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奥运对经济的影响

2024-05-09

分析奥运对经济的影响(共11篇)

分析奥运对经济的影响 篇1

本文将重新唤起去年令人振奋人心的赛事, 让世界瞩目的中国, 最重要的是多视角分析举办这届奥运对我国经济的各个方面的影响。奥运会结束后, 一些与奥运相关的行业可能会出现衰退, 但由奥运机遇引发的信息增值服务和体育、旅游、文化等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 奥运对经济的直接影响

1.1 大量资金直接投资于以举办地为主的地区

保证基础设施的完善:由于奥运会的举办, 北京借此机会大力发展基础设施使各地的通讯、电力、住宿、交通、公共标示等逐步完善。如北京奥运会重点交通项目之一的胶济铁路专线的开通运营, 太行山深处的张河湾抽水蓄能电站为奥运“调峰填谷”, 位于正定的备降机场——石家庄机场的建设应用等等。

我国在地铁、机场、车站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比重较大, 这些项目是北京和其他地区建设的一部分, 不仅对保障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具有重要意义, 还对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其他地方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更具有长远意义。虽然目前花费巨大, 可这是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各方面铺造一条路, 短期的资金大量投入带来的是长久的收益。根据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处提供的报告显示, 2008年为0.85%.2004~2008年间, 奥运因素共拉动北京GDP增加1055亿元。

1.2 对环境、基础设施与奥运场馆的投入比例合理分配

1.2.1 环境的改善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 环境问题是主要障碍之一。在申奥成功后, 提出的绿色奥运要求对污染大力治理,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正是借助于举办奥运这一契机, 我国加大力度下决心改善环境。国家总投资1200多亿人民币, 使北京市的空气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国家为了治理污染, 奥运前停办了许多高污染企业, 尤其是乡镇那些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个体经营工厂;以及在2008年7月20日实行的奥运交通管制, 机动车这两个月期间在北京按单双号行驶, 道路行驶条件和空气质量都得到极大改善。

1.2.2 奥运场馆有效的资源配置

做好会后场馆的经营, 保证场馆做到可持续发展, 使奥运场馆成为举办城市的一笔丰富的遗产。我国遵循着节俭场馆的投资方案, 除新建设的主体育场馆鸟巢、水立方的特色建筑外, 大部分的体育赛事场馆都是依地而设, 稍加改建扩建用以奥运会的比赛, 分布着各大学及各城市, 充分考虑赛后利用是资源合理配置的表现。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与以奥运场馆为主的赛后奥运设施的有效的利用:旅游, 是一个牵涉面甚广的行业, 基础设施、环境、国际形象及影响力、当地物价水平、外语普及率、媒体的宣传、当地人员素质、治安因素等等都与旅游有一定的联系。

话说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不仅陷入“蒙特利尔陷阱”, 完全靠政府投资办奥运使各项投资严重不足, 而且未能充分利用奥运会的契机宣传希腊旅游地的形象, 更甚者是受“9.11”恐怖袭击阴影的笼罩。结果导致2004年6、7两个月到雅典旅游的英国游客人数与2003年同期相比减少了70%, 加上旅游市场物价飞涨, 比赛门票价格过高等都抑制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作为一个反面的事例, 我国引以为据, 借助举办奥运为旅游增色不少, 总的来看, 奥运将额外吸引261万外国游客, 15.55亿国内游客;奥运年吸引77.7万国外游客和2.3亿国内游客, 为经济收入贡献不小。

2 奥运对经济的间接影响

2.1 举办奥运会对我国人力资本提高的作用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家魏杰表示, 北京奥运创造了大约200万个就业机会, 其中直接就业岗位就有80万个。北京发改委称, 北京在从2001年至2008年的7年间, 平均每年创造就业机会44.8万个, 而失业率一直维持在1.86%以下。举办奥运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人才, 对以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外语普及率也得到了加强。

我国奥运会实行的是招募志愿者服务、参加赛事等各项工作, 据统计夏季奥运会8万人, 残疾人奥运会2万人, 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不仅可以压缩聘用工作人员编制, 节省一部分费用, 还能够锻炼为数众多的大学生志愿者, 使他们有一次不同寻常的服务机会, 不仅是为增强实践能力, 更是成为以后印象深刻的成长经历, 不同寻常的体验机会, 对社会对个人都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可能大家会担心后奥运时期对人力需求的减少加之金融危机会导致失业的增加, 这些是必然的, 我国政府也预见到了这些, 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实行各种优惠政策鼓励自主创业, 采用多种方法减轻失业问题, 劳动力可以前往其他有需求的城市, 如四川灾后重建就是一个需要人才的去处。

世界对举办国的关注使我国在成功举办奥运会后使得国际影响力及形象的大幅提升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精美绝伦, 赢得了世界的喝彩, 让其他国家见证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努力, 对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起到了不小的提升, 一旦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声望和地位名列前茅, 那么我国的相对谈判实力必将增强, 国际贸易中商品的出口将更为有利, 我国正是借助举办奥运会达到了这一目的。

前不久我国面对此次金融危机, 仍提出保持8%的GDP增速更是令世界咋舌, 看到我国对经济前景这么有信心, 加上去年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国际影响力, 相信会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以促进我国经济。

成功举办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的知名度和整体形象, 有利于在国际上打造“中国品牌”, 能更好地带动国内企业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 现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 除了企业自身要有雄厚的实力和一流的产品, 还需要企业所属国在国际上有美誉度和影响力, 正是借助奥运的举办, 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声誉;此外也能够为旅游提供契机, 多方面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分析奥运对经济的影响 篇2

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7月13日,我国北京成功获得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权.申奥成功被称为20中国经济界的一件盛事.根据以往的经验,举办奥运会城市的国家都有机会进入一种由奥运带来的“景气”.奥运概念吹响了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号角.据国家统计局预计,北京奥运会将在今后七年内拉动中国经济每年增长0.3~0.4个百分点.

作 者:卓武扬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刊 名:经济论坛英文刊名:ECONOMIC TRIBUNE年,卷(期):“”(12)分类号:关键词:

分析奥运对经济的影响 篇3

摘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中国经济长期的积极影响,以及在奥运投资周期结束时,由于投资突然失调,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促进后奥运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奥运会经济影响

一、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一)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对我国旅游业的积极影响

奥运会作为世界性体育盛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运动员以及大批的观众,这些运动员和观众将成为旅游业客源。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入境旅游者达到60万人。按照每人消费平均3000美元计算,收入将突破18亿美元[1];为中国塑造了良好的旅游形象。奥运会主办国的形象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即观光者的体验和媒体的报道,这两个因素同时影响奥运会后的旅游业。观光者的宣传、强大的聚焦效应、北京奥运会合理设计及实施宣传方案、热情的奥运志愿者团队,这均为中国创造了良好的旅游形象,改善了中国的旅游环境。举办奥运会所带来的巨大投资规模效应,可以极大地改善中国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创造一流旅游环境,旅游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带动了旅游行业水平的全面提高,促进了旅游业的进一步成熟与发展。

(二)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对体育产业的积极影响

北京奥运的举办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在奥运经济的作用下,我国体育产业的规模在逐渐扩大,已有体育产业经营机构2万多家,总投资额超过了2000亿元,年营业额过600亿元人民币;促进体育市场的规范化运作,将体育资源与相关行业整合,完善体育经济体制,加强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借助奥运经济之力,建立健全规范的体育产业市场,促进优势体育产业的创新,使我国的体育产业朝着多元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2];促使政府加强对体育产业政策的调整与完善;体育产业要更快更好的发展不仅需要规范的市场,还需要政府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制定健全的经济体制。目前,我国的体育产业还存在诸多弊端,例如产权不明,资产管理不顺,市场发育不全,管理混乱等。在这种形势下,政府的宏观作用是巨大的,为了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政府部门要在体育产业市场的基础之上制定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使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3];优化了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举办奥运会对于我国的经济推动作用非常大,全国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额外增加0.3%,新增近200万个就业岗位。一定程度上解决体育本体产业发展滞后、所有制结构不合理以及项目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能够加强我国体育产业法制化建设,为了更好地举办北京奥运会,必须建立完善的体育体制,才能更好地促进奥运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的合理改革能够抓住奥运带来的经济效益,抓住机遇推动经济发展。从长远来看,建立一个稳定的体育市场秩序,使我国体育产业国际化,最终使我国体育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对劳动力就业的积极影响

奥运会的举办还能够大大的缓解劳动力就业压力。筹备奥运会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能够带动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发展。筹备奥运会一般需要将近8年的时间,要兴建各种体育场馆、交通设施、通讯、服务等设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一定程度上对缓解举办国特别是举办城市失业人口的压力具有很大的作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家魏杰分析认为,中国申奥成功之后,将会有大批国内外投资者进入北京进行投资,会给北京创造大约200万个就业机会,其中直接岗位就有80万个,尤其是白领的就业机会会大大增多。

(四)北京奥运会对建筑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历届奥运会都为建筑行业带来了丰厚的利益。举办奥运会需要大量高水平的体育场馆,同时对舉办城市各种基础设施进行修善,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一定数量的宾馆饭店,这些方方面面都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一些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北京为了迎接奥运会的到来,建立了37个场馆,新建和改扩建了31个比赛场馆和45个训练场馆。而北京为成功举办29届奥运会对城市基础建设投入1800亿元人民币,其中用于修建地铁、轻轨、高速公路、机场等900亿元,用于环境治理450亿元,用于数字化建设300亿元,用于水电气热等生活设施的建设和改造150亿元。并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北京的环境尤其是空气质量得到大大提高,使北京的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条件,城市竞争力大幅度提高。

(五)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对我国信息传媒业的积极影响

奥运会汇集了世界各地的体育明星,同时也吸引了世界媒体精英,他们将奥运盛况报道到世界各个角落。为北京奥运会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增加奥运期间的信息传播渠道和能力,保障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出色举办,北京提出了“数字奥运”的建设规划,建立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并投资300亿元人民币建立拥有国际水平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在每一个奥运场馆安装数字电缆电视网络,每一个交通枢纽都有卫星全球定位系统,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够获得丰富的信息服务得以实现,带动了信息产业发展,展示了中国信息化水平和成就。

二、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一)大量的奥运体育场馆设施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

为举办奥运会而设计建设的大量体育场馆设施在奥运会闭幕后的闲置。这些数量众多的、高质量的体育场馆设施,在奥运会闭幕后,其利用率会大大降低。即使将它们作为其它大型赛事的比赛场馆,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利用,另外这些技术先进、造价昂贵的场馆的日常维护又需要一笔巨额资金。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体育场馆设施,避免场馆的闲置,避免造成土地、资金投人等方面的浪费,使得物尽其用对奥运举办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奥运后相关行业发展趋缓,失业率上升,

为了筹办奥运会,由于投资的大幅增加,使经济得到短期的快速增长,也带动一些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奥运会结束之后,奥运投资也将随之减少,奥运场馆和设施出现一定程度的闲置,旅游收入明显下降,建筑、制造、旅游、餐饮服务、交通运输等行业发展将会趋缓甚至下降,直接导致了失业人数重新攀升[4],从而对奥运会举办国的经济造成明显的负面冲击。另外,由于奥运期间举办城市的各种消费活动增加,间接导致举办城市居民的消费支出增加,加重了人们的生活负担。

(三)由于投资不均衡导致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作为一个举办城市,它本身发展较快,经济实力较高。在奥运会期间它又是收益最多的城市,有更多的优惠政策以及吸引更多各国各地区的外商投资,极大地改善了举办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环境状况,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优势和竞争力。由于政府财政预算的限制,增加举办城市的投资,那么就要减少其他城市的投资。同时减弱了其它城市其它各种投资,特别是外来投资,更加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促进后奥运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对部分为奥运会建设的场馆和设施进行长期有效利用

在奥运会后,部分场馆、设施闲置、浪费,利用率低,应该做好长远规划。利用场馆可以发展旅游、会展、体育产业,奥运会结束后,还可以把场馆变成会议设施,为其他商业、文化、娱乐活动的展开提供场所,吸引不同需求的旅游者的到来。对北京而言,如果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建立以文化体育产业、会展业为主要内容的新城市功能区——亚奥区域,同时带动商业、旅游业、酒店业、餐饮业的发展,降低后奥运时期“低谷效应”的影响[5]。

(二)大力发展奥运旅游产业

旅游业属于竞争性行业和服务性行业,要发展就必须加强自身的竞争能力,改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我国的旅游业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必须加以解决。为了改善这种状态,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提高旅游业服务人员素质,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国内旅游发展中人才的急需,专业人员缺乏,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与历届奥运举办国在旅游业上存在很大差距[6]。为此,国家应该尽快加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其素质。在高校加强关于奥运旅游的电子商务、综合信息和多语种翻译以及导游、领队人才等方面的培养。

第二,旅游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北京奥运的机遇,科学、合理地规划、开发和建设各地的旅游业,有重点地建设一批高质量景区、景点和有特色的精品旅游项目,以及可进入性、舒适性、服务性优良的旅游基础设施,做到准备充分,促使2008年奥运会在各地旅游发展中发挥出最佳效益,促进全国旅游业的全面发展[7]。

第三,奥运宣传需要大笔经费,缺乏资金,导致国内外旅游市场宣传力度不够。借助各种奥运旅游宣传画、促销口号,以及在各电视台连续播放旅游城市的形象广告,加深游客对旅游城市的印象,扩大其影响力。

(三)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进程,避免经济低潮,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借北京奥运经济余热为尽之契机,加快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将第二产业中的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淘汰出市场,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方便人民生活的都市型工业企业和大企业集团,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同时要积极发展能够体现各地区资源优势和特点的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奥运经济影响的旅游、金融、信息、会展、文化、體育、餐饮、商业、宾馆等非货物贸易行业,从而优化城市产业结构[8]。

(四)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制定积极有效的政策,利用市场进行资源配置

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做到互补、合作、高效。提高城市多种资源之间的协同性,降低城市资源之间的交易成本。因为奥运经济有其不容忽视的特殊性,注定了奥运经济是规模经济。而规模经济需要更科学的统筹安排,因此,以政府为先导,市场调控为辅,就成为一种占优势的策略选择[9]。

参考文献:

[1] 刁海峰.2008年奥运会的旅游前景[N].中国旅游报.2001.07.16.

[2] 赵培军.北京奥运会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8(537).

[3] 崔国红.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538).

[4] 俞林.试析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经济的正负面影响[J].特区经济Special Zone Economy.2008.03.

[5] 金三林.奥运会不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基本面[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

[6][7] 马岳良.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2).

[8] 王东升.2008年奥运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8(555).

分析奥运对经济的影响 篇4

现代奥运会已经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融入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 身为一项世界性体育盛会, 给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回顾近几届奥运会的经济收益, 我们不难发现, 洛杉矶奥运会给南卡罗来纳地区带来了32.9亿美元的收益;巴塞罗那奥运会给加泰罗尼亚地区带来了26048亿美元的经济效益;亚特兰大奥运会为佐治亚州带来了51亿美元的总效益;悉尼奥运给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斯州带来了63亿美元的收益。据著名投资机构高盛证券的分析, 北京申办成功后, 从2002年起到2008年,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每年将额外增加0.3%[1]。北京奥运会将有助于举办国的经济发展, 有助于解决劳动力就业、经济结构调整等棘手的经济问题。但是同时也会给主办城市和主办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奥运低谷效应”不利的影响, 因此既要考虑奥运会举办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问题, 更要考虑到奥运会所带来的不利经济影响, 充分发挥奥运会的积极作用, 尽力克制和防范不利影响。

二、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北京奥运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商业机会, 无论是和体育相关成果的展示, 奥林匹克价值的推广还是进行社会改良的教育, 奥运会都提供了宽阔平台。现代奥运具有多元价值, 它对主办国, 尤其是主办城市的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拉动作用。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这个热爱体育的大国举行, 给中国提供了展示其举办最伟大的国际体育赛事的机遇。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为中国提供一个非常好的营销前景和机会。世界上最伟大的和最容易识别的品牌——奥林匹克品牌, 能够和中国合作、和世界上一系列的领先品牌合作, 将共同搭建一个无与伦比的营销平台。申办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将带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直接拉动经济的增长。我国为举办奥运会的总投资将达到350亿美元, 而国家的投资又会带动民间的投资, 最终转化为首都经济增长的动力。

北京举办奥运会的直接收入主要来自电视转播权、TOP计划 (全球赞助商成员计划) 赞助收入的分成、组委会赞助商、特许经销商、奥林匹克纪念币和邮票、门票、捐赠资产处置、体育彩票等的收入。由于国际奥委会营销计划的成功实施, 国际奥委会给奥运组委会近年来分配给奥运会组委会的利益分配份额十分可观, 一般占到组委会预算的60%, 给我国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2]。为举办奥运会所建的城市基础设施、商业环境、环保措施等将使首都北京受益几十年, 甚至更长时间, 使北京真正成为最发达、最文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由奥运会带来的交通、通讯、娱乐、餐饮、文化等各行各业的发展, 必将涉及北京的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奥运会举行还将刺激消费需求, 我国将新建或者完善一批体育设施以及城市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 这些大规模的需求将对北京的建筑、通讯等行业产生推动作用, 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北京奥运会所带来的巨大商业机遇主要体现三个层面:第一层次, 举办奥运会本身带来的商业机会, 包括赞助商计划、特许经营权计划等;第二层次, 奥运场馆及相关设施建设带来的商业机会;第三层次, 因举办奥运会带来的相关商业机会, 包括允许企业经营城市公用事业、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作为非工业化国家, 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要比美国、澳大利亚等工业化国家需要新建或者改造更多的基础设施, 需要更多的建设资金, 2008年奥运会的相关投资额将在350亿美元左右。

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对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有直接影响。随着奥运会的到来, 各种服务性部门的工作量也大为增加。以往奥运会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举办国尤其是主办城市的就业压力。据专家估算, 北京奥运会将会带来210万个就业机会。此外, 举办奥运会加快了承办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非货物贸易行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奥运行动规划明确提出了要加速北京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特别是鼓励非货物贸易行业的发展。举办奥运会导致国际大量的人员流动、技术传播和资金转移, 这与服务业中的建筑、运输、旅游、金融保险、通讯广播等产业领域将产生密切的联系, 带动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3]。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促使我国国际形象得到极大改善, 随之而来的是进出口贸易扩大, 经济、技术交流加速发展, 国际信用评价部门对我国的信用评价指数也相应提高。大量围绕申办和举办奥运会, 以爱国主义、首都意识、集体荣誉为中心的宣传工作, 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全体市民爱国家爱北京的热情, 在形成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奋发进取的工作精神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等方面创造新局面。此外, 举办奥运会对于促进北京文化事业的发展, 在世界面前树立北京文明开放团结的现代化国际都市形象, 以及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 面对北京奥运会带来积极经济影响的同时我们在对历届奥运会的回顾中, 会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 即一旦奥运会结束之后, 举办城市或者举办国往往会陷入一定程度的衰退。这就是所谓奥运的“低谷效应”。

三、确保北京奥运会获得预期经济效益的措施

首先,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应该从资金的筹集上采取多渠道筹集奥运资金。政府主要投资于具有长远影响的基础设施和公益性设施的建设, 而在政府的指导下, 企业主要投资于短期内即可获得经济效益项目的开发。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的资金压力, 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城市的均衡发展。警惕以奥运名义进行盲目的投资, 造成奥运会之后的投资急剧减少, 对经济发展产生冲击。在资本市场上, 要重视对传统融资方式的研究, 争取将其同金融创新结合起来, 如发行长期建设债券、组建项目企业上市、筹集风险金等。积极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参与奥运项目的建设, 减轻政府的压力。在其他融资手段中, 体育彩票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体育事业的资金的主要来源, 充分利用其公益金专用于奥运会筹备工作, 以保证奥运期间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

其次, 要合理建设场馆, 保证奥运会后的场馆再利用, 避免浪费。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历届奥运会投资较多的一次, 对这些场馆的建设进行长远的规划就显得极为重要。我们可以借鉴悉尼奥运会的经验对奥运设施进行合理地布局, 把举办奥运会和奥运会后的利用结合起来。对新建的体育场可以进行住宅配套设置, 建设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设施, 使体育场馆社会化, 向“商贸体育场”的形态发展。体育场馆转化为举办其他活动的场所, 在体育、休闲、文化、展览、商业等各方面加以利用。

第三, 应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尤其是在房地产、旅游餐饮、场馆设施等可能存在过度投资的行业, 要预防可能出现的“后奥运效应”。可对一些投资项目进行适度错后安排, 确保2008年以后投资不致大幅滑落;充分贯彻节俭办奥运的思想, 防止一些设施在奥运会后的浪费与闲置;在奥运会期间充分做好北京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形象展示, 吸引奥运会后更多的旅游消费和境外投资需求。

最后, 对于政府来说, 要提前预防, 严格控制, 采取各种方法阻止企业进入的盲目性, 避免竞争能力较差的企业无序地进入;对于企业来说, 要通过风险评估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进行定位, 从提高自身的能力做起, 在公平合理的市场经济秩序下进行发展, 同时加强自律, 避免盲目扩大规模、恶性竞争等有损行业发展的行为发生。

参考文献

[1]秦丽萍, 王晓明.2008北京奥运与我国经济发展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 243 (9) :32-34

[2]宋光春.2008年奥运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集团经济研究.2007, 239 (8) :281-282

港口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 篇5

【摘 要】港口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文章具体分析了港口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港口经济;区域发展;效应

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港口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如美国以纽约为中心的东海岸经济圈,以洛杉矶为中心的西海岸经济圈,日本太平洋沿岸经济带的形成,都是依托具有不同功能作用的港口或港口群形成的。我国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相继崛起,成为带动我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增长极,也充分说明了港口和港口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具体而言,港口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获得乘数效应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乘数效应”———投资的增加将会引起更大的乃至数倍的GDP的增加。港口经济是指由港口运输业及依托港口发展起来的相关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区域经济,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关联性。港口的发展既需要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金融、保险、代理、信息、口岸相关服务的支持,也会极大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因此,港口经济具有较大的乘数效应。例如,一只标准集装箱重箱的港口包干费,即港口企业直接收益部分,约为800~1200元,而由此带来的拖轮、引航、口岸以及港口配套服务,包括修箱、堆存、船舶代理、航运、金融结算、拖车运输等,其经济收益则是港口直接收益的6倍,也就是4800~7200元。有数据显示,港口生产经营与其他相关产业及间接诱发的经济贡献为1∶5,提供就业比值为1∶9。如德国汉堡港每10万吨吞吐量(件杂货)所创造的就业岗位为428.8个,天津港每万吨吞吐量创造GDP的贡献约为120万元,对地区就业的贡献为26人,宁波港每增加1元产值,就能为宁波市带来89.6元的社会效益。

二、形成产业集群,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群落。产业集群的经济学意义在于突破狭义的“企业”概念,使各行业分散的企业为追求集群效应,各自经营,共谋创新,优势分享,在竞争中合作,从而提高协作配套能力、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力,实现企业组合条件下的规模经济。

就现代港口的临港产业看,大都呈现产业集聚态势。在国外,法国的福斯港,在进口原油、铁矿石、煤炭的基础上,形成了炼油—石油化工、钢铁—金属加工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其产量占到全国的1/4;日本的阪神工业带,在港口沿海附近1~3公里的狭长区域内,分布着6000多家工厂,神户制钢、川崎重工、三菱电子等都在这里设有大厂。在国内,凡是临港工业发展较快较好的地方,都呈现或采取产业集聚态势。宁波市已以石化、钢铁、修造船、造纸、汽配、能源为重点的六大临港工业群;在上海港、深圳港、天津港等港区,一批以培育石化、机械、国际贸易仓储物流加工、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为特征的港口产业集群也正在形成。

国内外港口发展实践表明,产业集群作为港口经济发展的强大载体,已成为驱动港口经济及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动力”。

三、发展循环经济,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循环经济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

港口是区域内外开放和创新功能最强的区域,应率先发展循环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我国沿海各大港口都在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之路。如上海南汇老港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提出了将长期堆放垃圾的土地进行二次开发,在废弃的土地上建立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大胆设想;天津港走循环经济之路,采用吹填淤泥造陆的办法,拓展港口新疆域,同时在滨海新区经济发展中注重资源的集约化使用,使资源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青岛通过技术革新、修旧利废、强化管理等手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全力打造资源节约型大港,实现了增收、节支、降耗,破解了发展困境。“河北省一号工程”曹妃甸被列入了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根据发展规划,在曹妃甸工业园区的建设中,将合理选择产品品种、生产规模、生产工艺,在企业内部贯彻循环经济模式,推行清洁生产,从而将曹妃甸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循环经济示范区。

作为内外开放的窗口,在临港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对整个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都将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

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布局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决定了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港口作为海陆货物运输的结合点,已成为配置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港口经济在发展中可通过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开发新产品,加强科技创新,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同时,现代化港口也为本地区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道,使各种资源运输成本降低,同时还可降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交易成本,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本区域的竞争优势。因而,港口使各种资源向港口及港口周边地区集中,促使更多的相关公司、供应商和关联产业相应集中,形成相关产业链条,从而极大地优化产业布局。例如曹妃甸大吨位的矿石码头和原油码头建成后,在运输成本和规模成本上的优势将吸引华北地区的能源、钢铁、石油化工、盐化工等受资源、环境制约的基础产业向沿海地区转移,以便利用海运的优势,与国际化大生产接轨。目前,首钢搬迁已经率先走出了向沿海转移的第一步,燕化也有外迁的考虑。随着环渤海港口群功能的完善,环渤海地区的产业布局将会发生显著变化。

五、加强区际联系,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潮流,它可在区域内实现产业优势互补,降低生产成本,产生巨大聚合效应,从而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

现代化国际港口作为海陆交通枢纽,通过与周边地区形成集疏运输体系,促进区域间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沟通和交流,整合区域资源,强化所在区域的同质因素,增强区域的整体性,从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我国充分考虑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有效调控港口,将东部沿海的港口划分为三大港口群,即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港口群。而以三大港口群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江、浙、沪两省一市在交通部牵头整合区域港口资源,成立了上海组合港,为促进区域港口经济发展,解决重大跨省市公共基础建设项目树立了典范。目前,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开始在港口、通关、人才等方面展开深层次合作,意味着这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将迈出实质性的步伐。近两年多来,广东与港澳地区进行了广泛而富有成效的经济一体化合作,共同发起并构建起了包括珠江流域诸省在内的“泛珠三角”经济体。在环渤海地区,首钢搬迁落户曹妃甸,并与唐钢的强强联合,成立了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促成了京冀两地跨区域合作的重要实践。曹妃甸与天津滨海新区共同肩负着环渤海地区发展“引擎”的使命,若二者联动发展,通力合作,津冀两地也会以此为契机,出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共同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

六、改善发展环境,带动腹地经济发展

国内外发展实践表明,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带动腹地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一方面,港口本身是所在地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港口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可为地区经济创造直接的产值、国民收入、就业机会和税收,直接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港口建设和港口经济的发展将直接推动有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改善地区投资环境,提升区域对外开放的形象,吸引国内外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从而推动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以青岛为例,2004年,青岛港完成港口吞吐量1.63亿吨,进入全国三甲行列。与此相关,物流、临港服务、修造船等关联行业发展迅速,港口经济集聚效应明显,马士基、伊藤忠、韩国韩进海运等世界500强和众多国际著名企业相继到青岛投资发展,大量资金、技术、人才以及一些重大项目向青岛及周边区域集中,形成了大量外部投入,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总之,通过港口经济本身的乘数效应,临港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循环经济的示范效应,对地区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效应,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港口经济必将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参考文献】

[1]王咸宁.港口经济对沿海地区发展效应分析[Z].光明网,2005.5.30.

[2]港口与城市互动区域经济繁荣[Z].中国航贸网.cn,2005.7.20.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

港口经济已经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而河北省作为全国15个沿海省之一,长期以来生产力布局主要沿太行山、燕山的山前地区展开,未能充分发挥和利用沿海地理优势和港口优势,产业结构十分落后。如何充分发挥港口具有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产业结构进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对港口经济对河北省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的机理作一分析。

一、发展港口经济是河北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1、河北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产业结构合理与否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国内相关研究表明,目前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三次产业的产出结构和投入结构均是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刚性结构”,第三产业对河北经济的渗透力较低。应探索多种途径,如运用我省拥有的丰富的港口资源,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并进一步推动河北省产业结构向“三二一”现代型产业格局演进。

2、港口经济的内涵

港口经济是指以优良港口及临近区域为中心、港口城市为载体、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港口相关产业为支撑、海陆腹地为依托,展开生产力布局,发展与港口密切相关的特色经济,以实现彼此间相关联系、密切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发展,进而推动区域繁荣的开放型、优选型经济模式。

3、发展港口经济是河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许多实践证明,利用港口优势发展区域经济,促进结构调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在国内,上海、天津等老工业基地经济的成功转型与港口发展密切相关。在国外,战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产业升级与神户、釜山、香港、新加坡等港口的繁荣兴旺息息相关。

目前,环渤海地区正日益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增长极。河北省处于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区域,面临着直接受益、借力提升、后来居上的宝贵机遇。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发挥港口具有的辐射带动作用,对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港口经济对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的机理分析

港口经济对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效应要表现为两个阶段:港城互动,港口城市成长为区域经济中心;然后,港口通过港口城市的中心带动作用推动区域产业升级。

1、港口内在的区位要素相互影响促使港口城市的产生

随着港口的开发利用,以港口为中心,相关区域为依托的相关产业逐步发展,港口及其邻近的地区,凭借其有利的区位和水、陆、空交通枢纽等优势,逐步发展成为区域内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吸引更多的生产力要素向其周围集中。集中的结果就是在港口及其邻近地区产生聚集经济效益,港口作为要素的集聚点,具有强大的经济能量。这种经济能量以两种方式向外释放:一是地理扩展形式的能量辐射,体现在港口对邻近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二是能量向外释放所引起的港口自身结构的调整升级,表现在港口功能的扩展、港口相关产业的延伸等。港口产业链不再局限于从海运、港口装卸、仓储等共生产业上,而是进一步延伸为拆造修船、临港工业依存产业,随后与这些产业联系紧密的相关服务业,比如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旅游业、商业、娱乐等也会得到快速发展。

港口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凭借其优区位的优势,引致派生的或二次的生产力要素集中过程,吸引生产力要素进一步聚集,加速经济活动的再次集中。这种再次集中又相应带动了人口和科技文化活动的集中,同时促进了港口及其周围各种设施的配套建设。这种循环往复、不断扩张的过程,最终导致以港口为核心的现代港口城市的产生。

2、港口城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通过扩散效应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当港口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整个城市经济就会出现多层次的产业结构并存的局面。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不同层次的产业结构相互并存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旦随着产业结构的更新调整,在城市社会经济的集聚成本日趋增加因素的影响下,一部分产业就必然会退出原有的城市经济结构空间地域,向腹地区域转移,腹地区域可以通过传接港口城市经济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从而达到区域性产业结构的优化。港口城市在向外转移了部分产业后,又将为新的创新产业向本市集聚腾出空间,由此形成了集聚—扩散—再集聚—再扩散的循环过程。港口经济就是通过所在港口城市的扩散效应,使区域产业结构得以改善、产业体系趋向合理【2007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指令性计划资助项目(200701405)。

港口是海洋与陆地连接的纽带和桥梁,是国家的战略资源。现代港口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不仅在于通过运输功能的发挥促进对外贸易量的增长,其贡献还表现在推动工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增强地区经济实力等多方面。以港口为依托的港口经济,作为海洋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是各国未来研究和发展的重点。深入进行港口经济理论的研究,必将有助于发挥港口经济的发展核心作用及港口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进而推进经济的全面发展。港口经济的蓬勃发展具有深层次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对熵理论、增长极理论、交易费用和外部性理论、运输成本理论等进行探讨,分析港口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内在机理。港口经济的发展在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实现要素集聚及技术外溢等诸多方面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在沿海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大港口群。这带动了当地及其辐射区域系列产业链的发展,而这种辐射正形成一种“港口经济”效应。任何一个经济区的发展都不是封闭的,必然有一个或几个出海口与国内外进行交流。营口港作为辽宁中部城市群出海口,在“沈阳经济区”建设中必将扮演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营口港历史悠久,自然地理环境优越,是全国沿海主枢纽港之一,...港口经济已经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而河北省作为全国15个沿海省之一,长期以来生产力布局主要沿太行山、燕山的山前地区展开,未能充分发挥和利用沿海地理优势和港口优势,产业结构十分落后。如何充分发挥港口具有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产业结构进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单位】:河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港口经济已经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而河北省作为全国15个沿海省之一,长期以来生产力布局主要沿太行山、燕山的山前地区展开,未能充分发挥和利用沿海地理优势和港口优势,产业结构十分落后。如何充分发挥港口具有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产业结构进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对港口经济对河北省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的机理作一分析。

一、发展港口经济是河北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分析奥运对经济的影响 篇6

(安徽财经大学体育教学部,安徽 蚌埠 233041)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奥运会对主办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了2008年奥运会对我国“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拉动作用,进一步提出了借助北京奥运会推动“京津冀”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2008年奥运会;区域;经济发展;京津冀;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05/20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2-1601-05

On the Influence of 2008 Olympic Games on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JIANG Tong瞨en, QIAN Jie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233041, Anhui China)

Abstract:Adopting approaches of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inter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Olympic Games on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ost city and discusses the enormous power of 2008 Olympic Games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Moreover, it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how to realize the leaping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with the help of Beijing Olympic Games.

Key words: 2008 Olympic Games;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China

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我国“京津冀”地区“十一五”期间承办的一项全球性重大赛事活动,其形成的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天津、秦皇岛等城市的赛事合作网络,无疑将为该地区的飞速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怎样利用奥运会的经济效应带动“京津冀”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北京奥运会带来的新课题,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 奥运会对主办地区域经济影响力研究

1.1 奥运会对主办地区域经济影响的理论基础

1.1.1 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认为:由于产业效益的差异,各产业部门的增长速度不一致,增长的势头往往集中在主导产业和创新企业上,这些行业往往集中在大城市中心,这些中心就成为增长极。增长极对广大周围地区有一种辐射扩散效应。凭借这种辐射扩散效应,增长极成为一个地区的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信息中心。向心力的作用使得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四周聚集着日益增多的其他相关部门、行业和辅助性厂商。其增长势头又把技术、资金、组织、信息等生产要素向周围地区扩散,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增长极的作用结果加快了经济腹地的发展速度,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带动大范围区域经济的增长,促进区域均衡快速发展,这对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提高整个区域经济实力的关键。

从奥运会历史上看,能够申办、举办奥运会的城市,一般都是一个国家的首都或大城市,基础条件本身就比较好(表1),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已经成为或者正在成为区域发展的中心。而奥运会作为一个全球性最重大的体育文化活动,对举办城市的旅游业、娱乐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建筑业、制造业、体育产业等优势主导行业的影响是相当广泛的,能促进这些行业整体实力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提升举办城市的经济实力,使举办城市成为增长极。增长极会对其周围广大地区的经济发挥较强的辐射力,并能凭借这种扩散效应,使举办城市成为资本大量集聚、技术创新能力突出、产业和企业相对集中、第三产业逐步完善的区域中心,并将其发展势头通过技术、组织管理、生产要素、市场、信息等渠道向其周围地区扩散,从而带动举办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现代社会国民经济一般由总需求确定总产出。在这样一个由总需求确定总产出的经济中,如果某个需求部门有一个较小的变动,就会影响到整个经济部门中其他部门,从而使整个经济的总产出在各个部门都发生变动。这个变动的总和就是“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乘数效应的计算公式为:オ

K=11-[b(-t)-n]

在式中,b代表边际消费倾向,t表示税率,n表示边际进口倾向,三者都介于0和1之间,且b 远远大于t和n ,所以K是一个大于1的数,即乘数效应值。例如当b=0.9,t=0.3,n=0.1时,K=2.13。其含义在于投资、政府支出、消费、进出口等项每变动一个单位,就会使得国民生产总值变动2.13个单位。产生这种国民生产总值成倍增长的原因在于,国民经济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国民经济某一部门产生的投资首先会增加本部门及本地区的收入,这是首轮或直接经济影响。首轮的投资产生的收入会进一步通过投入产出链,在其它部门或地区诱发第二轮、第三轮乃至若干轮的新的投资并产生新的收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增加其它部门的收入,即派生性影响或间接经济影响,最终使国民收入成倍增长。

奥运会投资作为一种机遇性投资,同样遵循着投资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投资乘数效应在奥运投资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奥运会是一项复杂、综合的系统工程,各方面都要协同发展,对环保、交通、通讯、科技、场馆建设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巨大的集中的进行投资(表2),如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总投入50亿美元、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90亿美元、1984年洛山矶4.69亿美元、1988年汉城奥运会51亿美元、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94亿美元、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30亿美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26亿美元、2004年雅典奥运会115亿美元。[1]这么大的投入,必然会引起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连锁反应,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研究1984年以来历届奥运会经济影响趋势的结果显示:奥运会的投资产生的乘数效应并不完全与投资同步,奥运会投资发生的当年,其乘数效应较小;随着时间的推移,累加的奥运会投资引发的乘数效应也逐渐增大,乘数效应往往在奥运年达到最高点;奥运会结束以后,尽管奥运会直接相关的投资基本结束,但奥运会投资引发的乘数效应仍能持续5年左右,因此奥运会的经济影响一般持续12年左右。[2]通过分析发现,奥运会投资具有两个最基本的规律:1) 奥运会投资能够给主办地区域带来长期的经济影响,影响的时限约为12年左右;2) 奥运会投资的乘数效应后劲很足,具有明显的后发性特征。

1.1.3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提出的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综观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历程,呈现的主要趋势是三次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从三次产业劳动力比重变化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都有所下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均收入的增加,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在发达地区的比重有所下降,而第三产业则空前发展,极大地吸引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劳动力向其转移,从而形成了劳动力产业分布的“三、二、一”格局。从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变化看: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上升,而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先升后降,这必然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次序由“一、二、三”演化为“三、二、一”。区域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趋势既反映了区域经济的优化发展过程,也代表了区域经济高度发展的方向。

从历届奥运会发展来看,奥运会对劳动力就业市场产生极大的推动力,有关资料显示,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吸纳就业人数达23 199人,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达37 924人,1984年洛山矶奥运会达73 375人,1988年汉城奥运会达336 000人,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达355 900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达77 026人,2000年悉尼奥运会达75 000人,[2]2004年雅典奥运会达445 000人。增加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建筑业、房地产业、环保业、电子信息产业、文化体育产业、旅游业、信息服务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等,以第三产业为主,奥运会对这些产业都产生持续的影响(表3)。这必将带动奥运会主办地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区域的第三产业发展增速;金融保险、旅游会展、商业服务、现代流通和文化体育等一批体现区域功能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对区域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持续上扬,并逐步成为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带动一批新兴服务部门的发展。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理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吸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劳动力向其转移,推动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次序向“三、二、一”转化,从而促进奥运会主办地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整合。

1.2 奥运会对主办地区域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1.2.1 奥运会对主办地区域总体经济发展的影响

奥运经济的辐射扩散效应是巨大的,对主办地区域经济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根据奥运会主办国相关研究机构的报告显示:1984年奥运会给洛山矶所在区域南加利福尼亚带来了32.9亿美元的收益;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给主办地所在区域加太罗尼亚州带来了260.48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受奥运会的影响,加太罗尼亚州经济增速明显高于西班牙和整个欧洲的经济增长速度;1996年奥运会为亚特兰大所在区域乔治亚州带来了51亿美元的总效益,其中直接和间接效益23亿美元,诱导性效益28亿美元,奥运会前后乔治亚州GDP一直呈现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2000年奥运会对悉尼辐射区域新南威尔士州的生产总值在12年内增加63亿美元,其中前期(1994-1999年)增加38亿美元,赛期(2000年)增加12亿美元,后期(2001-2005年)增加13亿美元,[3]增长的总产值相当于新南威尔士州2000年GDP 的2.8%。从近几届奥运会来看,都给主办地区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助力。

1.2.2 奥运会对主办地区域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

由于奥运会与许多行业密切关联,举办奥运会对主办地区域相关产业产生积极影响,并促进其发展,也正是这些产业的发展才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1988年奥运会举办期间,汉城及其周边地区的相关产业从中受益匪浅,其中旅游业出现长期持续增长势头,1990年比1986年增长了60%;奥运会为服务业、制造业和建筑业分别创造生产诱发产值13.2亿美元、22.5亿美元、21.7亿美元。[4]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为主办地区域乔治亚州的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的财富,从经济结构内部来看,受奥运影响较大的产业部门如酒店和交通业等赛前增速较快,并在奥运年实现了最高增长率。住宿娱乐、商业性服务、餐饮、零售、运输五大行业的收益分别是6.78亿美元、5.96亿美元、4.12亿美元、3.21亿美元、2.35亿美元,占全部收入的437%。[5]2000年悉尼奥运会,旅游业成为获益最多的行业,1997-2004年吸引的旅游者总计达到1 600万人,收入42.7亿多美元;其中会展业为悉尼所在地区新南威尔士州的旅游贡献了35%的收入,悉尼是该州会展业发展最快的城市,1999年收入达1.17亿美元。[6]

1.2.3 奥运会对主办地区域现代化发展的影响

奥运会加速了主办地及其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的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汉城奥运会,韩国政府对主办地所在区域许多关键性的基础设施长期项目建设加快了步伐,扩建了金浦国际机场,清理了汉江河道,净化了城市给水系统,兴建了一大批贸易中心、购物中心。这不仅使本来默默无闻的汉城一跃跻身于世界都市之林,而且形成了以汉城、釜山、大田、大丘等城市为依托的、空前开阔的都市经济圈,推动了主办地区域的现代化发展。巴塞罗那奥运会是基础设施投入较高的奥运会,基础设施投资总额占整个奥运会投资的73.8%,建成了巴塞罗那的环路并进一步建设了巴塞罗那周边的3个卫星城;1992年与1989年相比,巴塞罗那地区新建道路增加了15%,污水处理系统增加了17%,绿色带和海滩增加了78%,计算机交通管理系统和飞机场得到扩建,从而大大改善了巴塞罗那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使该区域的加太罗尼亚州由一个欧洲二流市场一步跃到欧洲旅游的热点地区;1986-1991年间,共有200多个美国和日本的公司在加太罗尼亚州落户。在悉尼奥运会筹备过程中,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投资7亿澳元修建了连接机场和悉尼市中心商业区的道路,投资20亿澳元对悉尼机场及其周边地区进行改建,并修建了一条机场轻轨道路,由于“千年网络”的建设,悉尼奥运会极大地提高了新南威尔士州的通讯设施及现代化水平,其地区形象进一步提升,2001年成为吸引国际会议及相关活动最多的区域。

2 2008年奥运会对我国“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7

2.1 我国“京津冀”地区发展现状分析

“京津冀”地区总面积18.8万平方公里,山水相连,血脉相通,人口6 700万,23个县级市,有物产丰富的大平原,有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横作屏障并孕育出林地、草原和水流,有渤海湾漫长的海岸线和若干港口,还有北京、承德、秦皇岛等城市所拥有的众多名胜古迹。但就是这么一个应该很有发展潜力的地区,在整个区域发展中却面临种种危机。主要表现在:

2.1.1 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

改革开放初期,以北京、天津及周边河北城市构成的京津冀地区,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东北辽中南地区,是当时中国经济特别是工业的重心区。经过改革开放后从“六五”到“十五”五个五年计划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中国经济重心在区域竞争中发生了剧烈的变动。珠三角经济圈快速崛起,与长三角一并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相比之下,“京津冀”经济圈虽然有一定的变化,但仍没有突破性进展,尤其是相对经济水平,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存在不小的差距。从表4可以看出,目前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各经济圈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差异。2005年“京津冀”地区经济总量仅为“长三角”的50.56%,增长速度落后于“珠三角”10.07个百分点,“京津冀”地区经济产出效率或集约化程度仍远远低于“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

2.1.2 产业结构不完善

从“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整体趋势来看,改革开放以来,3省市的第一产业GDP中的比重呈逐渐缩小的趋势,京津第二产业比重也渐趋收缩,河北省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不太明显,三省市第三产业比重均呈稳步提高趋势。目前,北京呈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次之、第三产业比重最小的“三二一”型结构,天津与河北则仍属于第二产业占主要比重、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的“二三一”型结构。“京津冀”地区整体产业结构,1995年三产业比值为150∶472∶377,2000年三产业比是107∶470∶423,2005年三产业比是83∶450∶467,从三大产业的变化可以看到,“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具有“减一退二增三”的发展趋势。但整体发展水平与世界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第三产业尤为突出。据1998年5月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欧盟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为:第一产业18%,第二产业302%,第三产业679%。我国“京津冀”经济圈目前的产业结构显然直接影响了该区域的整体快速发展。

213 区域影响力较弱

世界区域形态发展的趋势:一是连绵化,即许多城市经济圈将部分功能扩散,多沿交通干线或滨水地带向外辐射,与附近城镇形成密集连绵的网络;二是环境优化,即重视区域自然条件的绿化、美化和环境保护。目前“京津冀”地区空间分割破碎,交通问题突出,没有形成连绵的合作网络,扩散和辐射功能相对较弱;另外由于“京津冀”是中国工业基地,工业增加值占到绝大部分(表6),其中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占主要成分,工业污染比较严重,加上外围沙化产生的沙尘暴的影响,环境相对比较恶劣,影响了整体的投资环境,远没有形成有如长三角、珠三角一样的区域影响力。

2.2 2008年奥运会对我国“京津冀”地区的推动效应

2.2.1 刺激经济增长

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将成为“京津冀”经济圈重要的增长“引擎”之一。北京奥运会目前是奥运史上规模最大的投资,总额达到2 787.555亿人民币(约合382.38亿美元),其中用于比赛场馆及相关设施建设的直接投入是279.88亿人民币;用于宏观经济规划中的计划内的间接投入是1 438.2 975亿人民币;用于奥运会需要新增加建设的直接投入是1 068.7亿人民币。[7]从投入分配来看,有很大一部分投入集中在北京地区,这对北京相关产业的影响是相当广泛的,通过外部经济与产业间关联的乘数效应,这些行业整体实力将得到飞速发展,进而从整体上进一步提升举办城市的经济实力。有关统计显示,2003-2008年期间北京奥运会投资产生的乘数效应,将对北京地区GDP直接经济拉动达到1 499亿元;间接拉动794亿元;GDP增量总计达到2 293亿元。[8]奥运会强有力的经济拉动,将使北京成为“京津冀”地区资本大量集聚、技术创新能力最为突出、产业和企业更加集中、第三产业较为完善的增长极,并通过扩散效应,对其周围广大地区的经济产生较强的辐射力,将中心城市的发展势头通过技术、组织管理、生产要素、市场、信息等渠道向其周围地区扩散,从而带动“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2.2.2 优化产业结构

2008年奥运会将给“京津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一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申办理念与“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相契合。绿色奥运将带动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科技奥运将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人文奥运则能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形成和发展。而这三种申办理念所带动的产业又恰恰是新世纪“京津冀”地区经济要优先发展的行业。二是2008年奥运会将加速“京津冀”地区“退二进三”的步伐。“退二进三”是“京津冀”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必然选择,但这一战略措施能否有效实施,关键在于“退有理由,进有空间”。“京津冀”地区的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逐渐从第二产业中退出来,既是既定方针,也是历史必然,奥运会作为该地区的一项机遇性事件无疑将进一步加快“退”的速度。更重要的是,奥运会能有效地拓展“进三”的空间。现代奥运会对承办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在拉动该地区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方面。奥运会要求举办奥运会地区在交通、邮电、通讯、旅馆、餐饮等方面提供一流的硬件和优质服务,同时还对金融、保险、医院、中介机构、文化设施有相当高的要求。也就是说,作为具体承办比赛的北京、天津、秦皇岛等地要想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就必须把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服务业作为战略重点。而能否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建立和完善该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关键取决于投资和需求,举办奥运会恰恰能解决持续需求和巨额投资这一对瓶颈制约。所以,举办奥运会在拉动该地区现代服务业高速成长的同时,也将客观上为“进三”的产业提供必要的生存空间和后续发展的可能。

2.2.3 提升地区影响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力意味着机会、意味着财富。影响力是一个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是吸引投资的重要条件,地区的发展需要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和张扬,奥运会的举办能快速而有效地做到这一点。1) 为举办奥运会而进行的大规模环境治理,对北京、天津、秦皇岛等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新建和改建工程,将使“京津冀”地区“天更蓝、水更清、行更畅、居更宜”,城市风貌将更具神韵,城市魅力原有的特色会更具影响力。2) 奥运会将推动“京津冀”地区的连绵化。2008年奥运会,为了将赛事具体承办地——北京、天津、秦皇岛等地在空间上连成一片,北京最近修编的城市规划蓝图,以“两轴两带多中心”为依据,投资近百亿建成铁路专线,实现公交一体化,为三地对接留出了发展的结合点和建设接口,进一步提升了地区的影响力。3) 在传媒强权盛行的现代社会,地区影响力不仅取决于魅力的本原,还与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推介有直接的关系。举办奥运会将使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全球媒体追踪报道的热点,且这种效应在奥运会举办期间会达到极至。而这样的强势宣传在提升主办地区域的形象和魅力方面所取得的效应,恐怕是无论出多少广告费都无法办到的。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奥运经济既是一种“眼球经济”,也是一种品牌经济和借势经济。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我国“京津冀”地区“十一五”期间承办的一项全球性重大赛事活动,将对该区域的经济、产业结构、区域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京津冀”地区应该借助奥运这块平台,统一规划,凝神聚力,全面实现该区域的加速发展。

3.2 建议

1) 树立科学理念,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是利用“绿色奥运”,持续提高环境质量;二是利用“科技奥运”,推动高新产业的持续发展;三是利用“人文奥运”,强化人们的深层可持续发展理念。

2) 加强政策导向,促进区域一体化建设。

“京津冀”地区应该借助奥运会这个平台,推动三地政府的沟通与合作,加强区域内的统筹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加快一体化建设步伐,从跨地区的重大项目协调与合作中寻找突破点循序渐进,逐步形成该区域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各地区也应当加快本地市场化改革,通过市场作为三地之间的“接口”,最终形成一个大市场,成为中国北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3) 加强防范措施,避免奥运会后的负面影响。奥运会是短期超大型事件,奥运经济表明,前期投资的拉动作用越大,在奥运投资周期结束,对主办地区域经济带来的冲击就越大。奥运经济的这一特性在国外被称为“低谷效应”。“低谷效应”曾经出现在许多主办奥运会的城市和地区。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低谷效应”的影响,必须做到未雨绸缪,防范在先,对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进行充分的预防。例如控制基本建设的规模,搞好北京、天津、秦皇岛等城市体育设施的综合利用,对经济收益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宏观调节等等。只有这样,奥运经济才能兴利除弊,为推动“京津冀”地区经济进入快车道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姜同仁,陶于.奥运会投资风险与北京奥运会投资风险控制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4):1-5.

[2] 林显鹏,虞重干.现代奥运会对主办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规律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2):1-7.

[3] 陶冶.北京奥运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4(3):32-35.

[4] 翁飚.承办奥运会对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增刊:1-3.

[5] 田雨普.奥运经济两面观[J].体育文化导刊,2004(11):25-26.

[6] 后奥运经济研究[EB]. http://www.bjoe.gov.cn/hayjj,2006-11-02.

[7] 陶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投入关系问题的理性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4):28-31.

[8] 周毅,辛利,熊焰.第29届奥运会对促进北京地区经济增长的分析[J].体育科学,2006(26),3:8-14.

[9] 董杰.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的经济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1):34-37.

[10] 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1] 王建廷.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与动力机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篇7

一、何为奥运经济效益

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效益, 即电视转播权销售, 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 以及对其他行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诱发效益的总称。它包括举办城市在申办、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期间, 以及奥运会后的一段时期内, 利用奥运会的影响, 借势发展本地区经济的一系列活动, 主要包括申办时期的策划宣传;筹办时期的比赛场馆及相关设施的投资和建设活动, 城市交通等相关设施建设, 奥运会后宣传活动, 门票预售等活动;举办时期的宣传, 组织等活动;后奥运时期的比赛场馆等相关设施重新开发和利用活动。

二、奥运会的直接经济效益

1. 大量资金直接投资于举办地为主的地区, 改善了基础设施。

由于奥运会的举办, 北京借此机会大力完善基础设施, 使各地的通讯、交通、电力、住宿、交通、公共标示等逐步完善。我国在地铁、机场、车站建设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比重较大, 这些项目是北京和其他地区建设的一部分, 不仅对保障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北京城市建设和其他地方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具有长远意义。虽然花费巨大, 可这为以后经济发展的各方面铺造了一条路, 短期资金的大量投入带来的是长期的收益。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 2004—2008年间, 奥运因素拉动北京GDP增长1055亿元。

2. 对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拉动。

北京主办2008年奥运会预计总投资额160亿美元左右, 约合人民币1323亿元, 其中组委会预算支出约为16-18亿美元, 非组委会预算支出 (与承办有关的基本建设支出) 约为142-144亿美元。据知名机构高盛统计, 北京申奥成功后, 从2002年起到2008年,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每年将额外增加0.3%。中国经济大发展大大提速, 7年间额外增加GDP将达1.376万亿元。

3. 电视转播收入及其他收入。

电视转播收入一直是近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主要收入之一, 收入7.09亿美元, 占总收入的43.6%。其他收入包括:标志特许收入, 正式供货商收入, 彩票收入, 门票收入, 捐款收入, 财产出售收入等, 合计占总收入的43.6%。

三、间接经济效应

1. 最大限度地促进就业。

如果按北京奥运会新增投资1320亿元, 且每10万元投资新增1个就业机会算, 北京奥运会就将新产生130万个就业岗位, 增加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建筑业、房地产业、环保业、电子信息产业、文化体育产业、旅游业、信息服务业等, 以第三产业为主。

2. 对旅游业和商业的积极促进作用。

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和筹办过程吸引了全世界大量的观光客, 2008年到北京旅游的海外人员达500万人次。奥运会为北京带来的旅游收入达1700亿元。北京市旅游创汇由奥运前每年20亿美元达到奥运会时每年50亿美元。同时, 包括奥运伙伴城市青岛和中国其他城市的旅游也产生了连带发展效应。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品、旅游纪念品、娱乐、饭店、宾馆业随着外需的增加, 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四、衍生经济效应

1. 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 使中国经济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基本的成功经验。主办奥运会是一个国家扩大市场开放度, 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媒介。首先奥运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主办国的政府、组织和企业要与多个国际组织和众多跨国公司进行业务往来和商业谈判, 因此从申办到实际运作的全过程都必须按照国际惯例来操作。这样的操作要求该国政府、组织和企业都调整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管理和运作方式, 而这样的调整过程无疑就是扩大开放, 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过程。其次, 现代奥运会投资巨大, 一般来说, 主办夏季奥运会用于赛事的直接投资和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间接投资加起来会超过几百亿美元,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办奥运会投资会更大。最后, 承办奥运会会使主办国在整体上获得一个开放、民主和有活力的形象, 这种形象对吸引外资以及国内企业拓展海外市场都有实际意义, 所以, 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

2. 有利于在国际上打造“中国品牌”, 更好地带动国内企业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

现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 除了企业自身要有雄厚的实力和一流的产品之外, 还需要企业所属国在国际上有美誉度和影响力, 也就是说, 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竞争实际上是需要国家这一大品牌支撑的。主办奥运会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打造“国家品牌”, 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奥运会这种长周期、高频率的报导, 对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树立“国家品牌”都有重要作用。国家盛, 则企业兴。国家这一大品牌打响了, 企业的小品牌才更容易进入国际市场, 才会更具国际影响力。另外, 承办奥运会还使本国企业借助奥林匹克市场营销计划宣传、推广企业形象和品牌。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 国内的众多企业就借助奥运会来推进企业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跃升。

3. 有利于宣扬民族文化, 展示国家软实力。

简析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篇8

奥运会的经济效应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直接经济效应, 第二层次为间接经济效应, 第三层次为衍生经济效应。直接经济效应是指奥运会承办国组委会在对奥运会设施、安全、环境、服务投入的基础上获得的收益。这些收益包括企业赞助、电视转播权出售带来的收入、门票收入、各类奥运会纪念品的销售收入。间接经济效应是指在奥运会申办、筹办、承办、举办过程中, 对奥运会的实体投资所带动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奥运经济在第二产业中形成的间接经济效应主要表现在建筑业、制造业和电力、煤气、供水产业;在第三产业中主要表现为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增长, 以及教育业、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传媒产业、物流业、交通运输业的不同程度的繁荣。衍生经济效应是指举办奥运会给经济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的集合。衍生经济效应的主要表现为举办国和举办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城市功能的优化、城市形象的提升、对外开放的扩大、国民素质的提高, 以及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2. 奥运会对中国经济影响的表现

2.1 投资角度

从投资的角度看, 奥运会带来了巨大的投资, 对主办城市北京及周边城市的建设和改造起到了推动作用。据测算, 北京市累计投资需求超过1800亿元, 这就刺激了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 (FID) , 因为各个国家的企业都希望能够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块蛋糕分得利益。在2000年, 外商对中国和北京的直接投资分别为390亿和12亿美元, 与1998年和1999年相比较不升反降, 而到2008年分别达到46亿和1200亿美元。这些投资将用于建造比赛场馆、运动员村,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如机场、通信设施、交通、城市危旧房改造、城市的文物维修、城市发展重新规划、将污染严重的工厂整体搬迁或重新改造等。奥运会将促使一批技术先进、功能配套、规模齐备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和设备投入运行, 全面提高基础设施供应能力和运行效率, 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前10-20年, 基本缓解长期困扰首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设施短缺问题。有关研究表明, 北京用于奥运会的直接投资达298.5亿元人民币, 另外, 还有1800多亿元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巨额建设投资加之国际体育大赛带来的投资聚积效应, 大量的外来资金涌入举办城市及其关联地区, 势必使城市经济实现高速发展。

2.2 就业角度

从就业角度看, 奥运会可以增加我国的就业机会。据报道: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带来了717万人的就业, 2000年悉尼奥运会创造了15万人的就业机会。我国在申奥成功之后的7年中, 新增100多万个就业机会, 相关影响将延至2008年之后。如果按北京承办奥运会新增投资1000亿元, 且每10万元投资能新增1个就业机会计算, 则北京奥运会共产生100万个就业机会。并且, 增加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建筑业、房地产业、环保业、电子信息产业、文化体育产业、旅游业、信息服务业等, 即以第三产业为主。增加就业的年份主要集中在2004年至2009年的6年间, 其中高峰将出现在2006年至2008年。

2.3 产业角度

从产业角度上看, 奥运会将对优化产业结构, 为各产业发展提供契机。首先, 房地产业率先受益, 目前奥运周边地区开发的房地产已达700万平方米。在青岛, 奥运使两家房地产业在申奥成功的两天内房价飙升了1400元/平方米, 成为众人瞩日的焦点, 市内房地产最低的单价已突破6000元, 市区沿海别墅区更是高达10000元/平方米以上;其次, 体育产业将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美国, 体育产业总产值已突破3000亿美元, 占GDP的2%, 而在中国, 据测算, 1997年体育产业总产值约为156.37亿, 1998年为183.56亿, 伴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 到2010年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值有望突破281.2亿美元, 从1998年GDP的0.2%升至0.3%;旅游产业而临着巨大的机遇, 以北京为例, 北京在2002年“五一”期间, 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00万人次, 在奥运会准备期的7年当中, 每年旅游者增加了2%, 旅游收入增加约70亿美元。奥运期间更是旅游需求和消费的集中期, 将大大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 包括奥运伙伴城市青岛和中国其他城市的旅游业也会产生连带发展效应。除此之外, 奥运经济给信息、传媒产业、环保产业等也带来了巨大商机。

3. 奥运会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综合估量

3.1 空间分析

从空间上看, 奥运会对我国经济影响总体上呈现出整体平稳、地区局面强劲的态势。即使是奥运会的筹办和举办, 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不大, 奥运会的结束, 也不会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和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但对我国举办城市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对北京、青岛、香港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民族企业发展都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时间分析

从时间上看, 奥运会既在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 而且对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影响也将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 成功申办奥运会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体现, 因此, 奥运会有助于振奋我国国民和全球投资者信心, 从而有助于提高中长期的投资和消费水平, 进一步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其次, 奥运会作为一种注意力经济和品牌经济, 有助于将中国品牌 (如联想、海尔) 利用奥运营销推向全球化, 从而壮大民族品牌。最后, 奥运会可以通过辐射效应对邻近城市、相关产业甚至是整个国民经济起到带动作用。

4. 奥运后中国经济发展

以往举办过奥运的城市在奥运会结束后, 往往出现大量体育场馆、设施闲置或利用不足, 相关行业滑坡的“后奥运现象”。然而, 在中国, “后奥运现象”将不会发生。这是因为, 奥运会对全局的影响有限, 基本不会成为影响经济运行的“大变量”, 国民经济会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

根据北京奥组委的计算, 申办成功后7年间, 北京奥运会每年拉动北京经济增长1至2个百分点, 而分摊到整个中国, 就只能拉动中国经济每年增长0.3至0.4个百分点。因而, 奥运经济只占中国经济的一小部分, 不会对经济整体面造成大的影响。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监测结果显示, 今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为114.9, 处于稳定状态的“绿灯区”, 表示经济运行处在正常区域, 也充分表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积极效应开始释放。后半年这种状态将继续保持:首先, 投资、消费、出口这“二驾马车”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短期动力依然强劲。其次, 在节能减排等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引导下, 中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明显提速, 经济运行的质量明显提升。最后, 中国发展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庞大的国内市场、稳定的政治环境、劳动力和资金供应总体充裕等等。因此, 可以预计, 奥运会后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良好的运行和持续的发展。

摘要:举办奥运会既是一项大型社会活动, 又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 从而形成“奥运经济”, 推动举国经济发展。因此, 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 而且, 奥运会后中国经济将沿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

关键词:奥运会,中国经济,影响

参考文献

[1]吴新章.奥运商机的经济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3, (5) .

[2]潘熙宁.必须确立新的“资源优势”观[J].柴达木开发研究, 1997, (2) .

[3]方福前.论研究奥运经济影响的思路与方法[J].北京社会科学, 2004, (2) .

[4]唐韵.“调控”奥运[J].中国经济周刊, 2004, (33) .

[5]刘芳梅, 苏平.奥运旅游对举办城市的综合效应[J].辽宁体育科技, 2006, (1) .

[6]卞显红.2008年北京奥运会旅游经济影响评价[J].华东经济管理, 2005, (3) .

分析奥运对经济的影响 篇9

体育产业是指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其业务目前普遍认为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体育物质产品的生产和营销, 包括体育器材、体育建筑、体育服装鞋帽、体育食品饮料等;二是体育服务的提供, 包括体育赛事组织、体育广告宣传、电视广播转播、体育报刊、体育信息传递等。体育产业的发展, 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准的标志, 是一个国家国富民强的温度计。

1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现阶段体育产业存在规模小、结构和体制不完善、体育企业市场化程度较低等问题。缺少国际竞争力的体育企业或企业集团;体育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体育本体产业所占比重小于相关产业尤其是体育用品产业;市场体系不健全, 体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整体上仍然是行政集权, 高度封闭的部门管理模式, 体育产业的行业管理体制没有形成。针对上述问题, 我国要加快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的进程, 大力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整合体育资源, 实现体育企业的资产重组;加强体育产业与资本市场的互动, 拓宽体育产业的融资渠道等。借奥运经济之风, 加快体育产业的规模化、国际化发展。把我国体育产业培养成为全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奥运经济给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 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市场运作技巧, 有助于提高中国体育产业的整体商业化运作水平和市场规范化程度, 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

2 奥运经济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市场化发展

发展体育市场,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在奥运经济的带动下, 人们对体育意识, 即人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有了充分的认识。弘扬体育品格和传统体育精神, 全面提高社会公众的体育素质, 发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 与时俱进地建设和发展体育产业, 以现代的市场观制定和实施体育市场的规划。将体育资源与相关行业整合, 打造特色的体育品牌, 通过实施品牌战略, 建设体育产业市场, 繁荣体育经济。完善体育经济体制, 推进体育市场对外开放, 合理配置资源, 促进体育商品和各种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和竞争。我国体育市场的优势和劣势将随着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日益凸显。因此, 要努力开发体育市场, 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增强体育市场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借助奥运经济发展, 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运用国际比较价值规律, 进行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造, 促成优势体育产业创新, 带动相关产业, 促进高效率的体育产业与地区经济综合体的良性互动, 使我国的体育产业市场朝着多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3 奥运经济促进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完善

奥运经济的发展, 加速了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配套发展。目前, 我国体育产业还存在产权关系不明、资产管理不顺、市场发育不全、管理不善等诸多问题。我国体育的产业化水平还很落后, 与我国体育在国际上的地位极不相称。为了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 政府要引导体育产业发展, 扩大体育经费来源, 在其税收政策上向体育产业倾斜。政府部门除了制定对体育产业的宏观经济政策外, 还应保障体育产业规范化经营, 促进体育产业与国际接轨。加快完善体育产业政策, 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近几年来, 体育行政部门在建立体育产业政策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但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中的许多方面仍因缺乏长期稳定的政策扶持, 使发展受到限制和制约, 这对体育产业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因此, 我们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及时建立和完善一套包括政府财政投入政策、产业项目基本建设投资政策、社会集资政策、税收政策、体育彩票和体育基金等方面完整、系统的体育产业政策,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体系, 促进我国体育产业政策更加完善、更加规范化、国际化。

4 要转变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

4.1 加速体育产业与资本市场的融合

我国目前的体育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政府管理型”, 体育经费的来源是“行政拨款型”, 这无疑限制了体育产业的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体育产业经费不足的问题, 必须将体育产业与资本市场对接, 让体育产业进入资本市场, 从而提高体育产业的融资能力。

4.2 强化品牌意识, 扩大国际影响

虽然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很快, 但真正属于国际品牌的却寥寥无几。面对奥运会庞大的市场份额和众多跨国企业集团的竞争压力, 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必须推出自己的民族品牌, 力争较大的市场份额。同时, 也可使本国企业借助奥林匹克市场营销计划。推广企业形象和品牌。悉尼奥运会共有106家企业成为各类赞助商, 其中绝大多数为本国公司。它们正是借助奥运会的巨大传播力, 使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品牌具有了国际影响力。

4.3 加强人才培养

成功举办奥运会需要一大批既懂体育专业、法律, 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体育产业也必须大力发展这方面的人才。我国的体育市场还很不成熟, 这方面的人才还相当匮乏, 要想使我们的体育产业走向世界, 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是非常重要的。

4.4 提高市场意识, 搞好奥运营销

中国体育产业一定要借助奥运会这一契机, 加大体育营销力度, 以寻求更多赞助商加盟, 增加体育产业的产值。我们已提出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概念, 应通过奥运会的举办, 系统总结我国体育营销方面的经验, 继往开来。

5 防止奥运经济给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5.1 避免奥运经济的“低谷效应”

奥运经济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周期性, 其周期一般在12年左右, 在奥运会的前期、当期、后期陆续以不同方式显现。从总体上看, 在奥运会后期, 投资会明显萎缩, 总需求急剧下降, 大量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将会闲置或利用不足, 成为不良资产, 一些与奥运相关的行业也可能出现衰退, 从而对主办城市和主办国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 奥运经济的这一现象被称为“低谷效应”。如何把“低谷效应”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 是需要应付的挑战。

5.2 警惕奥运经济泡沫

借助举办奥运会之机, 大力发展奥运经济, 推动旅游业、服务行业以及城市交通等上一个台阶是明智之举。但过度炒作易造成奥运泡沫经济, 比如高房价的“挤出效应”不但会抑制消费的增长, 也会大大降低人民的生活质量, 必然从整体上影响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增长, 尤其对体育服务产品来说, 难以形成排浪式的、成规模的消费需求, 进而影响我国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发展。因此, 对北京奥运经济的期待要保持适度的谨慎, 通过战略规划, 周密实施, 进行先期预防和后期预防, 避免奥运经济过热, 防止一味地追求大型化, 比如场地越建越大, 运动馆越修越高档, 投资量也随之巨增的现象, 防止出现奥运经济泡沫。

5.3 充分认识赛后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利用不足带来的经济风险

北京奥运会新建、改建和扩建了大量的体育场馆, 在考虑奥运会本身需要的同时, 更要考虑奥运会以后场馆使用问题, 要冷静客观估计奥运会各方面需求和准确评估奥运会的真正经济价值, 避免体育场馆等设施在赛后的闲置和浪费, 防止市场判断失误产生奥运经济泡沫。据调查, 我国九运会、亚运会和大运会新建和已建的所有场馆在建成之日起就存在亏损现象, 收入根本无法与日常维修和维护持平。因而, 总结和借鉴以往经验教训, 最大限度地利用赛后体育场馆等设施, 通过举办民间俱乐部、开展社区体育等形式向公众开放, 或者通过申办世界杯及各专项体育比赛等大型赛事, 增加这些设施的利用率, 使其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以促进我国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和竞赛表演市场的发展。

总之, 为解决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应充分发挥奥运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 抓住北京奥运这一历史契机, 大胆借鉴并采用国外先进的体育商业化运作经验和模式, 改善经营管理体制, 激活国内体育市场, 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其中, 以形成一定规模的体育资本, 并制定一系列体育产业政策, 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公平、更合理的市场环境, 使我国体育产业走上健康而稳定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董晓龙, 郭春玲.体育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12-54.

[2]陶于, 翟丰.奥运经济的概念、特点与模式[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5 (3) :45-95.

分析奥运对经济的影响 篇10

一、奥运经济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影响

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及同类经济部门的总和。体育产业包括所有与体育相关的经济活动, 如体育物质产品 (体育服装、体育器材、体育建筑、体育食品饮料等) 和体育信息产品 (体育广告宣传、电视广播、报刊、体育彩票、体育信息的传送等) , 以及体育劳务 (体育竞赛、健身娱乐、场地出租、体育旅游等) 。北京奥运会直接带动体育产业的收入约在3 0亿美元, 而间接收入约在5 4亿美元左右。每年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拉动是:就业因素0.00012个百分点, 住宅0.061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0.183个百分点, 旅游0.85个百分点, 共1.094个百分点。促进国民生产总值增长0.5个百分点。据权威部门统计, 北京奥运会所需的各类体育器材设备用品, 就为我国体育产业提供价值约为2亿多元的商机。

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现阶段体育产业存在规模小、结构和体制不完善、体育企业市场化程度较低等问题。缺少国际竞争力的体育企业或企业集团;市场体系不健全, 体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整体上仍然是行政集权, 高度封闭的部门管理模式, 体育产业的行业管理体制没有形成。针对上述问题, 我国要加快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的进程, 大力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整合体育资源, 实现体育企业的资产重组;加快体育产业与资本市场的互动, 拓宽体育产业的融资渠道等。借奥运经济之风, 加快体育产业的规模化、国际化发展。把我国体育产业培养成为全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奥运经济给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 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市场运作技巧, 有助于提高中国体育产业的整体商业化运作水平和市场规范化程度, 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

三、奥运经济加速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

北京奥运会的举办, 给我国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全国每年GDP额外增长0.3%~0.5%;新增180万就业机会;社会消费品总量超1 5 0 0 0亿元。这将全面推动我国经济和体育产业化的高速发展。现在我国体育产业化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显示出其经济方面的优势, 并在引导社会消费、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显露出巨大的潜力。目前,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较小, 发展不太平衡, 但应该看到其发展的潜力。奥运经济的建设拉动了市场需求持久的增长。体育消费正在逐步膨胀, 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体育产业。体育产业的潜在需求非常大, 在奥运经济的促进下, 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体育服务业专业市场, 国内从事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技术培训业的体育企业、体育产业经营性机构2万多家, 总投资额已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 年营业额超过6 0 0亿人民币。体育产业的产值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

四、奥运经济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市场化发展

发展体育市场,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在奥运经济的带动下, 人们对体育意识, 即人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有了充分的认识。因此, 要努力开发体育市场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借助奥运经济发展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运用国际比较价值规律, 进行体育产业的结构的调整和改造, 促成优势体育产业创新, 带动相关产业, 促进高效率的体育产业与地区经济综合体的良性互动, 使我国的体育产业市场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五、奥运经济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合理调整

奥运经济促进我国体能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促进体育产业国际化,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的整合, 从整体上提升体育产业的竞争力。要优先发展体育信息技术和体育高新技术。发展体育制造业是体育产业化的基础、没有体育制造业的发展, 就无法为体育信息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奠定产业基础。而发展信息技术、高新技术又能带动体育产业化, 形成信息化与体育产业化互动、促进体育产业化的更大的发展。因此, 以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为依托, 以体育制造业为支撑的新型体育产业化结构, 将推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奥运经济促进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完善

奥运经济的发展, 加速了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配套发展。目前, 我国体育产业还存在产权关系不明、资产管理不顺、市场发育不全、管理不善的诸多问题。我国体育的产业化水平还很落后, 与我国体育在国际上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 我们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及时建立和完善一套包括政府财政投入政策、产业项目基本建设投资政策、社会集资政策、税收政策、体育彩票和体育基金等方面完整、系统的体育产业政策,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体系, 促进我国体育产业政策更加完善, 更加规范化、更加国际化, 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较好的物质基础。

七、奥运经济促进我国体育产业法制化建设

加强体育产业的法制化、规范化发展, 用法律保障体育产业经济的健康稳定, 使我国体育产业能适应奥运经济的发展要求。根据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的现状, 当务之急是要加快高层次的立法。因此, 依法设立行业服务标准, 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经营秩序, 使市场主体在公平的的市场环境中展开竞争。健全相关的配套法规, 形成体育市场运行的游戏规则, 使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发展有法可依。实现体育市场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效益化、法制化和国际化。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利兹:体育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分析奥运对经济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奥运会,秦皇岛,体育文化,经济

一、前言

秦皇岛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承办2008年奥运会足球比赛, 对秦皇岛的体育文化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根据资料显示:2008年奥运会北京投资2800亿元, 带动其他投资达15000亿元创历届奥运会投资新高, 同样, 其收益也是巨大的, 预计2008年奥运会将给全国GDP增长贡献0.3~0.5个百分点, 给北京GDP增长贡献2个百分点。秦皇岛作为奥运会伙伴城市, 对秦皇岛的经济文化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极大地推动秦皇岛经济文化向前发展。

二、2008年奥运会对秦皇岛体育文化的影响

1. 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打下了物质基础

秦皇岛市委、市政府为了承办好2008年奥运足球预选赛, 相继投资60多亿元进行道路、交通建设,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城市绿化美化, 投资30多亿元进行交通改造和城市美化绿化, 扩建65条道路, 新增林木700多万株, 新增绿地70多万亩, 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0%以上, 投入6.6亿元建设了高标准、高质量的奥林匹克运动中心及配套设施, 投入3.13亿元扩建体育运动场地, 投资4.8亿元建设国家体育训练基地和国家足球学校, 投入13.13亿元修建了秦皇岛体育文化中心、奥林匹克公园、森林体育公园等体育比赛、体育训练、娱乐休闲、大众健身为一体的体育文化活动场所等, 为秦皇岛的体育文化发展打下了物质基础。

2. 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打下了精神基础

奥林匹克精神文化, 主要是指奥林匹克运动对人体技能的改变、发展、社会行为的影响, 以及与之相关的各项文化艺术活动。秦皇岛市委、市政府为了宣传奥林匹克精神, 为了更好地普及奥运知识, 从中小学课堂入手, 发放了奥运图文资料, 普及奥林匹克知识教育。另外, 秦皇岛奥体中心还陆续举行了大型奥运知识图片展览, 充分利用北戴河奥林匹克大道公园这块奥林匹克教育基地, 广泛开展了奥林匹克知识宣传、普及和教育活动, 使广大市民与奥运紧紧连在一起。

3. 推动了大众体育文化快速发展

为了迎接奥运, 办好奥运, 秦皇岛市开展了“绿色、和谐、活力、魅力”活动。秦皇岛市全民健身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先后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活动, 抚宁的太平鼓、昌黎的地秧歌、卢龙的舞狮、青龙的猴打棒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 为现场带来一次又一次欢腾。秦皇岛市体育局副局长于慷说, 在2008年奥运会举办之际, 不仅有令世人瞩目的竞技体育项目, 同时还有健康向上、感动世界的全民健身运动。我们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全民健身活动来推广和普及“人文奥运, 绿色奥运”理念, 进一步激发和引导全市广大群众来关注奥运会, 参与奥运会的热情, 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承办奥运会带来的欢乐和成果。使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相互促进, 相映生辉。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产一辈子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将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4. 促进了体育文化的产业化进程

首先, 人的参与是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充满活力的关键因素, 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体育文化中来, 才能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奥运会赛前高额的投入, 要在赛中、赛后收到效益, 而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必然会刺激人们对体育文化的消费。为此, 秦皇岛专门策划、启动了“一带两线”全民健身工程。“一带”即横贯城区宽2公里、长40公里的健身带;“两线”, 即利用该市南部126公里的海岸线资源, 以三个城区和两个县的海滨浴场为一线, 建成以足球、排球、拔河、风筝、摔跤等项目为主的海滩健身运动和海水、阳光、沙滩娱乐项目基地。目前, 这两项工程已经基本建成。到2008年奥运会举办前, 秦皇岛还将举办几十项“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和“奥运·秦皇岛2008”系列活动。

其次, 按照北京奥组委的安排, 奥运会期间, 秦皇岛将举办12场足球比赛。届时将有28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参赛选手和随队官员到秦皇岛参加比赛, 现场观众将达50万人次。同时, 秦皇岛市奥体中心体育场、体育馆、赛车场、中国足球学校、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射击场、市重点业余体校训练馆等8个场馆, 还将作为田径、自行车、足球、射击等11个奥运会项目的训练场地。他们来秦皇岛不仅参加比赛和训练, 而且, 要参观、旅游、吃、住、购买纪念品等, 刺激产品的消费, 这些将直接促进秦皇岛体育产业化的进程。

5. 为体育文化对外交流搭建了平台

奥运会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层次最高的国际体育竞技活动, 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开放性的世界文化体系。秦皇岛要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 向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选手、官员、记者等宣传秦皇岛, 把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展现给他们, 让他们了解秦皇岛, 记住秦皇岛, 同时要利用奥运会这一平台, 吸收、融合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特点, 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不断丰富、完善秦皇岛的体育文化, 使秦皇岛的体育文化充满活力, 具有时代感, 加快秦皇岛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2008年奥运会对秦皇岛经济的影响

1. 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带动其他行业发展

奥运会不仅是体育的盛会, 也是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的盛会。奥运经济的发展, 提供了大量的创业机会和就业机会, 主要集中在建筑、高新技术、现代制造、现代流通和社会服务等行业, 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失业人员再就业及吸纳新生劳动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进而推动了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秦皇岛先后投资150多亿元, 以场馆建设为龙头,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赛场建设上, 建设了奥体中心、国家体育训练基地、奥林皮克公园、森林体育公园等体育设施, 在道路、交通建设上, 扩建了山海关机场, 高标准完成了65项城市道路改造工程, 形成了五横七纵的城市道路框架;加快了以市场为主导的商品房、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适用房和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地产建设。高投入必然带来高回报。据资料显示, 1985年由于筹备奥运会的需要, 投资额达到4773亿韩元, 占当年全国总投资额的2.1%。奥运会项目投资的增加不仅给直接相关的产业带来了收入和就业, 而且也使其他辅助性产业受益。奥运会的巨额投资, 带动了韩国产业的全面发展。在生产方面, 基础设施行业收益最大, 其产值提高38%, 其中建筑行业占32.4%;制造业次之, 产值提高35%;服务业占20%。在收入方面, 基础设施行业收益最大, 收入提高42.3%, 其次为建筑业, 收入提高34.8%。再就业方面, 服务业收益最大, 就业人数增加46.9%。秦皇岛为筹办2008年奥运会足球预选赛, 对体育设施建筑的投资, 必将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创新, 从而推动秦皇岛经济快速发展。

2. 推动旅游品牌建设

秦皇岛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特色突出, 旅游业历史悠久, “千古一帝”秦始皇曾在这里求仙入海, 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曾在这里观潮赋诗,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毛泽东著名的《浪淘沙.北戴河》气势磅礴。令秦皇岛名扬天下。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到来, 秦皇岛将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来参观秦皇岛、了解秦皇岛。秦皇岛要充分利长城、滨海、生态为主要特色的旅游产品用这一大好时机, 加强秦皇岛旅游品牌建设, 特别是奥运旅游品牌建设, 让更多的人感受秦皇岛长城、滨海、生态为主要特色的旅游产品的魅力, 为秦皇岛旅游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旅游业是秦皇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近几年秦皇岛的旅游业虽然有了很大进步, 但是与其他旅游城市, 特别是国外的旅游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资料统计显示:在雅典举办2004年奥运会3周年纪念会上, 佩特拉利亚表示, 雅典奥运会是希腊旅游业获得长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雅典奥运会以后, 希腊在世界旅游版图上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来希腊旅游的人数持续增长, 2005年和2006年旅游人数分别增长了5.6%和8.44%。2006年, 只有1100万人口的希腊接待了创纪录的1570万旅游者。预计2007年来希腊旅游的人数还将增加10%。

据希腊中央银行统计数据, 2005年, 希腊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收入高达110亿欧元,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1%, 与2004年相比, 增长了6.7%。希腊从旅游业获得的纯收入在欧洲排名第四。2005年和2006年希腊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了3.7%和4.3%, 高于欧盟成员的平均水平。与2005年相比, 2006年希腊的投资增长了9.5%。2006年外国直接投资达到42亿欧元, 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 比2005年增长了9倍。

3. 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秦皇岛借助奥运会足球比赛这个载体, 加大力度进行美化、绿化、市容、市貌建设;扩建道路、交通建设, 发展城市、包装城市, 树立城市形象, 以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王增力副市长向新华社记者介绍时说, 作为2008年奥运会足球分赛场, 秦皇岛市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 审时度势、谋划实施城市形象建设“二、四、六”上台阶工程等, 不断提高城市品位, 加强生态城市建设。

按照“二、四、六”工程方案, 从2002年到2007年, 秦皇岛市将用6年的时间实现城市形象建设“两年小变化、四年中变化、六年大变化”的目标, 建设一批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体现城市特色的工程项目, 打造秦皇岛中国北方滨海名城形象。

秦皇岛市委、市政府还提出了“以产业化的思路发展体育事业, 打造体育名城”的口号。为了多渠道筹集工程建设资金, 也为了抓住奥运会足球赛有利时机, 成立了秦皇岛市体育发展有限公司, 以构筑起立足秦皇岛、依托北京及华北地区的优势, 面向国内外的体育文化大市场, 走体育、文艺、商业一体化发展之路。用于2008年奥运会的秦皇岛奥体中心, 不仅承担着省内、国内大型体育比赛, 还承接了几十项文化娱乐活动, 既搞活了经济, 又活跃了市民文化生活。2004年在全国200个城市的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中, 秦皇岛排第二十九位;2005年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名第二十三位;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基础设施竞争力名列第八位。

四、结论

秦皇岛是我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 拥有长城、海滨、森林等丰富的旅游资源。秦皇岛要努力树立“人文奥运, 绿色奥运”的理念, 打好“奥运旅游品牌”, 充分展示秦皇岛旅游的良好形象, 让每一个来秦的客人都感受到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投资环境, 把环境保护作为奥运规划和建设的首要条件, 通过奥运会的影响, 宣传环保观念, 在迎奥运和举办奥运会的过程中注重保护环境、改善环境, 使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利用奥运会扩大和提高秦皇岛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吸引更多的海内外人士来秦皇岛参观、旅游、投资。增加经济收入, 带动秦皇岛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秦皇岛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3]2006年~2015年秦皇岛市建设文化强市规划纲要

[3]董杰: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的影响经济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女师范大学生下一篇:《山峡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