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论文---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精选10篇)
TF论文---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篇1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国际商务学院 唐芳
摘要: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如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让网络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对于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如何积极利用校园网络这个新载体,寻求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关键词:校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载体
一、当前高校校园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对高校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伦理观等方面都带来深远影响。从积极的意义上,首先,高校校园网络的广阔性和丰富性使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东西在网络世界中能逐一变成现实,增强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由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其次在了解学校的重大决策、学校发生的一些大事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深化了大学生的民主意识。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高校网络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很多,但是,网络的负面影响也会抵损教育的效果,这是一把“双刃剑”。实际上,网络资源由于甄别度不高,因此良莠不齐,所以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和消极影响。
第一,大学生对网络的自控意志弱,影响少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很多同学上网时无意中打开感兴趣的网页, 不自觉中延长上网时间的现象较
为普遍。大学生对网络中涉及自身教育、文化、学术等诸多方面关注度不是太高。此外,校园网络影响极少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最主要表现在少数大学生过度痴迷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以及网络发泄,以至于导致人格扭曲的悲剧,不但危害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影响学业,而且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社会性发展,自毁前程。
第二,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消极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侵害。网络文化渗透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互联网上的资源、技术大部分来自西方世界,很多信息是虚假的,有些甚至是有不良用心的人刻意编造,我们很难对其进行处理,如果大学生对此不加以甄别,没有必要的警惕性,就很有可能上当受骗。
第三,网络安全知识匮乏,大学生对网络安全问题认识不清,网络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淡薄,同时猎奇心理对大学生的社会道德标准都有一定的影响。在网络世界中,人们不需要真实身份、真实性别、真实姓名,是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因此,很多学生认为在这个世界中做什么事情都可以,都不会有人追究。长此以往,他们开始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情变得漠不关心、内心世界空虚,价值观扭曲、自制力下降。
第四,过度依赖网络,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沉溺于网络的虚幻中对大学生的情感和行为带来的影响。网络是一个极其虚幻的世界,由于在网络中不用面对真实的自己,能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满足,因此很多学生为了躲避现实和弥补现实世界中自己的不足,寻找感情寄托,把自己沉溺在网络世界中不能自拔。部分同学在网络过程中过度依赖网络,导致自身出现生理与心理出现问题。
二、高校校园网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
互联网是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它的特点是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有着高度的开放性和全球交互性等特点,可进行多媒体传播。网络信息作为一种高科技手段,对高校大学生的自身完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给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改变。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了新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在新时期大力发展校园网络建设至关重要。
(一)校园网络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很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大学生的情感世界和道德底线。校园网络会对大学生人生观、情感观、价值观、事业观产生重大的影响。通过网络这个不分地域、不分国界的传播媒介,大学生可以更好的对待善恶、黑白、是非。
(二)良好的高校校园网络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不能不看到,网络对于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完善以及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大学生思想观念方面的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严峻挑战。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同时也完善对大学生自身发展的教育途径。
(三)良好的校园网络建设有利于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首先,校园网络对帮助大学生素质的提升具有非常大的优越性。校园网络所提供的虚拟空间,有利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其次,校园网络提供的多姿多彩的知识,有利于大学生增进对社会的了解,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得到增强。同时校园网络有利于大学生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网络中人人平等,这就潜移默化地陶冶了大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心态也变得平和。心理距离的缩短,使各种观点和情感得到
顺利的交流。
三、让网络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
(一)加强队伍建设
首先要对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进行计算机网络的培训, 增强网络意识,提高网络技能,使大家了解并掌握校园网络的特点和规律,使之能熟练掌握及运用, 并经常性地组织他们以不同的身份进入网络开展互动性思想教育工作。利用BBS、QQ、博客,就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讨论,内容可涉及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社会时事热点观察、毕业生离校教育、辅导员家访心得、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 内容贴近学生实际, 贴近社会现实,充分与学生交流思想, 沟通感情, 建立信任。其次,组织好学生“红客”队伍。选拔政治立场坚定、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组织成为一支精干的学生“红客”队伍,在校园网络信息监控、正面舆论引导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规范网络伦理道德
对于处于网络教育体系的高校大学生来说,自律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更是时代赋予的独特使命。我们应积极营造出“网上网下两手抓”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教育者要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阻止各类不良信息进入校园,真正建立起校园网络安全的“防护墙”。高校应制定出相应的网络系统管理规章制度,加大了对网上新闻、学生社区、电子公告栏的监管力度,对违纪处罚作出相应规定,使校园网络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也可将校园信息管理规定写入《学生手册》,把网络信息管理与评优和处罚挂钩,从学生一进校就开展教育,以培养学生应有的网络道德。
(三)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
在校园里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安全宣传,大力提倡教育活动。学校应积极提倡网络文明,大力宣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健康的网络观。同时应建设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一体的校园主网站,掌握校园网舆论,引导“网上舆论”,组织实施“绿色校园网站”创建活动,努力开拓“绿色网络空间”,积极营造“绿色网络环境”。
(四)引导并发挥学生网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学生是大学德育的主体。我们应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网站建设和维护工作如栏目设计、网页制作、程序开发、网络安全、信息采编等。同时学生可组织网络调研,制定网上道德自律规范、网络文明公约,引导学生在网络中筑牢自律防线。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利用校园网开展理论宣传和各种社会服务活动,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网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五)提高校园网络产品供给能力
首先可以建设受大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在具体网站建设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大事,对此产生学习兴趣,紧跟思想政治工作的步伐。其次,创办教育类和成长类网站、网页、博客,制作适合在网上传播的多种形态的文化作品,并实现相互链接,积极传播科学思想和先进文化。再次,为大学生提供网上学习、生活、就业、心理咨询等服务。寓教于乐,构建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网络体系。如“就业网”开发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沟通毕业生和就业中心及用人单位的联系,学生能及时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
信息。
(六)充分利用移动信息传递平台
充分利用移动平台的便利性,使用短信群发及飞信服务,提高通知效率;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受大学生欢迎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学、音乐、摄影欣赏等;加强师生的及时沟通,通过移动互联网做好实施互动的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对工作进行短信投票的方式等,可以促进学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校园网络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学生只要坐在电脑前点点鼠标,就可以自由选择各方面的知识和信息,随时参与网上的文化活动,利用网络看书学习、评论时政、谈心交流、听音乐、看电影,缩短了无聊闲暇和寂寞时空,让他们的生活更加的充实。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环境,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网络强化校园精神,激发校园文化的凝聚力,有其不可低估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l]刘萍.高校网络利弊谈.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O3(l)
[2]江玉安.高校校园网络建设探析.教育园地,2006(5)
[3]王济伟.高校网络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6)
TF论文---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篇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北京发布《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底, 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98亿, 较2007年增长41.9%,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 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1.9%) , 其中学生网民所占的比例最大, 占到33.2%, 规模达到7600万人, 比2007年12月增长了1552万人。
调查显示, 大学生是各重点群体中最为活跃的一个, 在测量的18种应用中, 除了网络炒股之外, 其他的应用全部高于总体普及率, 博客在大学生用户中半年更新率达到80.3%[1]。
网络迅速与大学生的生活相融合, 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呈现出新的特点。他们在网络环境下表现出很大的主动性、探索性和良好的适应性, 具有丰富的网络知识;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和互动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展示空间, 于是玩网络游戏、网恋等成为大学生寄托情感、摆脱寂寞、展示个性和能力的方式;大学生群体心智不够成熟, 一些大学生对于网络游戏、聊天、网恋等网上行为表现得异常执着, 在网络世界里尽情展示丰富的自我, 甚至过自己现实中不敢尝试的另类生活。
二、网络对今日大学生的正负面影响
(一) 正面影响。
1. 互联网的运作模式极大地方便了大学生的信息接收与传递。
互联网的更新周期以分钟计算, 远远超出了传统媒体 (报纸、电视、广播) 的信息容量, 大学生只需手持鼠标轻轻点击, 就可以从一个网页到另一个网页。接触到大量的信息, 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也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有目的地浏览信息。互联网使大学生由单方面听老师讲课获取知识和信息到自己有选择地去择取信息, 由被动变为主动。互联网的这种广容性和共享性, 使大学生可以在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同时进行各方面知识的学习。
2. 互联网上的生存状态特点为大学生所喜爱。
大学生可以超越空间、时间的限制, 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在这个网络上将自己和他人联结起来, 可以围绕相关问题和一群人讨论, 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才华。一些大学生认为, 只有在网上才可以有自我发展的机会, 才可以有与人合作的机会, 有更多的被相关的人或组织了解的机会。特别是大一新生, 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中, 人际关系的建立仍需要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里, 他们渴望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渴望曾经拥有的友情, 所以, 他们渴望上网。同时, 近几年内, 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人数越来越多, 由于他们的成长环境单一和封闭, 导致他们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 他们需要被了解、被谅解。所以, 很多学生选择上网, 一方面与过去的老同学能说说心里话, 获得心理上的安慰, 另一方面, 在虚拟世界里感受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存在的价值, 这也是大学生上网次数多的原因之一。
3. 互联网实现了大学生的多元化交往, 丰富了他们的感情世界。
传统的交往方式受到地缘、血缘和亲密交往关系的制约, 交往的层次仅限于特定的、封闭性的内部, 缺乏包容性。而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克服了传统交往的刚性约束, 大学生可以参与到网上任何感兴趣的话题、问题中, 进行讨论并交换意见, 实现了点对面的交流, 可以跨地域、跨距离、跨种族、跨性别地进行网络空间内的沟通, 在网上可以找到知音、知己, 可以向一个远在天涯海角的人倾诉火热的感情, 这种新鲜感, 远比近距离的同学之间的聊天更刺激, 更令人怦然心动[2]。
(二) 负面影响。
1. 耗费时间和金钱, 影响大学生的学业。
饭可以不吃, 但网不能不上的网络成瘾者长期沉溺于网络, 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导致他们学习目标丧失, 学习兴趣下降,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甚至厌学, 迟到、早退、逃课现象频繁发生, 学习成绩下降, 课程不及格, 毕业时拿不到毕业证、学位证, 无法按期毕业, “寒窗苦读二十载, 一朝却被网络害”, 严重影响了学业。
2. 引发心理障碍, 损害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在虚拟世界的网络中, 呈现出的是明显的无人管理和限制的自主性特征, 完全按自己的个人意志自主地利用网络的资源。一方面, 长期痴迷于网络的大学生, 往往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混淆, 抑郁、烦闷、孤僻、多疑、暴力倾向等不同症状在“网瘾”学生身上表现出来, 导致产生了不同的人格障碍。另一方面, 大学生网络成瘾后, 一旦停止网络活动, 便难以从事其它有意义的事情, 情绪低落, 思维迟缓, 记忆减退, 出现难以摆脱的上网冲动, 变得自私、怯懦、自卑, 失去朋友和家长的信任, 使成瘾大学生的人格发生明显改变。再者, 因长时间沉迷于网络, 导致大学生免疫功能降低, 视力下降, 诱发各种疾病, 如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焦虑、忧郁等, 给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此外, 在目前的网络空间中, 色情信息泛滥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一些自控力弱的大学生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去寻找色情和暴力信息, 造成对网络极度迷恋, 进而发展成为病态的网络沉溺, 使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3. 弱化道德、法律意识, 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
网络的使用冲击了现存的道德规范, 为许多不道德的行为提供了新的场所。一方面, 大学生在网上可以隐瞒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与身份, 在虚拟的空间里, 由于上网者都是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 摆脱了现实社会上诸多伦理道德的束缚, 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 忘却自己的社会责任, 丧失道德感, 容易出现网上欺骗、网上黑客、网上盗窃等网络道德问题, 比如个别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性差, 在网上匿名肆意泄露并宣扬他人隐私, 攻击侮辱他人人格, 给他人造成严重的精神伤害, 对他人名誉造成不良的影响。网络黑客行为不仅对网络信誉和网络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 而且严重干扰了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另一方面, 由于目前网络中的强势语言是英语, 网上的信息大多来自西方, 尤以美国为首, 在这些信息的背后隐藏着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随着进入网络的机会和时间增多, 大学生易于感受自己从未看过、听过的价值观念、信仰追求, 思想容易动摇, 盲目地听信西方国家的一些有意识的传播。如果一个大学生政治思想不坚定, 就很容易丧失道德标准, 接受西方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 特别是腐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销蚀原有的伦理基本标准。
4. 人与人之间真实情感的缺损。
网络的虚拟互动在感知方式和情感要求上与现实社会存在差异。在一般交往中, 人们不仅要借助语言, 而且要辅助以表情、体态等非语言系统来了解对方, 而在网络中, 网络虚拟社会给大学生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 摆脱了传统现实社会的管理与控制, 大学生可以完全隐去自己真实的社会身份来从事网上活动和交往。一旦自己不满意, 就可随时终止自己某种虚拟身份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网络的隐密性和现实关系的复杂性, 使得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更愿意选择与网友交往, 极力回避现实的人际关系, 变得与现实社会相隔离, 自主创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逐渐削弱, 使大学生孤独感、抑郁感增强, 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
5. 大学生的思维浅薄化。
网络时代让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五花八门的信息。网络文化的极大丰富性, 使得大学生只要打开电脑, 就可轻易完成某项学习任务, 抄袭、拼凑、剽窃网络信息现象十分严重。这极易导致大学生思维的浅薄化。思维浅薄化必将极大地影响大学生对于知识的汲取, 禁锢大学生聪明才智的发挥, 使他们的思辨能力受到限制, 造成思维惰性, 使他们在分析处理信息时对网络异乎寻常地依赖, 甚至放弃独立思考、刻苦钻研、探寻规律的思维方法, 阻碍了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3]。
三、积极应对, 扎实有效地改进教育模式
(一) 建立健全网络文化传播法律法规。
严格的法律法规将为互联网的良性发展提供很好的约束机制。法律手段是社会控制中最强有力的权威性手段。网络社会管理最根本的原则要靠网络立法来提供, 加强网络安全与惩治网络犯罪的立法工作。政府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对网络文化进行依法规范管理[4]。
(二) 完善校园网站的管理, 建立全面的校园网。
现在各个高校基本都建有自己的校园网站, 校园网站是本校大学生们交流的平台, 高校要结合教育教学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 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管理制度, 建立明确的管理规范, 加强校园网制度建设, 对各类不良的信息进行技术过滤和监督[5]。同时, 网络中心应该开发有校园特色的网站版块, 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 发挥高校技术优势, 积极组织师生力量建立学生教育主题网站, 帮助学生解决有关政策、人际关系、传统文化、政治理论等方面的问题[6]。用校园网极具特色的网络文化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 减少大学生在不良网站的投入时间, 充分发挥网络的服务与育人功能。
(三) 积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推动大学生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发展。
如学校可开设有关心理学的课程, 加强学生的生理卫生教育, 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网络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和自我管理意识等, 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泛宣传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知识, 积极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工作, 建立心理咨询专业网站, 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从而引导大学生以健康的心态正确对待网上网下的学习生活[7]。
(四)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要建立网络道德规范, 把网络文化传播与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规教育结合起来, 使大学生养成个人网络道德的高度自律。网络道德教育可以通过倡导网络道德规范、宣传灌输网络道德理念来实现网络立法、网络技术所不能达到的目的和难以调整的范畴。由此而构建的网络环境下人们的行为方式与处事观念, 要比网络立法、网络技术的约束力更加持久、深入和稳固。
(五) 增强大学生的甄别能力, 引导和帮助学生文明上网、健康上网。
在对不健康的网上信息进行封杀和卡断的同时, 学校也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和解释, 以增强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提高免疫力。高校要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 让大学生深刻理解沉溺于网络的危害性, 培养明辨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 教育大学生“学会选择”信息, 提高网络道德的自觉性, 增强网络自律意识, 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 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学校还应及时对学生进行网络基础知识和使用技巧培训, 使他们掌握有关互联网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系统完整地了解互联网的多方面用途和使用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利用网络资料为学习、就业服务,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 为今后他们对互联网的有效使用创造条件[8]。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9.1.
[2]刘燕华.新世纪大学生上网状况的思考与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6) :16—46.
[3]赫连华巍,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12) :65—66.
[4]宋术学.八所高校大学生网络主体性调查及其教育对策探讨[J].教育科学, 2006, (8) :66-86.
[5]强伟, 谭振平.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5) :71—72.
[6]周树红, 陈斌.当前大学生接触和利用网络基本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 2003, (1) :77—97.
[7]欧阳霞, 李德平.大学生网络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5) :98—99.
TF论文---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 思想政治 现状 创新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70-01
1.现状扫描
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处于弱势地位,教学方式改变不大,和网络环境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由于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还是主流课堂教育的附属品,没有统一规范的形式以及实施的具体方法,还处于摸索和实践阶段,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所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意义深远,经过实践检验更有必要。
2.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然不能适应,要在教学中不断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2.1途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个心理调整的过程,单纯地说教,效果肯定不好。理论不能不讲,但是要看你怎么讲。如果学生不明白,或者是不认同,你要求他必须如何去做,倒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要在教学中尽量减少机械地说教,开辟多种教学路径。
一是,利用互联网丰富的教育资源,使教材更加丰满、生动、形象,更易于学生的学习和吸纳,让干涩的传教转化为学生主动的体验。
二是,以互联网为依托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网络是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放弃的阵地,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们开发建设自己网站、论坛、社群,用自己喜闻乐见的形式讲理想、谈价值、说追求、诉心愿,成为同学间思想交流的园地。
三是,利用网络交际工具把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聚合起来,通过文学欣赏、艺术鉴赏、电影品赏来交流感受和体会,潜移默化地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2过程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随心所欲地来设计,它的教育过程有着自己特定的规律,一般来说要经过这么几个节点:
其一,思想认识的过程。教师要把正确的网络认知输入他们的大脑,使他们形成健康的网络意识。或者用教师自己的网络思维观念和行为影响自己的学生,使他们的内心发生变化,进而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
其二,师生沟通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比如,有的学生在入学初期因为自身的客观原因产生学习困难,不是努力地去克服,而是沉溺于网络寻找安慰。这时,就要通过教育活动促使其行为的转变。
其三,行为优化的过程。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创新的主要目标,也是完善整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根本。从思想政治工作入手,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调整和纠正学生的不健康行为,最终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上,优化受教者的行为,逐步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
3.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
3.1疏堵结合。在网络环境下,有着严格的禁止是必须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这种先期的干预相当重要,要严格筛选、鉴别,禁止有害信息侵入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校园网络,构建网络“绝缘”系统。实践证明,有害的网络信息会使通过千辛万苦取得的思想教育成果毁于一旦。
在严防死守的高压下,却不能把网络管死、管僵,要根据网络特有的规律,给予学生充分的享受网络资源的自由,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视角观察社会,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在法律的框架内畅所欲言。同时还要有相当大的包容性,尊重学生这个年龄段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
3.2注重实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网络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的兴起,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文化现象。这种教育模式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充分借鉴和学习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借助网络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网络校园文化建设可采取的方式多种多样,它包括了文化、文学、文体、艺术等形式,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广阔空间。
一是,网络理论教育平台。把主流的课堂教育和网络平台贯通,课堂上讲的内容,通过网页进一步的展示出来,设立相应的“经典解读”、“难点释义”、“民族之光”、“新思维”、“火花碰撞”等栏目和课程紧密结合,不断丰富和深化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
二是,网络心理疏导平台。在网上开辟专门的网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健康理论到校园文化的实际应用,从网上心理测试、咨询到专家、学者、教师的答疑解难,适时调整学生的心态,及时破解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
三是,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源于对生活现实的困惑,解决了实际问题,思想问题也就化解了一半。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和大学生的就业择业教育结合起来,在网络上打开他们的胸怀,有什么想法、困惑,诉求通过这个渠道来宣泄。教师通过网络耐心解答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广开就业渠道,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转换。
网络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它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创新的教育模式和实践的检验使网络教育更具特色,将会成为最为有效思想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
[2]王海建.宋英.网络虚拟社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2).
TF论文---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篇4
2.1用户自身安全意识不足
从当前的社会现实来看,人们普遍对信息缺乏安全意识,如办理超市会员卡,就会时常收到超市举办的活动信息;在网络上购买过化妆品,便会经常弹出关于化妆品的推荐等。事实上,很多无意中的行为已经将个人的隐私和信息泄露出去,可能并不是所有的信息泄露都会带来危险,但若这些大数据信息被不法分子破坏并利用,极有可能大幅提高了网络遭受攻击的可能性。
2.2访问权限混乱
在大数据泛滥的情况下,访问权限的设置必须引起重视。所谓访问权限,主要以保障每个用户的隐私安全,维护网络信息访问秩序为目的,根据用户身份的.标识来限制某些信息的获取。但是,随着网络发展迅猛各种信息被高速传送,信息访问权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混乱,而这也给用户的安全隐私造成了直接的风险。
2.3的增多
在网络节点不断增加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看到了所谓大数据漏洞中的“商机”,开始利用传输过程中的漏洞来获取数据。给个人身份信息、社交信息、财产状况带来了泄露风险,甚至于还会给企业以及政府的相关敏感信息增加了附带风险。
2.4存储方面的问题
鉴于目前关系型数据库技术尚不成熟,在大数据中更多呈现的是非结构化数据,当不同类别的数据集中起来,极易造成数据存储方面的混乱。而存储方面的漏洞与缺陷又直接促生了许多的安全防护问题,会出现数据被篡改、失窃的现象。
3大数据时代下提高网络安全技术的具体方法
从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安全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相关分析,得出几方面的提高网络安全技术有效措施,对网络安全技术的提升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3.1提高用户安全意识,培养网络安全人才
提高大数据用户的合法权益,是确保大数据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用户有意识地保护自身的数据信息的安全性,提高安全意识,才能为个人信息安全打好基础,促使用户将数据的存储与使用分开保护,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数据进行加密,全方位确保数据的安全。另外,作为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部分,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必须掌握更多与网络安全相关的知识,将其灵活应用于自身工作过程中,提高网络安全管理效率,使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
3.2强化网络安全技术手段,维护系统安全
如前文所述,在大数据环境下,病毒传播、系统漏洞攻击等情况不可避免,所以在未来必须进一步强化网络安全技术手段,让整个互联网管理更标准,系统更安全。第一,访问权限控制。访问控制通常以用户身份认证为前提,通过对用户访问网络资源的权限的严格认证和控制,对用户进行身份认证,设置用户访问目录和文件的权限以及网络设备配置的权限等。这种对资源访问者的筛选,能够有效地将非法用户阻挡,实现维护系统安全的目的。第二,数据加密。采用加密算法和加密密钥将明文的数据转变成密文,可以保证信息数据存储和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第三,网络隔离。防火墙是目前在大数据环境下网络隔离的主要形式与手段,通过分析、检测、管理和控制网络内外部之间的数据流量,进一步筛选哪些内部服务可以被外界访问,从而保护内部网络免受外部非法用户的侵入。同时,入侵检测作为防火墙技术的一种补充,其同样可以通过监测网络实现网络安全防御措施,实时保护网络安全。第四,病毒防治与预防。目前大数据环境下最理想的防止病毒攻击的方法是安装防病毒软件、定期升级病毒库、及时安装最新的安全补丁等,如此有效阻止病毒进入系统。第五,数据备份。重要的数据一旦丢失,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必须进行数据容灾备份。数据备份是对数据进行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即使已经存在一系列安全设备,也要对数据进行备份,防止数据丢失,在最大限度上确保数据的安全。
3.3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做好检验及防范工作
网络安全的基础是网络监管制度,无论什么时候,具备完善的监管制度,都是进行网络安全处理的现实依据。加快大数据平台建设的同时确保信息的安全,必须严格控制数据的收集传输和使用,定时开展安全审查,定期进行安全检测与风险评估与定位;加强系统的修复工作,抢在蠕虫、等各种病毒攻击前加强防范措施;另外,还要积极建立网络安全信息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对网络数据流进行分析,整体提升排查隐患、紧急处置的能力,达到预知网络漏洞并及时做出修补的目的。
4结语
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安全无论是从管理、使用,还是单纯的技术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可以说,发展大数据已经成为行业共识,是必然趋势。在这一大环境下,我们只有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加强对大数据的深入分析,对网络安全现状及其存在的诸多漏洞与现实问题进行梳理,对病毒的侵袭进行有效的监管和防范,从提高用户安全意识,强化网络安全技术手段,加强网络监管力度等方面逐一进行完善与提升,才能保证客户信息的安全、稳定,才能为网络提供强大的安全服务,推动计算机管理技术在大数据背景下安全使用,提升各行各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万志华.大数据环境下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研究[J].科技创新与研究,.
[2]姜茸,马自飞,李彤.云计算安全风险因素挖掘及应对策略[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3]张传勇.基于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安全问题分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
TF论文---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篇5
●利用网络, 建立校园雏鹰网络
依托学校目前已经普及的校园网的优势, 建立校园雏鹰网络。首先, 我们建立起网上大队及中队, 可以进行队务公开, 新闻展示等等。其次, 在校园网上建立雏鹰论坛, 让队员在论坛里就各种议题各抒己见, 百家争鸣。同时, 在论坛里实行等级积分制, 让遵守网络道德的队员获得更多的积分及较高的等级, 以鼓励他们遵守网络道德。第三, 与因特网上的相关网站进行互联, 通过超级链接引导学生到互联网上了解更多的信息, 接受更多的、更高层次的教育 (如中国少年雏鹰网、星星火炬网、知心姐姐网等) 。
●利用网络, 开展“雏鹰争章”活动
“雏鹰争章”活动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好形式。为了鼓励队员不断进步, 我们根据队员的不同特点, 制定了许多不同的类型奖章, 如, 进步章、识字章、表达章、生活章等, 而章目多又给考核及颁章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如果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 在队员档案中加上其争章情况, 并监控其前后表现, 进行对比, 就能有效地进行颁章、考章工作, 对队员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
●利用网络,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为了提高队员的动手动脑能力, 我们组织开展了各式各样的课余活动。让队员利用电脑办《小主人报》、《少先队画报》等图文并茂的报刊, 有效地提高了队员多方面的能力:让队员自己设计活动方案、收集网上信息、进行小发明创造等, 使队员在活动中锻炼了自己、学习了新知识。
●利用网络, 开展“雏鹰假日小队”活动
“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是少先队开展社区服务、锻炼队员适应社会并为社会服务等种种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是队员居住分散、社区差异很大并且不断变化等现实, 都给少先队组织的管理和活动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可以与社区居委会建立各种互联网, 随时了解社区需要的服务内容和可开发的教育资源, 组织队员开展各种各样力所能及的活动, 并及时掌握活动效果。
●利用网络, 实施“远程手拉手”工程
由于地域、交通、通讯等条件的限制, 不少少先队的“手拉手”活动只能组织队员就近开展。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队员间的交流与学习。如果通过网络互发信息, 队员便可不受地域限制, 广交伙伴, 开阔眼界, 共同进步, 并可以定期互约互访, 增强他们的交往能力。通过网络来丰富少先队“手拉手”活动、学习交流少先队工作经验、开辟少先队网络阵地具有便捷、灵活、迅速等优点。随着少先队“雏鹰网”的建成, 用Internet来进行学校之间少先队信息的“远程对话”已不再是梦想, 而且其形式非常丰富。我们通过建立少先队“雏鹰”聊天室, 用E-mail的形式进行少先队工作经验及信息的交流。对于一些活动的“热点”, 我们还通过网络语音聊天的方式进行对话交流, 使少先队“手拉手”活动真正地在网络上普遍开展起来。作为辅导员, 消除队员与自己作为教师的隔阂是少先队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为解决以往少先队工作中的这些问题提供了方便。我们充分利用邮箱、QQ、QQ群等网络工具做好队员心理问题的了解和疏导工作。在这些网络上的“亲密接触”中, 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很多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 学生的“无忌之谈”也解决了学校的少先队工作中的许多问题, 孩子们的“童言”也往往会激发工作的灵感, 学校的“健康游戏快乐成长”等主题活动就是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诞生的。
●利用网络, 进行队知教育
网络把少年儿童引向了一个宽广的天地, 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利用网络对少年儿童进行队知教育, 有着传统队课不可比拟的优势。在校园网上安排一些少先队知识的视频、图片和文字故事, 方便各中队在中队活动时点击使用, 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技术, 也让学生对队课充满了兴趣, 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
TF论文---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篇6
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可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的优势,精心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各类情景,为学生的英语阅读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在进行“Christmas is coming”阅读课教学时,我通过师生对话创设情境,引出本课的主题。然后通过多媒体播放关于圣诞节的英文Flash。此环节不仅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也自然地过渡到复习和梳理圣诞节的词汇,为圣诞节概念图的构建做好了铺垫。
二、信息整理,激活共享
概念图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征知识,能有效呈现思维的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运用概念图进行学习,能促使学习者更好地组织概念,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概念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意义,有效地降低焦虑水平,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以图文并茂的动画形式呈现枯燥的阅读材料,学生在一曲欢快的“Jingle bells”中,小组合作完成关于圣诞节的概念图的构建。巧妙地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有关圣诞节的词汇与短语。通过搭脚手架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充分激发潜在知识基础,把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以“Christmas”话题为例,让学生在关于节日的阅读中把握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水平。
三、拓展阅读,个性诊断
在拓展阅读这一环节中,我通过网络平台,提供了4篇关于节日的文章,进行阅读理解测试。在学习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关于节日的言语输入,为最后的综合应用做了准备。学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是通过网络实现的,计算机立刻进行批改和打分,学生马上就能知道答题情况和得分,从而进一步分析做过的题目。我也可以通过数据图,对全班的总体情况和个别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反馈,对个别学困生进行辅导,对集中错误的题目进行全班性讲解。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反思,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学的工具,便于我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不断调整教学。
四、写作表达,网络分享
通过以上的教学环节,学生对关于节日已有大量的言语积累,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有关节日的话题,如:What’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 When? Why? What can you do?引导学生总结出可以从哪些方面介绍自己喜欢的节日。通过互动交流,学生对所阅读的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后,阅读课的教学活动也已接近尾声,但并不等于结束。教师还要善于利用网络环境诱发学生更为强烈的、自主的表达欲望和阅读欲望,引领他们走向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在阅读教学中,经过对资料的阅读、整理、分类、分析和讨论,学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后,我借助网络平台,让学生写出小短文,介绍自己喜欢的节日,并在网上发布,供师生评价。通过作品的展示,不同视角、观点之间的相互补充,更完善、加深了对节日这一主题的认识。师生的教学评价也激起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享受了合作的愉快,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进取的力量。
五、小结
网络的引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真正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是开放的、共享的,教学工具是开放的、实用的,研究方向是开放的、明确的,师生的交流以及相互之间的评价是开放的、平等的,这些都极大丰富了传统英语课堂的形式。网络教学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对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网络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可树立学习信心。例如在拓展阅读环节,优生可以全做完4篇阅读,中等生可以做完3-4篇,中下生可以做完2-3篇,那就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速度、知识储备跟不上教学进度。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信息一定要适度,并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理解、记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学习内容,积极参与、指导和监控网络英语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归类和整合。网络环境下,英语阅读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策划和监控能力,这是教学的关键。
责任编辑 魏文琦
TF论文---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篇7
摘 要: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可谓利弊共存。网络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教育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本文分别从价值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举例说明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教育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网络环境;思想教育;困境及对策
互联网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必不可缺的渠道之一,但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对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际交往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1.网络的开放性使大学生价值教育面临困境。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型,网络信息较杂,过多地接触网络信息,容易使他们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与此同时,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广泛性等特征,能吸引大学生把大部分时间消耗在上网聊天、打游戏等上面,降低大学生参与思想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导致高校思想教育的质量不断下降。
2.网络的虚拟化使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困境。鉴于年龄、社会阅历等的限制,大学生尚未养成较好的社会规范意识,自律、自我教育的能力不够强。有一部分大学生,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学业压力、情感不顺抑或精神上、心理上的负担等现实,选择在虚拟网络中扮演自己喜爱的角色而不愿意回归现实生活。这样虚拟的生活方式使得他们脱离了很多社会因素的管束,任意放纵自己。这对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绝对性的不良影响。
二、网络环境下强化高校思想教育的对策
1.牢牢掌握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动权。一是借助网络优势,构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网络阵地。要学会利用网络的优势建立高校思想教育的网络平台,向大学生传播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目前,有部分高校的思想教育网站的点击率很低,网站的内容不足以吸引大学生。因此,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个全面、周到、完善的网上服务系统,汇集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信息,及时发布学生工作的最新动态、校园重大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校园热门话题、组织纪律和规章制度、就业动态与信息等。因此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利用网络及时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二是深入研究思想教育的特殊规律,寻求网络思想教育的新手段、新方法。各大高校应召集各类优秀专家联合开发集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为一体,范围广的信息资源,服务于思想教育的开展,这样不仅仅能够将多媒体技术的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等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还可以将思想教育引向多元化发展,使得思想教育更具有吸引力。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将其他的大众媒体,如校园广播、学校周刊、图书馆或学生会的宣传信息放到高校的网络思想教育平台上,逐步实现和完善思想教育与大众媒体的相结合,更深入地从各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逐步培养大学生自律意识,建立网络行为道德规范。网络社会既然是个社会,也和现实社会一样需要道德的约束,最主要的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虚拟网络是一个无限开放的平台,大学生利用网络的同时要接受网络的利与弊,自身要具备很强的自律、自制能力方能于网络中独善其身,而这样的能力则需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来获取。为此,高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网上自律能力,提高他们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能力,使他们遵守网络道德,增强网络自律意识,实现道德自律。
3.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强化他律作用。一是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制观念。如今大学生高犯罪率的直接原因是法律意识淡薄和法制观念不强。尽管网络违法与普通违法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都是对公共安全、公共权益的侵害,都是触犯法律的行为。由此看来,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刻不容缓。在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中,除了要普及法律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引导他们自觉守法、护法。二是切实加强网络立法,强化他律的作用。亟待解决的是建立和健全互联网立法。健全的制度体系能够起到引导他人遵守以及自律的作用,既能让原有的思想教育保持一定的影响力,又能维护和挖掘思想教育在网络信息空间的潜在管辖能力。因此,要健全规章制度,从法律层面上规范网络运作。同时还要建立起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通过审查、监控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对网上反动、黄色、不健康的内容进行清理。
三、结束语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是21世纪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网络背景下,各大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务必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充分利用网络附带的优势条件,研究高校思想教育的新内容、方法和途径,以此来保持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活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永战.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机制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2]王安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论析[D].济南:山东大学,2009.
TF论文---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篇8
一、网络环境下开展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优越性
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纷纷被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 使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很大的改观。网络环境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1.网络提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网络拉近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师生之间通过电子邮件、微博、微信等交互性较强的网络栏目进行交流, 形成开诚布公的氛围。教师了解学生后可以因材施教, 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网络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量较少且相对滞后, 而互联网上的信息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丰富的共享资源和及时的新闻报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网络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网络多媒体手段把枯燥乏味的政治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易懂, 把信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呈现, 多种感官协同调动, 提高了信息接受效率和记忆比率。同时, 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和兴趣进行信息的获取和交流, 增强了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效应。
二、网络环境下开展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网络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在当前环境下, 依托网络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意识形态持续不断的西化。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的“西化”“分化”战略, 将大学生作为重要的渗透目标, 利用网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对我国展开强劲攻势。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从形成到确立的重要时期。一方面, 他们思想活跃, 视野开阔;另一方面, 他们阅历较浅, 缺少经验。网络上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反动势力带有政治挑衅的信息侵袭如果任其发展, 势必会淡化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动摇我国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2.各种各样垃圾信息的毒化。国际互联网上至少存在着1万亿个网页, 其中很大一部分充斥色情、暴力和广告垃圾, 而积极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网络上处于弱势。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 但是自控能力较弱, 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就很容易被这些被这些不良因素毒化。
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权威的弱化。网络的信息资源具有多向性, 学生自我教育的条件大为改善, 有时甚至会出现教育者所接受的信息少于或迟于教育对象的现象, 教育者的权威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利用互联网使教育内容变得更加富有吸引力, 使教育形式变得更加民主和自由, 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客观事实。
三、网络环境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思考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就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 充分发挥网络优势, 适时更新教育内容, 不断改进教育方法, 在时代提供的新环境中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念。
网络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所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置身于网络之外。一方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客观地分析网络环境, 不能因为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 就对网络本身产生畏惧。另一方面, 要及时抓住新机遇, 积极开发网络资源以便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的跨越式发展。
2.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
学校应成立由校党政领导负责, 有关部门参加的网络宣传教育领导机构, 对形式多样又缺乏整体规划管理的网络载体认真研究, 结合成功案例,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建设, 不断强化阵地意识, 利用网络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同时还要对网络进行必要的监控, 防止互联网上的有害信息对大学生的侵蚀。通过宣传教育, 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安全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
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学习网络技术的基础上, 灵活运用多媒体软件、网间互动软件等教学手段。同时, 还要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 关注学生的热点问题,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运用网上正面健康的材料, 对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理想与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4.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
网络环境下, 我们要在继承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基础上, 贯彻民主、自由、平等、互动、疏导等网络时代的教育原则, 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他们进行互动交流。尤其是对于偏离正确价值取向的群体, 不能简单批评, 要耐心地进行正面疏导。
5.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引导。
高校要结合各专业和各年级学生的特点, 创办一批适合学生的校园主流网站。可以设立国内外新闻、心理健康咨询、社会实践、历史上的今天等主流板块。此外, 还要创建一批既坚持方向, 又体现时代精神并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站, 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渗透素质教育。对于社会热点问题, 校园BBS应做出正确的引导。
6.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作用。
互联网满足了大学生渴望独立和展现个性的心理要求, 切合了大学生思维活跃和喜欢追求新鲜感的性格特点。因此, 我们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作用。一方面, 增强学生对信息的选择能力和抵制诱惑的能力;另一方面, 充分发挥学生作为网站主体的作用, 使学生在建设和管理网站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总之, 网络作为一种新事物, 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认识和内容, 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 面对大学生群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采用新方法, 才能应对和解决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计军, 储欣.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12, (10) .
[2]张红梅.新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1, (5) .
[3]徐婷婷.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2, (23) .
TF论文---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篇9
大学生的学业是指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所进行的以学为主的一切活动,是广义的学习阶段。它不仅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组织管理能力、科研及创新能力等的学习。
学业规划,是职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职业规划的基础。学业规划是指为了提高求学者的人生职业(事业)发展效率,而对与之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筹划和安排。
大学生学业规划,是指大学生对与其事业(职业)目标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安排和筹划。具体来讲,是指大学生通过对自身特点(性格特点、能力特点)和社会未来需要的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确定自己的事业(职业)目标,进而确定学业发展方向,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经济条件、学习生活现状、家庭情况等)制订学业发展计划,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求学者的人生职业(事业)发展效率,并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获得阶段性职业目标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的过程。换言之,大学生学业规划就是大学生通过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用什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确保自身顺利完成学业,为成功实现就业或开辟事业打好基础的过程。
大学生学业规划的重要意义:(1)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的自我定位;(2)有助于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3)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成才的主动性;(4)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难就业”的一些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学业规划实践探索
大学生学业规划是一个动态的周而复始的过程,学业规划包括学业规划选定、学业规划分解、学业规划实施、学业规划评估和激励与惩罚五个部分。大学生学业规划贯穿于大学四年,在每一个过程中都需要用到大量的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以下简称网络)的日益普及,特别是高校校园网和学分制建设的推进,使得网络广泛地融入到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现代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不仅仅作为一项技术和工具而存在,更重要的是它改变着人们的交流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学习途径和价值取向,尤其是对大学生的影响极其深远。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大学生学业规划,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业规划的有效性。
(一)学业规划选定
首先,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认定自己想干什么。古今中外,因兴趣之花而点燃成功之火的事例不胜枚举。兴趣是理想产生的基础,兴趣与成功概率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兴趣可以造就伟人,兴趣可以使人为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奋斗终生。但目前有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模糊,甚至没有,需要学生参加网络上已有的学业规划系统和职业测评系统,分析测评的结果,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来认定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进行奋斗和学习。
其次,分析自己的能力、特长,确定自己能干什么。网络版的大学生职业测评系统结果中有一个部分就是大学生所具备的能力。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在现实行动中的表现,是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能量和熟练水平。能力是实现人的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左右与支配人生命运的一种主导性的积极力量。因为任何职业都要求从业者掌握一定的技能,具备一定的条件,所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认定自己想干什么的基础上确定已经具备的能力和应该培养的能力。
再次,分析未来,确定社会要求干什么。充分利用网络上已有的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信息,着眼将来、预测趋势,立足于所学专业发展变化的需求。选择社会需要又最适合发挥自身优势的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才是最好的。把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与社会要求干什么有机地结合起来。几方面的结合点和链接处正是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关键所在。
最后,选定大学阶段学业规划的总目标。大学阶段的总目标包括两个层次:(1)顺利毕业;(2)工作或深造,工作包括考公务员、协议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和出国工作等,深造包括考取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等。
(二)学业规划分解
学业规划总目标制定以后,要对其进行自上而下的分解,即制订具体规划。在校期间的学业规划的总目标的内容包括多个方面:学校、学院、班级和个人四个层次。将学业规划的总目标按照时间维度细分成以下的目标:学年学业规划目标、学期学业规划目标、每月学业规划目标、每周学业规划目标、每日学业规划目标。另外,学业规划的总目标根据评估的要求细分为定量目标和定性目标。分解后的学业目标使得学业规划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天,确保学业规划的严格执行和可评估。
(三)学业规划实施
学生(规划及执行者)要认识自我、分析情况,增强学业规划的主动意识,主动约请班主任等指导教师予以指导(原则上,约请指导的时间为学期末,最迟为每学期开学初三周内),认真拟定或调整学业规划,并请指导者签署指导意见;要增强自信心,把握每一环节,切实实施学业规划。学生应提高规划的主动性,自觉实施规划,调整规划,努力完成目标。
教师(指导者)作为学生学业规划的指导教师原则上由规划者的班主任担任,也可由规划者的辅导员、专业教师共同担任。指导者是关键,要熟悉指导对象的专业发展前景,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提高学业指导的可执行能力。指导教师首先应通过集中辅导方式开展全面指导工作,其次应通过个别谈心等细致听取规划者的陈述,帮助规划者剖析情况,释疑解惑,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并与规划者探讨分析规划的可行性(目标与措施),签署指导意见;平时应关注规划者具体实施规划的状况。
学院(组织及监督者)每学期初部署学业规划工作,对班主任提出学业规划工作指导意见;做好面向学生的宣传工作,要求学生主动开展学业规划相关活动。学院是保障,负责每学期抽查一次学业规划执行情况,集中抽查时间为每个新学期的第三周,对未进行指导的学生开展帮扶活动。
(四)学业规划评估
及时根据环境和条件对自己的执行情况作出评估,做到定期评估:每年、每学期、每月、每日进行检查评估,进而分析原因与障碍,找出改进的方法与措施。由于现实生活中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要求学业规划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弹性,以便个人及时反思和修正学业规划目标,变更实施措施与计划。
(五)学业规划激励与惩罚
激励措施能将人的潜能和积极性激发出来,惩罚可以防止惰性的产生。大学生学业规划的整体执行情况应与学院学生工作、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考核相挂钩,个人一定要制定出完成阶段目标后对自己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对于大学生来说,及早设计自己的学业规划,明确自己的学业目标,明确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才有可能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把握住机会并获得成功,这也是学业规划对大学生最大的激励。
三、结语
依据大学生学业规划的理论和流程,利用网络技术,构建基于网络的大学生学业规划系统,该系统充分整合学校学生工作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和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等的信息,为大学生学业规划顺利开展提供信息支持。该系统包括师生交流、职业测评、学业规划选定、学业规划分解、学业规划评估和学业规划激励等子系统。在此基础上全面实现大学生学业规划目标的层次性、全面性和全程性,实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全面提高大学生学业规划的有效性。
摘要: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实施有助于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 增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成才的主动性,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学业规划包括学业规划选定、学业规划分解、学业规划实施、学业规划评估和学业规划激励与惩罚五个部分。利用网络技术构建了基于网络的大学生学业规划系统, 与学生工作信息化水平相适应, 能全面提高大学生学业规划的有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规划,计算机网络
参考文献
[1]张恒亮.策划未来学业规划[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
[2]李强, 刘晓文.大学生学业规划研究[J].教书育人, 2006, (20) .
[3]王训兵, 李晓波, 王飞.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2, (5) .
[4]王本玉, 于祥成.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08, (1) .
TF论文---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篇10
【关键词】 网络环境;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与对策
1.前言
伴随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网络已经逐步普及并逐渐成为人们娱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中,网络给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与此同时,也对现代各阶段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其中,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已步入半个社会的现代大学生身心健康更是带来了多重影响。故做好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了各高职院校一项艰巨的任务。如何抓住网络环境机遇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校园网络监管以引领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思想政治意识。下文将针对该问题分析了网络环境机遇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并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对策。
2.网络环境机遇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2.1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
网络的普及使得现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变得更为丰富,尤其是实现了资源共享,为他们提供了新的教育方式和拓展了获得海量知识的途径。不论是在社交、娱乐、学习等日常行为日活动中,都能够给大学生带来了便捷与活跃。于此同时,也给大学生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 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由于网络具有不受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以及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使得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更加顺利与高效。一来,可以抛弃传统的教育与管理模式,借助网络新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二来,通过网上搜索更多的思想政治相关信息让学生能够从更广的角度出发去学到更多的知识。既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又可以减少教师以往繁重的思想政治工作。
- 网络的互交性使得学生们的思想有所变化,然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借助网络来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对其进行针对性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众多学校学校建立了校园网站和论坛,让学生在上面畅所欲言。思想政治工作者可针对上面的问题、学生表现出的思想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对其进行疏导与交流,以此来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大大提高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
2.2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但也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便捷性与共享性,给青年大学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健康和心理素质。
- 大量不文明信息涌入大学生视觉,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大了难度。网络是虚拟的,不少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思想不够成熟而被网上大肆传播的黄色信息、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信息等影响。导致其思想道德方面歪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能及时发现与引导,从而使得该学生容易丧失理想信念。
- 深陷网络泥潭,在虚拟的聊天、游戏中不能自拔,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网络上频频涌现的交友、征婚、语言粗俗等传播现象的影响严重败坏了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容易使大学生怀着好奇心去追求,由于不能自控、缺乏判断力从而引发违法犯规行为。此外,学生深陷虚拟的网友中,各种游戏群等建立分散了大学生的人生计划和目标,久而久之,丧失了人生理想。
3.网络环境机遇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3.1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素质
教师的自身职业水平与职业素质影响着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效率。高职院校想要正确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必须要先加强自身的素质。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贯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激发自身工作热情,从而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大学生对于网络没有正确的认识,故会过度利用网络,使网络对自身产生了不利影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在平时教育中要多关心学生的道德走向与心理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对其进行疏导与教育。只有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及时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社会道路。
3.3打造文明校园网,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
在网络校园下,加强“网德网风”建设,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平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建立起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面设置心理咨询、热线服务、科教天地、论坛热议等众多学生感兴趣的栏目,使校园网站变得文明向上、绿色健康。学生在这样文明的校园网络环境下也会受到熏陶,从而降低了学生不健康心理走向的可能性。
4.结语
网络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的同时也是一种挑战。然而,在生活越来越多样化的社会中,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缺乏自控能力、自我约束能力,故较容易被网络左右。只有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构建文明校园网络平台,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而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志平.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9(01):59-60.
【TF论文---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推荐阅读:
网络攻击的探索与研究论文10-31
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的探索10-15
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的教学论文10-01
网络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08-23
浅谈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校园文化建设11-20
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论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