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改教学下(共12篇)
初中语文课改教学下 篇1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 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黄梅教研室推出的初中语文新课堂, 定向、自学、答疑、检测、自信“五环”教学模式,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予以了灵活的运用, 收获颇丰, 科学地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 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 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 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那么, 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新课改精神呢?笔者认为, 语文教学大方向上有必要实现“三创新二完善一落实”。
一、努力实现三个创新
1.教师内涵的创新
敢于角色创新, 由“教师向教育家转变”。“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教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 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 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 学生学”的误区。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 大运动“孜孜乐教”, 教师照本宣科, 架空教材, 成了教材的奴隶, 为教而教的机器, 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 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 是严重违背教育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 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 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 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 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 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械型的教师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创新。
2.教学模式的创新
由“课堂讲授型向指导策划型转变”。利用好定向、自学、答疑、检测、自信, “五环”教学模式。孔子曾说过, 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 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不放心”。大到篇章, 小到字词, 全是老师说了算, “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 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 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 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 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 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 课上谈味道, 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影, 随课成形”, 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 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 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 当然准备必须充分, 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创新
由“机械模仿向创造性思维转变”。作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 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 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 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 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 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 让他们下水自己游, 告诉要领, 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 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 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完善
1.完善教学系统及反馈体系
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 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 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和“后进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坚决摒弃“大锅饭”平均主义, 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 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 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 个个有动力, 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吗,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在应试教育中, 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 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 考试成了教师的指挥棒, 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 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 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 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 由看谁的课讲得好, 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的透, 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最完善。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落实
语文学科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 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思、动手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 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有机结合, 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 精心设计, 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 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 洋洋洒洒口干舌燥, 学生听课埋头笔录, 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 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得到落实。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做好一个”导”字, 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 做一个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 做一名出色鲜活的导演。学生必须进行大量语言实践, 这是老师讲授哪怕是精讲所代替不了的, 老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提高效率。当然, 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要寻求一个最优化的教学模式, 还有待广大语文界同仁的共同努力。
摘要:从努力实现三个创新、进一步做好两个完善、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落实三个方面, 就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创新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完善
初中语文课改教学下 篇2
发布日期:2011-11-10点击次数:702作者:正午镇中心学校 李红梅
【内容摘要】:作文不仅是人们用来进行社会交际和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衡量一个文化人的价值的重要标准。学生作文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在现代文苑中,写作基础理论堪称琳琅满目,但语文教师仍然对作文教学感到困惑、棘手。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缺乏作文教学的方法论的引导,导致作文指导、作文训练失去了针对性或有序性。鉴于此,探讨作文教学的方法,从理论上、实践上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本人认为要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获取大量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三、开放作文评改方式,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
【关键词】:作文教学;学“仿文”;激发兴趣;阅读练笔;作文评改
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作文又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作文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但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起步早,基础较好;读写训练中,阅读训练的分量较重,时间多,范围广,写作训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数量上相对来说都较少,而且收效甚微。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任务还很艰巨。目前,我们虽然有一整套作文教材,但真正落实教材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其原因并非教材本身问题,而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与驾驭教材的能力问题。因此重视作文教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本人逐渐摸索了一些作文教学的方法,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面,本人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二、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会顿生灵感.有了灵感就想,想出框架就写,发现问题就改,偶得佳句就用.这样,“长期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联想,妙手偶得之,一挥而就”.久而久之,写作就成了无形压力下的自觉行动。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应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语文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消除害怕作文的心理,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思想状况、写作水平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设计作文题目。好的文题能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如“初中生活形象设计”、“给心灵下场雪”、“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在我们现在的日常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并不重视作文的命题选择,表现在对学生作文的训练缺乏通盘考虑,作文布置往往兴之所至,信手拈来,题目陈旧,内容重复,致使学生了无兴趣,丝毫没有创作激情。其实作文题目命得怎样,集中体现了一个语文老师自身的素质水平,也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所以本人极为重视作文的命题。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景。脱离生活的写作是无源之水,脱离学生生活的命题则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题目一定要出在学生身边,最能体现学生生活,否则他们会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诉。即使写出文章也是胡编乱造,东拼西凑。现在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受新鲜事物快,教师必须善于观察他们,熟悉他们,才能命出符合学生口味的题目来,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像这样的题目《我熟悉的一个人》就不如换个角度写,把题目改为《你猜猜他是谁?》、《你看看他像谁?》;写《我的ⅩⅩ》不如改写成《和ⅩⅩ说说心里话》《ⅩⅩ,您了解我吗?》等等。
1、了解学生心态,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尽可能地使命题说出学生的心里话。按心理学分类,一般把12——15岁划分为少年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叙事能力强,对所叙的事能做一些抽象的概括。所以命题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
特征的日趋成熟而有所侧重。初一阶段,命题要富有情趣,因为这个时期正是童年与少年的过渡时期。我曾经调查过许多学生还不能很快地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还留恋于小学的快乐时光。根据这种情况,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题目《童年的梦》、《童年趣事》、《我上中学了》……学生对这些题目非常感兴趣,为以后的作文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初二阶段是初中生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对一些事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很有点儿“小大人”的派头。于是我又出了这样的题目《我入团了!》、《绿色,你哪儿去了?》、《倾听桌椅之诉说》、《我尝到了苦头》、《难忘的课堂提问》等。命题既形象具体,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初三阶段,学生的思想日趋成熟,也善于思考一些较深刻的问题,这就要求命题要有一定的思想性、深刻性。例如《中学时代的我》、《成功很难吗?》、《小议理解》、《雪中情》……经过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训练过程,学生作文水平逐渐提高,同时又与学生心理的成长保持同步,比较有科学性。
三、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获取大量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在流动着。而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因而就须每天阅读,获愁和博贮信息,造成一种势能,使胸中有故事。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我们向学生推荐《语文报》、《中国青年报》、《中学语文》、《读者文摘》、《读者俱乐部》、《意林》、《故事会》等杂志,让他们订阅,并经常给他们介绍、评价最新书籍和报刊上的文章,传播新信息,并广泛开展“每日一读”,“文学晚餐”等活动,从而使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有了写文章的积极性。如:我们给学生介绍了《人民日报》一则题为《开放的中国盼奥运》的消息。报载: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表达了十一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今天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已具备承办条件,理想将会变成现实……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千千万万个企业、机关、学校、商店、乡村纷纷以各种形式表达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热爱和向往,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的万人签名横幅,以及大量热情的来信、来电、捐款等纷至踏来。一位身患癌症的老教授,在弥留之际,专门嘱咐家人把著作稿费捐给奥申委,表达他强烈希望申办成功的遗愿。一位职工特意将刚出生的儿子取名为李申奥。一位盲人为申办奥运每月捐款,并要坚持捐到2008年。这些事例举不胜举,感人肺腑。可以说,在中国一个空前的奥林匹克热潮已经形成,期待着不久的将来,奥林匹克旗帜将覆盖在拥有十二亿人口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由于学生获得了令人激动的信息,产生了强烈的写作冲动,不少学生写出了作文:《万人签名盼奥运》、《一位盲人的期盼》、《普通的人,伟大的心》、《李申奥—特殊意义的名字》、《魂系奥运—弥留之际的爱国情》……可见获得了信息,有了素材,便不难成文。自然,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鲁迅《致赖少麟信》)因此,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所以平时让学生坚持写日记。从刚接一个班开始就让他们每天都去记自
己看到的、听到的一些人、事、景、物,感受到的周围的变化以及从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的一些感悟。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步慢慢来。“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作文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写作水平也就不断提高。
四、开放作文评改方式,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是学生作文的唯一阅读者和评价者,教师个人主观性特别强,而且往往很不及时,不利于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正确认识。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新《课标》还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我们在习作评改教学实践中将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使全体学生参与了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和被别人评价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如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全班同学或组内同学或同桌同学听,请同学打分或评级,并谈谈为什么得分又为什么扣分。在班内举行作文展览,让学生阅读自己的,欣赏他人的等等。并且让学生人人办了自己的文学小报,把自己的作文发在上面,完了以后全班进行交流,实现了更加充分共赏互评的效果。这样,学生通过自我诊断、共赏互评,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使写作能力不断进步。
1、师评学生当堂生成的半成品作文,不管是基础较好的,还是基础较差的,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解决效果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学生当堂朗读自己的习作。当这位学生在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并能对之作出评价,甚至提出修改意见。对于快速成文完成的文章,尽量当堂面批。对于成批交上来的作文,老师批改要优先于其他作业,因为要尽可能早地、趁学生对此次作文的思维和激情还没消失的时候去跟学生讲评。
2、自评自改叶圣陶说:“文章写完之后,最好是念一两遍……要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叶圣陶作文论(J)叶圣陶教育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听、说、读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上偶尔读错一个句子或说错一句话,学生就能迅速地听辨出来,并提出改进意见。因此,学生作文写好以后,教师不要急于收。可安排早读时间让他们拿出来朗读,让学生运用听觉器官来检查、修改文章。如从感情的强弱、停顿的长短,查看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从语言是否畅通,朗读是否上口,查看用词造句是否确切;从内容是否混杂,前后是否重复,查看段落层次是否分明等。(参考:山西《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就已经初步具备了评价文章优劣的能力,更何况中学生。让学生自评自改,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分析判断,以及自我修改、完善、评价、鉴赏等多方面的能力。当然,教师决不是把工作推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明确作文要求,掌握评判依据,随时引导和指点。通过学生自改作文,可以提高语感水平,增强写作的自控意识,巩固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
3、互评互改互评互改是指同学之间依据作文的基本要求,相互边评边改,相互商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扬长避短。这种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共同提高写作、评判与鉴赏水平。教师仍然不能作壁上观,而应成为学生互评互改过程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最高的公正的评判者。①、同桌互改互评。②、四人小组讨论后由四人小组组长执笔评改。③、两队同桌前后互改互评,两人一起执笔评改。④、全班前后桌大循环式评改,由两人一起执笔评改。⑤、7-8人的小组再讨论修改初稿后,正稿由批改组长(各组中的最优秀的班干部担任)一人执笔评改。其任务是:用修改符号指出文中的各种毛病;有鼓励性为主的总结性的评语,提倡有眉批;打上你自己给的等级;签上批改人的名字。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初探 篇3
一、创设情境,吸引学生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将学生引入所学习的内容之中,创设情景,让学生能够和学习的内容进行对话。导入新课的方法是否有吸引力,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效果的好坏。由此可见,无论你采取何种方式,在课堂教学还未开始之前都得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最为重要。而且从目前我国总的教育教学情况来看,其实很多教师都没有注重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而光注重在学生进入状态后来调节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有部分学生在上课刚开始的几分钟内就很难以平静下来听课,甚至经常迟到,这就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此,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应给予充分的准备,当然,无论你采取哪种方式,都应该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学实际,才能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关键的一环。那么对于语文课来说,无论是学习何种体裁的课文,课堂上一定要读,如果一堂语文课中连读书的声音都听不到,那我认为就不是一堂合格的语文课。读不但可以培养语感,而且还可以能增强视觉、记忆和听觉的能力。不过,在读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积累、语言的品味、情感的培养和情操的陶冶。如在学习罗广斌和杨益言的《狱中年欢》。这主要讲的是一批革命者在监狱里同敌人巧妙地斗争的一个故事。,我就采用了自读、跟读、分角色读这几个教学环节上课,学生很喜欢
二、沟通合作,互相启达
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容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有效地解决问题?当意见不一致时,能进行理智地分析,让争论成为学习的起点?学生通过预习读书,简单的问题已经解决,但对难度较大的问题仍然会存在一些模糊的?片面的,甚至错误的认识,个体思维遇到障碍无法进行时,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而引发争执,此时开展恰当的议论,调动群体智慧,使个人思维能力在“群体思维”的作用下得到锻炼和发展?
在议论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利用学生强烈的创造动因和表达欲望,抓住热点,收集议论信息,启发引导,调控学生的思维角度,使议论始终围绕主题进行?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质疑和反驳,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学会相互更正?补充和求同存异,促进信息的横向交流,使学生从思维上和知识上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对精彩的发言和独到的见解要及时表扬,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对难度较大?分歧较多?议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产生了渴求解答的心境,为教师的讲解作了铺垫?仍以分析《一件小事》为例,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供学生们议论:那车夫挽着老妇人走去,越走越远,本来后影应越来越小?为什么文章里却说“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呢?这问题提的难度适中,时机得当,学生顿时气氛活跃,兴致高涨起来,通过大家议论,加深了对“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了我的勇气和希望”的理解,对全文主题及作者的感情变化也理解得十分清楚?在议论中,学生各抒己见,我对能言善辩,一针见血地答出问题的学生大力表扬;对首次“登场”,言语拘谨的学生,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更要当场给予鼓励?学生讲错了,教师要善于点拨,积极引导?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养成积极思维?乐于表达的好习惯?学生议论的问题应与课文中心思想有密切联系,具有普遍意义,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议论的题目要有利于突出课文的重点?难点,并且难度要适中?一语道破或难度太大,都引不起学生兴趣,不利于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讨论题目的提出,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属于理清课文脉络的讨论题可放在预习后,讲读课文前体会重点词?句?段的讨论题可放在预习后,讲读课文前体会重点词?句?段的讨论题可放在讲读中进行有关人物评价?推测故事结局的讨论题可放在讲读后进行?
三、改进方式,提高效率
课堂的教学质量对于学习的质量是很重要的,老师和学生要做到充分利用课堂四十到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首先,老师要做的是交出自己的主导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具体做法是:了解文章相关背景、作者简介等内容,可以留给学生课前了解,他们可以通过书本资料、网络查询等途径来找到他们想要的资料,并且老师在开始上课时,可以请学生来讲讲他们自己对于文章背景和表达思想的了解,老师在听过之后不要及时做出评价,而是等到课文讲解的过程中,慢慢透露出文章的意义,这样来说,不管学生讲得对或是错,都会得到鼓励。然后,要充分利用学生听课过程中接受能力的波峰和波谷,据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前5分钟接受力较低,后来随着时间增长会显著提高,最后十分钟时又会后下降趋势。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安排好时间,将重要的内容放在中间讲。例如:老师在讲《再别康桥》这首诗时,前五到十分钟,可以安排学生讲诗的背景,到十分钟后则可以讲诗句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让学生能最大程度地学习好这首诗的灵魂。到课程的最后几分钟是,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读一下诗句,讲解一下诗句的具体意境。
四、诱发情感,自然而发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及难题之多不断地引起语文界有识之士的关注,百家争鸣,异彩纷呈,并闯出一条又一条的新路子。但是由于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的教学千头万绪,是一项结构复杂的工程,所以,往往刚走出一个低谷又徘徊在另一个十字路口,困惑不断,在困惑中又感慨万千:作文教学的土壤不肥沃;学生谈“文”色变,老师无所适从。
应该说学生谈“文”色变的主要症结在于先天不足而激发不起写作兴趣,他们只觉得“苦,涩”,而不到“香,甜”。因而,激发学生的情思,使他们觉得写作象咀嚼青橄榄一样一先苦后甜,余味无穷。在写作兴趣之火还没燃旺之前,不能也无从奢谈从作文难中解放出来,因为那样反而会在学生心头笼上一层消极的阴影。而应先钻进作文里,从中发现每个学生每篇习作的闪光点,以激起他们的兴趣。平时,我们总以为希望要求学生能带着激情去写作,写出真情实感来。的确,激情洋溢,往往是灵魂勃发,驾驭自如。但是,我们在“激情”上作过多少文章呢?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说还没有把它提到应有的理论高度上来认识。作文教学时,我们首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充分认识到这“思考的一代”思考的是什么,揣摩出他们的喜怒哀乐,然后按大纲规定的“程序”进行。无论是命题,指导写作,还是评改,讲析习作,都应进入“角色”,走进学生生活,透视他们的心迹。即或是选择范文,朗读范文,也要出奇入胜,在情感世界里游戈。只有这样,才能在心里上接近他们,不断激荡他们吐露真情实感。
以下面一题作文题为例,略证作文教学进入“角色”的重要性。这道作文题是:
初三年级多数人已到十六岁。面对十六岁。该思考什么呢?
请你自行命题写篇叙议结合文章。
十六岁是“如诗如画的年华”,是“霍霍燃烧的季节”,他们贞洁但不单纯------“弱小的身躯十六岁的心”,而对人生,社会,他们有着独特而又未脱稚气的见解;伴着诗意“跨进三点一线的校园”,但在寻找“自我”途中又渴求充实,向往外面世界的精彩;咏叹“外面世界多美好”,但又朦朦胧胧地走不出那片“困惑”,疑是“热情与现实相去得如此之远”;异性的诱惑,流连忘返,探寻另一种充实;更有“千军万马进重点高中”的现实,一颗红心,多种抉择。但又不乏理智的分析,他们认为,“从困惑桩上解缆,一切都将生动起来”。面对这样多彩多姿的年华,我们应冷静地加以分析,不要老说“我十六岁的时候……”,这样只能设置一重又一重的“隔热层”。于是从命题到指导写作,从评改作文到讲析习作,教师都要进入十六岁的“角色”,去点燃那“霍霍燃烧”的激情,让学生萌发十六岁的绿洲,使之得到升华。我想,这样的作文教学必将受到学生的欢迎,并能欣慰地看到一篇篇“杰作”。
新课改下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教学 篇4
一、转换教师角色, 树立全新教学观念
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是课堂的权威与控制者, 严格地控制着教学的进程, 不允许学生出现与教师预定的教案相违背的行为, 教师就是课堂教学的全部, 学生只要记好教师所讲解的知识点就可以了。这样的教学观念势必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 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课堂, 学生处于次要地位, 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要真正走进新课改, 践行新课改, 首先就必须转换教师角色, 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来指导教学实践, 使课堂教学焕然一新。
(一) 由权威者转向组织者
要真正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学生的主体性, 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主动探究中获得知识,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教师就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与学生站在平等的学习位置上, 由课堂教学的权威者转向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 鼓励学生超越教材、突破常规, 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下进行创造性学习。
(二) 由传道者转向研究者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传统教学中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新的教育形势下赋予了教学更多新的内涵, 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单纯的传道型教师, 而是研究型教师。不是以教材为中心, 将教材上现成的结论型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要依托教材, 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研究, 将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贯彻落实, 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三) 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大的语文教育观, 强调学校与社区与生活的互助, 重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 也就是生活即教育。只会传授教材上的知识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我们要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 要加强与外界的沟通, 真正实现学校教育、终身教育与社区生活的“一体化”。
二、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能力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是实现教师教学方法的根本变革。也就是说, 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 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思考、自主学习、讨论与交流的机会, 以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一) 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教育教学中最常运用的教学手段, 是增强学生团队意识、竞争意识,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当学生个体无法解决问题时就会产生合作的欲望, 此时开展合作学习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 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全面掌握, 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 使合作学习在教师的点拨与引导下有效开展。当然,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就是要进行科学的小组分配。小组的分配可以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 也可以采取就近原则, 让同桌或前后桌展开合作学习。
(二)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行为,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独立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 在动态中探索求知, 用研究创新的方法进行主动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问, 以富有探索性与艺术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对教学内容的关注,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对新知产生积极的心理期待与感情效应, 使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 带着高涨的学习热情与振奋的内心状态参与到积极的探究活动中来, 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运用先进教学手段, 构建活力课堂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社会, 科技的影响日益突出。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实现课堂教学的现代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 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 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 使学生的学习更有趣味性, 更高效。”
(一) 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多媒体使得传统单调、枯燥的教学有了更多鲜艳的色彩、动听的声音, 更能够愉悦学生的眼睛与耳朵,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思维进入语文学习的最佳状态。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 我将课文制作成漫画, 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并配以背景音乐, 这样的展示极具趣味性, 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给予了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 使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得学生的学习更积极、更主动、更能动。
(二) 增强教学的形象性
初中生以具体形象为主, 正处于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 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形象直观的事物。文字有着无穷的魅力, 在简短的文字背后包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 而这些往往是语言所不能描绘的。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文字转化成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情境, 使学生置身其中, 进而领悟到文字的魅力。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时,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我收集相关资料, 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 将静止的文字用直观形象的图片表现出来, 这样更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认知规律, 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
(三) 增强教学的密度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 受教学条件的限制, 许多教师往往无法将更多的信息呈现于课堂。有了多媒体, 这一问题迎刃而解。首先, 多媒体有着巨大的网络平台, 信息量巨大, 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查找更多的教学信息, 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其次, 多媒体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 将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展现的信息生动立体地再现于课堂。这扩大了知识容量, 增强了教学的密度, 对于学生视野的开拓、认知的丰富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初中语文课改教学下 篇5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之下,学校对初中语文文言文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但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不利于贯彻新课改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从而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根据学生当前的发展特点就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效率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对其他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本文笔者主要谈谈引导初中生学好文言文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以兴趣为主的教学模式
西拉士曾经说过:“对自己抱有兴趣的人使我们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会积极地投入其中。文言文的学习是从初中阶段开始的,学生刚开始接触,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如果教师没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会对文言文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中获得乐趣,让学生爱上古文。以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邹忌设喻说理的方式并探究故事的现实意义。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状况等将学生分成互相帮助的学习小组并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疏通文章,翻译课文的大概意思,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文词汇。然后从课文中选择自己的人物在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十分钟之后,让每个小组轮流表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篇古文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地在小组中进行角色扮演。最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深入了解课文所包含的真正意义。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还能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轻松地理解文言文内容。
二、重视学生的文言文朗读,培养语感
古人曾经说:当一个人多次朗读文章的时候,就会明白其中的内涵。由此可见,文言文朗读对学生至关重要。而且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前提条件,学生只有通多反复的朗读,才能了解文章大致意思并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但在当前的初中课堂上,教师为了快速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在学习文言文时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课堂时间去阅读课文,使得学生还未理解文章就开始听课,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步伐,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反而会导致教学效率不断下降。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朗读课文,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文言文一般有大声朗读、默读、边译边读等方式,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时可以先让学生采取边译边朗读的形式,然后在班级进行巡视,观察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纠正某些同学发音不正确的字词,引导学生学会断句,帮助学生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疑难等,然后当学生翻译过一遍之后,让其再次大声朗读,感受文章的内涵。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掌握学习重点。这样学生通过朗读之后,就能轻松进入下一环节,彻底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轻松掌握文言文知识。
三、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技巧
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好学习技巧至关重要。学生只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主动地配合教师,这样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当前的很多教师在教文言文时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认为学生会翻译即可,其实教师的观点具有极大的片面性,不利于?W生正确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技巧。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一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课本上一般会给出一些文中字词的解释,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然还会遇见自己不会的生字词,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来帮助自己读懂课文,查找自己不会的词汇,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其他文章时,能根据工具书快速地去理解课文意思,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二是积累文言文字词。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一个笔记本,将学过的字词整理在上面,像在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词、一词多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快速地记忆、理解文章意思。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这一课时,像文中的“辩”通“辨”、“得”通“德”、“万钟”是指俸禄的意思等重点字词,就可以整理在笔记本上,方便学生查阅、复习,以便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文言文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继承民族文化,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所以,教师应遵循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弘扬古典文化。另外,教师也要丰富自己的文言文知识以及专业素养,为学生构建高效语文课堂,进行下一步的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探讨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 篇6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兴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1
关于新课改下初中语文的教学,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学习目标具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语文教师必须打破通常的习惯做法,摒弃原来的思维定势,实行多元化、开放式的语文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发现是学习兴趣的显性表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前提和条件。如果语文教学没有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感官,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没有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只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状态之中,对于所学内容只能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应注意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根据已有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对于课文中的一些事件、人物、场景等用比较迁移的方法,特别是一些语言上的着力点、着眼点、着重点,正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更应该细细揣摩思索。引导学生从陈旧、单一的学习方式中走出来,学会用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生成、发展、提升。
2.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可见,教师的主要职责并不是“教”,而指导学生“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变“教”为“导”,创造新型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做:首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无法理解的问题,动员全体学生共同讨论交流,然后再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过后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教师应根据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让他们的心理形成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芦花荡》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这篇小说的美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环境描写。这样势必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并会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复述情节体会它的传奇色彩。学生将逐步明确情节的传奇性是表现在老英雄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竞把十几个鬼子玩于股掌之间;接着让学生主动去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立体美。可见,教师如何结合教材,抓住突破口,把此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是关键。在语文课堂中运用这种方法教学可以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求知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变素质。
3.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文重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材。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教材,要在“语文教材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课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课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我任教初中语文多年,但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用什么方法最好,用什么形式才能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一个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只有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钻研,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去琢磨,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4.加强师生互动,增进情感交流
现代教学注重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丰富情感思想,提高人际交流能力。教师既是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者,也是学生生活中的朋友,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对提高教学质量拥有重要意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民主的教学思想组织教学活动,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进师生情感交流,同时,教师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情感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实现“以情促知”的目标。再者可以利用设问的方法,以问题为媒介加强师生交流互动,教师在一旁指点帮助,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学生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改精神,以新课改理念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进行深化改革,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这样的教学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是成功而进步的。
参考文献:
[1]宋轶群.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4).
[2]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2013(07).
[3]李卫英.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标准的要义[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26)
[4]郑海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J].中学时代(教师版),2014,(01)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篇7
一、吃透课标, 加强对课标的研读, 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确立一种思想, 这种思想要以课程标准为教学的依据。教师只有对课程标准有了准确的认识, 才能对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本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等等方面有详细的了解。只有对这些方面有了深刻的了解, 教师才能够对教材进行深刻的把握从而较好地指导教学。所以, 我们一定要加强对课程标准的研究, 让课程标准来指导课堂教学。
二、优化教学内容, 促进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
优化教学内容指的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创新。教学内容首先要适合自己, 使自己在教学中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第二要适合学生, 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生活体验相切合,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爱上语文。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构建了新型的语文课程体系, 这种课程体系是以学习为主题的。并且对每个主题下每个学习模块学生应达到的具体的目的以及学习模块下的每一个学习内容的具体目标都做了具体的规定, 让学生不仅明白了自己的学习内容, 而且让学生明白了学习应达到的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思考, 要求学生在达到前两个思考层次的基础上, 应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对语文问题的因果关系进行探索。要达到这个层次是不容易的, 我们不要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 涉及一些即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实际上就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教学内容的再创造过程, 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问题的设计应该有梯度、有层次, 要有探究性
在有效教学过程中, 让每一节课都能动起来, 使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 给课堂带来许多活力。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有动有静, 波涛迭起, 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 组成问题的阶梯, 创设一个个矛盾, 激起一个个浪花。不愤不发, 不悱不发, 启发要乘势, 解惑要适时, 才能产生连锁反应, 锻炼和促进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对于难度大的问题, 设计上要呈现梯度, 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解决问题, 使学生感受到在探究中增长知识的喜悦。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尽量不要照本宣科, 学生读得再好也不是他自己的思想。
四、优化学习组织形式, 规范学习过程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对新课改实施效果如何的一个衡量指标, 也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内容, 但三分教学, 七分管理。课堂管理是非常关键的, 关系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成败。
1.建立自主管理与互动管理, 实现参与式教学
建立自主管理与互动管理, 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 主动选择同学组成小组, 学习小组一般以4—6人比较合适, 并要在一定的时期内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建立语文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自己确定目标, 自己对原因进行分析, 制定与实施政策也是自主的, 还要进行自主的效果评定。学习小组的成员在自主管理中达成了共识, 组员相互交流、相互讨论, 取长补短, 知识不断地积累, 对知识的掌握也达到了深入。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师生、生生间相互交流,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 就能够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2.建立学习组织制度, 规范学习过程
小组要确立规范, 小组规范的实施能够促使小组内合作的氛围, 使小组内的成员各负其责, 为小组的良性发展献计献策。还要建立竞争规范, 小组之间的竞争要具有公平性, 在公平竞争中共同提高, 建立奖励与惩罚措施, 小组组长要发挥带头作用, 组与组之间要规范学习过程,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试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 篇8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
(1) 初中语文教学要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教学工作是面向全体同学的, 而每一位同学的学习基础不一样, 他们的学习能力也不一样, 所以教师应该兼顾每一位同学的优点和缺点。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分类, 以差别性的教学方式对待, 使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得到发展,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
(2) 要和教学的现代化趋势相结合。现代化教学对于现在的教学方式来说是很普遍的一种方式, 教学手段主要是以多媒体为主, 以这样一直海量信息化的方式走进学生的课堂之中, 为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3) 一定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学生不再是被动地“灌输式”地接受知识, 而是变得在语文教学中主动参与, 教师充当陪伴者和引路人, 主要还是要依靠学生自己去积极地努力学习知识和探索。
(4) 要把学习时间充分地延伸开来。语文课堂只有短短的45分钟, 而在这45分钟内学生学习的知识是有限的, 所以学生要把学习的时间加以适当地延伸, 除去课前预习课后作业以及复习的时间, 老师还可以在课后安排丰富的课外活动和阅读时间来增强学生的知识量, 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适当地提高教学成效。
二、不断深化语文改革的几点建议
改革是提 高教学效 率的核心 动力, 初中语文教学老师要在教学工作趋势改革的大前提之下, 对教学的过程进行全面的优化。
(1) 注重改革模式, 即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像语文工作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中所说的那样, 学生应该要一改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为主动吸收对自己有利的知识, 教师要作为一个指导者和引路人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教师可以把全班分为几个小组当然在分组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每个小组的平均语文水平, 力求做到公平,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代替以前学生自己学习的方式, 教师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给予点拨, 学生要自己去学习基本型的学习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比较难的或者无法解决的内容教师要给他们必要的帮助, 或者由师生一起来完成这个教学目标。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相互交流, 又积极独立地思考了, 一举两得。
(2) 老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 努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 面对现在发展迅速的社会和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学生的心理, 教师要从自身入手, 不断地补充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系统。初中的语文老师虽然是传授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但还是要求教师要广泛地涉及各种教学刊物, 从别人的论文或者研究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并且在网络普及的时代, 教师完全可以从各种教学网站上获取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料和参考对象, 在平时的办公室里也应积极与同事进行教学研讨, 这样一来教师就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教学思路, 在面对一些教学难题的时候, 可以获得帮助并轻松解决它们。
(3) 强化资源的整合, 巩固好教学的成果。课本上那些有限的内容是不能满足课堂的需求的, 所以教师要善于开发与语文课堂相关的教学资源, 让课堂教学的效果更佳。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一般是在课后组织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兴趣小组, 就像写作兴趣小组、朗读小组, 这都是学生对语文兴趣的延伸, 老师也可以在平时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 开展以多读多写为主的活动, 为他们打好坚实的语文基础, 积累丰厚的文学底蕴。当然, 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来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发挥网络资源共享的作用。
作为教师对于语文工作要深刻地研究新课改的意义, 还要把自身的教学工作相结合, 把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相结合, 以学生为主体去设计课程安排, 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 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林.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研究分析[DB/OL].教育学论文网, 2013-02-01.
初中语文课改教学下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阅读,教学思考
一、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 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部分, 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初中语文高效阅读, 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良好的文化内涵。因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高效阅读, 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二、情趣阅读教学
学生是否能够出色完成一件事, 关键是看学生对这件事是否感兴趣。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 要以情教学, 通过这个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情感。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他们的情感化学习效果更好。初中学会的情感不仅是对学生和教师的情感, 更突出表现在对所学课程内容的情感。因此,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要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 选择能满足初中学生心理需求的内容。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要及时点评, 发挥情感的作用, 例如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加以赞扬, 利用一个动作或者一个表情代替话语传递情感, 提高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兴趣;其次, 选择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材料进行阅读教学。阅读材料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可以作为是否能够促使学生阅读的依据。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研究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材料,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阅读的趣味与丰富。例如,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春》这篇文章时, 可以通过对有关春天的描述, 或者利用多媒体的帮助, 让学生欣赏有关春天的图片及视频, 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激发;再次, 采用多模教学的方式。教师通过开展多种模式的课堂教学,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受到良好阅读环境的熏陶, 促使学生进行兴趣化阅读。例如,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可以鼓励学生分组合作, 在分组后对学生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 然后再在组内讨论, 积极发言, 通过生生间的交流使问题得以解决, 之后再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者其他形式的阅读, 提高阅读能力。此外, 教师还应该注意, 在进行多模教学时要以教学内容为中心,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强度阅读教学
“书读百遍 , 其义自见”。经验证明 , 要提高阅读能力 , 必须多读、熟读。因此, 在新课改下, 要进行初中语文高效阅读教学, 就必须保证学生的阅读质量和数量, 也就是说, 要保证学生的阅读强度。其一, 教学材料要进行适当扩展。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把课本知识教授给学生, 还要注意对课本知识的拓展。例如, 在进行诗歌教学时,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一些有关诗歌创作背景的内容, 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学生阅读的范围非常广泛, 不能只局限于对教材内容的阅读, 更要注意对课外知识的阅读, 通过学生主动阅读、查阅资料文献, 增长知识, 提高阅读能力;其二,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阅读的深度。在学生阅读时, 不仅要注意阅读的遍数, 还要注意经验的积累、思想的升华及阅读能力的提高。此时,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阅读形式, 使学生增加阅读的次数。例如, 在教学《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时,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自主阅读, 熟悉课文内容, 然后组织学生齐读, 进一步熟悉文章, 然后提出有关文章内容的问题, 如“作者要通过对白杨的描述表达什么精神”等, 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伴随着学生对文章的逐步理解, 教师可以提出更有难度的问题, 如“你阅读这篇文章的启示”。通过对整体性问题的设置, 学生主动查阅资料, 不仅透彻理解本篇文章, 而且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等。
四、审美阅读教学
新教育理念下, 语文教学是一个丰富的过程, 它不再只局限对文化知识的传递, 而且是一种学生审美过程的体验。通过阅读的审美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性得以体现。首先, 阅读语言美。语言美不仅指阅读文章的语句优美, 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体现出的语调、语音、情感流露的美。要注意阅读的语调, 对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语调及情感进行表达, 使文字赋有生命力。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文章要表达的情感很容易流露出来, 而且可以使课堂更生动, 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学生进行情感阅读创造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次, 审美阅读。审美阅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 景象审美阅读。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美, 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增强学生的阅读情感也有很大帮助。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年龄特征, 他们对于美的追求是通过外在刺激而起的。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景象审美教学的实施, 促使学生提高阅读兴趣, 进而主动阅读。例如, 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阅读时, 可以通过一些画面的帮助, 使学生更容易地体会到诗歌的意境, 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欣赏能力。第二, 精神审美阅读。在语文教学中, 不仅强调对知识的传授, 更强调精神教学。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实现人文精神教学, 开展精神审美阅读, 对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有很大帮助。通过对文章所言表达的精神的分析, 影响学生的情感,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 这一目标的实现, 要依赖审美阅读;最后, 情感阅读。这种阅读方法不仅要求阅读者在阅读时注重情感投入, 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理解、判断等能力。在情感阅读时, 通过对生活中的事物的感触体验教学, 增进学生的情感交流, 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五、结语
新课改下,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有所改变, 更注重对学生的理解、判断、欣赏等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主体的同时, 科学合理地选择阅读内容, 注重情感教学, 实现审美阅读, 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实现初中语文高效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感触 篇10
一、构筑全新的语文教学价值观
初中生兴趣广泛, 好奇心强, 求知欲强。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 教师要放下权威, 积极组织、引导学生思考, 大胆展开想象,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敞开心扉, 和老师一起去探究、去创新。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时, 要让学生明确预习课文的要求, 除了掌握课文的字词以外, 还要找出精美的句段以及本文运用的修辞方法的句子;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疑问, 反复进行阅读, 这样学生对全篇课文的思维就有整体感悟。对于疑难问题也就如同一层窗户纸, 教师一点就会明白。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既要树立威信去影响学生, 同时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 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特别要注意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当的估价, 哪怕学生犯错误, 老师也要耐心引导, 这样才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 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 建立一种互相信任的互动合作关系
1.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 建立平等、民主、愉悦、互信的课堂教学关系, 是实现学生与教师互动合作的前提。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应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导读活动。传统的语文教学, 我们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严密、教学过程的流畅, 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上, 一步一步地牵着学生走, 结果造成课堂教学毫无生气, 课堂互动对话只是一种“留声传话”, 犹如一潭死水, 激不起半点浪花, 没有活力, 没有互动的激情。
2.关注学生的人格, 尊重他们的探究结果。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应该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结果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 要置学生于平等的地位, 自己仅是平等的一员, 避免居高临下的发问甚至责问, 消除学生在交流中的畏惧紧张心理, 让学生自愿同你倾心交谈, 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言说, 质疑问难, 才能对话, 达成共识。
3.关注学生的实际, 不按循规蹈矩。无论课前的备课或课堂教学中都要以学生为本, 从学生需要出发。
4.关注学困生, 引导人人参与。课堂中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 还会有一些被动的参与者, 或根本不参与的。教师就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 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课堂上, 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更能激发同学们的互动交流的信心。
三、探胜索奇, 引导学生去探求奥秘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最有吸引力的是探胜索奇。它应该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是其培养学生求索精神的重要手段。“无限风光在险峰”, 奇异幽胜的东西都是在隐秘险远之处。越是奇异幽胜的地方就越是学生感兴趣的地方, 就越能激发学生的思考。
四、举一反三, 引导学生掌握事物的规律
随着社会的发展, 知识将越来越丰富, 越来越复杂。但事物总有它互相联系的一面, 知识本身也一样。因此, 语文教学上运用“举一反三”的原则不仅可能, 而且必要。不能“举一反三”, 就谈不到发明创造。有人说:“举一”是容易的, 讲一篇课文, 抓一个问题, 解一个词语都是“举一”, 而“反三”则困难, 这就把“举一反三”简单化了, “举一反三”是一个整体, 不能孤立来看, “三”由“一”推及, “举一”正是为了“反三”。通过“举一反三”的教学, 还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创造发明和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分不开, 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 可以引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明。锅里水蒸气冲开锅盖, 可以导出蒸气机的发明。这些是与想象和联想分不开的。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又反过来给思维以促进, 给思维插上飞翔的翅膀。
五、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课堂气氛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其核心就是把过去学生的被动接受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自主地学习, 帮助他们自主地建构知识,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掌握学习策略, 发展认知能力, 促进他们不断向新的知识领域发起挑战。所以,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要努力创建一种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并通过阅读、思考, 让全班懂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然后全班一齐思考, 一齐讨论, 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教学初探 篇11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一、借助多媒体辅助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应该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造的世界里,当我们想教他们读和写的时候,仍然应当使他们置身于这个世界里。”多媒体的发展给予了学生更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促使语文训练趣味化、生活化。因为,多媒体课件极大满足了学生的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距离,达到了“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例如在教完《观潮》前,就让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台现场直播的钱塘江观潮节目,这样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播放中国石拱桥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从真实的画面中感受课文描绘的情境,从而更好地感悟、品味文章的语言。
生动的多媒体手段有效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老师可以在讲解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在播放视频时就给学生讲解:这是毛泽东主席的名篇,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诗人伟大的抱负。在延伸阅读中,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丰富了知识,语文素养获得了提高。
多媒体的运用要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遵循适当、适量的原则。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其目的是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一张嘴巴”的不足,多媒体手段只能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的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思维过程,必须摒弃“不怕多用,只怕不用”的原则。这里提倡的是进行媒体组合教学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需要,为实现教学的整体目标服务,不能为了实现形式上的多样化而滥用多种媒体教学,要让多媒体手段恰到好处地发挥作用。
二、加强情感教育
刘勰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负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语文教师应将更多的情感因素倾注在语文教学中,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让每一堂语文课都激情充沛、激情昂扬,让学生在情感的激发下,获得美的享受、知识的提高、能力的增强。艺术的力量,不仅在于作品本身给予我们的审美愉悦,还在于作品本身能教导人们正确对待现实生活本身,从而重新品味生活,加深爱憎,最终领悟真谛。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生情,陶冶情操。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提出了“情感智力说”。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别人的情感。”语文教师在日常生活教学中不仅应该提高自身素质,而且应该通过开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和语言情境的理性认知,借助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素质教育下,语文课堂应该成为激荡、抒唱学生情感的海洋,应该让学生在情感积淀中感到愉悦,感到满足,感受到语文学习带来的乐趣。
三、加强美育
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指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语文课是与美育关系最密切的课程之一,其美育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特别是这两年来,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的重大改革,文学教育的成分大大加大,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厚重和审美情趣的丰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美育,让学生体会语文课文中的美。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看来,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首先要让学生“发现美”,然后“开发美”。比如在歌剧《白毛女》“杨白劳给喜儿扎红头绳”这一场中,通过动作、演唱、景物的融合,展现出了劳动人民的人情美:即使在黑暗的旧社会,劳动人民在对地主阶级憎恨的同时,还有着对亲人深深的爱;对罪恶抗争的同时,还有着对光明和美的热烈追求。这人情多么美,多么珍贵。
四、转换师生角色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转换角色。有人将教育定义为“教育是使人成其为人的活动”。教师的理解是教育使人成为自主的、独立的、有个性的人。教学中要体现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达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因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习活动,教学行为的中心是学习行为。教育者在教学中要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感知,提高能力。课堂的重心是学生充满生命活力与个性张扬地学习。教师是课堂的策划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需求的提供者和学习质量的评价者。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以教师讲述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成了教学的主宰,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目前,在四川新课改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因循守旧,“满堂灌”,教学方式单一,而且常以成人化标准、方式方法对待学生,给很多学生带来有害刺激和情感的伤害,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其实,师生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新课程改革后语文老师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和帮助。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实际,不要把自己当“圣人”或者高高在上的“权威者”。
参考文献:
[1]胡余君.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研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2).
[2]王南.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J].内蒙古教育,2009(02).
[3]秦志宏.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2008(35).
[4]曾学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导学”问题浅析[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8(Z6).
当前新课改下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 篇12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语文是中学教育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阅读教学又是锻炼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中心。有学者提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教学是学生语言知识积累、语文能力培养的基本过程, 是学生与教师、文本间形成互动对话的过程。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提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 我们要加强阅读教学, 使学生对语言文字形成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与情感共鸣, 感受郑振铎《海燕》爱恋故国故土的乡愁, 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爱国情怀, 茅盾《白杨礼赞》对中华民族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的赞美……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及其中蕴藏的深厚感情。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实践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 逐步培养与锻炼学生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放手让学生进行多视角、多角度的的自主阅读, 从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直至批判性总结中逐步提炼出文章主题、文章论点, 无疑更有助于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自读———共读———用读的阅读教学模式。
1. 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初读感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 这同样可以看做是阅读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与切入点。由学生初感中的分歧、偏误着手, 设计出针对性的问题情境, 无疑更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1) 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阅读教学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 使学生与文本间形成初步的、基本的接触。扫除生字词、理清故事或任务线索、掌握文章构架及主题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如赵丽宏的《周庄水韵》, 记叙的是作者三次游周庄的不同印象。初步阅读下来, 学生就能很容易地从描写仲春、小雪后、节日夜景下周庄的文字中, 发现一幅淡雅迷蒙的水墨画, 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一幅张灯结彩的七彩梦幻图, 对周庄迷人的风景产生向往之情, 进而全身心地融入到阅读学习中。
(2) 在默读中才能自读自悟。“有声”的诵读强调的是学生的语感培养, “无声”的默读则更能够帮助学生对课文内涵形成深层次的理解和鉴赏。如学习九年级下册《石缝间的生命》一文时, 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在默读课文后发言谈谈自己的体验。学生甲就提出:“石缝间倔强的生命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这句话提领全文, 野草、蒲公英、松柏的形象塑造也是围绕它展开的。”学生乙说:“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 认识自己, 从而才能锤炼自己, 成长自己, 直到最后完成自己, 升华自己。这句话才是文章所要阐释的重点, 启示我们要做驾驭生活的强者。”可见, 抛开教师引导的重要性不谈, 学生们对于文章的感悟理解也能达到教学目标中的部分任务。当然, 对于字词句的使用、写作手法等细节的体悟, 仍需侧重于教师的指导教学, 不能一概而论。而后,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再次深入文本, 进行细点讲解。
2. 合作共读———交流感悟, 群体研学
合作共读的实施步骤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步, 是针对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形成的初步感悟进行课堂讨论, 文章的感情基调、人物形象塑造、景物描写等, 都可以成为交流的话题。如余光中《乡愁》一课的教授, 有的学生提出全诗以昏暗、忧郁的情感为主调, 诗人的乡愁一字未提, 却句句在写;也有学生说“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人生的四个阶段, 浓浓的乡愁萦绕了诗人的一生。学生们的感受与文章主题都有着紧密的关系。第二步, 教师应当就学生们对文章的感知印象进行及时的梳理、引导, 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教学目标靠拢。关键是让学生们的学习思路紧紧贴近文本, 从文本中找出证明、找出答案。以前文提到的《乡愁》一课为例, 教师就可以设问:“诗人借助四个意象, 抒发了自己浓浓的乡愁, 那么是借助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乡愁的呢, 描写的对象在深浅层次上有什么不同?”这时候, 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回顾文本、交流讨论的时间, 使学生自主地探索答案。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总结出以下答案:
邮票———母子别———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船票———夫妻别———对妻子的依恋;后来———坟墓———生死别———对母亲的追念;现在———海峡———故国别———对故土的眷恋。
当然, 对于学生们的不脱离文本的其他理解, 只要说得合理, 教师也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3.“听说读写”用读———迁移运用, 巩固提高
语言学习的目的归根结底在于知识、技能的获取与运用。所谓“用读”, 就是要求阅读课的学习应当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拓展, 学习有所得。如课文讲授完以后, 可以要求学生读说结合, 联系其他文章、或人或事, 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并借此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如仿写、缩写、续写课文等都是锻炼学生写作能力及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
正所谓教无定法, 自读———共读———用读的阅读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也不是万能的, 脸谱化、模式化都是不正确的, 要因人因时因内容而定。因此, 我们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更好地探索应用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的阅读教学模式, 以适应新课改教学理念的要求。
摘要:加强阅读教学, 是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及后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发展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 可以采用自读——共读——用读的阅读教学模式, 从自读自悟、合作共读到“听说读写”用读, 逐步地锻炼与发展学生的语文阅读自主学习能力, 使其融入到语文学习中来。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初中语文课改教学下】推荐阅读:
新课改环境下的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方法06-12
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10-27
初中语文课改07-27
初中语文课改研究10-31
新课改初中语文09-11
初中语文课改体会105-16
初中语文课改反思与总结11-11
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的教学论文10-01
新课改下初中科学教学08-15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设计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