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市场的经济环境(共12篇)
基于市场的经济环境 篇1
摘要:我国要加快经济发展,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必须建立与此适应的产权制度。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产权和产权制度进行了剖析, 论述了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权制度重要意义, 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权制度的特点, 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产权制度的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
关键词:市场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完善
一、产权与产权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产权的涵义, 经济学中的产权 (Property??Rights) 概念, 在著名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解释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品的多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现代经济学的产权理论的要点是:产权是对经济品的权利, 包括使用、获得收益、处置的权利, 经济品的交换, 即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交换是一组权利的交换;产权具有排他性, 同时可分离、可分割, 从而可有不同的产权制度安排, 同时它还受规则和国家的约束;产权制度是经济运行的根本, 产权制度决定组织的类型、形式及经济效率高低;产权制度对技术进步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技术进步也是引起产权制度变迁的基本原因;私有产权与政府干预都是可供选择的产权制度;通过建立在交易费用比较基础上的产权交易, 私有产权制度会产生复杂、合作效率极高的组织, 如现代大企业;企业本质上是投资者、经营者、职工、债权债务人等各种利益相关者产权交易和“不完全合约”的组合及产物;企业的“不完全合约”性质及信息不对称, 使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成为企业制度设计的关键问题。
比较研究表明, 制度经济学的产权概念和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关系的概念十分接近。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树立其上并有一定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制度经济学的著名学者E·G·Furubotn&S·pejovich说:“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规范。…产权制度可以描述为, 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每个人相对于稀缺资源使用时的地位的经济和社会关系。” (见上海三联书店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编《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1 995年) 。
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权制度的意义
我国要加快经济发展,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必须建立与此适应的产权制度。
首先, 产权制度是决定资源配置的基本制度。所以需要产权制度, 是因为资源有稀缺性, 必需合理有效配置资源。因此决定资源生产、使用和交易关系的产权制度就成了事关资源配置机制和效率的基本问题和必要条件。
其次, 我们选择了主要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体制, 因此必须建立市场经济的产权制度。市场体制要求的产权制度和传统计划体制要求的产权制度不同, 市场主体必须有资源交易的选择权和决定权, 否则它就不是市场主体, 无法担任资源配置的主角。
第三, 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证明, 按市场经济原则确立的产权制度, 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已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是市场化的过程, 就是独立的个人和法人取得资源支配权和交易权的过程。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权制度的特点
1. 应覆盖所有经济资源的产权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权制度应覆盖所有经济价值的获得需付出成本的经济资源, 各种形式的经济资源都应“物有所归”。适应经济关系的多样化, 存在与多种产权关系相对应的财产权利的法律形式。
诸多财产权利之中, 最基本的是物权和债权。物权是最基本的财产权, 它是直接支配特定物、而享受其利益之权利。物权可分为所有权 (自物权) 与他物权, 包括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债权指债权人请求债务人为一定给付 (含作为与不作为) 的权利。股东权是在股份制公司出现后产生的一种特别物权。和股东权对应的是企业财产权, 尽管这种支配最终将受到全体或多数股东的股东权的约束, 因而其独立性有限。
无形资产财产权是有关商标、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财产权利。随着技术进步, 它的价值日益提升。对一些科技型公司, 知识产权已成为它最重要的战略和组织资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物权制度是最基本的产权制度, 不明确物为谁所有, 所有者有何权利, 就不可能有明确的市场经济主体;债权亦是最基本的财产权利, 对它的有效保护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因为它是市场交换可靠有效进行的必需前提;与现代大公司制度发展和科技进步、知识积累密切相关的公司产权和股东权、无形财产产权, 已成为市场经济产权制度中最重要的部分, 但这些产权的有效性仍依赖基本物权、债权体系的完善, 同时自身也要不断完善。
2. 各种产权主体地位应平等, 但作用有所不同。
经济资源是有价值、要获得必须有成本的资源。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资源的产权主体, 即产权的拥有者有个人、法人和国家。个人、法人和国家的产权对象可以相同, 都可以是企业、不动产和货币, 亦有不同的特点。个人产权对象包括和人身不可分的人力资本, 而法人和国家只能通过一定的交易和承诺获得人力资本的使用权。国家产权对象的获得可源于一般的交易, 亦可以源于国家根据法律的征收。法人产权对象所及的范围宽, 但它和人力资本只能有交换关系, 亦不可能像国家那样直接用强制手段获得资源。国家和个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企业的全部产权, 而企业对国家和个人只能有部分产权 (如债权) 。
个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基本的产权主体, 除非有法定的基于公益理由等的限制和对他人有不当的影响外 (如有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 , 必须承认和保护个人产权, 即个人所有的合法财产及个人合法 (或不违法) 从事各种商事活动的权益。这是因为包括个人消费、个人投资和储蓄、个人工商活动、个人作为受雇者的服务在内的个人经济活动, 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经济活动, 而个人产权是个人进行经济活动的前提条件;个人产权及其交易是法人产权的基础, 是现代大公司成长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现代大公司是个人产权主体通过成本收益比较竞争选择的结果, 个人投资及其代理人 (机构投资者) 的监督和选择是大公司持续融资继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充分承认个人的人力资本价值及其相应权利, 是科技进步和知识积累的前提, 随着竞争压力加大、创新速度加快, 人们日益认识到企业组织知识积累过程是人的“隐形知识”向“显形知识”持续转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效率和结果与“人力资本”制度是否健全密切相关;在事实及法律 (包括宪法) 上我国都已承认的并承诺要充分保护个人财产权利, 支持私有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发展生产”和“共同富裕”。承认和尊重每个人, 包括劳动者个人的产权主体地位及其产权, 有利于“发展生产”和“共同富裕”, 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一致。
法人是法定的团体。法人的经济活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经济活动, 因为比较利益和规模经济使法人组织成了商品和劳务最主要的最有优势供应者, 同时也是最主要的需求者。因此法人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最主要产权主体。法人产权制度是与法人有关的产权制度, 它离不开个人产权 (如股东权、个人基于合同获得的权利) , 但有别于个人产权。完备的法人产权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产权制度中最重要的关键性的制度, 是现代产权制度与“罗马法”时代和资本主义初期产权制度最重要的区别所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法人组织, 特别是大公司的产权关系十分复杂, 能出现有效率的大公司, 既要求个人产权制度比较完善, 更要求有较健全的法人组织制度, 首先是法人相关者产权关系的协调机制和较好的制度安排, 这只能是市场经济比较成熟、水平较高及市场经济产权制度比较完备的成果;投资基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法人组织是将个人产权与资本市场及大公司产权相联系具有公有特点的重要工具,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将日益重要 (按德鲁克 (Drucker) 的说法, 机构投资者获得股权是一场无声的“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将通过大企业主体成长及其作用发挥的过程, 完善中国的产权制度, 并从而进一步促进大公司的成长。
国家, 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重大的产权主体。国家产权所涉及的对象中, 最重要的是国有企业及国家对企业的投资, 以及国家拥有的金融资产和自然资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长远地看, 国家产权的主要作用是充当经济发展的保障和支撑。因此国家产权作为实现公共利益目标所需的公权手段, 除在国家必须控制的少数领域及特定时期外, 主要用于解决单靠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的“市场失效”问题, 一般不直接充当创造价值的主体。尽管通过国有企业, 国家产权也间接参与经济价值的创造。
市场经济下的各种产权主体, 作用不尽相同, 但其地位平等。地位平等的含义是, 除非国家有明确的法律限制, 各主体在民事及商事活动中的经济权利和法律地位平等, 一视同仁。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产权制度要不断完善。
从历史上看, 先有物权, 以后由于交换出现引出债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取代封建经济体制, 出现了新的公司组织和相应的公司财产权利, 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无形财产权利也日益重要。包括公司产权在内的市场经济的产权制度, 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上半叶, 历经百余年其基本构架已基本确立。以后由于科技进步, 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 产权制度在已有框架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四、推进社会主义产权制度改革的措施与对策
1. 理顺不同产权和主体的关系。
首先要理顺个人与法人 (企业) 、与国家的关系。这方面目前主要的问题是, 对个人的权益, 包括个人产权保护不够。
理顺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主要涉及理顺个人产权与国家公权, 及个人产权与国家 (国有) 产权两个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亦公认“公权优先于私权”。关键是必须明确界定公权和个人产权, 个人产权不能对抗公权, 公权亦不能无偿占有个人产权。理顺公权和个人产权关系, 必须明确界定公权和个人产权的边界;确定公权的存在范围, 我国的主要问题是公权力过大, 政府介入了许多它不应也不必介入之事, 但同时很多该做之事并无精力去做;公权只能按法定程序行使, 不能随意侵犯个人产权;当行使公权会带来个人 (及法人) 的财产损失时, 国家应予以补偿。
理顺个人产权和国有产权关系的重点, 一是界定个人产权和国有产权的范围, 要根据中央已明确的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方针, 适当缩小国有经济及相应的国有产权的控制范围, 允许个人产权进入更广泛的领域, 并给予保护和尊重;二是在允许个人产权进入的领域, 明确个人产权主体和国有产权主体都是平等的民事主体。目前既有国有产权主体利用其与政府的特殊关系侵犯个人产权主体的问题, 亦有个人产权主体利用国有产权主体责任不清侵犯国有资产的问题。
2. 通过建立合理的企业产权制度, 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权制度建设。
在产权制度建设中, 要突出企业及法人的产权制度建设。首先是因为企业法人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而我国目前又特别关注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制度建设。企业产权制度健全离不开个人产权制度的健全, 但其产权结构, 尤其是大公司的产权结构为与其复杂的功能相适应, 通常涉及很多人的产权, 远比一般的个人产权结构要复杂。突出企业及法人的产权制度建设, 既有利于直接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而且有利于促进个人产权制度的完善。
为搞好企业产权制度建设, 还必须重视法人产权制度建设。企业不仅要与个人和企业交易、合作, 还要和政府机构、大学、社会团体、职工持股机构等各种法人和团体合作, 并且这种合作日益重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权制度的研究是一个重大课题, 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完善, 革除那些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束缚市场经济活力的产权制度, 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的产权制度, 充分调动各种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福全宋克勤:迈向21世纪:中国企业制度选择, 中国工商出版社, 1999[1]孙福全宋克勤:迈向21世纪:中国企业制度选择, 中国工商出版社, 1999
[2]吴宣恭: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2]吴宣恭: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3]彭光良罗晓云:从产权理论看我国国有企业改革, 技术经济, 2003, (9) [3]彭光良罗晓云:从产权理论看我国国有企业改革, 技术经济, 2003, (9)
[4]刘蕾:从新制度经济学透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经营与管理, 2004, (6) [4]刘蕾:从新制度经济学透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经营与管理, 2004, (6)
[5]赵晓雷:现代公司产权理论与实务,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5]赵晓雷:现代公司产权理论与实务,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6]胡峰:关于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路径的思考, 山东经济, 2003, (2) [6]胡峰:关于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路径的思考, 山东经济, 2003, (2)
[7]粟国敏张晓文: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创新与竞争力, 工业技术经济, 2005, (3) [7]粟国敏张晓文: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创新与竞争力, 工业技术经济, 2005, (3)
基于市场的经济环境 篇2
效率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用电检查是供电企业增效的关键环节。当前由于电力企业内部存在一些监督与管理松懈、工作人员思想认识和工作态度上消极的现象,导致各项工作推进效率低下,企业的效益也没有达到预期的高度,因此提高用电检查必须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着手,循序渐进完善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
1市场环境中用电检查存在的不足
1.1监管不到位
用电检查是提高电力资源使用效率、增强社会公民依法用电意识的基础。现阶段,电力企业中管理与监管工作的不到位,给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原有规章制度落实力度差,执行效果大打折扣,监管工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一些问题没有及时跟进,对存在的不足视而不见,造成了问题的积压。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包括任务分派与传达不够清晰和流畅,给实际操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或没有按照要求完成,或做诸多无用功,浪费大量时间却没有能够解决关键的问题。用电检查工作比较细致,检查员之间通常采用轮岗制,工作互换之际发现小问题未能及时上报和解决,甚至没有进行详细记录,再进行轮岗时,原始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有时分派的任务或是上一轮中出现的问题,再进行检查和确认,问题重复检查但悬而未决是降低工作效率的首要原因。另外,监督工作没有跟进,造成管理涣散,管理工作落实与否,在实际奖惩中并未能展现出来,因此加大了懈怠的可能性。监督的懈怠也会造成管理工作的混乱,效率自然难以得到提升。
1.2职业培训欠缺
企业的发展根本依靠的是职业素质优良、富有责任心的员工。电力企业的从业人员的整体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无论分工、岗位有多大的区别,但社会对人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要求是没有太大区别的,例如责任心、认真严谨、积极进取等品质,不仅是做人的基础,也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生存与发展所急需的优秀员工,必须同时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优良的职业道德素养。由于当前企业部分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道德素养都有所欠缺,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不能符合工作的要求,导致很多低级错误频频出现,例如电能表的接线失误、检查工作流程细节不够清楚、稽查工作难以落实等等,势必会影响用电检查的效率。此外,在岗人员缺乏责任心、工作不专注、原则问题想当然处理、机械工作意识淡薄等也是降低工作效率的原因。
1.3检查工作系统化不强
市场经济环境中民商法的构成作用 篇3
关键词:市场经济;民商法;作用
只要有商品交换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一定会出现民商法,民商法的构成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一方面,民商法以法律的形式对市场经济进行着规范与约束;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必然促进着民商法的发展。简而言之,只要存在商品交易性行为就一定存在和它相匹配的,对商品交易进行规范的民商法。
一、民商法的主要功能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民商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体现:
第一,对于市场经济来说,民商法具有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的功能。民商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商户主体的利益,在进行商品交易时,可以避免所可能出现的没必要的经济纠纷问题。同时还可以维护市场经济中商事法律主体的利益,有效地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调节。
第二,顾名思义,民商法就是将民事与商事的法律相组合来说的。因此民商法对于民事与商事的法律关系的调节作用来考虑,民商法具有促进其平稳健康积极发展的功能。民商法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作用主要是从其对市场经济的法律关系主体的商事关系调节和规范作用来说的。
第三,民商法之所以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最重要的一点是,它所体现的效率与公平的价值。在解决经济纠纷以及市场经济交易行为中,民商法始终秉承公平的原则去解决问题。在市场经济中,都有追逐利益的本性——趋利性,民商法就对此给予法律性的规定与约束。民商法还规定了商户具有自由、平等、自愿的追求自身利益和从事经济交易活动的合法行为,并且民商法将此行为作为一项商户的不被任何人侵犯的权利。有利于商户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最大限度的追求利益,简单来说就是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将自己钱包装满。这样的规定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整个金融业的发展。
二、民商法与商户主体的关系
商户主体说的就是在市场经济中,用自己个人或一个团体的名义,在办理好各种营业执照的前提下遵守法律法规在一定的法律规定下,进行经济交易的商事活动,商户主体不仅有权利享受法律的保护,也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此外,还有民事主体与商事主体。众所周知,民商法指的是民法与商法。那么,民事主体就是指在民法的具体规定下进行的民事活动,同时具备民事上的法律关系。商事主体指的就是根据商法的安排去展开商事行为的活动,具有商事的法律关系,因此成为商事主体。
民商法对于民事主体与商事主体来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以法律的形式对民事主体与商事主体进行保护和规范,同时也以法律的规定确立了民事主体与商事主体的法律地位。
民商法与商户主体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民商法对民商主体的营利化价值方面的体现,这也是民商法的本质功能的体现。商户主体的营利调节机制是民商法最擅长也是最重要作用的体现,在一方面商户主体的经济观念与营利想法得到了法律上的规范和保护。民商法对商户主体的这一调节作用既为社会经济的生产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又为我国市场经济商户主体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使得利益主体能在合法的条件下最大限度的追求利益化,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经济法律体系。
三、我国民商法的理论基础
1.市場经济理念为指导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经济一直在摸索中前进发展着,从“家庭联产成包责任制”、“经济公社化”到“大跃进”,都在寻找适合本国发展的经济政策。自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改苏联的经济体制,在经济理念上产生了本质的变化,将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化为市场经济。经过这样大刀阔斧的改革,使人们对这种新兴的市场经济活动引起新的看法以及观念上的改变,甚至会利用新形势的经济体质进行一些违法的经济活动。所以,为这种新形势下出现的市场经济活动提供法律法规作为约束人们的法律依据就成为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民商法的不断改进,该法律逐步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力量。
2.以依法治国为基本理论
在我国任何层面、任何方面的发展都要依靠法律的建设,法律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依法治国是每个国家都应该具备,都必须实行的基本政策。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也离不开法律文明的建设,而且是必须坚持的前提条件。而民商法就是我国市场经济法律建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商法以依法治国为基本理论指导思想,为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法律规定。经济的发展决定国家的发展,经济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在我国立法的相关部门,民商法的法律任务是最重的。不论是从财产利益的角度考虑还是从社会民事管理的方面考虑,民商法都要以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为基本理论为指导思想,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
四、总结
市场经济的发展依靠民商法的发展,民商法以法律的形式,为市场经济主体从事的经济活动进行法律规范。对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商户个体提供了法律保护,为其的私人利益提供了保障。民商法的发展能够有效的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能促进国家的金融业的发展。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民商法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鲍金君. 市场经济中民商法的构成作用刍议[J]. 法制博览,2016,07:226-227.
[2]徐凯桥. 保险法投保人如实告知义务规则研究[D].复旦大学,2012.
作者简介:
基于市场的经济环境 篇4
1 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财务管理工作是高校立足自身发展实际,从长远发展规划、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出发,紧紧围绕高校的战略性目标,利用数字形式来对未来一定时期的资金投放和各项收支及经营成果分配等资金运作所作出的现金流量的安排。作为一种资金管理手段,它不仅能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还可以进一步提高高校的整体效益,增强高校的内部凝聚力和生命力。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财务管理法》的颁布,对高校财务管理有了全新的阐释,同时也承担了更重更强的责任和使命,这使得财务管理工作在某一程度上也增加了自身的复杂性。可见,进行财务管理的创新,采取合理有效的管理策略,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已是必然。
2 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新问题
2.1 财务管理理念落后
财务管理是高校资金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涉及许多不确定的因素。然而,部分高校在开展财务管理活动时,缺乏相应的财务管理理念,往往会忽视从市场上引入符合高校发展实际的指标,用一些先进的方法对高校的财务工作进行管理。因循守旧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财务工作,使得高校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科学的分析就得出重要的、关键性的决策数据,这些数据信息与高校预期的发展方向相背离,丧失了自身所应具备的分析和决策的意义,财务管理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也大打折扣。
2.2 欠缺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是确保财务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基础与保障,同时是财务人员开展财务工作的依据。尽管这些年来高校加大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并建立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管理制度,然而这些制度与高校实际相脱离,缺乏实效性,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制度建设流于形式,毫无约束力。欠缺了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作为支撑,财务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无章可循,工作水平也停滞不前。
2.3 预算编制脱离实际
结合我国的高校实际,现阶段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建设处于初级阶段,仍旧存在很多问题。部分高校在开展财务预算管理活动时,仍旧在沿用传统单一的预算编制方法,即“基数法”编制财务预算,这种根据上一年的基数加本年度增减因素来确定年度财务预算收支规模的编制方法,所采集的数据随意性,数据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再加上,一些高校对预算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这是财务部门的事情,部分部门及人员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性,只是对财务部门所出具的、单一的预算结果进行确认,导致财务预算难以精准地反映高校的真实情况,财务预算脱离高校实际,可操作性差,财务预算的实际功能也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3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高校财务管理创新发展策略
3.1 增强时代认识,树立精细化的财务管理理念
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之所以没有获得预想的结果,与职能人员自身对财务工作认识不足,理解不透彻有关。精细化管理是从西方发达国家舶来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是建立在传统的模式基础上,是对原有管理模式的继承和发展。财务管理精细化过程不仅是对原有管理思想、管理观念的转变,同时也是以精细化理念推进财务管理现代化的过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高校越来越精细和专业,高校必须要从思想入手,提高认识,脱离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树立一种全新的、符合经济发展潮流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并用新的理念去贯彻到财务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此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深刻认识到当前的管理体制改革发展需要,并认清到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确保高校建设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举措,是高校单位管理水平评估指标中的一个重要观测点。此外,根据单位的发展需要,进行统一规划、指导和协调,深入探索一套新的、符合财务管理发展方向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以实现高校资金资源的充分利用。
3.2 建立完善的体制,实现财务管理的转型发展
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应立足自身实际,健全相应的法规体系,并对单位人员的职能、权限等作出明确规定,对每个经济事项都能够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选用适当的法规、依据,进行科学判断,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其次,财务工作各程序之间环环相扣,财务人员需对各程序加强制约,严格监管和控制资金的开支额度和使用范围,每日对数据资料进行排查核对;对银行存款和借款进行定期核查、清理,根据核查结果做好备查簿,以确保资金流动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最大限度降低财务防范风险。此外,对于借款报销相关的支出,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流程,遵循申请授权、盖章批准、签字执行、细致记录,认真检查等控制程序;对于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支出,坚决不能受理,以确保业务流程的完整性、严谨性及正确性的要求。
3.3 改进编制方法,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预算编制是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项目,只有确保了编制的科学性,才能提炼出精准的、高质的预算结果。可见,高校在编制财务预算时必须要立足高校整体发展的实际,在确保高校得以可持续生存发展的前提基础上,还要兼顾高校各部门和教职工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便使各部门和职工顺利地完成财务预算目标。首先,高校应摒弃“基数法”的预算编制方法,可以采用现在市场上比较流行的“基预算法”进行财务预算的编制。当然,结合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所涉及的内容和项目,高校还应因时制宜、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根据不同的业务采用相对应的编制方法,包括零基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固定预算等。其次,对于收支内容的详细计划更是需要具体落实,数据的监测管理工作需要技术人员细心详细的将数据进行汇总,制作成会计表格,这样最后的预算编制才很具有可靠性与准确性。最后,高校在编制财务预算时要遵循“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合理安排”这一原则,确保所编制的支出预算能够满足各项开支费用,以促进高校的持续、稳定发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工作创新发展是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谋发展、求共存”的战略大计。高校有关职能部门必须要意识到社会变更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对财务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积极寻找新的管理途径,建设符合高校发展实际的透明化新财务管理体系,从而提高自身工作水平,促进高校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素娥.论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创新与转换[J].财经界,2010(2).
[2]陈中华.浅谈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J].财经界:学术版,2010(12).
基于市场的经济环境 篇5
政府需要建立主导群众利益的维护机制,其主要的职责就是承担县乡一级的基层政府管理,使其形成具有利益保障以及诉求表达等功能的级制,只有如此方可更好地对我国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方面利益之间的冲突以及矛盾进行很好的协调,甚至是人民内部矛盾,纠正那些不利于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作风。另外,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全心全意的为人民群众所服务,只有做好这些才能够进一步扞卫农民利益,调动农村居民的积极性和社会责任感,发挥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3],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农村经济管理中。
2.2 强化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
农村经济管理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而且存在一定的复杂性,而农村规模经济、产业价值链条延伸等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所以,农村经济管理必须要强化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从而更好发展农村经济产业。目前,我国对于农村经济建设极其重视,“三农”问题也在国家重要会议中频频提出,这也充分表明国家对此的重视,所以,对于国家下发的一些农村经济建设文件和政策必须要高度重视,充分利用国家的政府的支持来发展农村经济,并且形成一定的产业链,使得农村从原有的产业单一化向产业多元化过渡。另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可以建立一些组织机构从而更好的确保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经济市场的竞争力,推动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
2.3 大力引进专业人才
基于农村经济管理中专业技术人员的欠缺,相关部门需要强化对专业人才的引进,对于这些选择为农村经济管理贡献自己力量的给与一定的额外补助,从而更好的留住农村经济管理人才,使其投身于农村经济建设中,弥补农村经济管理中人才短缺的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管理质量。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管理现状在某种意义上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因此,市场经济下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对于我国的国民GDP 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纯。基于市场经济下农村经济管理创新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
[2] 陈秀娟。市场经济下农村经济管理创新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8)。
基于市场的经济环境 篇6
【关键词】市场经济环境;用电检查;模式
前言
电力用电检查工作包括用户停送电通知、用户用电业务办理、用电稽查、安全用电指导、抄表收费、客户服务等,电力用电检查是电力企业服务用户的主要窗口,是用户和电力企业沟通的主要桥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要想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加快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就需要加强用电检查管理[1]。
1.用电检查的概述
1.1用电检查的定义
用电检查是指电力企业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供电和供电安全,对用户用电进行检查、指导、监督等,从而保证用户用电的安全、经济、合理[2]。用电检查主要包括对用户用电装置的质量进行检查、对用户电气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检查、用户节约用电状况检查、用电计量装置、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状况检查、用户违章用电、窃电行为检查等。
1.2用电检查的作用
用电检查是电力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电力企业可以通过用电检查发现电网系统中存在的故障及潜在的故障,并制定合理的故障排除措施,确保用户的用电安全;用电检查工作涉及到用电业务管理、用户装表接电管理等业务,是电力企业和用户沟通的重要窗口,也是确保用户安全用电的基础,因此,加强用电检查管理是增加电力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3]。
1.3用电检查的特点
电力企业的用户涉及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用电用户也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在进行用电检查管理时,也需要根据用户的情况对用电检查的内容、形式等进行调整,从而适应市场变化。电力用电检查的主要特点有:随着用户用电装置使用年限的增加,用电装置逐渐出现设备老化、磨损、失灵的现象;用户用电业务的改变,导致用户的相关信息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用电检查处于动态变化;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用户违章用电、窃电等行为也逐渐高科技化。
2.用电检查的现状
随着电力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的用电检查管理职能逐渐消失,导致电力管理部门对电力安全管理不到位,对用户安全用电缺乏有效地监督管理,目前,用户用电设备故障占整个电力系统共故障的50%,这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造成很大的影响。目前,电力企业的用电检查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在进行用电检查时,仍采用传统的用电检查模式,使用的用电检查管理手段过于陈旧,很难满足电力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这严重的影响了电检查的现代化发展。
受社会舆论的影响,电力企业过分强调社会服务的义务,忽略了通过用户维护电力系统安全的重要性,导致电力企业维护电力安全和用电秩序受到影响,从而增加了窃电、违章用电等行为。用电检查人员在进行用户用电服务时,由于双方的意见不合,检查人员很容易和用户发生矛盾,从而导致电力企业的用电检查协调工作很难顺利的进行,对电力企业的服务质量造成影响。
3.市场经济环境下提高用电检查管理模式的措施
3.1建立完善的用户资料
在进行用电检查时,需要用到大量的用户基础资料,但在实际工作中,用户信息变化的频率很大,有很多新的资料没有提供给电力企业,导致电力企业在进行用电检查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为做好用电检查工作,电力企业首先要完善用户的资料。电力企业要根据用户的资料,对用户的计划用电、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等进行分析,并对用户的用电情况进行跟踪管理,从而有效地提高用户的用电安全。
3.2依靠现代技术提高用电检查水平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电力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向,因此,为提高用电检查的管理水平,促进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电力企业要加大用电检查信息化技术的引用。利用信息化技术能及时查看用户的各种信息,并对用户的历史数据和变化状况进行分析,帮助检查人员制定合理的用电检查方案,为用电检查的安全性、可靠性提供保障。
3.3提高用电检查的针对性
电力企业要提高对商业用户、私人企业的用电检查针对性,这些用户的用电成本比较大,很有可能出现违章用电、窃电的行为,因此,电力企业要将商业用户、私人企业等用户当做日常用电检查的重点对象,每月不定期的对这些用户的用电量进行检查,从而有效地降低这些用户的违章用电行为。
3.4提高用电检查的准确性
用电用户不仅有企业、商业用户,还有大量的居民,如果对每家每户进行用电检查,这样不仅会增加用电检查的投入,还极大的降低了用电检查的效率,因此,为提高用电检查效率,电力企业可以采用重点抽查法进行居民用电检查。电力企业在进行居民用电检查时,可以对用户表箱的锁头、铅封等进行检查,将没有锁头、铅封的用户当做重点检查对象,因此,这些用户很有可能出现违章用电、窃电等行为;检查人员在进行用电检查时,要对用户电能表的转盘进行检查,如果电能表出现反转、不转等现象,要将这部分用户当做重点检查对象;当用户的空调机数量大于2台时,用电检查人员要对这部分用户进行重点检查,因为这部分用户的用电量比较大,为减少家庭用电开支,就会冒险窃电。电力企业只有不断降低用电检查的盲目性,提高用电检查的准确性,才能有效的提高用电检查水平。
3.5建立完善的举报制度
电力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举报制度,通过广大用户对违章用地、窃电等行为进行监督,电力企业要给予积极举报违章用电、窃电的群众一定的奖励,从而有效地提高广大群众和电力企业职工的举报窃电的积极性,这样极大的减少了用户违章用电、窃电的行为。
4.总结
用电检查对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电力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用户资料、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用电检查的针对性、准确性,有效地提高用电检查的管理水平和质量,提高电力企业的供电服务质量,从而为用户的用电提供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海平,卢艳侠,王平.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用电检查管理模式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2,(20):125-126.
[2]谢秋丽.分析供电企业用电检查营销策略[J].科技与企业,2014,(07):142-143.
环境经济中市场失效的原因分析 篇7
一、环境问题的外部性
外部性是指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 一种消费或生产活动对其他消费或生产活动所产生的外部影响。如果这种外部影响是有利的, 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而私人收益却大于社会收益, 则称为“外部经济性”;如果是不利的, 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而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 则称为“外部不经济性”。这里所强调的“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 是指这种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反映出来, 即当存在“外部经济性”时, 行为主体没有因为其产生的外部利益而得到报酬, 受影响者也没有因得到外部利益而支付报酬;当存在“外部不经济性”时, 行为主体也没有因其行为所产生的外部不利影响而支付报酬, 受影响者也没有因受到损害而得到报酬, 无偿损害, 无偿受益。外部性的例子很多, 如上游居民植树造林, 保护水土, 下游居民得到质量和数量有保障的生产和生活用水, 即产生外部经济性;一居民开大音响, 所有邻居享受噪音;一家工厂污染空气, 所有居民受害等, 则产生外部不经济性。环境问题多为外部不经济性。
二、环境质量的公共物品性
公共物品是具有外部性的物品。每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取决于该公共物品向社会提供的总量。与私人物品不同, 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影响其他消费者对同一公共物品的消费。虽然公共物品的生产包含着失去生产其他产品的机会成本, 但公共物品的消费却没有机会成本。例如一个人对空气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对空气的消费。公共物品的另一个特性是供给的不可分性, 为一个消费者生产公共物品就必须为所有的消费者生产该物品。在许多情况下, 个人不论付钱与否都不能将其从公共物品的消费中排除出去。既然不能被排除出去, 消费者就不会为消费公共物品而付费, 即所谓“免费乘车”。在环境经济领域, 环境产品多属于公共物品, 例如:环境提供的多种服务, 包括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优美的环境景观、物种的多样性等, 都是公共物品。甚至可以这样认为, 地球生态系统本身就是由多种公共资源组成的。而正是由于这些公共资源的上述特性的存在, 使得资源被使用过度, 环境被破坏, 并造成生态失衡, 破坏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
三、环境资源产权不清
环境质量之所以恶化, 关键是由于人们所使用的资源的所有权规定的不够严密不够周全。大气、水体和大量公有土地传统上就是公共拥有的财产。公共拥有权, 如果要更清楚地勾划出它的特征, 实际上就是不存在任何所有权。所以, 人们早已可以随意地将这些资源用于各种目的, 对它们忽视或过度使用。大气已经成为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废气的排放场地, 海洋已经成为运输废物、石油污染物、核废料、生活污水, 以及其他废物的排放场。当然, 如果这些公共财产资源是无限的, 或者相对于全部需求具有充裕的容量的话, 社会分享并利用这些资源时, 就不会产生任何经济上的问题。然而, 当需求上升到某种程度, 超过了环境本身自然调节恢复能力时, 容量就会越来越少, 环境质量就会恶化, 经济效率会遭受损害, 就需要合理配置资源和界定财产权。
四、环境资源无市场、薄市场、市场竞争不足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 许多环境资源的市场尚未发育起来或根本不存在, 资源市场处于“缺位”状态;环境资源的价格为零, 因而被过度使用, 日益稀缺。如果一些环境资源的市场虽然存在, 但资源的市场价格偏低, 只反映了劳动和资本成本, 没有反映生产中资源耗费的机会成本, 也会使资源浪费。如果一些资源的市场上买者和卖者的数量很少, 他们之间的竞争很弱, 这种市场也是一种失效的市场。
五、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短视行为
自然资源的保护涉及未来。未来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区别在于, 不确定性指不知道可能结果出现的概率;风险指知道可能结果出现的概率。如果某种行为的结果不具惟一性, 就存在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有两种:一是由于决策者不能控制的因素例如天气变化引起的不确定性, 二是市场价格信息虚假即市场扭曲所引起的不确定性。时间越长, 不确定性越大, 不确定性影响到很多部门, 尤其是以自然资源使用为条件的农业部门受到的影响为甚。
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为了未来利益而牺牲当前消费。因为人们偏好当前消费, 未来利益被打折扣, 特别高的折扣率 (贴现率) 可能会导致对保护某一资源的忽视。在一般情况下, 由于缺乏价格信息等原因, 人们特别是那些贫困的人们, 更关心的是为了生存而指望眼前能从自然资源中得到什么, 而不是为了未来而保护自然资源, 结果总是与保护自然资源而不使其遭到破坏背道而驰, 导致森林和土壤的过度开发。人们常常用利率作为贴现率, 而高利率和低的资源增长率可能使某一物种灭绝。在此情况下, 如果利率能够反映社会在时间上的正确选择, 倒无所谓。而与此相反, 如果市场利率不能反映社会真正的时间选择, 就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摘要:市场失效是环境退化的重要根源。环境经济中市场失效的主要原因包括:环境问题的外部性;环境的公共物品性;环境资源产权不清;环境资源无市场、薄市场、市场竞争不足;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短视行为等。
关键词:市场失效,环境经济,外部性,公共物品,产权
参考文献
[1]杨云彦:人口资源于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315[1]杨云彦:人口资源于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315
市场经济环境下行政法的发展探究 篇8
一、我国行政法成长环境分析
行政法, 是根植于我国社会环境中的法律之一, 其来源于我国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并且也最终服务于我国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 成为其发展的有效助推力量。因此, 想要深入了解行政法的情况, 就必须从我国的社会和经济情况入手, 才能获得深刻理解。
建国初期, 我国经济十分落后, 并且对于未来发展方向尚不够明确。这个时候的中国, 在思想上受到很大程度马克思等经典思想的设想影响, 又对前苏联存在一定程度的追随现象, 因此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化, 并且对社会中方方面面的控制权力高度集中。这种状况更多是考虑到了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而做出的必要准备工作, 并且对于政权的巩固有所考虑。毋庸置疑, 在我国建国初期, 社会化建设的起步阶段, 这种立法内容有着积极的意义, 并且也十分符合我国建国初期的国情。当时我国政权刚刚确立, 百废待兴, 很多方面都亟待整顿, 从经济社会角度看, 许多人都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 让政府成为社会中最大的所有者、经营者、投资者、管理者和社会产品各个层次的分配者, 对于社会安定团结极为有利, 并且能够给社会一定的时间, 让人们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作用。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中各个经济主体的生命力开始增强, 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多种组织形式层出不穷, 各种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开始显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 我国政府和相应机构再继续扮演社会的管理者以及统治者就显得并不合时宜, 并且曾经对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加以限制的法律法律, 曾经对社会的进步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的思想方式和工作方式, 在今天都有可能成为限制社会进步和思想创新的阻碍力量。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的不断进步, 从客观上要求着我国法律体系作为上层建筑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而行政法更是必须顺应客观规律的演进。
二、我国行政法发展的方向探究
市场经济的实质是民主、自由、平等和独立, 它强调分权、自治和权利的保障。在我国目前十分注重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之下, 我国一直都在坚持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因此相应的行政法也必须做出调整。总体而言, 可以进行调整的包括如下几个入手点:
1、转变工作方式
将一直以来的以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工作方式, 转变为以对社会的服务为工作方式。这是基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基本迈入正轨, 公民的思维方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塑, 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已经明确的前提之下的。在这样的前提之下, 微观意义上的如何去发展经济已经不是政府所应该考虑的事情, 对于政府而言, 这个阶段更应当做好必要的支持性工作, 包括对于社会中的所有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 确保其能够健康稳定发展等。对于这一方面, 必要的社会基础支持将成为未来行政法的主要发展方向, 包括必要的职业培训, 人员流向和经济保证等众多方面, 为社会中的经济主体提供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
2、注重程序建设
一直以来我国的行政法都相对注重实体, 而对于法律程序存在一定程度的轻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的思想涌现, 这也要求相关行政部门以更加快捷的方式对相关事务进行处理, 于此同时, 各种办事流程也需要趋于正规, 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发生, 同时也是从另一个侧面对相应机关的办事效率加以保证。同时, 规范的行政操作流程, 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对行政法律的执行主体进行必要的约束, 规范的操作能够有效确保对于经济发展的很多保护措施能够有效地落实到位。
3、转变行政法执行对象
行政法在执行的过程中, 其执行对象应当是整个社会。但是由于我国从经济十分落后的社会中走出, 从建国初期到我国经济起飞前的阶段, 机关的工作都是以对社会的领导和管理为重, 因此行政执法的对象也是面对广大人民。现在人民的主观意识加强, 大部分人都找到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岗位, 曾经的领导和管理逐渐转变成为了支持和服务, 因此行政执法的对象也应当从简单的“外向型”转变为面对包括机关自身的更为广泛的社会层面。此外, 随着经济发展, 机关权力也在面临着商品化, 这种可能想使的行政法必须挺身而出维护机关的正常运行, 成为一种对广大人民的服务与支持的同时, 加强对于其自身的管理和限制, 确保机关部门的职责能够有效展开和落实。
三、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 行政法作为上层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随之做出必要的改变与修正, 在这个修正的过程中, 需要深入剖析社会需求, 把握社会发展脉搏, 才能够有的放矢, 让行政法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关保英:《行政法的价值定位——效率、程序及其和谐》,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
[2]马怀德:《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年。
[3]关保英:《行政法的价值定位——效率、程序及其和谐》,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
[4]袁曙宏、赵永伟:《西方国家依法行政比较——兼论对我国依法行政的启示》, 《法学》, 2000 (5) 。
基于市场的经济环境 篇9
1 物资采购实行归口管理
实行归口管理是物资采购的基本原则。施工企业尽管有点多、线长、不便管理的特点, 但归口管理的原则必须坚持。物资采购只有归口物资部门, 才能为实现集中批量打下基础。反之, 不实行归口管理, 造成多头采购, 必然形成管理混乱、成本失控的局面。而由于施工企业的物资涉及面广, 采购项目多, 要做好归口管理, 应抓好制度、人员、监督等各方面的各个环节, 明细分工, 责权清晰, 以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管理体制科学管理, 降低人力成本, 减小中间环节以避免混乱。
2 科学分工, 批量采购
科学的采购分工是实现批量采购、降低成本的基础。施工企业消耗的物资品种繁多, 消耗量差别很大, 如何根据消耗物资的数量规模和对工程质量的影响程度, 科学划分采购管理分工非常必要。通过采购分工与贯标认证相结合, 并严格制定采购程序, 做到分工合理、责任明确、流程清晰、规范有序, 既保证了施工生产的需要, 又为集中批量采购创造了条件。
集中批量采购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实现降低采购价格的前提。物资部门对施工生产起着基础保障作用, 这个作用是通过控制大宗、主要物资的采购供应来实现的。要实现控制, 首先就要集中采购, 只有集中才可能形成批量, 才可能在市场采购中处于十分有利的位置, 才可能争取到生产企业优先、优惠的服务。此外, 集中批量采购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它具备分散采购无法比拟的优势, 实行集中批量采购, 企业内部与流通环节的人接触少, 便于管理。
3 严格验收
采购的物资到货验收时, 采购管理部门开出物资验收单通知仓库, 由计划采购人员、物资审查人员、保管员、验收员组成的验收小组到达现场, 对物资进行入库验收。检查被验收的物资是否有出厂证明、生产许可证、安全标志、产品质量合格证、准用证、材质单;核对被验收物资的合同、计划与到货物资的数量是否相符;查看被验收物资表面是否有破损等。最后, 所有参与验收的人员签字后方可入库。对必须由质量监督部门进行检验的物资, 必须有该单位出具检验报告单方可入库。对手续不全、质量不合格产品拒绝验收入库。
4 管好库存
对企业来说, 库存不是资产, 而是负债。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 就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好自己的库存。在满足生产的前提下, 通过对企业的库存水平进行控制, 力求尽可能降低库存, 提高物资周转率, 以强化企业的竞争力。盘点物资库存是仓库保管员的重要职责, 盘点方法有永续盘点、动态盘点和定期盘点。除此之外, 采用动态盘点和抽查结合的办法, 对有进出的物资品种进行核对, 对无进出的物资每月抽查50%, 使库存状况更加明确。
5 控制周转
周转材料是施工生产所必须的重要物资之一, 其费用是工程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周转材料的利用率, 充分发挥其效能, 有利于节约资金。周转材料加工制作或购置, 要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中确定的数量执行, 施工结束, 不能私自处理。现在市场上有租赁和购置两种, 对于工程量有限、工期短的工程应采取租赁的方式, 对于工程量大、工期长的工程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购入或部分购置方案, 其决策的唯一标准就是在满足施工生产及质量的前提下, 采取最经济的方案。其选择要核算“租”与“购”的临界点。
6 建立物资管理信息平台
6.1 供应商管理系统模块
对供应商进行区域化和部门分类管理, 通过建立供应商信息档案, 提供最新的成本信息, 将供应商的各种基础信息包括供应商的供应能力、信誉度等内容进行录入、修改、查询、打印。
6.2 进货管理系统模块
目的是随时提供订货、验收信息, 保证按要求订货、到货。对于年度定期生产计划可以由本系统生成进货计划, 管理人员按计划决策。各生产部门不定期的临时性进货计划则可以做到:根据实际需要将进货计划的品名、型号、数量等信息填好请购单, 在系统中备案, 所有单据按时间、部门分类汇总, 通过互联网寻求合作伙伴, 向厂家寻求最小批量价格、产品等级、有效期限, 确定运输方式、付款方式。同时, 更新供应商有关信息, 可以直接从网上录入采购明细单, 或从请购单、查询单中导出有关信息, 生成采购单, 并提交给收货部门进行下一步处理。根据现有的库存信息以及供应商的供货时间、运输方式的要求导出进货单, 并提交库存管理部门监督进货情况。根据质检部门提出的退货要求, 与供应商协商, 确认退货。
6.3 库存管理系统模块
目的是通过对反映库存物资运动过程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控制, 以确定最佳的库存量。采用计算机出单据的方法, 对出入库的单据自动生成打印。同时, 包括对入库物资数量的清点验收, 登记出、入库货物的运输情况, 对库存物资的管理作好记录, 库存物资数量的清点与统计分析, 积压物资的处理与利用, 库存计划与控制情况。铁路运输企业在物资信息平台的构建上还有很大的差距, 需要逐步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完善。
综上,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 物资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技术、财务、劳务和运输等多方面的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物资管理的好坏, 在微观上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和工作质量, 在宏观上影响各种经济技术指标的完成。施工企业必须加强物资管理, 努力降低成本, 加速资金周转, 增强企业盈利, 以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辛跃武.现代企业物资管理探讨[J].建厂科技交流, 2008.
[2]阚晓明.大型企业集团物资管理现代化初探[J].市场周刊:新物流, 2005, (12) .
[3]林丽文.关于加强公路施工物资管理的若干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15) .
基于市场的经济环境 篇10
目前, 我国在不同行业中出现了一批行业“巨头”, 它们已建立了一批国人所熟悉、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品牌产品。这些品牌将市场不断做大, 逐步有了走出国门的实力, 但由于品牌维护意识不足, 品牌维护力量不够, 走出去的同时伴随着品牌被抢注等问题。这必然牵扯企业大量的精力、财力和物力。由于品牌维护力度不足, 造成的问题常有以下几种:
一、对品牌认知度不足, 产品质量下降自毁“长城”。
有些产品的品牌是由计划经济时代原国有或集体企业传承下来, 如自行车行业中的“永久”“凤凰”等品牌, 乳制品行业的“伊利”等, 它们在广大消费者的心中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品牌传承下来后, 这就在某种程度上造成有些企业对品牌自我认知不够, 不知怀中抱着知名品牌———这只“金凤凰”。在市场经济初期这些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极高, 随着市场竞争压力增大、原材料成本上升, 企业为满足市场对产品的巨大需求, 追求更大的利润空间, 因此把衡量产品质量的标尺不断下调, 使广大消费者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受到了伤害, 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使企业陷入“绝境”。最显著的案例如:三鹿集团为提高产量, 不严管奶源源头, 使大量掺了三聚氰胺的原奶进入生产线, 致使三名食用三鹿奶粉的婴幼儿死亡, 全国数千名婴幼儿患泌尿系统结石的恶劣事件, 不自律的结果最终导致三鹿集团破产。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产品质量是品牌生存的基础。质量的保证需要企业从多个方向入手。 (一) 从引进原料的保证。对于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料, 要层层把关, 不能为降低生产成本而引进不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原材料, 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原材料进入生产线。 (二) 对于生产人员培训。企业应认真对待生产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生产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 使生产人员有强烈的产品质量意识, 减少人为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的可能性。 (三) 严把检验关。检验员要有严格的产品执检标准, 并且严格执行这个标准, 决不能使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二、对品牌宣传力度不够。
国内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没有品牌宣传的概念, 靠的是产品质量的保证“留住老客户”, 由老客户带来新客户, 采取的营销策略是以人传人、以口传口、进而名扬天下。用一句老话可以概括这种营销理念:“酒香不怕巷子深”。这种营销理念已经不适合现在市场环境的运作。现在的企业多通过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进行品牌宣传, 面对着多角度“信息塞入”式的品牌宣传, 那种传统营销理念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可以说再好的产品宣传力度不够, 也只能躲在“深巷”中不被人知。因此在维护品牌知名度方面, 好的、恰当的宣传方式、方法是维护品牌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 在媒介宣传中, 电视这个媒介平台起着“主角”的作用。大家应该记得几年前默默无闻的秦池酒, 凭借每天中央一台新闻联播后的黄金广告时段播出而名扬一时, 酒的销售一时天下无二。好的品牌广告还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段、频次出现在媒体上, 这样才有利于得到消费群体的认同。 (二) 开展关系营销、培养品牌的忠实消费群体。提高消费者对品牌忠实度是新近的营销课题。培养品牌忠实度是企业发展的长远计划, 是企业立足百年的根本之一。如国外的大型乳品公司对每一个购买婴幼儿品牌奶粉的消费者进行登记, 建立顾客档案, 对顾客消费进行跟踪调查, 定时回访。还为母婴提供必要的培训课程。这种人性化的营销手段, 不仅培养了忠实的消费群体, 还带来了很好的品牌效应, 毫不夸张地说, 销售的同时, 又培养出了下一代忠实的消费群体。这种长期的、有远见的营销规划是值得我们国内企业借鉴的。
三、对“品牌”要有强有力的保护。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对“品牌”认知不足的问题, 导致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 常因品牌被人抢先恶意注册带来不应该有的麻烦, 如传统品牌“王致和”, 2006年7月在国外被抢先注册, 致使该企业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维权活动;海信品牌在德国被西门子公司抢先注册使海信公司不得不花费50万欧元赎回。对此情况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 对品牌进行注册。只有对品牌进行注册, 才能更好保护品牌产生的权益, 才能保证品牌自身的价值, 避免做出为他人做“嫁衣”的事情。 (二) 品牌商标安全的保证。品牌商标是品牌在市场上规范直观的表达, 商标是否为本企业所专用关系到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如果它被市场无偿使用意味着自己市场份额的减少。
基于市场的经济环境 篇11
关键词:市场经济环境;用电检查;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5-0163-02
1 概述
用电检查是一项覆盖面广、内容繁杂的重要工作,是保证供电运行的基础,也是供电企业与客户沟通的窗口与桥梁。
近年来,随着电力体制的不断改革,国家对电力行业的监督力度也逐渐加强,加之社会对电力服务关注度的提高,使得用电检查工作难以高效开展。因此,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需要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适当调整,以进一步做好用电检查工作,保证供用电的正常运行。
2 用电检查的内容与作用
2.1 用电检查的工作内容
用电检查是指电力企业为保障供用电安全,对使用电力的对象进行检查、监督、指导、管理、检测、评估的行为。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用电设备的检查,指工作人员定期对用户的用电设备以及电力系统中的工作设备进行检查,以及时发现各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使用故障、潜在威胁因素等,随后派遣相关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整改,并督促用户自主地对设备进行更换等,以保证用电的安全。另一方面是用电状况的检查,即检查管理人员针对已经出现的电力偷窃等行为以及非法、不合理、不安全用电等现象进行检查,对电力线路架设、用电监控设备、用户电表等进行检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归纳总结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2.2 用电检查的作用
用电检查在供电企业的工作中较为重要,它涉及用电业务办理、装表接电等业务,也是供电企业与用户沟通的桥梁,是保证用户安全、方便用电的基础工作。随着电力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用电检查的工作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也有所改善。用电检查工作可以发现电网中的安全隐患,并及时排除以保证用户的用电安全。因此,为了提高供电企业的效益,各供电企业已将用电检查作为工作重点,从而取得竞争优势。
3 用电检查管理的现状分析
3.1 电力安全管理的缺失
随着电力体制的改革,企业的电力安全管理工作逐渐淡化,甚至许多企业没有相关的管理部门。在这种情况下,用户的用电安全就难以得到保障,易发生安全事故,也影响到整个电网的安全运行,使供电企业的效益直接受到影响。
3.2 用户对电网安全的维护不足
维护电网的安全不单单是供电企业的工作任务,也需要用户协调合作,共同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但从用电检查管理的现状来看,用户对电网的维护远远不足,甚至出现对设备的破坏行为,窃电现象时有发生,这也使得供电企业的工作难以有效进行,受到了消极影响。
3.3 供电服务的需求存在矛盾
用电检查工作人员服务过程中,会向用户提出一定的用电要求,而用户从自身角度出发,其需求会与用电要求产生矛盾点。这种情况下,用电检查工作就难以顺利进行,使供电企业在满足用户要求的前提下,难以保障用电安全,在满足用电要求时又难以满足用户需求,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
3.4 市场经济环境对管理模式的改变
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改革不断深入,供电企业为适应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也进行了相应的体制改革,电力行业的垄断地位也有所动摇,使企业、用户的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实施,使得供电企业对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从传统的以人为因素为主的管理模式,逐渐转变为制度化、技术化、人性化三合一的管理模式,以更好地适应新的市场经济环境。
4 新市场经济环境下完善用电检查管理模式的建议
4.1 制度管理
4.1.1 完善客户资料管理。客户资料管理是制度管理工作的重点,因为客户的资料常有变化,如不能及时了解变化,就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供电企业需要定时对客户资料进行调查,并及时补充与更新资料,以方便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找出重要客户与潜在客户,并对用户的用电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实行动态的管理模式,为用户提供更为专业、有针对性的服务。
4.1.2 健全用电检查机构。为了更好地进行用电检查工作,应健全检查机构,将精英人才聚集并成立专门的检查工作组,进行特殊的检查工作培训,达到检查工作的要求。工作组成员应对各用户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用电安全隐患,并提出解决方法及时处理问题,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进一步提高供电企业效益。
4.1.3 加强用电检查人员素质培训。用电检查人员是执行检查工作的主体,代表着供电企业的服务水平。用电检查工作覆盖面广,是一项较为复杂的任务,因此要求用电检查人员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一方面,用电检查人员需要熟练掌握国家相关的用电法规政策;另一方面,供电企业应对检查人员的业务技术进行培训,如处理破坏计量装置、更改二次回路接线等窃电行为等。此外,供电企业还可以定期通过考试形式进一步提高检查人员素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服务质量。
4.2 技术管理
4.2.1 提高用电检查信息化水平。近年来,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也逐步运用到电力企业的管理中来,尤其在提高用电检查水平方面有较大优势。信息化技术应用到电力管理中,不仅可以通过用电检查系统了解用户的基本信息,还可以分析用户的数据动态变化,从而使用电检查人员更为方便地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制定科学合理的用电检查方案。
4.2.2 提高用户的用电功率因数。用户用电功率因数的提高,不仅可以有效发挥用电设备的生产能力,减少线损以提高质量,还能够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以节约电力。提高用电功率因数的方法主要有两个:第一种方法是提高自然功率因数,大部分用电设备的自然功率因数都较低,可以从改进设备运行状况入手,进行合理配套。第二种方法是加装无功补偿装置,用户可采用集中与分散补偿相结合的方式安装。集中无功补偿设备需要安装随电压、负荷变化自动投切的装置,使无功补偿装置在低压电网良好运行,充分发挥补偿作用,将功率因数维持在最佳值。
4.3 人本管理
4.3.1 重点检查“风险”客户。在用电检查工作中,检查人员人数与精力难以保证检查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因此需要重点检查“风险”客户。“风险”客户常有以下特点:无封印或伪封印的电表箱;电能表不转或反转;家用电器数量较多等。具有这些特征的用户可以归为“风险”客户,进行重点检查,以减少窃电现象的发生。
4.3.2 实施预购电管理方式。对于用电大户,用电检查人员可以与其进行沟通,逐步实施预购电的管理方式,定期对用户的电力使用途径、设备性能参数、电量消耗、用电量变化等进行分析总结,为用户制定阶段用电计划,采取预购电方式推动用户合理使用电力,保证正常用电,在促进电量增长的同时,也积极推动缴费工作的良性运行。
5 结语
新的市场环境对用电检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供电企业必须不断改进用电检查管理模式,提高用电检查的工作效率与质量,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获得进一步良性发展。供电企业只有为电力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才能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蓓艺.市场经济环境中如何提高用电检查的效率
[J].科技创新导报,2008.
[2] 范华.浅论电力企业用电检查管理模式与营销策略
[J].广东科技,2009,(11).
[3] 宁艳艳.浅谈供电局用电检查管理模式[J].广东科
技,2010,(7).
[4] 王海平,卢艳侠.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用电检查管理模
式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2,(10).
基于市场的经济环境 篇12
经济复苏需要较长的时间过程, 企业面对当前这种宏观环境的变化, 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因而, 研究经济复苏环境下企业营销策略的调整途径对于我国企业, 特别是消费品制造型企业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加大市场调研力度, 研究经济复苏时期消费者行为的变化
市场营销学理论认为企业的营销策略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 即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经济复苏会对消费者的收入、心理预期、行为等方面产生影响, 导致消费者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消费策略以适应环境形势的变化。这种需求偏好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消费者对产品偏好的变化。
随着宏观经济的复苏、政府加快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及一些地区对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 消费者的现实收入以及预期收入将会有所上升, 从而使消费者消费信心的增强, 在消费过程中对产品的偏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1) 消费者的消费档次将会提升。档次高的商品特别是选购品的销售将更加容易, 因为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会明显增强, 加强消费的计划性, 而且容易产生冲动性消费, 春节黄金周消费活跃就是例证。从支出结构来看, 旅游、休闲等消费会明显上升, 但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消费不会受明显影响。 (2) 消费者对知名品牌的忠诚度将会提高。近年来, 品牌对中国消费者的影响力度已越来越大, 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也在逐步提高, 名牌产品乃至奢侈品的销量将会增长。在金融危机时期消费者对价格会更加敏感, 对品牌的忠诚度自然会下降, 如家用电器的消费, 部分消费者从国外品牌转向本土品牌, 因为这类产品的本土品牌在产品与服务质量方面已与国外品牌相当, 而本土品牌的产品价格却便宜许多;服装、酒类等商品的消费, 部分消费者从相对高端的品牌转向普通品牌。但经济一旦复苏又将会发生逆转。 (3) 消费者对产品的包装会有一定的偏好变化。金融危机时期一些理智性的消费者开始青睐普通包装的商品, 因为消费者也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 普通包装的商品相对成本要低, 价格自然也便宜些;一些家庭开始喜欢购买大型包装的生活必需消费品, 如洗衣粉、牙膏、食用油等, 消费者更倾向于买“家庭装”的产品。经济复苏时期一些消费者又会逐步喜欢“豪华包装”的商品。
2、消费者对价格偏好的变化。
在金融危机时期消费者对产品价格更加敏感。消费变得更加理性和冷静, 冲动性消费明显减少。另外, 消费者更加看重产品的性价比。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反复调查、比较产品功能的多样性和产品在被使用过程中的耐用性。价格接近时功能多、耐用性强的产品更受消费者的青睐。经济复苏后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以及对收入预期的好转, 对价格的敏感度会下降, 特别是一些时尚型商品, 虽然价格偏高但也会受到一定的青睐。
3、消费者对渠道偏好的变化。
金融危机时期由于商家和厂家降价促销的活动比较频繁、力度较大, 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心理预期是在下降, 导致消费者购买一些商品的批量减小而频率增加, 因为以后买会比现在买更便宜。从购物地点来看, 由于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降低、对价格更加敏感, 导致一些消费者的购物地点由百货商场转向大型超市和折扣店, 甚至寻求直接从厂家购买, 直销店也成为不错的选购点。经济复苏后一些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下降, 对品牌的忠诚度升高, 比较在意商品的价值, 又将开始转向百货商场以及专卖店购买。
4、消费者对促销偏好的变化。
消费品的促销手段主要集中于广告、营业推广、人员推销和公共关系等方面。宏观经济的整体复苏会对消费者及其家庭的收入以及消费心理产生影响。 (1) 对于广告:消费者更在意那些产品的特殊功能、附加功能、流行性、时尚性以及对高水平服务的承诺性等方面的信息传递;对品牌广告、形象广告的关注度会上升。 (2) 对于营业推广:由于对价格敏感度的逐步下降, 消费者对于像抽奖、中奖、附送赠品或服务等活动的变相降价促销, 兴趣会有所提高。 (3) 对于人员推销:由于消费者想多比较不同品牌同类产品之间的价格、性价比, 消费者询问销售人员的内容会更多地转向产品的功能性、时尚性、便利性等方面。 (4) 对于公共关系:消费者从心理上虽然容易接受对慈善事业及弱势人群的赞助与帮助, 但对体育比赛的赞助, 消费者的关注度会有所提高。
二、经济复苏环境下企业营销策略的调整途径
在经济复苏过程中, 虽然大部分的产品销量及利润会增加, 但市场竞争仍然非常激烈, 因为企业面对的仍然是一个完全的买方市场。企业要继续生存与发展, 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以消费者需求偏好的变化为导向, 及时调整营销策略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1、产品策略。
(1) 增加原有的产品组合。具体手段是:增加一些需求旺盛企业有经营能力的产品线或者产品项目, 特别是具有市场连带效应的产品项目;取消一些需求疲软的产品线但增加保留下来的产品线中的产品项目。增加原有产品组合的优点是:首先, 可以使企业集中精力于竞争力强的产品, 提高经济效益;其次, 有利于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发挥专业化生产的优势, 提高生产效率;再次, 有利于企业适应或利用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 (2) 经济复苏有快有慢, 不同地区的市场差异较大, 企业应从薄弱的市场退出, 集中力量巩固和加强已有的强势市场。从普遍存在的80/20现象分析, 企业的大部分利润往往来自少数的强势市场。企业的产品在强势市场上一般都有竞争优势, 应该重点保护。 (3) 根据消费者对品牌偏好的变化, 时机成熟时可以推出与原有品牌档次高一点的品牌, 组成系列产品。既保护了原有品牌的形象, 又提高了产品销量, 也有利于企业整体形象的提升。 (4) 推出新的产品包装。适时推出更有利于美化产品的小包装乃至“豪华包装”的产品, 以提高档次, 提高市场竞争力。
2、价格策略。
金融危机时期消费者对价格相对更加敏感, 更加注重产品的性价比, 因而企业必须让消费者感觉到购买与使用自己的产品是最划算的。但在经济复苏时期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增强, 对价格的敏感度相对有所下降, 更在意的是购买与使用产品与服务给自己带来的整体价值。 (1) 适度采取同心多样化战略, 对带有市场连带效应的产品项目可进行组合定价, 提高市场占有率, 带来规模效益。 (2) 对于还没有走出经济危机阴影低于成本价销售的企业, 要加强市场调研, 对市场需求量的变化要作出较准确的研判, 加强成本核算, 采取边际贡献定价法给产品进行定价。 (3) 加强企业的研发, 根据消费者需求偏好的变化, 给产品赋予新的内涵, 如增加产品的附加功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周期等, 提升产品的性价比, 可以适度地提高价格。
3、渠道策略。
在经济复苏环境下, 由于部分消费者的购物地点以及模式发生了变化, 企业的渠道策略要作相应的调整。 (1) 适当增加分销渠道的长度和宽度。加强对销售人员的培训, 提升销售人员的整体素质, 以提高企业选择及协调中间商的能力。 (2) 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尤其是青年消费者) 青睐甚至依赖互联网购物, 厂商特别是快速消费品的厂商要尽快开始上网开店, 建立自己的网上分销渠道。电子商务会成为未来零售业的主导形态, 企业应该尽早做好准备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3) 要充分地迎合、利用政府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政策, 分销渠道向农村市场拓展, 开拓新的市场。但前提是要研究农村市场的消费特点, 并做好售后服务。
4、促销策略。
(1) 广告。经济复苏时期, 在消费品领域, 广告仍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促销手段。但在策划上要注意利用广告多向消费者传递产品的功能、附加功能、时尚性、便利性以及对高水平服务的承诺性等方面的信息, 以便激发消费者的欲望, 并有利于消费者进行比较与决策。另外, 用明星做代言人, 一定要结合本企业的STP战略, 启用明星做代言人主要是利用追星族的趋同效应和冲动性消费, 但一定要与本企业的市场定位相吻合。另外, 企业可以适度考虑利用植入式广告以及软广告的手段。 (2) 营业推广。消费者更加注重的是促销活动带给他们的直接经济利益。因此, 企业应该有选择地进行一些促销活动, 如可利用节假日人们休闲时间多的机会进行抽奖、中奖、附送赠品以刺激其购买欲望。 (3) 人员推销。销售人员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 环境因素的变化会导致消费者询问销售人员的主要内容发生变化。在买方市场下, 市场竞争越激烈, 顾客就会越挑剔, 销售人员要有更大的耐心, 工作中要细心, 不恰当的语言、动作或眼神都可能会得罪顾客而丧失一笔交易。顾客至上的理念尤为珍贵, 对顾客一定要有诚心。 (4) 公共关系。经济复苏时期, 优秀的营销人员越来越难寻找, 企业不要频繁裁员, 要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 随着企业效益的好转, 提高员工的待遇。企业应该注重员工以及流失员工的口碑宣传, 稳定优秀的销售人员队伍, 在积累无形资产的同时也承担了自己相应的社会责任。对慈善事业及弱势人群进行适当的赞助与帮助, 以提高企业形象的美誉度, 从而间接地起到促进销售的作用。
三、调整营销策略的注意事项
1、加强调研, 及时调整策略。
经济复苏时期, 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化频率较高, 企业一定要加大市场调研的力度, 充分研究消费者需求偏好的变化及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做到以消费者的需求偏好为导向, 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 只有适应才能生存与发展。
2、统筹考虑各种策略, 进行整合。
企业的营销策略主要集中于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四个方面, 在实践中各策略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赖, 又相互排挤的复杂关系。企业在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时, 千万不要只考虑某一方面, 而是要把四种策略组合起来统筹考虑, 整合成一套完整的方案去面对市场, 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员工培训, 提高员工素质。
正确的营销策略也必须通过营销人员的努力执行才能发挥出它的应有效果。经济复苏时期, 市场竞争仍然非常激烈, 销售人员的心理压力较大, 人心浮躁, 因此, 企业要加大对销售人员的培训力度, 提高销售人员的综合素质。
宏观经济的全面复苏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营销策略的调整, 尽可能地做到趋利避害、化害为利, 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机遇。
(责任编辑:胡婉君)
摘要:中国经济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下, 出现了明显的复苏迹象。面对当前的环境变化, 企业应该积极地去适应和利用它, 趋利避害、化害为利。企业通过市场调研, 在充分研究消费者需求偏好的变化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及时地对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进行组合调整, 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寻求发展机遇。
【基于市场的经济环境】推荐阅读:
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论文07-21
基于经济学的工商管理06-30
基于数字环境打造焕然一新的博物馆参观体验10-21
研究基于茶道精神的图书馆人文环境建设论文05-15
基于当代金融对经济发展策略透析经济论文06-16
基于新农村合作金融工作研究经济论文08-21
公平的市场环境08-13
京东的市场环境分析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