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对个性的影响

2024-08-12

市场经济对个性的影响(精选12篇)

市场经济对个性的影响 篇1

今天,我国在改革的实践中,市场经济已经逐渐成熟起来,其对中国人个性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而市场经济是如何影响个性的这一问题,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一、市场经济对人的个性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

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国家的主体性得到较充分的发挥,而企业的主体性、个人的自主性却受到制约。但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双方都是权利和责任的承担者。每一个进入商品交换中的人,都以需要为目的,又把别人看作是满足他的需要的手段。凡进入市场的交换者,都必须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自主意识,发展了人的个性。

(二) 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人的能动性

商品经济及其市场机制给个人发展带来的积极效应,充分体现为人的个性的能动创造性。其一,从市场机制来看,它是一种具有充满活力的激励机制。生产者只有不断努力,才能立足,实现自己的价值。其二,实现了个人的社会关系的普遍性和丰富性,从而创造一种使单个人都能自由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条件。

(三) 市场经济体制增强了人的自律性

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体现了规律性和法制性,实行诚信、公平、效益的原则,使人的个性的自律性得以确立。在经济杠杆作用下,商品交换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对商品的信用就是对人的信用,它体现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诚信,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市场。这就要求生产者注重诚信、勤奋,也要求所有人节俭、诚实、讲效益。1

二、市场经济对人的个性发展的消极影响

马克思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尺度,对异化劳动、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作了否定性、批判性的评说。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2市场经济限制人的个性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盛行。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人们对金钱的渴望和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这种导向下,传统价值观中许多优秀的东西,如对生存意义的理解,对人格理想的追求,以及优秀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传统等,被作为不合适宜的东西顺手抛弃,成为一些人嗤之以鼻的嘲笑对象。

二是人的生存片面化。现代化生产及其专业分工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人的活动及生存产生了深刻的负面影响。一方面,人在生产体系中逐渐从主导者转变为机器;另一方面,机器化的批量生产淹没了人的劳动个性,从而导致人的能力发展片面化和个性的丧失。

三是功利原则和工具理性被推崇至极端。追求功利和效益并强调工具理性,推动了现代化进程尤其是物质财富的增长,但由于将这一经济领域中适用的原则无限地推广到整个社会生产并张扬到不适当的程度,导致了人文精神的失落,人们往往会过分重视工具理性、重视手段的正确性而忽视目的的合理性。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

市场经济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又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具有更充分的条件、更大的优势解决社会与人的个性发展矛盾。因此我们应该扬长避短,重视和协调社会与人的个性发展关系。

(一) 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市场机制,促使人的个性发展

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市场机制,是实现人的个性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就是人类解决自身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人类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而人在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们将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来从事科学、艺术、社会交往等非物质生产活动,而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劳动时间”将会大大缩短。

(二) 社会制度创新,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马克思曾经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理想的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能够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而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靠人的自觉活动是不行的,还得靠制度创新,因为好的制度对人具有压力、动力和约束力,它以强制性和直接性而把人的行为引向高度性。并通过素质教育推进人的个性发展。

摘要:市场经济造就了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公民和经济主体。我国在改革的今天, 市场经济对人的个性发展产生的影响有好有坏。应扬长避短, 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势, 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

关键词:市场经济,个性,主体性

参考文献

[1]赵建鑫.市场经济与人的个性发展的哲学反思[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6.29 (1) :76-77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18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94

市场经济对个性的影响 篇2

男孩和女孩在身体上天生存在着诸多差异,女生比男生早成熟。但学校教育却要求男女同一时间接受相同的文化知识,大大抑制了男孩个性的发展,使得他们厌学,对他们成长不利。

2.偏离教育的核心目标

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文化知识灌输的同时学会成长、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注重在社会实践中收获知识。但学校教育却只关注传授知识,偏离了教育的终极目标。

3.漠视性别差异

男孩与女孩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学校教育明显忽略这一点。男生比女生发育晚,手指关节不灵活,但在学校教育的同时,老师和家长却一畏要求男女孩平等,对男生无疑是巨大压力。此外,男孩天生爱冒险、爱玩、调皮、爱运动等,这些都与女孩存在很大差异,如果学校一味限制,难免对双方都是一种伤害。建议学校注重个性发展,制定合理教学计划。

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孩子

1.三忌

(1)忌过分保护:不包办一切,放手让孩子照顾自己,鼓励孩子解决学习、生活上的问题。让孩子学做力家务活,以增强他们的自理能力,帮助他们逐步具备独立的生活能力。

(2)忌过分宠爱:入学后孩子难免会有学业压力,或是与其他孩子的相处过程发生矛盾、甚至是打闹。这时候家长一定要理智,不能再将孩子当公主皇子去宠爱,要让他接受挫折,接受批评。

(3)忌过分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最朴素的心愿,但是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哪能此次考100,每每拿第一呢!孩子学到知识,并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2.四重视

(1)重视礼仪教育:教会孩子见到父母、老师等长辈或者同学打招呼,做错事要说对不起,别人送礼物说谢谢等。

(2)重视合群教育:学校是一个集体,孩子们之间难免发生打打闹闹的矛盾,遇到这种情况,妈妈需告知孩子不要指责别人,还是应该想办法和平解决。

(3)重视安全意识教育:安全教育永远放在第一位,告诫孩子不和陌生人说话,不得晚归或一个人走夜路,切勿闯红灯等。

(4)重视孩子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学会遵纪守纪,与人相处。

3.四注意

进入校园需注意衣着整洁,不吸烟,不乱丢垃圾,不乱嚼舌根、肆意议论。

美术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篇3

关键词:美术教育;幼儿;个性发展

幼儿美术教育作为幼儿艺术教育中的一部分,对幼儿的个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不同的是,美术教育是一门灵活度较高的学科,开展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健康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美术教育不是标准化的艺术,幼儿可以发挥自己的个性,通过美术表达自己情感。然而,目前美术教育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美术教育的功利化,审美的标准化,等等,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幼儿的自主化,影响幼儿个性的发展。

美术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不是单纯的绘画,还包括各种手工制作和美术相关的工艺品的设计。幼儿美术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孩子,教育的目的为了提高孩子的思想境界,陶冶情操,强调全方位的公平发展[1]。

幼儿美术教育强全方位的公平发展,不仅是欣赏画作和绘画,还包括各种手工制作。幼儿时期利用各种美术材料进行手工制作是幼儿美术教育中重要的组成本部分。幼儿在美术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手眼脑的相互配合,用脑想象,用眼睛观察,用手去操作,发展精细小动作。

一、我国美术教育在促进幼儿个性发展中的现状

随着教育的改革,美术教育逐渐功利化,从而忽略幼儿的个性发展。幼儿美术教育接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指导,承受考试升学带来的压力,美术教育自身灵活性这一特点被忽略,和其他的传统学科一样,变成了机械的灌输[2]。

(一)美术教育世俗化束缚个性发展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随着教育的改革,应试的内容不再单一,美术教育也成为其中一种形式。面临着升学的压力,美术教育逐渐和其他学科一样变成知识的灌输,忽略美术教育自身的特点。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失去了发挥想象、展现自我个性的空间,个性发展受到了束缚。

(二)美术教育模式单一,缺乏情感性和创造性

幼儿美术最重要的情感特征之一就是情感性,在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幼儿不仅在表达情感,也是建构情感的一个过程[3]。达·芬奇说:“没一件绘画都是创作者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美术活动是幼儿表达自我主观世界,抒发自我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幼儿通过美术活动将情绪情感表达出来[4]。幼儿通过美术作品能够反映出不同的性格、个性、情感,幼儿透过作品中反映出个性特征。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对幼儿的要求过分标准化,幼儿的创造力被磨灭,个性中较为突出的特质很难发挥出来。从绘画的角度来看,绘画的目的不仅仅是供他人欣赏和评价,而是其创作的过程,最终呈现的是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结合[5]。

(三)评价方式的单一和片面化打消表达自我的积极性

学龄前时期的幼儿处于对世界认知、探索的萌芽阶段,对世界充满好奇,有强烈的探索欲望[6]。他们有很多成人无法理解的想法,会通过美术作品来表达,并且,他们需要得到认可和肯定。但是,由于成人世界和幼儿世界的巨大差距,让成人很难理解幼儿所表达的东西,从而造成了评价方式的单一和片面。

(四) 师资力量的匮乏忽略个性教育

目前很多教师还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而且师资仍然缺乏。大部分的幼儿园教师都是身兼多职,不是专业的美术教育院校毕业,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训练,只是略懂皮毛而已。因此,缺乏专业美术教育的老师,会使很多幼儿的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受到限制,甚至失去对美术的兴趣,阻碍艺术道路的发展[7]。

二、我国美术教育在促进幼儿

个性发展中问题的成因

(一)教育改革力度不够

近年来,我国对教育进行了重大的变革,教师这个职业得到了重视,教师地位也得到了提升。然而,由于幼儿园教育并未纳入九年义务教育体制,幼儿教师并没有得到重视,地位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

学龄前幼儿是个性品质等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教育固然重要,家庭教育亦不可缺失。美术教育不仅是绘画,还是体验美和欣赏美的过程,家长对于美的感受和理解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对美术教育的正确理解,在个性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

三、我国美术教育在促进幼儿

个性发展中问题的对策

(一)因材施教,教育实现多元化

幼儿教育应该以幼儿为核心,根据幼儿的特点选择教育方法[8]。美术教育不只是单纯的绘画,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探索更多的美术形式,不只是在专门的环境下进行创作。拓展更开阔的空间,更多的美术材料,更多样的创作方式,形成孩子们自己的个性特点。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独立思考,并且鼓励幼儿多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意见,并积极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完成自己的作品。

(二) 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提高师资力量

针对目前幼儿教师行业从业人员严重缺失问题,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扶持力度。首先,加大对幼儿教师培训高校的投入,使幼儿教师得到更加专业、系统的教育,提高幼儿教师的基本素养;其次,加强幼儿园的规范化,目前仍然有很多不合格的幼儿园存在,加大对幼儿园的审查、整改和帮扶,是幼儿教师和幼儿有更好的工作和学习的环境。

(三)以幼儿为主导地位实施美术教育

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要从幼儿的个性特点出发,制定不同的美术教育方法。马克思说:“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资源[9]。”所以说,美术活动有时候需要合作,共同来创作完成作品。在合作中,幼儿发挥自己的特长,在互相玩耍和交流之间增进同伴关系。而且,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来说,手工合作就是与他人交流很好的机会,使其不再孤僻,发展健康的个性。

(四)转变教育者和家长的观念

幼儿美术教育不是训练幼儿美术技艺,将其视为一技之长。幼儿美术教育的初衷是培养幼儿认知美和欣赏美,绘画只是教育的其中一个方面。美术教育是感受美和创造美,通过这种美的体验来完善和提升自己。美术不是一种为了获得某种东西的工具,它本身不具有功利性。将美术教育和生活结合,让孩子感受美,提高审美能力才是幼儿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五)实现美术作品评价多元化

1. 评价标准多元化

幼儿园实施艺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由于幼儿的认知和精细动作的发展都不完善,幼儿在进行美术创作的时候色彩的运用、线条的勾勒达不到成人的标准。幼儿的世界很多时候成人是无法理解的,在成人眼里那些看似乱七八糟的线条是幼儿情感的表达。幼儿的想法都是单纯的,成人总是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不仅扼杀了幼儿的个性发展,还对他们的情感造成了伤害。

2.评价语言生动化

教师适合需要“会说话”的职业,教师的语言运用正确与否会对幼儿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常常会发现,幼儿有时候回家高兴还是不高兴,很多时候是因为教师的一句话造成的。美术活动评价中,教师和家长评价生动对幼儿是一种鼓励,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创作欲望。

四、结语

美术教育是幼儿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美术教育的开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手段。然而,幼儿美术教育不能等同于绘画,更不是只画简笔画,美术教育是让幼儿感受美、体验美的过程,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树立良好的个性品质特征,这才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由于幼儿生理和心理还处于发展中,他们对于美术教育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他们的美术作品不够完善,但是他们需要肯定,需要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作为教师和家长,要对他们的作品给予肯定,并给出指导和建议。改变传统落后的美术教育观念,鼓励幼儿表达自己自我,积极创造,丰富美术作品的内涵。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加以引导,使幼儿在个体共性中凸显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

参考文献:

[1]沈岚.美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J].学术论坛,2015,(11):227.

[2]张伟英.美术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的思考[J].教育教学,2010,(19):67-68.

[3]陆英珠.试论美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 2015,(02):136.

[4]臧燕平.浅析学前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5,(08):198-199.

[5]莫妮.论幼儿美术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0,(25):699.

[6]张书维.学前美术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5,(19):244.

[7]刘铮.幼儿美术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J].文化教育市场, 2012,(03):92-93.

[8]易妮娜.对中国美术教育的思考与建议[J].教学心得,2015,(12):165.

[9]谢新.论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思想内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

作者简介:

教师个性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篇4

一、气质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气质是体现个性的重要部分。气质可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兴奋型、多血质活泼型、粘液质安静型、抑郁质抑制型。我们发现不同气质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特点。

胆汁质兴奋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情绪激烈, 脾气暴躁, 表情丰富, 行动迅速等特征。其情绪的激发性很大, 忍耐性差。这类教师是热情的、激烈的和情绪易变的。

多血质活泼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易于交换, 反应灵敏, 活泼好动, 热情奔放, 言行快速。他们乐于和学生交流, 话多。

粘液质安静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情绪稳定、不外露, 反应迟缓, 沉默寡言, 动作不多, 稳重固执, 自制力强, 擅于忍耐等特征。这些教师一般是沉着和不动声色的, 面部表情不明显。

抑郁质抑制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言行谨慎、言语低调、课堂沉闷等。有时使人感到他们一丝不苟, 但有时不敢创新, 也不擅于交流。

二、性格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性格可分为以下类型, 我们分析不同性格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什么特点。外倾型读者:在教学活动中, 热情活泼, 爱与学生交换意见, 教学心理易受外界感染, 言语、表情和动作反应倾向外露。内倾型读者:在教学活动中, 沉默寡言, 动作反应缓慢、不明显, 面部表情变化不大, 集中于内心活动而不露声色。理智型读者:在教学活动中, 授课过程十分周密, 如认真备课、精心设计PPT、选择教材、精选案例、认真批改作业等。情绪型读者:在教学活动中, 情绪反应比较强烈, 容易受各种诱因的影响, 教学行动带有较浓厚的情绪色彩。比如一旦发现学生不认真听课, 可能会勃然大怒。意志型读者:在教学活动中, 授课目标明确, 授课行为积极主动, 对待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比较坚持。

此外, 由于性格不同, 教师对待教学活动的态度也不同, 比如有的教师对教学表示尊敬, 很看重这份工作;而有的教师认为无所谓, 对师风师德也不重视。教师在对待自己的态度上, 有的教师有自知之明, 在教学过程中谦虚谨慎, 积极与学生交流, 认真听取学生意见;有的教师唯我独尊, 在教学过程中自负自满。有的教师自信, 表现得很大方;有的教师自卑, 表现得很羞怯。还有, 在教师自觉调节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中, 有的教师对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较强, 能主动地抑制自己。而有的教师自制力较差, 容易和学生起争执。最后, 在情绪特征上, 有的教师情绪稳定, 而有的教师情绪波动大。

三、能力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能力也是体现教师个性的重要方面。能力是指那些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 使活动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

表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控上, 不同能力的教师表现不同。同样是一门课, 有些教师可以上得趣味横生, 可有的教师上得索然无味。有的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有的教师则不清楚, 课程的安排混乱无序, 主次不清。

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上, 能力不同, 表现也不同。有些教师经验丰富, 对教学活动的时间掌握能力很强, 把课堂安排得井井有条;而有的教师掌握能力弱, 本应讲完的内容却在规定时间内讲不完。

表现在教师对教学手段的使用上, 由于能力不同, 也呈现出不同特点。有的教师制作的PPT准确、生动, 富有表现力, 切合教学实际, 体现教学目标;但有的教师制作的PPT内容呆板, 漏洞百出, 图文不配, 不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表现在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上, 有的教师观察能力强, 能迅速判断出学生对知识的领会情况, 有的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强, 口齿伶俐, 表达清楚, 与学生有效交流, 有的教师则不善言辞, 笨嘴笨舌, 词不达意, 不受学生尊重。

四、教师个性对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

首先, 教师个性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不断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其次, 教师个性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从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情感到教学板书的设计, 从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到课外辅导, 我们都能感受教师鲜明而独特的教学风格。

五、教师应具备的优秀个性品质

有学者概括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具备以下个性品质:第一, 热爱学习、热爱职业、热爱学生。第二, 追求新知识, , 捕捉新信息, 善于倾听不同意见, 勇于发表自己看法, 有较强的社交能力, 习惯于自我表现。第三, 豁达、容人、幽默、坦诚、随和、情绪平稳而不易波动。第四, 深思、慎独、反省、自律、勇于进行自我批评, 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并不屈不挠地寻找达到目标的新途径, 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强的毅力。第五, 诚实、勤奋、公正、廉洁, 坚持原则, 追求平等, 具有献身精神, 在伦理道德上能够辨别善与恶, 能够自觉地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第六, 具有良好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开拓能力。

摘要:本文从教师个性的含义出发, 分析了气质、性格、能力对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影响, 阐述了教师个性对于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师个性,教学活动,影响

参考文献

[1]梁彦斌.读者学[M].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

市场经济对个性的影响 篇5

1 依恋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的影响

情绪调节是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或机制管理和改变自己情绪的过程。它是个体早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常态和病态心理发展的关键机制。在艾斯沃斯的类型说之后,人们开始从多方面来研究依恋,一些学者开始研究依恋关系和情绪调节的关系,他们指出,依恋策略是个体情绪调节的指标,个体采取何种情绪调节策略受其依恋关系的影响。在安全依恋感区域内的个体,策划年高位安全风格,个体焦虑和回避低,对亲密和相互依赖感到舒服;安全依恋的个体认为自己的情绪反应会得到重要他人的积极反响,从而在压力面前会采取寻求他人支持的情绪调节策略或其他有建设意义的策略。我国的学者从亲子依恋对新入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方面做出结论,在亲子依恋适中的家庭中,新入幼儿园的孩子情绪方面的焦虑情绪较低,并且随着入园时间的增加焦虑反应越来越低趋近消失[5],这说明依恋关系的确从某些方面影响到幼儿的情绪调节。

1.1 依恋对象是儿童情绪的“外部组织者”

由于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限制,他们的情绪调节过程经常需要来自看护者的外部支持,依恋对象由此像是儿童情绪的“外部组织者”。年幼儿童父母的首要任务是用多种策略,包括直接干预、榜样、选择性强化、控制环境和言语说明等管理和指导他们孩子的情绪经验。婴幼儿依恋对象的交互作用经常在相对自然、非结构化的情境中进行,依恋对象的帮助幼儿调节情绪时就决定了儿童的自我调节方式。

1.2 儿童在与依恋对象交互作用中学会情绪调节

对婴幼儿来说,抚养着的分别或者离开与他们的失望和焦虑紧密相关,抚养者的出现也会带来安全和快乐。养护者帮助婴幼儿发展重要的情绪调节机能来应对不同类型的情境。首先,观察学习是儿童重要的学习方式,学龄前儿童在与依恋对象的交互作用中通过观察成人控制自己感情的过程,逐渐形成自己的调节情绪的策略。其次,成人—儿童之间的交谈为儿童情绪调节提供了技巧。在儿童与父母的交谈中,父母经常地要求孩子描述自己的愿望和遇到的困难,表达自己遇到的消极情绪,父母也相对应的给孩子传授解决相关问题的策略方法,有利于儿童逐渐掌握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

1.3 依恋对象能提供身体和情感的安全依赖

市场经济对个性的影响 篇6

关键词 数学 阅读教学 个性

阅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是一种界定条件的以阅读为主要活动形式的教学方法,阅读教学强调在通过视觉获取资讯的活动过程中巩固已有知识、掌握获取筛选新资讯的方法、开拓思维创新潜能阅读教学有以下显著特性:

1、独立性

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以个人运作为主要形式,尽管穿插有集体活动有时甚至是课堂教学活动。教学单位化锭为零,更利于因材施教的实施,其表现为任务和要求的细化及个体差异化等:

2、自主性

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个仅充当配角,任务的完成基本依赖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件。任务目标较含糊,时间要求较宽松,有利于个性的发挥。

3、可控性

教师通过学习活动前指定目标任务,可对个体活动的全程实施监控,这完全不同丁课堂教学的反馈监控。课举教学是活动后指定任务并通过任务的实现情况反馈教学活动的质量问题,因此教学活动过程本身则是监控的盲区,阅读教学则自始至终通过任务目标规范和引发学习活动的进程和开展,因而阅读教学活动效率更好。

4、思维发散性

由于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解除了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的束缚,避免丁对知识掌握的片面性以及接受知识的被动地位,利于灵感的进发及创新潜能的挖掘和培养。

5、条件预设

条件预设是始终贯穿阅读教学活动过程的主线,阅读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设置的条件而展并,因此,条件预设是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环节,条件顶没过程与课堂教学的备课过程具有相同意义。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应特别重视条件的预没,其实顶设过程就是一个备课过程,而且对教师的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活动的创新应是活动半导者刻意追求的目标。条件可以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修正和改进.有时甚至于重置,因此反馈也应是及时的、连续的,不像课堂教学那样依赖于一个班集体的统一的练习和考试,条件的细化正是纠正课堂教学的这种反馈偏差,使得反馈能够以小组甚至个体为单位进行。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是条件预没和活动进程及效率反馈的主导,学生则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和受教育的对象,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土手相主体问是通过条件和反馈两个环节联系相交流的,这就是条件和反馈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极其重要意义之所在。

数学阅读教学对学生个性的影响:

教育的核心是人,它要关怀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教育应使人成为有创造性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审美的人、自由的人。数学问读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在培养有个性的人才方面有积极作用。笔者认为,数学问读教学通过以下两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

1、提供给学生一个自由展示自我的平台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认真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培养,给每个学生尽可能多的发展机会,使他个性得以充分的张扬。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多种彼此相对独立的智力,这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一个人不在于有多聪明,而是在于怎样聪明.在哪些方面聪明。美国学者加德纳研究认为,人类至少有7种智力: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视觉空问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白我认识智力。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这7种智力,并可以通过适宜的教育和训练使每一种智力都发展到更高的水平。因此,数学学习要向学生的各种智力开放.充分发挥学生在某—方面的才智.使每—个学生获得个性化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白信,进而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这正是数学教育追求的真诲。

数学问读教学的内容、形式、完成的时间都相对自由和开放,学生可以就自己最感兴趣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使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提供了可能。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个性化表达。由于学生在阅读中所选内容主题不同.阅读后的收获也会不‘样。就是同一个题目,因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水平的深度不同,体验也是不同的。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有助于他们表现出自己的独特发现,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兴趣。这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而且也使课内和课外的数学学习变得丰富多彩。

师生在数学问读教学里被此讨论、评价,这说明了数学阅读教学让师生进行厂深层次的对话交流,为师生提供了—个交流和表达的平台。

2、数学阅读教学有助于个性化学习和发展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实现这个目标仅靠集体教学是办不到的,其有效途径是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而有效个别教学的关键是教会阅读。未来社会将是高度发展,瞬息万变的社会,这决定了未来人不仅要有扎实深厚的基础知识功底,更需要他们有较强的自学功底从事终身学习,以便随时调整自己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首先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随着教育进程的发展,以人为本,重视个性发展的观念日益深人人心。“数学阅读教学”从设计的构思、主题的确立、结构的成形、风格的形成,无不打上鲜明的个性特征。“数学阅读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展示和发展个性的时间与空间,有利于激发和开发学生的潜能。数学阅读教学彰显“智慧的解放”,意味着“拷贝式”学习的终结,意味着学习“搬运工”的下岗。

参考文献:

[1]威廉·阿尔斯顿.语言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2]费赖登塔尔.作為教育的数学[M].上海教育出版,1995.3.

[3]张楚廷.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11.

市场经济对个性的影响 篇7

基金业在国外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并以其专家管理、分散风险和规模经济的独特优势, 成为风靡全球的新兴投资方式, 在金融市场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基金业在中国落地生根, 特别是开放式基金快速发展, 基金经理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正日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基金经理在基金管理过程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其能力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基金业绩, 基金经理的资历、背景也成为媒体、投资者热衷讨论的话题。我们所说的个性特征是指基金经理具有的内在能力的外在表征, 如年龄、从业时间、性别等。这些外在特征与基金业绩关系的分析对于投资者选择基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目前, 国内很少有学者专门针对基金经理的个人特性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在对我国基金经理市场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基金经理个人特性, 进行实证研究, 并提出相关建议。因此, 本文对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和投资者投资选择优秀的基金经理有参考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国外基金业发展了一百多年, 相关的研究较多。Chevalier和Ellison (1996, 1999) 研究发现, 美国股票型基金经理的平均年龄为44.2岁, 最小为26岁, 最大为80岁。他们用横截面方法研究了1988—1994年间492个由基金经理独立负责基金的基金经理特征与业绩的关系。结果表明, 好院校毕业的基金经理的业绩, 优于一般性院校毕业者, 年轻基金经理业绩优于年长者。Kon (2000) 研究表明, 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在短期内比欠缺经验者表现好。David R.Gallagher (2001) 研究表明, 澳大利亚基金经理学历较低, 大部分只有大学或大学以下学历, 15%为硕士学位, 3.3%为博士学位。Richard T.Bliss和Mark E.Potter (2001) 研究表明, 女性基金经理管理基金的风险水平比男性经理更高, 且业绩优于男性。Ding和Wermers (2004) 研究发现经验越丰富, 管理的基金业绩越好, 且管理大盘基金时业绩较好, 而管理小盘基金时业绩较差。Niessen和Ru-enzi (2006) 研究发现, 女性基金经理不会采用极端的投资风格且风格持续性很强。Stefan Ruenzi和Alexandra Niessen (2006) 选取美国1994—2003年相关数据实证得出, “女性基金经理构建的组合风险会相对较低”这一现象不显著, 但男性基金经理更追求主动投资。

目前国内相关研究较少。杜书明 (2004) 对基金经理的个性特征进行了统计, 统计指标为基金经理的年龄、性别、学历、从业时间、管理只数、出身、平均任期等, 但没有进行实证分析, 没有得出基金经理的个性特征和业绩的相关关系。李豫湘、彭聪等 (2005) 选取上述部分指标和业绩做一元回归模型, 得出年轻和投资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会取得好业绩, 从业时间长短和业绩没有显著相关性。但是文章选取的时间是一年, 样本39个, 相对较少, 结论可能会有偏差。陈鹏 (2007) 选取上述部分指标与业绩做一元回归模型, 得出年轻的基金经理相比有丰富投资经验的基金经理会取得更好的业绩, 从业时间长短与业绩没有显著相关性, 管理基金的基金经理人数和经理的更换与业绩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文章选取2004—2005年, 上证指数年收益率都为负数, 结论不具有代表性。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关研究截至2004年, 本文对2004年以后2008年12月31日截止的基金经理样本进行统计分析, 选取2007—2008年这个中国经历的大牛市和大熊市的样本做回归模型, 分析比较全面, 能基本反映基金经理的个性特征对其业绩的影响。

三、统计分析

统计描述所选的基金样本是在2004年以后成立的, 运作满三年以上的开放式股票型或偏股型基金, 涉及62只基金, 167名基金经理, 其中14名基金经理在此阶段同时管理两只基金或以上。

1.年龄

从127名有出生年份信息的基金经理来看, 我国基金经理的平均年龄为37岁。年龄最大者是曾任南方积配基金经理的李明, 47岁。年龄最小者是是盛利精选和南方积配的现任基金经理徐爽和张慎平, 29岁。总体来看, 70年代出生的基金经理是中坚力量, 30—40岁人士心态稳定, 经验丰富, 精力充沛符合基金公司对专业投资经理的要求。

2.性别

在167个样本中, 男性基金经理154名, 比例高达92.2%, 女性13名, 只占7.8%。女性基金经理很少, 但较中国银河证券和中国人民研究生部基金研究中心在1998—2004年间121只基金的调查中男性占93.8%, 女性占6.2%而言, 现在已略有提高, 说明女性基金经理已经能够在强手如林的男性基金经理世界中获得立足之地, 其能力逐步得到认可。相信以后有会越来越多的优秀女性基金经理进入这一行业。

3.学历结构

样本基金经理中全部具有大学以上的教育背景, 其中19名博士, 占11.4%, 131名硕士, 占78.4%, 16名学士, 占9.5%和1名双学士。相对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和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5.5%的博士, 说明我国基金经理学历有了较大提高, 硕士学位是必备条件之一。

4.“海归”因素

样本中, 中国基金经理中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背景的基金经理已达18人, 占总数的10.8%, 149个不是海归。人数较2004年以前略有增加, 基金业对我国而言是较新的行业, 而国外发展非常完善, 投资理念比较成熟, 国外学习和投资经验对基金经理进行投资是非常有帮助的。

5.基金经理是否更换

样本中, 平均3个人管理一只基金, 只有10只基金没有更换基金经理, 占16.13%, 其中时间最长的是博时精选的陈丰, 在位55个月零9天, 最短的是荷银精选的曾昭雄, 在位53天。频繁更换基金经理成为我国基金市场的一道独特风景。在基金业绩表现不佳或评比落后时, 大多通过更换基金经理作为对市场的交代。

四、实证研究

(一) 样本的选取

开放式基金由于流动性好、透明度高、方便投资等优点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是目前基金市场的主流。又因开放式相比封闭式基金对基金经理的个人资料披露更详细, 故本文选择开放式基金经理为研究对象。

2007—2008两年中国股票市场的走势经历了高峰低谷、牛市熊市的过程, 可谓一波三折, 是判断基金经理择机、择时的最佳检验时段。文章选取2007、2008两年的基金月净值率作为被解释变量, 基金经理的年龄、性别、海归因素、从业经验、单只基金被管理的基金经理人数、基金经理是否更换等个人特征为解释变量, 得到59和46只有效基金样本。

反映基金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包括基金分红、已实现收益、净值增长率等。基金分红受到分红政策、已实现收益、留存收益的影响, 不能全面反映基金的实际表现。如果基金只卖出获利股票, 保留被套股票, 已实现收益可能很高, 但浮动亏损可能更大, 因此用已实现收益不能很好地反映基金的经营成果。

净值增长率= (期末份额净值-起初份额净值+期间分红) /起初份额净值

净值增长率对基金的分红、已实现收益、未实现收益都加以考虑, 因此本文选用基金单位净值增长率作为反映基金经营成果的指标。

基金单位净值增长率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Ne表示期末基金单位净值;Nb表示期初基金单位净值;Di表示在期间时点i时单位基金分红;Ni表示第i次分红时的基金单位净值;n表示分红次数。

(二) 数据来源

数据来自各基金管理公司在其指定信息披露媒体上所公布的基金净值、基金公告、年报和基金经理调整公告等公开资料, 其他相关信息来自中国基金网、新浪财经网。

(三) 结果分析

做回归模型之前, 先对各个解释变量做相关性分析, 以此来剔除高相关性的解释变量, 减低多重共线性的不利影响。2007年, R (d5, x6) =0.686>0.5, 相关程度很高, 可剔除一个, 其余的都小于0.5。为了提高模型的解释能力, 我们先保留所有变量做回归分析, 发现D5的p值为0.7030, D2的p值为0.5866解释效果不好, 所以可以剔除D2和D5虚拟变量, 然后对保留变量在做相关性分析, 相关系数均小于0.5, 所以本文不用在对模型进行修正。2008年, 做法相同, 回归分析发现X6的p值为0.8441, 可去掉。回归方程为:

1.2007和2008年男性基金经理与基金业绩呈负相关关系。女性比男性的风险厌恶程度要高得多, 男性的换手率要高于女性。女性基金经理不大可能出现业绩最好和最坏的情况, 但是平均业绩要高于男性。再者, 中国女性基金经理较少, 在位者都是非常出类拔萃的, 业绩优于男性也正常。随着我国发行的新基金品种越来越多, 同时鉴于女性基金经理得天独厚的一些优势, 我国基金管理公司可以培养和吸纳一些女性基金经理。

2.2008年回归结果显示, 海归基金经理与业绩呈正相关。我国基金管理公司很看重基金经理是否有海外留学背景, 国外金融市场较完善, 投资理念较成熟, 国外投资经验对基金经理是一笔极大的财富。所以, 基金管理公司可多引进海外人才, 或适当让在职经理到海外学习。投资者也可优先选择有海外背景的基金经理。

3.2007年回归结果显示, 年龄与业绩正相关, 而2008年则是负相关。这可能是因为在牛市下, 年龄大的基金经理有丰富的经验, 风险偏好低, 能把握好这个机会, 而在熊市, 年长者相对于年轻者有较低的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 他们担心基民大规模的赎回而不会挑战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股票, 同时年龄大精力也会弱一些。

4.2007年和2008年从业经验和业绩的回归结果不是很显著, 但总体2007年从业经验和业绩负相关, 而2008年为正相关。两种解释, 一是基金经理不一定直接从事基金投资相关的工作;二是, 在2007年, 我国经历一个增长幅度超过以前任何的牛市, 从业经验多反而可能限制了基金业绩的提升。2008年是强牛市后的大熊市, 以往经验和信息来源渠道都很多的基金经理才大显身手。

5.2008年回归结果显示, 基金经理更换与业绩负相关。因为基金经理的频繁更换必然会影响基金的投资理念、风格。对于基金经理, 职位频繁变动, 任期偏短, 会降低其安全感和责任心, 导致他们短期投资行为, 加大风险。但是我国基金管理公司却热衷于更换基金经理。所以, 基金管理公司和投资者不要过于迷信基金的短期排名, 从而造成更换经理的行业惯例, 同时证监会也要培养基金业的良好风气, 避免国内基金经理挖角成风。

6.2007年回归结果显示, 管理基金的基金经理人数与业绩负相关。每个基金经理都有不同的投资理念和风格, 很难达成一致, 最多时候就是达成妥协, 其实每个基金经理背后都是强大的研究分析团队, 一个基金经理做最后决定就可以, 人多, 不停地协商, 反而可能错过好的投资时机。

五、结论

12年来, 中国基金业从无到有, 从弱到强, 成就巨大, 发展到今天封闭式、开放式基金共有546支, 它作为一种大众投资工具, 成为中国股市最重要的支撑力量, 为发展和稳定证券市场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基金经理作为基金的高管, 对基金业绩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文章的实证分析, 发现我国基金业还处于发展初期, 不成熟, 基金经理个人特性中的某些因素对基金业绩有重要影响。所以, 我国应加强基金业的发展, 首先, 要形成完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的基金经理市场, 这样有利于基金经理形成互相竞争的良性格局, 有利于基金经理资源的有效配置;其次, 还要建立科学、客观、统一的基金经理评价体系, 这样对基金经理在基金管理过程中的努力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发挥对基金经理长期化行为的激励作用, 实现基金经理的优胜劣汰;再者要加强基金经理的稳定性建设, 避免基金经理的频繁更换对业绩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 证券投资基金必将在新世纪的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摘要:在中国, 金融行业是一个比较年轻的行业, 基金业又是证券行业中最年轻的。基金经理在基金管理过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其能力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基金的业绩。2007—2008年中国股市一波三折, 在此环境下, 基金经理的某些个性特征是否会对基金的业绩产生显著的影响成为值得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基金经理,个性特征,基金业绩

参考文献

[1]Chevalier Judith and Glenn Ellison.Career Concerns of Mutual Fund Manager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5 (6) , 1999.

[2]Israelsen.Risk-Adjusted Performance of Mutual Funds[M].New England Economic Review, 1998.

[3]Kon S J.The market-timing performance of mutual fundmanagers[J].Journal of Business, 2000, (3) .

[4]沈维涛, 黄兴孪.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实证研究与评价[J].经济研究, 2001, (9) .

[5]艾洪德, 刘聪.基金经理个人特征与基金投资风格[J].财贸经济, 2008, (12) .

[6]杜书明, 杨里亚.中国基金经理报告[J].数字财富, 2004, (6) .

[7]林晟.基金经理男女大比拼[J].金融博览, 2007, (3) .

[8]陈鹏.证券投资基金经理人特征与基金绩效关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2007, (4) .

浅析小学生个性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篇8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一位教育专家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两粒砂子是一样的, 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孩子必然存在差异,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爱和安全感的需求, 对新体验的需求和对活动的需求是最强烈最突出的。不同的儿童对这三种需求有很大的差异, 但这些差异往往不易被教师觉察和认识, 以致孩子的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

每个孩子在行为习惯、智力水平、身体素质、个性品质和最终达到的水平都存在很大差异, 孩子朝哪个方向发展, 在哪些方面表现出优势, 进入学校时已很明显。当孩子带着初具倾向性的人格特征来到学校时, 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明显差异的个体。教师不仅要承认这种差异, 还要认识和尊重这种差异, 这样学生的个性才可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通常可以通过谈话、访问、问卷调查等形式, 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组成多种形式的学习小组, 可以是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 也可以是不同兴趣特长的学习小组, 对于学生的小组活动, 收集他们的学习信息, 及时点拨和引导, 鼓励学生敢于别出心裁, 勇于标新立异。对有“问题”的学生, 我们要充分了解和尊重他们的个性, 主动接近他们, 如平时不善言谈、胆小的学生, 可让他们参加演讲组, 在善谈者的示范下, 潜移默化, 逐步锻炼胆量,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通过“读书节”、“科技节”等活动,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 为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三、深入研究课堂教学工作, 打造轻松高效课堂

首先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 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在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中, 许多老师为了成绩, 只关心考试, 限制了学生的好奇心, 抑制了学生的兴趣, 并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我们要善于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 要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打造轻松高效的课堂, 一堂有新意的课对于师生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所以要改变以往重教轻学的教学方式, 确立合作性学习、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新的学习观念与学习方式, 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让不同个性的学习伙伴能友好地进行合作学习, 优势互补, 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课堂教学应是生态的, 回归本源的。目前的考试功利化, 很多教师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于提高学生成绩上, 忽视了课堂生态环境,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盲目追求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学生整体的情感态度和可持续发展。如, 有的教师在解决问题时, 只教自以为好的方法, 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这种程序解题, 无视学生的选择权, 甚至通过强化训练, 形成解决同类问题的固定模式, 考试一碰到这类题目, 全班同学就会用同样的方法, 整齐划一地做题, 教学程式化对提高班级课程成绩很有效, 可是学生的个性差异却被完全忽略, 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的弱化。其实学生不理解, 只是简单的模仿, 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是可持续的发展, 这样的课堂不是生态的课堂。我们要树立教师是促进性主体, 学生是发展性主体的思想, 让学生在自信与兴趣、尊重与欣赏的课堂环境中快乐学习。

总之, 教育教学应该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要高效参与课程学习过程, 激发持久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热情。我们应该审视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 了解他们的需要, 将他们看成有个性需求的学习者。尊重和善待学生的差异, 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发展。

摘要:小学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小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地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构建生态课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育,素质教育,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11:321.

[2]小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市场经济对个性的影响 篇9

Aaker[1]研究发现消费者往往会选择消费与自己个性“相似”或“互补”的品牌。刘凤军,王镠莹[2]研究得出企业越好的行使社会责任,其品牌影响力就会越高,品牌影响力评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企业社会责任行为。Sen S[3]指出品牌是企业给予消费者的一种关于其产品或服务的承诺,同时发现企业从事社会责任可以提高消费者对其品牌的评价。学术界有共识,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形成有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个性是否有影响却鲜有人深入研究。当下只有用品牌个性才能准确区分一项产品,才能使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个性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企业社会责任和品牌个性的内涵与界定

当前单独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或品牌个性的成果不少。Matten[4]提出了企业公民的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与企业进行慈善活动、环保行为、承担社区责任相近。第二种观点是企业应像遵守法律、道德一样来积极创造社会经济效益。第三种观点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甚至是全球都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对象。Porter and Framer[5]研究发现,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促进经济与社会共发展。邓德军,蒋侃[6]研究发现消费者不仅希望企业对消费者自身,也希望企业对法律道德、企业员工、股东行使社会责任行为。Teena Saharan和Nidhi Singh[6]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为应用、融合他们商业形象紧密联系消费者和他们视角的一种自律行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强调企业不应该以自身收益最大,而是整个生态系统甚至全球的利益最大化。Mobin Fatma[7]引入消费者企业认同研究指出企业行使社会责任可以提高消费者购买行为。Tiziana De Magistris等[8]通过测试金枪鱼罐头指出消费者更乐意购买具有企业社会责任认证的食品,但是信息的披露却对消费者购买意愿没有影响。

Aaker Jennifer[9]将品牌个性定义为一组品牌拟人化的特征。Monga Alokparna B,Lau-Gesk Loraine[10]发现复杂个性的人喜欢合成品牌,指出品牌个性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品牌可以展示消费者的个性。Mulyanegara Riza C,Tsarenko Yelena,Alastair Anderson[11]研究得出不同个性人的偏好不同个性的品牌产品,认真的人喜欢具有信任感的品牌个性产品,外向的人喜欢社会感的品牌个性产品。Stephenson[12]指出品牌创始人对品牌个性的形成具有重要决定作用,品牌个性会打上品牌创始人的独特烙印。

寇小萱,赵畔[13]研究提出企业应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战略,以此来提高品牌资产,同时还应该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机制,提高企业社会责任可信度。辛杰[1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提高企业品牌资产。候丽敏,薛求知[15]研究表明在某些行业企业社会责任较其他企业能力更能够显著影响品牌资产。

当前学术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观点统一。行使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提高品牌资产也可以提高消费者购买意愿。学术界对于品牌个性也有深入研究,品牌个性不仅可以提高品牌资产[16],并且还具有长期稳定性。处在单独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和品牌个性的进程中。因此本文旨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个性的影响研究,为企业树立品牌个性提出理论依据,拓展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2 研究模型与假设

品牌个性受到企业社会责任影响,本研究主要目的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两者的相关性。根据前文文献回顾可以提出假设H1:企业社区责任对品牌个性有显著正向影响。施光荣[17]研究发现企业负面消息极易影响消费者的品牌态度。刘凤军,李辉[18]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通过二阶段中间变量影响品牌态度。天虹,袁海霞[19]以企业亲和力为调节变量,以利他性为中介变量研究得出企业社会责任正向影响品牌态度。提出假设H2: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态度有正向显著影响。韩娜,李健[20]提出消费者会不自觉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自身消费的产品品牌信息,形成品牌态度,以此形成品牌评价,而品牌个性是品牌最浓缩的评价。提出假设H3:品牌态度对品牌个性有显著正向影响。将三个假设综合考虑,提出假设H4:品牌态度在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个性影响中中介作用显著。

3 问卷设计

根究研究模型和假设,本文选择手机为研究对象,手机在生活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产品同质化严重,同时手机为非易耗品,人们在选择购买手机产品时候,需要对产品进行评价,最后做出选择。在手机产品中选择了十一个手机品牌为研究的样本。采用里克特五级量表。从1分(完全不赞同)到5分(完全赞同)。企业社会责任采用魏农建和唐久益[21]量表。品牌个性借鉴黄胜兵和卢泰宏[22]量表。品牌态度釆用了Keller[23]量表。

4 数据分析

4.1 样本分析

为了使问卷能够有效收集,问卷部分采用问卷网站进行发布,部分在大型购物广场进行现场发放。从2015年12月16日到2016年2月20日。经过筛选最后收集有效问卷200份。调查者中男性109人,女性91人。18岁以下占0%,19~25岁占78%,26~30岁占16%,31~35岁占4%,35岁以上占2%。学历高中及以下、大专学历、本科学历、硕士研究生学历、博士研究生学历分别占12%、8%、68%、12%、0%。2 000元以下收入占40%,2 000~5 000元收入占42%,5 000~8 000元收入占16%,8 000~10 000元收入占2%,10 000元以上收入占0%。

男女调查对象人数比较平均,这样可以排除性别对调查结果的影响,调查者主要集中在19~25岁年龄段群体,这一群体对手机非功能性需求最高,这些人学历较高,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由于调查对象比较年轻,所以收入普遍比较低,符合年龄的实际情况。生活所在呈正态分布,是调查对象具有普适性。

4.2 信度和效度分析

一般认为Cronbach′s a信度系数大于0.7是符合要求的。三个研究变量Cronbach′s a值最小为0.715最大为0.886,均大于0.7,因此得出结论本次调查问卷信度检验合格,可以进行下一步统计分析。

主成分分析分析中Kaiser-Meyer-Olkin为0.714,大于0.5显示抽取的样本是充分的。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值为0.00,比0.05小,因此得出结论个研究变量效度检验合格,因子分析模型是恰当的。

4.3 相关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态度、品牌个性的影响机制,从而验证本研究的假设,对量表进行相关性分析。

预测变量:企业社会责任;b因变量:品牌个性。

由表1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个性的回归分析,调整后的R方值为0.587,sig值为0.00,因此研究模型显著。同时企业社会责任回归系数的Sig为0.000,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个性回归效果显著,所以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个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回归系数为0.666,假设H1成立。

预测变量:企业社会责任;因变量:品牌态度。

由表2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态度的回归分析,调整后的R方值为0.501,Sig值为0.00,因此研究模型显著。同时企业社会责任回归系数的Sig为0.000,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态度回归效果显著,所以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态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回归系数为0.232,假设H2成立。

预测变量:品牌态度;因变量:品牌个性。

由表3品牌态度对品牌个性的回归分析,调整后的R方值为0.781.Sig值为0.00,因此研究模型显著。同时企业社会责任回归系数的Sig为0.000,因此品牌态度对品牌个性回归效果显著,所以品牌态度与品牌个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回归系数为2.352,假设H3成立。

因变量:品牌个性表。

由表4得出,在品牌态度在对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个性的中介作用检验中,各项系数均在0.001的水平下显著。且前面三个假设均成立,因此假设H4成立。

5 结论

研究发现(1)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个性有显著正向影响,企业越好的行使企业社会责任,越容易形成品牌个性,从未形成长期稳定的品牌优势。(2)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态度有显著正向影响,企业越好履行社会责任越有利于树立品牌态度。(3)品牌态度对品牌个性有显著正向积极影响,消费者先形成对品牌态度,当众多相似性格消费者对品牌产生同种品牌态度时就会形成稳定的品牌个性。(4)品牌态度在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个性影响中中介作用显著,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稳定的品牌优势,可以迂回的通过先树立品牌形象,最后形成品牌个性。

本研究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品牌个性,补充了学术界品牌个性影响因素研究,当下全社会呼吁企业社会责任,品牌个性也是企业新的竞争战略,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品牌个性,为企业行使社会责任提出现实意义,同时为品牌个性的形成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品牌态度作为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个性的中介变量,作用效果显著,品牌态度提高有利于树立品牌个性。当下企业要想获得消费者,必须树立品牌个性,全社会倡导企业社会责任,要想获得企业同社会的双赢,必须在企业中树立责任意识,行使企业社会责任,在消费者心中树立品牌形象,才能真正获得双赢。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市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但在企业不断的发展中,仅仅以经济收益为核心目标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公众的挑战。同时公众消费呈现越来越个性化特点,使得企业品牌个性在企业各项能力中占据重要地位。进行实证研究指出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品牌个性,检验了品牌态度在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个性影响中中介作用显著。

市场经济对个性的影响 篇10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相互交往、相互学习, 对于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 教师应该注重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把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作为一项重要能力来培养。

例如, 在教学电影欣赏课程———《心的印记》这本教材时候, 我先让学生去了解家乡的电影都有哪些, 在保定发生了哪些历史事件, 有哪些历史事件拍成了电影, 利用其特殊的教育功能, 让学生来了解古城保定曾经发生过的历史战争故事。学生中有的到白洋淀了解当时《小兵张嘎》电影中的张嘎的人物;有的在观看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前走访身边的人, 了解这些历史人物、革命故事。在活动中, 学生团结协作, 先后走访了社区里的老八路。还有一个小组决定去爬狼牙山, 在山下的小村庄里采访村民。但是这项活动很难完成, 于是学生在多次与家长、教师多次商议下, 终于组织成了这次重走狼牙山的活动, 学生在这次活动中与人交往沟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学生提高了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 在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能力中占着重要的地位。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通常都是围绕-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的, 这一问题的解决几乎没有现成的资料, 所需要的数据、实例, 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因此, 根据我们的校本课程《心的对话》这本教材, 我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由古至今的中国文化生活。主要内容包括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住宅文化、艺术、健身、科学技术等。在学习这些内容时, 学生必须要收集相关信息, 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如在《中国建筑文化》这一章节时, 学生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 因为中国古代建筑是历史上最悠久、系统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之一, 单“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这一块的资料就需要搜集很多。学生有的从书籍当中搜集, 有的从网络中搜集, 并将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形成书面材料, 还配以图片说明。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学生能够做到有目的地收集资料, 并把资料进行归类整理, 选择有价值的资料来进行研究, 从而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开展,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 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 《我们的传统游戏》这本教材介绍了由古至今发展而来的众多游戏, 不仅让学生学会这些传统游戏的方法, 而且组织学生对这些游戏进行在原有的方法上有所创新。以玩沙包为例, 在这一章节中, 我介绍了沙包的几种方法:扔沙包、踢沙包、顶沙包、踢沙包等, 然后让学生合作进行多种游戏。游戏后其中一个实践活动是自己制作沙包, 让学生开动脑筋, 自己制作奇思妙想后的沙包, 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另一个实践活动是让学生根据现在喜欢的形式, 对传统的玩法进行创新, 学生动脑筋, 创造除了不少新的游戏方法并记录下来。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设的课程, 它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 学生要与有关工作人员、陌生人打交道, 要与同学进行充分交流, 因此,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会在实践中提高。调查研究后, 要整理资料, 撰写研究报告、研究心得等, 因此, 写作能力就会有较大的提高。在进行研究调查的过程中, 学生能接触到他们在书本中接触不到的知识, 如家常凉菜的制作要求、如何打绳结、在野外如何辨别能吃的野菜等等, 它能使学生增加生活见识, 扩大对大自然、社会的认识面, 成熟自己的思想、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对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的学习大有好处。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密切了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 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 关注学生现实和未来的需要, 把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的要求和科学世界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整合起来, 引导学生关爱自己、热爱生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

例如, 我们在教学《心的印记》中, 就让学生走进社区采访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等不同年龄的人群, 采访的内容有对家乡保定老艺术家的了解、革命历史事件的经过、古老建筑物沧桑变化等等。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不仅了解了家乡的变化、学到了知识, 培养了能力, 学会了怎样开展研究, 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更重要的是, 他们知道了家乡的变化与我们每一个保定人都息息相关, 心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因而, 综合实践活动为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架起一座桥梁。

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 学生在这个大空间里培养了各种能力, 发展了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发展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因此, 我们积极倡导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让学生有了从未有过的生活体验。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 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普遍增强, 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市场经济对个性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家庭环境;中学生;优良个性;影响

中学阶段是形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与获得社会态度、社会角色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学生的思想品德与个性由动荡走向成熟,而且极易出现两极分化的阶段。中学生个性的养成是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作用造就的结果,尤其是家庭因素对中学生优良个性的养成起到最基础和最初的作用,而且可对中学生的一生造成深刻影响。

一、家庭环境对中学生优良个性养成的影响

1.家庭收入

相关研究提出,家庭收入可直接影响中学生的成长发展,主要与其认知功能、学业成就、言语发展、社交能力与健康状况有关,而且这种影响作用会从出生开始延续至成年以后。徐华炳的调查表明,收入一般或者富裕的家庭为子女购买图书与陪伴子女参加展览的频率明显高于家庭贫困的学生,由此体现家庭收入是中学生物质条件满足程度与环境刺激多少的主要影响因素。其选题表明,经济情况会对中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的选择造成影响。其中,在“你认为人生最大价值是什么?”的问题调查中,中学生的首要选择为摄取财富,分析发现,家庭贫困学生选择该项的比重相较于富裕者高出22.8%,由此可见,贫困家庭的学生想要摄取财富的欲望更加强烈,富裕家庭学生更倾向于社会价值的实现与个性发展。

2.家庭结构

郑立新在调查中提出,独生子女的独立能力与决策能力相对较差。在“同学邀请一起去春游或者参加其他活动”这一选题的调查中,78.2%的独生子女需要征得家人同意后方可前往,而74.6%的非独生子女可自行决定,通过这一结果可以反映以上观点。独立性与决策能力是中学生形成优良品质的主要表现,而家庭结构不同,中学生品质的养成则出现明显差异,这一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此外,通过调查重组家庭与单亲家庭的中学生,我们发现,该类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喜欢独处,但害怕孤独;感情淡薄,不能很好地融入到新家庭中;心理与情感上无归属感;对朋友与同学缺乏信任。由此表明,家庭结构对中学生情感心理与行为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3.家庭氛围

据调查,家庭氛围和谐的中学生在集体意识、感恩之心、社会公德心、不良情绪应对方面表现良好,69.7%的中学生会主动给老弱病残孕等人让座,76.9%会主动参加集体活动,81.1%表现为感激父母,44.2%会选择正常途径合理宣泄不良情绪。而家庭氛围不和谐的中学生中,44.7%的中学生不会让座,66.7%的学生认为供其上学为父母义务,44.4%表示对集体活动厌恶,51.9%的学生在出现不良情绪后选择通过暴力宣泄不满。由此证实,家庭氛围直接影响中学生的情感心理与道德观念。家庭是学生的栖身之所,也是中学生性格塑造的源头,因此,要想培养中学生的优良个性,家庭是关键。

二、促进中学生优良个性养成的几点建议

中学生是国家级民族发展的未来,通过培养其优良的个性,能够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支持,因此,针对中学生优良个性培养中的影响因素,并采取科学的指导建议,以强化中学生的教育。

1.营造良好氛围,培植亲子关系

中学生优良个性的养成不仅需要物质方面的满足,更要有精神层次的教育。除了有步骤、有目标、有计划的有形教育之外,“无形教育”发挥的作用更加不可忽视。家庭氛围良好和谐对中学生可起到一定的“隐形教育”目的。首先,父母应注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生活中,孩子与父母接触的机会最多,父母的思维、情感与心理因素均会有意无意的对孩子潜移默化的产生影响。所以,父母应重视家庭氛围营造,家庭成员之间要做到和睦相通,互相谅解,并自觉维护家长的良好形象。其次,积极营造愉悦轻松的家庭氛围,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主动与孩子交流沟通,增进父母与孩子间的感情,建立和谐友好的亲子关系。此外,父母要主动给予孩子帮助、爱护与关心,听取孩子倾诉,倾听其内心声音,增加互动,培植健康亲密的亲子关系。

2.提高家长素质,树立良好榜样

恩格斯有言,父母发展情况决定着孩子发展能力,家长素质直接影响德育效果,因此家长应全面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与知识水平,严于律己,塑造榜样形象。首先,家长道德品质的提升。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德育教育的最初实施者,其思想品质是家庭德育实施的重要保障。家长应始终保持以身作则与言行一致,通过生活方式、穿衣打扮、交友与处事原则来影响孩子的思想品德,促使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与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逐渐养成优良个性。其次,家长文化素质的提升。家长的处事水平、教育方式、教育能力与家庭生活品质都与其文化素质直接相关。所以,家长应主动加强学习,坚持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升个人文化素质水平。最后,家长心理素质的提升。家长的心理状态与情绪特点会对子女教育的态度与方式造成影响。家长需尊重中学生人格,掌握必要的中学生心理知识,善于沟通,最大程度的营造民主、和睦与平等的家庭环境。

3.调整施教措施,实施科学教育

培根讲到,要求孩子百依百顺是造成孩子不幸的主要原因。父母单纯的关心爱护孩子是远远不够的,应在给予孩子体贴的同时,理性客观的分析其心理与思想。中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阶段,家长需根据其年龄特征全面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主动疏导其心理障碍,使其保持健康心态,这样才有利于优良个性的形成。同时,家庭德育要讲究方式方法。在坚持连贯性与一致性的基础上实行集中教育与日常渗透,结合鼓励教育与挫折教育。培养中学生在学习并掌握生存技能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心态与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既能够适应社会,正确面对困难,又可以充满自信,勇于承受挫折,“激励”与“惩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促使中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与优势,形成优良个性,走好人生旅途。

三、结束语

中学阶段是优良个性养成的重要阶段,而家庭教育则是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和睦的家庭环境有利于中学生健康人格、健康行为与优良个性的构建与养成。因此,父母应有意识的建构和谐的家庭环境,以身立教,针对性的调整家庭施教措施,爱中有严,严而有度,从而培养出优秀健康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华炳,章春苗.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家庭因素与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4(01):336-337

[2]郑立新,彭金维,奚燕娟.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养育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39(11):106-107

[3]孙圣涛,张薇.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26(09):113-114

[4]钟慧,黄希庭.初中生的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36(11):159-161

[5]王秋英.家庭养育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19(05):224-225

作者简介:

催成桑布(1975.5~),男,藏族,籍贯:西藏拉萨市墨竹工卡县,中教一级,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学生的思想教育。

市场经济对个性的影响 篇12

过度管理本来是管理学的概念,是与适度管理相对的。企事业单位中领导过于强化管理的力量,过度细化工作流程,制度规定和任务过于细微,用行政命令强化执行力,强化惩罚。学校中的过度管理指的是学校在制度建设方面过于苛细,在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方面过于严格。其基本关系是:校长订立制度,教师是制度的执行者,学生是执行对象。过度管理对学生行为干涉过多,施压太重,甚至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

学校过度管理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时代原因:

(1)唯分数论。表现在高度压缩学生的自由时间,认为有了时间才有分数。时间是与高强度的训练、频繁的考试联系在一起。据河北省衡水中学的部分学生回忆,三年中做过的测试卷子摞在一起,竟然高达两米。

(2)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为了高考,家长和老师都在忙于揠苗助长,尽管遭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口诛笔伐,但只要高考存在,“高考加工厂”一样的学校就会永远存在下去;应试教育的魅影挥之不去,过度管理就不会消失。

(3)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凡是采取过度管理的中学,一般是教育资源薄弱的地区。因此面对外界对军事化管理的质疑,经常有这样的回答:“在我们这儿,不这样能有出路吗?”

二、过度管理的危害

1. 过度安排,造成学生自主精神的缺失

过度管理体现为事事都要介入的“保姆式”管理,囊括学习方法、生活细节等学生生活的全部。这种安排看似让学生走了捷径,而实际上却无形中导致了学生独立性、灵活性的丧失。在强迫和预设动作的教育下,学生缺乏平等的参与感,往往难以发展出自信、好奇和内在目标感。文化知识学习上,在老师的精心讲解和点拨下,学生可能也掌握了一定的应试技巧,但也可能因为被迫接受一些僵硬的知识而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生活上,因要听从老师的安排,从而丧失了生活的主动性,养成了依赖心理。久而久之,培养出的是“考试机器”,而不是具有健全人格的建设者。

2. 过度施压,容易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过度管理,长期的高压状态,使学生不良情绪滋生蔓延。肯定性的评价,能给学生前进的动力,促进学生迈向更高的台阶。反之,强迫性学习容易造成学生自信心的丧失,滋生学生的挫败感。长期的死板的管理,使学生失去了自我的期望和要求,把老师设定的标准当作自己行动的准则。但老师的标准一般是理想型的,要求严、标准高。如果学生处处要符合老师的标准,一旦努力了也达不到目标时,就会陷入孤独、无助、沮丧的境地,进而消沉、逃避、一蹶不振。在这种情况下,压力越大,成就感越低,就越没有对学习活动的胜任感,进而讨厌学习、应付学习、逃避学习。2015年3月19日,杭州一15岁女生留下“妈妈,我压力大”的遗言而跳楼自杀。对此,专家呼吁要多关爱学生,不要给学生过大的压力。

3. 过度命令,容易造成不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校园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关系。过度命令是一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的是民主精神的缺席和爱的缺失;而这种不科学的管理、不良的关系更容易造成不良后果。有资料统计,学生疯狂报复老师的原因中管教严厉占多数。

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力,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并不是全科发展,而是人的知识、技能、心理、生理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过度管理显然对此视而不见,其所见者只有分数。所以,过度管理所体现的是一种短视的教育行为。

三、坚持“生本”教育,强调适度管理

反对过度管理,就应当倡导适度管理,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教师只是起一个积极引导的作用。

1. 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早就在著作中指出:“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且明确提出学生下半天的脑力活动,应当是知识点扩充和转化,要让学生阅读——出于爱好、出于求知愿望的阅读,而不是出于背诵和记忆的要求的阅读,这样才能避免使学生总是处于智力高度紧张的状态。山西省新绛中学近些年来的教育改革便是对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的实现。宁致义校长说:“学校是心灵成长的乐园,不是囚禁灵魂的监狱。”道出了大多数年轻而阳光的中学生的心声。该校自2009年以来做出了重大改革,推行“半天自主课,半天展示课”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学生没有了堆积如山的作业和月考,而代之以展示学习心得的“学习报告”,极大地解放了学生的“学习力”,也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写作的能力。这次改革一时间引起大量学生家长的非议,但事实证明这种举措是正确的、合理的。从升学率来看,改革后较之以前不降反升。山西省新绛中学改革成功的经验,关键在于解放了学生:这样做激发了学生们巨大的热情,并提升了学习效率。而这一科学的教育思想,说到底是出于对学生体力和智力的爱护。

2. 坚持“生本”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个性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即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更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学习,不是僵硬的知识,贵在智慧的培养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即“生本”教育,充分尊重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信任和关爱学生,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发掘潜力,让学生主观能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3. 倡导“尊重”和“爱”的教育

上一篇:公路施工机械管理下一篇:层次化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