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设计

2024-07-01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设计(共8篇)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设计 篇1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高中化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创造性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上海市松江一中

王灿

提要

本文作者针对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作了有益的探索,认为在上海市二期课改全面推广的背景下,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并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尝试探究了高中化学学科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并通过丰富的教学案例说明了“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能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新型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经历,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积极的个性特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对于如何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时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也具有较为现实的操作意义。

关键词:多元智能、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和课堂学习现状,促使我思考: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同时也提高教师上课的兴趣,激发教师的创作欲望?

2、二期课改新的课程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即:全体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学生可持续的发展。

3、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个性方面;价值观念的趋向;家庭环境;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文化背景;等等。

4、学校对课堂教学实效高度重视,申报了相关市级课题。

鉴于上述几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在上海市二期课改全面推广的背景下,探究高中化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如何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时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具有较为现实的操作意义。但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适合目前的班级授课形式呢?实验证明:“创造性的教学模式”灵活多变,对于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更能发生质的飞跃。

二、理论依据:

二期课改新的课程理念强调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对一般人而言,只要教育得当,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得到相当高的发展。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但在目前的教育体制、选拔方式下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学生的差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依据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明确提出,人类的智能结构是多元的,至少具有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认识等多种基本智能,其形成既有先天的基础,又有赖于后天的开发,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能组合。如果能及早发现孩子的多元智能特点,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每个学生都能学好。因此,正视差异,善待差异,开发学生的潜能,正是推进二期课改的关键所在。

二期课改的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师的教学行为和学校的评价管理机制。这一切,都是为了使每个学生成为成功的学习者。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的日常教学与学生的亲身体验相结合,遵循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的规律,也就是在实施因材施教的同时,还必须“因科施教”,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三、高中化学课的类型:

绪言课、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课、元素与化合物课、有机化学课、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课、定量实验课、化学计算课、化学史课、化工生产课、复习课、习题课„„

四、目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常见模式:

1、情景教学模式;

2、尝试教学模式;

3、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4、“尝试指导——效果回授” 教学模式;

5、协同教学模式;

6、互动教学模式;

7、创造性教学模式; „„

五、“创造性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与人的智能差异不仅在于优势智能的不同,而且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智能组合的不同。一个人可能在任何一种智能上都没有特殊的天赋,但如果所拥有的各种智能和技艺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说不定他或她在担任某一角色时会很出色”。

多元智能理论还认为:“任何一种优势智能的发挥都需要其他智能的配合,通过‘扬长避短’培养出来的优势智能是孤立的,很难达到真正的高水平。”

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是激发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是依据知识、智力、能力和创造力发展及个性培养的原理,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安排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思考,促进学生知、智、能、创发展及个性培养 而建立起来的一套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是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灵活多变的有效教学方式。

1、“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1)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新型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2)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向“会学”转化,在教师指导下使他们具备独立学习能力。

(3)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新颖独特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培养积极的个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重视兴趣、爱好、勤奋、自信、谦虚谨慎、细致、进取心、探究态度等个性特征。

2、“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流程:

基本教学流程是:引起关注——启发思考——发散思维——验证和应用结论(收敛思维)。

3、“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由于每一个人在七种智能上的表现都是不同的,因而学习的途径和方式也不一样。笔者在实际教学教研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例,在这些教学案例中,教师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经历和学习方式,刺激了学生各种智能的不同组合,激发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现将这些案例整理分析归纳如下:

(1)求异法。即指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特异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思考方法。其基本模式是:提出问题---发散思维---选择最佳。

案例1:《喷泉实验原理和应用的研究》(松江区第四中学龚磊开设的一节公开课)

本节课老师以喷泉实验为主题,通过不同的实验和练习,使学生体会及时提取信息的重要性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从而得出喷泉实验的原理,并对原理加以运用。

教学流程:教师演示实验引出课题→提出问题→讨论研究→学生演示实验→讨论研究得出结论知识延伸

教师以演示实验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问题:产生喷泉的原因是什么?将学生的思维自然引入到本节课的主题上。

紧接

着老师出示左图装置,提出问题:①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什么?该装置的原理是什么?

②若改为右图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有哪些?

老师一连串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深入,当学生思维处在异常活跃的时候,老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所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利用喷泉实验的原理,设计一套能产生喷泉或是对该原理应用的装置。通过讨论,设计方案、完善方案,发散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新颖独特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案例2:《测定橙汁饮料中维生素C的含量》(笔者开设的一节市级评优课,荣获了市一等奖)

本节课的教学结构为:

激起兴趣对照比较激活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特点是:运用问题解决模式、探究式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设计、评价、实验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的探究方法为核心,最终实现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设计沿用了课本中的编排思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化学原理——依据原理设计实验步骤——数据记录处理——误差分析。

为了体现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笔者以教材为基础,又跳出教材,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首先通过课前准备:让学生调查、收集、整理、比较松江市售橙汁饮料的品牌、种类及其中所含V.C的情况;查阅维生素C在人体中的生理作用。让学生先对维生素C有个肤浅的了解,从而创设情景,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接着,通过提出问题:食品营养专家是如何测定这些果蔬或饮料中V.C含量的?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从而进入本节课的主题“橙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由于该探究问题的原理异于书上学习的“中和滴定”的原理,所以笔者采用了提供相关信息的方法,一方面培养学生阅读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自然顺利的让学生的思维进行了转化,引他们走上解决问题的轨道,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了更好地理解该实验的化学原理,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发现式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采用了分组讨论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的自主学习方法,然后师生共同参与讨论、评价,让学生从相互的评价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从而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培养了学生将化学原理转化为实验步骤的设计方案的能力。

设计方案确定后,笔者先设计了一个简单的但也是很重要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先在头脑中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淀粉溶液遇碘变成的是这样的蓝色,以避免在此后的滴定操作中滴定终点判断失误。然后再让学生进行主题实验,在实验中,让他们学会合作,共同完成实验。

根据计算结果,我还设计了一组实验思考题:

①假设操作完全正确,你如何对此橙汁饮料进行评价?学生将自己的计算结果与商品标签所给值相比较后回答,从而使学生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②我们测定的是同一饮料,为什么结果不同?你如何对此橙汁饮料进行评价?让学生认识到定量测定中“准确性”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认真的科学作风。③滴定过程中锥形瓶能否剧烈地摇荡?让学生根据所给资料思考、分析、判断,培养学生阅读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

④许多蔬菜中也含有维生素C,想一想,如果长时间煮蔬菜或在蔬菜中加碱,维生素C的含量会增加还是减少?将研究的问题落实到实际生活中,让化学从生活中来,再服务于生活。最后,通过小结的形式将知识再次迁移,使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拓展,思维更加开阔,有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力。在课的最后,进行了知识拓展,让学生体会“滴定法”的广泛用途和较高的使用价值,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对化学持久的学习兴趣。

对于作业的布置,笔者也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实际能力任选一题完成,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2)激疑法。它强调引导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自动生疑、析疑,学会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基本模式是:激疑——辩疑——释疑——存疑。

案例3:《走进化学电池世界》(笔者开设的一节区级评优课,荣获了区一等奖)本节课的教学结构为: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特点是: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实验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的探究方法为核心,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为了体现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本人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处理,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首先通过课前准备:让学生调查、收集、整理、比较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化学电池,并通过查阅电池的发展史、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先对电池有个肤浅的了解,从而创设情景,引他们“进入化学电池世界”。接着,通过解剖常用的干电池,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进入新课的学习后,为了更好地探索原电池的化学原理,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发现式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将教材中的两个实验重新设计改为学生系列探究实验,并结合实验设疑,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探究方法:

实验一: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书上有)实验二: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书上有)

实验三:将铜片、锌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但不接触;

[设疑]为什么上述实验都是锌片上有气泡,铜片上无气泡?写出反应的化学(离子)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实验四:锌片、铜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接触。观察现象。实验五: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同时插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书上有)[设疑]

①铜片上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②既然铜片上产生的是H2,是否说明铜能失去电子?

(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铜若失去电子,应该观察到怎样的现象?)③H+得到的电子从哪儿来?

④锌失去的电子如何传递到铜上?沿导线还是从溶液中,怎样证明?(学生讨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若电子是从溶液中传递到铜上,会有什么现象?)

实验六:锌片、铜片用连有检流计的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检流计指针偏转,说明锌失去的电子只能沿导线传递到铜上。)

[思考]

1、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两极上发生了什么反应?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本质是什么?

2、从能量的角度分析原电池反应中能量的转化形式。

这样依据实验内容层层设疑,辩疑,释疑。将学生的思维步步引向深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结合实验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突破教学难点。不仅如此,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科学探索方法。再通过动画模拟实验,使学生在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本质,从感知表象到内在联系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进一步突破难点。

实验七:利用桌上的水果、金属等材料设计制作一个水果电池。

检查学生是否会组装原电池,学以致用。引导学生从能量转化和氧化还原反应两方面概括“什么是原电池”,归纳“原电池的组成条件”,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实验八:

1、将一粒纯锌投入到稀硫酸中,观察现象。

2、在上述溶液中滴几滴硫酸铜溶液后,再观察现象。解释原因。

[思考]普通的钢铁是铁碳合金,试分析一下,为什么钢铁在干燥的环境中不易腐蚀,而在潮湿的环境中很容易腐蚀?

让学生发现原电池反应的普遍存在,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原电池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动机。了解生活中常用的一些电池。并提出问题:为何要把废电池与其他的生活垃圾分开而投入危险物品入口呢?让学生明白当前电池的发展趋势:开发绿色环保电池。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埋下伏笔。

布置的作业是: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有哪些现象与原电池有关,你能举出例子吗?既 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复习,也是对学生提出的进一步学习、探究的要求,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准备。

本节课围绕着激疑——辩疑——释疑——存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螺旋式的发展。(3)创设问题情景法。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等个性品质。其基本模式是:创设情景——学生加入——总结转化。

案例4:《解读84消毒液》(松江二中教师开设的一节公开课)

本节课一开始,老师手拿一瓶学生都很熟悉的“84消毒液”,抓住商品的标签和说明书这一商品的语言,从解读产品标签着手,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展开教学活动。

由于同学们经历了非典的考验,对84消毒液很熟悉,有强烈的生活体验,作为畅销产品,也是化学技术与经济结合的典范。本节课以此为切入口,启发学生探究理论到实际的复杂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广度得以拓宽,思维品质有所提高。

整个活动,体现了层次分明的两个板块:①解读84消毒液说明书,学习或复习次氯酸的有关性质;②讨论如何将一种物质的性质(即化学原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形成可以使用的商品。前一板块“就事论事”,要求同学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84说明书中的问题,使学过的知识得以内化。后一板块讨论如何把次氯酸的有关性质应用到实际中去,转化商品。这一问题已经超越了学科本身,学生不仅要考虑特定物质的性质,还要考虑经济成本、使用效果、安全问题、使用的方便性等等,思维具有相当的深度。但是学生还是能有所突破的,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由老师加以系统的深化,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构建。达到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等个性品质的目的。

类似这样的课例还有许多,如松江二中尹秀华老师上过的一节公开课《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方案设计》、范汝广老师上的《化学元素的规律》,松江一中许养贤老师上的《探究氯溴碘的性质》、杨溢老师上的《认识二氧化硫的性质》等。

(4)发现法。引导学生根据老师、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围绕一定的问题,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该模式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态度、提高创造智慧很有效果。其基本模式:提出问题----列定假设----验证假设----总结提高。

案例5:《反应物如何尽可能转变为生成物——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崇明中学施永新老师上的一节市级公开课)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本节课重点研究浓度、温度、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结论,在介绍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通过验证演示→实验分析→结论推理的传统学习使学生理解对照实验和控制条件的重要性;在理解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运用推测假设→寻求验证实验→演示分析的探究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高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通过简单实验不能解决问题时,施老师调动学生积极探讨,通过设计与溴蒸汽的实验对照的再创实验使学生掌握创新学习模式,最后归纳总结。整节课打破常规,站在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的高度上,教学目标定位明确,把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引入课堂,注入了新的内涵。语言有特色,具有亲和力,布置作业有特色,体现了厚实的教学功力。调动学生积极性,设计的问题引人入胜,层层深入,大大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会到了不同层次的学习,感受探究、创新的愉悦,真正体现了教是为了学的理念。

另外,松江一中郭宁伟老师上的一节二期课改示范课《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也体现了发现法创造性教学模式的特点。

9(5)导学法。该模式主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其基本模式:引导----自学----质疑----精讲—演练。

„„

我们同一备课组一般都有几位教师,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尝试用不同的教学设计进行相同内容的教学,结果发现运用“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在开始实施时学生的反应较慢,对知识的接受也较为困难,但一段时间后,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活跃起来,上课时的课堂气氛变得更为融洽,学生学习兴趣较为持久,自然化学的成绩也相对较理想。

总之,“创造性教学模式”是依据知识、智力、能力和创造力发展及个性培养的原理,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安排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思考,促进学生知、智、能、创发展及个性培养而建立起来的一套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是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灵活多变的有效教学方式。

但现代教学模式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尽管一种教学模式可能对应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或同一教学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但绝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教学任务的“最佳”教学模式①(沈金润:《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学评价的研究》,见《化学教学》,1998年第9期。)因此我们教师在学习的同时.也应加强研究,开发更多更好且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教育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得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建立教学模式,掌握教学模式,最终是为了超越教学模式。教学既是科学,也是哲学;既是技术,又是艺术。建立某种教学模式,最终都应超越这种教学模式,这才是达到艺术境界的教学,才算是掌握了学模、用模、评模、建模的精髓。”

“根据模式变换原理,可以演化出更多的具体模式;根据模式孕育原理,不断发展其内容;根据模式包容原理,只有形成整体结构的模式,才有强大功能。”

参考资料:

1、《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夏惠贤著(广西教育出版社)

2、《多元智能》美国加德纳教授著,沈致隆翻译(新华出版社)

3、论文《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促进新教材的教学研究》作者;钱秋萍(松江进修学院副院长)

4、相关教师公开课教案。2006、9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设计 篇2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指出,人类的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共8项,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即这些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体现是多元化而不是单一的。

每个人在理解知识和构建自己对事物认识的时候,都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这也是多元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外在体现,是这个理论特别强调的地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个体智能的差异,并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在建构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智能,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在具体环节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求,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顺利掌握知识的同时,学生综合能力也获得提高。下面就以高中《化学(必修2)》中《化学反应速率》一节课的设计为例,阐述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经过了近两年的化学学习,已经对化学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对于化学学科的研究范畴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必修1大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必修2进入了理论的学习,既是对原有知识的总结提升,又为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必修2的教学中,除了知识内容的讲授以外,学科思想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维方式学习知识、解决问题。

为了使实验小组的分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领会,在课前进行了相关智能的调查评估。课前调查显示,学生中有61.8%拥有突出的逻辑数学智能,因此本节课基本概念的教学,设计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构建的方式,在关键问题的指引下,逐步经过讨论和分析形成正确的概念,为进一步的问题探讨奠定基础。同时,85.3%的学生拥有较好及以上水平的人际智能,因此在分组实验的环节中,班内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一方面希望发挥学生的优势智能,为知识的构建创造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希望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建立有效的思维方式,为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设计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形成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进行简单应用。

(2)通过科学实验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并能解释简单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教师引导,体验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方法。

(2)体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从实验现象的获得到思考方法的归纳。

(3)感受学习过程中优势智能的发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会通过化学反应速率的视角认识化学反应。

(2)感受控制反应速率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感受科技发展对人类做出的贡献。

(3)通过参与合作,进一步形成“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设计如图1所示。

1. 环节一:引入

教师通过视频展示生活中常见化学反应的现象,包括“安全气囊的弹出、火灾、烟花、钟乳石的形成、煤炭的形成”,提出反应快慢的问题,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兴趣及思考。视频根据内容配有不同的背景音乐,帮助学生进入情境,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后续问题的展开。

2. 环节二:形成概念

教师先后提出两个问题:“如何比较化学反应的快慢?”“如何定量描述化学反应速率?”学生回忆学过的化学反应,思考常用的能够描述反应快慢的现象,理解“多少”与“快慢”的不同,将已有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为下一步新知识的构建和概念的建立打好基础。在从定性的比较过渡到定量的描述中,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结合物理学知识,能够提出以“单位时间内物质的量的改变量”定义化学反应速率。由此通过实例引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冲突,从而修正前面的认识结果,建立正确的概念。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智能特长,在思维的不断碰撞中将讨论逐步深入,直到形成正确的概念。

3. 环节三: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探究

在本环节中,学生通过分组实验的实施和实验现象的分析,探究4个因素即浓度、温度、催化剂、固体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对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这4个因素的实验设计采取不同的方式:第一步,提供实验操作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验对变量的控制而得出实验目的;第二步,根据实验目的先设计实验,再实施,以引导学生正确合理的思维。由此,分组实验帮助学生高效掌握了重要知识点,培养了学生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本环节完成后,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深化,经历了实验合作,学生的自然认知、自我认知、人际、语言等智能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4. 环节四:知识小结和应用

本环节从生活中举例“不同牛奶包装对应的保质期问题”“洁厕灵的使用说明中兑水的比例问题”“新型食品温度标签的问题”,由此说明课本中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在课堂最后,引导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智能优势,促进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五、学习效果评价

化学的学习,尤其是对于基本概念建立,要求学生有较好的逻辑数学智能,同时,教师引导下的正确思维方式,也能够促进学生逻辑数学智能的发展。因此在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设计为由学生原有的知识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分析讨论,经过引发矛盾继而解决矛盾的过程,逐步构建新知识,形成新的概念。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引导下的从定性到定量,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充分促进了学生的智能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直以来倡导的积极的学习方式。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学生分组实验,为学生创造了更加多元的学习途径。在实验的设计、实施、汇报等环节中,学生的人际智能、语言智能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近距离实验现象的观察也为自然认知智能突出的学生创造了更有利的学习条件。同时,划分实验小组时也考虑到了学生智能优势的互补,即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力求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本节课教学设计在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为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除了传统的形式外,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智能优势,采用思维导图等形式进行小结。

六、结束语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智能体系 实验导论 讨论小组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045-01

目前,综合来看,国内教育发展的方向是多元化教学,在化学教学环节上,化学教师除了对本课程的学习教授外,还需要加强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生的人格形成的教育等。但就化学课程本身的教学来看,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多元化的教学是化学教师需要急需掌握的一种教学技能。掌握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学习能力的不断加强,从而加深对化学课程的兴趣度,加深对理科学科的兴趣点,加深对其他学科的不断探索的兴趣。脱离了实际的教学是一种空谈式的教唆式的教学,多样化的教学体制正在我国逐步建立起来,未来的人才不再是以纯粹的取得好的成绩为唯一的衡量标准,纵观教育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唯有不断的创新,才可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体制,不断以新的教学方式替换旧的固有模式才是教育改革不断前进的动力。

1 化学实验基础性推论

化学实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化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直接的动手能力,在动手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分析的能力,对化学现象的掌握,提供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联想实际当中的类似情景,不断扩展学生的思维边界。探究化学实验是产生的需要借助多元智能教学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系统思维工程,提出课前预习的准备工作,让学生在化学实验开始之前便进入到角色当中去。

但化学实验的实施首先起步于化学基本知识掌握上,即对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点的消化程度的检验,脱离了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化学实验无疑成了无根之木。因此,在化学教学的大方向上,必须要把握住学生的基础教学,有些学生一旦喜欢并且着迷于化学实验后,便脱离了课堂学习,从而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靠,在基本的书面考试过程中很难达到理想的成绩,而在更多的化学实验出现后,由于前面的知识的不牢靠的原因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知识不能很好的弥补,从而使得后面的化学实验无法正常进行。

2 多元智能实验体系

多元智能教学体系的建立是化学实验的新型教学体系的一种,多元首先针对的是单元和双元,不是单纯依赖实验的准备和开始及结果这个普通的实验过程,而是通过对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的探究而推导出如何使学生更能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实验的一种教学方法。

多元智能体系容动手、动脑,交流与合作于一体,重在发挥学生的多种技能的统一体现。通过一个化学实验来展现智能教学体系的宏观控制,在智能多元化的前提下,学生可以参与到整个实验过程,把握实验节奏,将实验当作一个社会小实践来做。在多种思维并存的前提下,不少学生会提出多种实验的可能性,在一个实验团体内,不同的学生负责不同的项目,对于专门负责实验的总体设计者,可以由团体内的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而不同分工的体现反应在较为复杂的实验上。对于学生可以单独完成的小实验,不同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不同思维的交流,提出自己对实验的看法,对于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探讨,都可以实现多元智能学习实验的目的。

化学实验充满了科学性,针对每个不同的化学实验,需要教师提出整个实验的进行过程,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多元智能针对化学实验不是随意的改变其实验步骤以及对实验结果的不重视,而是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利用现代教学的新媒体学习化学实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对于观察事物的细心程度的提高以及严格的科学的实验方法的学习,都是必须的。脱离了实验本身的严肃性而盲目的追求多元化,是一种不科学的多元化。

3 多元智能化的进程

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提高是实验的较为重要的内容,学生的思考能力非常强或者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很强,抑或是对实验的过程的探讨也很努力,但在动手方面却出现了反常,动手能力异常的差,这与学生的成长有很大关系,加强学生在课外时间的培养兴趣,多参加社会活动,鼓励学生之间加强合作,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带动能力较弱的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要得到体现,对于每个实验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实验的失败要进行及时的分析。对于失败的实验,要进行实时的回补,在得到成功的结果后,要进行前后对比,得出对比结论。

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把握的是抓住重点,即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本次实验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不能脱离实验本身所设定的学习要点,在探究的时候才可以引领学生朝着正确的思维方向思考,处于思维活跃期的高中生,对于实验本身所产生的化学现象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致,也因此,可以由单一的实验扩展到多项实验上。联系本次实验所取得的效果,扩展实验的内容由谈论小组共同确定,并由教师作出最终是否通过实验。在实验室的操作步骤严格执行化学实验的操作规范,不能出现任何因实验引起的爆炸或者火灾等事故,对于课外小组的讨论,引导老师应该在课后进行跟踪调查,以确定学生的实验场所是否符合规范,在没有完整实验仪器的情况下,一般建议采取在学校实验室内完成。

多元智能的进程体现了高中生在思维与行动控制方向的优势,通过正确的判断,从而导论出结果,进而通过实验的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显示了学生控制力的不断提升。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社会能力。讨论小组的出现对于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的理化思考能力以及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是多元智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董泳江.高中化学“人教版”中实验教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设计 篇4

第16卷 现代教育技术 Vol.16 2006 2006年第5期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No.5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陈仕品 何济玲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四川南充 637002 【】本文阐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内涵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分析了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可行性,探索了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途径。本文认为在多元智能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相结合的指导下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建构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6)05—0009—03 *

一、引言

多元智能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风行全球的国际教育新理念,自提出以来,在美国及世界其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工作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1]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 关系到我国21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途径之一。因此,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本文旨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结合建构主义理论,探讨如何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求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商讨。

我国著名教育技术学专家何克抗教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中提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要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即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3]

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就是要通过营造一种数字化学习环境,建立一种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简称MI理论)是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加德纳(H.Gardner)博士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中首先提出来的。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即人存在着多元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加德纳(1983)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 [2] 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多元智能

四、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可行性 1.多元智能理论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目标上的一致性

多元智能理论与素质教育之间有内在的一致性,即“多元智能理论是素质教育最好的诠释。”[4]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是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大批的创新人才。21世纪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是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多元智能理论强调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从而实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生产及创造新产品的能力。由此可见,多元智能理论和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即都 理论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 ——————————

﹡基金项目:

1、四川省教育发展中心项目“教育信息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研究”(川教函(2004)392号)

2、西华师范大学校级科研起动项目(2003-6)收稿日期:2006年2月27日 9 是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

2.多元智能理论为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理论指导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一种途径。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对于如何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指导。建构主义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了理论支持;而多元智能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提供了方向。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是多元化的,即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因此,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而在多种智能发展的同时,促进其优势智能的发展,从而做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通过营造一种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建立一种“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结构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影响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因材施教,提倡个性化教学,与建构主义理论倡导的以学为中心一致。在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结构,建立新型的即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 的教学结构,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四要素之间的地位与作用。

3.运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设计 在新型“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中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要将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相结合,形成“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既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又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型“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中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促进学生多种智能的“全面发展”;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优势智能的“个性发展”,从而培养多种多样的复合型人才。4.建设多元化教学资源,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信息技术的系列功能特点为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活动平台。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对于提供的认知材料,由于出现的形式不同,认识和理解的速度也不同,只有当学生对所呈现的材料与呈现的方式发生兴趣时,才能最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5]因此,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必须建设适应多元智能发展需要的多元化教学资源;根据多元智能的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多元智能的发展创建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

加德纳对课程教学的建议指出:“有关内容可以由多种方式展现,如教师、书籍、软件、硬件或者其它媒体。在很多情况下,对于以上展现模式的选择,导致了所得到的教育经验成功与否。历史课可以有语言、逻辑、空间或个人理解的模式来教学,甚至几何教学课堂也可以用空间、逻辑、语言和数字等方式的能力来实施教学。”[6]因此,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多元智能的分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建与不同类型智能发展相对应的教学资源,比如用虚拟现实技术展示三维空间物体模型辅助立体几何教学,播放历史记录片辅助历史教学,利用多媒体实现英语口语的情景教学等等。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多元化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多种潜在智能,通过基于活动的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5.结合学科特点,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五、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途径 1.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次重大的教育改革,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特别是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1)建构主义理论——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为主,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通过协商、会话等活动自主建构知识。由于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支持个别化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因此建构主义理论已经成为了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也是建构新型“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的理论基础。

(2)多元智能理论——智力多元化发展理念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力的多元化、差异性和独特性。在

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育应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并有利于发现、展示和促进发展种智能的情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激发学生的多种潜能,并在发展学生多种智能的基础上,注重优势智能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平等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和多样化的人才观,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方向——“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培养创新人才”。

2. 创建新型 “主导——主体相结合” 的教学结构 10 创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需要全新的教学模式来实现。教学模式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的稳定组合。在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支持新型“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式很多,如探究学习模式、专题研究模式、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等。其中,专题研究模式在多元智能理论中被广泛应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7] 6.建立多元化“以评价促发展”的评价观

多元智能理论重视评价的情景性,主张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评价,切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新产品的能力。

同时,多元智能理论提倡“以评价促发展”的评价观。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在实际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从多方面观察记录和了解学生的优势智能与弱势智能,重视个别化智能的发展,通过反馈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特点调整教学,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指导作用。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通过创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造新产品能力的创新人才。因此,认真探索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相结合指导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钟志贤.多元智能与教育技术[J].电化教育研 究.2004,(3):7-11 [2][6][美]H.Gardner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 出版社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7-14 [4]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106页

[5]马蔚.创设游戏环境发展多元智能[J].中学地理教学参 考.2003,(9):52 [7] 安桂清.多元智能理论关照下的研究性学习[J].外国教育研究.2004,(10)

六、结语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有重要的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al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s Guided by the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Chen Shipin He Jili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2 Abstract: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and the essence of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urriculum, then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urriculum guided by the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explores the way of implement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urriculum under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This article thinks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urriculum guided by the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constructivism, which has advantage to promote multiple intelligence, and to raise the ability of solving actual problem and innovation talented person.Keywords: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al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s, Constructivism(上接第47页)

Research of Distant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Semantic Web Li Yanfei1 Wang Xiaodong2

1、College of Phys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

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大专英语教学 篇5

而英语则是将其用来代替逗号或者连词(and,or,nor,for,so 等)连接两个分句,或者是将其用来表现出并列或转折的意思。

例如在Lilith was hungry,but she was not thirsty.(莉莉丝很饿,但是她并不渴),在这一句子的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可以对于各种标点符号在大专英语翻译中的用法进行详细的分析来促使学生对于这一符号的应用变得更加娴熟。

3结语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和大专英语教学中新理论的不断应用,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大专英语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因此大专英语教师应当对于于多元智能理论有着清晰的了解,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的进行来促进我国大专英语教学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曾晓洁.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新视野[J].比较教育研究,(12).

[2] 雷琨.多元智能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10).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设计 篇6

呼唤有智慧的教育,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已经成为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如何从根本上革除我国传统教育中重知识传授、轻智慧养成的弊病,如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彰显学生的个性,使拥有不同天资和强项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最适合其自身特质的充分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始终是教育领域中备受瞩目的核心命题。我们设想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的课题研究能更好地探索这一核心命题。

一、选定该课题的理论依据和客观背景:

理论依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和意义给予的启发。本课题正是基于霍德华·加德纳(H · Gardner)提出的重大理论成果“多元智能”而构建的。鉴此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为避免“多元智能”研究出现“星星点点、各自为战、自我封闭”的无序状态,加强“多元智能”研究工作的整体规划、分工合作和结构优化,我们集聚一批骨干教师,通过合理安排或重组课程结构和教材内容,构建多样化的学生“多元智能”教育模式和课堂教学策略,以获得学生多元智能的充分发展。

加德纳只是告诉我们应该换一种思路来理解智能,至于实践领域中如何操作和实施,并将这些操作和实施提升到理论层面予以审视,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这固然为创造力的发挥留出了无限空间。通过这样一个丰富多样又没有既定答案的探索过程,不断发展的多元智能应用领域将有广阔的美好前景。

客观背景:多元智能理论是扬长补短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我们都以传统的观念来看待学生的智力水平,把智力主要限于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方面,以传统的智力观为基础的智力测验和考试,也主要集中在语言表达和数理推断方面。一般学生的语数外成绩好,我们就会说他是个好学生,反之就不能称为是个好学生。以这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学生的话,那么在我们学校就读的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被扣上后进生的帽子。我们周边有多所声誉较好的民办和公办初级中学,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来我校就读的学生相对都是就近入学、学习基础比较困难的学生。毫无疑问用传统的理念来看待我们的学生,指导我们的管理行为、教学行为,只能带来恶性循环,老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而且收效甚微。

我们认为,发展“多元智能”的理念,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然个性和公平地看待全体学生,最后必能评估个別学生的成就,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重建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个人全面的改进和发展。同时我们注意到:发展“多元智能”的理念,不可忽略“木桶理论”,学生智能不看最高,而看最矮,本课题研究是“扬长补短”,而不是“扬长避短”,在扬长的同时,促进学生弱势的发展。当然,既扬长又不避短,是一种理想的教育境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一些特殊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特殊教育。这一课题的开展有利于打破我校传统教学的格局,启发教师符合中国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校本特色的学生“多元智能”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开发学生学习实力、综合智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大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有助于结合新课程改革,构建学校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多元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引进“洋理论”搞“本土化”的多元智能开发的现实意义最终在于:促进基础教育主动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丰富的内容与巧妙的方法 该课题的研究试图解决人们最关心的话题:在今后的25年之内,学生将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呢?21世纪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有什么能够对他们今后的人生有所帮助的妙计良策吗?未来学家认为21世纪的学生需要更强的交际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听力、写作能力和更高水平的思维能力,这些技能将使他们变得极具判断力和创造力。他们同时还需要一些其他的技能,诸如终身学习以及获取、搜集和组织信息的能力。另外,他们还需要自我管理的能力,自我激励的心态,从而对自我有一个明确而健康的自我认识,需要高度的自我责任感以确保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有了这些技能,他们在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时将会显得更富有合作精神。21世纪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上述全部的技能,他们还需要会运用,并且愿意用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去使用新的技术。

加德纳经过研究发现每个人有九种不同的智能和特质: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音乐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九项智能,只是九项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能都有各自的特点。大多数人的智能只要给予适当的激励、机会和引导,加上个体本身的努力,可以得到更好的相应的发展,同时各种智能的发展又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

我们以美国霍德华·加德纳提出的重大理论成果“多元智能”为理论依据,以学校为视角,以 “多元智能”教学与评价为主体,以课题组织为“纽带”,坚持“为多元智能而教,通过多元智能来教”的研究原则,通过运用 “整体规划、分科实验、整合推广”的干预策略,为我校“多元智能”教育构建模式,创设有利的“支撑系统”,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创新意识及个性潜能都得到最大的发展。在研究中,我们采取运用多元智能创设情境的方法。如,以知识背景创设激趣增智的情景,以形体动作创设激趣增智的情景,以视觉形象创设激趣增智的情景,以交流互动创设激趣增智的情景,以多元重组创设激趣增智的情景,以热点新闻创设激趣增智的情景。

三、课题实践带来的可喜成果与深刻反思

1、巧用多元智能妙得多元智能

如,数学教师教学中巧妙利用了视觉空间智能开发学生数理逻辑智能。在圆柱体,圆锥体的教学中,以前我们老师总是责怪学生把表面积的公式与体积公式相混淆。现在老师在教学时让学生亲手感知了这些公式的推导,课前让学生准备好自制的模型,上课时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如何完成测试表面积和体积的任务,然后选出可行的,并进行验证。这样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知识与技能。

2、创设智能情境有效互动激趣

借助多元智能创设课堂学习情境,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

3、扬个性之长促综合素质提高

. 多元智能理论的科学运用,促进教育行为的转变: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帮助学生扬长补短。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家长都很着急,这样下去,他将来的发展肯定要受到影响。在多元智能理论这个理念的支持下,我们任课老师互相协调,想尽办法开发他的语言智能,上课时经常有目的地让他介绍解题思路,经常让他谈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看法;平时经常有意识的找他聊天,让他谈自己的感受并坚持写随笔。渐渐地他对语文产生了兴趣,面对现实,他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偏科的严重性,由此又带动了他对英语的学习,现在他的各科成绩比较均衡,期中考试语文、英语都达到八十分以上。

这样的案例在我们学校比比皆是。老师们不再抱怨,而是接受学生的现状,仔细分析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并对症下药地实施个别教育,使得学生的优势智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弱势智能也因此得到挖掘、补偿和发展。

总之我们老师都积极尝试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课堂更有活力了,教学更富创意了,学生更为聪明了,发展也更为全面了。

4、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通过课题研究老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课题推动了我们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骨干教师、高学历教师、高职称教师逐渐增多,撰写并获奖发表的论文增多了,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教师队伍得到加强。

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深入进行《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这一课题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围绕课题健全多元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促进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此外,我们还将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多元智能理论依托的各类课型、课堂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使得这一课题最终能取得操作性更强的成果,建立师生成长档案,跟踪探索教书育人规律。

《多元智能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验总结

三年一班

董丽丽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设计 篇7

1983年, 霍华德·加德纳出版了他的著作《智力的结构》, 书中提及每个人都具备至少七种智能, 并且每个人的各种能力混合在一起形成各自独特的认知轮廓。1995年加德纳确定了他的八种智能的理论, 为各种学习层次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框架。美国的《平凡的奇迹》中提到:“不是我们有多聪明, 而是我们如何变得聪明。”根据多元智能理论, 每个学生都是“有潜力的学习者”, 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去发掘每个学习的潜能, 找寻到适合各类学生的教学策略。

多元智能理论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提出八种人类智能, 一个学生的智能不能单纯地用语言智能与数理逻辑智能来衡量, 下面简单介绍八种智能:

1) 语言智能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是清楚使用语言核心操作方法的能力。按加德纳的观点, 是人所具有“遵守语法规则, 以及在谨慎选择的时候违反规则的能力”。

2) 音乐智能 (Musical Intelligence) 是运用音乐元素核心部分的能力以及对声音的敏锐意识。按加德纳观点, “音乐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本能;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计算音高的能力。”

3) 数理逻辑智能 (Mathematical-Logical Intelligence) 是运用归纳演绎推理解决抽象问题以及理解数学推理和科学流程之间复杂关系的能力。加德纳认为“它是智商测试的基础能力之一”。

4) 视觉空间智能 (Visual Spatial Intelligence) 是感知视觉世界以及对视觉经验再创造的能力。加德纳认为, “解决空间位置与其有关的问题, 都需要空间智能。视觉艺术同样是空间智能的一种运用。”

5) 身体运动智能 (Bodily 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是控制自己身体运动和熟练身体对象的才能。加德纳认为, “身体的运动由大脑运动神经皮层来控制。特定的身体运动, 有利于物种的进化。”

6) 自然智能 (Natural Intelligence) 是指利用自然感官信息生存的能力和从自然环境中获得信息的能力。加德纳提到, “这种能力不仅仅依赖于视觉, 也取决于听觉系统。有的博物学家是盲人, 却能靠触觉从事自己的研究工作。”

7) 自我认识智能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是指能够建立准备的自我模型和在生活中有效地使用这个模型的能力。它的中心在于了解自身感情能力。加德纳认为, “自我认识智能与辨别快乐和痛苦情感的能力差不多, 以这种辨别力为基础的话, 自我认识智能就是变得更富参与意识或在某种情形中退缩放弃。”

8) 人际交往智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是指为着共同的目标, 与他人融洽相处, 相互影响, 一起合作, 相互激励的能力。加德纳认为, “它的核心能力, 是留意其他人之间差异的能力, 特别是观察他人的情绪、性格、动机、意向的能力。”

2 有关智能理论的教育理念

2.1 每个人都生而享有各种类型的智能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背景会影响到个人的经验, 有些智能会发展得很强, 有些会很弱, 还有些根本得不到发展。加德纳界定了八种标准智能, 而每一个普通人都具备这八种智能的独特混合情形。

2.2 每种智能都是可变的

促进智能发展的因素有很多, 然而新近的许多理论家认为存在着一些可推断因素, 会阻碍智能发展, 甚至会导致智能退化。比如, 我国应试教育导致一些学校过度重视分数, 很少组织活动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或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 逐渐学生们从小培养出了自然智能与人际交往智能就会逐渐退化。

2.3 虽然每个学生与生俱来的智能各不相同, 但是智能是可以培育的, 也可以教授的

像莎士比亚、居里夫人、乔丹等人的特长智能绝大部分是他们在青春期以后发展成熟的, 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弗尔斯坦的认知矫正原则,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有两种基本方法:第一种是通过创造有助于智能发展的适当情形;第二种是消除阻碍智能发展的情形。所以, 教师的任务是在有效的时间内, 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教授学生提高智能的方法使学生出色地发展并超越自身出生时具有的智能。

3 脑兼容课堂与其要素

最有利于智能充分发展的课堂被称为“脑兼容课堂”。在这种环境下, 课堂提供的五种要素对大脑的功能充分发挥是有益的。这五种要素分别是:信任与归属感, 有意义的知识内容, 丰富多彩的环境, 智能选择机会和充裕的时间。这五种要素的充分运用可以帮助每个孩子发挥全部潜能。

4 各种要素在英语脑兼容课堂上的应用

4.1 信任与归属感

脑兼容课堂是一种包容性的课堂, 在这里, 每个学生都应感到有归属, 能够有所贡献, 能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重视, 并能接受高期望的挑战。在脑兼容的课堂上, 教师应相信无论学生目前情况如何, 都能进行学习并得到发展。成长的速度不同、兴趣不同, 贯穿学生的教育生涯, 而教师应相信且牢记每个学生学习速度和兴趣总是不断变化的, 当课堂具备了包容性, 变化也就随之产生了。

在英语课堂上, 无论学生教育背景、目前英语学习表现力、兴趣爱好如何, 教师都应去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 据此给予及时并中肯的鼓励。让学生知道自己并不是好或不好, 而是独一无二的, 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相信自己的成长与发展, 相信自己会做得更好。在教师检查作业或网上辅导时, 教师也应不断对学生给予关心, 让学生不断获得来自英语脑兼容课堂的信任与归属感。

4.2 有意义的知识内容

通常, 当学生了解课程结果的清晰目标以他们所学知识用途以及所获能力时, 产生的益处是最大的, 所以英语教师应在课堂上将多元智能的培养与英语课程内容相结合。成果本位的课程位置会使学生马上联想到学习某项技能的目的。当成果制造本身作为学习过程的开端时, 学生发现需要一些能力。对于那些需要语言智能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学习任务而言, 这种教学效果很好。比如英语写作教师在讲解完一些语言点与句式之后, 让学生进行特定任务的写作练习;如果学生在他们写作过程中出现了障碍, 就必须温习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内容。

问题本位的课程要求考验学生区分手段与目的的能力, 这类课程的学习目标是问题的解决。在口语小班的课堂上, 英语教师可以对文章内容设置问题, 学生通过阅读文章进行问题的探究;教师也可以设置辩论的话题, 让学生通过小组配合与集体讨论将问题认识清楚。在英语的文学课上, 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文学评论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锻炼自己思考与论述的能力。

另一种多元智能教学是采用过程本位的课程要求, 这类课程要求把智能倾向和态度作为期待的结果。问题解决中的逻辑能力、元认知反思、独创能力和持久力都是众人所期待的能力倾向的实例。在英语演讲课上, 教师会设置某个题目, 让学生当众进行演讲, 在完成演讲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能力、逻辑能力、自我认识与人际交往智能都会得以锻炼与提高。每个学生智能情况的体现, 教师可以进行记录, 并关注学生进步的情况。

4.3 丰富多彩的环境

有益于学习的课堂是一个学习者感到舒适并且没有压力的地方, 这种环境可以分为外在环境与课堂环境。外在环境包括有独立学习的场所 (诸如学习中心和供浏览、学习和反思之用安静舒适的地方) 或房间内有与学习相关的材料与信息等课堂环境包括可操作性的实践环境或合作学习的中心氛围等。

对于一名英语教育者, 我们应该尽自己所能去让学生无时无刻被英语所感染, 比如让学生制作壁报, 或将学生优秀作品贴在墙上;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环节, 如配音、编对话, 让学习有机会进行合作并有实践的机会;教师也可多鼓励学生或与校方合作组织一些学生社团活动, 如英语作文竞赛、英语美文朗诵大赛、英语电影配音大赛、英语话剧大赛等调动学生智能的全方位开发, 同时让学生进行正能量影响和带动每位参与者。

4.4 智能选择机会

脑兼容课堂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构建了许多选择机会。英语教育者可以想办法在多元智能课堂上提供形形色色的建设性选择机会。在课程要求被详细描绘的课堂里, 学生可以选择完成什么任务来达成目标, 如何完成任务, 如何进行反思及如何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这些选择为不同智能的成长提供了机会。

我们举小班辅导中的一节课为例, 比如这堂课内容为music (音乐) , 英语教师这时就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智能特长来设计多种题目供学生自主选择:对于语言智能突出可以让他们选择辩论题目, 如是否我们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听音乐;对于自我认识智能高的学生可以让其选择论述与音乐相关的话题, 如你喜欢什么类型歌曲, 你何时会听音乐, 音乐会让您工作更快还是更慢等;对于人际交往智能高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组织一场英文歌的类似《中国好声音》的选秀活动, 让他们组织分配每个学生角色并成为主要参与者;当然音乐智能高的学生可以选择唱英文歌或与上组学生配合成为选秀歌手。英语教师为学生设计完任务之后, 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项目, 因为有的学生可能会想挑战自己, 锻炼并提升自己不具备的能力, 我们应给予足够的帮助, 并能及时肯定这样才能达到进一步提高学生能力的效果。

4.5 充裕的时间

科技时代有其优势所在, 通过科技手段学生可以通过点击获得来自五湖四海的大量最新的资讯。但迅速获得信息如一把双刃剑, 如何不被信息洪流淹没,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固定课程内容中, 掌握方向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要进行英语教学的“开源节流”:“开源”指通过网络平台的共享与交流功能增加学生课外学习内容, 在课外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掌控, 同时教师也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大课堂内容容量;“节流”指教师的“选择性放弃”即剔除课程中过时、不相关和不必要的信息, 而经选择保留在课程中最合适的信息都与学生能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5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师的要求

目前, 开始使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学校的数字正以一定速度增长, 对如何应用比理论的探讨也会更加全面与深入。教师应努力用新的手法与方法重新设计课程内容, 重组学习材料, 尽量用各种不同且更具动机性的方法教授同一内容。教师一方面可以发动个别化学习计划, 详细了解学生个体智能情况及其期望, 根据特殊需求实施不同的教学法。另一方面, 教师在计划课程时, 也可以学生按类型进行分组来选择不同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将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整体化改良, 也让学生在互助互励情形上共同进步。正如奇克岑特米哈伊 (Csikszentmihalyi) 所写动机是各式各样课程带来的最重要的副产品。当教师鼓励学生扩展他们的优势时, 他们会更喜欢学习, 并且充满自信不断努力, 增强自身的能力。

6 总结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虽多元智能理论和实践可以让教师运用各种不同的新颖方法教育学生, 研究多元智能理论和脑兼容课堂有利于学生能力的迅速提升, 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但我们期待包容性有所突破时, 要知道变化的出现是迟缓的。但我们也要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努力的去奋斗, 尽管道路崎岖, 也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美好的教育环境与前景在前方等待。

摘要:作为21世纪主流的教育思想之一, 多元智能理论以全新的视角引领教育者重新审视以往的教育思维和教学策略, 它也无疑为目前我国素质教育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撑。该文就如何将多元智能理论与英语教学相结合构建脑兼容课堂来开发学生最大的潜能进行探索, 旨在让教师根据各种学生智能寻求到最佳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脑兼容课堂,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卡罗林·查普曼.在课堂上开发多元智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2]Csikszentmihalyi M 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J].New York:Harper&Row, 1990.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多元智能化理论 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有效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的逐步完善,教育教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初中化学课程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为了适应教学的创新发展形势,坚持以多元智能化理论开展教学,是激发学生动脑、动手以及思维能力的有效对策,也是做好化学教学质量评定的基础。下面笔者结合初中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利用多元智能化理论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让他们通过实践主动参与探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健全他们的人格。

一、多元智能化理论的相关概述

多元智能化理论是由美国大学心理学教授提出的教学理念,它主要是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智力情况、动手情况而得出的理论。该思想认为,人的智能衡量标准是多元化的,包括语言能力、逻辑水平、人际关系、自然观察水平、音乐节奏感、空间定位、身体运动等多种要素。每个人的这些能力都存在差异,综合表现出的智力情况势必也有较大的差异,根据多元智能化理论开展初中化学教学,完善教学策略,能够健全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全面能力。

与此同时,该种理论内容还具有自身的特性,在教学过程运用中要注重理论的整体性,呼吁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强调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强调实践和开发水平,将智力的提高与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生产力进行紧密结合,积极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他们的巨大潜力,从而更好地利用该理论完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多元智能理论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的完善应用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多元智能化理论对学生智力提高,完善他们的综合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发挥这一理论的实际效用,初中化学教师一定要完善教学,基于该理论改进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1.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参考标准,也是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目标。多元化智能理论将学生的智力开发作为工作的最终目的,初中化学教师也要坚持发扬这一理论,制定严谨科学的教学目的,积极开发学生的智能水平。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放在首位。坚持理论知识与化学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然他们终身受益,为今后的学习打基础。

2.利用实验开展高质量教学

化学课堂最具特色的因素及其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突出原因,就在于它更加关注知识的实践性和动手性,多元智能理论要求下初中化学教学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恰恰是提高学生手动操作技术的关键。以往的化学课堂过于注重理论教学,本本理论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转变教学方式,带学生走进实验课堂,是多元智能理论思想能够发挥运用的关键。另外。通过实验教学,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观察实验现象,实现思维的调动,看清化学变化的规律。例如,初中化学教师在传授氯气性质的时候,就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绘画画出氯原子结构图,预测氯气的化学性质,并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到结论,实现能力的提高。

3.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多元智能化理论教学很重要的目标需求,化学知识用语言表述相对困难,不像语文知识具有那么丰富而华丽的辞藻,其实验器材、实验名称、化学术语也较多。提高学生的多元智能,就要积极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在听、说、读、写上下功夫。具体而言,学生要善于聆听教师的讲解,听取其他学生的观点,能够利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化学知识的丰富内涵,总结化学现象和结论,动手书写化学公式、实验步骤等,从而为学生智力的开发扩展做准备。

4.使用多元化教学开发学生的逻辑智能

逻辑智能是多元理论最重要的智能之一,它关系到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力,关乎他们的推理水平,表现在化学之中就是学生化学元素换算、计算的能力,和一些复杂题目的推理探究水平。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这一能力,初中化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通过比较、归纳、模型建立等方法建立实验课堂,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连续不间断的过程中开发智力,提升逻辑智能,更好地实现自我完善。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近年来我国的初中教学不断创新,新课改理念深入推进,我国初中化学教师要有效掌握多元智能理论,并在其指导下实施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智能水平。具体而言,学校要加大宣传,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明确多元智能理论的积极性,通过实验开展教学。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多角度、全面教学,训练学生听、说、读、写、逻辑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具备良好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苏香妹.多元智能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A].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04.

[2]黄剑锋.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化学课堂教学策略初探[J].基础教育研究,2006,(04):39-40.

[3]韩璐.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探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

上一篇:中班剪贴画:漂亮的帽子下一篇:体育课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