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中学美术教学反思

2024-09-25

新课改下中学美术教学反思(共13篇)

新课改下中学美术教学反思 篇1

新课改下中学美术教学反思

新课改美术教育要求美术教师要与时俱进,教学方法要创新。初中学生正处在从小学阶段的“天真”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初中学生渐渐少了小学生的那种“天真”,在他们的作品中很少见小学生那种大胆的线条和自由表现,取而代之的是害怕错误的畏首畏尾的细心表现,表现出画画真难,这对我们来说、对学生来说都是件痛苦的事。主要原因是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观察世界方式方法的变化,眼睛的欣赏水平很高,而理论水平和表现能力不能达到他们自己的要求,所以出现了画面很空甚至画不出来的“学困期”。因此,很多学生感到自己不是“画画的料”,于是很多学生就选择了放弃。这样的案例在每个班级都比比皆是。那我们该怎么办呢?针对这个问题,我浅谈下自己的一些凌乱的想法。

首先,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是丰富、生动、多样的。每当我走进教室,总是面带笑容,让学生们把我当成他们最亲近的人。我除了注意自身的外表美之外,更注意表情要丰富,语言要亲切,说话声调要有高低变化。如讲《春天的畅想》一课时,我出示画有表现春天的投影片,“春天在哪里啊,春天在哪里,春天就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上热烈、活泼的气氛,让他们大胆的参与进来。而另外一个案例,当我在讲《校园伙伴》一课时,我创造了条件让学生们做颈、肩、胯、四肢的动作,并带着他们一起活动,活动中,提示他们注意人体在活动时候的变化,并让他们通过互相量自己身边的小伙伴们的身高比例,来体验我们上课讲到的“立七坐五蹲四盘三”的人体基本比例。这样,他们理解掌握比例的程度会更加深刻更加彻底。

其次,我认为上课要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而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而我们作为美术教师,要承认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发展方向,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营造一个愉快、宽松又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参与美术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

再次,我们在上课不能采取“填鸭式”的灌输,眼光也不能只盯住课本,而应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走出课堂,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更多的知识。如新学期伊始的第一节美术课对那些刚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充满着新鲜感,而课本中的第一课全是欣赏,是理论,很是枯燥。如何把这第一节欣赏课上好,至关重要。我们应该要使用的是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等,效果很好。这对于美术欣赏课来讲,欣赏的对象是最关键的,如何利用美术作品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来直接感染学生是美术欣赏课中最值得研究的课题。多媒体教学为此提供了最佳的手段。我们利用电脑,美术作品的来源途径就非常广泛了。扫描或从光盘、网上下载,都是制作课件时获取图片的好方法。利用各种工具软件处理图像,可制作出集图、文、声、像、动画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它能融入声音和动画。当我们在展示作品图片的时候,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作品的意境。学生欣赏时非常专注,常常发出一阵阵感叹,教师此时组织学生发言讨论,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讲解这件作品,都往往能取得积极的响应,课堂气氛十分活

跃。对于某个局部的赏析,教师可明确地在屏幕画面上指出,非常有利于学生观察,能扩大和优化教学,起到预期的效果。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局部赏析是很重要的,如让学生们感觉到中国画的用笔,那种书法般的笔法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能让他们更深刻的感受到作品的意境。

另外,我们还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样会给他们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回忆。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中会参差不齐,为了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应该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个性及造型特点的不同,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张扬。教师需要灵活的找出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在辅导学生过程中,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能用“干净整齐”、“像不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那样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而我们的后代也将是克隆的后代。如著名的沃尔特?迪斯尼小时的经历就值得我们借鉴。他上小学时,曾把花朵画成人脸,叶子画成手,这神奇的幻想非但没有得到称赞,反而得到的是老师的一顿毒打,这样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非常不可取的。因此,今天这样的事不应该再发生在我们教师身上。作为教师,我们千万不要吝啬说一句表扬的话,如:“你画的画儿真棒!”“你这个地方画得好极了。”“你的色彩真漂亮!”或伸伸大拇指,“你比老师画得还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多些鼓励多些表扬,会让学生们留下成功的机会和希望,这对学生们的一生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新课改下中学美术教学反思 篇2

全新的课程标准, 全新的教学理念, 对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 怎样进行新课标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呢?

一、教学要把握准新课标鲜明的时代性

新课标在克服了传统教学大纲不足的同时, 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在突出思想性的前提下, 更加增强了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感及实践能力, 着眼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宗旨很鲜明, 即为使学生成为“四有”好公民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弘扬真、善、美, 鞭挞假、丑、恶。

二、教学要认识到新课标独特的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的道德体验和情感体验, 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体现出独特的人文特点。不论是在学习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实践中, 人们一旦形成了切身的道德或情感的体验, 都会让人对事物形成更深刻的印象, 对人产生更久远的影响, 从而也使人获得更丰富的收获。学生更是如此。中学生处于身心迅猛发展的时期, 如能确保让他们经常得到健康有益的道德体验与情感体验, 必将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学生会通过自己真实的感受为正在发育中的价值观、世界观提供营养,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达成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新课标对此问题的重视具体表现在:注重学生心理世界的剖析, 例如给出一些漫画体例, 帮助学生澄清模糊认识, 分清真善美与假丑恶;注重学生行为的引导, 例如在教学中创设情境, 给出一些具体案例, 让学生通过分析, 选择正确的做法, 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价值取向等等。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纳入自己的教学计划, 并在具体的教学中经常创设各种源于生活, 切合中学学生身心实际的教学情境, 以耳闻目睹的社会状况, 动手操作的体验感受以及真实模拟的情景研讨等为载体和手段, 真正使学生从中得到丰富的、有价值的道德体验和情感体验, 使其通过种种实践与活动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 尤其是逐步树立起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对中学生所处的这一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来说更是特别重要的。

三、教学活动应给教材准确“定位”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来编写的, 体现着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研究新教材, 尤其是要把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要求作为研读与挖掘新教材的重点, 并在平时的教学中扎扎实实地予以贯彻落实。教材不是教学的“圣经”, 教材首先是学生的“学本”而非教师的“教本”。在新课标的理念中, 教材也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 而只是教学活动的凭借与参考, 只是提供教学过程中承载知识和思想的素材。教材是案例或范例, 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教师只有认识清楚这一点, 才能说从思想上贴近了新理念, 才有可能在教学实践中去实施新课改。在具体的教学中, 那种唯教材化的机械看待与僵硬使用教材的做法, 与游离于教材之外漫天撒网的做法是同样不懂新课标、不识新教材的行为, 也同样是逆新教改的不正确做法。教育教学工作是老老实实的学问, 任何投机取巧及临时抱佛脚的做法都将是难以奏效的。任何一位负责任的教师都要扎实地研究新课标, 准确地定位新教材, 否则就不可能跟上新课改的步伐, 就很可能在新的形势之下误人子弟。

四、教学活动应创造性发现与使用课程资源

在教学中, 我们要使用教材, 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 必须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和素质既能整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前后的知识体系, 又能打破学科体系, 整合不同学科中相关的课程资源为我所用, 并学会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寻找有用的素材, 以政治教师的独特视角发现身边的课程资源。以上种种, 要求政治教师应学会“活化教材”, 结合教材话题衍生相关资源, 创设相关情境, 培养学生借助教材与相关资源发现并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教学在重视“双基”的同时, 应把握“小课堂大社会”的策略, 把生动的现实材料引进课堂通过“以案导学”“案中求理”“用中求化”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架起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实现课堂与社会的联系, 拓展教学空间, 深化知识, 实现知与能的转化。比如,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乡土教材活化课程内容, 把贴近学生生活的, 家乡中的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例引入课堂。这样既容易激发兴趣, 又便于弄清事理。

新课改下中学政治课的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 新课改 政治 教学反思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并把反思看做是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这个公式明确告诉我们:教师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为此,作为政治教师,应不断地反思、探索和创新,从而转变课程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实施新课改。

一、教学反思的含义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探究,运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想一想: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积极性是否调动,教学情景是否和谐,教学过程是否优化,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教学策略是否得当,教学手段是否优越,教学效果是否良好等等。总之,教学反思就是回顾教学→分析得失→查出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不仅要研究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即学习方式的改变;更要研究教师如何“学会教学”,即教学方式的改变,进一步理解教师在新课改中角色及行为的转变,努力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1.反思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的最终落脚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标要求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后,教师要反思自己是否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去,是否在教学中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否摆脱了唯知主义的框框,步入了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

2.反思教学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教学是否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学是否以学生为主体,教法上有哪些创新;教学内容是否科学合理,知识点上有什么新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教学再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3.反思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流,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因此,教师要反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看是否实现了有效的沟通与合作。

4.反思教学成功之处

教师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更高的境界。

5.反思教学不足之处

即使再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课后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即可从失败中总结经验,避免在今后的教学中再走弯路。

6.反思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种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丰富今后教学的素材。

7.反思教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开发者。新教材给教师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因此,教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将教材作为一个专题进行研究,既可积累经验,又能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三、教学反思的途径

1.反思日记

就是一次教学结束后,及时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悟、思考或困惑记录下来,对教学理念的先进性、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教学内容的准确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师生情感的默契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反思。

2.学习理论

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接受新的信息、观点,把别人的成功经验和案例与自己的做法进行对比,看看自己的教育观念、行为是否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差距在哪里,找出原因及时调整。

3.信息研究

从学生的行为、思想状态、学习成绩及学生对老师的期待等教学反馈中反思教学过程,想一想为什么某个问题、某个知识点学生普遍掌握得很好或者很不好,认真回想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往往会有“顿悟”的感觉。

4.同行或专家评课

不定期地邀请同行或专家光临自己的课堂,课后认真地与他们交流,分析教学过程的优点和不足,往往会有新的收获。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研究,即在教育教学中自我反思、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需要我们开展行动研究。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从而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研究的目的是为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课堂教学的合理性。因此,行动研究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2.对比研究法

教学反思需要我们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活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样的课程内容,我们可以去听听优秀教师怎样上,阅读优秀教师的教案,倾听优秀教师的备课思路,并与自己的教案、课堂教学进行比较。通过学习比较,容易发现问题,产生新的想法,并且找出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的差距,不断提升自己。

总之,我们要努力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深入地开展政治教学反思,做到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政治课堂教学,逐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傅道春著.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2]胡淑珍等编著.教学技能.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改下如何撰写教学反思 篇4

教学反思

雨金中学

程建军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 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 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因此,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以总结:

(1)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

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旧有理念及不适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其结果他的教学将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首先是教育者的理念。教育理念正确与否是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正确的理念导致正确的行为,错误的理念导致错误的行为。如果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教育方法等方面落后的话,那么,他的工作精神越投入,对学生的伤害往往越大。为此,教师首先需要反思的就应该是自己的教育理念

(2)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失

得: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失: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3)反思学生的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以及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

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

(4)反思“考试质量分析”

考试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考试质量分析可以看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哪些内容需要加强,我们就在那些方面多加练习。另外通过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5)同行反思评价

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广泛途径。

另外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每个观摩的教师都写教学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后共同研讨,重在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进行团队反思,每个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使出现认识上的冲突,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是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反思不仅仅是“闭门思过”,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也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这是由教与学的社会性本质所决定的。

新课改下高一英语教学反思 篇5

湟中一中

祁娟

今年面临新课程改革,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虽然进行了培训,但对于新教材的教法心里依然没底。经过一学期的实践,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总结一下我的做法:

一、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单元内容进行筛选。特别是有选择进行口语、听力部分的训练, 由于本学校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外面的世界接触少,知识面较窄,对于一些口语话题知道的甚少,比如必修1第五单元的英雄人物的相关信息知道很少,同时大多是住校生,查阅方法也有限,课堂上主要是老师介绍或课前发些相关材料以备预习。教学过程除加强学生的知识面外,主要是训练阅读能力和词汇语法,听说能力的培养较少。阅读方面依次训练略读(skim)、查读(scan)和精读(Intensive Reading)技巧;在词汇方面,要求学生每天复习背诵本单元的单词,鼓励他们通过音标、构词法等科学地记忆单词,并坚持课前听写;在语法方面,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本节课的语法点,上课时先让学生自己总结,并提出重难点,然后再归纳总结,课后布置相关的配套练习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课堂上,我坚持大部分时间用英语授课,对于不懂的地方会再次用中文说明,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避免“中国式英语”,让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精彩句子或书面表达的范文,培养学生使用地道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

二、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智力、兴趣性格、态度、语言基础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对差生,我尽量用难度适中的问题问他们,尽量让他们回答有把握的问题,当他们回答正确时我总会说“Very good”,如果回答错误我也会说“Thank you all the same.It doesn’t matter.”这样他们会因为得到鼓励而信心大增,加强了参与意识,逐渐消除畏惧心理。而对优等生,我则提高对他们要求,如单词听写不能低于九十分;课后要多做提高题,增加阅读量等。

三、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消除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只有对英语感兴趣,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刻板的学习,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适得其反让他们厌恶学习英语。因此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英语学习。高一英语必修一的第一单元是“Friendship”,这是一个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于是我让学生分组讨论Warming-up中的问题,并设置了“Describe one of your best friends”、“Make a list of qualities a good friend should have”等多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并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这锻炼了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胆量,也在无形中发展了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培养他们创新灵活运用英语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课前我要求学生先预习,找出语言点,课后整理总结笔记,并发现重难点。比如在教授“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时,我就先让学生看课后的例句,并自己发现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不同点,总结两者之间的转化规律。结果发现,比起以往我直接讲述,这种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点记得更牢固,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而我也更轻松了。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至关紧要。在开学一周后我就让学生以不署名的方式给我的教学提意见,下课后我也经常深入学生中询问他们的听课效果,学习情况。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对我的教学工作起到了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坚持。

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反思 篇6

所谓的转变思想,一方面指的是转变体育课不重要的思想,另一方面则主要指的是转变体育课教学思想。高中体育课一直以来走的都是一条机械化的`道路,即围绕竞技项目组织教学,然后让学生反复练习。在僵化的体育课堂上,学生的兴趣很难被激发,参与性很难提高。因此,必须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要把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健康体育。既要重视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也要尊重学生作为课堂主角的地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体育课。把运动技能教学和学生的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愉悦地掌握运动技能,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二、调换位置,构建生本课堂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处于高高在上的教育者、领导者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陪衬。这种教学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新课改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实则就是主张教师和学生要适当地调换位置。要由学生适应教学到教学适应学生转变,要构建生本课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要对体育必修课和选修课进行必要的整合处理,对于选修课中不适合学生学习的部分,一些高难度体育技能部分,要调整难度,对复杂的技术动作进行改造,对选修课则采取分层教学或自愿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发挥其主动权和自主权。同时,要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等开发出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体育项目,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三、创新形式,打造多彩课堂

人们对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体育课如果陷入机械重复的模式,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因此,必须要创新体育课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的多姿多彩。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体育课教学,适当地把体育课阵地转回课堂,利用多媒体工具为学生播放一些全民健身视频,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播放一些竞技体育视频,如,奥运会、世界杯等,提高学生对竞技体育的认识。可以采用比赛形式让体育课充满竞技性,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等。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必须要进行高中体育教学的创新,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要让体育课在趣味中开始,在快乐中结束。

参考文献:

[1]李鹏程。试论提高高中体育课教学效果的方法[J]。华章,(10)。

[2]唐玉玲。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创新初探[J]。考试:教研版,2012(5)。

新课改下化学教学的反思 篇7

一、教学方法的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是否全面落实。其次,重点难点是否把握准确。最后,师生的达成度是否一致,教师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成共识。

(二)对教学实施过程的反思

第一,反思成功之举。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到的措施,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的渗透、方法的应用与创新等,详细得当地纪录下来,供今后的教学参考使用,并不断地改进完善。第二,反思败笔之处。即使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做深刻的反思,使之成为经验教训。第三,反思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开展,师生的思维发展有时会因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多是突然而至,课后若不及时反思与捕捉,便会烟消云散。

(三)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第一,讲授是否准确,语言是否规范简练。第二,板书是否精当,书写是否工整,布局是否合理、端正大方。教师的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书面文字,为学生理顺知识体系,打开思路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的书面表达起着良好的示范作用。第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是否熟练,规范。

二、教师传统观念的反思

(一)教师认识特点、教学模式

不少教师刚接触新教材,教学观念还未改变,仍习惯性地使用旧的教学方法,例如讲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把判断氧化性、还原性强弱规律的方法讲得过于全面,使学生学习感觉很吃力,于是造成基础差、能力差的现象。调查发现:教师普遍存在“一步到位”的目标观念,起始教学就是高密度、大容量,“门槛”设置太高,结果学生望而生畏,不但难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反而将学生“拒之门外”。

(二)教师对教材的理解

高中教师普遍忽视初中和高中的基础性关系。很多高中教师根本就没有看到过初中的教材,没有去了解学生究竟在初中学习了哪些知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仍保留在原有初中生的认识上。因此在教学中出现了严重脱节,在初中没有讲过的概念、没有接触过的知识或接触不深的知识教师都一带而过,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

(三)教学思想老化、陈旧,教学方法机械、死板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当多的课堂教学,教师包办的多,学生参与的少;教师专制的多,学生自主的少,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学习的兴趣。很多教师因为课时量多,逐渐用黑板实验或动画实验替代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使化学失去其生动性,增添了几分枯燥,学生对化学越来越失望。很多学生从因为喜欢化学而努力学习,演变成为了学习成绩、为了升学而学习化学。

三、学生学情的反思

学生无论在兴趣、爱好和价值观,亦或思维发展、认知成熟度上都经历着剧烈的变化。高一新生入学,面对陌生的环境、集体、学习任务和教师,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应、不习惯甚至焦虑,同时产生消极心理。主要有以下一些消极心理:

(一)好高骛远、自我感觉良好的心理。这些学生在学习上出现了自负倾向。往往眼高手低,自我感觉良好。平时学习浮躁懒惰、没有科学的学习习惯,不求慎解;考试时粗心马虎、不认真不仔细。“一听就会,一考就慌”的状况时有出现。

(二)把握不住自己所处的位置,心理落差大,无所适从。基础知识准备得不足,太多地方看不懂、听不懂,缺乏学习动力,从而产生畏难厌学心理,因此破罐破摔。

在教学中教师不是要不断地强调“记住它”,而是让学生将要记忆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将记忆的内容转化成自己能理解的语言,进行了认真分析后,大部分的学生其实已经记住了。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减少授课时间,设定每个学生能自主活动与交流的时间,不断地让学生参与其中寻求学习的乐趣,时间久了学生自然有了参与的冲动。同时要反思自己的教学,通常可在作业之后或考试之后分析,通过错题分析使教师学会反思,学会分析与理解,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摘要:“化学课程标准”的使用既有优点亦有不足。本文从教学方法、教师传统观念、学生学情三个方面进行了反思,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程,反思,教学,教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人教出版,2003.

[2]刘知新主编.高等学校教材.化学教学论,1999.

新课改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新课改 体育教学 模式

新的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激发学生体育健身的兴趣,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面对如火如荼开展的新课改,中学体育教学要从过去单一的“三基”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健康为目标的教学。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体育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神圣使命。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体育教学的几点探索。

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热情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中学生是一个好动的群体,大多数学生渴求掌握一定的健身知识和方法,进而培养体育爱好和专长,因此体育教学也就比较容易培养起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热情。但由于传统和常规的体育教学对学生个体关注不够,体育课内容过于单调、重复,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因此抑制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热情。可见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体育教学,应该在中学体育教学大纲的框架下,充分关注、了解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需求,多选择些贴近生活和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学生逐步产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期待,使其参与体育运动时达到身心合一,主动地去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从而激发起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热情。同时,教师在授课时可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活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此外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时,除了常规的讲解、示范外,还可以使用挂图以及幻灯片、录像、电影等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当然,关注学生的兴趣并不代表一切活动都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不是唯兴趣论的,应是建立在师生互动且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基础上的高效教学。

二、转变观念,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强调教师的单向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练什么,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因此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产生厌倦的心理。这种教学模式,常常扼杀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指出,教学应以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为首务,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我们应该尽快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愉悦活泼的教学情景,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初中足球教学,我们可用少量课时进行足球的基本技术的教学,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教学比赛,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产生兴趣,发现不足,这比教师单纯地为他们纠正技术动作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又如,我们在耐久跑教学时,除了教学生跑的技术外,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控制跑的速度,掌握间歇时间,如何缓解极点,以及跑后如何消除疲劳、补充当前体力等等。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觉得有用、有效,自然会激发他们在跑步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营造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组织体育兴趣小组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就是一项不错的因地制宜的课外活动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的不同,组成乒乓球小组、羽毛球小组、跳绳小组、太极拳小组等,每天课外活动时间把学生组织在一起,有质量地锻炼1小时,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们也可以通过举办“体育周”,来推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体育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历时较长,参与面广,有利于营造浓郁的体育锻炼氛围。

四、倡导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影响下的体育课不管学生的先天差异与不同需求,其练习项目、次数、难度、标准都必须一致。由于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统一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完全忽略了人体存在差异的基本规律,挫伤了不少学生的积极性,束缚了他们的个性发展。而个性化的模式就考虑了人体差异的存在,根据人的心理、能力等的差异,及时调控教学的方法策略与教学程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积极地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体育活动中需要教师因人而异地帮助学生选择学习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成就水平的特点,帮助抱负水平较高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实际的、动作复杂而成功率高的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从而在不断成功中加强体育学习动机。对于抱负水平低的学生,教学中要选择适合他们实际的、由易到难的学习目标,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从而能形成积极进取的体育学习动机。教师应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要自尊、自信、自强,相信自己通过不断追求,一定能使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达到最满意的程度。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篇9

新课程改革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春笋拔节般的生机!在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中, 孩子们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挥洒独到的见解,畅想美好的未来!语文教学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体会到了语文深远的内涵,品味着语文课本散发着清新而悠长的馨香!新课改让更多的人爱上了语文课堂及语文学科!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课堂教学在以下一些方面迷失了……

一、小组合作讨论

新课程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极为关注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小组学习为这种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渠道。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交流整合,完善和扩展自己的认识,还学会了参与、倾听、尊重他人……但是在美好的愿望下伴随而来的是小组讨论运用的不当,导致讨论形式化,为讨论而讨论,为做课而讨论,为了课改而讨论……主要表现为: 讨论内容不合理。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没有思维的价值。学生一听即会,但是为了老师的要求,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了讨论,造成时间的浪费。讨论时间不合理。一种情况是讨论时间过少,学生没有充分展开,只是蜻蜓点水,讨论只是成了摆设。另外一种情况是讨论时间过多,造成时间过剩,学生无事可做,课堂松散,讨论成了学生的休闲时间。

讨论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没有组织,没有纪律,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或是,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老师成了旁观者。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作用必不可少,或是一句话的点拨,或是一个眼神的赞许,或是一个微笑,需要老师在小组讨论中相机有道,科学组织,在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小组讨论如果没有老师的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其讨论必定是无序和低效的。

讨论的形式单一。不管是任何课堂,任何时候,只要是老师一宣布讨论,学生便凑在一块,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时间长了,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降低了兴趣与参与热情。每到讨论时候,便会看见一些学生我行我素,对讨论的情况置若罔闻。老师应当结合现实的教学情景,研究并选用最为有效的合作方式。例如:人物分工式讨论、书写式讨论、案例式讨论、辩论式讨论等。

二、课堂活动体验

渗透在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建构,在活动中发展”。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使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使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起到喧宾夺主、不知所云、画蛇添足的反作用。主要表现有: 表演不适合中学生的身份。比如让学生表演见到罗敷的神情,让学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没穿衣服的皇帝……充斥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活动无目的。有些课堂教学活动不知活动为了什么服务,形式上热热闹闹,内容上乱七八糟,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课堂秩序失控,是“为活动而活动”。活动脱离语文本身。有些语文课堂中,非语文化现象突出,形式上是活动的特征,但是内容上偏离了目标。上成了思品课、自然课、法律课等。可谓是荒了自家的地,种了别人的田。

三、课堂教学评价

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的信心。当表扬鼓励在课堂中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的时候,不当的现象又随之诞生了:

语言苍白。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丰富,体态语言也要适当,要富有真情实感,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从而备受鼓舞。但是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状况,老师评价语言单一,苍白。经常是你答的“太对了”、“真棒”“好”“了不起”……老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合适、恰当的评价,让人感觉老师的语言空洞。

滥用表扬。课堂中,不管问题价值大小,不管学生回答的含金量多少,老师都是一个口吻:对、不错、好、太棒了……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教师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表扬过多是评价中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过多的表扬会让学生习以为常,导致学生随意应付。一个人人都能轻而易举回答出的问题如果给予过度的赞赏,会使学生怀疑老师的真诚。

评价不客观。我们倡导赞赏,但不是无原则的赞赏。要勤于赞赏,哪怕是学生出现了错误,对其中的点滴创新思维也要肯定。但对于错误,老师要真诚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明辨是非。尤其是知识上的认知对错要有明确的评价,千万不能含糊其词。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准确抓住要害,对其精彩处给予赞扬,对其不当处给予点评,总是以“不错”“很有想法”等一概而论。评价形式单一。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一员,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学生的这一过程是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但是在课堂中多数老师包办了对学生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四、课堂老师地位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我们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忽视了自己应有的地位,从而产生了一种 “自主”变 “自由”的不正常现象:

老师不敢提出问题。课堂上: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学生想学哪段就学哪段,想怎么学就怎么学,不管问题是否有价值,老师也和学生进行着无意义的讨论。讨论更多的停留在表象、缺乏理性的、深层次的思考。老师不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生怕一提问题就会违背了新课程的精神。新课程强调教师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就只能袖手旁观。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当学生无法深入研究时,教师不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

老师不敢讲授。课堂上,老师全由学生发表看法,不管学生发表看法是否全面,是否清晰,到最后老师来个模糊结束,让学生不知所云。新课程将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形式。课堂上是不是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落后与先进的标志,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么讲,什么时候讲。

作为一名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老师,我在学习和实践中前进着,问题曾出现在自己的教学中、曾在听课学习中发现到,让我不得不反思一些传统教学和新课程教学之间的继承与破除的问题,更要让我们澄清一些问题。新课程改革让我们一些人走了形式化和绝对化的路子。我们有的太急噪冒进、有的不懂要旨、有的走了极端,提倡了新的,便否定了旧的„„这些现象影响了我们教学的有效性,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这就需要我们重新领会新课改的本质思想,重新审视新课改指导的课堂教学,重新思考传统教学和新课改教学的关系。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探究的教学反思 篇10

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和革新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实践,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广大教师在推进探究模式过程中过于关注新课程理念的应用而忽视了实际,没有很好地把传统和新课程融合起来,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当然,新课程教学改革为广大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但在推进历史教学改革中却不能盲目跟风,而要结合实际在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秀做法基础上逐渐去渗透新课程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历史课堂教学改革。

一、情境注重包装,忽视引导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要通过情境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情境中形成直观感知,从而更好地进入探究学习。但从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情境创设来看,教师更注重情境包装,让学生获得了感官刺激,却忽视了情境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如“古代希腊文明与民主政治”的教学中,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了古希腊帕特农神庙、雅典娜女神来引导学生观察,并讲授了希波战争的历史,引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名言来介绍两位名人,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要么是在看教师展示的图片,要么是在听故事,表面上看学生较为投入,实际上却没有让学生对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地理条件、希腊城邦具有的特点、希腊公民的`素质更深刻的了解。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故事、话题等方式来创设情境,要注重以情境来引出问题或知识点,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古代希腊文明与民主政治”的教学中,教师可用幻灯片展示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由此让学生了解希腊的首都,演示课件《古代希腊地图》,问:希腊的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这种地形有利于从事什么样的经济活动?由此引入到“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环节探究中。

二、导学注重结果,忽视过程

探究教学更强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故在实践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但从实践情况来看,在导学环节教师所留时间不多,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而对学生如何完成的过程以及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够重视。其实,在导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来向学生明确具体任务,利用课前时间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在此基础上完成相应的课前预测题。在导学案中,还要留出空白,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分享自己的收获。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知识目标提出任务来引导学生提前去阅读教材,初步形成知识构建。以“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的自主学习为例,对“重农抑商政策”只要求学生能初步了解其概念、基本表现和原因;对“海禁”与“闭关锁国”则要初步了解其背景,分清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概括其表现和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导学案来向学生展示这些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自主去阅读教材并完成导学案,课堂教学前教师收集导学案进行批阅,并在课堂中做出反馈和评价。

三、问题注重数量,忽视质量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问题是不可缺少的引导方式。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因没有较好地把握问题和目标、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并且课堂中的问题往往过多,学生只能疲于应付,而不能深入到问题探究过程中。当然,问题是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但问题要能扣住教学目标和内容展开,要让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逐渐达成目标。尤其需要注意,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能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更好地进行知识构建,更多要关注的是问题的质量。以“罗斯福新政”为例,以《大国崛起》片断来引导学生思考“19xx—19xx年大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及对美国的打击是什么?”由此引出课题,以罗斯福的总统竞选词来让学生思考:罗斯福为何会在竞选中获胜?以此引导学生探究“新政准备”,对于“新政内容”,先引导学生自学,然后围绕新政的内容包括哪些?在经济危机下,罗斯福是如何摆脱危机的?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再结合罗斯福的新政来追问学生“这些措施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以问题“所谓彻底的革命”是什么?“旧民主秩序”是指什么?罗斯福说的“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在“新政”中有何体现来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新政实质。最后,引导学生对罗斯福新政进行评价。显然,教学中的问题围绕目标和内容结构来循序展开,很好地促进了目标达成。

四、探究注重形式,忽视结果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反思 篇11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新课改 反思

一、新课改提出后的英语教学

新课改对英语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时面对着机遇与挑战。新课改为当前的英语教学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新课改打破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与手段,使英语教学更加具有时代性。教师与教师的沟通可以不断完善英语教学方法,也可以使教师在沟通中认识到自己不足,从而不断鞭策自我、提升自我。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能够成就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设施的充分利用能够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交际教学法突出了英语的工具性,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但是许多挑战与实际情况是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必须面对的,我们要对这些实际情况进行探讨与分析,使英语教学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不断改革、不断完善。

二、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所面临的挑战

1.师资力量不足。

英语教学在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得到了国家与学校较多的师资投入,但实际上在英语教学中的师资不足不仅仅表现在硬件设施不够完善上,同时也表现在教师的综合素质上。不得不承认我国大部分地区教育条件较差,比如多媒体教学要求的硬件设施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是很难较深地贯彻新课改的要求。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不仅表现在教学能力上,更表现在自身修养上,这对在课堂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障碍,学校没有重视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培养及教育就是一种师资力量投入不足的表现。

2.应试教育使师生走进误区。

应试教育制度在我国已经很长时间了,其实在一定时期,应试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正因为它是从国情出发的,决定了它是难以改变和影响巨大的。在教学与学习中,过分重视语法的培养而忽略实际的应用,使学生甚至不能自己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过分重视书面写作而忽略用英语交流,学生把学习英语当成单纯的一门学科、一种负担,没有兴趣可言。虽然这种现象是交际语法学欲急迫改变的,但这种现象的根深蒂固仍给新课改带来一定困难,令人堪忧。

3.教师对新课改理解不深。

新教改的提出对英语教学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一些新的指导,但教师对教改的认识普遍不深,除了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一些教改任务外,对教改的研究题目不求甚解。有的教师虽然对新教改的要求有了很深的理解,但是不能从实际出发,不能完成教学方法中的转变,那么学习新教改的思想又有什么意义呢?

三、对新教改下的英语教学的反思

对当前英语教学在新教改下的反思,其实就是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使英语教学得到更深刻更彻底的改革。

1.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与其他学科是不同的,其难度决定了它的投入是比较大的。只有完善教学设施的建设才能使英语教学的起点与新课改的要求能够接近,才能实现对教育设施的利用。加强对教师素质的培养,教师也应该自省自律,只有教师的教学素质与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使教师在和谐的气氛下将英语教学进行得游刃有余。

2.适当改变教学方法。

既然应试教育是无法改变的,那么就在能达到一个良好的应试目标的同时改进一下教学方法也未尝不可,二者并不冲突。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培养出自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注重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英文语言交流、打造一个英文与母语结合的双语课堂对学生学业的提高是有重要意义的,也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

3.应加强教师对新课改的学习与应用。

新课改下中学历史教学探讨 篇12

一、实现角色转变

历史教师由学生一切活动的包办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引路人、促进者的角色转变。

1. 要平等对待学生。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 学生依照分数的高低被分为好学生和后进生, 教师更多地关注“好学生”, 而忽视后进学生。而今天我们要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合作、真诚的对话, 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再也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和目标, 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 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 成为学生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 把教学中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

2. 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一方面教师不能仅仅传授知识, 而应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 并且不断在其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 引导其向更高目标前进;另一方面, 教师要从过去的“道德说服者”的传统角色解放出来, 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自我适应、自我选择。

要把历史教学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 让学生从历史知识里学习做人的道理,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保持积极的自我意识, 勇于表现自我、展现自我。同时历史教学也是培养爱国主义浓厚情感的良好课堂。通过中国古代史教学, 让学生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中国近现代史学习, 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重视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 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媒介, 也是实施新课改的重要依托, 充分合理地用好教材, 不仅能提高课堂的效率, 使教材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也能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 对教材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

新的历史教材是以文明史观按照专题的体例编写的。必修一是政治文明, 必修二是物质文明, 必修三是精神文明, 这样的编写容易人为地把某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割裂开。另外, 模块内部各专题的编排, 基本是按照由古到今, 由中到外的这样一个顺序, 这样的话有时不利于同一时代中西方之间的对比学习。例如, 必修一讲古代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讲中国, 专题六讲西方, 之间相隔了五个专题, 在讲授时, 我们把两个专题整合在一起学习, 实现中西方的横向对比, 形成对东西方政治制度特色的清晰认识。

2. 用教材”也是新教材提倡的一种教材功能观。

实施“用教材”在于促进教师正确地运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 从而更好地发挥教材在服务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这套教材和以往的教材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图文并茂, 而且增加了诸如导语、学习建议、知识链接、资料卡片、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栏目, 根据课程标准, 我们可以把几个版本的教材如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等加以整合, 保证确实为学生服务, 达到历史教学赋予的功能。为此, 教师要通过“用教材”盘活教材中的教学资源, 以教材为中介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三、教学反思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著名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只有经过反思, 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并对其后的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在实践中感悟教学合理性, 为新的教学实践提供计划和行为的依据, 是反思性教学的主要特征。记得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既有所思, 若不许他传之他人, 那么, 他就要觉得不满足, 甚至感到痛苦, 而对于他人也无价值可言了。”但是, 从历史教师的地位和教育体制上来说, 我们很少能够在一些场合上发表自己的观点, 就是有机会的时候说话也是慎重加小心的。有些真实的想法往往说不出来。反思是教师成长和提高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教学反思途径是写反思日记、写教学随笔等。这些途径有它的好处, 但是缺乏交互性。教师把课堂教学的所得、所失记录下来也只能是自己思考与借鉴, 而现在的网络时代则给了我们更加有效的途径, 如论坛、博客、QQ空间、QQ群等。这种低成本、零技术、个人性的工具, 让教师的反思有了共享性和互动性。这些形式可以独立自由控制, 发表的内容、文体可以自由随意、不拘一格;链接的知识信息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随意添加、删除, 对别人的观点也可以相互沟通和交流等等。这些形式就是一个开放的私人空间, 正契合了教师自由表达的需求, 当更多的教师乐于思考、善于思考时, 教学也就变得生机盎然了。

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13

作者:叶新志

[摘 要]实践证明,教学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成为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的必由之路。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物理 教学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对日常教学工作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反思是面对问题和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主要标准。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批判性的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我认为,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物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更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物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实践、情感价值观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对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教学观念的反思。

以前,教师的教育观念往往是在非主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的实践反思,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照抄,其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例如在学习“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时,我就以能源为例,用相关例子向学生说明,能源的分布是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一些工业基地附近往往能源丰富(渗透自然环境是工业发展的外部条件的观点),但也有些工业基地,如我省宁波北仑工业基地,周围没有丰富的能源,但却是著名的工业区,原因是它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陆交通,摆脱了能源的限制(渗透自然环境并非是决定性条件的观点)。通过上述的例子,学生一方面明确了能源可以影响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明确了这种影响不起决定性作用,就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观点。

物理新课标不仅对物理知识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培养学生必备的物理素养”是高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物理观。

2.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发觉实际教学效果与教师预期的效果有很大差异,课后认真想想,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适合,不断思考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楞次定律”的学习,既抽象又难学,如何将这些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这对物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做了精心准备,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突破难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边做实验边学,将抽象的楞次定律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有形的东西。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掌握了知识,同时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事实证明,这种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能将抽象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东西,比一味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3.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班级授课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照顾绝大多数同学,课后不仅要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辅导,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记得有人说过 “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时间花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教学、辅导的重心自然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不存在似的,从而造成好的学生越学越好,差的学生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所以,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群体”。

第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有充足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种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另一种是在已有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出学习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那种以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第三,教学方式多样化。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投影仪、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物理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各种物理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物体的运动和变化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广泛地被广大的教师采用。在新课改下,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4.教学过程的反思。

新课标提倡 “探究式学习”。这种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的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

例如我在教完原子物理知识后,提问:我国考虑在某地方附近建一新核电站,给出了某地方的一部分地图以及一些有关的资料,要求学生对照地图和资料,以4人为一组讨论图中提出的地点是否合理。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相互之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巡回到各组之间,以平等的身份、认真的态度参与到同学们的讨论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共同探究。同时,我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1)考虑问题时,必须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要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实际问题;(2)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要学会从中选出最佳方案;(3)分析任何问题都应该采取科学的、辩证的、全方位的态度和方法。在随后进行的各组汇报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我在最后总结时,重点并不放在结论上,而是放在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肯定同学们的参与过程,鼓励赞扬同学们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气,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我又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平时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事实证明,采用这种方式学生理解得更透彻,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同时也学会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笔者认为,这种探究式学习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教学素质和研究能力,有丰富的教学设计方案和知识储备,能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障碍,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确的评价。这要求物理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充实、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校内外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从而使教学活动处于活跃积极的状态。

5.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第一,语言优美。教师的语言应是科学的、优美的。语言是意识的外化形式,抑扬顿挫的语调,优美动听的语言,既使学生享受美妙的语言,又对物理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言简意赅的讲解,灵活多变的教法,再加上对语言的灵活操作,恰当地运用比喻、借代、比拟、夸张、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既增强了教学效果,又能使学生在心灵上产生愉悦的感受。

第二,板书精致。一手工整漂亮的好字,让学生感到教师就是美的化身。因此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这样学生就会受到激励和鼓舞,学生会爱屋及乌,学好物理。各种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激发学生的美感,使之产生共鸣,让物理课“美味”飘“香”。

第三,规范实验。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在学生实验之前,教师自己一定要熟悉各种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

6.教学课后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还要通过课后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做不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知识的获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例如,在讲速度选择器知识有关题目时,有些同学不会做这种题目。笔者在讲解时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请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说出理由。学生经过思考、讨论,然后较容易地完成,并且掌握了解题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

课后反思不仅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对教师自身总结、积累教学经验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传统的教学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物理成绩也普遍较低。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校的物理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聚在一起,认真学习课改理论,积极探讨物理教学,并进行教学反思,撰写教学心得,然后再应用于具体的物理教学中。经过半年的实践,我校高一学生的物理成绩有了很大的改变。在2006学年的第一学期市物理统考中有许多同学考出了七十多、八十多的成绩,最好的一同学考出89分的高分;一些讨厌上物理课的同学,学习也变得主动、自觉,与平时相比判若两人;原来不愿做作业的同学现在基本上能独立完成,物理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总之,广大学生都体验到了物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进行的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回顾多年来的的物理教学,经过教学反思,留自己之长,取他人之优,踢自己之短,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开阔了理论视野,促成了个人特色教学风格的形成,使自己不断成长,尽快从经验的迷宫走向智慧的殿堂。

参考文献:

上一篇:每日一读英语名人名言下一篇:让城区教师走进镇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