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的教学论文

2024-10-01

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的教学论文(精选8篇)

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的教学论文 篇1

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虽然有些学校已开展语文学科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但多数在内容上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简单延伸。表现为:其一,教师是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是灌输的内容。表面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但这是一种被动的参与。其二,网上的教学内容几乎等同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案,学生仿佛又是简单化地在教室里上课。网络教学没有注意到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品质、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精神等等。其三,在形式上还不能充分发挥网络所具有的协作性、交互性、探索性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特色。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为此我们应该首先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定位问题。

第一、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应是一个研究者。

教师应该是教学设计的研究者。网络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四个要素之间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管理者更是研究者、创造者。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意向、学习风格等,然后确定理想的教学内容、认知策略、教学步骤,以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该是教学资源的研究者。教师事先必须对各种来源的信息资源进行反复研究、勘比、过滤、精选、整合,然后制作成信息库,提供给学生,从而真正保证网络教学的高效和优质。第二、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应是一个引导者。

在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已习惯于被动的灌输式、听从式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很差。在网络教学中,面对多层次的学习目标和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如何自主学习,如何调用信息,学生往往显得无所适从。教师应该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辅导学生如何选择适当的学习目标和最佳学习途径,如何区分良莠信息。另外,还要引导学生看到学习的成果,从中获得成功感和幸福感,并坚定今后学习的信心。

第三、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应是一个合作者。

在网络教学中,群体合作学习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不再处于控制地位,而是学生中的一员,是一个特殊的合作者,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引导和补充,使意义建构更加完整。教师是学生可信赖的合作伙伴,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协作、研讨,不断促进学生在合作的学习环境下学习、发展。

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的教学论文 篇2

信息技术改变了生活、学习方式, 网络的发展成就了“信息爆炸”的时代特点。面对信息拥挤的网络教育环境, 视频、音乐、动画等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层出不穷,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大有从“满堂灌”转变为满堂“电”的趋势。我们不得不产生这样一种忧虑:这种“声色画具备”的课堂, 能否真正触动学生深层的学习欲望;在电影、音乐等信息环境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背后, 学生的学习热情、智慧的火花又能否被真正点燃?能够改变课堂“媒体播放跑龙套, 学生观看凑热闹, 待到学习静悄悄”的奇怪现象, 让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真正触动学生内心向学的“弦”, 是当今语文老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包括四个方面: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1]。

同时,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它认为,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 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 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 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 则要引起“顺应”过程, 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 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 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 因而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存在困难。

三、学习情景的有效创设策略

1. 围绕学习内容, 选择有效的学习情境资源

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在网络环境下, 对于现存的信息资源, 教师不应只是以“拿来主义”的观念, 信手拈来, 直接呈现, 而是应根据教学中预设的目标对资源进行筛选、提取、有效组合, 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协作式探索

案例1:八年级下第一单元《列夫托尔斯泰》

学习内容:传神的人物描写。

要求:利用网络资源, 学会人物描写的知识建构。

学习情景创设设计:有关人物描写的资料很多, 在本章知识的教学设计中, 笔者对已有资源进行认真的筛选与重组, 精心挑选的两张照片以及剪辑下来的小说视频, 与课本资料有效重组, 创设了人物描写学习情景, 充分体现写作知识的自主构建, 步骤如下:

(1) 展示托尔斯泰的照片, 学生根据照片描述托尔斯泰的须发、轮廓、眼睛、鼻子、嘴、皮肤和神韵, 这一步是检查学生已有的写人认知经验;

(2) 出示原文描述文字, 引导学生从比喻、夸张以及选取典型 (这里指人物的“眼睛”) 等以形传神的写法去作重点探究 (第一课时) ;

(3) 要求学生回家从网上搜集描写人物的优秀范例, 在课堂上交换阅读, 大家交流选取范例文章的原因, 再次明确写人的注意要点。在教师引导环节里, 给学生放映《巴黎圣母院》中一段描写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的视频, 作为人物描写的总结 (第二课时) 。

(4) 出示两幅网上以眼睛传神的照片, 一幅是“蒙娜丽莎的微笑”, 另一幅画面是美伊战争中一个孤儿凝视远方, 名字叫“他的眼神”的图片, 引导学生仿用课文的写人手法把人物特征描写出来 (第三课时) 。

(5) 要求学生把文章上传到语文论坛上, 进行网上评改, 挑选优秀作品在网站写作栏目中建立人物描写素材库 (第四课时) 。

无论是多种信息资源的组合还是单一信息的适时呈现, 均是围绕着学习内容去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的。在教学设计中, 我对信息资源进行了筛选、组合等设计, 目的是让学生在信息资源的诱导下展示已有的写作知识, 然后在此基础上吸纳新的写作信息, 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对写作知识的自主建构。整个学习过程之所以能顺利进行, 离不开所有的信息资源设计为该课学习目标服务的大前提。这些都是传统的学习课堂或“满堂电”的课堂中所不能达到的。

2. 围绕学习目标, 选择有效的情景创设模式

有关学习模式的构建, 有非常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对于初中生来讲, 课堂上如果适当给他们以学习任务并进行组内评比, 能较好地点燃出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而网络则很好地给任务式教学设计提供了平台。

案例1:围绕“任务驱动式学习”创设情境

学习内容:八年级下语文书第三单元“关爱自然”主题

教材分析:“关爱自然”选取的文章多是有关环保的科普性文章。在这类主题鲜明的课文教学上, 语文老师通常会有这么一个矛盾:如果逐字逐句的分析, 学生难免觉得枯燥无味;但要是简单地让他们悟出文章主旨就了事, 又未免流于表面, 语言文字的魅力也无从展现出来。经过反复思考, 我决定了利用网络信息环境为学习平台, 以任务机制为驱动对整个单元进行再创造学习。首先我让学生自行阅读本单元的5篇课文, 然后在语文学习网页上存放相关学习参考资料, 让他们在阅读中自行浏览, 并把疑难的问题放到论坛上寻求解决。

课前准备:在语文学习网页上存放相关学习资料, 学生自行阅读本单元的5篇课文, 并把疑难的问题上传到论坛寻求解决。然后, 给学生设计以下几个任务:

(1) 在网络或其他媒体中阅读一本相关书籍, 并推荐给全班同学。要求:做一个课件展示推荐书籍, 说明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推荐的原因以及书中阐述的哪些观点与本单元五篇文章类似。

(2) 认真阅读本单元第十五课《喂, 出来》, 根据教师在网上提供的关于此文作者“星新一”的作品介绍, 为本篇文章续写一个结尾。有关续写的注意事项通过教师提供的链接去阅读。

(3) 用电脑制作一份有关“环保”话题的海报。可以通过浏览老师提供的一些有关“环保”话题的漫画、海报链接寻找创作的灵感。

(4) 根据老师提供的几个动画网站, 浏览“环保”为主题创作的动漫, 如《摄影师的一天》、《大气球的旅行》, 仿照类似的手法, 创作一个以“环保”为主题的剧本, 剧本创作的有关知识通过相关链接提供。

在这一课的设计中, 围绕环保的四个学习任务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而为了更成功地完成自己的创作, 他们又必须回归文本, 认真研读课文的文章。如此一来, 他们既能沉下心来“走进”课文的语言文字的研读赏析中, 又能“走出”课本, 学以致用, 进行再创作。这样, 能促使学生收起心、放开脑筋、拿起笔去研讨的学习环境才称得上是有效的学习情境。

案例2:“探究性学习”情境的创设

教学内容: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的综合实践课《我也追星》。

学习活动设计:

(1) 分别从文学、科学界 (政界) 、艺术界以及体育界寻找一位名人作为研究对象, 重点研究该名人的一个方面 (学生最欣赏他的一个闪光点) 。

(2) 通过网络等各种媒体对该名人的一些“闪光点”作进一步的了解。

(3) 给该名人写一封信, 条件允许的话把它放到有关名人的专题网站上。

(4) 课堂上

A.别出心裁话名人:把研究成果通过电视节目的方式展现出来。

B.七嘴八舌论名人:在展示了研究成果后, 其他同学对此提出疑问, 研究者当场答辩。

C.妙语连珠赠名人:假如该名人出书, 为其写一篇序言;或为其写一个广告词;若该名人辞世, 为他撰写一篇墓志铭, 发表在网上论坛, 进行讨论。

由于话题本身就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 同时我利用网络中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为探究依托, 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自主探究的角色, 对于网络的资源他们能在“拿来”后进行自主地消化吸收, 在相互讨论答辩中在已有的经验上迅速生成更多的信息。如他们对乔丹舍我其谁的霸气作了理性分析, 又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探讨了金庸武侠小说的利与弊, 同时也别出心裁地给苏格拉底编写出概括其一生的墓志铭。如此一来, 学生就在搜索信息、阅读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自身思考、相互探究、动手创作激活了创作的智慧火花。

现代教育界推崇这样一种观点:课堂学习只是一个“触发器”, 真正有效的学习环境是通过课堂的启发, 带动学生课后的持续性学习。同样我也在想:网络环境下, 教师不应该“无止境地给学生展示信息资源, 聪明的教师懂得利用适当的信息资源去获得学生主动构建并生成新信息的“回报”, 而获得学生这种“信息生成”效果的重要途径就是要给他们提供“探究性学习”的环境。

3. 把握学生学习特点, 适时切入学习情景

传统课堂的“满堂灌”演变成信息技术的“满堂电”, 课堂看似花哨了很多, 实际教学效果一般, 问题在于没有将信息技术环境的引入与学生的学习节奏同步, 没有把握好信息技术应用的切入时机。什么时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切入情景效果比较好呢?根据笔者长期在一线教学的经验, 可以归纳以下几种情况:学生思维进入“知难欲退”的时候;老师学生陷入“无法可说”的时候;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到课本知识讲解的时候。

在一堂学习人物心理描写的小说创作课中, 笔者教学设计过程大致如下:

(1) 播放网上下载的中央三台“电视诗歌散文”栏目中的一个叫《我的朋友》的故事。在教学中我作了小小的变动处理, 也就是给他们播放了故事的开头与发展, 然后跳过高潮的片段直接播放结局。

(2) 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之后, 我让学生合理地发挥想象, 续写中间的内容, 要求他们刻画出主人公心理变化的细节。因为设置了悬念, 学生迫切地想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 乐于发挥自己的想象, 给故事补充“遗失”了的情节。由于影片真实感人、镜头捕捉细腻动人, 加上我多次提到要适当运用心理描写, 学生在动手写作前, 对要写的内容都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和思考, 多数学生以比平时更快的时间完成了本次作文训练, 作品的质量也大大提高。

(3) 把原来中断的故事高潮部分播放出来, 让同学们从原作的观看中再反思自己的作品, 最后斟酌修改, 总结出成功的心理描写技法。

本案例中, 只用一个网上视频, 创设出一种具体可感的写作情境, 让学生有想写、多写的渴望, 让他们在看、想、写、悟中获取写作经验, 水到渠成。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同时又引导他们在影视文学中获取写作的灵感。

四、研究反思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 是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它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 有利于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进行自我知识的意义建构。在网络环境下要有效创设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学习, 教师就得是导演, 能适当运用媒体的剪接与“蒙太奇”导演出一幕幕好戏;是画家, 能调动斑斓的色彩与线条的组接展开生动的画面;是导游, 通过驱动式的“游览”任务引导学生在语言的海洋中漫游……它能制造出一个强有力的磁场, 吸引着学生;能全方位地、多元化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 多层次地引导思维发散、拓宽思维境界、引发发散性思维, 使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等方面得到训练, 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培养出良好的学生素质[2]。对这种教学模式探索的不断深入, 必将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更多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 电化教育研究.1998, (1) .

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网络环境

一、初中语文作文的教学目标概述

明确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首要前提,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指南,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灯塔。明确初中阶段语文作文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教学活动开展有效性的提高,有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

1.激发学生开展语文作文学习的兴趣

初中阶段语文作文教学的首要教学目标就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语文写作一直被学生认为难度较大,学习起来很难,缺乏学习信心,缺少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2.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主要指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对文章讲述的内容,作者的深层次含义的理解程度。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关联,阅读写作不分家,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写作教学时,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3.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一种基于学生语文基础的深化而产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包括提升学生在语言使用、句子逻辑、文章布局、段落衔接等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网络环境下如何优化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便利性、随时性的特点,在当前网络环境下,人们的沟通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初中语文作文的教学也要向着网络环境的普遍性、随时性方向发展。因此,网络环境下教师在开展语文作文教学时,要明确教学目标,利用网络环境,从而优化初中阶段语文作文的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1.增加学生在语文作文方面的素材积累量

当前网络环境下,学生的阅读变得越来越方便,学生不需要再跑到图书馆、阅览室等地方寻找书籍开展阅读来积累素材,只需要打开电脑,上网查一下就可以得到学生自己想要的知识素材。因此,教师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要利用互联网,增加学生在语文作文中的不同方面的话题的素材积累量。

例如:教师在开展《未来的我》这一科幻作文话题的教学时,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部分课下阅读作业,让学生在课下利用互联网络来搜集相关的材料,阅读相关的科幻类作文,来积累学生的学习素材,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为学生写作的开展打下基础。

2.丰富教学模式,开展远程语文作文教学

网络环境下,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教学的发展,教师要针对网络环境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来丰富教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当前初中阶段的语文写作教学。

网络环境具有便捷性、随时性的特点,针对网络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开展远程语文作文教学。例如:建立学生与教师的交流群,随时开展远程的问题辅导,帮助学生解决语文写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教师将日常的作文讲解课程录成视频放在网络中,以便学生随时进行翻阅再学习;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自己选择其他的作文远程课堂,开展自主教学模式。

3.拓宽学生记录随笔、提交随笔的渠道

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记录随笔以及提交随笔都需要在课堂中进行,学生很多生活中的真实感悟都由于记录的困难而放弃,从而使得学生语文写作教学效率的提升受到限制。而当前网络环境中,学生记录随笔、提交随笔都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有利于学生与教师进行沟通,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感悟及时予以记录,能够有效优化初中语文写作的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建立一个提交随笔、记录随笔的交流群,随时展开交流;还可以利用论坛等来提交随笔,征集各个学生以及教师的修改意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下初中阶段语文作文教学要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需求展开。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言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利用当前互联网络便利性、快捷性、随时性、远程性的特点,积极丰富教学模式,开展远程教学,督促学生提高其自身的素养积累量以及文章阅读量,拓宽学生书写随笔、提交随笔的渠道,为学生语文作文学习、语文作文素材的积累提供方便,从而优化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周玲玲.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5(2):91.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4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已走进千家万户,它已逐渐走进我们各个学科的课堂,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在网络环境下怎样进行语文教学呢?我觉得应做到以下方面:转变教师观念,重塑教师角色;发挥网络优势,培养学生能力;优选网络资源,优化课堂效果。

关键词:转变观念;网络环境;教学方式;提升效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已走进千家万户,它已逐渐走进我们各个学科的课堂,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一个新的名字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可。网络,扩展了教与学的时空;网络,缩短了教与学的距离;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无限宽广的教学天地。网络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特点就是以数 字化促进教育信息化,以信息化优化课堂教学。下面,谈谈我对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师观念,重塑教师角色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先导条件,面对网络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网络学习和远程教育的高速发展,教师都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虽然教师这个职业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不能只停留在粉笔、黑板、教材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上裹足不前,要知道,执着传统观念不放的人肯定会被时代淘汰,所以,我们应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从现代素质教育的高度,认真研究网络环境和教学新规律,积极发挥教师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它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旧有的学科观念,不要人为地在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之间划分界线,要将网络信息有效地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让它更好地为语文课堂服务,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当今的教育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学方式由以前的填鸭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主动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在新的网络环境下,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而言,是一个指导者、促进者。

二、发挥网络优势,培养学生能力

(一)利用网络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小学生自制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再加上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这样就导致部分学生对此学科不感兴趣,对知识的理解接受较慢。网络教学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它通过运用图、文、音、视、动、色多种表现形式,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了以往教师“一张嘴、一根粉笔打天下”的局面。它直观、生动、形象的动态教学,能变抽象为直观;能超越时空的限制,认识那些未曾感知和不易感知的事物,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例如,在学习《江南水乡——周庄》时,我通过网络视频,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畅游周庄,亲眼目睹了水乡秀美的景色,学生兴趣高昂,对周庄美的认识有了一个具体而全面的了解,更加为自己的祖国而自豪。

(二)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

计算机网络教学的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它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习材料,培养他们信息的获取能力和信息的利用能力,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我们爱祖国》时,我先让学生在微机室上网查询中外历史上爱国的名人事迹以及祖国让自己引以为傲的地方。然后老师提出问题:“什么是祖国?什么是对祖国的爱?”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环境。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对各小组探究学生根据学习内容,或直接进入相关网页,或调用网上资源,根据原有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联系自己收集的资料分析、整理、探讨。

(三)利用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网络教学使这一优势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网络教学使学生有了一个更广阔的学习天地,使学生能自由自在地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中,同时,它对推进素质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写给云》时,我让学生思考云还可以变成什么。学生查找了大量科学知识,提出“云可以变成雨、变成雪、变成冰雹、变成水汽”,再模仿联系课文,自己进行了儿歌创作“你想变成什么就变成什么,小狗、熊猫、小马„„伤心了,泪水会随风飘洒;顽皮了,变成水汽让人找不着它;愤怒了,像石头噼噼啪啪往下砸!”。在网络的推动下,这样的精彩课堂数不胜数,让我深切地体会到这样的小学语文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优选网络资源,优化课堂效果

网络资源无疑是比较先进和科学的教学资源,然而,它并不是“灵丹妙药”。网络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资源的共享和资料的搜集、检索、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网络教学中可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在网络中,还存在许多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东西,教师要引导学生优选网络资源,让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当然,用不用网络,在什么时候用,怎样用网络都要教师都要根据课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例如在教学《瑞恩的梦想》这篇课文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围绕“瑞恩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有哪些关键因素”这个话题,进行网上讨论。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很多同学做到了有理有据。而这个“据”就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消化。总之,网络教学模式的运用应当因“材”施教,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来选择运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发展。

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的教学论文 篇5

【摘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当前网络环境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网络资源来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许多英语教师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此,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网络环境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阐述笔者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网络环境 初中英语教学 应用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初中英语的教学模式也相应的发生了改变,不过,从各大学校的教学情况来看,阅读教学板块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只有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实状况做一些充分的了解,才能切实的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

一、网络环境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1.物质设备上不充足。充足的物质设备,是实现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的基本物质条件;否则,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效果,就很难有较大的改观。但在部分初中学校,特别是城镇地带的学校,多媒体设备等设施还不是很完善,有的学校只有少数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有的学校多媒体教室数量偏少等等。

2.时间投入不足。学校的部分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握课堂的网络教学时间,虽然借助了网络资源来配合阅读教学,但时间投入不足。这主要是少数教师尚未完全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在加上经验不足,所以,网络阅读教学的时间就没有得到保证。在这种教学氛围下,学生的阅读兴趣低,教师的教学兴趣也往往会受到影响。

二、网络环境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视野往往局限于教材、辅导材料。当某些学生想深入了解某一篇课文时,由于缺乏相关的资料,只得作罢。但在网络环境下,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弥补了该点不足。学生只需通过学校的网络设备,即可找到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尽最大可能充实各种网络设施、多媒体设备,保证教与学都能较好的开展。有了物质设备作保障,教师就有了发挥自己专长的物质基础,并引导学生课后查询相关的辅导资源。

2.创新教学模式。通过网络技术,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模式,从而提升课堂阅读教学效果。一般来说,阅读教学的内容都是关于某个事物、某个地区的风俗等的相关介绍,而很少以对话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在阅读字数较多的文章时,难免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可以增添一些新鲜活泼的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在网上搜集与教材内容相贴近的英语对话,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穿插播放,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设置一些启发式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内容。教师在抓住了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灵活的设置教学情景,使阅读教学不仅仅停留在都“读”的层面,还可以延伸至“听”、“说”的层面,强化学生的记忆。

3.选择合适的阅读素材。能否选择合适的阅读素材,也是阅读教学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前提。因为在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资源庞杂,教师或学生如不能选择恰当的阅读素材,反而不利于阅读教学。在材料的选择方面,教师应把好关,争取所选材料“精”而“少”,这样能节省时间,同时能实质性的提升阅读质量。对于学生的课后阅读,教师可以制定一些原则,使学生在选择材料时,不至于偏离教学方向。同时,为了配合对本文的理解,下面展示一个教学案例,例子如下:

教学目标:本文选择人教版初中英语九年级的Unit 12 Section B 3a来作为教学内容,借助于网络环境,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增加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步骤:

1.在导入课程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本篇文章的内容,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或播放一段幽默的视频来引起大家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2.导入课程之后,教师给学生5-10分钟时间快速浏览全文,并要求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3.设计一些简短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What is Wang Kun ?How of person is he? What is the central idea of this article ?

4.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次朗诵该篇文章的录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插入视频。同时,要求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找出本文的各段的中心句子。与此同时,提问:How many kinds of table manners are mentioned in this article? What are they ?

5.进入细度课文的阶段,要求学生阅读完课文之后,能自告奋勇上台和教师对话。例如,教师:Are you interested in this article ? Which part is?

学生:Very interesting,my interedted is the second paragraph.教师:Could you talk about specific?

学生:Year!I want to know the specific customs and habits of France.……

6.进行几组对话之后,教师可以播放备课时,在网上搜集的关于法国风俗习惯的各种视频资料,深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7.总结课堂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本文简要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指出了其中两点不足之处,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同时,笔者对网络环境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应用做了一番比较详细的分析,提出了三点意见:首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其次,创新教学模式;最后,选择合适的阅读素材。希望通过文章分析,有利于初中英语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的教学论文 篇6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以计算机技术和因特网为代表的新的信息,带来了教育资源的极大丰富和易用性,网络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获取知识的渠道,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也为英语教改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主要表现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汇集大量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学习英语教学领域的最新知识,并能得到专家提供的“个性化”的教学指导;英语教学的内容、教材、教学手段及考试等,都可以因人因需而异,充分实现英语的个性化学习;同时,网络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及其它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以模拟现实环境;甚至师生无须见面,就可以利用网络讲座、E—mail、BBS等信息技术进行英语教学。

无可置疑,英语老师们普遍感到了网络所到来的便利与优越,但我也感觉到了英语教师最关注和迷惑的是关于教学模式的选择,即落实到具体操作上出现了一种盲目性和无序性,因为这毕竟是一项崭新的课题,尚无章可循,笔者在课程整合的实验中借鉴了许多专家的优秀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有效的探索,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依据网络本身的特点和教育本身的规律,网络教育与英语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的选择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实现:

一、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兴趣出自好奇.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选择贴近生活,具有时代特点的事例.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地创设优美的情境,做到有物有意,使学生置身其中,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知识的浓厚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教学初中英语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Unit 9 It’s raining 时,我制作了大量有关天气和季节方面的图片.首先链接了一个四季的配乐的诗歌朗诵,让学生感受到四季气候的特点.接着播放了几个画面: wind-刮风,rain-下雨,snow-下雪, cloudy-多云, sunny-晴天.同时在播放时,点击相关的单词,可以朗读数遍,学生跟读几遍.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了这几个单词,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融入英语学习的情境之中,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二、利用网络优势,探究教学内容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在教授初中英语人教版第三册的第3课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时,这个单元提出的是废气,废水,垃圾污染的问题;,我有意抛弃了传统的讲读教学过程,设计出了下面这样一个探究式的教学过程:

1、问题收集:由教师和学生提出问题,整理归类,供以后研究学习讨论;

2、选择探究方向:学生凭兴趣自由选择教材中的一种污染来进行探究,探究方向相同的学生组成一组,以便分工协作,发挥团体优势;

3、资料查询及讨论:由学生利用各种渠道(图书馆、因特网等)查找所需的资料,然后组内进行集体讨论;

4、成果汇报:由各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本组探究学习中的心得体会及研究成果;这样的教学过程,极大地挖掘出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潜力,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种学习乐趣。

三、活用网络教学,培养协作能力

教育信息化意味着教师不再拥有控制知识的“霸权”,传授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将走向多元化,网络将代替教师的部分职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将由传统的“教师—学生”关系转向合作与

对话,因此,教师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应该学会以一位辅导型和探讨型的对话姿态出现的web教师,实现教学活动的协作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功能。

以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为例,我采用“参与协作式”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要目标,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影视资料,自行选取镜头,设计剧本,人人试当“编剧”,结合所给的图片、动画、录像、人物对白等,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创造,把静态的文字转变为动态的画面,使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创造。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1)演示从影视库中剪接下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动画、录音、录像等),要求学生每四人为一组,根据所见资料,编成电影剧本。

(2)抽查学生所编剧本,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出来,让大家分析改编后剧本的优缺点,重点放在对细节描写、场面描写、对话描写把握的精确与否上。

(3)让学生根据剧本排练成课本剧,自编自演,通过角色的扮演充分体验人物情感和文章的所折射出来的人生况味。

(4)学生谈感受与体验:我专门以此为专题在论坛上组织了一次讨论会,要学生畅谈体验和感受。

事实证明,由于采用编剧的新形式,加上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优化组合,学生兴致盎然,热情高涨,气氛活跃。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开发,他们既能根据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心态,给剧中人物配上适合的对白、动作等,还能指出何处可加上一些合适的人物神态和舞台布景,以配合人物的不同的内心感受。他们层出不穷的好点子大大出乎我意料之外,由此可见,学生的可朔性是极强的,关键在于怎样发挥多媒体形象性直观性的长处,并与教学形式实现最优组合,引导他们挖掘自己的潜能,促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开发和加强,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自觉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四、整合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1、教学理念有了转变。开展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研究,最关键的问题是有效促进了教师自身理念的更新与转变。即由过去的以“教”为主的传统英语教学旧模式,改变为现在的以“学”为主的“整合”教学新模式,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都得到全面改观,从而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式”或“被填灌式”的学习状态,转变成为现在的自主式与开放式的主动学习状态,极大地改变了死记硬背式地学习抽象的英语知识、思维活动受到严重压抑的状况,充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特别是调动了他们的思维积极性,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2、教学资源得到丰富。通过整合,把英语学科和信息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3、教学模式得到创新。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实验中,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我根据学生特点,利用网络环境优势,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舞台,提高了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4、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得到提高。传统学校教育强调的只是书本知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重

视不够,课堂教学的小环境与学生丰富多采的家庭、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严重脱节,面对信息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通过整合,把以教科书为中心转向利用多媒体组成的教材体系和社会大课程中。学生可以方便的获得书籍、光盘、网络上的信息及软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以此提高实践能力,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5、理想的英语学习环境得到营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理论都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协作、交流与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良好学习环境。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由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拟音、音乐等音频信息,这种多媒体信息的集成功能为学生学习英语学习知识创设了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课文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英语课上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不仅大大提高了他们对课本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从而形成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以及独创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实现,发展了他们的个性品质与智慧潜能。

网络环境下拓展语文教学的探索 篇7

一、利用网络环境下拓展语文教学的优势

1、高效的资源性

互联网作为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可以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信息化网络的建设为利用网络拓展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可以使教学涉及到的教材以外的事物、现象等现实生活中学生积累不多的、比较贫乏的都生动地、具体地、直观地再现出来。

语文教材的插图是有限的,教师也不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使用课件无限制地进行展示。教师利用网络为学生明确方向,提供有效的检索方法,学生就能快速的找到相应的高清相册、动态视频等内容,不同的内容来自不同的作者,每位作者的视角、体验各不相同,因此学生在观赏学习的过程中无意识的就形成了一种多角度感悟。

语文朗读能力的训练也是教学中特别重要的一项内容,语文教材没有配套的示范录音磁带,传统的朗读教学示范就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网络上有很多专业人士对相关文章的范读,那种效果我们普通教师很难比拟。通过整理既可以用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多听多练,既是学习语文知识也是在欣赏文学作品陶冶情操。

2、学习的主体性

在时间方面,什么时候学,每次学多长时间,都由学生自己把握;在学习的内容上,围绕教师指导的基础知识,可以“无限”地拓展知识面。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著名作品选段,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到完整的作品进行阅读,从作品的整体上进行感知;还可以横向比较,找到同一时期不同作者不同文风针对相似现象的作品学习。这种能保证完成整体学习任务的网络学习,不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不会影响到他人的学习进度,在现实的课堂学习中,这种因人而异的自主性学习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网络环境下拓展语文教学的思路

1、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不能忽略。学生只是在互联网上简单的获得无层次、无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不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同时,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垃圾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对学生“放手”也要若即若离地陪伴。

2、科学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

语文学习需要的资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有意识以网络的形式提供给学生的,这些资源是教师有意识提供给学生的,并不是由学生自由搜集到的,但是为学生学习奠定了基础,避免学生漫无目的浪费时间。

另一种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拓展知识,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网络上搜寻到的信息。教师只是划定一个范围,给学生一个方向。学生通过对信息的获取和加工,不但充分扩展了课堂教学的知识面,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获取资源的同时也是学习、掌握、理解的过程。

3、有效利用多元化网络平台交流

网络的交流形式是完全开放的,单纯的从理论上讲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看见。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交流体现的是过程性交流。针对同一个学习内容,大家可以“你一句,我一句”时时交流,可以是文字还可以是语音,甚至一个图片,一个表情也能表达一种态度;如网站提供的个人空间、论坛、日志等,可以将问题摆上去大家一起解决,也可以将自已的看法晒出来;不分老幼、行业、种族等约束,都可以一起讨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但加深了印象,而且多角度、多层次的拓展了知识面,既拓展了知识也增强了人际交流的能力,虽未行万里路却可以读万卷书,虽未曾谋面却一路同行。

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的教学论文 篇8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协作学习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1、网络教学的协作学习

1.1有助于学习个体的自我发展,有助于学习者高级认知能力发展

网络环境的协作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能使学习过程生动而丰富的环境。这种环境有助于维持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提供一个更加自然的学习场所。在这个场所中,系统与某个学生交互作用,而且尽量根据学生的需要将教学个性化。协作学习是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环境里学习,以此激发认知,使学习内容社会化地丰富。因此,协作学习对于促进学习个体的特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场所,为学习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空间。

1.2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有助于语文教学改革

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协作学习的优势在于:在同伴间进行协作学习显然要胜过个人的努力。他们共享的不仅是学习的资源、学习的过程,更是智慧的结晶。通过对课堂集中教学、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协作学习的环境中,学生彼此间的学习成就是呈正相关的。也就是说,通过协作学习,当其中一个学生达到他的学习目标时,其他的学生也能够达到学习的目标。这样的学习方式,对语文教学改革大有裨益。

2、研究的理论依据

2.1阅读学理论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认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 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教育大辞典》(卷一)界说为:“从书面语言获取文化科学知识的 方法,信息交流的桥梁和手段。”前者着眼于阅读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后者着眼于阅读本体的社会功能,均言之成理。章熊、张建华同志认为:“阅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语文教学的再认识》),指出信息不仅需要“筛选”,而且要“结合”储存 材料,引起“思考”。

2.2协作学习的基本理论

协作学习是一种为了促进学习、由某些学生协作完成某个给定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在协作学习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的成功密不可分,学习者之间以融洽的关系,以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荣辱同当。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3、协作学习的设计

协作学习的设计大致可分为情景导入、自主探究、协作攻关、互动交流、反馈讲评、归纳小结、课外拓展几个环节。这些方法通常把学习者协作学习过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分组、进行学习、最后评价。在三个阶段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的特征,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我们把协作学习设计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协作群体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协作资源的设计、协作方式与策略的设计。下面以初中语文《数字杂说》这个网络课的协作学习设计为例,探讨这四个阶段的设计情况。

3.1协作群体的设计

(1)特征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又称特征参数取样,是通过CSCL进程中的注册与特征测量予以实现的。注册的结果是生成了学习者基本情况表,学习者基本情况表位于学习者档案库中;特征测量的结果是生成了学习者特征库。

(2)分组

分组的过程使得学习者由独立的个人状态转变为有机结合的协作组状态。因此在整个Web学习系统中,合适的分组是协作学习进行的前提条件。在新学年开始,本班就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差异、认知能力差异和学习方式差异,组建了平均水平差异不大的四人学习小组。

(3)学习进程

A:组准备

对于一个协作组来说,分组过程把若干学习者组织到了一起,学习者形成了一定规模和一定结构的集合,但这个集合并不具备协作组的互动因素。同时分组过程对学习者来说是透明的,学习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于一个小组中,而且即将与他人建立一定联系。因此从分组到任务学习需要经过一个准备阶段,我们称之为组准备。

B:组进程

在组准备过程后,协作组的属性以及与特定学习任务相关的控制都已经确定,协作组成员就可以为共同的目标而实现协作学习了。

本课一共设计了五关测试,提供了学习的特定内容和特定任务,提供了各种辅助学习的课件、其他资源库链接等,提供了需要协作攻关得以完成的基本素材、工具或相应功能的软件等。协作组成员在组进程中的互动行为将被记录下来,并作为过程信息存入对应的学习过程库中,作为教师评价协作组成员实现学习目标的依据。

(4)测评

组进程结束后,协作组成员进入测试评价阶段。测试的内容包括对各个学习者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和协作组学习过程中协作程度的情况。通过在线测试得出的成绩被记录到自测成绩库,教师可以通过输入网址http://服务器名/xyh/teacher.htm来及时掌握学生情况。总结评价完成以后,学习者被告知评价结果,一次特定任务的协作学习过程结束。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下一步的教学活动。

3.2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资源设计就是要提供实现学习者进行协作活动所需要的资源与设备。在《数字杂说》这个网络课件中,资源设计的结果是学习数字相关知识所需的信息资源,并确定每种资源在学习中的作用。

3.3协作方式与策略设计

在策略设计中,大致要围绕协作组成员学习完成三个方面的任务:协作组参数设计、协作组学习程序、协作组学习方法。协作组参数设计是针对如何分组以及如何分配情境中的角色而进行的。协作组学习程序是指协作组学习活动的序列,即协作组的交互进程。而协作组学习方法的设计规定了协作组在学习某一特定主题内容时的形式,如竞争模式、合作模式、教学相长或顾问模式。

4、结论

协作学习策略与模式已成为跨越各个年级、课程内容和学习层次的主要学习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再是竞争的对手,而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实验证明,有效的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设计能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得到快速的大面积的提高,使学生乐于阅读,勤于阅读,发挥出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应用中能够取得的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黄荣怀,《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 》

[2]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3] 余胜泉,《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上一篇:脚踏实地 立足本职 在平凡的工作中无私奉献范文下一篇:叙事类高考材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