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网络人际关系分析的论文(精选8篇)
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网络人际关系分析的论文 篇1
基于网络媒体下社会组织与媒介关系的定义论文
互连网自从1993年问世以来,随即就对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将互连网正式定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即网络媒体。作为后来居上的强势媒体,它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传播方式,永久性地变革了传播领域并带来相关领域的变化。长期以来,传播界和公关理论界一直呼唤的双向互动交流的传播行为模式由于授受双方地位的不对等在多数状态下只能作为一种理想存在,网络以新主流媒体身份的介入有力地改变了这种现状;并进而将这一影响带入了以传播学作为重要理论依托、通过传播沟通来实施其管理职能的公共关系界。媒介领域的这一重大革命,也让传统的公共关系被赋予了数字化特征而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一、网络媒体呼唤双嬴公共关系
网络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授受双方的地位和关系,公共关系将更好地朝着双A方向发展。在公共关系中,社会组织往往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或组织自有的小众媒介,根据事先的计划,与公众进行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在网络媒体出现之前,这样的沟通其实更多的是由社会组织主动发出信息、公众被动接受的行为:组织经过精心策划,然后凭借已建立起来的媒介关系资源、借媒介中立的身份为之代言;或者是组织利用自身的小众传媒直接将有关组织乐意倾诉的情况告知公众,其终极目的都是趋利避害,塑造组织的正面形象。尽管公共关系一直强调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互动,但公众由于缺乏支配信息的权利,加之没有形成像组织那样较为成熟的媒介关系网络,在传播活动中经常居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因此事实上,许多公关活动仍是以组织自我为中心来进行的,组织考虑更多的仍是自身的利益,而客观上公众仍然时时遭到忽略。依据传播学中的“把关人”理论:媒介总是倾向于报道那些符合传媒立场和利益的事件,与传媒利益一致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换而言之,受众通过大众传媒获得的信息其实已经经过了媒介的筛选与过滤,媒介为受众描绘的其实是一个“拟态环境”,是媒介眼中的社会组织,并非是完全真实的社会组织。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受众的权利:即受众不仅仅是传媒的使用者和消费者,他们还作为社会共同体的成员和公众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包括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和媒介监督权。而在受众权利缺失的情况下,显然双方的信息占有量悬殊,传播地位也是不对等的。传播过程中极强的单向性成为大众传播的一根软肋,使得大众传播只能是点对面的传播,不可能进行点对点的传播,因此也无法实现与受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平衡。网络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态。
1.媒介的控制权发生了变化,大众传媒的“话语霸权”局面被打破
媒介尤其是大众传媒虽然仍被少数集团所控制,但是网络媒体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最为便利的媒介,前所未有地满足了公众的媒介接近权,其中有最重要的媒介表达权,公众可以利用网络随时随地与社会组织、他人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由此自发地组成了一个结构松散但却空前强大的受众群体。面对网上24小时滚动播出的海量信息,公众可以依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自主选择(Pull)。大众传媒再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随心所欲地左右公众的视线与喜好了。
2.公众获得了主动权
“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消亡为零”的互连网颠覆了原来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自上而下的关系,将之由单向式的垂直关系拉成了交互式的平面关系,公众通过互连网占据的无限信息使得社会组织赖以生存、发展的各个环节、渠道等不复是秘密。对于社会公众来说,海量信息给了他们太多的选择。由知名度与美誉度构成的.组织形象其好坏与否成为是否能吸引公众眼球并加以取舍的关键性因素,而塑造组织形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的手段则非公共关系莫属。这场始自于媒介领域的革命有力地驱使着公共关系的再次回归:促使社会组织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与界定公众的权利,立足公开、公平,真诚面对公众进行公关传播,公共关系的透明度再次得以提升。更何况公共关系本身就是社会政治民主化的产物,因此只有当社会组织真正将公众放在与组织对等的位置上来解析公共关系的含义和功能,尊重公众的权利,切实考虑公众的需要,倾听公众的呼声,爱护组织的形象,珍惜组织的声誉,努力承担组织的社会责任,通过富有浓郁人情味和深厚人文关怀的公关活动来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与公众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把社会效益纳入公关发展的轨道中,公共关系才会走向彼岸的理想境界双A。
二、网络媒体重新定义了社会组织与媒介的关系
网络媒体打破了以往公关传播活动中大众传媒一枝独秀的状态,重新定义了社会组织与媒介的关系,网络公关将与传统公关比翼齐飞。媒介对公共关系的影响,最早可追溯到现代公共关系的产生,正是大众传播技术的发达为公共关系产生质的飞跃提供了物质技术手段,也因此,公共关系作为以沟通为主要手段的关系管理与媒介存在着天然的联系。由于大众传播媒介手中握有稀缺资源、享有支配信息资源的行业特权,传统公关活动必须借助大众传播媒介来实施,所以,大众传播媒介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使得媒介关系构成了社会组织在开展公关活动时所要面对的各类关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有时甚至能决定社会组织的生死存亡。正因如此,组织对外的信息传播主要仰仗新闻媒体,各类公关活动的实施同样需要得到新闻界的支持与协作。回顾经典公关案例,从美国的联合碳化钙大楼借白鸽事件巧扬名到中国“霞飞”的成功的危机公关,莫不如此。尤其是“霞飞”,其危机的起因在于媒体的失实报道,而其化险为夷、因祸得福却仍然有赖媒介。这两则案例讲述的是大众传媒发挥其神话般力量的故事。而现在,大众传播媒介在公关传播中虽仍扮演着主流媒体的角色,但作为新生代的网络媒体已异军突起,悄悄地改变着媒体格局和组织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对此,声名卓著的Intel(英特尔)公司有着切肤之痛。1994年冬,某个大学的使用者在尝试用奔腾计算机进行一些浮点数学运算时,发现总会出现一些错误。他通过Usenet新闻组请别人重复他的测试过程,结果相同。这个实验肯定了错误的产生是由于奔腾芯片在设计上存在缺陷。于是,用户们向Intel提出了质疑。Intel起初并没有介意这件事,只是在问题逐渐严重,用户的反应越来越激烈之后,他们才慢慢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这一事件对公司整体形象的影响。最后,《纽约时报》的报道加速了事态的发展,Intel不得不回收并替换所有已售出的奔腾芯片。此事不仅令Intel公司蒙受巨额损失,就连一向为公众津津乐道的企业形象也严重受损。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Intel公司没有回复一封简单的电子邮件。这次事件让Intel公司对网络不敢再有丝毫马虎。,当网上出现关于奔腾二代和奔腾Pro信息处理器上的病毒的报道时,Intel的代表立即在新闻组上做出了反应,组织了一场有英特尔员工参与在内的网上大讨论,进行了有利于组织的舆论引导,从而避免了重蹈覆辙。
公司的遭遇一方面证实了上文中网络媒体使消费者拥有了更大权利的论断,另一方面向人们展示了网络媒体所蕴藏的巨大的能量以及加强对网络媒体管理的重要性。
在上述案例中,同时还隐含了网络时代大众媒介与网络媒介正在呈现出日趋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大众媒介和网络媒介互为依托,大众传媒通过网络媒体发掘信息的广度,网络媒体则借助大众媒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品牌与权威地位寻求支持。这种趋势对组织处理媒介关系来说,不能不重新考虑调整组织媒介关系策略。这就要求组织在开展公关活动时必须双管齐下:既要一如既往地寻求传统媒介的支持,以增加宣传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同时还应加强对网络媒体的重视与管理,将之作为对传统媒介关系的有力补充。传统公关与网络公关呈现出整合的态势。
三、在全球化趋势下,善用网络可以使公共关系展翅高飞
“媒介即信息”的提出者麦克卢汉是一位技术决定论者。在他看来,人类发展历史上每一种新媒介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并带来社会变革。网络媒体带来的速度革命并且风靡全球证实了麦克卢汉的预言。第一代网络公关人士米德伯格就明确地给社会组织在数字时代的沟通规定了四条准则,其中第一条就是迅速行动。他认为在网络经济中,速度是衡量组织很重要的一个维度。对于公共关系来说,速度不仅仅是尽快地获得信息,还意味着迅速地向社会公众扩散组织的信息,与他们一起进行更为有效的互动沟通。可见在数字时代,沟通仍然是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只是沟通的速度上升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社会组织包括公关在内的各项服务都要快速跟上网络的发展速度,并针对组织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作出及时、相应的调整。那种慢节奏的公关工作方式已无法胜任网络时代的公关工作需要。那么,互连网是否只是让社会组织被动地等待、接受挑战,并使他们疲于应付呢?显然不是。虽然现阶段许多组织都已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站,但对互连网的利用多数仍只是停留在作为发布组织消息的平台等层面,公关传播极力强调的沟通互动性并没有能够得以体现,因此,网络公关对于大多数组织来说还只是停留在概念上,并没有真正为多数组织认识并付诸实施。
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却是个例外。作为奥运会的一个赞助商,AT&T建了一个网站,虚拟亲临奥运的经历。在其中的一个网页上,访问者可以看到奥运村的生活,体验只有奥运官员和运动员才能享受的高级待遇。在网站的其他地方,访问者可以随意畅游奥运博物馆,欣赏最新的体育赛况,或参加虚拟的比赛,然后和其他参赛者比较一下成绩。使用者当然还可以光临AT&T的主页。访问者十分赞赏网站,这不仅因为它内容有趣,信息丰富,而且它提供了很多独家奥运幕后资料。网站访问者的积极参与创造品牌与奥运会的联系,增强了奥运的权威和激情与AT&T发生联系的可能性。这个网站显示了电子媒体的实力,直接加强了许多AT&T品牌的价值内涵。AT&T的成功之处在于引起公众的好奇并使之乐于尝试,从而巧妙地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这种数字沟通通过公众对组织服务的参与和体验来感受互动沟通的快乐,产生极大的满足心理,并将这种好感延伸到了组织本身。AT&T的组织形象变得更符合时代性和更具亲和力。
当然,网络媒体的经济性仍是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优点,是网络媒体横扫全球的有力武器。正是它为全球化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得公关传播全球化成了可能。借助网络,组织发布信息时可以不必通过大众传媒这个中介,直接就在组织的网站上进行,只要有必要,可以随时进行信息的刷新,既省时又经济。例如,轰动一时的克林顿绯闻事件就是由一家私人网站加以披露而迅速传遍全球,而网站的主人德鲁吉也由此一夜成名。同样美国众议院向公众公布斯塔尔的报告时,也是借助了网络,保证了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真相。
四、网络使公共关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诚然,网络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和非地域性有力地推动了公关传播迈向全球化的进程。它可以为任何组织、任何个人的交流提供崭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参与者既可以进行点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行点对点的互动,公共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机遇,展示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网络媒体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在大刀阔斧地向传统媒体的弊病开战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自身的先天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公共关系的良性发展。
1.“把关人”角色的弱化或退出导致网络信息失真
由于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使用网络这一最民主的媒体,传统媒体中“把关人”角色在网络媒体中弱化甚至退出,使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在网络经济时代,网络形象作为组织形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信誉不仅构成了组织品牌的核心价值,同时也是组织形象得以维系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组织外部舆论对其作出的评价,并进而影响组织的外部生存环境。因此,如何建树组织网络形象的可信度与权威性是公关人员面临的一大难题。
2.网络信息泛滥给公关人员识别有价值信息带来极大的障碍
如何识别和利用有价值的信息成了公关人员面临的新问题。因为网络媒体既没有中心控制系统,也没有相关的主管部门,更缺乏法制的制约,任何人都可以上网发布信息、获得信息和交流信息,所以同时也带来了网上信息爆炸、信息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公关人员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日常工作就是沟通信息,为组织监测和营造一个良好的组织外部舆论环境。而网上泛滥成灾的信息,不仅浪费了公关人员大量宝贵的时间,更为严重的是无用信息甚至有害信息会成为干扰公关人员进行准确分析、判断的噪音,从而影响公关人员为组织决策层提供优质的决策咨询服务。
3.网络媒体的不可控性给组织带来安全隐患
病毒的入侵尤其是网络骇客的攻击会极大地损害组织尤其是营利性组织的利益:通过互连网对某个组织的网站进行大量的删除和修改重要数据、破坏网页等攻击行为已经屡见不鲜。网络的开放性及其自由发展模式,使信息安全受到极大影响,因而无论是作为组织耳目喉舌的公关部门,还是充当组织“外脑”的公关公司,对组织外部社会环境的监测尤其是舆论监测的难度都正在加大:既要确保组织向社会公众传递的信息准确无误,又要力求在收集组织外部信息时不被虚假的消息所愚弄。
21世纪的公共关系是以传播沟通来进行的关系管理,并作为“组织致胜的秘密武器”广泛地分布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中。随着网络媒体带来的在各个领域的极富深远意义的变革,公共关系亦被推倒了风口浪尖上。而网络在公共关系中的运用却只是刚刚起步,远未发展至成熟的地步。是机遇也好,是挑战也罢,此时的公共关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如何顺应时代的潮流趋利避害,在较短时间内大力发展和健全网络公关,并加强与传统公关的紧密合作,是当今公关从业人员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网络人际关系分析的论文 篇2
在线社会网络[1]是一类帮助用户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在线朋友关系, 从而使得人们可以在朋友间分享兴趣和活动的在线服务、平台或Web站点, 在线社会网络中最重要的两类角色一类是内容 (如视频、图片、帖子等) , 一类是用户。内容、回帖和浏览等活动, 面对这些实时产生的海量内容, 分析用户行为并且快速定位基于共同兴趣的用户, 有利于预测热点话题, 监控突发性网络群体事件等[2]。目前, 用户和内容之间的映射关系采用二部图的方法来描述, 分别用一组点表示用户, 另一组点表示内容, 这样一来, 在同一张图中就出现了两类不同质的点, 对于很多拓扑性质的研究产生了障碍, 也有一些方法将二分图投影为单模式来处理, 但是实际用户的隐性关系没法直观地表现出来。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又不破坏同一网络中点定义的同质性, 采用超图来描述。内容都是由用户通过某种行为活动而产生, 如发布分享新内容。
1 二分图拓扑结构
定义1给定图G= (V, E) 如果顶点集V可分为两个互不相交的非空子集X和Y, 并且图中的每条边 (i, j) 的两个端点i和j分别属于这两个不同的顶点子集, 那么就称图G为一个二分图, 记为G= (X, E, Y) [3]。
在线社会网络中, 包括BBS和各种论坛等常常具有一种讨论线的结构, 例如, 某个用户发一个关于某个话题的帖子, 然后一些其他用户回帖来参与讨论或回答问题。可以按照如下方式产生一个二分网络:集合X中的每个节点代表一个用户, 集合Y中的每个节点代表一类话题内容。如果某个用户发了关于某个话题的第一个帖子或者就某个话题回帖, 那么就在该用户与该话题之间有一条边。
目前在分析社会网络时, 把二分图投影为单模式图, 即投影到由集合X中顶点构成的单分图:如果在原来的二分图中, 集合X中两个顶点都与集合Y中的某个顶点相连, 那么在对应的单分图中, 这两个顶点之间就有一条边, 同样, 也可以把该二分图投影到由集合Y中顶点构成的单分图, 然后再分析所得到的单分图的拓扑性质。
一般情况下网络社团中用户上网只会浏览部分版块中的部分内容, 所以锁定用户操作的版块更能快速定位用户的兴趣爱好内容。
假设5个用户参与了5个版块:V={v1, v2, v3, v4, v5}, D={d1, d2, d3, d4, d5}, 同时假设不存在重边, 即用户在同一个版块中的多种行为视为一次行为则用户与版块之间连接一条边。如图1所示, 图中上半部分是描述在线社会网络的双粒子图, 其中圆圈顶点表示用户, 正方形顶点表示版块, 下半部分表示基于共同版块的用户连边。
在二分图中, 只能观察到某个用户拥有的版块规模或者某个版块拥有的用户规模, 而无法直观地表征用户节点之间的隐性关系和用户的多种行为, 并且面对在线网络的海量数据时, 利用二部图表征用户特征会形成复杂的拓扑结构, 不利于数据特征的挖掘。显然, 该方法适合处理小规模的数据。因此, 提出采用超图的数学原理解决上述问题。
2 超网络拓扑结构
超图的理论基础是图论和集合。具有共同属性特征的对象属于一个集合, 不同的抽象层次可归属于集合的集合;如此构成以集合的包含关系为基础的结构, 这种结构可用超图来表示[4]。
定义2超图设V={v1, v2, …, vn}是一个有限集, 若:
则称二元关系H= (V, E) 为一个超图。V的元素v1, v2, v3, …, vn称为超图的顶点, E={e1, e2, …, en}是超图的边集合, 集合ei={vi1, vi2, …, vij} (i=1, 2, …, m) 称为超边。
定义3超图H的对偶图H*如果对所有的j, Vj={ei|i≤m, vj∈Ei}, vj≠Ф, j, ∪jVj=E, 那么超图H*= (E;V1, V2, …, Vn) 称为H的对偶。显然, (H*) *=H。
前面提到的二部图中有5个用户, (v1, v2, v3, v4, v5) 参与了5个版块 (d1, d2, d3, d4, d5) , 同样假设用户在同一个版块中的多种行为视为一次行为。超图的表示如下:如果某个版块有多个用户参与, 此时就可以形成一个以用户为顶点, 版块为超边的超图H= (V, D) , 如图2所示。
H= ({v1, v2, v3, v4, v5}, {d1, d2, d3, d4, d5})
其中:
通过集合直观地反映出版块用户的规模, 如版块d1中用户数为3个, 分别是v1, v2, v5。
另外, 如果某个用户参与多个版块, 就形成以版块为顶点, 用户为超边的图3的对偶图H*= (D, V) 。
其中:
用户感兴趣的版块就一目了然了。模拟图中显示用户5操作3个版块 (d1, d4, d5) , 对其他版块不会花费时间操作。显然, 超图更容易表征海量数据中版块和用户的规模。
3 在线社会网络超模型
为了详尽地刻画并分析实体、用户行为、版块、内容四者之间的映射关系以及基于用户兴趣度的潜在朋友关系[5], 本文建立基于超图集合理论的在线社会网络的四层超模型:实体、用户行为、兴趣内容及版块。模型中假设网络不存在自环, 即忽略用户回复自己帖子时形成的自环, 不考虑由于用户之间存在多次的回复关系形成的多次行为。
假设:以内容为顶点, 用户为超边的超图H= (C, V) , C= (c1, c2, c3, c4, c5, c6, c7, c8, c9, c10) 。
H (C, V) = ({c1, c 2, c3, c4, c5, c6, c7, c8, c9, c10}, {v1, v2, v3, v4, v5})
其中, v1 (c1) , v2 (c1, c2, c3) , v3 (c2, c3, c8) , v4 (c5, c6) , v5 (c1, c8, c9, c10) 用户v5关注的内容最多, 用户v2, v3共同关注内容c2和c3。
假设:d1 (c1) , d2 (c2, c3, c4) , d3 (c5, c6, c7) , d4 (c8, c9) , d5 (c10) 其中版块d2有三个内容c2, c3, c4。如图4所示的超网络结构。
图4中用户v2和v3的操作行为:用户v2发布主题贴c2并回复主题贴c3, 用户v3发布主题贴c3并回复主题贴c2, 表明c2, c3是他们共同的兴趣内容。下面根据超图理论关系映射出四层超网络型。
(1) 实体行为关系
实体:在线网络用户通过实名注册获得一个ID序列, 拥有这个ID序列的用户就是网络上的实体, 他可以进行各种网络活动。从而和其他实体建立关系。实体关系有直接定义的好友关系, 即用户熟悉的人如同事、同学等彼此加为好友;潜在朋友关系, 即通过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内容映射而来, 共同兴趣内容超过一定数量时用户之间存在潜在朋友关系[6,7], 但是面对在线网络的海量数据, 个体用户共同感兴趣的内容不易挖掘, 因此, 采用个体用户对某个版块的兴趣程度来拟合共同兴趣内容。
实体行为:实体在网络中的各种活动, 一般有发布新内容, 回帖, 浏览, 分享, 收藏, 微薄中添加关注粉丝等行为, 设有n种行为, 则根据第2节超图理论得出实体行为关系矩阵如下:
其中, 行之和为某个用户拥有的行为数。
(2) 行为兴趣关系
兴趣:定义内容为兴趣元。
行为兴趣:用户通过各种行为活动表征兴趣爱好, 矩阵关系如下:
其中, 行表示n种行为;列表示C个内容。根据超图定义列之和表示某个内容的用户行为。
(3) 兴趣版块关系
论坛中所有内容被聚类到D个版块中, 目前在线网络的版块结构是静态的, 由系统设计人员根据不同的内容领域事先手动划分而来的, 矩阵关系如下:
其中, 列之和表征某个版块中的内容数。
(4) 实体兴趣关系
基于个体行为和兴趣的差异性, 通过超网络映射实体关于兴趣的差异性矩阵如下:
即:
从而得出实体版块关系矩阵如下:
其中, 行表示实体用户;列表示D个版块。rm, d反映用户对某个版块的兴趣程度。本文利用Pearson相关性指数[8]得出实体间潜在的朋友关系:
其中, 表示用户u的所有内容的兴趣平均值, Pearson相关性指数的绝对值越大, 相关性越强, 相关系数越接近于1或-1, 相关度越强, 相关系数越接近于0, 相关度越弱。
基于超图理论, 能很好地解释用户爱好形成的原因, 即用户有共同喜欢的话题。同时我们能快速定位用户的兴趣爱好, 对版块预测起到向导作用。
4 实验与分析
目前使用网络新技术的中坚力量为80年代的人群, 分析其网络行为更能反映社会现象, 本文选择这类人群对其下一代的网络教育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某幼儿园论坛的用户行为。该幼儿园实际规模比较大,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论坛拥有2 157名注册用户, 其中平均每日新增205个帖子、注册会员数2人。论坛采用实名注册, 用户的言论相对负责, 网络行为能真实地反映用户的兴趣。基于Java语言采集数据, 采集时间为2011年8月至2012年4月。采集到的数据统计如表1所示, 为了得到直观图, 只分析某班的论坛。该论坛开创时间短、用户数较少, 所以通过发布主题帖和回复两种行为来表征用户的兴趣爱好, 数据统计如表2所示。
其中, 论坛版块为原创、讨论、公告、求助、推荐、祝福、建议7个版块。已存在实体好友关系是用户直接在论坛内互相加为好友。实体好友关系如图5所示, 为了保护隐私, 采用姓名的首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实体。
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hzlx”是一个枢纽节点, 现实中该实体是本班的班主任。
根据第3节定义的超图映射理论, 得出实体对应行为、内容聚类、实体对应兴趣的关系图分别如下:
(1) 实体行为关系
如图6所示, 实体“hzlx“的行为最多。
(2) 内容版块关系
如图7所示。
其中原创比例最大, 而“求助”版块 (图7中的孤立节点) 没有家长关注, 对论坛管理提供了更新或修改版块的依据。
(3) 实体兴趣关系
如图8所示。
其中实体“msx“操作的版块有推荐、原创、建议3个版块, 而原创中有8个感兴趣内容。我们可以直观地分析出用户在不同版块中兴趣差异。
(4) 实体潜在朋友关系
通过Pearson相关性指数, 利用Perl语言计算出实体潜在朋友关系矩阵, 如图9所示。
从矩阵中清楚地看到大部分节点之间的相似度在0.8~0.9之间, 而实际中这些用户部分为直接好友, 部分虽然不是直接好友, 但是他们之间互动较为频繁, 形成了一个隐性的关注圈。比如用户“jj”在图5中的实体好友关系中, 没有直接的好友关系, 是一个孤立节点, 但是在实体潜在朋友关系矩阵中, “jj”和大部分用户有很高的兴趣相似度。现实中, “jj”热衷于发主题帖和回复其他用户的主题帖, 表现出对这些话题的喜爱度, 形成和其他用户的潜在朋友关系。又如“fcj”和“tyf”具有直接好友关系, 但是, 他们没有共同关注的话题, 这种现象表明在线社会网络中, 虽为好友, 但是其直接的交流反而更少。
由于论坛的特殊性, 本文将各个版块中的所有兴趣内容自定义为6类爱好 (即老师通知, 家庭作业, 家长推荐, 交流教育经验, 日常生活, 课堂活动) , 如表3所示。用户对各种活动和家庭作业比较关注。
5 结语
本文以某幼儿园论坛为研究对象, 采用超图理论建立了实体用户对应兴趣的超网络模型, 同时挖掘出实体间的潜在朋友关系, 而这些表征关系在常用的二部图中无法被详尽地刻画出来。根据理论和实际的分析, 我们发现:论坛用户对有自己孩子信息的内容更加关注从而形成热点话题;基于兴趣相似度的大部分用户形成隐性朋友关系, 揭示了个性鲜明的80后父母热衷于网络教育交流。同时本文为在线网络社区的设计和规划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分析。
参考文献
[1]罗家德.社会网络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150-156.
[2]田军伟.基于社会网络的用户兴趣模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 2010.
[3]陈关荣, 李翔, 汪小帆.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4]王志平, 王众托.超网络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5]张芷源, 李建华, 陈秀真, 等.基于超网络的WEB社会群体复杂关系建模[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1, 45 (10) :1536-1541.
[6]尹洪章, 曹先彬.结合内容相似性和时序性的社会网络挖掘[J].计算机工程, 2008, 34 (1) :83-85.
[7]Hyunwoo Chun, Hae woon Kwak, Young-Ho Eom.Comparison of online socialrelations in volume vs interaction:a case study of cyworld[C]//Proceedings of the 8th ACM SIGGCOM Mconference on Internet measurement, 2008:57-70.
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网络人际关系分析的论文 篇3
关键词:社会网络;角色发现;张量;社团演化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
RoleTracker: Method for Tracking the RoleBased
Evolution in Social Network
DUAN Songqing1,2,YU Xinglong2,WU Bin2,WANG Bai2
(1. Cloud Testing Center, China Software Testing Center, Beijing100048,China;
2.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Beijing Univ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100876,China)
Abstract:In the existing study of user roles, many scholars have defined the number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oles,which have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a particular dataset. But there are two problems: 1) the generality is poor,i.e., it must be reanalyzed if the dataset has been replaced; 2) in the real world, user's behavior and relationships are complicate and user roles are varied. So it's very difficult to describe and identify them with the artificial definition. So, this article proposed a user role found algorithm based on the tensor decomposition model. This algorithm can not only set the number of roles automatically, but also reflect the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le in specified period of time. Furthermore, this article extended user role to community roles and raised a community evolution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the distance of community roles and the node overlapping. The experimen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dentified rol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fact, and the community evolution analysis method proposed has better effect than comparison algorithms.
Key words:social network; role discovery; tensor; network evolution
复杂网络(Complex network)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以节点代表各实体,以节点之间的边代表实体之间的关系,它代表了呈现高度复杂性的网络,并具有自组织、自相似、小世界、无标度等特性.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是指社会行动者以及社会关系的集合[1],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联系.社会网络分析(SNA,Social network analysis)是西方社会学学者基于数学方法﹑图论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也是复杂网络研究的一部分.
用户角色识别是将具有类似行为特征或社会地位的用户划分为一类,并研究不同角色及所属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在网络中发挥的作用.识别用户的角色,有助于寻找特定的用户(如舆论领袖),并对他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监控言论、推广产品等).社会网络中角色识别是一个核心的研究点,主要包括:1)基于网络结构的研究,它根据结构等价性[2]和计算规则结构等价[3],将具有相似地位的节点视为同一角色;2)基于行为模式的研究[4-5],认为用户行为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用户角色,因此识别一组类似而有代表性的用户行为是角色识别的突破口.
算法1的计算复杂度由2部分组成:
基于张量的角色发现,包括构建邻接张量,进行CP分解,利用误差平方和与核一致性诊断指标选择模型.主要耗时在CP分解环节,每次迭代的复杂度为Ο(k),k为张量中非零值个数,m次迭代和r次模型选择,故复杂度为m·r·Ο(k).
社团动态演化路径分析,包括构建时序图,社团发现,社团演化路径分析.其中,GN算法复杂度为Ο(n3),n为网络中节点的个数.假设每个时间片,社团数目均值为cn,共有t个时间片,则复杂度为(t-1)·Ο(cn2).故总复杂度为(t-1)·Ο(cn2)+t·Ο(n3).
获得所有的社团演化链接关系后,可构建所有时间片上各社团之间演化关系网,也可以查看某个社团的演化轨迹.
2.2.3评估社团演化路径
.
3.2.3分析矩阵
每一列元素对应某一角色,以时间为横轴,具体得分为纵轴,可得角色随时间活跃度变化情况,见图4.可以看出:
1)角色的活跃度随时间变化呈现周期性,且与人每天的作息基本一致;
2)role1和role第8天到第10天突然消失;
3)role6在第7天突然出现,且表现活跃;
4)role3,role4和role5的行为模式相对平稳. role5在演化全程中上下浮动较大,而role3最稳定.
可推断,在第7天到第8天的时间里发生了大事件,导致网络中的几个角色有很大变化,或消失或出现.大多数角色的峰值出现在第3天到第5天,说明在这三天内节点之间的联系更频繁,可能是对最后三天发生的大事件进行谋划,故交流较多.
得到角色活跃度RW1=0.166 5,RW2=0.167 5,RW3=0.194 5,RW4=0.181 9,RW5=0.176 8,RW6=0.112 8.可见总体活跃度高的是角色3,4,5,最弱的是角色6.
3.3社团演化路径分析
3.3.1实验算法
如表4,本文对比算法方式有CommTracker(B1)和CoreCommon(B2);针对图2的问题,将式(2)变更为式(18),命名为“CoreCommon Modified”,以此作为B3.为便于比较,针对10张网络图分别运行PageRank算法,取前20%的作为核心节点.为了说明并不是依照任意标准构建社团演化链接都是合理的,本文选用了两种极限情况进行对比:相邻时刻任意社团之间无演化链接,命名为“NoneCommLink”(B4);相邻时刻任意社团之间存在演化链接,命名为“AllCommLink”(B5).
社团与之后所有时刻、在演化路径中的社团相比,得到的平均成员稳定度,越高越好.
各算法效果为I1≥ I2B3B2≥B1和I3B5B4,具体分析如下.
1)B1:时刻1未能建立与时刻2的演化链接,导致节点交集为空;从时刻2起和B2算法几乎重叠.
2)B2:仅仅在时刻1比B1算法占优势,说明算法改进效果欠佳.
3)B3:整个过程均高于B2,B1,在时刻1和8,有较高的增幅,说明本文在B2上的改进是有效的.
4)B4:效果最差,因为无演化链接,节点交集始终为空.
5)B5:整体效果倒数第二,由于演化链接太多,节点交集就是待比较社团自身大小,所占比例低.
6)I1:仅满足本文一项要求时,效果最好,远高于其它算法.从表4可见,除第1时刻有20个新增社团外,其余时刻仅有1个新增社团,即演化网上大部分社团都建立了演化链接关系.虽然I1链接数排名第二,但并不意味多多益善,排名第一的B5效果很差.
7)I2:排名第二,与I1接近,新增社团数比I1多了1个,链接数却少了27%.
8)I3:效果较差,性能不稳定,在B2附近上下震荡,新增社团数远高于I1,I2,但建立的链接数仅123条,排名倒数第二.说明I3标准过于严格,导致效果下降.
总之,本文所提算法,采用λ=[1,1,1],θ取1,2时效果显著优于对比算法.
4结论
本文以网络演化分析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角色的社会网络演化分析方法,用于分析动态网络的时间特性、节点行为模式以及社团演化规律.实验表明本方法不仅能划分出合理的节点角色,还能较好地构建社团之间的演化链接,形成演化路径.下一步将根据社团演化情况研究节点发挥的作用及评估方式.
参考文献
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LIU Jun.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network analysis[M].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2004. (In Chinese)
[2]EVERETT M G, BORGATTI S P. Regular equivalence: general theory[J].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Sociology, 1994, 19(1):29-52.
[3]BORGATTI S P, EVERETT M G. Two algorithms for computing regular equivalence[J]. Social Networks, 1993, 15(4):361-376.
[4]杨武,李阳,卢玲.基于用户角色定位的微博热点话题检测方法[J].计算机应用,2013,33(11):3076-3079.
YANG Wu, LI Yang, LU Ling. Microblog hot topics detection method based on user role orientation[J]. 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2013, 33(11): 3076-3079. (In Chinese)
[5]ZHU T, WANG B, WU B, et al. Role defining using behaviorbased clustering in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1, 38(4): 3902-3908.
[6]王翼,吴斌,杨胜琦.CommTracker:一种基于核心的社区演化跟踪算法[J].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09(3):282-292.
WANG Yi, WU Bin, YANG Shengqi. CommTracker: A corebased algorithm of tracking community evolution[J]. Journal of 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3): 282-292. (In Chinese)
[7]王丁弘.加权科研合作网络个体及网络整体演化分析[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1.
WANG Dinghong. Analysis about individual and the whole network based on weighted scientific coauthorship network[D].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2011. (In Chinese)
[8]PALLA G, BARABASI A L, VICSEK T. Quantifying social group evolution[J]. Nature, 2007, 446(7136): 664-667.
[9]TAKAFFOLI M, SANGI F, FAGNAN J, et al. Community evolution mining in dynamic social network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1, 22(1): 49-58.
[10]SUN Y, TANG J, HAN J, et al. Community evolution detection in dynamic heterogeneous information networks[C]//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Workshop on Mining and Learning with Graphs. Washington: ACM, 2010: 137-146.
[11]ROSVALL M, BERGSTROM C T. Mapping change in large networks[J]. PloS one, 2010, 5(1): e8694.
[12]BACKSTROM L, HUTTENLOCHER D, KLEINBERG J, et al. Group formation in large social networks: membership, growth, and evolution[C]//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Philadelphia:ACM, 2006: 44-54.
[13]HARSHMAN R A. Foundations of the PARAFAC procedure: Models and conditions for an "explanatory" multimodal factor analysis[J].UCLA Working Papers in Phonetics, 1970, 16(1): 1-84.
[14]CARROLL J D, CHANGJ J. Analysi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via an Nway generalization of "EckartYoung" decomposition[J]. Psychometrika, 1970, 35(3): 283-319.
[15]TUCKER L R. Some mathematical notes on threemode factor analysis[J]. Psychometrika, 1966, 31(3): 279-311.
[16]KOLDA T G, BADER B W, KENNY J P. Higherorder web link analysis using multilinear algebra[C]// Proceedings of the5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 Houston: IEEE, 2005: 5-14.
[17]GIRVAN M, NEWMAN M E J. Community structure in social and biological network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2, 99(12): 7821-7826.
[18]BRO R. PARAFACTutorial and applications[J]. Chemometrics and Intelligent Laboratory Systems, 1997, 38(2): 149-171.
[19]BAUNSGAARD D. Factors affecting 3way modeling (PARAFAC) of fluorescence landscapes[R]. Frederiksberg: The Royal Veterinary and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1999.
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网络人际关系分析的论文 篇4
基于网络组织理论的招商引资分析--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有两大支柱产业,一是无线通信,一是显示器.而这两大支柱产业又都是大企业一枝独秀,无线通信的巨头摩托罗拉的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的`60%左右,三星显示器也占有高达近10%的比重.目前,随着开发区两大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其配套企业的数量、质量和实际要求存在着差距,成为制约开发区健康发展的瓶颈.
作 者:刘军国 作者单位: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产业规划与投资咨询事业部 刊 名:中国科技成果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年,卷(期): “”(21) 分类号: 关键词: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网络人际关系分析的论文 篇5
2012年12月17日 13:51 来源:《北方经济》2012年第3期下 作者:何巧云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摘要: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被证明是组织获得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途径。本文分析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职能角色和相关理论模式。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角色分别为战略伙伴、管理专家、变革推动者以及员工激励者。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模式包括哈佛模式、密西根模式、Kleiman模式、程序调整与整体变革模式以及瓦立克模式。通过上述分析,对我国企业由常规性人力资源管理升级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一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Strategic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SHRM)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近一二十年来对这一思想的研究与讨论日趋深入,并被欧、美、日企业的管理实践证明为是组织获得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途径。相对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定位于在支持企业的战略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和职能。目前,学术理论界一般采用Wright & Mcmanhan的定义,即为企业能够实现目标所进行和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
学者Yorks认为战略是一种组织定位,目的在追求永续竞争优势,主要涉及组织选择参与何种领域、制造哪些产品或服务,以及如何分配资源以获得最大优势。战略常用于组织管理上,当战略观点运用于组织内部人事管理,而成为人力资源战略时,虽然求胜的基调并未改变,但是关注重点则是置于组织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学者Mabey & Salaman认为其具体内容有下列四点:运用计划;组织在特定人员运用政策与人力运用哲学观指引下,综合设计整体人事管理体系;整合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政策,使成为一整体战略;将人员视为是组织达成竞争性优势过程中的战略性资源。
二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角色分析
人力资源是指组织中人员所拥有的各种知识、技术和能力,以及这些人员在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人际互动网络及组织文化等。根据学者Dave Ulrich的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在构建企业竞争优势方面扮演的角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伙伴)、企业基础设施管理(管理专家)、转型与变革管理(变革推动者)以及雇员贡献管理(员工激励者)。
战略伙伴的角色功能是指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是企业战略的重要部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应当与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主要任务集中在确保企业所制定的人力资源战略的贯彻执行方面;管理专家的角色功能是指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须设计和贯彻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管理过程以及管理实践。其中包括有关雇员的甄选、培训、开发、评价以及报酬等的一系列制度;雇员激励的角色功能是指承担对雇员的献身精神和贡献进行管理的任务。虽然人力资源可能会有很高的技能,但如果不能和组织目标一致,不能为企业充分利用,企业就难以获得人才竞争优势。通过雇员关系管理,可使员工个人利益和企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变革推动的角色功能是指在对组织进行重组以适应新的竞争条件方面扮演自己的角色。在当今急剧变化的竞争世界中,企业不仅需要经常化地进行变革,同时也需要培养自己实现变革的能力。人力关键词: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角色,SHRM模式 资源管理职能可以帮助企业何时进行变革并且对变革进行管理。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战略重要性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逐渐转向战略部署。在纵向上,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角色的重要性提高,事务性工作逐渐弱化和外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逐步进入战略性管理阶段。
三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SHRM)的模式
1.哈佛的SHRM模式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M.Beer等人1984年在《管理人力资产》一书中提出了“哈佛模式”。哈佛模式的分析架构由六个基本要素所构成。分别有:情境因素;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选择;人力资源产出;长期的形势;影响组织与利害关系人的产出所成立的反馈圈。
哈佛模式是一个政策选择模式,其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不同情景场合因素属于自变量。人力资源管理中政策选项是雇员影响、人力资源流程、奖励系统和工作系统等四个领域。它们都很重要而且是可控制的,换言之,是可以进行人为干预的。该模式强调开发、培训、员工的承诺与素质、充分运用人的潜力。因为强调人事主题中“软”的方面,被习惯称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软模式”而出名。直到今天,该模式的理念还在影响着全球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与其它模式相比,哈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较为注重员工对组织的承诺,及组织对员工的工作所需专业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而该模式的最终目标,是期望能够促进个人的生活品质,以及自我实现与成长,因此这个模型充分说明了以“人”为本位的终极思考,该模型却未联结组织的绩效,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果方面仅有人事成本效能一项指标,似乎未能表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角色,轻忽了SHRM对于组织绩效提升的贡献程度。但是,这个模型确实对员工工作生活品质保持极高的重视,的确也为后来员工个人发展与工作生活品质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基础。
该模式的优点特别强调了最高管理层和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除了股东外,员工也被视为核心的利益群体。该模式的缺点是顾客、环境未能被当作核心的利益群体加以考虑,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基础的企业愿景未受到应有的考虑。
2.密西根的SHRM模式
美国学者Devanna,Fombrun & Tichy三人1985年在论文“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框架”中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密执根模式,与哈佛模式对立被称为“硬模式”。该模式指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会受到三个外部力量的影响,当企业外部环境变动时,如政治、经济、文化与科学环境因素改变时,都会影响到组织内部的竞争策略、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只有通过组织内部之间彼此的相互协调运作,才能使组织适应环境的挑战,达到永续经营的组织目标。所以,如果能有效将人力资源部门层次提升到战略性的地位,便有助于有效管理组织的人力资源,提供上层的经营管理者具有战略性的经营方针,顺应外部环境的变动,也使得组织在面对持续变动的市场时,可以迅速有效的反应以顺利应对市场的挑战。
该模式的优点包括模型简约,仅仅包括四项职能的模型,使得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成为可能。人力资源四项职能是一个含有反馈机制的连续过程,绩效是这个系统中的因变量,其他各个职能都指向它。该模式的存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文化管理为各国所重视,但该模式没有考虑跨文化因素的缺点。
3.Kleiman的SHRM模式
在1997年由学者Kleiman所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中,他提出了竞争优势的变量,试图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联结到组织的竞争优势上,让每个组织均通过交易型领导与产品差异性策略展现出不同于其他组织的竞争优势。总而言之,Kleiman认为正因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才具有难被其他组织模仿的特性,更具有竞争的优势性。
Kleiman所提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有其研究价值,其主要特点是试图将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区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甄选前的实务。甄选工作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组织首先必须规划工作的类型以及界定此份工作所需要的条件;第二类,甄选的实务。包括招募新进的员工及评量他们的工作条件,并且选择适合该工作的员工;第三类,选择后的实务。包括使组织中员工绩效得以极大化,使员工工作得到满足感,试图提供员工必要的知识与增加员工在工作上的表现,或者创造工作环境让员工能够达到组织所要求的目标,这些工作包括训练、绩效评估、奖赏计划或者组织所施行的改革计划等。
就Kleiman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来讲,另外还有几项外在环境的因素会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合法的环境、工作正义的法规、工会的性质、安全的保障、国际化的影响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状况。
4.程序调整与整体变革的SHRM模式
程序调整与整体变革模式提出战略性人力资源的涵盖范围不仅是特定的人事措施,更要基于组织内外环境的综合考虑,因此战略性人力资管理的落实工作也应是全面性的。学者Pynes在2004年提出整个战略落实包括下列六项步骤:第一,界定组织战略条件,即评估组织施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条件;第二,评量工作负担:界定施行时所需实施的工作内容;第三,测评能力:指测评人员是否具备推动相关工作的知识和技能;第四,人力组合评量:即基于跨单位的原则,评量推动工作过程中,相关单位所需配合支援的人力;第五,落差分析,当开始执行时,需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成果评量,以了解目标与成果之间的落差;第六,提出解决方法与未来发展途径,针对前项落差提出应对方法,同时对下阶段发展进行修正。
学者Legg在2005年提出推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将会受到下列两项特性影响:一是组织的生命周期。一般而言,组织成长过程可分为创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等四个不同阶段,每一阶段的人力资源问题与需求均各不相同,因此推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时,必须先评估组织当前所处成长阶段;二是配合组织条件。推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也要能“因地制宜”,若组织以创意性工作为主,则应强调激发人员创新能力,或是不同专长人员间的整合;若组织工作以成本控管为主,则要明确规范人员工作内容与工作程序。
5.瓦立克的SHRM模式
瓦立克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由两位学者Hendry and Pettigrew提出,该模式从哈佛架构延续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五个要素。其要素分别为外部网络;内部网络;企业战略内容;人力资源管理网络;人力资源管理内涵。
该模式考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与活动运作的外部及内部环境网络,以及变迁发生的过程。该模式优点在于提出一些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境影响。Hendry and Pettigrew于2009年指出,当组织正达到外部与内部网络的调和时,将会体验到较优越的绩效。
四 结语
培育和发展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根本性的战略,知识工作者是核心能力的主要载体。企业必须进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以吸引、培育、发展、留住和凝聚优秀人才,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现代企业迫切需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和人力资源竞争力。我国企业进行战略调整和转型关键因素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升级,从常规性人力资源管理升级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方振邦、徐东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孙本初、张甫任.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实务[M].台北:鼎茂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
[3]郭如莹.2009高雄世界运动会志工管理的研究——策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观点[D].台北大学,2010
[4]金宗磊、周晓东.基于角色转化的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5]Wright Dunford, & Snell, Human Resources and the Resource Based View of the Firm,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1(27)
[6]Snell, Shadur & Wright, Human Resources Strategy The Era of Our Ways, In Hitt, Freeman & Harrison(eds.), andbook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7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S2011010000233)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级科研重点项目(XJZD201105)
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网络人际关系分析的论文 篇6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2、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曾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青山银山。”请结合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总书记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比喻,生动诠释了我们党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不仅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而且形象表达了党和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崭新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要实现这样的变革,就必须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下大决心、花大气力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生态是人类社会的根基所在和命脉所系,生态文明则是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等发展的基础。尊重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牢固树立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始终坚持“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始终坚持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坚持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幸福为代价换取当代人的所谓“富足”,坚持错位竞争、差异发展,倾力打造“山水城市、生态产业、美丽乡村”,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就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证明,当经济发展渡过粗放型的起飞阶段,步入集约发展的高级阶段之后,生态环境越好,发展机遇越多、潜力越大,良好的生态环境对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对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产业支撑能力越来越强,好的生态环境本身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天然资本”,绿水青山会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
3、如何认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应当从三个层面来正确认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
第一个层面,必须认识到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不是割裂、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另一方面,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体现党的宗旨,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法治与西方所谓“宪政”的根本区别,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之所在。
第二个层面,必须认识到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辩证统一的基石与连接点是人民利益、人民意志。
一方面,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统治阶级实现其利益的工具。在社会主义中国,法体现的就是人民政权的意志,维护和保障的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代表的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国家政权和国家法制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所以说,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维护人民利益,体现人民意志。人民的利益与意志是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能够实现辩证统一的基石与连接点。
第三个层面,必须认识到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辩证统一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之中。
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辩证统一,不仅是理论命题,而且是实践命题。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全面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党面临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一体系基本的原则,就是法治,通过各领域、各系统实现法治,形成完备的以法治为基础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党的建设也会得到不断加强,党的领导也会得到不断完善。
4、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和美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加强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传统文化和美德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和美德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让优秀传统文化美德走进生活。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发展进程中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纽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而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展现独特魅力、实现创新发展,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养浩然正气”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修身立德”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天人和谐”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自强不息”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5、如何理解“一带一路”建议对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意义。、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从当前和长远来看,都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首先,是缓解当前需求不足矛盾的有效途径。经过 30 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增长机理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由供给约束为主转变为需求约束为主,总需求不足已成为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产能过剩是需求不足的集中表现。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通货紧缩趋势凸显,是需求不足带来的结果。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可创造庞大的出口需求,向国外转移过剩生产能力,从而增强对国内经济发展的拉动力。
其次,是破解国内经济长远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供给瓶颈的需要。周边国家多数发展水平不高,与我国产业处于垂直分工状态,而且能源资源丰富。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建立铁路、水运等大运量的便捷通道,有利于把周边国家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使他们能搭上中国这列快速前进的列车,实现互利双赢的目标。
第三,有利于提高外汇储备使用效益。我国有 3 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目前一半以上是美元资产,其中大部分是购买美国的国债,收益率不高。通过建设“一带一路”,将在沿线国家创造许多投资机遇,无论是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投资工业、商贸流通业,都将带来比购买美国国债更高的回报。
第四,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周边关系。“一带一路”将把我国同周边国家的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关系。密切的经济合作必然带来和谐稳定的政治关系,从而创造稳定的周边环境。
6、什么是经济发展新常态?它有哪些特点?如何应对? 经济新常态就是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
经济新常态下明显特征是“增长动力实现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再平衡”。具体特征体现在:
1、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2、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3、中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4、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
5、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6、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
7、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8、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网络人际关系分析的论文 篇7
风险的不确定性使得每个人都处在复杂的危机环境中, 特别是目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 各种社会矛盾交织, 危机事件的发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03年突发的SARS事件之后, “危机传播”的理念引入我国, 国内学术界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危机传播的研究。危机传播所研究的“危机”通常是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组织危机。危机传播重在最大限度地向内外公众以及媒体告知事件的信息, 在危机发生的各个阶段与公众进行沟通[1]。
在西方, 传播学者E.Pakarinen发表第一篇危机传播研究的文章是在1967年, 然而危机传播的研究呈现繁荣状态是在1982年。当年, 强生公司对“泰诺”胶囊危机事件的成功应对引得众多学者的关注, 掀起了美国危机传播研究的高潮。此后, 危机传播研究也吸引了来自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的学者加盟, 危机传播的研究日趋成熟。
近年来我国在危机传播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为探索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笔者尝试从作者共被引分析的文献计量分析法角度出发, 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我国危机传播研究学者之间的相互引用关系进行可视化研究。最终识别出中国危机传播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者, 并对他们形成的作者共被引网络结构进行分析。
二、研究方法
(一) 样本选择
本文所选文献样本和引文数据均来自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中国引文数据库。中国引文数据库收录了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出版的所有源数据库产品的参考文献, 并揭示各种类型文献之间的相互引证关系。[2]本研究在“新闻与传媒”子库进行检索, 以“被引题名包含危机传播”为条件检索期刊类型引文。从而获得被引题名中含有“危机传播”的文献, 获取文献465篇, 其中被引频次在1次及以上的论文共计267篇 (不包括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 , 总被引频次1844次。
(二) 处理方法
本文将采用作者共被引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展开研究。所谓作者共被引分析 (Author Co-citation Analysis) 是指当两位作者发表的文献同时被第三人引用时, 那么这两位作者称为共被引作者。共被引频次越高, 表明二者之间的研究越相近。作者共被引分析的研究步骤主要包括确定研究作者、检索作者之间共被引频次、建立作者共被引矩阵等。
建立作者共被引矩阵后, 本文拟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进行分析研究。社会网络分析法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是一种社会关系研究方法, 社会网络代表着一种结构关系, 它可反映行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资源传递或者信息流动的“渠道”。目前, 社会网络分析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在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信息科学、传播学等学科。本文所指的社会网络是由危机传播研究领域各个被引作者所形成的整体网络。
本文的主要研究框架 (见图1) :
(三) 构建作者共被引矩阵
对由这267篇论文所组成的数据样本进行统计分析, 可以得到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的学者共235人。其中, 被引1次的作者有62位, 被引2次至5次的作者91位, 被引5次以上的作者82位, 其中被引频次前20的作者如表1所示。根据文献计量中的洛特卡定律可以知道, 少数的人做了大部分的工作。其中这些少数人即为核心工作者。类似地, 少部分的高被引作者也可以反映出大部分的被引情况[3]。本文选择了被引频次不小于8次的作者进行分析 (相同作者合并) , 从而建立了65*65的作者共被引矩阵 (见表2) 。
注:对角线值为作者自身的被引频次, 此处不在同被引频次研究范围内, 视为缺失值。
通过对建立的65*65作者共被引矩阵进行初步分析发现, 矩阵中的2080对作者 (不包括对角线上的作者组合) 所形成的总共被引次数为424次, 平均被引次数为0.2次/对。可见, 国内危机传播研究领域的高被引作者没有形成稳定的、具有影响力的研究群体, 他们的共被引程度十分低。
三、共被引网络结构分析
根据作者共被引矩阵,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绘制出作者的共被引网络图 (如图2) 。网络图中的一个节点表示一位作者, 节点的大小代表作者的中心度大小, 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两位作者之间的共被引情况, 连线越粗表示共被引次数越多, 连线越短表示作者之间的共被引关系越密切。
(一) 网络密度分析
从整体网角度出发, 社会网络的密度描述的是图中各节点之间关联的紧密程度。在作者共被引网络中, 网络密度越大说明作者的研究越接近, 联系越密切, 越具有群体影响力。通过UCINET软件计算图2的网络结构密度为0.1097, 网络比较稀疏。这与上文中对作者同被引矩阵的初步分析是一致的 (见图2) 。
(二) 网络中心性分析
“中心性”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它可以用三类中心度来进行测度, 分别是: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节点的度数中心度越高说明其在社会网络中的权力越大, 与其他点的联系也越多。节点的接近中心度是一种针对不受他人控制的测度, 如果一个点与网络中其他节点的距离都很短, 那么该点具有较高的整体中心度, 即接近中心度。节点的中间中心度测量的是这一行动者对资源控制的程度。如果一个节点处于许多其他点对的最短路径上, 就说明该点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4]。
通过测度作者共被引网络结构图的中心性 (见表3) , 我们发现史安斌、廖为建、陈力丹、郑保卫等学者在三种中心性的测度中重复出现, 说明他们是国内危机传播领域的核心研究人员, 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学者史安斌和廖为建在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的排名中都稳居前两名, 可见, 二位学者居于网络的核心位置, 在危机传播研究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在推动危机传播的研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同时, 也说明史安斌和廖为建在危机传播研究网络中的权力最大, 他们对危机传播领域相关信息资源的流动和获取具有较高的控制权, 不易受他人控制。
(三) 凝聚子群分析
将作者共被引矩阵进行二值化处理, 在UCINET软件中将派系的最小成员数量设置为3个进行派系分析, 得到34个派系。派系数量过多, 结果难以解释, 所以进一步采用Kadushin提出的“社会圈”概念整合派系。首先, 如果各个派系的三分之二成员完全相同, 就把这些派系合并为一个圈。其次, 合并共享三分之一成员的派系。采用这种方法最终可得到一个或者多个圈、一系列独立的派系和一些孤立点, 每一个社会圈中的研究者的研究问题或所属研究领域较为接近。
通过派系整合后, 舍去作者共被引网络中孤立存在的节点, 得到12个社会圈 (见表4) , 其中廖为建、史安斌、王想平、洪瑾、郑保卫、陈力丹等五位学者的共享次数最多, 说明这五位研究者在危机传播研究领域的研究兴趣广泛, 与其他更多的研究者的研究领域较接近。与此同时, 表4显示在12个社会圈中只有24位作者出现, 与最初构建的作者共被引矩阵相比较, 多数学者的研究问题只是偶尔涉足危机传播研究。
四、结语
本文采用作者共被引分析方法, 结合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得到危机传播研究领域的可视化图谱, 揭示了该领域内作者共被引之间的关系, 并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凝聚子群三个角度展开了分析。
通过分析, 我们发现危机传播研究领域作者被引频次较高, 但是作者共被引频次普遍较低。进一步思考, 这个现象是由如下原因造成:第一, 部分学者较早在国内开始研究危机传播 (比如:廖为建) , 将西方的研究介绍到国内, 起到启蒙作用。而后续涉足该领域的学者开始注重研究危机传播的其他方面, 而不是重复引入危机传播这一概念, 与最初的学者研究侧重方向不同, 所以导致即使最初进入该领域的研究作者被引频次较高, 但是共被引频次却较低。第二, 共被引频次较低是人文学科普遍面临的问题, 这些学科的研究多为思辨性研究, 重在思想的深化和推进。以国际学术圈内SSCI传播学类期刊的影响因子 (Impact factor) 为例来说, 影响因子大于2.0的期刊少之又少, 引用情况不佳, 与生命科学等其他学科门类的引用频次相比是微乎其微, 所以传播研究领域的共被引频次自然就更低, 危机传播也不例外。第三, 国内危机传播研究的群体规模较小且研究问题分散。关注的话题比如危机传播中的媒体作用、政府角色、政府形象、传播模式、应对策略等, 涉及面广, 但是不够深入, 没有形成规模化的权威研究团体, 所以共被引频次较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在危机传播的总体领域内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核心研究作者。但整体而言, 作者共被引网络密度较小, 团体集群现象不明显, 尚未出现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研究团体。
通过度数中心度分析, 我们发现史安斌是该领域的核心人物, 他在该领域具有权威性, 在构建危机传播研究团队他具有学科带头人的资质;通过接近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分析, 我们也发现史安斌位于中心位置, 他与许多其他研究学者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在信息资源流动和共享方面具有较大权力。根据凝聚子群分析, 我们得到12个派系, 但是目前他们在学术界还尚未形成权威的、具有影响力的研究团队, 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可以促进他们在未来的研究实践中加强合作和交流。
本文针对危机传播研究领域的作者共被引关系进行研究, 探索作者之间在过往研究历史中所形成的潜在研究关系网络。在以后的研究中, 笔者将对该领域的国内外作者合作关系进行比较研究, 以期对促进危机传播研究领域的发展有所启发。
注释
1[1]廖为建, 李莉.美国现代危机传播研究及其借鉴意义[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8) :18-23.
2[2]中国引文数据库[EB/OL].http://www.cnki.net/jianjie/jj7.htm.
3[3]邱均平, 张晓培.基于CSSCI的国内知识管理领域作者共被引分析[J].情报科学, 2011 (10) :1441-1445.
4[4]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M].上海: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107, 133, 148-153.
5[5]史安斌.危机传播研究的“西方范式”及其在中国语境下的“本土化”问题[J].国际新闻界, 2008 (6) :22-27.
6[6]邱均平, 吴慧.基于SNA的国际科学计量学作者共被引关系研究[J].情报科学, 2012 (2) :166-172.
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网络人际关系分析的论文 篇8
摘要: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首先对高职大学生选择社会服务实践的影响因素提出若干假设。其次分析这些影响因素与高职学生公民行为意向之间的正负关系,为高职院校如何有效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社会服务实践;行为意向
高职院校是培养各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育基地,和传统的本科教育相比,需要在教育中重视学生的社会服务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形成高职教育的就业优势。同时,大学生涯也是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从确立巩固到发展提升的关键时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是培养高职学生良好价值观的主要方法之一。学生参与不同形式的社会服务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促进个人发展,如改善学业成就、提高社交技能、促进个体社会化等,另一方面可以使学校、社区甚至更大范围的社会群体受益。当代经验学习的倡导者John Dewey指出经验学习的意义及其教育价值在于利用学生的经验并将其整合到课程中。美国1993年服务行动将服务学习定义为“将知识的学习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以及能力的提升。并使其在关心社会和他人的同时,成为一位有责任感、有能力服务于社会的人”。Miller、Lipsitz等学者认为学生在服务学习中获得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自尊感和自信感;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学校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协助学生确定未来的职业兴趣和方向。
如何有效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是各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研究分析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多种因素,从而为如何有效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提供数据支持。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理论基础
社会心理学家致力于建构相关理论来解释人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而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即TPB)是研究中常见的经典理论之一。Ajzen在TPB中认为,行为是人在经过深思熟虑后计划出来的结果。该理论是由Ajzen之前所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即TRA)演变而来,TRA理性行为理论主要用于预测及了解分析人的行为。
TPB理论提出,影响现实行为的关键因素称为行为的意向,而决定行为意向的三个主要变量分别是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以及主观规范。其中,行为的态度是个人对行为是否有价值的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反映了曾经的经验和预期的困难,当个人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越多,所预期的困难越少,则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越强。主观规范则是所受到的社会压力的影响。以上三个变量通过行为意向影响现实行为(图1)。
本课题根据TPB理论,从阐述高职大学生在社会服务实践中的行为意识内涵出发,课题组设计了紧密围绕大学生社会服务实践活动内容的问卷进行调研,在问卷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与行为意识的关系。
2.研究假设
根据理论分析,本研究拟以 TPB 为构建预测和解释高职大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实践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1)态度(Attitude)
A:就业竞争力:与行为意向正相关,就业竞争力越强,行为目标意向越高。
B:服务报酬(精神奖励及物质报酬):与行为意向正相关,服务报酬越多,行为意向越强。
C:实践工作强度:与行为意向负相关,实践工作强度越大,行为意向越弱。
(2)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
D:学校公共宣传和集中统一安排:与行为意向正相关,学校公共宣传及集中统一安排的力度越大,行为意向越高。
(3)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E: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与行为目标意向正相关,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越好,行为意向越强。
二、问卷调查:高职大学生选择社会服务实践的行为意向
为深入研究社会服务实践对高职大学生公民行为意识的影响,笔者以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大三学生为样本,针对9个系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2份,有效率94.4%。问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高职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程度以及社会服务实践的形式;第二部分是高职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影响因素,我们假设了若干问题,包括学校公共宣传与集中安排的环境氛围、实践工作强度、就业因素、服务报酬(精神奖励及物质报酬)和个人综合素质五个方面。问题的回答划分5个级别:1.完全不同意;2.不同意;3.中立;4.同意;5.完全同意。第三部分是高职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行为意向,问题的回答划分5个级别:1.根本不愿意;2.不愿意;3.中立;4.愿意;5.非常愿意。
1.参加实践的人数和实践形式
问卷调查以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大三学生为样本,调查结果显示,该院近年来对社会服务实践的组织力度很大,实践活动普及程度非常高,其中97.7%的学生参加过社会服务实践活动,其中55.3%的学生至少参加过二次社会服务实践活动,27.1%的学生参加过三次以上社会服务实践(图2)。实践形式有企业顶岗实习(98%)、校外兼职(21.9%)、自主实践(24.8%)、志愿服务活动(27.8%)以及其他活动等(图3),因大部分学生参与过多次实践,百分比大于100%。
图2:参与社会服务实践次数
图3:参与社会服务实践形式
2.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影响因素
通过以下得票比例的选项可见(表1),在五个影响假设中,学校公共宣传与集中安排的环境氛围、就业竞争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均有超过50%的学生,同意其是影响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重要因素,其中就业竞争力得票率最高,服务报酬及实践工作强度影响偏弱,而学校公共宣传与集中安排的环境氛围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这也体现在上图学生参与顶岗实习98%的比例上。
表1: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影响因素
3.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行为意向
(表1)还显示,问卷第二部分提出的五个影响因素都成立,具有可信度。第三部分问卷以五个假设为前提,调查在对社会服务实践的实际参与过程中,五个因素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表2)。在态度(Attitude)中,60%以上的学生受就业竞争力强的影响,愿意参与实践,认为实践可增强就业竞争力。就业竞争力与行为意向正相关;服务报酬(精神奖励及物质报酬)中,68%的学生愿意参与服务报酬多的社会实践,与行为意向正相关;在实践工作强度中,59%的学生不愿意参与工作强度大的实践,实践工作强度与行为目标意向负相关;而属于主观规范范畴的“学校公共宣传和集中安排”与行为意向正相关;属于知觉行为控制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与行为目标意向正相关。
表2:参与社会服务实践行为意向
三、结论
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探索了高职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与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通过影响因素的假设,本文将影响因素列为五个,包括就业竞争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学校和同学环境氛围、服务报酬(精神奖励及物质报酬)、实践工作强度。本研究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就业竞争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学校和同学环境氛围、服务报酬以及实践工作强度都是影响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重要因素。其中就业竞争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学校和同学环境氛围与行为意向正相关,这3个影响因素越强,学生的行为意向越高,实践工作强度与行为意向负相关,实践工作强度越大,学生的行为目标意向越弱。而服务报酬这一影响因素在问卷中,显示出对学生行为意向实际会产生重要影响,与行为意向正相关。
本文的研究结果揭示了高职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动力及困难的相关情况,对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顺利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具有相应的参考价值。在实际社会服务实践过程中,相应提高学生在社会服务实践中的报酬,如精神奖励等,可有效增加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行为意向。同时,学校在公共宣传和集中安排加大力度,也会产生环境影响,对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行为意向产生积极作用。但本研究也存在局限性,未能规避统计分析中的存在的普遍问题,如问卷设计的科学性,样本的单一性等,同时问卷调查提出的问题不够全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质量,有待进一步加以避免。?笸(作者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江西教育考试院)
参考文献
[1]Martin Fishbein & Icek Ajzen.Belief,Attitude,Intention,and Behavio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75:53.
[2]Susanne Ziemek.Economic Analysis of Volunteers
Motivations——A Cross-country Study[J].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es,2006,(3).
[3]段文婷,江光荣.计划行为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8,(2):315-320.
[4]林敏,张敏.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看计划行为理论[J].社会心理科学,2010(1):18-21.
[5]许家琴.社会服务视角下的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12,(12).
[6]郑方.论服务学习对当前实践教学的启示[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7]马彦光.服务学习及其对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08,(19).
【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网络人际关系分析的论文】推荐阅读: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网络教学论文11-05
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论文07-21
房地产业的客户关系管理对策研究_基于顾客生命周期理论08-21
基于网络的作文教学论文11-09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研究06-28
基于图理论的检索07-02
基于暗示对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影响分析论文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