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的影响

2024-09-11

经济危机的影响(精选8篇)

经济危机的影响 篇1

编辑本段什么是亚文化

亚文化(subculture):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并构成亚文化等都是这种亚文化。亚文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总体文化的次属文化。一个文化区的文化对于全民族文化来说是亚文化,而对于文化区内的各社区和群体文化来说则是总体文化,而后者又是亚文化。研究亚文化对于深入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那就是在都市处于非中心——或者说处于边缘地位的人,共同创造与享有的特殊文化,而且它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一般来看,这些文化极少被专业出版物、媒体与展示单位所介绍,甚至也不为专业的文化学者所重视。在外国的历史上,著名的爵士乐与摇滚乐都曾经是亚文化,但随着专业人士与文化学者的不断介入,它们到后来都成了正规文化的一部分。昨天的亚文化可能就是今天的主流文化,今天的亚文化可能就是明天的主流文化。这也表明,所谓正规文化总是在吸收亚文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近年来,在世界的范围内,已经出现了研究都市亚文化热的趋势。

亚文化(subculture),整体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是由各种社会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各地区、各群体文化特殊性的方面。如因阶级、阶层、民族、宗教以及居住环境的不同,都可以在统一的民族文化之下,形成具有自身特征的群体或地区文化即亚文化。

编辑本段分类

亚文化有各种分类方法,罗伯逊将亚文化分为人种的亚文化、年龄的亚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等。如年龄亚文化可分为青年文化、老年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可分为城市文化、郊区文化和乡村文化等。由于亚文化是直接作用或影响人们生存的社会心理环境,其影响力往往比主文化更大,它能赋予人一种可以辨别的身份和属于某一群体或集体的特殊精神风貌和气质。

编辑本段几种典型的亚文化

·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这一名称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的。在英语中,形容词“beat”一词有“疲惫”或“潦倒”之意,而克鲁亚克赋予其新的含义“欢腾”或“幸福”,和音乐中“节拍”的概念联结在一起。

之所以将这样一小群潦倒的作家、学生、骗徒以及吸毒者当作“一代”,是因为这个人群对二战之后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西方文学领域,“垮掉的一代”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美国文学历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垮掉的一代”的成员们大多是玩世不恭的浪荡公子,他们笃信自由主义理念。他们的文学创作理念往往是自发的,有时甚至非常混乱。“垮掉的一代”的作家们创作的作品通常广受争议,原因是这些作品通常不遵守传统创作的常规,结构和形式上也往往杂乱无章,语言粗糙甚至粗鄙。

“垮掉的一代”对后世的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文化研究学者们看作是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亚文化”。

“垮掉的一代”的重要文学作品包括杰克·克鲁亚克(1922年-1969年)的《在路上》、艾伦·金斯堡(1926年-1997年)的《嚎叫》和威廉·博罗斯(1914年-1997年)的《裸体午餐》等。后两部作品由于内容“猥亵”而引起法庭的注意,但也为此类文学作品在美国出版的合法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青年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代表的是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少年群体的利益,它对成年人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颠覆的态度,所以,青年亚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问题在于这种处于破坏、颠覆状态的亚文化容易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产生错觉,从而将全部媒体上的青年亚文化内容当作主流文化来接受,把亚文化宣扬的价值观念当作主流的健康的价值观念来吸收。其实,青少年就是借助使用媒介这一活动来实现对成年人掌控世界的逃避和抵抗,由于这一亚文化是青少年自己亲身参与创造的,因而它媒体多于传统媒体等。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学者集体撰写了一部叫《仪式抵抗》的著作,对英国工人阶级青少年的亚文化给予了广泛的关注。研究者认为,青少年中流行的亚文化构成了对体现中产阶级价值观的英国主流文化的反抗,在当时的社会情景下,阶级的对立也表现在文化领域,平民阶层的青少年因无法进入主流文化而自创了一种时尚文化,这一文化富有反抗的象征意味。例如,光头仔的行为表面上是在追求一种粗野彪悍的形象或风格,但在其背后却隐藏着一种意识形态企图。S·霍尔指出,尽管这种离经叛道的亚文化缺乏明确的政治目标,但它仍是“对一种前革命的社会、政治和组织问题的后革命的文化反应。”“但是,一些亚文化仅仅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它们浮出水面,变得可辨认并被贴上标签;它们一度控制公众注意的舞台,然后它们淡出、消失或被广泛传播以至于失去了它们的独特性。这里,正是亚文化结构的后一种,主要与我们有关,无赖青年、摇滚客或光头族的奇特、前卫的着装风格、关注点和环境等等„„”迪斯科夜总会、光头党、朋克、嬉皮士、摇滚乐„„直至群居、吸毒、同性恋等从文化到生活各个层面,这些一度成为英、美60年代的一道文化景观。青少年就是通过这些活动来创造新的大众文化形式,因而,这种带有反叛色彩的青年文化具有后现代的倾向。

青年亚文化在当代的变化,突出地表现为那种“披头士列侬式”“充满愤怒”的抗争意识弱化,即反叛阶级、种族、性别主流文化的意识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以狂欢化的文化消费来抵制成年人文化。

·单身亚文化

单身文化正通过单身俱乐部这种组织形式向主流文化扩散,单身者群体性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例如两性交往的开放性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主流社会。主流社会在对单身亚文化漠视的同时,也将这种变化悄悄地融入自己主流渠道中去。

计划经济时代,每个人都是作为一种劳动力资源分配给单位的,每个个体都在人生上依附自己所属的那个工作单位,人与工作单位的关系常常是终身制的,流动的难度非常大。

在一个没有流动的社会,一个人除了在他所属的那个单位消耗掉他所有的才华和激情之外,还极有可能忍受长时期的无穷无尽的低能的管理者和鄙俗的同事的折磨,这种折磨的产生可能是因为说错了一句话,表示了一点不同的意见,甚至可能是哪一天穿错了一件衣服打错了一条领带。但是,你无法逃避,因为你不能辞职,不能将自己流动出去,你也无处可去。在这种情形下,一个人,如果他试图避免受到上述折磨,他就必须时刻谨慎,他的言行必须完全符合领导、同事们的心意,以至于有的时候看起来,他活着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博得那些人的好感。

198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建立,人们开始可以自由地选择职业了。人们可以到自己喜欢的地方去,社会也采取了比较宽松的人才管理办法,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知识以及社会的需要去寻找自己认为合适的东西;原有的体制松懈了,人生依附随之解体,社会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宽裕的人才流动的余地。这也是主流文化逐渐变得宽容的由来。多元结构开阔了个人人生选择空间,也开阔了主流文化的心胸和视野。工作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由主宰和被主宰的关系进化为双向选择的关系,这种取向是双方的,他们各自遵循各自的利益原则,工作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地位变成了一种在利益原则上的平等关系,是各自的取与予的需要,不存在恩赐和给予的问题。

这种平等的关系下,个人的尊严和自由才可能获得尊重,个人才有可能生活在一个相对宽松的小环境中,只要他工作努力,就能够得到报酬,获得承认,且只有他工作的一面才属于公司或者单位管辖,他的个人生活和个人喜好只要与他的工作不产生纠葛,工作单位一律无权过问无权指摘。有一部著名的美国电影《费城》,描写一桩有关劳资双方聘用合同的官司纠纷:影片主要人物是一个患有艾滋病的同性恋者,因为性取向暴露被所属公司解聘,之后他以“非法解雇”(歧视同性恋者和歧视艾滋病患者)的罪名将雇用方告上法庭,最终赢得官司的胜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人的人生态度和生活习惯只要不违法即是合法的,它属于个人的权利。

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是大的空间和大的生存环境,单位和部门是小的空间和小的生存环境。对于个人,这两个环境同等重要。在懂得尊重公民人身自由的现代环境中,单身者自然有权利过自己的生活。当然,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还只是一个开始,新旧思想交替、交叉,现代化思维已经启动,但是旧作坊思维、家族意识、独裁观念、小农意识却还没有消失,个性自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重视,但是还远没有达到被主流文化全盘保护的境地。眼前,人们所获得的松弛只是旧的思想体制破裂的结果而不是新的思想体制建立的结果--关于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所认识。

·企业亚文化

企业文化包括了一组对立统一的基本生存样态:企业主文化与企业亚文化。它们可能同步生成,也可能不同步生成。各类具体的企业文化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和适宜的文化气候下才能形成。

从文化主体对企业文化选择和倾向性上看,非决策层行为主体容易选择、接受、奉行和建设企业亚文化(尤其当企业决策层充当不开明的角色、与非决策层形成明显的文化隔阂、冲突时),因而,企业亚文化可能是非当权者文化,是下级或下属文化,是民间文化,是富有反抗性的文化。当然,在决策层中所形成的官官相护,以及企业所出现的“任人唯亲”现象,从概念归属上看也属于企业亚文化的范畴。

从文化体层次阶段来看,企业亚文化是企业总体主文化的次级文化。这是由于组织分层设立各种机构,各层次机构均具有其特定的业务、职责、权限,各层次机构人员的组成情况也不同,故会出现有着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的次级文化,但在总体上保持与企业主文化一致的前提下,并不妨碍企业文化的贯彻与落实。如部门文化、子系统文化、车间班组文化等等都属于次级文化。

从文化体的组织性质来看,企业亚文化又可以称作是企业总体文化的非正式组织文化。所谓的非正式组织文化就是非制度性群体文化。就一个社会而言,所谓非制度性群体,指的是一种不符合社会规范文化的群体。这种小群体一般都不是按照社会合法文化规范组织起来,它的形成主要是为了追求一种思想感情的满足。由于大规模群体、制度性群体的目标主要是非个人性的,通常会限制个人需求和情感上的满足。因此,为了弥补这种不足,为了寻求更多的个人满足,就在上下级之间或同级朋友之间互动,建立起友情,非制度群体便应运而生,并且滋生出一种同类的文化意识。这种非正式组织文化有的产生于一定的组织形式,如俱乐部文化、派别文化、“沙龙”文化、“哥儿们”文化等等;有的甚至并没有特定的组织形式,只是一些同病相怜、志趣相投的人不约而同地走在一起而形成的相同的文化形式

亚文化是什么?

看来,现在是已经到了最后清点自己财富的 时候了,但什么才是他的财富呢?这是卡欣不懂的东西,但要写一部带有总结性的小说,对此,卡欣却是一清二楚的,而一个不懂得自己价值的人是不会去写一部自传的,并且,撰写自传也是一个小说家自己所不懂的东西。卡欣只清楚自己的人生体验,只清楚自己从经验中学会的人生经验,哲学还是他所不懂的东西。

你很想立刻起身回到自己代房间,别与 父亲在这 种僵死的的气氛中拥护着无法沟通的隔阂的痛苦,一同滚进 无力自拔的悲凉的深渊。但是你很清楚当自己走出这间房厅时,松驰 懒散的背影将给老人留下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你们一同走了很长一段路,对于他的一 切你不想再去费神,因为你很清楚,即使对他的过去有所了解,也不 会有什么结局,相反倒是多添了一桩麻烦的事。

在这座拥挤的城市里,每个人似乎都很 懂得怎样把自己的思想和表情完全分割开来,在人群中竭力表现出头 脑单纯没有任何欲望,宁可把自己的思想、欲望及喜怒哀乐统统归缩 到孤独幻想的硬壳里去付诸实现。

《花园的心脏》

渐渐地,意图上的迷雾开始驱除了,然而,此时此刻,宁静却仍然没有降临。形式是读者眼睛里的价值,但究竟什么才是他们所需要的价值呢?作为作者的卡欣,这些年来他始终都只是一个作者,而且,也仅仅只是一个作者,这就妨碍了卡欣迈出更大的一步,从而使他最终也没能逾越过存在与价值的结合--这一堵解脱悲剧之关键的墙,从而极易成为一个偶然性世界里的奴隶。

十三

据说,有一次卡欣在南京喝醉了酒,便对南 京的朋友吐出了真情,他说他还是喜欢巴尔扎克,喜欢雨果,还有许多古典作家,这是他进入亚文化圈之后唯一的一次公开谈论出来的名字。

卡欣真的喜欢加西亚·马尔克斯、乔伊斯吗 ?真的喜欢毛泽东吗?当一个人无法公开说出他心目中的价值的时候,这总是一种痛苦,无论这种放弃谈论的权力是由于爱,或由于敬仰某个可敬的人而自愿遭到的禁止,事实上,压抑总还是存在着的。尽管这种压抑的后果可能会以承认自己的无知,从而更加敬仰那个可敬的人而宣告结束。但是,压抑总是一种压抑。或许,这种压抑表面上能以鞭策人加倍地读书、更加勤 奋地工作而产生价值,但在这同时,为了这种价值的存在,事实上,也就把这个人的真正的价值--人的本能感觉、真实的欲望、人的个性、人的独立判断力一起葬送了。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自卑,是因为丧失自 我灵魂从而仰慕他人的存在而引起的,这种自卑是一种致命的疾病,这样的人事实上也是无法自救的,这样的人是大众,他们始终都需要着他们的导师。还有一种自卑的人,他们却有相当的个性,也有创造力,引起他们产生自卑的原因,只是在于他们正生活在一个文化馈乏、丧失灵魂的时代,象这样的一些人,事实上,他们也是能够自救的,也应该去实施自我拯救的!只要他们能够摆脱时代加在他们身上的非理性,只要他们能够依靠心灵所产生的直接力量、理性的力量便能摆脱自卑所产生的悲剧,而真正的悲剧也正是属于他们,由上述第一种所产生的自卑,不过是大众的喜剧。

如果我们现在回忆一下契可夫,也许对卡欣 的悲剧会有一种形像上的了解。当契可夫事实上已成为一个举世公认的伟大小说家时,他依然无法相信这是事实。起先托尔斯泰还以为这是契可夫的谦虚,后来等发现契可夫真的不知道自己的真正价值时,托尔斯泰被惹火了,开始大骂契可夫这是在自我毁灭。

为什么契可夫会如此地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呢 ?而一个不知道自己价值的人,这样的人也是无法真正将他的价值提高到人性的最高度的。只要想一想契可夫将他的伟大作品只说成是“为了反庸俗”而作,他最恨的就是“庸俗”这种苍白的思想,从中我们便可知其受自卑之害之深了。而契可夫的悲剧是只能从他的青年时期里去寻找根源的,因为他曾是“契可昂泰”,一个只写写滑稽作品的人。

利用这个故事,我并不是在用一个隐喻评介 卡欣的价值,我只是取其说明性,用它来说明当一个人的价值与他的存在相脱离时,便会产生一个怎样悲剧性的命运。

如果说卡欣的悲剧,在于他的存在与价值的 脱离,在于他不知道自己的真正价值,然而,事实上,他的价值还是存在的,只不过这种存在由于无法获得及时的价值肯定,从而成为了一种极其脆弱、空虚的东西,仅仅只成为了一个卑微者的财富,且极易在社会、时代的狂滔巨浪中遭到摧残与毁灭。那么,还有一种人的悲剧呢?这种人的悲剧也是在于他们的存在与价值的分离,即是说,那些始终都认为自己是极其伟大的人,总是许诺要为他人、要为时代、全人类负责,然而,事实上,他们又承担不起!这样的人的悲剧性又是属于哪一种呢?

经济危机的影响 篇2

自教育产生以来, 就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发展教育对改革生产技术、促进生产发展起到明显的作用;而发展经济则能够提供更多的教育经费、更先进的教育设备和器材。教育的产生相应伴随着教育技术的产生, 在古代人类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时代, 人们就学会打结计数, 更漏计时等等, 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 而发展到近现代时期, 教育得到极力改革, 使得大部分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完成了历史性的一次改革蜕变。再发展到后来图片、幻灯、影像等现代教育技术陆续进入教育领域, 对传统教育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促使人们对现代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给予高度重视。所谓现代教育, 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 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然而, 社会经济只要还是自由市场经济体系就都存在经济周期, 都会有发生经济危机的危险。经济危机是指经济系统没有产生足够的消费价值, 也就是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有的学者把经济危机分为被动型危机与主动型危机两种类型。所谓被动型经济危机, 是指该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经济的严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进而演化为经济危机的情况。如果危机的性质属于这种被动型的, 很难认为这种货币在危机之后还会回升, 危机过程实际上是对该国货币价值重新寻求和确认的过程。主动型危机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政策行为的结果。危机的产生完全在管理当局的预料之中, 危机或经济衰退可以视作为改革的机会成本。

2 经济危机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2008以来的这场经济危机席卷全球, 全世界各行各业广受波及, 教育行业也不例外。教育的发展受两类规律的支配:一是教育本身的规律;二是教育之外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市场的规律。在社会转型期间, 这种外部规律的决定力量常常比教育自身规律的支配力量强大。

收入水平的降低和就业岗位的减少是历次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当前这场愈演愈烈的全球经济危机对现代教育产生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 经济危机的严峻形势使人们对投资消费均失去信心, 首先会使得家庭支付学费的能力降低;其次现代教育技术必需的网络、计算机等软硬件的投入也受到了抑制。这是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弊端, 但全球经济危机让高科技产品 (尤其是电子产品) 价钱更为低廉, 若用“主动型危机”的价值衡量, 这正是更利于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大好时机。我们可以用更少的资金付出获得更多的现代教育所需的软硬件设施。在危机中采取此项措施, 能够在拉动需求推动投资的同时, 对教育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换代。据世界电子业界知名调研机构Gartner的统计显示, 中国的电脑产量占据了全球的一半, 即全球每两台电脑就有一台是中国生产的, 但其中大部分出口境外, 国内市场消化较少。我国现代教育基础设施投入相比国外还远远不够由此可见一斑。当今所处的经济危机时代正是机遇中寻求发展的大好时机。

另一方面, 由于经济不景气, 就业压力和工作形势更加严峻, 提高全民知识文化素质, 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正是顺势而为。随着我国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明程度的增强, 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面对严峻地就业压力, 一方面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延缓了各级毕业生的就业, 起到了蓄水池的作用, 并且能直接或间接地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就业岗位的减少使得人们参与高等教育的机会成本降低, 在无法获得满意的工作待遇的情况下, 人们就会选择继续接受教育以获取技能和推迟就业时间。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 在校生选择继续深造, 为未来经济回暖后更好的工作就业做准备;而已经工作的毕业生们选择重回校园则是在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 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 以便能更好发挥作用, 回报社会。

从这两个方面可以推断出经济危机对现代教育两个完全相反的影响, 至少在短期内, 经济的衰退不会对现代教育的规模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并且有资料显示经济危机形势下快速消费、医疗器械、水电煤、教育、电信、国家投资建设等6个行业是被评价为“近期情况还比较好”的景气行业, 其中就包括了教育业, 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以上结论。

3 经济危机是发展现代教育的大好时机

教育行业成为经济危机中少有的“景气”行业, 经济危机到来的同时也是发展现代教育的大好时机。虽然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业等属于不景气行业, 但教育行业不属于新兴行业, 而是传统强势行业, 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波动较小。如何结合我国特殊国情在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发展好现代教育是当前的首要问题。

在经济危机时期, 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所需的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等设施不失为上策。虽然教育的投入不会在短期有明显的经济表现, 但在未来必会得到丰厚的回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过“教育是中国最短的一块木板”, 从木桶原理上讲这限制了中国整体的发展。而克林顿被誉为教育总统, 在职期间对于教育的投入也是十分巨大的, 曾以总统的名义号召全国进行从人人享有教育向人人享有优质教育迈进的国家教育行动, 提出“将信息时代的威力带入我们的学校, 到2000年为止, 所有教室和图书馆都要连接到网络。”我国强调科技兴国, 教育为本,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我国政府制订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 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教育业, 尤其是对信息技术依赖度较大的现代教育, 也包括在该计划中, 因此, 完全可以借此机会以只争朝夕的态度奋起直追。

总之, 经济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并非坏事, 一方面经济危机抑制了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的迅猛发展, 让我们意识到现代教育的发展并不是漫无规律, 它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阻力, 在信息化膨胀的今天为我们冷静的思考提供了空间, 能更全面的思索未来之路;另一方面在危机当中应该总结自己的弊端, 勇于创新, 顺势而起, 积极寻求发展, 不要墨守成规。从长远看, 利用政策及时调整教育的定位、教学方法、监管策略等, 对保证现代教育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转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们应在集思广益努力更好地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 也要戒骄戒躁, 保持清醒的头脑, 按照客观规律发展现代教育事业。

摘要:经济危机席卷全球, 至今仍然余波未平。全世界各行各业广受波及, 教育行业也不例外, 为此我国政府制定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在经济危机中, 顺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利用政策及时调整教育的定位、教学方法等, 对保证现代教育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转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经济危机,现代教育,经济刺激计划

参考文献

[1]萨缪尔逊, 等.经济学[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6.

[2]孔祥林, 等.现代教育技术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9.

经济影响与被影响的经济 篇3

中国经济对日本经济的依赖度在不断下降,

而日本经济对中国经济的依赖度在不断上升

中日邦交正常化30多年来,在一波三折的中日关系中,两国的经贸关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民间交往和人员交流也逐渐增加,现在平均每天有1万多人往来于中日之间。改革开放以来,日本一直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主要直接投资国,同时又是中国政府间资金合作的主要伙伴。

到2003年为止,日本是我国连续11年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4年以后,欧盟和美国分别上升为中国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而日本下降为第三大贸易伙伴,相反,中国(含香港)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尽管位次发生变化,但相互间仍然是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双边贸易总额仍在持续上升,2005年中日贸易高达1844.5亿美元,同比增长9.9%。2005年1-6月中日贸易总额达962.1亿美元,同比增长11%。

日本是中国的重要投资国,对华直接投资势头良好。2005年我国引进外资金额为603亿美元,同比为0.5%的负增长,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达65.3亿美元,为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2.1倍,同比增长高达19.8%。截止2006年6月,日本累计对华直接投资超过560亿美元,占我国引进外资总量的8.5%,超过欧盟25国对华累计直接投资的总和。2006年1-6月,日本对华投资虽有所减速,但仍达到22.4亿美元,占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15%。

从1979年到现在,对华日元贷款累计总额已超过三万亿日元,约占中国接受外国政府贷款总额的一半左右。改革开放初期,在我国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日元贷款发挥了积极作用。日元贷款一方面支援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经济建设,增进了国民感情;另一方面也为日本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更多机会,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合作。但是,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日本对华日元贷款已经大幅度下降,年度投资额已经从2000年的2144亿日元,降至2004年的859亿日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小。

综观30多年来的中日双边经贸合作的历史,虽然也出现了“东芝事件”、“两商社事件”、日方对华个别农产品设限以及日方抱怨中国相关法律、规章变化无常、对知识产权重视不够、投资环境不稳定等各种摩擦和困难,但主流是好的。

中日之间的经济合作之所以得到健康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中日两国经济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相互间的依存度已达到很高的程度。中日之间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日本经济已经进入成熟阶段,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但缺少资源和市场,劳动力成本、生产成本高;而中国正处于发展和上升阶段,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和相对比较丰富的资源,特别是拥有广阔的市场,但缺少资金和技术。中日之间存在着更多的互补性,只是在少数领域存在竞争。从长期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对日本经济的依赖度在不断下降,而日本经济对中国经济的依赖度在不断上升。1996-2005年期间,中日贸易占中国外贸的比重从21.5%下降至13%;而同期日中贸易占日本外贸的比重从8%上升到17%,如果再加上香港其比重超过20%。

想想看,小泉去职后,不论谁当权,敢拿20%的贸易市场和15%的对外投资市场开玩笑吗?

也许是命该如此,后小泉的日本

断不可能采取过分偏离亚洲的路线

日本的特殊地缘,资源的贫乏和市场的狭窄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一个世界大国。即使经济上可行,政治和军事上也不可行。命中注定日本一定要依附于他国,相互依赖的经济利益将日本与其他国家紧紧地拴在一起。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战略伙伴的选择总是在亚洲和欧美之间徘徊。日本的国家战略先是从“脱亚入欧”转向“脱欧返亚”,继而又转为“脱亚入美”,现在“返亚”势头增强,日本的对外贸易区域结构清晰地反映出日本的这种变化。在经济恢复阶段,日本主要从美国进口技术和生产设备,产出主要服务于国内需求,除了朝鲜战争“特需”之外,出口能力十分有限。高速增长时期,则主要是从亚洲和中东地区进口原料、燃料,从美国、欧洲进口技术和机械设备,向亚洲地区出口机械设备,向美国、欧洲出口耐用消费品。如表1所示,高速增长时期对亚洲的出口和进口大致保持在36%至30%之间。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成熟阶段,羽毛逐渐丰满,已经不甘心继续作亚洲的一员,开始采取“脱亚入美”政策,扩大对美、对欧贸易,对亚洲地区出口从1980年的38%下降到1990年的35%,进口从1980年的57%降至1990年的42%。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陷入长期萧条;而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除金融危机的个别年份外,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持续高速增长。为了刺激经济尽快复苏,日本在增加对亚洲地区直接投资的同时,也不断扩大对这一地区的出口。到2004年,对亚洲地区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51.4%,与战前(1934-1936年平均水平)相差无几;而从亚洲地区进口比例竟高达57.9%,远远超过战前水平。这说明,日本从“脱亚入美”转向“美亚并重”,而且在“美亚并重”的总格局下,在经济上更偏重亚洲地区。

历史总在与人们开玩笑,日本身在亚洲,却又不甘心与亚洲为伍,曾经试图脱亚入欧。但是,由于经济上的依赖关系迫使其不得不重返亚洲,这也许是命该如此。基于这一点,后小泉的日本断不可能采取过分偏离亚洲的路线。

在可预见的将来,中日关系

好不到哪去,但也坏不到哪去

中日交往两千多年,有说不完的恩恩怨怨。但总体来看,友好的历史长于兵戎相见。日本孤悬于亚洲大陆之外,四面环海,自古以来便处于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大陆的影响之下,在当时,日本想逾越这个大国几乎是不可能,但又常常不甘心。到了近代,中国国势衰退,日本才有了可乘之机,上演了一场蛇吞象的丑剧,其结果尽人皆知,只能是一败涂地。

虽然历史已经证明,日本军国主义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日本到现在也没有彻底清算其历史。这也正是中国民众反感日本,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深层次原因。一个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历史的国家怎能有资格成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呢。日本善变的文化给中国人的印象是没有是非感,并且在国际交往中惟利是图,毫无原则可言。这与中国人坚持正义,维护公理的理念是截然相反的。

日本做梦都想成为“普通国家”,成为政治大国。但要成为负责任的政治大国,除了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之外,很重要的是参与全球事务、承担国际责任、赢得其他国家的尊敬和信任。这就要求政治家有博大的胸襟和超人的智慧。战后德国迅速成长为欧洲的政治大国,与几代政治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当年西德总理勃兰特在华沙旧犹太人区大街上的一跪轰动世界,赢得了被害者的宽容与世人的尊敬。可惜,日本虽然竭力想成为一个政治大国,却鲜有能够支撑其政治大国地位的政治家。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日本仍旧生活在封闭的唯我独尊的民族保守主义藩篱之中,其整个社会思潮、国民心态和政治家的战略都缺乏一个大国应有的风范。日本的后小泉政权恐怕也难以冲破这种桎梏。

从历史上看,中日两国或者中强-日弱,或者日强-中弱。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基本上是日本人学习的榜样,中国对日本来说就是所要崇尚的“强者”。甲午一役,清军惨败,也让日本彻底放弃了对中国的崇尚。晚清以来,日本人眼里的中国是贫穷和落后的代名词。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不断上升,而日本却陷入长期萧条,此消彼长,使日本对自己相对地位的下降难以忍受。中国的重新崛起,给日本人带来了危机感、恐惧感,甚至还有那么一点民族自卑感。日本人还没有习惯中国的重新崛起和强大,因此它对中国的发展感到无所适从。于是随之而来的就是散布“中国威胁论”或者“中国崩溃论”,企图与其他大国联手遏制中国、诋毁中国。

经济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篇4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机械培优班顾双峰

去年爆发的金融风暴不仅破坏了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高架桥,而且使人们看不到了全球经济的未来,而一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则更是首当其冲,需求下降、订单减少、企业裁员、需求又再减少。全球经济仿佛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泥沼中,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们第一次领略到了社会的竞争,生存的压力!

美国五大投行五去三,剩下的两个也在仓忙中合并了,而美国汽车业巨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则更是在等着政府的救济过日子,这些往日风光的巨头终于是没能挨过这场金融风暴,如果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的是教训与总结的话,丰田汽车跃居世界汽车头把交椅,日本野村证券收购美林绝大部分股份,从他们身上我们发现的更多的是脱身困境的经验与技巧。“困难之中方显英雄本色”,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过硬的素质能力无疑是通往成功的金钥匙!

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约有611万人。而新增就业岗位在200万左右这就意味着有将近三分之二的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我曾经参加过一个企事业招聘会,在一个只招五个人的摊位前排起了一段大约400人的长龙,场面一度还造成了混乱,一个很令人尴尬的情况,大学生这一往日是“高素质,高技能”代名词的群体今天却有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一场对大学生自身形象的变革已经是迫在眉睫了,一刻也不能耽搁了!

其实社会对于人才的追求是从来也不曾停歇的,只不过我们大学

生一次又一次的曲解了社会的意思,并不知道只有专业与复合型人才才是这个社会真正的追求!以我们所学的汽车专业来说,复合型人才将是另一个发展趋势,作为汽车技术人员,不仅需要机械知识,而且需具有造型、设计、外语等基础,还要有美学意识。作为销售人员,要了解保险、金融、公关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作为部门、车间管理人员,还得具备现场指挥、临场应变和沟通组织能力。作为售后服务人员,要成为技术高手、维修高手和社交高手,对整车有透彻的了解,具备与客户交往的技巧,能将事故的影响降低到最低,将蒙受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面对日益艰难的就业环境,对大学生尤其是一般大学的学生各种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与就业相关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大学生如果要想提高自己的就业“含金量”的话,就要在大学几年的学习中,准备好各方面的资源和能力,让自己有一个成功的职业起点,才能成功就业。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

大学生在为自己进行职业定位时,不能抱着完美主义的想法,一开始的要求不能过高,最好是围绕自己的专业(如果你觉得自己不适合本专业,那应该通过培训和继续学习来准备),也不要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或者不要从事自己不适合不擅长的工作,那是没有发展空间的。一定要结果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职业定位。二:掌握相关专业技能

求职中很多行业的企业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大学来说主要就

是专业能力,而非学历。很多的企业在用人方面是很实际的,在综合考虑学历和技能的情况下,对一些操作性强的工作,他们宁肯出低一点的薪水要一些不是高学历的学生。所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把自己的专业技能的提升作为重点来考虑,不断强化自己专业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的含金量。

三:积累社会实践经验

很多公司在招聘都有一条“要有几年的工作应验”,这是现在社会的就业准则,很多公司都希望能招到能马上胜任工作的人。大学生要围绕自己的就业目标来参与目标行业或职业的实践,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这样就能以学生的身份提早踏入社会实践,在毕业之后就有了更为积极有效措施来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四:提升综合素质

虽然学习和专业知识很重要,但社会中需要的是复合人才,职业中更是非常看重情商和逆境商。如果能力太单一,那么职业发展也会很受限制。所以,大学生还需要掌握其他综合能力。如掌握一些工具类的技能,如计算机、外语等。提高自己在人际交往、沟通协作方面的能力。大学生应该通过几年的学习,让自己能真正独立和成熟起来,能通过在学校中参与处理各种关系,参加各种活动来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人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让自己具备自信、谦让、果断、责任心等美德,以良好的形象进入职场。

金融危机的形成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篇5

摘要: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不仅重创了美国脆弱的经济,引起美国股民全部被套,没有新股民入场,也给其他国家经济带来极大的危害。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世界经济已明显放缓,下行风险逐步加大,前景更加不确定。

关键词:金融危机;形成机理;经济效应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次贷危机导致的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在其影响下,全球经济陷入衰退,金融业遇到了空前的危机,一些实力雄厚的银行顷刻间倒塌,各国汇率大幅度波动,企业减产甚至停产。

一、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

(一)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是由于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而引起的,通过大量金融衍生产品把其他金融机构卷入了这次危机,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到整个世界。美国房地产贷款市场大致可分为三类:优质贷款市场、次优级的贷款市场、次级贷款市场。“次级”及“优质级”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为划分界限的。次级按揭贷款是面向信用程度较差、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其他负债较重的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利率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出2~3个百分点,贷款机构的收益也比较高,所以次级贷款对放贷机构来说是一项高回报的业务。但由于次级贷款对借款人的信用要求较优质级贷款低,借款者信用记录较差,逾期还款比例较高,因此次级房贷机构面临的风险也更大。为了转移次级按揭贷款的巨大风险,美国金融界采用了次级贷款证券化的方法,把大量的房地产抵押债券出售给了其他国家。如此多的次级贷款收不回来导致国内投资银行的证券业务、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和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相互交织、风险交叉传递,不断出现逐级放大的连锁危机。

(二)金融危机的根源

仅仅次贷危机还不足以造成美国此前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它的根源更深更广。

1.美联储降息与房地产降温。美国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带来了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繁荣。在利益的刺激下,衍生金融产品泛滥。美联储降息后,房地产市场迅速降温,违约现象频现,直接造成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不足。

2.金融衍生品催化作用。由于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银行发放房屋贷款给还款能力差的个人,这样就把风险层层打包转移给其他金融机构。

3.金融信息披露不充分。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由于激烈的竞争,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发放中,贷款经纪商为增加业务量,获取更大的利润,有意或无意地放松对借款人的调查,并且降低贷款的标准。一些贷款机构或其代理人有意不向借款申请人披露有关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甚至提供虚假借贷信息诱骗申请人借款。当情况发生变化即房价下跌时,这些低收入借款人将无法还清贷款,贷款机构也因此陷入风险之中。

4.政府监管不力。由于政府忽视信贷风险的控制,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超越了金融监管的范围。监管机构对金融衍生品的评估与监督责任完全放手给私人证券评级机构,给其留下了太多的操作空间,这对金融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全球经济失衡。美国在金融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引起全球流动性约束不对称,其资本市场泡沫产生的财富效应而导致了美国的过度消费造成全球经济失衡。当经济失衡超出了各国经济的承受范围,全球性危机不可避免。

二、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

由于世界金融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金融创新不断产生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一国发生金融危机会引起他国和地区金融市场不稳定乃至危机,直至全球的金融安全、金融稳定。

(一)国际贸易传导

一国发生金融危机可以通过国际贸易途径,导致与其有直接或间接贸易关系的国家面临经济状况恶化,进而引发他国的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首先,美元的贬值降低了其他国家出口商品的竞争力,特别是与美国出口商品构成同质性竞争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其次,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经济衰退直接降低其进口需求,其他国家出口放缓。

(二)金融机构传导

在金融衍生产品发展迅速和金融机构全球化趋势下,金融机构间复杂的资金联系也会导致金融危机在国际间的传导。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与美国金融联系最为紧密的欧洲更是首当其冲。英国、荷兰、瑞士等国的大型金融机构频频告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提出破产申请以后,法国巴黎银行、德国工业银行以及瑞联银行等多家欧洲银行由于参与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相关证券的投资而遭到巨大财务损失。其中,次贷衍生产品本身带来的金融机构间的资金联系,增大了金融危机通过金融机构传导的几率。

(三)预期传导

预期传导机制指的`是,即使国家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贸易、金融联系,金融危机也会产生传导效应。因为一个国家发生危机,会影响到另一些类似国家的市场预期,进而影响到投机者的信心与预期,导致投机者行为对这些国家的货币冲击,最终形成金融危机的蔓延与扩散。一国发生金融危机后,投资者会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重估所投资该国的风险,据此会改变自己的资产组合,导致金融危机在国际间的传导。

(四)国际资本流动传导

金融危机会导致国际资本流动性加大。如果流动性冲击过大,一国发生的危机使投资者在尚未受到危机影响的国家出售他们持有的资产,从而引发该国金融市场的动荡。这一过程也将导致金融危机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传导。一国的危机还会减少市场参与者的流动性,迫使投资者重新安排他们的资产组合,以满足利润、监管和流动性方面的要求。

也谈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篇6

美国次贷危机已经通过信用体系的`连锁反应演变为一场金融危机,严重损害了美国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稳定性.本文重点从金融市场和出口贸易方面分析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而提出为应对此次金融危机,中国所采取相应措施.

作 者:刘东煌  作者单位:福建宁德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352100 刊 名:现代商业 英文刊名:MODERN BUSINESS 年,卷(期): “”(4) 分类号:F8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国经济   影响  

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篇7

一、欧债危机的起因

欧债危机的源头要追溯到1999年欧元的诞生,当时欧元的出现虽然是货币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同时也埋下了两点隐患:一是虽然欧元区实行了统一的货币,但欧元区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二是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使得欧洲央行长期奉行保守的货币政策。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长期保守的货币政策使得欧元区一些国家为了本国更快的经济发展动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大肆举债。虽然欧盟对各成员国有赤字水平不能超过3%和公共债务水平不能超过60%的要求,但由于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一些国家的赤字及债务水平长期超过要求的上限,为之后欧债危机创造了条件。

上图显示,希腊加入欧元区后债务水平及赤字水平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中,特别是在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出现了急速增长。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采取了货币与财政双宽松的刺激政策。这在一定时期内有效地抑制了全球经济下滑。但与此同时,由于大规模举债,各国政府的债务负担大大提高,特别是对欧洲一些由于人口结构等因素本来就债台高筑的国家更是雪上加霜。

二、欧债危机的爆发及对我国的影响

2009年12月11日,希腊政府披露其公共债务高达3000亿欧元,比之前公布的结果更为严重。受此影响,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集体下调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由此点燃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导火索。从希腊到爱尔兰,从意大利到西班牙,欧元区经济体的巨额债务问题,就像慢性发展的恶性“肿瘤”,侵蚀着尚未全面复苏的全球经济。2010年4月,标普将希腊债券评级降至垃圾级,欧债危机全面爆发。危机爆发后,欧元对美元在两个月内从1.37下跌至1.1876的低位,纳斯达克下跌近20%,全球股市都经历了一轮暴跌,这主要是由于各国银行持有大量“欧猪五国”的债券,如果出现债务违约,则各国银行将损失惨重。中国的上证指数也从3000点之上跌至2600点左右,并开启了漫长的熊市,虽然之后熊市的原因主要出自国内,但欧债危机的爆发无疑打击了市场信心,并成为之后熊市的导火索。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宏观上对中欧贸易的影响。欧债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进出口贸易上。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三大马车之一的出口贸易,在欧债危机发生后遭受到两方面的打击。一方面是债务危机发生后,欧盟各国为了缩减债务规模,实行减小开支的财政紧缩政策,这导致了欧洲市场整体需求的减弱,直接导致我国出口订单减少;另一方面是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国际资本大量逃离欧元区,导致欧元大幅贬值,人民币被动升值,这在无形中减少了我国出口商品的利润,削弱了我国出口商品的成本优势。另外,随着欧债危机的深化,欧洲各国失业率上升,特别是希腊等当事国家,甚至达到了50%以上,这使得各国急于收回制造业优势,有鉴于欧元统一的货币,无法大幅贬值本币增加优势,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的趋势,进一步打击我国出口贸易,而欧盟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及第二大贸易顺差来源。据海关统计,2011年1-6月,我国对欧盟出口增幅为16.9%,比同期全国出口整体增幅低7.1个百分点,与2008年金融危机后较长时期我对欧盟出口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形成鲜明对照。对欧盟出口占我对外出口总额的比重出现下降,上半年为18.8%,较上年同期减少1.2个百分点。从国别情况看,我国对欧盟的前六大出口市场———德国、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出口额合计占同期对欧盟出口总额的74.1%,较2010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

二是微观上对出口企业的影响。欧债危机对微观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部分出口企业上。多数中国企业还不具备在欧盟这一成熟市场开展大规模投资经营的能力,勉强进入,最终可能大败而归。中国企业集中大量进入欧洲,特别是个别企业不计成本收购欧方高端技术的行为,引起欧方的警觉,欧盟政客和舆论针对我国的投资保护主义言论时有出现(如近期的光伏企业事件)。欧债引发了欧元贬值,我国的中小个体企业近乎无利可图。据针对东部沿海地区出口企业的压力测试显示,人民币对欧元在短期内升值3%,相关企业利润下降最多可达50%。对于内地以出口导向的生产制造企业,特别是对平均利润只有3%-5%的传统纺织产品出口企业来说,长期低利润或零利润运行无疑会加剧生存危机。

三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欧债危机对实体经济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随着欧债危机的加剧,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患上了“唯欧债危机预期马首是瞻”的症状。而且这一症状正变得愈发明显。以原油期货为例,国际油价在2011年l2月8日欧洲央行弱于预期的措施和表态后大跌3%左右。考虑到目前解决欧债危机没有快速的解决方法,原油、贵金属及工业金属等价格对未来仍将对欧洲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欧债危机之所以能够主导大宗商品市场走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能对全球经济基本面产生决定性影响。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对于大宗商品需求非常旺盛。另一方面,我国又是一个人均资源较少的国家,因此对大宗商品的进口需求非常大。欧债危机后大宗商品对欧洲高度的敏感性使得其走出大涨大跌的震荡格局,这使得我国实体企业很难把握进口商品的价格走势以控制库存及进货时机。

三、欧债危机的未来及对我国的影响

欧债危机的根源在于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与不统一的财政政策的矛盾,如果这个矛盾不予解决,欧债危机永远不可能根除。那么欧债危机目前看来有两条最终道路可走:

一是统一财政政策。这条道路的结局是最好的,但路途是最艰难的。由于财政政策涉及国家主权,这必然会导致各国的抵制。如果各国心照不宣的话,那么在欧元建立的同时,统一的财政政策就已经提上议程,也不会到爆发危机后才被提出。欧债危机已经持续两年,当事国家如希腊财政上已经捉襟见肘,失业率高企,如此境况都无法加快问题解决,而是一拖再拖。当然,统一的财政政策议题不但在当事国方面受到阻碍,在欧元区轴心的德法也有强大的阻力,特别是德国。统一的财政政策之前先行的可能是统一的债券,由于统一债券的担保国是欧元区各国,而其中信用最高的莫过于德国。如果发行统一债券,德国相当于被降低了信用等级,导致其融资成本提高,德国国会和民众很难同意这种情况发生。因此这第一条道路各国需要付出的是:德国融资成本的提高,竞争力的下降,由于德法在欧元区的话语权较大,因此财政统一后其在所谓“主权”上的损失较小;而希腊等国由于在欧元区没有什么话语权,因此可以说在财政统一后基本丧失了独立的财政权这项主权,但其得到了更低的融资成本,将大幅缓解当前国内的经济形势。

二是欧元解体,各国重新使用各自本币。由于该情况将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各国都在努力避免此种情况发生。危机爆发之前欧洲银行业信贷扩张非常疯狂,致使其经营风险不断加大,其总资产与核心资本的比例甚至超过受次贷冲击的美国同行。由此,欧洲银行业的健康与主权债务的解决直接相关,欧洲主权债的主要债权人是欧洲的各大银行,美国银行也对欧洲主权债衍生产品拥有大量的敞口。如果这些主权债务发生违约,首先会使得本国的银行业遭受损失,而这些银行本身又发行了很多债务,这些债务也会被市场认为是有违约风险的,而这些银行的债务本身被很多其他的银行持有。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都在做应对欧元解体的准备,其对欧元区主权债务,包括银行的风险敞口比危机爆发前已经大幅减少。因此欧元解体的影响将不会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来的大,届时全球经济可能会在短期衰退后继续复苏的道路。

而对于我国来说,最希望看到的是第一种情况,即欧元区形成统一的财政政策,欧元区摆脱解体的命运,但同时也要提防欧元区解体的风险。且就笔者看来,欧元区更可能走向解体的道路。目前欧盟一直无法达成统一财政的共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只会导致欧债当事国家经济及政治现况的持续恶化,失业率的攀升以及经济的衰退将会造成政治的动荡,导致国内局势的不稳定。从各类罢工游行的盛行中就可看出,民众对政府解决危机的能力表示怀疑,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心中的不信任感将越发膨胀。最终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欧元区各国还在为各自的权益争夺时,危机当事国受到国民的压力被迫退出欧元区,最终连锁反应导致欧元解体。

为应对欧元解体可能发生的情况,我国应该做好以下两点:

一是加速国内经济结构调整,通过努力扩大内需来应对外需下降的不利冲击。欧元解体后,欧洲各国通过本币的贬值提高自身制造业的竞争力,这会严重影响我国制造业的出口,因此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是必须的,而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为我国经济的结构转型再次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我们应抓住这一机会进行增长模式的调整。

奥运经济对北京经济结构的影响 篇8

[关键词] 奥运经济 产业结构 绿色奥运 人文奥运 科技奥运

盼望着,盼望着,2008年奥运会渐行渐近。雅典奥运会圣火已熄,北京奥运会圣火正待点燃。备战奥运,征战北京成为新一轮的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唱响了全球人民心声。锣鼓震天,世人瞩目北京2008。

雅典奥运会举办非常成功,并且赢利。北京奥运会将如何举办,能否赢利,奥运经济对北京经济与产业结构会有什么影响,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体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关系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是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当我们从历史学、社会学和未来学的角度去审视体育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的时候,就必须考察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这一客观背景。因为,体育与现代社会的广阔背景交织在一起,涉及到不同领域的各种因素,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层次的意义。

1.纵观中国社会的变化,体育正在悄然变更着价值观

随着人口结构、文化教育结构、家庭结构等社会结构的演进,体育价值观呈现出健身价值、文化教育价值、休闲娱乐价值、目标达成和自我价值实现等多层次、多元化体育价值观体系。在多元化体育价值观体系中,正在由过去单纯的把体育作为健身手段向把体育作为生活内容转化,即由体育手段论向体育目的内容论转化。这种转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使人成为参与体育活动的主体。

2.体育也在逐渐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大大增加了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如何善度闲暇已成为社会问题。体育作为一种积极的闲暇活动形式,越来越成为社会闲暇文化的需要。体育活动是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感情交流的重要场合,它以扩展生活空间的形式调节人们的生理和生活方式,人们在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中获得运动欲望的满足感,人际社会关系的调和感,目标达成的自我价值实现感和形体健壮的美感。逐渐把体育作为生活当中的重要内容使其经常化、普遍化,体育健身形式和内容多样化、趣味化,大型体育健身比赛活动规范化、制度化,使人们在享受体育愉悦的同时,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3.体育产业的发展对社会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1)体育产业逐渐成为朝阳产业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变迁的2个重要标志是社会产业结构和社会就业结构的转变。体育作为第三产业,随着中国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已成为朝阳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从表可以看出,中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由1952年的9.1%增加到2000年的26.9%,从属于第三产业的体育产业随着大众体育的迅速发展,给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全面实施,国家加大对体育的投入,从而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随着社会产业结构和社会就业结构的转变,休闲娱乐体育消费、生态体育消费和保健康复体育消费将成为新世纪体育消费的重要内容,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人们的体育需求,而且还增加就业人口,拉动内需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竞技体育向着产业化、商业化趋发展

隨着社会的发展,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成为现代体育的重要内容。竞技体育的社会化、深受人们喜爱的程度以及市场经济的导向使得竞技体育向产业化、商业化方向发展。竞技体育不再是为了单纯追求丰富文化生活和民族利益为惟一目的的活动,而更多的是通过竞技体育的运作在满足人们欣赏体育技艺表演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追求其经济价值和商业价值,举办大型的体育比赛对于举办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都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影响。竞技体育在为社会创造经济价值时,同样也为竞技体育参与者创造着经济价值,运动员的职业化和竞技体育的商业运作,为运动员和教练员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这种经济价值又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各种竞技运动的角逐,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运动技术的提高。这种趋势给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动力,增强了竞技体育自身的造血功能和发展能力。由于社会投入和体育自身产业收入比例的增加,从而扩大了体育的规模和社会影响,使竞技体育更趋社会化。新世纪随着人们对体育需求的增加和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体育产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对于扩大就业率和促进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

(3)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协调发展必将促进社会文明

新世纪带给我们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社会在转型,体育在发展,人们的体育观念、运动行为和体育生活方式正经历划时代的除旧布新的嬗变过程。关注生命重视人的价值,把人置于体育发展的中心是新世纪体育发展的必然选择。2008年北京奥运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它将极大地促进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发展,同时,对于城市环境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和城市信息化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人口素质对于提高生产力和综合国力至关重要,只有整个民族素质提高,才能形成现代文明的主体,才能产生智力和人力资源的相应优势,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才能有基本保证和真正动力。体育运动对于提高人的素质具有积极作用,以扩大体育人口为目标的大众体育将成为现代体育发展的潮流,它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促进社会文明具有重要作用。

二、奥运经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是中国2008奥运会的主题。北京市在承办奥运会时,将围绕这三种理念,实施场馆建设、城市规划和商业开发,由此带动环保、科技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产业结构。

1.奥运对第一产业的影响

北京市第一产业的特征是城郊型农业,其核心目标是为城市居民的菜篮子提供充足的产品,并为改善和美化城市生态环境提供绿色屏障。首先,第一产业解决的是人们菜篮子的问题,奥运召开时,参赛者、观众、记者等等大批的涌入北京,如果农业发展不好,农产品的质量不够高,品种不够丰富,运动员、观众等的饮食成本就会增加,却得不到期望的饮食效果,当然会影响奥运的顺利召开。其次,第一产业是为第二产业提供原料和市场,从资源供给方面推动第二产业的发展,奥运的召开将会直接带动第二产业的发展,进而要求第一产业必须能够提供充足的原材料。所以,2008年的奥运会表面看来对第一产业的影响不大,实际上却间接的为第一产业的发展、升级提供了契机,第一产业产品的市场将会增大,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会提高,北京市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实现第一产业的优化升级。然而受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限制,现代农业靠常规发展不可能实现持续增长,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调整内部结构。北京市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农业又是耗水大户,为了保证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用水需求争取在5年~7年内全面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并争取在奥运会召开之前完成京郊农业立体化,并逐步向全方位生态农业转换。

2.奥运对第二产业的影响

为了迎接奥运会召开,北京市将投入大规模资金用于场馆、城市道路、交通、能源、环境等设施的建设,显而易见,大会将为工业和建筑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如果按北京市承办奥运会新增投资2800亿元人民币,且每10万元投资新增1个就业机会计算,则这届奥运会将产生280万个就业机会。

(1)绿色奥运与第二产业

出席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的委员叶文虎介绍说:北京市70%以上的环境污染是与能源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而北京目前能源年消费总量已超过3800万t标煤,位居全国第二,近几年一直以415%的速度递增。北京市目前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在40%左右,煤炭使用效率低,与城市现代化和实现绿色奥运的愿望不大协调。据权威部门检测分析,煤炭燃烧中释放出的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碳及氮氧化合物是北京大气污染的直接原因。因此减少煤炭用量,而代之以天然气,将有效降低二氧化碳和悬浮颗粒物的产生。所以北京抓住“绿色奥运”的契机,转换能源结构,大力实现产业的生态化。

在第二产业中,工业是北京市能源消费最多的部门,九五期间工业部门的终端能源消费量,占全市能源终端消费量的60%左右。而且其中的80%左右又都集中在5個能耗行业中,特别是钢铁行业。假设钢铁行业的增加值在工业部门中的比重降低一个百分点,并且将其转化为电子通讯业的增加值,那么这百分之一的行业结构变化每年将节约能源41万t标煤,其节能和减排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所以在今后5年内,北京市应将工业部门作为推行结构调整、节约能源的重点领域,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压缩能耗高的传统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中要发展先进节能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在传统行业中,引入节能与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高新设备;在现代企业中,继续有重点地更新与改造通用耗能设备。

(2)科技奥运与第二产业

奥运会已逐渐成为举办国高科技的一个巨大展示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响亮地提出了科技奥运的口号,并制定了科技行动计划,采用进科技手段解决北京市的环境问题;全面开发和应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确保2008年前在北京建成四通八达的快速交通网络;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成果,在数字新闻信息系统、智能化比赛管理系统和信息安全系统上,建设数字奥运的标志性工程;着力研究开发医疗保健服务系统、体育器材及科学训练配套技术以及兴奋剂检测技术。估计2008年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将达到45%以上,成为北京经济中最重要的一个增长点。

3.奥运对第三产业的影响

“退二进三”是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必然选择,但这一战略措施能否有效实施,关键在于“退有理由,进有空间”。北京市的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逐步从第二产业中退出来,同时也将客观上为第三产业的企业提供必要的生存空间和后续发展的可能。服务业等各行业在营销方式、服务技术、经营理念、经营业态等方面将逐步与国际接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将得到优化升级。由于第三产业涉及的范围很广,在此我们仅从旅游业、保险、交通等几个方面论述奥运对第三产业的影响。

(1)人文奥运与第三产业

①旅游业

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史的东方古国,而北京市作为奥运会的主办城市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年建都史,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历史名城。北京市已经把旅游业列为重点发展的行业,并希望十五期间成为支柱性行业,但是近10年来尽管每年接待的外国游客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增幅却呈减缓之势。显然,如果没有新的题材来拉动新的需求,旅游业要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将有很大的难度。奥运会历来对主办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北京举办奥运会这种作用会更大。根据北京市旅游局的规划,到2020年北京市的旅游产品将更加丰富,观光旅游、会展旅游、度假旅游、文化旅游、娱乐旅游将成为北京旅游产品的五大支柱,旅游环境也将得到大力的改善。

②保险业

北京奥运会2800亿元的投资计划会形成的巨大保险市场。按照北京奥运整体规划,第一阶段是准备工作。在北京奥运会的准备阶段,所有为奥运会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都需要投保建筑安装工程险。在工程完工后,建筑物还需要投保财产险。第二个阶段是奥运会的比赛期间,保险规模也是异常庞大。按照国际惯例,奥运保险多由举办国实力最强的保险公司承保,而国外公司则以强大的实力和优越的品牌参与竞争。所以,对于我国保险业来说,奥运既是一个机遇同时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整个保险产业必须不断的走向规范化,与国际接轨。

③交通业

从奥运会组委会了解到,到2008年将大大改善或提高包括公共交通在内的交通承运量及运营速度。城市轨道建设有助于推动北京市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快速轨道交通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产业在城市不同区位上的配置格局,经济资源分配将更加趋向合理化。2008年我们为世界奉上一届成功的奥运会的同时,也会收获一个繁荣美丽的北京城。

(2)科技奥运与第三产业

从对北京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效益的供给因素分解。我们可以知道1978年~2003年,北京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第三产业最高,为53.6%,三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以技术进步贡献率最高,为51.4%。北京这一时期技术进步贡献率已远远超过劳动和资本的贡献率,证明北京这一时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

三、北京产业结构调整

北京市2002年~2008年各部门产出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由于产业间发展的相互依赖性,各部门产出占总产出的比例不会发生过大变化;

第二、受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直接和间接拉动,与奥运会的举办和筹备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发展将更为迅速,如体育产业,房地产业,计算机及仪器依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电力和热力,燃气,水的生产供应业,彩选业等,这些也是未来几年,应重点发展的行业。而受需求直接和间接拉动相对较小的产业的发展将会相对缓慢,如农业轻工业,金融保险业、建筑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既有2008年奥运的因素,也有北京市产业发展方向的因素,如虽然建筑业仍是申奥期间的一项重点工程,在总产出中所占的比例仍然较高,但国家和北京市为了控制基本建设投资过热的势头,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因而总体上看,建筑业产出的总产出中的比例将有所下降。

北京作为首都,经济是外向型的,同时对外依赖程度也很高。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既是举修全市之力也是举国之力,办好奥运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这样北京成为一个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大进大出的地区,相对于北京来讲,产业结构的调整空间较大。北京市一定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搞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好特色产业和优势行业,坚决淘汰落后产业和不适宜发展的行业,部分行业可以通过大进或大出保持供需平衡。

四、结语

奥运作为一个多元化的助推器,它必将推动北京乃至中国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而中国将会报以世界更大的惊喜。

参考文献:

[1]刘淇:北京奥运经济研究,北京出版社2003

[2]廖明球:经济资源、环境投入产出模型研究,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

[3]廖明秋东朝晖曹永凯:北京奥运经济和经济结构调整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第7期

[4]肖焕禹冉强辉:中国现代社会结构变迁与体育发展走向,中国体育科技2002年(第38卷)第8期

[5]李伟伟余际从:2008奥运会对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影响,资源与产业.2003年8月

上一篇: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北师大版)第一单元测试卷下一篇:优美的毕业感言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