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发展途径论文

2024-09-27

职业教育的发展途径论文(精选12篇)

职业教育的发展途径论文 篇1

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 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的步步回归, 不再盲目地转向普通教育。高职教育的定位, 就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1]。高等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中占有着十分独特的作用, 并且需要加大政府经费的投入, 制度的完善, 不断走向国际化, 为我国培养知识完备, 技能过硬, 具有国际化水准的人才奠定基础。

1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措施

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职业教育工作。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中央高层多次提出要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来抓。

1.1 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资金投入

政府对教育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虽然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 提高职业教育经费在本地区教育经费的比例, 但实际情况并不容乐观, 国家重点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地位与实际教育经费投入矛盾非常尖锐。在这样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很多职业院校选择了贷款办学的方针, 巨额利息往往使学校的发展处处被动, 失去了很多对外合作的机会, 严重制约着职业院校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实用性及实践性等特点,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具备普通教育一样的教学条件, 还需要一定的实习场地、训练场地及各种设备。如果这些基础设施经费不足, 会使教育投资只能用于支付教职工工资, 而对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与实践的环节受到了制约, 无法实现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是国家百年大计, 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 才能满足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行业技能型人才。

1.2 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制度的不断完善

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迫切需要造就规模宏大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园林、商业、交通旅游、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实现高等职业教育, 对于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 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应该建立健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不断完善职业教育过程的各项基本制度, 为顺应时代要求充分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在全民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3 政府与企业应该突破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历的局限

为满足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经济的目标, 发展好职业教育, 培养千千万万个合格的技术人才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关系到民生和老百姓的切身生活, 很好的贯彻了党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社会上依然普遍重视应试教育, 而忽视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一直以来不太被认同, 也被认为是很多学生和家长的无奈选择。这种现象无不和国家的政策和制度有关。教育政策倾向于普通教育, 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投入比例严重失调, 在学生就业上, 很多企业以及国家公务员系统很多对学历都有明确的限定。国家公办职业院校一直以来不被批准升为本科院校, 这些院校的学生很多都是很有能力的, 但是他们走出校门后并没有受到重视和认可, 就是因为一张学历处处受限。

国家和企业应该出台一些更有利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工作, 并且在国家事业单位及公务员系统给予更多公平的选择机会, 这样会极大地提升学生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学习与深造的信心, 也顺应了国家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很多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2 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各地区院校及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

2.1 高职院校间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

目前, 世界各国及本国地区间的经济密切联系, 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 已经是时代发展的主题, 为了使我国的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适应时代发展的特点及要求, 高职院校也应该积极寻求与其他院校间的交流合作。一个学校要发展, 不能闭门造车, 应该不断着眼于未来, 加强各个地区尤其是先进院校专业之间的联系, 学习各院校先进的理念和办学方针, 加强各院校间师资的联合培养, 打造出一批具有开阔视野的老中青配比合理的教师。

2.2 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科学家, 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劳动技术大军, 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2]。而职业教育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职业教育要引导社会人群向适用型人才发展, 在新观念中寻找出路。

高职与社会生产、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道路, 相比之下, 我国在职业教育的社会化进程和开门之路上走的非常艰难, 目前虽然部分院校已经开始不断拓展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 但是很多职业院校依然是处于社会关门或半关门的状态下办学。这些现象更多地与我国的传统办学理念有关, 在新的形势下, 应该真正地实行“走出去, 引进来”的方针, 要让一批有思想, 有活力的教师走出去, 走到企业的一线中去, 切实学习与了解企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 将学校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发展密切联系起来, 建立各种企业需求的人才强化班, 让企业一线的先进科技或案例引入到课堂中去, 让学生密切关注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

因此, 如何适应知识点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的需求, 如何适应社会需求, 已成为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重点。所以高职教育的重点并不只是传授知识点, 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技能。

3 结语

在以经济建设为时代主题的当代的中国, 应该注重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它为经济建设各行各业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支持和储备。国家应该大力扶持一些重点高职院校, 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健全各项机制, 完善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政策, 同时高职院校也应该不断加强各地区乃至国际间院校间联系, 优势互补, 加强与企业间的联系, 实施“走出去, 引进来”的发展方针, 为我国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爱善.关于新形势下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考[J].东京文学, 2009 (8) .

[2]欧翔林.新形势下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考[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7) .

职业教育的发展途径论文 篇2

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和职业院校学生职业岗位就业之需,我国的职业院校英语教学应关注社会需求、紧跟市场、紧贴学生实际、围绕行业和企业对英语技能方面的要求,大力开展行业英语教学。行业英语教学将英语学习与行业或专业课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教学内容界定在行业范围内,使学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或学有所用的目的。显然,行业英语教学在培养职校学生职业素养,提高职业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则是保障行业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

一、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现状

有一项针对西部地区职业院校专业英语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明显滞后。职校行业英语教师高学历人数比例偏低,学历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比例较低,教龄不长,大多数的教师教龄不超过10年,处于专业发展的胜任期,而专业发展的精熟期和创造期人数比例仅为三分之一左右。调研表明,行业英语教师队伍比较年轻,在专业发展上有很大的空间,但缺少专业引领者和带头人。在行业英语教师中,约80%的人既没有相关的行业经历,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行业英语教学培训。行业英语教师明显存在结构失衡的问题。

而且,由于行业知识不熟悉,导致教师在授课时专业术语表达不准确甚至错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一半的教师仍用翻译法教学,注重词汇和句子的讲解和翻译,没有体现职教行业英语的特点,不能真正适应现代职校英语教学的要求。从科研情况看,职教行业英语教师的科研基本处于起步阶段,英语教师的科研状况低下。

二、行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制约行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规划,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条件差,教师进修机会少和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内在动力不足和教学任务量大等。职校行业英语开设比例较低,课时又少,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加上行业英语教师自身的不足及行业英语教学对教师在专业和语言方面的双重要求,导致备课量大,费时费力,不如只上基础英语课有成就感。许多行业英语教师还兼有基础英语课程,所以他们的专业发展规划可能还局限于基础英语教学。知识结构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与专业发展缺乏规划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制约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学条件、学校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行业英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力争创设或模拟学生未来职业环境,在此情景中学习、模仿、应用语言,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但受教学条件的限制,许多情境无法创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也就无从谈起。教学条件的改善又取决于学校的重视程度。许多学校声称很重视行业英语,也认为行业英语很有必要开设,但在课程设置方面却基本停留在应景了事的层次,部分院校声称行业英语开设的比例很低是因为师资力量不足,但在师资培养方面却很少出台有力度的政策,教师进修机会很少,这也极大地挫伤了基础英语教师向行业英语教师转变的积极性。

三、提升专业英语教师专业水平的思考

1.规范课程设置,出台激励政策,创造有利环境

职业院校要从学院长远发展着眼,高度重视行业英语教学极其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应就行业英语的课程性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内容选择、教师的选拔与聘任、“双师型”教师的审批与待遇等方面出台激励政策,为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制度保障,使行业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科学、系统、规范操作,限制随意性。

职业院校应建立相应的机制,比如要求行业英语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互相听课评课,注意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加强学科的整合;鼓励行业英语教师到相关企业实习,让教师的行业英语水平经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提高;行业英语教师参加校本研究和培训、参加专业实践、实训等活动也应记入一定的教学工作量。这样一方面让已从事行业英语的教师感到学校的重视和关怀,使他们在工作中不产生被边缘化的感觉,调动其教学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吸引有意愿从事行业英语教学的专业教师和基础英语教师向行业英语教学方向转变,鼓励他们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参与行业企业实践,努力向“双师型”行业英语教师靠拢,从而解决行业英语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

2.增强自我发展意识,明确发展目标,制订发展规划

自我发展意识和发展需要是保证教师不断自觉地促进自我专业成长的内在主观动力。教师有了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才会自觉地采取相应的促进自我发展的手段和措施,从而不断超越自我,提升自我价值,获得专业满足感,逐步奔向自己的人生目标。

行业英语教师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再结合学校和学生的需要,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明确定位,制订符合自身情况的专业发展规划,探索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途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主要包括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专业发展方向、实现这些目标时的有利条件、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实现目标的实施方案等等,只有对这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向既定目标努力。

3.立足校本研修,合作学习交流,实现一体化发展

在专业发展途径的选择上,很多行业英语教师首选进修培训,但我们应该更倾向于立足教学实际的校本研修。行业英语教师教学工作量大,如果一部分教师进修培训,势必加重另一部分教师的工作量。况且,针对性很强的短期培训是很少的,所以,行业英语教师在不脱离教学岗位的基础上,在校内和英语基础好的专业课教师自愿结对,合作交流,开展校本研修,共同提高,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策略和途径。在向“双师型”教师发展的过程中,行业英语教师可以到校办工厂、联办企业或有联系的实习企业挂职锻炼,了解行业特点和工作环境,为创设或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职业教育的发展途径论文 篇3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府管理体制的变更,企业转制,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产生了一定的困难,校企合作由于缺乏企业的支持,不断被弱化。甚至曾一度出现职业学校闭门造车式的封闭教育局面。尽管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但效果并不明显,这直接影响到了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和社会吸引力。值得欣慰的是今年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纲要》第一次提出制定校企合作法规,并将之纳入国家教育体制重大改革试点范围,让我们看到国家推行校企合作的力度。但作为职业学校自身,要不等不靠,在呼吁地方政府号召广大企业来支持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的同时,主动出击,主动突破体制上的障碍,而学校自办实体,实践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则是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问题的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

“校企一体”是指职业学校根据开设的专业开办实体,把实体经营与教学相结合,相互支持、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生产任务完成于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一体的办学模式。通过学校创办实体,建设适应于市场发展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教育、生产、经营活动,践行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构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产教结合”的学生培养、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的平台。

二、实践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促使办学基础能力整体提升

职业教育四大基础能力建设为师资、课程、装备、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则是引导其他三项建设的桥梁和纽带,然而,由于目前校企合作的困境,已经成为困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

1师资问题

师资问题主要是指教师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能力差。具体一点说,就是教师本人技能水平低,不了解企业的生产要求,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大多数教师是从普通教育转到职业教育上或者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分配到职业学校的,所以缺乏企业生产的实际经验。尽管这些年一直关注职教师资的培养,但还是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故师资来源问题一直是职教界呼吁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是事业单位性质,所以企业有专长的技术人员很难走入职业学校,存在体制上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创办专业实体,通过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成为改造、提升现有教师水平很有效,也是最现实的手段。

2课程问题

课程是动态的,时代在变化,技术在更新,所有课程都要与时俱进,课程变革成为必然。而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往往不能适应当前企业生产的实际,成为障碍。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必须要与企业生产岗位的要求相适应,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主线,使之抽象成教学内容,成为教学项目。进而转化为学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的学习任务。这就必须形成一种以职业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强化学生素养和技能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和"52学结合,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针对目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学校创办专业实体,通过产教结合,使生产的过程课程化,是解决课程改革问题的突破口。

3实训基地问题

实训基地是实施职业教育的保障,近几年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怎么建是个关键的问题,核心在于要解决好与课程教育配套的问题。当前课程主要特征是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实现模块化、项目化。采用任务驱动型项目化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向车间实验室、现场转移,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要求装备能保障项目教学的实施,装备建设要体现学生的职业实践性,并且体现装备的先进性和生产性。学校创办专业实体,通过产教结合,迫使我们合理地围绕生产过程购置生产性装备,避免失误,减少浪费,也能合理规划建设好整个实训基地。过去,很多学校尽管购置大量的实验室装备及教学性装备,但使用效率低,故障率高,缺乏生产性,投入巨大,浪费严重,也就是因为对企业的生产过程不熟悉、不了解造成的。

三、常熟职教中心自办实体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

“校厂一体”是我校办学6年来逐步发展形成的创新之举,也是人才培养全过程所依托的坚实平台。自学校整合以来,我们找准市场定位,对这一人才培养平台实行了必要的扩充和完善,其主要措施是:实行校内实训力量的优化重组,利用中央财政购置生产性设备,不断完善“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办工厂”三级配套并向校外实训基地和产业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明确校办工厂既是实习工厂又是生产企业的功能定位。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打造了一个规模型校内实训基地,四个江苏省级的示范专业,二个省级的紧缺人才校内实训基地;建办了液压工具厂、园艺绿化公司、人力资源公司三家法人经济实体,把校园变为创业园,使教师成为经营者,让学生作为创业者,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下面以校办厂(液压工具厂)为例,介绍“校企一体”模式实施“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做法。

1组织结构

液压工具厂是学校的校办厂,为独立法人机构,独立核算。主要对外承接各类机加工生产任务,目前工作人员约40人,绝大多数为顶岗实习学生。机电实训中心是机电专业配套的实训基地,承担机电、数控专业实训任务。我们使得实训中心和校办厂融为一体,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学校派一位干部既是厂长又是中心主任,采取实训中心和校办厂相结合的模式,深层次地推进校内的校企合作机制。如图1:

2管理机制和功能

实训中心由机电系实训科管理,负责日常事务、财务以及监督协调,设备维修、课程开发、综合创新训练,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新市民教育和培训、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基础训练、认知训练等。

校办厂“常熟液压工具厂”实行企业化运作,财务独立核算。可根据需要面向社会招聘管理和技术人员,不受教师资格限制。负责企业项目的引进、产品生产组织与管理、生产实习组织与管理,营造“教学工厂”的学习环境,引进企业化5S管理,注重岗位素质的养成,选派数量适当、思想品质好、专业技术能力强和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人员担任实训基地的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建立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生产规程、岗位职责、质量监控等各项管理制度,并着力创设融合企业和校园特色的文化氛围。

3营运模式

实训中心对内是实践教学基地,对外则是经济实体——校办厂的身份,因此,中心既要承担教学任务,也要承担生产任务:既是教学现场,更有车间的氛围;既要遵循教学的规章制度,更有企业的管理要求;整个车间,处处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色。在校办厂,工和学相互交融,生产的过程同样也是学习的过程。“学”为了“工”,“工”亦是“学”,两者得到了较好的统一。采用班组制,落实生产项目负责人,对于生产性要素较低零件,落实到教学任务中去,复杂零件组织顶岗学生完成,实施计件

制,分配采用基础工资及绩效工资相结合。

4实践“校企一体”模式所取得的经验与成果

(1)通过“校企一体”模式实施工学交替,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又把过去纯消耗的实训转变为生产性实训,大大降低教学成本。学校利用校办厂实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产值达100万元,解决了设备维修、部分实训材料投入问题。

(2)校办厂不仅要求学生参与生产,而且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企业运作的整个流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面对的是真正的产品,学生需要确立更为严格的质量意识,才能生产合格的产品。学生要接受校办厂的制度管理,强调团队协作,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也创造了价值,因此,更能够体会到成功所带来的快乐,体验创业的乐趣。企业根据效益付给学生一定的“工资”,部分解决了学生的生活费问题。

(3)由于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生产,有效促使实训教师技能快速提升。而在校办厂实习的学生,由于要求更高,因此他们得到了更严格、更全面的训练,他们的技能与同类学生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每次竞赛前夕,学校组织选拔赛,这些在校办厂实习的学生具有更为全面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就成为各类大赛的主力军。近年来,我校机械专业的师生在省、市各类技能大赛中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

(4)加快我校机械专业课程改革,实现课程模块化、项目化、生产化的进程。校办厂通过承接对外加工业务,积累了大量来自生产一线的图纸,选择合适的项目,逐步分解、渗透到实际教学中,推动课程改革,真正做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确定典型产品——平口钳作为生产项目,形成的产品进而推向市场销售。在教学上,它具有综合各项操作技能的作用,包括:CAD、钳工、车工、铣工、磨工、数控、装配等技能。产品平口钳成为实施产教结合最典型载体。典型产品——平口钳是我校数控技术专业的课改核心课程之一,目前已被评审为精品课程。是在对机械制造业加工岗位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基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而开发的。本课程以典型产品——平口钳加工为主线,基于真实的工作过程,共同培养学生软件应用、加工工艺分析、编程、机床操作、零件加工和质量检验、产品装配全过程的知识和技能。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既有单独完成项目、更有团队完成项目,注重整体性和团队协作,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创新教学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图2:

浅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篇4

1 构建一个开放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要生存、要发展、要参与竞争, 要迈向综合性技术型高职院校, 就必须拓宽思路, 大胆改革, 提高学生培养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与调整包括机制层面与机构层面两大方面。机制层面:在办学模式上, 选择企业职业教育模式, 学校职业教育模式和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或兼具上述各类模式特征的混合模式等。在管理方式上, 采用实行职业教育资格标准的国家介入与行业监督并行,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技术含量。在投资渠道上, 多渠道筹措经费, 发挥政府、企业、团体、私人四方面对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积极性。机构层面:在办学功能上, 增强对全社会的辐射作用。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吸引社会人员参与高职院校的管理。在专业与课程设置上, 体现社会、经济、文化特征;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办学, 同时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资源来服务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开展多种学制、各种形式、多种办学模式等灵活多样的途径与措施, 为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办学架构上, 横向扩展自身架构, 包括学校内部的培养目标和内部的办学形式的多样性。校内培养目标的多样性表现在一校多制, 普职沟通, 允许不同培养目标在一个学校内并存。在弹性学制下, 学生既可以提前毕业, 也可以推迟毕业。在办学层次上, 纵向延伸办学层次。这种延伸并非只有“高移”一种趋势, 实际上各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及当地的发展需求, 呈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竞相争艳”的多元化局面。

2 树立就业导向高职教育发展观

2.1 从专业设置切入, 实现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

调查表明, 解决就业问题的基础环节是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要求。很多学校搭建与市场需求这一链接的第一步, 就是从专业设置切入。专业设置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 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 组成由行业、企业、学校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在此基础上, 决定该专业设置与否。正是由于这些专业瞄准社会需求, 突出办学特色, 培养用人单位急需的技术、工艺、管理、服务岗位的应用性专门人才, 所以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能找准就业方向, 较快地进入到工作岗位。

2.2 努力打造订单培养方式

一些学校的办学管理体制本来就隶属于相应的产业集团, 他们积极利用这种天然的联系纽带, 进行订单式的培养试点;另外一些学校瞄准市场需求, 主动根据用人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包括实施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等各方面的调整, 适应了企业技术岗位对技术、工艺、技能性专门人才的需要, 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能进入职业环境, 适应技术要求, 安心岗位工作, 用人单位非常欢迎这类订单培养方式。

2.3 强化职业技能及水平认证, 搭建企业需求人才的桥梁

强化技能训练,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技能型人才。丰富多彩的技能训练, 不仅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促使高职学生技能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更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本着理论教学要以“够用”为度, 以促使职业技能的形成为前提。在搞好理论教学的同时, 须结合实际, 因地制宜, 创设必要的条件, 通过各种途径, 加大实验、实习、实践环节的力度, 把职业意识的培养和专业技术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理论知识教学与专业技能潜移默化地融为一体。这样既缩短教与学、学与用的距离, 又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奠定基础, 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性。实践证明, 由于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职业化特征, 因此取得职业技能认证的机会不低于本科教育。因此, 引导高职学生利用自身条件和优势考取社会认可和急需的职业认证将对其就业与工作产生积极影响。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特点与社会职业教育认证机构合作。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职业技能, 取得有效的甚至国际化的资格水平证书。从而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2.4 取长补短, 走国际化合作之路

经济的全球化已经使教育变成了一种产业。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定位要求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生产企业、职业领域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密切联系。用产业化的办法来经营管理, 这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如今世界各国都开始建立“合作式”职业教育模式。如:欧盟总结了德国与奥地利对150种专业的职业教育证书互认的经验, 在不改变欧盟各自职业教育体制的框架内, 通过评估与考核, 承认各相关专业的各国职业教育证书等值性, 制定了适用欧盟各国的, 用英、法、德三种文字印刷的“欧洲职业教育通行证”, 为欧洲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为解决欧洲青年的失业问题作了有益的尝试。我国的高职教育应当大胆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成果, 开展国际化的有益尝试。例如可以融入外国企业的资金、融人中外合资企业的资金、进行国际间的合作培养。这种产业化的模式, 也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更注重“融智”, 会多渠道、多方位吸引优秀的师资,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会采取开放式的培养模式, 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 会逐渐树立国际化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 使我国的高职教育尽快达到国际水平。

摘要: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人才。目前, 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发展阶段。那么, 如何才能探索出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之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教育体系,就业,订单培养,职业技能水平认证

参考文献

[1]齐忠华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化的思考.

[2]张尧学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张亚杭以就业为导向, 探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观看《教师职业发展途径》有感 篇5

观看完郑冬梅老师《教师职业发展的途径》的讲座,我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工作中,我们会有模糊的认识:经过师范专业学习就专业化了;当了多年的教师可以说是专业化了;只要有知识就能当老师。于是我们对学习放松了要求,甚至连专业书都懒得去阅读,更不要说找专业老师指导了。教师应该怎样提升自己,加强专业化发展?郑冬梅老师的讲座为我们指点了方向。

一是读书积淀,学习写作。读什么书?读教育专著、读教育报刊杂志等。我们都知道要想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拥有丰富渊博的知识和完善的知识体系。而渊博的知识,唯有靠大量的阅读,才能使自己思想通达,视野开阔,才能厚积薄发,让自己成为知识长河中的一泓活水。有一位名师说:“语文教师应当热爱写作。”语文教师只有经常练笔,经常写作,才能给学生以示范,给学生以导向,给学生以榜样,从而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

二是不断自我反思。教师专业成长基本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反思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反思应当自然而然地成为教学的.一部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写反思、教育教学随笔,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成长。让自己拥有务实的态度,敏锐的眼光,进取的精神,从而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三是重视专业引领。郑老师在讲座中曾提出的五个问题中有一个是这样的:您有专业指导教师吗?可见,专业引领在教师的个人成长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教师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有困惑,这些问题对于教师个人而言,是不容易解决的,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专家、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专业引领是一种人生的影响,一种自觉的唤醒,当我们从专业人员的身上得到除了专业知识以外的思想上的启迪,我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也就不远了。

职业教育的发展途径论文 篇6

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必然

1.国家政策支持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校企合作的培养制度,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指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能够解决生产难题的复合型、知识型高技能人才不足。因此,只要是能够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工作,国家一定会给予大力的支持。

2.职业院校赞同

(1)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有一支能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师资队伍,教师都应该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能力,即教师既要具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能够承担理论教学,又应熟悉企业生产技术及生产工艺流程,具有一定的技术攻关和创新能力,能够指导专业技能训练。校企合作,对于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容易做到“内培外引,专兼结合”,即学校派遣教师到合作企业实习和培训,参加生产锻炼,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并及时了解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教师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同时,积极考取并不断提高所从事专业或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证书等级;学校还可以直接从企业调入既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又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人员充实教师队伍。或从企业选聘一批技术、技能专家骨干担任学校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或兼职教师,直接承担一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校企之间的双向交流,对于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作用非常明显。

(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建立人才实训基地。职业院校毕业生更应该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和动手能力,就业后能够较快地胜任岗位、角色。这一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设施先进、完备、运行良好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尤其是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实践环境,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增加接触社会、接触生产现场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容易形成先进的制造理念并养成精耕细作的职业习惯和不怕累、不怕苦的工作作风。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够比较容易地解决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问题。

(3)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节约办学成本。校企合作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实训基地的建立,实际上就是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也能够有效降低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学生实习的费用,节约办学成本。

(4)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开展技术服务和创造经济效益。通过校企合作能够更好地搭建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企业的平台,为区域或行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证等提供服务,并为学校创造新的效益增长点。

3.相关企业认可

(1)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企业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所需的高技能人才。传统的“以师带徒”和直接从学校招聘毕业生都难以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唯有校企合作模式,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开展订单教育,也可以集中培训或委托培训来获得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2)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企业能够在提高职工素质的同时,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一方面,学校在企业建立了实训基地,学生就会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可以直接减少企业的用人成本;另一方面,企业依托学校资源,在员工培训、技能提升、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成本都将大大降低。

(3)校企之间除了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可以进行合作外,还可以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开展合作。特别是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更可以充分地利用学校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高技能人才拥护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企业职工,因为他们的就业问题得到了解决,因为他们得到了更好的提高和发展的机会,所以,他们对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必然是十分拥护的。

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的优势

1.形成合理的人才质量标准

通过工学结合、校企结合,能够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从而确立人才质量定位。并且能根据企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有利于调整专业设置,使课程调整和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解决毕业生适应性差、分配难、熟悉期长的问题。

2.促进教学内容改革

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要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和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必需、够用”为度。教学内容必须由学科本位向就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要从学生就业和未来工作需求出发,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企业的参与能随时反馈职业技术、技能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注重课程建设的实用性和前瞻性。校企结合使教学内容具有随时调整的条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3.促进教学方式改革

开展实践性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面,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尽可能地将实践性教学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使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主”逐步向“以学为主”转变。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演练才能提高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才有可能形成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这方面,与企业的合作能够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4.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学生在校内通过专业理论课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后,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基本功。然后可以到校外实习基地直接参加企业生产,成为实践的主体,直接面对社会、面对基层,使学生不仅能迅速提升操作技能,而且还增强了质量意识、工时观念和效益观念,提高了学生适应企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增强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可行性。

三、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体会

1.加强沟通协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任何一个比较大的任务都不是个人所能完成的,而需要多学科的专门人才积极参与配合。因此,现代企业文化特别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重视员工的沟通协作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地是个体行为,忽视了沟通与协作。而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一教学模式中,同学关系暂时转变为同事关系,有助于其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

2.改变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培养工作主动意识

不少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感到无所适从,而企业却经常反映学生的工作主动性不够,“总是在等待领导安排任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能有效消除依赖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零缺陷”意识和质量意识

企业中常有一句口号“质量即是生命”。“零缺陷”管理是现代企业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因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都与质量密不可分,一个细微的差错就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中职教育是为企业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其工作性质也决定了职校毕业生必须具有牢固的“零缺陷”意识,追求工作质量的精益求精。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细小差错在实际生产中造成的严重后果,在学生思想中不断强化“零缺陷”的意识。

4.培养求真务实精神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务实的作风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减少理想主义色彩,才能使中职毕业生真正适应岗位的要求。

职业教育的发展途径论文 篇7

一、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

(一) 国家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 2005年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策;2013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从2007年开始, 所有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 前两年均可获得每年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 中职学生从三年级起安排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 可以拿到实习工资。2009年起,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全部学费, 2012年秋季, 实现了全覆盖。

为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层次, 从2010年到2013年, 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 中央财政在全国范围内重点支持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 以此带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二) 中等职业教育成就辉煌

发展规模迅速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与普通高中招生人数连续保持大体相当。学历教育、短期培训相结合, “政府主导, 依靠企业, 充分发挥行业作用,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和“在国务院领导下, 分级管理, 地方为主, 政府统筹, 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基本形成。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政府投入持续加大、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落实到位。中央财政支持的共享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地方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纷纷落户中职学校, 校企合作向深度发展, 学校办学条件发生了质的变化。

办学活力不断增强。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突出集团式发展。

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 教材对接技能, 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国家培训、企业实践锻炼提高了专业课教师的技能水平, 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证。各级技能大赛参赛人数明显增多, 成绩辉煌, 职教高考成绩逐年提高。实施中高职一体化, 实现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对接, 避免了重叠教学, 教学效益不断提高。

但是,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 整体素质不高

毋庸讳言, 职业中等学校的学生在以往的求学历程中大多有被歧视的经历, 他们有严重的自暴自弃倾向, 学习无目的、无动力, 有的沾染了不少恶习, 在一些教师眼里, 他们是问题学生, 是不可改造的顽劣者。

但是, 这样一些人, 又是构成社会的最基层的大众, 是整个社会科研成果最直接的转化者, 是生产一线的具体实践者。如果不能提高他们的素质, 听凭他们放任自流, 其后果是可怕的。因为人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素质, 民族的素质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 人文环境短板

马克思说过:“社会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社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小环境。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 很大程度上是学校创设的教育环境的结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用学生创造的周边情景, 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 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而职业教育缺乏的, 恰恰是育人环境建设。

近年来, 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在设施设备方面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 可以说, 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拥有了一流的设施设备。但总体上职业中等学校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课程改革进展缓慢, 人文环境缺失, 内涵建设匮乏。

(三) 合作力度不够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教学与生产的结合, 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 是实现学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 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但是多年来,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仅停留在资源共享、技术服务层面上, 合作深度不够, 企业需求与学校教育方面存在误差, 或者说, 学校教育只是一种应景教育, 只能满足企业一时需求, 缺乏对专业发展的深层认识, 而这种深层认识只有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才能得到加强。

(四) 创新能力不强

大部分中职学校把培养技能型技术人才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 只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训, 长此以往, 学生变成了懂得手艺、只会干活的工匠, 只会模仿, 不会创新, 缺乏创新意识, 不具备创新能力, 这也正是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研究表明, 随着经济的发展, 知识更新周期缩短, 机械类为5年, 物理为6年, 化学为8年。如果缺乏创新意识, 不具备创新能力, 将很快被时代淘汰。

(五) 就业层次较低。

近年来, 社会用工量逐年加大, 中职学生就业已没有了障碍, 而技术性岗位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又不能从中职学校产生, 导致学生就业层次不高。

三、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 着力提高中职学生的素质

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交给学生知识、技能, 还要着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绅士风度, 通过感恩教育、法制教育、礼仪教育、理想教育、自尊自爱教育等, 使学生具有清华、北大学生的胸襟、气度, 树立远大目标, 积极应对人生, 无不是在提高学生素质。

一是立德树人。通过国旗下的演讲、主题班会、养成教育、家长开放日活动、感恩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二是顺应新形势对人才的要求, 在所有专业开设普通话课, 让学生掌握普通话, 学习社交礼仪, 学会交流与沟通。

三是将所有爱好文艺、文学、音乐、美术等的同学组织起来, 在学校社团中心的领导下, 组建文艺社团, 吹拉弹唱, 棋琴书画, 既可以陶冶情操, 愉悦身心, 为学生展示才华提供舞台,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存在的价值和做人的尊严。

四是开展经典诵读、书法绘画等, 并在自习课时间加入百家讲堂、子午书简的内容。

五是调整课程结构, 改变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比例、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 使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学习自己愿意学习的东西, 社会需要的东西。

六是鼓励学生参加职教高考, 通过高考升入高一级学校, 成为高技能人才。

(二) 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优雅的环境, 可以修心养性,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在绿树成荫、芳草萋萋的自然环境中, 学生对一草一木, 一桌一凳自然产生爱怜。呼吸着校园特有的清新空气, 走在林荫道上, 置身草坪花带之中, 徜徉在曲桥、小径、雕塑、壁画前, 欣赏着玻璃橱窗展出的绘画、书法、贺卡、美工作品。一幅字就是一道风景, 一幅画就是一种熏陶。黑板报设计构图精美, 校园打扫得一尘不染, 教室窗明几净, 值班同学彬彬有礼, 让人感到自然美、艺术美、文化美、整洁美、文明美, 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行为得到规范, 语言变得文雅, 思维象清泉汩汩流出……校园环境的营造, 无疑是开拓了第三课堂。在这个课堂里, 学生感受到一种向上、进取的气氛。学生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 他们的性格逐步得到优化, 情趣逐步高雅, 行为逐步文明。功能完善的体育场馆, 设施齐全的电子阅览室、绿色网吧、食堂、浴室、健身房, 无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 规范的管理, 科学的评价, 合理的课程结构, 对学生成才发挥的作用同样是不可估量的。

(三) 建立和完善合作机制

要办好职业教育, 必须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必须跳出教育办职教。要走出去, 学习、借鉴其他学校、其他地区办学的成功经验, 为我所用;要引进来, 引进人才, 引进技术, 引进资金, 引进项目, 建立和完善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机制。

与企业的合作, 还体现在企业参与学校课程设置上。教学内容与企业对接, 将企业思想、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渗透在具体教学中, 甚至可以让学生规划企业发展方向, 勾勒企业前景, 成为企业前进的一分子。

(四) 在创新中发展, 在创新中提速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 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要发展, 学生要有成就, 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贯穿创新教育, 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渗透创新意识。

一是理念创新。通识教育是通才教育, 职业教育是实业教育。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规定性, 需要有很强的适应性。因此, 需要企业的管理理念, 形成“原料采集” (招生引资) ———“生产” (教育教学) ———“销售及售后服务” (推荐就业及业后培训) 一条龙运行机制。要学会经营, 因此要活, 不能定向思维, 拘于套路。

二是管理创新。一要彰显道德原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教育学生学会生存, 学会做人, 学会创造, 学会合作, 立德树人。二要规范学校管理。成立专家委员会, 由专家评估学校专业设置、教师考核、学生水平检测;由学科组长负责制定专业发展方向, 选定教材, 完成教学目标;完善内设机构, 优化科室职能。三要建立约束机制。实行学生干部轮流担任制度, 让学生自我管理;借助示范校建设工作, 要求所有岗位包括门卫、厨师也必须具有示范性;成立专家工作室, 高标准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成为专家。

(五) 提高就业层次

职业教育的发展途径论文 篇8

一、瓶颈之一:实习、实训设备的问题

1. 职业教育有一句行话, 叫做“以出口带动入口”, 业内同行当然知其含义:

就是以畅通的就业出路带来丰厚的生源。长期以来,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不约而同地围绕这一宗旨, 一手抓对口升学, 一手抓学生就业, 来扩大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 直到当前,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不足、招生困难”这一致命问题仍普遍存在。原因是:在大学生就业状况日趋严峻形势下, 人民群众开始对知名度一般的普通大学热度下降, 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升学的引力也随之受到影响。就业方面:中职毕业生大多只能安排到“内地”或“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去“打工”。虽然企业对中职生需求旺盛, 但他们做着与低于中专学历的社会人员相同的工作, 享受着相同的待遇, 所以“学校安排就业”也很难激活青少年学生就读农村职校的热情。只有使学生在毕业前形成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 具有较为明显的就业优势, 对广大农村群众来说才具有现实意义, 职业学校在人们心目中才会引起足够的关注和向往。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动手训练是学生形成技术能力的最主要的环节。这就必然需要充足、先进的实习实训设备和实践活动场地。然而, 当前农村职业学校的实习实训设备, 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需要。因而, 实习、实训设备的不足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大瓶颈。

2. 解决途径的探讨。

设备问题其实就是资金问题。地方政府投资、行业自筹、学校资金优先安排使用, 这些方法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校企联合办学, 理念和做法前几年就有了, 效果并未显现, 原因是中西部地区没有沿海城市那高度发达和密集的企业, 实现校企合作尚需时日。资源永远是稀缺的, 问题是如何把有限的资源优先配置到最需要的领域。

二、瓶颈之二:具有实践技术能力的专业教师数量问题

1. 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除了具有充足、先

进的实习实训设备之外, 还必须有一支既懂教育, 又具有专业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然而, 在农村职业学校中, 愿动手、会动手, 能够进行专业技术实践指导的教师不到20%。具有实践技术能力的专业教师数量的不足是农村职校发展的又一瓶颈。

2. 解决途径的探讨。

(1) 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选用人才、激励制度、职称评定等方面调整政策, 通过行政手段, 使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切身感受到专业实践能力的现实优势, 促使其转变观念, 投身到学习和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中去, 形成教师人人爱动手, 个个会实践的职业教育教学氛围。 (2) 教师培训。近几年来, 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力度不断加大, 对提高专业课教师水平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据了解, 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大多仍然是听学术报告、听课堂讲解等口头传授方式, 而非通过动手实践, 达到增强实践技能的目的。这就需要学校和相关部门, 在组织培训前, 先行考察了解, 做到有的放矢, 力避空洞和形式, 着力培养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可以采取奖励和补贴措施, 鼓励教师利用星期天节假日自找企业, 通过生产实践达到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目的。 (3) 教师招聘。突破现有的教师招聘政策的局限, 打破文凭、年龄、地域、招聘手段等条件的限制, 删去繁琐的招聘程序, 破格录用, 把那些既懂教学理论, 又具专业实践能力, 且被实践检验深受学生欢迎的“临时”教师和真正具有技术专长的社会人士纳入到正规的职教队伍中来。

以上两瓶颈一旦冲破, 既有了充足先进的实习、实训设备, 又有了数量充足、质量过硬的动手实践型专业师资, 通过“整合教育资源, 改进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这一规划目标才有望实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3月18日“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浅谈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途径 篇9

1 . 1体育教师教学的现状

1.1.1陈旧的教师教学理念

众多的体育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仅限在学生在校期间,甚至于只包括学生的上课时间。不仅如此,在教学理念方面依旧是循规蹈矩的教导过去的传统知识,片面的强调学生的体质,不注重学生的体育意识以及自我锻炼的能力,进一步导致学生在这两方面能力不足。

1.1.2单一的教学方法

针对新课标的实施,众多学校在体育教育上开始进行改革,对本校的体育教育和教法手段上有了简单的变革,可是还是有一部分的教师继续持续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为此也带来了许多方面的后果,这种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的教学,减弱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造成了学生适应难的后果。

1.1.3片面性的体育教学

广大的学生们都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充沛的精力,对体育事物有很快的认知能力,但是在现实中,众多的教师与家长对于体育学习并不重视,没有认识到体育对大学生所带来的重要性,使学生不能更好的领悟体育情感与体育精神。

1.1.4过时的考核和评价机制

不同地区的学生身体也是有差异的,就这说明不能够制定死板的标准来达到考核学生的目的。死板的标准,不仅忽视了基本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最主要的是不能够培养学生的特长,使有优势的学生不能够发挥出来。

1 . 2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学发展的问题

就大体上来讲,我国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伴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也受到了推动。体育教育已经取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学生们的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以及体育技能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的体育教育对其他的课程也起到了促进的效果。有明确的调查显示,体育教育对其他学科的教学的促进度为23.7%。在促进的同时,体育教育还受到了各方面的影响,在体育教育教学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第一,没有发挥出来体育教学在课程教育体系中所起到的地位和作用,大多数的院校都是重视教学知识而轻视体育教学,这样的情况普遍存在,有调查数据称,大多数被调查的院校中,只有约53.5%的学校将体育锻炼去衡量学生 ,将体育锻炼作为测评的标准。并且还有14.8%的院校中的平均权重严重低于其他学科的要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限制并且严重打击了学生以及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不仅如此,在体育教学的投资方面也是少之又少,相对于其他教学来说,体育的不重视性尤为突出。

第二,在体育教学中,还保留着陈旧的教学思想,教学思想的理念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做不到有效地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现在体育教学的基本思想理念仅仅停留在教学形式的片面上,停留在教育的表面。教学的效率不高,效果不好,片面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教育,在体育人文精神的教育方面则严重缺乏。大多数教师注重的仅仅是学生的体育动作的规范,片面性的指导学生仅仅限于动作上的要求,但是对于学生自身的情况缺乏人文精神的解读。

第三,在体育教育中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上都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在这些方面都表现的十分落后,内容不丰富、不全面。对于教学方法上的采用,大部分的教师都是采取动作示范,学生根据示范机械的模仿,其次就是教师的示范、监督和纠正。采用的方法相当传统。例如一些传统教学、质疑教学以及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应用的比例和应用的效果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甚至没有, 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达不到理想的状态,没有充分发挥出教学的目的。

第四,在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的实践中,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存在严重的不匹配的情况,现在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项目上主要集中的项目是田径以及体操的方向,数据统计显示,这两项所占的比例在一半以上。我国的体育教育往往呈现单调化的趋势,并不关注国外对于体育教育教学的情况,就算是有些内容适宜我国的教育,但是我国部分学校的师资情况也没有办法匹配上这些项目的教学,以此就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单一还有学生出现延误的情况。

第五,众多高校的体育教学地位的边缘化和弱化,在教学和科研处在高校办学中心主导地位的今天,大部分的高校缺乏体育发展重要性认识,许多人认为,体育教学的发展与课外运动以及体育的团体活动等同。这是对体育教学功能和定位上的偏差,把体育教学当成了加强体育锻炼的一项课程,并不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性的教育。正是因为在对他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的情况下,才导致了整体的推动力严重不足。体育教育的反战缺乏系统性以及长期性、规划性,所以就造成了如今体育教学发展的边缘化以及弱化的现象。

第六,高校教育教学措施缺乏针对性,大学生的体育技能都是来自于教师的指导,所以对于自身技能的提高过度的依赖教师,但是教师却过分专注于自身科研及专业的发展,进而就导致了在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严重缺失。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为, 割裂了专业教育和体育发展之间的关系。在高校的管理者方面,他们通常会更加专注于一些硬件指标的发展,在大学体育的人文化教育以及人文精神上缺乏正确的认知与思考,具体表现在实际的工作中,缺乏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不注重精神方面的教育。

2大学体育教学的实施途径

随着这些年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不论是在硬件设施的场馆建设,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还是思想的变革方面都有了明面的变化,众多的院校已经认识在了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改变,所以众多的院校纷纷开展了体育教育的改革,并且在这些方面也取得了有利的进展。

2 . 1教、学、练三者协调发展

在学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练三者的关系是作为推动学生身体素质发展以及促进学生健康的一种必要的方法和手段。在我国现在的大部分体育教材中,普遍上是以竞技体育主要运动项目为主线,进而围绕这些体育项目的运动技术来编写。这些书内容繁杂,难度较大,尤其是缺乏一些让受教育者终身受益的内容。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方式是身体练习,并作用于人体来达到增强体质的最终目标。不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学习中都不会离开练习,学生的课外练习尤为重要。若是没有合理的时间、场地以及器材的保证,很难达到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这就会导致体育教学因为没有合理的练习锻炼从而未完成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这还会进一步导致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积极性受到影响,那么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更是成为了无稽之谈。针对性的对一些高校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同学除了该有的体育课之外基本上不存在体育锻炼,大多数的同学仅仅是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闲暇之余进行锻炼的是少之又少,这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的运动素质和健康意识成直线下降的趋势。这就要求学校应该跳出原有的传统模式和教学理念,制定出让学生自己养成有规律、有内容、讲究方法的锻炼,还要把这种计划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来看待。教学的计划以及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做到课内课外统筹安排,就是在课内要以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培养体育意识还有掌握健身技能为主要内容,学生要学会自主、自练、自评的学习方法;在课外学生应该参加体育俱乐部的个人锻炼,重点在于强身健体。

2 . 2以健身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

运动技术追求的是学习者快速有效地掌握教育者传授的一项运动技术,还能表现出很高的运动技术水平,运动技术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生就是健身课的中心,他所追求的内容中最主要的方面就是使受教育者体质增强,在最大范围内增强学生的素质教育。这就需要在健身课的教育中,突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与普通内容完全不同的衡量标准。所以,应该把增强学生的体质作为体育教育的宗旨来进行教育改革中,健身法则以及健身方法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学生群体中的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对体育锻炼的种类的选择上,以及练习强度、持续时间、练习频度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建立起增进健康为主的教学体系。

2 . 3改革课程设置和考试内容

美国政府曾对1000所大学的体育课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90%的大学开设有体育课,但其中仅有50%~60%的学校将其列为必修课程。大部分学生的精力主要是放在了课外的活动上以及体育课上,而对于活动的形式大多数采用的是俱乐部的形式,其中按照学生的兴趣进行组织,健身、娱乐、竞赛等等形式的内容。众多的大学都进行了选修体育课程的政革,学生都可以按自己的兴趣或学分的需要来参与俱乐部的活动。

3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3 . 1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确立学生全面发展的基调

面对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的要求,大学的体育教学,在让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要陪养学生的体育意识、竞争意识、合作精神以及坚强的毅力,其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对体育教学方面新科技、新文化的渗透。所以,在大学体育的教学中应当实施以学生为本,确立学生全面发展的基调。体育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在身体健康的水平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还为这些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就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要在体育健康知识、技术和技能等方面要学有所得,学有所长,要形成基本的体育能力,同时要养成体育意识和锻炼的好习惯习惯,给以后的身体体育教育提供条件。学校要按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来进行分层的教学,体育教师一定要摒除全面均衡发展的思想,采用较为科学的方法或者是学生较为喜欢的教学方式方法,来提高体育教学的实际效益。

3 . 2紧跟时代的发展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一定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使教学多样化、趣味化。要增加教学内容的创新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其一就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动漫图教学;其二要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的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练习中因势利导,首先就要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方向下手,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而使学生从被动学习体育到主动学习体育;其三,学生是教学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早从以往的追求生理健康的观念进行改造,要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为最终目标。其四,教师在进行示范和辅导的时候,要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一直处于积极人思脑的阶段。

3 . 3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

在体育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体育感情的培养非常重要,这能够激发出学生从自己的原有运动基础中产生更多的兴趣爱好,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还能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通过体育教育的学习,从培养体育兴趣以及体育意识和特长方面,让学生能掌握自己喜爱的运动技术、技能,创新教学能够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掌握从事体育活动以及享受体育活动的方法,能够为终生坚持体育活动奠定基础。其中晨练跑步就是众多学校早练的一种方式, 这也为学生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激发学生们晨练的兴趣, 学校必须想出更多的方法,鼓励更多的人参加,激励学生晨跑的欲望,带动起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项身体锻炼中来。

3 . 4创新激励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考评标准

考评在学校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内容,考评在学校教学运行中起导向、调节、激励以及鉴定的作用,但是对于现代的个性十足的大学生来说,光进行考评,很难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更是达不到以学生为本的目的,所以,学校要改变原有的考评机制,用创新激励评价机制。教育的新课标明确指出对于考试只是作为一种检查手段,它是在在素质教育的支配下才能发挥作用,这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的评估,更便于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要建立科学的考评标准,对学生的成绩要做出多层次、多方位的评价。学生体育成绩考核要实行加、减分制:其一“达标”项目的考核,应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来划定分数;其二各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各项加分项目的考核; 其三要根据学生自身特长爱好,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考核追加分。

4结语

浅析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途径 篇10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发展,发展途径

教师职业发展指教师 (包括岗前和在职教育) 持续性、才智、经验和心态的提高过程 (Dale Lange, 1990) 。在国外, 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相关论著及研究成果颇多, 其中, Purs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ailey et al, 2001) 等被一些大学用做教材, 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鉴于国内对于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研究不多, 本文拟从研究英语教师职业发展内容入手, 旨在初步探索英语教师职业发展途径, 为此后相关研究打下基础。

1. 伯格威斯特理论模型

大学教师发展的第一个模型由伯格威斯特和菲利普于1975年在《有效大学教师发展项目的组成部分》一文中提出。模型的假设基础是:大学教师发展在态度、过程和结构三个层次上展开。如果只注重一个层次的变化, 教师发展的项目便断难获得成功。1977年他们在新出版的《大学教师发展手册》中提出了新概念模型:任何大学教师发展都是在一定制度环境中进行的。他们把“共同体发展”概念加入到教师发展的词汇中。大学教师发展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深, 成熟的大学教师发展项目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

2. 发展模式

在国外, 研究者对外语教师职业发展模式的研究大体经历了教师外在教学技能的“培训” (行为主义理论) 到社会构建理论、教师反思和职业学习团体理论 (社会构建主义理论) 发展模式的转变。研究者认为教师职业发展主要在职业学习团体内反思实践 (Bailey et al, 2009) , 由个人和集体学习 (Lieberman&Mace, 2008) 与同伴交流合作实现。

在我国, 金美福在《两种教师发展模式论比较》中提出“教学研同期互动”模式, 通过这个模式, 揭示教师自主发展的发生学原理。周燕在《中国高校英语教师发展模式研究》中认为, 目前的教师发展项目缺乏根据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个性化需求, 需要提供针对性指导, 同时未对教师发展环境对职业发展的关键影响给予足够关注。

3. 高职英语教师发展路径分析

近年高职英语教师教学培训逐渐增加, 大体分为两种培训模式, 即teacher education&training (教师培训和教育模式) 和teacher development (教师发展模式) 。现将两者进行比较, 以探讨更适合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途径。

教师教育与培训强调弥补教师在技能、技巧、专业知识诸方面的缺陷;属被动的教师培养观、“缺陷观”。而以教师发展为目的的学习, 强调教师素质发展的创造性和持续性;属主动、自主的教师培养观、“成长观”, 对发展有“自我意识”, 不是被动补缺而是追求完善, 强调自己不仅是专业发展对象, 更是专业发展的主人。从过程和培养目的、方式来看, 前者是集中的、静态的、有针对性的培训, 以拿合格证、晋职为目的, 通过岗前培训、技能培训的课堂教学模式;后者则是动态发展、终身性的全面发展, 以个人专业技术改进为本, 把改进内在专业结构作为目的和管理出发点, 强调教师个人, 针对自身不足与需求寻求发展。由此可见, 针对英语教师培训的模式大都以提高学历文凭为目的, 而忽略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和教师的综合素质、技能及心态的提高。本文在不脱离教学的情况下, 探讨实现职业发展目标的途径。Bailey et al. (2001) 总结了两种机会:个人职业发展机会及群体职业发展机会。

3.1 个人职业发展机会

(1) 坚持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学习管理能力。西方教育学家从20世纪中期开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并作为教学改革目标。自自主学习概念被引入以来, 受到语言教师的极大关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侧面对“教师自主”这一概念进行了解释, Little将教师自主学习解释为“自主的职业行为”。Smith则认为其涵盖了教师职业行为和职业发展两方面。英语教师应通过自我规划、自主选择、自我评价不断反思新的发展思路, 制定长短期的教学目标。如在本学期参加教学活动大赛, 取得何种成绩, 以便查找自己的不足。又如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 集中精力在教学的某个领域做课题研究。国内外英语教学理论书籍百家争鸣, 可以很好地为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教师可有针对性的阅读, 进行文章的撰写工作, 不能因为长时间担任繁重的教学任务而倦怠, 要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不断强化。英美文学、中西文化书籍都要阅读, 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还应强调学生的语言文化综合素质。

(2) 加强教学科研。外语教学研究就是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对外语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探讨、分析和解释, 从而总结出某种教学规律并构建相应的理论体系, 以达到更好的外语教学效果。高职英语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有的还担任辅导员甚至兼任行政等工作, 很少有时间钻研学术。首先, 英语教师应加强行动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反思以发现问题, 然后重新审视教学观, 及时改进。其次, 应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如分析研究问题, 课题申报, 资料搜集整理, 研究方法的选用, 研究成果的展示等。

(3) 科学的自我反思。反思是对自己行为和思想进行批判和思索的过程, 应贯穿整个个人职业发展的活动中。教师可多留意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通过定期录像录音的方式, 在第一时间记下来, 以便提供职业发展所需的反思材料。

3.2 群体职业发展机会

(1) 校本培训。这里指的是源于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 由学校发起组织, 旨在满足个体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一方面利用校本资源, 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研讨班等,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可担任学校聘请专家的助手, 以达到学习目的。

(2) 企业实践。职业英语培训体系要求学校组织相应的企业实践和专业技能培训。英语教师通过了解、熟悉企业, 更好地进行教学。也可针对高职各专业, 鼓励英语教师在企业兼职。另外, 英语老师在社会培训机构兼职, 贴近社会和职场, 满足学生毕业后就业需求。

(3) 校外交流。高职英语教师可利用参加省市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英语教学竞赛, 或通过指导学生参与英语竞赛, 与各院校的英语教师交流。在比赛过程中, 接触更多英语教育、教学信息, 与同行建立起长期互助的合作网实现学术交流、校际互动, 以便今后在工作中发现新思维, 开展教学研究。

3.3 学生视角, 寻求职业发展途径

教师素质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强化教师教学法以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 透过学生角度, 能更贴切地探讨出教师职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学生诉求对职业化发展的启示:学生眼中的优秀教师在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沟通能力四个方面相对完善。在学生眼中, 教师本身在教学中是否充满激情, 是否关爱学生, 是否负责, 取决于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英语教师的语言示范能力、广博的语言文化知识, 能在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身正”, 还应努力做到“学高”, 以达到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标准。好的老师不存在“学问大, 讲不出”的问题, 钻研教学法, “鱼”和“渔”兼授,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法。学生是教学的中心, 应注重交流, 了解学生的需求, 以更好地服务学生。

4. 结语

高职英语教师在技能日益细化的现代社会, 其业务素质的方方面面比普通高等教育英语教师要求得更高。高职英语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培训, 加强英语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 把重点放在有意识的、可持续的发展上, 注重自我反思, 对学生情况进行调查, 追本溯源以调整自己的方向, 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慧琴.在职EFL教师职业发展需求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2]周明星, 焦燕灵.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反思与校本教育构建.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3]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职业教育的发展途径论文 篇11

关键词: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08-02

一、工程建设类职业学校课程现状

1、专业不细化

课程设置无针对性工民建类中职学校,都设置有城镇建设或工民建专业,开设的课程包括建筑材料、房屋构造、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结构、房屋设备、建筑设备、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建筑工程预算、工程监理及其他一些辅助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各学校相似,甚至与国家全日制统招学校的工民建专业的课程设置相同。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教材虽然偏重实用性,但与企业岗位细化不对接。建设类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型人才有施工技术员、预算员、监理员、质量检验员、资料员、实验员、测量员等,各具体岗位的工作侧重点不同,专业知识应用侧重点不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与企业的细化需求不对接,造成学生什么课都学,可每个具体工作岗位都不能胜任。总之,课程设置不明确,造成了教学质量不高。

2、课程设置主次不分、顺序不分

课程设置没有与企业的细化需求对接,导致课程设置主次不分。工民建专业岗位较细,如预算员,核心课程是建筑工程预算、建筑工程制图,辅助课程为建筑材料、房屋构造、建筑施工技术、建筑结构、房屋设备、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不少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主次、顺序不分,加大了教学工作量,增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使教学效果差,制约教学质量的提升。

3、专业课教师实践技能不足

不少中职学校的任课教师,大多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学校任教,缺乏工程建设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工程建设的具体工作缺乏感性认识。讲课时,是理论对理论,不能

结合具体工作实例讲解,使专业课听起来枯燥无味,不能帮助学生快速、全面、正确地理解所讲内容。例如,建筑施工技术课讲完后,学生对于混凝土的现场配合比配置、钢筋下料计算、填写工序验收报告单都不能掌握;建筑工程制图讲完后,学生甚至不会读建筑施工图等。没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是讲不好专业课,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的。

4、实习教学环节条件差

中职学校的实习,是学生对理论知识加深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手段。工民建中职学校,专业教学不可能与工程建设同步,特别是学校不可能在校园内进行模拟工程建设过程,各种实习教学不能及时开展,即使联系到建设工地,也是走马观花式地参观,严重制约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实习教学条件差,实习教学跟不上,使学生的实践工作技能欠缺,是工民建类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

二、结合学校实际,科学设置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从工民建类中职学校的教学现状来看,要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摆脱困局,就要结合学校的自身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围绕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需求这个中心,办特色专业,使老专业焕发新青春。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参与工程建设实践、工民建职业教育的体会,以及对工民建类职业学校的调研,从工民建专业的特点、课程设置、师资配置三个方面,探讨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工民建类中职教育发展

1、结合学校实际。细化专业

突出专业特色全国统招学校的工民建专业,注重的是建筑的设计研究、结构承载性能研究、经济评价模型研究;职业学校注重的是成熟建筑成果的应用,重在技能应用培养。所以,职业学校要根据建筑行业的房地产开发、工程施工、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咨询、工程招标代理、商品混凝土公司、建筑材料

实验站(中心)等专业岗位需求,将工业与民用建筑这个大而全的专业细分,以符合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根据建筑行业的实际人才需要,将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细分为施工技术、工程造价与管理,培养出技能实用性强的施工员、监理员、造价员、测量员、实验员、资料员、钢筋工长、模板工长,充分体现专业特点。

2、结合专业特点。合理设置课程

工民建专业细化后,专业的针对性增强。在设置课程时,就要将课程分为基础课、核心课、辅助课。基础课为核心课做准备,辅助课为核心课起助推作用,核心课实现专业的技能性,使学生达到应知、应会。教学目标应要求核心课程达到的什么样的教学效果,辅助课程的知识点包括哪些内容,应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这样,主次清晰,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效果良好。例如,开设施工与监理专业,核心课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施工与验收标准等;建设工程监理,基础课程为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工程制图与识图、建筑工程预算,辅助课程为建设工程法律法规、办公自动化、经济应用文写作、职业道德等。这样,针对培养施工员和监理员的设置课程,专项特点和岗位非常清晰,与用人单位专项岗位对口。

3、科学安排课程的开设顺序

细化的专业和课程定下后,要根据专业课的规律,合理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否则,教学效果是事倍功半例如,讲钢筋的下料计算,而工程制图与识图的识图部分未讲、建筑结构未讲,学生分不清什么是架立筋、构造筋、弯起筋,看不懂配图,是难以理解和掌握钢筋的下料计算的。遵循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合理安排课程前后顺序,可使整个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用,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4、加大“双师型”教师的配置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技能教育,就是应知、应会,培养建筑专业的技能型专才。这要求从事中职教学的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还要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培养出建筑专业的技能型专才。教师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讲课重点突出,举例贴切,教学生动有趣,能讲清楚专业知识的原理和应用,学生就容易理解,也易于学生问接感受工程实际,知道学为所用。

5、加强实习教学,增强学生实践技能

通过实习教学,可以使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的实际结合起来,增加学生的工作实践认识和工作经验;还可以检验教学效果,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加以针对性解决。工民建类中职学校的学制一般是三年,多数学校把实习时间定为一年。笔者认为,实习教学应安排在第三学年上半学期结束后。学校要制定实习指导大纲;召开实习说明会:定期安排实习教师巡回指导,并写出实习指导报告;学生实习完成后按时返校,学校组织实习总结会,解决学生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学校要组织就业前指导。施工技术和管理专业要到工地进行实习;预算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学校实习。同时,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积极联系,建立合作机制,组织学生考取专业岗位证。

职业教育的发展途径论文 篇12

(一)校本教师教育的具体内涵。校本教师教育(SchoolBased Teacher Education)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于英国的一种教师教育模式。校本教师教育是指教师的培养以职业目标学校为基地进行的由大学或教育学院和中小学校双方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一种教育形式。这是一种使学习者在实践体验中增加教学专业知识、条件性知识,改善从业态度的教师教育模式。

总之,校本教师教育是为了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来对职前教师以及职后教师进行培训的一种教师教育模式。在我国,校本教师教育适应了终身教育的潮流,是使教师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的一种具体方式。在英国,校本教师教育模式被称为“校本教师培训”,在美国被称为“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PDS),在我国则被称为“教师发展学校”(Teacher Development Schools,TDS)。

(二)校本教师教育的国内外发展状况。正是因为这种校本教师教育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所以在国外有实践的肥沃土壤。但是由于各国国情、传统、文化以及经济等多方面的差异,各国的具体措施又不尽相同。在当今面临着教师教育模式单一死板的中国,应积极主动向发达国家学习,构建校本教师教育模式,促进教师教育范式转变。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性及教师教育的误区所在

(一)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及其迫切性。教师发展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反思、学科知识的丰富、教学理念的更新、职业技能的提高以及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教师专业内涵包括教会学生学习、育人和服务三个维度。”教师面对许多个完全不同的学生,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总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情境,也许同样的问题对不同的学生就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当今教育界出现的各种问题,不管是教师道德方面的还是教师专业知识方面的,都共同说明了一个事实:教师专业发展迫在眉睫。

(二)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的误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急切的问题,但是不能“病急乱投医”。具有工具理性信念的教师教育者在教学中将学习者视为客体,是知识的被动的接收者,而自己则是教学的主体,是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的拥有者、占有者,是课堂知识的主宰者。过分注重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忽视教师的职业道德,结果是教师为了学生成绩提高而不择手段,缺乏人道、理性、公正等师德因素。这样的教师教育还有什么效果可言呢?

三、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校本教师教育

(一)校本教师教育的目标定位。校本教师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要使教师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参与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实现自主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它可以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把专业发展当做自己的事情,使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不断提升,使自己的专业发展始终处在不断更新的发展状态。

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校本教师教育的核心目标。

(二)校本教师教育———通过对话学习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要学会与课程文本对话、与自己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以及与学生的对话。校本教师教育就是要引导教师各种对话能力的实现。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观与学生观,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基于教师专业发展,对校本教师教育实施的措施。发达国家的例子已经证明,校本教师教育是成功的,我们必须借鉴其先进的经验,吸取其教训,在校本教师教育的道路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政府政策的支持。校本教师教育这一与常规不同的教师教育模式必须由政府来通过政策引导实施。政府不应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向学校,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学校的这项单独的措施没有实施的土壤。政府要制定具体的措施来防止某些中小学拒绝与大学合作的现状,给积极与大学合作的中小学校,以及积极与中小学合作的大学以财政上的奖励。

2、“示范”学校真正起到示范作用。现在的“示范”学校大多是教学氛围以及教学质量好的学校,都是一些“重点中小学”。越是这样的学校越是不愿意与大学合作,因为他们怕没有经验的实习生会给学校的教育质量造成不好的影响,拒绝接受实习生。所以,现在师范生实习,大部分是在农村教育质量较差以及缺乏教师资源的落后学校中实习。他们学到的是落后的教育实践经验。“示范”学校应该起到示范作用,接受实习生来学习先进的教学技能以及教学经验。

3、大学与中小学相互建立起深层次的伙伴合作关系。现如今,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关系,大多局限于表面的契约,并没有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在职教师定期到合作大学参加培训,丰富理论知识的,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同时,与大学老师一起参与科研项目。

总之,校本教师教育在我国并没有收到足够的重视,很多人都对它存在误解。校本教师教育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考虑到教师的因素,同时也考虑到了学生的因素,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教师教育中,要引导教师积极对话,积极合作,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共同实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教师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所采取的短期集中培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今天所有的一切都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教师要接受足够的教育,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校本教师教育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探讨校本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来引起教育界对校本教育的重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反思当今教师教育模式的基础上,也试图提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的校本教育措施。

关键词:校本,教师教育,校本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卫东.基于基础课程改革的“校本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J].当代教师教育.2011,4(4):54

[2]何菊玲.教师教育范式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139

上一篇:近代金融下一篇:山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