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榜样的学习方式(精选12篇)
基于榜样的学习方式 篇1
一、引言
当今社会处在高速经济发展的轨道上。经济贸易全球化为企业制造了一个更加动态的环境。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比竞争对手获得更快的竞争力。竞争力的不断提升需要组织学习的支持。加强组织学习可有效提高企业运用信息和知识的综合能力, 而组织学习过程模型则是组织对知识的把握和积累的重要部分。组织通过对内外部环境的信息和知识进行分析和处理, 使组织形成一个有效的学习过程。本文对已有的组织学习的过程模型进行了分析, 发现原有的组织学习过程模型不是完整的动态系统。于是, 作者对基于学习方式的组织学习过程模型进一步总结归纳和分析, 建立了组织学习过程修善模型。
二、组织学习模型回顾
(一) Argyris和Schon提出的经典四阶段模型
Argyris和Schon提出的三种不同水平的组织学习模式:单环学习 (single-loop learning) 、双环学习 (double-loop learning) 和再学习 (learningaboutlearning)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组织学习四阶段模型 (如图1) :
“发现”是组织通过有意识、系统和持续的监测及分析活动, 能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细微的观察。“发明”是在发现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基础上, 组织发明一些方法或策略来解决问题或实行一些策略来抓住市场机遇。“执行”是组织对提出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实施的过程。“推广”是组织学习对知识的扩展, 从个人扩展到组织, 从单层面扩展到多层面。然而, 经典四阶段模型却是一个间断非连续的过程。它没有反映出组织学习是将组织内外的知识融合到组织原有知识, 并进行知识积累的过程, 没能体现出组织学习动态性特点。
(二) 陈国权和马萌提出的改进的组织学习模型
陈国权和马萌认为Argyris和Schon的组织学习过程是一个不完整的组织学习过程。为实现组织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陈国权和马萌在其研究的基础上, 对组织学习模型进行了两点改进:一是加入“反馈”阶段, 反映了组织学习过程的完整性;二是通过知识库连接组织学习过程中的各阶段。然而, 该模型忽略了组织作为整个社会的一部分, 它处在一个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下。同样, 该模型所展示的组织学习模型中五阶段的过程是单向的, 没有体现组织学习各阶段之间的反馈作用。
(三) 陈国权进一步提出的“6P-1B”模型
陈国权提出的“6P-1B”模型较中的模型主要有两点改善:第一, 在发明与执行中间加入了“选择”阶段。第二, 考虑到组织学习的系统环境, 该模型表示出组织知识库的知识不但能从外部环境中直接获得, 而且也会向外部环境溢出。“6P-1B”模型突出了组织学习的有效运转离不开组织的选拔机制, 无论对方法还是对信息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学习的效率。然而, 该模型中, 组织学习过程中各阶段的箭头是单向的, 且每个阶段是通过知识库的知识流达到双向的。不存在直接反馈的过程。在实际组织学习过程中, 企业作为一个由各部门共同组成的组织, 其各部门分工职能不同, 其任务目标也必然不同。
三、基于学习方式的组织学习过程模型
简单的把“反馈”阶段和“发现”阶段放在组织学习过程模型中某个环节是不恰当的, 因为它贯穿于组织学习的各个阶段。如图2所示, 在“过程1”到“过程4”中包含着反馈与选择的过程, 具体分析如下。
(一) “过程1”:“发现”阶段到“发明”阶段的选择过程与“发明”阶段到“发现”阶段的反馈过程
“发现”阶段到“发明”阶段的选择过程。在“发现”阶段, 组织通过收集大量的内外部信息, 发现组织内部存在的问题或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遇。组织需要对要解决的问题和机遇进行权衡选择, 将资源分配到对企业更重要的地方。组织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价机制, 来帮助企业完成这种选择。组织带着选择的机遇或者要解决的问题进入到“发明”阶段。在企业找出方法和策略来应对企业通过“发现”阶段分析到的变化时, 企业要考虑企业实行的对策是否解决问题的本质, 而不是表象。
(二) “过程2”:“发明”到“执行”的选择过程与“执行”到“发明”的反馈过程
“发明”阶段到“执行”阶段的选择过程。组织针对组织内外部的变化会制定几套方针和策略。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选拔机制对方案进行选择分析和评估, 设定一定的标准进行合适方案的选择。“执行”阶段到“发明”阶段的反馈过程。在进行评估选择后, 企业选择了合适的方案进行执行。在企业对方法和方案进行实际运作和实施时, 会遇到先前无法预计到的问题, 将其反馈给“发明”阶段, 使其更完善。
(三) “过程3”:“执行”阶段到“推广”阶段的选择过程与“推广”阶段到“执行”阶段的反馈过程
好的组织学习来自分享和推广。有些方案执行效果好且容易推广, 有些方案执行效果好但推广较困难。对于组织而言, 并不需要把所有的成功事件和失败事件都进行推广, 应该选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推广学习, 这样可以避免重复推广造成的资源浪费。好的推广和扩散可加快组织学习的速度, 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推广”阶段的组织学习不仅是学习知识和方法的阶段, 也是对方法进行改进和提高的阶段。
(四) “过程4”:“推广”阶段到“发现”阶段的反馈过程
将组织的方案和方法进行推广后, 得到了组织学习的结果。但是这并不是学习的结束, 组织还需要对结果进行评价, 对学习方法进行探讨甚至对整个学习系统进行剖析。
(五) 组织的内外部环境
“反馈”过程和“选择”过程将组织学习的四个阶段紧密联系起来。组织又通过“知识库”将组织环境内部的知识进行综合, 使组织的内部环境成为一个综合体。组织的外部环境不是固定不变的。当组织的外部环境将信息输送到组织的内部时, 组织对信息进行判断。所以企业要结合组织外部环境所传达的信息, 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不断改进, 从而能在企业运作过程中不断提高。
四、主要结论和建议
本文提出的组织学习过程模型认为, 要想通过提升组织学习效率来提高企业竞争力, 就必须在组织学习过程当中包含发现、发明、执行、推广之间的选择或反馈过程及知识库与各阶段的相互作用。基于该模型, 企业在进行组织学习时应注意各阶段之间的选择和反馈过程, 使组织学习更具动态性。首先, 企业在进行组织学习时应注意各部门间的反馈和有效沟通。其次, 企业应注意组织学习过程中的选择。最后, 注意内外部环境变化。
参考文献
[1]彭晓东, 陈荣.基于知识的企业信息化组织学习过程模型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7, 25 (4) :68-71.
[2]A rgyris C, Schon D A.Organizational Learning: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M].Reading, M A:Addison-Wesley, 1978.
[3]Argyris C, Schon DA.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I[M].Reading, MA:Addison-Wesley, 1996.
[4]陈国权, 马萌.组织学习的过程模型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 2000, 3 (3) :15-23.
[5]陈国权.学习型组织的过程模型、本质特征和设计原则[J].中国管理科学, 2002, 10 (4) :86-94.
[6]陈国权.学习型组织的过程模型、本质特征和设计原则[J].中国管理科学, 2002, 10 (4) :86-94.
[7]徐建中, 谢晶.组织学习过程对制造企业国际化成长绩效影响[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13, 34 (11) 1471-1478.
基于榜样的学习方式 篇2
4.1课前学情诊断
课前,教师在网络学习空间发布学习资源和诊断练习。学生自习后完成练习,并获得及时的评价反馈。教师在上课前根据系统对学生答题情况的统计分析,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
4.2课中互动反馈
课中,教师可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设计课堂互动评价活动。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平台发布互动讨论话题,学生开展小组协作学习,并在平台上进行交流与互评。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发起随堂测验,学生在线答题后系统提供自动反馈和统计,教师可随时捕捉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点评。网络学习空间自动记录学生的过程数据,作为课程考核中平时成绩的有效依据,避免了评价有失公平的问题。
4.3课后个性训练
课后,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的课程资源对课堂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学习和拓展学习,并进行在线训练,对知识点进一步巩固。而教师也可根据学生课外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为下一堂课的教学提供有效的参考。
4.4课程综合测验
传统的课程考试要求考试组织者提前命题出卷,然后同一时间组织学生到考场考试,考试后还要统一手工改卷,手工录入成绩和进行试卷分析等,过程繁琐。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试题库,教师可以快速组卷进行纸质测试,也可以将考试系统部署到机房,系统根据设定的规则自动出题,学生进行在线考试。考试过程中系统具有摄像头验证、防切屏等职能监考技术。考试结束后系统对客观题自动批改,教师只需评阅主观题,并由系统自动生成考试成绩,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量。
4.5发展性学习分析
在传统的课程考核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多、学习轨迹无法记录,教师难以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分析。基于网络学习空间开展课程考核,系统会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记录、错题记录,综合分析学生的薄弱点,从多个角度提供攻破薄弱点的学习策略,教师也可直观地看到各个学生的发展情况,对学生给出公平、公正的成绩和学习发展指南,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5 研究结论
本研究根据“现状分析―技术剖析―模式探索”的思路,开展了以网络学习空间推进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提出了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基于课堂教学的即时评价、基于线下自习的在线练习、基于考试系统的综合测试和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教学质量分析,其中网络学习空间在题库管理、在线组卷、及时反馈、数据分析和知识管理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以期在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毕家娟,杨现民.联通主义视角下的个人学习空间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4(8):48- 54.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新思考 篇3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量化 提升可操作性
莎士比亚曾经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在教学中,只有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学习活动,方能有益于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在思品课堂内外,教师常常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方式的好处不言而喻。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种学习方式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有些学生不愿意参与小组合作,一个小组活跃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成员;小组合作的结论课堂展示后,有些小组表现得非常突出,但获得大家赞赏和认同的仅仅是小组发言的同学,剩余参与讨论的同学并未受到过多关注,这些同学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等等。课堂上如果仅仅是一部分人参与,仅仅是一小部分同学受到肯定和关注,那么小组合作学习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达不到让每个同学参与其中的目的,久而久之就会流于形式,反而不利于整体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让每个同学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作出贡献的同学得到关注和鼓励,提高小组合作的可操作性,势在必行。
基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我进行了如下思考:首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必须将班级学生合理的分组,明确组员分工,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这是保证良好操作的前提。其次,研究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课堂教学及课后学习的时机,方便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再次,要对个人及团队的评价进行量化,采用小组计分制评价、制定具体激励机制,以此达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可操作性的目的,将小组合作学习融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方方面面。具体如下:
一、小组的建设
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分好小组是前提。合理地构建学习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又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
我考虑到了两种小组建设的方式。一是,也是最方便的是以座位分配,前后四名或者六名同学为一小组,这样可以在合作学习的时候充分发挥座位的便利性,以避免课堂的混乱,节省每节课前的准备时间,方便管理。但是这样构建小组也容易遇到一些问题:首先座位的调动会使得小组成员发生变化,这容易使原本稳定的小组需要再一段时间的磨合和融合。其次因为座位的随机性,各小组之间容易出现实力差距过大,长此以往容易出现两极分化,这不利于课堂参与度的提高。
二是综合学生的各方因素,如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原则上一个小组内应该有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学困生。这样做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又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避免两极分化。竞争得好,能增强小组内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加强合作凝聚力,便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但以这种方式构建小组,需要教师加强课前准备和管理,在上课之前调整好座位,并给学生制定好规则,长此以往养成良好习惯。
在实际操作中,将两种方式相整合,效果更为显著,这里需要得到班主任的帮助和配合。以座位划分小组,划分之前进行个别学生座位的变动,这样充分利用的两种建设小组方式的优势,扬长避短。
在小组成员职责的分配上,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人不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明确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一个小组,只有在一个好的小组带头人的带领下,才能始终如一地围绕某个中心议题开展讨论、探究,最终找到规律、获取方法。组长又是一个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联系教师与全班学生的纽带。因此能否选好组长,直接关系小组学习活动的效率高低和成败。在小组长的选择上,让每组成员自主推举有一定的号召力、责任心、协调能力强的学生。随着小组成员磨合及课堂活动进入正轨,小组长可以变为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机会。其余组员可以根据不同活动的需求设置,如设置记录员,资料收集员,主要发言员,等等。组内分工落实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分家”的道理,对每一位学生所担任的角色可根据不同的活动定期作适当调整或轮换,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积极性。
二、小组活动的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中,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可以在如下情况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1)面对学生对某一问题独立思考与研究后的发现与困惑时,对同一问题有不同见解,意见产生分歧时设计合作,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集思广益,从而达到共同提高;(2)在教材的重、难点处设置合作,有利于学生集体智慧的发挥,有利于每个学生把握教材重、难点;(3)在学生单独思考或操作遇到困难时倡导学生合作,使学生感受到与同伴合作的必要性。
其次,关于小组合作学习,应贯穿学生整个学校生活。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应进行合作,在学校生活的其他方面,如遵守纪律、教室卫生保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等,都引导小组内部进行合作、小组之间进行竞争。这样能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也让小组合作学习增添更多乐趣。
三、过程和结果的量化体现
将小组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通过量化方式显现出来,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对小组及每个成员活动的过程进行计分,最终通过数字呈现让教师和学生一目了然,也能更方便更公平地进行小组和个人的奖惩激励,这种方式可称之为小组计分制。通过制定和完善小组计分的规则,能大大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可操作性,从而激励每个学生参与思品学习的课堂内外。
通过和学生的讨论,我确立了如下计分制度。
(一)个人部分
1.加分内容
(1)活动:a.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参与即加1分;
b.在活动中表现突出;在学校和区里获得荣誉,根据结果加1-5分;
c.对小组或者班级有贡献,加1-3分;
(2)学习:a.考试前5名,加1-5分;
b.考试进步5名以上,每进步5名加2分;
c.获得老师在学习方面特别表扬,如课堂表现、作业、综合表现等1次加1分;
d.与同学进行互帮互助,成效显著,加1-5分;
e.每周作业全部完成者加1分。
(3)其他:a.连续一周学习上能表现良好的可加2分;
b.连续一周都能遵守制度、纪律的可加2分;
c.个人出现个人周总分进步5分以上的情况加2分;
d.其他可加分情况根据情况酌情加分。
2.扣分
(1)学习:a.作业少做、不做、做错、没带、抄袭等扣1-3分。
b.考试后5名扣1-5分;
c.值日生、课代表或者组长等未履行好职责或包庇扣1-3分;
d.任课老师在学习方面特别提出批评,如课堂表现、作业、综合表现等1次扣1分。
(2)行为习惯:a.违反课堂纪律1次扣1分;
b.违反学校规章制度,重大问题重扣;
(3)其他:其他扣分情况根据情况酌情扣分。
(二)小组部分:
1.加分
a.小组参与活动,参与即加3分;
b.活动时表现突出和优秀加1-5分;
c.小组成员在活动中参与度最高和获奖最多加3分。
2.扣分
a.小组中没有成员参加活动,扣3分;
b.活动中小组没有遵守纪律或有其他不恰当行为扣3-5分。
(三)统计
1.每次活动的加分扣分由每组组长负责统计,由老师盖章确认。
2.每月底核分,公布个人和每组分数,并进行评比。
(四)奖励规则
每月得分最高的小组和得分前10名的个人将公布在黑板报荣誉榜,并获得小礼物奖励。
(五)惩罚规则
每月得分最低的小组和得分最后5名的个人将进行书面反思。
首先,小组计分制的确立,不仅能激励每个学生参与到每次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而且能无形中约束学生规范言行、遵守纪律,有益于课堂活动的有序开展;其次,延伸了小组合作的范围,将小组合作的理念延伸到了课堂外,对学生的互帮互助、作业、考试等有了评价考量的标准,真正将思品课与学生生活相融合;再次,通过计分、统计这一形式,从某些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量化评价,更方便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和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而最后分数的比较、奖惩措施则充分利用了竞争的积极作用,激发每位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热情,增添学习生活的乐趣。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操作性,对这种学习方式进行如上常态化和量化,对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默.浅谈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作用.中国校园导刊,2011(1).
基于对话的语文学习方式 篇4
一、与文本对话——探究性学习
每一个文本都是一个等待发掘和探究的未知世界。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主要切入点有两个:
1. 理解性对话, 探究“言内之意”。
理解是对话得以发生的关键要素, 是受教育者形成关于自身知识和生活智慧的基础。因此, 只有在理解的前提下, 个体才能走向他人, 走向意义的不断生成, 使具有真正意义的对话关系拥有构建的平台。
2. 想象性对话, 领悟“言外之意”。
所谓“言外之意”, 就是作品的“弦外之音”, 是寻找生成意义的有效切入点。因为作品的意义不是凝固不变的, 它包含着许多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 它们构成了作品的召唤结构, 召唤着读者去发挥想象力, 具体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要进一步领会作品的“言外之意”, 就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 才能接触到作品的意境。”
二、与他人对话———合作性学习
1. 学生对话, 互动中合作。
学生对话的最有效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始终处于互动交流的状态之中, 他们都是对话的主体, 在伙伴群体中畅所欲言, 尽情表达, 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 相互借鉴, 相互完善, 思维在碰撞中绽放光芒, 观点在争论中流动生成, 精神在相遇中唤醒激活。这既是探究新知的过程, 也是分享合作成果的过程, 使语文课堂成为合作的舞台, 多元对话的“场”。
2. 师生对话, 唤醒中升华。
在学生对话的过程中, 教师不能淡出, 而要巧妙地介入, 热情地参与, 把对话不断引向深入。在学生精神倦怠时给与鼓励, 在见解精彩处给与赞赏, 使学生感到顺利地表达自己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教师应是一个高明的“导游”, 引导“游客”不断发现精彩, 把对话一步步地引入佳境, 推向高潮。教师视学生为真诚的朋友, 亲密的对话伙伴;学生则把教师看作心中的亲人, 心扉敞开, 言如泉涌, 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这样的对话, 哪有心声不能谛听?哪有心火不能点燃?对话便在相互唤醒中走向深刻和厚重, 在意境升华中变得精彩和富有灵性。
三、与生活对话——实践性学习
仅有课堂的学习是有局限的, 光有知识的对话是狭隘的, 生活才是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引导学生走进自然, 关注社会, 体验生活, 把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 在生活中学语文, 在实践中用语文, 这是加强语文实践活动, 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这里, 对话因与生活相契而更加丰富, 因与人生相遇而更加深邃, 对话的意义也被极大地充盈着、拓展着、延伸着、升华着。
基于榜样的学习方式 篇5
2019榜样3观后感
“他是卧底,用生命和胆识缉毒猎枭;他是军人,用忠诚和担当捍卫荣誉,他用28年的人生在漫长的云南边境线上,一次又一次和毒品较量。”战友们曾这样描述他。他就是“八一勋章”获得者印春荣。这荣誉是“血性担当、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是“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忠贞誓言。
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是一个时代最高大的碑石。28年用生死淬火,烽烟处,荡尽群狼。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
要有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
“因为我是一名党员,不管在什么岗位、担任什么职务,首先要完成好党交给的任务。党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还要想方设法干好,干出点样貌。”入伍30多年来,他始终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边防事业的满腔热爱,不忘初心、恪尽职守,听党指挥、无怨无悔,用优异的工作业绩回报党和部队的教育培养。
以印春荣为榜样,就要笃定理想、坚定信念,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得到贯彻落实,矢志不渝对党忠诚,把忠诚融入血液、浸入骨髓,做到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状况下,始终彰显政治本色。
要有舍身忘死、不怕牺牲的坚定信仰。
应对千钧一发的时刻,总是把所有的生死置之度外;应对战友的不幸殉职,不眠不休直到把犯罪嫌疑人缉拿归案。数百次孤身卧底,数十次应对毒枭的枪口,没有后退,没有犹豫,一次次向党和人民交出了辉煌的“答卷”。关键时刻显担当、艰难险阻见信仰。
以印春荣为榜样,就要敢打必胜、英勇无畏,奋勇争先、冲锋在前,勇敢应对新时期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勇敢应对打击犯罪、维护稳定、抢险救灾、处置突发事件等任务中的各种危险,在忠于祖国与坚守信仰中披荆斩棘、砥砺奋进,做到平常时候能看出来、关键时刻迎难而上、生死关头勇往直前。
要有牢记宗旨、无私奉献的公仆情怀。
“时间最长的一次,两三年没有回过家。”28年奋战在云南边境缉毒一线,应对狡猾的毒贩,印春荣是英雄无畏的缉毒警察;应对家人,他是一个常年不能回家的丈夫、父亲。“我们在边境多查一克毒品,内地的老百姓就少受一分危害。”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以印春荣为榜样,就要始终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始终持续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讲奉献,就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不断增强自己的职责感和使命感。
要有一身正气、清正廉洁的崇高品德。
“只要放我一马,里面的485万元就是你的了。”应对贩毒分子的重金贿赂,他果断地回答:“你别做梦了!”正义凛然、铁面无私,坚守正道、坚持原则,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坚决抵制各种不正之风。
以印春荣为榜样,就要克己奉公、廉洁自守,持续政治清醒、坚强政治定力,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执行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和组织纪律上,不容置疑、不容挑战、不搞变通,坚决同破坏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违背党性原则的行为作斗争,真正做到执行纪律无条件、遵守规矩不含糊、守住底线不逾越。
2019榜样3心得体会
让榜样激荡初心的力量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共产党人的初心是崇高的,又是具体的;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近日在央视热播的专题节目《榜样3》,透过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和党组织代表述说入党经历、再现典型事迹,向人们展示了新时代共产党人信仰坚定、心系群众、勇于担当、创新奉献的精神风貌,激发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干事创业、不懈奋斗的榜样力量。
初心源于信仰。入党是一种人生信仰的选取,信仰成为激发千万颗红心向党的强大“引力波”。从8名共产党员重读入党志愿书、讲述自己为什么入党的心路历程能够看到,尽管他们入党时的境遇各异、条件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这就是对党忠诚的坚定信仰。90岁高龄的宋书声一辈子在马信马、在马言马、在马研马、在马传马;国测一大队一代代测绘队员走大漠高原、登世界峰极,在献青春、洒热血中爱国报国、勇攀高峰。他们的感人事迹证明,正是有了一种信仰的力量,让做党的人、听党的话、跟党走成为一种自觉的追求,一面鲜红的党旗激励和召唤着无数人与党生死相随。新时代学习榜样,就要像他们那样把坚定信仰融入到干事创业的各环节、贯穿到人生历程的全过程,始终不渝持续旺盛的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奋斗一辈子,始终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2019榜样3学习心得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榜样3》以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使命精神,透过先进代表访谈,典型事迹再现等方式,让人们在榜样的力量中汲取力量,不断发人奋进,让人更有力量。榜样引领时代,使命呼唤担当。
有一位老人,说他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情,他就是宋书生,而他这一辈子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编译马列著作。宋书生认为编译马列著作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工作。五十五年的兢兢业业,“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在宋书生身上得以诠释。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是什么样的力量浇筑,让一位老人用信念奉献坚守了一辈子?是信念、奉献和坚守。甘为真理付韶光,宋书生始终牢记当初对党的承诺,淡泊名利,不计得失,潜心翻译工作和理论研究。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这就是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忠诚的信仰,可能再没有人比宋书生更了解马列著作真理,这不仅仅仅是共产党所奉行坚守的,也是宋书生自己努力奉行坚持的,信仰是共产党的立党之基,力量之源。恪守初心,不负使命。
贺兴龙,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徐家跺乡乐堂乡村医生,20岁放弃条件较好的县医院的他,在乡村一扎就是二十年的光阴。遑论数十年如一日,为百姓,为事业,为家乡却独独没有为自己,行医二十年,自掏腰包十万余元。对于一个乡村医生,真的是一笔巨款。但是对于贺兴龙,名与利都是身外之物。职责、作为、担当。印春荣用自己的个人事业,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是对于事业的热爱,对于职责的忠诚,对于工作的付出,默默无闻却掷地有声,贺兴龙让我们学习到对于工作的态度,就应是什么。我们就应学习什么。我们就应在他身上汲取什么力量,求木之长着,必固其根本。与榜样同行,我们将无坚不摧;向榜样看齐,我们将无往不胜!
印春荣,28年来奉献在云南缉毒工作一线,28年的坚持,努力践行着中国共产党人最伟大的使命,践行者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印春荣用自己克己奉公,廉洁自守的精神为公安形象作出了楷模,值得每一位公安民警学习。在应对贩毒分子的贿赂下,印春荣果断拒绝并将其绳之以法,坚定立场,绝不动摇。作为、公正、廉洁。榜样离我们很近,模范就在我们身边。印春荣的精神让我们践行着“三严三实”的精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不断增强民警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潜力。
“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镜,能够治兴替;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榜样,就像一面镜子,引导我们;榜样就像一个引路人,指引我们;榜样,就像一个开拓者,用身体力行,引发我们学习的热潮。
“无声选取”的宋书生、“只为百姓笑”的朱仁斌、“最大预备党员“的牛犇、“喜乐为盖买”的李元敏、“青春逐星辰”的王淑芳、“英雄也情长”的印春荣。“只步测河山”的国策一大队他们的奉献和信仰昭示着我们,真正的信仰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打磨的,月打磨越能发出照人的光彩。毛泽东同志说过:“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
基于榜样的学习方式 篇6
关注“学习场域”、探究“学习场域”、融入“学习场域”,是专业成长不可逾越的路径。我认为,“学习场域”是十分有魅力的研究领域,它的变幻莫测、丰富多彩足以引诱你“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足以让你淡化为名誉和金钱的世俗的成长,进入自然的成长。研究“学习场域”,足以让你忘记专业成长,却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了。
一
“学习场域”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了解学情、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应该是教师的基本功。学情了解得越细致、越个性化,越易于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场域”。我教学一篇课文,第一课时以自学为主,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问”。课后,我收齐“问题本”,汇总、提炼学生的问题,根据学生的问题设计第二课时的教学。由于我的第二课时是“教学生不懂的、不会的”,因而,我在这种师生和文本共同构成的“学习场域”中比较自如,也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有些学生的有些问题,可以课后个别交流,这也是“学习场域”。当然,更多的问题,我主张“自己去解决”,拓展了“学习场域”。
我的作文教学是“先写后评”,不做作前指导。让学生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下写作,我的重点放在看作文、找亮点——了解学生作文的学情上;在步入课堂之前,“学习场域”有点“成竹在胸”了。每一次点评,涉及的学生占全班的至少三分之二,也就是说,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都能得到我的表扬或者具体指导,哪怕一个词语、一个标点用得好——因此我的作文讲评课的“场域”效应特别好。因为这一堂讲评课营造了良好的场域,给下一堂习作课带去了较好的期待,写完后期待我的点评,期待下一次写作——期待,是“学习场域”中最牵动人心的元素。
毫无疑问,“学习场域”的最终追求是教会学生学习。我深信,学习是痛并快乐着的过程,是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题海战术和灌输战略只会扼杀学习的兴趣,一切为了分数的“学习场域”是不道德的,是违反教育规律的,是伪学习。
二
课堂上,与其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如说是给“学习场域”营造温情。“学习场域”不仅是工具性的,更是人文性的。
我去听青年教师的课,在交换意见之前,总先问问上课教师的想法,如,上完课后的感觉怎么样?学生的学习状态怎么样?有哪些亮点、哪些不足等。影响学习场域的因素很多,如,今天教师的心情怎样、这个班的学生上一节课有没受到教师的批评、上一节课教师留下的作业多不多、这个班的学生基础怎样等。在这个基础上,我首先感谢他为我上了一节课,学到了不少;我坐在教室的后面,给他们的“学习场域”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因而还有抱歉的意思。然后,向“学习场域”的另一角度作交流,如,教材你是怎么理解的?你为什么这么设计?你为什么这么问、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回答?一堂课就是一场足球比赛,围绕一个球,把球从起点踢到终点,我们的任何一个动作、一个力量、一个角度都会改变足球的路径。我们的课,就是要围绕那只“球”,师生共同努力,让“球”划出漂亮的弧线,飞入球门。“学习场域”的每一个因素都极为重要。
在学习中,要多一点对学生的关爱,多一点对教师的理解,让“学习场域”多一点人文关怀。“学习场域”的核心是人:学生和教师——设备和技术永远是第二位的。我教的学生,往往和我的感情特别好。学生总结了我身上的两个“优点”:一是心软,不凶;二是对“坏学生”没有看不起的意思。学生的心思很敏感,他们能敏锐地察觉教师的感觉,一名教师是不是真正地关心、是不是公正公平,他们都感受得到,而且铭记在心。要知道,今天的“学习场域”影响一个人的终身。
三
“学习场域”由无数的细节组成。我们的课堂,不必把成败看得很重,但教学细节的重要性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对教学细节的敏感程度,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
如,教学吴伯箫的《早》一文时,我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告诉学生,我未能找到鲁迅小时候在书桌上刻“早”字的证据,由此,我只能存疑。我以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场域”不是想方设法很技巧地引导学生相信“早”或者否定“早”,而是引导学生求真。求真是“学习场域”的高贵气质,这种气质让学生产生敬畏之情。
记得多次教《九色鹿》,到讨论“怎么惩罚”忘恩负义的调达时,大多数学生异口同声“拉出去杀了”。每每至此,我很伤感,这样的“学习场域”尽管气氛很好、互动很好,但充满了仇恨和血腥。我让学生到课文中寻找:受害者九色鹿是怎样惩罚调达的、受骗者国王是怎样惩罚调达的?九色鹿是“斥责”,国王是“重重地惩罚”,都没有“杀了他”。调达罪不至死,我们即使不给他改正的机会,也不能置他于死地而后快。
教学的细节,对孩子成长很关键。如表扬,一定要表扬到点子上。空洞的、随意的、敷衍的表扬不但没有价值,相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会变轻。如,表扬学生的一个句子写得好,务必要讲清楚好在哪里,是真实的叙述?是确切的用词?是生动的描述?是动词用得准确还是形容词到位?……然后,把你读后的感受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你是认真地读了他的作文,并且很多地方说到了他的脑海里。那么,这样的“学习场域”才是诚恳的、有力量的。
四
“学习场域”的建构者,是教师,也是学生,但主要是教师。可以这么说,有怎样的教师,就有怎样的“学习场域”。与其说“学习场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不如说教师的专业成长打造了“学习场域”。
学校要打造建设良好的“学习场域”的氛围。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就有什么样品质的“学习场域”。学校,是个庞大的“学习场域”,是狭义的“学习场域”的背景。从校长到教师到员工,都是“学习场域”的构建者;“学习场域”无处不在,走廊里、餐厅中、行走时、教师的言行、会说话的墙壁、洁净的校园……都是“学习场域”的元素。
说到底,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良好的师德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是学生的职责。只有在一个尊重学生的、健康的、有吸引力的“学习场域”中,学生才能学得更自由、独立,更富创造力、更生动活泼。教师通过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在“学习场域”的浸润中,和学生一起成长。
因为,“学习场域”是立体的,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需要各种养料的,所以,基于“学习场域”的教师专业成长不是单一的成长,是立体的多维度的成长。
基于榜样的学习方式 篇7
一、“慕课”的定义、起源及发展
慕课, 全称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注册成功之后, 不分国籍和年级, 不受时空限制, 可以随时学习, 自主管理学习进度。慕课的发展历程短暂却辉煌。加拿大高校的戴夫和布莱恩首创了MOOC这一术语。美国的Coursera、edx以及Udacity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慕课”平台, 被称为“慕课三巨头”, 涵盖很多世界名校的课程视频。
二、“慕课”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慕课”在国外呈现出一种快速增长的趋势, 原因是MOOC在国外的教学模式日臻成熟, 使批量制作课程成为可能, 国外还有许多成熟的“慕课”供应商, 例如斯坦福大学Stanford Online、澳洲MOOC平台Open2Study等。“慕课”于2013年进军中国, 逐渐成为一种众人瞩目的教育模式。“三巨头”中已有两个进军中国教育领域。中国慕课融合优秀课程资源, 向高校师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 实现课程资源的最大化共享,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虽然目前尚处于萌芽阶段, 中国“慕课”会不断完善发展。
三、基于“慕课”的大学生自主学习方式
大学生利用“慕课”这种全新的网络课程平台进行学习, 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 具有很多先进性和优越性。“慕课”课程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学习者通过反复观看对知识点进行巩固, 深入理解、强化复习。还可以针对任课教师提问, 与其他学习者共同探讨学术问题、交换想法。
(一) 学习时间灵活自由
传统课堂以课程表的形式规定了每节课的上课时间, 学习状态固化, 但是“慕课”的自主学习模式却更为先进, “慕课”将课程的所有课时章节都同时发布到网络上, 学习者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进行课外拓展学习, 随时观看“慕课”课程, 并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安排学习进度与学习时间, 学习时间、学习地点不受约束。
(二) 学习状态灵活可控
“慕课”学习主要通过视频的形式实现的, 而视频可以不断暂停、快进、快退和反复播放, 虽然大多数“慕课”后台为了学习者完整地观看视频, 禁止了快进视频的功能, 但暂停和后退的功能却保留了下来, 学习者的学习条件更加便利。例如, 学习者可以把视频暂停, 整理笔记或深入思考后再继续播放视频, 或者对并未听懂或未理解的内容可以把视频快退回去重新观看。学习者可以灵活操控自己的学习状态, 彻底了改变传统课堂中同学被动学习、缺乏思考的局面。
(三) 个性化自主学习实现
很多高校把优秀课程或名师讲授课程录制下来, 发布到大学开放“慕课”平台, 注册用户可以足不出户地聆听名校名师的课程。除了规定课程, 学习者可以随心所欲的收看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扩展学习视野, 满足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要, 还可以通过“慕课”平台体验海外知名高校如哈佛、牛津等名校的教学, 改善了以往传统教学局限于本校教师的状况, 并利用“慕课”自主地强化自己相对薄弱的知识, 完善个人的知识体系, 实现自主全面发展。
(四) 学习成本经济适用
利用“慕课”进行自主学习, 具有支付费用低廉、成本经济适用的特点。一个教师可以将知识通过“慕课”平台传递给数以万计或百万计的学习者, 避免了传统教学人数有限的弊端。“慕课”不需要教材, 任课教师会将教材或讲义提纲及参考资料、习题电子版上传到网络上, 学习者可以进行免费下载, 省却了购买教材的费用。学习者还可以免费无数次地听同一门课程, 大大缩减了学习的经费和成本。
斯坦福大学的校长将“慕课”比作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 在这场“数字海啸”中, 享受来自世界的优秀课程资源的梦想不再是天方夜谭。“慕课”在国内将正式成为高校的教学手段之一, 使教师教学更加多样化, 学生学习更加自主化。
摘要:MOOC作为一种新兴教育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分析了“慕课”的起源、内涵、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探索了大学生基于“慕课”的自主学习方式。
关键词:自主学习,慕课
参考文献
[1]陈肖庚, 王顶明.MOOC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 2013 (11) .
基于榜样的学习方式 篇8
一、以创设问题情境为中心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
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化学教学方式, 教师需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来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让学生在探究化学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获得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体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 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直接提问的方式, 创设问题的情境。
在直接提问时, 教师要注重方式方法, 不仅要精心设计, 巧妙安排, 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活动。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总是能够较大程度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激活学生的思维。
2.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
在创设问题时, 教师要将科学性强的科普问题生活化、趣味化, 要让学生觉察到问题的新鲜感, 从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旺盛的求知欲, 并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比如, 在学习碳酸钠的化学性质时, 教师可从家中蒸馒头的事例谈起并直接引出问题:“和面时为什么要放碱?碱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主动去看书、去思考、去讨论、去找到答案。
3. 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化学史料来创设问题情境。
比如在学《元素周期表》时, 教师可以利用元素周期表来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沿着化学历史的脚步, 追寻化学家门捷列夫当年的思维轨迹。使学生在体验科学家思维变化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科学解决问题的态度与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以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为中心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 学生应在问题被提出后, 根据问题的内容与要求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处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查询资料、翻阅课本找寻答案、借阅校图书馆书籍等方法收集所需资料与信息。资料和信息的质量决定着问题是否能够被较好地解决。比如, 收集的资料不全面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 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在构建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中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亲身示范,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互相学习, 共同进步。学生在收集完资料后要对信息进行及时处理, 将问题初始化, 提出自己的假设并加以验证, 最终得出该问题的结论。假设是用现有的科学规律解释和分析未知的科学事实的一种方法, 是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必不可少的环节。比如, 教师在带领学生探究氧气的性质时, 在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过程中可以直接提问;“为什么要在实验瓶底部事先放少量的水?”让学生课后去收集相关的资料。学生翻阅课本可以得出氧气和硫磺发生化学反应, 生成化合物二氧化硫 (S+O2→SO2) , 而SO2能对空气造成一定的污染, 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鉴于它对环境的污染, 在化学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硫一定要进行处理, 那么如何吸收它呢?这个就要学生去网上收集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如SO2是酸性氧化物, 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由于很多酸性氧化物都具有溶于水形成酸的特性, 故在瓶底预先放少量的水是为了让二氧化硫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亚硫酸 (SO2+H2O→H2SO3) , 从而处理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硫废气。
三、以基础化学实验为指导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
化学实验是化学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化学的学习离不开化学实验的操作。但在日常化学教学中, 仍有很多教师把焦点集中在解决问题的技巧上, 用大量的习题来训练并强化学生的解题技能。从客观上讲, 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学生更加规范更加熟练地解决化学问题, 但是学生知识只是在长期训练中熟能生巧而已, 并没有深刻理解问题的本质, 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应有发展。而且化学实验千变万化, 可以考查学生的知识点很多, 如果不通过实验获得切身体验, 学生是无法有效地解决化学问题的。因此, 教师要努力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摆脱“题海战术”。而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操作能够发现许多化学问题, 这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要发现并解决问题, 就要求学生细心观察生活, 独立思考问题。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过程中, 富有直观性、变化性的实验结果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欲望, 不仅能直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手能力。
基于榜样的学习方式 篇9
一、以学定教思想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培养不再是拘泥于课堂,完全依靠课堂的有限时间以及空间很难完成社会对教育的需要,终身教育、将教育无限延展是社会的大势所趋。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态度以及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等着教师在课堂上有限时间的讲述。
例如,在小学三年级关于年月日的教学中,同学们自己首先要根据手头可以看到的与年月日相关的信息来了解年月日,可以通过自己翻日历或者翻看手机的万年历等形式对年月日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并且对一些显现性的问题进行总结,找到这些现象存在的规律,对于找不到详细规律的问题,要进行记录,等教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来解决。这样一来,课堂学习的效率就会有非常大的提高。在课堂阶段教师对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闰年的2月份天数的计算规律等问题讲解以后,这些课前的困惑将会迎刃而解。在课后根据课堂所学的经验进行验证,再次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学习的周期。
二、以学定教要求学生学会向教师传递自己掌握的情况,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以学定教教育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开展教学工作,因此学生学会同教师进行有效互动,把自己对知识的真实掌握程度传递给教师,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最为关键的一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会采用很多检验同学们知识水平掌握的手段,但是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的综合领会能力还比较有限,有针对性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关于平均数的学习中,可能很多同学在教师讲解之前就对平均数的基本计算方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教师可能在讲解之前会设计几个求平均数的案例进行简单分析,这是讲解的重点,但是不是讲解的难点。大多数同学的理解难点在于平均数代表的实际含义,有什么具体的指导意义。这需要同学们在课堂阶段把对平均数的理解程度传递给教师,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才能提高学生们学习的总体效率。
三、学生在以学定教的教育模式下要学会对所学知识的总结
以学定教教育模式注重以学生的掌握程度作为教学的起点,很容易忽视教学的完整性,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很可能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全面。因此,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就显得非常的重要。通过总结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完整的梳理,同时可以对知识进行复习,发现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对知识的巩固以及提高。总结还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数学的知识点是相互连贯的,总结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地接受下一步要学的知识,便于理解。众所周知,理解以后的记忆要比死记硬背牢固得多。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总结习惯和总结方法,不能不说是提高其学习成绩的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
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实际化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是新课改以及以学定教教学方式中最为明显的改变。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最为根本的途径。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不是简单的照葫芦画瓢。学生要主动地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积极地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化、实际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
例如,在学习一些几何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折纸的方式进行实际的感受。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性以后,同学们可以在课后进行课题活动,展开实际的测量工作,可以测量教室的高度或者是旗杆的高度,等等。同学们可以组成几个小组,首先分组讨论并设计具体的测量方案,确定几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准备相应的测量工具。在同一时刻,利用三角形的相似性,选择可以测量高度与成像后的长度比例,然后测量旗杆或者教室的成像的长度,从而测算出旗杆或教室的高度。在完成测量之后,各个小组之间的数值进行比较,然后探讨数值得出的依据、影响数值的精度的原因有哪些。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体验到通过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从而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
基于榜样的学习方式 篇10
一、通过阅读实践活动学习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应当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解题, “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籍是人们智慧的结晶, 开展阅读活动、诵读活动, 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丰富学生的语汇,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阅读能力。 同时把朗诵与文学欣赏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 定期开展活动, 提高学生的朗诵理论水平和对作品的欣赏能力[1]。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读书心得座谈会活动, 让学生将自己所读的书和读后感分享给大家, 初中生都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对于书中的内容往往有独到的见解, 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通过这种读书心得座谈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敞开心扉, 交流读书感悟, 不仅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 而且有效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欣赏能力。 此外, 教师还可以开展诗歌、美文的朗诵活动,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是其形成良好性格和人格的关键时期, 但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大多不愿说话, 性格内向, 因此诗歌美文朗诵活动能够让学生通过诗歌朗诵表达内心的情感, 不仅提高其朗诵能力, 而且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二、通过书面表达类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
语文是一门艺术性较强的学科, 而文字的表达则是语文最基本的艺术表达形式, 学生通过书面表达类实践活动能够让自己的情感在文字中跳动, 让自己多姿多彩的生活展现在文章中, 让学生的写作不再是“闭门造车, 低头作文”, 而是把学生写作与多彩的生活结合起来, 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增强写作的实践性、趣味性[3]。
书面表达类活动不单单是将语文知识通过文字或文章传递出来, 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是学生对生活感悟、对事物理解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对于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征集国旗下演讲稿、 作文大赛等书面表达类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写国旗下演讲稿的过程中理解爱国主义精神, 让学生在作文大赛中充分地在文章中展现自我, 表达生活, 不仅提高学生语文的书面表达能力, 而且将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语文融入学生的生活,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通过书法、摄影类竞赛实践活动学习语文
此类活动将语文知识融入生动有趣味的竞赛中, 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语文, 开发智能。 以书法竞赛活动为例,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语文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不可分割的[3], 这就是二者相互联系的地方, 开展书法竞赛类活动能够让学生对我国书法有清晰的认识, 加深学生对于语文、对于书法的了解, 从而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
以摄影类竞赛为例, 摄影与语文看似毫无关系, 但二者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都来自于生活, 摄影是记录生活的美好瞬间, 将生活定格, 将记忆留存, 而语文中的文章则是对生活另一种形式的记录, 在文字中流淌生活的点点滴滴。 因此, 可以在摄影竞赛活动中融入语文学习, 组织学生参与摄影比赛, 有的学生可能拍摄的是夕阳西下的美丽瞬间, 有的学生拍摄的是花开时分的定格画面, 有的学生拍摄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有的学生拍摄的是清晨时分的校园风光, 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为自己的参赛作品附上说明, 将摄影与语文有效结合,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可以组织摄影作品赏析活动, 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一幅作品进行作文, 以此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提高作文能力。
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语文
传统语文教学将学生局限在课堂之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和社会接触, 语文的实践性较强, 只有让学生切身体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流露真实的情感, 表达内心的感受, 发表独到的见解, 才能加深学生对于语文的理解,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4]。 社会实践类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 利用语文为社会服务。 在社会大课堂里学习语文, 运用语文, 丰富阅历, 增长才干。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小记者”活动,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让学生深入社会中进行相关社会调查, 例如对当前城市空气的调查实践, 对敬老院老人的调查实践等, 在调查过程中让学生完成调查报告, 从而不仅能够丰富学生词汇、拓宽学生视野, 还能够将语文与社会相联系, 丰富学生的体验,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悟道理, 明白生活中有语文, 而语文中也有生活, 这对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 本文从阅读实践、书面表达实践、书法摄影类竞赛实践及社会实践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基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中学语文学习方式, 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能力, 促进初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雪娜.有效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J].文学教育 (下) , 2012, 02:54-55.
[2]何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语文建设, 2012, 04:36-37.
[3]袁爱群.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校长教育研究) , 2007, 02:97-98.
基于榜样的学习方式 篇11
新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样的课程理念下,我们开展基于在数学拓展课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题研究。
数学拓展课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课前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课堂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课下参加社会实践等,改变了以往数学课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同时数学拓展课的学习方式是灵活的,不同的拓展课学习方式的选取也不同。拓展课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以活动、探究、实践等多种形式将有趣的实用的数学呈现出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具有动脑、动手的特点,学生学习过程不再是枯燥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索、合作交流、主动创造,所以,数学拓展课既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爱好,又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转变。
本文将通过展示数学拓展课的教学实践,反映在“依托数学拓展课,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教学理念下数学课堂中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一、构建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我们把班级学生分为6人一组,其中二名优等生,两名学习困难生,二名中等生,要求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小组每位成员按各自能力与专长各自有明确分工和任务,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莫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二: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比如我在九年级上期“初中数学化归思想”这节拓展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上网查资料的自学任务:
课前自主学习的设置帮助学生建立对化归思想的认知,同时也为课堂合作交流打下基础。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供外部条件。
二、课堂展示交流,增强学生自信心,形成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动力。
适当的小组展示不仅是对前一阶段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更是对后一阶段学习学生学习动机的无形激发。教师在落实学生自学完成情况的同时,了解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生的起点,创设具體的教学情,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打开思维的闸门,为下一阶段自主探究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三、课堂上的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还以拓展课“初中数学化归思想”为例
四、动手创造,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比如,我在七年级下期拓展课“利用轴对称进行图形设计”带领学生衣服。
学生穿着自己亲手做的衣服,真切的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不是枯燥的,感受到数学知识还可以在“玩”中学到,转变了学生以往学数学的方式和观念。
五,激发兴趣,拓展学生视野,鼓励学生主动去求知。
我在七年级上期拓展课“数学中的数字黑洞现象”中,带领学生感受课本以外的数学知识。学生在了解“123”黑洞, “水仙花”黑洞, 验证角谷猜想之后,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增长了知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意思品质。有一位同学在做“3x+1”游戏时,选取数字25进行验证,结果经过26次运算时,终于找到“421”黑洞,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细心、耐心。这节数学拓展还激发了学生对宇宙黑洞产生了兴趣,为什么会有“黑洞”?“黑洞”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黑洞的吸引力极强?学生充满好奇。数学拓展课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六、在数学拓展课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效果明显
在开展在数学拓展课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研究以来,试验班级学生学习方式有很大改变,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很大改进,数学成绩整体也有很大提高,涌现一批数学尖子生,在中招考试中,取得119分的成绩。而按原方式上课的班级,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实践证明,依托数学拓展课,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可行的。
基于榜样的学习方式 篇12
关键词:展示,交流,方法
在小学课程的不断改革中, 有着许多新颖且独特的教学策略。但对于数学学科而言, 展示交流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帮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加强他们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以及分析思维。采用展示交流的教学模式还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使学生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一般来说, 学生要解决的问题都是社会和科学上已解决了的问题, 大部分问题所包含的原理都作为基础知识已列入教材中。不过, 这对学生来说尚是未知的。数学教学能使学生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逐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和形成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养成攻克难关、获取真知的意志和精神。对于课程改革小学数学来说, 不仅仅要使用展示交流学习的教学方法, 还应该交错相容地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使得每堂课都生动多彩, 不再单一乏味。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 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通过提升自我, 进而提升课堂上的效率, 最终影响学生, 使学生能够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展示交流的方式
展示交流是“生本课堂”的核心环节, 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手段。展示就是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 对导学案里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后, 在课堂上把所学知识通过操作和言语呈现出来。不仅要展示学生对问题、知识的独到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 还要展示学生规范的解题过程, 展示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和疑难。交流就是师生、生生通过点评、争论、点拨和解释对知识的规律、方法进行总结和概括, 共同解决所有知识点, 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做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里, 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靠教师的讲授来传播的。事实证明, “教师讲学生听”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没有参与到对知识的探究和讨论中, 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难以达到课堂的高效。
生本课堂教学模式里的核心环节———“展示交流”, 就是搭建一个能展示学生自我探究成果的平台, 通过交流达到认知, 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 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和主动性, 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展示交流”是目前我国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者探索出来的、最高效的课堂教学环节。
二、展示交流的形式———在情景中学习数学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一门要联系生活实际的学科, 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已有知识水平来创设适合学习的情景, 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的机会, 进而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以及学习数学的欲望。因此, 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所学内容去结合实际, 创设一节生动, 有趣味又带有探索性的情景课程, 最终来优化教学效果。
例如, 在进行“长方形面积”的教学过程中, 我用语言法来进行情景创设。“同学们, 你们以后想不想当老板啊?” (想) “那么我来出一个道题目来考考大家能不能当老板, 如果你们能够独立完成的, 以后自己可是老板了, 如果几个同学一起讨论, 你们可以一起合作当老板, 完成不了的同学可就要当打工仔了。”用言语来创设情景,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小学生注意力水平有限, 这样做就可以有效地将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接下来提出问题:“现在有一个客厅需要铺设地板砖, 长10 米, 宽8 米, 问需要边长为80 厘米的瓷砖多少块?”之后学生就会开始激烈的讨论, 有的自主探究, 有的采用小组合作模式等等,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教师仅使用语言来创设情景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学习兴趣。
三、展示交流, 注重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在我国, 现阶段还是有很多地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采用“填鸭式”教学, 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 进而严重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教师要从生活实际来引出数学问题,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旁, 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以及价值, 体验数学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最终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数学只有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时才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成功的感觉, 才能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以及价值。数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 提高考试成绩, 更重要的目的是通过运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 在进行几何体体积计算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测量学校里实际的物体。通过布置作业等形式来先测量一些简单的物体体积, 例如学校里的教学楼, 课桌等等。然后, 教师再来对学生自己亲自测量的结果进行分析, 讲解实际计算几何体体积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这样学生就会在以后的实际生活中对计算几何体体积更加了解。计算椅子体积时, 许多学生可能是以整体来计算, 教师可以讲解将椅子进行分解, 分别去计算各个部分的体积, 之后相加就可以得到最终结果。这样不仅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 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模式。而这些也正是新课改要求数学课堂做到的。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课堂中, 必须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进而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与创造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也应该注意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有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并且也需要及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 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敏.小学数学课堂错误资源有效利用教学探讨[J].基础教育研究, 2015 (17) .
[2]郭海波.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33) .
【基于榜样的学习方式】推荐阅读:
《榜样》学习心得:榜样的力量10-11
基于Web的方式09-30
学习的好榜样07-25
基于供应链的融资方式10-14
向身边的榜样学习教案05-11
观看榜样3的学习心得11-28
我的学习榜样作文600字05-23
我学习的榜样作文800字09-15
我的学习榜样满分作文摘选08-28
基于学习的方法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