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师范大学生

2024-05-09

女师范大学生(共7篇)

女师范大学生 篇1

性别在英语中有sex和gender两个单词来指称, sex实际上是指一个人生来为男或者为女的这个事实。gender是指特定社会文化中形成的性别规范、性别角色及两性的行为方式, 是后天文化习俗影响的结果[1]。性别意识又叫社会性别意识, 即用社会性别的眼光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经济和文化等社会现象, 重新审视两性关系, 消除两性成长中的文化壁垒和障碍, 从而求得一种新的性别平等。用性别意识的方法研究两性关系, 实际上是采取一种有别于传统的两性视角。也就是说性别实际上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 男女所扮演的性别角色并非是由他们与生俱来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决定的。

一、当代女师范大学生性别意识偏差

性别意识偏差, 是指脱离性别平等视角观察两性、研究两性、规定两性的一系列思维特征和行为方式。造成当下女师范大学生的性别意识偏差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性别意识观念的制约

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开化, 女性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权利, 但是由于漫长的父权制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历史, 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型别观念, 在男女两性的认识上存在着一种思维定势。在传统观念看来, 男性气质是理性的、独立的、主动的、精神的、富有攻击性的;而女性是感性的、依附的、被动的、物质的、优雅的。男性的个性应该是独立、自信、勇敢、有责任感的;而女性个性应该是依赖、顺从、柔弱和自私的。传统观念认为男女两性这种差异是天生形成的, 实际上这种性别观念的偏差是以压低女性的地位以及压抑女性的价值期待为前提的、父权制思想体系中男女对立的“二元论”观念, 体现了男性优于女性的不平等逻辑。在一师范院校的有关的调查中显示, 对于“女人需要更多照顾”这一观点, 90.9%的认为这是男女平等的表现, 9.1%认为这是男女不平等的体现, 另外调查中还发现, 一些女大学生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学业、能力不如男生, 而是害怕被人认为“没有女人味”;甚至有些女大学生认为, “女孩子用不着在事业上太突出”, “女孩子就应该像女孩子, 整天东奔西拼, 会丧失女性特有的柔美”。可见当代女师范大学生的男女平等观念受传统性别意识观念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偏差。

2、职业自主意识定位不明确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 作为优秀的知识女性阶层, 女大学生自己在接受时代赋予的现代意识的同时, 也在接受着传统文化下习以为常的许多东西。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比如对“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等观念的认同, 女师范大学生往往出现职业自主意识定位不明确, 在众多的职业调查中显示, 公务员、医生、教师被认为是最适女性的职业, 而作为新世纪本应追求平等观念的女性, 在现实中选择师范院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工作轻松, 有两个寒暑假, 有利于照顾家庭。然而师范类学生就业的现实却是很多中学用人单位要人的首要要求就是男生优先, 即使男生的学习和能力不及女生, 都会先考虑男生, 同时会附带如果女生特别优秀的也可以考虑, 这样的现状将打击一心想将来当老师照顾家庭的女师范大学生, 导致她们对自我性别的不自信, 从而把这种对社会和性别的不满带入工作中, 影响到她们学生性别意识偏差的恶性循环。

3、高校性别意识教育的缺失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构建和谐的两性关系越来越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西方一些国家已经将女性学、女性教育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和教育领域, 90年代美国68%的大学都开设女性学方面的课程, 我国台湾地区也十分重视性别教育, 从中学开始就对全体学生进行系统的性别教育。然而现行的学校教育面对性别差异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方式, 无法在教育过程中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性别角色社会定位、自我价值的判断等诸多问题。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了性别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在一些大学里开设了有关女性学的相关课程, 但主要是停留在一些女子大学或者选修课上, 在大多数的高校里都没有开设性别意识的相关课程, 尤其是女性占绝大多数的师范院校里, 没有针对女大学生性别意识教育的相关课程。

二、当代女师范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教育途径

针对女师范大学生的性别意识困境,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性别教育。

1. 从政策层面入手, 加强性别意识教育

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性别意识纳入教育立法、教育政策中, 从政策层面保证性别意识课程的开设。在一些西方国家, 已经性别教育纳入必修课和选修课。我国目前还只有极少数大学开设了女性理论课程, 普及很不够。为了加大普及的力度, 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将性别课程纳入师范院校课程目录, 并规定为师范院校的必修课, 同时抽调专家、学者编写教材, 各地区、各学校大力培训师资, 将加快性别课程建设的进程。

2. 营造高校男女平等的氛围

为营造高校男女平等的氛围, 可举办性别专题讲座, 邀请性别研究专家和成功女性向学生讲授性别理论和成功女性成长、奋斗的事迹, 帮助大学生树立先进的理念, 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 为女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可组织社团活动, 如通过就大学生普遍关心和关注的性别问题开展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活动来深化学生对社会性别的理解;可在教学中通过给男女大学生创造一些社会角色和情境让他们真实地体会到男女在能力、耐力和智力方面的平等,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性别意识。

3. 建立性别意识教育的长效机制

师范院校女生的性别意识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 而且通过教师职业和母亲角色还将影响到成千上万的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家庭质量, 个体的性别态度和行为不是天生的, 而是后天教育养成的, 中小学阶段是儿童性别行为和态度养成的重要阶段, 许多研究证明, 性别公平的学习环境能够培养具有性别平等观念的下一代, 中小学教师对儿童性别观念和行为的养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有意识有组织地在师范院校开展性别教育是建立性别意识教育长效机制的一个重要途径。

摘要:当今时代, 性别研究蓬勃发展成为一门显学, 并涉及到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然而由于女师范大学生性别意识偏差严重地阻碍了性别意识教育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制约当代女师范大学生性别意识教育的困境, 尝试为其发展寻找一条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性别意识,女师范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李惠英.我国社会性别研究的发展及其意义[J].妇女研究论丛.1999, (1)

[2]石彤.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观念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1 (4) :35

[3]张建奇.高等教育中女性地位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75

女师范大学生 篇2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 . 1研究对象

抽取了玉林师范学院一年级,二年级女生200人为调查对象(其中大一100人,大二100人),研究对象为她们的体育健康知识和体育行为。

1 . 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网查询有关健康、体育健康促进、体育行为习惯的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进行研究和分析,为本文的研究奠定基础。

1.2.2访谈法

通过走访本校和区内部分高校相关领导和体育教师,了解各校为促进学生健康所采取的措施,为制定师范院校女生体育健康促进的干预对策提供依据。

1.2.3问卷调查法

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根据选题目的设计了《师范院校女生健康意识、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有效问卷195份,有效回收率为97.5%。

2调查结果分析

2 . 1师范院校女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研究资料[2]表明,玉林师范学院一年级、二年级女生平均身高2000年为155.36cm,2010年为157.79cm,增幅为1.56%;平均体重2000年为46.47kg,2010年为48.23kg,增幅为3.78%;速度素质50m跑2000年为9.49s,2010年为9.73s,降幅为2.52%;力量素质立定跳远2000年为178.77cm,2010年为163.26cm,降幅为8.67%;仰卧起坐2000年为27.87次,2010年为31.12次,增幅为11.66%;耐力素质800m跑2000年为255.15s,2012年为258.1s,降幅为1.16%;柔韧素质体前屈2005年为17.46cm,2010年为15.43cm,降幅为11.57%;呼吸机能肺活量2000年为2613.82ml,2010年为2412.21ml,降幅为7.71%;营养指标维尔维克指数2000年为79.5,2010年为79.88,增幅为4.8%。能过以上数据分析,近10年来玉林师范学院女生除身高体重和营养指数指标有所增加外,其他各项身体素质指标均呈下降趋势。

2 . 2师范院校女生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调查分析

当前研究表明,体育对人的体质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玉林师范学一年级,二年级女生的问卷调查,在中小学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只有13.2%;认为体育锻炼可以强健体魄、减少疾病的女生有93.5%;受到何种因素影响而参与体育锻炼的,81.3%的女生选择受到爱好体育的同学影响。不参与体育锻炼的第一影响因素是受场地器材影响,为73.2%;第二影响因素是自身隋性,为53.2%。课余时间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只有25.2%, 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兴趣为81.3%。参加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以小群体为主为92.3%。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主要是球类为76.5%。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62.3%的女生为下午,31.6%为早晨。每天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女生为7.8%;每周参加3次以为课余体育锻炼的为15.3%,1~2次的为36.8%,也就是说近一半的女生平均一周没有1次课余体育锻炼,但85.3%女生每天有1~2h的可自由支配时间。

通过以上的调查,可以分析得出影响师范院校女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运动场地,有限的运动场地被相对活跃的男生占据,女生的运动空间受到挤压,很大地影响了女生的锻炼积极性,但女生的运动隋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为体育锻炼需要一定的意志力,很多女生生活上只求舒适安逸,参加体育锻炼怕脏、怕、累、怕吃苦,缺乏体育运动,没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没有运动时间也是影响女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因素,但大一,大二年级虽然学业负担较重,只要能合理安排,运动时间还是有的。此外,多数女生选择运动时间在下午,但下午是课外体育活动的高峰期,运动场地相对紧张,因此要灵活安排运动时间,避开运动高峰期。还有许多女生选择的锻炼方式比较单调,多数为球类项目,而球类项目也是男生最喜欢的项目,课余时间多数球类场地为男生占据,严重挤压了女生的运动空间,影响女生的锻炼积极性。

3师范院校女生体育健康促进干预对策

3 . 1成立女生体育健康干预机构

对师范院校女生的体质健康进行有效干预,有必要成立一个组织管理机构,由学校主管领导负责,成立由体育部、学工处、校团委、各系部、校医院、后勤处等部门组成的女生体育健康促进委员会,制定工作计划、人员固定、经费保障、计划落实、措施得力、各部门协同配合,共同组织实施。

3 . 2对女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健康意识干预

通过有计划在校园开展女生健康专项讲座、体育锻炼与健康知识咨询、校园网络宣传、广播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女生进行体育锻炼与健康意识进行干预,培养师范院校女生良好的健康行为和体育锻炼习惯。

3 . 3对女生实施营养饮食干预

由校医院组织相关专家,针对女生的饮食、卫生习惯,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健康教育咨询等方式,接受疾病预防、科学饮食、卫生安全等健康教育,传授健康知识,培养女生良好好的饮食习惯和健康行为,加强对学生食堂的卫生监督,科学营养就餐,为改善女生的体质提供充足的营养。

3 . 4发挥运动兴趣小群体的积极作用, 带动更多女生参与体育锻炼

由各系院的体育部,女生部和团委组织实施,要求以班或宿舍为单位组成运动兴趣小组,邀请体育老师或有体育专长的同学担任体育指导员,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各种体育活动,逐步培养她们的体育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这种以点带面的形式可以有效地组织其他女生开展体育活动,带动大部分女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3 . 5师范院校女生运动场地保障干预

女师范大学生 篇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女性在社会各行各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大学作为培养和向社会输送高端人才的重要场所, 并且女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主力军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其体质也越来越收到人民的关注。女大学生作为比较特殊的群体, 其体质状况也相对特殊, 如何更好地使女大学生拥有强健的体质, 以及更好地对女大学生进行体育教学, 是当今大学体育所面对的重要问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4 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非体育系女生共12182 名, 其中大一女生3531 名、大二女生3248 名、大三女生3288 名、大四女生2115 名。

1.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2) 测试法。

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测试内容为:身高、体重、肺活量、50 米、800 米、立定跳远、一分钟仰卧起坐、坐立体前屈。

(3) 数据处理法。

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分标准为基础, 运用spss7.0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各年级女生身体质量指数测试结果分析

身体质量指数 (BMI) 也称身高标准体重, 是通过身高和体重的比例关系来反映身体形态的重要指标。BMI等于体重 (公斤) 除以身高 (米) 的平方。

综上所述, 大一、大二、大三女生低体重的人数占优各年级人数的10%左右;大四低体重的人数占大四总人数的7.90%;肥胖人数则均低于1%。说明女生身体形态整体匀称, 极少数偏胖, 偏瘦人数多。

2.2、各年级女生肺活量测试结果分析

肺活量指标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正常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是指人体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 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

综上可以看出,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女生肺活量优秀的均占各年级人数的15%左右;大一女生肺活量不合格人数占大一总人数8.27%, 大二、大三、大四女生成绩不合格人数均占各年级总人数的15%以上, 说明, 女生肺活量成绩优秀与不及格之间平均水平相差大, 少数女生需要加强有关肺部功能的体育锻炼。

2.3、各年级女生50米测试结果分析

50米测试的是学生速度、灵敏素质及神经系统灵活性的发展水平状况。

综上可以看出,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50米测试中成绩优秀人数均在各年级人数的5%左右;大一女生50米测试不及格人数占有9.94%, 接近10%, 而大二、大三、大四女生在50米测试中不及格人数占有率均在10%以上, 说明女生整体上在速度素质方面较差, 成绩不及格率太高。

2.4、各年级女生立定跳远测试结果分析

立定跳远测试的是学生人体在向前跳跃式下肢肌肉力量的爆发力。

综上可以看出, 在立定跳远测试中, 大一、大二、大三成绩优秀人数占各年级总人数的5%左右;大四成绩优秀人数占大四总人数的12.15%;大一女生成绩不合格的占有大一总人数的8.41%;大一、大二、大三女生成绩不合格的占有各年级总人数的10%以上, 说明女生在立定跳远中, 大一、大二、大三整体上较差, 下肢肌肉力量的爆发力不够, 而大四女生在立定跳远中整体水平之间相差较大。

2.5、各年级女生800米测试结果分析

800米测试的是学生的耐力水平, 特别是心血管呼吸系统的机能及肌肉耐力。

综上所述, 在800米测试中, 大一、大二、大三成绩优秀人数占有各年级人人数的1%左右;大一女生成绩不合格的占有大一总数17.02%;大二、大三、大四成绩不合格的占有各年级总人数的30%以上, 说明女生在800米中整体水平较低, 耐力较差。

2.6、各年级女生一分钟仰卧起坐测试结果分析

一分钟仰卧起坐测试的是学生的腹肌耐力。

综上所述, 在一分钟仰卧起坐测试中,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成绩优秀人数均占各年级总数1%左右;大一、大二、大三女生成绩不合格的占有各年级总数15%以上;大四成绩不合格的占有大一总人数的9.6%。说明女生在一分钟仰卧起坐测试中整体水平偏低, 腹肌耐力较差。

2.7、各年级女生坐立体前屈测试结果分析

坐立体前屈测试的是学生在静止状态下的躯干、腰、髋等关节可能达到的活动幅度, 主要反映这些部位的关节、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及学生身体柔韧度的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 在坐立体前屈坐测试中,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成绩优秀人数均占各年级总人数的10%以上;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女生成绩不合格的占有各年级总数8%以下。说明江女生在一分钟仰卧起坐测试中, 学生身体柔韧度整体水平较好。

3、结语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非体育系女大学生整体身体形态匀称, 身高标准体重整体良好, 少数学生偏瘦, 身体整体柔韧度、肌肉伸展性以及弹性水平较好。但是学生耐力、肺活量、腹肌耐力和爆发力、速度等素质相对较差。

本文通过对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校非体育系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更好的了解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非体育系女大学生体质现状, 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非体育系专业体育课程设置提供参考意见, 也为大学生体质健康改善提供帮助。

(副教授:袁春华)

摘要:本文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校非体育系专业女大学生共12182名为研究对象, 其中大一女生3531名、大二女生3248名、大三女生3288名、大四女生2115名。从国家体质健康网上下载有效数据, 通过统计软件对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生身高标准体重、肺活量、50米、800米、立定跳远、一分钟仰卧起坐、坐立体前屈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进一步了解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校非体育系专业女大学体质健康状况, 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体育课程安排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体质健康,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徐丹.“五维健康观”视野下学校闲暇体育的功能探析[J].教学与管理, 2013 (3) .

女师范大学生 篇4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江西师范大学大学大一至大四的部分女学生, 共258名, 年龄在17~23岁之间, 大一学生56名, 大二学生80名, 大三学生72名, 大四学生50名, 其中来自城市117人, 来自农村141人, 文科94人, 理科164人, 主要涉及翻译、工商管理、化学、会计、生物、数学、英语、体育等专业。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查阅大量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 并对其进行充分的分析和总结。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 在查阅文献资料和遵循有关问卷设计要求的基础上编制了女大学生健康问卷调查表。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大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 包括姓名、专业、体重、年级、生源地等内容;二是自测身心健康情况量表, 本量表由18个条目组成, 涉及个体健康的身体、心理两个方面, 其中1至13条目组成自测身体健康评定子量表, 14至18为心理健康评定量表。每个条目按5级量化进行记分, 从没有 (根本不、从来没有) 、很少 (有一点、偶尔) 、有时 (有些、少数时间) 、经常 (相当、多数时间) 、总是 (非常、每天) 依次计为1、2、3、4、5分, 得分越高表明亚健康状况越严重。量表经验证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Cronbach's系数为0.808, 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亚健康判断标准, 规定在排除经医院确诊的患者后, 调查问卷中任何1项得分>3分则视为处于亚健康状态, 分项条目中任何1项得分>3分, 即相应分别视为身体亚健康状态和心理亚健康状态。

采用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抽样, 以班级为团体发放自行设计的女大学生健康问卷280份共收回258份, 纳入统计的有效问卷为258份, 有效率为92.1%。问卷采取现场指导填写, 现场回收的方式。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8.0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并根据统计结果进行绘制表格, 以了解我校女大学生的身心亚健康状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江西师范大学女大学生身心亚健康的基本情况

调查江西师范大学女大学生258人, 亚健康177人, 占68.6%, 健康81人, 占31.4%。其中身体亚健康148人, 发生率为57.4%:心理亚健康188人, 发生率为72.9%。从表1的数据可知, 江西师范大学女大学生在身体上依次主要存在冬天比一般人耐受不了寒冷, 易疲乏, 易嗜睡, 身体超重不轻松或不爽快, 易气短、呼吸短促、上气不接下气, 面色萎黄或苍白等亚健康问题。在心理上依次主要存在闷闷不乐、情绪低沉, 精神紧张、焦虑不安, 多愁善感、感情脆弱等亚健康问题。

2.2 江西师范大学女大学生身心亚健康的分布情况 (表2)

大四学生亚健康检出率为84%明显大于其它三个年级, 差异非常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农村学生亚健康检出率为70.2%高于城镇的62.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身体亚健康方面也是农村学生高于城镇学生。文科生的亚健康检出率为69.1%高于理科生64.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在心理亚健康上的检出率农村学生为75.9%高于城镇69.2%, 理科生73.2%高于文科生70.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江西师范大学女大学生的健康不容乐观, 需引起学校、家长、个人及社会的重视。女大学生的亚健康发生率颇高为68.6%, 其中身体亚健康发生率为57.4%, 心理亚健康发生率为72.9%。在亚健康检出率上大四学生明显高于其它三个年级、农村高于城镇、文科生高于理科生;在身体亚健康方面则是农村高于城镇, 在心理亚健康方面却是农村高于城镇, 理科生高于文科生。

江西师范大学女大学生在身体上依次主要存在冬天比一般人更耐受不了寒冷, 易疲乏, 易嗜睡, 身体超重, 不轻松或不爽快, 易气短、呼吸短促、上气不接下气, 面色萎黄或苍白等亚健康问题。在心理上依次主要存在闷闷不乐、情绪低沉, 精神紧张、焦虑不安, 多愁善感、感情脆弱等亚健康问题。

3.2 建议

学校、家长、个人及社会应该广泛关注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 她们的健康关系着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健康。

(1) 学校应为女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师及心理咨询场所, 同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宣传和普及心理保健知识, 使大学生了解“亚健康”状态的各种表现形式, 教会学生学会如何自我心理调节和心理放松。也可以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社团体育活动。体育运动是改善亚健康状态、解除疲劳、振作精神的关键。另外, 学校还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使得学生的心境健康愉悦, 提高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2) 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及作用。家庭在孩子成长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的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父母的养育及教育方式、家庭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因素都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 家长应强调家庭积极的教育功能, 创造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家长还要时刻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及变化, 及时转变教育方法, 并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 做到以身作则。 (3) 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是非常精辟的健康生活行为的总结。大学生个人应不断强化自我保健意识, 积极学习有关身心健康及自我保健的知识, 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并且本着对社会、家庭和自我负责的态度, 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 做到生活、学习、膳食和作息井然有序, 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外界环境的变化。 (4) 社会各界应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及监督力度, 并积极支持和配合学校进行全面素质教育, 共同营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同时加强卫生知识的宣传, 提高学生自我保健能力,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净化社会环境。

摘要:目的:了解女大学生身心亚健康状况, 为促进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寻求方法。方法:以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我校258名在校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现状令人担忧, 身、心亚健康的发生率分别为:57.4%、72.9%。在亚健康检出率上大四学生明显高于其它三个年级、农村高于城镇、文科生高于理科生;在身体亚健康方面则是农村高于城镇, 在心理亚健康方面却是农村高于城镇, 理科生高于文科生。结论:为使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家长、个人及社会应广泛关注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

关键词:女大学生,身心亚健康,调查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S].北京:国家中医药管局, 2006.

[2]何欢.陕西师范大学男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的调查[J].青年文学家, 2013.19:217-219.

[3]王月云, 孙维权, 周红.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7.1:36-38.

女师范大学生 篇5

关键词:沈阳师范大学女生,体育锻炼,研究

引言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以外所从事的各种体育活动, 既包括学生在校内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体育活动, 又包括学生自发参与的一切校内外体育活动。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教学的延伸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之一。同时女大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 对将来子女的体质是一个重要的遗传因素。关注她们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状况, 关注她们的体质健康, 不仅会使她们本人受益, 而且对增强中华民族未来的体质水平和增强国力有着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沈阳师范大学。 (大四学生由于实习原因不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本文以沈阳师范大学2007级、2008级、2009级女生为研究对象 (1) 文献资料法:根据本研究需要, 本人在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资料室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并通过计算机检索系统查阅有关的论文和论著, 对收集的信息加以整理、分析, 作为本研究相关的理论依据。 (2) 问卷调查法:对沈阳师范大学2007级、2008级、2009级在校的100女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120份问卷, 回收110份, 回收率达91.6%, 其中有效问卷105份, 有效率95.5%。 (3) 访谈法:通过对沈阳师范大学体育教研室老师及各体育场馆老师的访谈, 了解学生的一些课外体育活动情况及听取教研室老师提出的各方面建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女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及活动现状。

大学校园内的女生是具有现代思想并充满青春活力的知识型群体, 她们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不仅体现出当代青年女性对待体育行为的一般参与方面, 更重要的是她们思想中把体育活动同女性接受现代文化范围程度的机会融为一体进行思考, 她们普遍认为体育对促进身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通过调查、访谈得知:女大学生从思想上更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去克服学习上的压力。从而她们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 更愿意从中去展示自己的性格、兴趣、意志品质、情感、行为倾向等方面的个性特点。调查还发现, 女大学生体育活动的主观思想参与倾向是较为积极的, 但在实际调查中发现, 真正参加体育活动的女生人数却不多, 这种认识与实践的脱离, 不仅不利于增进学生体质, 也无法完成大学体育应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的目标。

2.2 女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分析。

学习的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直接动力, 体育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取决于人的内驱力, 即动力。调查可知:女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 大多数女学生有着良好的动机, 女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主要来自健身、娱乐和考试。体育具有健身和娱乐功能, 以健身和娱乐作为体育活动动机是正确的。为了使这一动机成为激励学生经常活动的动力,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 培养其自身活动能力, 使学生通过活动获得增强体质、愉悦精神、发展身心的效果, 从而产生新的需要, 追求更高的目标, 激励继续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

2.3 女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与频次。

本论文中的一次指的是运动时间在30分钟以上, 不足30分钟的被认为是一次以下。女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是对体育锻炼作用和效果的保障。调查中31.4%和28.3%的女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在3次及3次以上, 表明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这将为影响沈阳师范大学体育人口总体数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调查中显示有59.7%的人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都能在3次以上, 同时也表明了沈阳师范大学女生体育运动开展情况还是可观的。

2.4 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方式。

体育锻炼方式是体育锻炼者参加体育的组织形式。调查发现, 沈阳师范大学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主要以与熟悉的同学一起锻炼, 比重占到了41%, 调查中显示她们愿意同熟悉的同学一起锻炼相同的运动项目, 一起锻炼的人数在2到3人, 并在熟悉的环境中享受体育不带来的运动的快乐。个人锻炼占20%, 与陌生同学一起锻炼占19%, 参加校内组织的锻炼为10.5%, 其它锻炼方式占到了10%。

2.5 女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调查分析。

沈阳师范大学女生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主要集中于形体训练和对抗性较小并且强度相对较小的运动项目上, 如对抗性较小的运动项目排球占77.1%, 羽毛球占59%, 形体训练性项目如瑜伽占到了51.4%, 舞蹈占到41%。跑步这一运动易于开展, 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 女大学生参加的人数也较多, 占到了41%。

2.6 影响沈阳师范大学女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分析。

研究影响沈阳师范大学女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得可能性因素是高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依据之一。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不仅与她们自身的生理 (身体) 、心理、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体育基础相关, 同时也受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外部环境的间接影响和制约。为了研究方便, 本研究试着将影响沈阳师范大学女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 (包括自身多方面因素) 和外部因素 (包括社会环境、自然坏境、体育教育、经济、其他) 进行的讨论。2.6.1影响沈阳师范大学女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内部因素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沈阳师范大学女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内部因素中, 按影响程度排序依次为:个人兴趣68.6%、时间安排55.2%、体育能力49.5%、个人态度38.1%、锻炼习惯33.3%、生理周期12.4%、体育道德10.5%、生理疾病5.7%、文化修养4.8%、其他1.9%。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 影响沈阳师范大学女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内部因素中, 对于个人兴趣、余暇时间、体育能力的选择上均达到50%以上, 说明这是影响她们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三个重要因素。2.6.2影响沈阳师范大学女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外部因素分析。有52.4%的女生主要受到学校体育氛围的影响, 它是大学生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中的情绪特征所表现出的体育行为。作为女大学生, 其个体锻炼行为主要取决于周围环境对他的影响, 即校方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与组织管理方式, 体育教师的教学和课外运动训练、竞赛对学生施加的影响, 以及班主任、辅导员对体育的态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等, 直接影响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也就是说体育运动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体育运动设施也是影响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由于高校普遍扩招, 学生人数迅速增长, 但体育运动设施设滞后无法满足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她们的课外体育活动。

3 结论

沈阳师范大学女生用于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少, 余暇时间安排不合理, 课外体育活动在个人学习生活中的地位不高;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主要是健身、娱乐和考试, 对此, 教师要因势利导, 加强对女生体育活动的指导, 满足其心理、生理和社会需要, 激发她们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影响沈阳师范大学女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内部因素中前三位依次是:个人兴趣、余暇时间、体育能力;影响沈阳师范大学女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外部因素中前三位依次是:学校体育氛围、体育组织指导、体育运动设施。

参考文献

[1]龙亚军.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C].华东师范大学, 2006.

[2]李春云.云南省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调查研究[C].云南师范大学, 2006.

[3]徐艳, 杜东琴.安徽高校女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6, (12) :168-170.

女师范大学生 篇6

1、文理学院女大学生对大学体育课缺乏积极性的现状分析

1.1、主观原因

(1)缺乏体育理论知识和思想认识不足。

从大学一年级的女生体育课中就能够发现, 她们中相当一部分人不爱运动,缺乏对体育的根本了解,对体育锻炼、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不理解,更不理解学习体育的意义,他们对体育的理解部分有偏见,认为体育课不重要,不上体育课不生病,上体育课不见得身体就好, 不妨认为中学体育课对相当一部分女学生的体育教育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2)学习动力没被有效激活。

而随着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政策的出台, 对她们的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不单要求身体素质,形态,还要求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很多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动力和学习的热情,对老师、考试采取应付的态度。“60分万岁、61分浪费、59分枉费”的思维在大学生中占有必然的比例。

1.2、客观原因

(1)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学校体育课的上课模式是每次90分钟(两个学时连上) 每周一次。课堂教学流程一直持续着几十年不变的固定形式:准备部分(教学常规、整队、清查人数、宣布授课内容,跑步热身操)一基本部分(基本教材的复习、新授内容的学习)一结束部分(素质、放松、小结)一师生道别。这种程序化的教学模式,对于一名上了十几年学的大学生而言,太过熟悉以至于完全失去上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只是为了考试而应付上课。

(2)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的改革, 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及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当前高校体育课教学方法依然存在着以传授技术技能为主的现象, 以往那些传统的灌注式的教学方法会致使部分大学生处于被迫的学习状况, 抑制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学习独立性的运用。因传统的体育教学思维的感化, 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只注重学生学会了几项运动技巧,掌握了几项运动技术,经常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运动技能的传授与指导上,没引导学生认识能力的培育,很少以认知活动为主线进行教学方法设计。

(3)家庭环境因素。

当今普通高校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其父母溺爱,缺少自理和自主的能力,意志力不足,遇上一点难题就没有了信心;体育课上怕脏怕累,基本上不主动参加体育运动,骄傲和娇气是现在孩子的,特征。

(4)学校体育教学设备、设施因素。

大学体育教学环境对女大学生能产生良好的刺激, 增强锻炼的欲望。她们尤其注意上课的场地器材和周围环境。很大一部分女生身体素质差、怕脏、怕累、怕苦、怕流汗、怕晒太阳。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特别注意区别对待,没有适当和必要的保护措施。

2、提高文理学院女大学生体育积极性的对策

怎么消除不利因素,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文理学院女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学习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某些激励措施的使用,使学习的潜在状态所需的形成变得活跃,积极学习。以下是对在校女大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激发的几点思考。

2.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际关系会影响人的学习动机水平。学校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同学跟同学的关系,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

2.2、帮助她们明确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让他们建立体育教育的正确的价值观, 端正学习态度,“健康第一”和“终身教育”观念的培养,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掌握道德标准的物理行为。

2.3、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殊关系

女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发育和各器官系统的不断改进, 使他们显示青春期的一些特点,由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的因素,这些女孩在体育课上表现为情感内倾、不好动、疲劳的耐受力差,惧脏、怕晒、胆小、惧怕别人嘲笑、缺乏基本自信心,惧苦怕累等等。因此,对于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首先可以安排新兴运动项目,比如:健美操、导引养生功、跆拳道、轮滑、定向运动、体育游戏、沙滩排球、保龄球、拳击、登山运动、攀岩、野外生存训练、斯诺克及棋牌类等,以促进学生兴趣,迎合学生心理;另一方面经过心理引导,加强学生吃苦耐劳的毅力, 也要加强对体育运动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的引导,如:怎样培养体育活动兴趣、如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等。这就是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心理的引导。

2.4、学校体育的延伸

普通高校受学校教学条件、教师数量等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学生的兴趣选择, 但这一缺憾能够靠体育课以外的其他形式进行弥补。可采用如课外体育活动、体育俱乐部,体育拓展训练、运动训练及比赛等形式完成。

2.5、特殊学生群体体育保健课类型的开发

伤、残、病、体弱及特殊体形的同学在高校中占据一定比例,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单一,这部分学生对普通教学缺乏新鲜感,他们上课的积极性不高,不仅身体素质没有得到提高,反而在心理上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开设体育保健课程可以提高他们的兴趣体育保健课的类型有很多可以借鉴应用。如:理论课程类(营养与健康、运动医学、保健按摩等);体育休闲类(飞镖、台球、棋牌类项目)体育欣赏类(极限运动、民族传统类、奥运赛事等运动鉴赏)。

2.6、确立合作学习的模式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于美国兴起的一种富有实效性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策略,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已成为一个热点和焦点,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

2.7、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

体育课和体育健身技能的客观评价,是一种定量评价方法,很难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意志品质、习惯养成、自尊心、自信心和合作意识。新课改及课程设置应将目标定位在增强学生心理、身体和社会适应等健康方面,制定一套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以评判学生的健康为标准的评价体系。

3、结论

女大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取决学习的热情。大学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清除影响因素,对症下药,在锻炼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在自己身上找出原因,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感受体育带予的快乐。

经历体育活动而体验到深层的心理快感或获胜感, 从而激起学生参加运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快乐体育是体育教育的目标所在,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感受知识,学会锻炼方法。强调体育课中所具有的独特乐趣,以此来满足对运动的欲望、身心发展,驱散疲劳和克服惧怕。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努力、不断探索,真正共享体育给予魅力。

摘要:高校中女大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如不加以控制,将严重影响高校学生的体质及体育教育质量。本文针对上述情况,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女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状及对策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使教师可以解析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法,保证学生体育学习环境的安全。此外,也推动学生从思想上了解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

女师范大学生 篇7

在女性学得到广泛关注的今天, 该课程教授什么内容, 既成为一个内容框架问题, 又成为一个方法策略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 更是对其本身内涵的逐步厘清。同许多高校一样, 女性学课程以“女性是什么、女性怎么样、女性如何发展”为起点, 并以社会性别为视角对女性生存与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给予梳理与反思, 对社会文化、社会实践及两性关系予以批判性认识。本文以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为例, 对该课程在高校设置的定位进行尝试性探讨, 分析其对培养女大学生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女性学课程的设置

1. 女性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女性学是一门以女性生存与发展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它是对性别真谛的思辨, 对性别之谜的诠释, 对性别价值的评判, 体现对一般女性共同本质和特征的认识。在人类社会整体中, 男女两性是世界上的两个主角, 社会活动是他们共同参与的, 社会财富是他们共同创造的, 女性与男性应当平等地站在这个世界上, 实现自己的价值。女性学课程的开设, 旨在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性别平等意识, 培养科学的社会性别观念, 反思并挑战传统的性别模式, 学会运用社会性别视角来认识自我、观察社会, 以构建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男女两性协调互助、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是其始终坚持的目标。

2. 女性学课程的总体框架和基本内容。

近年来, 随着女性问题热, 不少人以为凡是与“女”有关的都是女性学课程, 实则是打着“女性学”的名号向学生灌输传统的性别刻板观念。如现代家政学、女性形象学、女子公关礼仪等具有实用性和时效性的外围课程, 教师“若不坚持用性别的视角去讲解, 很容易让女性回到过去刻板的性别模式”[2], 把此类课程当做培养“现代贤妻良母”的训练。为此, 性别意识的确立, 性别观念的传递将是该课程的基本立足点。作为普通师范院校,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具有所有师范院校女多男少的特点, 因此, 在课程的设置上, 学校从女性主义教育学理论出发,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旨, 充分突出了课程的实用性。

教学目标, 以贴近生活、注重实用为特点, 我们将课程内容设置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导论:了解女性学的形成和发展, 女性学研究的对象, 女性学的内容、任务、性质及教学目标。

(2) 女性与历史: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男女两性关系变迁的历史轨迹及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制度的确立, 由此探询造成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根源。

(3) 社会文化对性别气质的构建:掌握本课程核心概念及框架, 学会从社会性别视角观察周遭事物, 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了解两性差异, 讨论女性的性别优势。

(4) 女性与健康:从更广阔的视角来了解女性健康的重要性及在医疗健康中存在的性别差异, 探讨危害妇女健康的多重因素, 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妇女健康问题。

(5) 女性与教育:了解女性主义教育法的基本观点, 探讨女性教育中的性别问题, 讨论女性教育与女性素质的互动关系。

(6) 女性与参政:了解女性参政含义与意义及女性参政的现状, 培养学生参政意识。

(7) 女性与就业:了解女性就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8) 女性与婚姻:介绍社会性别审视下的家庭婚姻模式、中国的婚姻制度, 爱情、婚姻制度与模式形成过程与多元发展。

(9) 社会审美与女性形象:了解审美中社会性别关系, 批判传统的社会审美观念, 从而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

女性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尚未形成稳定、成熟的体系, 其课程体系是个灵活、开放的系统, 高校开设的女性学课程, 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还要进行不断尝试。

二、女性学课程对女大学生培养的作用

1. 帮助女大学生确立性别意识。

社会性别意识几乎是为人所共有的, 它是对社会文化所建构的性别差异的认识与理解。在高校开设女性学课程, “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未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而是他/她们的社会性别意识、性别平等的价值观和实现性别平等的社会责任感。”[3]自觉地从性别角度观察和认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 对其进行性别分析和规划, 以实现社会性别公平。实际上,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湖南一师的很多女生都有这样的感受:上幼儿园的时候, 男孩子总是被分到手枪、皮球, 女孩子总是被分到毛毛狗、娃娃, 到了小学阶段, 玩游戏的时候男孩扮演的往往是大灰狼, 而女孩扮演的则是小白兔等。在之前的教育中, 她们的性别意识并不清晰, 甚至还是一个盲区。通过女性学课程的学习, 对历史与现状的对比分析, 她们会对过去的很多观念产生质疑, 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 促使其性别平等意识的觉醒, 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填补学生的性别盲点。

2. 了解自身优势, 增强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

由于男性与女性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 虽在总体智力上不存在谁优谁劣的差别, 但在智力发展上存在一些差异。女性的阅读能力强, 主要靠书本和课堂来获取知识, 但她们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相对弱一些;在思维方式上, 女性擅长经验思维、形象思维、情感思维, 而发散性思维不强, 短于理论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在分析问题的能力上, 女性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 但分析能力相对较弱。上课的过程中, 很多数学系的女生就提出:高等数学根本就不应该是女生学的, 因为女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 无论怎么努力都赶不上男生, 甚至还有同学宣称“学数学的女生=戴眼镜、个子矮、体型胖”等观念。这种观点难免有些偏激, 是女性对自己不够自信的表现。而女性学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贴近生活的案例分析, 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其自身发展的优势和特点, 培养她们理性的、客观的批判意识和分析能力, 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

3. 帮助女大学生提高自立能力。

把女大学生培养成“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四自”新人是高校培养目标之一。其中“自立”是女性人格独立的主要表征, 女大学生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在我们学校, 很多女生持有这样的观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她们似乎不自觉地把自己人生的幸福与否建立在别人的身上。经过学习, 学生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不少人在作业中都表现出对自立精神的认识与赞同。然而, “自立”并不是一句口号, 它需要我们努力才能实现。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既应当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基本素质, 又应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一般来说, 人才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 文化素质是基础, 专业素质是本领, 身体心理素质是保障。这些基本素质的提高对女生非常重要, 女性学课程并不只是精神食粮, 还将对她们的职业道路、职业规划提供指导, 最终把女大学生打造成适合21世纪需要的“社会人”和“职业人”。

三、思考

1. 课程的开设形式。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女性学课程一直是以公选课的形式来开设的, 从选课的情况看, 人数几乎超过了公选课的最高限定人数210人, 学生的兴趣浓、积极性强。但是因为选课没有专业要求, 也没有年级的限定, 授课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程度明显出现差异。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需求, 女性学课程的开设形式应多元化, 除了以公选课形式面向学生开设外, 还可以以专题讲座形式面向不同专业的同学开设。采取将社会性别观念渗透到相关专业课程这一方式, 让学生接触到女性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观点。

2. 课程的主要内容。

女性学课程的实用价值, 在于引导男女大学生客观、公正地认识当今社会女性生存与发展现状。在实施这一引导的过程中, 鉴于男女大学生对于性别问题存在明显认识分歧, 女性学课程教学不宜向学生强行灌输“女性处于不平等地位”、“女性是弱势群体”或”女性遭遇性别歧视”等观念, 而应向学生呈现具有说服力的资料, 帮助学生客观而全面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3. 课程的讲授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摆脱了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不断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生动的影像资料弥补女大学生史料基础薄弱的不足, 并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 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实现观念的提升。但是作为公选课, 学生来自不同专业, 上课时间有限, 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可以在教学中提出研究专题, 按相应的内容对有关专著进行导读, 使学生在各自感兴趣的领域做深入的研究。

高校开设女性课程, 是提高我国受教育者性别意识、推动性别平等和两性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学习建构起主体的社会性别意识, 它既是女大学生成才又是社会就业的需要、时代发展的需要。当然, 女性学并不是用“女权”对抗“男权”, 不是把学生培养成“愤世嫉俗”、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激进的女权主义分子。作为课程, 必须以理性的态度和以人为本的精神引领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从“男人”到“女人”再到“人”, 是女性学应有的情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国妇女发展纲要 (2001—2010) [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6.

[2]赵树勤, 张晓辉.关于我国高校女性学课程设置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5 (04) .

上一篇:收缩裂缝下一篇:分析奥运对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