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对经济的影响

2024-07-16

利率对经济的影响(精选12篇)

利率对经济的影响 篇1

引言

当前, 世界各国频繁运用利率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利率政策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求, 进而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 利率政策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萧条时期, 政府可以通过降低利息率, 扩大货币供应, 刺激经济发展。在膨胀时期, 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利息率, 减少货币供应, 抑制经济的恶性发展。合理的利率, 对发挥社会信用和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在2010年12月CPI较上年同期上涨4.6%, 虽然脱离了11月创下的28个月高位, 但仍是居高不下, 2011年2月9日央行再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以调节飙升的物价, 稳定经济。因此, 在此背景下研究本课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利率的分类及调整

本文讲的“利率”即“利息率”, 是相对数。利息率, 就其表现形式来说, 是指在一定时期之内利息额同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 是单位货币在单位时间内的利息水平, 表明利息的多少。

(一) 利率的分类。

利率按照确定方式不同, 分为官方利率、公定利率和市场利率。官方利率又称法定利率, 是指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者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 在不同国家, 该利率内容不完全相同。公定利率是指由金融机构或银行业协会按照协商办法确定的利率, 这种利率标准只适合于参加该协会的金融机构, 利率标准通常介于官定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市场利率是指根据市场资金借贷关系紧张程度所确定的利率。

官方利率往往在利率体系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基准利率是法定利率的一种, 在整个金融市场上和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 起决定性作用, 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 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之一,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融资者衡量融资成本, 投资者计算投资收益, 以及管理层对宏观经济的调控, 客观上都要求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基准利率水平作参考。可以说, 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机制形成的核心。

本文所说的利率指的是官方利率里面的基准利率, 且是名义利率, 没有把通货膨胀率剔除掉。在我国, 以中国人民银行对国家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规定的存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在西方, 一般是以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利率作为基准利率;英国是把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作为基准利率;美国的联邦基准利率是指美国的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 其最主要的是隔夜拆借利率。

(二) 我国的利率调整。

我国从2002年2月21日的1年期存贷款基准金利率调整如图1所示。 (图1) 存款基准金利率从2002年2月21日的1.98%上调到2007年12月21日的4.14%, 除了2006年4月28日调动幅度为0外, 共计8次以0.27%的增幅上调;相应的贷款基准金利率从2002年2月21日的5.31%上调到2007年12月21日的7.47%, 6次以0.27%的增幅上调, 3次以0.18%的增幅上调, 此时期内, 共计上调利率9次。存款基准金利率从2007年12月21日的4.14%到2008年12月23日的2.25%, 除了2008年9月16日的调息幅度为0和2008年11月27日下调幅度为1.08%外, 3次下调幅度为0.27%;相应的贷款基准金利率从2007年12月21日的7.47%到2008年12月23日的5.31%%, 除了2008年11月27日下调幅度为1.08%外, 4次下调幅度为0.27%, 此时期内, 共计下调利率5次。存款基准金利率从2008年12月23日的2.25%到2011年2月9日的3.00%, 共计3次上调, 上调幅度均为0.25%;相同的时间点上, 贷款基准金利率从5.31%共计3次上调到6.06%, 上调幅度也均为0.25%。

二、利率对经济的影响

无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是市场经济体制下, 无论是实行利率管制还是推行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 利率水平应该保持在何种区间内, 是应该上升还是下降, 是影响宏观经济的重要因素。而考虑到利率与其他经济指标相关性的强弱以及指标的重要性与否, 本文选取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 利率与汇率。

利率水平对外汇汇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某种货币的利率上升, 则持有该种货币的利息收益增加, 吸引投资者买入该种货币;反之, 如果利率下降, 持有该种货币的收益便会减少, 该种货币的吸引力也就减弱。因此, 可以说“利率升, 货币强;利率跌, 货币弱”, 进而容易出现套汇。当一个国家收缩信贷时, 利率会上升, 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利率差

如今, 一些主要经济体为刺激本国经济复苏, 在低利率水平上实施刺激政策, 大量投放流动性, 因此大量套利资金可能会进一步流入我国国内, 人民币升值压力持续增大。比如, 美国在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 多次调低利率, 从2007年8月的5.25%, 调至现在的接近于0的水平, 已没有再向下调的空间。为刺激美国的经济增长, 美联储于2010年11月3日, 宣布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 使得所有货币都因此而“被升值”, 美元持续贬值。日元升至30年高位;澳元对美元接近1∶1的平价水平, 也达到了开始浮动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

在此背景下, 对于我国来说, 加息, 人民币会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考虑到目前我国的情况, 人民币小幅升值, 虽然会对出口企业造成一定的压力, 但是也会给他们带来转型的机遇, 促使他们转变产业结构, 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转变。而且若通胀情况不是特别严重的话, 每次加息幅度不易过大。

(二) 利率与消费。

消费、投资、出口被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投资拉动, 而美国则是消费拉动。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实现利率的市场化, 政府需要通过调控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基准利率来实现对于经济的调控作用。利率可以看成是货币的价格。利率会影响消费, 原因是通过利率变化调节消费者一定时期的货币收入在消费支出和储蓄之间的分配比例。存款利率越高, 居民的储蓄倾向越大, 实现的购买愿望越小, 居民的消费支出就会减少;反之, 存款利率越低, 居民的储蓄倾向越小, 实现的购买愿望越大, 居民的消费支出就会增加。

我国目前居民消费对利率变化并不敏感。即使存款利率很低, 老百姓还是会把大部分的钱都存起来, 消费支出并没有增加多少。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首先, 中国贫富差距比较大, 富人只是少数, 绝大部分居民有效需求不足。降低利率虽可使极少数富人更加富有, 但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下, 他们不会更多地增加消费, 从总体上限制了消费需求的上升。而大多数中低收入居民消费需求长期停留在以食物、服装等为主的生活必需品, 这些需求是刚性需求, 不会因为财富减少而减少, 或因财富增加而增加。因此, 降低利率难以使得中低收入居民的财富增长到足以购买奢侈品的地步, 总之, 居民消费对于利率变化反应迟缓。其次, 观念和制度影响利率对消费的敏感性。长期以来, 我国都以勤俭为美德或者为了自己的下一代着想, 所以居民习惯性地把收入都存起来。另外, 制度也会影响消费敏感性。经济转轨本身是一种制度变迁, 而制度变迁意味着未来的不确定, 从而使居民的预期具有一定的粘性。居民担心老无所养, 病无所依, 因为将来不确定性太大, 因此他们进行了相对较大的储蓄, 而不管利率高低。

(三) 利率与投资。

利率对投资规模的影响是作为投资的机会成本对社会总投资的影响, 在投资收益不变的条件下, 因利率上升而导致的投资成本增加, 必然使那些投资收益较低的投资者退出投资领域, 从而使投资需求减少。相反, 利率下跌则意味着投资成本下降, 从而刺激投资, 使社会总投资增加。这只是理论上的, 虽然说降低利率会使得借款者借钱的资金成本降低, 使得他们有更多的诱因借钱来投资, 但影响投资的还有其他一些因素, 比如市场预期。如果投资者预期未来的市场是衰退的, 即使央行不断地降低利率, 经济可能仍然走不出低迷。

以日本为例, 日本曾经一直降低利率, 几乎降到零利率, 而且这种情形长达十年之久, 但仍没有大幅度的刺激消费、投资或是带动经济成长。我国的投资规模较大, 主要是政府投资。

(四) 利率与通货膨胀率。

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有相关性, 因为本文中所说的利率是名义利率, 而名义利率减去通胀率就是实际利率。若我国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名义利率为2.25%, 扣除20%的利息税, 存款人得到的名义存款利率只有1.8%。一般情况下以CPI涨幅代替通胀率, 若全国CPI涨幅为4%, 银行一年期存款的实际利率为:1.8%-4%=-2.2%, 这意味着, 如果将1, 000元存为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 一年后, 贬值了22元, 一年后得到的本息扣税后实际为1, 018元, 而当时商品的售价为1, 000元的商品, 按CPI涨幅4%, 一年后的售价已上涨为1, 040元, 居民此时购买, 要多付22元。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 通胀率上升, 对去银行存款的存款人不利。但是, 对去银行贷款的贷款人有利, 因为贷款人使用资金的实际成本降低了。

(五) 利率与失业率。

利率要通过一系列传导机制对就业施加影响, 因此其结果是不确定的, 降低利率是否有利于减少失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 如果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是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 而且这个国家的失业类型主要是周期性失业, 则利率降低的收入效应会大于替代效应, 从而有利于增加就业。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所以情况与此相反。当前, 我国应当适度地调高利率, 从而保持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价格, 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因此, 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 短短一年之内, 我国的存贷款基准金利率5次下调, 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就业的增长。

三、结论

总之, 利率水平是影响宏观经济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利率区间能够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 促进社会资金的有效配置。在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经济周期波动处于低迷阶段时, 降低利率是刺激有效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经济现象是比较复杂的, 因而在特定的经济运行阶段, 也不能仅单纯地依靠调整利率, 而必须采取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或相应的财政政策等相配套措施。

参考文献

[1]赵玉珍, 王鹰.居民消费与利率关系的实证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2005.6.

[2]王森, 蒋贤锋.中国利率调整对消费作用的实证分析[J.]求是学刊, 2006.2.

利率对经济的影响 篇2

近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升和房地产开发投资速度的居高不下,使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市场化改革后的空前繁荣,尤其是像蚌埠市这样经济结构单一的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已经逐渐成长为带动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然而房地产业的繁荣背后也日渐显现出一些问题,宏观经济出现了过热的势头,给经济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因此加紧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宏观调控的重要工作之一。

利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银行货币政策中最常见的、最重要的工具,其作为借贷资金的价格,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因此利率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的货币调控方式,毫无疑问也就成为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作为调节资金供求杠杆的利率不断调整必定会给整个房地产市场带来一定的影响,主要包括对购房者、开发商的影响。

购房者购买住房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用于居住,二是投资。股市的震荡波动,市场的不稳定因素,使人们发现房地产市场是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一个投资方向。但是不管怎样去配置,购房者的资金决大部分还是依赖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提高无形中提高的购房者的投资成本,其预期收益将会缩水,迫使投资者改变资金流向。因此,利率的变化对房地产市场还是有直接影响的。

就开发商而言,绝大多数的开发商的融资渠道都是依靠商业银行贷款来进行间接融资,而银行贷款利率高低则是融资成本的直接反应,决定了房地产开发商的融资费用和财务成本的增加还是减少。开发商只能将这些成本转嫁到购房者身上,但现阶段来说,蚌埠市的收入水平,人们的购买力毕竟有限,开发商转嫁的成本也不能无休止的增加。这就迫使开发商项目资金的运作受到较大的影响,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有利于房地产行业的结构优化和调整,防止房地产泡沫经济的出现。

房价在短期内受加息影响较小,但未来房价增长将趋于平缓。宏观金融政策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真正凸现于经济发展的成效上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虽然利率调整并不能直接决定房价,但却可以通过控制房地产的需求和供给从而产生影响。上调利率将会对抑制需求、平稳房产价格起到积极作用。虽然央行每次上调利率的幅度都不大,但是采取这种频繁的利率上调,表明利率仍有再度上调的几率,并会对住房消费者形成心理预警机制。

利率对经济的影响 篇3

【关键词】经济下行形势;银行利率;经济发展速度;影响

一、银行利率下调的功能

(一)刺激国民消费的功能

就现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而言,在家庭中人均可支配的收入主要使用在两个部分,其一是基础性消费,其二是储蓄投资。在银行进行利率调整时,下调会导致很多家庭选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储蓄投资量,并适当增加基础性消费量,从而达到刺激国民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并有效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在消费市场中,很多真实性情况都是由银行利率的合理调整所决定的。而减少储蓄利率,就是降低人们在储蓄投资中所获得的报酬,因此,一般情况,人们都会选择适当增加基础性消费,减少储蓄投资,以此增加自身利益所得,并促进经济增长。

(二)刺激股票市场的功能

银行下调利率还具有刺激股票市场的功能。首先是在很大程度上拉低了证券市场的交易门槛,确保资金能够在证券市场中得以顺利流动。其次是证券市场能够给市场供给大量的资金,并有效刺激证券市场需求,为证券市场的需求量增强提供帮助。再次是可以有效促进资金的供应,并适当降低资金价格,为新上市公司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快速提升股票市场的价格,以此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功能

银行利率下调还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随之还能够增加企业的利润收入。对银行利率进行下调,就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贷款的利息也下降了,也就是说国家积极鼓励贷款。贷款的利息减少可以为企业节省更多的成本,从而增加更多的经济效益。据调查结果显示,每次下调两个百分点的银行利率,就会有将近80%的储蓄利率为企业所共享。

二、调整银行利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银行利率进行适当调整,是我国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主要方式,对银行利率进行正确的上调和下调,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和作用。这主要是由于银行利率的调整,可以促使经济发展维持原有水平,不会出现太大的波动,甚至还会将经济发展带回原有水平,从而实现平稳发展。在国内经济出现下滑或衰落现象时,可以适当合理地下调银行利率,并适当增加货币的供应量,以此刺激人民的消费需求。但是在国内出现通货膨胀现象时,可以选择采取上调银行利率的手段,从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的供应量,有效抑制人民消费需求,可以有效稳定物价,遏制物价的上涨速度,以此避免出现通货膨胀,缓解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在国内经济发展平稳时,国家中央银行一般会选择采用稳健货币的政策,而银行利率会一直采用适度原则,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影响银行利率调整的原因

(一)物价总体水平

物价总体水平对于存款人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银行进行利率调整的重要依据是CPI的变化,在利率比同期物价上涨率高的状况下,存款人所获取的利益也会随之增加,但是在利率上涨率较低的情况下,存款人所获得的利益就会随之降低。因此,判断一个国家某一时期的利率情况,在观察表面现象的同时,还要积极关注利率的变化情况。

(二)国家财政和银行的利益

财政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银行的利率信息,利率信息的不同,国家的财政收入就不同,由此可见,利率对国家财政收入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利率通过不定期的调整,使得企业所上交的资金发生一定的变化,并且银行所获取的资金也会随之变化,从而导致国家的财政税收也发生明显变化,其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在进行利率水平调整时,必须切实根据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企业的盈利状况制定。银行依赖贷款所获取的利税盈利,使用贷款利率减去存款利率所得到的就是银行的主要收入。

(三)国家政策和社会资金供求状况

银行利率政策是要根据我国的经济局势进行调整和完善的,银行利率的变化和市场上的产品价格一样,国家在确定利率水平时,也必须要结合目前市场的需求情况和经济发展情况,同时还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同时存款时间和风险等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利率制定。

四、银行利率下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银行利率的下降对投资的影响

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一种主要方式是投资,下调银行利率会对投资机制造成一定影响,同时还会有效增加投资。但是,由于企业的投资主要来源是借贷,在企业借贷过程中,利率本身就是成本,如果利率过高,借贷投资的成本就会越高,那么经济效益就会降低。但是国家进行银行利率下调,会大大降低借贷成本,而一般的投资年限都比较长,甚至有的长达几十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利率,即成本。所以,合理下调银行利率,对于企业而言也是减少企业投资支出的有效途径。在银行利率下调后,会明显增加投资。在进行利率调整后,国内市场和企业都会受益,获取一定的发展。

(二)银行利率下调对国民需求的影响

国民可支配收入主要是用在储蓄、证券和股票上,银行利率下调,会导致人们的储蓄利息减少,以此促使国民逐渐失去储蓄的动力,相对增加消费。这样一来,下调银行利率就能够全面刺激国民的消费需求,促进需求增长,以此带动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刺激国民需求能够全面促进国家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随之还会带动GDP和CPI等指数的增长,从而利于国家经济增长。

(三)银行利率的下降对储蓄经济的影响

下调银行利率会直接减少人们的储蓄资金量,储蓄就是指人们的收入在定期内没有消费的部分,储蓄主要分为政府、企业和个人储蓄等。其中政府储蓄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政府储蓄中,资金就是国家的财政盈余,储蓄增加才能够保证政府收支平衡。企业储蓄则是指企业经营所获得的盈余,是企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的利润。而个人储蓄是指在平时生活中人们可以支配的收入以外的部分,其中主要包括银行储蓄、现金、股票和证券等资产。进行银行利率调整会对整个储蓄机制的变动造成直接性影响,其中银行利率下调,代表着民众储蓄所获取的报酬减少,企业贷款的利息也会随之减少,但是国家的财政盈余则会有所增加。

五、结语

总而言之,中央银行对银行利率的合理调整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利率调整过程中,可以有效影响储蓄、投资和国民需求等,从而实现对国家经济的合理调控。就我国目前的经济下形势而言,下调银行利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合理下调银行利率,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立果.经济下行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困难和转型亮点-----南阳企业上半年经营形势及贷款调研报告[J].中国经贸导刊,2013(03).

[2]张久艳.小议银行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1(02).

[3]郑家度.试论充分发挥利率经济杠杆作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利率市场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篇4

1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

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 利率市场化将会成为推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条件。

1.1 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分析

我国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和管理能力以及风险管理能力, 在过去的几年中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通过在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在海外的上市, 已经初步具备了条件, 而贷款利率的浮动。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来对贷款定价, 债券市场也有专门的市场风险评级, 各种理财产品也从自身的特点出发等一系列的发展为我国监管机构在利率风险的管理上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我国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初步形成。我国银行已经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 引导银行业市场、债券市场的基准利率水平。沿海城市的同业拆借Shibor基准利率基本成熟, 现如今已经成为金融交易的基准。另外一方面对于政府在2015年三次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 这样不但增强了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能力, 又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贷款困难的问题, 并且逐步放开了对外币利率品种的管理, 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头作用。

1.2 与我国经济结构的联系

从需求结构来看, 我国每年最终消费率和世界水平相比仍然很低, 所以我国不仅是消费大国, 而且还是人口大国, 世界主要经济体对投资的程度也比我国经济的增长水平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中拥有较高国民储蓄的国家, 这也是我国保持经济增长较快的重要条件之一, 而我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是扩大消费需求, 则成为关键的一个问题是投资需求的发展速度快于消费需求, 从而导致需求结构失衡、消费率过低, 我国不得不依靠外需来“稀释”过剩的产能, 而这也会引起经济风险的扩散和转移。从消费倾向来看:利率在进行平稳缓慢的变动时对于消费者倾向没有太多的影响, 反而言之, 却对实际的储蓄量有很大的影响, 经典学派认为:即使提高了利率减少的一定是实际总储蓄量, 虽然调高利率可以使人们进行更多储蓄, 这样会妨碍到投资所以说利率与资本边际效益率有密切的联系。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唯一目的, 所以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也有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甚至还会调高政府的财政收入水平。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式来看, 国家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呈递减状态, 政府应该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来探索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全面化解产能过剩, 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的新变化, 科学的进行宏观调控。我国鼓励外资融入以及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极大程度上也使得国外资金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入我国, 这种举措有利于促进我国增加就业、拉动经济的内增长。从现阶段来看, 我国2015年上半年CPI多个月在1.2%到1.5%区间内小幅波动, 就业好于预期目标。但是国内外环境依然错综复杂, 新旧动力的转换也在不断深化, 我国经济将会针对形势变化准确调整, 进一步推进结构性改革和促进结构调整, 通过拓展需求形成稳定的经增长。

2 利率市场化中出现的问题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 具有渐进式特征。我国的利率管理一直实行严格的行政管理, 虽然一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在长期发展看来, 与我国的经济结构存在着许多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出现存款限制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结构是贫富差距大, 房产泡沫已经接近极限, 第三产业走势低迷, 随着利率利率市场化的出现, 出现了金融抑制程度高、经济金融化程度低的现象, 金融资产结构不能实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利率市场化中还存在短期利率产品不足等问题。对于银行来说, 由于银行有存款上限的限制, 所以在最近十几年中, 我国经历了多个实际为负利率的时期, 这对于我国消费的增长, 甚至经济结构的发展的转型都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在此期间, 我国包括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券等在内的债券在一、二级资本市场利率已经实现市场化, 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债券回购、票据转贴等在内的货币市场, 同时也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所以最近几年来, 银行存款流失, 贷款和存款相比压力增加等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居民的财富配置行为在不断改变, 银行不得不以理财产品等表外高收益率产品吸引存款。这也说明,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动力不仅来自于社会其他领域的需求, 更是来自于银行本身的内在需求。其次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制度极度缺乏应有的地位, 利率既不是储蓄收入来源的主要的对象。也不是投资者分割的杠杆, 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明确, 预算的软约束是投资无利率弹性的根本原因, 而对于利率管理权限高度集中, 储蓄、投资对利率弹性缺乏相应的制度基础。

2.2 经济结构中出现的货币问题

当前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 面临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 利率的改革涉及到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在推进利率改革时, 必须同步推进国有经济和地方融资形势的改革, 在资本供应充足的情况下, 我国的存款利率也是相当高的。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时, 国有经济和地方融资平台融资形势的改革必须要同步进行, 伴随着2014年我国经济的下滑,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应当适当放缓改革的步伐, 而且改革是主要的两点难点, 一是我国是高速发展的国家, 高度重视发展资金需求量较大, 贷款需求很强, 如果利率上调, 贷款利率提高又会对经济有影响;二是我国是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由于地方干部换得快, 地方融资平台的“软约束”的问题比较突出。在2015年上半年, 我国经济取得7%的增长成果, 无论是在生产还是在消费中近几个月都出现了好转的趋势。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要求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富有弹性, 从操作层面来看, 利率市场化使得外汇干预的有效性下降, 我国金融体系相对封闭, 政策对于外汇市场的干预较多, 但外汇的不断流入货币当局依靠发行央行票据来对冲由此产生的流动性。究其原因有两点, 一方面是大规模央行票据的发行对国外利率明显提升, 另一方面是中美利差持续为负增加了冲销干预成本。

2.3 应在发展过程中与经济结构相适宜

国有企业经营实际上还没有走出困境。基于国有企业在经济转轨期的特殊地位, 作为公有经济的主体, 国有企业既是国有资产的载体, 又是大部分产业工人就业的承受者。因此, 改革的决策者对国有企业改革应当持谨慎的态度, 这就让国有企业承担起有损效率的社会责任, 事实上, 许多的国有企业经营已经非常困难, 在经济上已经没有继续经营下去的能力, 选择退出市场或者接受破产已经是最适合经济合理性的出路, 大量的微利或亏损国有企业的生存依靠国家, 通过强化国有商业银行对其实施救助和补贴性金融的支持。利率市场化的出现对于传统的国有企业来说将是致命性的打击。从海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历来看, 利率市场化后, 利率在一定时期内必定升高,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货币资金的有限性决定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水平的升高是不可避免的。利率水平的升高, 虽然有利于货币资金流向效益好、收益高的企业和行业, 同时促进了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但同时又加大了投资成本, 特别是对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影响更大, 这样就会抑制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利率水平的升高, 可能引起国际逐利资本的超量涌入, 会对人民币构成升值压力, 人民币较大幅度升值, 抑制出口或导致出口增幅下滑, 从而给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经济增长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利率水平的提高对消费需求的抑制作用十分明显, 居民的消费与储蓄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储蓄与利率正相关, 消费与利率负相关。我国居民储蓄对利率的下调不是很敏感, 这就导致了利率的下调不能相应地减少储蓄和增加这一问题的存在。

2.4 对国有企业的冲击十分严重

利率市场化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明确国有企业的融资问题。利率市场化意味着信贷投向的决定权和信贷的定价权等。商业银行经营在坚持“三性原则”的前提下, 必然选择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和项目作为信贷投向。而大量企业存在失去信贷支持的危机;二是国有企业融资成本的承受能力受到严重的挑战。在低利率管制的条件下, 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以补贴性金融支持, 利率市场化之后, 由于利率水平的升高, 亏损的企业在财务状况上更是变的严峻, 生存都将会难以为继, 在经营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也将有可能陷入财务困难的危机中。如果国有企业没有合理的退出通道, 国有企业问题就会更加突出, 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要与国有企业改革配套进行。

3 利率市场化与经济结构的对策

3.1 从银行改革中发展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银行行业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不但为参与者创造新的商业环境, 也向银行的赢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全面的挑战, 对行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将加速影响银行行业间的优胜劣汰, 国有银行和外资银行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第二, 利率市场化完成后, 银行业的结构将会变得更加集中。第三, 形成竞争机制, 促使银行从单一的只靠利息差转变为收入的多元化, 提升银行的长期营利能力, 改革的过程中还伴随着其他金融改革, 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利率市场化将利率的定价机制转移给市场, 在加大银行经营风险的同时, 也将可能对储户资金的安全保证造成影响, 为保障存款人的权益, 美国、法国等国家在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前都建立了相应的存款保险制度, 这一制度的功能是通过国家保险机构向面临危机的银行提供流动性的援助, 也可以向破产银行的储户提供一定限度的补偿。

3.2 发挥利率作为经济杠杆作用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新常态“, 要严格控制社会信用总量。加强宏观经济的调控, 社会信用的出现, 极大程度上为发展经济做出了贡献, 但是我国现在还处于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初级阶段, 全社会对社会信用的服务相对有限, 在需求和供给都不足的情况下需要限制发展信用体系, 控制社会信用量的发展也可以使市场经济的转型起到关键作用。逐步发挥价格型工具的作用为实现货币政策的转型, 首先要加快利率市场化的金融改革, 建立一个完善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的金融, 促进市场竞争;充分发挥价格政策的最大化, 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提供条件, 政府应该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价格监管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方法, 为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有力的条件。谨慎使用利率市场化等的金融工具。我国未来的经济走势将会通过多种渠道对经济结构产生影响, 而利率市场化的出现将会扩大央行对资金的使用, 将进一步侧重市场需求, 实现资金平衡, 发挥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货币增速处于较高的水平, 不能放开脚步追随其他国家的脚步, 要谨慎使用金融工具进行调节, 从而使得经济稳步发展。从国际经验中, 为有效引导货币市场短期利率一方面可以通过大规模公开市场操作来进行另一方面也可借助存贷款机制所建立的利率市场化。

3.3 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

应从居民、金融市场、企业、央行和金融机构的内外部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加速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进程, 提升国有企业对利率的弹性, 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改革消费支出体制、使其市场化, 成为利率市场化的个体微观基础, 建立起以市场化为基础的见解宏观调控, 减少行政干预, 放松对利率的管制。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深入进行的一个标志是利率市场化, 它不但可以促进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增强居民的金融意识而且还能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选择, 加强企业间的相互竞争, 从而打破垄断。我国现阶段处于转型的经济环境中, 我国将会打破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 从国际市场来看, 国际间的激烈竞争将迫使银行提高自生的市场化效率, 国内市场中, 投资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的选择, 利率进一步提升的提升刺激资本的流入, 冲销成本逐步上涨。

4 总结

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推进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利率的升高对需求扩大的负面影响, 同时也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制度的改革。一是加强央行的整体调控的能力, 完善市场调控机制, 使中央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后, 完全有能力运用相应间接货币政策工具, 调节货币供应量, 在社会经济的可承受的限度内控制利率水平;二是加快投资体制的改革, 消除不合适的投资壁垒, 提高社会投资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三是努力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特别是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从而塑造成为消费需求的动力;四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使居民自愿消费。

参考文献

[1]黄湃.我国利率市场化与若干经济问题[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5, (4) .

[2]王虹.我国经济结构的现状及调整新思路[J].学理论, 2013, (9) .

[3]余胤.利率市场化对非金融企业的影响[J].我国统计, 2006, (5) .

[4]胡开春, 张华.论转型经济结构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3) .

利率市场化对农信社的影响及对策 篇5

一、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也是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的需要,它将为我国农村信用社

拓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创造条件。

(一)利率市场化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的机遇

1、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农信社实现资本利润最大化。利率市场化后,农信社在利率方面具有自主权,可以根据经营需要来确定利率水平,清除利率倒挂现象,保持合理的存贷利差,从而有助于改善经营状况,有效发挥利率优化资金配置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功能,实现资本利润的最大化。同时,利率市场化后,农信社的经营手段更加灵活,有利于农信社稳定和发展优质客户,优化信贷投向,并通过自身的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长增收,为自身业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2、利率市场化将推动农村信用社自身管理升级和产品创新。利率竞争的实质是现代金融机构管理和技术的竞争,只有在管理和技术上领先于竞争对手,才能使自己所报出的价格(利率)具有竞争优势。利率市场化后,企业和个人由于对期限、利率、风险程度、流动性等需求不同,将对存贷款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必须遵循市场规则,重新审视原有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经营策略,树立科学的经营观念与风险意识,培养员工的市场意识和市场运作能力,尽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推出各种适应和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工具和产品。

3、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完善农村信用社自我约束机制。利率市场化后,农村信用社要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在进行成本核算的基础上,灵活调整利率水平,利率自主决定空间加大。这有助于信用社加大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的力度,建立以头寸控制、成本控制、风险控制、期限匹配为核心的资金约束机制,有利于培养信用社的成本——效益观念。

(二)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信用社可能带来的冲击。

1、利率风险问题。利率风险是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利率的变化和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而给金融机构带来的净利息收益损失的可能性。可以说,利率价格对存贷单一的农信社收益与成本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而受利益驱动,农信社通过利率市场化实现当期利润最大化成为现实,特别是在目前农信社利率定价存在着垄断性与随意性的情况下,利率定价普遍走高。但利率市场化是一柄“双刃剑”,虽然高利差会在短期内增加农信社收益,却也会对农信社长远发展产生负效应,特别是过度放款,资产负债不匹配、优质客户流失等都潜在着较大风险。

2、信贷风险激励问题。利率价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信贷风险而制定的,风险高利率价高也高,风险低利率价格也低,但在短期利益驱动下,会造成信贷逆向选择,形成风险激励一方面农信社为了获取较高的信贷资金利息回报,会不顾项目本身的风险,通过选择高收益高风险的项目,来增强其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而偏好风险的借款人会把贷款用于高风险项目来支付更多的利息,从而成为农信社客户。

3、市场竞争问题。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相互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同业竞争手段将由依赖金融服务转向依赖以价格为主的竞争,这使金融市场竞争因直接影响资金配置和财务收益而更日趋激烈。这种竞争的结果,势必缩小金融机构存贷款利差,降低其盈利能力。金融机构为争夺存款市场份额,必将争相抬高存款利率,造成其成本的增加,同时,为稳住优质客户,通过贷款实行差别浮动利率会使贷款平均利率水平有所下降。这对实力不强的农村信用社来讲是个挑战。

4、道德风险问题。在道德约束软弱的情况下,信贷管理人员利用掌握的贷款浮动权任意上浮或下浮贷款利率,将浮动利率变成“人情利率”。因“人情利率”不是按着包括风险在内的实际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的,而与实际资金价格存在差距,所以人情利率存在着道德风险。

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利率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受其惠;利用得不好,受其损。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农信社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切实转换经营管理机制,构建起适应市场需要的利率管理体系,提高驾驭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竞争的能力。

(一)建立利率市场化管理体系。这是做好利率市场化管理的基础。一是建立严密的管理体制。把利率市场化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相结合,在完善县级联社统一法人管理的基础上,由县级联社统一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管理,通过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制定严密的风险管理规程和监控约束机制,加强对市场各种信息的收集,搞好对市场利率变化分析预测和利率风险评估,合理确定利率水平。二是建立有效的信息评价决策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对宏观经济的研究,多渠道收集

分析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信息,提高对利率走向预测的前瞻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要摸清内部的利率水平和结构,以及各相关因素对利率决定的影响能力,提高决策水平,从而真正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灵活的利率定价决策机制。三是建立综合的测算体系。按照收益覆盖风险和成本的原则,综合考虑客户的信用风险、综合收益、筹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分摊,搞好综合测算。

(二)建立市场利率风险防控机制。有效防范利率市场化风险是推进农信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利率市场化必然造成利率的频繁变动,利率风险加大,对农信社有效防范和规避市场化利率风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科学合理确定利率水平。特别是当前要防止利率一浮到顶,利率水平过高的情况,要实行有差别浮动利率,对优质客户实行优惠利率,防止逆向选择,培育优质客户。二是加强对利率的监管。为避免金融机构过度竞争,要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对利率的管理职能,建立和强化同业公会作用,对存、贷款分别实行上下限管理,对构成市场利率的各因素实行定量分析,确定统一的风险系数,使贷款利率定价有章可循,借款人也可以“对号入座”,防范道德风险。三是建立金融保险制度。实现存款保险,保障存款人利益,增强储户存款信心;把信贷利率定价与发放同代理农业保险工作结合起来,通过推行农业财产保险制度有效规避风险。

(三)加快经营管理方式转变。建立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的经营管理模式。一是精细业务管理。把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纳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之中,防止为追求短期效益而陷入高负债、高风险经营;根据市场变化,灵活把握进退,正确判断利率走势,合理利用金融资源。二是改善业务结构。进一步降低负债成本,优化资金配置,特别要防止“一刀切”高浮利率带来逆向选择和风险激励,切实提高资产质量,搞好成本核算,增强抗御利率市场化风险能力。三是加快金融创新。在不断挖掘市场盈利机会的同时鼓励利率风险规避型金融产品创新,扩大市场投融资渠道,切实改变存、贷单一的业务经营状况,发展中间业务、表外业务和金融衍生产品等非利差收入业务,调整利润结构,努力实现业务经营多元化,分散和转移因利率价格变化而带来的风险。

(四)加强利率市场化软硬件建设。搞好利率市场化必须加强软硬件建设。一是培育管理人才。利率市场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和,对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从目前看,农信社缺乏相应的管理人才,要加快通过招聘、进修、选拔等方式培养人才,使之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提高利率定价水平。二是增强科技含量。在加快农信社业务电子化、网络化建设的同时,建立起科学的利率定价信息收集、风险计量和监测系统,提高利率的科学定价水平。三是健全金融法制。加快农村合作金融的立法工作。法律的保障是利率市场化不可缺少的条件,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就难以公正、公平地界定和调整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要尽快以法律形式明确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管理体制、扶持政策等,为农村合作金融应对利率市场化提供法律保障。

市场约束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篇6

利率市场化对市场环境的影响

一、利率管制下的货币市场。在利率管制条件下,存贷款利率只能反映央行以前货币政策效果和将来政策意图,但几乎不能反映货币市场供求,不能约束商业银行风险,不能刺激储蓄和投资。总之,市场在资金调配中的基础作用被淡出。商业银行按既定的利率存、放款,充当的仅是一种缺乏活性的中介。利差被限定,商业银行要实现利润最大化,要么提高服务质量,实现规模经济,提高服务水平会极大地提升成本;要么扩大放款规模或从事风险投资,这又导致不良资产比的提高。因而,当前商业银行的经营非常被动。存款人和借款人只能按现行利率存、借款,根本难以实现自身收益的最大化。一旦银行风险增加,存款人的反映是及时取出存款。这是一种缺乏弹性的反映,对双方都不利。借款人信誉的好坏和贷款风险等级也无法反映在贷款利率中。这既限制了银行的负债空间,又增加了贷款的风险。

二、利率市场化后市场力量凸显。利率市场化即为利率自由化。利率水平及其结构,主要由市场供求、经济活动中的风险程度、通货膨胀程度及经济性质等市场因素决定,即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它的高低由市场主体根据资金的供求状况及其制约因素决定。利率市场化后,市场调配资金的作用很明显。由市场决定的存贷款利率因银行而异,因存贷款人的不同而不同。银行为获得最大利润,通过与存、借款人博弈,确定一个以数量、风险、对象为函数的利率。存款人对银行风险的约束方式,即通过要求不同的存款利率来调整存款风险和收益。借款人依据利率的高低来选择银行。存款人和借款人由利率管制条件下的被动地位,转变为与商业银行平等的、相对主动的地位。央行主要运用三大政策工具调节市场利率水平。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调控不再依靠再贷款,而主要是通过再贴现和有价证券的买卖,由以政策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为主;央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重点也将由政策执行的监管(如利率监管)向经营风险监管转变。

利率市场化后的市场约束

一、市场约束及其作用机制。银行领域的市场约束指的是私人所有者,如股票持有者、存款人或债权人,面临随着银行风险增加而要承担成本时,开始采取行动来降低成本。例如当银行从事某种风险活动时,存款人相应地承担了风险,他们就会通过要求高利率或取出存款等手段约束风险银行。

如果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按同一比例上升,银行的收益不会降低,成本也不会增加。利率市场化后,在竞争性银行体系中,客户有选择银行的空间,为争夺优良客户,贷款利率只会下降不会上升。而银行优质的存款大户要求银行提供优质服务外,还要求较高利率,这会增加银行的收益风险。再加上银行的其它风险,会使所有存款人要求风险银行支付较高利率。因为刊率和风险成正比。银行的存贷款利差缩小,资本成本进一步上升,利润就会下降。

另一方面,存款人要求风险银行支付较高利率,会使银行持有的有价证券价格下跌,从而降低了银行的资产流动性,削弱了其提供贷款的能力,迫使其缩减贷款的规模,最终减少银行利润。

市场约束是存款人通过调整存款数量或改变利率要求约束风险银行。因此,银行风险评估是前提。银行风险大小及风险性质决定着市场约束是否存在和市场约束力的大小。这里评估银行风险使用的是CAMEL银行体系评价标准。它包括资本能力、资产质量、管理效益、盈利和流动性。CAMEL各项指标的恶化表明银行的风险在增加。

1、资本能力可用资本——资产比来衡量。一般而言,资本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吸引存款,同时,银行向存款人支付利息的利率也越低。

2、资产质量标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良资产占总贷款的比重,它显示银行可能作为转帐而勾销的部分占总贷款的百分比。该比率与储蓄量反向变动,与利率同向变动。二是银行贷款的构成。当银行将资金或有价证券投放在比较脆弱的部门,如房地产就会增加银行风险;当银行资金用于个人贷款和消费贷款时,由于有的是非抵押贷款,银行也面临不确定性风险。

3、银行效率可用管理费用——无息资金的支出占总资产的比例来衡量。低效率银行的无息资金的支出更高。可是,实际情况是,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银行的无息资金支出占总资产的比例很大。如果银行限制服务质量的提高,就会降低无息支出,但是该举措会对储蓄产生负效应,对利率产生正效应。实际上,即使不控制服务质量,无息支出的影响也不能消除。

4、银行获利能力可用资产回报率度量。如果银行能充分地控制风险,那么较高的获利能力会对银行储蓄产生积极影响,并使银行提供较低的利率。

5、现金——资产比是银行资产流动性和风险的指示器。一般而言,拥有大量流动资产的银行被看作是安全的银行,因为这些资产能使银行应付没有预料到的取款。从这个意义上讲,假如其他因素不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越高,遭受取款的损失越小,并且能以更低的利率付息。在一定程度上,债券——资产比和投资——资产比都能被看作衡量资产流动性的指标,它们对存款是正效应,对利率是负效应。

二、市场约束的功能。1、市场约束可以降低因政府担保而引起的道德风险。政府为稳定金融市场,安全地执行货币政策,为银行业务提供担保。政府担保会刺激银行从事过分风险的业务。但是存款会通过改变自己的利率要求和储蓄行为来限制银行的风险扩张。

2、市场约束可以提高银行的效率。市场约束可以迫使较低效率的银行提高效率,也可以迫使那些效率较低且实行多角化经营的银行退出产业部门。

3、市场约束能降低银行监管的社会成本。存款者和贷款者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总是对相关银行进行挑选。因此,市场能区分信誉好的银行和信誉差的银行。私人所有者对信誉好的银行给予奖励,对信誉差的银行实施惩罚。如果更多地让市场监管,而非政府监管,就会节约监管的社会成本o

4、市扬约束给银行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挑战。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率由存款人和银行自主决定的空间扩大,稳定性低,可预测性差,银行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缺口性风险、利率结构风险、客户选择风险。如何准确地预测利率变动趋势,合理确定具有竞争优势的价格水平;如何灵活地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高备付水平、有效控制利率形成的流动性风险;如何健全监督制约机制,防止产生人情利率风险等等,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三、利率市场化后的市场约束。随着利率市场化,我国银行领域的市场约束将日益显现。首先,存款人存款理念的改变。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利率风险扩大,筹资成本增加,价格竞争剧烈。因此,存款人除了追求高收益外,更加注重安全和服务。从安全的角度看,无论是被保险的存款人,还是未被保险的存款人,对银行的风险反应非常敏感。其次,存款人资金流向空间的扩展,会加大约束力度。当只有几家国有商业银行寡占存款货币市场时,存款人选择的空间小,随着非国有股份制银行的发展和外资银行的进入,存款人存、取款力度会更大。同时,日益健全的间接融资市场为存款人开拓了新的投资渠道。最后,约束手段的多样化会激励约束行为。单纯依靠取出存款约束风险,银行会增加存款人的风险和成本。而利率约束有极大弹性,给存款人和银行留下了调整空间,既可以降低存款人取款的成本,还可以要求高利率获取高收益。

市场约束与金融监管

央行的金融监管,是为了控制商业银行风险,保证金融系统的稳定和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尽管各国都非常重视金融监管,但它不能替代也不能降低市场约束的作用。

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为了维护存款人对存款机构的信心,防止因公众恐慌性地挤提存款而引发存款机构的流动性危机,很多国家都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如果存款人知道他们的资金是安全的且具有流动性,那么,即使银行失败,他们也不会有从银行取出存款的冲动。可信的存款保障制度会降低存款人对银行风险进行监督的欲望,从而降低市场约束的程度。当存款保险制度不可信或者是当银行失败后恢复存款数量需要支付极大成本时,被保险的存款人电会被迫监督银行。实际上,很多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可信度很低,如阿根廷、智利、墨西哥。再如美国在1934年1月1日创办了联邦储备保险公司(FDIC),正式以联邦政府的官方身份分别承保了商业银行、储蓄贷款协会和信贷协会的客户存款。从1982年起,美国银行的倒闭数量急剧上升,由于赔偿支出大增,20世纪90年代FDIC逐渐陷入人不敷出的困境。因此,存款保险制度根本不会降低市场约束的程度,

利率对经济的影响 篇7

一、利率管制和利率市场化

利率管制时,由央行设定基准贷款利率,金融机构在规定浮动区间内自由定价,实际利率很难达到均衡利率水平,基本处于偏高或偏低的状态,导致贷款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实体经济得不到最好的发展支持,社会总福利得不到最大化实现。

假设实际利率偏低,如图1所示,当利率水平为i2时,由于资金价格低,金融机构仅愿意放贷Q1,而实体经济贷款需量则为Q3,此时金融机构得到的福利是三角形i2BF,实体经济得到的福利是梯形i2FCA,社会福利净损失为三角形CFE,这时的利率水平对实体经济的发展相对有利,对金融机构的发展相对不利,存在一定的资源浪费和福利损失。反之实际利率偏高(i3),就会对金融机构的发展相对有利,对实体经济发展的相对不利,也存在一定的资源浪费和福利损失。

利率市场化时,市场根据资金双方的供需情况决定利率水平。理论上看,实际利率通常达到均衡利率水平,不存在过高或过低的问题,贷款资源能够得到有效配置,实体经济能够得到最好的发展支持,社会总福利能够得到最大化实现。

假设实际利率表现为均衡利率,在图1显示为i1,正好对应着贷款供需双方的均衡点E,此时金融机构觉得资金价格合理,愿意放贷Q2,实体经济的贷款需求量也是Q2,金融机构得到的福利是三角形i1BE,实体经济得到的福利是三角形i1EA,这时贷款资源得到最优配置,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得到均衡发展,社会总福利实现最优。

二、从管制转型到市场化的影响

实际上,由于过去的利率管制,中国目前正处于实际利率偏高(i3),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时期。金融机构保持着较高利润,2012年净利润工行增长14.5%,建行14.26%,中行12.20%,农行19%,兴业36.12%,民生34.54%。而实体经济的利润“比刀片还薄”,据《2012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12年1-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40240亿元,同比增长0.5%。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6.04%下降到5.46%。钢铁、建材、光伏太阳能、风电、船舶、纺织、电子信息等行业经营困难,部分行业甚至处于整体亏损边缘。

现在,中央决心调控虚拟经济、提振实体经济,以不再直接干涉利率定价的方式来调控金融业和实体经济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放开贷款利率下限管制,把定价权交给市场,由市场根据资金双方的供需情况决定利率水平,试图让利率水平在供需的变化中由i3向i,移动,显然利好于实体经济。

但是,贷款利率市场化对实体经济带来的利好并不是全盘利好,要具体地联系地来看。

第一,贷款利率市场化短期内利好大企业。由于大企业经营机制完善,财务制度健全,具备有效的抵质押物以及政府隐性担保,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较低,对金融机构议价能力强,谈判占优势,贷款利率放开下限后,比较容易获得较低的银行贷款利率。

第二,贷款利率市场化短期内不会利好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担保或有效的抵押资产,对金融机构议价能力低。金融机构顾忌到其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以及考虑到弥补对大企业低利率贷款的利润缺口。因此,短期内中小企业通过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可能更加困难,获得的贷款利率可能更高,融资成本更加高昂。

第三,贷款利率市场化长期内将会利好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市场化短期内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成本更加高昂的不利会使得中小企业充分认识到自身在经营管理上的局限,倒逼中小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达到符合金融机构的信贷标准,获得一个较为合理的贷款利率。

虽然贷款利率市场化对实体经济有利好,但是也不能一叶障目,忽略了新的情况带来的新的负面问题。

第一,如果利率市场化中后期导致大批中小银行倒闭,中小企业如何寻找融资源?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水平由i3,向i1移动,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和利率风险都要经受考验,金融机构的总福利要经历一段降低的过程,期间必然会有一批银行倒闭,其中大部分将是中小银行。比如,1986年美国完成利率市场化,当年末,商业银行机构总数为14229家,2009年末仅剩下6840家,期间发生大量中小银行倒闭和大规模并购。而中小银行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源,这将直接影响到中小企业的融资。

第二,尽管利率实现市场化,但贷款利率价格由人议定,怎么保证不会发生低利率利益输送和银行高管的腐败寻租?贷款利率的具体定价是由有关银行高管决定的,它并不像比特币一样由计算机复杂运算而出,因此贷款利率的定价具有很大的可操作寻租空间。实体经济的负责人完全可能通过贿赂等非法手段诱使银行高管与其完成廉价贷款交易。大型企业、地方平台企业也可能利用议价能力优势,从银行套出超廉价贷款高息放给其他企业,充当资金掮客。

三、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由上文可知,贷款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负面问题,长期来看,一是中小企业融资源问题,二是金融腐败问题。两者将是重大的长期的挑战,需要各个部门发挥力量来协同长期应对。

1. 政府部门要积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政府部门可以积极发挥职能,一是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完善经营管理、健全财务制度。二是整顿规范担保行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对中小企业的担保作用。三是建立和健全地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拓展开拓广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四是鼓励和支持合法民间借贷,多维度尽可能放宽政策限制解决融资难问题。

2. 法律部门要坚决打击非法寻租行为和金融犯罪。

法律部门要充分发挥立法、司法和执法三个方面的作用,及时制定和更新金融犯罪法条法规,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合理公正地执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效惩治金融腐败,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威慑。

3. 实体经济部门要自力更生、自我约束。

一方面,实体经济部门要自力更生,尤其是中小企业要完善自身的经营机制和财务制度等公司治理结构,摆脱小作坊、家族制的旧模式,努力转型升级,化解融资难。另一方面,实体经济部门还要自我约束,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融资贷款,严禁使用贿赂等非法手段取得低利率贷款,杜绝金融犯罪。

4. 银行部门要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纪律监督。

一方面,银行部门要转变发展方式,探索新的收益渠道,拓展业务,降低利差缩小给银行经营带来的损失,通过开拓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积极谋求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差异化的存贷款利率定价,做到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长期经营,持续支持实体经济。另一方面,银行部门的纪委要特别注重对银行高管的纪律监察,加强法律、职业道德和合规等多方面的教育与学习,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银行规章制度行事,令行禁止,防范金融腐败的滋生和蔓延。

摘要:文章分析贷款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和实体经济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贷款利率市场化,银行实体经济,影响,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津.对稳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j].华北金融,2012(9)

利率对经济的影响 篇8

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目标之一, 从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开始,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 特别是货币市场利率放开的进度比较快, 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指出,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 就是要建立一个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准, 市场供求发挥基础性作用, 中央银行通过各种市场化的政策工具调控货币市场利率, 并通过它来对利率水平和结构施以有效影响的体系。

事实上, 我国的金融发展政策是一种金融控制政策, 由于资金配置存在定向的倾向, 所以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控制政策既定格局下各个利益主体行为的可能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经济基本面的影响因素的冲击是讨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出发点。自1996年扩大内需的政策以来, 我国经济始终面临着高储蓄和消费不足的局面。因此, 利率市场化要面对的实质性问题是:市场化的利率及其变化是否会引起居民、企业财务约束以导致消费、投资的不足和银行系统财务稳健性的下降 (王晋斌、于春海2007) 。

二、利率变化对经济中的储蓄, 消费和投资的影响

(一) 利率变化对储蓄的影响

李焰 (1999) 认为, 自1978年以来利率对储蓄率的影响因素是不确定的。王国松 (2001) 和许江东 (2002) 认为,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率与名义存款利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李扬 (2002) 指出, 我国居民储蓄水平对利率的变化反映不够灵敏, 甚至可能没有灵敏度。本文运用1985-2007年23年的数据, 对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和储蓄进行计量分析, 探讨利率变化对居民储蓄水平的影响效应。Y1代表储蓄, X1代表实际利率, X2代表名义利率。统计学上, 经对一组样本数据进行对数变换后通常呈现出正态分布的特征, 因而, 本文对Y1、X1、X2取自然对数, 便于建立储蓄对利率变化的反应模型。数据分析采用计量软件Eviews5.0。

回归结果显示, 在显著水平为0.01时参数无法通过统计检验, 并且R軗2=0.4626相关系数并不大, 说明储蓄和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之间的相关程度并不十分显著。为了更直接说明利率市场化中利率的变动对储蓄的影响, 对LnY1、LnX1、LnX2先后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经回归分析知道储蓄与实际利率有明显的反向变动关系, 二者的相关系数比同一时期的名义利率与储蓄相关系数要强, 因此将名义利率剔除, 集中研究实际利率和储蓄之间的关系。得到回归方程:

其中, R軗2=0.49, F=21.86, t0=20.14, t1=-4.68从结果中可以得出, 尽管相关系数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但是X1的t值与方程的F值已经通过检验, 并且不存在自相关和多重共线性,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实施, 实际利率与居民储蓄时间的关系由不显著或者相关性很小, 慢慢转化为负的相关性, 居民储蓄的利率弹性正在逐渐提高。

(二) 利率变化对消费的影响

李扬 (2002) 指出, 20世纪90年代利率和居民消费之间的相关度是80年代的两倍多, 说明我国利率指标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效应在逐渐增加, 并且增加效应相当明显。王晋斌、于春海 (2007) 通过引入虚拟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指出一年期存款实际利率与居民消费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决定消费的基本因素。

表1显示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均与消费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系, 说明利率指标已经与消费密切联系在一起, 利率作为宏观经济的一项指标, 已经开始在整个经济主体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实际利率与消费进行回归, Y2代表消费, 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其中, R軗2=0.55, F=27.93, t0=47.04, t1=-5.29经过检验得出在显著水平0.01下, 统计量X1通过了参数检验。实际利率每变动一单位, 居民消费就会反向变动0.8个单位, 说明从1996年开始实施利率市场化后, 我国居民消费增长已经在逐渐受到利率水平的影响, 实际利率与消费之间相关性也明显增强。

(三) 利率变化对投资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提高了实际利率水平, 也提高了投资的成本, 对投资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利率市场化也使得资金的获得为直接, 没有太多的所有制“歧视”和规模“歧视”, 这样原来“被人为分割的市场”能够整合在一起, 资金使用效率相对要提高, 因此利率对投资的影响是双向的。

在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过程中, 国内投资总额上升的国家占比约80%, 这说明利率市场化有助于其国内投资总额的增长, 这是利率市场化后所产生的增加投资数量方面的影响。在投资质量方面, 目前较有影响的是有盖尔博和弗莱做出的实证研究, 其中弗莱用亚洲11国的数据资料做过一个检验, 结果证实了提高实际存款利率可起到提高资本产出水平的作用。

2004年10月29日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 (城乡信用社除外) 和存款利率下限, 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利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本文分析了2004-2008年各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数据, 结果表明随着利率的市场化,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不断增加的趋势, 并以此带动经济增长。对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家来说, 即使利率提高短期内有可能造成投资水平下降, 但从中长期来看, 提高利率可达到增加投资水平, 增进投资效率的目的。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 资本是最为稀缺的资源, 如果为了保护短期的低效率投资而惧怕利率市场化之后的利率水平提高, 将无法尽快提高其资源利用率, 摆脱低效增长的发展陷阱, 从长期来看损失会更大。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 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为了满足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 确保一些中小企业在得不到担保抵押的情况下也得到贷款, 改革的方向是逐步放宽利率浮动区间, 主要是扩大向上浮动的范围, 使银行有更大的利率自主权。同时鼓励大企业去发行公司债, 促进公司债市场更大的发展, 公司债市场利率的浮动范围可由市场选择决定。

第二, 存款利率应该允许向下浮动。有的金融机构运行较差, 资本侵蚀严重, 流动性不足, 倾向用更高的利率吸收存款。因此, 在资本充足率监管得到严格执行之前以及及时校正措施 (PCA) 有效建立之前, 存款利率上浮是需要谨慎的。

第三, 在减少利率市场化冲击的条件下, 探究可能对经济有一定影响力的基准利率的形成。先中长期贷款后短期贷款这一利率市场化路径可视为逆向的利率期限结构的形成路径, 在长期利率市场化的基础上, 反过来形成短期利率, 然后与现有的货币市场利率相互融合校正, 形成影响我国经济主体流动性需求的基准利率。

参考文献

[1]、江春, 刘春华.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理论、经验及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 2007 (10) .

[2]、王晋斌, 于春海.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可能路径[J].金融研究, 2007 (12) .

[3]、王颖, 李浩勇.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性思考[J].经济问题, 2006 (6) .

[4]、戴国强, 梁福涛.中国金融市场基准利率选择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 2006 (4) .

[5]、李扬, 殷剑锋.中国的利率体系:现状及其改革[J].中国金融, 2005 (6) .

[6]、万光华等.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与中国居民消费[J].经济研究, 2001 (11) .

论利率政策对抑制经济过热的效果 篇9

一、利率政策的作用

1、缓解国内通货膨胀和居民储蓄实际利率为负的压力。

2004年以来,我国CPI一路飙升,从2%到3%再到5%。今年一到四月份,CPI甚至达到8%以上。我国实际利率也因此变为负数。如果2004年全年CPI平均值达到5.3%的话,那么,就意味着存款的负利率为负3.716%。而目前的存款负利率状况也并未改观。如此之高的“负利率”,使得国内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幅持续下降。居民的剩余资金大量地分流到基金、证券、住房等领域。

居民储蓄分流,本来可以作为政府扩大内需的一个成功表现。但是该阶段城乡居民储蓄的分流,并非是扩大内需的结果,而是由于储蓄利率的长期偏低,大大打击了居民的储蓄意愿,从而使得居民的储蓄分流到收益更高的地方。居民手中的大量资金开始流向房地产业和证券市场,这样吹大了房地产业和股市的泡沫,给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带来隐患。而加息政策的运用,将使银行吸储能力得以增强,并促使存款重新回流银行系统,也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和股市的“软着陆”。经过多次加息,这一政策效果已显现,银行储蓄存款在不断增长。

2、治理国内投资过热,尤其是房地产业和证券市场的过度膨胀

2004年以来,我国投资热情高涨。当年1-10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7568亿元,同比增长29.5%;房地产开发投资9526亿元,同比增长28.9%。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房地产业是这次国内经济快速增长、投资过热、通货膨胀的根源。根据建设部报告,目前房地产开发60%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银行金融风险和房地产业直接相关。炒房推动商品房价格大幅上升,也给炒房者带来巨额收益。虽然房价并不计算在CPI中,但它对物价的上涨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会带动其上下游相关消费品价格的上涨。

而近期央行加息,打击最大的就是房地产,至少投资房地产的机会成本增加。我国的利率九年来一直下降,出现了通货膨胀率高于房地产按揭利率的不正常现象,老百姓当然会把钱用来买房子,而不是储蓄。商品房需求的扩张是引起房地产业膨胀的重要原因。同时加息也会改变人们对房价会不断上涨的预期,有利于抑制房地产投机。事实上,该政策目前已显出效果。前期房价飙升的深圳、上海等地房价已明显回归,成交量也急剧萎缩。

3、为推进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

当局在这轮加息周期中,除了提高存款利率,还放宽了人民币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取消了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可以说,此举标志着我国从计划经济时代以来一直实行的利率管制的铁幕开始被真正打破,对于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随着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进一步完善资金的市场定价机制,将十分有利于商业银行按照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主动进行资产和负债比例管理,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加息并不能解决经济过热的所有问题。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居民消费价格仍有上涨压力

价格,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测量百姓生活水平的关键尺度。居民消费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利率、汇率这四大价格的走势,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都在较快上涨,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趋势锐不可挡。显然,老百姓更关注的是和日常生活关系更密切的居民消费价格。而有关数据表明,粮价大幅上涨成为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和直接因素。尤其是今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供求状况的严峻形势,必然会对国内市场产生不利影响。这种状况在短期内难以缓解,而且单凭一己之力也很难改观。猪肉、食用油、牛奶等食品价格也在大幅上涨。同时,公用事业和服务类价格的上涨压力不断增大,工人的工资水平也水涨船高。这些因素都推动物价持续上涨。

2、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是物价总水平上涨的重要原因

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比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更大。一般说来,经济高涨总是伴随着物价上涨,而居民消费价格有一定的滞后性,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则首当其冲。从当前的主要经济指标来看,这次的经济周期是由投资需求拉动的。而由于国际市场价格持续走高,可能通过成本输入影响我国市场价格。而上游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大大提升了下游产品的成本,必然造成总体物价的上升。如国际市场铁矿石的大幅提价,造成国内钢铁价格上涨,固定资产投资成本提高,又会进一步带动相关行业的价格上涨。

3、巨额民间资本处于当局调控范围之外

目前央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银行的信贷规模,以紧缩过热的投资需求。但民间持有巨额的闲置资金,削弱了紧缩政策的效果。自从去年10月份以来,国内股票市场出现大幅调整,形势急转直下,目前出现60%以上的账户空仓,巨额资金从股市逃离。而房地产市场面临相似状况,房产价格从高位滑落,投资风险巨增。再加上银行存款面临负利率,国内金融市场狭小、投资品种缺乏,造成巨额资金的闲置。因此,民间资本的力量不可小觑。浙江的一位民营企业家就表示,银行的信贷在紧缩,得到银行贷款的难度在提高,但并不能影响他的投资,因为他向民间随时都能筹到1亿以上的资金。尽管借款利率比银行高得多,但民间借贷手续简单、效率高,资金随用随到,因此深受青睐。而当局想通过利率政策以控制银行信贷的方式来紧缩投资的效果大打折扣。

4、国际环境对国内利率政策的制约

目前,美国经济步入衰退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欧盟等主要经济体也调低了经济增长预期。银行次贷危机成为此次经济增长放缓的导火线,其消极影响还在不断扩大。美国国内房地产市场萧条,银行业面临巨额亏损,大量人员失业,国内需求大幅萎缩。再加上油价的不断攀升,人们的生活成本大大提高,进一步影响了国内需求。美联储为刺激国内经济的恢复,连续降低美元存贷款利率,增加国内流动性。因此,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的利差在不断扩大,这必然会引起巨额套利资金的流入我国,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压力将进一步加剧。而人民币对美元的过快升值恶化了出口企业的生存环境,大量中小企业面临倒闭,国内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国内利率政策的操作空间有限,不能过分依赖利率政策。而这点也非常明显地体现在目前货币政策的选择上。

同时,利率政策还具有时滞性,从政策的制定到效果的显现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我国这一阶段连续的紧缩需求稳定物价的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三、抑制经济过热的政策建议

1、利率政策和其他货币政策配合

利率杠杆在宏观调控中往往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但由于该政策在现阶段的局限性,应减少对利率政策的过分依赖。货币当局也充分看到了这一点,因此转向了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尤其是连续十多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力度之大、频率之高史无前例。今年5月20日开始, 金融机构又将实行新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16.5%,远高于2004年4月25日之前的7%,不断创历史新高。据测算,存款准备金比率每上调0.5个百分点,银行系统就能收回2000亿的资金。该政策确实起到了紧缩信贷规模、回笼资金的作用。但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已处于非常高位,进一步连续使用的空间有限。而在公开市场上,央行更是频繁操作,以回收过剩的流动性。

从目前情况看要解决经济过热问题,只靠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配套政策的跟进。

2、促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

在引发本轮通胀的原因中,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是重要因素。从经常项目来看,由于关税和出口退税等政策的调整,我国近期的贸易顺差在改善。但同时,资本项目却有巨额资金流入,导致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在流入的资金中,相当一部分是炒作人民币升值的套汇资金。而外汇储备的激增,又逼迫人民币发行量大幅增长,加剧了经济过热。据测算,存款准备金比率每提高0.5个百分点所回笼的资金,还不足以抵消外汇储备增长这一个因素所导致的货币发行量的增加。因此,抑制外汇储备的过度增长是缓解国内货币供应过快增长,进而抑制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渠道。套汇资金的大量流入表明人民币汇率机制还不够合理,市场认为人民币还是低估了,还存在较大的升值空间。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是进一步放松人民币汇率的浮动范围,加快人民币市场化步伐。

3、增加有效供给,促进节能减排

目前来看,当局的调控重点在于抑制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通过减少需求来缓解市场的供求矛盾,进而平抑物价,起到改善通胀的作用。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从供给入手。比如,本轮物价上涨过程中,食品价格首当其冲。可以说,猪肉价格的上涨让人体会最深。由于猪肉供给短缺,根据官方数据全国肉价涨幅超过20%,实际上有的地方甚至是价格翻番。而粮食的供求缺口也是世界性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粮价上涨导致生活成本提高,进而要求工资上涨,这又影响到其他商品的价格。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等产业的投入,通过增加有效供给,缓解供求矛盾。而一些进口生产资料的涨价又带动国内相关产品的涨价,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因此,应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减少生产资料的消耗,以减少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缓解国际市场涨价对国内的影响。

利率政策是各国常用的货币政策,在抑制经济过热、减少总需求等方面有它的优势。但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增加和金融市场的开放,这一政策的操作受到一定的制约。要想解决目前的宏观经济问题,不应单纯依赖利率政策,而应该和汇率政策、信贷政策、产业政策等多种政策配合,还应采取各种措施促进资本市场良性发展,防止投机过热。

参考文献

[1]陈永峰.利率杠杆四两能否拨千斤[N].北京青年报, 2005-01-4.

[2]徐以升.美联储降息压缩利差中国利率政策面临两难[N].第一财经日报, 2007-09-20.

利率对经济的影响 篇10

关键词:民间金融,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长记忆特征,标尺效应

1 引言

我国金融体系中, 商业银行居于主要地位, 迫使民间贷款主体倾向选择能接受较高利率的贷款人。而这些贷款人通常是资金需求非常迫切、高杠杆、高成本的扩张企业, 大多依靠借贷“短贷长用”维持运营。这可能导致民间借贷利率持续上行, 提高地区金融风险, 危及区域金融安全。

“跑路”问题, 即其中的典型, 在贷款利率市场化, 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 民间借贷利率随着商业银行借贷利率上升, 却不随着商业银行利率下降。那么, 利率市场化是削弱了商业银行对民间借贷利率的标尺效应吗?还是切断了二者之间的联系?

因此, 本文将参考丁骋骋、邱瑾 (2012) , 采用长记忆特征分析法, 从各借贷主体利率是否具有趋势性入手, 进而依据匡桦 (2010) 的观点, 即商业银行对民间借贷利率具有重要影响, 实证地分析贷款利率市场化究竟怎样影响了商业银行对民间借贷利率的标尺效应。

2 对温州不同借贷主体贷款利率序列的长记忆特征检验

2.1 对不同贷款主体贷款利率序列的描述

民间金融较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及担保公司、民间借贷服务中心等等贷款主体。同时, 本文加入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数据做比较, 分析不同类型贷款主体贷款利率序列的长记忆特征。

数据样本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数据, 来源于同花顺数据库;小额贷款公司、民间借贷服务中心、民间借贷综合贷款利率、典当行与担保公司贷款利率, 来源于温州指数网站。对各贷款主体贷款利率数据描述如表1。

可以看出, 温州地区典当行与担保公司贷款利率最高, 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最低。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率波动较小, 典当行与担保公司、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即综合贷款利率的波动较大。

2.2 对不同贷款主体贷款利率序列的长记忆特征检验

R/S分析法由Hurst (1951) 提出, 以Hurst指数测量长记忆特征。若指数值等于0.5, 则序列为随机游走过程;若指数值在[0, 0.5]区间, 则该时间序列具有均值回复特性, 数值越小则该特征越明显;如果在[0.5, 1]区间则存在长记忆特征, 数值越大, 该特征越明显。

该方法所得结果受到样本时间区间的制约, 该区间内的重大政策变化所导致的长记忆特征变化难以反映出来。例如, 我国由2013年7月开始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而该政策可能导致贷款利率序列随机性上升。因此, 本文截取各贷款主体的2013年7月及以后的贷款利率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结果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这几个贷款主体的贷款利率序列都不具有长记忆性, 这与丁骋骋和邱瑾 (2012) 通过GPH估计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且各主体Hurst指数值均在[0, 0.5]之间, 即序列具有均值回复特征。

典当行与担保公司、民间借贷中心利率Hurst指数值较大, 且贷款利率市场化后该值变化较小, 说明这些主体贷款利率序列均值回复特征较弱。与之形成对比的, 是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民间借贷综合利率的Hurst指数值较小, 而在贷款利率市场化后, 其Hurst指数值均大幅上升。

这说明, 商业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利率、民间借贷综合利率受到某种重要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均值回复特征, 而贷款利率市场化削弱了这种特征。值得注意的是, 商业银行受到监管管制 (尤其是利率管制) 较严重, 这可能是其贷款利率序列出现均值回复特征的原因。而商业银行对民间借贷利率的标尺效应, 可能正是以小额贷款为例的民间借贷利率出现均值回复特征的原因。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 小额贷款等民间借贷的均值回复特征随着商业银行一起被削弱。

因此, 本文将着重检验利率市场化是否真的削弱了商业银行对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例的民间金融的标尺效应。

3 商业银行是否对民间贷款主体贷款利率决定具有标尺效应:以小贷公司为例的分析

为简化分析, 首先选择典型民间贷款主体。

典当行以当户将其财产、财产权利等作为抵押或质押, 交付费用并支付利息以获得当金方式经营;担保公司不负责直接贷款, 只是充当中间人角色, 不适宜作为典型进行分析。民间借贷服务中心所涉及民间借贷非公司化经营, 利率决定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自主性, 虽普遍高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 然而实际对商业银行利率变动并不敏感, 且其借贷额度通常较小, 交易规模不大, 这使得以该主体作为典型进行分析也是不够合理的。

小额贷款公司在样本期内发展迅速, 表现突出, 经营金额较大, 且数据和经营模式都比较成熟, 统计得出数据对市场反应较为全面。公司化经营也使其贷款定价更专业, 对金融市场变动更为敏感。因此, 本文将采用小额贷款公司作为典型民间贷款主体进行分析。

对小额贷款公司及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3。

注:检验形式C, T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包括常数项、时间趋势, L为滞后阶数, C或T取0表示不包括C或T;上标***、**分别表示1%、5%置信水平上的统计显著性。

结果显示两贷款利率序列都是平稳的, 说明可以进行普通回归分析。设定基准模型如下:

该模型中包含两个变量, 一个是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率 (Micf) , 一个是商业银行贷款利率 (Bank) 。然而, 还需要进一步考虑一些有着重要影响、然而难以通过普通变量衡量的因素, 如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首先, 截取数据序列中从2013年7月20日开始的贷款利率市场化部分进行回归, 依据模型 (1) 进行回归并比较结果, 研究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政策效应对温州地区商业银行的标尺效应是否具有显著影响。

其次, 以贷款利率全面放开的时点直接设定虚拟变量Dum1。在时点之前, 设定Dum1取值为0, 该时点及之后设定Dum1取值为1, 对贷款利率市场化影响进行分析。设定模型如下:

同时, 货币政策的变化可能也导致标尺效应的变化。根据张雪春、徐忠、秦朵等 (2013) , 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2011) , 周春喜, 姜露等 (2012) 的研究, 除金融机构利率浮动因素, 社会流动性的短期变动, 借贷的对象、用途和期限, 经营和交易成本等对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率影响也较大。

注:***、**、*分别表示统计量在1%、5%、10%水平上显著。括号内的值为t值。

列 (1) 、列 (2) 为模型 (1) 的估计结果, 其中, 列 (1) 为全样本的估计结果, 列 (2) 为2013年7月起的估计结果。贷款利率市场化推进后, 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对小额贷款公司利率变动影响下降了超过1/4, 可以认为, 其标尺作用确实被削弱了。

列 (2) 为模型 (2) 的全样本估计结果。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本文的观点, 证明2013年7月后, 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标尺效应的下降是由于贷款利率市场化推进, 并证明了, 贷款利率虽然显著影响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对小额贷款公司的作用, 然而其程度较小, 2013年7月后标尺效应的大幅削弱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

该结果同时说明, 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对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率的影响虽然被削弱了, 但其始终存在。因此, 利率市场化并不会切断商业银行和民间金融的关系, 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提高竞争和正确塑造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的关系。

4 结论与政策含义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 不同类型贷款主体的利率序列均不具有长记忆性而呈现一定的均值回复特征, 在贷款利率市场化后, 典型民间借贷主体贷款利率序列均值回复特征随商业银行同时被削弱。

第二, 贷款利率市场化确实削弱了商业银行对民间借贷的标尺效应, 但这种削弱作用并不强, 2013年后商业银行对民间借贷利率的标尺作用下降原因不仅包括贷款利率市场化。

研究结果揭示出, 在引导民间金融发展的过程中, 不能忽略商业银行的作用, 一定要加强建设金融市场。基于此, 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 打通利率传导渠道, 准确调控商业银行贷款利率; (2) 地区应当科学监管民间借贷, 推动民间借贷的正规化和风险透明化, 严格防范资金流动失常。

参考文献

[1]史代敏, 罗来东, 庞皓.股票市场收益率波动长记忆性的分解及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 (8) .

[2]丁骋骋, 邱瑾.民间借贷利率期限结构之谜——基于温州民间借贷利率监测数据的解释[J].财贸经济, 2012, (10) .

[3]匡桦.民间金融高利率成因:一个隐性成本的视角[J].财经问题研究, 2010, (2) .

[4]张雪春, 徐忠, 秦朵.民间借贷利率与民间资本的出路:温州案例[J].金融研究, 2013, (3) .

[5]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温州民间借贷利率变动影响因素及其监测体系重构研究[J].货币银行, 2011, (1) .

[6]周春喜, 姜露.我国民间借贷利率定价问题研究——以温州为例[J].财经市场, 2012, (9) .

利率对经济的影响 篇11

然而,尽管美国联邦基金目标利率自2004年6月至今已上调了150个基点,长期利率并没有上扬。主要原因是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基本盯住美元,对美国长期债券的需求旺盛。长期利率居低不上使美国房价持续上涨。对住房的再融资工具使消费者因房价上涨而获得现金,巨大的财富效应进一步刺激消费增长,再加上“911”事件后美国财政开支不断上升,使贸易逆差扩大至历史高位,达到GDP的5.7%。在这种情况下,美元贬值压力挥之不去。大量资金涌入亚洲寻找更高的投资回报和货币升值机会。于是,香港和中国内地某些城市的楼市以及香港的股市成了国外资金的投资目标。

资金流入香港使楼价和股价上涨。香港直接融资比较容易,而且除了房地产,其它行业的投资机会有限。因此,香港的银行贷款需求比较小。大量外资的流入使香港的银行资金过剩。在贷款利率上不去的情况下,存款利率也难以上调。港币自1983年开始盯住美元,在盯住汇率制下,香港利率应该跟随美元调整。但是,银行资金过剩和港币跟随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使港币利率低于美元,而且利差在不断扩大(图1)。低利率和资金过剩使楼价和股价大幅上涨(图2),也为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创造了宽松的资金环境。

但是,繁荣后面蕴藏着风险。美国和香港利差的进一步扩大最终将导致大量资金将流出香港,港币将面临贬值压力,利率必须大幅上升与美元利率看齐,甚至短期内高于美元利率以捍卫固定汇率(。这很可能导致楼价和股价的大幅下跌(香港上市公司中房地产公司和银行占很大比重,二者均对利率高度敏感),对香港经济造成严重打击。香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有过类似的经历。

资金流入中国内地,赌的是人民币升值和楼价上涨。由于国际舆论不断指责人民币被严重低估,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呼声给投机者以可乘之机赌人民币升值。流向中国的非直接投资剧增,在2004年达到新增外汇储备的一半。而且直接投资甚至贸易项下的外汇流入也开始带有一定的虚假成分。赌人民币升值的投机性外汇流入主要流向是房地产。房地产投资过热是本轮经济过热的直接原因,因为它带动了高耗能工业如钢铁、水泥等行业的投资过度扩张,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和能源、交通运输的短缺。

美国进一步加息将减少热钱流入,减轻对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为中国实现汇率制度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认为人民币没有被严重低估,中国的经常帐户顺差仅占GDP的2%左右,而且真实失业率水平较高,人民币不具备持续升值的基本面支持。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意义在于增强灵活性而不单纯是汇率水平的调整。因此,在目前升值压力很大的情况下进行汇率制度改革可能引起汇率的过度升值,随后会出现大幅贬值。汇率水平的大起大落对中国和全球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极为不利。

另外,美国进一步加息将为中国提高利率创造更大的空间。中国应当提高利率,特别是住房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抑制房地产价格的过快增长。中国房地产价格的上升有其基本面的支持,即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90年代末住房改革和城市化进程。但是,由于中国资本市场不发达,投资工具极为有限:主要是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住房。近年来银行存款实际利率不断下降,甚至为负值,使居民储蓄存款增幅呈下降趋势。而A股价格近年来大幅下跌,打击了股民的投资欲望。唯一能保值、增值的投资渠道是房地产。这些因素使强烈的储蓄需求转变成对房地产的投资需求。这是利率政策的扭曲和股市先天不足的后遗症导致的对房地产的倾斜,与上述有基本面支持的真实住房需求完全不同。纠正这种扭曲和倾斜的政策是提高利率尤其是住房贷款利率和根治股市顽症,包括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加强公司治理和对证券公司的监管。

以上分析显示,中国跟随美国加息将使中国经济进一步着陆,降低对人民币升值的投机性预期,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创造条件。而人民币和其它亚洲货币汇率灵活性的增强将减少亚洲对美元外汇储备的需求,有序提高美国的长期利率,使其房地产价格实现“软着陆”,提高美国的储蓄率,降低美国经常帐户赤字。这将有利于美国经济的软着陆。

相反,如果中国不跟随美国加息,房地产价格将进一步大幅上涨,银行贷款的风险逐渐显现。一旦市场认为中国房地产泡沫和金融风险过大,前期流入我国的热钱将套现回流。这可能成为资金撤离亚洲的导火线,中港两地乃至亚洲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资产价格将大幅下跌,可能使中国和亚洲经济再次陷入危机之中。

另外,目前人民币此刻不应该大幅升值,因为人民币一旦过度升值也将引发中国和亚洲资金外流,使资产价格大幅回落。为了较低经常帐户赤字,促成美元软着陆,美国应采取措施,如引进联邦消费税和削减财政支出,以提高国民储蓄率。中国则应跟随美国加息,使经济进一步着陆,并适时改革汇率机制。

必须认识到,中国虽然有资本管制,但是资金流入和流出始终没有因为资本项目管制而停止,而是随着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大幅波动(图3)。当人民币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面临贬值压力时,大量资金外流。1998年资本帐户下非直接投资的外汇流出高达654亿美元,占当年外汇储备的约45%。七年后的今天,中国经济和金融更加全球化,经济规模更大,对资本帐户的管制更松。如果一旦资金开始外流,必将势不可挡。

利率对经济的影响 篇12

关键词:基准利率,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简称shibor) , 作为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 于2007年开始运行, 在市场化产品定价中得到广泛运用, 促进了中国货币市场的快速发展, 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2012年6月人民银行又进一步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 存款可执行基准利率上浮10%的政策, 加快了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步伐。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风险管理等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需要基准利率

1. 基准利率有助于利率市场化

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之一,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融资者衡量融资成本, 投资者计算投资收益, 客观上都要求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基准利率水平作参考, 所以, 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形成的核心。今后随着央行利率管制的不断开放, 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将由盯住法定基准利率, 过渡到参照市场基准利率。如果短期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出现真空, 法定利率的基准地位将无可替代, 利率市场化也难以最终实现。

2. 基准利率有助于银行产品定价与创新

如果中国短期资金市场利率体系内部没有相应的基准利率体系, 各种金融产品就缺乏有效的基准作为定价参考, 银行间市场交易活跃性就会偏低, 新产品定价就会混乱, 这就影响了金融市场向广度、深度进一步发展。同时, 如果没有可供参考的市场基准利率, 商业银行难以构建高效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以及资产负债定价机制。

3. 基准利率有利于货币政策调控

在当前的货币政策调控中, 价格调控的分量越来越大, 其发展方向逐渐由数量调控向定价调控转变, 培育基准利率是前提条件和基础。不以市场供求关系生成的非市场化利率, 难以真实反映资金稀缺程度, 自然也就不能作为准确的资金价格信号, 从而使央行运用利率工具适时调控时往往难以到达到预定目标, 甚至有可能加剧经济波动。

二、shibor推出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1. shibor的形成机制

shibor是由信用等级较高的多家银行组成报价团, 对各类期限的资金拆借自主报价形成的。目前, 参与shibor报价的共有18家场内商业银行, 还有多家场外报价银行, 报价包括16个期限品种, 涵盖了货币市场的主要期限, 其不仅能反映拆借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 也能反映真实的即期资金成本。shibor每天准时报价, 具有较好的连续性, 、稳定性, 能够为市场提供完整有效的短期利率曲线。而且, shibor是由信用等级较高的银行进行报价, 更能真实反映即期资金成本, 基本解决了信用风险定价问题。shibor具备基准利率所应具备的特征。

2. shibor具备基准利率所应具备的特征

shibor作为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是货币市场利率, 反映和影响着金融市场上银根松紧的变化, 制约或主导着整个利率体系中所有其他利率。由于央行是整个利率系统储备资产唯一的最终提供者, 央行无论是通过国外净资产渠道或国内信贷渠道向金融系统提供储备资产, 都将会影响金融系统的超额准备金和银行同业拆放利率, 所以央行对其具有很强的控制力。可见, shibor确实适于作为央行货币调控的基准利率。

3. 发达经济国家也将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作为基准利率

国际间经验表明, 作为金融市场上引导其他利率走向的核心利率, 基准利率比较容易在货币市场上形成。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一直被认为是信贷资金充裕或短缺的风向标, 是发达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最重要的中介工具。例如, 美联储实施货币政策调整时, 一般都会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即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上调或下调若干个基点;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也是引导银行同业拆放利率朝着目标利率范围变化。

三、shibor变动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1. 影响银行间拆借、存放交易量

由于银行那个间市场拆借和存放的定价参照shibor利率, 所以shibor的变动会影响到拆借和存放的交易量, 而拆借和存放属于信用融资, 为提高以shibor定价的拆借和存放的成交概率, 商业银行不断完善自身同业授信体系, 加强与同业的交流与合作, 争取与更多外部机构相互授信, 增加拆借和存放交易。

2. 影响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

商业银行总行与分支机构之间的资金往来一般采取以shibor为基准利率的转移定价, 如在银行间市场融通资金时, 总行每日根据各时间段shibor利率以加减点差的方式确定本行内部的指导利率, 以此作为分支机构吸收同业存款和融出存放资金的指导价格。

3. 影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

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发行定价上也采用shibor利率加点的方式确定发行价格, 这样更加贴近市场, 更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可以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因此shibor的变动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发行计划, 商业银行需要根据shibor的变动情况合理调整产品结构, 使其能够得到更多客户的认可。

四、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1. 商业银行面临的同业竞争加剧

利率市场化之前, 由于市场利率比较刚性, 变动不大, 客户对于银行的选择区别不大, 而利率市场化以后, 市场参与主体增多, 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企业、还有居民对资产保值增值多元化需求较多, 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推陈出新自身的产品和业务模式, 才能争取到客户, 使得商业银行对于市场资源的争夺更加剧烈, 业务开展难度加大。

2. 对流动性管理提出新需求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金融市场经营环境和业务模式的变化, 以及资金来源的不稳定, 商业银行强化流动性管理成为必要, 为经营平稳发展创造良好前提条件。如2013年6月份至年底银行间市场引发的流动性危机, 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开展打击很大, 采取各种措施, 不惜成本地保证流动性。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于未来流动性走势的分析研究, 合理安排资产负债结构, 保证其业务经营平稳开展。

3. 包括利率风险在内的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目前, 利率风险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但利率市场化后, 利率更多受市场供求的影响, 利率的波动更加频繁和难以预测, 利率风险加大。另外, 市场参与主体不断增多, 新业务、新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投资行为也不断发生变化, 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合规风险等的防范和识别, 避免潜在的巨大损失。

五、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措施

1. 加强流动性管理

提高流动性管理人员素质, 做好每日对未来流动性缺口和流动性各项指标情况的测算, 合理、准确地安排融资规模、融资期限;稳固与市场各类大中型金融机构的沟通与交流, 维护正常的融资渠道;建立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应急融资合作机制, 进一步保障日常流动性安全。

2. 加强资产负债管理

商业银行通过对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合理安排, 优化流动性储备资产的同时, 尽可能地降低融资的整体成本, 并合理配置稳定收益的资产, 提升整体业务收益。可通过开发资产负债管理系统, 将表外资产负债业务统一安排, 细化管理要求, 在强化资本约束的同时,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资金资本使用效率。

3. 加强市场形势分析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银行间市场利率波动频繁, 而利率的波动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收益的提高和成本的控制, 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未来市场利率走势、流动性波动情况、市场机构投资行为变化和风险偏好变化等的综合研究, 做好形式预判, 在不同的时间段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 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规避市场风险等各种风险, 减少损失, 提升整体收益。

4. 控制交易资产规模, 用利率互换交易来对冲利率风险

为避免市场风险, 稳健经营, 商业银行需要控制交易资产的整体规模, 根据市场利率变化, 合理地进行买卖, 降低大幅度亏损的可能性。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银行间市场资金成本上升和债券收益率上升, 可通过细致分析, 提前预判利率走势, 利用利率互换交易来对冲, 锁定利差收益。

5. 开拓创新, 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 市场参与主体增多, 带来较多的产品创新、业务模式创新和新业务开展的机会, 如可申请包括资产托管、债券承销在内的多项业务资质, 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来源。另外, 发行各类理财产品, 积极向机构客户和个人客户销售, 为银行提升更大的利润空间。

参考文献

[1]王文平.经济发展中的利率政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2]张健华.利率市场化的全球经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3]连平.利率市场化谁主沉浮[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4.

[4]时光.金融改革与基准利率——利率市场化与shibor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3.

上一篇:现金流量检验企业价值下一篇:教育游戏理论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