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政治

2024-06-21

新课改下初中政治(共12篇)

新课改下初中政治 篇1

在当前新一轮课改的推动下, 为了让学生更易于贴近生活、融入生活, 采取探究式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如何使探究式教学的运用更有实效呢?笔者进行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分析。

一、以教学目标为切入点

在运用探究式进行课堂教学时, 教师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这一中心, 尤其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讨论、探究。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根据课程标准, 为学生的探究设置问题, 营造探究的氛围, 促进探究的开展, 把握探究的深度, 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 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 明确探究的目标, 思考探究的问题, 掌握探究的方法, 敞开探究的思路, 交流探究的内容, 总结探究的结果。

二、以可操作性和可探究性为教学主线。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应注重生成与建构, 淡化预设与讲授。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疑问入手, 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的观念。要以可操作性和可探究性为教学主线, 即探究的问题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探究性。并不是每堂课都必须使用探究式教学, 更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用探究式教学, 过于简单、一目了然的问题没有探究的必要, 过于宽泛、过于深奥、学生无从下手的问题也不能展开探究。探究的问题一定要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接受能力范围之内, 是学生有言可发的, 即可操作的;是学生有言想发, 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并结合政治术语学以致用的, 即具有探究性。如一位教师在《党的基本路线》这堂课中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 (1) 党基本路线的依据、领导者、主体、中心环节、内容、实现方式、最终目的各是什么? (2) 党为什么有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3) 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什么?前一个问题太简单, 根本没有探究的必要;后两个问题太大而且比较抽象, 不仅难以操作, 而且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 问题的设置不仅要深浅适当, 而且要有探究性。即要让学生运用身边的事和国家的政策, 以提高学生对政治的兴趣。否则, 学生只会“敷衍了事”, 从而使探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只能白白浪费课堂时间。在探究活动中只有坚持探究问题的可操作性和探究性原则, 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使他们关注所要学习的内容,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使他们在探究中获得成功, 体验愉悦。

三、以社会实际、点拨、诱导为课堂教学基本功。

1.在课堂教学中, 结合社会实际和国家政策引出问题, 使问题设置符合学生实际。探究式教学首当其冲的因素是“设问”。那么, 教师应在什么地方设问呢?在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时, 要在教学重点处设问, 在规律性的问题上引起学生的思考。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 使设问适合学生的认知程度, 从而达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

2.合理点拨, 驾驭课堂。要促进学生智能发展, 设问必须有一定的难度。没有难度充当磨刀石, 学生的思维、意志、情感就得不到磨炼。怎样使学生在具有一定难度的设问面前认真思考、积极探究、热烈讨论呢?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课堂讨论时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拨。

3.积极诱导, 启发思维。运用探究式进行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 课堂上几十个头脑在思索, 各有各的见解, 老师怎样适时地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深入进行探究、开展讨论, 使合作探究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呢?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备随机应变的诱导功夫。

四、在教学中做到胸有成竹, 以免远离主题、草场牧羊。

1.课堂教学不能无度开放, 应胸有成竹, 从容上阵。开展探究式教学, 课前老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要设计好探究的问题。它既可以是一个实际问题, 又可以是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围绕探究的问题,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或在课前指导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 让学生心中有数, 讨论时有话可讲。其次, 教师要预测探究中可能出现的观点和问题, 预设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办法, 以便适时妥当地加以点拨、指导。

2.课堂教学要考虑所教对象, 不能选题过大, 也要注意探究的内容。因为探究问题, 学生要以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教师应该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学生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设计的探究问题太大, 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 就很难组织学生进行正常、有效的探究。

3.适度引导, 以免偏离探究主题。在探究中, 教师不应是观众, 而应是积极的参加者和指导者。在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 把握探究的动态和进程, 并适时给学生的探究讨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指导, 以免学生用错误的观点进行辩论, 或者偏离主题, 使探究讨论扯到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同时, 教师还要特别关注是否有学生不参加合作探究, 无所事事, 做场外观众。教师要引导、鼓励这些学生参与合作探究, 认真听取他人的发言, 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融入集体讨论中。

4.草场牧羊, 有头有尾。每次合作探究结束时, 教师要作出小结或点评, 对疑难问题或有争论的问题, 要阐明自己的看法, 指出合作探究中学生观点的正确、合理之处, 还应指出观点中的不足, 并及时加以纠正。

五、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 多媒体已经走进教室。信息技术与学科相整合, 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相整合, 越来越为政治教师所认同。作为第一线的教师, 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以动感的画面和悠扬的声音及饱满的感情来创设教学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能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 能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有了兴趣, 学生学习才能有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发挥主体作用。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 对事物有一种新鲜感, 他们多喜欢直观、感性的教学方式。政治教材中有许多重点、难点, 以及抽象的概念和难以理解的术语, 如果单靠教师的讲解, 学生理解起来费力, 而借助多媒体教学, 可使教学内容更富形象性、生动性。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可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含蓄的知识具体化, 高深的理论浅显化, 有利于学生掌握,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课程, 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以教学目标为切入点, 以改变教学方式为主, 从课堂改革入手, 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学生的能力, 是新课程的需要。在新课改形势下, 政治课教师要担当重任, 努力使学生全面发展, 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新课改下初中政治 篇2

孝南区杨店镇三块碑中学 熊香波

【内容提要】 初中政治课程的开设是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对中学生的价值趋向、人格完善起到促进作用。本文从政治课程的特点出发,提出了学生差异化培养的目标,论述了回归生活对政治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把实践性的政治观点的“迁移与拓展”到其他学科中,为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字】 差异化教学; 回归生活 ;迁移与拓展。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但是在实际的政治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未能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听众,这样的方法不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这反映出改革课堂教学对提高学生政治学习的紧迫性。

一、在差异化教学方法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初中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志是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识记程度,也正是教师这种过于对政治课程知识性的定位,使得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学习陷入了单一的状态中,也就出现了传统意义下的“灌输式、填鸭式” 的教学方式。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此类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但忽视了对学生思维以及探索能力方面的培养,而且影响到了政治课堂结构的改革,成为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改革和优化的制约瓶颈。

差异化教学方法的实质是以新课改提出的因材施教作为基础理论,突破性的把学生进行“分类”,“分类”的真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开展教学。也就是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对政治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获得新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区”体验自己的成长,从而提高每个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比如,在讲“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对公民义务和权利一致性的学习,让学生养成自觉履行义务的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制定出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用哲理的形式感染学生、应用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深化学生对该课堂知识认知的深度等。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最终的教学目标只有一个,改变的只是学生对知识的获得的方式。

政治课程差异化的教学方式的基础得益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主角”位置,以及教师从“保姆型”到“自由型”角色的转变。自主学习倡导的是把更多的学习时间留给学生,把更多的发挥空间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比如,我们提到的“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在讲这一课前,学生肯定先要知道,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如果单纯靠教师用抽象的文字去论述两者的定义,那么学生对两者的定义的理解便在无形中增加了约束成分。但是,作为政治教师要意识到,政治知识只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素材,高效的学习方法才是学生受益终生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不妨把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来掌握,让每个学生的不同的理解能力和不同的思维模式都能得到开发。最后,让学生自己去“说”对政治知识和观点的认识。这样一来,不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且还展示了学生对知识的驽驾能力,从而让学生在主动中学习,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为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也给教师下一步的教学目标的确立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回归生活,让政治理论及时得到实践。

政治知识学习的内在意义在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身心修养、价值观念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自己人生的发展定位尚处在“雏形期”。因此,如何让政治知识发挥出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生活场景,用生活化的思路去叩开学生的理解的闸门,从而培养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发散性思维。

我们知道,每一个政治观点都是在事实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如果,我们单纯的从知识的关键字眼的理解和讲解去开展教学,将会使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变得抽象,反过来讲,我们用生活中的事实去验证观点,那么这个政治观点将会变得真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会更加深刻。例如在讲“正确认识自我”一课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模拟成一场综合性的拓展活动,比如可以播放《我相信》等带有激励作用的歌曲等,来营造一种挑战自我的气氛。然后,教师可以出一些带有政治观点的题目,让学生用自己实际生活的例子进行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课堂的知识,而且还对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现做了比较准确的定位。可见通过教学过程中生活场景化的生活片段的引入,增加了学生与课堂的粘合力,使课堂气氛一直处在活跃的状态,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政治知识点的迁移、拓展教学法

众所周知,政治知识是学生的思想支柱,是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之一。政治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教学法,是以政治知识的网络构建为基础,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的基础知识的结构框架,让学生具备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结构脉络。然后采用关联发散思维的方式重新编排教学内容,从学生认知的发展模式出发,提出知识拓展的方向。例如,在讲“正常情绪”一课时,教师可以发出这样的提问:“影响情绪的因素有哪些?”“当人产生情绪时,人的身体各部分将发生什么变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通过政治知识与生物知识的结合,让学生对政治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对生物知识也有了突破性的认识。

总结:

新课改下初中政治 篇3

【关键词】新课堂;政治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政治课程的开设是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对中学生的价值趋向、人格完善起到促进作用。然而,传统概念的下的政治教学,多数采用 了强迫记忆的方式,使得学生对政治课程的认识停留在一个抽象、乏味、难以接 受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便可想而知了。如何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怎样实现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已成为教师关 注的重要问题。

一、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一是优化教学目标。增强学生自信。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它也是衡量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的标准,也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每一课的教学都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综合制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适当的努力就能达到,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二是实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要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在课堂教学中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三是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整个教学过程真正做到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溶于一体。要改变政治课教学照本宣科的状况,在理通教材的基础上,从社会生活中广泛收集活生生的现实材料,和教材有关内容联系起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学生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测”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老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老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老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老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偏,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测”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测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在课堂上将所学知识及时巩固,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总之,要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达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又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使知与行统一。期中考试后,让学生结合学习实际总结经验与教训。学生在晚自习时我有意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环节。在后半期学生的进步很大。每学完一节内容,只要是与学生活学习有关的,作业是让学生反省自己的得与失,例如,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很多不适应,自从上“学习新天地后”,我时时问学生学习情况,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引导。帮助她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难题,成为她们的良师益友。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

三、大胆地进行教学结构改革

随着形势的发展,为适应培养现代化人才和素质教育的需要。过去单调枯燥的教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不能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而应根据不同教材,视不同的学生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法指导。以往思想品德课教学总让学生有一种“干巴巴说教”的感觉,严重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为了改变教师“说教”,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来说,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来说服自己。因此,每上完一单元之后,我就要求学生结合现时生活写篇小论文。在指导学生写小论文时,主要是抓“近、深”两字。所谓的“近”指注重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分析自己身边的事物、问题,然后结合所学的知识撰写出较有新意的小论文。所谓的,“深”则是指引导学生对所述问题的分析要有—定的深度。由于学生受主观因素的限制,往往对问题的分析容易泛泛而谈,缺乏一定的深度。因此,我就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仔细推敲,努力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既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使其积极思维,又能增强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能提高其写的技巧。

四、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新课改下初中政治教学策略 篇4

新课改的提出为教育各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指引, 在初中阶段的教学实践中, 要注重对于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培养, 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同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 保持正确的政治观念和立场, 在人们的意识和理解中, 政治本身就是一门抽象的、乏味的学科知识, 而且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 由于教学方式过于传统, 认为的阻断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过多的注重知识讲述也逐渐的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被社会各界所广泛的关注, 在初中的课程教育中要注重对于学生兴趣的引导以及能力的提高, 而在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 要更多的注重方式方法的传授, 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意识形态的培养, 引导学生提起对于政治学习的兴趣, 并能够通过生活中的观察加深对于政治观点和概念的理解, 用理论联系实际, 并养成关心时政热点的习惯, 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二、现阶段初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过于注重理论教育。

这个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高考导向潮流所决定的, 在初中的政治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因为指导思想是为了高考做好知识基础, 因此也就必然决定了教学的过程中, 理论知识的教育比重过大, 但是实际上, 政治学科的理论乏味难懂, 很难通过简单的讲述而让学生有比较直观的理解, 而更多的需要学生在实际情况下, 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去理解和记忆, 但是课程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并不完全在意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只是更多的机械记忆, 让学生具有应付考试的能力, 这种过于注重理论教育的模式, 一方面忽视了学生自身发展和成长的需求, 将学生的诉求弃之不顾, 更重要的是政治学科的理论很难实际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而且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 并不能够将书本的知识形象化和通俗化, 不能将理论引入到实际生活中再传授给学生, 所以学生虽然有了简单的记忆, 但是却并没有很深的理解, 这是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 也利于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养成。

(二) 师生之间沟通不畅。

因为对于政治学科知识的理解是一个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的过程, 而在初中政治的教育过程中, 教师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思想作为指导, 只是让学生能够记忆知识, 并在考试的时候获得比较好的分数, 这就已经背离了政治学科设立的初衷, 而且在学生记忆的过程中, 缺乏必要的自我理解和主观认识, 也很难增强学生的主观印象, 这个过程中师生的沟通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人为的在课堂中将教师和师生分离开来, 所以学生也并不是很敢和教师沟通和交流, 这种信息的不顺畅就让学生的疑问得不到解答, 同时也让教师不能及时的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以改进下一步的教学计划。

(三) 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

初中生普遍的处于12至15岁的年龄段, 这个年纪的学生意识开始萌发, 能够自主的思考和认知, 同时也有创造和想象的意愿和积极性, 但是在政治的学科教育中, 首先就是教育模式的落后, 让学生只能接触到比较晦涩难懂的政治理念和基础知识, 同时教学要求并不需要学生能够有很多的自己的理解和自主的思考, 只需要学生能够简单的记忆下知识点就性了, 因此对于这种单纯记忆性的学科, 学识本身是不会有太大的兴趣的, 而且从学生意识上来说, 认为政治学科在整个中学阶段的教学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并不是很高, 高考和中考也不会过于注重对于政治的考察, 而且这门记忆的学科也能通过短期的强化记忆而在考试中获得比较大的提高, 因此也就导致了学生对于政治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也让他们失去了对于政治学科学习的兴趣。

三、应对策略

(一) 转变观念。

要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要从观念的转变上开始, 改变过去政治无用论的传播, 让学生和学校都能够对政治学科引起充分的重视, 同时转变教学指导思想, 不仅仅是让学生简单的记忆书本的知识点, 而应该更多的引导学生将书本的知识和生活的实践相融合, 同时适当的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 为学生创造特点的情景模式,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理解书本的知识点, 体会概念的提出和发展的过程, 并能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

(二) 加强师生的沟通和交流。

首先,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重更多的和学生的互动, 鼓励和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提出自己的疑问, 让学生和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共同的就某个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 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其次, 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 及时的了解学生在学习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并协助学生解决问题;最后就是和学生交朋友, 用学生最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引导其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养成,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科学的求真态度。

(三) 引导学生学习。

在初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 除了进行理论的讲述外, 要更多的注重方式方法的传授, 让学生不仅能够接受理论的知识, 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好的学习方便, 以为其自学和自主的探索和分析问题打下基础, 同时注重学生意识形态的养成,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能够在课后有更多的学习的兴趣和意愿, 同时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让其学会自主的规划学习进程,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初中的政治教学实践中, 由于长期以来的教学指导理论的落后, 导致了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同时也阻断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 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 调整思想, 更新理念, 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注重方式方法的传授, 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养成良好的人生观和社会观。

摘要:初中政治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养成基本的政治观点, 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 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了创新的精神, 同时也阻断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 因此渐渐的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需要对初中的政治教学加以适当的改进和创新, 以满足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文旨在针对性的探究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 初中政治教学的现状和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政治,教学

参考文献

[1]徐鹏.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春岁月.

新课改下初中政治 篇5

针对当前初中政治教学面临的困境开展了探究与分析,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从主体性理念入手,有效提高了政治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标初中政治实效教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广州市教研室张云平说,“站在新课改新十年开始的十字路口前行时,无论是实施减轻学业负担、在学科教学领域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还是追求有效高效教学方式变革的探索实践,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都应该回到课改的标志性成果和根本性要求上。因此,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让教法创新与学法的创新并举,提高课堂效益,达到新课改下的中学政治课的教育教学目标。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信任学生,不断地给他们增强自信心,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积极上进,改变自己以往教学中居高临下的态度,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缩短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不要把自己的个人意见强加在学生的身上。在教《我知我师,我爱我师》时,我通过欣赏歌曲《每当走过老师窗前》导入,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要求阅读材料,初中生小辉的经历和感受,引出师生关系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及与师生交往应注意的两大问题。在与老师的交往中,尊敬老师,是学生应有的道德品质;善于和老师沟通,是学生需要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通过活动一纠正学生不愿意与老师交往的误区,鼓励引导学生与老师多加沟通。然后师生互动,学生采访老师,通过互动,让学生对老师有进一步了解,从而引出老师工作的特点和作用,认同新型师生关系之民主平等的基本价值取向,积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精心设计良好的教学情境

我国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优秀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程感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思想品德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学习。在教《礼仪展风采》时,我采用情境教学,播放动画,通过国旗班战士护旗、升旗所展示出的举止,感悟战士们通过礼仪展示的风采,从而揭示礼仪对一个国家的作用,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并对礼仪产生兴趣,以趣激学。然后请学校礼仪队的成员谈谈自己成为礼仪队成员的感受,从自身谈起,展示自身形象,从而感悟个人能否讲礼仪直接关系到集体的形象。使学生乐于以礼待人,形成讲文明、讲礼貌的交往态度,从内心愿意做讲礼仪的人,并体验举止优雅、文明礼貌带给自己的乐趣以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

三、开展生本教育,优化课堂教学

生本教育认为,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由此,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的、素朴的、无形的德育过程。在教《我们的人身权利》时,我通过案例分析说明,使学生理解人格尊严的含义和内容,区分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的具体内容。然后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学习,加强了个人修养、自觉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培养平等待人,尊重他人人格的道德修养。当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

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在思想品德教学工作中,教师应以生为本,以情感人,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勇于探索,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基础。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让教法创新与学法的创新并举,提高课堂效益,达到新课改下的中学政治课的教育教学目标。

四、结合《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实施有效教学

广州市教研室张云平认为,这套标准的最大亮点在于,它是基于课程标准、与本学科课程新理念一致、从初中至高中各学段完整的中学政治新课程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是着眼于学生中学德育课程的高效学习和全面发展,在测评学生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内容上给出了较为完善的评价目标体系、评价程序和多元评价方式及其示例分析。所以,我们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就要结合《评价标准》进一步吃透课标与教材,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实施有效教学。

张老师认为,该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学生更加明确各阶段各模块学习内容的具体目标和主干重点内容,主动学习,高效学习,自主测评,自我评价。所以,我们可以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中既包括教法也包括学法:教法有情景引入法、合作探究法、典型事例分析法、实践探索法、演绎归纳法等;学法有小组合作探究法、自主探究学习法、情景体验法等。例如,我采用了典型事例分析法在《善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用于过渡的活动,并将学生亲身体验过的安全撤离消防演习作为教学案例,使原本枯燥的说教一下子变得鲜话起来,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将教学话动置于学生现实的生话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话个体参与教学话动的强烈愿望,使其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使情意、道德观得到真正的发展,把政治课教学融入生话,把生话引入课堂,构建生话化的课堂模式。又如,我采用了探究学习法教《学会合理消费》时,我采用调查实践,安排调查本校住宿生在校消费情况及反思的活动,活动提示:(1)自由组合,小组分工,协作完成。(2)途径和方法:A.根据现状,提出问题;B.找出原因,分析问题;C.制定措施,解决问题;D.形成方案,正确建议。而且后来还组织学生将其写成政治小论文。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发现问题,感受感悟;在相互补充、启发、评价中使思维更深入;让学生学会日常理财、合理消费,适应了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探究导学”是新理念下的学习方法,组织讨论和实施探究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探究式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主动地学习,在科学问题里面,不是一味地寻求理论式的答案,而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深究,通过自己的脑子和动手能力寻求答案。

因此,我们政治教师要从自身出发,努力提高自身索质,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所教内容,设置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课堂教学。教学设计一定要做到新课标中“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一切从学生出发,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灵活运用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多姿多彩的教学课堂,只有这样,我们的政治教学才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初中政治 篇6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政治;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而这种接受绝大多是被动的,忽视了学生思想和个性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新课标、新教材对政治课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面对新课改,如何去适应新课改的各项指标和要求,确实值得思想政治课教师深思。笔者认为,要贯彻新课程教学的理念精神,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采取多种方式优化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所以,教师上课开始就应当注意通过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要设计好一节课的导入,必须认真发掘教材的内涵,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并善于把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一个好的导入要尽量能做到合理、自然、循序渐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导入新知;可以利用图片、歌曲、视频等方式导入新课;可以用讲故事、说时事的方法导入,等等。总之,只要能够把本堂课的主旨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合在一起,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就是好的导入。

二、利用多种手段丰富课堂教学

1.巧設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展示情境时,如果只是简单地讲述,学生缺乏情境体验,效果就不会理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保持情境的新颖和变化。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还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教育手段,用形象、直观的表现手法,如图表材料情境、漫画情景、动画情境、视频情境等传达抽象、艰涩的学科知识,增大课堂容量。当然,不论何种形式,只要能服务于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给学生带来感悟新知的情感体验,都可以采用,而不能只拘泥于一种形式。如:在教学“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如果只是简单地用文字材料形式展示,单一的形式使得课堂教学单调、无味,大大降低了课堂的吸引力。为了让学生成为更直接的参与者,笔者采用了多种形式,如让学生观看视频、根据图表材料比较等。这样,既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又使知识点一目了然,方便记忆。

2.巧设问题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讲授“一国两制”时,如果很直接地问:“什么是‘一国两制’?它的提出有哪些重大意义?”这些问题尽管重要,但过于直接、平淡,往往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若能变换角度,巧妙提问,效果会更好。比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并层层设问,学生就会被一个个感兴趣的问题吸引住,并且会积极地查阅教材或联系实际做分析说明。这时,只要教师稍微加以引导,需要解决或弄懂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巧设问题,可以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3.引入时事

教师应该树立一种“时事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教育理念,采取多种方式渗透时事,让时事教育热点聚焦于学生的每一个时刻。教师可以发布自己搜集的重大时事新闻,让一些学生发表自己对新闻的看法和见解;也可以将新闻事件与课本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知识点结合起来,令学生听完之后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还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调动所有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政治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团队互助合作精神。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日常收看新闻联播等时事新闻,了解国内外时事,全面接触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知识。当今社会资讯如此发达,青少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尤其是网络媒体对他们影响之大,是难以估量的。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搜集相关的信息,学习新知识,采用他们感兴趣的信息获取方式,必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经常反思

这里的反思是指教学后的反思。教后知不足,课后可在新知导语、课堂氛围、学生思维、板书设计、课件应用等方面做出反思。课后反思可作为以后教学的借鉴和参考,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的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对新课改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篇7

一、转变教师的角色, 努力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首先, 教师的职责是教育学生, 引导学生, 让所有的学生受到好的教育, 挖掘不同程度的学生潜能。引导的内容很广泛, 一是引导学生怎样做人, 当学生在学习途中迷失方向时, 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辨明。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 教师能够点燃起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二是学科知识, 包括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及思维方式。其次,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不能以长者的身份自居, 必须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要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 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如个别学习、同座位交流、小组间合作、全班交流等形式在课堂上要交互使用, 避免单调性。多种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能够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空间, 为学生信息的交流提供平台。再次,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教师必须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走出来, 从神圣的讲坛走下来, 与学生平等交流, 亲切对话, 建立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 还要倾听学生的心声, 了解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抓住了学生的这种心理, 师生之间就能够形成一座沟通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 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的交流, 更有情感的交流。教师角色的改变, 哪怕是教师亲切的言谈和优雅的举止的变化, 都会对新课程的实施起到促进作用。

二、重视探究性教学, 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

政治教材内容看似抽象、枯燥, 但其中蕴藏着丰富生动的内容。之所以抽象, 是因为教材内容高度概括, 其理论性强。学生必须透过这些知识把它们所表达的实际内容想明白, 这样的学习才有效果。面对单调枯燥的政治术语, 很多学生会感到枯燥, 甚至厌学, 教师必须使教材内容丰富起来, 让教材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使这些政治术语包含着生活的色彩。生活是多样的,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在生活中探究, 这就是探究性学习, 在探究中获得知识与技能, 发展情感,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从事实践的学习机会,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领会知识, 把握课程的基本思想, 还可以通过演讲、讨论、板报等各种形式来让学生参与实践,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 多媒体已经走进了教室。信息技术与学科相整合, 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相整合, 也越来越为政治教师所认同。作为第一线的教师, 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以动感的画面和悠扬的声音以及饱满的感情来创设教学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能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 能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诱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有了兴趣, 学生学习才能有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发挥出主体作用。初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对事物有一种新鲜感, 他们多喜欢直观、感性的教学方式。我们知道, 政治教材中有许多重点、难点, 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和难以理解的术语, 如果单靠教师讲解, 学生理解起来也费力, 而借助多媒体教学, 可使教学内容更富形象性、生动性。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可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含蓄的知识具体化, 高深的理论浅显化, 有利于学生掌握,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课程, 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以转变教师的角色为突破口, 以改变教学方式为抓手, 从课堂改革入手, 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学生的能力, 是新课程的需要。在新课改的形势下, 政治课教师要担当重任, 努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摘要: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变化在于教学方式的改变, 要求教师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 努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新课改的形势下, 思想政治教师要转变角色, 努力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重视探究性教学, 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 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改下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探讨 篇8

1.传统初中政治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分析

传统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整个教学过程变成灌溉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受“应试”的约束,把教学重心完全放在填鸭式知识传授上,使整个教学过程枯燥而单调,学生除了在分数上有所成绩外基本无他获。

1.1被动式的学习使学生们的参与意识不强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 社会对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教学形式逐渐由应试教育向综合教学转型,传统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已无法跟上这一转型的步伐。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上的唯一主角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学生本该作为课堂教学主角却退居第二角色,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 自主学习意识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在周而复始的被动式学习形式中逐渐被消磨殆尽。然而,对任何课堂教学来说, 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兴趣对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传统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被动式的教学模式依然跟不上教育发展的步伐, 急需一种全新教学形式将之取代。

1.2单一的教学形式 ,使整个教学变得乏味而无趣

传统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和灵活性,使课堂上的学习氛围显得单调而无趣, 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就很难将自己融入课堂学习中,使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2.新课改下初中政治课堂教学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 作为社会细胞之一的教育领域不断推陈出新,力求与社会的发展脚步共进退。传统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已逐渐退隐历史舞台, 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在崭新的舞台上找到一席之地。

2.1新课改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2.1.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与传统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相比, 老师不再只是将学生看做是获取知识的容器,而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在参与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

2.1.2构 建开放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传统式的课堂教学几乎完全是封闭式的教学, 学生在死板的课堂上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则全然不同。新课改下的政治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教学形式还是在教学内容上都是以开放式教学形式存在, 营造出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都全面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开放、灵活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3合 作式学习 ,引导学生逐渐将知识的构建融会贯通 。

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从某种角度看,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完成从“灌输式”教学向“探究式”教学的成功转型。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下,老师更主张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然后老师基于学生的合作探究进行分析指导、归纳总结,从而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逐渐将所接触的知识构建融会贯通。

2.2新课改下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

通过上文介绍我们不难发现, 与传统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相比, 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对初等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与效率的促进作用不容小觑。那么怎样才能将新课改课堂教学的积极影响发挥到极致, 迎合现代教学目标的需求,接下来我们具体了解新课改下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具体施行方法。

2.2.1推行差异化教学 。

传统意义下的课堂教学被冠以“填鸭式”、“灌输式”的特点, 这种形式的教学完全忽视学生参差不齐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培养毫无作为,一度使初中政治课堂教学陷入单调、乏味状态。在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式地获取知识,无论是否真正理解透彻,只要能在脑海中形成记忆即可。无可否认,这样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创新思维、探索求知等能力的培养,与新时期下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不受束缚的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不相匹配。针对传统教学形式存在的这些弊端,新课改课堂教学作了一系列改进, 其中差异化教学的方法是改进进程中的成果之一。

差异化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因材施教的基础理论的指导,对学生经行分类式教学。所谓“分类”,实质上是指将学生按照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主观因素分类,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法和目标, 让每个学生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区域中轻松而自由地感知知识魅力, 激发学生对学习政治的浓厚兴趣,从而真正融入学习中。

2.2.2将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

初中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在学习政治知识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 地形成正 确的价值 观念和健 全的身心 素养。中学生有不可预估的未来,他们无论是在价值取向还是在人生的定位上几乎相当于一张白纸, 具有无限可能。所以,初中阶段教育对初中生的整个未来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政治教育, 作为一门指导初中生成长教育中价值取向和精神素养形成的学科, 在初中阶段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让政治教学发挥所长,引导学生形成符合人性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精神素养呢? 对此,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教学提出让课堂回归生活, 将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何谓将课堂回归生活,将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呢? 简言之,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生活场景,用生活化的思路叩开学生的理解闸门。从根本上讲, 所有的政治观点都来源于生活,从一个个生活小故事中总结归纳而来。单纯讲理论,仅从知识的字面理解上展开教学会让教学变得抽象而难以理解。如果将政治理论还原到生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生活故事带入课堂,那么所讲授的政治观点将变得鲜活而真实,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将会变得更透彻, 具有故事情节的学习会让学生逐渐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使整个课堂氛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

2.2.3注重知识的迁移扩张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

政治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 更是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思想支柱。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教学顺应政治的这一基本特点开发出知识的迁移与拓展的教学法, 旨在通过政治知识的学习逐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所谓知识迁移与拓展的教学方法就是以政治知识的网络构建为基础, 帮助学生全面构建一个系统化的基础知识结构框架,让学生逐渐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迁移与拓展。然后,从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发展模式出发, 运用关联式发散思维方式编排出新的教学内容。这样,找到政治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点,不仅让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更深刻,而且让学生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有突破性认识。

3.结 语

新课改下初中政治 篇9

一、更新教学思想,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唯有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才会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进行知识探索, 深入记忆相应内容。那么, 初中政治老师在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新教学思想,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教学中应积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 并且经常与学生交流与沟通, 宽容、亲切地对待学生, 为学生留存充足的交流空间与表现机会, 即使学生的观点错误, 也不严厉苛责, 而是耐心引导, 帮助学生找寻错误的原因, 帮助学生改正。唯有教师真正转变教学观念, 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方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在思想政治教材中, 很多知识点本身就较乏味、枯燥, 同时内容也晦涩难懂, 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 长此以往, 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甚至使学生对政治课程学习产生抵触、逆反的心理。针对此种情况, 初中政治老师应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由于多媒体技术具备较强的灵活性与生动性, 教学期间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 刺激学生的各项感官, 而且可以降低难度, 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讲解“战胜挫折”相关内容时, 因为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 很难理解挫折的真正含义, 所以要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励志人物的经历、故事等, 如作家张海迪、桑兰的经历等, 使学生受到这些人物自强奋进精神的影响, 不但深入地记忆相应知识点而且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又如: 教师在讲解与“自信”相关的知识点时 , 可以在课前为学生放映一些关于自信的歌曲, 如“我相信”、“相信自己”等,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为之后课程的引入与讲解打好基础。

三、将教学内容同社会时事结合在一起

初中生对外界的人与事情充满好奇, 并且对社会热点内容十分感兴趣, 政治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 将教学内容同社会时事密切融合,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解“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小康”等内容时, 可以为学生简要介绍目前我国的一些政策规划, 如发展西部, 降低农业税等政策。掌握此类知识, 不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 而且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如:在讲解“我国基本国策及发展战略”相关内容时, 因为学生对我国基本国策的理解较困难, 所以教师在讲解期间就要适当引入中美贸易摩擦等内容, 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处理问题,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指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

要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就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上的基本知识, 而且要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才能,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多层面地思考。例如在讲解“勤俭”相关知识点时, 可以介绍一些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期间民众的生活情况及当前我国民众的生活情况, 从而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发展的改变, 进而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提出问题:在当前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的情况下, 我们还需要节俭吗? 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 让学生探讨, 并选出代表发言。学生的讨论结果可能并不全面, 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启发, 让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首先从纵向角度看, 尽管我国经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并且向着小康生活迈进, 但还有很多地区较贫穷, 并且我国人口相对较多, 如果浪费物力、财力, 就会对发展产生严重影响;由横向角度看, 我国目前同国外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所以多角度分析的结果是, 我们依旧需要保持节俭的品德, 从而更好地为推动我国发展作出贡献。采用这些教学方法, 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及发展夯实基础。

五、结语

随着目前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初中政治老师应及时更新观念, 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与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促使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因此, 应对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初中政治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政治,教学方法

初中时期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政治教育对他们“三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必须做好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我国为了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在这种形势下,初中政治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教育思路,创新教学方法,为实现新课改的目标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奋斗。

一、初中政治教学方法的现状

1. 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

在传统初中政治教学中,以学生升学为教学的中心任务,只要学生能在考试中考出好的成绩,教学任务也就圆满完成。受这种教学思想的影响,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以教师说教为主,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在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影响下,老师在课堂上占主导地位,把知识单方面的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则过多得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理解。

2.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在传统教学中,初中政治课是学生考试附属品,如果没有政治考试,也就不会有初中政治学科。在这种传统教育环境下,许多初中政治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比较单一,在课堂上只是写写板书或者在多媒体上播放课件,甚至有的老师只是让学生在课本上勾画一下重点。这样单一的教学方法、手段使政治课变得极其的无聊,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科书式的教学方法。

教科书式的教学方法指的是老师的课堂教学只注重政治课本理论知识,而不联系实际,使知识缺乏实用性。政治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将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而现在的教科书式的教学方法使政治教学固步自封,缺乏开放性和实用性,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也就只能用于考试,而不能在社会实践中得以运用。

4. 政治教学活动中缺乏有效的师生沟通。

教学内容是相互联系的,不是以一种孤立的知识点呈现出来的,而是以一种知识体系展示出来。然而在实际学习中,很多师生都只注重对于单个政治知识点的学习,认为只要将单个政治知识学好了,那么所有的学习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因此未能够将知识点串接起来进行学习。在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中,学生不能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思想空间,不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识点,不能发挥出教学主动性,导致了教学效果变差。在这种强迫式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很难有自己的思维,更谈不上融会贯通,因为他们根本就搞不清楚自己的学习薄弱环节,也不能在教学中解决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二、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政治教学方法的创新

1. 坚持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方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初中政治教学同样应当坚持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作为初中政治教师应当树立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意识,主动改变以往教师在课堂上说教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其次,加强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初中政治教师应当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在课堂敢于发言、敢于思考,让学生把自己对知识的个人见解和疑惑都在课堂上表达出来。对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通过自身对知识思考,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总之,作为初中政治教师不能将课堂变成自己的“一言堂”,而应该转变身份,将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和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政治学习兴趣,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政治的方式方法,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其实是一件很快乐、很有意义的事,不像他们想的那么枯燥、无味,帮助学生走出学习的困境。

2. 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单一的课堂教学方法使初中政治课堂变得极其枯燥、无聊,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初中政治的积极性,因此,初中政治老师必须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演示教学方法。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教学方法已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政治老师应当改变以往的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而且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更为直观、真切地感受到教师所讲的内容讨论教学方法。情境体验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将课本中的内容设定成情境,让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中扮演各种角色,这样能够让学生有切身的生活感受,激发对生活的思考。案例教学方法。老师可以将社会中的典型案例搬到课堂上来给学生进行分析,也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分析,这样让政治教学更贴近生活,使知识更具有实用性。此外,还有提问式教学方法、实践式教学方法,等等。

3.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初中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懂得如何运用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初中政治教师应当多使用生活中的例子,将理论知识透过生活中的小例子传达给学生。

4. 尊重学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安全感,情感上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进而激发学习的兴趣。这种和谐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从心理层面抛弃“高高在上”的地位,做出明确地态度转变,这就要求教师要关心热爱自己的学生,在课下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适应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

首先,要以极大热情关爱自己的学生。关心热爱自己的学生是构建良好和谐师生关系的根本保证,教师要主动的关心学生的成长包括学习与生活情况,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摸清他们的喜怒哀乐,真诚的和他们交朋友,学生都不是木头人,他们会感受的到老师的真心,进而就会发自内心地信任和尊敬老师,师生关系自然就会好。

其次,一定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做任何事情要以信任学生为基础,学生都是有自尊心的,不能伤害学生自尊心。当学生犯错误时,一定不能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严厉批评他,更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而是要在课下找合适的机会耐心地指出他们的错误,并相信他一定会积极地改正错误,这样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对他表示了肯定,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

最后,对学生要公平民主,一视同仁。在上课的时候,要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数困生,要多提问他们回答问题,无论回答的好坏,都要鼓励,决不能只对成绩好的学生提问;下课批改作业的时候,也应该认真地对待每一份作业,认真批改,写下评语;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知之者”逐渐转变成为“乐知者”和“好之者”。

在新课改背景下,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前教育的目标,初中政治教学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而努力革新。作为初中政治老师不仅肩负着教好政治课程的重任,更肩负着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应当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为实现素质教育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孙晓艳.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政治教学方法初探[J].考试周刊,2015,(83).

新课改下初中政治 篇11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 ;差异化; 回归生活 ;迁移与拓展

初中政治课程的开设是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对中学生的价值趋向、人格完善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传统概念的下的政治教学,多数采用了强迫记忆的方式,使得学生对政治课程的认识停留在一个抽象、乏味、难以接受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便可想而知了。如何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怎样实现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已成为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新课改下要求差异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初中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志是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识记程度,也正是教师这种过于对政治课程知识性的定位,使得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学习陷入了单一的状态中,也就出现了传统意义下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方式。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此类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但忽视了对学生思维以及探索能力方面的培养,而且影响到了政治课堂结构的改革,成为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改革和优化的制约瓶颈。

差异化教学方法的实质是以新课改提出的因材施教作为基础理论,突破性的把学生进行“分类”,“分类”的真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开展教学。也就是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对政治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获得新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区”体验自己的成长,从而提高每个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比如,在讲“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对公民义务和权利一致性的学习,让学生养成自觉履行义务的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制定出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用哲理的形式感染学生、应用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深化学生对该课堂知识认识的深度等。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最终的教学目标只有一个,改变的只是学生对知识的获得的方式。

政治课程差异化的教学方式的基础得益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主角”位置,以及教师从“保姆型”到“自由型”角色的转变。自主学习倡导的是把更多的学习时间留个学生,把更多的发挥空间还给学生的教学的理念。比如,我们提到的“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在讲这一课前,学生肯定先要知道,公民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如果单纯的靠教师用抽象的文字去论述两者的定义,那么学生对两者的定义的理解变在无形中增加了约束成分。但是,最为政治教师要意识到,政治知识只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素材,高效的学习方法才是学生受益终生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不妨,把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来掌握,让每个学生的不同的理解能力和不同的思维模式都能得到开发。最后,让学生自己去“说”对政治知识和观点的认识。这样一来,不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且还展示了学生对知识的驽驾能力,从而让学生在主动学子中,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为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也给教师下一步的教学的目标的确立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新课改下要求教学回归生活,让政治理论及时得到实践

众所周知,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自己人生的发展定位尚处在“雏形期”,因此,如何让政治知识发挥出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生活场景,用生活化的思路去叩开学生的理解的闸门,从而培养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发散性思维。

我们知道,每一个政治观点都是在事实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如果我们单纯的从知识的关键字眼的理解和讲解去开展教学,将会使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变得抽象,反过来讲,我们用生活中的事实去验证观点,也就是运用不同的“数据”去倒推一个“数学等式”,那么这个政治观点将会变得真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会更加深刻。例如在讲“正确认识自我”一课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模拟成一场综合性的拓展活动,比如可以播放“我相信”等带有激励作用的歌曲等,来营造一种挑战自我的气氛,然后,教师可以出一些带有政治观点题目,让学生用自己实际生活的例子进行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课堂的知识,而且还对自己平生生活中的表现做了比较准确的定位。这样课堂气氛一直处在活跃的状态,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新课改下政治知识点的迁移、拓展教学法

政治知识是学生的思想支柱,是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之一。政治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教学法,是以政治知识的网络构建为基础,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的基础知识的结构框架,让学生具备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结构脉络。教学中,在教初一政治《珍爱生命》这一课时,我巧妙地运用情境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珍贵。我精心选择了汶川地震的图片,分成几个阶段,震前美丽的汶川,震后惨烈的景象,积极救援的场景,令人震撼的爱护生命的事迹等,在看完这些直观的真实的故事之后,我请学生进一步展开关于珍爱生命的讨论,从生命的意义到生命的美丽内涵再到如何珍爱生命,学生们踊跃发言,所谈问题再也不空洞无物,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慨,并且受到了很大的教育。我趁机引导学生回到现实自己的真实生活,让他们思考自己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学生认识到要关爱身边的亲人,要爱护动植物,要保护环境,珍爱生命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等。 然后采用关联发散思维的方式从新编排教学内容,从学生认知的发展模式出发,提出知识拓展的方向。例如,在讲“正常情绪”一课时,教师可以发出这样的提问:“情绪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当人产生情绪时,人的身体各部分将发生什么变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通过政治知识与生物知识的结合,让学生对政治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对生物知识也有了突破性的认识。

新的课程改革背景的政治课堂,教学方法只是可被定义为教师培养学生的一种手段,学生懂得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掌握对人生的认知规律才是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开展层次教学,通过对学生差异化培养让学生一起进步,共同提高;要善于应用生活中的素材,深化政治知识,让学生懂得学习与实践结合的学习方法;要给学生提供知识迁移与拓展的方向,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全面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玉芳;河北省召开初中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观摩会[J];思想政治课教学;1987年06期.

新课改下初中政治 篇12

一、初中政治教学案例的选择原则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解释政治课本中的知识点时,不仅能够将将知识点解释得更加生活化与典型化,而且还能够将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转化成为浅显易懂的事例,增强师生之间相互沟通,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与思维能力。但是在实施案例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选择好的案例来向学生进行展示,那么在选择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遵循方向性原则。

由于初中学生正是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并没有形成自身的价值思维方式和选择方式,还不能够通过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辨别明晰,同时思想政治课堂是帮助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培育学生德育教育的最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遵循方向性原则,坚持以正面事例为主,反面事例为辅的原则,主要使用积极的案例引导学生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也需要一些反面案例,从而对学生起到警示作用。

2.遵循实效性原则。

初中学生的年龄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在这一阶段都比较喜欢能够接受到新鲜的事物,因此其非常的讨厌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对教学案例进行选择时,不能够忽视学生的这一点心理特征,必须对其进行充分的考虑,应尽量地选择那些实效性相对较强的政治案例来向学生解释经典的政治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拥护党的领导”这一部分内容时,就可以通过“反腐风暴”进行举例,贪污腐败的一批高官纷纷落马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

3.遵循针对性原则。

初中政治教师在对具体的案例进行选择时,必须同时注意两方面的内容:在选择教学案例时,首先应当选择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其次应当选择初中学生感兴趣的并且和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有一定关系的教学案例。因为这样的案例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通过举例这些简单的案例,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对其产生共鸣,从而提高了政治教育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树立法制观念”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就可以选择初中生利用微信交友怎样受到侵害,最后怎样通过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让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自我保护,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认识到树立法制观念的重要性,这样不仅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法制观念。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学案例的应用

1.教学案例选择。

按照课题的内容挑选出科学合理的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法的保障与前提,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遵循上面所说的方向性、针对性、时效性三个原则进行选择。例如:在教学“换个眼光看老师”这一部分内容时,就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将下面的案例向同学们展示,“上课中,几个捣蛋的学生坐在副班长小强的旁边,他们一直在课堂上说个不停,老师对此一再警告,但是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然后就让小强去坐到最后一排位子上,而小强却非常生气地坐在自己座位上一动不动,此时大家都感觉到气氛不融洽,并预感会有冲突爆发”,通过这个案例,教师可以让同学思考案例中老师的想法,如果你是这个老师你的想法是什么、事情的结果将是什么等等,这就能够对本节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有效地帮助大家处理师生问题。

2.教学案例呈现。

在政治课程中通过案例来进行教学时,呈现出的教学案例要与理论紧密相连,如果课堂案例脱离了理论,那么就会导致所讨论的内容背离教学内容与目标。因此,在案例呈现时要把握好时机,千万不能实行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在某个知识点上呈现案例,也可以在讲完课之后将其呈现出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还可以在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将其呈现出来,按照需求与理论知识紧密联系。教师可以根据需求来确定呈现的模式,其主要方式包括:(1)通过故事讲解的形式将案例表达出来;(2)向学生发放纸质的案例资料;(3)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将案例呈现出来;(4)通过多姿多彩的活动将案例呈现出来,例如辩论、小品等。

3.分组进行讨论。

分组讨论是运用案例来进行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为了确保所选的案例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政治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这样不仅能保证学生可以仔细地思考,还可以降低学生压力,让学生能随心所欲地发表观点,不断提升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教学时,教师要先让学生对所呈现案例进行了解,在独立思考案例后,将案例重点部分确定下来,明确材料间关系,再提出解决建议与方法。在此前提下划分出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交流进程和秩序进行控制,在必要时候,给出一些提示,这样就会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

4.做好归纳总结。

学生交流讨论完成之后,针对各个小组学生的发言情况和对问题分析的情况,教师应该对其进行细致的归纳与总结,然后结合学生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在对学生的分析情况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中,首先要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然后明确地点明案例中间蕴含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与措施,明确地分析各个小组在阐述问题时的优点与缺点。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对自己分析和阐述问题的过程有一个自我认识,而且还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层次。

上一篇:网络文件传输系统下一篇:安全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