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下的作文教学

2024-10-16

基于网络下的作文教学(精选12篇)

基于网络下的作文教学 篇1

1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分析

1.1 网络优势

目前, 在网络环境下教学, 它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教学内容, 更为人性化的教学方式, 可持续学习的教学手段, 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选择信息、辨别信息、判断信息的能力。同时网络资源的不断更新, 可以为教学提供最先进的学习资源。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 我们可以使用最新版本的软件, 选用最适合的实例进行教学。在教学中, 使用网络环境对传统教学环境的补充, 使学生的学习机会大大增加, 学习资源更加丰富, 能开拓学生思维, 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探究能力, 学习效果明显。

1.2 教学模式

对于网络环境, 中职生并不陌生, 他们大多沉湎于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网络空间等。利用网络环境来进行教学, 会引起学生的关注。但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并不佳, 也缺乏恒心和意志, 往往会使教学过程产生许多问题, 包括学生的自控、网络的真正使用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是简单下达任务、提供资源,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指导、帮助、监控和评价。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 教师应该不仅是讲解员、传授者, 而且是指导者。

2 网络环境下Photoshop课程教学的实施

2.1 教学目标的制定

基于网络环境下Photoshop教学目标设计时, 应考虑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习规律, 学生学习应掌握什么内容, 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对于每一教学环节、主题, 也应当作出具体的教学要求及应达到的目标。然后, 老师要将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计划、大纲、课程教学实施细则、教学信息交流渠道等等有关教学资料告知学生并挂到网络教学平台上, 指导学生了解Photoshop课程的性质、所用教材特点、教学方法、课程的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等一系列教学信息。指导学生掌握使用Photoshop网络平台方法和学习技术, 引导学生进入网络学习的角色。

2.2 教学内容的整合

在网络环境下, 教学内容要源于教材, 但不能过度依赖教材。我们以Photoshop的多领域应用为主线, 从课程的综合性、实用性出发, 合理调整教学顺序及教学内容, 突破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2.3 教学方法的运用

目前比较流行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有很多, 其中,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很适合基于网络环境下Photoshop教学的方法。案例教学法是将要教授的内容, 应用到具体的实例制作中。在网络环境下, 以教材为基础,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教师在网络平台上精心设计了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 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 教师和学生共同对设计的案例进行分析、讲解, 使学生真正做到“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网络环境下Photoshop教学除了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外,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还可根据Photoshop各模块内容、学生自身特点等实际情况, 灵活运用其他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等等。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有目的的进行“网上冲浪”, 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益。合作学习法, 利用网络良好的交互性, 各组学生在共同案例中进行分析研究、讨论交流, 以协作的方式共同完成项目, 从而达到学习目的, 且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3 基于网络环境的Photoshop教学实践

3.1 双主教学模式

基于网络环境的双主教学模式, 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在Photoshop教学中的探索就是将由网上教学和网下教学综合起来的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的双主教学模式就是要使学生以教材为基础, 以网络为资源库, 从中学到更丰富的计算机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 用于解决生活问题, 从而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网上教学模式和网下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可以发挥两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因此, 这种教学模式是很值得采用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教师把事先将课件、文档上传到学校的服务器上, 学生可以应用学校机房的工作站访问学校网站。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随时阅读、浏览众多课本内外的资料和信息。学生除了听课还可以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发言、开展课外讨论等。

3.2 案例说明:Photoshop中画笔的使用

1) 情景导入, 引发兴趣。通过演示素材和样张产生对比, 激发起学生探究、并最终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2) 进行演示, 强调练习。向学生讲解制作效果的过程, 特别是画笔面板的设置, 需要反复练习, 直至各参数值最符合样张。

3) 小组学习, 查找信息。以基本自愿和各人所感兴趣的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要求学生结合实例, 上网查找学习相关知识。

4) 交流协作, 总结信息。各小组成员在查找到相关信息后, 教师汇总, 选择有用的信息, 请全班学生一起讨论, 并应用到自创题目中去。

5) 成果交流, 展示结果。各小组成员利用之前的交流结果应用到实例的制作中, 向全体同学进行汇报, 并进行说明。老师将各小组的制作进行整理、汇总, 使其形成系统化知识面, 并进行答疑解惑。

6) 效果评价, 互评自评。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包括学生在学习中的投入程度, 对各小组学习结果的贡献程度, 自身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 形成系统化知识的能力等等。

4 网络环境下, Photoshop教学需要重视的几个方面

4.1 网络环境下, 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

中职生由于学习基础及学习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由传统灌输式学习转变为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学习, 这需要一个多方面培养适应过程。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 教学情境的创设, 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 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学生通过Photoshop网络教学平台, 可以随意地进入各个模块, 调用各种资源, 通过独立探索学习, 进行知识的主动建构。学生在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下, 转变学习观念, 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4.2 网络环境下, 老师角色的定位

网络环境下, 在Photoshop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辅导者和协调者。具体来说,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 教师起检查、指导、组织、协调作用。需要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 改变旧的教育方式, 将“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但也存在上课纪律方面的问题, 特别是职校生的自制力较差, 如不加以控制, 容易偏离学习主题。

4.3 网络环境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的持久性

中职学生年龄都相对比较小, 学生的好奇心重、自制力相对弱, 网络游戏、网上聊天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基于网络环境的Photoshop的教学过程中, 如何保证学生专心学习, 并保持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是网络教学应该考虑的问题。教师的鼓励督促对中职学生也起到很大作用, 以“评”促“学”, 是保持学生持久学习兴趣的有力手段。学生将完成的作品上传到网上“作业提交”, 让学生一起参与评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确保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的持久性。

参考文献

[1]陈明武.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讨[J].湖南学院行政学报, 2004.

[2]郭万军.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 CS3[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3]付东燕.网络教学的模式与未来发展[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5.

基于网络下的作文教学 篇2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教育教学模式的开发已日趋深入,网络教学的作用和潜能日益显现出来,尤其在主体性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的策略方法与学科整合中体现得更加充分。本文以高中地理第一册中《大气环境保护》一课为例,来探讨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优势及网络环境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一、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优势

运用多媒体网络组织地理课堂教学,相对传统教学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网络组织地理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手法具有多样性,教学氛围轻松、活泼,可以使学生在良好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采用超级链接的形式,集音、文、图乃至触觉和嗅觉信号于一体,以动静结合和可触可感的方式,把教学内容立体地呈现在学习者的面前,为学习者提供了多样的外部刺激,控制性好,交互性强,符合人类的联想记忆方式。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点击自由地在不同知识点之间进行转换,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了大量的信息,使教学容量大为增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此基础上,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交流,其思维广度和深度也大大增加。

2、改革教学模式,促使教师提高

多媒体网络教学非常强调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化,并且根据教学的要求,通过对现有多种资源进行再次利用,实现对知识信息的加工、组合和整理。因此知识重组、意义建构、资源整合对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对多媒体信息的发现、搜索、开发、利用过程中,教师可以成为真正用心于钻研教学的专家,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教学,而是透过多种知识资源所实现的知识、意义、思想、价值、理念、情感结合于一体的教学。

借助于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师的备课实质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创作过程,它需要教师对知识的再加工,需要融进教师的个性、思想、理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师所具有的一切本领。经过这一准备过程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受益无穷,得到充分发展,而且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与进步,使教师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履行自己的职责。

3、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学生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利用网络组织地理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网上冲浪去寻找知识,通过独立思考、对话交流去获取知识。这就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协作品质,培养了他们运用网络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4、顾及个体差异,落实因材施教

利用Internet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优势便是交互性,它使用户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同时还是发送者、说话者,不仅是事后的说话者,还是适时的说话者,从而适应了现代人崇尚自由、渴望参与的心理要求。

传统地理教学采取的教学方式是“抓两头,带中间”,往往造成“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而建立在上述优势上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则为学生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进度,自定进度进行个别化学习,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回答问题,同时也得到教师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去获取更多的知识。这就克服了传统课堂无法兼顾每个学习者兴趣和能力而形成的“一刀切”现象,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二、教学设计原则

1.题选择必要性原则

从地理学科发展、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选择的内容要具有时代的特征。随着地理学科、社会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原有学科知识和社会理念在新的条件下,也许已经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选择这些知识进行教学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大气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海洋国土开发”等知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选择这些内容进行计算机网络教学,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从学生认知角度考虑,选择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感兴趣的,有利于学习者在实践中体验因学习而获得的技能或观念。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更强一些。如果某项知识内容学习者自己没有想了解的欲望,自然就没有继续往下学习的可能,甚至课程内容连呈现的机会也没有;如果该内容是学习者已经在实践中体验过的或以后明显有可能体验到的,那么对于学习者来说这是对其需要的一种满足,其学习将会是积极的。

此外,还应该考虑不同层次学习者原有的知识背景。所选的内容与学习对象之间应该有一个对应的关系,否则学习者可能会因缺乏必要的知识铺垫而遭受挫折,最终导致丧失学习的兴趣。

2、优化网络信息资源原则

网络学习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是往往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有时为了得到一条有用的信息,常常要以游览大量无关的信息为代价。因此教师必须对课堂上学生需要的、主要的Internet信息资源进行认真筛选、下载、整理,通过超级链接的形式存放网络课件里,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点击进入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少量需要加以拓展的信息资源教师也应该设计导航图,并设置好学生机游览器的安全设置和分级审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减少网络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影响。例如:专题学习网站《大气环境保护》中的“电子教材”、“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相关网站导航”等信息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3、交互性原则

在网络环境下,每一个学习者都是通过人机或与他人之间的对话,来构建自己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这种对话是否有效,将直接关系到其对意义的建构,这就要求网络课件必须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功能。在《大气环境保护》专题学习网站中,我们采用超级链接形式将所需信息与主页面连接,界面友好,操作简捷;使用Javascript制作了“讨论区”,师生、生生之间可以就某个专题或问题进行在线交流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想法;而“巩固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检测。通过多媒体监控系统,教师可以随时对学生在线交流或在线检测情况进行监控,以加强对教学的调控和引导。

4、目标性原则

确定一个明确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教学目标可以提供教师分析教材及设计学生行为的依据,能为教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可以使学生了解他们预期的学习成果,也可以帮助教师评价和修正教学的过程,由此可见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师应该通过准确、详细的语言,将学生学习后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应具备的个性品质,作为确定的、可检验的要求提出来。

三、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注重把地理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信息工具的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本课教学采用以下流程:情景导入→自主探究→网上讨论→反馈评析→巩固练习→思维拓展。教师设计网页,采用目标式教学,把本节课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设计成思考题,作为学习任务上传到网页上。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生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探索和学习,利用电脑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自主建构。然后在网上互相交流学习成果,围绕课堂内容讨论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充分利用网页、网站及网络课件,相互协作、寻找答案、提出见解、展开讨论,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讨论和归纳问题的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学生进一步思考并回答,学生自主进入学习自测,检测自己是否真正达到了意义建构,真正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打开网络课件,观察课件中的漫画,提出问题:这三幅漫画分别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个人学习,自主探究

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大气环境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容易造成什么危害?应该怎样防治?同时指出注意事项,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并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制作成Word文档。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对相关网页、站点、链接进行访问。教师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对学生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作个别辅导,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

3、协作学习,意义建构

学生在通过人机协作进行自主探索的同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各种形式的协作学习,如学生与学生的协作、学生与教师的协作等;还可以通过对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酸雨的危害与防治进行分析,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总结各自解决的办法,然后进入“讨论区”进行交流,讨论其可行性,以达到意义建构。

4、网上交流,展示作品

学生把自己的或小组制作的Word文档作品保存好以后,上传到网站的作品展示区,教师要求学生就其中任意作品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缺点,并提出建议;同时,也可以根据其他同学的建议,对自己的作品再加以改进。最后,教师略加点评并小结本课。

5、反馈讲评,巩固加深

教师指导学生进入测试网页,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能力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测试题,独立在网上完成测试,测试结果由计算机网络反馈给师生。教师通过远志多媒体教学系统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监控,根据计算机反馈的情况,对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作适当的讲评。

6、思维拓展,课堂延伸

课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访问与大气环境保护有关的网站,阅读课外知识,扩大知识面,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五、注意的问题

把网络资源和网络技术运用到地理教学中,要避免出现以下几种错误倾向:

1、片面追求课堂气氛

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地理教学,教学过程已从教师的逻辑分析过程转变学生自己上网获取知识、探究问题的过程。课堂内大部分的时间,学生以进行网上探究、在线交流为主,师生、生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反而较少,所以课堂气氛往往不如传统教学模式活跃。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特意设计了不少活动如动手操作、口头讨论、分组抢答、地理游戏等等,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发现部分教师片面追求课堂气氛,把课堂搞得热闹非凡、异常火爆,就完全没有必要了;还有的老师按教学内容把学生分成相应的小组,进行组内协作学习,这样课堂气氛似乎活跃了,但由于每个小组只掌握了其中一部分内容,反而使课堂效率大大降低,这显然已经背离教学改革的初衷了。

2、忽视教师指导作用

建构主义倡导的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并未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因此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程中,绝不能忘记教师的责任,不能忽视在这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事实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若想要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的认真组织和精心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作用的降低,恰恰相反,这两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明确: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只是由场上的“主演”改变为场外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甚至取消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都大大增强,所以对教师的作用不应有丝毫的忽视。

3、否定传统教学手段

有的教师在尝到网络教学的甜头之后,对其它教学方法不屑一顾,不论何种教学内容、课型,一概使用网络教学,还因为运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而颇为自得,全然不管其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教无定法”,网络教学固然有其它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其它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地理挂图、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地理模型的直观空间结构功能,录像机、影碟机的操作简单、快捷实用等,是计算机和网络教学所不能完全替代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结合使用其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和效益。

4、疏于平时教学运用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106-02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尤其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网络环境教学将会成为一种常态。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也能让教师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与学生平等交流。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正以它独特的魅力悄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得以实现。

一、利用网络环境,创设学习情境

利用网络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可以让呆板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且充满趣味,使深奥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易于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升,吸取新知。在网络发达的新时代,教师只有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例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笔者先在网络上查找适合本课内容的资料,最后确定了能很好地体现本课学习重点的动画《唐僧师徒四人分西瓜的故事》,并利用网络下载该动画,拿到教室播放:盛夏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烈日下,唐僧师徒四人艰难地走在通往西天取经的道路上。大家口渴难耐,猪八戒就去找来一个西瓜解渴。孙悟空说:“咱们四人平分,每人分得四分之一。”唐僧和沙僧频频点头表示同意。贪吃的猪八戒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来的,应该多吃一些,我要吃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猪八戒的话音刚落,其余三人就哈哈大笑起来。播放完录像,笔者及时提出问题:“你知道他们为什么取笑猪八戒吗?”由于动画场景历历在目,学生们很快便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判断出八戒要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是吃了亏的。

事实证明,利用网络资源创设的动画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对烈日、大地、西瓜和人物对话非常感兴趣,并且记忆深刻,很好地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

二、借助网络环境,亲历学习过程

让学生自觉主动地经历学习过程,就是为了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多方位地思考,发现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动脑思考,用手操作,而且眼、耳、口等多种感官并用,既锻炼了协调能力,也提高了自主探究的能力。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资源设计出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学习内容,从而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亲历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地整合所学知识。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如果从以往的经验出发,往往是由教师提供几张年历,让学生从这几张年历中归纳出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是大月,有多少天;哪几个是小月,有多少天;二月份有多少天等。然后教师再总结出几句顺口溜: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唯有二月二十八,闰年还把一日加。这样教学,能记住这一规律的学生屈指可数,而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任意年份的日历,然后让学生观察思考,从而获取大月、小月、特殊二月等知识。由于这一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和亲自感受的,因而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历历在目,印象深刻,掌握得扎实牢固。接着,教师还可以设计问题:“为什么二月会有28天或29天呢?”然后,再让学生上网查阅,自主探究这一问题(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只提示学生选取12年为一段,查阅二月份日历)。学生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判断,最终得出:二月份中每四年中就有一年是29天,称为“四年一闰”。

上述教学中,对于大月小月知识的学习,学生是自己从网络中获得的。在海量的网络资源中,学生自己查找与本课知识相关的内容,自主探索规律,得出大月小月的天数,体现了新课改提倡的“自主探究学习”精神。尤其是对于特殊二月天数的探索,由于采用了开放式教学,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观察、判断、推理知识,亲历了学习的过程。这种主动探索知识的学习习惯一经养成,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依靠网络环境,加强知识应用

数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也就是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应用知识的过程也是促进知识理解和技能掌握的过程,更是学生积累经验的过程。检验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主要通过教材中的练习得以体现,因为只有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才能反映出是否理解了知识。作为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来为练习服务,使学生能对练习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练习,为学生的知识应用提供了思维空间,强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仅使学生很快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而且也能让教师从中得到信息反馈,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例如,在教学完“有余数的除法”一课、进入练习应用环节时,笔者事先从网络资源上找出“把10根小棒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呢?”的练习题,然后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以前在分东西的时候都是正好分完,没有剩余,现在我们接触有剩余的分法了,你会分吗?分分看。”说完,笔者利用多媒体出示该题,并让学生在电脑上操作。在学生做练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分对了电脑就会发出“你真棒”“真聪明”的赞美声,答错了就会出示“再想想”“再动脑筋”的提示语。利用电脑的反馈功能,学生既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又能很好地维持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应用。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复习”一课,在知识应用这一环节,笔者在网络情境下为学生准备了难易程度不同的习题。学生浏览习题后,选择适合自己的习题进行练习。利用网络环境创设一个可供学生个性化选择学习内容的平台,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知识水平自由选择难易程度相适宜的题目,达到了分层施教的教学目的。如果学生答错了题目,还可以在网络提示下获得解题帮助,从而掌握所学内容。当然,以网络平台设计练习,还应遵循“让学生在玩中学”的原则,如让每一层次的得分优胜者,获得一个卡通奖励。通过近似游戏的练习设计,促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增强学习热情。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PS教学分析 篇4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普及,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网络已不在陌生,由于网络具有方便、快捷和实时等先天优势, 网络教育也随之得到了迅猛发展。教学模式不仅克服了以往传统教育主要通过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使被教育者在身心方面得到教育和塑造等教育模式的弊端,而且还具有资源丰富、内容广泛、 教育方式灵活和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约束等优势,所以其在教育上的发展和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课堂教育更注重教育者本身的作用,而对于被教育者来说,只是被动的接受,给他们留下的想象空间有限,一些逻辑性较强的理论知识缺乏直观的展示平台,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仅限于局部的受教育范围。因此,这不利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和发散思维(即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及能力培养,尤其不利于他们在质疑、摈弃等方面的发展。此外, 不利于受教育者的,也不利于科学知识的快速更新。网络以其独有的魅力为课堂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他们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成为突破重重束缚自由学习的好能手。所以,进一步倡导和推广网络与传统结合的转向教学势在必行,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PS教学就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方式。

二、PS教学

1、Photo Shop课程

Photoshop(简称PS),是一种关于图形图像处理和平面设计的软件,广泛用于图片处理、图形编辑与修饰、广告页面设计和封面设计等领域。PS课程在现今职业院校与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均为必修课程,它在实例操作方面应用较为广泛,大约占了百分之七十以上,而且对操作者各方面的能力要求较强,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软件工具。

2、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老师为中心,通过口头讲述以及板述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点,而学生则通过记忆、想象和做笔记等方式机械地接受知识,缺乏对各知识点的系统理解和领会,对一些没有听懂的知识点,要么必须通过老师讲解,要么只能自己慢慢琢磨,很容易失去学习的耐心。而网络教学模式却很好地解决了这方面的缺陷,依靠网络的资源丰富性和沟通便利性,能够为知识点的进一步掌握和知识点的回顾提供更好的平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PS教学在学习方面由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实时进行学习,可以借助网上海量数据资源进行搜索, 也可以依靠PS软件进行实例练习,使所掌握的知识点有效地得到应用。

三、基于网络环境下的PS教学应用前景

1、PS教学之助力教学

网络信息内容丰富、知识宽泛,可以开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知识领域的PS教程,利用PS软件特有的设计图形图像、 动漫动画、声音、文字等诸多媒体模式有机融合的功能,共同助力Photoshop教学。在PS软件学习过程中,关于图层作用、文字图像移动以及截图等工具,学生可以依据字幕中对这些工具的讲解,结合网络教学的演示,很快就能清楚地理解如何对图像进行文字添加和截图,有效地缩短节省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学生在完成课余作业时,可以与老师进行联网互动,遇到难以解答的问题时, 可以与老师及时进行沟通和交流,也可以参与小组讨论,共同商量解决办法。

2、PS教学之开拓思维

通过多媒体教室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服务,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探索,逐渐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积极思考的品质。 课堂中,可以设置一些富有想象的、生动的画面,让同学们运用PS技术尝试对图片加以改造,在结合传统课本知识的基础上, 掌握PS教学工具。课堂上,老师也可以提出一些与项目性相关的课题,然后让学生自己找方法,自己制作设计路线。学生可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学进行互相交流和沟通,共同探讨方案路线,也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找到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学习和锻炼,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也能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PS教学之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指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以案例为基础,组织并引导学生对这个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案例教学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教学方式,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基础专业知识的机会,也让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和理解时对基本知识点加以加强和巩固。案例教学法在PS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案例演示、上机指导以及评价作业三个方面。

(1)案例演示

案例演示是PS教学过程中的第一阶段,该阶段主要是由老师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提供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图片,并依次向学生进行展示,让同学找出这些图片的相关性和异同点,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阐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该阶段,学生也可以依照个人喜好,自己挑选与所给图片类似的图片,并阐述自己挑选这些图片的理由。

(2)上机指导

讨论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上机操作,指导学生用PS教学软件对图片进行加工和处理。在本阶段,老师需要通过网络对该案例进行详细讲解,并结合基础知识进行上机演示。与此同时,学生也要跟着老师的操作步骤,自己动手进行上机演练, 遇到问题可以举手示意,让学生更熟练的掌握基础知识。上机结束后,学生需要提交自己的操作成果,在老师进行认真审阅后进行打分。

(3)评价作业

评价作业是整个环节中的最后一步也是关键一环,在评价作业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根据学生小组的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嘉奖,对表现不好的小组给予鼓励,由于PS课程没有统一标准的答案,所以可以让大家结合自身的上机体验总结自己在本次PS教学中的收获。

摘要: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使基于网络环境下的PS教学成为了可能。PS具有实践性和广泛性等特点,是一名平面设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操作技术之一,许多高等院已将传统教学和PS教学结合运用,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课程教学手段,也为职业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开辟了新的道路。

基于网络下的作文教学 篇5

泉州市泉港区山腰中学

王雪强

[摘要] :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和新理念的提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带有WEB2.0特征的服务进入人们的视野,较为强眼的就是目前流行的社交网络系统(SNS:social net working service)。尽管WEB2.0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但WEB2.0以其自身的一些显著特点,如在知识管理、人性化、协作学习等方面使其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特有的作用,祢补传统教学中的一些缺陷。对现有的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使学生的课程学习实现向自主、协作的拓展式学习转变,从单纯的被动接收到主动的知识构建,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在课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WEB2.0在教师—教师交流、教师—学生交流、学生—学生交流中有其充分的应用价值,能更好地巩固教学,提高师生素质。[关键词]: 社交网络服务; 共同体; 学习社区

一、引言

自2004年3月WEB2.0的概念被提出以来,其范畴内的许多思想和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成为新一代互联网发展、网络信息交流与信息资源管理等领域的研究热点。WEB2.0时代,随着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可以辅助学习的社会型软件大量涌现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老师曾经说过,“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将面临WEB2.0时代的挑战。也就是,要全面转向以人为本,让每个教师和学生成为技术的主人”。WEB2.0具有能够支持新教育理念下学习活动的潜力,给网络信息化教育的具体实施提供了适宜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工具,它具有较为诱人的教育应用前景。

二、WEB2.0理念

WEB2.0目前还没有正式的学术定义,人们主要从数据资源开放与共享、技术的实现和应用形式的角度对WEB2.0进行定义。其中逐渐被人们引用与认可的则是从应用形式的角度对WEB2.0的定义:WEB2.0是以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RSS、Wiki、网摘、社会网络(SNS)以及其他社会性软件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新一代互联网模式。[2] WEB2.0是以WEB1.0为基础和条件发展起来的,在形式与特征等诸多方面都与WEB1.0有着很多的不同。WEB1.0主要提供WEB浏览功能,用户通过浏览器浏览大量的网页,是以数据为核心的网;WEB2.0所带给我们的则是一个“可读、可写、社会化”的互联网,是以人为核心的互联网。[3]WEB2.0的特征主要有:可重用的微内容(Microcontent,用户产生的各种数据);以用户为中心,而不是以物为中心;社会性;强调用户的参与性。[4] WEB2.0的核心思想可以归结为二:一是对社会化的强调,一是对个性化的尊重。社会化,意味着互联网真正走近普通大众,将网络内容的创造使用权递交到普通用户的手中,同时,互联网吸纳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并成为广大用户互助、协作、聚焦集体智慧和力量的有力工具。个性化,意味着以每个用户为核心,尊重每个用户的个体需求,尊重每个用户的微弱贡献,充分重视这些微弱贡献所汇集而成的巨大力量。[5]由此可见,WEB2.0不是单纯的技术或者解决方案,WEB2.0是一套可执行的理念体系,实践着网络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理念,使个人成为真正意义的主体,实现互联网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解放生产力,这个理念体系正在不断发展完善,并且会越来越清晰。WEB2.0与传统互联网(WEB1.0)的区别在于:传统的互联网(WEB1.0)网站走的是大型化路线,比拼的是编辑数量和网站规模,WEB2.0则是全民上网,全民参与的社会化、开放化网络。

三、WEB2.0的教育特性

WEB2.0作为一个网络时代下的新兴事物,许多业内人士以其敏锐的视角探索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且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WEB2.0之所以能被如此关注,必然存在其对教育教学诸多方面的优势,并且能够弥补或改进传统教育教学的不足之处,它也必然有其特定的教育特性,使其能够存在、普及、推广。

关于WEB2.0的教育特性,有如下几点:

1、易用性

WEB2.0是一个为用户提供微内容的收集、创建、发布、管理、分享、合作、维护等功能的产品服务平台,该平台力求服务的亲和力,可操作性,用户体验和可用性。而这些特性大多都是传统教育甚至是传统信息教育做不到的。其中,WEB2.0中的Blog在教育教学的易用性方面表现最突出。Blog友好的操作界面,齐全的功能设置,这些人性化的设计使师生免去了网页设计、程序开发之苦,操作起来得心应手。

2、便于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过程应该结合个体与团体,将个体知识团体化,将内隐知识外显化;结合组织内部与外部,将外部知识内部化,将组织知识产品化。WEB2.0的Blog是优秀的知识管理平台。个人或组织可以利用Blog将关注领域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特别是利用超链接,把网络上分散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组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再生产。Blog为读者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过滤功能,使读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而读者又可以对其进行扩展和补充。

Blog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老师通过Blog可以非常方便地汇集组织互联网上分散杂乱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入门和复习资料,从而为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提供条件。而学生则避免了漫无目的的搜索过程,他们通过Blog将老师提供的资料快速内化,并将其作为切入点再有针对性的查找资料使其不断扩充,不断增值,形成更大的共享资源网络,从而培养他们对知识的总结管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当然,WEB2.0系统中的BBS、RSS的知识管理作用也十分突出。可见,WEB2.0在教育教学信息的管理上,具有极广阔的可用性。

3、个体主动性

WEB2.0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学习交流工具,它可以使其按照人们自己的意愿以文本等形式进行组织编辑也可对其外观等界面进行个性化的设置,从而更适合自己的需求。

在教育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WEB2.0跟踪自己不同时期的思想观点,从这种思想的变化中不断修正自己理解的偏差。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WEB2.0跟踪记录他们不同时期的思想,对学习的态度,或对某些事情的看法,或提出对一些关于学习的疑问,获得其他人的评论,从而使自己获得更大的提高。对于个体学生来说,WEB2.0可以用来进行写作练习,或可以当成是个人表达的一个工具和舞台,学生通过写WEB2.0来形成一种写作的自信心和语感。

WEB2.0的这种个体主动性,更适合于一种个人的日志管理,相信在我们更深入的研究过程中,WEB2.0会更好的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

4、学习互动性

WEB2.0的 Blog、“百度知道”在师生互动学习中能产生积极作用。

Blog,特别是“百度知道”充分的发挥了WEB2.0理念中个人的作用。在网络上,师生可以提出问题,然后由网络中成千上万的个体做出问题的答案,再由千万个个体讨论、评选出问题的最佳答案。三人行必有我师,WEB2.0使人们能够同时汲取千万个体的智慧和力量,而这对于传统教育教学而言则是很难实现的。WEB2.0带来的全新互动的学习方式对于传统教育教学是变革、创新,借助这种互动性的学习团体,师生们可以高效准确的获取问题的答案,从而对教学产生直观的推进作用。

四、WEB2.0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Web2.0环境下虽有着多样的简单易用的工具作为学习的支持手段,且在教学内容的聚合迁移上也有着独到的优势,但在整个网络教学环境中,学习者依然容易迷失方向,在浩瀚的网络海洋里所获得的知识更多的处于“游离”状态,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整体。因此要想在Web2.0环境下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更有效的促进Web2.0在教育中的引用,应注意以下几点:<1>树立正确的认识。Web2.0是一个概念而并非一种技术,因此要研究不同技术间的整合。基于Web2.0的学习方式不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它对于学习的过程来说只能是做为传统教育的补充,不能代替其他的学习方式;<2>开发教育系统平台。建立内容充实丰富、界面设计友好合理的网络课程作为网络教学活动的支撑,给每个个体提供展示的空间;<3>设计学习活动及组织学习资源。在学习资源方面,对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再分析;对信息进行分类以保证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的聚合,这可以通过Wiki、Tag、RSS技术来实现;将学习者所提供的信息的分类标签与课程资源的分类建立联系;<4>提供学习支持服务;<5>培养学习者网络学习能力。主要是指培养学习者的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对网络交流工具的使用能力、在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能力。

下面,文章将从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教师—教师交流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相同领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交流时,基本上是采取小组讨论或面对面会话等方式。这种在特定的时间里、内容相对狭窄固定的交流方式自然有其局限性的一面,而WEB2.0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教师之间可以在任意时间内进行交流,就某个主题进行讨论,而且不需要面对面,教师可以在Blog、RSS上可以看到别的教师在某个时间发表的观点,同时也可以阐明自己的看法,大家在这种相互交流过程中共同进步。

同时,教师可以方便的利用WEB2.0中海量的网络资源,利用超链接,教师可以将网络上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链接到WEB2.0个体中,同时也可以利用拷贝、剪切功能,把有用的资源通过筛选整理放到自己的WEB2.0个体中,这样可以补充扩展教学内容,使大家对教学内容有更全面、更多维度的理解。不同教师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站点对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则可以节省查找资料所耗费的时间,也可以借鉴专家学者等的比较专业和经典的教学思路、方法,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师—学交流

在教师的WEB2.0个体中,教师把需要的资料放在WEB2.0个体上,会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使他们能对进一步浏览的站点有一个选择,既利用网络资源,又避免了超链接可能会给学生带来网上漫无边际浏览的问题。

WEB2.0个体在教师与学生交流中的应用是在课堂教学之外进行的,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挥WEB2.0个体的长处。

(1)讨论

教师应当能够提出一些足以引发学生关注和讨论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达到交流和沟通的目的。

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由于其个体的差异会从不同的视角来思索,然后展开议论,大家互相探讨研究,这样不仅会使该问题理解得更加透彻、全面,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在学生们的思想碰撞过程中,还会产生出思想的火花,更有可能产生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同时,由于是在WEB2.0个体上进行的,学生可以进行充分的准备,而且师生之间不需要面对面,这就使一些学生可以克服惧怕心理,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讨论中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指导讨论的方向、程度等,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大家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对彼此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进行协作学习。

(2)评价

WEB2.0个体对学习者个体的认知促进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不过人们并未就此满足,而且在更加积极探索它可能对整个教育体系所产生的影响,尤其是教育中关键的评价方法可能因此而改变。把WEB2.0个体应用到教学中后,每个学习者完成的课业都可以用数字方式记录下来,这就形成了一个电子档案袋。学生电子档案袋被普遍认为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进度,而且在学校的评价体系中其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对教师观察到的和学生创造出的内容的系统化汇总和呈现,不但能够确保提高学生参与度,还会引出一个更丰富多侧面的学生个体的收获,比传统的评价方式更为有效合理。

学生知识的捕获,不仅仅包括需要学习的课程范畴,还包括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信息,以及学生知识形成和认知提升的渐进轨迹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被教育管理机制合理采用,就会变成个性化教育中关键的智能参考,为教教师提供最佳的行动参考,而对学习者自身的作用更是毋庸置疑。

把WEB2.0个体与学生的评估结合起来,学生的评估结果固然重要,但是一个学生的态度、价值观和学习曲线也是一个重要部分。结构化的评价表往往难以做到这一点,而基于过程的WEB2.0系统则提供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更多信息,让学校的评价体系更具有多面性和人性化的色彩。

(3)差异性教学

WEB2.0个体能让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差异性教学。

差异性教学,弥补课堂教学的缺陷。众所周知,在传统的集体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接受力、理解力,因此,两极(很好、很差)的学生的学习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是不可避免的。而WEB2.0的出现弥补了集体教学的这种不足,教师可以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由于WEB2.0个体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的心态、对知识的接受情况,教师在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一方面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使之透彻理解所学内容。另一方面,还可以从宏观上了解学生的反映,思考是否是自己的教学方法出了问题等,即教学设计中的反馈环节,从而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3、学一学交流

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WEB2.0来进行交流,在这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WEB2.0个体,来记录个人的思想历程,而一定范围内的学生的WEB2.0个体(如一个班级、一个兴趣小组)则能形成一个WEB2.0的知识群体,从而能更好的表达自我、提升自我;信息共享、共同进步。

在知识群体中体现出来的选择性和多样性不但可以让学生的非正式知识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还会让知识在网络化的分享过程中得到自然的过滤和选择,达到更高的质量。WEB2.0知识群体一旦形成,就会帮助学生之间建立很多虚拟社区。这些社区帮助学生之间建立起超过组织结构的丰富联系,更有利于跨越既定的固定边界,让学生之间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总结

WEB2.0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应用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但如何将其更有效的运用到教育教学中,运用到教育教学的什么环节,以何种方式进行评价仍是我们需要关心的问题。WEB2.0由于具有其固有的有利于教育教学的特性,必然使其在教育领域中大放异彩,在课堂之外更好的使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更有效的交流,从而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素质,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基于网络下的作文教学 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语文;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11.52

网络时代给人们带来的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网络时代当然在教育领域也将会占有它的一席之地。但是,首先进入人们脑海中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网络技术的发达使得学生们的交流变得便捷,学生们的业余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但是,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同样,也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方式。

一、网络化教学的特点

(一) 教学环境的情境性。作为教学手段中不容忽视的“情景教学法”,对于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记忆知识。网络为学生、老师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并且它以方便快捷的特点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迅速,学习资源的更新也变得频繁,它的这些特点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虚拟的学习空间,学生在这个空间里面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并且通过身临其境的超近距离感官接触各种想象之内的或者是超乎想象的知识,提高自身学习的效率。

(二)教学时空开放性。网络技术具有不限时间、不限空间的特点,我们可以在任何地点浏览任何时间的信息,不管是以前的、还是正在发生的,不管我们是否有参与其中,我们都能对知识、时间得到比较详细的了解。将网络技术运用到教学中,那么日常的教学也便具有了与网络相同的特点。它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诸多约束。比如说,现在的教学教材都是很早之前编订的,然后一直延续下来使用,所以很大程度上存在信息陈旧,研究落后等现象。而网络教学就利用网络这一巨大的信息分享平台,随时的更新最前沿的信息,最新鲜的资讯,最有热度的研究与文章,并且将各个国家、各个时代的语言文字都一并的收入这个巨大的资料库里面,从而让学生的思维也不只是局限在书本的上。

(三)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网络是一个信息丰富、图书丰富的大型可移动“图书馆”,网络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俘获了现代人的心,我们利用它实现资料的收集、资料的查阅。这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加了我们的见识,还是我们的语言文字学习的渠道得到了拓宽。语文学习作为一门和文字相关的学科,需要我们从广泛的阅读中获得提高,而网络作为新兴的学习渠道恰恰适应了学生的学习要求。这些网络的优势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网络环境对高校语文教学发展的作用

网络环境对高校语文教学研究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这是从相关调查数据结果的出来的结论,因为网络媒体的應用获得了广大师生的认可,是现代教学改革发展的潮流,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保证。

(一)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一切事物都是在发展之中的,是螺旋向上式的发展。在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下,网络是近年来全新的信息传播共享的载体,它能让人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快速便捷的分享丰富的网络资源。因此,高校的语文教学在网络环境的教学下,能及时高效的获取师生需要的语文资源,使语文教学能够顺利的进行。

(二)能够促进高校语文教学的发展。网络上的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等都被广泛的应用,特别是高校的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这些信息交流平台可以成为语文教学中信息传播的有效载体。这种平台的优势是能让学生在虚拟的平台上更主动积极的接受语文知识,减少某些同学对老师的畏惧。同时,对于老师来说,这个网络平台减少了老师教课的压力。

三、我国高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设施不齐全。虽然网络的运用给语文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但很多学校还是因为教育经费的不足,无法使语文教学设备齐全。比如,用于语文教学专用的多媒体教室资源紧张,机房数量的有限使得老师不能正常的开展语文教学任务,也不能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的需求。这些问题一直阻碍着我国各高校语文教学的发展和质量上的提高。

(二)无法正确辨别网络资源的利弊。网络上大量的网络资源甚至是免费的网络资源是数不胜数的,但是,根据矛盾的两面性来看,一个事物有利则有其弊。随着高校的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和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后,他们手中的大量资源就存在利弊的问题。这是由于高校学生只是掌握了网络信息技术,而缺乏辨别信息的能力。因此,他们很容易被网络上的信息所误导,如果得不到纠正和引导,便会造成很大的后果。

四、在网络环境下构建高校语文教学新模式

(一)网络教学模式。为了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出现的低效率低质量问题。我们要勇敢创新,建立新的网络教学模式,比如,学生在网络教学的环境下,可以根据自己听课过程中的感受提出自己对语文教学方面的建议,学生感到课堂教学气氛更加的轻松,更愿意主动的去学习。老师也可以通过在网络上设置一些语文知识创意问答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根据学生给的建议不断完善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二)网络讨论模式。在网上建立一个可以自由讨论的语文教学模式,老师根据语文教学计划,把一些有价值的语文资料放在一个以班级建立的网络公共平台上,老师也可以把一些课堂上需要讨论的问题放在网络平台上面供学生们思考和讨论,这样能让学生更深刻地记忆语文知识,也可以避免学生自己在网上盲目的找资料的情况,此外,还可以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构成一个平等交流的桥梁,促进师生间的沟通。

(三)网络学习模式。老师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在给他们布置语文作业,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一起合作解决问题,同时,除了平时的作业,期末考试也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这是一种根据应试教育构建的一种新的考试教学模式。

结束语

我们要清楚的意识到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要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一个新的教学模式,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语文教学则完全满足了这种需要,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与现代网络技术的结合,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从而促进整个高校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基于网络下的作文教学 篇7

当下电子商务发展的如火如荼, 2014年聚美优品、京东和阿里纷纷上市。2015年国家发出倡导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同时也对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许多便利措施。

一面是电子商务的风生水起, 一面是国家鼓励创业, 在此形势下, 高职学生网络创业顺势而行。

一、网络创业项目融入 《网络商务核心业务》课程的必要性

商务与互联网对接下的新型复合型专业电子商务, 它没有可追朔的历史, 没有可学习的相近专业, 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既需要商务和营销的理论知识又需要熟练的网络实践操作。

《网络商务核心业务》课程之前的实践教学主要是模拟操作, 利用学院购买的教学模拟软件 《德意通电子商务实验室》, 这种模拟教学方式能达到 《网络商务核心业务》课程的教学目标, 但是由于模拟软件是09年购买的, 开发时间长, 与日新月异的电子商务发展严重脱节, 软件模拟滞后, 内容单调, 不灵活, 系统功能不完善, 导致学生缺少实践兴趣也使得教学与实际不相符; 再就是模拟软件只能是模拟流程, 没有实际的商业效果, 学生实践没有成就感。

本课程采取的辅助实践教学模式是企业顶岗实习。这种模式的出发点非常好, 学生能接触到真实的电子商务企业, 但是由于电子商务企业一般规模小, 实习人数有限, 其次企业精力有限, 所以一般都是给实习生安排比较容易上手的岗位, 比如物流、客服等非关键性岗位, 所以学生到企业实习只能做简单的工作, 实践难以深入进行。

因此, 有必要在 《网络商务核心业务》 课程中引入新的实践模式。

二、网络创业项目融入 《网络商务核心业务》课程的可行性

“网络创业项目”的实践要求是与 《网络商务核心业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 并且二者的融合对教师和学生都有重大的意义。

1. 网络创业的任务目标与 《网络商务核心业务》 的教学目标相一致。

《网络商务核心业务》课程的核心教学目标是熟悉电子商务平台, 熟练相关平台的业务操作, 能进行网络店铺的经营管理。

网络创业由于门槛低, 经营方式灵活, 使得它引入到课堂有经济可行性。网络创业的任务目标要求学生能利用网络资源, 选择合适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商业运作模式, 进行网络店铺的策划、构建及运营, 解决在运营过程中遇到的货源渠道、产品定价、商品发布、网店装修、网店推广、网络促销、订单处理、物流配送等实际问题。这样的任务目标, 既熟悉了各大平台的业务, 也达到了 《网络商务核心业务》课程的教学目标。

2. 网络创业的实践对教师、学生都有重大的意义。

“网络创业项目”是真实的实践项目, 实践资源充足, 实践项目真实, 所以本项目的实施既能弥补模拟教学中教学内容单一, 模拟系统滞后等缺点; 又能解决企业实习中学生实践肤浅的问题。

1) 学生的意义

( 1) 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是主角, 学生是被动的听课。在 “网络创业项目”中学生是主角, 教师负责解惑, 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参与性都要高于模拟课堂。

( 2) “网络创业项目”是带有经济利益的真实项目, 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实践效果可以转化成真金白银。

( 3) 在实践中学习, 是没有边界的, 学生能够更多的追求新的知识, 更多的锻炼自己的创新创业的思维方式。

2) 教师的意义

把网络创业融入课堂, 学生的求知欲无限, 教师必须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因而也是推动教师深入企业调研, 分析, 总结的直接动力。其次教师也能从解答学生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 从而让教师调研—学生实践—教师解惑—学生疑问, 这一系列活动进入良性循环, 并逐渐得到升华。

三、网络创业项目融入 《网络商务核心业务》课程的途径

把网络创业和课程放在一起必须要找到一个契合点, 最终我们找到了如下两个结合点。

1. C 平台模式。

C模式下, 主要实践以个人角度开展网上创业。本课程采用“铺货型网店模式”, 也就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电商平台提供注册账号“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网店”。淘宝、当当、易趣、拍拍网都提供免费平台。学生从网店搭建, 商品管理, 网店经营, 财务管理等全方位统筹安排, 既完成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有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提高。网店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成本, 但需要学生沉下心来经营。

2. B 平台模式。

B模式下, 主要实践以企业的角度开展网络创业, 包括企业注册, 网站建立, 网站管理, 企业网站的运营等。这个网络创业项目主要是和企业合作建设, 我们学院是和惠家家电子商务公司合作, 开展校园实践项目, 学生全程参与该企业的商城开发, 商城管理, 商城运营。

四、结束语

以电子商务平台为网络创业基地, 通过课堂的教学与真实项目的实践, 学生既能熟悉电子商务平台的全部环节的操作, 又能真实地了解电子商务相关岗位的职责和技能, 从而让学生成为集决策能力、实施能力和操作能力于一身的综合型电子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潮, 顾彬.新形势下电子商务专业实训项目开发方案[J].才智, 2010 (12) .

[2]蒋海珍.将创业项目融入网络营销课堂教学中——“网络营销环境分析”一课的教学设计[J].中等职业教育, 2012 (10) .

[3]舒良树, 解国爱.新形势下普通地质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2 (08) .

基于网络下的作文教学 篇8

一、现代网络环境教学优势

1、高效便捷的信息交换

网络是人们获得信息交换的主要媒介之一,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交平台的不断丰富, 网络上的社会、历史、政治、地理知识也越来越全面。全面的知识共享为学生的英文写作积累更多的素材, 学生在网络上能够浏览到优秀、精致的英语文章, 相关的英语写作经验也是随处可见。通过信息交换平台, 学生自己写的作文得以被大家浏览、修改和评论, 在反复的交流过程中, 学生们渐渐可以认识到英文写作的技巧。

2、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更多的是处于被动地位。长此以往, 就会导致学生失去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在英语写作的网络教学中, 学生得以全方位地接触英语学科。高中英语新课标指出, 英语教学应该以学生体验为主导, 不断加强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在英语网络环境中, 生动有趣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唾手可得, 对趣味性英语学习环境建设作用显著。只有学生感受到了英语的趣味性, 他们才会更加深入地学习英语写作。

3、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写作学习往往是自主进行的。他们自主收集整理网络中的资源信息, 并加以思考和领悟, 然后再自主进行作文的构思和写作, 并将写好的作文与教师和网友进行交流, 实现了素质教育中的自主性学习。在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写作教学中, 学生们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词汇量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有道词典、金山词霸等词汇翻译软件对学生的英语词汇量和翻译能力的提高必然会有很大帮助。同时, 每当学生进行作文的录入工作时, 输入软件还可以帮助他们自动纠错, 实现学生自主式学习。

二、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写作教学策略

1、背景营造, 创设写作情境

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写作教学主要目的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写作情境, 让他们对写作内容有所思、有所想。网络中的图片、文字、视频都会给学生启发, 通过网络资源与写作文本要求的结合, 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英语写作的热情。首先,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写作基础入手, 建立趣味性练习情境的创设, 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英语词汇和固定句型。之后, 教师进行作文内容方面的教学, 将英语写作的得分点依次普及给学生。例如, 笔者曾经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通讯方式”的作文, 很多学生对身边的通讯方式 (Communication) 不敏感, 感觉写不出来。对此, 笔者选取了一部记录中国近代以来通信方式改变的纪录片, 从书信 (letter) 、电报 (telegram) 逐渐过渡到现今的手机 (telephone) 、网络 (Internet) 等, 学生在纪录片中看到的似乎不仅仅是通讯方式的变化, 更有科学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通过网络写作情境的创设, 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 必然更容易写出出彩的作文。

2、网络课堂, 模拟现实写作

在网络环境的作用下, 教师得以进行英语写作网络课堂教学, 将写作教学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英语书信是作文重要的形式之一, 是人类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模式。教师不妨妥善利用网络技术, 实现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首先,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 一组发送邮件, 另一组回复邮件。教师作为网络课堂的组织者, 负责给学生安排邮件写作的任务, 并对邮件发送方和回复方进行写作评价。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邮件反馈中心, 学生可以将邮件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向教师请教。同时, 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邮件, 将学生邮件交往过程中一些优质的作文展示给所有学生。对于这样的网络写作课堂创设,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行组队, 将兴趣爱好一致、英语写作能力相似的学生进行组队, 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近期, 很多中国高中学校与外国敬老院进行互动, 安排学生与国外老人进行写作互动。学生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 英语写作能力不断提高, 老年人的生活也得到了丰富, 可谓是一举两得。

3、网络阅读, 丰富学生积累

为什么很多中国学生难以写出优质的英语文章呢?笔者认为, 这不是因为学生的能力不足, 而是他们缺乏英语阅读, 难以从语言创始者的角度去进行英语写作。对此,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帮助学生实现对英语基础知识的积累。因此, 教师可以挑选一些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课外阅读材料, 例如电影《TheGraduate》、《The Lion King》、《Sound of Music》等, 都是有利于学生写作和听力的影视作品。教师还可以从一些英语杂志和报纸上摘抄一些短文, 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教学, 向学生传输作者的思维模式。教师必须秉承为学生服务的原则, 积极从学生角度出发, 寻找那些学生感兴趣的文章、影视作品和英文歌曲, 将其中的写作技巧和思维方式展示给学生, 帮助他们实现英语写作的知识技能积累。只有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学生的写作缺陷才会彻底地展现出来, 教师才知道从何处入手, 如何帮助学生早日写出优质作文。

基于网络下的作文教学 篇9

关键词:网络,思政,课堂教学

1 背景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优势, 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高校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其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以下简称《概论》课)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4门必修课之一, 更是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进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历史任务。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如此重大, 但是在此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令人非常满意。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缺乏时效性。思政课内容本身理论性强, 政治高度较高, 学生能够轻松理解本身就并非易事, 再加上教师对传统说教式教学方法的守旧, 使得思政课堂缺少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新题材、新素材, 学生较难获得深刻的直观感受, 因此影响了教学效果;二是教学方法守旧。思政理论教学一直以来以强调理论知识观点的传授和灌输作为“硬任务”, 很少考虑方法的掌握、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较难提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积极性;三是教学手段滞后。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说教为主, “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缺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使得目前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的学生不能有充分的自我空间, 学生的参与度较差, 这使教学效果和教育意义也大打折扣等等。以上表现均是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 设想

针对上述问题, 很多专家、学者或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已经开始研究如何使思政理论更好地为大学生所接受, 如何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如何使理论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等, 此类探索也取得了初步成果。

本文在借鉴前人的经验基础之上, 创新了高校《概论》课的课堂教学, 即借助互联网, 将传统思政课堂搬入网络机房, 通过完成确定目标下的项目任务, 使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这种方法不仅将思想政治理论渗入到项目任务中,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对社情民意的了解, 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教学设计思路

《概论》课的上机教学本着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进行设计, 力图借助网络 (上机教学) 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某些专题内容进行自主的探究式学习, 并完成课堂任务, 以期达到既全方位了解专题知识, 又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效果。

3.1 课时安排

鉴于《概论》课理论性强, 内容多, 而上机教学的专题内容具有相对的局限性, 因此每学期上机课时可以安排1-2次即2-4课时, 并分布于不同章节是较为合理的。

3.2 专题内容选择

借助网络的上机教学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因此在专题内容的选择上, 一方面要做到“三贴近”, 即贴近学生的内在和外在经验, 贴近时事政治, 贴近主旋律, 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使任务的完成更顺利;另一方面要做到“两结合”, 即与课程内容体系相结合, 与学生认知能力水平向结合, 以利于学生对课程理论体系的扩展和深化, 提升学生的政治理解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概论》课第八章第四节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例, 本节内容条目繁多, 内容本身相互交叉性强, 如果是在教室进行纯理论教学, 出于课时限制, 常常是对每个内容蜻蜓点水式地简单讲解, 学生很难对其中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理获得深刻感受, 且容易对繁多的内容感到疲倦。改用上机授课, 可以选择本节的重点内容 (如“构建两型社会”) 作为专题, 以某一案例为背景进行深入的剖析, 涉及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等等, 从点到面依次挖掘出本节的学习要点, 提升学习的效果。再比如, 在“两会”期间, 可以选取民主政治的相关专题进行上机教学, 既能了解民主政治的理论内容, 又能传递了“两会”精神, 提升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政治素养。

3.3 教学组织方式

借助网络的上机教学方式最突出的特点是使教学资源多元化, 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在短时间内获得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大量信息。因此上机教学通过布置和完成任务 (如让学生亲手制作专题文档) , 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搜集, 利用这些信息深入思考专题内容, 以及进行编制多样化文件。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充分的互动交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探索精神, 也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提升了其综合素质。比如, 在选取构建“两型”社会专题情况下, 教师通过介绍一个真实的环境问题进入话题, 通过提供思考框架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模式, 通过布置任务 (PPT形式的一个专题报告) 推动并引导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学习探索, 一步步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借助网络的上机教学一改“纯理论”、“空洞说教”的单向式教学方式, 而是努力追求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实践在课堂上的完美结合。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也是当前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探索方向。比如在上机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某个分支问题进行个别讨论或小组讨论, 亦可以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使课堂充分互动, 在互动中相互学习, 相互提高。

3.4 考核

借助网络的上机教学采取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教师提前设置针对学生的任务指导书和考核标准, 以便依据学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表现和任务成果给予评价。此种考核方式避免了传统的“一张考卷定乾坤”的弊端, 突出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表现, 有利于促进学生日常思政理论课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方便学生管理, 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思路如下图所示:

4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实践发现, 基于网络条件下的思政课教学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增强, 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学习效果也明显改进;同时, 也使教师从传统的说教中解放出来, 调整自己的定位, 变“说教”为“引导”, 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又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客观实践条件的限制, 借助网络的思政课上机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也很多。

4.1 对教师的要求

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教师一方面要对学情充分了解,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 专题内容和任务的难度要把握准确, 才能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取得好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对网络机房的技术管理有所了解, 以便在教学中灵活地控制和掌握教学的节奏, 指导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最后教师要对所选专题内容事先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对教学互动中可能出现的理论问题有所准备, 最好是搭建一个知识框架, 以便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

4.2 对学生的要求

对学生而言, 对任务中专题内容的熟悉程度, 以及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任务完成的质量。因此, 教师在评价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背景学生的差异。有些时候还可以将任务背景提前告知学生, 使他们能够相对从容地应对即将要完成的任务。

4.3 对学校硬件设施的要求

上机教学中搜集资料、完成任务都需要使用互联网。由于往往是一个班或者几个班学生同时上网, 因此这种方式对学校网络机房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较高。

参考文献

[1]庄秀文.《网络时代思政教学改革初探》[J].职业技术, 2009, (06) .

[2]柯水云.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网络多媒体整合刍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22) .

[3]陈贞.积极应对网络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J].文教资料, 2009, (06) .

基于网络下的作文教学 篇10

1. 学 会 信 息 筛 选 , 获 取 有 用 信 息 , 提 高 分 析 解 决 问 题 的能力。

地理知识涉及生活的各各方面, 有很强的实用性, 网络资源中有大量地理知识可以为教学所有。在以往传统备课模式下, 教师在课下研究教材、收集资料, 对信息案例等进行加工整理, 最后在课堂上以结果形式展现给学生, 整个备课过程特别是筛选信息这一重要环节, 都是教师自己的思维活动, 不为学生所知。新课程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高考考查要求中的第一项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这是为了让学生适应信息时代, 通过海量信息, 如何获取和应用的第一步。作为这方面的能力训练, 教师可以尝试将备课过程直接引进课堂, 如教师在课上确定主题, 现场以网络查询的方式, 引导学生分析并对其进行筛选, 有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学生总体获取、筛选信息的能力会有大的提高。传统教学中这一能力环节的实现通过大量习题训练, 这样的教学过程老套、枯燥, 学生缺乏兴趣, 而采用现场网络备课的形式, 学生易于接受。

2.提 取 鲜 活 案 例 , 激 活 课堂教 学 , 激发 学 生兴 趣 。

地理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中有这样的要求, “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 , 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从网络中收集信息, 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获取实时信息, 弥补课本这种纸质信息载体的不足, 同时网络中海量的信息又可以弥补教材中内容单—、形式单一的缺点。网络环境下大量多媒体信息对于激发学生兴趣, 拓宽学生视野, 有传统纸质教材无法比拟的功效。

在讲《天气系统》时, 登录中国天气网 (http://www.weather.com.cn/) , 不但能实时看到最新天气新闻 , 还能查到当日降水、气温及气压场等数据。或者教师可以以现场设问的形式组织课堂。如拖动鼠标只在大屏幕显示天气、头条新闻标题和图片信息, 将新闻文字加以隐藏, 再设两个问题:

(1) 请描述本次沙尘落区分布的范围 ?

(2) 当沙尘来袭时我们需要做哪些防护准备 ?

经过学生简单思考后, 可将新闻内容展示给学生, 其内容实质就是刚才两个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训练过程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生动、有趣、有用的, 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利。

网络内容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由于地理学科本身的属性特点是具有实用性, 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和挖掘网络中的事件和案例, 就可以为教学提供大量鲜活的材料, 使课堂丰富多彩且不乏实用性, 为实现高考能力考查目标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3.实 现 交 相 互 动 , 延 伸 课 堂范围 , 拓宽 学 生 视 野 。

地理课本知识只是众多地理事象的抽象、归纳, 地理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综合性, 对于某一事象或原理的应用, 涉及众多方面。同时地理知识学习要求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用,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在以后纷繁复杂的现实环境当中, 实际应用所学知识动脑、动手, 形成自己对事物的处理方式。学生自己动手对网络知识进行搜索和筛选, 是这一能力培养的最初阶段。学生对某事的思维活动, 在网络上通过动手操作和验证, 能立即获得结果。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强, 学习意愿很高, 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问题, 对于问题的解决, 学生可以求助教师, 也可以直接上网查询答案, 还可以通过名师在线、微课程、BBS交流平台、QQ等即时交流互动软件加以解决, 实现博采众家之长。

对某一原理的应用, 甚至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实现。如讲城市合理规划时, 通过美国maxis开发的一款名为《模拟城市》的即时策略及模拟建造城市的联机电脑游戏进行训练, 在游戏中, 学生可以创造自己的理想城市, 做出决定并设计城市的各个层面, 让居住其中的模拟市民充满动力。每一个决定, 无论大小, 都会有和现实一样的后果, 如可能涉及城市污染问题、能源问题、垃圾问题、人口问题等。这样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有很大的帮助。

二、网络环境下地理课堂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网络是一个公共开放的服务平台, 有海量的信息资源。但其中信息内容的正确性、权威性难以监管和认证, 知识信息鱼目混珠、泥沙俱下。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监管和对信息的正确性进行甄别, 引导学生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 同时抵制其他不良信息对学生的诱惑。

网络中的案例, 特别是新闻类体裁鲜活生动, 但其时效性很强, 生命周期短, 这节课所用的知识, 若下节课再去找, 可能已经石沉大海。这给学生知识能力的延续性培养带来不便, 就要求教师提醒学生对重要信息及时保存和整理。

现场的网络教学虽然给课堂带来了活力和便利, 但有时也费时费力, 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尽量充分备网, 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突发情况进行预案, 尽量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信息技术已触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极大地方便和丰富了现代人的生产生活。特别网络技术的发展, 使资源共享、交相互动、实时传输等手段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教育工作中的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网络, 适应时代要求,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贴近生活且实用的教育资源, 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学习能力。近年来, 随着网络在学校教育中的普及, 其极大地丰富了地理教育资源, 弥补了传统教育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实践证明, 无论是教师备课中充分运用网络, 还是巧妙地将网络引入课堂, 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基于网络下的作文教学 篇11

关键词 信息通讯技术 教学模式 听说课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1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基本观点

众多语言学家(Nunan,1989;Skhan,1998)认为任务型教学模式根本特点是强调采用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来帮助学习者主动地学习和运用语言;不论是基于真实生活的任务,还是为实现目标性任务而设计的教学任务,都能使学习者产生强烈的语言学习动机,成为自主的学习者。“任务”是任务型教学的关键。

那么什么是任务?David Nunan(1989)把“任务”概括地定义为:交际任务是指导学生在学习目标语的过程中理解、使用、输出语言和互动的课堂交际活动,它重点关注意义,而非语言形式。学者们各种对“任务”的定义的共同点是,任务都涉及语言的交际运用。课堂任务应有助于意思互动,使学习者在使用目标语做的过程中自然地使用所学语言并逐步掌握语言技能,提高语言能力,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简而言之就是在用中学,学以致用。此外,Doughty & Long 提出了基于任务的教学理念的方法原则,指导教师在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任务时应考虑任务类型,学习者需要,真实丰富的语言输入,以及学生们的互动协作。

2 网络信息技术在任务型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运用范围广泛,可通过网络、电邮、博客、网络课程平台、聊天室等形式对二语习得产生积极和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和任务型教学相整合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归纳如下:

首先信息技术融入任务型教学可激发学习者兴趣,加强学习动机。网络信息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语言输入和更加真实的学习环境。超媒体,换言之,多媒体资源,如文本、图表、声音、动画、视频等,综合运用,促使学习者参与教学任务,使用目标语实现目标性任务。其次,这种融合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更多机会。他们利用博客、电邮、网上聊天室、教学软件平台交换信息,反馈意见,进行合作学习。再次,信息技术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并考虑到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使任务轻松满足个体需要。

3 信息技术与任务型教学相结合的听说课堂设计

基于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任务型语言教学原则,本文拟用《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二》中的一课来具体探讨如何在任务型听说课堂使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本教学的目标任务是:看路标,认方向。课堂步骤采用Willis(2001)提出的三阶段模式和Skehan(1998)的三步骤模式,即任务前阶段、任务中阶段、任务后阶段。

3.1 任务前阶段

本阶段目的在于:介绍话题和任务,让学生从多方面接触相关材料,熟悉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知识点。

(1)上传包括话题,教学任务和语言点的文本文件至课程教学平台,教师的博客或邮箱。(2)学生上网搜寻一幅地图,并设计一次旅行。(3)让学生预先自学网上课程。

3.2 任务中阶段

此阶段是任务教学的核心部分。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运用他们掌握的语言和背景知识,在真实的情境和多模态的环境下实现目标任务。

(1)听本国人如何指方向。(2)用课本上的地图和表达完成对话。(3)听几段录音,将其描述的方位在二维地图上标出。(4)听更复杂的片段,在三维地图上将它们标出,并回答问题,如:你现在在哪?(5)观看问路和指路的视频,模仿对话,两人一组做角色扮演。学生在角色扮演时使用真实的地图询问和指方向。(6)让学生使用网络资源,分小组讨论他们在网上设计的旅行,包括出发地,目的地、位置、旅程全长、所需时间等。

3.3 任务后阶段

通过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反馈,旨在帮助学生将已观察到的语言特征归纳概括。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成果时,可以让学生先自评或互评。教师在反馈时要学会欣赏学生的进步,表扬其闪光点,使学生自信、积极。学生通过自评与互评,反思自己的成功和不足。学生不仅是被评价的对象,更是评价的主体。

4 任务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信息技术的运用深刻地影响教师在教学各环节的角色转变。他们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积极投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在活动中教授学习方法和技巧;同时组织和管理好课堂,合理分配控制各环节时间,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

在任务前阶段,教师是学习资料的提供者。教师为学生收集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和背景知识的输入,促进他们的认知加工。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兴趣和语言水平,找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兴趣之间的结合点,尽量设计内容真实、语言形式自然的交际任务,使学生自主使用目标语来解决交际中的问题。教师在任务中阶段的角色是组织者和监控者,积极参与活动,监督学生在进行任务时是否按照要求去做并加以引导。此外,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探索时可能会出现信息缺乏的情况,教师不妨在学生中走动,给予帮助;通过示范或简化问题,帮助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活动。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掌握学习策略,优化学习模式,建构科学的认知体系。

5 结论

新技术用于任务型语言教学优化了学习环境,激发学习者内在动机,促进语言习得。文章探讨了如何将信息技术和任务型教学整合,并以听说课实践为例,分析探讨。在新的模式下,教师扮演着资源的提供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活动开展的指导者和任务执行的促进者。当然,科技的运用也给教学带来新挑战。教师和软件开发者设计出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任务,但如何合理评估这些任务,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David Nunan. Designing Tasks for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 Skehan.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 University Blackwell,1998.

[3] Willis, J.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Longman,1996.

[4] Doughty, C., & Long, M. H. (Eds.).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 Basil Blackwell,2003.

[5] 龙翔.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运用[J].广西教育,2003(10).

基于网络下的作文教学 篇12

一、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

我校物理化学网络教学平台的总体框架包括教学新闻、课程简介、师资队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网络课件、实验教学、课外练习、在线题库、讨论答疑、教学资料、师生留言、学习链接和相关下载等模块。教学新闻和课程简介部分用来发布与本课程相关的各种基本信息和及时信息, 学习链接和相关下载用来发布与本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料和文件。该教学平台将多媒体课件、远程考试系统、辅导答疑系统等相关教学资料进行有机整合, 使之具有开放性、共享性、通用性、交互性等功能。网络平台的交互功能, 使每个功能模块都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行开发的网络多媒体课件具有内容精练、重点突出、界面友好、布局合理、易于操作、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等特点。高效的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平台, 创造了开放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新模式, 研讨式、自主性学习体现了教学的个性化和因材施教。

二、网络教学平台辅助课堂教学实践

(一) 在线网络课件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物理化学教学平台中的网络课件模块是用来发布本课程最新的网络版课堂教学课件, 利用该网络课件模块连接课堂内外, 建立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内在联系, 有助于学生发挥主体活力, 培养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的习惯, 同时扩大学生的视野, 降低传统课堂教学具有的“封闭性”。网络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生只能在教室听教师讲课的单一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只是课程教学的一部分, 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在课堂教学时, 由于课件的使用导致课堂信息量成倍增大, 使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做到对每个知识点都消化吸收, 尤其是一些逻辑性很强的公式的推导, 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极强的接受能力。利用教学平台中的网络课件模块, 学生在课前可以进行充分的预习, 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教师讲解重点、难点, 有助于提高课堂接受效率。课后通过教学平台巩固所学内容, 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同时也解除了学生在课堂上来不及记笔记的困扰。网络教学是真正地跨越时空的教学, 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中的内容, 将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有助于进行深层次、启发性的教学。

网络教学课件的开发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 它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发现很多的问题, 需要不断地对网络课件进行及时的改善。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在课件的完善过程中, 可利用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 增加对学术前沿、科技成果的介绍部分。

(二) 网上实验教学有助于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内容, 教师先演示一遍, 学生再动手做, 学生只是一味地忙于实验操作, 这种方式没有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发挥的空间, 导致学生对实验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传统的实验教学还受实验条件的限制 (比如药品、仪器等) , 很多实验项目开不起来。

利用网络平台辅助实验教学, 有利于克服实验教学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提升实验教学效率[3]。实验教学模块主要包括实验教学课件、实验教学大纲、标准实验报告、实验视频以及虚拟实验室等子模块构成。学生登录后可以进行网上选课, 进行有关实验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有助于熟悉实验操作, 掌握实验技巧。

利用网上虚拟实验室, 可以使学生对物理化学实验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提高实验兴趣。在虚拟实验室中, 配备有各种大型、小型的实验仪器和装备, 虚拟实验具有不受仪器种类和数量限制的特点, 可以大大节约实验成本。同时具有实验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 有利于进行一些难度较大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在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方面, 是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远不能比拟的。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助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三) 在线题库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线题库模块中的在线自测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 该系统包含教师信息管理、学生信息管理、考试科目管理和考试成绩管理等几个子系统。系统可以按照教师事先设定好的命题规则 (如测试时间、题型、题量、是否随机出题) 直接从题库中抽题, 随机排序, 生成试卷, 测试题目可以做到灵活多样。在线自测栏目中除了问答计算题外, 所有题型均可以实现自动批改, 自动生成成绩表, 而且学生做完试卷提交后可以立即知道自己的成绩, 同时可以查看自己的测试记录, 测试题目、测试结果、标准答案和解题要点等, 甚至可以看到教师的讲解。和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 省去了老师大量的重复劳动时间, 即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水平, 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在线自测还有助于反馈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从各章学生在线自测的成绩, 掌握学生的个体学习状况, 对一些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帮助和辅导, 有利于教师实施因材施教。教师可以从测试科目管理中看到所有被测试题目的测试结果 (例如各试题被测试的次数和正确率) , 从而评估出学生对各章教学内容的整体掌握情况, 对于那些出错率较高的题目可以在课堂上重点讲解。

考试命题全部采用网上试题库, 试题库内容包括了教学大纲和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规定的全部内容, 出题形式多样, 难易程度灵活可调。采用网上试题库命题, 教师比较容易把握试题的难度和知识内容的覆盖率, 命题质量稳定。自启用试题库命题以来, 物理化学课程考试结果平稳, 学生考试成绩符合正态分布。在线题库模块中还附有期中、期末模拟试题和历届考研试题, 供学生下载练习用, 有利于巩固所学内容, 加深对基本概念、知识点的理解,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 在线答疑等有助于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化教学

在线答疑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远程教学模块, 整个答疑系统功能全面, 具有很好的灵活性, 使师生双方都避免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可以有效地协助师生进行交互讨论, 提升教学效果。在线答疑主要用来进行实时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在该版块学生可以实时地向在线教师提出问题, 请求帮助, 教师在线回答学生的疑问。即使当时老师不在线, 提问也会被系统记录下来, 老师上线后可以查询历史提问记录, 当学生下次登录时就可以查看到教师的答复。在线答疑中的电子白板工具除了具有聊天室的全部功能, 还可以支持图形的输入, 实现文本与图形模式的同步交流, 使得网上交流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大大加强, 弥补了文字和语音交流的不足。在线答疑为师生间网上同步交流架设了一个桥梁, 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 师生一起进行讨论和交流, 分享学习经验, 共同探讨、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建立起学习群体,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在线答疑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化教学模式, 使学生有更多自由思考的空间。师生留言为师生异步交流和答疑提供了便利, 同时也为那些没有在线答疑权限的校外同行和学友们提供了异步交流的园地。

三、结束语

物理化学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进度进行学习, 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的交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帮助和指导, 使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利用物理化学教学平台建立起一种开放性、互动性的教学新模式, 变被动学习为研讨式、自主性学习, 有利于体现教学的个性化和因材施教, 切实提高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摘要:物理化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逻辑性很高的课程,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物理化学教学新模式,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协作的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切实提高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物理化学,多媒体,网络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天昕, 周北海, 宋存义, 宋波.以互动式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的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 2011, (4) :92-94.

[2]周华锋, 姚淑华, 张丽清, 王雅静, 何美, 张志刚.物理化学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探讨与实践[J].科技资讯, 2007, (10) :158-158.

上一篇:选择性反射下一篇:接班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