生社团内涵的显形特征,而且也是高中学生强烈的期待和呼唤。
4.开放性。已告别自我封闭的当代学生越来越寻求打破围墙、增进交流、走向社会的路径和渠道。随着思想观念的更新,学生思维与实践的视窗不断扩展,学生社团走进社区、走向社会、校校联动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比如:同伴教育的形式,训练了学生的交流能力,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心灵内涵,开放式的社团活动有效地做到了资源整合,使之不断充满新意和朝气。
新课改条件下,在中学开展社团活动的重大作用:
1、在丰富的社团活动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大幅度提高。
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初衷无非是显示自己的才能,增加生活的乐趣。为此,社团活动的展开,是维持社团生命力的重要一环;而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呈现社团特色的重要生机。我们对这不同类别的社团提出活动开展的不同要求:文学艺术类社团要注重人文底蕴、雅俗共赏类的活动;实践感悟类的社团要注重生活体验、开拓创新类的活动;劳作竞技类的社团要注重交流共进、竞争拼搏类的活动。学生们在自己的社团中,解放自己的头脑,解放自己的双手,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空间,把一个个社团变成自我展示的小舞台,尽情地发展个性,展现才能,培养特长,提高了自己的审美、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社团活动也整合了社会资源,延伸了学生的学习领域。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显然是不够的,“新课改”揭示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新路子。在各科学习中,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延伸学习领域,是社团活动的重要阵地。“万里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北京还遗存了不少历史文物。这些都是我们社团活动重要的社会资源,与课本中文史地知识有机结合,是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最佳学习方式。各社团成员在实地考察亲身体验中获得美的感受,提升了爱国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社团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团的发展极大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社团活动的时间可根据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各社团利用星期日休息天或寒暑假节日自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总之,学校一切可以开展社团活动的场所都应充分发挥它的功能,使学生社团成为校园文化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社团活动打破了学校单
一、封闭的课程结构,使教师的教育观念获得根本性转变,教学目标、课程结构一体化的课程设置得到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进一步确立,教学效果更为显著。全体社团成员在自己的组织,自己的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发现高中学习生活之美,体验美,增强审美情趣,感受高中校园生活的快乐,提高了审美的鉴赏力,生活的表现力和思维的创造力,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要发挥社团工作的积极效应,还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严格把好社团建设审查关。社团成立必须经学校团委审查同意。团委在审查中坚持原则,严格执行标准。对于不符合成立条件的坚决卡住;对于确实有利于青年、有利于社会、有发展前景的大力扶持,积极培育;对于宗旨相似、活动内容类同的社团,鼓励合并以扩大社团规模。同时,审查中也注意服务团的工作大局,服从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把社团引导好。
第二、尊重社团的自主管理。
当代中学生是一群有着朝气和活力,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敢想敢干的年青人。学校团组织应尊重社团的自主管理,在与学校精神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合理放权,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主观能动性。社团的一般活动应由社团自己组织,原则上不予干涉。事实证明,越信任他们,他们的干劲就越大。同时,这对培养学生社团干部的独立办事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当然,自主管理,不是一味地放任,而是要求团组织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合理引导和有效监督。比如,做好社团干部思想工作,开设社团干部培训班等等。此外,团组织还可以开展诸如社团干部交流会、研讨会的一类活动,以便学校真实了解社团工作困难,及时清除社团工作障碍,为学生社团工作营造一个平等、宽松的良好环境。
第三、积极探索学生社团社会化运作方法。
鼓励学生社团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同时积极为社团创造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开拓社团之间交流、社团与社会交流的渠道。利用社团相互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推出跨校际联合活动,促进社团的发展;利用社会的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来充实学生社团的内涵,最后达到从学校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当然在社团发展中也有一定的困惑,如社团发展要依靠学校办学水平整体提高,高一进校学生有兴趣、有热情,但缺少规范有序的活动能力,当进入高二各种活动能力成熟后,高三进入活动的疏远期,高中3年中活动兴盛期只有2年左右。又如新课改下,学校进入学分制管理后,社团评价机制如何与学分对接,有待进一步研究。又如学生进入高三后,社团活动明显减少,如何搞好高三应试与学生素质的培养有机统一,有待深入研究和实践,以上是笔者对新课改下中学社团工作的思考,很多方面的工作需要边干边摸索,只有在探索中寻找到社团活动与新课改下第一课堂教育相结合的路子,才能真正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学生素质教育重要和有效的载体,从而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初衷。
浅谈新课改下的中学作文教学 篇6
近几年,我有幸参加了中考语文作文阅卷,通过阅卷,结合平时的作文教学体会,深深感受到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①学生的作文大多无话可写,即便是写出来的也无非是模仿他人的话,没有真正属于自己个性的东西;②学生平时的材料积累匮乏,在作文中,很多学生引用的竟然是同一则材料;③在评阅学生的作文时,深深感受到学生并不喜欢写作,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有着很强的投机取巧的技术因素;④从学生的作文中,也反映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对作文的评价,往往停留在对语言表达和结构安排的要求上,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个性思维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们要积极探讨作文教学新方法、新途径,打开学生心智的大门,给予学生生花妙笔。
一、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动机,兴趣一旦发展到入迷、持久和稳定的程度,就会变成一种爱好。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能不把“激发兴趣”当作重要的教学原则。
首先,要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培养一种“大语文观”。“大语文观”告诉我们: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生活就是语文的外延。只有懂得感悟生活的人,才能写出真正优秀的文章。然而,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往往是架空了的,无依无靠,单纯的“为作文而作文”,这样的作文教学必然是失败的。读,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含义,即“两耳要闻窗外事”,读书、读报、“读”人、“读”电视、“读”生活、“读”社会,包罗万象。
其次,要培养写的热情。作文是写出来的,绝对不是说出来、教出来的。教师要注重实际的写作,必须要有一定量的训练才能真正学会写作。因此,我们必须要培养写的热情。同时,要根据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使学生入境生情、触情思人,从而激发写作热情。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爱上语文,爱上作文。而这一切不正是我们努力追求的吗?
二、作文训练要体现明显的层次性
作文教学层次性不强,是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
在现行的教材当中每个单元后安排的作文训练,是根据本单元内容编排的,使作文训练的层次性和连贯性不强,写作教学缺乏系统性,写作教学研究也缺乏系统性。不仅如此,学生作文也只有基本的“写作模式”,如写母亲,就联系祖国;写老师,就比作蜡烛……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体验,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适度要求,不必也无需给学生过多的束缚。对于写作能力差的学生,应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计划来完成作文,不可搞“一刀切”。同时,在作文训练当中,教师要克服学生心理上惧怕作文的因素,针对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进行个别指导,努力树立从“怕作文”到“爱作文”的典范,将这类学生的成功之作作为“攻玉之石”。
三、引导学生注重生活积累
当今,很多语文教学研究者把中小学作文教学,尤其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的作文教学比喻为“象牙宝塔”(“象牙宝塔”本指文艺家超脱社会现实的艺术天地),即指一种封闭式的作文教学,只着眼于应付考试,把作文训练空间完全限定在语文课堂上,偏重形式,忽视内容,一味围绕考试指挥棒押宝猜题,一味训练符合应考“模式”的作文。因此,要夺回作文写作这块阵地就要尽快让学生从“象牙宝塔”中跳出来,奔向“十字街头”——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在“开放式”的作文教学中,注重积累生活素材,提高自身素质,扩大信息接受量,由重形式转为重内容,允许从自己真实的生活感受中提炼文章的主题,鼓励写出个性鲜明的作文。
四、改进现行的评价方式
写作评价一直是写作教学的弱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互动、了解和交流。在现行的作文教学中,写作评价普遍的标准化、教条化。科学合理的作文教学评价方式必定会极大地推动作文教学的改进。同时,在作文训练当中,降低学生写作难度,随时寻找具有共性的写作亮点。比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可以让学生通过手中的笔抒发对母爱的感恩;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让学生通过手中的笔尝试与屈原进行超越历史时空的对话,等等。
让学生都能拥有一支生花妙笔,是我们所有语文工作者真诚的期待;让学生走出写作的“象牙宝塔”,从丰富多彩的“十字街头”寻找自己的写作激情,是教师作文教学共同努力探讨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陆志平,顾晓白.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初中语文.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1.
[2]黄建成,袁立庠.中学作文教学法.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04.
[3]姚麟园.中学语文教师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12.
[4]陈毛美,郑蓉芳.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01.
新课改下的中学英语教学初探 篇7
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要实现认知、情感和技能三大领域的教学目标, 特别注重在传授知识与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一线英语教师, 通过对英语新课程标准地不断学习以及对课堂教学的不断探索,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课堂结构
1. 备课充分。
注意教学各个环节的自然紧凑。“预则立, 不预则废。”一堂精彩、流畅的英语课少不了事先的精心筹划。教师只有在课下认真备课, 做到充分再充分, 才能保证各个环节应有过渡性地衔接, 每个环节时间分配恰当合理。
2. 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深入挖掘教材, 选准切入点。
这个点是教学的重点所在, 又是攻克难点的关键。选准切入点是牵一动众, 有利于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所教内容。尤其现在的英语新课标, 从表面上看并没有太多内容, 可是只要仔细研究, 就会发现需要学的东西其实很多。
3. 熟悉和了解学生, 寻找恰当的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应当是符合教材特点, 符合学生实际, 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好的方法能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采用不同的方法, 教师要对学生充分了解。可以让稍差的学生做英语单词接龙游戏, 可以让成绩好的同学分角色表演对话, 英语课各自都有施展自己才华的一片天空。
4. 注意信息反馈。
课堂教学始终以学生活动为中心, 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喜怒哀乐, 捕捉学生的细微变化, 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在上课过程中, 时刻注意自己学生的表现, 从单词发音, 句子, 到学生的表情眼神, 时刻来提醒自己的语速、进度。
二、抓教师课堂用语
教师的课堂用语是学生英语语言输入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与能力的工具, 而且还起着复习与巩固已学内容的作用。英语课堂用语对现实教学目标的影响更大。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做到“四性”。
1. 科学性。
要求教师上课语言要准确无误, 杜绝用模棱两可, 含糊不清的语言进行表达。英语课上, 尤其要注意这些常用的单词she, he, thank, think, three等等。有把握的就说, 没有把握的则不要轻易说出口。
2. 逻辑性。
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条理清楚, 前后连贯, 有较强的逻辑性, 能充分表现教师的教学思维过程。英语课堂, 教师的课堂用语应做到这一点。
3. 感染性。
要求教师用较为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 力求声调抑扬顿挫, 声情并茂。英语课堂多进行英语口语练习, 标准的发音, 能感染学生更多地爱上英语, 多说英语, 现在的Go for it当中Just for fun特别需要我们英语教师的丰富感情在语言里面。
4. 趣味性。
要求教师善于比喻, 夸张等修辞手法, 将以难以理解的知识讲得生动活泼而富于变化, 戒枯燥平淡乏味。增强语言的艺术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 增强学习积极性。在英语课堂上, 多组织一些游戏的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 或者学习过程中穿插一小首英文歌曲, 既能轻松片刻, 又能活跃学生的听力细胞, 让英语课成为大家共同分享快乐的地方。在多媒体上课, 效果会更好, 动画效果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每节英语课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新的收获。
三、恰当运用教师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具有传神达意思的功能, 对教学很有帮助,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
1. 正确使用目光。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恰如其分的运用和变化目光的视角, 长短和软硬度, 特别要力求自然和适度。如刚走上讲台, 要进行环视, 表明教师在关注每一个学生, 同时对课堂局面也有控制作用。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 除了用good, very good的语言, 还要教师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 除了用think hard的语言还要投去期待的目光;当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 则应投去安慰的目光, 切忌冷嘲热讽。
2. 采取微笑教学。
要求教师上每一堂课都要力求面带微笑, 心情舒畅, 这样教室里气氛和谐, 学生心境开阔, 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切忌板着面孔机械灌输。
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与提高课堂效率充分能机结合起来, 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应根据教学实际, 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我们作为现代教师, 应不断的积极参与教研、教改活动, 符合时代要求, 从而促使学生愉快学习, 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效益。
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的多边多向的信息活动, 就突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使学生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 由此在学生中形成互助、互勉、互爱、互尊的良好人际氛围, 培养了学生团结协助的精神, 发展了学生积极向上、民主科学的良好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杭宝桐.《中学英语教学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2]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课改下的中学语文教学 篇8
一、“预习三件事”, 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
新课标强调学生主动参与,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已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 而是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 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经验等的学习活动、过程。“预习三件事”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所谓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预习三件事”, 是指在教学正式开始前, 学生需要在预习中做好三项准备:一是仔细阅读课文, 将生字、词及模棱两可的字词记录下来, 通过工具书查找、确定字词音、义, 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第一题;二是使用喜欢颜色的笔, 标注课文段落号码等;三是在文中找出喜欢的段落、句子, 并鼓励学生说出理由。
在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 “预习三件事”是教师可以采用的有效方法, 但落实更重要。第一件事多由学生自主完成, 但需要教师的引导、督促与检查, 教师扮演着引导者、检察官、督促员的角色, 确保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意义在于让学生体会满足求知欲的快感, 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第二件事在预习三件事中比较简单,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既不会感到任务繁重、有难度, 又能使学生掌握课文的段落、内容分布情况, 为课堂教学做充分准备。第三件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课文预习过程中提炼关键句段、文章主旨, 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第三件事是学生预习中比较高的要求, 也是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
预习三件事的实施, 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把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就能有的放矢。预习三件事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 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自信心。预习三件事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前奏”, 也是组织好、实施好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
二、“抢读三法宝”, 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环节。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否成功,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教学是否成功。为保证学生积极参与, 可以实施“抢读三法宝”策略。所谓“抢读三法宝”, 是在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 多名学生共同参与阅读课文的三种方式, 一是前一名学生阅读段落即将结束时, 提前拿好课本站起示意接着读;二是多名同学同时准备接着读时, 某位学生大声重复读下一段的首句三次, 待其他学生退出后接着读, 争取朗读权利;三是事先准备好, 直接在前一名学生阅读中断句或停顿时, 突然站出来接着读 (此种方式可以使用, 但不推荐) 。
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 “抢读”方式的作用主要有两点。第一, 通过抢读方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意识是当今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 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抢”的意义即在于此。当前学校基本采用班级授课形式开展课堂教学, 班级中学生不止一人, 可能数十名, 教师要想完全照顾到每位学生, 几乎不可能, 可通过“抢”的方式培养学生适应与参与竞争的意识、能力。第二, “抢读”方式还能培养学生的礼让精神。具体“抢读”中, 一名学生“抢”到朗读权利, 其他学生要自动退出, 不是硬抢。可能有人会质疑:对于“抢读”, 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谦让, 不善于“抢”该如何处理, 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抢读方式实施之初对不愿参与的学生先点名朗读, 鼓励学生参与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抢读三法宝”比较适用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课堂教学环节, 不是所有的课文朗读环节都适合采用“抢读”方式。
长期采用“抢读”式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可使学生在适应了以后, 对语文学习产生更大的积极性, 增强参与意识;为了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能会更加努力、细心。
三、“讨论三原则”, 语文教学公平的体现。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倡导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一个都不能少”, 照顾到全体学生。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讨论环节中, 应坚持机会平等、思想共享、快速高效三个基本原则, 保证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公平性。
所谓机会平等, 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参与机会平等, 每位学生都是讨论的参与者, 每位学生都应该具有参与讨论的意识, 教师也要给每一名学生参与的机会;二是表达机会平等, 每个学生都应该是讨论的发言人、代表人, 发言绝不是善于发言的学生的事, 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讨论前, 不要刻意地指定讨论的发言人、代表人, 使每位学生都做好发言的准备, 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所谓思想共享, 是指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讨论的目的是实现思想共享。在讨论过程中, 每位学生都应该彻底地表露自己对问题的认识、看法, 不同思想、声音在讨论中碰撞, 实现思想交流与共享。思想共享是根本目的所在, 也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等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预习三件事、抢读三法宝与讨论三原则, 三个基本策略需要教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灵活地把握与运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喜欢、乐于学, 对语文学习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中学语文学习中变得自信、快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新课程标准内涵变化、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 具体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与意义, 以期促进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实施。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魏勇.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素养[J].成才之路, 2012, (10) .
[2]张霖.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J].学周刊, 2012, (05) .
试论新课改下的中学历史教学策略 篇9
首先, 必须变革课堂教学形式, 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然失去生命力, 笔者另辟蹊径, 采取了四步教学法。第一步, 确立目标。从教师这方面说。让学生掌握哪些基础知识, 使膛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教要做到心中有数。从学生这方面说, 教师要为其明确任务:一要编制本节课的大事年表, 二要辨析本节课的重要概念。三要解答本节课后的练习题, 四要提出本节课的疑难问题, 然后让学生围绕这四个任务进行自学, 时间大约安排10分钟左右。第二步, 教师精讲。精讲不再纠缠于时间、地点等基本史实, 因为学生通过自学已基本把握。精讲要讲结构,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本节课有哪些基本史实, 还要让学生了解重大历史现象的原因, 更要让学生从中得到有益的历史启示, 时间大约安排15分钟。第三步, 答难解疑。教材中有一些层次较高、难度较大的思考题,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由另外一些学生回答问题, 由另然一些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加以点拨总结升华, 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时间大约安排10分钟左右。第四步, 自测小结。通过前三步的学习, 学生对本节课重点、难点已成竹在胸。原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现在豁然开朗, 解答课后练习题自然也如探囊取物, 如履平地。教师可用余下的5分钟进行提问并课堂小结。总之, 变革课堂教学形式不是为变而变, 而是为充分发挥生学主体教师主导作用提供一个可供操作的舞台, 让学生的眼口脑手都动起来, 向40分钟要质量。这就是我们希望达到也基本达到的目的。
其次, 必须刷新课堂板书结构。笔者认为, 如何设计板书提纲实际是一个从什么角度切入教材, 把握教材的问题, 一个缺乏创造性乐趣的过程。刷新后的板书结构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现在把岳麓版必修二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的板书提纲列出, 以收窥一斑而各全貂之效。
《新航路的开辟》
一、知识结构。
1. 基本史实 (有什么?)
(1) 大事年表
14871488年: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年: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年: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2) 重要人物: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
(3) 涉及地点和洲别:好望角、印度、巴西、菲律宾等地和欧洲、亚洲、非洲、美洲。
(4) 重点概念:
a.东方的诱惑
b.开辟新航路
c.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5) 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A.西班牙、葡萄牙走在最前面。
B.西班牙、葡萄牙的远洋探险:
a.1488年迪亚士抵达好望角;b.1497至1498年达·伽马开辟了从欧洲绕过非洲的新航路;c.1492年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d.1519年至1522年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 证明了地圆学说。
(6)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c.证实地圆学说
d.导致早期殖民扩张
e.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 原因探析 (为什么?)
(1)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 葡萄牙和西班牙为什么能够走在开辟新航路的前列。
(3) 中国的郑和下西洋早于西方新航路的开辟, 却没能改变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的原因。
3. 历史启示 (还有什么?)
二、解惑释疑。
三、练习巩固。
再次, 必须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教材受篇幅所限, 有些重点、难点问题只是点到为止, 干巴巴一个结论写在书上, 至于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 则语焉不详, 甚至不著一字。譬如在《新航路的开辟》一节中, 教材只说葡萄牙和西班牙着先进行海上探险, 看到这里学生会产生疑问:既然新航路天避的经济根源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那么开辟新航路应该是由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意太利进行。至于为什么不是意大利, 而是由葡萄牙和西班牙开辟新航路, 谭本上一笔带过。众所周知, 中国明朝就有郑和下西洋, 比新航路的开辟早半个世纪, 但是产生的影响却大相庭。至于原因何在, 教材则一句未提。如果教师对此类问题加以回避, 就无形中增加了学生把握教材的难度。笔者认为, 对教材中的拦路虎不能绕过, 实有必要一个个除掉。搬除路障教师既不能放羊, 听任学生自己去搬, 又不能越代庖, 让学生袖手旁观。可取的做法是和学生一道, 鼓励之, 引导之, 共同攻克难关。如《新航路的开辟》一节, 我尝试采用这种方法:对新航路的开辟和葡萄牙、西班牙走在海上探险最前面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 并且补充介绍“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收到了良好效果。
最后, 必须加大课堂检测力度。课堂检测有两个主要环节:命题和讲评。老师合题, 学生做题, 老师听题, 师生对此已习以为常, 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调节。笔者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改革, 引导学生参与。一是让学生自己命题, 老师收上来后, 精心审阅, 从中挑出质量较高、书写工整的题目的以剪贴, 然后印出来, 使其以一套成题的形式出现, 再发给学生。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榜上有名, 做起来格外亲切和认真。二是讲评时, 也不是一开始就对答案, 而是先让一个同学把其答案写在黑板上, 让全班同学判断正误, 并要求改题的同学说出该题错在何处, 以引起大家的注意。时间长了, 学生命题经验和答题技巧就会有很大提高,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也就落在了实处。
浅谈新课改下的中学生物教学 篇10
一、课堂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参与者, 学生尽管是课堂上的被引导者和知识的接受者, 但他们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所以教师和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非常重要。新课程倡导师生多向交流, 即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 这样教师不再高高在上, 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体现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同时, 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关切之情,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成效。
二、课堂中灵活运用教学设计
1. 备课
在传统教学中, 备课仅仅是强调知识的传授, 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虽然教师起到了教授知识的作用, 却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新课标除了要求教师掌握教材、备好教材的同时, 还要尽量收集制作一些教材上没有却与课程有关的资料。教师只有在备课中进行大量的阅读查证, 上下求索, 才可以在课堂上旁征博引, 将实际联系理论, 使课堂生气勃勃、妙趣横生。同时, 也要求教师还要备学生,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 懂得因材施教、分层次备课, 善于把握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 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和教师产生共鸣。
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授, 也包括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的培养。正所谓:“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 教给学生独立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备课必须思考的问题。
2. 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导入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 也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所以, 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努力用最精彩的导入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例如, 学习“伴性遗传”时, 我通过《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来引导学生:“如果林黛玉是色盲, 她和贾宝玉假如真的结婚了, 那么他们所生的孩子中会不会出现色盲?如果出现, 应该是男孩还是女孩呢?”这样学生们的兴趣大增, 讨论激烈。
又如, 在讲授“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课时, 利用世界杯的一段视频让学生观察球员之间是如何传递信息及自身是如何处理信息并迅速做出反应的。这样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又可以组织相关的讨论, 让学生们各抒己见。相信经过学生自己的学习与讨论, 对知识的理解一定优于教师“填鸭式”的讲授, 同时让他们感受到生物学中蕴含无穷奥妙, 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3. 提问
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将学生引入课堂, 而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就需要课堂提问的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问题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利用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其中, 教师能否提出好的问题是教学的关键。要提出好的问题, 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 能够利用问题引导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 让学生自己思考, 自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通过提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 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课时, 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动物园里饲养着各种动物, 也栽培了多种植物, 一个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是一个系统吗?全部动物和植物是一个系统吗?”问题促使学生主动阅读课文内容, 自己去书本中寻找答案。但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概括性和新颖性, 同时也要注重问题设计的效益, 要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入手, 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 设计出关键性问题。
三、课堂中应用多媒体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 也走进了课堂。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所设计的问题予以展示, 改变了“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形式。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 既能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又能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传统的中学生物教学模式无法为学生展现自然界生物的千姿百态, 而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 既能够拓展课本知识体系、教学时间和空间, 又能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与外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也是一种独特的教学过程, 从中可以体会到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将是未来中学生物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当然, 随着观念的发展、知识的更新、技术的进步, 如何利用好多媒体进行教学还需要深入的探索。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广大中学生物教师应不断实践创新, 真正实现中学生物教学的现代化。
谈新课改下的中学地理教学 篇11
传统的地理教学以封闭为特征,使学生的独立人格得不到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得不到保证,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得不到承认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不到培养,创新能力更无从提高。不仅扼杀了学生的智慧,而且,也摧残了学生的个性,失去了教育的真谛。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地理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课改 地理教学 观念 情境 开放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55
传统的地理教学,存在着教师过多地讲解、分析和说明问题,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容易养成思维惰性,这不仅扼杀了学生的智慧,而且,也摧残了学生的个性,进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這种现象的产生,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的理解程度,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探究中学地理教学,我在教学中从实效性出发,引导学生尝试合作探究学习,取得了一点儿成效,在此,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更新教育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拓展学习的空间
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 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敢于放下权威的架子,要以学生学习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真正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与想象。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游戏、讨论、探究、实验、观察、调查、信息搜集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寻求合理的答案。另一方面,拓展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和空间,把获取的地理知识信息的渠道延伸到课外,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精炼质疑,激发探究热情
地理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教师只有做到把微笑带进课堂,关爱、宽容每一个学生;把民主带进课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把探索带进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合作带进课堂,促进学生思维和合作创新;把成功带进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课堂教学中经常听到“谁想说?”、“谁愿意说?”、“谁还想说?”“谁还有其他的想法?”等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知识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用于创新的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助合作学习的目的。三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
三、开放课堂、拓展学习空间,将合作、探究真正结合起来
1、开放思维,提高学生假设、猜想的能力。教师给予学生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等更多的学习方式。教师鼓励学生上网搜集资料,充分的自由讨论,独立思考问题,动手实践操作等,创设开放的课堂实践和空间,将教学过程延伸到课前和课后。
2、加强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放手的原则,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合作的时间、探究的时间和练习的时间。比如在学习“人口与人种”分析“世界人口增长曲线”时,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横向、纵向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
3、群组交流,逐步提高。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每个小组要对探究的结果进行交流,这一个环节既是小组件再一次质疑、释疑的过程,更是各小组吸取经验,提高升华的过程。
4、练习巩固,拓展思维。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在学习完新知识后要引导学生帮助其“创造”,努力使学生把全部创造潜能释放出来,颇有成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思想的碰撞。
四、汇报评价,集体智慧结晶
汇报评价、集体归纳,每节课可以留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小结。反思与小结从2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对知识本身的反思,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内化,促进新知识结构的形成与巩固;另一方面对学法进行发丝与小结,让学生画出知识结构图或者画学习地图。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不同想法,鼓励发散思维,并作出评价,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种汇报式的小结,一方面为较多学生提供了表达的机会,开展有竞争的合作;另一方面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所有,能激发创新,拓展思维。最后抽象概括、揭示出本质。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反思中,不断总结提升,创新学习方法,在获得成功的道路上一步步向前,也获得一次次心理上的愉悦,为新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坚实的自信基础。
总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时代呼唤下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和超越,符合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利于在教学中实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塑造创新精神的教育目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教师积极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创新使教师成为研究者。同时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健康的情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为未来社会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栗永东、栗绍军,浅谈“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教学在初中地理课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7.
浅论新课改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 篇12
现代社会包容着千变万化的信息, 迫使学习者不仅仅把知识装进的头脑中, 尤其重要的是要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和思考。 要学会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 把认知变成自己的才智, 把别人的见解变成自己的思想。 现代社会生活要求教学方式走向开放, 走进数学课堂。 教学模式特别是传统的模式要去粗取精分析整合, 要能实现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和沟通;课堂教学要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能力;课堂教学要能成为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是: 老师上课教, 课下批改作业;学生上课听, 课下做作业, 教和学是分离的, 没有辩证统一。 教师是苦教多教, 学生是苦学多学, 但是收效甚微, 不能够教学相长, 多年来一贯如此。 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就是如何改进课堂教学,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特别是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为实现小康生活, 就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大力改革课堂教学。 本文就如何组织开放式数学教学, 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全面阐述。
一、教学手段开放, 教学导向优化, 学生发展全面
数学教学手段开放包括教学内容的开放, 教学活动的过程开放, 以及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的开放等方面。
要明确开放式教学的目标。 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数学教学过程, 使得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主动获取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 获得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实践本领, 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这就是学习数学的目标导向。 改革教学过程要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与众不同的目的和兴趣, 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在学习中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才智和思维不断得到发展, 方法不断得到革新, 兴趣不断得到培养, 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锻炼, 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日益浓厚。 这个过程的改革要体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和整合性, 使学生可以全面发展。
二、教学环境开放, 教学氛围民主, 师生关系平等
有哲学家说过, 在禁锢的课堂氛围和压抑的思想环境下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 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要求教师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要能使学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气息。
教学氛围民主, 还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使得学生能够充分信任老师, 能够充分和教师交流, 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从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
三、教学互动开放, 学习习惯培养, 课堂训练落实
1.教学互动, 首先要求师生相互交流时认真倾听。 那就要求学会倾听, 要会听, 要边听边想, 要理解别人话语意思, 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 抓住关键。 学会倾听还要认真听, 边记边听, 要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 不要随便打断或者插话等。 全体学生都要做到要求, 做到能提出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就可以了, 要及时批评特别不认真和不努力的同学, 指导他们进步。
2.课堂教学中师生都要做到认真倾听, 教师要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尤其是当学生交流语言不流利时, 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即使错误也要等他说完了再纠正,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成果交流习惯。
3.教学学习能力要经常训练。 要经常会创设情境, 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在生活实践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知识性训练和能力性训练, 把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落到实处。
四、认识全改不足, 重视作业评改, 评改策略研究
1.高度重视作业批改的改革
1当前作业全批全改存在的问题。 作业全批全改, 能够使得教师全面获得每个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 但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入暴露出作业全批全改存在的问题。
教师评改作业费时过多收效少,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尤其初中天天有数学作业, 教师时时要评改。 教师担任两个班的教学任务每天批改上百本作业, 用时三个多小时。 特别是几何作业更费时。 但是学生的错误还是频频出现, 甚至同一错误屡改屡犯。 教师疲于应付作业教案的批改和书写, 很少有时间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 即使有教学改革心得也难付诸实践。 学生的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其智力的开发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只是纸上谈兵, 更不要说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了。 作业的全批全改导致学生天天忙于完成作业, 不管对与错, 甚至抄袭作业。
2师生双边活动获得的信息不真实, 影响教学实效。 学生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也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通道。 由于时间紧学生作业可能抄袭, 教师上当受骗。 教师批改后的作业学生也只知道错了, 但不知道错在哪里, 不知道怎么改才能正确。 这样的作业全批全改辛苦了师生, 束缚了教改的手脚, 也束缚了学生的学习。
2.作业评改的方法策略尝试
1精心设计, 布置作业, 认真作业。 作业评改不仅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而且是师生双方进行教学交流和获得教学信息的重要窗口。 作业的评改要及时, 要及时反馈作业信息给学生。 教师根据学生作业反馈的教学信息, 积极及时地修正自己的教学。 在备课授课作业讲评各个环节中加以纠正, 使得自己的教学能够切合学生实际, 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成绩。 关键是师生共同配合, 并且把作业批改的方法多样化。 其核心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得师生教学双边活动合为一体。
2面批面改。 重点章节, 关键知识点, 典型习题, 容易发生错误的问题, 带有普遍性的错误, 都要精心设计练习, 而且做到面批面改, 保证每个学生至少有一次机会。 这样, 知识的学习就避免了易错传错的可能性。 另外也是因材施教的好办法, 师生面对面交流, 使得学生知其所以然。
3当堂作业, 及时批改。 新课后, 当堂完成知识点练习, 初步掌握做题技巧和方法。 可小组或者集体讨论分析, 统一讲解批改。 小组互批互改作业, 先根据教师提供的参考答案, 分析同学解题的正误, 把握得失分主客观原因, 发挥不同水平学生的能力。 对批改的情况特别是典型范例及错题情况进行汇报, 全班交流, 并且补充练习, 加强指导, 力争彻底解决, 不能遗留后患。
【课改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推荐阅读:
新课改下的中学美术课,教师应该如何去教学07-14
我国新课改下中学语文06-13
新课改下中学美术教学反思09-25
中学体育课改心得10-17
中学数学课改07-02
许市中学课改经验07-01
小甸子中学课改总结07-17
新绛中学课改经验材料10-22
中学地理课改心得体会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