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形势下反思

2024-09-08

新课改形势下反思(共12篇)

新课改形势下反思 篇1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的广泛推行, 使中学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 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本文拟结合自己近年来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 对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做一点反思, 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改革,反思

语文学习的任务无非是读书, 写字, 写文章和语言交际。但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知道, 对照未来社会的要求, 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 我们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字写不好。这与训练不足指导不到位有关。二是不会写文章, 怕写文章, 到初中毕业的时候有不少人还是不会写作文。到了高中毕业, 有将近1/3的学生写作水平达不到高中的基本作文能力要求。三是不愿读书, 不会读书。以前有人作过统计, 学生考上大学还没有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有的学生做习题可以, 但是给他一篇文章往往总结不出要点, 更说不出自己的亲身感受。我们不禁要问:应该让学生读书写作的时间都哪里去了?不过可喜的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与试行, 中学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 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下面我就将我在课堂上的一些体会写下来, 供大家批评指正。

新课改认为“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 就是看他是否具有课程意识, 即课程再创造能力。”这里提出的课程再创造, 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再创造, 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再创造, 课本教学中的一种再创造。一句话, 在课堂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一种创新。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时而约束我们教师, 教学方法的雷同, 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 在十几年前的教材里, 教材的内容成了一种指定、指令, 教材的课本内容成了一种圣经,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千篇一律, 在考试时也体现出考试范围的一种指令,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传承复习中有一种体会, 就是复习有一定的方法。近十几年里, 教材的灵活性也体现出来了。新课改提出的语文观中有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 就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得不思考, 什么是“语文”?什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在每次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又如何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创新?从何创新入手?……都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在新课改进行的今天, 我们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创新”教学的才华和胆识。

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恐惧心理, 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活动。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 要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发问的兴趣和热情。要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关于课堂宽松和谐气氛的营造, 有很多典型的课堂教学实例可以借鉴, 比如徐州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随意称呼自己, 当有的学生直呼其名时, 于老师一声“到”, 缩短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和稚气未脱的孩童之间真正做到了“零距离”, 后面的课堂教学, 师生之间就再也不会有陌生感和距离感。

其次要提供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和活动空间, 设计好讨论方案, 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地参与讨论。比如我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 一开始就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方案, 把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 围坐在老师的周围, 并且按照一到六号作了明确的分工。每次讨论有学生主持, 有学生汇报, 有学生记录, 有学生代表其他学生交流发言。避免了有些讨论课上看着热闹但实际上流于形式的弊端, 也不会出现有学生充当旁观者的现象。

第三, 要让学生自己认识一堂课的学习目标, 自我定位, 自我检查, 教师指导督促实施。制定过多的学习目标, 会“贪多嚼不烂”。有的老师在一节课中仅词语画出了20多个, 花费了将近20分钟的时间。有些词语根本就是无关紧要, 不但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反而把必须掌握的内容也遗忘了。新课标中明确指出, 识字教学应当随文教学, 不要过于集中, 有些词语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多次语境学习慢慢掌握。还有的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 一下子设计了10多个问题, 学生讨论了半天, 还没时间交流就下课了, 更不用说自己再质疑、探究了。记得那次听魏书生老师的讲座, 他只让学生自己画了三四个词语, 先揣摩其意义用法, 后又让学生造句, 再共同评价是否恰当, 看上去很简单的教学设计, 但是可以使学生能够学一个掌握一个, 效果很好。因此很多有经验的老师总是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确定必须让学生解决的一两个问题, 集中解决, 这样比布置一大堆任务而完不成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此外教师的评价反馈应是启迪课堂生成的有效手段。课堂中, 教师决不仅仅是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而应在恰当评价学生发言的同时适时点拨, 促进课堂教学新亮点的生成。至今印象深刻的是在网上看《只有一个地球》的课堂实录。课文的文句十分浅显, 既无生字也无难句, 但那位授课老师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读了本文, 你感觉滋味如何? 这是个很感性的问题, 既没有标准答案, 也不太难回答。果然, 学生很快有了自己的“滋味”, 一句, 两句, 只言片语, 有些答案也很到位。一般的处理是教师选择自己中意的答案归纳一下, 就完事了。但那位教师没有那样做而是一方面逐句修改完善学生的答案, 并且为它们添枝加叶, 成为通顺优美的语句;一方面又鼓励学生上黑板“发表出版”思维的成果, 使学生的思维具体化, 变成了明明白白的文字, 老师紧接着修改学生暴露出来的语言文字问题。与此同时, 那位教师还把学生的回答暗暗构思, 成了一篇散文, 在修改完所有的语句之后, 三勾两画, 添添改改, 学生先前的零散语言竟成为一片基本通顺的散文, 怎能不令人拍案叫绝?

说到底, 课堂教学活动时必须有教师、学生双方合作完成的一项创造性的劳动, 学生应该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 质疑讨论;而教师决不是旁观者, 愉快而高效的学习旅程来自于教师高超的设计组织, 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肯定能够不断地引领学生走进别有洞天的新天地, 师生共同努力, 一定能迎来语文的艳阳天。

新课改形势下反思 篇2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组负责人、撰稿人:张维桂

临沂兰山高考补习学校

2012年12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国家推行素质教育,我省强力规范办学行为,对各科的周课时数作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和以往相比较,我们地理学科的课时量每周比原来减少了二分之一。课时减少了,还要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模块教学任务,很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的形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改革原来的教学模式,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合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大力构建地理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了进一步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更好地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新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要想打造高效课堂,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山东省已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第四年,如何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开展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重点与热点。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的主渠道,高中课堂教学能否落实新课程理念,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决不是某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辞旧迎新,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取决于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及其教学实施。

伴随山东省素质教育的推进,课时量在减少,内容不变,如何在 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完成教学内容,是摆在每个地理教师面前的难题。特别是长期以来养成的“地理是小科”的现状,加之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教材编写又把整个高中地理的难点放在第一单元,有些学生一下被打晕了,全然对地理失去信心,更谈不上提高成绩,培养能力了,所以如何打开这个瓶颈,就是该课题研究的目的之所在。

摒弃无效教学,改善低效教学,进行有效教学,保证新课程目标的实现,是教育实践问题的挑战,也是国际教育比较的启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发展的必然取向,高效性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高效性教学成为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热点。地理教师是高效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关键,如何做到“教、研、训”一体化,让教师在教学中搞研究,在教研中做研究,真正满足教师学习的需要,激发教师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及实践新课程的能力,是当前地理教师培训的必然要求。

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实施高效教学是新课程最终能够成功落实的重要保证之一,教学设计是高效教学的关键词,科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是教学的关键。

基于此,本课题组以全新的角度及独特的价值取向,提出了本课题研究,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和发展趋势,符合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实际及地理教学改革形势。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国内外对该课题的研究现状: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学设计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我国教学改革与研究中不断拓展。在经历翻译、介绍和引进国外教学设计研究成果的阶段后,已逐步进入了理论研究和实验阶段。教学设计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思路:一是依附于“教育心理学”的思路,这种思路以加涅的教学设计思想为代表。二是依附于建构主义教育哲学的道路,这种以杜威为代表。三是依附于某种人才观,这种思路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代表。这些教学设计的新思路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广大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在地理教学设计实践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出版了许多地理教学设计方面的案例或著作。特别是率先走入高中新课程的四个省区,成功的地理教学设计及教学课例,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四、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化科研为教学,做到在地理课堂中实践新课程的科学性,使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能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总结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设计规律,使所取得的成果具有示范性、典型性、指导性,为全市开展高中地理新课程实验提供借鉴。积极构建基于学校的校本培训及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挖掘最大的效益,短期目标是高考成绩提升,中长期目标是整个高中阶段地理成绩有一个飞跃。具体包括: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针对高中新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效性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进行研究,包括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学习任务和学生者的有效分析、教学策略有效设计、教学媒体有效设计、教学评价有效设计的研究等方面。根据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要求、重点及难点,并结合课题研究内容,确定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即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策略有效设计的研究,构建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方案的研究。在高中地理新课程背景下,赋予了地理教学设计更多的内涵,提出了新的目标与要求,对每个地理教师均是严峻的挑战,归纳总结高中地理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规律,由个案的研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进行分析、整理、总结,不断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以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

行动研究法(实践法,实验法等);立足于行动研究,如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课例等,强化教师的教学反思,不断优化有效性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途径与方法。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一些成功教学课例的研究,吸收高中地理新 课程有效性教学设计的成功经验,总结有效性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的规律。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从2009年12月开始到2010年1月,这个阶段为准备阶段,在此阶段,学习领会新课改的有关精神及内容,准备实践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阶段,从2010年2月到2010年6月,收集材料阶段,在此阶段,搜集材料及课堂来进行实践。

第三阶段,从2010年7月到9月,为整理阶段,对搜集到的材料及实践得到的结论进行整理。

第四阶段, 2012年10月,对整理完的材料 进行研究,找出其中规律性东西,得出结论。

通过这四个阶段,找出能够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使我们的课堂变成“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师生发展”的高效的课堂。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高效课堂首先要改变的是课堂“流失率”,让学生乐于听课,让学生动起来,课堂就会火起来,我们作了如下尝试:

1、巧用小故事

根据教学内容,穿插一些趣味性小故事,高三学生时间紧,但仅仅是教学内容复习传授,有时会视觉听觉疲劳,提不起精神,在教学中根据讲授内容导入、穿插一些趣味故事,既能加深对基 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又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除了大家熟悉的经典故事“德军潜艇与密度流”外,我还用到大家可能相对陌生的小故事穿插、导入,效果不错,例如: 气旋雨救了司马懿

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课中,学完锋面系统后,学生感到和生活距离较远,注意力已有所转移,此时引入《三国演义》火烧葫芦谷的故事,效果不错。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谷。遍山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死。司马父子认为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什么原因呢?设置为悬念,让学生看书归纳出原因。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思考,学习效果更好。学生总结为: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低气压区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就是说,葫芦谷里下了一场气旋雨。我接着调侃道,诸葛亮虽然通晓天文地理,但毕竟缺乏现代科学知识,不识“气旋”是怎么回事。

2、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化解难点提高兴趣

利用计算机网络化地理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必修一第一单元时将学生难于理解的地球运动规律职称动画加以演示,不仅有效化解难点,而且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学模式。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的课程改革越来越强有力的支撑之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说给我们的课程实施带来一种“解放”。这种解放不仅仅是突破“三一主义”(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樊篱,而是使课程实施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洋溢着生命活力的创造过程。就地理学科的特性而言,有许多内容是非常吸引人、极适合以计算机技术来表现及传递给学生的。地理学科内容极为多样且复杂,“空间”常是其着力的重点所在。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地整合文字、图形、声音、视频、远距离,即互动传输等等,而这些特性可以有效地被引入到认识空间、认识地理及改善地理教学上。通过计算机技术可结合多媒体的图文及影像来表现地理情景及教学内容,以达到丰富教材内容、吸引学生兴趣、提升学习成效的目的。现在的中学生最爱干的事儿就是上网,信息的搜集和处理最能实现师生互动,培养了能力,激活了课堂。

3、调侃名句名诗

我国古代的名诗名句,从地理学角度分析、推敲,并不一定准确。如果在课堂上根据教材内容,恰当的选择典型诗句穿插进去,给这些名诗名句找找错误,“恶搞”一下,进行新解、演绎。学生兴趣盎然,学生对地理原理、规律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学习效果更好。

﹙1﹚.“井水可犯河水”

“井水不犯河水”,本意是井水、河水互不相关、互不相犯。在学习河流的补给类型时,加深理解地下水和河水相互补给的关系时,我问学生,所谓“井水不犯河水”,用地理学知识解释是否正确?学生马上用刚学的知识否定,井水是地下水,地下水补给是河流水最稳定的的补给形式。地下水和河水可以相互补给,也就意味着”井水可犯河水”。我又接着设问,在哪些河流的什么河段,“井水不犯河水”?学生们动脑思考,不难答出黄河下游的地上河、长江的荆江河段。我最后说道,“井水可犯河水”是普遍规律,“井水不犯河水”反而是特例。颠覆了学生的传统常规观念,学生印象深刻。﹙2﹚.“高处不胜热”

“高处不胜寒” 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在学习大气圈的结构与组成时,我即时设问,什么是“高处不胜寒”?学生马上答出,海拔越高的地方会越冷。我接着问,为什么“高处不胜寒”,这部分知识涉及大气的受热状况中,并未学到。我把后面的知识提前,让学生看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可探究得出,太阳虽然是地球能量的根本来源,但地面却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距离地面越近,得到的地面辐射越多,温度就越高,距离地面越远,接受的地面辐射越少,温度越低。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这就是“高处不胜寒”。我接着设问,一定“高处不胜寒”吗?提示学生回过来看大气圈的结构图,学生根据气温变化曲线图可讨论得出,“高处不胜寒”也是有条件的,在对流层和高层大气的部分海拔高度可以这样说,若在平流层就反而是“高处不胜热”了。

4、用现场实物激活课堂

事例、教具并不只在教参里、网络上,而是学校内、教室里、学生中随处可见,因而引用事例大可不必舍近求远,可就地取材,即兴取自室内、眼前、身边,活生生的实物、事例。在讲解“自然带“时,我指着窗外校园里的树木问:法国梧桐,叶子大,冬季又落叶,是什么自然带的植被呢(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植被)?那么,冬青叶子又宽又硬,冬季也不落叶,那又是什么自然带植被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植被)?同学们通过眼前的实物,不仅形象直观地认识了自然带,而且对自己家乡的自然事物有所了解。其次,外出旅游时,经常积累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照片,教学是拿来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兴趣,开阔了眼界,降低了学习难度。用现场实物激活了课堂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热播影视剧激活课堂

影视传媒对人的认识有巨大的辐射力,巧妙引用热播影视剧及剧中情景,极易引起师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实现了师生互动,激活课堂。

例如,学习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时,我问:哪位同学在电影、电视上看到过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请介绍给同学们。一位同学引用了今年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乔致庸带领他的马队出发到俄罗斯做茶叶生意,马队都是在沟壑里前进,并且那些村民们大都把房屋建在宽阔一点的沟壑里,大风从沟壑上空吹过,卷起一浪一浪的沙尘。同学们开始交头接耳,议论自己看到的画面。同时,还从剧情中了解到中国的茶叶大省在江浙(江南丘陵)地区。这就告诉同学们:只要我们时时留心,处处都能学到地理知识。﹙二﹚、要普遍关注每位学生。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用目光或微笑与学生交流,这是实现普遍关注的前提。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你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种关注,感受到一种温暖,获得赏识和支持。也可以用欣赏、夸奖的手段来体现你的关注。对学生的欣赏、夸奖、鼓励往往表达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老师器重我。要把他们每一点的积极性、每一点的学习热情保护起来,让它生长起来,壮大起来。普遍关注每位学生更多的应关注每位学生的思维差异,如果能让思维层次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得,这才是真正的关注每位学生,这也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我孩子的话让我深受启发,“我数学老师批评你也让你觉着很舒服,我们都喜欢他。” ﹙三﹚、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恰当的评价是指能够给所有的学生以自信,洋溢生命活力,自我管理和有归属感的氛围。正面的评价可以催人奋进、鼓舞士气,而反面评价会搓伤锐气,使教学变得异常沉闷。因此,《课程标准》一改应试教育下仅关注终结性、单一的评价模式,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采用素质教育倡导的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的做法,强调形成性评价 11 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如果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应用得当,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激活了课堂

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及时给予肯定,可以是一个眼神,一抹微笑,一个“很好,大家鼓掌”,“你们比上一次有所进步”,“在这方面你们比其他班做得好”,学生互评等。只要我们灵活应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学生一定会自主学习,我们的课堂会活起来。

课堂上自信的氛围,能让所有的学生对自己有自信心;洋溢生命活力的氛围,轻松、活跃;每个学生实施自我管理,能感到要对自己负责,如果总是觉得自己被控制着,自己对自己毫无责任,也是没有学习效率可言的;人人认同,彼此聆听,彼此尊重,不仅能提高其学习效果,亦可修养其人格品质。

九、课题研究成果

1、创设融洽师生关系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无拘无束”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高昂学习情绪、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直接因素,把这种和谐的融洽带进课堂,让学 生感觉到课堂就像温暖的家,学习时轻松自如、自由发挥,从而创造高效的学习氛围。

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及时给予肯定,可以是一个眼神,一抹微笑,一个“很好,大家鼓掌”,“你们比上一次有所进步",“在这方面你们比其他班做得好”,学生互评等。只要我们灵活应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学生一定会自主学习,我们的课堂也会活起来。

通过进一步改良师生关系,师生之间隔阂少了,交流多了,学生的开心与烦恼都与我交流,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了。

2、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源泉。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地理课常用的一些直观教学方法、直观教具模型、课外实践活动外,要注意教学语言、教学行为的趣味性和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可以采用创悬念、编歌谣、变换角色、小组竞赛等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气旋雨救了司马懿

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课中,学完锋面系统后,学生感到和生活距离较远,注意力已有所转移,此时引入《三国演义》火烧葫芦谷的故事,效果不错。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谷。遍山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 死。司马父子认为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什么原因呢?设置为悬念,让学生看书归纳出原因。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思考,学习效果更好。学生总结为: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低气压区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就是说,葫芦谷里下了一场气旋雨。我接着调侃道,诸葛亮虽然通晓天文地理,但毕竟缺乏现代科学知识,不识“气旋”是怎么回事。“井水可犯河水”

“井水不犯河水”,本意是井水、河水互不相关、互不相犯。在学习河流的补给类型时,加深理解地下水和河水相互补给的关系时,我问学生,所谓“井水不犯河水”,用地理学知识解释是否正确?学生马上用刚学的知识否定,井水是地下水,地下水补给是河流水最稳定的的补给形式。地下水和河水可以相互补给,也就意味着”井水可犯河水”。我又接着设问,在哪些河流的什么河段,“井水不犯河水”?学生们动脑思考,不难答出黄河下游的地上河、长江的荆江河段。我最后说道,“井水可犯河水”是普遍规律,“井水不犯河水”反而是特例。颠覆了学生的传统常规观念,学生印象深刻。“高处不胜热”

“高处不胜寒” 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在学习大气圈的结 构与组成时,我即时设问,什么是“高处不胜寒”?学生马上答出,海拔越高的地方会越冷。我接着问,为什么“高处不胜寒”,这部分知识涉及大气的受热状况中,并未学到。我把后面的知识提前,让学生看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可探究得出,太阳虽然是地球能量的根本来源,但地面却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距离地面越近,得到的地面辐射越多,温度就越高,距离地面越远,接受的地面辐射越少,温度越低。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这就是“高处不胜寒”。我接着设问,一定“高处不胜寒”吗?提示学生回过来看大气圈的结构图,学生根据气温变化曲线图可讨论得出,“高处不胜寒”也是有条件的,在对流层和高层大气的部分海拔高度可以这样说,若在平流层就反而是“高处不胜热”了。

又如:在讲解地球公转时,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如果教师只是凭空讲理论,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总是认为很难很难,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个简单的道具,就能让学生直观地分析出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用两根细铅丝绑成垂直状态,一根表示晨昏线,另一根用红线绕起来且可上下移动,表示直射光线。教师演示给学生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晨昏线的相应移动。让所有学生随意拿两支笔就可做同样的演示。演示过程中学生就能看出:晨昏线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相应移动,而晨昏线的移动引起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同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如此轻而易举就能让学生领悟地球公转的意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动手动嘴动脑,全部精力集中于学习中,一次性就能带动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知识,在迎刃而解的基础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四十五分钟效率自然就会更理想。

3、学会倾听,多角度赏识学生

教师要从一个育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鼓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探索的态度对教师提出质疑乃至争辩,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其整体素质的“教学对等”的“关系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

4、创设主动探究的空间,促成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对教学特别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主动探究的空间,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究发现。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根 据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讨、发现的时间,将枯燥无味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形象生动的一幕幕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怀着积极健康的心态,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满腔热情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合作的情境与机会,营造出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让学生们自己互相帮助,摸着石头过河,体会与人合作的乐趣与价值。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修正意见,是学习者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最好机会。比如在教学《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一课时,由石化厂在我校附近,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北海市石化厂异地搬迁问题的具体材料,分组让同学们讨论搬与不搬对市区和对铁山港的影响,并明确自己存在的缺点及解决办法,客观指出对方的不足。对于这样的一节课,学生热情高涨,积极的参与讨论。当然我事先提供了学生该思考的方向,这样可以避免讨论的范围太多太大,离题太远。

5、优化评价方式,师生有效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生进行活动过程中,教师不应该闲着,也应有积极的活动,因为教师毕竟是教学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方式是讨论式教学,教师先布置好要讨论的主题,给学 生课后的准备时间,然后可分组讨论、辩论。另外,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主要应体现在组织、激励、关注等方面。在活动中,教师在活动策划、小组分工、组织应变等方面,必须充当一个“总导演”和“总调度”的角色;教师还应是“加油站”,不断地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积极思维,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那些能力较弱的学生,对他们的发言和参与行为要予以特别的好评,这样才能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有的学生上课思维积极、敢于打破常规,有的学生解法比较简易、独特等等,教师应结合这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要打破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把自评、互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地理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只有这样,学生在评价中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

6、生活融入课堂,体味学习地理的乐趣

笔者一向主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地理从生活中走来,再有目的地将地理问题提炼出来,让地理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地理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的活力源泉。⑴、生活实例融入地理

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地理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地理课堂大起来。如高一地理讲到锋面系统时总是冷空气来临的时候,我让学生用现实的现象来说明锋面的三个方面内容,形象又生动。

⑵、地理问题回归生活

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地理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在教学《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安排了一组照片《家乡巨变》对比南坊新区的发展变化。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既对地理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的课堂的活力,同时也达到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

7、巧妙的课堂收尾,意犹未尽的地理余香

新课的导人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巧妙的收尾将使整节课的活跃气氛推向高潮。“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学生伴随意犹未尽的地理余香步出教室,犹如禅钟被撞击,清晰、明朗,在大脑里留下难以抹去的记忆,欲罢不能,联想翩翩。例如,讲到“两极地区”的收尾时,设计一个朗读比赛:把全班分成两大组,依次朗读最后的一个段落“保护极地环境”,并当堂给予评分,学生的学习情绪又一次被调动起来,全心投入、充满信心,整齐、高声地朗读。这样的课堂收尾,既让轻松、和 谐、人文的课堂氛围得到延续,更使得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思想得到了升华。

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张维桂分别获2010,2011,2012兰山教学成绩奖;2011年执教兰山地理公开课;2011区论文经验介绍;并于2011新课程远程研修获优秀学员称号。

咸桂芬2011年执教兰山地理公开课,发表论文多篇。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总之,作为地理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炙热的心,炙热的情,热爱地理专业,对教育改革十分积极,对学生十分挚爱,才能“热情”上课,“激情”上课,以“情”激“情”,才有可能成为地理教学艺术家。因此,地理教学的独特风格可以具体表现出教师的思想修养。一个厌恶地理教学的教师即使满腹经纶、技巧高超,也难以形成自己的地理教学风格。一个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地理教师,他不论是在不同年级上课,还是教学不同的教材。常常表现出他在教学思想、教学作风、教学技巧等方面的特色,给人以特殊的魅力,使自己的地理教学充满活力,充满激情,使自己的工作学习情趣盎然。

新课改形势下课堂模式变革 篇3

关键词:互助合作;自主探究;激发兴趣;质疑问难;归纳总结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5-0039-03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B

doj:10.3969/j.issn.1008-0546.2010.05.016

传统课堂教学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考试而教的课堂。特点是:题海战术,支离破碎。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组织教学工作的着眼点是为了考试。“考点”决定课堂教学中的“教点”和“学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是要把考试可能考到的内容教到位。因此。课堂设计没有了整体感,显得很零碎。第二种类型: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教的课堂。特点是:缺乏情趣,效率不高。当前。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处于这个层次上。本来,加强“双基”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致力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无可厚非的。可是,我们的老师把目光仅仅只盯在知识和能力上。他们把学生当成“容器”,而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太窄的空间,太少的自由。因此,在这样的课堂里常常是缺乏情趣。缺乏生机,学生学得很累,而教学的效果却并不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构高效特色课堂,长期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我经过自己长期教学实践。逐步形成“师生互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求是一致的。它的特点是: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重视与学生情感的沟通;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激励学生;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该教学模式主要分以下几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所说的:“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开始的情境创设得好,就会引人入胜,燃起孩子们求知的欲望,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例如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几种导入方式:①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它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②利用图片:充分利用每篇课文的漫画、插图和与课文有关的具体实物等,开展听说活动。从而引出课文的主题。③学生演讲: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新课的基础上写一篇与自己生活相关的演讲稿,使学生自觉地把演讲内容和课文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自觉钻研教材的积极性。④介绍背景:如果课文是某个故事的简写或片断,那么介绍这个故事的文化背景、主要内容,就能使学生产生兴趣。⑤进行实验,实验是理科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管什么年龄的学生,做实验总能吸引他们的注意。例如讲到苯的结构时我们可以凯库勒苦思冥想最后做梦发现苯结构的故事,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习兴趣。而且在后继的教学中也可以用于科学品质的教育。再如讲卤代烃时首先向学生展示精彩的足球比赛,然后运动员受伤倒地。医生向受伤部位喷一种药品,这时噶然而止。教师借此设疑。大家知道刚才喷什么物质吗?学完本节课你就明白了,这时学生对此充满好奇,注意力高度集中,总想知道这到底是什么。

二、建构和谐气氛营造民主氛围

通过第一个环节,学生学习积极性逐步调动起来。但是大多数学生由于害怕我们而不愿主动发言。这就是传统的师道尊严在做怪。老师难以拉下面子,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自然教学氛围也难以和谐。不民主不和谐的教学氛围导致的是学生思维的压抑,唯老师是从,这也是为什么越到高年级,发言的学生越少,教学活动难以开展的原因之一。教学是一项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我们的一举一动,教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新教学模式下。教师的地位也要实现一个转变,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师生交往意味着平等对话。

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我们首先要善于观察学生、注意情感沟通,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动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用爱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习的热爱。其次我们要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精神饱满,表J隋轻松愉快,目光亲切,态度和蔼,语言纯正、地道、流利。讲课时面带微笑,对学生热情而有耐心,经常鼓励学生。课堂上老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应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答对问题时,要说:“非常好,谢谢。”学生说错了。要说:“再考虑一下,没关系。”使学生有成就感,能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表扬和鼓励是维系学生学习兴趣长盛不衰的一剂良药。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究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诱发其思维的动机,并不局限于引入新课,而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当然每一节课学生的思维不可能始终高度集中,这样就要求我们轻重有别。创设问题有一定的梯度,要围绕重难点突破设计,通常无关紧要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阅读,重难点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或化繁为简或化深奥为通俗,层层深入。例如讲乙醇与钠的反应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①观察你面前的金属钠保存在哪里?

②煤油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③钠放在煤油中说明钠能否置换烃中的氢?

④钠与水反应现象如何?

⑤乙醇与钠反应时生成的气体是何种气体?如何验证?

⑥该反应和水与钠的反应比较,哪个更剧烈一些?这说明什么问题?

该反应乙醇分子中断裂了哪一条键?

在讲乙醇的催化氧化时设计以下问题:

①将你面前的铜丝放到酒精灯上加热后观察发生怎样的变化?

②将加热后铜丝插入乙醇溶液铜丝发生怎样的变化?

③铜丝由黑到光亮的红色说明什么问题?

④你再闻一闻乙醇气味是否发生变化?

⑤该反应化学键断裂位置在哪里?

是否所有的醇都能催化氧化?它有何规律?

学生带着问题动手实验。通过亲自实验,通过分组讨论,学生会逐步得出结论。这几个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学生带着上述问题走向教材。学生因人而异,各自不同知识经验和生活经历,也有不同思维方式。因此先安排个别探究,让他们自由的开放的去阅读观察探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同时有利于培养他们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也为小组讨论奠定基础。此阶段每个学生对自己已学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将尚未理解的问题逐项列出。以待与

他人合作解决。

四、生生互动合作学习

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在小组活动前,针对教师设计的问题合理进行小组分工,保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同时。要选出小组组长,在大家意见无法统一时进行协调。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师生之间的活动,而是生生之间的交流。交流的内容往往更生活化、社会化,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化学与生活中,关注营养平衡、合理选择饮食、正确使用药物、保护生存环境等内容时,这些活动的内容生动有趣,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学生参与时十分投入。同时,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所学的内容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知识,而是可以被灵活运用于生活实践的活生生的东西。这就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提供的是一种民主平等、沟通合作的教学模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即学习了知识,又加强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五、师生互动交流内化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最后形成共识,由小组指定一名学生归纳整理,对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组间交流会上提出供各组讨论,在集体讨论中。学生会有不同的发现和认识。会有许多相异的思维;这种讨论需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畅所欲言将思维转化为语言,把个人发现转化为全班共同财富: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针对共有的难点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点拨,组内合作、组间合作。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够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和信任,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更有责任心的学习方式:引发学生在学习内容或技能、态度、方法上富有意义的个人交往和学习: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判断能力和洞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无拘无束地分享彼此的思想和观点。作为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和教法,掌握有效开展小组活动的技能。善于改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要把小组活动作为—个长远的目标来实施,把行为目标和过程目标相结合。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研究、改进和提高,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生动活泼而富有实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品尝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交流评比,使学生认识到团结的力量,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一组的活动情况,做好“监督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在学生讨论交流时,尽量做一位普通的“倾听者”,不要打断学生。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发挥。但在小组活动偏离主题时。教师要进行适时的提醒,保证活动的方向。在小组活动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帮助和鼓励,使活动顺利进行。尤其要关注那些“沉默”的学生和“冷场”的小组。给他们鼓励和指导,使他们活跃起来。其次。教师还要注意时间的控制。在小组活动结束时。教师要给予总结和评价,包括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讨论的过程、气氛和结果。各小组要进行评比。对表现突出或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表扬。评价有助于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为以后的活动奠定更好的基础。还可以弥补书面考试评价的片面性。

六、归纳总结训练提高

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内化基本知识也在学生的大脑中初步形成。但怎样把知识联系起来。这时需对知识归纳总结。其形式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学习哪些知识,对总结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矫正补充,然后教师再针对重难点问题给出总结。最后用多媒体投影出总结内容和习题,学生通过习题训练巩固提高,这样就加深了知识的理解。

新课改形势下的赏识教育 篇4

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通过赏识教育来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三个转变:

首先, 要懂得把正面刺激转变为侧面引导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教师往往谨尊“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古训, 对学生的错误或仅仅是失误, 总是正面指出, 有时甚至语带讥讽之意, 目的是想刺激学生的自尊心, 让他奋发图强。但这样做的同时, 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年龄, 以及他们的承受能力, 很容易物极必反。

一个头脑聪明, 但不是十分好学的学生, 在多次考试亮红灯后, 他的班主任老师指着他的鼻子对他说:“你能把学习成绩赶上去, 太阳都会从西边出来!”作为老师, 他想通过伤害这个学生, 让这个学生产生不服气的念头, 一鼓作气, 把成绩赶上去。可这个学生从此却“破罐子破摔”, 一天不如一天, 直到退学。事到如今, 这位老师也满腹惭愧, 对他当初的做法追悔莫及。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中的老师就是我曾经的班主任。

试想一下, 故事中的这个班主任, 当时如果能把这种正面刺激的方法改为侧面引导, 从侧面引导学生, 避免了“短兵相接”, 还会有今天的“两败俱伤”吗?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我们更应该讲究方法, 这类学生本身就脆弱, 需要积累成功、树立信心, 成功体验的积累形成了自信的心理状态。反之, 失败体验的积累, 形成自卑的心理状态。所以, 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找适当的机会, 给总是品尝失败滋味的学生一次别样的体验, 让他们也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 一次简单的口头表扬, 一个充满信任与希望的眼神, 一次作业本上久违了的“优”……对我们来说, 举手之劳的效果, 却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就此, 我们可以因势利导, 让他们好上加好!

这样, 既起到了教育的目的, 又能让学生的自尊心免受伤害, 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 要学会把紧盯缺点转变为发现亮点

罗丹曾说,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很有道理。作为教师, 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完美无缺, 导致经常指责学生的不是, 而对学生身上的优点似乎司空见惯, 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这样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产生自卑情绪, 误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从而自暴自弃。

湖南实验区张春玲老师在这方面深有感处, 张老师说:“课改, 让我学会了蹲下来欣赏学生。过去, 我觉得学生都应该像理想中的那样, 讲过的知识必须会, 要求他做到的必须做到。我忽略了一点, 他还只是孩子, 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蹲下来, 用欣赏的眼光看每一个孩子, 就会发现,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很努力。”当看到学生写字写得不好时, 张老师会努力从中发现一个写得较好的, 然后对学生说:“你这个字写得挺好的。”从那以后, 学生的书写有了很大进步。刚开始, 张老师强迫自己蹲下来欣赏学生, 后来, 就慢慢形成了习惯, 学生因教师的欣赏而十分自信, 教师因欣赏学生而感受到教育工作的快乐。

学生的优点是需要我们教师挖掘的, 你就是慧眼伯乐, 而你的学生就应该是你的千里马, 这就要求你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去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亮点, 从而给予适当的鼓励, 让他们觉得自己行, 也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对学生亮点的“另眼相待”, 其实是学生自信心形成的基础, 也是获取成功的有利条件。

最后, 要把学生的赶超心态转变为佩服精神

教师常让学生赶上谁, 超过谁, 其实, 这是对学生能力的侧面否定。貌似无所谓的话语, 却能让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另辟他径, 培养学生的另一种精神——佩服精神, 但不是让学生佩服别人, 而是让学生经过努力, 让别人佩服这个学生。

我们班有个学生, 学习成绩不错, 却老是达不到优秀。我对他说了几次, 让他超过×××时, 就是优秀了, 可不起丝毫作用。直到有一次, 我对他说, 你再努力一点儿, 别的同学可就要佩服你了。当时, 他没说什么, 可在紧接着的一次考试中, 他却出乎意料地第一次达到了优秀。所以, 教师不要一味地对学生说, 你应该赶上谁, 超过谁, 只要对他说, 虽然你不错, 但你应让别人佩服你才对。如此一说, 虽然是大相径庭的两种说法, 却收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既达到了你说话的目的, 也激励了学生进步。

浅谈新课改形势下课堂有效性 篇5

新课程如春风化雨,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倡导自主探究,关注有效生成,成为新课程改革永恒的主题。当前,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课堂是一个教学互动、师生共同发展的成长历程。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讨势必成为每一位教师共同面临的课题。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这牵涉到教师的理念、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教师素养等等多方面的问题,要使我们教学的目标,达到良好的有效效果,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明确教学目标。让教师和学生都明确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针对性强,师生能共同向一个方向努力,同心协力。因此,要深入研究课标,挖掘教材内容,寻找“三维目标”之间的着眼点和落脚点。要深入把握教材的内涵,了解知识之间的关系,在授课的过程中寻找知识之间的网络链接,做到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用新知识巩固旧知识,通过探究、设计、反思重新整合教材,然后制定出具有个性和特点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教材的潜能,实现教师与学生、教材的一体化。学生掌握了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得到提升。同时一节好课还应挖掘情感价值观因素,渗透德育,既要让课堂成为传播知识的殿堂,更要成为培养人、塑造人的殿堂。

2、教学过程要灵活,方法要多样。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太死板,既要按设定的程序进行,又要根据课堂情况进行适时调整.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互动,让课堂既有序,又不沉闷,这样效果一定不一样.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数学情景,让理论联系实际,使书本知识活起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让他们能接触到社会,增强各方面的能力。又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密切注意随时调节教学手段,争取最佳教学效果,努力探索现代科学教学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目标的整合,恰当运用多媒体,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在新课标下,教师如何正确处理课堂上“放与收”的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行为。

3、要及时总结和反思。教师要总结,学生也要总结。教师总结这节课的得与失,以便下节课弥补调整;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向老师咨询。从学生的小测以及作业情况,可反映出学生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状态、接受情况等等。从而通过对知识的查漏补缺,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督促形成,再加之教师不断的反思总结,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尽可能的适应数学学习。

4.针对性练习。练习要精而少。在当今新课改形势下,把时间还给学生,要求教师一定挑了再挑,学生从题海中把给捞出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形成愿学乐学的良好风气。

5、加强学生的主体认识,提高个体的思维品质,在尽可能多的情况下,利用课堂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1)主体的认识: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时,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真正的作用应该是导学,教师只有导得巧、导得活、导得适时,学生才能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生动活泼;如果对于主体有着深刻的认识,就能很容易避免高耗、低效、死板的课堂教学。

(2)思维的认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教师在设计与实施教学时,要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出发点,注意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思维素材,尽可能多的为每个学生提供思辩的机会,使学生在思维活动过程中逐步掌握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方法,教会学生有理、有据、有序地思考与解决问题。实践表明,一个人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学习的效率是很高的,那么,课堂上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呢?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认为:首先,教师要增强思维意识,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中,始终把激活数学思维放在首位。其次,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更应该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活泼而又蕴涵着一些思维力度的数学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被吸引到学习中来。第三,教学过程中,教者要善于不断把问题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状态: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在不断的问题中得到了升华。

(3)练习的认识:必要的练习是巩固与强化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要正确理解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精心设计习题,做到精练、巧练、及时练。只有有效的练习才能为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着必要的补充,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复的练习只能使课堂的有效性出现必要的折扣,甚至出现相反的一面。

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三生物复习 篇6

一、做好知识衔接,为学生搭建攀登新知识高峰的台阶

生物学科是高二才开设的学科,这是学生间断两年后,首次接触生物学科,对生物学科的认识估计所剩无几。为了减少知识衔接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根据高考大纲的要求,凡是与高考知识要求有关的内容,我们在章节教学中都做了一些适当补充。比如:关于被子植物的知识,在初中《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虽然涉及过,但只是一带而过,高中教材中对于本部分的处理亦有些简单;如果按教材直接讲解“胚的发育和胚乳的发育”,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量相对不足,对于学生而言,往往难以真正理解掌握。于是我们就运用多媒体手段把相关知识如花生、玉米种子的结构、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的区别等一些知识进行了补充介绍。通过知识的梳理,使学生在学习完本节后,能对知识脉络有一个清晰地把握。再通过把初、高中学到的一些孤立的概念进行适当的融合,形成一个前后衔接的知识链条,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了。

二、渗透动手动笔意识,矫正不良学习习惯

每次月考或作业下来,好多书本上的内容总是答不好,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到很困惑。看学生课堂表现都挺不错的,为什么达不到教师的预期结果呢?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课改确实让我们的课堂气氛和场景丰富了不少,学生敢想、敢说,敢于面对面与老师讨论,思维也非常活跃,但时间长了你会发现我们的学生无论上课活动、预习阅读,都比较擅长只愿意用嘴说,凭大脑记忆,记多少算多少,很少主动动笔写写练练,不愿意选择性地把强调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更不喜欢课后把听到的内容动笔进行整理归纳,没有真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方面往往是眼高手低,落不到实处。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学习效率会提高,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为此我们在教学上采取了一些强化训练,如在每节课课前利用3-5分钟的时间,背诵记忆学过的内容,督促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每周要求把书本上相关内容的重要结论熟记一遍(包括概念及原理):对生物绘图能力也时常进行检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同学们的熟记能力确实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为以后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重视知识的来源与拓展,培养能力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所以我们的高二生物教学中,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如学习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时,对萎蔫的植物可以通过浇水恢复常态,而海洋动植物体内的细胞液浓度远远低于海水的盐度,它们却不会因为水的扩散而死亡,这是为什么?又如学习水分的运输和散失时,可以提出为什么夏天在树荫下乘凉比在一般建筑物下凉快?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根据学科特点我们还可进行演示实验、探索性实验、图示再现、音乐渲染、现场表演等等,激发学生的元认知和求知的欲望,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学生的求知欲已被激发,即使课堂教学已经结束,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会停止。

四、认真筹划,积极备战高考

即使在新课改的形势下,高考也是学生面临的一次重大挑战,因此在整个高三复习学习阶段中,我们适当调整了我们的复习策略,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要加强一个“研”字

首先,加强集体(包括理综三科教师之间)研究,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其次,要加强对“两纲”的研究和高考样题的研究。明确方向,确定目标,解决高考复习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同时,在指导学生复习该部分知识点的基础上,拿出近几年的高考题进行体验、分析、讲授。分析高考题的出题方向,分析高考题的考查点,从中找到解决如何进行训练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

2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我们在进行一轮复习时,对于各章节的重要内容,如概念、主要原理让学生看课本进行整理、归纳,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网、络。然后我们再把学生学习过程中认为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点拨。并结合一些生活实例加以解决,真正提高了课堂复习的效率。另外,还要正确处理好必修和选修的关系,如果必修教学速度过快,就会出现基础被严重忽视的问题,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方式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就会留下缺陷,所以要把高考复习与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复习和求知的欲望,强化应战能力,才能提高复习效率。

3加强学生表达能力训练,规范认真。

高考生物Ⅱ卷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是比较多的,每次考试下来,学生在这方面的欠缺表现非常突出。因书写不规范而失分的大有人在,这是课改学生的通病。所以我们就有意识地加大这方面的训练,比如课堂上需要学生梳理总结的,就由学生自己来表达:对书本中非常重要的结论性语言经常让学生写写练练;严格要求卷面书写,要求学生学会用书中语言和生物术语来回答问题。把握细节,铸造成功。

4做好复习调控,让学生在希望中成功

复习讲究实效,措施贵在落实,这是成功的关键。调控就是我们的复习过程的一项重要措施。①调控复习的进度,适当放慢一些,扎实一些,且不可为进度而进度,形成“二次夹生”。②调控好难度,特别是一轮复习应控制好难度,把心思用在基础上,且不可在偏、难、怪题上做文章。③调控好训练的题量。把精力用在典型试题的分析上,题不在多而在精、在方向、在方法,且不可狂轰滥炸。

5充分尊重学生复习中的自主权,满足学生复习的需求。尊重学生在复习中的自主权就是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就是要把选择复习内容的权利放给学生,就是要给学生的思维以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在心理生理都相对放松的气氛中复习应考,提高复习效率。

新课改形势下的历史教学 篇7

也许你对这种现象熟视无睹,也许你会一笑了之。但是,当你对这种现象进行深究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种现象是一种新旧思维的碰撞,具体说是传统教学模式与新课改要求的碰撞!若解决上述现象,就需先弄清以下两个问题:

其一、初中历史新课标与传统历史教学大纲之比较

研读《历史教学大纲》,我们不难发现:历史教学大纲像一部法律文件,它指挥着师生的教与学,明确规定了学生的考试方向和范畴,评价学生的考试方法也比较简单机械。《历史课程标准》则体现了许多灵活性,它既规定最低限度的标准线同时又允许超标。新课标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提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自身能力与特长。《教学大纲》过于强调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而《历史课程标准》更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其二、传统中考与新中考历史题型的变化

对比新课改前后的中考历史试题,我们有这样的发现:一是新课改的中考历史试卷以客观性试题为主,而新课改后的主观试题大有增多之势。二是新课改前的中考主观试题的答案大部分可以直接从书本中找到,而新课改的主观试题的解答则需要答题者自己去分析、综合、归纳,而无法直接从书本中得到答案。这就是说,传统的教法和要求已经不适合新课改形势下的中考。

弄清了《历史教学大纲》与《历史课程标准》的区别以及新旧中考的变化,那么新课改形势下如何实施历史教学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我们应该改变教学思路:从较单一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复杂的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上来。其次,我们必须将“保姆式”的教法转变为“启发式”教法,要实行人性化教学,竭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性思维能力。再次,我们应努力创建并运用较全面、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学生,以便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历史教学大纲》与《历史课程标准》不是完全割裂的。新课改形势下的历史教学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完全抛弃,而是在合理取舍上加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具体表现如下:

一、优良传统不能丢

勤奋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每位教师都应大胆而又诚挚地向自己的学生介绍、推崇这一传统美德。古有“老大徒伤悲”的警语,当代有人民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迈誓言。在励志方面,历史教师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优势:向学生们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能够励志的故事,来感化学生,教育学生。教师要理直气壮地向同学们提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一名胸怀祖国的莘莘学子;为实现父母的愿望而读书———做一名知恩图报的好孩子;为自己的前途而读书———做一名有理想的人。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成长时期道德规范的引导者而不是指令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不是灌输者。师生都要遵守“自尊以及尊重他人”的社会准则。

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不管他们是品学兼优的佼佼者,还是品学有待提高的学生。此外,教师还要努力营建与每个同学的和谐关系,要注意自己的工作方式:对待优生除了“快马加鞭”之外,还应给他们留下自由飞翔的时空;对待品学有待提高的学生除了“谆谆教导”之外,还应有足够的耐心、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必有成功的硕果。

三、教学灵活、明智取舍

新课改总的特征是课堂教学活动大量、课时教学容量大,而课堂教学时间相对不足。这种内容与时间的矛盾就要教师在吃透教材、把握重点的基础上大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有理智的取舍,采取松弛有度、灵活多变的教法组织实施教学。现在的教材是“一纲多本”。这更加说明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是必要的。

例如,在进行川教版世界历史下册第十三课《“冷战”局面的形成》的教学时,本人先让学生观看一段丘吉尔“铁幕演说”的视频。接着出示问题:丘吉尔发表这一演说的目的何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稍加阐释。然后我问道:什么叫“冷战”?学生可从课本第85页获得这个解释。我又提问:“冷战”开始的标志以及“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是什么?本人直接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答案:“冷战”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马歇尔计划。接着本人播放关于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影像资料让学生观看。以上教学活动都是为了突出学习重点:1.丘吉尔的“铁幕演说”。2.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课堂上,本人抓住这两大重点来实施本章节的教学。对于冷战的最后形成,即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教师课堂上仅作略述。本课内容非常多,教学中本人舍弃了“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这部分内容,要求同学们课后自己阅读。对有必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的内容,如斯大林对丘吉尔演说的回击以及“两大军事集团建立”的详细情况,本人把这两个内容打成书面材料发给同学们课后阅读。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关注主导与主体的和谐发展

大家都知道,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况下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新课改的实质是将主体与主导的互动性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教师首先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若发挥这一作用就必须做到:有驾驭教材的能力,有驾驭学生的能力,还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在这若干能力中,以驾驭课堂的能力最为重要。

教师应充分地培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展现。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甚至是合作的快乐、尝试的快乐;还要让学生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追求过程的本身也是一种美。教师应指导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求知精神。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协作。教学是主导和主体的和谐共鸣曲。

五、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再现历史镜头,创设教学情境。直观教学生动形象,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法之一。例如:在教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首先把主要作战场景和重要人物通过多媒体进行再现(特别是被称为绞肉机的凡尔登战役,因为当时双方战亡的人数太多)。这样很容易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同学们对历史学习就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六、开展第二课堂,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通过历史的学习,同学们了解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让学生自己收集整理历史小故事,然后开展生动有趣的故事会,还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这样,一来可以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二来可以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随着学生年龄、知识的增长,世界观的初步形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辩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思维性能力。

总之,新课改形式下的历史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教师应当从励志入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道德观;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入手,使学生有“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灵感受;从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入手,合理取舍教材、灵活运用教法,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入手,使学生最大程度地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简而言之,教师要全面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历史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三版

[2]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2页

新课改形势下语文课堂的创新教育 篇8

一、创新课堂教学的误区

面对新一轮的课改, 有些教师过于偏激, 唯恐自己的课堂不新, 唯恐自己的课堂不异, 盲目追求创新教学, 课堂中只知道教学方式的翻新, 脱离文本, 忽视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文本的讲话, 该讲解的让学生自己探索, 该引导的让学生分组讨论, 唯恐被冠上“理念不新”、“教学传统”的帽子。

新课堂主张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 师生平等。然而, 在有些课堂中, 教师为了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立体性、主动性, 放纵学生不着边际地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看似讨论热烈, 实际只到达“闹哄哄”的层面, 没有什么实质的结果, 教师的引导作用退到很小的位置, 甚至看不到教师有效的引导, 却还以为这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的教师过于依赖课件, 唯课件为准, 认为一节课不用课件, 就体现不出新课改, 不管课程实际情况, 一律把课件搬进课堂, 以课件为中心。精美的画面在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的同时, 也抑制了他们的思维, 留在脑海中的只剩下那五彩缤纷的图片。

二、创新课堂教学的具体措施

1.激发兴趣, 鼓励创新。

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 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大家对此早已达成共识。因此, 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 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 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 增强他们的信心, 使他们获得取得成功的鼓舞力。如《狼和小羊》一课, 结尾是“说着说着向小羊扑去”, 没有明确地把事情的结果写出来, 给我们留下了思考的余地。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延伸故事的结尾。我问学生:“狼扑过去后, 事情会怎样结尾呢? ”问题一出, 便激起学生想象的浪花, 个个争着发言, 有的说:“狼猛扑去, 没站稳, 掉进水里淹死了。”有的说:“小羊机灵地往前跑了, 把狼带到了猎人那儿, 狼被猎人打死了。”有的说:“小羊把狼引到了猎人布下的陷阱里, 摔死了。”还有的说:“小羊大声叫救命, 大猎狗来了, 把狼咬死了。”……讨论越来越热闹, 想象越来越奇特, 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兴趣盎然的讨论中得到发展。

2.合作教学, 师生互动。

所谓合作教学, 即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是课堂的主体, 只有大家都互动起来, 课堂才能成为有激情的课堂, 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是一种具有再生性的活性资源, 这一资源具有生生不息、越用越多、越用越丰富的特点。如果将这些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学生个性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取长补短, 优势互补, 学生的生命活力就会显现。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 学生知道了小壁虎没有借到尾巴很着急, 这时我的表情也很失望。接着我笑着说, 小壁虎又长出新尾巴了。同学们也高兴了, 像炸开了锅似的, 大胆地畅所欲言: 小壁虎的尾巴真神奇, 还可以再生;小壁虎的尾巴虽然断了, 可保护了自己;小壁虎也和我们一样天真, 还借尾巴呢……从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系列的表现可以看出, 学生喜欢春风伴朝气的老师。

3.拓展空间, 创新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活动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创办学生自己的报刊、电视台、广播站、少儿剧团。有助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展开多种活动, 如:每天一条好新闻;每周一个好故事;每月一个小制作等, 并通过各种手段, 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 使他们都积极参与其中, 使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都得到提高。浓厚的兴趣、主动的参与意识和获得成功后的成就感, 为不断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例如在学了《狼和小羊》、《美丽的公鸡》等类型的课文时 , 可以让学生在活动课上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他们根据课文的内容自己的想象, 任意发挥, 自由表演, 教师对参加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 对表演独特、新颖的学生进行表扬奖励。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旋律,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如果没有老师的创新和学生的主动参与, 那么课堂就是一潭死水。老师的生命在于创新, 而学生更多的则在于学习方式的改变。我们必须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 抓住契机, 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在教学中扎扎实实落实素质教育, 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努力, 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关文信主编.小学语文创新性教学指导[M].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 1.

新课改形势下反思 篇9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加强教学的互动性

教师怎样看待教学就决定他如何实施教学。有的教师认为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 在教学关系上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教师是主体, 学生是客体, 教师的任务就是用讲授的内容填满学生的大脑。在这种教学之中, 师生没有对话、交流。教师总在思考, 学生不用思考;教师总是讲授, 学生是顺从听讲。而所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因为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就应该加强教学的互动性, 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活动。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权威, 应该以平等的姿态加入与学生的交往, 以学生为主, 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为出发点, 注重教学的情意性, 使课堂焕发出活力。这就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早已熟悉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 通过老师的变带动学生的变。教师应该认识到, 新的课堂模式的改变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相辅相成的, 有效课堂不是教师满堂灌, 而是在课堂通过教师的引导, 点拨, 通过学生的讨论, 调动学生学习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所以如果能够应用好这种新的课堂模式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创建高效课堂的方法

1. 教师的备课是首要的环节。

并不是所有的课堂内容都适合学生讨论, 每节课的课堂模式不一定都相同, 这要根据教材的要求, 所以教师的备课中除了备知识还要备学生, 备教学的各个环节, 什么课用什么样的方式, 什么阶段设置什么样的讨论, 讨论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如何进行点评。这些都应该在备课的过程中不断设计和思考, 教师做好大量的前期工作, 在课堂上才会游刃有余, 不浪费一分钟。

2. 教师授课的环节是关键。

新加坡黄博智博士认为好老师应该是目光炯炯有神的, 笔者的理解是我们的老师应该在课堂上满怀激情, 声音抑扬顿挫, 无论课下有什么问题在课堂上都是精神抖擞, 实际中我们的老师也是如此。所以课堂上老师是学生的榜样, 试想快要睡着的老师、有气无力的老师、不修边福的老师, 怎样调动学生的热情和激情?

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 注重学生学习二字, 这常常是我们天天提而又最容易忽略的。学习是两个字的组合, 学是学知识、学技能, 而学完之后老师一定记住帮助学生要习, 即要练习要实践, 离开了实践的过程学就不会有结果, 在实践之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再提高, 所以学习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我们的老师更重让学生学, 忽略了学生的习。例如, 我们讲完知识, 学生会有练习, 练习的过程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完成, 这个过程不应忽略, 在这个阶段可以根据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辅导。有些学科可以采用不同的灵活的形式, 让学生实践学习到的知识理论, 比如理化生的实验。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个不断暴露出自己盲点的过程, 老师如此, 学生也是如此。因此, 我们的老师在教学的时候, 就应不断强调学习是l earn学和practice习的结合。

3. 创建高效课堂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教师可以独创适合自己的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系列方法。例如, 有的老师肢体语言丰富, 课堂上通过肢体语言使讲授内容生动有趣, 晦涩难懂的概念可以简单化, 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例如, 有的老师幽默风趣, 吸引学生;有的老师充满激情, 可以带动学生;有的老师有独到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等等, 无论哪种形式, 只要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模式都是应该肯定的, 所以每一个老师都应该挖掘自身的潜质, 使课堂活起来。

4. 在课堂改革的过程中, 教师要放平心态。

教师有时需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 有时要承认自己在某些知识上的欠缺, 比如, 学生在讨论中可能会提出一些我们不能马上回答的问题, 这不是失控课的表现, 而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存在自己的学习盲点, 所以教师不要害怕, 应和学生一起讨论学习, 因为学习的本身就是双向的。不懂装懂可能更容易摧毁一个老师。

5. 教师加强课堂管理, 关注学生活动。

在空间管理上, 将每个学生置于自己的视野范围内, 能灵活地与每位学生顺畅交往。在组织学生的课堂活动中, 应做到:积极地看、积极地听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在讨论或活动出错时, 教师应积极给予学生心理支持, 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安全感, 受尊重的学习氛围, 成为学生最可依赖的心理支持源。同时, 在时间的管理上, 坚持时间效益观, 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损耗,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专注率。对于学生有问题的行为采用良好的方法及时终止, 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6. 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提升自己的职业理想。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最直接的参与者, 课改能否成功, 教师的态度、素质、适应性及能力、水平是关键。教师应不断地学习, 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活化教材。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所提问题应做精心的准备, 对于学生的回答, 要给予及时的反馈。在整个的教学工作中, 不断提高职业理想, 热爱学生、赏识学生、关怀学生, 充满民主、尊重每一名学生、了解每一名学生、鼓励每一名学生、不放弃每一名学生。在《周易》第四十九卦——革卦指向是讲变革:革, 水火相息, 二女同居, 其志不相得, 曰革;天地革而四时成;象曰:泽中有火, 革。革卦总的意思是说, 外卦是泽, 内卦是火, 水火必然面临冲突, 所以要变革, 根据天地变革的规律制定立法以辨明四季。这就是在强调变革的重要性, 客观情况发生变化, 原有的做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式的要求, 就应该因势利导, 根据变化的情况而变化。这种革新的理念在教育中就表现为教育也要改革。所以, 作为教师就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 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式, 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这是对自己和学生都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新课改形势下如何看待高考升学率 篇10

其一,我们应该和必须承认高考升学率仍然是社会、教育部门、家长和学生关注的焦点;仍然是以上各方对学校“教学质量”高低衡量的主要甚至是唯一依据。这是目前社会的现实状况。

其二,我们必须理清和进一步明确“高考升学率的概念”“社会与家长对高考的期望心理”“高考命题改革与评价改革(包括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与发展方向”这几个要点。

高考升学率概念的一般含义:即某一所学校在高考中被录取的学生数与参加高考的学生总数相除的百分比。“高考升学率”属于一种用数字代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概念。

社会、家长对高考的期望心理一般可以这样描述:通过了解某一所学校的高考升学率,并以此判断在该校就读的学生能够考上大学的几率的高低;目的是希望为自己或自己亲朋好友的孩子能够顺利进入高等学校进行选择。“社会、家长对高考的期望心理”属于一种带有十分明确的目的性和浓厚的功利性的评价、判断、选择性思维和思考。

高考命题改革与高考评价改革(包括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与发展方向又是什么呢?

目前教育改革的形势可谓是课程改革风起云涌。在这种形势下,教育系统对教育改革形势公认的一点是“课改引领考改,考改支撑课改”。从“课改引领考改,考改支撑课改”这个概括语来看,高考命题和高考评价改革一直是在围绕“有利于推进课改”这个中心而进行的。而课程改革的中心就是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有三个要点:即教育必须能够真正“面向全体”,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能够真正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通俗点说,课改的核心内涵即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在学校受教育的学生中的每一个人(即“全体”)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能够(即“全面”)得到主动(即“个性化”)发展。也就是要培养出素质全面、身体和心理均很健康、又有个性特长的多能性人才。

在目前全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形势下,高考命题改革的方向和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命制出有利于目前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并能够为高校选拔出“素质全面又富有个性的学生”的高考试卷、研究和寻找出与这个目标完全相适应的高考方式和高考模式。以此引领和支撑中小学校正在推行的课程改革的推进。目前国家积极推行高校招生改革,允许部分高校自主招生、支持课改省份自主制订高考方案、并不断地对《高考说明》和高考题目进行修订,等等举措,其实都是在为高考命题改革最终目的实现、都是在为引领和支撑中小学校正在推行的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而服务的。

我们必须清楚,高考命题与高考招生办法改革的实质,最终是要对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型选拔人才模式进行颠覆式改革,转变到以能力和素质为中心的创新型人才选拔模式上来。这的确是非常艰巨的一项系统工程,很难一蹴而就。客观地说,到目前为止,这个目标还仍然没有实现。其实,这也正是为什么如果仍然沿用过去应试那一套办法进行教学和抓高考,在目前的高考中还往往能够“取得成绩”的原因。认真研究近十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就会发现,高考试题命制的思路和样式都已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沿用过去应试那一套办法进行教学和抓高考,眼下似乎还能够奏效;但如果从长远来看,要想持续保持在高考中的“取胜”,必须真正重视课程改革。

被誉为全国“抓素质教育照样能提升高考质量”的典型——河北衡水中学,能在短短六、七年内,从当地的“高考成绩三流”学校,一跃成为整个河北省的高考名校,他们靠的不是“单纯抓应试抓高考”,而是靠持之以恒地抓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搞清楚了以上问题,在如何看待升学率这个问题上,我们就有可能得出新的思考和看法。

第一,高的(即好的)高考升学率是如何产生的?它的产生途径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理念和思想?

如前文所述,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学生人人受重视,人人都发展,发展都全面,发展有特长。如果只是靠抓少数优秀生,集中一所学校几乎全部的优质资源而用于小部分高考有希望的“种子学生”和“高考分子”所得到的高考升学率,那么它就仍然是“精英教育”的产物,属于纯粹的应试教育的产物。这种为抓升学率而打破教育资源均衡使用的思想和做法,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理念和思想大相径庭,与目前倡导的“大众教育”格格不入,的确不应该得到倡导。

第二,高考升学率是如何计算的?是否能够真正代表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高低?

在目前高考升学率备受关注的形势下,许多学校为提高本校的高考升学率,可谓使尽了浑身的解数。与别校抢夺生源、重奖尖子学生,通过采取驱赶差生、异校注册等办法减少本校参加高考学生数以减小分母增大升学率、重金挽留已达高考录取线的复习生重新复习……由此可见,单以学校在高考中被录取的学生数与参加高考的学生总数相除的百分比,即“升学率”这个简单的分数就来断定某所学校的教学质量是高还是低,这是十分落后、也是非常不科学的一种做法。

这种无视学校之间客观存在着的生源和师资等办学条件的差异、无视学生三年前升入高中时的学习起点的差异、统一用一种简单的计算方式而一概进行简单判断的评价办法,势必会造成相对区域内的学校良莠不分、鱼目混珠。用这种评价办法进行高考成绩评估,生源和师资等条件好的学校总是很稳当地在总升学率上处于优势;生源和师资等条件相对薄弱的学校无论怎样也难以得到奖励和表彰。如此,受奖的学校洋洋得意不知己之不足;没被表彰者总感难以超越别校不知不觉就会松劲。长此以往,受奖学校与无受奖学校都再无拼搏进取之意,何谈成绩不断提高?

第三,高考升学率是谁发布的?我们应该相信谁的说法?

按照有关法规规定和工作常规,教育局的教研部门和政府教育督导部门,承担着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监测、评价和评估工作。高考质量分析评价结果自然应该有这些部门向社会发布。但是,由于评价工作方式滞后或评价主体多元、监管主体缺位等各种原因所致,目前高考情况的发布渠道十分混乱。每年高考结束,报纸、电台、广告媒体都在报道高考情况。一时间,每所学校都在兴奋地寻找自己的“宣传点”进行宣传。似乎成了谁说自己好,自己就成了真的好。于是乎,大家争先恐后地先入为主地、向社会各界宣传着自己的优势:同类校第一、总分第一、总人数第一、区域第一……许多“第一”铺天盖地、不绝于耳。如此鱼目混珠,让人眼花缭乱。社会、家长、学生一再被这些“宣传”反复“忽悠”,真不知该相信哪一个才是真的“第一”!

第四,我们应该如何抓高考?

我的观点是:对于高考,肯定要抓,这是绝对的。至于怎么抓,这是相对的。

抓高考,绝对不能够游离于教育规律和素质教育要求之外。抓高考要适应教育规律和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就必须关注处理好两点:

一是公平对待,方法区别。

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学校教师,抓高考必须采用一种在公平对待每个学生的前提下,也即必须在思想上时刻明白“每位学生都有公平享受学校所提供的各种教育的权利”的前提下,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这才是抓高考的主导方式。也才是促使教育良性发展的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方式。

换句话说,学生在学校中受到的教育应该是一样的教育。如果有差异,一定只能是方式方法上的差异,而不是我们作为教育的主体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差异。这是一个教育理念问题,也是抓高考的指导思想的问题。属于教育思想的根本属性问题。

教育就是“大爱”。歧视差生,只抓优生。这不是大爱。课程改革就是要回归教育的“大爱”的本质。

“面向全体”是教育思想,属于认识问题;“全面发展”是方式、方法,是战略、战术问题。后者必然依附于前者。“应该怎样抓高考”属于思想认识问题;“具体怎样抓高考”是形式问题。有了一种正确的认识,就会有千百个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们所期盼的高中教育是:人人受到公平关注,个人主动全面特长发展。优者更优,差者变优,共同进步。

二是尊重规律,良性提升。

抓教育不是只限于抓高考,而是抓符合教育规律的办学、促进教育全面发展。与其急功近利地一味关注教育的终端——高考升学率,不如真心实意地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抓好中小学,特别是高中段的教育教学每个环节的工作。过程扎实,结果自然优秀。这才是教育发展的规律。

高考升学率,说到底,其实只是对高中教学的一个终端性的学业评价和评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做的,是以此评价来正确引导每所学校、领导和教师自觉反思自身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争取更大的突破;而不是以此为凭借,以局部代整体(高考升学率绝不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部),忽视不足,或故意混淆视听,掩盖落后。

新课改形势下反思 篇11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堂效率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一改旧教材通史教学的风格,以专题的形式编排课本,跨度很大,内容很广。从新课标的设计来看,高中新课标的教学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在初中就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可实际中大部分学生初中是没有认真学过历史课的。如何在有限的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又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就成为我们作为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了。根据这几年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探索和反思,我来谈谈高中历史在这方面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以供探讨。

提高课堂效率,要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它既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只有在高效率的课堂上,学生的精力才能更加集中,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才能理解的更加深刻掌握的更加牢固。传统教育形式下的教师,一直遵循的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在新课改的大形势下,教师的职能将要发生巨大的变化。

从教师角度来说,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监测、反馈、消解,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下面就这三方面,我来谈下具体想法和做法

一、如何依据新课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

由于历史教材变动较大且较快,历史研究新成果也不断出现历史。因此,历史教师首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平时,要努力钻研《课标》和新教材,理清线索,建构历史知识框架,同时把新旧教材做一比较,研究体会“新”的优点和妙处,并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渗透。同时,注意及时把握当今史学发展动态和了解新的史学成果。同时能把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吸收到历史教学中去。历史教师要经常了解史学动态和史家新观点,刻苦钻研,深化自己的历史知识及历史理论水平。扩大视野,广征博引,增加历史教学的信息量。这样历史教学的内容才能常讲常新,使课本知识系统完整又富有时代感及丰富内涵,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每节课在教学之前,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在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制定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制成学案,采取学案导学法。

课后,教师还要养成进行教学反思的好习惯,及时反思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经验或教训。经验要及时总结,教训要及时吸取。对于难以处理的问题要向别人虚心求教,以求进步。

二、如何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的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中心,课堂教学的效果,也要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高效率的课堂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课堂。

那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呢?

首先,需要我们教师进行课堂调控,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在创设教学情境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求知、求动、求趣、求异、求新的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创设出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情境。通过这样的情景设置法使学生融入历史、思考历史问题。使教师从课堂的“主演”变为“导演”,使学生从思想上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课堂上的“观众”变为了“主演”,真正达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愿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人,教师是导师,其任务是指导学生当好主人,而不是代替学生当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学适应学生,成为解决学生学习困难和问题的过程,而不是学生适应教材或教师教案的过程。

为此,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从不可挑战的权威圣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和指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即必须“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根本。只有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指导学生有发表独立见解的权利和怀疑性的思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活泼。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之中。

再次,科学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加强小组学习合作,促进学习交流。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习、讨论和评判的,全部放到小组中去进行,这样,小组每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参与面广,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最后,适当的评价、激励机制。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评价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在不同的评价方式中我们都可以找到适当的评价、激励机制。

一个好的评价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应该起到激发全体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的作用。因此在提高课堂效率中,通过适当及时的评价、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如何进行教学中适时的跟进、监测、反馈、消解,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这一环节可以分为课堂和课下两部分来进行。

课堂上,学生接触到新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努力用最高的效率把它理解,先找准这个前进的方向。

而课后的复习便成为学生学习的环节里最重要的一环,将知识掌握扎实。 只有认真的课后复习,才能真正的将课上知识消化吸收,以至于和自己以前学习过的知识结合起来,达到融会贯通。因此构建高效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课后及时复习,这样不但可以夯实基础知识,也更有利于增强学习效果。

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还要努力开发利用校本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编辑出版历史手抄报、成立历史兴趣小组、历史演讲比赛、历史知识竞赛等;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活动,激发历史兴趣,提高历史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反馈于课堂学习,提高课堂学习兴趣及效率。

总之,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体现的是一种新课改大形势下的新理念。

对新课改形势下课堂教学的思考 篇12

一、形式至上的虚假性

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 课堂上“肢体”的活跃代替了思维的活跃, “形式”的热闹掩盖了学习的本质。一些教师在公开教学选课时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把“能不能热闹起来”作为上课的首选, 过分追求别致的设计、活泼的形式、新颖的包装、频繁的活动, 课件的使用也似乎成了公开课才独有的道具, 以至于出现了公开课上得精彩纷呈, 平常上课“涛声依旧”的现状。

形式至上的课堂演绎, 使合作学习遗失了“价值引领”, 造成徒有虚表的热闹。反思课改中的合作学习, 学习场面看似“热热闹闹”, 但结果只是“蜻蜓点水”, 其实质是低效的, 甚至是无效。虽然, 课改让课堂变得“精彩了”“符合潮流了”, 但我们也清醒地发现“缥缈的东西多了, 有底蕴的东西少了”, 究竟实际真正的效果如何, 我们都是心知肚明, 只不过是多了几件美丽的披肩, 既不挡风又不遮雨。

二、课堂提问的随意性

用缺乏思维活动的低层次问题满堂发问, 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师生的互动。事实上不少教师由于没有精心准备教案, 所提问题有很大的随意性, 以至于提出的问题或空泛笼统, 或偏难古怪, 或给予时间不足造成学生接受困难, 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恰当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 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如果“一语道破天机”, 定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三、课堂评价的泛滥化

置身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教师说的“你真聪明!”“你的想法真奇特!”“你真棒!”不绝于耳。似乎给予学生的表扬越多, 就越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但是我们知道糖吃多了也会腻人。虽然每个学生都喜欢表扬, 但表扬绝不是多多益善。相反, 过度表扬是有害的, 容易导致学生心思浮躁, 不利于学生深入细致地进行思考。

在这里我要提出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有效的评价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 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门艺术。首先, 评价要适时适度既不能滥用评价, 又不能吝啬评价语言,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给予评价。其次, 引导生生互动的评价。在新课改中, 教师学会“让权”给学生。最后, 要倡导发展性评价。新课改倡导发展性的评价观, 试图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合作探究的浅层次化

在我们的课堂中, 合作学习似乎成了课改的代名词, 几乎所有的课堂上, 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 大多数合作学习由于缺乏教师指导而流于形式。

在这里我又要提出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有力地挑战了教师的“满堂灌”专利, 同时也给学生一个自主、合作的机会。但在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合作学习有时往往只重形式, 不求实际效果, 忽略了其本质, 如合作操之过急、合作时间不充裕、学生合作技能弱、合作次数过多等诸多情况使合作学习浮光掠影, 对于提高学习效率起不到任何作用。此外, 强调学生自主性的教学实践中, 并不能漠视教师的有效引导, 当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偏离目标、游离文本、脱离本质时, 教师就得及时引导学生矫正偏差、纠正错误、更正策略, 引领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感悟和体验。

有人说: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生长, 或者是自然成长。像云, 像水, 像雾, 像风, 呈现的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教师是什么?教师就是在用自己的条件构建一种生态。在滚滚而来的课改浪潮中, 我呼吁我们一线的教师坚守教育的本真, 去粗取精, 去虚求实, 与时俱进, 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更成就我们自己。

参考文献

[1]苏耕水.实施新课程教学必须正确处理四个关系.教育艺术, 2007 (01) .

[2]江仁彬.新课程改革的“实”与“虚”.小学教学研究, 2005 (02) .

[3]孙龙.浅析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中学生物学, 2005 (11) .

上一篇:公路沥青路面裂缝处理论文下一篇:建筑节能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