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服务业发展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

2024-08-01

教育服务业发展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精选7篇)

教育服务业发展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 篇1

一、教育服务业

教育的服务性分析:

(一)教育产业“新释”的必要性

国民经济循环中,教育服务业的投资和产出都具有强大的外溢性。教育服务业的生产过程是人力资本再生产的过程,知识和技能由教授者向被教授者传递,所培养的人力资本能再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这种无形商品相比物质生产领域往往具有更高的投入产出比和回偿率。

与此同时,劳动力本身通过教育转变为作用于经济社会的人力资本,相应能得到经济酬劳和社会地位,因此教育又从生产性服务转变为一种消费性服务。由于这种利国又利己的双重属性,教育更应该在公益性的外衣下加一层个人投资,使教育服务业更加具有效率和效益。

(二)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财政与个人投资双管齐下

教育的社会公益性是其首要的属性。教育作为全民性质的产业,不可能脱离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政府优化教育发展格局,消除教育机会不平等,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颁布优待与引导政策。但与此同时,宏观上,全国范围内的教育事业不可能只依靠财政做到系统支持和面面俱到。

九年义务教育尚未消除一定程度上的机会不平等;高等教育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等关乎教育大发展的关键模块。因此,无论是从教育的双重属性角度来看,还是从我国国情国力来看,要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教育投资层面必须做到政府、社会、个人的多元支撑,应实现非义务教育在政策引导下合理化有偿收费,并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教育服务业。

(三)教育事业正名:教育服务业

教育不仅产出人力资本,带来直接的经济价值和知识技术等的无形资产,更能为受教育者本身带来回馈和收益。教育事业强大的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溢出性和为个人自身带来的丰厚回馈使得教育投资必然只有呈现二元化才能激发产业本身的潜力和效能。

将教育事业正名为教育服务业,使教育本身即能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均衡地域发展格局,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得到政府多渠道的财政支持和政策优待,更能在社会资金和个人资金的投入下拔高国民受教育层次,培养多批次的专业人才和顶尖人才,并按照个人意愿自由发展,丰富人力资本格局。

(四)我国教育服务业发展现状

现代学术界对教育服务业的认识,更加强调了教育的经济属性和服务性,对投资收益关系给予了更清晰的界定,使现代教育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范围,产业内的资源配置更加有效率。

二、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国情

(二)低碳经济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并转换经济发展模式是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的必行之路,发展低碳经济是占领发展先机的保障,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第一,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阶段,碳强度高且具有重工业化特征的行业正相继进入快速发展通道。第二,发展低碳经济有巨大的环境效益、能源效益。低碳经济的出现和低碳经济的应用不仅降低了对能源的使用强度,更为能源使用结构提供了新的选择,缓解对一次能源的依赖程度。第三,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创造大量的绿色就业机会,提高国家与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作为未来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低碳经济可以带来诸如贸易条件、国际市场份额、技术竞争等的优先因素,增强国家的贸易竞争力。

三、教育服务业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一)教育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本身为低碳产业

不同于其他高碳产业,教育产业从事知识、科技以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产业本身从投入产出角度看,属于服务业。服务业的万元GDP能耗远低于平均万元GDP能耗,同量能源在第三产业的效率远高于其他产业,因此教育服务业从一般的投入产出角度来看,属于低能耗产业。大力发展教育服务业,提高教育产出占GDP的比重,可以从更长远的观点带动经济的新模式转轨。

因此,由教育服务业带动的经济向低碳化转型的力量不可小觑,如何利用教育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人才结构的转型和绿色就业,是进一步的体制问题和流程实际操作问题。就教育服务业本身而言,能源投入基本上是供应教育服务业的环境在产出方面,教育服务业所传授和研发的知识与科技则是未来知识经济的基石。

(二)教育产出技术与科技创新,可以提高经济的质量

我国工业化处于无法跨越的重化工业阶段,高碳发展是此阶段的特点之一,虽然经济总量攀升较快,但当前的经济结构无论是地域结构还是经济实体本身的产业结构,都具有较强的二元化差异,使得转型的经济基础不甚牢固,表现在经济发展的强度够但纵深上问题较杂。城乡二元化和东南沿海和中西部内地的二元化发展差异使得经济低碳问题也不得不考虑二元化的风险,即广大农村的低购买力不能承担企业低碳发展的成本;中西部城市也未必跟得上经济转型的步伐。因此,想要跨越这些瓶颈式的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教育服务业,提高科技水平,降低技术使用成本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经济和产业的低碳化从根本上取决于科技的创新进步和技术在生产领域的运用,《京都议定书》基于这个认识,在初期并未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碳排放限制指标,并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低碳技术援助。低碳经济的核心是相关联的产业链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清洁能源、绿色建筑和新能源汽车等的消费产品。利用科技研发对第二产业部门中的高碳行业进行低碳技术改造,也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以技术为先导发展低碳经济,从能源使用的源头的技术创新,可以实现从研发阶段到终端产品的整个产业链的低能耗。以基于技术革新的能源多元化来淘汰落后产能,可以逐步降低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改变能源现状的结构性缺陷,确保我国能源供应的安全,使产业结构转型更加顺利和高效。

(三)教育服务业通过培养人力资本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不论是科技降碳、产业降碳、还是低碳化生活,归根结底都是依靠人运作整个流程,最终达到低碳化生产生活的目的。我国经济、社会、产业的低碳化发展必须有与之相应的低碳教育体系,一方面树立人民的低碳理念,通过理念的普及和低碳基础设施建设的.跟进来普及、带动生活方式的真正低碳化;另一方面利用高等教育来培养低碳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利用高校科研机构开发低碳技术,提高高新科技的实际应用能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种业已形成的社会经济模式必定有其内生的与之相配合的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标准,一种社会经济模式的兴起和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媒介作用,通过教育使劳动者形成“低碳意识”,拥有“低碳素质”是社会经济模式发展的人力资源的“软资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多特性与绿色低碳相悖,社会环境中的低碳教育可以通过在全社会持续倡导低碳消费行为来引导;从九年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抓起向灌输低碳观念是可以改变一代人价值观的教育工程。

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是相关科研的发展为低碳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唯有发挥教育产业的经济功能,使高校成为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第一平台,利用高等教育为低碳领域直接培养专业,人才和相关领域的人力资本。各个大学在专业设置上要兼顾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前景。如新兴的环保设备工程专业、环保技术专业都能直接培养高专业能力的低碳领域人才,为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人才基建,并提供人才争相竞技的场所。而各个高校所成立的低碳研究中心、低碳技术研究课题等,通过和著名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办学和试验基地,“高校研发―企业实验”成为一些低碳技术出炉运用的模式。

由此,教育服务业在产出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在基础教育阶段也即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着力为低碳经济塑造劳动者的低碳意识,普及低碳价值观;在人力资本形成的职业教育阶段着力为低碳经济培养专业对口的低碳行业人才,通过在劳动力身上凝结低碳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以及能力,使高等教育培养行业专属的人力资本,创造绿色就业。通过教育优化国家人才结构,是实现国家劳动力结构转型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先导。

教育服务业发展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 篇2

低碳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未来的能源发展必须走节能、高效、环保之路,对于中国电网企业来讲,孕育着无限机遇,更成为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国家能源局称,“十二五”能源规划的制定,将重点围绕中央提出的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和碳减排40%~45%的“两项目标”展开。“十一五”期间,为实现能耗降低20%的目标,各地出现了“拉闸限电”的现象,虽然也起到了节能降耗的作用,但是通过采取限制生产,对某些高耗能行业进行一刀切拉闸限电的做法将影响到民生,也是不可取的。在电力系统中,电网是连接电源和用户的电力输送载体,属于输送和分配电能的中间环节,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有形之手”。美国能源部太平洋西北实验室(PNNL)日前发布的《智能电网:能源与二氧化碳收益评估》(The Smart Grid:An Estimation of the Energy and CO2 Benefits)报告显示,智能电网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直接联系,智能电网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大幅削减能源消耗和碳排放[1]。

1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通常而言,低碳经济是指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与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它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并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的实现主要从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低碳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方面进行努力,而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还是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包括:1)规划引导,即从能源强度到碳排放强度目标约束的转变,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以保证目标的体现,并将减排目标纳入“十二五”规划;2)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节能减排;3)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简而言之,构筑低碳经济体系,必须通过法律和政策的引导,加强新能源技术研发,促进能源开发和利用技术进步,在能源生产和供给领域,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在能源使用和消费领域,大力提高各个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并要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形成全社会节约资源的自觉行动[2]。

2 电网发展

当前我国电网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式: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使电力需求长期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这就要求加快电网建设改造,解决电网建设相对滞后、电网结构薄弱、安全可靠性差等问题,不断提高安全运行水平和供电质量;另外我国能源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而生产力布局以东部为主,二者存在严重的不平衡,这就要求发展特高压电网,加快电网技术升级,以满足大煤电基地、大水电基地、大风电基地输电的需要,实施电力资源大范围的优化配置;最后为应对气候的变化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迫切要求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以推动我国能源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

整体而言,电网发展规划主要分为主网架规划、配电网发展规划、通信网发展规划以及智能化发展规划等。我国电网发展总体目标为: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电网结构坚强,智能化技术涵盖电力系统各个环节,智能化水平国际领先的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国家电网的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以“三华”特高压同步电网为中心,东北特高压电网、西北750 kV电网为送端,连接各大煤电基地、大水电基地、大核电基地、大可再生能源基地,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与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不仅对推动我国电力工业的科学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电力可靠供应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

3 电网发展对低碳经济的推动作用

3.1 直接推动作用

电网企业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直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电网作为一种有效的能源传输方式,电能传输所消耗的成本要低于其他方式的能源运输成本;另一方面,电网企业通过采取降低线损率、高效的输配电技术及优化运行方式等措施降低电能的消耗,使电网本身具有明显的低碳效益。

我国的能源资源的主要特点:1)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尤其是化石能源资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3)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我国的能源消费地区主要集中于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但能源资源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其中,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二者的不平衡决定了我国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从传输过程看,输电与输煤各有特点,但从输煤输电的综合比较看,输电具有经济性。文献[3,4,5,6,7,8,9]通过设立模型分别对输煤和输电的能量传送全过程进行分析与比较,并将电网输电与运输煤炭全过程的碳排放进行对比,得出电网输电具有低碳效益。我国特高压电网的建成投产,更具有将为我国西部地区传统能源以及水电、风电提供向外输送的便利通道,届时电网将在其中发挥关键的能源转运作用,是实施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各类非化石燃料电力资源大规模开发的先决条件,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从而呈现出显著的低碳效益。

电网发展的低碳效益还表现在最大限度地降低电网损耗。近年来,电网企业在国家电网公司“两个转变”的战略方针和南方电网公司“南网方略”的指引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全力推进电力节能减排工作。输电网络的降损措施主要是通过应用新型技术、改造电气设备来减少电能消耗,其中包括:变压器的节能改造、使用变频调速装置进行节能改造、合理规划电网优化各电压等级电网结构、降低线路损失、无功补偿装置配置、优化电网、潮流调整优化、变压器经济运行、积极推广应用节能低损设备等。

3.2 间接推动作用

电网发展对低碳经济所起的间接推动作用是通过引导上下游产业和全社会节能环保来达到的。上游产业主要是发电行业,下游产业主要是工业用电尤其是高耗能产业的用电,另外还包括居民的环保用电。

3.2.1 发电侧

不同种类的能源,其碳强度差异很大。煤炭的碳强度在化石能源中是最高的,而可再生能源中的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都是零碳能源,由此可见发电行业的能源消费结构直接影响到发电行业的碳排放。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下,发电行业的对策包括优化能源结构、统筹规划电力结构、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加大低碳技术创新力度等。其中优化能源结构与电力结构又与电网的发展息息相关。优化能源结构即充分利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尤其是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新能源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力军,如果其技术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人类将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这样会大大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从目前技术发展水平和各国政策的侧重程度上看,风能、太阳能、核能和生物质能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可再生能源。而新能源能否充分开发利用就在于电网的发展状况,尤其是智能电网的发展状况。

就电网企业而言,应该把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重点,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接入、储存的研究应用力度,支持风力发电场和太阳能利用工程的建设,积极开展分布式供能试点,研究应用新能源、分布式能源和储能设备的接入技术,优先安排绿色能源并网发电,促进绿色能源快速灵活接入电网。

另外,由于我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保持以煤电为主的电源结构状况,这就要求电网企业要大力推行节能发电调度,即电力企业发电上网按发电能耗顺序调度,能耗低的多发电,能耗高的少发电,甚至不发电,以促进节能减排优化电力结构。通过对不同能耗、排污的发电机组安排差别电量计划,优先调度可再生能源和高效、清洁的机组发电,限制能耗高、污染重的机组发电,最大限度节能减排。通过节能调度等措施的实施,电网企业进一步发挥电网规划对电源建设的引导作用,实行电源多样化、多种电源互补,不断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

3.2.2 用电侧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引入,导致全世界范围的能源技术、经济产业结构乃至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由此用电侧电力负荷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低碳经济首先要求电力需求总量下降,同时要求电力利用效率的提高,但由于我国仍处于发展中阶段,仅仅依靠限制电力的使用来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是不现实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必须在满足经济增长需求与保障人们生活用电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电力消耗,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加强国际合作以满足电力负荷总量变化的要求。其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城镇化的发展等战略的实施,东西部差距、城市化差距将逐步减小,伴随而来的是电力负荷分布的变化。最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明显提高,但火电、钢铁、印染等高碳产业在工业生产中仍占有较高的“地位”。

电网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用电侧负荷的变化:

(1)加快特高压电网的建设。特高压电网具有大容量、长距离、低损耗的特征,代表了当今世界输电技术的最高水平,也符合我国的能源国情。因此,变输煤为输电,建设特高压电网,打造电力“高速公路”,完善、优化、建设好主网架电网和其他配网,是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用电需求的现实选择。特高压电网具有满足环保要求、减少煤电污染、节约投资成本、节省运行费用等特点,有利于我国提高电网传输效率,降低电网运行损耗,使电力资源在省间进行优化配置,解决长远发展的能源需求问题。

(2)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传统电网存在不支持大规模间歇性电源与分布式电源接入、输电损失巨大、且用户无法互动等问题,无法满足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而智能电网作为先进信息技术和高级物理电网的充分结合,是解决未来能源输送问题的理想方案。智能电网将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改善现有电网的负载能力和传输效率,另一方面它可以实现新能源发电及电动汽车的大规模接入和使用。智能电网具有电网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能提高新能源并网能力,不仅是连接电源和用户的电力输送载体,更是具有网络市场功能的能源资源优化配置载体,将成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有形之手”。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智能电网将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智能电网的发展将带动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进一步发展。

(3)努力提高终端负荷侧的科学管理水平。对用电终端设备进行需求侧管理,在工业方面,就是对用电量大的设备进行节能改造,根据终端用电设备在不同行业所能提高效率的多少,计算出节电量的大小。鼓励大中型企业采取一些节电措旋和改造措施,淘汰低效率电机,购买高效节能电机。电网企业应通过构建技术手段丰富、适应低碳社会发展需求的负荷侧管理体系,构建智能用电系统和双向互动的营销技术支持平台等措施与用户友好互动,实现电网设备利用效率与用户能源使用效率的有效提高。

4 结语

电力系统中,电网是连接电源和用户的电力输送载体,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中国低碳经济与电网发展现状,针对低碳经济对电力行业发电侧及用电侧及电网本身的影响,提出了电网发展的一些对策,包括充分认识电力需求与电力负荷分布基础上,做好电网发展规划;深入研究新能源并网技术与电动汽车并网技术的发展;加快特高压电网与智能电网的发展等。

参考文献

[1]卢嗣斌,李勇,汪黔疆.低碳经济与智能电网[J].贵州电力技术,2010,(6):1-4.

[2]史立山.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途径[J].中国投资,2010, (3):84-86.

[3]康重庆,周天睿,陈启鑫,等.电网低碳效益评估模型及其应用[J],电网技术,2009,33,(17):1-7.

[4]田廓.我国低碳电力系统发展战略目标及实施路径研究[J].陕西电力,2010,38(10):6-9.

[5]曾鸣,杨玲玲.低碳对策之碳排放交易现状与展望[J].陕西电力,2010,38(4):9-12.

[6]杨元华.通往绿色经济之路:低碳化和新能源[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0,26(4):1-5.

[7]杨玲玲,马向春.电力市场环境下碳排放权分配模型的比较研究[J].陕西电力,2010,38(2):5-9.

[8]徐锭明.中国进入低碳经济发展时代[J].电网与清洁能源, 2010,26(7):4-6.

对低碳建筑发展的探索研究 篇3

摘 要 2003年英国首次提出“低碳经济”一词,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低碳”新高潮掀起,建筑业作为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低碳建筑成为一种潮流。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开幕,见证了低碳建筑的良好发展态势。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已有低碳建筑,找出了發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在中国发展低碳建筑的建议。

关键词 低碳建筑 世博会 房地产业

一、低碳建筑

所谓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另外,在建筑的开发过程中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等方面的能源都参与其中,碳排放量很大。因此,尽快的建设低碳住宅项目,实现节能技术创新,建立建筑低碳排放体系,注重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并形成可循环持续发展的模式,最终,使建筑物有效的节能减排并达到相应的标准,是中国房地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国内外低碳建筑实例

1.英国贝丁顿零化石能源发展生态社区

英国贝丁顿零化石能源发展社区为世界首个低碳建筑社区,这里的建筑都是约40 m高的棕褐色“板楼”。每栋楼的屋顶南侧铺着大片的太阳能板,北侧种着大片的绿色植物,中间则竖立着一排排五颜六色的风帽。贝丁顿社区建筑每一处独特的构造都是从提高能源利用角度考虑的,真正是表里如一的“低碳”建筑。比如,楼顶的风帽是一种自然通风装置,设有进气和出气两套管道,室外冷空气进入和室内热空气排出时,会在其中发生热交换,因此可以节约供暖所需的能源。此外,整个小区还建有一个利用废木头等生物质发电,并提供热水的小型热电联产厂。由于采取了建筑隔热、智能供热、天然采光等设计综合使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这个小区与周围普通住宅区相比可节约81%的供热能耗以及45%的电力消耗。

2.北京国奥村项目

作为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运动员村——国奥村是2008伟大盛事所直接催生的国家级住宅项目。国奥村建设过程中采用一系列国际上最为先进的节能技术,令其成为有史以来最为先进的微能耗奥运住宅项目。国奥村采用多项节能技术,如再生水热泵冷热源系统、集中式太阳能生活热水系统、景观花房生物污水处理系统、外围护结构保温系统、LED建筑发光系统等36项低碳减排技术,令项目科技含量与节能品质进一步攀升,并由此形成了一整套绿色建筑建设体系。

3.世博会中的低碳馆

(1)零碳馆

作为伦敦贝丁顿零碳生态社区的模型,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零碳馆也是由邓斯特和他的团队设计完成。上海世博会中的零碳馆,源于伦敦贝丁顿零碳生态社区,却又高于其原型,他所用到的低碳技术和理念,在上海世博会零碳馆中几乎都有体现,而且在某些方面更为领先。为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这两栋建筑同样使用了高性能的隔热材料和供热设计,并综合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2)法国馆

法国馆基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理念所倡导的未来环保节能宜居方面的主要设想。在充分考虑低碳、环保理念,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上,从设计本身出发,最终实现可持续性环保。其在降低能耗方面,采用了600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部分解决了场馆的用电问题。立体花园的设计,采用保温材料,起到保持温度的作用,尽量少开空调;馆内的小水池也是一个微循环的生态系统。建筑采用整体的隔墙与吊顶系统以及一系列建筑节能和环保解决方案,使法国馆在节能减排、资源回收和循环使用、宜居环境、智能高效的生态技术方面进行了展示。

三、低碳建筑在中国发展存在问题与建议

1.问题

(1)宣传不足,地方和企业不重视。虽然目前低碳建筑的提出如火如荼,但真正能开发和建设的开发商还不多,他们对此类新型理念还处于观望状态,不知道是否会盈利,也不清楚究竟怎么样才能达到标准。究其原因,是宣传不足,目前口号喊得亮,实际操作却没有指导。

(2)技术材料亟待跟新。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能源效率低和技术相对落后,单位国民生产值的碳排放往往高于发达国家。另外,利用传统建筑技术和材料来打造低碳建筑,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传统建筑技术和传统建筑材料中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低碳建筑的要求背道而驰,成为发展推广低碳建筑的瓶颈问题。

(3)立法规定欠缺,无标准化体系。目前,对于低碳建筑,我国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还只是提倡,并没有在立法中强制规定下限,随着发展的深入,势必会引起低碳与传统的交锋,一些建筑打着低碳的口号,摇身一变,宣传中就是低碳建筑了,使得消费者怀疑甚至不认可此种理念。

2.建议

(1)加快建筑业立法建设。随着低碳概念的提出,欧美国家纷纷提出征收碳关税和限制碳汇等措施,为了防止因不法分子钻空子,必须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促进和规范这个市场,如新出台《低碳经济法》来限制建筑业碳排量,修改《建筑法》,在考核建筑等级时增进建筑中低碳的理念。

(2)加大经费投入,促进新材料新技术形成。国家应加大科研经费对建筑材料、技术和能源的研究,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能源的开发研究及推广运用,同时还应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加强交流,学习国外成熟技术。

(3)倡导低碳消费,低碳理念深入人心。低碳建筑包括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两部分,在低碳建筑发展初级阶段,强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经济发展高级阶段低碳社会消费理念和行动的转变显得更为重要①。低碳房地产的核心和可持续的动力在于拥有低碳理念的城市居民,良好的公共参与机制是保障居民和企业积极参与到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先决条件。整合低碳房地产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性,促进企业决策者及公众观念的转变,形成支持其发展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引导企业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低碳经济”形象,促进全社会完成低碳经济的目标和指标②。

注释:

①崔大鹏.低碳经济漫谈.环境教育.2009(7):13-21.

人文环境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分析 篇4

消费者科学素养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消费的宽度和深度,影响着其对社会、自然生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消费者的科学素养深刻影响着低碳消费,较之价值观、传统文化的影响更为直接有效。

1.较高的科学素养可以推动低碳消费。

消费者的科学素养是通过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消费安全意识等几方面表现出来的。研究表明,消费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接受低碳消费的能力也越强。王兆峰(2008)通过对武汉市民的实地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大专以上学历的居民平时非常关注商品的节能知识,其比例远远高于其他文化程度的居民。他们分析认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强,平时越关注商品节能知识方面的状况。何志毅等(2004)研究也发现,绿色消费者是引导消费潮流的意见领导者,并会主动寻求有关绿色产品精确的信息。他们愿意尝试新产品,对价格敏感,且消费比较理性,愿意付出更多的价格进行绿色消费。国外学者 Balderjahn 认为,具有较佳内在意志控制力的消费者,能表现出具备环保意识的购买决策及消费行为。因而,依靠高学历者的力量传播低碳消费的有意信息,对于在群众中普及低碳消费知识,推广低碳消费行为是十分有效的。

消费者的知识结构也将影响低碳消费。消费者拥有不同专业知识,其对于低碳消费的认知程度就不同。台湾学者黄乾全(1989)通过对台北市民的垃圾分类行为研究后认为,垃圾分类收集知识越高,其垃圾分类表现行为越好。车参贤(1995)以高中生为样本,对其资源回收行为进行了研究。他指出,资源回收知识能有效预测学生资源回收行为,资源回收知识越高,越会去从事资源回收行为。国外学者 Schlegelmilch(1996)对此也作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在普通公众群体中,环境知识对一般绿色购买行为和再生纸购买行为能产生直接影响,而对环保清洁剂、有机蔬菜和水果、无氟产品及非动物测试产品等 4 类产品的购买无影响;在学生群体中,环境知识对环保清洁剂、有机水果和蔬菜的购买行为有直接影响,而对其他 3 类产品的购买和一般绿色购买行为无影响。

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强弱也将影响低碳消费的程度。有学者研究 (沈建华,2009;黄铁苗、颜世辉,2009) 认为,消费安全意识越强的消费者,低碳消费的意愿越强烈,从而其低碳消费的需求与行为也越频繁。另外,消费者对政府在消费安全方面所做的工作越满意,他们对当前消费品市场上安全形势的总体评价就越高,其低碳消费的行为就越强。立足当前,政府在消费安全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仍无可替代,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消费安全工作,提高消费者的消费安全心理程度,以有效促进低碳消费。

2.我国消费者的科学素养状况及对低碳消费的影响。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我国消费者的科学素养也在不断提高。然而,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消费者的科学素养现状不能令人乐观,低碳消费更需时日。

一是消费者存在浓厚的等级意识。对大部分人来说,社会等级不仅意味着成就,而且是一个人及其家庭、亲属乃至宗族地位的确定标志(Hsu,1981)。Richins(1994)的调查发现,中国非常重视等级观念,以拥有社会财富的多少作为个人成功的标志。通常,高等级观念者更易于重视昂贵的东西、可以代表特权身份的品牌、强化其所有人个人形象的商品。因而,低碳消费之于等级消费,处于从属的、次要的位置。

二是消费者追求消费效用最大化。所谓消费效用最大化,具体表现为:在支出相同情况下的消费效用最大化,或在一定消费效用下的支出最小化。事实上,在缺乏约束的条件下,消费者很难放弃原有消费行为下的“好处”,如“省时”、“省力”、“省钱”,水资源的过度消耗是因为自来水太廉价,造成白色污染现象严重的原因是因为塑料袋、塑料快餐盒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成本低廉,废弃物不能有效回收是因为人们不愿意费时、费力去完成看似不“值得”的小事,在这些眼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低碳消费行为就显得动力不足。

三是愚昧性消费。有些人不是用积极的进取和奋斗去获取财富,而是寄希望于神灵的扶助。在我国,许多地方封建迷信活动办得非常火,为了盼发财、保平安、求升官,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去抽签算卦,去烧香拜佛,做道场,请神汉巫婆。

尤其在农村,这样的愚昧型消费更为严重,它耗费了大量的生产资金,已经成为一些地区阻碍低碳消费的因素之一。愚昧性消费还包括吸烟、追逐低级趣味音乐、网瘾等,尽管它们还不是我国社会消费方式的主流,但其对低碳经济的影响和危害却不可低估。

六、结论。

综上所述,人文环境的各个要素,如价值观、传统文化、科学素养等,对低碳消费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从消费者产生消费需求、获取产品信息、选择评判,到做出购买决定以及售后评价,每一阶段无不体现了消费者的人文因素。不论是价值观,还是传统文化、科学素养,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行为。为此,我们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低碳消费人文环境。要唤起消费者文明消费和科学消费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可持续消费的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建立于国情相适应的文明、健康、科学的低碳消费模式。

(1) 确保消费对象的安全、可靠和节约。必须要组织和激励科技人员大力开发研制并在全社会推广节材、节能、节水型产品。

(2) 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各种消费都应合理、适度,逐步增加服务性消费比重和减少消耗资源的消费。

(3) 提高废弃物回收的积极性。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把垃圾生产、回收和处理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自觉做好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

(4) 营造消费文化氛围。要开展通俗易懂、丰富多彩的低碳消费宣传活动,影响公众行为,促使他们接受新理念、新技术,沉着应对全球气候变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陈晓春,谭娟,陈文婕。 论低碳消费方式 [J].新华文摘,2009(13)。

[2] 张一鹏。 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 [J].中外能源,2009(4)。

[3] 李胜,陈晓春。 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 [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

[4] 付允,汪云林,李丁。 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 [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5] 冯之浚,牛文元。 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 [J].中国软科学,2009(8)。

[6] 朱杏珍。 人文环境对企业集群的作用机理分析 [J].经济管理,2006(2)。

[7] 仇保兴。 小企业集群研究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8] Gutman,Jonathan. AMeans- end chain model based on consumer catego-rization processes [J].Journal ofMarketing,1982(2):60- 72.

[9] Richins,M.L. Special possessions and the expression of material values [J].Journal ofConsumer Research,1994(21):522- 533.

[10] 傅正华。 人文环境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分析:兼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人文因素 [J].科学学研究,1999(1)。

[11] 胡鞍钢。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低碳经济论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12] Dubois,B.& Duquesne,P. The market for Luxury Goods:Income versusCulture [J].European Journal ofMarketing,1992(1),27:35- 44.

[13] 吴晓青。 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 [J].环境保护,2008(3)。

[14] 王兆峰。 湘鄂渝黔边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互动研究 [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1)。

[15] 何志毅,杨少琼。 对绿色消费者生活方式特征的研究 [J].南开管理评论,2004(3)。

[16] 沈建华。 构建绿色消费安全网 [J].江苏农村经济,2009(4)。

教育服务业发展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 篇5

学 生:

(学院 班级,学号)

摘 要:最早正式提出“低碳经济”一词的是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意为依靠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影响

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已得到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全球金融危机促使世界经济加速向低碳化深入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实现全球减排目标、促进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主要发达国家凭借低碳领域的技术和制度创新优势,加紧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构筑世界新一轮产业和技术竞争新格局。我国传统的高碳经济和外贸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向低碳经济转型势在在必行。

一、主要发达国家加快低碳经济转型,构筑全球竞争新格局

(一)大规模投入低碳领域,促经济复苏,培育新增长点。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盟和日本推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都将低碳领域作为投资的重点。

1、美国奥巴马政府推行绿色新政,培育新能源产业。

2009年2月,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签署《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实施总额为7872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内容包括开发新能源、节能增效和应对气候变暖等方面。其中,开发新能源为核心内容,与开发新能源相关的投资总额超过400亿美元,按计划,在未来三年内,美国可再生能源的产量将翻一番;制定严格和实施的汽车排放标准,大力促进绿色建筑等的开发,以及建设全新的智能电网;通过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发展低碳经济,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问题上掌控主导权。奥巴马政府以开发新能源为核心的绿色新政并非仅追求经济复苏的短期目标,更着眼于经济的未来,培育新能源产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重振美国经济。欧盟促经济复苏与低碳经济转型战略结合。

在德国、英国等多个欧盟成员国先后出台本国经济刺激计划后,欧盟委员会为协调各国行动,最大限度发挥各国经济刺激举措的潜力,以形成规模效应,于2008年12月,推出总额为2000亿欧元的(约合252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为实现欧盟发展低碳经济的“三个20%目标”(2007年,欧盟提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将可再生清洁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费量减少20%。)的投资为480亿欧元(约合605亿美元),显然,欧盟把促进经济复苏和增加就业机会的短期措施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中期战略结合起来。2009年3月,欧盟宣布将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1323亿美元),用于绿色经济建设,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抵制全球气候变暖,并稳固欧盟在环保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日本投资低碳革命。

2009年4月,日本公布总额为15.4万亿日元(154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包括紧急对策,稳定就业和金融体系;投资未来,着眼于今后的增长战略;以及刺激日本的活力等方面。投资未来的核心内容就是低碳革命,投资规模达1.6万亿日元(合160亿美元)。目标是到2020年太阳能利用达到世界第一;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规模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在世界上最早实现普及环保汽车;推进低碳交通革命,发展世界最先进物流;成为资源大国,领导世界低碳再循环潮流。

(二)制定和实施中长期战略规划,主导世界低碳技术和产业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主要发达国家凭借低碳领域的技术和制度创新优势,制定和实施发展低碳经济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力图在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增长中获得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1、美国立法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发展清洁能源,向低碳经济转型。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竞选之初就明确表示,将在美国实行温室气体减排、促进清洁能源及能效领域发展、并且重返国际气候谈判舞台,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是美国在这个方向上迈出的重要一步。《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明确规定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到2050年减少83%。自2012年起开始实行温室气体总量控制与排放权交易制度,发电、炼油、炼钢等工业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配额将逐步减少,超额排放需要购买排放权。到2020年,电力生产中至少15%为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另有5%通过节能措施减少能源消费,两项相加必须达到20%。投资1900亿美元用于发展新的清洁能源技术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包括可再生能源、碳捕获和储存、电动和其他先进技术交通工具、基础科学研发等。《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构成了美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法律框架,表明美国在气候变化政策基调上的根本性转变。

2、欧盟推进低碳经济转型,要引领世界低碳技术发展。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欧盟国家走在了世界前列。英国是低碳经济最为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为了推进低碳经济转型,英国发布《2008气候变化法案》,规定到2050年温室气体削减80%,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2009年7月,英国政府发布《低碳转型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世界上首次将温室气体量化减排指标进行预算式控制和管理,确定“碳预算”指标,并分解落实到各领域。《规划》要求英国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2008年水平的基础上减少18%,即相当于在1990年排放水平的基础上减少34%。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的份额,其中40%的电力来自绿色能源领域,这既包括对依赖煤炭的火电站进行“绿色改造”,更重要的是发展风电等绿色能源。在住房方面,英国政府拨款32亿英镑用于住房的节能改造,对那些主动在房屋中安装清洁能源设备的家庭进行补偿。在交通方面,新生产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要在2007年基础上平均降低40%。同时,英国政府还积极支持绿色制造业,研发新的绿色技术,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向低碳产业倾斜,确保英国在碳捕获、清洁煤等新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规划》标志着英国政府正主导经济向低碳转型。

欧盟委员会在平衡与协调各成员国的基础上,于2007年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三个20%目标”。2008年12月,又通过为实现“三个20%”的目标而制定的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该计划包括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修正案、欧盟成员国配套措施任务分配的决定、碳捕获和封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车CO2排放规划和燃料质量指令六项内容。目前,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已经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规,将会推动欧盟经济继续向高能效、低排放的低碳方向转型。

2009年10月,欧盟委员会建议欧盟在未来十年内增加500亿欧元(约合630亿美元)发展低碳技术,以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供应安全方面的挑战,保持欧盟的经济竞争力。根据欧盟委员会的这项立法建议,欧盟发展低碳技术的年资金投入将从目前的30亿欧元增加到80亿欧元。欧盟委员会已联合企业界和研究人员制定了欧盟发展低碳技术的“路线图”,计划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储存等六个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发展低碳技术。

3、日本政府主导建立低碳社会。

日本是资源稀缺国家,历来重视节能减排。近年日本政府在大力推行节能减排计划的同时,主导建立低碳社会。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低碳社会是日本发展的目标”,即著名的“福田蓝图”,它包括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其中提出了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减排量比目前减少60%至80%。“福田蓝图”标志着日本低碳战略的形成。2008年9月,日本政府通过《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为实现“福田蓝图”确定了数值目标及日程。特别是在2020年前实现回收二氧化碳并进行地下储存的“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技术”(CCS)的应用,为实现“低碳社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09年4月,日本公布《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目的是通过实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绿色经济。这份政策草案除要求采取环境、能源措施刺激经济外,还提出了实现低碳社会、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等中长期方针,其主要内容涉及社会资本、消费、投资、技术革新等方面。此外,政策草案还提议实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和征收环境税等。这份政策草案如能获得通过并实施,将使日本环境领域的市场规模从2006年的70万亿日元(约合7100亿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120万亿日元(约合12000亿美元),相关就业岗位也将大大增加。通过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绿色增长”。

二、全球碳交易市场快速发展,未来受后京都国际气候协定影响 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附件一发达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即在2008—2012年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其中,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为保证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京都议定书》确立了三种灵活减排机制,即排放贸易机制(ET)、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行机制(JI)。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这三种机制在本国以外取得减排额,缓解国内减排压力,以较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也可以通过项目合作获得减排的资金和技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温室气体减排权成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目前,全球碳交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基于配额的交易,在“总量控制与交易”体制下,对有关机构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进行交易。市场主要包括各自独立的三个体系: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 ETS)、澳洲新南威尔士(NSW)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均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二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亦即将可证实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用于交易。市场主要包括清洁发展机制和联合履行机制,前者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后者在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之间展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并将所获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出售给有减排要求的发达国家政府或机构。

(一)全球碳市场交易规模迅速扩大,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占主导地位。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2008年,全球碳交易额年均增长126.6%。尽管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基于项目的清洁发展机制一级市场交易额下降,但二级市场依然活跃;基于配额的交易仍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全年交易额达到1263.5亿美元,比2007年的630.1亿美元增长100.5%,超过2005年交易额的10倍。从全球碳交易量来看,也呈快速增长的势头,2005—2008年年均增长59.5%。2008年,全球碳交易量达到48.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比2007年的29.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增长61.4%,是2005年交易量的3倍。世界银行预计2012年全球碳交易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在全球碳交易中,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一直占主导地位。2008年,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交易额为919.1亿美元,交易量为30.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分别比2007年增长87.3%、50.1%,占全球的比重分别为72.7%、64.2%。清洁发展机制仅次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其交易额和交易量分别占全球的26%和30.3%。从市场规模上看,清洁发展机制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清洁发展机制的增速不可小视,2008年,清洁发展机制的交易额和交易量分别比2007年增长154.5%、84.5%,远超过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和全球碳交易的平均水平。

在共同而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清洁发展机制是目前比较有效和成功的方法。减排成本的巨大差异,使发达国家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金、技术。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低碳技术的同时,也促使其自身技术的创新和在出口,因而是一种双赢的机制。中国是目前清洁发展机制下项目交易的主要供给方,2008年占全球的比重高达84%,印度和巴西位列第二和第三,占全球比重分别为4%、3%。

(二)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兴起,全球统一市场和规则尚待形成和制定。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涉及欧盟27个成员国,近1.2万个工业温室气体排放实体,有巴黎Bluenext碳交易市场、荷兰Climex交易所,奥地利能源交易所(EXAA)、欧洲气候交易所(ECX)、欧洲能源交易所(EEX)、意大利电力交易所(IPEX)、伦敦能源经纪协会(LEBA)和北欧电力交易所(Nordpool)等8个交易中心,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第二阶段(2008-2012年)和第三阶段(2013-2020年)的安排中,欧盟继续逐步加大减排力度,并将减排限制扩展到更多的行业(如航空业)。此外,欧盟还打算在第三阶段时,在配额分配中引入拍卖机制,以提高碳交易的效率。

美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体系,但已有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东部及中大西洋10个州区域温室气体减排倡议、加州全球变暖行动倡议等区域碳市场,进行配额交易和基于项目的自愿减排量交易。早在2000年成立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已推出2012年后美国碳交易期货产品,并已开始交易。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规定要实行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政府为发电厂及工厂等设定碳排放量上限。其中85%的限额由政府免费配给,余下的15%限额由各公司购入。只要排放量低于上限,就可以转售限额,借此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美国全国碳交易市场有望以该法案为基础形成。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交易体系于2003年1月正式启动,它对该州的电力零售商和其他部门规定排放份额,对于额外的排放,则通过该碳交易市场购买减排认证来补偿。2007年澳大利亚新任总理陆克文执政后,加入了《京都议定书》,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制定了澳大利亚国家减排措施与建立碳交易体系计划,暂定2011年推行。

亚洲地区碳交易起步较晚。新加坡贸易交易所于2008年7月初成立,计划推出核证减排量交易。香港交易所已经开始研发排放权相关产品,筹备温室气体排放权场内交易。日本环境省曾表示日本正在制定一个类似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总量管制与配额交易,但推出时间未定。

随着低碳经济政策的逐步成熟和完善,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发展自己的区域性碳交易市场。欧盟于2009年1月提议建立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将其作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方案内容之一。显而易见,欧盟要主导未来国际规则的制定。虽然欧盟承诺扩大其排放交易体系,吸收其他发达国家加入,但要形成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尚需时日。

(三)后京都国际气候协定影响全球碳交易发展趋势。

未来全球碳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的谈判结果,即达成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减排协定,以取代即将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此结果将对欧盟、美国等国家的气候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些政策正是未来全球碳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自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大会达成“巴厘行动计划”并启动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以来,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严重分歧,迄今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2012年到202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表现消极,对发展中国家一直呼吁的发达国家提供环保技术和资金支持等也不愿列入谈判议题,相反却试图给发展中国家制定难以接受的减排目标。鉴于目前的谈判形势,联合国气候变化事务高官认为,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恐难达成新的减排协定。

但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日益重视,让人们对全球碳市场发展的前景仍充满了期望。在2009年低碳博览会上,由国际排放交易协会(IETA)发布的《温室气体市场民意调查》显示,碳市场各利益相关方都期待全球碳市场的蓬勃发展。

三、发达国家纷纷实行碳税政策,威胁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

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将通过世界经济贸易的传导机制,给尚未承担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带来影响。目前,备受关注的是美欧发达国家欲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挂钩,实施所谓的碳关税,此举将改变国际贸易竞争格局,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构成严峻挑战。

(一)碳税:发达国家促进国内企业减排的主要政策手段。

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手段,包括排放税(能源税、碳税)、排放权交易等,其中,征收碳税最具市场效率,因而受到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的推崇。碳税制度最早由芬兰于1990年开始实施,此后瑞典、挪威、荷兰、丹麦、斯洛文尼亚、意大利、德国、英国、瑞士等也相继开征碳税。综观这些国家的碳税政策和实践,可以看出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把环境政策与税收政策相结合,把碳税作为环境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使其在各国绿色税制改革中充当重要角色。碳税一般是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按其含碳量设计定额税率来征收的。建立碳税制度,将燃料成本内部化,并以此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可以使企业根据各自的成本选择控制量。但碳税政策对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构成不利影响。开征碳税将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尤其是钢铁等能源密集型部门,使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降低甚至丧失。为抵消碳税给企业带来的经济负担,各国通常免除能源密集型部门碳税,或实行税收返还优惠政策。

(二)碳关税:发达国家力图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挂钩。

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规定,美国有权对从不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限额的国家进口能源密集型产品征收碳关税。此前,法国政府也建议欧盟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美欧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联系起来,试图通过碳关税这一贸易措施促使发展中国家在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中承诺采取强有力的减排行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如果不设立具体减排目标,则美国有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欧盟也会仿效。

发达国家实施碳关税使气候成本内部化,将改变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使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下降甚至发生逆转。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对各国各部门碳排放的统计,中国的出口商品中所含的碳排放量是最高的。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实施碳关税,中国的出口商品将受到更大的冲击。目前机电、建材、化工、钢铁等高碳产业占据了中国出口市场一半以上的比重。作为“高耗能产品”品类之一,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机电产品1528.6亿美元,约占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的61.%。显然,征收碳关税在短期内对上述行业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所谓碳关税,实则为绿色贸易壁垒的新形式。总的来看,发达国家将实行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发展中国家高能耗、高排放、低能效的生产模式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其产品出口势必越来越频繁遭遇绿色壁垒,并由此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可见,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所拥有的竞争优势,以及他们制定低碳经济“游戏规则”的主导权将影响国际贸易格局,从而为发展中国家“高碳经济”增长带来新的障碍。

四、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启示 我国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和贸易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世界低碳经济趋势深入发展,传统的高碳经济和贸易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应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发展,积极借鉴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经验,逐步建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框架。

(一)加快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是根本,制度创新是保障。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的工作目标要求,借鉴和吸收低碳经济的先进理念,深入研究和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构建完善的低碳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方向转型。

(二)加强低碳经济体制机制建设。

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探索建立适应我国国情、支持低碳经济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寻求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建立碳交易市场机制是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手段。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可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在特定区域和行业内开展碳排放交易。国内区域性排放交易体系的建立需要结合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同时考虑高中低碳排放区域。目前,长江三角洲和珠江山角洲制造业集中,也是高碳排放集中区,可先行建立试点碳交易体系。先从区域入手探索碳交易是循序渐进的一个选择,而行业碳交易的阶段性探索,初期可选择能源、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等行业试点。

(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要综合运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严格控制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推进能源节约,重点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等完善的低碳经济体系。

(四)构建绿色贸易体系。

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发展低碳经济必将和国际贸易联系起来,国际贸易规则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框架下将会有所调整。我国应适时调整贸易政策,绿化外贸出口商品结构,适当限制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并扩大工业制成品进口,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外贸发展模式。调整和修改我国某些不合时宜的外贸政策法规、环保政策法规,使其适应国际市场绿色贸易发展的趋势,并充分体现我国要履行的国际环保公约的义务,综合考虑贸易活动中环境影响、气候成本内部化等问题。

(五)积极参与低碳化的国际合作。

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性的,因此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要依靠经济、知识、技术和治理的全球化。我国经济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中,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不仅要强调自主创新,也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方面差距。

(六)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和经营。

教育服务业发展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 篇6

在选修课《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熏陶下,我最近看了柳下再会写的《以碳之名》这本书,本书虽然是讲低碳背后欧盟以及其他西方列强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从中也对低碳这个概念有了更理性一些的思考,不像以前那样人云亦云了。起初的我只一味知道地球因为人类的不和谐因素而在变暖,其实里面有很多复杂的因素,有些连科学家们也感到迷茫。但是有一条,碳的过量排放的确对地球气候有不利的影响,我们人类也应当适时的注意自己的行为,所以——低碳技术的应用不可避免!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低碳技术。低碳技术从大的方面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碳捕捉技术,另一个是碳清洁技术。具体解释碳捕捉就是按常规的工业流程生产,等全过程结束后再设法把释放出的碳收集起来进行处理,主要处理途径是深埋地下或是沉入海底;至于碳清洁技术就是在生产的每一步过程中就把碳给过滤吸收了,使它没有机会逃出生产过程而进入生态系统。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两类技术的核心部分几乎全都掌握在欧盟手里,而且他们至今仍不愿意和其他国家共享,他们的这一行径给战胜全球变暖这个全人类的敌人造成了障碍。

低碳技术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循环经济都有重要意义。首先,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初期,在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上面和西方先进国家差距明显,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更是要借鉴西方的先进模式。而现在全世界有了一个新的动向,那就是低碳技术带来的新的变革,我国可以借此契机,跳过以前西方国家走过的老路,并和他们齐头并进在低碳经济的康庄大道上,这不得不说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经济的一次历史性飞跃。接着,就是低碳技术带来的可循环的经济。低碳的要求促使人类大力开发新的能源技术:大型风力发电设备、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生物质能技术及氢能技术等,这些高新尖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人类逐渐摆脱对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传统化石燃料的利用,既保护了我们美丽的家园,又能给我们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可见低碳对循环经济有重要意义。举例来说,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上海约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门冰柜,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一年可节电约4521万度,相当于节省约1.8万吨标煤,减排约4.5万吨二氧化碳。

低碳技术对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的伟大的共产党很早就在我们的党章里提出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再加上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使人们更加关注低碳经济的崛起。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经济的增长点,从上世纪80年代的轻纺工业,到90年代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乃至21世纪后的汽车、石化、电子为代表的产业群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经济增长点常滞后于发达国家。在本轮危机中,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之时,中国的脚步也并未放缓,目光焦距低碳经济,这是我们的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不变的基础上,积极像世界主流经济增长方式看齐,以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持不懈的韧性,我们在低碳经济框架下会走上快速发展的快车道!

低碳不仅对我们伟大的祖国有重要意义,对整个全人类更是同样重要。有资料显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全世界各个阶层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全世界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实行节能节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由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德国则希望在2020年,国内的低碳产业要超过其汽车产业,不断向低碳经济转型。

全世界的发展主要依靠高耗能,所以我们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找到社会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本源。必须摒弃只关注诸如建筑节能、煤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层面的具体技术问题,而忽视“体”的层面存在的痼疾,比如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理论的负面影响,城乡空间布局、国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费等。因此,创新思维、改变观念,坚持体用结合,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经济发展。

为培养好低碳发展的良好土壤,我们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必须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做任何事都要适度适宜、合理节约。对于个人,要培养节约是美德的观念,彻底改变诸如餐饮浪费等与节能减排背道而驰的陋习;对于企业,则要推行绿色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国家引导企业将环保成本计入企业生产成本,帮助企业树立企业公民意识,解决节能减排没有效益的错误认识。

2.解决潜藏在空间格局和社会发展格局中的重大浪费问题。有效的节能减排必须以工业相对集中为前提,工业相对集中才能产生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节省能源;同时催生集群创新,不断产生新技术、新工艺,从而减少物质消耗。

3.培育静脉产业,建立完备的工业化体系。民众对循环经济体系的理解目前还处于表层,基本理解为废渣利用、尾气回收等等。真正的循环经济体系应如同人体系统一样,如果把工业制造系统比作人体的动脉系统,那么,我们使用过的工业制造物的回收再利用则应如人体的静脉系统一样。工业品的回收再利用———“静脉”产业应该是一个巨大的产业。

4.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解决自主创新成果和人才的匮乏问题。低碳技术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必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

教育服务业发展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 篇7

低碳镁碳砖因石墨含量低, 引起热膨胀系数增大、导热系数减小、抗热震性能降低。高温力学性能是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在镁碳砖中加入单斜氧化锆或锆英石, 以改善其性能的研究工作可见文献[1,2]。

本文研究了在低碳镁碳砖基质中加入单斜氧化锆对其性能的影响, 优选配方并制砖在钢厂钢包渣线上试用, 使用过程中未出现明显剥落, 侵蚀速度与镁碳砖MT-14A接近。

1 试验方法

(1) 采用高纯电熔镁砂, 单斜氧化锆, 磷片石墨等碳素, 抗氧化剂, 酚醛树脂为主要原料, 按表1配方混合, 6 300 kN摩擦压力机成型, 试验砖尺寸150 mm×150 mm×100 mm, 把试验砖放入隧道窑烘烤, 最高温度200°C。

(2) 试验砖检验显气孔率、体积密度、耐压强度等常规指标。

(3) 把试验砖切割成25 mm×25 mm×130 mm抗折试样。用精达公司制造的示差高温应力应变试验仪用三点抗折法检测高温抗折强度A和试样折断时的高温弹性模量 (1 600°C×0.5 h埋碳) 。

(4) 将抗折试样埋碳升温到1 400°C保温1 h, 随炉冷却, 重复3次。再检测高温抗折强度B (1 600°C×0.5 h埋碳) , 并与所得高温抗折强度相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1) 常温指标见表2, 由于氧化锆体积密度大, 随着单斜氧化锆的加入体积密度略有提高。

(2) 试样高温抗折强度见图1, 试样弹性模量见图2, 由图1和图2可知, 随着单斜氧化锆的加入, 低碳镁碳砖的高温抗折强度明显下降, 弹性模量也大幅下降。应注意的是单斜氧化锆加入量达到2a时, 试样经埋碳1 600°C保温0.5 h随炉冷却后, 肉眼可见表面有细微的裂纹, 单斜氧化锆加入量达到3a时裂纹更加明显。

(3) 将高温抗折强度值B除以高温抗折强度A, 计算高温抗折强度保持率, 以了解单斜氧化锆经三次冷热变化后因多次单斜、四方晶相转变导致的体积变化对低碳镁碳砖产生何种影响。结果见图3, 随着单斜氧化锆的加入从0到2a, 低碳镁碳砖的高温抗折强度保持率上升, 而继续增加单斜氧化锆, 高温抗折强度保持率则下降。

(4) 试样经埋碳1 400°C保温1 h随炉冷却后, 表面未见裂纹, 而1 600°C保温0.5 h试样出现裂纹。单斜氧化锆和四方氧化锆的转变温度在850~1 200°C之间, 但氧化镁对氧化锆有稳定作用。过量的氧化锆相变体积效应导致低碳镁碳砖试样表面出现细裂纹, 该现象主要发生1 400°C以上。

3 应用试验

研制的低碳镁碳砖在某钢厂电炉钢包100 t渣线部位与MT-14A镁碳砖进行同钢包砌筑对比试验, 使用条件:LF比例100%、精炼温度1 600~1 680°C, VD比例30%。低碳镁碳砖在挖修前连续使用时, 表面比较平滑, 看不到明显的裂纹, 砖缝较MT-14A小。钢包经过冷却局部挖修重新投入使用后低碳镁碳砖表面裂纹比较明显, 表面不如MT-14A平滑, 但始终没有发生剥落。拆包后发现裂纹均在表面, 未深入到砖内部, 实际使用寿命与MT-14A镁碳砖相当。

4 结论

(1) 随着单斜氧化锆量增加高温抗折强度和弹性模量降低。

(2) 单斜氧化锆加入量2a的低碳镁碳砖经三次冷热变化后高温抗折强度保持率较好。

(3) 过量的氧化锆相变体积效应导致低碳镁碳砖试样表面出现细裂纹, 该现象主要发生1 400°C以上。

摘要:研究了在低碳镁碳砖基质中加入单斜氧化锆对其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1) 随着单斜氧化锆量增加高温抗折强度和弹性模量降低。 (2) 经过室温到1 400°C冷热三次后加入2a单斜氧化锆的试样高温抗折强度保持率较好。 (3) 过量的氧化锆相变体积效应导致低碳镁碳砖试样表面出现细裂纹, 1 400°C以上时体现出来。

关键词:氧化锆,低碳镁碳砖,高温抗折强度,弹性模量

参考文献

[1]程本军, 杨彬, 王金相, 等.MgO-ZrO2-C材料的性能和显微结构[J].耐火材料, 2004, 38 (5) :312—315.

上一篇:水电站技术改造方案下一篇:阳春面散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