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改三年规划

2024-10-02

中学课改三年规划(通用7篇)

中学课改三年规划 篇1

根据《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和《成都市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指导意见》,按照市教育局普教二处和市课改办要求,拟定我校课改三年规划及管理方案:

一、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分项落实工作责任

为了扎实推进课改工作,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切实负责,着力践行课改各项具体工作,特成立以下

12个课改工作领导小组:

1、课改全面工作领导机构

组长:

成员:

2、课程管理及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3、课堂教学改革及教学质量监测评估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4、选课指导中心

组长:

成员:

5、校本研修领导小组

组织:

成员:

6、综合实践活动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7、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各学科备课组长

8、通用技术课程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9、学分认定委员会

主席:

成员:

班主任、学科老师,学生代表

10、教分评价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刘克和 副组长:田明 张建清

成员:魏亚明 蔡德军 龚建林

11、课改实验课题研究及课改成果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12、课改“样板校”辐射及档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县管教育集团成员学校(实验中学)

二、目标规划,分期实施

按照《成都市普通高中课改工作指导意见》和成都市课改办工作要求,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我校新课改各项工作,结合校本实际,着力做好八项具体工作:

1、组织学习,加强培训,更新观念,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方式。

2、编制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相关制度。

3、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4、有计划地进行队伍培养。

5、稳定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6、抓好课堂教学。

7、做实校本研修。

8、着力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拟定三年目标规划并分期着力实施:

学校近期(2010年7月-2011年7月)课改工作规划目标是:“走进新课程,践行新课改”: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着力培训教师,做好新课程下的校本研修和教师培训及培训后培训工作,规范新课改理念下的教育、教学行为,注重“五项策略”,实施“六步教学”,努力研究新课程,规范教学设计,编写新课程教学“导学案”,着力研究新课程目标“叙写”和可操作性,加强学科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效,本阶段要重点做好七项工作:

1、制定“大邑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按八个学习领域15个学科的课程架构健全学科备课组,用好新教材。探究新课程下大邑中学“自主参与式课堂策略与模式。实施“三段(课前、课中、课后)、六步”课堂教学。

2、强化老师新课程各项培训及校本培训,开发新课程资源,稳定教学质量。

3、切实改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着力上好必修课,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4、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开出更多选修课,积极稳妥、有序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

5、做好学生学科模块学习过程评价登记工作,做好学生学期、学年学分认定和登记工作。

6、建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制度。

7、着力做好市级样板校区域性引领工作(建立课改推进工作月工作研讨制度,并邀请县管教育集团成员学校参加,起好市级样板校辐射、引领作用)。

学校中期(2011年7月—2012年7月)的课改工作规划目标是“我与新课程同行”:大力推进三级课程建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着力推动“三个教学整合”(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组织形式),努力实现三大提升(开发水平,教学水平,管理水平)。本阶段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着力推进校本课改特色研究,凸显符合大邑中学特色的“自主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三段”、“六步”课堂教学特色)。

2、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微格”课堂参与式教学管理。

3、有序推进校本选修课程。

4、进一步研究符合校本实际的选修课程、创新修习方式,提高选修课的教学水平和质效。

5、大幅度提高必修课的模块教学效果。

6、着力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并逐渐总结、提炼出符合校本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内容、方式,评价和管理模式、特色。

7、开好通用技术课,研究通用技术课程的方法与途径,提高通用技术的实效性、彰显通用技术课程的校本特色。

8、切实做好学科模块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工作,结合省会考和学籍管理,做好学年学生学分认定

登记和上档工作。同时做好学生补修、补考工作。

9、切实做好教学课改教学质量监测评估工作。

学校中远期(2012年7月—2013年7月)课改工作规划目标:“收获新课改”:巩固和发展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特色,形成符合学校办学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精品选修课程,完善多元教学评价、学业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健全新课程下教学管理制度和运作模式,构建与新课改相适应的高考备考机制。本阶段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1、构建符合校本实际且行之有效的课程管理机制。

2、做好市级样本校规定的新课改实验研究、总结、提炼工作。

3、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学科模块教学设计库、试题库。编写符合大邑中学校本实际的“导学案”,并形成大邑中学“三段”、“六步”课堂教学模式特色,以期推广、运用。

4、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整合,丰富和完善校园教学资源库,使校园网络和学科资源库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发挥显著作用。

5、建立符合校本实际的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资源库,并以此形成特色。

6、构建并形成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教师评价体系和机制,完善我校首轮新课程改革下的学分认定和教分评价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7、形成符合校本实际的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运行和管理体系。

8、形成符合校本实际的学生选修课程,教师校本研修课程体系和特色,并进行推广、辐射。

三、突出重点,变革实践,有效推进素质教育

按照四川省、成都市普通高中首轮新课程改革各项工作要求,结合我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我们将努力做到:按照新课程改革下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适应社会发展和校本实际,力求实现新课程纲要指导下的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变革。并特别注意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步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校新课程改革的“三期目标规划”既注意有必修课程的基本要求,又具有较大灵活性,有利于开发和建设适应学校、学生、教师实际,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选修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又注意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教育功能,构建适合我校新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健康、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推进素质教育。

中学课改三年规划 篇2

改革,永远在找路的路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一直困扰着笔者,特别在广西名师工程一期培训结束后,笔者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格格不入。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中认为:解放,不是一种恩赐,也不是一种自我实现,而是一个互动过程。由此推知,要真正实施课程改革,使教育真正能够提高国民素质并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必须把教育场域中涉及的要素解放出来,尤其是把教师和学生从传统观念和行动束缚下的教育场域、教育体制、教育氛围中解放出来,首先是解放教师。

教育是一个以世界为中介,人作为不完善的存在,意识到自身的不完善,并试图变得更完善的过程。教育互动的驱动力,发动机是教师,所以教师的解放与否关系到教育目标和愿景能否实现。教师要从价值观的高度认识自我,并把学生当做可塑造的人来看待,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从关注学生的成绩转移到关注学生的素质发展,让其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将培养学生人性完美作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题,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育场域。

同时,教育的和谐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字———“爱”,这个“爱”包含爱自己,爱学生。只有爱自己,才勇于解放自己,也只有解放自己,才能解放学生,解放学生实际是用教师的爱温润学生的身心。最后,灌输式教育是师生之间矛盾的根源之一。交流互动才能让学习更具真义,只有通过学生思考的真实性,才能验证教师启思的真实性。教师不能替学生思考,也不应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真正的思考,即对现实的思考,通过交流互动会更有成效。

而作为教师,要真正解放学生,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质和人格呢?读了 《被压迫者教育学》这本书,笔者深深认识到,作为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内涵发展,让“爱”、“创新”和“担当”的元素在学生的血液中流淌。

第一,培养人文主义意识。自由是人性完善的条件之一,人文主义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作出了伟大贡献,它主张要发展“人”,尊重人的个性和人的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发展。学生只有具有自由意识,才能有创新学习、交流思想的原动力,有了这一原动力的学生才能在成长的路上持续健康地放飞理想,追梦前行。

第二,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该书提倡的对话式教学,需要的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合作,在合作中交流探究。该书认为,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努力,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追求双方的人性发展。教师的努力应当对人及人的创造力深信不疑,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

教师不仅要主动扮演学生的合作伙伴,而且要努力引导学生成为其他同学的合作伙伴,要引导学生从教育过程中的单向知识受体、旁观者、听众等角色转变为教育场域的主人,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创造教育的 “发展史”。

第三,培养反思、批判和 “爱”的意识。 缺乏对世界、对人的挚爱,交流就不能存在,创造与再创造的行为,若不倾注爱是不可能实现的。 爱同时是交流的基础与对话本身。对人的信任是对话的先决条件,能够把对话建立在爱、谦逊和信任基础上,交流就变成一种水平。同时,学生如果没有反思批判意识,就没有追求新目标、创造新业绩的内在动力,他们迟早要回到原点,甘于平淡,只追求眼前功利,不拥有远大的抱负。所以,要真正解放学生,保持持久的活力,必须培养学生的反思批判意识。

二、课改在于创新:百花齐放春满园

广西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自2012 年秋季实施以来,通过几个学期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学习与具体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新课改的艰难,也深刻认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同时也总结了一些新课改的经验。百色市属于老少边山地区,新课改本来就已经落在后头,加上各种资源配备不齐,新课改存在许多问题与困难。要想紧跟时代脉搏,作为推行新课改主体的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一)历史教育的现状难以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我国的历史基础教育现状是:学校教育仍以书本、教师为中心,学生死记硬背,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要求;教育观念相对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课程选取过分强调学生学业成绩;教学方法上采用知识灌输的方式,缺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多元化,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容器;忽视了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育人,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严重的压制,教育局面死气沉沉。

(二)西方国家的教育理论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借鉴

1.西方盛行的三种主要教育理论

在西方,教育改革也全面铺开并已取得了一些成就,改变学习方式的讨论在广泛而形式多样的实践基础上形成了多种成型的理论。其主要包括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罗拉诺提出的整合学习理论,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豪尔·葛德纳提出的多种智慧理论,以及在葛德纳理论的基础上,由耶鲁大学心理学家纳德·萨洛维和罗伯·史登柏格等人发展起来的情商理论。乔治 ·罗拉诺认为,那些能将他们的感觉、情绪、智慧投入学习过程中的人能得到最好的成果。因此整合教学法强调因材施教的重要性,要求教师注意发现学生的特长和学习障碍,以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由此发展出快乐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他相信每个人的学习速度通过恰当的方式可以比目前认为的正常速度提高2~5倍,关键在于重塑学习环境,将学生从被动的听讲者转为巧妙而艺术地参加课堂活动者。豪尔 ·葛德纳提出的多种智慧理论认为人的智慧可以分为七大类:语文的智慧、数理逻辑的智慧、感觉空间的智慧、动作灵敏的智慧、音乐的智慧、人际交往的智慧、认识自我的智慧。传统的智力测验和知识性的考试无法体现出孩子多方面的智能。而情商理论认为人们控制自身情绪的能力才是人生成功的关键。这些教育理论的出台,进一步否定了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育模式。

2.个体学习类型有很大差异

在长期的教育研究过程中,理论工作者认识到: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应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类型。有些学生属于视觉学习者,喜欢看照片或图表;有些人则是触觉学习者;有些人是偏重文字印刷的,通过读书就会轻而易举地学会东西;有些人则是群体相互影响学习者,在与其他人相互影响时会学得最好。

研究表明,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般会掌握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15%,而亲身经历其掌握率会高达80%。如果孩子们跳舞、品尝、触摸、听闻、观看和感觉信息,他们几乎能学一切东西。然而现代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习类型的差异性,把每个人都以同一种方式来对待。在传统的教学和考试中,难以发现众多学生的多元智慧和能力。

(三)新课改下课程理念、教学目标的变化对学习方式的变化提出了新要求

广西高中新课标实施始于2012 年,其出发点正是看到了中国教育模式的弊端并借鉴了西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成果而做出的积极回应。教育要改革,课程要先行。这次课改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教育反思的体现。

1.新课程的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2.教学目标的变化

与以往课程改革不同的是,这次课改在教学目标上提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三维目标。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强调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首次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提出,充分显示了这次课改以人为本、以学习过程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要求历史教学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培养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和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科学精神。

3.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变化

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的变化归根结底还要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来实现。所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成为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新课改在学习方式上要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识记的现状,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讨、体验等活动凸显出来,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兼顾学生学习类型的差异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认识,笔者在新的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以“学生解放”为主题,大胆改革,主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如下。

第一,确定高中历史行动对话教学的模式为 “四新历史教学法”,即创设新情境,引用新材料,诱导学生自主解决新问题,构建新思想新思维。

第二,依靠集体力量,同年级内几位教师分工协作,共享课改实践的创新成果。

第三,解决操作规程的问题,为了避免出现“走新路穿旧鞋”的怪圈,提高教学改革的有效性,我们制定了“四新历史教学”的一般流程为“2515”模式,即课内20分钟自主合作完成基础知识的梳理,5分钟提出问题困惑,15分钟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并总结知识规律。

第四,研究并编写与“四新历史教学法”相适应的学案。学案是否有利于有效解决问题,是否顺应时代脉搏和新课程改革理念,是否适应学情是此时值得认真考究并着力解决的。为此,笔者克服传统学案存在的“狭隘性、单一性”的毛病,遵循“新情境,解放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的新理念,确定以下模式:

第五,总结修正。对完善并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笔者一共召开四次总结反思会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五次修正,这期间还面向全年级学生进行了教学问卷调查。学生反馈的意见亦是教学模式修正的重要参考。

这一改革的意义在于创新,创新的意义在于有生命力,笔者的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在于课堂模式的创新,在教学手段多元化中解放了学生,发展了学生。

三、成果应用和推广:“大珠小珠落玉盘”

“四新历史教学法”实施3年来,与其说是历史教学改革的3个春夏秋冬,不如说是百花齐放的春天,笔者从中收获了课改实践的累累硕果。

2012年秋,“四新历史教学法”起步;1个月后,推广至高一历史备课组;当年10月举行的百色市高中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优质课比赛中,笔者指导的廖红标老师执教《一国两制》一课获得一等奖,并在同年12月份举行的广西高中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优质课比赛中斩获第1名;从2013年起,陆续推广至全校3个年级的历史备课组,收效显著。在全市统考、全区学业水平考试和全国高考中屡获佳绩。

2013年12月在广西新课改后高中历史的第一次学业水平考试中,廖老师所教的6 个班368 名学生中有325名学生获得优秀等级A级,其余为B级,A级率高达88%,合格率100%,所在年级有971 名学生取得A级,A级率高达72%,创造了百色市省级水平考试成绩的历史新纪录。

笔者所教的班级历史科成绩在近3 年5 次全市期末统一考试中,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均遥遥领先于全市同类班级,几乎囊括全市的前10名。

“四新历史教学法”在全市和全广西影响逐渐扩大。2012年举行的百色市高中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优质课比赛中,笔者被聘为评委,并在总结会作总结发言,反响热烈。同年笔者被聘为百色市文科综合组组长,主持整个百色市的文科综合教学改革工作。在2014年12月举办的百色市高考研讨会上,笔者亲自给全市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四新”历史示范课,得到与会人员的广泛赞誉。2012年,笔者被评为广西优秀历史教研员,笔者的教学改革得到了广西历史同行的认可。2014年,作为广西名师培养工程的学员,笔者代表本组在上海上了一节“四新”历史教学示范课,得到与会历史教师的好评。

摘要: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作者从“学生解放”的角度,并结合自己参与三年高中历史新课改的教学实践及其效果,认为要解放“被压迫者”的学习力,创新教育改革,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念,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中学课改三年规划 篇3

本科上线人数首破两万

从2004年启动伊始,广州的新课改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方面要适应新课改,一方面又要面对高考,学生会不会成为白老鼠?今年6月,广州新课改后首批毕业生交上了一份不错的高考答卷。

在考生人数增幅远大于招生计划增幅、广东省全省上线比例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广州市上线率仍达到81.55%,本科上线人数第一次突破两万人。而总分605分(相当于标准分700)以上的高分段考生达到2276人,比去年净增373人。

3年来,新课改给广州普通高中教育带来巨大的变化:

变化一:老师更重视引导主动学习

根据调查,有85%的校长认为,与课改前相比,“学校老师在教学方式上发生了变化”,“比课改前更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有50%以上的学生认为要适应现在新课程的高中学习,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变化二:评价学生不再只看成绩

根据调查,学生和教师都认为,实施新课程后,在教学中“完全依据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方式已经有比较根本的改变,55%的学生和71%的教师都认为“以考试成绩为主,参考平时表现”是最主要的评价方式。

变化三:课程内容更贴近生活

调查还发现,无论校长还是教师,都把“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更贴近”列为课改实现得最好的目标,45%的学生都认为,高中三年学习过程中转变最大的是“加强了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注”。

新课改四大争议

尴尬一:学生课业负担加重

课改后,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矛盾就是:学生的学业负担明显加重了。根据问卷调查,79.6%的校长和61.4%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业负担比课改前更重”,69%的学生感到学习负担“很重”和“比较重”。近十多年来,广州市绝大多数的高中一、二年级基本上是没有利用双休日进行学生补课的。但从2005年开始,高二甚至高一利用周六补课的现象有所增加。据估计,课改后,广州市非毕业班中曾经利用双休日补课的学校约占三分之一。

尴尬二:一半校长和老师不认同

“学习领域学科模块”的课程结构是此次广州市普高新课改最大的亮点之一,然而,调查显示,大多数校长、教师对于新课程设计的课程管理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认同度并不高。据调查统计,约有一半的校长和教师对新课程将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的课程管理模式持否定态度。

尴尬三:选修课程学生难自主

此次新课改的亮点之一是增大课程的选择性,力图实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人达到不同的学习要求,不同学习的人成为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人才”的目标。然而,目前的高考方案,使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功利的博弈。有老师就反映,对于那些“对高考没用的课程”,家长们却往往并不支持孩子去选修。

尴尬四:“素质评定”流于形式

惠南中学课改实验三年计划 篇4

一、课改实验指导思想:

未来五年我校办学思路是“强队伍、优课堂、精管理、建文化、创特色、铸品牌”,课改应围绕“强队伍、优课堂”展开,着眼于提升学校的办学内涵,教学工作以培养人、完善人、发展人为根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日常管理,营造科研氛围,提升教师素养,提高学生素质。

二、课改实验具体思路

2009—2010年:

常规管理:

1、进一步规范教学常规。建立完善的学校教学常规,落实教之常规、学之常规、管之常规;落实教研组工作要求及评价标准、优秀备课组评选细则,以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效能、校本研修、学生辅导训练为重点,加强优秀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

队伍建设:

2.围绕课程改革,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师培训。坚持系列性,进一步充实培训内容,改革培训模式,健全培训的考核、评估、激励机制,提高培训质量,任课教师100%经过新课改系列培训。研究校级骨干教师评选、使用制度,促进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科研:

3.制定课改规划。研究并制定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建立新课程实施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组,从制度上保证新课程在学校的落实。

4.加强课题研究的管理工作, 以课题研究服务课程改革和校本教研,各教研组都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本教研组应着重解决的课题,通过课题研究为教师提升专业水平、提高科研能力创造条件。建立课题管理制度和教师科研奖励制度,促进教学和科研的融合,让科研引领课程,推进新课程理念的实践。

5.加强两级毕业班的教学管理工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6.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7.教学视导服务中心办好《专业成长之路》,为教师更新课改理念,转变教学模式助力,实现有效引领。

信息技术工作:

8.进一步完善校园网。借多媒体进教室这一契机,继续完善校园网络建设。调整校园网内各节点的维护责任制,落实各项管理工作措施,加强对各节点运行情况的调查、维护,确保网络安全、畅通。

音体美劳:

9.认真落实中小学体育课时标准,完成体育教学计划,体育课成绩合格率达95%以上。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加强对高一学生的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

2010— 2011年:

常规管理:

1.完善教学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按照课改要求,反思教学实践,不断修订学校已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从修订各项评价制度切入(如学生评价制度、教师评价制度、教研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校本课程评审管理办法),逐步向各项程序性规章制度和岗位制度和岗位目标性规章制度拓展。

队伍建设:

2.建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师培训机制和业务考核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学科研:

3.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切实转变教育理念,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做好课改落实工作,多角度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工作,确保新课程全面实施、扎实有效,使课堂教学生活呈现出生命的活力;

4.扎扎实实开展好教科研活动。全校老师力求都参加科研课题研究,每位教师均做到“五有”:有科研任务、有课题计划、有个人学习记录、有课例、有阶段总结或论文等一整套科研资料、科研成果;

5.两级毕业班学科质量进一步提高、非毕业班学业水平测试合格率达到95%以上。

6.开发出一批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奠基,为教师专业成长铺路;

7.教学视导服务中心继续办好《专业成长之路》,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理论支持。信息技术:

8.切实推进教育信息科技化建设。完善学校网站,建立学校管理平台、教学管理平台、学籍管理平台、质量管理平台、教研交流平台,加强信息管理工作。

音体美工作:

9.积极开展经常性群体活动,发展学校体育特色,完善音、美辅导工作,增强音体美学科教学实力。

2011—2012年:

常规管理:

1.抓课题常规管理,强化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进一步完善校本科研管理体系。完善教研组考核细则,扎实开展“先进教研组”创建活动;进一步规范教研组集体备课、听评课等经常性教学研究工作,着力开展课堂教学实效性、当堂达标率的研究;

队伍建设:

2.加大力度抓好骨干教师培训。本着选好对象、培养骨干、分层培训、讲究实效的原则,采用集中培训,外出交流、访问,师徒结对等多种形式,提高其全面素质。到2012年争取新增5名以上的教师成为市、县级骨干教师。完善教师绩效考评、考核以及奖惩制度,进一步完善竞争上岗机制;

教学科研:

3.实践课改精神。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全面实施新课程方案。鼓励教师从课程建设、教学设计、师生关系、案例剖析、教学反思等不同的切入口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提倡个性化教学,打造深度课堂文化;反思课改经验,总结成果。主要包括适应新课改精神的、有本校特色的新课程方案;学科教材内容整合,学校课程开发、课堂教学策略、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等一系列开发性成果,并汇编学校的成果专辑。形成校本课程,并以课题形式进行实践研究,打造校本课程特色。

4.提升课题立项档次,确保教科研质量,强化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数据积累,实行立项课题中期汇报制,使之科学、规范、有效,同时使之形成课题研究过程的常规环节。学校将定期编辑出版教师的研究成果,为广大教师搭建交流平台。

5.初中、高中两级毕业毕业班学科质量进一步提高,非毕业班学业水平测试合格率达到95%以上。

6.教学视导服务中心完善《专业成长之路》,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在这个小小的平台上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实现个人专业素质较大提升。

信息技术:

7.以校园网资源库为平台,建立建全教师优秀课例、课件的共建共享机制,将全校的优秀教育资源融入教育资源库。继续采用自主开发为主,采购优秀工具软件为辅的资源建设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财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为教学服务。通过校本培训方式,努力打造一支懂技术、会应用、能创造的教师队伍,使信息化成为教师群体参与的学习方式和

工作方式。

音体美工作:

中学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篇5

(2007年9月——2010年8月)

(修订稿)

为了求得学校更快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根据《东营市初中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实施细则》的要求和学校发展的需要,特制定《**中学三年发展规划》,并以此作为我校今后三年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学校发展的背景分析

(一)外部背景:

我县教育新一轮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在内涵发展上取得新的成就是教育综合竞争力的标志之一。它包括优质学校、特色学校的数量和规模明显扩大,教育改革研究和开发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的文化建设和管理创新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等。

**镇是全市经济发展的品牌,理应办出全市一流的教育。本年暑假期间学校实现了顺利合并,教育资源进行了重新整合,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镇党委主要领导明确指出:**的教育要走出垦利,面向全市乃至全省,创名校,让农村孩子享受城市教育。

(二)内部背景:

1、办学设施。学校始建于1970年,原为垦利县**中学,1987年改名为**中学。2001年行政区划调整后,更名为**镇第一中学,2000年9月开始建设新校,2004年8月撤并原**三中,2007年8月撤并原**二中,合并而成现在的**镇中学。学校占地10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现在学校理科仪器达到国家一类配套标准,图书资料和音体美器材达到规定要求。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功能室齐全。学校教学、办公、生活、活动、绿化五区分明。校园环境优美,一年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2、生源状况。我校目前在校学生总共2700余名,四个年级五十二个班级。学生主要来源于**镇辖区。

3、师资队伍。在校教职工208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8人,中学一级教师83人;181名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118人,专科学历的63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

4、学校管理。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 1

素质教育,确立了“以德立校、依法治校、规范管理、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紧紧围绕教学这一中心,注重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深化课堂教学“五个转变”。学校重视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先后承担多项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与实验,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打造学习流程的试验研究》已立项。学校现有省级骨干教师1人、市级教学能手5人、县级教学能手35人。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多次荣获“全县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称号。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级规范化学校”、“市电化教育试点学校”、“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全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市级规范化窗口单位”“东营市共青团工作红旗单位”、“市级文明校园”,“东营市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市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中小学校本研究重点试验基地”、“山东省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全市优秀交通安全示范学校”。

二、学校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学校发展的理性思考

1、坚持“人本立校”,以此作为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学校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师生生命的成长。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离开了人的发展谈发展,实际上是不可持续的。实现学校发展的过程,就是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发展奠基的过程;就是以教师为本,为教师的发展助力的过程。

2、坚持“依法治校”、构建“平安校园”,以此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要靠法制,靠制度保障。”实施依法治校,建设“平安校园”,这是实现二十一世纪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学校管理的高层次目标和理想状态,也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3、坚持“科研兴校”,以此作为学校发展的基本策略。教育承担着为一个未知的社会培养人的重任,学校教育从关注知识到关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校发展如何适应急速变化的时代要求,一切都是没有先例可循的。要实现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就必须依靠科研,以教育科研为先导,走“科研兴教”之路。

4、坚持“质量强校”,以此作为学校发展的行动指南。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办学的永恒主题。因为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所以我们无论怎样强调质量都不过分。我们应该在办学目标的引领下,通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来实现学校的发展。

(二)学校发展的基本定位

按照“发展内涵、力求开拓;夯实基础、追求一流;服务四年、面向终身。”的办学方针,确定学校发展以下三个基本定位:

1、规模定位

50个左右教学班,在校生2500名左右,全县最大的乡镇中学。

2、目标定位

一所提供均衡、优质教育服务的学校

一所具有现代学校制度和管理特征的学校

一所面向全市的品牌学校

3、特色定位

紧扣“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着力探究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模式,在学生人格塑造与智能培养的和谐统一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即

1、在教育思想上,坚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

2、在课程结构上,文本课程、环境课程和实践课程融为一体;

3、在培养目标上,追求人格塑造与智能培养的和谐统一。

(三)学校发展的战略步骤

第一战略阶段(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夯实基础阶段。以“整章建制,巩固完善,初见成效”为目标,为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战略阶段(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重点突破阶段。把学校办成初步具有现代学校制度特征、学生综合素质市内领先的初级中学。

第三战略阶段(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全面提高阶段。把学校办成一所具有鲜明的现代学校制度特征,一所学生高兴、家长称心、政府放心的省级规范化学校。

三、学校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建立和健全适合学校教育教学规律的管理制度和快速发展的运行机制,以保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建立和健全教育教学常规制度和行政运行机制。全体**中学人都应当是真心地认同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价值取向,融入到学校的校园文化中去,形成我们“责任、利益和发展”的共同体。要加强民主管理,实行校务公开,建立和完善教工参与管理、参与决策、实行监督的体系,同时还要发挥学代会、团代会的“参政议政”作用,使学生的民

主平等意识、自主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加强凝聚力工程建设。要围绕“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的工作目标,深化和拓展“凝聚力工程”的内涵,完善“凝聚力工程”的机制。

(二)努力把全体教师凝聚在培养下一代的伟大事业中,凝聚在**中学这块育人的园地里,形成一个有强烈责任感和教育实力的教师群体。

定期组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提高教师的思想理论水平,同时要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形成支持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制。要帮助教师制定好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要成立“教学导师团”,重点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各级骨干梯队;要加强师德建设,强化外语、计算机和新课程实施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建立并逐步完善导向正确、科学有效的教师评价体系,初步形成和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和社会满意度评价体系。要为教师发展创设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提供各种书报参考资料,推荐阅读文选,举办交流期刊,开设学术交流网页,组织沙龙活动,建设好教师研修室。

(三)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形成学校德育工作“全员、全程、全方位;针对性、渗透性、体验性;日常化、系列化和校本化”的格局。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要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和政策措施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真正落到实处。要高度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优化班主任队伍的梯队结构,逐步推行班主任持证上岗制度。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要坚持把学生的安全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按学生年龄层次争取三年内确立相关的教育基地。要建立心理咨询室,积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准。要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办好家长学校。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要与社区密切合作,联合开展“好家长”、“学习型家庭”的评选活动。

(四)坚持新课改的课程理念,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抓手,逐步贴近“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目标。

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学习宣传课程教材改革的精神,把握新课

改的方向。同时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广泛传播课程教材改革的信息,争取全社会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课改成功与否,关键就是看学生的学习负担有没有减轻。要定期开展学科教研组集体备课和研讨等活动,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做中学。要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全面整合、发展性课程评价以及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的开发研究等方面重点突破。要广泛运用过程评价法,关注结果形成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方法与习惯的养成,采用教师对学生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特别是要重视学生互相评价。

(五)以组织管理、课题管理、科研评价为重点,形成“科研工作常规化、常规工作科研化”,“科研兴校、教研结合”的发展态势。

做好课题申请的备案工作,做到课题到组,责任到人,措施到位,任务落实,不图虚名;课题要进行分阶段检测评估,逐渐积累成果,努力使课题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要尽力办好学校科研刊物,为教师创设端正教育思想、交流改革经验、展开研究成果的阵地。在各项评比中给予科研工作的优先考虑和政策倾斜。通过组织学习,请专家报告讲座,开展研讨和交流,到先进校参观,外出考察,举办专题研究班,参与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科研培训。近三年重点研究的课题是:

(1)积极开展现代学校制度在学校层面上的研究。

(2)最大化地推广和开发“新基础教育”研究成果。

(3)下大力气开发学校环境课程、文本课程和实践课程。

(4)深入研究如何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六)以创建数字化实验学校为抓手,推进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全面展开,为提高管理效益、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服务。

通过“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教师发展数字化”、“社区联系数字化”建设,全面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发展的重点首先是要满足电子化教学的要求。以教学应用和教学资源为主,实现在线课程管理、在线考试和在线答疑功能。其次要建立学校日常管理系统,不仅要进一步深化教学应用,还要实现校园办公自动化、无纸化。通过引进和培训,培养一批深刻理解、掌握现代化教育思想和信息技术手段的学科骨干。三年内所有教师都应达到上级提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求,骨干教师应要率先推进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并有专题研究。要把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与水平作为评选优秀

教师以及教师职务评聘、晋升的条件之一。要重视网络道德教育、重视开发信息资源,提高教师对课件资源的二次使用率。建设好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教室。要重视提高运用效益,尽快实现备课的电子化,各学科教研组要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学校的档案管理也要积极采用电子化管理模式。

(七)不断探索校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在探索过程中,提炼、升华,进而形成具有核心意义的精神文化。

要建立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运行机制。设计好蕴涵办学理念的学校标志系列。健全队室、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定期开展“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活动;组建学生俱乐部、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利用班、队会,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小型的文化娱乐活动,活跃学生的文化生活。要通过举办以弘扬社会主义时代精神为主题的报告会、座谈会、讲演比赛、征文比赛、辩论赛等形式使社会主导文化和时代精神在校园深入人心。要营造**中学师生形象,塑造**中学学校精神。积极致力于“三风”建设,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要创造“尊重、和谐、合作”的人际环境和“客观、公正、积极”的集体舆论环境,进而形成学校精神(用责任意识激发奉献精神、用团队意识激发合作精神、用反思意识激发进取精神、用超前意识激发开拓精神)。

(八)重视开源节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为加快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必要的物质基础。

要争取在第一年内完成学校绿化工作。加强与各方面的协调联系,调动学生、家长积极因素,鼓励他们为办好**中学出谋献策;要发挥学校在社区的教育功能,一方面尽力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一方面争取在办学上更多的支持,营造良好的办学氛围。要不断提高学校经费的预决算能力,既要保证预算内经费的准确使用,又要保证预算外经费的合理使用,发挥经费使用的最大效益。

垦利县**中学

裘村中学三年发展规划 篇6

(2009.9----2012.8)

裘村镇初级中学地处奉化市裘村镇阎家村。学校四周竹木掩映,风景似画,交通便捷。她,东邻本市松岙镇,西毗莼湖镇,北与鄞州区的横溪镇接壤,南隔海港同象山县相望。是市教育局和裘村镇党委、政府共管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学校创办于大跃进年代的1958年9月,历时50余年风雨,经过半世纪努力,在市、镇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在有识之士捐助下,1999年建造的占地1883平方米的“李达三教学楼”、2003年建造的“叶傅玲凤综合教学楼”、2005年建造的集教师餐厅和宿舍为一体的“徐旭昶综合楼”及2008年建造的“裘式昌综合教学楼”相继落成并投入使用。学校还在山坡下扩建大型田径运动场一个,内有200米内圈环形煤式跑道,100米直道田径场一只、标准篮球场2个和标准排球场1个及健身园区一个。综观学校全貌,其布局合理、整齐美观、生机盎然、面目一新。

随着校舍的不断扩大,办学条件的逐渐改善,近年,我校教学设施亦日新月异。目前,校园共占地35亩,建筑面积8440余平方米,绿化面积10000多平方米,人均绿化面积16.2平方米。校园布局合理,四季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教学用房配套,生活设施齐备,有普通教室14只,有音乐、美术、科(劳)技、计算机等多用教室,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仪器室、图书阅览室、工会活动室、陈列室、档案室、多媒体电化教室、音像网络总控室、心理辅导室和医务室各1只。校内建设理化生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配备达到省I类标准;各教室装有广播、电视网络,配置实物投影仪和34寸彩电。

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600名学生,52名教职员工(其中专任教师36人)。学校管理机构合理健全,在党支部、校长室的统一领导下,教务处、政教处、校务办、教科室、工会、团组织、学生会、班主任等职责明确,团结合作地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现有高级教师2人,一级教师14人,宁波市级教坛新秀3人,奉化市级教坛新秀5人,其中本科毕业27人。

历经50余年风雨,与祖国一起成长,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学校校舍历经变迁,学校办学条件、师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几年来,由于学校办学思想端正,重视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师德建设,校领导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全体教师兢兢业业、踏实工作,因此,学校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近五年中考成绩尤为喜人,位于全市同类初中前茅,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学校先后被授予奉化市“行为规范达标先进单位”、“文明学校”、“三五普法先进单位”、“先进党组织”、“卫生单位”、“文明单位”、“宁波市现代化达纲学校”、“宁波市环境保护模范单位”、“浙

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示范初中”等荣誉称号。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学校已形成了“立志、勤奋、文明、创新”的校风、“团结、敬业、奉献、争先”的教风和“求实、乐学、多思、发展”的学风。目前,裘中全校师生员工斗志昂扬,意气奋发,踏实工作,正以崭新的姿态,努力朝“树名师、创名校”的目标迈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不断提高,学校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惑,如学校管理工作如何做到科学高效?课堂教学如何摆脱传统的桎梏?教研、科研工作如何走向校本?名师工程如何进一步推进?学校教育品牌如何打造?等等,为了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理清办学思路,积极探索有效的办学策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制定学校今后三年的发展规划。

一、学校的办学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经验

1、形成了师生常规管理的规范。学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学校编撰的《学校内部管理条例》、《教师考核细则》、《值日教师职责》、《安全工作管理细则》、《岗位职责》等制度的有效落实,有力促进了学校内涵的不断发展。

2、建设了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裘村中学有爱岗敬业、善思创新,干成大事的干部和教师队伍。学校领导班子年富力强、善于思考、精于管理、想大事、能创新、做实事、能干事;教师经验丰富、工作扎实、乐于奉献,思维新,教育质量显著。

3、培养了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学生群体。学校教育注重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活泼好动、多才多艺、活动能力强。近几年,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社会声誉良好。

4、办学特色逐步凸现,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美术、篮球、田径等特色项目成果明显,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

(二)存在问题

1、教师对确立新理念,实施新课程的紧迫性认识不足,主动发展的意识不够理想。

2、教育经费的投入相对不足,教学所必需的硬件设施严重滞后,阻碍了学校事业的发展。

3、学校教科研发展的水平滞后,不利于学校档次的提升。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教育理论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指导,强化发展观念、改革观念、创新观念和质量观念,以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教科研为切入点,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为依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总体目标:

继续高扬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两面旗炽,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全面提升学校教育内涵,培养高素质学生群体,塑造研究型教师队伍,构建现代化管理模式,创市一级知名度较高的学校。

四、具体目标:

1、建设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认真组织教师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学习现代化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为实现教师队伍现代化奠定思想理论基础。加强继续教育,多渠道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水平,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加强行风建设。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自觉维护学校声誉和人民教师形象。开展”爱岗、敬业、奉献“的师德教育活动。增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感。

2、加快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办学活力,加强人文关怀,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增强教职工对改革的承受能力,认清深化改革对促进学校继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稳妥地实施教师考核制和聘用制。做到严格考核、评价公正,受聘教职工必须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3、加强过程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严格执行《裘村中学教师工作要求》,把教育教学常规的管理重点放在过程管理上,使常规管理落实在平时。扎实有效提升教育教学研究水平,认真建立校级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学校课题研究要涵盖所有学科。每年都有教师论文或总结、设计等在街道及以上级别发表或获奖,并逐渐增加。学校每年汇编一辑教师《论文集》。认真扎实地进行研究并及时将研究成果进行推广使用。

抓实、抓好教学质量,重点要抓好教导处、教研组和年级组的工作。对全体教师的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考核及总结反思进行科学评定。

认真实施新课程标准,更新教育观念,渗透新课程理念。注重新课程理念在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中的体现,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首要位置。

4、抓好特色教育,打造学校鲜明的特色品牌。

体艺特色教育的项目再创新高,保证参赛成绩稳定在乡镇初中领先地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书香校园,形成校园布置以学生书画、摄影作品为主的氛围。

5、提升教育服务品位,完善学校设施,优化学校环境,努力扩大学校办学

声誉。将学校办成温馨和谐、充满人文气息的学校。

五、基本策略:

规划的落实,需要学校做好组织保障工作,首先组织学校中层干部,教研组长认真学习,在教师中充分动员、宣传,使教师理解规划的实施对学校发展的战略意义,创造规划实施的良好舆论和气氛。从领导到教师要通过学习,反思与研讨,转变观念,形成新的教育观、道德观、课程观、教学观、科研观、管理观,为规划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

1、组织保障

学校本着职权清晰、责任明确、高效的原则健全组织机构。党政工齐心合力,发挥各自功能,共同服务于学校发展。校长对学校事务全面负责,协调学校对外关系,整合学校办学资源,合理安排学校工作;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支持校长履行行政管理职权,加强党员教育,让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能够及时把优秀教师吸引到组织中来;学校工会要起好教师和行政的桥梁作用,及时向学校反映教师要求,向教师宣传学校要求,做到关心教师,丰富教师文化生活。

2、资源保障

加强后勤管理制度,使学校校产管理、财务管理走上规范有序的轨道,为推进教育改革创造条件。合理使用学校有限的办学资金,调整经费使用结构,保障办学条件、教育科研、教师培训、新课程改革、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避免资金使用上的无谓浪费和低效。

3、师资保障

加快建设一支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型教师队伍,教师教育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加强新课程师资培训、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落实教师考核制度和聘任制度。

4、评估保障

为落实规划的实施,学校、年级要制定相应的、学期工作目标和计划,形成较详尽的计划方案体系,把规划内容落实到位。学校根据规划的内容,每学年评估,监督规划的实施,并及时调整、修订规划。

裘村镇初中

星汉中学校园足球三年发展规划 篇7

(2018—2020年)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思想,大力推广校园足球,以星汉中学“博爱仁义,勇担重任”的办学理念为基础,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主线,努力遵循“项目特色——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品牌学校”的学校发展规律,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努力打造望极县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最终实现学校教育对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二、学校足球发展遵循的理念、目标、思路

(一)发展理念——以球育德

以球健体

以球促智

1、以球育德,促进学生良好的品质的形成。足球作为一项竞技运动项目,既需要整个团队的通力合作,又需要队员们遵守一定的球场规则,还需要队员们既能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又能勇敢地面对挫折。足球运动真正能锤炼人,使队员们养成遵守行为规范、积极向上、团结合作、相互帮助的良好品质。队员们在快乐的足球活动中,快乐参与、快乐体验、快乐成长。

2、以球健体,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足球运动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球场上的奔跑,运球盘带,各种动作技巧等是平时刻苦训练的积累,足球游戏、足球团体操、足球啦啦队队操等都能活跃身心。足球运动使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反应能力以及身体素质都有明显提高,学生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等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3、以球促智,促进学生学科成绩的提高。强健的体魄是学习的基础,凭借学生在足球运动中对右脑的活化和意志品质的锤炼更能促进其智育的良好发展,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二)发展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在立足于我校体育工作的良好基础上,让足球成为我校重点发展的体育项目,力争做到“全面普及,因材组队,科学训练,成绩突出”。分目标如下:

第一年:

(1)建立足球活动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美篇做好宣传工作,丰富我校的足球文化,通过宣传板报、书画作品、主题班会等彰显出曲周四中的足球特色。

(2)建立组织机构,制定配套制度。(3)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以此锻炼队伍 第二年:

(1)积极开展全校性的足球课外兴趣活动。

(2)加强教练员的培训力度,做到“走出去”和“引进来”。(3)校足球队在校园足球争霸赛中争取进入前五名。(4)全校师生对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能达成一定高度的共识,并逐步得到来自于家长及社会层面大力支持。

第三年:(1)继续加大对足球运动的经费投入。

(2)继续加强队伍建设,培养队员良好的竞赛作风,初步形成自己的技战术风格。

(3)扩大队伍规模,力争各个年龄段都有男子和女子两只完整的队伍。

(4)积极选送队员进入高一级的足球传统学校,在多渠道升入重点中学上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

(三)发展思路

1、不断探讨足球管理的运行机制,不断扩大足球运动的规模,不断丰富足球文化的内涵,形成以“足球文化”为主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2、通过三年的努力,使学校足球教育在市内有一定知名度。

3、充分发挥足球运动趣味性和观赏性强、学生喜爱的特点,做到班班有球队,人人都参与,在学校足球管理和足球教育教学上积累 一整套经验,在办学特色上获得重大进展。

4、通过聘请优秀教练员进行教学,在队伍发展和教练师资建设方面探索出一些新路。

5、通过精心的选拔,合理的组队,科学的训练和严格的管理逐步形成较为稳定成熟的青少年培训体系,使球队训练质量有较大幅度 的提高,参与人数稳步上升,学校声誉有更大的提高,能对市内学校发展起到一定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三、发展措施

(一)健全组织

1、领导小组:校长郑垚垠同志任组长,分管领导曹志安同志,负责统筹规划学校足球教育发展思路,制定相关评价、管理制度,统筹安排经费投入,并对学校足球教育创设良好的发展氛围。

2、成立学校足球办公室。下设主任一名,具体制订学校足球训练发展规划和足球队伍各阶段训练计划与发展目标。

3、建立由学校、家长组成的足球委员会。

(二)将足球教学逐步引入体育课程,尝试编写星汉中学足球校本教材。

(三)探讨足球俱乐部在学校的运作模式。

(四)完善训练制度

1、足球队伍建设:加强梯队建设,保证有30人的二线、三线足球队伍,有15人的一线队员(男女混合)。

2、训练时间:一线队员每周训练两次, 二、三线队员每周训练一次,每次保证1.5小时的训练时间。

(五)提高教练员队伍素质

1、组建勤于钻研、踏实肯干的教练队伍。目前由由校长郑垚垠同志领导,曹志安同志任领队,刘毅同志任教练员,做到足球训练有计划,管理有技巧,业务肯钻研,逐步提高教练员队伍素质。

2、确保教练员培训:学校每年至少一次有计划地安排教练员参加各种形式的教练员培训,并注意后续教练员的培养。

3、教练员待遇:学校将逐步在教师考核及职称聘任等方面逐渐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对于从事学校特色项目教学并为学校争得荣誉的教师给与优厚的待遇。

4、教练员工作量计算:在学校分配教师工作量时,教练员的训练时间被计为在校工作量,多出的训练时间按加班计算。

5、福利待遇:教练员享有体育教师相同的室外授课补助,同时,按照学校《教师奖励制度》,每次比赛,按照相应的成绩均有相关数量的奖金。

(六)场地及设施

1、场地现状及建设规划:我校现有约60×50米足球场一块,与田径场合用。我们争取在上级领导的协助下,配套足球更衣室,为队员提供学习发展的有利条件。

2、设备器材现状及完善规划:学校足球学习与训练设备器材正逐步配备,学校每年将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器材维护及更新。

(七)经费投入:学校每年用于足球教育的经费投入均能达到或超过学校教育经费投入的5%。

(八)建立奖励评价制度

学校对校队的评价奖惩。学校对足球办公室给与极大的发展空间,经费归办公室统一调度,在各种比赛上给与大力支持。对于在县市级比赛中获得好成绩给予相应的奖励。

上一篇:董事长离任审计总结下一篇:年优秀先进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