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CDIO工业设计教学模式探究论文

2024-08-13

基于共生理论的CDIO工业设计教学模式探究论文(通用7篇)

基于共生理论的CDIO工业设计教学模式探究论文 篇1

基于共生理论的CDIO工业设计教学模式探究论文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工业设计专业必须能够敏捷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培养体系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本文提出了基于共生理论的CDIO工业设计教学模式,从市场需求驱动来构建课程组织与体系、工程实践基地的建设,从实战的角度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产学研协同,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本文研究对于工业设计专业体系的发展是一种有益探索,对学科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一、引言

随着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企业必须快速调整自身步伐并做出敏捷反应[1]。为了适应多变的外部环境,生产企业对工业设计专业越来越重视,由此对工业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工业设计作为一门融合科学与艺术,集成工程技术、艺术美学、人机工程学、管理科学、市场学等多学科现代理论与技术的学科,为了提升办学质量,各地纷纷开展CDIO、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业设计教育逐步实施校、企结合,校内为主的教学模式,但是历经多年发展仍然尚不成熟,重点表现在社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实际培养出来的工业设计人才之间的错配现象严重。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在设计专业培养计划时,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这里以共生理论为基础,将需求与能力体系建设匹配分析融入到工业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中,使得整个课程体系结构具备敏捷特性,在现有的资源约束下通过培养体系的敏捷反映,使得毕业生质量能实现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最大满意度[2]。

二、基于共生理论的工业设计实践教学模式及特征

(一)基于共生理论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概述

从学科渊源上,“共生”作为一个范畴,首先出现在生物领域。在生物学的共生关系中,指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通过这种关系,生物不仅能够快速适应自然环境变化,同时还能完善自身结构功能。而共生思想的真正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黑川纪章提出,也是黑川纪章建筑设计的理论核心。主要包括异质文化的共生、人与技术的共生、内部与外部的共生、人与自然的共生等几个方面[3]。共生作为一种结合方式与关系,它能够反映物体间敏捷适应,相互作用的特殊关系。反映在工业设计实践教学上形成了一种共生的工业设计教育模式。如下图1所示:

(二)基于共生理论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主要特征

1.快速响应,企业需求与学生能力共生。企业的需求是整个共生体系的源泉、能力的建设是目标,它们相互关联,双方的变化能够快速感应并做出针对性调整。在艺术设计界,校园外的世界才是新思想和创造力的最首要的来源[4]。因此,从企业需求来驱动,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中,在学习的中了解社会的需求同时找准自身能力短板。通过聚合需求与能力匹配分析的结果进行解构,能够对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针对性提供指导。经过沉淀和积累后,输入必需的信息,分析评价得到专业重点建设方向等关键输出信息,实现一种企业需求、学生能力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共生转换。

2.基于能力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与学科群建设的共生。学科群的建设是整个共生体系的基础。正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院长费凯傅爵士所说的:传统中所包含的原则是永恒的,但应该将其改变以适应21世纪的发展,艺术设计教育的模式将是一种更高级的教育形态[5]。因此,欧洲的设计专业在20世纪后期更加注重专业间交集领域的共生发展。但当前国内工业设计领域的分类虽然参考西方的模式,但是没有更新与发展,仍旧停留在专业的纵向研究上,较少在横向上有跨专业的联合发展,这样就减弱了专业间的共性交集与创造实践的合作机会。因此,在企业需求与能力矩阵的双轮驱动下,工程实践与学科群建设则是要打破专业壁垒,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的`优势,整合不同专业领域优势资源,为学生提供完善的跨学科教学平台,扩展学生知识面。

三、基于共生理论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建设关键举措

(一)敏捷响应市场需求,客观评价自身能力,构建需求能力匹配矩阵

1.通过案例调查、个体采访、问卷调查的方法,客观全面收集企业对工业设计专业的各类需求信息。采访针对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设计师,通过结构性语义分析,总结开发流程和相关资源。问卷调查针对工业设计专业高年级学生,通过大范围收集信息,了解工业设计过程中需要的相关能力。调研有关专业院校和过程文献。通过比较从外部获取可借鉴的典型知识和能力,形成了工业设计专业在本科阶段需要具备产品设计基础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艺术表现与审美能力、家具工程技术使用能力、手绘与手工制作能力、计算机工具使用能力、学习研究与沟通能力、市场洞察能力和设计管理能力等九大能力。

2.以西部开展工业设计专业的9所高校为样本[6],采用抽样统计方法,对九大能力与外部需求进行匹配分析,重点对我校现有,2014,级的共计200多名学生能力进行统计分析,形成能力与需求的概率分布。如下图2所示,可以客观了解到现有阶段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在哪些方面,从而针对性的开展课程体系的建设。

3.针对性的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建立闭环的滚动机制。通过上述分析后,在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教案设计上,划分为专业基础、产品、家具、学科工程实践四个学科群,确定每个学科方向的关键课程并由教师完成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建设应包括教学大纲、教案、教材、课件制作与共享等方面的内容。如表1所示:

同时,为了不断的循环提升整个课程质量,使得能够敏捷反映外部需求,我们建立了一套基于PDCA的课程设计(Plan)、课程建设(Do)、课程评估(Check)和课程改进(Action)的滚动机制[7],每学年进行一次教研室头脑风暴,同时通过网络评估收集企业、学生的反馈建议,对课程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修改。

(二)积极拓展实践基地,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常态化模式

世界上第一所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包豪斯学院就是强调学生在工程中动手工作[8],在包豪斯里,以车间为教学中心,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培养的学生也能真正的符合企业“胃口”。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简·拉普里也曾说过:“艺术与设计教育的根本途径就在于创造性实践的培养,对创造性实践的培养就应该落实在个体以及他们各自所感兴趣的工作领域内。”因此,工程实践建设一是建立本专业之外的第二课堂,是让学生真正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基地的建设应该让学生融入到社会的洪流中,只有在企业实际参与项目才能真实感受到能力差距,才有提升的动力。围绕尽量做到“一生”一企业、“一生”一岗位的目标,本校实践基地的建设依托四川省级特色专业、四川家具产业园、四川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卓越工程师实施计划等优势资源,多举措并行,逐步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实践体系,目标是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中来,在学习的中了解社会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举措:

一是深化课程内容改革,集中教研室智慧,与企业合作,编写工程实践教材;如家具企业生产实践教材就是典型例子,该教材取之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完善,目前已经荣获校内优秀工程实践教材一等奖,正在申请省级教学成果奖。

二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整合学习。将原先分散在各门课程的少学时实验,按照课程优化组合,形成独立完整的交叉学科综合专题设计,进行从课堂汇报、设计报告到实践成果的综合评定成绩,完善了实践课程的系统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三是引人企业老师负责课程教学,同时建立校内任课教师进入企业实训的机制,目前校内每一位专业课教师都已到企业进行了实践学习,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这种企业、学校交叉课程体系实践型创新教学促使学院与企业的零距离沟通,使学生走出课堂,在设计的思维方式上起到创新和推广的作用,同时也满足企业需求逐步实现企业向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订单式”[9]培养,增加学生就业率。

通过参与到公司实践基地的实际的工作中,学生爆发的创新思维获得了丰硕成果,完成了许多优秀的项目或作品。如:成都洛可可的儿童成长储物箱项目,成都浪尖负离子加湿器项目,深圳翰唐家居“梅”系列实木家具设计等。通过这些项目参与以推动以学生以中心的自主研学,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设计应用能力协调发展。

四、结论与展望

高校培养出来的工业设计人才能否满足社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是工业设计专业办学成败的关键。从共生的视野来看到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进和提升有利于发挥市场对学科建设的推动作用;对进一步完善工业设计课程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和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科竞争力。本研究对于工业设计课程体系和实践性实践人才培养的整体发展是一种有益探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基于共生理论的CDIO工业设计教学模式探究论文 篇2

随着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企业必须快速调整自身步伐并做出敏捷反应[1]。为了适应多变的外部环境,生产企业对工业设计专业越来越重视,由此对工业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工业设计作为一门融合科学与艺术,集成工程技术、艺术美学、人机工程学、管理科学、市场学等多学科现代理论与技术的学科,为了提升办学质量,各地纷纷开展CDIO、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业设计教育逐步实施校、企结合,校内为主的教学模式,但是历经多年发展仍然尚不成熟,重点表现在社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实际培养出来的工业设计人才之间的错配现象严重。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在设计专业培养计划时,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这里以共生理论为基础,将需求与能力体系建设匹配分析融入到工业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中,使得整个课程体系结构具备敏捷特性,在现有的资源约束下通过培养体系的敏捷反映,使得毕业生质量能实现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最大满意度[2]。

二、基于共生理论的工业设计实践教学模式及特征

(一)基于共生理论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概述

从学科渊源上,“共生”作为一个范畴,首先出现在生物领域。在生物学的共生关系中,指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通过这种关系,生物不仅能够快速适应自然环境变化,同时还能完善自身结构功能。而共生思想的真正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黑川纪章提出,也是黑川纪章建筑设计的理论核心。主要包括异质文化的共生、人与技术的共生、内部与外部的共生、人与自然的共生等几个方面[3]。共生作为一种结合方式与关系,它能够反映物体间敏捷适应,相互作用的特殊关系。反映在工业设计实践教学上形成了一种共生的工业设计教育模式。如下图1所示:

(二)基于共生理论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主要特征

1. 快速响应,企业需求与学生能力共生。

企业的需求是整个共生体系的源泉、能力的建设是目标,它们相互关联,双方的变化能够快速感应并做出针对性调整。在艺术设计界,校园外的世界才是新思想和创造力的最首要的来源[4]。因此,从企业需求来驱动,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中,在学习的中了解社会的需求同时找准自身能力短板。通过聚合需求与能力匹配分析的结果进行解构,能够对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针对性提供指导。经过沉淀和积累后,输入必需的信息,分析评价得到专业重点建设方向等关键输出信息,实现一种企业需求、学生能力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共生转换。

2. 基于能力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与学科群建设的共生。

学科群的建设是整个共生体系的基础。正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院长费凯傅爵士所说的:传统中所包含的原则是永恒的,但应该将其改变以适应21世纪的发展,艺术设计教育的模式将是一种更高级的教育形态[5]。因此,欧洲的设计专业在20世纪后期更加注重专业间交集领域的共生发展。但当前国内工业设计领域的分类虽然参考西方的模式,但是没有更新与发展,仍旧停留在专业的纵向研究上,较少在横向上有跨专业的联合发展,这样就减弱了专业间的共性交集与创造实践的合作机会。因此,在企业需求与能力矩阵的双轮驱动下,工程实践与学科群建设则是要打破专业壁垒,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的优势,整合不同专业领域优势资源,为学生提供完善的跨学科教学平台,扩展学生知识面。

三、基于共生理论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建设关键举措

(一)敏捷响应市场需求,客观评价自身能力,构建需求能力匹配矩阵

1. 通过案例调查、个体采访、问卷调查的方法,客观全面收集企业对工业设计专业的各类需求信息。

采访针对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设计师,通过结构性语义分析,总结开发流程和相关资源。问卷调查针对工业设计专业高年级学生,通过大范围收集信息,了解工业设计过程中需要的相关能力。调研有关专业院校和过程文献。通过比较从外部获取可借鉴的典型知识和能力,形成了工业设计专业在本科阶段需要具备产品设计基础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艺术表现与审美能力、家具工程技术使用能力、手绘与手工制作能力、计算机工具使用能力、学习研究与沟通能力、市场洞察能力和设计管理能力等九大能力。

2. 以西部开展工业设计专业的9所高校为样本[6],采用抽样统计方法,对九大能力与外部需求进行匹配分析,重点对我校现有2013,2014,2015级的共计200多名学生能力进行统计分析,形成能力与需求的概率分布。

如下图2所示,可以客观了解到现有阶段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在哪些方面,从而针对性的开展课程体系的建设。

3. 针对性的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建立闭环的滚动机制。

通过上述分析后,在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教案设计上,划分为专业基础、产品、家具、学科工程实践四个学科群,确定每个学科方向的关键课程并由教师完成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建设应包括教学大纲、教案、教材、课件制作与共享等方面的内容。如表1所示:

同时,为了不断的循环提升整个课程质量,使得能够敏捷反映外部需求,我们建立了一套基于PDCA的课程设计(Plan)、课程建设(Do)、课程评估(Check)和课程改进(Action)的滚动机制[7],每学年进行一次教研室头脑风暴,同时通过网络评估收集企业、学生的反馈建议,对课程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修改。

(二)积极拓展实践基地,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常态化模式

世界上第一所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包豪斯学院就是强调学生在工程中动手工作[8],在包豪斯里,以车间为教学中心,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培养的学生也能真正的符合企业“胃口”。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简·拉普里也曾说过:“艺术与设计教育的根本途径就在于创造性实践的培养,对创造性实践的培养就应该落实在个体以及他们各自所感兴趣的工作领域内。”因此,工程实践建设一是建立本专业之外的第二课堂,是让学生真正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基地的建设应该让学生融入到社会的洪流中,只有在企业实际参与项目才能真实感受到能力差距,才有提升的动力。围绕尽量做到“一生”一企业、“一生”一岗位的目标,本校实践基地的建设依托四川省级特色专业、四川家具产业园、四川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卓越工程师实施计划等优势资源,多举措并行,逐步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实践体系,目标是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中来,在学习的中了解社会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举措:

一是深化课程内容改革,集中教研室智慧,与企业合作,编写工程实践教材;如家具企业生产实践教材就是典型例子,该教材取之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完善,目前已经荣获校内优秀工程实践教材一等奖,正在申请省级教学成果奖。

二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整合学习。将原先分散在各门课程的少学时实验,按照课程优化组合,形成独立完整的交叉学科综合专题设计,进行从课堂汇报、设计报告到实践成果的综合评定成绩,完善了实践课程的系统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三是引人企业老师负责课程教学,同时建立校内任课教师进入企业实训的机制,目前校内每一位专业课教师都已到企业进行了实践学习,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这种企业、学校交叉课程体系实践型创新教学促使学院与企业的零距离沟通,使学生走出课堂,在设计的思维方式上起到创新和推广的作用,同时也满足企业需求逐步实现企业向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订单式”[9]培养,增加学生就业率。

通过参与到公司实践基地的实际的工作中,学生爆发的创新思维获得了丰硕成果,完成了许多优秀的项目或作品。如:成都洛可可的儿童成长储物箱项目,成都浪尖负离子加湿器项目,深圳翰唐家居“梅”系列实木家具设计等。通过这些项目参与以推动以学生以中心的自主研学,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设计应用能力协调发展。

四、结论与展望

高校培养出来的工业设计人才能否满足社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是工业设计专业办学成败的关键。从共生的视野来看到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进和提升有利于发挥市场对学科建设的推动作用;对进一步完善工业设计课程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和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科竞争力。本研究对于工业设计课程体系和实践性实践人才培养的整体发展是一种有益探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工业设计专业必须能够敏捷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培养体系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本文提出了基于共生理论的CDIO工业设计教学模式,从市场需求驱动来构建课程组织与体系、工程实践基地的建设,从实战的角度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产学研协同,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本研究对于工业设计专业体系的发展是一种有益探索,对学科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共生理论,CDIO,敏捷性,工业设计,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孙志学.产品敏捷工业设计过程创意知识获取方法[J].机械设计,2015,32(3):115-117.

[2]曾富洪,李泽蓉.基于QFD理论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J].工程设计学报,2009,16(6):415-420.

[3]徐军辉,李世国,李彬彬.浅论产品交互设计的共生理论[J].大众文艺,2011,(23):77.

[4]陈岸瑛,朱亮,李馨.简·拉普里谈学院设计教育[J].装饰,2009,(12):80-86.

[5]方晓风,王小茉,朱亮.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长费凯傅爵士教授访谈[J].装饰,2009,(6):42-43.

[6]吴丹,杨随先.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四川省工业设计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考[J].机械,2014,41(10):43-48.

[7]魏军.基于项目质量管理的工业设计评价体系的构建[J].价值工程,2013,(09):34-36.

[8]曹恩国,邓嵘,张寒凝.工业设计专业实践型交叉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创意与设计,2014,(06):63-66.

基于共生理论的CDIO工业设计教学模式探究论文 篇3

[关键词] 信贷配给生态工业园区共生融资模式

一、生态工业园内企业的界定

根据生态工业园区对入园企业的客观要求,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的组建原则应是围绕某一主体企业,且是由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而组成的群落。这里的所围绕的主体企业,就是指园内关键性大型企业,就是园内企业的总体构成必须能够形成组织模式所围绕的中心。而其他的下游企业,包括制造企业和服务类企业统称为园内非主体的中小企业。虽然生态工业园区内所包含的主体企业并不一定只有一个,但从总体上看,可以概括的认为生态工业园区是由两种类型的企业所构成,即主体企业和非主体企业。

二、通过信贷配给理论解释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问题

按照Stiglitz和Weiss在“信贷配给”理论中的分析,信贷合约与其他交易合约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在于其面临着“道德风险”(Moral Hazard)与“逆向选择效应”(Adverse Selection Effect)的制约。Stiglitz和Weiss将信贷合约中的道德风险及其逆向选择效应归结为信贷市场信息不完全这一性质,或信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特点。而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在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非上市公司范畴的中小企业,其产权多为私人所有,企业形式多为独资或合伙,其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二为一,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投资者已经内化为企业的内部人,他们对自己资金使用的效率和信用能力有内部财务信息优势。

具体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加以阐述。信贷配给的基础是违约风险,霍奇曼模型考察了一个风险中性的银行与企业签订的单期贷款合约。企业投资项目的可能结果为x,其中k

其中δ为完全竞争存款市场上固定利率,第一项为出现违约时银行的收人X,第二项是货款全部偿还时的收人(1+r)B,第三项为银行的资金成本,第四项是银行监督成本。银行的决策变量为贷款报出利率r和贷款规模B。银行对借款人的贷款提供曲线即为在每个借款利率r上相对应的所提供的贷款规模。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上并存许多金融机构可视之为近似完全竞争),提供曲线就是银行预期利润Φ为零的合约的零利润轨迹;如果银行处于垄断时,该提供曲线可看作是银行预期利润Φ为某一常数的合约的固定利润轨迹。

三、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共生融资模式抑制信贷配给

1.园内企业联盟抑制信贷配给

生态工业园区内各个企业之间,出于共同的交易利益和彼此相互需要而实现联合,通过物料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而形成了工业共生的企业联盟关系。园内共生企业所形成的借款人联盟实际上是虚拟企业联盟,并不具有实体性,而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园内企业(特指非主体企业-中小型企业)在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时,并不是以群体的状态出现,而是以个体的形态接受银行贷款 ,但是园内形成的虚拟借款联盟可以影响其借款融资的程度。

生态工业园区的虚拟借款者联盟能降低贷款利率,降低信贷配给。在借款者联盟体里,这些借贷市场的集体特征尽管每一组的个体实质上依然有信贷配给的存在,因为导致信贷配给的逆向效应和道德风险依然存在,但虚拟借款者战略联盟可引发低利率和信贷配给的清除。在每一个联盟里,参与借款的中小企业者虽然没有偿付每个联盟企业债务的责任,但他们自己受到园区整体声誉的影响,这种影响形成一种潜在监督作用,敦促并且激励着借款人偿还贷款。

2.园内企业共生信用减少信贷配给

(1)园内企业之间的共生信用。共生信用外部性,即共生信用的积极效应(或信用网络经济),突出表现为交易成本的降低。交易过程是交易双方的动态博弈过程,由于交易各方对劳动分工知识和交易知识掌握的有限性,使得他们在面对复杂的交易时,无法穷尽所有的可能。交易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引发了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问题。交易双方对有关副产品及供求信息了解的不充分,使得协商和决策的成本增加,这是共生网络存在的前提;交易的一方对另一方信守契约程度的缺乏了解和机会主义的行为倾向,使得监督成本和执行成本存在,而且有可能很高。生态工业园的信用网络可以减少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行为,使影响交易各方的各种因素和行为成为可预见的或部分预见的,以促使交易双方顺利完成交易。这样,有效降低银行贷款前的信息成本,扩大了园内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放松对企业的信贷配给。

(2)园内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用。生态工业园追求的目标是从原料、中间产物、废物到产品的物质循环,达到资源、能源、投资的最佳利用和园区内整体发展的集合效益而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最佳效益。生态工业区在最大化企业经济绩效的同时最小化参与厂商生产与服务行为造成的环境影响,亦即最大化其生态效益。所以,园内企业整体具有较强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企业形象。根据KMRW定理——声誉模型得到:将参与人外生的假定具有合作倾向并非合理,但是大多数的合作发生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对于一些长期的交易关系中,交易各方都会致力于建立形象与声誉的建立和维护,这些声誉在短期看来是无论如何也是不经济的,但是长期的合作收入流的补偿说明,这种声誉的建立是最优的选择。

对于缺乏抵押物和没有完善市场化的担保机构的中小企业,加入生态工业园区可以减少银行对其的信贷配给,是有效解决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创新。

参考文献:

[1]Sriglitz,Joseph E and Weiss,Andrew:1981.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1(3) pp393~410

[2]菲利普·莫利纽克斯,尼达尔·沙姆洛克:金融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基于共生理论的CDIO工业设计教学模式探究论文 篇4

一、引言

纵向关系治理是指为完成产业链上下游交易所形成的纵向环节之间的组织关系和制度安排,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的选择关系到上下游企业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的流动,对于协调与处理产业链上的纵向关系,推动产业升级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问题的研究已形成诸多不同的视角:古典经济学的企业分工理论主张分工的规模经济和交换倾向是新企业产生的前提条件;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势力观从技术专属程度和垄断控制势力角度解释产业纵向关系;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观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建立了研究组织安排的标准分析框架;新兴的企业能力理论则从管理学角度引入企业异质性假说来分析企业能力与企业边界之间的关联作用。上述理论为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问题的探讨提供了多种有益的思路,但多数研究将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看做相对独立的个体,没能将纵向关联企业作为一个复杂的共生系统来看待,忽视了其相互之间存在的共生关系,也就没能得到更为全面的纵向关系治理模式。

共生概念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最先提出,他认为共生是相互性活体营养性联系,是一起生活的生物体某种程度的永久性物质联系[1]。共生理论早期主要应用于生物学领域,在美国生物学家马格里斯发展了细胞共生学后,共生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共生理论与产业生态学的融合是其在经济学领域最普遍和最直接的应用,不仅拓展了共生理论的研究范畴,也为某些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解释提供了新思路,产业共生就是在融合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研究方向。产业共生是指产业内作为独立经济组织的企业之间,因同类资源共享或异类资源互补所形成的共生系统,该系统促进了产业链横向或纵向、直接或间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本文拟把共生理论引入到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的研究中,将上下游企业看作共生系统的基本单元,通过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和共生关系的考察探讨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由于汽车产业内部企业间的纵向结构与横向服务相对完整,纵向关系特别是整车制造与零部件制造环节的生产组织有着较为鲜明的共生特征,因此本文的研究将围绕汽车产业展开,根据美国、欧洲和日本汽车业的共生关系及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为中国汽车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的选择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二、产业共生系统的构成要素

在共生理论框架下,纵向关联产业可以被看做是一个复杂的共生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决定着产业共生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共生关系。下面就以汽车产业为例分析产业共生系统的构成要素[2]。

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系统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是共生系统的物质基础。共生单元可分为同质和异质两类:同质共生单元的性质和功能相近,具有替代性特征,相互间存在竞合关系;异质共生单元的性质和功能差别明显,具有互补性特征,多呈现和合关系。汽车产业作为一个共生系统,其共生单元包括整车制造商、零部件(配件)制造商和零售服务商,各共生单元分别位于产品价值链的上下游环节,生产和经营功能互补,属于异质性单元。由于整车制造商同零售服务商之间的关系较为独立,一般采取直营店销售和特约零售商销售的方式,因此本文所研究的纵向关系治理问题重点围绕整车制造商和零部件制造商展开。

共生模式是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是对共生系统各共生单元间联系方式及强度、物质信息交流和能量交换的直观反映。从行为模式角度看,共生关系可以划分为寄生共生、偏利共生和互惠共生三种。在寄生共生关系中,作为共生单元的寄生者与寄主之间存在双边单向交流机制,寄生关系虽不一定对寄主有害但多有利于寄生者进化而不利于寄主进化;在偏利共生关系中,共生单元之间存在双边双向的交流机制,通常情况下共生关系对其中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但当获利方的进化创新对非获利方没有补偿时即认为对非获利方不利;在互惠共生关系中,共生单元在双边或多边交流机制的基础上具有进化同步性。对应于汽车产业共生系统,当整车制造商通过直接投资兴办或兼并收购的形式控制上游零部件制造商时,零部件制造商作为汽车产业集团的内部科层而存在,作为共生单元的整车与零部件制造企业之间呈现出寄生共生的关系;当零部件制造商通过市场化交易下的竞标及订单方式谋求与整车制造商合作时,交易的完成需要通过双方讨价还价来实现,整零制造商之间为偏利共生关系;当整车制造商同零部件制造商在市场化交易框架下形成了一种网络化的长期合作联盟时,二者依靠互补的资源优势共同应对多变的市场需求及市场竞争,体现为互惠共生关系。

共生环境是共生系统中除共生单元之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包括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等。共生环境是共生系统的外部条件,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其对共生单元行为模式的影响通过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来实现。根据共生环境对共生单元作用效果的不同,可分为正向环境、中性环境和反向环境。在汽车产业共生系统中,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量和偏好的改变、汽车产业所面临的市场状况、相关行业的发展和政府的政策导向都属于共生环境的范畴。不同于共生单元和共生模式,共生环境是共生系统的外生变量,但共生环境对于共生系统能量的形成和提升同样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共生环境有助于共生单元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如果不适应共生环境,共生系统的功能和效率将受到制约。

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共同决定了共生系统的条件、性质和特征,也决定着共生系统动态变化的方向和规律。如果以向量代表共生关系代表共生单元,代表共生模式代表共生环境(其中 分别为正向、中性和反向环境),则产业共生系统的构成要素可以表示为图1。由于共生系统内所有要素间的共生关系都是一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的组合,因此向量还可以表示为。其中,共生模式是共生关系形成的关键:一方面,共生模式直接决定了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生产交换关系,是界定共生系统类型的标志性特征;另一方面,共生模式反映了共生单元与共生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程度,是判定共生系统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

三、汽车产业的共生关系:以美国、欧洲和日本为例

迄今为止,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已经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先后形成了美国、欧洲、日本三个世界汽车工业中心。从决定整车制造商与零部件制造商相互关系的共生模式角度看,以美国汽车工业为中心的时代对应于寄生共生关系,以欧洲为中心的汽车工业时代属于偏利共生关系,而以日本为中心的汽车工业时代则对应互惠共生的整零关系模式[3]。基于不同共生关系建立起来的产业共生系统中,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见表1)。

(一)美国汽车产业的寄生共生关系

19,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建立的T型车生产装配流水线标志着美国作为世界汽车工业中心地位的形成。在以流水线方式为核心的大批量汽车生产中,整零制造商之间形成了寄生共生的合作关系。作为寄主的整车制造商和作为寄生者的零部件制造商以异类共生单元形式共同串接成了汽车产业的生产链,其关联作用是依照流水线进程的先后顺序且只存在着单向关联。同时,作为同类共生单元的一系列零部件生产机构之间有着明确的生产分工,不会出现重复建设情形,很少存在竞争关系,相互间多是生产环节上的合作与衔接。

在寄生共生模式下,以流水线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汽车生产中,厂商将最终的整车产品投入市场,共生单元在中间生产环节往往只存在单纯的物质流动而不产生价值增值。整车制造商与零部件制造商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在纵向一体化的框架内,共生单元的关系较为稳固,作为寄生者的零部件制造商十分依赖寄主整车制造商,零部件制造商的进化发展不会对整车企业造成伤害,但往往要受到整车设计和生产的制约。以企业科层形式存在的共生单元间接应对共生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市场需求、竞争状况、关联产业以及宏观政策的变动可以传达到一体化企业,但无法直接影响共生单元。共生单元由于受到企业科层结构存在形式的局限,也无法直接对共生环境产生反馈作用。

(二)欧洲汽车产业的偏利共生关系

二战后,设计新颖、款式多样的欧洲车企逐渐超越了美国车企,世界汽车工业中心也因此转向了欧洲。设计和款式上的革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欧洲汽车产业中整零制造商之间的偏利共生关系。在以产品多样化为特征的偏利共生系统中,作为获利方的整车制造商和作为非获利方的零部件制造商都是以市场化条件下的独立经济实体形式存在的,双方构成的汽车产业链是在市场化交易与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关联作用具有市场交易的双向性与多回合性,而作为同类共生单元的零部件生产商之间由于生产和技术的相似性,存在极强的相互挤占和竞争现象。

在偏利共生模式下,以独立实体形式存在的共生单元在以市场化交易为主要生产合作方式的汽车产业链中,不仅存在着物质流动,也会产生价值增值。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建立起来的整零关系,在成本和利益因素的驱动下较为脆弱。零部件制造商往往会遭受整车制造商施加的转嫁成本,从而成为共生模式中的非获利方,而作为获利方的整车制造商在转嫁了制造成本的同时还会收获上游零部件厂商之间相互竞争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包括中间产品设计的革新以及性能的改进等。在共生环境方面,整零制造商通常直接应对共生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市场需求、竞争状况、关联产业和宏观政策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厂商的经营决策,而共生单元对共生环境的反馈作用则体现在产业层面,但多是产业内部企业间的替代与挤占,对共生环境的影响较为有限。

(三)日本汽车产业的互惠共生关系

20世纪70年代,注重品质、生产精益的日本汽车业成为了新的世界汽车工业中心。在以“丰田模式”为代表的日本汽车产业中,整零制造商形成了独特的互惠共生式产业共生系统,作为共生网络节点的整车制造商和零部件制造商以市场化条件下集团或联盟框架内的独立实体企业形式存在,二者所构成的汽车产业链是在集团或联盟框架下广泛的合作网络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关联作用具有紧密、复杂和多向的网络结构特征。作为同类共生单元的零部件制造商出于共同利益的考虑,相互之间存在良好的交流与协作。

在互惠共生模式下,共生单元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流动以及价值增值是在复杂的合作网络中产生的,整零制造商基于共同生存战略和互惠利益形成了长期合作关系,其稳定程度介于偏利共生和寄生共生之间。互惠共生下的共生单元在网络化的共生合作框架中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且任何一方的发展演化都会通过网络机制对其它参与方产生积极影响,从而达到协同提升的效果。共生环境方面,集团或联盟框架下以独立实体企业形式存在的共生单元通常也不直接应对共生环境的作用,市场条件、竞争状况、关联产业及宏观政策的变动首先影响集团或联盟层面的经营决策,进而通过网络路径传导到共生单元。反之,在基于互惠共生关系所建立的网络合作模式中,各参与方有着极为相似的利益追求和共同的价值目标,所形成的汽车生产集团或战略联盟在整个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系统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市场地位,其对共生环境的反馈作用较为明显。

四、汽车产业的纵向关系治理模式

汽车产业具有一条从原材料供应到零部件及整车生产,再到汽车销售和修理,包含诸多生产和服务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其中零部件生产商和整车生产商之间的纵向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汽车产业的绩效,而纵向关系治理就是对纵向交易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所进行的构建与设计。根据汽车产业共生系统的分析,整零制造商之间的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由共生关系决定,结合美国、欧洲和日本汽车产业的不同特征,纵向关系治理也呈现出不同模式[4][5]。

(一)科层式治理:美国汽车产业纵向关系治理模式

在以福特T型车为代表的美国汽车生产中,实力弱小的零部件制造商为了适应大批量生产的需求与整车制造商形成了科层式的纵向治理模式,即具有企业内部科层结构的纵向一体化模式。科层式治理模式下,产业链上游的零部件制造商依赖于下游的整车制造商,作为治理客体的零部件制造商对于整车制造商下达的管理指令有很强的执行力;处于主体地位的整车制造商能够有效地管理零部件的生产,在确保上游中间产品供应的同时对资源特别是具有知识产权的资源起到了有效保护作用。科层式治理以主导企业为核心在企业内部自行组织产品开发和投入品生产,物质、信息和能量的流动属于科层结构下的单向流动:整车制造商提供具体的生产规格参数,拨付专门的设备和原材料采购资金,委派专门的监督管理人员从而控制了零部件制造商的整个生产活动;零部件制造商只能按照既定规格要求生产中间产品,并以等于或接近成本的价格提供给整车制造商,由此大大降低了纵向产品交易的成本。

早期美国汽车产业科层式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的出现,受到整零制造商之间寄生共生关系的影响:实力弱小的零部件制造商无法达到单独进行产品设计开发的要求,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下游合作方引导并组织其产品生产;同时,实力相对较强的整车制造商也很难在一体化企业外部找到能力足够强大的,既能满足其大批量生产需求又能够有效保护设计生产专利的零部件供应商,科层式治理成为较为理想的选择(见图2)。在科层式治理模式下,寄生者与寄主能够建立长期稳固的寄生共生关系,有利于对整个生产环节中的复杂投入品、成品以及知识产权资源的有效控制。当然,作为寄生者的零部件制造商很难在该治理模式下产生足够的自主研发激励,零部件生产和技术创新受到很大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

(二)领导-市场型治理:欧洲汽车产业纵向关系治理模式

在欧洲汽车产业中,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的零部件制造商谋求市场化条件下的纵向合作,而实力较强的整车制造商则发挥其在产业生产中的领导作用,二者形成了领导-市场型的纵向治理模式,即订单式的领导控制与市场化的有效竞争相结合,整车制造商依靠订单契约领导着与零部件制造商之间的.市场化合作(见图3)。领导-市场型治理的前提是市场化交易,零部件制造厂商开始以独立实体企业的形式存在于市场化条件下,但在纵向关系中处于客体(被领导)地位;为数不多的整车制造商依靠其拥有的买方订单决定权占据着主体(领导)地位。在领导-市场型治理模式下,整车制造商公开具体的产品指标和采购数量,在寻求合作伙伴和建立契约的过程中,一方面会充分比较上游供货方的生产能力和制造技术,促使零部件制造领域内形成有效的竞争,另一方面会对上游被领导企业形成利润压榨和成本转嫁。零部件制造商在尽力满足产品质量及设计要求的前提下,为了能够在市场化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并获取订单,不仅要承担自身研发活动的风险,还要承受生产订单可能带来的采购、仓储和物流运输等预付成本。如果缺乏外在的补偿机制,单纯的领导-市场型治理的利益分配是不均衡的,主要参与方之间将产生讨价还价等交易成本。

领导-市场型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的出现,受到欧洲汽车产业整零制造商之间偏利共生关系的影响。具体来说,为了实现汽车产品的多样化,实力强大的整车制造商集中精力开展整车设计革新,迫切需要通过订单契约实现零部件生产环节有效的市场化运作,降低中间产品的生产组织成本;同时,实力较弱的零部件制造商为了生存需要不得不加速零部件产品的生产技术革新与产能升级,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在偏利共生关系下,领导-市场型的治理模式成为零部件制造商和整车制造商纵向关系治理的必然选择,尽管该模式中的获利方(领导厂商)和非获利方(被领导厂商)的共生关系较为脆弱,但由于引入了市场化的交易手段,促进了零部件制造企业的有效竞争,对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模块-关系型治理:日本汽车产业纵向关系治理模式

在以丰田公司为代表的日本汽车生产中,零部件制造商具有强大的研发实力,能够与整车制造商开展平等互利的合作,不仅使整车的设计生产趋于模块化,而且整零关系也实现了系统性的网络化合作,形成了模块-关系型纵向关系治理模式,即局部的模块合作与系统的产品开发相结合,整零制造商对于复杂的产品规格和标准信息存在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见图4)。模块-关系型治理模式的关键在于合作网络的搭建,逐步发展壮大的零部件制造商与整车制造商实力相当,有能力为整车制造提供模块化产品。整零制造商的双边关系不再是相互制衡,更多地体现在系统性的产品设计和开发合作上。在模块-关系型治理模式下,虽然参与方对合作的最终结果和产品特征可能都没有清晰的概念,但却在只有共同参与到一定的组织关系中才能解决整车设计和生产问题方面达成了共识。整零制造商在技术、信息和资金等领域开展全面的合作与共享,整车制造商会参与零部件设计与技术升级的过程,零部件制造商通过自主研发提升产品性能的同时也将对整车设计制造提供建议。该种治理模式的形成一方面受到经济全球化和生产全球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来自于以丰田公司为代表的日本汽车产业追求“精益生产目标”的引导。

模块-关系型纵向关系治理模式是由日本汽车产业内部实力相当的整零制造商之间的互惠共生关系所决定的。为了实现精益生产目标,整车每个模块部件的设计生产都须达到较高的水准,这就要求整车制造商与零部件制造商之间实现系统性的开发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各方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技术、信息和资金在复杂的合作关系网络内流动,无论是整车还是零部件制造商都是合作网络中不可或缺的节点。因此,模块-关系型治理成为最适合零部件和整车制造商互惠共生关系的一种纵向治理模式,不仅有利于参与方形成较为稳固的共生关系,促进生产要素在共生单元之间广泛的交流合作,而且能够使各方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激励了共生系统潜在能量的发挥,极大地推动了汽车产业的进化。

五、结论与启示

在全球化生产的背景下,产业链上的纵向分拆与重组现象日趋活跃,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模式对于推动产业升级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共生理论的视角,对产业共生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了讨论,以美国、欧洲和日本汽车产业为例比较分析了寄生共生、偏利共生和互惠共生等三种共生关系的特征,进而探讨了不同共生关系下的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模式,得到如下结论:科层式治理适于存在寄生共生关系的纵向关联产业,在一体化的企业科层框架下,对纵向环节的生产组织和物质交易有着很强的控制力,能够有效地保护自有产权资源;领导-市场型治理符合具有偏利共生关系的治理对象,一方面发挥了领导企业对于纵向关系的控制作用,另一方面也在一定领域内引入了市场化的有效竞争;模块-关系型治理有利于存在互惠共生关系的纵向关联产业,通过模块合作实现大的生产部件的精益生产,采用关系型的系统合作开发又能使得最终产品具备更好的性能,参与方在获得共同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发展。

基于共生理论的CDIO工业设计教学模式探究论文 篇5

关键词 CDIO 实践教学 信号工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CDIO工程教育模式导读

CDIO工程教育模式起源于发达国家工业界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目的是摆脱工程教育与实际工程能力培养脱节的问题,它是在2000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大学组成跨国研究团队,参照工业界的需求以及美国工程教育认证权威组织ABET的标准EC2000制定并创立的,其中C代表构思(Conceive)、D代表设计(Design)、I代表实现(Implement)、O代表运作(Operate),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较好地满足了产业对工程人才质量的要求。CDIO模式下的培养目标是符合产业需求的,这个目标是全方位的,它不仅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还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维创新、团队协作沟通能力以及自我学习能力等职业综合能力,涵盖了在组织中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全部能力。

2 应用CDIO模式进行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我院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具备从事铁路信号工岗位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技术人员。在《信号工国家职业标准》中列出了对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的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测试检修设备能力、处理故障能力、施工作业能力以及技术管理和技术培训能力(技师、高级技师),从中透射出信号工岗位是一个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技术性岗位,工作内容既包括按规定作业程序进行设备日常检测,也需要进行故障查找处理以及工程设计与施工,由此可见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不仅要强调动手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分析处理能力,避免机械地按照老师给出的既定方式进行实验实训,陷入“知道这么做,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的境况,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应用CDIO理念,是一种符合要求的、并能达到预期培养目标的模式。

3 基于CDIO模式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与实施

本专业课程内容的选取是跟企业现场岗位知识技能紧密联系的,在实践教学环节设计过程中应当结合CDIO理念并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最终确定合理的实训项目内容,准确定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形成“以岗导学、依岗强技”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特色。

同时,使学生具备工程实践能力是CDIO反复强调的,实际上,在CDIO模式下,每一个实践环节也都可以采用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四个阶段来实现,如图1所示,下面就以铁路区间自动控制系统维护课程中的实训项目之一“自动闭塞四线制改变运行方向电路施工”为例说明CDIO模式实践教学实施过程。该项目在区间信号一体化实训室进行,基于ZPW-2000A无绝缘轨道电路试验系统,指导教师为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企业兼职教师各一名,采取铁路电务工程部门工作组织模式,指导教师任项目负责人,学生扮演项目组组长和技术人员。

3.1 构思阶段:明确任务,即要学生明白准备做什么

教师下发工作任务单,要求按照四线制改变运行方向电路的组合配线图表完成一个组合的内部配线及组合侧面端子的配线,并进行导通试验,最终能够正常投入使用。这一阶段,由教师提供电路原理图,将实训系统电路组合中各个继电器的具体位置和实现功能进行实物对应讲解,并回答学生疑问;学生在此基础上自主探究,通过查阅教材、资料,相互交流,进一步熟悉电路图,懂得组合配线表的制作方法,明确完整的任务要求。

3.2 设计阶段:任务准备,即要学生计划准备怎么做

学生分组建立项目小组,推选项目组组长,进行任务描述,明确任务目标,然后各小组对任务计划进行讨论,根据以往的实训经验,设计制作组合配线表、探讨配线、焊接方法,并向教师反馈。对于学生提交的计划,教师仅给予点评和提供参考意见,对于需要修改的地方,告诉学生查阅哪些资料,让他们自己从中找到更好、更合适的方法,反复推敲最终确定项目完成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3.3 实现阶段:项目实施与监控,即学生分工合作按照计划完成任务

各项目组根据设计步骤循序渐进实施项目工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进行工程监理监控,对学生不规范、不安全的做法给予纠正并指出工程施工不按要求实施的危害性,学生在完全真实的项目施工中感受到现场工作的氛围,加深对配线、走线、焊接、扎把等工程技能的学习和认知,大大增强实践动手能力,避免专业核心課程的技能学习出现“纸上谈兵”的情况。

3.4 运作阶段:评价任务完成情况,即学生自行反馈,教师进行检查评判

施工结束后,学生按照计划书自行进行开通调试,发现故障时通过查阅资料、咨询教师、讨论分析逐一解决,进一步掌握设备维护知识,最终完成导通,系统能够正常使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技能得到提高。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对整个工程进行验收,会同小组成员对完成情况做出总体评价,同时组织各小组自评、互评,根据考核评价表给出施工成绩。

最后,整个项目结束之际,还要进行与岗位技能鉴定一致的实作考试,考查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够按照正确的故障处理程序,独立处理一个断线故障。

4 结语

CDIO工程教育模式最大的特点是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实践环节,学生能够真正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方法,培养系统思维能力,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岗位职业能力,达到与企业无缝连接,“双证”获得率明显提高,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刚.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5.

[2]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号工国家职业标准[S].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12.

基于共生理论的CDIO工业设计教学模式探究论文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共生理论

中图分类号:G41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0-0027-03

《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是依托网络媒介表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及其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称。《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复杂,需要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协同合作,这与生物共生进化现象有很多类似之处。本文以共生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共生特征,探究《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路径。

一、《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共生性特征分析

1.共生理论及共生的特征

“共生”概念首先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提出的。指由于生物生存的需要, 它们之间必然按照一定的模式互相依存和相互作用, 从而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1]后来共生现象被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以共生理论来阐释社会现象,借以探寻对社会共生现象的理性思考。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共生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事物共生现象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本质特征:

(1)多元共处,异质互补。(2)竞争合作。(3)共同进化。

2.《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共生性特征

比对事物共生现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过程表现出明显的相似特征。

(1)多元共生性。《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丰富,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种学科。《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不是单元素的个体, 而是一个汇聚多元素的统一整体。它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等要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多学科性和网络课程建设的多元素性表明,《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有着多元共生的结构体系。

(2)个性差异性。共生不等于趋同。相反,各具特色个性、相互补充,才有共生可能。《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庞杂,涵盖面广,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富有变化,差异性大。同时,教师之间的教育背景、教学风格和学生素质也存在显著的差异。依托网络平台,建设《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要求利用这种差异,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形成共生优势。

(3)开放融合性。仅有差异不一定形成共生关系,个性差异性是形成共生的基础,融合是共生的实质。这一融合不是相互同化,而是彼此之间差异互补, 在融合的过程中坚守特色和形成新的差异。网络课程的结构具有开放性。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下,建设《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需要高校相关部门、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师、教育技术人员等参与和合作;需要融合多学科的知识和资源,在课程生态链中形成自己的特色;需要吸取先进教学经验, 整合优秀的教学改革成果。这种融合不是简单拼凑,而是保留特色,互补优势。

(4)共同进化性。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网络课程具有资源共享性、学习自主性、课程结构开放性、学习协作性等特征。从共生进化方面讲,《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好了,不但可以发挥共生教学资源的优势,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就单门课程而言,可以进化为精品课程,推广到全国。并且,这种进化是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学校之间、教师之间、课程之间的物质、信息、能力交换,推动课程建设水平提高,并形成良性循环。

二、影响《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共生建设的因素分析

1.教学资源整合共享的“软肋”

做好教学信息的甑别取舍,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是建好《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重要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涵盖了政治学、经济学、哲学、伦理学、文学、史学等众多学科,教学资料信息海量呈现。在《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开发实践中,网络课程开发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定义、分类和开发教学资源, 使不同学校、不同网络系统的“形势与政策”网络教学资源自成体系,存在“资源割据”和“资源孤岛”现象,资源整合缺乏合作性和共享性。

而一些网络课程开发者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训练与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在《形势与政策》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上,常常出现重技术设计,轻教学设计等现象,比如开发的教学素材、教学课件、题库等教学资源,多偏重于课堂辅助教学,适应于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资源很少;教学资源陈旧,与不断变化的“形势”脱节;教学内容简单堆砌于网页,缺乏科学导航等等,导致教学资源的针对性缺失,资源难以融合共生,不能满足网络教学的需要。

2.师资队伍共生进化的障碍

网络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文本(包括影像资料、文字等)、网络环境等共生单元共同构筑的共生系统。在这一生态系统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团队成员参与网络课程建设的积极性越高,互动越强,产生的共生能量越大,共生效应就越好。

目前,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组成结构复杂,既有专职的思政课教师,又有不从事思政课教学的兼职教师;有学校党政领导,有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等等。教师之间的知识结构、专业背景、研究特长、教育技术能力等相差较大。从共生的视角来看,如果教师“单打独斗”,校内与校际之间同行缺乏应有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参与制作网络课程的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缺乏一定的互补性,则难以产生共生能量,实现共同进化。

3.教学内容融合共生的“瓶颈”

“‘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宽泛庞杂,实施形式极其多样。”[2]包括“形势与政策”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国际国内形势、社会热点问题等等,教学内容十分丰富。网络课程具有良好的信息兼容性。但是,如何通过网络载体整合多学科内容,建构由繁到简、由难到易的知识结构,并实现知识结构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相互融合共生的目标。这对于信息素养缺失的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与动态性,决定了其课程教材编写的滞后性。一些学校或教师在《形势与政策》教材建设中,没有消解相对稳定的“政策”,没有敏锐追踪不断变化的“形势”,只是拼凑抄袭《时事报告》或者党报党刊已经出版的时事政治文献资料,低水平重复堆积材料,各个学校编写的教材内容与结构体系大同小异,教材变为一以贯之的单亲繁殖,偏离了知识共生、进化的轨道。

4.教学相长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总量持续增长,快速膨胀,信息泛滥成灾。如果师生关系还是定位在过去那种单向线性、间离被动的师徒关系上,教师只是重视构建静态教学模式,师生之间缺乏灵活多样的交流沟通,教师就很难在网络环境下把脉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效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如果网络课程教学内容仅仅是《时事报告》或者党报党刊已经出版的时事政治文献资料的简单翻版,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一如既往采用传统方式,回避网络教学的规律与原则要求,这样的教学要达到师生教学相长,共生共进的效果,无异于缘木求鱼。

三、《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共生建设的基本路径

1.以系统理念整合网络教学资源

如前所述,网络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文本(包括影像资料、图片、文字等)、网络环境等共生单元而构筑的共生系统。《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要以系统论为指导,从有利于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角度,有利于教学相长的角度,科学取舍、优化配置和呈现教学内容,把教材内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方法融入到网络课程开发之中,不同学科教学内容相互渗透与融合,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生,消除“资源割据”和“资源孤岛”现象。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政策”的相对稳定性与“形势”的富于变化性,要求《形势与政策》教材建设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处理好教材出版的稳定性与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之间的矛盾。无论是教学资源建设还是教材建设,都不应排斥校内与校际共生单元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合作,推动“形势与政策”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完善。

2.强化交互与评价功能,促进师生共生发展

高质量的交互功能是高质量网络课程的保证,也是满足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个性化学习,促进教学相长的需要。强化交互功能,首先要完善网络课程师生交互功能模块与知识导航模块的设计。师生交流互动形式要多种多样。比如设置在线习题作业、答疑系统、教学论坛、留言讨论等等。教师要提高网络教学能力,熟练掌握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方法与互动策略,融会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在设计互动问题的时候,把好质量关,抓住“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学生的在线问题,教师要及时回复,以激发学生的网络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网络课程学习主要为异步学习。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实践与学习空间有较强的自主性。建立完善网络课程评价机制,旨在干预、引导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改进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督教”、“督学”的功能,推动网络课程共生建设。

3.教学与教研协同共进,提高网络课程建设质量

《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与技术性。这些特征决定网络课程建设要走教学与教研协同共进之路。教研要走在教学的前面,以研究促教育教学改革。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 把教学研究的科学精神引入网络教学,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自觉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政治素质,在教学与研究互动中促进师生共同进化。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不断创新,呼唤一支具有共生理念的教学团队。要采取措施,鼓励、支持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网络信息素养以及教育科研能力,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如何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研究。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发挥团队合作的智慧,促进网络教学研究,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4.优化共生环境,为网络课程建设保驾护航

良好的共生环境,有利于共生单元发挥能动作用,有利于共生体的形成。形成宽松、和谐的《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的共生环境。一是作为共生主体的学校领导、教学主管部门要重视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教研工作,从政策、人力、财力等方面加大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投入。不但要重视网络课程前期的建设,还要重视课程建成的后期管理与课程的进化发展。二是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以评促教,激发教师在网络课程建设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强化激励机制。对积极投身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成绩突出的教师在评先评优、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参考文献:

[1]刘建生.产学研合作模式再探讨——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103.

[2]李忆华等.微博与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013(3):83.

基于共生理论的CDIO工业设计教学模式探究论文 篇7

摘 要:本系统把"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教学大纲"整合在网络教学平台中,提出搭建网络平台,需求不仅仅局限在功能和信息方面,而更多的转向于前端的界面表现方面。要设计开发出一套界面美观,交互友好的前端界面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很广泛的。本文就基于CDIO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前端设计与制作流程做了深入剖析。

关键词:photoshop技术;网页前端设计;HTML技术;CSS技术

传统的在线学习系统往往功能比较单一,有时仅仅是教学资源的采集,发布平台。本项目为教学活动中信息发布,教学管理,操作实践,测评考核,辅导答疑,交流探讨等各种环节都提供了相应的功能模块。教学任务中大多数活动都能在该平台提供的支持下更高效的地展,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学平台时间,空间的局限性。

本系统充分把“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教学大纲”整合在网络教学平台中,从产品的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等产品研发运行周期的不同阶段入手,旨在使学习者能够体会和适应当代工业生产环境对工程人员的需求。

本项目主要是搭建网络教育平台,主要采用Java EE与

Struts 2框架、Hibernate框架、Spring框架的集成开发。

一、网站定位

本网站为在线教育型网站。建立该网站的主要目的使得学生通过互联网实现自由、自主学习的目的,能够通过网站首页,课程,发现,让学员清楚了解平台所提供的主要信息。 网站栏目清晰明了,网站本身就是平台功能的体现。栏目之间的设定都是在服务于如何让学员更好更方便学习所想要的知识。

二、网站前台建设要求

本网站前台采用css+div,javascript。网页主要体现清爽的感觉,采用白蓝的明色色彩组合,制造出平静恬静的效果,时学生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情学习知识,特效方面,主要采用js方式进行呈现。让网站的一些展示动起来,让网站更有生机,展现不用的呈现方式,让用户在视觉上产生冲击感,提高学习兴趣。

网站的前台框架如下:

主页:以网页静态的方式展示,需要有登陆功能、注册功能、密码找回功能。课程的动态及相关信息在第一时间呈现给学生,提高关注度。

登陆功能:放置在最显眼的位置,让用户第一时间找到登陆位置,曾加用户体验度。

注册功能:放置在登陆功能之后,第二视觉强度,便于用户注册帐号。

产品介绍:本模块主要展示网站的在线产品,产品的相关视频,点击之后就可以观看视频,更多的视屏跳转到新页面。关于我们:每个模块对应网站的相关内容。

注册页面:网站的帐号以邮箱的方式为帐号注册。

登陆页面:网站的帐号以邮箱的方式登陆。

产品介绍页面:本模块主要展示网络课程的相关视频,点击之后就可以观看视频,更多的视屏跳转到新页面。

三、设计说明

本教育网络平台采用AI在WEB前端的开发与应用,对网页的矢量图形进行快速又精确地进行设计。采用PS做WEB美工。首先,建立WEB图,新建文件长度一般都是1920象素这样刚好部满目前最高分辨率的苹果电脑的显示, 高度可以自己按需求定。其次,作图,先打开辅助标尺以保证作图布局的规范行,然后设计WEB布局。WEB页的布局采用平整和层次两种类型。平整布局使得整个页面做出的效果图就像画在纸上一样的画平整。层次布局应用在PS的混合模式中,对整个布局有把握再设计效果图 LOGO BANNER和内容。最后,采用切割技术对Web页面进行调整。在进行储存时WEB格式注意储存为GIF格式,这样文件才会更小。

(一)设计效果。整个页面布局运用上下分栏的方式呈现,采用绝对定位和浮动定位。绝对定位的优势在于,可以精确控制任何元素的位置。浮动定位将块元素和独占一行的元素并列起来,不会让整行只有一个元素。

本网站的亮点在于banner,以简单多变的文字表达出该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理念,提高网络关注度,添加了JS特效来展现课程推荐专栏,图片变化的效果使浏览增添了许多乐趣。

在设计首页时,起初JS代码在不同浏览器兼容性出现了问题,最后采用了jquery框架。布局主要采用分栏的方式,以各个板块展示不同的内容信息。导航搜索框采用js特效进行自动伸缩,当鼠标选中搜索框时,搜索框自动变长,网站风格简约,导航醒目,分栏的布局使条理清晰明了。

(二)列表页设计说明。列表页的重点在内容部分,以图文混合的形式进行排版,另外添加了显示全部的链接,用户可以选择浏览更多的内容。布局主要采用通栏的方式,以各个板块展示不同的内容信息。内容展示分左右两栏,

四、兼容方案的设计

用户通常会使用浏览器访问该网络平台。各浏览器解译网站代码的方式略有不同,这意味着。为了避免网站在不同浏览器中显示的效果会有所差异,依赖于浏览器特定的行为本次设计采用一些方式来确保网站在不同的浏览器中都能正确显示。

(一)使用有效的 HTML 和 CSS 编写网页。有效、易解译的 HTML 可保证网页得以正确显示,而 CSS 可以将网页的外观和内容分离开来,使网页可以更快速地载入和呈现给访问者。本设计使用有效的 HTML 和 CSS 编写网页,然后在尽可能多的浏览器中测试这些网页显示的效果,并使用W3 Consortium 免费提供的在线 HTML 和 CSS 验证工具验证网页,使用HTML Tidy 的工具快捷地清理代码。

(二)指定字符编码,编码置于文档(或框架)的顶部。为使浏览器可以呈现您网页上的文字,本设计始终为相应的文档指定编码。为了避免某些浏览器无法识别文档深处的字符集声明,本设计还将此编码置于文档(或框架)的顶部。此外,为了确保网络服务器不发送相冲突的 HTTP 标头。使用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utf-8 之类的标头替代网页中的所有字符集声明。

(三)使用Flash和富媒体指南,使网页易于访问。本设计按照 Flash 和其他富媒体使用指南进行操作,然后在 Lynx 这样的纯文本浏览器中对网站进行测试。提供针对富媒体内容和功能的纯文本浏览方式,有助于搜索引擎更方便地抓取本网站并将其编入索引,同时也大大方便了使用屏幕读取器等技术访问。

结束语: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本次的大学生创新计划,让我体会到要做好一个网站,前期的规划是最重要的,准备充分才能事半功倍,而不是毫无目的的随心所欲,这是网站开发中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之一。而在网站规划过程中搜集相关资料,并从中分析有用的信息进行整理,这锻炼了我对信息收集整理的能力,将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是有益的。虽然创新设计项目仍有一些不足,但过程中的体验却让我受益匪浅,那对我而言将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让我在今后的学习及工作中有所借鉴,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 曾静娜著 CSS+DIV[M]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10.3

[2] 阮文江主编 JavaScript程序设计基础教程[M] 人名邮电出版社 2010.8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及高年级阶段目标下一篇:网上销售风险分析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