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与图书馆阅读的结合论文(精选8篇)
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与图书馆阅读的结合论文 篇1
网络环境下的阅读与写作教学
湖南省衡山县第四中学 赵新连
(一)现状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也影响到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写作教学。本文试图从目前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现状,网络环境下的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整合信息技术利用网络环境开展阅读与写作教学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利用网络环境来开展阅读与写作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 网络环境 阅读与写作教学 现状 特点 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2000年10月26日,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的整合。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和探索业已拉开帷幕。网络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动力推动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进行革命。随着网络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广泛运用,网络环境中的教学以其特有的灵活性和高效性,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
语文,是人们学习、工作,赖以思维并进行交际的基本工具。当信息化成为当今人类的重要特征,信息高速公路上的WWW(全球信息网)、E-mail(邮件)、Archie(信息查询)、Netnews(网络新闻)、QQ(网络聊天)等多种服务正在明显地改变着人类交往、学习乃至工作、生活方式的时候,传统的语文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在阅读方式上,将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并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进行高效率的检索式阅读;在写作方式上,将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和语音输入,从传统纯文本写作到超文本结构的谋划与写作,并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走向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以及在远程交流中阅读与写作的协同化和群体化(如上传、下载、聊天等)。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的这些变革,是不以传统的经典的语文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国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上机能力还不强,掌握网络技术和学习新的阅读及写作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语文教育者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整合的争论多于行动,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现实,转变观念,认识网络,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大力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二)特点
所谓网络环境,是指构成国际互联网(Internet)以及与国际互联网相连的局域网络物理空间的各种硬件设备,以及形成网络正常运行空间的各类软件。网络信息,是指网络上储藏着的各种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信息内容本身、记录信息的载体、信息的表达形式、信息组织的结构和信息传播的手段等要素。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是指经过人们选取、组织、序化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容特点,在数量上具有海量性,在种类上呈现多类型、多媒体、跨地域、跨语种的特点;在分布上是分散、开放但具有独特的超文本链接和模糊检索关联的统一体;其形式特点则凸显出交互性,基于电子平台、数字编码基础上的多媒体超越了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集中了语言、非语言两类符号,能从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媒介,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事件,能触动人类的不同感官经验,在本质上成为人机互动的共享媒体;在效用方面,具有共享性、时效性、强转移性、强选择性和高增值性等特点。网络信息资源的上述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这就恰恰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倡导的主旨。当不少语文教师正在对传统的CAI课件欲做不能、欲罢不舍的尴尬局面中,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已经展现出更广阔的天空。一位具有时代感和责任感的语文教师,不能不对此予以强烈的关注和积极的投入。
语文教育信息资源是网络信息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它在网络计算机上的存储位臵,可分为泛在资源、导航资源和本地资源。泛在资源即未做过信息代理的学习网站,包括大型网站的搜索引擎以及其它广泛存在的网络信息资源。导航资源一般作为学习的辅助材料,它通过目录的形式已完成了非本地资源的信息代理工作。P2P导航资源,是页面到页面的组织方式。它主要以标题的形式组织代理信息资源,点击标题即可到达文章的真实IP地址;S2S导航资源,则是站点到站点的组织方式,如网站首页的友情链接等。本地资源是指存在本地服务器或计算机上的信息资源,内容经过深度加工,结构良好,如CSC电子备课系统、K12教学资源等也属于此类资源。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结合学校的网络硬件环境实际,选择利用不同的教育信息资源。
近几年来,中文网络教育资源与日俱增,以语文教学为主题的教育网站也有了一定的数量。过去语文教师中只有极少部分的先行者费时费力封闭式地制作课件辅助教学的状况,将由于网络环境中教学资源的日益丰富和开放而得到根本的改变。现在很多的教学网站(页)就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
(三)整合
近年来,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基础教学领域的迅速扩展,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及其培养在各国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美国对中小学信息素养的要求,简而言之有以下八条:
1、具有信息修养的学生能有效和高效地获取信息。
2、能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
3、能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4、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
5、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
6、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
7、能认识信息对于民主的重要性。
8、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根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信息论看理解能力,它应当包括高效获取信息,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有效地吸收、存储并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而表达能力,则应当包括运用文本和超文本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并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基于上述的理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在语文的理解和表达体系中,阅读与写作是最重要的板块。如前所述,在信息社会的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因此,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力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指导学生学会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和写作。
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大致有五种类型:一是为大体了解读物内容的浏览性阅读,二是为透彻理解读物内容的理解性阅读,三是为获得审美愉悦的鉴赏性阅读,四是为提高写作能力而进行的借鉴性阅读,五是为研讨特定的探究性阅读。从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看,浏览性阅读(博览)和探究性阅读(精读)未能受到重视。因此,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应以博览精读为目标,使学习者以现代化的开放性的阅读心态,适应网络信息全方位、高密度的资源特征和呈现方式,适应信息社会对新一代公民文本表达并兼具超文本表达能力的要求。
浏览性阅读要求是经常浏览书报杂志和网络信息,能快速提取主要信息,准确筛选所需信息。探究性阅读则要求围绕专题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并能针对专题提出自己的某种见解。阅读过程中的浏览与探究,整体教学过程中的阅读与写作,都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在上,可以指导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的有关文本,并进而开展探究性的系列活动。在教学过程上,湖北省李克刚老师设计过如下的学习流程:
1、明确方向,提出建议。如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组织学生在Internet环境下,以“传记文学”为方向进行阅读,进而要求学生在网络上把该文改写成《刘和珍君传》。
2、主题搜索,制作卡片。在明确方向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搜集某一主题的相关资料,制作读书卡片,初步筛选、收集信息。如在开展《祝福》阅读教学时,有的学生就通过搜索引擎在网上寻找相关信息,把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集中在一起进行。
3、归纳整理,分析理解。即引导学生对各种资料进行归类,学生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4、展示观点,深入认识。在占有大量信息并进行初步归类加工后,引导学生继续完善、加深对阅读主题的认识,对重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理解事物事理。在网络环境下可以组织学生在聊天室里写作,发表看法,交流意见,衍生创造出新的信息。
网络环境下以博览精读为目标的阅读,是以信息论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阅读对象除了传统的书籍报刊外,还有更为丰富的即时的网络资讯、多媒体信息。通过博览精读,学生将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为联系生活提供更多的条件,从而扩大学习时空,激发写作兴趣,有效地强化作文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时下的网络空间已经为学生发表作品提供了极为自由和广阔的阵地,学校、学科、班级、个人主页正层出不穷,E-mail(电子邮件)、ICQ+Netmeeting(网络寻呼+聊天室)、BBS(电子公告栏)、MicroBlog(微博)等也都可以成为学生发表作品交流信息的良好载体。学生对作品发表欲的满足,将直接激发创作欲,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同步提高。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桑新民博士指出:“网络教育模式必须完成教师灌输为主向学生自主与协作学习为主的关键性转变”。教师有各自不同的专业,但各专业教师共同的使命则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网络技术当然不是包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但毫无疑问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包括语文科在内的各专业教师首先必须自己先学会高效地学习。然后才能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这个环境更好地学习。
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与图书馆阅读的结合论文 篇2
一、超文本整合模式网络阅读教学
这种模式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充分体现了网络阅读的交互性和共享性,在实施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可通过网络资源实现非线性互动。教学内容既源于教材文本,又与传统文本有所区别,以文本为基础,又在多个维度有所超越,实现了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关联,有效地解决了学习资源瓶颈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网络操作要求不高,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也较低,在具体实施上,师生也不并非一定要在互联网教室开展,仅需在传统教室内开通必要的网络设备即可实现超文本整合模式阅读教学。该教学模式分为三个大环节,其中只有第二个环节是在集中教学时进行,并要求根据需要灵活选择网络资源的运用策略。
(一)围绕课文,超前链接浏览
提前进行课文预习,是比较常见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对课文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也有利于其更好地掌握生字生词。通过网络进行课文内容超前预览,可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信息浏览,自行筛选与课文相关内容,这样学生在集中教学过程中可获得更多有价值网络信息内容,而在预习阶段既可以接触较丰富的网络信息,又可以实现阅读量和理解能力的同步提升。超前链接预览预习对于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和网络搜索应用能力有也大有裨益。教师在该阶段可有重点地对学生实施信息搜索指导,在信息选择和信息应用方面也应给予引导。
(二)细品精读,充分吸收网络资源
教师在实施集中教学过程中,可指导学生对课文重点部分进行细品精读。这一过程既是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是使学生充分吸收网络资源的需要,科学利用各项网络资源并与学生个性化需求有机结合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五个方面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语文阅读集中教学:交流共享信息,整体感知;丰富智力背景,加深理解;浏览欣赏信息,促进体验;问题导向阅读,释疑解惑;加工处理信息,丰富语言。
(三)拓展课文,延伸专题阅读
对课文进行延伸阅读,拓展课文知识覆盖面,能够有效增加学生阅读量,实现课内外的顺畅沟通,并可实现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在该环节的重点在于深入挖掘课文延伸点,指导学生围绕特定专题进行网络搜索,从而实现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问题指导模式网络阅读教学
基于互联网的问题指导模式网络阅读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组织并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问题指导模式网络阅读教学,从表象上看,学生的各种网络搜索和预览操作较多,运用的互联网的手段也比较复杂,但从本质上看,其根本目的依然在于更加深入地学习课文重点问题。在互联网上实施的各项网络操作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更加深入地学习和掌握课文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在网上的信息搜索和处理,都是创新开发学习的工具,该学习模式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具体细分为八个教学环节:
(一)读通课文,掌握大意
通读是学习课文的前提和基础,在课文学习之前掌握课文大意是最基础的阅读要求。通过互联网,可使学生在更短时间内完成课文通读,更加迅速地对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有一个基本掌握。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对学生搜索和预览的网络信息给予适度的概括和补充,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面。
(二)提出问题,通贯全文
问题指导模式网络阅读教学中,问题是核心,也是载体;是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是破解课文难点的突破口,也是互联网教学的切入点。实际教学工作中,问题可以由学生自主提出,也可由教师引导提出,应重点关注的是问题必须围绕课文的中心,通过问题的提出,可使学生完成课文的整体贯穿,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三)自主学习,深入探究
阅读问题确定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对课文进行认真研读,对问题核心语句和关键内容要反复推敲,并尝试自行解决问题。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借助网络资源,通过网络搜索来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应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跟踪,帮助学生总结和发现处理网络信息的具体方式。
(四)分组学习,共同提高
在自主学习阶段,学生往往会遇到很多个性化、细节化的问题。此时教师无须进行面面俱到的解答,可借助分组学习的方式,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补充。学生互助学习小组可由4~5人组成,组员可以固定,也可随机选取。在分组学习过程中,既要发挥互联网的沟通优势,也要注意发挥小组成员间的沟通作用,引导学生相互帮助、共同提高。教师在该环节的重点应放在交流环节的创造和交流过程的引导方面。
(五)提供资源,补充知识
分组学习结束后,教师应根据问题指导模式提出的具体问题,对学生搜索和整理的各项网络信息内容进行总结,明确提出网络信息的选择要点,给出必要的网络资源。可直接给出相关网络链接,也可给出网络信息标题内容,引导学生完成目标网络信息的搜索。在引导学生进行网络资源阅读中,要时刻提示学生注意信息的相关性,不要被繁杂的无用网络信息干扰。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网络信息选择方式,通过网络信息的整理,达到提高认识、拓展知识、提升能力的作用。实现对课文知识要求的必要补充。
(六)整理提高,构建体系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网络阅读学习,学生对问题将会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但教师应该注意到,网络信息内容往往是分散的,在信息系统性上存在一定欠缺,由于学生的知识和阅历有限,从网上获取的信息可能会对学生产生片面的影响,教师要注意教学中对网络知识的总结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
(七)充分交流,积累提高
充分交流可发挥网络资源丰富的优势,在该环节教师可组织开展全班大讨论,围绕课文重点进行充分沟通,既可以体现基于互联网的问题指导模式的优势,又可以同步完成学生的积累提高,对于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也有所帮助。教师应针对网络问题教学中学生遇到的瓶颈问题,针对不足开展教学,指导学生完成对网络资源和网络内容的总结和提高。
(八)回顾延伸,提高兴趣
在基于互联网的问题指导模式的最后一个回顾环节中,教师要通过整体回顾的方式,将之前所学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回顾,从而完成知识重建、知识延伸。该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主动阅读的引导,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进入更加广阔的阅读空间。
三、互动拓展模式网络阅读教学
基于互联网的互动拓展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网络资源共享和交互为基本方式,教师则发挥指导和引导作用。该模式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基于网络开展特色阅读教学。该模式具体细分为六个教学环节,在运用该教学模式时,主要突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目标导向:目标导向的意义在于学生是带着具体任务开展阅读活动,在特定的目标中完成学习任务。具体应用情景可包含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通过目标导向实现任务驱动。目标是学习的动因也是交互的中心,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定中要重点突出目标的内在性,并要充分兼顾阅读教学特点。
2.沟通互动:在基于互联网的互动拓展模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网络与课文等多个维度的充分交流,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体会到获得知识的快乐。互联网的开放性为所有学生打开了一扇充分沟通的门,每一个学生都可在网络沟通交互中充分体现个人兴趣,学习更具个性化,在教材与网络互动中,对于提升学生主动实际能力也具有积极作用。
3.提升能力:基于互联网的互动拓展模式对于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效果十分明显。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指导学生围绕单一内容开展阅读,这种“一条腿走路”的模式显然存在缺陷,通过网络资源的共享,可深度拓展阅读主题背景,加深阅读知识理解,从而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4.凸现个性:基于互联网的互动拓展模式可在保留语文学习基本特点的情况下,向学生提供更具个性化的菜单式阅读服务。这样,学生的学习资源得到了极大丰富,学习方法更加多样,也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四、专题研究模式网络阅读教学
基于互联网的专题研究模式阅读教学是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学习专题确立过程,通过网络信息的探究和获取,完成信息阅读和整理,最终实现知识面拓展和阅读实践能力提高。通过专题研究,学生能够取得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探求意识和创新能力。
基于互联网的专题研究模式阅读教学是基于课文的网络阅读延展,该模式不局限于原课文内容,学习开放性更强,专题确立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在实施专题研究过程中同步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综合读写能力,学生在专题研究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得到提升。基于互联网的专题研究模式的具体操作环节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一)研究专题的确定
研究专题的确定是基于互联网的专题研究模式阅读教学的开端,该环节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确立研究专题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兼顾研究专题价值和意义的前提下,突出学生自主性,引导学生将研究专题定位在综合性较强的层面。从具体操作步骤上看,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确定专题,既要有宏观方面的统一,又要有微观上细节的差异,从而更好实现网络资源的深度挖掘。从研究专题具体内容上看,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课文内容来确定拓展方向,例如《莫高窟》学习过程中,可围绕莫高窟的探究、莫高窟的形成、莫高窟的反思等方面来确定研究专题。二是根据多篇课文的共同特点确定专题,可按照课本中的单元进行课文划分,找到单元课文中相似点,根据这些课文的共同特点确定研究主题,并在确定主题后围绕它开展深入研究。三是探究课文内容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部分,例如在《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从肖邦的生平、学术成就、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研究,指导学生对肖邦的爱国精神、创作成就等进行深入研究。四是研究主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根据与我们生活实际相关的社会话题或具体事件,引导学生自主确定研究主题,对生活体验、亲情关系、人生思索等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指导学生对所研究主题进行阐述和表达。
(二)具体方案的确定
基于互联网的专题研究模式中,方案确定情况直接影响最终研究活动的成效。方案是开展研究的指南,教师在引导学生确定具体方案过程中,要站在学生自身角度思索问题,探究学生内心活动;要找到符合学生特点的思考方式,探求学生习惯的叙事模式,找到学生可接受的方案框架,既要使方案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又不能拘泥于形式。方案确定过程中,时间、方法、分工、保障、形式等内容是不可或缺的,在设计方案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要根据学生特点来确定方案,注意学生互助小组的互补性,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互助意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发挥。在具体方案确定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具体方案进行相互学习和相互点评,找到方案的优点,也要分析方案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方案确定后,要对互助小组进行个性化分工,围绕方案各自开展阅读活动,各自独立在网络上搜索和下载信息内容,资料收集完毕后,以小组为单位对网络资源进行归纳,最终形成方案成果。
(三)引导学生自主研究
根据前期确定的研究方案,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方案开展深度阅读、大胆假设、系统检索、形成结论、论证结果等一系列研究。该过程是学生进行网络阅读的核心过程,也是对学生网络阅读能力要求最高的一个环节。在该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大胆放手学生进行自主研究,让学生真正做到课内外兼顾,网上网下同步,能力方法同提升。引导学生在自主研究过程中实现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在这一环节开展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课本阅读基础教学、网络互动阅读教学、课堂小组互动阅读教学等,使学生通过网络主动收集整理信息,自发创新学习方法,灵活处理课本与网络信息之间的关系,自主完成信息应用升级过程,亲身获取互助的快乐,亲自体验自我学习的乐趣。在专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也能同步获得知识启迪,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研究成果沟通交流
网络提供的开放环节,使网上沟通并行交流变得十分顺畅,基于互联网的阅读教学正是充分利用了网络的开放特点,通过网络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各个维度的交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最终的成果展示模式可以多种多样,只要学生能够接受,利于学生成果表达的模式均可,推荐采用小小发布会、成果统计表、成果展示网页等形式。
(五)最终评价总结阶段
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与图书馆阅读的结合论文 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阅读教学;图书馆阅读;语文教学
目前,现代人的阅读方式逐渐由传统阅读向网络阅读转换,这其中,网络阅读正发挥着先进性的作用,它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现代人的阅读方式,使阅读活动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当然,这也给传统的图书馆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不利于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做好阅读教学与图书馆阅读的结合呢?该如何为学生健全地发展做好保障工作呢?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论述。
一、网络环境下有效将阅读教学与图书馆阅读结合的必要性
为了充分发挥图书馆阅读的作用,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质量,在教学时,我校初中语文组针对《学校图书馆阅读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学习质量。而且,我课题组同事杜老师对《如何在阅读教育与图书馆阅读衔接中发挥学生自主性》进行了研究,其文章展示了阅读教育与图书馆阅读衔接的重要性,也通过一些案例的研究说明了两者结合的意义以及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所以,在他这一角度的研究启发下,我意识到网络环境对两者结合是存在一定冲击性的,因此,我将本次研究的角度定为了《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与图书馆阅读的结合》,重在研究如何处理好网络、阅读教学、图书馆阅读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为学生健全地发展做好保障工作。那么,网络环境下有效将阅读教学与图书馆阅读结合的必要性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弥补图书馆资料的有限性
图书馆再大所能容纳的书籍也是有限的,而网络则不一样,它的资源可以说是无限的,是在不断更新中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与图书馆阅读相结合时,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性,这对学生阅读兴趣的保护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2.网络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并不是所有的知识他们都能理解的,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点还是需要网络工具的辅助来进行理解。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大意,同时,也能有效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
总之,在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有效地将网络资源与阅读教学和图书馆阅读结合在一起,以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以及学生阅读能力的大幅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多种网络活动下的阅读教育与图书馆阅读的结合
1.网络辅助活动
在阅读教育与图书馆阅读相结合时,网络环境的辅助功能发挥的作用最大,尤其是在弥补图书馆不足的方面。也就是说,在教学时,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有效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健全地发展。
例如,在教学《桥之美》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桥的美学价值,也为了让学生对桥的相关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在教学时,我组织学生在图书馆里了解更多桥的知识,之后,组织学生自主借助网络资源对各种桥进行了解,尤其是从外观上,在比较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进而使学生在直观的图片辅助下加深记忆,丰富知识,同时,也为学生知识视野的开阔以及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做出相应的贡献。
2.情景再现活动
所谓情景再现式教学,是指通过网络相关工具图文并茂地将文本中所包含的情境展示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将枯燥的课堂形象化,而且,也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
例如,在阅读《智取生辰纲》时,由于这是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所以,为了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为了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时,我先组织学生对《水浒传》这个影视剧进行了观看,引导学生初步对每个人物形象有所了解,而且,也能将场景重现出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之后,组织学生去图书馆阅读名著,并引导学生思考:名著中的描述与荧幕上所展示出来的人物性格有出入吗?你认为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等等,组织学生带着比较的态度进行学习,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认
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对网络环境下将阅读教学与图书馆阅读有效的结合也起着密切的关系。
3.名家在线讲解
近年来,网上教学、名家教学以及各种论坛的开设已经非常普遍,最出名的莫过于《百家讲坛》,这一节目的播出让人们对更多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所以,在阅读教学时,我们可以先组织学生在图书馆阅读一些资料,然后,通过网络上的这些讲台或者是解说来进行理解,对学生个性化的展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阅读《香菱学诗》这篇文章时,我们都知道它也是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片段,但是,如何更好地理解香菱其人,包括对其判词的理解等等,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到图书馆阅读名
著,对一些红楼解说的资料进行理解,之后,我们还可以借助网络来对《百家讲坛》中刘心武和周汝昌等人对红楼的解说进行学习,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香菱的人物特点。
当然,在有效地将阅读教学和图书馆阅读结合在一起的过程中,网络环境能够发挥出积极作用,但也有消极的作用存在,比如,网络资源好坏无人替学生把关,所以,很多学生就痴迷于网络小说,久而久之,学生逐渐失去对图书馆资源的阅读兴趣,严重不利于阅读教学与图书馆阅读的结合。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要有效地将网络环境与阅读教学和图书馆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真正帮助学生找到阅读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因曲格吉.浅谈图书馆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J].群文天地,2016(2).
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与图书馆阅读的结合论文 篇4
一、超文本整合式
该阅读教学模式是指师生双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性、非线性、交互性等特点展开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既源于文本(教材)而又高于文本,凭借文本而又超越文本,沟通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联系,解决了阅读资源短缺、信息能力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在该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任务的开放程度和对网络的操作程度相对于后三种教学模式来说较低,并且,师生双方在集中教学时可以不必到网络教室,但在传统教室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时必须有提供呈现网络资源的设备。构建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目的有二:一是有些课文的教学只是在部分环节需要用到网络资源,网络交互手段的优势并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而有些教学手段更适合在传统教室中得到运用;二是它降低了运用网络开展教学的难度,提高了简易性,有利于师生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更多的机会使用网络。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超文本整合式阅读教学模式基本结构如下图:
多媒体网络环境
该教学模式分为三个大环节,其中只有第二个环节是在集中教学时进行,并要求根据需要灵活选择网络资源的运用策略。
(一)围绕课文,超前链接浏览
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往往要求学生超前预习课文,一方面要求其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了解大意,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自行上网浏览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资源,并作出适当的筛选和整理,以便在集中教学时共享和利用网络信息。这样在初读课文时广泛浏览网络资源,既是增加阅读量,更好地理解课文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能力的良机,教师则及时进行搜索方法的指导,并渗透信息的选择、信息的处理方法指导。
(二)精读课文,利用内化资源
在集中教学指导学生精读课文的每一部分时,既是完成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利用和内化网络资源的过程,我们要根据学习课文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合理运用网络资源整合教学。在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五个方面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语文阅读集中教学:交流共享信息,整体感知;丰富智力背景,加深理解;浏览欣赏信息,促进体验;问题导向阅读,释疑解惑;加工处理信息,丰富语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学时就要运用自己搜集到的网络资源来理解有关语句。在集体讨论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时,先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上下文、网络信息资源来展开讨论,综合处理有关信息,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而一旦学生遇到困难,或搜集的资源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时,教师就要适时地提供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并通过屏幕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分析、处理、利用这些资料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感悟到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方法,感悟到收集怎样的网络资源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三)拓展课文,延伸专题阅读
如何更好地沟通课内与课外,如何更好地扩大阅读量,如何更好地进行学习方法的迁移,还要在这一环节体现出来。我们通过寻找课文拓展阅读的延伸点,让学生围绕某一专题在课后自行上网搜索、浏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质量。
典型课例:第八册《天火之谜》教学片断——浏览欣赏信息,促进体验
多媒体网络资源集声、形、色、动态于一体,给人以多感官刺激,极易营造学习情境,加深体验,使学生在最佳状态综合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如课文中“风筝实验”部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实验的经过,但实验中用到的有关用品没有更多地描述其作用,而且对这次实验的危险性也没有作适当说明,这就很难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为此,教师及时地补充了网络资源让学生进行“超文本学习”。首先让学生观看栩栩如生的“风筝实验”动画,在情境中理解,在情境中感受。接着让学生阅读两段文字资料,一段是讲富兰克林曾被电击,但在费城又冒着生命危险做“风筝实验”,另一段是讲俄国的利赫曼教授在研究“检雷器”时,被雷暴击死。不用费教师的口舌,学生就能自主地运用这些“超文本”信息感受到富兰克林实验时举手投足之间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准确地把握思想认识。
二、问题指导式
网络环境下的问题指导式阅读教学模式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基本方式,以教师指导为提高途径,在网络环境下有效地组织并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在该教学模式下,尽管学生对网络的操作程度提高了,并尝试运用多种网络交互手段,但学习任务的基本出发点还是更全面、更深刻地解决学习课文中的重点问题。要求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能够快速浏览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网络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更开放的、更自主的专题探究性学习打好基础;要求学生学会利用网络交互工具获取学习资源、协作共享交流、完成学习任务、发布学习成果,提高驾驭网络课堂的能力。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问题指导式阅读教学模式基本结构如下图:
该模式具体细分为八个教学环节,其中第二至第七个环节为核心环节,它可以根据重要问题的数量和解决办法选择再循环,第四个环节则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是否采用小组协作学习。
(一)初读课文,读通感知
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这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我们通过网络手段让学生更快地掌握生字新词的音、形、义,读通课文,另一方面,我们又适当补充网络资源,在信息浏览过程中扩大课文的知识背景,鲜明地感知课文的大意,从而激发出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欲望。
(二)创景激疑,发现问题
在该教学模式中,问题是重要的载体,它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既是深入学习课文的切入口,又是在网络环境下交互学习、拓展浏览网络信息的出发点。问题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但必须是能够统领课文学习的最重要的二至三个中心问题,学生可以以解决这几个问题贯穿整篇课文的学习。
(三)自主探究,研读课文 中心问题一旦确定,学生首先应围绕中心问题自主研读课文,反复推敲相关课文语句,尝试解决中心问题。在这一环节,学生可以以网络为认知工具和表达工具,把解决问题的观点诉诸于网上;教师可以以网络为指导工具和监控工具,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信息的方法。
(四)小组协作,相互促进
学生在自主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类具体的细节问题,而教师的指导不可能也没必要面面俱到,因此,小组协作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补充。一方面,可以让两两相近的三至四人组成固定的学习小组,发挥物理空间距离短的优势相互帮助;另一方面,可以发挥网络通讯技术的优势联机协作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解决问题的质量。教师则提供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并适时参与交流,及时进行学习调控和指导。
(五)拓展阅读,资源学习
这一环节具体体现了教师对学生阅读、处理网络信息的指导作用。首先要指导学生怎样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相关的网上资源,如教师可以在网页的课文旁列出超链接的文章标题,指导学生根据标题筛选信息。其次在阅读某一篇文章时,要指导学生紧扣解决问题的需要快速阅读相关的文中信息,不要被无关信息所干扰。最后还要教会学生应用信息的策略:既可以通过阅读网上信息扩大问题要点的智力背景,丰富感性认识,又可以运用精炼的语句概括网络信息,补充课文中没有讲到的要点。
(六)知识整理,内化学习
学生通过研读课文和网上信息的浏览后,对问题有了更多的了解,但学生获取的网上信息是从多篇文章中得到的,往往是零散的、没有规律的,而且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以片概全。因此,教师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各知识点进行全面考虑、系统整理,以形成对问题的全面认识,初步构建自己的个性化的知识体系。
(七)研讨交流,意义建构
这一环节将发挥课堂讨论和网络转播的各自优势围绕中心问题组织全班交流研讨。在交流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体现阅读教学的特色,相机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语感训练、语言表达训练,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另一方面,要抓住学生在处理信息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不足进行引导,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特别是对如何提取网络信息、整合网络信息和课文观点要有明显的指导作用。
(八)总结延伸,整体回顾
在引导学生把当前所学的基本内容、基本过程整体回顾、整体建构知识、总结学习的优缺点后,我们还要善于利用网络环境诱发学生更为强烈的、自主的表达欲望和阅读欲望,引领他们走向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典型课例:第九册《郑成功》教学片断——问题指导学习之一
在初步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首先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质疑问难,并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引导归类为三个中心问题。然后出示中心问题一“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教师则通过网络监控学生的学习行为,并视机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在学生基本能够用课文语言解决问题的自学基础上,接着出示4篇网络文章,指导学生根据标题选择当前需要阅读的内容,充分阅读网络资源,进一步构建问题答案和自己的认识,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也更深刻。最后组织全班学生汇报交流,并通过引导性辅助问题“台湾人民为什么恨透了荷兰侵略者?”“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决心怎样?”朗读、体会、理解课文。这是一个典型的网络环境下问题指导式教学过程。学生围绕中心问题以课文研读为本,合理选择网络信息拓展阅读、丰富认识、完善内化、研讨建构;教师则围绕中心问题以指导学生提高学习水平为主,突出信息处理、信息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互动拓展式
网络环境下的互动拓展式阅读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指导为提高途径,以任务驱动、师生互动、资源拓展为基本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网络环境下有效组织并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分别处于学习主导和认知主体的地位。他们之间展开师生互动,实现师生对话,并注重挖掘动态生成的资源,不拘泥于教材。而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教与学的活动又是建立在文本教材与网络资源的支撑基础上的,并借助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手段,围绕驱动任务立足文本教材向网络资源拓展。学生和学习资源之间的互动与拓展并不是随意的,而是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文本教材的学习需要有针对性地向外拓展,进而达到最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对师生双方的操作要求更高,学习任务也更为开放。
网络环境下的互动拓展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如下图:
该模式具体细分为六个教学环节,其中第二至第五个环节为核心环节,它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数量和完成方法选择再循环。第一个和第六个环节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般环节,第二个环节为互动拓展阅读的起点,第三个环节立足于文本教材,是互动拓展的根基,第四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主体性,是学习成败的关键,第五个环节则发挥了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的各自优势,在对话与交流中学习共享和意义建构,并达到个性与共性的协调。
在运用该教学模式时,主要突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任务驱动: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在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在密切联系学生学习、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的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驱动任务既是文本教材学习的出发点,也是拓展阅读和对话互动的中心点,在设计任务时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并针对性地启动各类学生的内在动力。
(二)突出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通过与课本、资源之间的互动才能更多地体验到学习与成功的快乐。网络交互性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开放的互动对话,并尊重每一个独立个体的发言权。在人机互动中激发学习的自主性,在生生互动中提高协作学习能力,在师生互动中实现人性化学习,在学生与教材(资源)的互动中积极主动地发展语文实践能力。
(三)强调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光靠课文的学习这一条腿走路显然是不行的。强调拓展就是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的阅读任务,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整理与阅读,从而对该主题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课堂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四)凸现个性: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认识,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平等的、优化的学习条件,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机会,为教师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提供了更理想的环境。在保证语文学科学习特点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和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套菜”,既可以在学习内容或学习资源上提供选择,还可以对同一主题内容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法,为开发学生的多种智力潜能创造条件。
典型课例:第十册《三借打芭蕉扇教学片断——互动拓展阅读任务之一
“同学们都已经显明地体会到了孙悟空的人物形象,接下来请你们根据专题网上提供的资源,自己选择一种最擅长的表达方式,让别人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孙悟空在三借芭蕉扇过程中的大智大勇。”于是,学生根据网上的学习提示和学习资源,有的戴上耳机听课文录音,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或生动地复述课文;有的专注地听评书录音,用传神的腔调和扣人心弦的语句练习说书;有的注视着连环画图片,经过简单地再加工然后为画面配上反映人物显明个性的文字说明;有的几个同学合作,边观看动画片边练习表演;有的同时阅读着课文、原著、儿童故事三种不同风格的三借芭蕉扇的经过,比较它们在用词造句方面的不同,练习用最精彩的语句来讲述;还有的欣赏着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和《大圣歌》,并有主见地修改歌词练习演唱。当然,以上学生采用的六种不同的学习方式都必须突出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是发挥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智力优势。在接下来的全班交流中,学生不仅又一次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物形象,而且创新的火花时时在每一位学生身上闪现。
四、专题探究式
网络环境下专题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帮助下,学生自主确定专题,利用网络及其它信息手段,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主动搜集信息、阅读信息、加工信息、创造信息,从而达到拓宽知识面、获取丰富体验、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阅读教学活动结构和操作程序。
网络环境下专题探究式阅读教学是对围绕某篇课文展开的网络阅读教学的发展,它不再局限于教材中某篇课文的学习,不受教材的束缚,以学习者的兴趣与需要等内部动机为基轴确定专题,在专题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同时获得参与探究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网络环境下专题探究式阅读教学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核心子模块,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多项阅读技能,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量、阅读能力和信息素养,而且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乃至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网络环境下专题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及其策略表述如下:
(一)确定专题
探究专题的确定直接影响到探究活动的质量和学生探究的热情,在引导学生确立探究专题时既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又要把握专题的可行性和价值意义,既要体现语文性,又要体现综合性。从专题确立的步骤维度来看,可以分为大主题的形成和小专题的确定,既有小范围内的各求所需,又有大范围内的相对统一,以利于资源共享和深入挖掘。从专题确立的内容维度来看,可以从四个方面获取:一是某篇课文的拓展,如学习了《莫高窟》一文后,引导学生确立了“莫高窟是怎样形成的?”“莫高窟的遗憾”“莫高窟的现状”等探究专题;二是一组课文的综合,如学习了《剪枝的学问》《阳光与彩虹》《维生素C的故事》等一组课文后,根据这些文章的特点,组织形成了“身边的科学”探究主题,在这一主题下,学生又自主地确立了“厨房的学问”“吃穿的学问”等小的探究专题;三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学习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可以结合音乐、美术、数学、历史等学科知识形成“走近肖邦”主题,然后自主确立了“肖邦的音乐创作成就”“肖邦的爱国情”“肖邦的创作年表”等专题作深入探究;四是与社会生活的结合,如联系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引发的海啸灾难,确立了“点击泪水”的探究主题,在震撼人心的事实面前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从专题确立的形式维度来看,可以有问题表达式和任务阐述式两种。
(三)方案设计
方案是探究活动展开的蓝图,指导学生写探究方案就是要使学生从中感悟做某一件事先要考虑些什么问题?怎样搭好完成这一件事的大体框架?怎样根据这个框架去做好这一件事?尽管方案的设计不必拘泥于如何规范、如何系统,但一些基本要素还是必须有的,如探究的方法、时间的安排、小组人员的分工、基本的保障措施、恰当的成果表达形式等,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元思维能力,激发出学生的自主意识,并可根据学生各自的多元智能特点进行互补组合。如果确定建立协作小组,师生还必须考虑小组内成员之间有利于平等会话,发挥各自的智能优势。另外,在探究方案设计完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方案的交流与评点,分析方案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完善方案设计。例如围绕“走近肖邦”主题确立的“肖邦的爱国情”专题小组设计的探究方案主要内容是:探究时间为2节课,小组成员4名,一人收集表现肖邦的爱国事迹,一人收集表现肖邦爱国的乐曲,一人收集诗歌的创作要求,一人收集现有的关于肖邦的诗歌,资料收集后4人共享资源,然后协同创作赞扬肖邦爱国情的诗歌,探究成果形式为2-4首诗歌。
(四)自主探究
这一环节是指根据探究方案,通过有目的的检索、有深度的阅读、有创新的加工,验证假设、形成解释、获得结论的过程。它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同时对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不顾学生的实际水平让学生自主探究,势必会影响探究质量,挫伤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因此,应坚持从指导到放手,从课内到课外,从网络辅助到驾驭网络,学生的网络学习能力才会得到循序渐进地提高。例如,我们在运用这一模式开展探究活动之前,就是先立足于课堂、立足于课文,运用网络环境下的超文本整合式、问题指导式、互动拓展式三种阅读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重视网络学习技能的提高和网络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整合信息、创造信息的一般方法,在专题探究过程中,学生才会更容易地过渡到更多信息量的加工与处理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还要灵活处理好独立探究与协作探究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事事都要协作。独立探究以“深思、钻研、独辟蹊径”见长,协作讨论以“共享、多角度启发、即时生成”见长,两者在某些探究环节可以交叉使用,互为补充。
(五)成果交流
成果交流的过程是发布探究成果、学习分享成果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不断碰撞的过程,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应该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敢于和善于思辨。由于是在网络环境下,成果的交流可以是并行式的,也可以是单向式的,最大可能地促进了生生之间的交互。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网络优势,成果的交流不必拘泥于小论文,还有很多形式适合小学生表达的需要,如主题网页、多媒体文稿、创意图画、激情演讲、统计图表等。根据成果交流的需要,既可以是同步的,成果发布在网上就可以获得评点与交流的机会,还可以是异步的,选择任意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成果品评和交换意见。
(六)评价总结
这一环节的实现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贯穿整个探究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以促进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潜力,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二是探究活动接近尾声时的阶段性评价,以促进学生对一个阶段的学习进行反思得失,在加深知识内化过程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探究意识和能力。第一个方面的形成性评价既是改革传统教学的有力举措,又是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的优势所在,应该得到特别的重视。首先,在学习进行前为学生提供评价工具,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起到应有的导向作用,如适时地提供探究方案设计量规、小组合作量规、收集与分析信息量规、探究成果量规、学生作品范例等评价工具,能让学生实时地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利用网络平台储存过程性学习记录,便于教师和学生分析学习行为,找出差距,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其三,还要为自评与互评设计良好的氛围,及时反馈在线评价信息,在多角度会话过程中自主建构探究专题知识,体验专题探究的经历与情感。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李镇西.《我看网络与语文教学》[J].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 2001,(6). [3] 商亚.《构建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新模式初探》[J].中小学电教. 2001,(2)
[4] 李克东,谢幼如.《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2002,(5)
[5]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N].http://.
[6] 余红.《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J].中国电化教育. 2000,(11)
[7] 王松涛.《论网络学习》[J]. 教育研究 . 2000,(3)
[8]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 2003,(上一篇:充分利用多媒体 有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与图书馆阅读的结合论文 篇5
南丰一中 刘化利
本学年以来,我的课题进行了高中英语阅读学习试验课题的研究。2008年3月30日在我校举办了“高中英语阅读学习研讨会”。在会议上我们认真聆听并学习了专家的指导意见及课题实施方法建议等,并观摩学习了由黄冬老师老师的示范课。对我们实施这一试验给予了启迪和指引作用。经过一学年的实践,有必要进行阶段性小结。
一.确立指导思想
“明确一个中心,抓牢两个关键”,即要求实验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动态真实原则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抓牢课堂教学改革的两个关键:一是课堂教学的真实性的教学材料的设计与积累,二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要充分体现动态真实原则。
我们认为,真实性的课堂教学材料应具备以下特征:(1)具有真实的、明确的教学目的,课文教学要注重技巧训练。
(2)具有真实的兴趣性和时效性,所选材料或介绍引入时注重依据学生的真实兴趣,把趣味性与真实性相结合。
(3)具有真实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教学材料要针对学生的真实水平、真实困难,从不同层次体现循序渐进的发展性原则,注重训练的逐步深化,通过技巧训练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二.我们开展的具体工作
本学期以来,我们按照学校开设的阅读课时完成了《高中英语阅读技能》(高一上)Unit1—Unit12(十二个)单元的阅读技能训练,关完成了空间阅读《罗密欧与朱丽叶》、《珍珠港》、《雾都孤儿》三本书的阅读指导。在每个月末,我们上交了阅读前问卷调查、读前测试成绩统计及分析、学生的阅读心得体会、手抄报展及阅读成绩随测成绩表等。并认真备课,上好技巧训练课。在2月份,根据教研组的安排,认真分析,做课件,上好教研组组织的课题研究的交流研讨课。获得了教研组长的肯定。也学习了其它老师的优点,认真听取了同行们的意见和好的建议。
三.我们认为,真实阅读的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应具备以下特征:
①课堂教学活动应是技能的培养,体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觉得和习得语言的本质—语言运用,而不只是语言知识的传授。
②教师应动态转变角色,按真实要求来组织活动。
③应将课前设计的真实性的教学材料与教学内容良好相融。教师课前准备必须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力度。
四.存在的问题与下步措施
1)问题:
①课堂活动依然单调。由于我们以前在教学中很少使用或少有意识地按照动态真实原则组织教学活动,对于教学活动的认识基本来自全国研讨课的启示,因此,教学活动设计单一。②训练方式缺乏实践性,技巧的训练进展太快,而相对应的强化训练太少,学生实践的机会少。学生的感受是“给我了鱼竿,也知道了钓鱼的技巧,实践的机会太少,实效性不强” ③对语用真实把握不足。由于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缺陷及认识不足,教师对语用真实把握不大,对阅读技巧的训练流于表面,对阅读教材的挖掘及整合不够深刻,对泛读教材或空间阅读材料的指导力度不够,有时干脆置之不顾。2)措施:
①加强对动态真实阅读思想及理论的学习与讨论,共同说课、做课,深化理解,集思广益,真正有效地将实验运用于教学实践。同时注重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提高自己对实验的驾驭能力。
②继续加强在课堂教学设计及经验积累,将实践中的灵感与创新与同行分享。
③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从降低学生的学习焦虑入手,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语用真实角度处理和利用教学料。
④争取每人上一节研讨交流课,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我们将努力搞好英语阅读试验,使师生真正能成为这一试验课题的获益者。
刘化利
识字教学如何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篇6
——评王老师执教的《我要的是葫芦》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500个汉字,在1—2年级,则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交给学生多样的识字方法,提高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带给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10月13日上午,我们在焦作市实验小学听了王老师执教的《我要的是葫芦》和姬老师执教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节课,觉得两位老师把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的做法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值得我借鉴学习。下面就王老师执教的《我要的是葫芦》谈谈我的感受。
一、注重创设语境,让学生在情景中识字。
教学中,王老师极积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识字的方法、规律,并迁移到课外让学生自主找方法、用规律去主动获取识字方法。如在执教过程中时,王老师创设多种情景,引导学生识字。如认识“盯”字时,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种葫芦的人对小葫芦的喜爱,眼睛只看着小葫芦而不顾其他,并与自己认识的字“灯”“打”进行比较,从而理解“盯”记住“盯”字。学习课文整合起来,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这就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地识读新字,从而培养学生学会识字的方法。
二、积极倡导随文识字,力求认写分流。
随文识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从儿童身边的人物、生活这些鲜活熟悉的内容入手,以儿童感兴趣的图画、儿歌、童话故事等形式呈现,或借助拼音,或借助画面,或借助丰富多采的语言形式,给儿童爱与美的启迪,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王老师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识字中,就注重了借助儿童感兴趣的图画。她在教认“藤”字时,在黑板上几笔勾出一个葫芦架和几根葫芦藤,让学生直接就看到攀爬到其他架子上的植物的茎就是“藤”,又用大屏幕出示了“葡萄藤”“黄瓜藤”„„既给予学生爱与美的启迪,又直观地运用教
育的可接受原则和愉悦情趣再认知过程中的巨大影响力,创设了一种温馨而富有情景的识字环境,使孩子们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去认读生字。
三、注重认写同步,互相促进。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阅读,而低年级的阅读,还要更好地巩固识字效果。识字要在语言的实践交流中延伸发展,在具体语言情景中才能有效地提高。如王老师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时,让学生仔细观察、跟老师书空、动笔练写等多种方法巩固要求会认、又要求会写的生字,减轻了写字教学任务重的负担。
四、注重学法指导与习惯养成。
在识字教学中,王老师倡导见字识字、随文识字、以写促记、认读同步等识字方法,拓展学生的识字渠道,力求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更注重了读书、写字习惯养成,学生语境、语感训练,时刻提醒学生写字时怎样写好。如:认识了“慢”是心里不着急要用“忄”后,指导写右边时还说“事情做了又四日多慢呀!看,又和日都把中间的四挤成什么样了?”学生马上观察到“四”的变化,老师又说,做事太慢了,时间太长了,把 “四”挤得又宽又扁了。学生既掌握了“慢”的写法,又知道了做事不能太慢的道理。
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篇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 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极具挑战的奋斗目标。2012年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育的地位不容置疑, 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 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其实践性主要体现在阅读与写作两方面。
语文课程是门古老的学科, 但长期以来却成了民众对教育口诛笔伐的主要对象:1978年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批评我国语文学习“少、差、慢、费”;上世纪80年代标准化引进后, 对语文考试批评是“刁、钻、怪”;上世纪90年代末批评“误尽苍生是语文”[1]。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注重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语文教学的方式已难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大环境下, 信息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学习的各个角落。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国家对“三通两平台”的大力建设直接促进了我国现代教育方式的变革。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 人们开始探索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催生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的教学形式———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及资源优势来优化、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兴的教学尝试,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 合理安排阅读内容、阅读进程,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它区别于网络阅读那种无目的的浏览, 学生在阅读目标和学习进程的提示下, 利用阅读材料和相关资源开展阅读, 教师在此过程中不再是知识的传输者, 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答疑者。
与传统教学相比较, 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方面, 这些特点都是网络特有的性质。
1 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特点
1.1 开放的网络空间使教与学超越了学校围墙, 使教学课堂得以延伸
传统语文教学活动集中于固定的场所、时间, 教学内容以特定教材或教参为主, 教学形式多为教师对课本中例文的分析和讲解, 注重字词、修辞手法、基础知识等的积累。在特定的课时安排下, 学生多以识记、背诵等方法来学习语文, 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表现较为机械, 很难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
很多教师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仅停留在完成课后练习的层面, 在教学时对文章进行意义“肢解”, 意在带领学生完成习题答案的查询, 甚至有些教师总结出某几类文章的解题套路, 要求学生牢记, 碰到类似题目时进行套用即可,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学生的一切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考试,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也不失为一种简便的教学思路, 但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长远目标来看, 这是一种目光短浅、不负责任的做法。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超越了教学课堂,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 对知识的学习不再是接受教师的单一传递。课堂上由于时间或其它原因 (如有的学生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向教师请教自己不明白的知识点) 未能解决的问题, 可以在网上与教师进行探讨或自己上网搜索, 这样既能得到较为详尽的解答, 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 教师也可以借鉴网络上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来设计教学。
1.2 丰富的网络阅读资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 义务教育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仅课文和课外读本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化阅读, 网上有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满足学生的个性阅读, 有效扩充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另外网络资源形式多样, 包括文本、图片、音乐、视频等类型, 对学生形成了多方位的感官刺激, 学生对文章的阅读不仅停留在文字上, 还可以借助图片、视频、声音等来辅助文本理解。丰富的文学作品, 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 优秀的名著影视作品让学生对原著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丰富了情感体验, 引起情感共鸣, 对文本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1.3 强大的网络交互功能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网络空间拥有强大的交互功能和友好的界面, 师生间、生生间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沟通交流。随着互联网的更新发展, Web 2.0技术使网络平台互动得到进一步扩展, 学生可通过论坛、实时聊天工具、blog、网络日志、邮件等形式与老师、专家、同学随时交流, 也可以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论。在网络空间里学生与老师是平等的, 可以自由表达观点, 这样的活动, 往往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更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2]
2 网络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认识
虽然网络环境具有看似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在实际教学运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唯技术是从, 忽略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
现在出现了一种现象, 有些教师为了应用网络, 人为地调整教学内容, 以便符合利用网络的条件, 这种为技术而技术的做法违背了语文课程宗旨, 颠倒了网络与语文教学二者之间的关系。
现实教学中技术和网络误用、滥用、低效使用的现象比比皆是, 例如, 过度的图片和视频呈现剥夺了学生进行阅读想象 (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的权利, 忽视文本鉴赏过程中的“多义性”及思维“个性化”特点, 造成学生思维的单一性和统一性;还有一些所谓的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阅读、基于问题解决或任务驱动的阅读教学, 信息的搜集、粘贴和整理成为重点, 而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却被边缘化;更有一些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公开课或范课, 从教师个人魅力的展台转变成了网络技术的秀台, 大量震撼人心的图片、视音频, 丰富的文本阅读材料, 学生基于BBS的全员热情讨论, 整堂课轰轰烈烈、形式多样、动人心弦, 但在这貌似丰富的信息量和广泛的参与度背后, 学生到底阅读了什么, 又有多少是自己的独特感悟而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或人云亦云?[3]长此下去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健全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2 教学过程中教师“紧抓不放”或“一放了之”
教学过程中出现两种极端, 要么“紧抓不放”, 要么“一放了之”。
有的教师没有转变教学观念, 抱着旧观念不放,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阅读教学时依然注重对阅读材料的精细讲解, 对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放心, 把传统课堂“搬到”机房, 或对学生的讨论交流过多干预, 学生时刻保持紧张状态, 使得学生思维发散受到限制。
教学管理是教学效率和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相对自由的状态, 在这种情形中, 教学管理显得格外重要。在教学一线, 许多教师对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尝试, 创造出网络环境下“超文本整合”阅读教学、“问题指导式”阅读教学、“互动拓展式”阅读教学和“专题拓展式”阅读教学等教学模式。[4]无论哪种教学模式, 都是以学生自学、协作学习为主,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适时的点拨、指导、监控能够及时调整学生在自学中的散漫、不专心的状态, 把做与教学无关的事 (如网上冲浪、自由聊天等活动) 的学生“揪回来”。
同时, 自主学习也需要还学生一定的自由, 教师不能一味地以传统课堂教学的要求来要求学生, 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 让学生失去自主学习的兴趣。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支架法等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另外, 语文教学设计中,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学习活动必须的时间和空间, 以促使学生充分动手动脑。[5]
与“紧抓不放”相对, 有的教师认为自学即让学生在教师不参与的状态下进行学习, 故将学生领到网络教室后就放任自流, 让学生处于一种完全自由的状态。可以想象, 在这种状况下, 对于自控力较差的中小学生而言, 阅读学习无从谈起, 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也需要教师适时进行点拨指导, 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 对于“开小差”漫无目的浏览网页的学生要及时提醒。
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需要时刻把控好“收”与“放”的时机和度, 做到有张有弛。
2.3 学生信息处理和知识管理的能力易被忽略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易只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信息处理和知识管理的能力。
面对海量的、多元的网络资源, 信息处理和知识管理能力是适应信息时代的一项基本能力。很多学生对网上资料的处理仅停留在对文本进行复制、粘贴, 缺乏对信息有效处理的能力, 这样形成的知识是零散的。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与文本文字进行对话, 获取文章意义。教学设计时教师除了要对教学材料进行精挑细选外, 还必须传授学生信息处理及知识管理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信息搜寻、加工、处理和利用, 防止学生“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值得注意的是, 为避免学生漫无目的的网上浏览, 构建学校局域网主题学习网站很有必要, 设计网站时明了的信息导航、学习提示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学活动。
2.4 网络下的阅读教学陷入浅层阅读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功能的健全, 信息更新速度加快, 数字阅读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的主要阅读方式, 这是一种快餐式阅读, 同时网络上海量的信息对阅读者来说是有压力的, 在这种压力下人们很容易对信息进行浅层阅读, 对内容的思考也是浅层次的。
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教师若不加以引导, 很容易让课堂变成文本浏览课, 因此, 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在进行网络教学前, 教师要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 学习活动层层深入, 利用优质的网络资源引导学习进行深层阅读和思考, 深刻体会和感悟文章内涵。
3 对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认识
3.1 摸清语文教学规律, 正确处理网络与教学的关系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无论是言语知识教学、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 都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口头和思想表达能力为目的, 注重对学生心灵的启迪, 让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和启发。语文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诵读、感悟、积累和广泛的课内外读写应是语文学习最常用、最有效的方式。
网络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并非一定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在于用的人。教学设计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切技术手段都只是辅助工具, 是为教学设计服务的。教师在利用网络环境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 须找准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点, 学会利用一切有利的教学辅助工具。教师要利用网络环境自身的优势为学生创造最适宜的数字学习平台, 切忌在技术工具面前忘了教学的本质, 违背语文教学规律, 被工具“奴役”, 对技术产生过多的依赖。
3.2 利用网络监控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网络环境下的教师是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督促者, 教学过程中教师地位不可替代。为了使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 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广播功能来提醒学习目标或布置学习任务, 防止学生因不知学习目标而漫无目的地浏览, 利用网络监控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跟踪, 适时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及时提醒游离于学习之外的学生, 这样能在有效的时间里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
3.3 重新审视网络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问题
网络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并非只是形式上的简单叠加。网络既然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被应用在教学中, 对工具的使用也应该成为教师学习的一部分。从目标上说, 语文网络教学不仅要通过教学实现语文教育目标, 还要把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要把培养学生默读、略读、浏览的能力与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交流信息的能力结合起来, 以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6]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自己搜索、整合、加工、管理信息来训练学生的信息处理和知识管理能力。
3.4 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设计主题阅读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深层阅读
教材中的例文都是经过精选加工、具备核心价值的典型文章, 其地位和价值不可小觑。张志公说“贫乏是语文教学的致命伤”, 但片面追求阅读资源的多样化易导致学生在阅读时浅尝辄止。精读是略读和泛读的基础, 在进行网络阅读教学时, 教师可根据教材, 搜集资源, 设计主题阅读教学, 让学生在了解主题相关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层阅读,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 结语
网络教学只是众多教学形式中的一种, 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 可以说学校、教师的工作是充分利用一切有助于学习的工具、方法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最佳环境和条件, 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 教学的实质始终未变。对语文阅读教学来说, 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让学生得到优秀文学作品的情感熏陶, 热爱祖国文化。技术不是目的, 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只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要处理好网络和教学的关系。在网络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能也不应该排斥传统有效的教学手段, 只有注意加强教学手段的“融合”, 语文教学才会取得应有的成效, 也才能焕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7]
参考文献
[1]周剑清.背离与扭曲:十年高考语文之痛[J].教学与管理, 2011 (10) .
[2]谢启团.网络环境下的名籍阅读教学——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名著导读”教学建议[J].考试:教研版, 2007 (9) .
[3]袁华莉, 余胜泉.网络环境下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0 (7) .
[4]王宪功, 王平, 龚道敏.关于网络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的对话[J].信息技术教育, 2005 (2) .
[5]候器.关于网络语文课堂教学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 2007 (6) .
[6]候器.语文与网络语文教学关系的重新认识与思考[J].课程与教学, 2007 (6) .
网络环境下的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篇8
在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变化。
教师成为资源的整理者,建立与主题学习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源。 教师成为协作学习的组织者,设计有价值的学习主题,根据互补原则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教师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支持者,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支持:当学生碰到难题时,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当学生遇到障碍时,教师同他们一起扫除障碍:当学生失去信心时,教师及时激励,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当学生取得成绩时,教师及时地给予表扬。 教师成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参与主题阅读学习,一同成为信息海洋中的探求者。
学生成了信息的拥有者、信息的选择者和信息的加工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阅读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协同发展。不仅如此,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网络为依托,带着具体的目标,主动参与,自主设计学习步骤、自行选择学习资源,自我激励、自我评价,同时,将自己的特长和风格融入自己的学习过程中。
运用搜索引擎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网络就像无边无际的大海,内容包罗万象。要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阅读内容,只有运用搜索的方法。
教师除了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网上现有的搜索引擎之外,还可以采取一些相应的办法来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效率。
①设计学生的课外阅读专题,为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源,便于学生快速浏览、阅读。
②预先在电脑上安装适当的网络阅读软件,使学生借助网络阅读软件,对阅读的文章进行管理、加注等。
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探究式阅读
网络环境下探究式阅读教学是对围绕某篇课文展开的网络阅读教学的拓展,它不再局限于教材中某篇课文的学习,不受教材的束缚,以学习者的兴趣与需要为基轴确定专题。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得到了发展,获得了参与探究的体验,培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网络环境下探究式阅读教学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核心子模块,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多项阅读技能,更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网络环境以其独有的方式为探究式阅读教学提供支持,如:一些网络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之更有目的地确定探究专题;在线系统能够同时呈现探究的大主题和小专题,并能统计每个小专题的探究人数和姓名,为其他学生确立专题提供参考;交互平台能够记录学生确立专题的过程,使教师便于筛选小专题,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体指导。
利用网络技术进行阅读成果交流
【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与图书馆阅读的结合论文】推荐阅读: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导学探究自主学习”阅读教学模式09-25
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的教学论文10-01
网络环境下图书营销05-17
网络环境下电大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07-04
TF论文---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09-10
浅谈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校园文化建设11-20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12-02
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