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论文

2024-07-21

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论文(精选12篇)

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论文 篇1

随着信息技术和学习理论的发展, 学习环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 教学设计模式和设计观点呈现多元化, 但无论哪一种, 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学习环境设计也不例外。学习环境设计是教学设计理论发展中的一种新的设计观, 它体现了各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观点和教育技术的应用形式, 给网络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好的设计理念和思路。

本文首先对学习环境的意义、类型、组成要素等问题进行分析, 接着对学习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内容和方法进行探讨, 在此基础上, 结合研究实践提出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环境 (Problem 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简称PBLE) 设计的具体操作方法与步骤。

一、学习环境概述

(一) 学习环境的定义与特征

1. 学习环境的定义

关于学习环境的定义, 概括起来大概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出发, 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发生的物理空间或场所, 如: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AECT理论与研究部主任Wilson认为, 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1];第二种观点认为, 学习环境是一种具体的教育软件系统或包括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活动顺序等在内的整合体 (Paper, 1980;Boyle, 1997;Collion, Brown&Holum, 1991等) ;第三种观点认为, 学习环境是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场所以及可接受的行为、集体的期望和具体的任务 (Salomon, 1996) 。Perkins也认为学习环境是由学校和家庭的各种物质要素构成的学习场所, 具有物质和非物质、简单性和复杂性、变通性和永恒性 (Perkins, 1996) [2]。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整合体, 是学习活动展开的外在条件。

2. 学习环境的特征

通过对若干学习环境的分析, 我们认为学习环境具有如下特征:

情境性———在学习环境中无论是任务还是问题的提出都不是抽象化、简单化和脱离背景的, 而是通过多种表征方式, 在一个近似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中产生。

建构性———学习环境不是知识的传授和复制场所, 学习环境力图使依赖于情境和内容的知识建构成为可能。

操作性———学习环境中的建构工具或问题操作空间通常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意义建构的实习场, 学生在模拟的或现实的操作中进行身份的确认和意义的建构。

动态性———学习环境中的资源、人际关系以及各种学习策略都是在学生学习过程和人际交往互动中不断调整的。

(二) 学习环境的类型

教育者所选择的学习环境受到他们所具有的知识观的深刻影响 (Wilson, 1995) [1], 技术的发展刺激了研究者和教育者去拓展学习的概念和学习环境的设计 (Land, 2000) [3], 由此可见, 学习环境的概念及其设计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认识论和技术。当代学习环境的类型表现为多样化, 除了课堂学习环境外, 从技术的角度去看主要有:适应性学习环境 (Adap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交互式多媒体学习环境 (Interactive Multimedia Environments) 和分布式学习环境;从认识论的角度去看主要有: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Environments) 、开放式学习环境 (Open Learning Environments) 和知识整合环境 (Knowledge Integration Environments) 等。范德比尔特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则将学习环境分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以评价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以及以共同体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虽然这些学习环境侧重点各有不同, 但它们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认识论上有很多交叉, 并互相影响。

(三) 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

为加深对学习环境的理解, 我们对一些比较著名的学习环境进行了分析, 以探求组成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 如表1所示。

通过对这些学习环境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组成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

情境:学习发生的背景条件, 有问题情境、任务情境和社会文化情境, 强调真实性、复杂性和开放性。

资源:与学习相关的案例、信息和各种学习资料, 可以是教师提供的也可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 强调类型的多样性、视角的多元化。

工具:有认知建构工具和协作交流工具等。

策略:包括各种建模、支架、教练、元认知策略等, 用来支持、引导和帮助学生的学习。

二、学习环境设计

(一) 学习环境设计的内容

从上述所分析的学习环境的意义及其组成的基本要素, 我们可以看出, 学习环境设计的内容应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 目标的设计

学习环境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学习目标的设计。人类的行为是目标导向的 (Schank, 1994) , 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为了达到我们的目的, 目标有简单的也有比较复杂的。学生能积极地、自愿地去达到一个认知目标时, 他们将会思考和学得更多 (Scardamalia&Bereiter, 1993/1994) , 因此学习环境需要支持学习者在任何情境中阐述他们的目标。

2. 情境的设计

大量的研究表明把学习设置在一个有意义的真实的情境中或是在一个基于案例、基于问题的学习环境中, 不仅仅有利于他们的理解, 更有利于知识迁移到一个新的情境中去。因此, 很多与学习情境相关的因素需要我们在创设学习环境的时候加以考虑, 其中包括:学习是否是高交互性的, 偶然的还是指导的, 有趣的还是严肃的, 顺其自然的还是高效率的以及学习者是否可控 (Allan Collins) 。作为教师应该在一个真实的生活中、有意义的情境中传授知识和技能, 并提供新的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去运用这些知识。

3. 资源的设计

资源的提供不是简单的堆积和罗列, 要从学习的目标和情境出发, 从学习策略的需求出发, 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学习资料或相关案例。

4. 工具的设计

知识的建构、学习的交流、师生的互动和学生的交往都离不开各种学习工具, 因此我们要从自己学习环境的类型和学习需求出发, 设计和提供一些支持学习活动和学习交往的工具。

5. 策略的设计

为了很好地支持、引导和帮助学生的学习, 有一些策略需要我们精心设计, 如:建模、支架、教练、反思和辅导策略。

(二) 学习环境设计的方法

目前学习环境设计的观点林林总总, 没有统一的设计模式与方法, 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有Hannafin和Land的“开放学习环境的设计”、乔纳森等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Hannafin认为只有把学习环境当作一个“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促进学生参与的综合体系, 包括有指导的陈述、操作和探究相互关联的学习主题”[2]才能设计出好的学习环境, 他们提倡的开放学习环境是一个学习目标个性化或学习方式个性化的环境, 通过提供工具、资源去促进学生的学习或提供机会让学生去建构他们自己的资源, 以帮助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强调个人的意义制定、建立学习需求、决定学习目标并实施学习活动, 使用教师-学生、学生-学生、技术-学生的支架策略去支持学生达到他们自己的学习水平。在达菲和乔纳森 (Duffy&Jonassen) 合编的《建构主义与教学技术》一书中, 他们提出了从“过程取向”着眼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一组启发式, 称之为3C, 即情境 (Context) 、协作 (Collaboration) 和建构 (Construction) 。他们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应关注知识的建构;应创设有意义、真凭实据的学习情境并运用他们已建构的知识;学习者之间、师生之间应协同努力, 教师应担负其指导与督促的作用而不是一个知识的供应商。

三、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环境 (PBLE) 设计

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 基于问题的学习) 最早是在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呈现真实的、历史上的病例来进行诊断的一种学习方式。现在的PBL已经超越了医学专业, 拓展到中小学、高等教育和其他教学领域。PBL的目标是给学生提供真实的社会、商业、或教育问题, 让学生自己提出对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会在真实世界中对这个问题进行工作的能力。网络环境的PBL是网络教学应用的发展趋势, 通过上述对学习环境的意义、类型、组成要素的分析和学习环境设计的有关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和内容方法的探讨, 结合笔者的研究与实践情况, 提出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环境的设计方法与步骤, 如图1所示:

(一) 问题情境的设计

PBL中的问题一般都是结构不良的、开放的问题, 是在一个社会情境中展开的。在传统的PBL中通常用文字语言来描述, 比较单一和抽象。在网络环境中, 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个尽可能与真实世界相似的问题情境。问题表征方式可以是文字、视频或动画, 问题的呈现可通过小品、角色扮演、计算机模拟、视频播放等多种形式, 尽可能给学生营造一个“可信”的学习环境。

(二) 学习目标的设计

在基于网络环境的PBL中, 学习目标可以分解为两方面: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1. 知识目标

在PBL中, 知识不是直接由教师讲授给学生的, 而是学生在架构问题框架、探求解决方案并做出有效决策中获取和形成的, 因此知识目标的设计非常重要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将所要学习的单元知识设计成问题情境。在设计的时候要依据教材考虑如何将知识的学习与问题情境、学习任务密切联系, 注意协调好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多样性与专一性、运用与理解等关系。

2. 技能 (能力) 目标

在PBL中主要培养的技能 (能力) 目标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思维能力、合作交往能力、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应用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等, 这些目标的设计要与问题情境相联系, 并注意适当的层次与难度。

(三) 学习资源的设计

为了解决问题, 学生需要掌握一些新的知识和额外的信息, 为此我们要通过网络建立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所必须的知识资源库和相关案例库, 让学生按照各自的问题列表去检索和定位要解决相关问题的信息。学习资源的设计要求形式要多样化、有利于问题解决和成果开发、内容是多学科的而非单一学科的。

(四) 问题解决工具的设计

1. 建构工具的设计

对于一些问题, 例如:数学问题、策略制定问题或设计问题, 我们可以开发一些软件, 通过不同变量的输入产生不同结果的形式, 模拟不同问题解决方案或不同策略对问题解决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学生则可以在反复的模拟试验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从而找出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

2. 交互工具的设计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 小组成员及其小组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都要就问题的解决进行探讨和交流, 因此我们需要设计一个协作交流的空间。一般可以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工具:

交流工具:这是网络环境下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合作交流的必备工具, 可以划分为小组内讨论区、小组间讨论区以及教师讨论区。通过同步和异步的交流形式, 小组成员对于问题的解决建议和方法及时进行交流, 能够共享分布的资源和认知。

上传工具:用于上传学生的观测数据、研究报告表单、小组间的互相评价以及制定的解决方案等, 多以E-mail和FTP的形式传送。

专家咨询:针对每个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 聘请该领域专家担任咨询顾问, 学生可以直接向专家询问相关的问题。同时, 也可以将定期整理的问题与解答情况放置于网页里供使用者浏览及学习。

(五) 指导策略的设计

在PBL中教师是引导者, 教师的职责以指导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主, 担当学科专家、资源引导者和任务咨询者等多重角色。PBL中的指导策略的设计应该关注以下策略的设计:

1. 辅导策略

辅导介入了整个活动过程, 从问题的诊断、小组的建立、任务分配、给学生提供反馈、挑战和奖励以及做事的程序等。我们要通过网络去监测学生的行为以便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们, 但也不能过于详尽, 应该随着学生知识的掌握而消退。

2. 支架策略

支架是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提供一种支持性的作用, 引导学习者在未知的知识空间逐步攀升, 寻求问题解决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在PBL中, 教师应该预先把一些复杂问题细化、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 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3. 建模策略

建模可以增加学生的理解力, 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建模:显性的行为建模和隐性的认知过程建模。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通过对同类问题多个实例的研究, 总结出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固定程序和步骤, 形成一个问题解决模型。模型的功能在于详尽囊括了各项离散的学习行为, 通过建模学习者观察到了正式教育中无法看到的过程, 开始将发生的事情同其原因联系在一起。

4. 反思策略

反思是学习者反省学习过程的一种策略, 包括对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完成的任务业绩的回顾和与他人关于相似任务业绩的比较, 该策略可以使学生能有机会看到他们自己的学习过程, 并将他们自己做事的方式与其他人相比较, 从而可以发展他们的行为方式。

上述关于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环境 (PBLE) 的设计方法与步骤反映了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学习环境设计的特点, 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应用中不断加以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Wilson, B. (1995) .Metaphors for instruction:Why we talk about learning environments.Educational Technology[M], 35, (5) :25-30.

[2]Hannafin, M. (1994) Emerging technologies, ISD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s:Critical perspectives.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M].40, (5) :49-53.

[3][4][5][美]戴维·H·乔纳森主编.郑太年, 任友群译.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美]Priscilla Norton&Karin M.Wiburg, 吴洪健等译.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7]http://www.stemnet.nf.ca/~elmurphy/emurphy/learning1.html

[8]盛群力, 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12.

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论文 篇2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交互式学习

成都列五中学初中部

yoyo

摘要

自计算机和Internet诞生以来,短短几十年间,以计算机和Internet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迅速覆盖了全球范围内几乎各个领域的研究平台。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产方式。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信息时代,如何把握住契机,将信息技术和学校教学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建构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教学模式、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交互式学习理论,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探索的问题。

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够地拓展了语文教学的时空领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的语文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运用,打好语文运用的基础;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习和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人格修养教育、健康的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以及有关的意志、态度、心理等非智力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联想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本文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阐述通过在网络环境下有效地开展语文交互式学习活动,并形成相应的语文教学模式。利用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交互式学习的平台,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环境,语文教学,交互式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交互式学习

一、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交互式学习的理论依据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构建主义的教学思想越来越受到教育家们的关注,他们发现通过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能够给教学带来新的变革,为传统教育体系注入新的活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与他人进行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提倡在老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老师的指导作用,老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与此同时,我们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只能理解到事物的不同方面。这样我们应该设计出的教学系统要能够让学生超越自己局限的认识,在社会交往中能够了解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从而形成对事物更加丰富的理解,以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尤其是学生在与比自己水平稍高的交往对象的交往中,有利于将潜在的发展去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更大的发展可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成为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交互式学习的理论基础,并给教学模式带来新的变革。

二、网络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

传统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老师传授知识,采取以“老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老师以同一种进度、同一种方法对全班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学习要求的学生进行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即便老师希望对每一个学生进行适应其能力的个别教育,也是难以实现的。那些不能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的学生,由于处在不利的学习环境中,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采用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即教学是从基本概念学习出发,逐级向上,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点。因而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进行教学任务分析,逐级找到应该提前掌握的知识,而后分析学习者既有的水平,确定合适的起点、设计出向学习者传递知识的方案。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交互式学习

网络化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学生主动建构,采取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老师通过适当的教学设计,使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真正实现个别化的教学。如果学习中遇到了问题,可以通过协作学习,通过学生与老师或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得到解决。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是采用自上而下的设计路线,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习者尝试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并加以掌握。

三、基于网络环境下交互式语文学习中老师的角色定位

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即老师将自己的知识、经验、技能传授给学生,众多的学生充当着传播对象的角色。教学中常以教师为中心。而在网络环境下,老师本人作为信息源的优势已不再突出,即老师已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信息源,教学以“学生学为中心”。那么,信息技术能否取代老师的地位呢?答案是否定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老师在教学当中不可能被计算机网络所取代,相反老师在这种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信息技术只是一种信息加工和呈现的工具,老师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教学组织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需要老师的群体协作,网络化的教学设计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制作教学课件、搜索资源,如何把它们整合成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形式。总之,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老师角色定位发生较大变化。具体如下:

老师应该成为教学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者。老师首先应掌握交互式教学系统中的教学信息资源的使用方法;其次,老师应该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将教学资源清单以及使用方法,及时向学生介绍,使学生能随时查阅、复制、学习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尤其要结合各种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学习知识,娴熟地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逐步习惯自主学习。同时,老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来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通过信息技术将文本、声音、图像、图表、视频等教学资源融于一体,充分利用人的视觉、听觉乃至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将教学内容立体地多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其能够快速地参与到学习内容的全过程之中,达到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信息,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老师应该成为教学过程的导学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帮助其找到完成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交互式学习

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辅导,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组织学生讨论,不片面追求所谓“唯一正确”的结果而抹煞“求真”的科学精神。

四、网络环境下语文交互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基于网络的语文教学模式将以信息化为特征,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运用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实施信息化教学。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学习环境中,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主动实现知识意义的建构。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备课必须充分考虑到网络中教学共享资源丰富的特点,注重知识“框架”的研究。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将在老师设计的知识“框架”的引导下,通过老师指定的信息技术工具获取所需知识,并归纳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同时,通过学习论坛将阅读收获的结论与老师或其他同学进行在线交流,相应地,老师也在线对学生进行辅导,从而真正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具体的几种教学模式:

(一)个别式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有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我们可以通过个别式教学模式来加以实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设计不同类型的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而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难度和教学重点。在网络环境中,这种教学模式通过网络课件及老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互动来进行。

(二)讨论式教学模式

讨论式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广泛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上讨论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已经具备了相当成熟的条件。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一般由老师根据教学需要拟定某些问题,同时提供问题探索的信息资源,老师给予适当的启发与提示后,让学生自主的在网络中进行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从而掌握知识要点。一般分为六个阶段: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对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交互式学习

老师所拟问题的分析;学生搜集有关解决问题的信息;学生对所获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学生将抽象提炼上升到理论;学生对结论进行反思。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巧。

(四)协作式教学模式

协作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学生们组成若干协作学习小组,在网上进行交互合作,从而使学生个体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达到新的高度。

五、小结

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论文 篇3

关键词:网络学习环境 课程教学设计 问题式学习

问题式学习,其来自英文“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直译,简称PBL。PBL课程是课程改革流派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其强调设计上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实践。信息社会的本质特点就是资源的大爆炸。网络介入教学领域后,能够给学习者提供图文并茂的交互式学习效果,能最大程度激发学习者的联想,能够将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进行有机整合,激发了学习者的探究欲望、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网络环境下的PBL打破了传统模式中的时空限制,将学习者、课程资源与学习过程的灵活性极大提高。随着网络学习环境走入课程改革的实践之中,一个如何兼顾Internet教学优势的新问题便摆在我们面前。

一、网络学习环境下的PBL课程设计类型

网络学习环境下的PBL课程设计类型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将网络环境作为学习者获取知识与传送信息的重要载体。但是,学习者进行PBL课程学习时并不是完全基于计算机的环境。此类PBL中,网络的主要功能是给学习者获取解决相关问题的资料,并进行网络内学习伙伴间的交流与讨论以及进行相关专家和老师的咨询。对于学习者的成绩评价依据可以是网页、书面报告或者口头报告,也可以是实物的模型。第二种,是完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PBL课程设计。这一类PBL课程所有的环节都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进行的。其中,开展PBL的教学平台必须具备相应的学习管理模块、使用者的界面模块、反馈模块、辅导工具模块、评价模块以及问题设计与编辑模块等。本文主要探讨第二种PBL课程教学设计。

二、网络学习环境下的PBL课程设计原则

一般而言,在教学设计上教师综合考虑四个设计要素,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这四个内容共同构建了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网络学习环境下的PBL教学特点主要表现为:强调基于问题学习的环境创设,强调基于教学资源背景下的学习环境创建,强调学习者的探索性、自主性和协作性,强调对学习者学习反馈的实时性和动态性。基于这些特点,并考虑PBL网络学习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要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1.学生学习主体化

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就是指在教学设计中要处处、刻刻围绕、凸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依据此设计原则,我们要做的工作主要有:分析学习者的特征与学习需求;定位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与知识结构体系;提供自主学习方式;学习者成绩评价。对于这些内容,设计上要充分考量不同学习参与者所具有的差异性。

2.环境资源一体化

网络环境与学习资源的一体化原则是PBL课程设计的关键性原则。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获取资源的途径与手段变得越来越便利,但是如何将网络与资源有机地统一起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但是,突出的问题是,随着网络资源的不断丰富,也出现了信息冗余与杂乱等负面问题,时常给学习者带来无所适从的困惑。于是,我们尝试进行信息资源的一体化,将学习资源加以合理性配置与使用,为学习者营造出一种自主式的探究性环境。

3.重视过程与能力

传统课程设计往往是非常教学的结果,相反我们的PBL课程设计是以过程为主要考核的指标,也就是教学注重学习者学习的过程。坚持这样的设计原则意义就在于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学习能力,有利于终身学习理念的树立,能够有效地促使学习者进行知识的不断更新。这一切都直接关系到学习者未来发展,甚至生存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为此,在课程设计上必须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性设计,对教学过程动态效果加以凸显,同时还要关注实施过程中有关培养学习者学习能力的环节。

4.学习者的个性化

理想的教学应该是将学习作为生活形式的一种,且不是枯燥与乏味的代名词,其应该注重学习者个性化的培养。为此,本文认为在PBL课程的教学设计上要坚持凸显学习者个性化设计原则。也就是说在网络学习环境下的问题式课程教学设计上要摒弃传统艺术上的统一设计风格,而代之以包括课程特点、学习者个体的设计。因为,这样的设计将有利于对学习者创新精神与学习兴趣的培养,也将有利于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

三、网络学习环境下PBL课程的教学设计

基于PBL的课程设计集中于教学而不是技术或软件方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问题或项目且符合标准的教学,同时将技术用作一项有力工具以支持学生的收集、操控和交流工作。

1.信息资源的一体化设计

(1)教材资源。教材资源采用模块化的思想,印刷教材和电子教材、录像教材同时并举,各有侧重。电子教材包括课程所需的工具软件、优秀案例、支持材料等。讲授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掌握文字教材的内容。

(2)CAI课件。由于CAI课件应用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实际体现形式,更加容易使学生体会到实用性。CAI课件设计要依据信息与资源一体化原则注重技术演示的操作、交互性练习与自测。最终,通过课程形象化设计以激发学习者学习积极性,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

(3)专题学习网站。专题学习网站的出现,极大地缩短了学与教间的距离感,有效地弥补网络学习过程中师生的准分离问题。本课程除了定期组织面授外,课下的时间里学生可以浏览专题学习网站进行基于问题的学习和讨论。这一设计,将极大提高师生间的信息交互与教学反馈,有利于学习者网上的学习与讨论,同时也将有利于教师对学习者教学辅导的针对性。

(4)BB教学平台支持。BB教学平台支持主要是通过Blackboard在线的教学管理系统加以实现,“Blackboard”主要是为师生提供一个网上的虚拟环境,为师生间的沟通构建桥梁。其主要构建的是以课程为中心的集成网络“教”、“学”环境。也就是教师基于此平台开设相关的网络课程,而学习者通过自主式地选择搜索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加以学习。endprint

(5)教育博客。博客具有在线“共享”功能,把学生与博客上的其他成员形成一个社群,相互交流,并且在分享和交流中会产生新的认识。博客还具有积累的功能,学生可以通过博客回顾自己过去所写的东西,看到他人的评价和反馈,从而产生更多的体会和感受,如此循环往复,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生活习惯。学生通过撰写网络日志的形式,对学习进行反思,并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

总之,通过上述五个方面的分工合作与密切配合,为学习者提供足够大的自学空间,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与自主学习的学习氛围。

2.依据要求建好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是课程的主媒体,因此其必须具备一定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实践证明,对此要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依据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求与学习特征,合理地选择学习内容,并有效处理理论和实践间的关系问题;要对设计中所选的学习内容进行模块式划分,从而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厘清自己的学习思路并有效地把握多媒体核心,最终适应自主学习需要;在编排的形式上要能够有利于学习的推进,能最大化的符合学习者心理要求,做到文字的表述简练、易懂。同时,提问设置要注重其条理的清楚性以及引导性。通过这些设计,提高学习者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3.营造网上课程学习环境

PBL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还涉及到网上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问题,是保证授课教师能有效发挥各种教学媒体及教学手段所具有的特点与功能。事实证明,有效地实现网上教学过程设计的整体性是保证网上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网上课程学习环境内容主要包括:依据网上教学的需求确定网上教学的重点;依据实用性确定网上课程教学资源的类型,例如相关文本类的文件、流媒体课件、VOD点播、网络课程等;细化教学活动,例如活动类型、数量及时间等;依据参与者学习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的进度并制定相关进度表。总之,这些内容的设计目的都是为营造网上课程学习环境提供支持服务。

4.注重对教师的指导作用

对于所设计的网络课程,在其开课之前都安排相关资深的师资加以培训,目的就是要将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教师教学理念进行交流。同时,也引进相关领域内国内知名专家进行座谈,在授课思路和教学方法上与教师交流。通过上述内容试图能够给网络课程设计的教师提供相关课程电子教案、实验光盘设计的教学反馈。通常,我们建议每周进行一次课后教学反思,教师们可以采取面对面的方式进行讨论和相互学习。同时,对于每学期而言,也要至少安排一次网上实时的课程教学研讨会,从而加强教师间及时信息上的沟通。

5.自主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自主学习的自我评价对其后续学习影响非常重要,学习者可以根据评价的结果调整学习的进度、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过程中的重点。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根据相关评价结果适时地给学习者必要的引导与控制,帮助其增强理解能力与获得相关技能,从而保证其有效管理自己的网络学习活动行为。为此,必须重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过程性评价系统的设计。

对基于问题的教学做了详实地分析与实践后,我们设计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评价方案,具体包括五个方面:其一,发放学习契约。教师在开课前发放学习契约,并让学生阅读学习契约,旨在培养学生规划自己学习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心。其二,在小组内部展开讨论和评价,充分发挥小组各个成员的创造力,对内部小组成员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与弊病,并推选出小组内最佳作品,预备在全班作品集评价课上一展风采。其三,课间依据需要,要求学生制作不同作品的评价量规,进行自我评价。其四,学习档案袋评价。档案袋中存放学生的学习作品和学习资源。教师和学生本人在学习过程中对档案袋的内容进行全面和客观的评价,教师适时指出学生学习的进步与不足,为下一步发展指明方向。其五,教师评价。在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实时的监控,并随时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给予学生正确、即时的引导。

综上所述,基于网络学习环境下的PBL网络课程设计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通过实践探索我们发现,对于解决目前网络学习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资源的整合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绩效还有很多值得深入探究的东西。这些问题需要在后续工作中继续沿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路线更深入地加以探究。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网络学习环境下基于PBL的教学设计的优化是探索新型教与学模式的必经之路。

————————

参考文献

[1] 刘会猛,黄荣华,成晓北.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探索.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1).

[2] 秦书荣,李新.基于问题的学习环境下网页设计心智技能研究.软件导刊,2014(3).

[3] 吴红娉,杨森.基于“问题情境学习”的课程改革与实践.科技信息,2014(2).

[4] 杨美芳.抛锚载货起航——“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运用例谈.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3(4).

[5] 冯露,亢一澜,王志勇,等.基于问题学习的探究式教学改革实践.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7).

[6] 黄晓渠.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探究.GCCCE国际学术会议,2002(6).

[7] 李芒.pbl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国电化教育,2001(6).

[8] 丁晓蔚.国外“基于问题的学习”的研究及其对“研究性学习”的启示.首都师范大学,2009.

[9] 周久桃.基于问题的学习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7.

[作者:马清(1982-),女,山西大同人,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学习模式初探 篇4

关键词:网络环境,自主学习,学习模式

引言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走进了课堂, 并对课堂教学改革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就是在运用网络优势的前提下, 在教学过程中,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帮助下, 带着一种积极要求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与心情, 用探究的方法, 自主参与学习, 从而达到解决疑问, 掌握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的目的;以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 自主性学习是比较适合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 能帮助学生建立小组协作, 能使教师实现异步指导。因此,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的学习, 教师关键要设计一个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学习兴趣, 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愿望, 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 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

1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是利用网络环境, 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 进行任务驱动, 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 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教师的任务将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在这信息的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所以, 教师可以将所学习的知识分解成若干小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搜索引擎、多角度地找出答案, 完成任务。输入关键词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到的相关网页资料可能会多达数百上千条, 这是教参望尘莫及的。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 能冲破课本的束缚, 在学生面前展开广阔的学习空间,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

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 冷落和忽视发现和探索, 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 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 学生学习成了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慧。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 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因此要转变这种他主的、被动的学习状态, 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因此,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成为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

3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策略

所谓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学习是指以网络为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 是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通过学习, 提高学生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最终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下面就提高成人网络自主学习的策略, 提几点建议:

3.1 制定详细学习计划。

明确的学习计划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首要因素, 模糊不清的目标和计划容易使网络学习偏离主题, 容易被垃圾信息所淹没。因此, 每次上网之前应对上网的目的、内容、程序、时间分配进行必要的计划, 做到有的放矢, 避免无所事事地随意浏览。

3.2 合理分配时间。

合理安排时间, 高效管理时间是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必要保证。网络学习的优势在于为学习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学习提供同样的服务。但对学习者来说, 选择最佳的学习时段、合理控制网络资源仍然是必须注意的问题。

3.3 积极加入网络学习社区。

特别注重加入专题性的学习社区, 与具有共同爱好的朋友交流, 互相帮助。国内外对于合作学习及学习社区的研究证明, 在一个有共同学习目标的群体中学习, 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不同学习者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 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可以开阔思路;共同学习的经历使学习者之间建立一种良性竞争与互相监督的关系。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网络环境在教育中的应用, 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推动教学革新, 为成人学生提供更加适合的学习环境。经过广泛的实践、进一步的探讨、优化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 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学习策略会有更强的应用操作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王正东.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保证开放教育质量[J].中国远程教育, 2002, (10) :10.

[2]李立新.网络学习环境与学习者[J].中国远程教育, 2002, (9) :28-30.

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论文 篇5

温州市第十四中学 沈永铭

内容摘要:本文从信息时代和现代高中英语教学的发展出发,以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抛锚式”教学理念为指导,我尝试利用六个模块进行建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创建一个适宜进行的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关键词:网络环境;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设计模式;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

Web Quest资源模块

一、引言

Internet的出现它不但优化了信息环境,而且使信息本身增值。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从网上获得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因此,如何有效利用Internet网络资源已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

传统的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在信息社会中,学习的资源无限扩大、异常丰富,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得到充分的扩展,学习的任务不再局限于课堂上传授知识,学习的重心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上,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尊重和发展。

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进一步,国家教育部又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其中将研究性学习定义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是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在普通高级中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的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就是这样一种注重学习过程的自我体验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创新。

研究性学习和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整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组织的一种开放性课程,使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科学,体会发现,体验创造;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热情,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培养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学生可以直接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自学,在学生和计算机之间能建立较高级的交互作用,也可以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和教师一起进行学习活动。计算机网络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支配学习资源,选择知识点,建构知识体系。在网络课上通过学习资源,为学生建立教学情景,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学生与老师之间可以个别沟通,同学与同学之间可以讨论协商,学生在网络上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在活动中发展能力。因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能真正发挥了计算机网络媒体的优势,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为学生展示才能、享受成功提供了最大的舞台;也可以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信息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

二、建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的理论基础

著名教育家J.Bransford的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成为抛锚式教学设计模式。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学习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完成从识别目标、提出目标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它在教学中利用以逼真情节为内容的影象作为“锚”,为教与学提供一个可以依靠的宏情境。

第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与研究性学习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规律和研究的方法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研究性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有益实践。

第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与研究性学习主张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组织者、促进者。

第三、建构主义提倡”情境"、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的特性与功能最有利于四大属性的充分体现,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得已实现的物质基础。

因此,我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奠定了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基础,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研究性学习具有科学性、时代性、主体性、探索性、创新性的基本特点,使学生的学习能够面向未来的发展,是积极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资源无限扩展,为学生开展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和进行意义建构提供了物质保障。我尝试利用以下六个模块进行建构英语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情境模块:导言(创设情境)

任务模块:任务组成小组合作研究(或个人独立研究)分析任务,发现和提出问题;

资源模块:教师围绕任务,预设的资源

过程模块:学生自主探究,形成初步成果;

评价模块: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实现交流与共享;

总结模块:学生进行反思,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图1)

三、进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模块教育

1、情境模块: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要因地制宜,发掘资源。

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之前, 我就研究了温州市从2002年到2005年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学生优秀成果评选进行了分析后发现, 没有一个英语学科相关的课题组获奖, 究其原因主要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成果评选过程中非常注重区域性和实际推广的价值。在Web Quest中,课题背景的提出,目的就是创设情境以便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的是什么;并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让学生选题后,接着以任务驱动学生进行高中英语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所谓“任务”,简单说就是需要通过某种活动完成的某件事。 因此,我在第一节研究学习课上就向同学们介绍了温州市和我校进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历史、现状和我们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提出了几个选择本学年高一英语研究性学习选题的几个基本标准:1)区域性原则, 2)实用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我认为,只要选题得当, 方法正确, 英语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一样可以取得友谊的成效。

2、任务模块:任务组成小组合作研究分析任务,发现和提出问题。

任务一布置,同学们发现不仅可以对英语广告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还可以学到许多技能, 提高英语广告类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特别是当我提到要进行网页制作和Photoshop的制作时,他们就更来劲了,恨不得马上就开始进行研究。这时,我觉得应该给他们浇点冷水,告诉他们不要觉得好玩就上,一旦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所以我告诫同学们选好适合自己的子课题和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十分重要,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要努力达到以下目标:① 获得亲身参与探索研究的体验;② 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③ 学会分享与合作;④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⑤ 培养科学态度和信息素养;⑥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外语学科特点,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还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需要研究的问题从哪里来?文献资料从哪里来?解决问题的思路从哪里来?当然,它们可以来自于书本、图书馆、博物馆等;但决不可放弃网络信息资源。目前国内的英语网站有数百个,国外的英语网站更是无数,它们均含有丰富的资源,为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学习、帮助教师在职进修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按照“抛锚式”探究模式,我首先制作了一个Web Quest(网页), 建立了课题研究的六大模块。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来看,本课题应属于“抛锚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要求把学习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3、资源模块:教师围绕任务,预设的资源。

在Web Quest的资源模块设计中,我为了避免同学们在网络探究过程中漫无目的,特地为他们提供了20多个相关网址和100多篇相关文章。但同时也提醒他们完全可以打破这个限制,自己运用网络的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料。甚至还可以采用其他如读书看报、调查访问、收看电视录像等方式来获得相关资料。“抛锚式” 探究模式采用了网页模块的形式,只是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优势,但绝不排斥信息来源的各种渠道,这一点在运用Web Quest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我认为, 作为指导教师一定要围绕任务,预设资源。 经过集体讨论和教师点拨,基于温州作为国际轻工城市的区域特征和每年在学校附近的温州博览会举行的(温州)国际轻工博览会和浙江省轻工博览会的地理位置优势, 以及部分学生家长从事轻工产品的优势, 我与该组同学经两次激烈的讨论, 最后确定这个组的研究课题为:温州市轻工产品英文广告的特点研究。我为他们提供了十几个适合的搜索网站和学生一起讨论和制定了研究性课题的大致研究方案。

4、过程模块:学生自主探究,形成初步成果。

研究性学习突出地表现为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四种角色:信息海洋的导航者、情境观察的指导者、协作学习问题的设计者和协作学习过程的辅导者。 探究过程的设计和组织实施是最重要的环节。在正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前,我们四个课题小组召开了一个课题活动方案讨论会,要求各小组写出课题研究活动计划,并按照活动计划有序地开展研究性学习。

《温州轻工产品英文广告的特点研究》课题研究活动计划

B22 班级:高一(6)班 指导师:沈永铭

组长:董嘉宝 组员: 张朝、戴丽雅、金豪士、郑澄、林陈霜

活动步骤 阶段 时间(周) 主要任务 阶段目标

一 上学期第1-6周 选题准备 确定课题

二 上学期第7-18周 资料收集 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完成开题报告;制作开题网页。

三 下学期第2-10周 课题论证 制定下学期研究计划;筛选、分析和研究相关资料,上街拍摄错误的英文广告,积累研究素材,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四 下学期第11-15 周 研究评价 进行专家访谈;开展个人自评和小组互评, 完成结题报告。

五 下学期16-17周 结题展示 完成结题报告的定稿;制作结题网页课件;展示研究成果;教师提出建设性意见。

活动形式 开题报告、查阅资料、实地参观、专家访谈、结题报告撰写、网页整理和制作、成果展示板报制作。

访问的单位或对象 轻工企业广告专家、英语教师。

活动所需条件 网络与电脑、自行车、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数码录音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

预期成果 图片、读书笔记、文献摘要、开题报告、结题论文、课题网页(包括开题课件和结题课件)

小组成员分工 (1)制定工作计划并安排,督促计划的落实记录文字资料;(林陈霜)

(2)查找资料,问卷调查;(全组成员)

(3)共同进行网页制作;(全组成员)

(4)多媒体制作;(董嘉宝、张朝)

(5)财务管理;(郑澄)

(6)心得体会和总结材料的撰写。(全组)

图(2)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分工与协作都很重要。分工有利于每个小组成员都能进行自主探索, 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由于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因此,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自主探索的机会;每个成员都在贡献各自的思想,而不只是“借用”思想。所以,小组内需要明确分工,明确每个人的责任,让每个成员都投入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中,我作为指导教师需要知道小组中每个人都做了什么,以及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的研究进度;同时,可在小组间进行评比竞争,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报告自己完成任务的方法和研究体会,由指导教师和各组代表评定各组或个人的研究性学习成绩。这样,就可以避免“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尴尬。而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首先,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可以激活学生有关相关课题的原由知识,在原有知识背景与当前信息之间生成更多的联系;其次,讨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表现出来,学生会感受到观点、方法的不同,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评判彼此的想法和做法。另外,真正齐心协力的合作可以使学生们各取所长,通过合作来解决学生个体所无法解决的问题,真正体现“团结就是力量”的特点。网络模块管理重视学生对网络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和再创造。众所周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爆炸”越来越呈加剧趋势。据不完全统计互联网提供的信息资源网页已达40-50亿页,而且每天还在以350多万页的速度增加。所以用“海量”两字来形容互联网信息的丰富绝对恰当。指导教师在这里扮演的应该是导航者和辅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在浩瀚的网海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并尽可能利用网络互动的功能,进行网上交流、网上协作、网上共享。这一下同学们各自的E-mail和笔者个人的电子(shenyongmingf@sina.com)QQ(456852)或笔者个人网页上“留言板”可派上了大用场。

5、评价模块: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实现交流与共享。

至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根据教育部《实施指南》提出的要求,其表达方式要提倡多样化,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本研究笔记、一次口头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次主题讲演、一个网页,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因此,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评价,也必须做到评价主体、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与教师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每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要努力做到因不同的探究类型和课题,设计好评价方案,包括设计出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的表达方式。评价的内容必须与学习的目标一致。当同学们拿出初步成果时,我给了他们每人一份自我评价表,让他们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自我评价。

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过程自我评价表

课题:温州轻工产品英语广告的特点研究 评价时间: 年 月 日

项 目 自我评价描述

①参与探究学习的态度

②在探究学习过程对中的体验

③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

⑤与其他同学协作情况

⑥学习的结果

图(3)

学生自我评价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很好的评价方式。自我评价可以只评优点,不作检讨,不计缺点。每位同学的自我评价中,尽可能地列举自己在这次活动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哪怕是一次失败,如果从中得到了某种启示,这也是收获。在自我评价中,要充分体现重过程的全新学习理念,充分肯定自己,树立学习信心。当然,做得多的同学,他或她在自我评价中自我展示的东西就多,反之就少。这样做,并不意味着同学相互之间缺少差距,自我评价优点、收获的多少,实际上已经反映了学生间的差距相信他们自己也将会意识到这种差距,以后会引导他们缩小这种差距。小组互评是小组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当然,作为教师的我也可以参与其中,由于在一开始就注意记录和收集小组内部的各位同学的活动情况,因此开展小组互评实际上就很简单了。每个小组在活动结束阶段交来本小组的活动记录,记录本上有小组的各个成员在各阶段的活动表现,包括他或她提出了哪些问题,承担了哪些任务,完成了哪些工作,出了些什么好主意等等。在活动的结束阶段,小组宣布这些记录,这就是评价,这些记录就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小组的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甚至有的同学还“斗胆”指出了我的不少不足之处。这样的评价就有利于同学们进一步修正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利于他们学会合作和学会发展。 Web Quest的结论部分为总结学习内容和经验、鼓励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以及对学习成果进行拓展和推广提供了一个机会,它的另一个作用是为教师提供可以在整个课堂讨论中使用的问题。虽然,结论部分算不上是一个很关键的部分,但是它为整个文件画上了完美的句号,给读者一个结束的感觉。

6、总结模块:学生进行反思,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在一年的利用“抛锚式”探究模式在高中英语研究学习的应用实践过程中,我明白了:研究性学习没有失败。成功了自然没有失败;失败了也是成功。研究学习最重要的是一种研究和探索的过程。同学们在总结和心得体会中大都表示,在研究性学习中能学到这么多课本上根本无法学到的知识和体验,是他们开始时万万没想到的。通过实践与摸索,我指导学生充分第利用网络环境圆满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两个英语研究学习小组都写出了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结题论文并制作出有较高多媒体水准的课题网页,包括开题报告(129.38.1.8/zhiyuan/yjxxx/kaiti29.htm)、实践过程、网络资料、体会与思考以及结题论文(129.38.1.8/zhiyuan/yjxxx/jieti23.htm)等。我指导的这组同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根据该研究性学习小组教学活动撰写的两篇论文分别获得温州市中学论文评审二等奖和温州市研究学习成果评选三等奖。该组的张朝同学还获得温州市中小学现场网页制作比赛高中一等奖,其作品发表于《学生时代》2005学年第11期上;我的研究论文《高中英语研究学习实施过程中的指导策略》一文获得了市科研论文评比二等奖。我的相关教学论文《Web Quest在高中英语研究学习中的应用》发表于《英语学习辅导报》教研版2005年第10期上A2版。

四、实验感想

这次研究性学习也令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在教学中常常以一个学生答卷上的最终答题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凭证。这次活动中,有些在平时考试中成绩偏差的学生却态度积极、表现出色,同学们对他们自己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精彩表现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相信这会使他们增强自信心,调动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从中, 我还发现了现代中学生身上蕴藏着的智慧与能量。例如, 有一个组甚至推翻我提议的研究课堂, 提出了更高效的研究课题。

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发生了相互作用,增长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网络,学生跨时空地与不同的人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因此,网络环境下的高中研究性学习应成为高中英语学习的主流,它不应只是目前我国高中学生的一种英语学习方式和一门课程,还应是终生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进入常规的课堂和终生学习之中。

主要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2. 柳栋、王天蓉、陆爱民、张来春、汪佳敏:《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思考》,

3. 魏薇:《建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

4. 林莉:《美国中小学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模式述评》,《全球教育展望》

5、沈永铭:《Web Quest在高中英语研究学习中的应用》;《英语学习辅导报》教研版2005年第10期上A2版。

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论文 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外语自主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D44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9-0000-01

Foreign Language Self-learning Mode under Web Environment

Deng Ziling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550025,China)

Abstract:Cultivate independent learners is a major teaching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objectives,and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for the independent learning of modern foreign language provides a very effective platform.By analyzing the network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some advantages of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and then how to build foreign language self-learning mode,and finally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l.

Keywords:Network environment;Language self-learning;Mode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借助于网络的计算机辅助作用,现在的外语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式与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在现代外语教学理念中,主要是强调“以网络技术为基本支撑点,让英语教学活动不再受到时间与地点的限制,逐步向个性化、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利用网络这一媒介让学生逐渐变得“自学、自悟、自立”。所以,探索在网络环境下的外语自主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一、网络环境下外语自主学习的优势

作为一种多媒体信息管理技术,网络技术能对外语教学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通过整合不同媒体信息(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不同教学内容(如:讲解、演示、测验等),从而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学习氛围,最终提高学生的外语自主学习能力。

(一)网络使知识输入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原来的相对比较单一的外语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动态及其多元化的网络环境。首先,由于网络多媒体的辅助,使外语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多方面、多角度的外文资料,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也会大大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记忆能力。其次,在网络环境下,外语学习者课外学习过程中就可以自主寻找适合自己的外语知识,这些外语资源就能够让学生对外语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和掌握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二)网络使交流互动变得更加频繁

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情感、认知环境对外语学习者的语言习得非常有利,这可以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知识自我建构,从而发展形成自主的学习者。网络教学除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之外,师生的交流方式变得频繁而且多种多样:外语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互动,在相互帮助过程中使外语学习变得更加方便。

二、网络环境下外语自主学习模式

(一)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对于外语教师来说,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是一个不小的挑战。1.外语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现代网络技术,能够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并能将使有效的溶入日常的外语教学过程中;2.外语教师还要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能够为学生提供高效的网络学习环境,积极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合作,保证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学生的外语自主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资源,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除此之外,外语教师还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对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外语学习计划进行指导,寻找网络环境下外语自主学习策略与方法。因此,外语教师要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担当好组织者、指挥者、管理者,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的外语自主学习能力。

作为外语自主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要在外语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日常自学熟悉基本的网络交流技能,为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外语自主学习创造基本条件。1.对待外语自主学习,学生要树立积极负责的态度,能进行有效的自我激励,不断勤奋学习。2.要尝试着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制订合适的学习计划,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学会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保证学习计划的顺利实施,进行自我检测,并对学习效果進行评价。除此之外,还要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原有方法进行适当修改,最终成为一个能够进行自我激励、自我选择以及自我评价的外语自主学习者。

(二)网络多媒体系统进行技术支持

学校要建立完善的电子图书馆与电子资料库,或者在传统教学方式上加入E-mail通讯和专业外语教学网页进行辅助教学,还可以通过现代交流工具如MSN和QQ等进行及时沟通和管理,与学生设计外语学习活动并传输教学内容。

三、结束语

作为一种全新的外语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外语自主学习在实践与理论上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了使网络环境下外语自主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外语教师在设计网络教学方案时,要把握语言知识的循序渐进性,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感官刺激,要及时对学习过程进行强化和反馈,同时学习内容要具备趣味性和操练性。2.虽然网络外语自主学习具有很高的自主性,但是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和他人的帮助。3.高校应该不断完善网络外语服务系统,防止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迷失方向,帮助学生有效的完成外语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吴晶,伍忠杰.对计算机辅助模式下外语自主学习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5

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论文 篇7

●建构、完善在线学习空间

Blog是什么?有人说Blog是网页, 有人说是一种交流工具, 有人说是个人日记, 有人说是个人网站……然而, Blog绝不仅仅于此, Blog基于Web, 采用类似个人网站的表现形态, 通过简单的张贴将极富个性化的知识、思想以及见闻以“帖子”形式在互联网络上发布共享出来。Blog与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 是教师利用互联网新兴的无技术障碍的社会性软件, 用心灵书写属于自己的网络日志的方式。教师与学生乃至同行之间, 借助Blog在频繁的交换思想, 沟通信息, 开展研究和学习。“通过Blog, 让自己学到很多, 让别人学到更多。”blog不分年龄, 不分地域, 将师生间的交流变得顺畅、师生间的距离拉近, 这些都能在各类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利用。

Blog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提供写与录的平台, 供人们去记录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抓住一瞬间的思绪, 写下自己的感想。台湾的e-learning研究者邹景平女士认为:“目前大家谈在线学习, 太偏重于提供input (读) , 却忽略了让学习者output (写) 的重要性, 古人所说的‘博学、审问、慎思、笃行’才是完整的学习循环, 网络日志则提高了学习者彼此间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的空间。”Blog已经成为在线学习的好帮手, 另外它还具有共享性, 这使学习者的在线学习更具有意义, 通过共享资源, 每个人都能够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也正因为如此, Blog作为新型的在线学习平台, 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受。

●构筑师生交流新形式

Blog在教学中的应用, 绝不是充当一般的交流工具, 它以其零技术 (没有技术含量) 、零成本 (不需要任何成本) 搭建展现自我、沟通交流、知识共享的一片天空。教师通过Blog可以非常方便地汇集、组织因特网的教育教学资源,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入门的材料, 学生通过Blog可以将教师提供的材料快速内化, 并将其作为切入点使其不断扩充、不断增值, 形成更大的资源共享网络。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 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构成了教育教学的框架, 在传统的互动交流学习之外, Blog作为一种更为有效的交流方式, 在培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从而能更好地辅助教育教学, 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在传授新课前, 将教学需要的资料放在Blog上, 利用网络资源, 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讨论;而对于同一个问题, 不同的学生由于其个体的差异会从不同的视角来思索, 然后展开讨论研究, 这样会使学生对该问题理解得更加透彻、全面, 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 由于是在Blog上进行的, 学生可以进行充分的准备, 而且师生之间不需要面对面, 这就使一些学生可以克服对老师的敬畏心理, 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讨论中来。由于Blog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的心态、对知识的接受情况等, 教师在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 一方面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使之透彻理解所学内容, 另一方面还可以从宏观上掌握学生的接受程度, 即教学设计中的反馈环节, 从而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在Blog上, 教师的言行举止显然不像课堂上那样威严, 但是更具人情味, 也更显得自然亲近。

不论是在以学校为组织的课堂教学还是以网络为纽带的虚拟学校、虚拟课堂, 教师都可以将自己学生的进步情况、相关的教学资源的链接地址记录在Blog上。学生也可以各自通过Blog记录每一天学习的心得、收集一些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也可以基于主题的Blog形式展开。教师提出研究探讨的主题 (学生提出也可以) , 然后教师充当引导、帮助者的角色, 通过Blog将学生对该主题的讨论引向深入。Blog的出现为网络教育下的学习提供了便捷。它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反思录, 教师记下自己教学中的心得和体会, 从而进行总结、评价和改进。学生可以参与到其中, 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方案, 和老师进行交流。

●搭建教师研修平台

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论文 篇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当今社会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高校应创新教学模式, 强化学生主体性参与和能动性学习;利用网络技术、教师充分优化教学方法, 增强师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问题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2]”。网络环境具有开放、互动、多元和探究等特性, 为学生与教师沟通架起了桥梁, 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模式将是切实可行的。

自主学习是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方法, 通过实践、质疑、解答等一系列过程来实现学习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内涵, Holec和Dickinson将自主学习分为两类: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教师的参与, 完全由学习者自我决定, 就是“完全自主学习”;如果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参与, 就是“指导性自主学习”。

目前, 我国应用型本科生尚未具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受传统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由教师“背着走”, 一旦离开老师就没有可学习目标, 不能完全自主学习;另外, 学生学习没有计划性, 时间利用率低, 自我和教师监控体系不完善、学生对形成性评价反馈内容缺乏正确处理意识, 不能及时调整自己学习计划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所以, 我国特定的教育环境决定了大学生课程自主学习策略是:由教师参与的“指导性自主学习”, 而不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完全自主学习”。

本文将以培养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 探讨以下几个问题:基于网络环境指导性自主学习模式下[3], 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监控评价如何?如何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 研究概述 (Research summary)

本文研究对象为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自动化及电气自动化三年级学生, 共160名, 其中男生125名, 女生35名。已经在网络平台下进行了两学期《多媒体技术》指导性自主学习。我们发放160分调查问卷, 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学习能力、评价与监控等方面调查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便掌握学生基本情况。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Results of research and analysis)

3.1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推动力, 是“学习的动力”, 它可以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学习动机对学业水平有直接的影响, 目前一部分大学生受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影响, 学习积极性不高、贪图近景性目标的实现, 以至于学风不正、考试作弊等现象盛行, 这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业水平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其实, 种种现象都是由于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 了解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有关学生自主学习动机的调查结果统计如表1所示。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就业与生活”当前是大学生的主导动机, 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现实, 是近景性的动机;而回报与奉献等的长远性动机所占比率较低。目前能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是外在动机。但是无论是“就业与生活”“争取更好的深造机会”, 还是“回报家人”, 这些能激发学生产生学习行为的都属于外部刺激。然而, 外在动机容易发生变化, 对行为产生的驱动效用持久性不强, 对象往往于外在刺激消失之后导致行为的终止。相比之下, 内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 如果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 了解到学习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性, 就会对学习产生较大的兴趣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这样的学习动机就是内部动机, 更有利于保证他们的学习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3.2 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一般是指学生在一定学习环境下, 自我探索求知、做事情、求发展的能力, 也就是说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去独立地获取相关信息, 进而加工和利用获取的信息, 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学习能力主要是指自学能力, 只有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 学生才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自主地进行学习, 这是创新和应变的前提。学习能力通常可以从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方法和意志状态等方面加以判定[4]。有关学生学习能力的调查结果统计如表2所示。

现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查结果总结如下:50%左右的学生都能积极自主学习, 能经常向老师请教问题, 和同学交流、讨论问题, 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遗憾的是有40%多的同学不能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自主学习计划, 有65%同学不会自主安排学习任务, 这是由于在传统的“教师为中心”教育条件下, 老师对学生“抱着走”, 学生离开了老师就寸步难行, 有45%的同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意志力不强, 没有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致使遇到问题就放弃了自主学习的想法, 而去获得一些似乎更实际的东西 (打工赚钱等) 。

3.3 学生自主学习评价监控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起着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因此教师要从具体教学方法出发, 建立一个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监控方式是极其重要的。自我监控评价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中, 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 对其进行积极的计划、监测、不断地随时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 检查和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 并进行实时反馈、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校正的过程[5]。学生自我监控评价能力的高低, 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好坏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学习自我监控评价能力, 是促进学生主动、自觉、有效学习的根本前提和基本保证。有关学生自主学习评价监控调查结果统计如表3所示。

从学生自主学习评价监控调查表可知: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比较自由, 超过半数的学生在当前应试教育背景下, 中学阶段过分追求考试分数, 忽略了自主学习的自控能力培养, 大学阶段表现为许多大学生无法适应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方式, 特别是是自控能力差致使网络自主学习的效果无法保证。90.2%的学生同意“自控能力差是自主学习的主要障碍”这个观点, 91.4%的学生认为“老师的监督评价很重要”,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由老师督促, 自主学习对老师的依赖性大, 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之前必须利用有效的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逐渐使学生明白自主学习对提高学业水平有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监控的习惯, 逐渐进入自主学习过程, 让学生逐步培养自我探索, 不依靠老师获得知识的能力。

4 分析 (Analysis)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可知, 学生自主学习存在几个方面问题: (1) 学生自主学习动机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外部动机, 内在动机弱。在这种情况下, 一旦学生失去外部动机, 便失去自主学习动力。 (2) 制定自主学习计划的能力差, 选择自主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进度等不切合自己实际情况、缺乏对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监控的意识, 即使在老师指导性实行监控, 也对自己自主学习情况缺乏分析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3) 学生自我监控评价和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监控与评估体系不完善, 监控不到位, 评价不及时。 (4) 自主学习平台不能及时维护, 学习资源内容单一, 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学习。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受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的影响, 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无用, 缺乏自主学习意识, 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我监控评价能力较差。

(2) 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教学方式不当, 如搞题海战术。课堂枯燥无味等;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监控、管理不到位, 不评价或评价不合适。

(3) 网络硬件维护不及时、网络学习资源库的学习内容更新时间长, 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从根本上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激发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 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2) 教师起到“指导”的作用, 及时了解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的内容、时间、进度、阶段性评价及反馈等, 并将学习过程信息记录在“学生学习档案”中, 作为考核学生的依据。

(3) 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监控和评价很重要,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做正确的自我评价、自我监控, 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提供有用的信息, 逐渐完成自主学习过程由外部监控向自我监控的转变。

(4) 学校要及时维护网络自主学习平台, 学习内容要丰富并及时更新,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

5 结论 (Conclusion)

网络技术的发展, 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针对《多媒体技术》课程内容多而杂的特点, 采用在自主学习的方法, 可以实现多位教师与学生交流, 教师各有专长, 使学生有某方面问题时能找到有相应特长的教师交流指导, 避免课堂教学中教师固定, 教师知识的局限性影响该门课程学习的情况。今后教师要培养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意识、丰富自主学习活动设计、指导自主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摘要:本文通过对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多媒体技术》课程自主学习现状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评价与监控等方面存在问题。主要问题为:受当前社会环境影响, 自主学习内在动机缺乏;受传统教育条件影响, 学习能力低下, 缺乏评价反馈和自我监控意识, 自主学习习惯没有养成。针对存在的问题, 教师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逐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形成性评价反馈与监控意识。

关键词:网络环境,自主学习,学习能力,评价与监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网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9-6-13.

[2]教育部网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2010-7-29.

[3]梁淑梅, 曹玉爽.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及“指导性自主学习”模式[J].成都大学学报, 2007, (10) :61-63.

[4]谷峰.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自主学习现状调查及启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12, (1) :96-100.

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论文 篇9

远程教育是社会学习者获取知识、得到培训、满足其教育需求的重要方式,也是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人类知识充分传播的重要手段,而这一切功能的实现与传播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电子终端设备的不断更新,手机以其重量轻、便于携带,待机时间长、交互方式便捷、多媒体功能强大等优势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移动终端设备,以手机为载体的移动学习系统也快速成为无线远程学习的重要途径。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演进,4G时代已经到来,根据我国三大运营商发布的战略,2016年我国将实现 “4G + ”全国覆盖1,网络速度加倍、获得更流畅的互联网体验指日可待。

二、无线远程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

无线远程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两个方面,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教学资源的介质,教学活动主要涉及师生的互动,这两大要素均具有不同的特点,需要作出不同的原则规范。

1. 教学内容需要适合、灵活、简单、少输入。适合性原则强调服务的对象以及对服务的对象提供哪些服务。对于使用手机学习的无线远程学习者来说,他们的学习时间更灵活、学习场所不固定, 学习环境更容易受到干扰,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有针对性。 由于学习时间、场所、环境等方面的限制,教学内容不宜涉及过于连贯、深奥、需要演算的内容,反之应以零散、易懂、理解记忆的内容代替,否则既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而且会打击学习者的信心,造成得不偿失的结果。

2. 教学活动要开放、简短、易于反馈。教学活动是一种组织化、系统化的过程,而无线远程学习环境相对于传统学习环境而言,主要涉及教师开课、学生学习、提交作业、教师反馈几个环节,时间、场所等方面的限制较少,更具备开放性,可以让学生突破书本、拓展思维,注重培养创新能力。教学单元简短主要是指时间上控制在10 - 30分钟左右,方便学习者至少一次可以完成一个教学单元的学习。

三、无线远程学习环境平台的设计

现在的智能手机主要有安卓系统和苹果系统两大阵营,手机功能主要依靠App实现,因此无线远程学习环境平台的设计便是安卓系统或苹果系统App软件框架的设计。一般来讲,无线远程学习环境涉及的主体有教师、学生以及平台管理员三方,因此该平台主要包括教师、学生、管理员三大模块,各个模块包含的内容与功能如下图所示。

在实际应用中,学生通过手机App注册,然后在课程列表里选课,对所选课程下载然后学习,每一课程单元学习结束后完成课后练习,并选择在线提交; 教师同样通过手机App进行注册,然后通过PC端将课程上传,在手机端教师可以对所上传的课程进行设置, 以安排其课程进度,在学生提交作业后对作业修改后下发给学生, 教师也可以发布课程、考试公告供学生浏览; 管理员板块主要负责平台的维护与信息的管理,以及终端软件的升级与维护。

四、移动学习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4G网络环境下,手机上网速度较快,能够迅速下载一些数据较少的多媒体资源,因此在课程资源上,一般以常用的、必须的、占用内存晓得课程为首选,学生在自己的手机App中,可以对自己选定的课程作出四个方面进行查看与学习。

五、结语

在4G网络越来越普及的环境下,手机移动学习日益普遍,越来越成为无线远程学习的重要渠道,本文结合移动学习的特点以及4G网络下智能手机的使用习惯,研究了无线远程学习环境的构建问题,论述了设计原则、平台设计、教学应用三个方面的问题,但由于学术水平以及篇幅所限,很多方面未能深入探讨,需要在后面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Clark Q.m Learning:Mobile,Wireless,in-your-pocket Learning http://www.linezine.com/2.1/features/cqmmwiyphtm[2007-10-8].

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论文 篇10

一、学习目标的全面综合

学习目标对学习过程具有引导作用。学生的学习目标一般包括认知、技能、情感目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专题学习对三方面的目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认知目标中, 要求学生全面了解有关专题的综合性知识, 并对重点学习内容产生深刻认识;在技能目标中, 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集成信息的能力, 而且要求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情感目标中, 既包括语文学习本身所要达到的情感目标, 又包括感受网络的神奇, 体会创造的喜悦等网络学习的情感目标。这些目标的全面综合赋予了小学语文学习新颖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二、学习资源的丰富多元

专题学习网站为学生开展语文专题学习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所谓“专题学习网站”是指在网络环境下, 围绕某一专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它由声音、文本、图像、视频等构成, 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专题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交流工具, 让他们自己从中收集、分析、选择资料去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构建专题学习网站是教师组织语文专题学习的重要准备。由于围绕学习专题的资料相当丰富, 教师要在网上搜索、搜集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基础, 有选择、有重点地遴选信息资源, 形成网站的基础知识建构, 为学生提供重点学习资源和延伸拓展资源。专题学习网站的建立, 具有拓展性、开放性和交互性。拓展性主要体现在对课本内容的自然延伸和专题知识的全面覆盖;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广阔的、可选择的空间;交互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点对点、点对面的通讯, 体现在即时的信息反馈和有效的网络对话。一般专题学习网站内容都非常丰富, 包括“学习辅导区”“网络资源区”“主题讨论区”和“成果展示区”等板块。“学习辅导区”出示学习的内容和要求, 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网络资源区”汇集了各种图文声像资源信息, 并链接了许多搜索网站, 供学生主动探究;“主题讨论区”开辟了论坛, 便于学生会话、交流, 探讨疑问, 发表见解;“成果展示区”供学生展示论文、绘画等电子化的学习成果。

三、学习情境的生动逼真

创设情境的主要作用是将学生引入学习的主题中, 由好奇心产生对主题的学习动力。创设的情境要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 接近知识应用的实际情境, 能让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充分利用网络环境, 为学生提供模拟舞台, 充分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创新的乐趣, 展现风采, 生动逼真的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明确了学习任务, 提供了学习动力, 引导着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激情和创造,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学习, 经历充满乐趣的学习过程, 使学习成为载着知识、技能、情感的“情境之旅”。

四、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

网络教学的交互性使个别化学习和基于网络环境的合作学习成为可能,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大大扩展了。他们既可以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进行独立自主性学习, 也可以选择学习伙伴, 围绕一定的主题探讨交流, 深化研究, 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可以在网络环境下有机地结合起来。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中应该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 学生便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按自己的需求组织学习, 在合作探究学习中, 学生之间通过讨论调动全员积极性, 充分展示自我, 有利于自身思维的拓展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学习活动的新颖有趣

网络环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 而且为学生创设了新颖有趣的学习活动。在一个专题的覆盖下, 学生可以广泛地浏览知识信息, 利用相关信息完成深化理解和自然拓展的学习任务;可以完成测试练习, 在即时提供答案的题型测试中巩固知识, 享受成功的喜悦;可以进行在线交流, 通过网络论坛发表自己的见解, 了解别人的看法, 修正观点, 共享智慧;可以展示学习成果, 以自己独特的创意, 用各种不同的形式交流学习收获。这些学习活动是传统教学环境中无法实现的, 因此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新颖有趣的学习活动打开了学生的眼界, 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点燃了学生的智慧, 焕发了学生的潜能, 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意义重大。

六、学习成果的创新升华

专题性学习的收获是丰富多彩的, 有知识的积累, 视野的扩展, 能力的培养, 情感的升华等。学习成果的展示是学习收获的重要方面。学习成果的展示形式是多样化的, 具有网络环境特征的是电子报刊和电子绘画。学生可以利用绘画工具和电子幻灯片进行创作, 将具有个人特色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 进行交流。

教师可以适时组织网络环境下的“成果交流展示会”,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利用网络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并组织学生交流、研讨、分享成果。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渐进性思维碰撞, 既阐释了自己对所学知识和在此基础上建构的意义理解, 同时通过他人的介绍也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领域。成果展示会中, 成果展示、交流、评价是不可缺少的过程。对学习成果的交流、评价过程, 是学生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评价时, 教师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施展自己的才能, 努力形成有助于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气氛, 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扬起乐学奋进的风帆。

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论文 篇11

关键词:网络协同 大学英语 写作 协商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0

引言

就语言学习而言,文秋芳( 2005) 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思维能力方面描述了“学”的两层含义[1]。语言的学习不仅包括增加新词汇,学习新句型等知识,还包括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发展以及贯穿其中的对于目标语言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这层意义来讲,如何将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语言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如何将语言输出训练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是当前英语写作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不断融入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改变着我们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方式。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网络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更加灵活和开放的学习环境。在此环境中,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与不同背景的人组成共同兴趣小组(Same Interest Group),通过网络工具,为学生建立数字化、开放式的写作训练平台,通过协商互动的方式,完成融合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的立体化学习体验。

一、理论背景

20世纪8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tephen Krashen提出了二语习得中著名的“输入”假说,他认为,“成年人获得语言能力的方式有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两种,人脑好比一个信息存储库,通过一定方式最终将学习转为习得”[2]。他还认为,习得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并不刻意注意语言形式,要做到无意识中的学习,就要放置在或好像置身在目标语环境中。习得发生的最低条件是在自然交流情境下的参与。自然交流情境中,所有身边的人说的都是这种语言,那么强迫你也用这种语言去思考和表达,从而渐渐消除母语负迁移。同时,针对Krashen的“输入”假说,加拿大语言学者Swain提出了“语言输出假设”[3]。她认为语言输入是必要的,要使学习者达到较高的外语水平,紧靠可理解输入是不够的,还需要可理解性输出。该理论认为,可理解性输出的四个功能可以促进二语习得:一是注意功能,二是检假设功能,三是元语言功能,四是目标语自动化功能。大量研究表明,输入理论和输出理论在促进二语习得方面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必须将这两种理论有效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语言学习效率。

网络协同方式将无限的网络资源容纳进来,密切结合的目标语言的应用环境,使语言的学习在近乎于真实的情境中进行,通过共同兴趣小组成员间的交互,对语言知识进行加工和内化,在语言的学习中创造了有效的输入和有意义的输出双向通道,使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沉浸在目标语言的学习共体中,促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术的有效建构。

二、意义协商与英语写作教学

Long在1980年他的博士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了 “话语调整”(conversational adjustment)概念[4]。随后Varonis和Gass在1985 年将“话语调整”修改为“意义协商” (negotiation of meaning)[5]。自此,“意义协商”被广泛接受,对意义协商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意义协商是互动理论的核心基础,它为二语习得提供可理解性输入和可理解性输出。意义协商能使学习者注意语言形式,对于学生写作技能的提高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然而,目前實际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大多采用的是PPP模式,即:讲授(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输出(Production),教师看到的只是学生通过反复思考以及修正之后的写作结果,这种教学模式没有为学生提供写作过程中的交际机会,忽略了学生在此过程中交际体验对写作输出的影响,致使写作教学存在费时、低效的问题。在二语研究中,协商可理解为学习者和对话者之间为达到彼此理解意思,或生成更准确的表达,或填补信息空缺,而共同做出的努力,它包括一系列会话修饰方式或沟通策略。协商互动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更是信息理解和加工的过程,是语言内化的过程。P.Breen and Andrew LittleJohn根据意义协商在不同交际语境下的目标,把意义协商分为Personal negotiation (自我协商),interactive negotiation (互动协商)和procedural negotiation(过程性协商)[6]。传统课程中的协商互动主要发生于师-生和生-生之间,计算机和网络的加入引起了互动方式的变革,互动的对象、类型和过程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协商互动有效的融入写作过程成为可能,使传统的二维互动转变为三维互动,将三种方式的协商融合于同一写作过程中,这为我们的写作教学创造了更灵活和广阔的学习环境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中,存在很多可以进行协商互动的网络协同平台。比如,一些商业网站提供的实时交互平台,如论坛、讨论区或讨论组等;也有一些专业教学平台如“Moodle”、“WebCT”、“Blackboard”当中所提供的专门的实时交互平台;还有择像“Knowledge Forum”这样专业的知识建构平台。此外,教师或培训者甚至也可以选用目前在国内最通用的腾讯QQ的QQ群和讨论组组建协同共创平台。在网络协同环境中基于SIG成员间协商互动的英语写作教学或培训的过程可遵循如下的步骤:

①创设写作情境,确定写作主题

在启动学生的写作之前,教师需要根据本节课的写作主题和教学目标创设写作情境。情境的创设包括搭建网络化的写作环境,创设与写作主题相关的写作情境以及划分协作小组。本节课的写作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进行,在课程一开始,教师通过QQ群给大家展示两组城市和农村生活情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这两种生活状态的思考,然后给出本节课的写作主题,分配写作小组,并将他们放置于不同的讨论组当中。

②观点协商,形成写作内容资源库

写作小组在收到写作任务后,开始进行在线的协商互动。这一部分的“协商互动”主要指向写作内容,解决在传统写作课堂中,许多同学对写作题目不知如何分析,感到无从下手,无处可写的问题。在这一环节中,学习者通过协商明确写作主题,扩展写作内容,确定写作思路,最终形成写作的内容方案。协商过程即是共同体成员思维不断发散,共同体不断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又是小组成员通过参与共同体的协商实践,对个体知识不断修正和精炼的过程。因此,这一阶段的协商互动并不是完全由学生自治的,协商过程中的知识流动也不是散乱无序的,它需要遵循一定的协商步骤,使小组的互动实践更有效的指向目标。

③表征协商,形成句法资源库

写作小组通过协商形成写作内容资源库后,下一步就需要考虑文章的具体组织形式了,这主要包括文章结构、句型组织、观点表征等。这一部分的协商有利于解决传统写作教学中学生对于写作过程中词语组织、句法结构以及意义表述方面存在困难。小组成员通过参与共同体的“表征协商”,学习写作中出现的新词汇、新句型、新的语

法结构的用法,自觉修正原有的错误和缺陷,优化原有认知结构,提升写作技能和扩充语言知识。

④个性写作,协同反馈

小组成员通过协商互动形成内容资源库和句法资源库之后,小组成员则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依据资源库中的写作材料组织个性化的写作。在写作结束后,教师将组织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的反馈修改活动。小组内部的反馈主要是成员之间对文章中的句法、语汇等进行修正,在反馈活动结束后,每个小组要推选一篇文章进入到最后的讲评环节。小组之间的反馈则主要是对各小组的内容资源库和句法资源库的相互学习和补充,在教师的引线导下,最终形成本次写作的班级内容资源库和班级句法资源库。

⑤集中讲评,引导学习

在写作的最后一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首先针对每一小组推选的文章进行讲评,引导学生学习其中好的用词、句法以及文章的构思等,然后再组织全体学生对在上一阶段所形成的班级内容资源库和句法资源库进行重点学习,最后再对本次的写作活动进行总结和评述。这一阶段是学生对学习共同体所形成的集体智慧结晶的共同学习,这种学习是广泛的和深刻的,因此本阶段教师的引导相当重要。

四、 结束语

网络协同环境为英语写作与培训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无尽的可能性,也可以为英语写作教学提供更灵活的方式。然而在这种学习环境中,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更像是一位促进者(facilitator),帮助学生们参与意义互动,给学生们营造一个目的语言的环境,从而间接地帮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写作训练。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评析外语写长法[J].现代外语,2005,28(3):308-311.

[2]Krashen, 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 Pergamon, Press,1981.

[3]Swain,M.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4]Long, M.Does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Make a Difference[J]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TESOL Quarterly, 17, 1983: 359-382.

[5]Gass, S., & Varonis.Input, interaction and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M].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E,1985.

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论文 篇12

一、网络学习环境下的PBL课程设计类型

网络学习环境下的PBL课程设计类型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 是将网络环境作为学习者获取知识与传送信息的重要载体。但是, 学习者进行PBL课程学习时并不是完全基于计算机的环境。此类PBL中, 网络的主要功能是给学习者获取解决相关问题的资料, 并进行网络内学习伙伴间的交流与讨论以及进行相关专家和老师的咨询。对于学习者的成绩评价依据可以是网页、书面报告或者口头报告, 也可以是实物的模型。第二种, 是完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PBL课程设计。这一类PBL课程所有的环节都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进行的。其中, 开展PBL的教学平台必须具备相应的学习管理模块、使用者的界面模块、反馈模块、辅导工具模块、评价模块以及问题设计与编辑模块等。本文主要探讨第二种PBL课程教学设计。

二、网络学习环境下的PBL课程设计原则

一般而言,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综合考虑四个设计要素, 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 这四个内容共同构建了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网络学习环境下的PBL教学特点主要表现为:强调基于问题学习的环境创设, 强调基于教学资源背景下的学习环境创建, 强调学习者的探索性、自主性和协作性, 强调对学习者学习反馈的实时性和动态性。基于这些特点, 并考虑PBL网络学习的特点, 本文提出了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要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1.学生学习主体化

以学生学习为主体, 就是指在教学设计中要处处、刻刻围绕、凸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依据此设计原则, 我们要做的工作主要有:分析学习者的特征与学习需求;定位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与知识结构体系;提供自主学习方式;学习者成绩评价。对于这些内容, 设计上要充分考量不同学习参与者所具有的差异性。

2.环境资源一体化

网络环境与学习资源的一体化原则是PBL课程设计的关键性原则。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获取资源的途径与手段变得越来越便利, 但是如何将网络与资源有机地统一起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但是, 突出的问题是, 随着网络资源的不断丰富, 也出现了信息冗余与杂乱等负面问题, 时常给学习者带来无所适从的困惑。于是, 我们尝试进行信息资源的一体化, 将学习资源加以合理性配置与使用, 为学习者营造出一种自主式的探究性环境。

3.重视过程与能力

传统课程设计往往是非常教学的结果, 相反我们的PBL课程设计是以过程为主要考核的指标, 也就是教学注重学习者学习的过程。坚持这样的设计原则意义就在于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学习能力, 有利于终身学习理念的树立, 能够有效地促使学习者进行知识的不断更新。这一切都直接关系到学习者未来发展, 甚至生存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为此, 在课程设计上必须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性设计, 对教学过程动态效果加以凸显, 同时还要关注实施过程中有关培养学习者学习能力的环节。

4.学习者的个性化

理想的教学应该是将学习作为生活形式的一种, 且不是枯燥与乏味的代名词, 其应该注重学习者个性化的培养。为此, 本文认为在PBL课程的教学设计上要坚持凸显学习者个性化设计原则。也就是说在网络学习环境下的问题式课程教学设计上要摒弃传统艺术上的统一设计风格, 而代之以包括课程特点、学习者个体的设计。因为, 这样的设计将有利于对学习者创新精神与学习兴趣的培养, 也将有利于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

三、网络学习环境下PBL课程的教学设计

基于PBL的课程设计集中于教学而不是技术或软件方面,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问题或项目且符合标准的教学, 同时将技术用作一项有力工具以支持学生的收集、操控和交流工作。

1.信息资源的一体化设计

(1) 教材资源。教材资源采用模块化的思想, 印刷教材和电子教材、录像教材同时并举, 各有侧重。电子教材包括课程所需的工具软件、优秀案例、支持材料等。讲授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掌握文字教材的内容。

(2) CAI课件。由于CAI课件应用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实际体现形式, 更加容易使学生体会到实用性。CAI课件设计要依据信息与资源一体化原则注重技术演示的操作、交互性练习与自测。最终, 通过课程形象化设计以激发学习者学习积极性, 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

(3) 专题学习网站。专题学习网站的出现, 极大地缩短了学与教间的距离感, 有效地弥补网络学习过程中师生的准分离问题。本课程除了定期组织面授外, 课下的时间里学生可以浏览专题学习网站进行基于问题的学习和讨论。这一设计, 将极大提高师生间的信息交互与教学反馈, 有利于学习者网上的学习与讨论, 同时也将有利于教师对学习者教学辅导的针对性。

(4) BB教学平台支持。BB教学平台支持主要是通过Blackboard在线的教学管理系统加以实现, “Blackboard”主要是为师生提供一个网上的虚拟环境, 为师生间的沟通构建桥梁。其主要构建的是以课程为中心的集成网络“教”、“学”环境。也就是教师基于此平台开设相关的网络课程, 而学习者通过自主式地选择搜索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加以学习。

(5) 教育博客。博客具有在线“共享”功能, 把学生与博客上的其他成员形成一个社群, 相互交流, 并且在分享和交流中会产生新的认识。博客还具有积累的功能, 学生可以通过博客回顾自己过去所写的东西, 看到他人的评价和反馈, 从而产生更多的体会和感受, 如此循环往复, 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生活习惯。学生通过撰写网络日志的形式, 对学习进行反思, 并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

总之, 通过上述五个方面的分工合作与密切配合, 为学习者提供足够大的自学空间, 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与自主学习的学习氛围。

2.依据要求建好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是课程的主媒体, 因此其必须具备一定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实践证明, 对此要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依据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求与学习特征, 合理地选择学习内容, 并有效处理理论和实践间的关系问题;要对设计中所选的学习内容进行模块式划分, 从而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厘清自己的学习思路并有效地把握多媒体核心, 最终适应自主学习需要;在编排的形式上要能够有利于学习的推进, 能最大化的符合学习者心理要求, 做到文字的表述简练、易懂。同时, 提问设置要注重其条理的清楚性以及引导性。通过这些设计, 提高学习者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3.营造网上课程学习环境

PBL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还涉及到网上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问题, 是保证授课教师能有效发挥各种教学媒体及教学手段所具有的特点与功能。事实证明, 有效地实现网上教学过程设计的整体性是保证网上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网上课程学习环境内容主要包括:依据网上教学的需求确定网上教学的重点;依据实用性确定网上课程教学资源的类型, 例如相关文本类的文件、流媒体课件、VOD点播、网络课程等;细化教学活动, 例如活动类型、数量及时间等;依据参与者学习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的进度并制定相关进度表。总之, 这些内容的设计目的都是为营造网上课程学习环境提供支持服务。

4.注重对教师的指导作用

对于所设计的网络课程, 在其开课之前都安排相关资深的师资加以培训, 目的就是要将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教师教学理念进行交流。同时, 也引进相关领域内国内知名专家进行座谈, 在授课思路和教学方法上与教师交流。通过上述内容试图能够给网络课程设计的教师提供相关课程电子教案、实验光盘设计的教学反馈。通常, 我们建议每周进行一次课后教学反思, 教师们可以采取面对面的方式进行讨论和相互学习。同时, 对于每学期而言, 也要至少安排一次网上实时的课程教学研讨会, 从而加强教师间及时信息上的沟通。

5.自主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自主学习的自我评价对其后续学习影响非常重要, 学习者可以根据评价的结果调整学习的进度、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过程中的重点。不仅如此, 教师也可以根据相关评价结果适时地给学习者必要的引导与控制, 帮助其增强理解能力与获得相关技能, 从而保证其有效管理自己的网络学习活动行为。为此, 必须重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过程性评价系统的设计。

对基于问题的教学做了详实地分析与实践后, 我们设计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评价方案, 具体包括五个方面:其一, 发放学习契约。教师在开课前发放学习契约, 并让学生阅读学习契约, 旨在培养学生规划自己学习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心。其二, 在小组内部展开讨论和评价, 充分发挥小组各个成员的创造力, 对内部小组成员的作品进行点评, 指出不足与弊病, 并推选出小组内最佳作品, 预备在全班作品集评价课上一展风采。其三, 课间依据需要, 要求学生制作不同作品的评价量规, 进行自我评价。其四, 学习档案袋评价。档案袋中存放学生的学习作品和学习资源。教师和学生本人在学习过程中对档案袋的内容进行全面和客观的评价, 教师适时指出学生学习的进步与不足, 为下一步发展指明方向。其五, 教师评价。在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实时的监控, 并随时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 给予学生正确、即时的引导。

综上所述, 基于网络学习环境下的PBL网络课程设计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通过实践探索我们发现, 对于解决目前网络学习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资源的整合问题, 以及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绩效还有很多值得深入探究的东西。这些问题需要在后续工作中继续沿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路线更深入地加以探究。我们可以肯定地说, 网络学习环境下基于PBL的教学设计的优化是探索新型教与学模式的必经之路。

摘要:课程的教学设计对于教师的教学执行而言是一个纲领性的指导文件, 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本文探讨在网络学习环境下, 基于PBL的课程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剖析了信息资源的选择和配合、网上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应用, 并提出了一套面向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系统, 在保证课程整体教学质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网络学习环境,课程教学设计,问题式学习

参考文献

[1]刘会猛, 黄荣华, 成晓北.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探索.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4 (1) .

[2]秦书荣, 李新.基于问题的学习环境下网页设计心智技能研究.软件导刊, 2014 (3) .

[3]吴红娉, 杨森.基于“问题情境学习”的课程改革与实践.科技信息, 2014 (2) .

[4]杨美芳.抛锚载货起航——“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运用例谈.湖北教育 (教育教学) , 2013 (4) .

[5]冯露, 亢一澜, 王志勇, 等.基于问题学习的探究式教学改革实践.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 (7) .

[6]黄晓渠.基于问题的学习 (PBL) 探究.GCCCE国际学术会议, 2002 (6) .

[7]李芒.pbl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国电化教育, 2001 (6) .

[8]丁晓蔚.国外“基于问题的学习”的研究及其对“研究性学习”的启示.首都师范大学, 2009.

上一篇:师资毕业论文下一篇:大数据时代与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