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纳米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论文(精选8篇)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纳米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论文 篇1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纳米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论文
科学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载体之一,是最具普遍意义的科学产出形式。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 借助文献的各种特征的数量, 可以测度国与国之间在科学规模和科学生产力方面的差异, 评价和预测科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纳米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世界科学研究的前沿之一, 有必要深入了解纳米领域的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 以及中国在此领域的研究状况和国际水平之间的差距。
本文尝试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近11年的数据量进行系统分析。 以Web of Science的`Science CitationIndex(SCI)—Expanded数据库为数据源进行检索, 选择主题词为“nano*”, 时间跨度为200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 数据检索时间为2014年5月。 从多个侧面获得了11年间纳米科技在世界和中国发展情况的基础数据, 通过对总体发展趋势到部分细节的动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和讨论, 期望对我国纳米科学技术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科学依据, 以推动我国前沿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1 世界纳米科学技术研究总体趋势分析
(ⅰ) 发表科技论文数量与趋势分析。 在 2003~2013 年统计范围内, 按发表年份汇总分析检索到的所有文献, 结果见图 1。 从图中可以看出, 全球纳米科技方面的研究论文, 从 2003 年的 23957 篇开始逐年递增, 2013 年达到 107371 篇, 全球研究论文数量11 年增加 4。48 倍。 其中, 我国的 SCI 论文在 2003 年为 3592 篇, 2013 年达到 30479 篇, 增加 8。49 倍, 增幅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将近1 倍。 文章数量逐年增加,标志着纳米科技正在逐步成为全球科技的前沿热点。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近4 年(2010~2013 年)的发文量占总发文量 60。4%, 数据显示了近年来我国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和高强度的论文产出。
(ⅱ) 论文产出的中外比较研究。 由表 1 看出,美国和中国的纳米科技研究发文量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 其后依次分别是日本、德国、韩国、印度、法国、英国、意大利等。 2003~2013 年, 中国纳米科技研究人员共发文 154946篇, 占全球发文量的 22。8%。 在前20名国家中仅次于美国, 排在第2位, 表明中国纳米科技研究比较活跃。 发文量前 20 名国家和地区中,美国、日本、德国、韩国、法国、英国等科技发达国家依然是纳米科学技术研究的优势力量, 我国已经进入与主要发达国家并列的同一个梯队。 值得注意的是, 印度、伊朗、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论文数量也居前 20 位, 说明在这些国家纳米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
2 研究主题、研究机构和高频文章分析
从关键词分析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加全面分析纳米科技的发展趋势, 采用关键词词频分析法, 统计文献包括 2003~2013 年 Web ofScience 的 SCI—Expanded 数据库检索到的 SCI 论文。通过关键词词频统计发现, 频次前 20 个关键词中(表 4), 频次最高的是 nanoparticles(纳米粒子)、nanocomposites(纳米复合材料)、carbon nanotubes(碳纳 米 管 )、 nanostructures( 纳 米 结 构 ) 、 mechanicalproperties(力学性能); 频次较高的有 self—assembly(自组装)、TiO2(二氧化钛)、microstructure(微观结构)、thin films(薄膜)、nanowires(纳米线)、X—ray diffrac—tion(X 射线衍射)、nanomaterials(纳米材料)等, 这反映出全球纳米科技共同关注的焦点, 大都集中在纳米材料及材料制备、分析表征等相关研究。
3 结论
(1) 我国纳米科技发展迅速, 发文量逐年快速增长, 超过一半的论文是近4 年发表的。 我国的发文量和被引频次位居世界第 2 位, 但在篇均被引频次、高影响因子学术期刊上的发文量等方面,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 这说明我国纳米领域的研究非常活跃, 但研究的质量需要通过务实的工作进一步提升。
(2) 从关键词词频分析来看, 我国纳米科技关注的焦点主要是纳米粒子、纳米结构、碳纳米管、微米结构、纳米材料、二氧化钛、纳米毒理学、力学性能、石墨烯、化学合成、光催化等, 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 我国在化学合成、光催化研究等方面表现出高热状态, 但并非国际关注焦点, 值得警惕。 国际关注的焦点, 如药物递送、结构纳米材料等领域应在我国加大研究力度。
(3) 本次数据检索显示, 中国科学院是全球纳米科技最多产的研究机构, 位居全球第 1 位。 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等国内研究机构的发文量均入围前 10 名, 但我国研究机构的篇均引用频次与国际著名研究机构相比, 仍有较大的差距。 从国内研究机构分布来看, 除了中国科学院和几个著名高校以外, 中国其他研究机构, 目前还很难在纳米科技的高水平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研究了 2003~2013 年纳米科技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趋势, 研究结果对我国前沿科技的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但文献计量方法作为一种科技成果的评价方法, 其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且本次统计对象SCI—E 所收录的刊物以英语刊物为主, 一些非英语国家出版的核心刊物并未收录其中。 所以, 研究角度和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纳米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论文 篇2
1 研究设计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 以“电子鼻技术”为篇名、主题, 在“精确”的匹配模式下进行多次检索, 删除重复收录和不相干的文章, 筛选出1016篇与电子鼻相关的文章。通过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对论文产出关键词分布、作者分布、期刊分布、作者机构分布、论文基金分布等方面进行计量分析。
2 研究数据分析
2.1 发表科技论文数量与趋势分析
图1中显示2005~2014年间国内电子鼻科技方面的研究论文的逐年分布情况。最近10年间共发表研究论文1016篇, 其中核心期刊共699篇, 占比68.8%。从2005年的33篇开始螺旋式递增, 2014年达到184篇, 电子鼻技术研究论文数量10年间增加5.58倍, 其中, 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在2005年为20篇, 2014年达到126篇, 增加6.3倍, 增幅高于论文增长幅度。特别是最近4年, 文量已经占总发文量58.5%, 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电子鼻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研究成果大量产出, 电子鼻技术已经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
2.2 关键词分析电子鼻技术发展趋势
论文的关键词是论文作者学术观点的集中提炼, 所以可以通过关键词分析对某一研究领域进行预测。关键词共现指两个或多于两个的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同时出现。文献计量学中通常采用关键词共现分析的研究方法, 通过描述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和结合, 揭示某一领域学术研究内容的内在相关性和学科领域的微观结构[6]。运用SATI软件, 针对最近10年有关电子鼻论文中出现总频次居前20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 得出一个关键词共现观察矩阵 (见表1) 。
从中可以得到: (1) 29个关键词中有21个与“主成分分析”存在共现关系, 其中, “判别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线性判别分析”共现频次较高, 表明了如何进行判别研究引发学者高度关注。 (2) “传感器”“气体传感器”与“主成分分析”共现频次低, 说明对电子鼻技术中传感器本身的关注度不高。 (3) “电子鼻”与“主成分分析”共现频次达92次, 说明电子鼻技术研究中主要以应用研究为主, 重视主要成分的研究, 以降低电子鼻的复杂度和提高可靠性。
为了更加清晰的观察电子鼻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 分每年有关电子鼻技术关键词的变化, 表2中展示的是统计的每年文章中关键词总数的排名 (前10) 。除去关键词“电子鼻”外, “主成分分析”一直占据前3名。电子鼻技术采用的是传感器阵列, 每个传感器就是一个变量, 因此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数据集简化处理就非常有必要。同时, 神经网络等数据处理方法也受到持续的关注, 其他一些关注方向每年都会发生一些变化。近2年“新鲜度”“挥发性成分”等关键词排在了前面, 这表明研究越来越深入, 更加关注一些不易检测的物质以及物质的微弱变化, 但是大多数研究仍在食品行业中。再对所有关键词进行梳理, 发现各种日常所见的食品、中药材和白酒等均出现, 表明研究的内容越来越广泛, 以便建立相关的气味指纹数据库。
2.3 核心作者发文分布情况
对核心作者的分析有利于寻找研究团队以跟踪前沿的研究方向。为了确定电子鼻技术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数量, 笔者采用普赖斯计算公式来进行计算。对电子鼻技术研究论文著者分布做一个大致梳理如图2所示。
从中可以看出, 在2340名发文作者中, 发文量一篇的作者为1635个, 占作者总数的69.9%, 可见论文独著数量非常大。普赖斯计算公式M=0.749 (Nmax) 1/2, 式中M为论文篇数, Nmax为所统计的年限中, 最高产的那位作者的发文量, 高于发文量M篇以上的人, 可以称之为核心作者[7]。电子鼻技术研究的最高产作者论文数为39篇, 经计算得出, M值为6.2, 如若取整数, 则为6篇。如此, 核心作者为73人, 共发表论文达696篇, 占论文总数的68.5%。由此可以推断出, 与电子鼻技术研究领域此相关的作者吸收消化新研究成果的能力及信息敏锐性高, 能触及学科发展的前沿, 并且已经形成了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核心作者群, 如,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的王俊研究团队等。
2.4 期刊分布与该领域核心期刊评定
本研究所指的核心期刊并非通常所指的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而是指“期刊中的核心区域”, 即电子鼻技术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最具权威性的期刊。发表文献最多的15种期刊 (见表3) 。可以看出, 除了传感技术学报和传感器与微系统2种期刊外, 都和食品科学相关, 其中《食品科学》杂志发文量高达71篇, 这说明食品行业对电子鼻技术的研究较多, 电子鼻技术研究多以食品科学类期刊为主要的学术交流阵地。
本文采用比较普遍的索引量法作为核心期刊的评定指标, 其本质是从刊物提供的情报数量多少, 反映期刊的权威程度[8]。根据布拉福德定律, 某一领域的论文可以分为3个区:核心区、相关区、离散区。在3个区论文数量大致相当的条件下, 3个区的期刊数量成以下关系:n1:n2:n3=1:a:a2 (a>1) 其中, a为布拉德福分散常数[9]。表4中显示的是3个区的期刊及论文数量:载文量在16篇及以上的期刊有10种, 发表论文345篇, 定为核心区;载文量在3-15篇的有66种, 发表论文378篇, 为相关区;载文量在1~2篇之间的有249种, 发表论文298篇, 为离散区。数据显示, 离散区平均载文密度仅为1.2, 但是电子鼻技术研究核心效应较为显著。
2.5 基金论文分布
基金论文数量是评价研究群体科研能力及水平的重要标准, 也是衡量一个项目研究价值、及社会关注度的重要指标[10]。表5中显示了最近10年电子鼻技术研究基金论文数及年度分布情况, 电子鼻技术研究基金率平均高达65%, 前几年呈快速递增趋势, 2010年最高, 达到88%, 最近几年呈平稳状态, 保持在70%左右。将基金论文分为国家级、省部级2个层次, 表6中国家级基金论文数量占总基金论文总量的56%, 基金论文总体水平还是很高的, 而且基金来源丰富, 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2.6 研究机构发文量对比分析
本研究中的1016篇论文作者机构分布在26个省、市、自治区, 涉及上百所高校。按照论文通讯作者单位统计分析2005-2014年电子鼻技术领域发文数量排前10位的国内研究机构, 结果如图3所示。
浙江大学在这个方面展示出很雄厚的实力, 同时, 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以及中国农业大学等在电子鼻技术研究方面也较有影响。此外, 电子鼻技术研究机构多分
布在中东部地区, 而且农业院校较多, 说明电子鼻技术研究与农业关系密切, 电子鼻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具有很强的应用前景, 和农业结合较好的院校以及农业发达的地区在这方面进展较好。在区域分布上西部偏远地区如新疆、西藏等研究成果极其少见, 相关研究发展相对滞后。
3 结果分析
通过对最近10年论文关键词分析、作者发文分布情况、期刊分布、核心期刊的测定、研究机构分布、论文基金分布等参数的统计分析, 得到以下结论。
3.1 电子鼻技术的研究现状及方向
通过对关键词共现分布表以及关键词年度变化的结果讨论, 显示电子鼻技术关注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电子鼻技术已经被企业和科研机构认可。电子鼻技术从最初的传感器阵列本身转向和其他技术及其他仪器的混合使用, 例如结合近红外光谱和机器视觉进行肉类新鲜度的监测, 结合无线通讯技术进行环境监测等。同时研究对象也逐渐变得广泛, 从最初的食品行业, 肉类、水果以及酒类到现在中药材, 环境监测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食品和环境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为此, 检测的精度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电子鼻技术的研究中, 例如伊利集团就使用电子鼻技术对牛奶进行检测, 未来将有更多的企业采用电子鼻技术进行检测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3.2 电子鼻技术研究合作度较高, 核心作者群已经形成
电子鼻技术研究论文多为应用研究, 这可能是作者合作度较高的一个原因。例如同为上海海洋大学的王锡昌教授和刘源教授, 同时反映了电子鼻技术研究中研究方法的丰富, 核心作者群已经形成, 这些核心作者群基本都分布在江浙一带, 这一地区也是食品行业发达的地区。这一现象有利于电子鼻技术理论的创新和于电子鼻技术的推广应用。
3.3 核心期刊效果明显
从期刊分布的数据分析可得, 电子鼻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食品和传感器类的核心期刊中, 其中, 有34%的论文集中分布在《食品科学》《食品业科技》《传感技术学报》等10种期刊中。这10种期刊均属于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期刊, 其中还有些是EI检索, 如《农业工程学报》和《农业机械学报》等, 这为研究人员迅速查阅高水平的研究资料提供了有利平台, 有利于吸引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投身电子鼻技术领域研究。
3.4 基金论文率趋于稳定, 但比例较高, 项目来源丰富
最近几年基金论文率一直保持在70%的水平, 维持较高的基金比例。基金率较高, 来源丰富说明国家的相关机构对此研究非常关注和支持, 这有利于促进电子鼻技术学科建设的多方全面发展。基金以省部级以上基金为主, 其中国家级基金论文数量占总基金论文总量的56%, 科研层次的高标准大致保证了学术论文的高水准。
3.5 研究区域分布不平衡, 研究机构层次单一
电子鼻技术研究机构的区域分布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分布基本一致。西部地区食品行业不发达, 通常作为原材料的提供者和成品的消费者, 很多消费者对消费品质的要求不高, 关注度较少, 这些都是电子鼻技术研究在西部地区发展滞后的可能原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的发展, 当地科研和管理部门应扶持电子鼻技术相关研究的发展。电子鼻技术研究机构大多为高等院校, 较为单一。电子鼻技术研究领域的践性很强, 各个地方的特色产品也丰富多样, 电子鼻技术应用的本土化研究就显得很重要, 这可以丰富已有的电子鼻技术理论, 创新电子鼻技术实践。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研究了2005年年电子鼻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研究结果对我国科研工作者进行电子鼻技术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文献计量方法作为一种科技成果的评价方法, 也有其局限性, 且本次统计对象中国知网所收录的刊物以中文刊物为主, 少量中文刊物还未被中国知网所收录, 研究角度和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朱丹实, 励建荣, 孟宪军, 等.气味指纹分析技术在我国食品品质评价中的应用与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 2012 (20) .
[2]高利萍, 王俊, 崔绍庆.不同成熟度草莓鲜榨果汁的电子鼻和电子舌检测[J].浙江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2 (6) .
[3]贾洪锋, 卢一, 何江红, 等.电子鼻在牦牛肉和牛肉猪肉识别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 2011 (5) .
[4]方向生, 施汉昌, 何苗, 等.电子鼻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与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1 (10) .
[5]卜凡阳, 文晓刚, 万梅, 等.电子鼻检测污染土壤中挥发性氯代烃的适用性研究[J].环境科学, 2011 (12) .
[6]谢彩霞, 梁立明, 王文辉.我国纳米科技论文关键词共现分析[J].情报杂志, 2005 (3) .
[7]王娟萍, 周乃丽.《电子学报》论文作者的分析研究与学科发展[J].编辑学报, 1998 (2) .
[8]李亨标.我国液压技术核心期刊的评定[J].情报理论与实践, 1991 (1) .
[9]侯丽, 李亚子.情报分析方法与情报分析软件的适用性探讨[J].情报科学, 2014 (4) .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纳米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论文 篇3
关键词 文献计量分析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CNKI
分类号 G353
Abstract The literatures authored by staffs in CATAS between 1954 and 2013 are investigated, and then analyzed using CNKI bibliometric analysis tools and literatural analysis methods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apers. The investigation includes publication years, authors, subject categories, institutes, journal source, key words,the funding support sources, and cited times. It is expected the analysis results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formulation of the academy's future scientific research plan.
Keywords bibliometric analysis ; CATAS ; CNKI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热科院”)创建于1954年,前身是设立在广州的“华南热带林业科学研究所”。1958年从广州搬迁至海南儋州,同时筹建华南农学院海南分院,1959年华南农学院海南分院更名为“华南热带作物学院”,1996年10月再次更名为“华南热带农业大学”。1964年“华南热带林业科学研究所”更名为“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1994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更为现名。2007年9月,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实质性分离,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海南大学合并组建新海南大学。至此,人们口中沿用50多年的“热作两院”、“两院”被“热科院”取代[1]。
热科院现拥有儋州、海口、湛江、文昌(筹)、三亚(筹)5个院区,设有14个科研机构,分布在海南、广东“两省六市”。拥有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农业部综合性重点实验室等6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平台和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
CNKI即是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又称中国知网。CNKI工程是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始建于1999年6月。目前已建成为世界上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CNKI数字图书馆”,其中《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hina AcademicJournal Network Publishing Database,简称CAJD)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该数据库以学术、技术、政策指导、高等科普及教育类期刊为主,内容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哲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至2014年3月,共收录国内学术期刊7 900余种,全文文献总量4 000万余篇[3]。
本文对热科院1954~2013年发表的科技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将有助于了解热科院学术的总体研究水平、发展概况和基本走势,为未来的科技发展提供规划依据。
1 检索方法
2014年3月26日,以CNKI为数据源,采用“高级检索”方法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自1954年建院以来发展的全部论文进行检索。由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自组建以来,曾用过“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作两院”等名称,因此,以作者单位为检索入口,分别录入这5个检索词,检索词间选择“或”的关系,每个检索词后选择“模糊”匹配,时间未限制(即 1979 年至今,包括部分1915~1978 年期刊)。另外。为了能够检索到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英文文献,勾选“中英文扩展检索”。检索以后,从“检索结果分组筛选”中的“分组分析方法”栏内分别点击相应的分析方法,即可得到本院论文的相关分析信息,对检索结果按照被引频次进行排序,可以得到被引频次最高的20篇论文。
2 结果分析
采用上述检索方法,共检索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论文14 525篇。其中2014年仅26篇,不具有代表性,故去除2014年的数据,选择1954~2013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本文分析了检索文献的年度变化趋势、作者分布、学科类别、研究层次、中文关键词、研究项目资助来源、论文被引频次、作者单位分布、文献出版来源等9个方面。
2.1 论文的年度分布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1954~2013年发表的论文年度分布与年代分布见图1、2。分析机构论文的年度分布情况,可以了解该机构科学研究的年度变化趋势。
由图1可知,热科院自建院以来,论文发表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结合图1、2中的数据分析,20世纪80年代前,热科院的论文发表数量甚少,除1978年发表了10篇论文外,其余年份仅有0~4篇;1954年建院至1979年底的25年间,热科院发表论文总数仅为31。这与本院五六十年代主要以橡胶树品种的适应性栽培研究为重点,重视大田研究,而未关注论文发表(1965年,热科院主持的“国外橡胶主要优良无性系在我国广东、云南垦区的适应性”获国家科委奖),以及受文革波及相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两院各项科教工作被迫中断,直至1979年,两院才回复正常教学科研工作)。自1981年后,论文发表数量开始逐年攀升,20世纪八九十年代,科研论文一直处于稳步上升期,进入21世纪后,论文发表数量急剧增加。80年代论文合计发表711篇,而仅2005年一年就发表论文779篇,2006年后,一直保持在千余篇的水平。虽然2008年院校分家,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各学院分别与海南大学的相关院系合并,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单独分离出来,理论上因为人事相关变动,论文发表数量应该相应的减少。但从CNKI的论文发表统计数据显示,本院的发表数量因院校分离的影响甚微,可能与2009年后部属单位增加的中央级基本科研业务费等科研经费,加大了科研投入有关。
nlc202309030931
2.2 论文的作者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发表论文数超过100篇的作者有24人。因热科院人事近些年人事变动较多,统计论文作者分别时,以作者的主要科研工作所在单位统计,而非作者现处单位。排名前40位的作者基本上均为5个非营利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其中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人数最多,为14人,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7人,橡胶研究所与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各5人。这40位作者发表论文的总和为4 501,占全院发表论文的30%以上。对作者的分布进行统计时发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发表论文最多的为刘国道研究员,为院分管国际合作的副院长,原为品资所的所长。作者中发文量超过100篇的24人中,大多数为各个研究所的科研骨干,现担任或曾经担任各个所站的所长、副所长等职务。本文统计的发表论文篇数是以合著的形式统计,而非第一作者发文篇数。因此,若以第一作者发文篇数,其结果可以会有较大差异。
2.3 论文的学科分布
根据发表论文内容涉及的学科类别,热科院所发论文涉及各个学科领域,表2中列出了CNKI所能显示的、排名前40位的学科名称及发文篇数,园艺、植物保护、林业、农作物、生物学是排名前5位的学科,均为热带作物相关研究领域,与热科院品资所、橡胶所、环植所等人数较多、单位历史悠久、学术地位相一致。而化工、经济、教育等学科也曾是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的主要学科方向。
2.4 论文的资助来源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三农事业的投入,涉农相关专业也相应得到大力支持,因此,热科院获得的各类资助项目也在逐年增加,资助力度不断攀升,层次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自2007年实施以来,对热科院的科研水平提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从CNKI的论文资助选项中未统计该项资助,因此在选择高级检索,在“支持基金”一栏填入“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选择模糊检索,并在作者单位一栏填写“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共检索到1 370条。从表3可以看到,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位于热科院论文资助项目榜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等这几种类型的资助项目为热科院论文资助的重点项目,占到总论文资助数的34%。
2.5 论文的文献来源
表4还可知,热科院约60%的文章发表在这30种期刊中,而发表在热科院主办的《热带农业科学》、《热带作物学报》和《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上的文章数量占总发文量的35%,其余27种期刊各自的刊文量都在500篇以下;由此可见,热科院主办的期刊是本院科技人员发表文章的主要阵地,特别是《热带农业科学》、《热带作物学报》,这两种期刊为及时报道和有力传播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校内外的科研成果做出了突出贡献,成绩斐然。以CNKI来源类别显示的数据可知,热科院累积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为4 247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89篇,EI的52篇,而SCI 的仅37篇,由此可见,热科院的科技论文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6 论文的机构分布
论文作者的机构分布统计数据为第一作者单位的文献数量,作者机构包含“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等5个关键词的文献中,有一部分是其它单位的研究人员作为第一作者与本院合作撰写的论文,将这部分文章的第一作者机构分别列入其它单位。 另外,根据热科院以及院各研究所曾经使用过的机构名称,对检索的结果进行了合并统计,即:热科院包括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和原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也涵盖了原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各所的统计数据中,信息所统计数字原图书与科技信息中心、原科技情报所;橡胶所包括原热科院橡胶栽培研究所及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橡胶栽培研究所;品资所包括品资所、原农牧所、原热带作物栽培研究所及园艺所;环植所包括环植所、原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原植物保护研究所;香饮所包括香料饮料作物研究所。
因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已于2007年与海南大学合并,脱离本院,其统计数据只做参考,而不列于比较范畴。从表5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热科院是指只采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为机构名称的文章,主要是院领导、院机关各处室人员发表的论文,也有部分是本院部分研究所的人员撰写的论文,其排名也位于发文量的前五名。而生物所、品资所、橡胶所等5个非营利性研究所因建所较早,科研投入大而成为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研究所。
合作研究论文中,第一作者为热科院以外单位的,按照论文篇数排序前五位是海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海南医学院。海南大学以2 082篇位居合作单位第一,主要原因有,海南大学是本院研究生联合培养的第一单位,加之,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并入海南大学,但其研究内容,人事关系与本院都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2.7 论文的中文关键词
通过表6对主要关键词的分析可以看出,热科院发表论文的关键词基本上可以反映院的主要学科发展情况和研究实力。其中,有关橡胶(包括橡胶树、巴西橡胶树、天然橡胶)的文章合计有923篇,占论文总数的6.35%;如果再加上采用“产量”、“种质资源”、“生物学特性”、“组织培养”、“基因克隆”几个关键词的文章,则有关橡胶方面的研究论文数量还会大大增加。由此可见,热科院在橡胶领域研究成绩显著,充分的展示了橡胶乃立院之根本,与当初建院的宗旨也完全吻合。热科院以“海南”为关键词发表的论文数量仅次于橡胶而位居第二,包括以“海南”的286篇、“海南省”的93篇、“海南岛”的131篇,说明本院为海南的科研水平提升作出了较大贡献。
从表6还可以看出,除了橡胶以外,热科院发表的其他论文主要集中在木薯、香蕉、芒果、菠萝、荔枝等热区主要作物中,在“品种”、“品质”、“鉴定”、“筛选”、“序列分析”、“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论文数量也较多,这与院几个大所的重点研究领域一致,也可以基本反映热科院的主要学科发展情况和研究实力。因此,从研究论文的主要关键词分布可以初步了解某一研究机构的主要研究学科和主要研究方向。
nlc202309030931
2.8 论文的被引频次与下载频次
国际上在判断一篇科学论文的内在价值时,通常用该论文发表后被引用次数来评价。被 引用次数越多,说明该论文的科学知识生产质量越高,原始创新的成分越多[4]。当然,也存在一些综述性文章或者反映热点问题的文章的被引频次较高的情况。
表7中可以看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发表论文被引用的情况。由于“篇幅”所限,作者只列出第一作者,被引频次最高次的是一篇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研究生所写的综述,其被引频次高达340次,下载量也有1 365次。分析热科院论文被引频次排序前20位的论文出处可以看到,这20篇文章中,生物所有7篇,橡胶所、品资所各3篇。
表8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发表论文的下载频次的排序,表中“作者”一栏也仅列出了第一作者,下载量最高的是一篇环植所研究生所写的方法类文章,下载频次为2 374次,被引频次也有174次。分析热科院论文下载频次排序前20位的论文出处可以看到,这20片文章中,生物所有6篇,橡胶所、品资所各3篇。结合表7和表8可以看出,被引频次排名前20位的论文中,与下载频次排名前20位的论文中,仅有4篇重合,由此可见,被引频次与下载频次并无直接关系。
3 讨论
科研论文是科技成果和学术研究的重要载体,是衡量一个单位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科研学术论文产出的综合分析评价作为一种较现代的农业科研单位管理方法,既可以了解评价科研院所科研水平和能力,又可以横向比较多个学科科研工作的优劣,有效促进学科发展、烘托科研氛围、增强科研实力和科技创新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5-8]。因此,统计热科院自建院以来的科研论文,了解其科研状况、科研论文的发展趋势,将对院未来的科技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的统计结果仅以CNKI收录文献为统计源,统计的论文只限国内期刊发表论文和国内学术会议论文,国外发表的论文未列其中。而实际发表论文的总数要比本文检索的数量多。但通过该分析结果可以了解本院科学研究的总体概况,了解热科院及各研究所的研究动态和研究实力、学科分布状况、项目资金来源情况以及与热科院密切相关的研究机构等相关信息,这将为热科院制定未来的发展规划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佚 名.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大事记(1954~2009年).热带农业科学,2009,29(11):120-126.
[2]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科学院概况[EB/OL].[2014-03-26]http://www.catas.cn.
[3] 中国知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EB/OL].[2014-03-26]. http://www.cnki.net.
[4] 缪新华. 我国论文数量排序世界第五说明了什么[EB/OL]. [2003-12-19].http://www.people.com.cn/GB/keji/1059/2254529.html.
[5] 邱 敦,莲向平,谢国禄. 基于CNKI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2(8):94-98.
[6] 唐 研,李景岭,仝雪芹,等. 基于CNKI的山东省农科院科技论文计量分析[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24(3):53-57,61.
[7] 谭 菁. 基于CNKI的华中农业大学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26(1):60-68.
[8] 李建伟. 甘肃省农业科技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D]. 兰州:兰州大学,2013.
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篇4
根据统计资料[2][3],我们编制了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论文数增长较快,而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983年比1982年增长31%,进入发展初期阶段;1988年首次突破100篇,达到118篇,比1987年增长37.2%,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1979-的22年间,我国大陆共发表文献计量学论著2534篇/部(含著作),每年平均文献量达到115.2篇/部,而且1988年以来基本上处于稳定,最高的是1991年达到227篇。这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达到了一定水平。同时,这些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集中与离散规律,论文发表的期刊达到225种,图书28种,涉及的作者达1783人(含合作者)[2]。初步分析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与应用的文献增长和核心作者、核心期刊的分布基本上符合文献计量学的基本规律,即文献增长按指数曲线上升;80%的论文集中分布在20%的核心期刊中,而20%的论文又高度分散在80%的一般期刊中,等等。其中,发文量在10篇以上的有39种期刊,发文数量占论文总数的70%左右;而发文50篇以上的重要核心期刊只有10种,它们依次是: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科学、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学报、世界图书(B辑)*、情报学刊*、情报杂志、农业图书情报学刊、情报业务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为已停刊)。这些核心期刊都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重要园地,在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有的还设有“文献计量学”专栏,如《情报学报》,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还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以上事实不仅说明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同时也反映出它在情报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加强。
表2 中国文献计量学文献数量的年代分布
附图
*含《世界图书》核心期刊测定专辑中的论文
2.2 确立并提高了文献计量学的学科地位
目前,文献计量学已被公认为国际图书情报领域内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学科,成为情报科学研究的主流,体现了当代学科定量化的趋势。1981年,White和Griffith[5]指出:“包括引文分析在内,文献计量学几乎构成了整个情报科学的一半,而且是生气勃勃的.一半。”这说明国际情报学术界对文献计量学的高度重视。在这种国际背景下,随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知识的普及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文献计量学也得到了国内图书情报界的普遍承认和重视,作为情报科学一个分支学科的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加强,同时还逐步被社会所接受。这是一个很大的进展,标志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关于这一点,可以从许多方面得到佐证:①1992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科委等单位联合制定的《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92)的国家标准中,正式确认了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的三级学科地位;②在最近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的情报学部分,在“信息”、“情报”等大条目之后,紧接着列出的第一个分支学科就是“文献计量学”,并安排11个词条作了较详细的介绍;③一些学术刊物或检索工具开辟专栏,报道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和国外进展,例如《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从1989年起不定期增设了“文献计量学”栏目,《情报学报》也从1
988年起不定期设立了“文献计量学”专栏;④在情报学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中,文献计量学早在1983年就被正式列入了教学计划,成为本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武汉大学还设立了文献计量学与情报计量学研究生方向,招收和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⑤提高了认识,成立了学术组织。通过多方面的宣传、讲授和深入研究,现在人们对文献计量学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于1991年成立的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计量学与情报计量学专业委员会,其工作范围包括: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和情报计量学;其基本任务是:确立学科发展目标和策略,制定研究规划、提供研究选题指导,组织研究分工和协作,开展学术和信息交流,宣传和推广研究成果等,这标志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有了学术组织保证,由分散的个体的研究逐步过渡到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研究阶段;⑥最近几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连续资助了10多项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方面的研究课题,促进其研究上规模、上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深入发展。
2.3 研究范围拓宽,几个主要领域的研究取得进展
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选题范围不断拓宽,既有理论、方法探讨,又有广泛的应用研究,以及国外研究进展的评介等。特别是其应用的范围很广,远远超出了情报学、文献学、图书馆学的范围,涉及到科学学、科技管理、科技史、人才学、预测学、未来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许多学科领域。在具体专业学科领域的应用更广,至少有化学化工、农业科学、采矿冶金、建筑科学等50多个专业,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开展过应用研究。具体来说,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基本上包括八大主题,这些主题的重点次序是:引文分析与核心期刊、集中与分散定律、文献统计与应用、文献计量学总论、引文分析方法、在科技预测与管理中的应用、在人才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文献增长与老化率等。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文献计量学的应用研究是其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视。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除了图书情报领域的各个方面之外,还广泛应用于科学学、科技管理、预测学甚至科学技术领域当中。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文献计量学指针用于评价科学生产率、评价科技人才、成果质量、科研机构(包括大学、研究所、科技产业公司等)乃至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与影响力等,从而使决策者能够进行有效的定量化管理。这方面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文献计量学冲破传统的局限,增强其渗透力和辐射力,大步进入“科技圈”;“管理圈”、“决策圈”,在更大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进一步得到社会各界的承认和重视。
2.4 文献计量工具和研究手段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
文献计量学是一门定量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都必须要有一定规模的资料支持。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资料来源工具和原始资料的获取渠道。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就开始编制《科学引文索引》(SCI)。这一大型索引的出版和发行,为文献计量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的有力工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引文分析所必需的大量资料,有效地推动了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被誉为文献计量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没有SCI就没有现代的文献计量学。对于国内的情况来说也是如此。我们早就认识到,如果不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解决文献计量工具问题,我国的文献计量学就不可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此,笔者特别强调“开展我国文献计量工具和手段现代化的研究是我们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应当引起国内情报学界的高度重视”[1],并提出从三个方面进行:①引进和开发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②自编《中文科学引文索引》;③开展计算机辅助的文献计量分析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一些进展。兰州大学图书馆靖钦恕、钱家秀研究馆员经过艰苦努力,在国内首次编制了《中文自然科学引文索引》。尽管这部索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它仍然不失为“我国自编中文科学引文索引的可贵的先例”。计算机辅助的文献计量研究是在新的形势下实现文献计量学突破的重要途径,可用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研究来实现文献计量学研究的规模化、模型化和现代化。特别是从1988年开始,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建立于“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同时利用美国的SCI、EI和ISTP等工具对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和被引情况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每年发表一本统计分析报告,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公布其统计分析结果,在社会各界都引起了很大反响。此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光盘和网络版;清华大学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也具有一定的文献统计分析功能。这些都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大规模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现代化工具,大大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主要标志和重要成就之一。
2.5 文献计量学教育起步很快,并获得了迅速发展
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文献计量学研究开始后不久就很快将其搬上了大学的讲坛,正式开始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教学活动。早在1983年,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就率先把“文献计量学”列入了教学计划,为情报学、图书馆学专业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各个层次的学生开设了“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研究”(硕士学位课)课程,并出版了有关的教材。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3所大学开设了这一课程。武汉大学等单位还招收了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教学规模和合理的层次结构。通过课程教学,既宣讲、普及了文献计量学知识和定量分析方法,又为这一学科培养了专门人才,从而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
2.6 基本形成了一支骨干研究力量
在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过程中,来自不同学科的作者人数一直呈增长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献计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大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相继涌现出许多核心作者,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和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目前,一个以中青年为主的文献计量学研究队伍已经基本形成。从作者群的构成来看,他们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领域,在知识结构上各具特色和优势,其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比较好的。令人可喜的是,这些核心著者以中青年居多数。他们以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情报意识,从不同角度对文献计量学的许多问题进行着各个方面的探索,其研究十分活跃,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据统计,在1964-间,我国共有1783位作者在225种期刊上发表过文献计量学论文。这是一支人数不算少的作者队伍,且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说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队伍已初具规模,并基本形成了一支骨干研究力量[2]。
2.7 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
文献计量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其研究是一种国际性的科学活动。因此,要发展我国的文献计量学就必须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事实上,我国学者早就与国际学术界建立了交流关系,与国外著名的文献计量学专家Garfield、Braun、Egghe、Rousseau等都有通讯联系;每两年召开一次的国际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情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纳米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论文 篇5
摘要:本文以内容分析法为工具、以第5期到第2期的《学前教育研究》上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模块为分析对象进行研究,从文献的研究人员、课题级别、文献主题和文献关键词等方面,对国内学者研究学前教师发展与教育的现状和进程做出简要统计分析,根据统计结果,分析得出目前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及对教师教育与发展趋势做了简单的预测。
关键词:内容分析法;教师教育与发展;文献
近年来,教师发展与教师教育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国内学者也对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进行了理论和实践视角的不同分析,本文以内容分析法为工具、以在《学前教育研究》上发表的关于教师发展与教师教育的文献为分析对象进行研究,因为手头所占有资料及研究时间的关系,本文仅选取20第5期到20第2期为例进行研究。通过对这些文献的主题进行概括,对其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分析,指出当前国内学者研究教师发展的热点和教师教育的发展动态。
1、研究设计及过程。
建立研究目标:以中国期刊网关于教师发展与教师教育的研究文献为分析对象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关键词的词频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得到国内教师发展的研究进程和现状。
抽取样本:本次研究在中国期刊网上的众多学前类杂志中选取《学前教育研究》为研究对象,并且按日期选取年第5期到年第2期共十期作为时间段,依照杂志自身的分类,按单元选取教师发展与教师教育模块,共找出教师发展与教师教育研究文献共31篇。
选择分析单元:以本次选择文献的“篇”以及关键词的“频次”为分析单位。
设计分析维度:通过文献的研究人员、课题级别、研究主题、研究的关键词等类目来进行本研究。
量化处理:将样本从形式上转化为数据化形式,构造分类体系和得到词频,并对其进行记录,得出有关我国学前教师教育与发展的客观情况。
(1)文献的研究人员。
首先,31篇文章共47位作者中,只有三位是幼儿园工作者,其余大部是高校教育科学学院或者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研究人员,也有个别省市的教学教材研究室、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这说明我国幼儿教师对自身的发展研究不够,与“研究型教师”还有很大差距;第二、三位来自幼儿园的作者都无一例外供职于上海市幼儿园,说明了上海在鼓励幼儿园教师成为研究者这方面确实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另外来自省市一级的`教育厅、研究室的研究人员也都比较集中在上海、江苏、江西等传统的教育大省。第三,从作者所署的单位来看,除教育学院外,其他如心理学院、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也有外语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可以说,学前教育的研究人员非常注重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或者与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合作研究学前领域的问题。
(2)课题级别。
31篇文章中,国家级课题研究成果2篇,省级课题2篇,校级及院级课题1篇,说明了我们国家、各省教育部门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视严重不足。
(3)文献的研究主题。
31篇文章中,共有25篇文章是关于学前教师职后教育的,有6篇文章是关于学前教师职前教育的,说明教师的职后教育与发展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如上所述,意料之外的现象是研究学前教师职后发展的大多又是高校的理论工作者。
总的来说,31篇文章中,13篇文章关注的是学前教师的专业成长,6篇文章关注到教师的职业倦怠、职业承诺、职业生涯管理以及学前教师的幸福能力等,2篇文章写的是幼儿园园本培训、园本教研,4篇是关于相关学科幼儿教师教育与发展的,包括英语与综合艺术,2篇是关于农村幼儿教师教育与发展的。由此可以窥见,职后教育中教师的专业发展,职业倦怠、职业承诺以及园本教研等又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值得注意的是,31篇文章中,明确针对农村学前教师教育与发展的研究太少,虽然很多文章是针对全体的学前教师而言的,但是仔细研读文章,文中所阐述的理论,农村幼儿园根本就不具备相应的应用条件。所以,以后的研究应当适当关注农村幼儿教师。
(4)文献的关键词。
关键词对表征文献主题内容具有实质意义,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它们能够反映研究成果的核心内容。对关键词词频进行分析统计很有研究价值。
100个关键词中,“幼儿教师”一词出现9次,因为本文研究的就是幼儿教师发展与教师教育,所以“幼儿教师”是很多所选文章的关键词,鉴于该关键词对本文的意义不大,又多有重复,所以只记1次。所以,关键词共92个。其中,“教学”一词出现12次,“专业成长”“专业发展”这类词共出现11次,另外,“教研”“园本”“生成”“教学智慧”等也都是一些高频词。
对关键词的统计分析表明,专家学者们比较关注学前教师的专业成长,另外,“生成教学”“园本教研”也都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
2、研究结果。
(1)学前教育教师的知能素质。
首先,作为教师,学前教师应该具备教学生成的能力,教学监控的能力,教学经验移植的能力。此外,作为学前教师,还应该具备一些特殊的专业技能。比如,幼儿园教具制作技能,唱歌跳舞弹琴画画技能,护理保健技能等也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
(2)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化实现途径。
为提高学前教师的专业素养,推动其专业化建设,学者们对学前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做了较多探讨,提出了许多观点。有学者借鉴管理学的研究成果,提倡幼儿园应从教学管理走向教学领导,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此外,因为幼儿教师本身地位、待遇低下,工作繁重,学者们也较为关注幼儿教师的幸福感,关注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3、趋势预测。
(1)系统化。
目前学者们较为关注学前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这两大模块,对于入职培训较少研究,但是随着我国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必然会成为一体,呈现系统化的特点。从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的内容上看,也出现融合的特征。比如,师范生的实习时间由原来的几个周延长为一年,他们的实习工作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在听课、观摩的基础上象征性地讲几节课,而是全方位地参与幼儿园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即使在职教师,除去园本培训之外,势必要返回师范院校接受最新,最前沿的理念,进行专业再教育。
(2)专业化。
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新世纪我国幼儿教师教育的基点。幼儿的特殊性、幼儿园工作的特殊性,使得专业化趋势对于幼儿教育事业尤为重要。比如,在综合艺术师资培养方面,学者们倡导具有幼儿教育特色的教师培养。不能用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的方法来培养幼儿教师,而应从教材到课程都应有幼儿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幼儿园真正需要的人才。
(3)综合化。
从文献的作者来看,不仅有幼儿教育专家,而且有课程论的专家,心理学家,美学家,有高校教师、教研员、幼儿园老师;从关键词来看,“文化”“生态”“职业管理”等词汇,都表明我国的教师教育正走向综合化的趋势,各学科的专家学者通力合作,为我国的学前教师教育建言献策。此外,综合化还表现在幼儿教师培养的“多能”,不仅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还应该具备学前教师特殊的专业技能。
3。4人性化
在31篇文献中,有多位作者论及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职业承诺,职业生涯管理等,提出用提升教师幸福能力的方法来降低教师行业的职业倦怠。提倡教师在创造中,在奉献中,在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中感悟幸福。另有文章关注到幼儿教师的文化生活,呼吁形成专业的幼儿教师资格考核,提升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说明学前教师教育已经逐步向人性化迈进。
4、小结。
回顾全文,以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为主题,以内容分析法为分析工具,通过文献调查,分析文献主题及关键词,对国内学者关于教师教育的研究热点进行了简单分析。
本研究的问题是样本容量太小,只选取了十期《学前教育研究》作为对象,而且《学前教育研究》又是国内学前领域的最权威的期刊,所以只能片面反映一个研究水平上的焦点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琴。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博客文献研究。科技风,2009(10)。
[2]崔红英,蒋红斌。幸福:教师职场的可能生活及其实现。学前教育研究,2009(2)。
[3]陈恩清。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歌唱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学前教育研究,2008(5)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纳米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论文 篇6
0 引言
随着化石能源逐渐枯竭,发展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成为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也是新能源变革的主要内容。中国新能源变革的目标可以归纳为:以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提高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实现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和核能利用在一次能源消耗占较大份额。在新能源变革形势下,电网的使命也将发生变化,智能电网是适应新能源变革和承担电网新使命的新一代电网。
中国自 21 世纪初就提出了建设特高压电网的设想,并逐步加以实施,近两年根据国际电力系统发展的最新动向,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智能电网的宏伟蓝图。中国的智能电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网架为基础,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的现代电网。与此同时,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新能源、新设备的不断加入,当今电力系统已经日益变得复杂,这使得运行人员更加难于对其进行监视、分析和控制。近些年,国内外不断发生大规模的停电事故,这些事故都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不断地为人们敲响警钟,也给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上述的大停电事故中,电力系统从第一次元件故障,到整个系统崩溃,一般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如果这期间运行人员能够进行正确的处理,大停电是可以避免的。换言之,电网缺乏有效的在线监测和预警系统,不能及时掌握实时电网稳定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是导致大停电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电力系统仿真分析是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和调度运行的基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从稳态分析、动态分析到暂态分析的各个方面。根据实时电力系统动态过程响应时间与系统仿真时间的关系,可分为非实时仿真和实时仿真;根据仿真的数据来源,又可分为离线仿真、在线仿真。其中在线仿真是实现在线预警和决策支持的必要手段。
电力系统仿真分析涵盖电力系统、数学、计算机、通信等多学科技术领域,面对智能电网建设提出的要求,需要不断地引入先进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以及数学方法等,推动仿真分析技术在仿真的准确性、快速性、灵活性等方面的发展。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实现更大规模电网的仿真计算,同时仿真数据的粗细程度可根据需要自动调整。
2)仿真计算应具有更快的速度及更高的准 确性。
3)仿真计算应具备更多的功能,并与环境、经济等相关领域相结合。4)仿真建模应具备更大的灵活性,以适应智能电网中层出不穷的新元件、新设备建模的需要。
5)需加强对电力系统智能建模方法的应用以及仿真结果的智能化分析。6)电网自愈对实时决策控制的要求。要求能实时跟踪评价电力系统行为,一旦发生故障,立即进行快速仿真并提供决策控制支持,防止大面积停电,并快速从紧急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
7)仿真试验应具备更大的灵活性。未来的仿真试验将可实现对多个异地试验设备的同步测试。
8)仿真计算应适应新的计算模式,如云计算、协同计算等。
9)可实现智能人机交互仿真,显著提高用户操作的便捷性和仿真系统的使用效率。
10)数据融合技术在仿真分析中应用,提高对仿真分析中对多源海量数据的整合能力。
本文将依据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当前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探讨和预测新的先进计算技术(如云计算等)及其在电力系统仿真分析中的应用。发展现状
1.1 电力系统仿真分析技术概述
如图 1 所示,电力系统仿真分析技术可分为电力系统建模、电力系统数字仿真分析方法、电力系统在线仿真分析和电力系统实时仿真等4项技术,其中电力系统建模技术包括建模方法和模型研究技术,电力系统数字仿真分析方法主要指针对各类仿真应用的基础方法,后2种技术则分别针对在线应用和实时应用。其中先进计算技术包括计算机及网络、与电力系统仿真分析相关的计算数学和计算模式这3项技术。下文分别描述上述各项技术的发展现状。
图1 电力系统仿真分析和先进计算技术分类
2)相关计算数学。
与电网仿真分析相关的计算数学领域既有传统的数值计算方法,也包括新兴的人工智能、模糊数学和概率类等方法。
1.2 电力系统建模技术
1)建模方法。
目前,电力系统建模方法研究以机理分析法为主,结合统计学、运筹学及人工智能等理论,又发展了数据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智能建模法等方法。作为机理分析法的重要补充,模型实测是指导建模、进行模型校验及修正的主要手段。目前,模型实测主要在发电机及其调节系统建模、负荷建模、新能源发电建模等方面有所应用。数据分析法主要用于建立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模型及功率预测模型、电力市场分析模型等。层次分析法主要用于负荷预测建模等。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建模方法如专家系统法、神经网络系统法、模糊辨识法以及基于遗传算法的非线性系统辨识法等,在同步机建模、负荷建模、电网规划建模中得到应用。
电力系统模型参数的获取,主要采用取典型值和实际测量 2 种方法。2)模型研究。
①传统发输配用电系统模型
传统发电系统模型包括同步机、励磁系统、调速系统、电力系统稳定器(power system stabilizer,PSS)等模型,均较为成熟,全国范围内绝大部分机组励磁
系统和 PSS 模型已采用实测参数,调速系统模型实测工作正在开展。
交流输电系统模型以等效电路为基础,根据仿真要求的不同进行相应处理。直流输电系统模型包括主电路模型和控制系统模型,可分为机电暂态仿真模型和电磁暂态仿真模型,前者一般为准稳态模型。直流输电系统控制系统模型目前大都采用典型结构和参数,迫切需要建立与实际工程相一致的控制系统模型和参数。
②灵活交流输电元件模型、新型电力系统元件模型。
③新能源发电系统、分布式电源及微电网模型。3)建模技术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①电力系统模型的精确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如何利用 WAMS、WASA 技术进行模型的校验与修正。
②风光发电系统、储能系统等各种新元件的模型有待进一步研究并实用化。
③智能建模方法有待进一步发展,或与传统方法相结合,提升模型的精确性和适应性。
④目前各类仿真软件中模型各自独立,重复建模工作时有发生,有待建立模块化、通用化、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模型,实现模型的“即插即用”和共享。
1.3 电力系统数字仿真分析方法
电力系统数字仿真分析方法,包括稳态分析(潮流、网损分析、最优潮流、静态安全分析、谐波潮流)、动态和暂态分析(电磁暂态仿真、机电暂态仿真、中长期动态仿真、小干扰稳定计算、电压稳定计算等)等。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主要是非线性方程组求解问题,现有算法有牛顿–拉夫逊法、PQ 分解法、保留非线性潮流算法和最优因子法等。其中,牛顿–拉夫逊法因其具有较好的收敛性和较快的收敛速度,应用较为广泛。为提高潮流计算的收敛性,有时将 2 种方法相结合,如 PQ 分解转牛顿法。此外,还提出了潮流计算中的自动调整方法、适合实时计算的直流潮流算法、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随机(概率)潮流方法、适合系统参数不对称情况的三相潮流算法,以及应用于电力系统电压稳定计算的多种病态潮流算法。
电力系统最优潮流计算实质是一个非线性规划问题,主要算法有线性规划法、牛顿法、内点法以及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等智能算法。其中内点法在可行域的内部寻优,收敛性好、收敛速度快,适用于大规模电网的优化计算。智能算法由于具有全局收敛性和擅长处理离散变量而日益得到重视,但还处在发展阶段。研究小扰动电压稳定问题的电力系统静态电压稳定计算方法常用的有奇异值分解法、灵敏度法、崩溃点法、非线性规划法、连续潮流法、非线性动力学方法等,其中连续潮流法应用较多。电压稳定的动态分析方法,包括小干扰分析法和对大扰动电压稳定的时域仿真分析法、能量函数法等。电力系统暂态稳定计算需要求解系统的网络方程和微分方程,一般采用数值积分方法交替迭代求解,有时也采用直接法,应用最多的直接法为扩展等面 积准则法。
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计算的主要方法有特征值分析法、小干扰频域响应分析、小干扰时域响应分析,其中特征值分析法应用最为广泛。
电力系统中长期动态过程仿真要计入在一般暂态稳定过程仿真中不考虑的电力系统长过程和慢速的动态特性,采用数值积分的方法,主要有隐式梯形积分法和 Gear 类方法,为避免计算时间过长,一般还采用自动变步长计算技术。电力系统电磁暂态仿真通常采用时域瞬时值计算,多采用隐式梯形积分法,计算规模一般不超过百余条母线,计算步长通常为 20~200
s。为提高仿真精度,有学者提出了电磁暂态与机电暂态混合仿真方法。近年来,随着分网并行算法的提出和电磁-机电接口的完善,混合仿真已实现了实用化。
综上,上述针对输电网的电力系统仿真分析方法都较为成熟,为提高仿真分析速度,近年来,并行和分布式计算方法逐渐在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最优潮流、静态安全分析、电磁暂态仿真、机电暂态仿真、小干扰稳定计算等分析方法中得到应用。
1.4 电力系统在线仿真分析
随着电网大停电事故的不断发生,各国对电网安全愈加重视,电力系统在线仿真分析也成为了研究的重点。2005 年的调研报告表明,当时国际上已有 6 个电力系统在线软件生产厂家,可以提供不同程度的在线暂态稳定评估软件。
国内在智能电网建设的新环境下,为确保电 网安全稳定运行,建立和健全电网安全防御体系,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等单位就在线仿真分析开展了研究与应用工作。
1.5 电力系统实时仿真
电力系统实时仿真的发展经历了从物理实时仿真、数模混合式实时仿真到全数字实时仿真的3个历史阶段。物理实时仿真由于其仿真规模不大和建模工作复杂,主要用于设备级的仿真和试验,如继电保护装置、安全自动装置、电力电子设备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基本原理验证和性能指标检验等。数模混合式实时仿真系统(如 HYPERSIM目前主要用于直流输电控制保护系统试验。RTDS等全数字实时仿真限于仿真算法和计算能力,只能进行小规模系统的实时仿真,主要用于继电保护装置、安全自动装置验证试验,近年来也有应用于电力电子设备验证试验、直流输电控制保护系统试验等方面,加拿大 Opal-RT 公司的 RT-LAB 全数字实时仿真软件在高频电力电子的精确仿真以及分布式并行计算等方面具有优良的性能;新近出现的全数字实时仿真装置 ADPSS,因其具有大电网实时仿真的能力,因此用途较为广泛。先进计算技术发展趋势 2.1 计算机及网络
未来的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趋势将是通信技术、网络与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融合,朝着超高速、超小型、高性能、平行处理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发展高性能计算技术有 2 条途径:一条是通过多核、多机并行计算或分布式计算技术来实现;另一条途径是发展非传统的新技术,包括超导计算、光计算、量子计算、生物计算与纳米计算等。
2.2 相关计算数学
数值计算方法未来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提高算法效率、计算结果精度和非线性方程求解的收敛性等方面。人工智能方法将与仿真环境结合得更为紧密,从而提高仿真自动化程度和仿真精度。概率类算法在仿真计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是增强各种与现有数值仿真计算方法相结合的衍生算法的实用性,降低对参数的要求,提高计算结果的质量,以及计算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应用。模糊数学将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各分支进一步结合,求解用经典数值计算方法难以求解的问题,并进一步实用化。
2.3 计算模式
未来高性能计算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一是并行计算和分布式计算 2 种
形态共存并互相结合、相互补充;二是从高性能计算走向高效能计算,提高计算性能、可编程性、可移植性和鲁棒性,降低系统的开发、运行及维护成本随着中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分布式计算技术在仿真分析领域的应用将不断深入,分布式计算以及网格计算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电力系统实时、复杂的计算问题。先进计算技术在电力系统仿真分析中应用预测 3.1 概述
先进计算技术(计算机及网络、计算数学、计算模式)的发展和应用,将为电力系统仿真分析技术带来巨大发展变化。本节预测 2050 年电力系统仿真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
3.2 电力系统建模技术
1)电力系统的建模方法和工具得到长足发展。形成完备的混合仿真建模和智能建模理论。基于WAMS 和 WASA 数据进行仿真模型的修正成为建模的重要手段。
2)建立丰富、精确、模块化和标准化的各类元件模型。模型的模块化、标准化使得系统建模可在任一仿真软件的建模环境下进行,采用通用的输入输出格式,并可在其他仿真软件中进行调用,使模型具备“即插即用”的功能。3)未来的智能电力设备中可自带标准化的模型并具备对局部模型进行仿真的能力,其结构和参数自行维护更新,模型可以是异地分布的。
3.3 电力系统数字仿真分析方法
1)电力系统仿真计算方法在计算的收敛性和鲁棒性、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对最优结果的搜索等方面都取得较大进步。
2)建立灵活的仿真数据平台和异地分布式仿真分析平台,结合智能电力设备中自带的标准化模型,模型数据的云存储和标准化技术,WAMS、WASA 等先进测量技术,云计算技术,实现仿真数据的自动调整和对电网的按需灵活仿真。根据研究目的不同,电网数据可以不同的精细程度自动组合和调整,形成计算用数据,用户无需关心具体数据的存放位置和获取方式。
3)开辟新的仿真计算领域,如与环境保护、新型电力市场运营相结合。4)建立高度智能化的面向用户、面向问题、面向实验的建模与仿真环境,实现智能人机交互仿真和仿真结果的智能化分析。
5)不同时间尺度的混合仿真技术逐步成熟,实现电磁暂态–机电暂态–中长期动态过程的连续仿真,可获得系统从仿真开始后微秒级到分钟级,甚至小时级时间尺度的动态特性,仿真结果更加贴近系统的实际表现。
6)协同计算将在电力系统仿真分析中逐步应用,使离线仿真分析从以往单地区单人工作的独立模式向多人联合协同计算模式转变,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7)人工智能、概率和模糊数学方法将会被更多地引入和研究。人工智能算法是大规模非线性系统求解、优化的有效方法,为电力系统计算分析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而概率算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则可以更好地处理仿真计算中的各种随机性和模糊性问题。
8)量子计算机具有应用可能,仿真分析方法将发生重大变革。
3.4 电力系统在线仿真分析
1)建立在线仿真专家系统,挖掘在线数据与系统稳定性之间的联系,根据历史运行数据和电网运行状况找出薄弱环节。
2)将 WAMS 数据引入到数据整合、参数校核和辨识、动态仿真等各个环节,以提高在线仿真结果与实际系统响应的吻合程度。
3)构建描述电网各类不确定性特征(如天气,间歇性能源接入等)的系统模型,建立在线风险评估系统,采用统一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将确定性安全评价拓展到风险评估。
4)应用数据融合技术,提高对调度自动化系统、广域量测系统、继电保护稳控系统、离线方式数据等多系统多信息的整合能力和利用水平。
5)实现基于超实时仿真的在线控制和云控制,利用大规模电力系统的超实时仿真技术,在故障发生后快速判别系统稳定性,并给出控制措施,解决连锁故障期间电网运行状况瞬息变化导致控制措施失效的问题。云控制是云计算技术与基于超实时仿真的在线控制技术的完美结合,是未来在线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
3.5 电力系统实时仿真
1)采用新的并行仿真方法或对既有方法进行改进,结合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实现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电压源直流输电、新型 FACTS、储能等新能源新设备的电磁暂态实时仿真。
2)实现机电暂态–电磁暂态–中长期动态一体化实时仿真,建立超大规模电力系统数模混合实时仿真平台,实现超大规模电力系统与数十条直流输电、电力电子装置、新能源新设备等的物理仿真设 备或物理设备的联合实时仿真。
3)建立电网–电厂–变电站联合实时仿真平台,可灵活接入实际的电网二次设备、电厂和变电站监 控设备进行仿真试验分析。
4)分布式实时仿真全面应用,开展远程试验。通过异地多个实时仿真装置的配合和高速的通信网络支持,实现多个物理装置的分布式仿真试验,解决带通道保护的继电保护装置、多个 HVDC 或FACTS 控制器等异地试验设备的同步测试和控制器协调问题。远程试验是分布式实时仿真的特殊应用模式,即大电网的实时仿真在异地高性能服务器上进行,而现场仅需要配备与物理待测设备的输入输出接口,需要高速的通信网络支持。
5)建立真实电力系统的影子系统——大电网在线实时仿真系统,通过实时信息采集与传递系统,实时接受电网运行数据,使系统仿真模型能够及时跟踪大电网运行状态特别是灾害情况下的迅速变化。结束语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纳米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论文 篇7
迄今为止, 关于电子教材近几年发展现状的综合性研究却很少, 针对目前的需求, 笔者综合近15年电子教材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定量分析, 旨在通过数据分析来研究电子教材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 资料来源
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为源检索总数据库, 选取其中的中文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两个核心期刊数据库进行电子教材的文献检索。
笔者以“电子教材”及其相似概念, 如“数字教材”“电子教科书”等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 得到文献数为314篇, 检索时间为2015年10月19日。为保证检索文献的有效性, 将会议通知等与研究无关及重复文献筛掉, 统计出文献数为275篇。已有研究年载文献数量变化趋势如下页图1所示。
从图1可以发现, 1999年至2009年电子教材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2010年至2015年间文献数呈现猛增的趋势, 这说明电子教材在近五年间发展迅速, 也表明了数字化时代适合电子教材的发展和生存。
●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275篇电子教材相关文献作为研究对象来对电子教材的热点、趋势进行探讨。过程中主要采用词频分析、共词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三种分析方法。
词频分析法[1]是利用能够揭示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主题词在某一研究领域文献中出现的频次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的文献计量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关键词的频次进行排序, 结合电子教材的相关知识, 分析高频词所承载的科技内容, 对主题进行相应的分类与组织, 从而揭示出电子教材的研究范围与热点。
共词分析法以文献集中的词汇对或名词短语共同出现的情况, 来确定该文献集所代表的学科中各主题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词汇对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越多, 则代表这两个主题的关系越紧密。[2]
社会网络分析法是用以测定对象在群体与组织中被接受的程度, 发现对象与对象之间的现存关系, 并揭示组织本身的结构特征的工具。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 运用UCINET软件, 可进一步分析电子教材领域内的关键词引文关系网络的群体特征。[3]
● 研究过程
本研究使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对文献进行关键词数目统计和实现共现矩阵分析。用SPSS 19.0对文献关键词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从而获得电子教材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通过UCINET软件对关键词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来研究电子教材的形成和发展趋势, 以及电子教材未来的研究方向。
1.高频词的选取
首先对相近关键词进行合并整理, 如将电子教材、电子课本、数字教材、电子教科书等归到电子教材类中。然后对275篇文章进行筛选, 选取频次等于或大于12的关键词进行统计, 得到29个高频词, 如表1所示。
2.关键词矩阵的构建
使用BICOMB共词分析软件以29个高频词汇构建一个29×29的共现矩阵, 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关矩阵, 如下页表2、表3所示。
3.多元统计方法的使用
(1)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前提是进行信度测量, 计算结果, 信度系数为0.873, 大于标准0.7, 因此可以进行因子分析。以共现矩阵为原始数据源开展因子分析, 利用SPSS19.0软件, 抽取方法选择“主成分”和“最大方差值”来对数据进行计算, 通过因子分析后得到解释的总方差表、成分矩阵表以及碎石图 (如下页图2) 。
根据“特征值大于1, 因子保留;特征值小于1, 因子舍弃”的原则, 可以从总方差的解释表中得出6个潜在的共同因子, 即电子教材、电子书包、教材、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出版、电子书六个因子。同时要遵循“提取的因子累积百分比要达到50%以上”的原则[4], 6个提取的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5.621%, 因此达到标准属于符合条件的因子。
在总方差解释表与旋转成分矩阵表的基础上, 观察碎石图, 可以看到因子分析的前6个因子类别较为显著;从第7个因子起, 碎石图的曲线开始趋于平缓, 变化不明显。碎石图分析表明前6个因子对原有变量的解释贡献力比较大, 其中第1、2因子表现最为明显;第7~29因子对原有变量的解释贡献力减弱, 变得很小。以上信息说明, 电子教材领域的研究分为6类较为合理。
(2) 聚类分析
在S P S S19.0 数据统计分析软件中, 选择系统聚类的方法, 采用Ward’s method离差平方和法, 设置为欧式距离 (Euclidean distance) 来进行聚类分析。
从下页图3所示的树状图中可以看出, 电子教材的研究热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传统教育的研究, 包含教材、学习过程、传统教育。 (2)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研究, 包含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效果、教学改革、平板电脑、发展趋势、教材建设。 (3) 云计算技术支持下学习环境的研究, 包含云计算、个人学习环境、学习分析。 (4) 电子书包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包含电子书包、调查研究、教学模式、教育信息化、教育应用、应用现状。 (5)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研究, 包含电子书、数字化学习、学习资源、结构方程模型、电子教材、小学英语、开发、课堂教学。 (6) 教材出版数字化的研究, 包含教材出版、数字出版。
上述的对比表明, 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
(3) 社会网络分析
选取UCINET和Net Draw软件作为电子教材热点分析的主要工具, 从中心性的角度进行社会网络分析, 进而把握电子教材领域研究的热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导出了29个关键词的社会网络分析图 (如图4) 。
从图4中, 可以看出电子教材、电子书、结构方程模型是电子教材领域研究的核心热点, 其他关键词都是围绕这3个核心关键词展开研究的。而教学模式、平板电脑、学习资源、开发、小学英语、教育应用、调查研究、电子书包等是围绕核心热点展开的, 并且连接周围的边缘点, 因此可以将这8个研究热点看作是连接电子教材核心与边缘点的桥梁与支架, 起着一个研究中心与研究边缘点的衔接作用。虽然其他18个主题词处于低位, 但它们的作用不容忽视, 很可能会成为电子教材未来的发展趋势。
●研究结论
1.关注学习
传统教材研发一般从教学角度着手, 但是通过学习过程、学习资源、学习分析、个人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5个高频关键词, 可以看出电子教材研究从学习角度开始进入。电子教材以学习者为中心, 主要从学习者、学习目标和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考虑。这种方式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 从学习者角度进行分析, 进而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环境, 提供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媒体、活动和资源, 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视角的转变不但体现出教学理念的变化, 更为主要的是彰显出电子教材的技术特性。
2.关注英语学科
英语学科是电子教材研究的一个热点, 这与它本身的特点密切相关。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学生需要会读、会写、会翻译, 三者缺一不可。但是在使用传统教材进行学习时, 学生只能看到英语单词对应的翻译, 不能听到发音, 这无疑会影响英语的学习效果。而英语电子教材的研发恰恰弥补了这些不足, 它不仅可以使用语音识别系统, 还可以实现动态的词汇解释、语法提示以及动态翻译等功能。[5]
3.关注研究方法
结构方程模型是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 也称协方差结构分析。它是一种非常通用的、主要的线性统计建模技术, 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6]对于使用传统统计学无法解决的问题, 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却往往可以处理, 如需要处理多个原因、多个结果的关系或不可直接观测的变量的诸多问题。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来对电子教材进行实证检验, 可以发现显著影响电子教材研究过程中的表现因子, 从而为电子教材研究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4.关注教材建设
与印刷教材、视听教材相比[7], 电子教材的优势在于能够及时与学习者进行信息共享和学习反馈, 并且支持双向互动的学习活动;同时电子教材能够实现及时修正和更新, 可以让学生们及时接触到最新的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但因为缺乏相应的规范或统一的标准, 所以电子教材的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围绕电子教材的建设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之一。现在已经有一些学者重视电子教材的发展, 甚至设计教师社区、学习讨论等模块供教育机构、教师等教育者更好地对教材进行相关管理。
5.关注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尤其是教育的变革。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改革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电子教材的研究技术正是与这一现象交相呼应, 如牟智佳[8]等人设计开发的电子教材写作工具软件, 包括教材结构设计、内容片段编写、交互片段选择和学习过程记录等四部分功能, 支持教师基于多种终端设备和操作系统协作编写电子教材且内容具有终端适应性。在电子教材课堂中, 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多了, 学习活动多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自我效能感和满意度[9]也显著高于基于纸质教材的课堂教学。
● 总结
本文通过使用文献计量法、共词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 对中国知网中关于电子教材的核心期刊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 其中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电子教材当前研究的热点, 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图得出电子教材未来的发展趋势, 目的是为以后电子教材的研究者提供参考以及为他们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提供一些便利。然而仅仅通过关键词的分析并不能对电子教材研究做出精准的判断, 只能对其做出大致的类别划分, 并且在社会网络分析过程中通过观察网络分析图观测核心与热点问题也可能有一定的主观性, 更为深入的分析还有待于对文献的进一步研读。
参考文献
[1]王颖纯等人.基于词频统计分析方法的Saa S国内研究热点分析[J].情报杂志, 2012 (7) :44-48.
[2]钟伟金等人.共词分析法研究 (三) ——共词聚类分析法的原理与特点[J].情报杂志, 2008 (7) :118-120.
[3]徐媛媛, 朱庆华.社会网络分析法在引文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8, 31 (2) :184-188.
[4]陈巧云, 李艺.中国教育技术学三十年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共词分析和文献计量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 2013 (5) :87-95.
[5]杨万里.基于探究、合作、创新教育理念的电子教材研发[J].课程·教材·教法, 2012, 32 (12) :41-46.
[6]周涛.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在实证分析中的应用[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6 (5) :99-102.
[7]王然, 郭鸿.电子教材的研究与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 2014 (5) :82-87.
[8]牟智佳, 武法提.电子教材写作工具的交互元件设计与功能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 2015 (8) :92-98.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纳米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论文 篇8
关键词 农业生态补偿 ;文献计量 ;国内 ;研究态势
中图分类号 F3 文献标志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11.026
Abstracts Using the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1988 to 2016)as data source,we chose agriculture, farmland, farmer, cultivated land, water area, forestry, forest, prairie, wet land, farmland returning to woodland and eco-compensation, ecological benefit compensation as the searchable keyword to analyze China's agriculture eco-compensation. 2340 papers were found to be related with agriculture eco-compensation. Th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agriculture eco-compensation in China began in the 1988s and expericed increasing yearly, but didn't formed a stabilized core authors's group, research institution were dispensed. Further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objection focusing on agriculture eco-compensation studies were located peasant household compensation will, compensation way, compensation standard,legal question and so on. Meanwhile, reseach field from forest, grassland, farmland to wet land. However,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must be reinforced,because the empirical study still the main methods.
Keywords agriculture eco-compensation ; literature metrological analysis ; China ; research status
農业生态系统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同时也是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最为广泛的生态系统,涉及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湿地、生物物种等诸多资源,是一种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1]。随着人为活动影响加剧,尤其是生产规模扩大、农业投入品的增加、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等,使得农业资源短缺、农业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涌现,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变得日益严峻并已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农业生态补偿是一种运用财政、税费、市场等经济手段激励农民维持、保育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调节农业生态保护者、受益者和破坏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内化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外部成本,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作为生态补偿的一个具体领域,农业生态补偿范围更具特定性和针对性,主要包括对被破坏的农业资源环境进行恢复与治理成本的补偿、对实施有益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生产行为及农户的补偿以及对有关主体因保护农业资源环境而放弃发展机会的损失补偿等方面[2]。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形成有利于保护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和物种资源的激励机制”[3]。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并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湿地、草原、森林生态补偿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4]。
尽管中国农业生态补偿研究起步较晚,但由于国家在战略层面的高度重视,其相关研究也吸引大量学者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的关注,研究对象涵盖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湿地等多个领域,研究内容涉及补偿法律制度、补偿形式、补偿标准、补偿政策等多个方面。为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国内农业生态补偿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文在文献计量学方法的基础上,试图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农业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
1 数据来源
本文以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文献检索来源。文献检索的时间段设定为1979~2016年。为了有效提取农业生态补偿相关论文,运用高级检索方法,相继以农业、农田、农户、耕地、水域、林业、森林、草原、湿地、退耕和生态补偿、生态效益补偿为主题同时进行检索,检索式为:SU=农业+农田+农户+耕地+水域+林业+森林+草原+湿地+退耕 and SU=生态补偿+生态效益补偿,共获取各类文献3 850篇 。将获得的文献信息导入Excel表格中,人工手动逐一排查,剔除通知、简介等不规范和无效的文献后,共得到有参考价值的农业生态补偿相关研究文献2 341篇。
nlc202309080856
以上述检索到的文献资源为基础,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定量分析文献的题录信息,对国内农业生态补偿研究领域的论文规模、发表年份、发表刊物及研究主体进行分析,并依据关键词统计方法分析了当前研究的主题内容。
2 研究基本情况
2.1 文献计量分析
从检索结果来看,国内农业生态补偿研究的相关文献从1988年开始出现,但在1998年(含)之前,每年均低于10篇;直到1998年,期刊论文数量才有所突破,达到14篇;2007~2014年,农业生态补偿研究的期刊论文到快速增长期,从2007年突破100篇为132篇,到2014年达到291篇,增幅达41.3%;2015~2016年,期刊论文的数量开始减少(如图1)。
2.2 刊载文献来源
经统计,共有725种期刊刊载了国内与农业生态补偿有关的学术论文信息。布拉德福定律(Bradford's law)认为,大量的专业论文在相关期刊的数量呈不均匀分布,其出现次数与所刊登刊物的专业密切程度有关。而根据刊载论文的递减顺序排列,可以把期刊分为关注这个领域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5]。根据本次的检索结果,结合埃格黑(L.Egghe)的布拉德福核心区数量计算法,即r0=2 ln(eE*Y)(r0为核心数量,E为欧拉系数,E=0.577 2,Y为最大载文量期刊的载文量)[6-7] 。r0=2 ln(1.781 8*84)≈16,即处于核心区域的期刊有16种(见表1,其中《林业资源管理》和《中国林业经济》均发文20篇,比率为2.77%;《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和《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均发文18篇,比率为2.49%;所以本表共列出18种期刊)。这18种期刊占被统计期刊总数的2.48%,而载文量却占全部文献量的25.81%。由此可见,这18种期刊是与农业生态补偿研究文献密切度较高、处于关注该领域的核心区的刊物。就核心区各大期刊来看,《林业经济》载文量最大,共84篇,占总载文量的11.60%;其次分别为《绿色财会》(72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48篇)等。
此外,还有诸多农业生态补偿研究论文刊载量较小、处于关注该领域的相关区和非相关区的期刊。其中,载文量只有1篇的期刊有376种,载文量为2篇的期刊有146种,载文量在3~16篇的有184种。分析这些期刊发现,农业生态补偿研究涉及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经济、生物多样性、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这与生态补偿作为涵盖经济学、环境科学、法学、社会学、农学、林学等多学科交叉、跨学科研究的领域特征相一致。多学科视角的关注和研究力量参与对促进我国农业生态补偿研究视域、研究方法和手段等的拓展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2.3 作者及机构分布
在文献计量分析中,通常将第一作者的分布作为确定核心作者群的主要依据,以便发现该研究领域的骨干力量[8-9]。本文检索获取的2 340篇国内农业生态补偿研究期刊论文(不包含硕博士论文)中,共有4 157位作者,其中第一作者(包含独立作者)共1 943位。根据普赖斯(Price)的核心作者统计公式:(N1为核心作者至少应发表的论文数;Nmax为统计年段内最高产的那(几)位作者的论文篇数),只有发文数在N1以上的作者才能称为核心作者[10-11]。
在2 340篇期刊文献中,以第一作者发文最多的是巩芳,发文8篇,即Nmax为8。据普赖斯理论,得出N1≈2.11。按照取整选择即发表3篇及以上期刊论文的作者为核心作者人选。经统计,发表有关农业生态补偿主题的期刊论文达到3篇以上的第一作者有88人,共发文326 篇,占 2 340篇论文中的 13.94%,与普赖斯定律的50%存在显著差距。这表明国内农业生态补偿研究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
统计结果显示,2 340篇期刊论文涉及的4 157位作者共分布在1 452个研究机构中。对作者所在机构的分析发现,国内发表与农业生态补偿主题有关的论文超过30篇的研究机构有15个,占研究机构总数的1.03%;发文量超过30篇的15个研究机构中,高校有12所,其余3个为科研机构(见表2)。这15个研究机构共发论文750篇,占总发文量的32.05%;其中,12所高校共发文607篇,4个科研机构发文143篇,分别占总发文量的25.94%和6.12%。说明我国涉足农业生态补偿研究的研究机构主要以高校为主,科研机构相对较少。从空间分布来看,这些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我国学术力量较集中、研究水平较高的大城市,如北京(包括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等7个机构)、长春(东北林业大学)、兰州(兰州大学)、福建(福建农林大学)等。总体看来,国内农业生态补偿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核心研究群体;而且,很多研究机构只是初涉农业生态补偿研究或只是对其中个别问题发表一些看法,没有对农业生态补偿进行较为系统化、深层次的研究。
3 内容分析
3.1 关键词分析
对国内农业生态补偿研究文献的发文关键词进行统计并根据关键词的含义对同义词进行合并,可以发现,在上文述及的2 340篇期刊论文中,共涵盖4 115个关键词。其中有147个为出现10次以上的高频关键词(见表3)。通过这些高频关键词可看出目前我国农业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热点,如生态补偿机制、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农户、对策、生态补偿标准、农业面源污染、受偿意愿、生态服务价值功能等等。出现频率低于10次的其余3 968个关键词中,仅出现1次的关键词达2 967个,出现2次的关键词有521个,出现3到9次的关键词有478个。大量低频关键词的存在,表明国内农业生态补偿研究所关注的问题较为广泛和多样化。
3.2 研究领域分析
从本文所检索到有关文献的4 115个关键词中可看出,国内农业生态补偿研究对象及领域的分布情况。以生态补偿为关键词的出现603次、生态效益补偿(132次);研究领域对象的关键词如生态补偿机制(125次)、补偿机制(75次)、补偿标准(60次)、补偿资金(52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49次)、补偿基金(48次)、补偿方法(20次)等,这说明国内在农业生态补偿方面从补偿机制、方法、资金等方面开展研究,逐渐使农业生态补偿这一体系得以全方位的覆盖。
nlc202309080856
此外,在研究农业生态补偿领域的文献中,农业生态补偿这一关键词出现了54次,此外以森林生态补偿(27次)、草原生态补偿(25次)、农田生态补偿(16次)、流域生态补偿(6次)等为关键词,及自然保护区(15次)、滨海湿地(10次)、黄土高原(10次)、耕地(19次)等为关键词出现,这说明国内农业生态补偿已涉及农业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涵盖了森林、草原、湿地、耕地、农田等多个领域。
补偿政策是农业生态补偿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国生态补偿政策的提出从2005年12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开始[12]。之后,随着国内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要求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呼声越来越高。虽然目前尚未出台国家层面的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及措施,但从近几年党中央一号文件可看出,制定和实施严格的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势在必行。目前,江苏常州市等地区已在国内率先制定和推行区域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前期以水稻田为补偿重点[13]。而国内其他地区的农业生态补偿多以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退耕还湿、退田还湖等为主要政策内容。在本次检索中,这些关键词共出现了136次。
3.3 研究地域分析
在前文所述4 115个关键词中,有394个关键词与研究地域有关,其中包括云南(14次)、北京(10次)、甘肃(10次)、贵州(9次)等省域名称的关键词共有245个;涉及鄱阳湖湿地(19次)、西部地区(9次)、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8次)、洱海流域(7次)、等区域名称的关键词150个。这些涉及不同研究地域的大量关键词的出现,说明农业生态补偿的研究地域范围已涵盖我国多个层次区域。此外,有关文献中涉及国外研究区域的关键词也频繁出现,如英国、德国、日本等。这表明我国农业生态补偿的研究视域并非局限于国内,有关学者在其研究中也关注国外农业生态补偿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3.4 研究方法分析
在国内农业生态补偿2 340篇研究文献包含的4 115个关键词中,共有198个关键词涉及农业生态补偿的研究方法或理论模型。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条件价值评估法(CVM)(26次),其次是最小受偿意愿(WTA)(19次)、博弈分析(16次)、logistic回归分析(13次)等;此外,层次分析法(6次)、最小数据方法(4次)、SWOT分析(4次)等方法在有关研究中也时有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on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主要基于被调查对象的直接回答而评估环境物品的价值,被认为是可用于环境物品和服务的非利用价值评估的有效方法,也是近10年来国内外生态环境经济学中最重要和应用最广泛的关于公共物品价值评估的方法[14-15]。而在生态补偿研究中进行博弈分析,是基于该方法能揭示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所在,并为促成个人与集体理性的统一、实现集体最优提供途径[16-17]。另外,还有生态系统服务和交易的综合评估模型(InVEST)模型、最小二乘法、因子分析、生境等值分析方法(HEA)、多准则模糊分析模型、层次结构模型、VAR模型、A·古林法等出现一次或两次的关键词。多种研究方法和模型的运用,一方面说明当前农业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手段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另一方面,也表明国内农业生态补偿研究不再停留在对问题和对策的定性阐述层面。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论文在关键词中未标明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另有一些对有关研究方法的关键词描述存在不规范。 针对上述文献的有关分析可看出,国内农业生态补偿研究总体上侧重于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多来自有关实践经验的归纳与总结。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获得的2 340篇有参考价值的国内农业生态补偿研究文献,利用文献计量学相关方法,对国内农业生态补偿研究领域的发文规模、刊载刊物及研究主体、领域、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我国的农业生态补偿从提出到开始全面关注时间并不长。从1988年第一篇有关农业生态补偿的论文开始,论文数量呈波动增长趋势。农业生态补偿研究的载文期刊主要集中在生态学、资源与环境、农业科学、生态经济等领域,同时也涉及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的一些领域,表明我国农业生态补偿研究已逐步受到多学科的关注,这与生态补偿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跨学科研究的领域特征相一致。从研究机构的分布看,开展农业生态补偿研究的机构主要以高校为主,科研机构相对较少;同时国内农业生态补偿研究目前尚未形成核心研究群体;就作者分布而言,国内农业生态补偿研究领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
(2)国内农业生态补偿研究对象已涉及农业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涵盖森林、农田、草原、耕地等多个领域。现有研究热点主要包括生态补偿机制、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农户、对策、生态补偿标准、农业面源污染、受偿意愿、生态服务价值功能等,但有关研究所关注的问题也呈现出广泛和多样化特征。从研究地域范围看,国内农业生态补偿已涵盖我国多个层次区域。同时,有关文献中涉及国外研究区域的关键词也频频出现,表明国外农业生态补偿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也已得到有关学者关注。
(3)国内农业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方法已渐趋多样化,其中,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博弈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最小受偿意愿(WTA)等是该领域运用较多的研究方法。总体上,国内农业生态补偿研究较侧重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多来自有关实践经验的归纳与总结。
尽管国内农业生态补偿研究文献近年来呈不断增长趋势,该领域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正逐步得到拓展和加深,研究方法也由定性分析趋向定性和定量方法结合;但已有研究显示,国内农业生态补偿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其研究理论与方法体系尚有待构建完善,学界对于农业生态补偿的一些重要问题尚缺乏足够关注和深入探究,如农业生态补偿对象的空间界限及其等级划分、补偿所涉及利益主体关系结构特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及其时空分异性、补偿政策的社会经济效果及环境效应,等等。这些方面研究成果的有效积累,对于农业生态补偿空间的选择、合理的运行模式及补偿标准的确立、补偿政策路径的优化等均有重要意义,也是今后有关研究应注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nlc202309080856
当前,国内多数地区的农业生态补偿主要以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退耕还湿、退田还湖等为主要政策内容;但随着农业经济社会发展及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复杂化,现有补偿政策功能及其作用空间的狭窄(隘)性已越来越明显。因此,结合国家及有关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维护的长远需求,加强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创新,建立健全国家和区域层面农业生态补偿政策体系,是国内农业生态补偿实践有效开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晓宇. 生态农业建设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49.
[2] 金京淑. 中国农业生态补偿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11.
[3] 中共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http://www.gov.cn/jrzg/2008/10/19/content_1125094.htm.http://www.gov.cn/jrzg/2008-10/19/content_1125094.htm.2015-4-21.
[4]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EB/OL]. http://www.sh.xinhuanet.com/2015-02/02/c_133964284.htm.2015-7-25.
[5] 张海燕. 关于布拉德福定律及其应用的若干思考[J]. 情报探索,2013(12):19-21.
[6] 彭 辉,姚颉靖. 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文化产业版权保护研究进展分析[J]. 理论月刊,2015(11):50-58.
[7] 刘金立,邵征翌,张 健. 基于布拉德福定律的海洋学科学术论文分布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 797-6 798,6 802.
[8] 宁宝英,王 彦. 30a《干旱区地理》论文发表趋势: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结果及启示[J]. 干旱区地理,2011(3):541-549.
[9] 戴湘毅,唐承财,刘家明,等. 中国遗产旅游的研究态势——基于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J]. 旅游学刊,2014,29(11):52-61.
[10] 钟文娟. 基于普赖斯定律与综合指数法的核心作者测评——以《图书馆建设》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2012,15(2):57-60.
[11] 刘春腊,刘卫东,陆大道. 1987-2012年中国生态补偿研究进展及趋势[J]. 地理科学进展,2013(12):1 780-1 792.
[12]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EB/OL].http://www.npc.gov.cn/npc/xinwen/szyw/zywj/2006-02/15/content_344610.htm.2015-4-21.
[13] 2014年起常州对水稻田等推出农业生态补偿[EB/OL].
http://js.people.com.cn/html/2014/02/15/288919.html.2015-4-21.
[14]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 条件价值评估法的发展与应用[J]. 地球科学进展,2003(3):454-463.
[15] 蔡銀莺,余亮亮. 重点开发区域农田生态补偿的农户受偿意愿分析——武汉市的例证[J]. 资源科学,2014,08:1660-1669.
[16] 宋 敏. 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博弈分析[J]. 学术交流,2009(5):83-87.
[17] 马爱慧,蔡银莺,张安录. 耕地生态补偿相关利益群体博弈分析与解决路径[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7):114-119.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纳米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论文】推荐阅读:
基于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09-14
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论文07-29
英文文献翻译(基于Petri网的大型发电站故障诊断)09-02
基于放样原理的特种罐内测法容量计量技术11-17
文献计量05-12
基于云技术的教学论文09-25
文献计量研究07-26
文献计量统计11-09
土地文献分析论文10-15
基于802.1x认证技术的应用分析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