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途径论文

2024-08-02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途径论文(共11篇)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途径论文 篇1

[摘要]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课时有限,医学生缺乏足够的医学人文教学,而大学英语改革正朝着与学科知识相联系的趋势发展,能否将医学人文教育渗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是医学院校教学改革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基于内容的语言教学优势、医学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以及师资优势3个方面论证了这种课程整合的可行性,并以课程案例来讨论这种教学如何对人文精神、思辨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医学人文;大学英语改革;专门用途英语;国际化

人才医学的发展渗透着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医学不仅是医疗科学,更与道德、心理、伦理、社会息息相关。患者不仅需要医师精湛的业务技术,更需要及时的人文关怀,因此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医学专业课程课时紧密,医学人文课程往往被边缘化,医学生不能得到充分的医学人文教育。与此同时,在大学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alpurpose,ESP)转变的大趋势下,各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更应该体现专业特征。能否将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是本研究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途径论文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文教育,整合

高职院校由于其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特殊性, 所以, 在高职院校实施人文教育必须按照人文教育的自身要求并真正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规律和特色进行, 以转变教育思想为先导, 通过营造积极的内外环境以及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等途径, 全方位地展开和推进, 使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进行有机整合, 真正实现人文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强力支撑、职业教育对人文教育的有益补充的良性互哺, 从而促进职业院校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一) 转变职业教育观念是实现二者整合的前提

当今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在不断升级, 不仅要求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 更对人的应变、生存和发展等综合素质提出了要求。但由于就业压力和市场短期需求的变化, 职业院校的学生培养过于注重专业能力的提高, 而忽视了创新、发展及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虽然以培养技术性和应用型人才为目的, 但是它仍旧属于培养人、发展人的社会活动。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是职业教育主要的功能, 但职业教育培养的人首先应是“社会人”, 其次才是“职业人”[1]。服务社会是职业教育实现其办学价值的主要途径, 服务社会的形式和内容尽管是多样的, 但是不外乎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方面。而职业教育如果遵循此项要求, 也就意味着既要重视受教育者职业素质的提高, 也不放松学生人文素质的增强。只有这样, 才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双优型专业人才。

高职院校要实现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必须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 树立现代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的质量观、系统立体的教学观, 形成以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是高职教育实践中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共同要求。

(二) 积极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内环境

教学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途径。高职院校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课程与人文学科课程, 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 从而积极营造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内环境。

1. 构建完善的人文课程体系。

不少人认为, 高职院校教育份额极其有限, 加强了职业教育, 就必然会忽视人文教育, 而加强人文教育又会挖了职业教育的墙脚,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不是简单的0.5+0.5=1的关系, 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容纳、相互支持的关系[2]。必要的人文知识的积累是升华为人文精神的前提, 所以人文课程的设置成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高职院校在构建人文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对人文课程实行选修与必修相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大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等作为必修的核心课程。这些课程以养成学生全面、综合的人文素质为目的。同时, 为保证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职业院校可根据师资状况, 尽可能多地开设多个人文学科的课程及交叉学科课程, 以培养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一到几门自己感兴趣的人文课程知识, 促进良好人文精神的养成[3]。

2. 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实现整合的重要方式。

人文教育不能也不应该孤立于专业教育之外, 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是实现二者整合最直接也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科学技术知识本身就充满着人文因素和人文精神, 所以完全可以将人文精神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 使学生不仅得到具体的专业知识, 而且受到高尚的人文精神与道德情操的熏陶。从这个角度说, 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是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有之意。正是由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这种内在统一性, 二者的有机结合就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环节。

人文教育不仅仅体现在人文课程的教学中, 在专业课程中同样处处渗透着人文精神, 专业教学同样可以进行人文教育:一是在专业课程中处处渗透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二是在专业课程中渗透着环保和自然和谐精神;三是专业课程中处处渗透着美的因素。这些都是值得挖掘提炼的人文教育内容。因此, 在专业课程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是进行二者整合并进而产生良性互哺一个极其有效的途径。

3. 在实践教学中强化人文教育是实现整合的有效方式。

在高职院校, 实践教学是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课堂教学的外延和强化。正是由于职业院校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及特殊性, 所以, 实践教学成为高职人文教育的又一个重要途径。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而且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工科类的学生通过在工厂的实习, 工人良好的工作习惯、严肃的工作态度、严明的工作纪律以及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对学生都是良好的人文教育范本, 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的树立与形成需要这种有形的、可以感知的教育方式。农科学生在田野实习, 能够学习农民丰富的实践经验、勤俭质朴的个人品格, 同时也能够体味他们艰辛的生活道路和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所无法企及的效果, 也成为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一个有效途径。

社会实践是实现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实践中, 学生可以早日全面地了解社会, 认识社会。高职院校培养的各类人才, 毕业后大多都要直接走上社会, 服务于国家和人民。在走出校门之前, 社会实践是他们了解和认识社会的必要途径。学生可以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品质, 磨炼意志。在与广大工人、农民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中, 人民群众诚实、善良、刚毅、正直、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传统美德, 像雨露一样, 慢慢地滋润青年学生的心田。原本在课堂上容易理解却难以认同的空洞的思想道德理论, 变成了真实的道德榜样和道德情感, 从思想深处加以接受, 并逐渐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 隐性文化的建设是实现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所需要的外环境

1. 创设良好的静态环境, 营造人文教育的氛围。

校园的合理布局、富有特色的建筑、优美高雅的静态环境, 都可以为人文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充满了美。高职院校的建筑设计应强化现代意识, 并融入典雅的格调, 给学生以活泼、清新、积极的感受, 陶冶学生性情, 愉悦学生心理。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 突出大学精神和理念, 使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校园景观的合理设计有时就可以同时承载起对学生进行职业追求与人文熏陶的双重意义。

校园文化氛围就像一种文化的“颜料”和一种文化的“味道”, 溶于水中, 使水有色有味, 人“浸染”在这样的“水”中, 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文化陶冶[4]。不过, 这一文化陶冶的过程不是自动产生的。校园路旁的绿荫下,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半身塑像, 并非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人文景观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但了解了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和业绩, 再伫立在像前就会被陶行知先生所感动、所启悟。

2. 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沟通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隔膜。

建设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魅力。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内容, 它能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性情、塑造人格。通过组织学生社团,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为学生施展才华、增强文化素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同时在活动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格修养, 让学生体验到人文精神的意义和道德的力量。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是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 帮助和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二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 如各种学生党团活动周、艺术节、科技节、技艺技能竞赛、演讲比赛、捐资助学、扶贫帮困等公益活动等;三是建立一些人文社团, 如摄影、舞蹈、书法、文学等方面的协会, 来陶冶情操, 塑造自我。

技能比赛, 不仅可以使学生强化技能、深化专业学习, 更重要的是在比赛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学会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同样, 通过组织体育比赛, 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顽强意志和集体荣誉感。而且, 体育运动还是美的创造, 高水平运动表演和比赛能够让人领略到强健、柔韧与技巧之美, 从而提高学生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四)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实现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保障

教师直接面对学生, 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 也应该是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优良作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的传播者。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其专业知识的传授, 还应对学生产生三种影响:一是教师自身的形象给学生所带来的影响, 即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渊博的知识、精彩的语言、洒脱的举止及对教学工作的认真态度, 潜移默化中会影响着学生对人格导向的选择。二是通过课程的学习给学生思维方法上的训练, 教师所拥有的推陈出新的知识底蕴和理念, 将知识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取长补短的能力, 是教师激化学生对学问追求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充分达到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5]。三是每一门学科都与社会、与人类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学生通过对这种关系的理解, 可以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教师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的重任, 其人格的培养不仅是自己的修养问题, 而且关乎受教育者的品德养成。有深厚人文素养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将是终身的, 能真正将“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因此, 加强教师人格修养的提高是实施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 也是将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进行有机整合的一个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天真, 李燕玲.职业教育应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之路[J].教育研究, 2007, (10) .

[2]鲁雷.论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 2000.

[3]刘刚.论高职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原则和途径[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6, (1) .

[4]廖仲春.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2003, (9) .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途径论文 篇3

关键词:人文教育高职院校技能教育

一、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现状

根据我们的调查,社会各界普遍认为高职学生与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在实践方面略有优势,但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欠缺,亦是社会公认的事实。高职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文化素质偏低,这种“工具人”倾向必然会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最终导致学生素质的不全面。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把人文教育摆在重要位置,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但据笔者调查,在就业压力愈来愈重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人文教育,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都是围绕市场转动,将学校变成了“职业培训”的场所,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高职学院的人文课程除开设“两课”外几乎是一个空白,即使有,也只是简单开设了几门选修课。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20%的老师对人文教育有一定的了解,只有0.74%的学生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在大学期间,87.3%的学生对人文方面的课程没有真正投入精力去学习,以至于毕业后对文、史、哲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有70%左右的学生对社会历史和现实人生缺乏深入的认识。学生人文知识的欠缺,势必会导致“半个人”、“工具人”的出现。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高职教育的这种纯“工具意识”倾向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也已经引起了高职院校的重视,各高职院校正逐渐加大人文教育的力度。

二、人文教育的作用

人文教育的基本作用是培养人们的人文精神,塑造出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学习和继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人文素质的必须条件和重要途径。在诸如文学、艺术等领域往往包含了某种深刻的问题,贯穿着对社会、人生和其他对象的一种理性思考。在我国古代文化中,人文精神表现为修已安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自强不息等精神和价值观念。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主要表现为儒道思想。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它提倡积极人世的精神,它把人格修养看作是经世治国的精神基础和先决条件,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道家则以其对人性的关注,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对培养人豁达的心胸、乐观的人生态度起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它高举人性解放的大旗,提倡人性归于自然,人情归于质朴。这些观点对生活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人而言,对于如何防止人性的异化、扭曲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三、加强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人有效整合,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我国自1995年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入试点阶段,普通高校对人文教育逐渐重视,并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清华大学开设了通识教育,中南大学为加强人文教育开设了“人文讲坛”以呼唤校园人文精神的回归,华中科技大学加强学习儒家思想等等:重视人文教育也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如美国MIT、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等都纷纷增设人文社科专业与课程,实行文理渗透,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而高职教育对人文教育的关注尚处于起步阶段。高职教育怎样在高校人文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脱颖而出并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认为要针对高职教育的现状,结合学校的实际来寻找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途径。

1、转变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很多人认为,高职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是一种“技术教育”。实际上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它忽视了教育的本质。诚然,培养技术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但是我们培养的不仅仅是一个只懂技术的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学校充其量只能是一个培养“工具性”人才的作坊。正如杨叔子所言:“大学的主旋津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高职院校在传授给学生现代科学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同时,应对他们进行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教会他们做人之道,使他们真正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使人成为“人”,其次才是“才”。只有这样,“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爱因斯坦语)所以,高职院校应改变以往的只注重技能训练的技术教育,而转向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也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可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精心设置人文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在高职教育中,应将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发掘技能教育中的人文因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类课程。因此,高职院校应调整教学计划,结合专业教学增加人文方面的必修课,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介绍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思想,引导学生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有目的地开设人文选修课程,鼓励和引导学生选修。但开设的人文课程不应过多过滥,而要少而精,要管用,要将知识性和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寓素质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如果能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将专业学习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正确引导学生把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为专业技术课本身承载着丰厚的人文价值,以人文精神传递专业技术,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专业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和操作程序时,可以通过对专业技术发展的追溯及前景的展望来关注历史、社会、文化与人类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反思技术的应用给自然、社会及人类带来的危害,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正确的价值观;介绍学科发展中优秀科学家献身真理的感人事迹,以激发学生产生崇高的正义感与社会责任感;介绍学科中与当前国计民生密切关联的知识,以激发学生献身于造福人类与社会的热情。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学中应摒弃“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积极推行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实行情感教学、愉快教学,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吸收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使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隐性课程建设

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要注重隐性课程的作用,加强隐性课程建设。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正规课程而育的,它包括两个方面:

(1)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人文环境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如果学校有一种良好的科技、人文交融的文化氛围,对学生就能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学校要营造一个适合学生人文精神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大经费投入,更新、增加教学设施和田书资料,加强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设施的建设,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陶冶情操、升华精神。二是举办各种人文讲座、文化艺术节,开展各类竞赛,吸引学生主动而广泛地参与,营造生动而健康的人文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社团的发展,让学生通过参加社团的活动,锻炼自我管理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感受人文和科学教育。三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人文教育。网络的高速发展已经使教育越来越具开放性,同时也为人文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要求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对网络的人文教育要熟悉,并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以免学生进入误区。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间,深化课堂教学。这种来自现实社会实践的人文教育比在学校的教育更深刻、更直接、更持久,更能有机地将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结合起来。因此,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寒暑假,结合专业学习,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改造自我、促进自身健康发展,以达到人文素质培养与人文精神提升的最优化。

4、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学术基础力量。古人对教师的要求是“道德文章,堪称楷模”,即要求老师不仅在学术上而且在人格上都是学生的榜样。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无时不在以其自身的素质感染和影响学生。例如,教师对教学科研的敬业态度、不囿于陈规的创造精神、对人生与社会的点滴评价等等,都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教化作用,这就是“身教重于言教”。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有人文情怀、责任意识,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努力以自己的高尚人格、良好师德去熏陶、感化学生,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

参考文献:

[1]王克主编.素质的较量.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

[2]李华.浅论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5,(6).

[3]陈九如.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探究.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4]黄育云,吴玉宇,潘洪建.战后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走向与我国的抉择.职教论坛,2004, 1(下).

[5]王浪,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讨论的热点与盲点.职教论坛,2004,(7).□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途径论文 篇4

重视人文关怀 多措并举提高农民工培训质量

汉寿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李建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校是县内唯一一所公办性职业技术学校,由于学校的发展、培训工作的需要,2008年才单独组建“成人教育培训处”,三年来,由于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阳光工程领导小组、县财政局的大力支持,先后挂牌成为我县的“劳动就业培训中心”、“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中心”。政府的信赖,监管部门的督导与检查,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立足服务本地经济发展为出发点,掌握我县的农产业结构和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尊重农民意愿和农民直接受益为前提,以市场运作为基础,以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为目标,加强培训资源的利用,多措并举对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培训,以“学”促“用”,学用结合。近三年来,我校培训农产品加工、模型工、酒店服务员、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农机配件装配工、机电维修工、纺织技术(挡车工)、纺织机械设备保全工、组合机床加工工、网络管理员、办公设备维修工、室内装饰设计员、电子仪器设备装配工、医用商品购销员、花圃园艺工、草坪建植工、汽车维修工以及上岸定居渔民劳动技能培训

等,共培训农村劳动力7000多人,就业安臵率达到95%,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湖南卫视台等媒体对我们的培训工作也进行过宣传报道。

首先,谈谈我们培训工作的一点心得和体会,不是经验,旨在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把培训工作引向深入。

宣传发动是基础:我们在县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处的正确领导下,组成调查、宣传、发动小组与乡镇劳动服务保障站密切联系,从县“人力资源库”里了解到:全县70多万总人口中,16周岁至50周岁的劳动力就有42万多人,每年劳务输出在境外务工的就占了二分之一强,年龄在35周岁至50周岁的劳动力约20万人,这一批劳动力在本土从事季节性农作物生产,随着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和人们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追求,他们都不愿意闲在家里,但也深知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没有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只能靠苦力获得微薄的收入,通过了解党的富民、惠民政策后,求知的欲望日益高涨,我们的宣传小组一边走村串户宣传党的政策,一边张贴“培训招生简章”,对青壮年劳动力进行全面摸底、调查、统计,了解他们的培训愿望,为培训工作打好基础。长期利用电视媒体播放宣传片和滚动字幕广告,仅2008年至2010年,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发放宣传资料近80000份,建立了约40000万名具有培训愿望的学员信息库。并根据他们的培训愿望,因地、因人制定我们的培训计划。

组织授课是关键:短期培训与全日制教学,在组织与管理上有明显不同的特点,短期培训时间紧,学习任务重,既要让学员掌握理论知识,又要让学员掌握操作技能,在就业后的工作岗位上熟练运用,既要让学员处理好家庭内繁杂的事务,又要保证学员的学习时间,既要不增加学员的经费负担,又要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在短时间内提高培训质量,得到企业、公司、厂家的录用。因此,我们在宣传发动的基础上,以乡镇为单位,按学员的兴趣和爱好,根据乡镇企业用人需求,订单式确定培训专业,分类编班,就地培训、就地就业。租用场地、将教学仪器设备进行大篷车式的开班培训,采取灵活的培训模式,开办日校、夜校、周末学校,让学员在一天内有几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学员随到随学,利用厂家的设备优势,聘请企业骨干土专家为实训指导老师,让学员进行有偿实习实践。这样,学员在企业实习期间有岗位、有待遇。为了满足培训需要,我们在专职教师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聘请了近60名行业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在授课内容上,我们注重两个方面:一是集中授课,注重思想培训,让他们开动脑筋,转变观念,选择自己最佳的发展路子,了解进城务工的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学习城市生活的基本方法;二是注重基本技能培训。我们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分年龄段、兴趣爱好、家庭经济状况、居住地进行了多种模式的授课,分层次、分专业举办短期培训班;以实习基地为课堂,以专家讲解、身边典型示范为载体,组织开展专业性培训;通过聘请专家、身边典型深入乡村,采取课堂讲授、现场指导等方式,进行新技术、新模式 的推广;利用乡村广播、学校网站等媒介,传授现代实用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几年来,我们有针对性地编写乡土培训教材,进行订单式培训,形成了“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企业用人无忧”的乡土人才效应。

就业安臵是归宿:2008年起,建立了培训学员数据库,对培训学员的家庭住址、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培训专业、就业单位、就业状态、联系电话都有详细地记载。为学员找岗位,为境内外企业找员工。汉寿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享有盛誉的水产之乡,以沅水流域“汉美蔬菜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蔬菜、瓜果种植,以“特种水产科学研究所”为代表的水产养殖、珍珠加工,以龙阳镇为中心的工业制造、电子产品制造、食品加工、商品超市、酒店服务、建筑公司,以蒋家嘴为代表的县级工业重镇,以太子庙工业开发区为中心的几十家外资企业,以丰家铺为代表的竹木合成加工、竹篾编制厂,几千亩的生态园,这样小到几十百来号员工,大到两千多员工的几千家大、中、小型企业,为培训学员造就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既为企业提供了有效的人力资源,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实现了劳动者、用人单位和政府的三赢。

下面,从局部谈谈我们培训工作的主要做法: 情感式培训,为上岸定居渔民铺设创业的星光大道

我县的渔民人口较多,共有1600多户,5400多人,具体分布在沅水流域的12个乡镇,2009年2月,县委政府启动了对渔民的援助行动,我们所担任的工作就是为上岸定居渔民“送技能”,通过20多天的调查了解,我们认为:这些渔民确实处于社会层面的最底层,他们以船为家,一家几口都生活在船上,原始的捕捞工具,风雨飘摇的小船,生态环境的改变,使他们收入微薄,文化层次普遍低下,据统计: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了80%。有的还是文盲,几乎无一大学生,以坡头镇群英渔民为例,有的房子还是60年代的老木房,东倒西歪,地面常年潮湿,没有一条硬化路进出,当我们了解他们的培训愿望时,个个都表现出求知的渴望,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如何组织培训呢?

我们结合上岸定居渔民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在确立培训对象的基础上,采取将教学设备搬到渔民村,在田间、地头或池塘边办培训班,专职教师在雨天或夜间为渔民整体授课,白天个别指导,但渔民识字不多,看不懂《网箱养鱼》《淡水养鱼及鱼病防治》等教材,我们就购买相配套的教学光碟,并保证学员人手一份,清晰的养殖场面、通俗易懂的解说语言,通过电视、DVD播放出来,生动、具体、直观,学员很容易接受,为了方便渔民朋友,我们采用灵活机动的授课方式,见缝插针式地把培训课送到田间地头、池塘边。为了让渔民朋友进一步了解各鱼类的生活习性,鱼病防治,让他们收到技能培训的实效,我们与当地 5

政府联系,开辟了50多亩水面,办起了上岸渔民养殖实训基地,派一名专职实践指导老师长期进行指导。

三个多月的培训,学员收到的实效,学员边学习,边在政府划拨的土地上开挖鱼塘,有的租用鱼塘,有的在大型的养殖场当技术员,有的还成了自主创业的典型人物。如群英村渔民周运宏,运用所学的养殖技术,租用了50多亩水面,投放了20多万尾鱼苗,2009年就获得了10多万元。今年,他又扩大了养殖规模,对年底收入非常乐观。他与一道参加过培训的渔民朋友普遍认为,职业技能培训为他们的转产创业铺设了一条星光大道。

订单式培训,为县经济支柱产业输送技能型“织女” 都知道,棉、麻是汉寿县主要经济作物,种植历史悠久,在高峰时期曾经达到过100多万亩,位列全省前矛,并享有“中国苎麻之乡”的美称。因此,棉麻产业也成为了我县的主导产业、品牌产业,并打造出了广源麻业、鑫源纺织、银阳纺织等深加工省级龙头企业。全县有30多家棉、麻深加工厂,仅企业员工需求量现状接近三万人。

然而,受“男不进矿,女不入纺”的影响,企业几度陷入了“零招工”的境地,针对这一点,我们采用订单式培训,让企业深层次参与培训工作,与企业签订,《员工培训合同》和《培训教学协议》,即企业为我们提供教学和学员实习操作场所,学员在实习期间享受正式员工的计件工资待遇,企业技术骨干被我们聘用

为实习操作指导老师,这样,有的学员在实习期间每月就有高达2800元的待遇,企业设备的更新换代,也进一步改善了纺织工的工作环境,通过学员的广泛宣传,对我们以后的培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培训600多名挡车工和300多名纺织机械维修保全工的过程中,我们:一是自编了简单明了的教材《苎麻加工操作要点》《整染技术流程》《纺织机械原理及常见故障排除》等,为学员打下牢实的理论基础。二是校企双方都充分利用现有的一切有利条件,合理利用设备资源、人力资源,使培训工作得到了顺利开展。三是在短时间内让学员学有所成并获得了丰厚的劳动报酬,打开了企业招工的新局面。四是为企业锻炼出了一批企业中坚骨干队伍。更重要的是为企业分了忧、解了难,服务了我县的经济发展。

开展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培训,为广大农机具手架起致富“金桥”

近年来,我县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发展,国家财政对购买农机补贴大幅度提高,农民购买农机具空前高涨,目前,全县拥有旋耕机300多台,小型拖拉机3500多台。插秧机300多台,联合收割机1700多台。小型耕种机20000多台,大中小型柴油机30000多台,成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

在全县近五万名农机具手中,我们抽样调查了解到,一般都基本上掌握了农机的使用,但对农机的构造原理、故障排除方法、维护和保养方面的知识相当浅薄,因此,大大缩短了农机的使用

寿命,增加了农业成本,降低了使用效率,尽管生产厂家派有“三包员”跟踪服务,但在农忙季节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农机使用与维修技术的培训就成了提高农机具手科技文化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但怎样开展这类技术的培训,又怎样才能让农机具手熟练地掌握这方面的技能呢?摆在我们面前有三大难题:

一是教学设备,要添臵齐全这些培训项目的设备和工具及耗材,至少需150万元,保管和利用受到局限。

二是师资力量短缺,因为,从新型农机具的诞生到科研成果的推广,在大专院校都很少开设这方面的专业课程。也就很少有这样的专业老师

三是新型农机方面的配套教材难以购买。

为了解决这三个难题,我们制定了整体培训方案和详细实施步骤,在“产”“供”“需”三个字上面做文章,那就是生产厂家的产品要得到全面的推广、得到客户的认可,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就需要有一个推介产品的平台,那就是这些产品的经营公司的“供”。经营公司要获得较大的销售利润,就必须要有广大的客户了解和购买自己的商品,我们就在“需”字上面做工作,进一步摸清农民的意愿,让他们不要盲目的购买农机具,要在了解结构原理,学会简单的故障排除和维修方法后有选择性的购买,这样,就形成了以生产厂家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师资量,以本县境内较大的农机经营公司为学员提供实践学习、操作为平台,我们为

主组织与管理的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我们与株洲“碧浪”、岳阳汨罗“龙舟”、江苏“沃得”、山东“福田”、衡阳拖拉机厂、益阳“滨湖”、“正兴”等农机制造厂(公司)联系,与县内的庆源农机汽贸经营公司、洪福农机经营公司联系,认真做好联系和协调工作,用他们的话来说,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在各乡镇建立农机维修技术培训点,聘用厂家“三包员”为实践指导老师,采用讲解“使用手册”,观看教学光碟,设臵故障再排除故障的教学方法,让学员直观、易懂,同时,精选学员,以点带面培训,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农机具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学员集中培训,让他们把培训所得知识带回去传授给一些年龄偏大的农机具手。三家联手,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我们的培训,以周文庙乡马怀钰为代表的优秀学员,在农机制造厂(公司)的“三包员”都无法处理的故障面前,他们总能迎刃而解。几年来,经过培训的1600多名农机手,有30%以上的成了当地的维修能手,或被厂家聘用为“三包员”,办起了乡村维修店;农忙季节时,或跑远途或在近处为其他农机具手排忧解难,成为了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为我县农村经济繁荣和新农村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因为有了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有了境内外各企业、公司的大力支持,有了我们培训处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我们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但比起兄弟单位来,我们还做得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面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新问题,我们将不断学习总结地方及外省先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途径论文 篇5

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它是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和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具备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不是在单纯地培养专业人和职业人,而是培养社会型的人才。基于高职院校中人文教育的现状,在高职学院中树立全面成长、综合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适合高职办学目的,实现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人文素养教育有效地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文素养教育是我国提高全民综合素质的重要突破口,它对提高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功能。

从以上文献,我们可以发现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人文素养教育在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层面,而在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融合上关注不够。因而,以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为最终落脚点,进一步探究高职院校如何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又培养和提升他们的人文精神和综合能力,以关注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融合的对策显得更为重要。应主要关注以下三点,一是人文素养教育之于高职学生的基本内涵,二是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失衡的原因分析,三是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融合的思路和对策。

护理专业教育与人文精神结合思索 篇6

1.高职护理学生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1.1现代护理的发展呼唤人文精神。护理学位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综合学科,护理人员要和人进行交往,以给予患者提供健康服务。现代整体护理模式强调以人为中心,这样的护理服务对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其也决定了其在教育中的位置[2]。只有给予学生以人文教育,并培养学生们的判断、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管理等能力以及协作精神,以提高其沟通能力,让护理人员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此种教育应重点开展起来。

1.2人文教育是教学中的必要环节。大学阶段是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职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存在着很大的可塑性,所以抓住高职护生在校教育,努力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是护理职业道德建设的最佳契机。

2.融入人文精神的实施途径

2.1设置人文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蓝图。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及精神的高职护理人才,在培养方案中应加入一定的人文课程。如护士人文修养、人际沟通、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等人文课程。在人文学科的教育中,应把实践作为主要学习形式,只有通过此类教育和熏陶,才可以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知识面宽、基础扎实的护理人员。

2.2优化课程设计,渗透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单靠几门人文课程是难以奏效的,人文精神培养不仅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人文课程,还要系统地学习相关的人文学科知识,更要在教师授课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理念。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与护生人文精神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改变过往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方法,进行启发式、辩论式、讨论式等教学的方法,以提高患者的素质[3]。

2.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人文关怀。人文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护理院校要提升护生的人文修养必须从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的人文内涵做起,营造出一种浓厚的人文氛围,赋予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以文化,使护生受到熏陶;要结合护理教育的特点,开展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护士技能操作比武、护士礼仪大赛、护理志愿者队伍建设等。同时,在学生教育管理实施过程中也要体现人文关怀,弘扬大爱精神。亲其师,信其道,护生人文精神的培育,需要学校管理者、教育者以真情、真心、真爱、真诚育人,视学生若子弟,有效推进人文素质教育。

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篇7

1 人文教育对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

1.1 人文教育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正如某学者所言, 大学教育首先是一项培育人文素质、塑造优秀道德品质的事业, 而人文素质与道德品质又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才能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自觉的体悟和追求,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和完善, 进而形成社会需求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理解圣哲先贤“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理想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以及“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才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发展、弘扬和践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只有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 才能培育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所以, 加强高职学生的人文教育, 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大有裨益。

1.2 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精神文化素质

目前, 高职学生的文化知识极为贫乏, 有的学生对我国的历史传统不甚熟悉, 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知之不多;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艺作品也不甚了然, 对艺术中蕴藏的丰富内涵没有鉴别和欣赏能力;其它诸如社会公德、环保意识、法制观念等也与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求极不相称。通过加强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 有利于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内容以外的其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帮助他们进一步思索现实与人生, 确立人生理想和社会责任;有利于学生吸取深厚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 从而激发起强烈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吸取当代先进的科学思想、理论精髓, 从而变得目光远大、方向明确、善于观察和分析问题;有利于学生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 从而促进他们形成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 培养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1.3 人文教育有助于健全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实践证明, 培养身心健康的高职毕业生也离不开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重拾自信, 提高心灵感悟能力, 成为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首先, 人文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专家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认识人们的兴趣和潜力所在, 引导他最大可能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激发学习兴趣, 而一味地强迫学生去学去做, 充其量不过将其培养成熟练操作、技术纯良的工匠, 而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激发其创造的内在动机, 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其次, 人文教育能够帮助高职学生重建自信。由于大多数高职生都是中考、高考的失利者, 失望与自卑心理笼罩了他们的心灵, 成为开掘其潜能的巨大障碍。而人文教育可以让高职生体验到人各具所长、各有亮点, 工作只有分工类型之别, 而无高低贵贱之分。一旦他们克服了自卑心理, 从失败的阴影中挣脱出来, 他们就会精神振奋, 焕然一新。再次, 人文教育还能丰富高职生的内心世界。高职生年龄大多在18岁左右,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他们的心灵还很苍白, 人文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灵感悟能力, 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使其内心充实而平静。

2 高职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

2.1 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是落实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 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高职院校开展人文教育, 要根据学院的发展定位和服务面向, 把人文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精心设计素质教育的培养方案, 把人文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课程建设方面, 首先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具体而言, 就是以专业课教学为载体, 将人文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程中去, 通过各专业课程的教学, 有机地贯彻人文教育的内容;其次是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课程的安排可采用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形式, 教学内容可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历史科学、语言、艺术等领域中的一种或多种, 既要具有较强的概括性, 也要具有较强的兼容性。总之, 人文教育课程的构建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要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启迪学生的心智, 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今后的工作发展。

2.2 营造人文环境

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的潜在课堂, 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形式所无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学校布局合理的校园规划、别具一格的建筑设计、催人奋进的校风、校训以及多姿多彩的学生业余活动等都无时无刻散发着人文气息, 并以其深厚的文化渗透力与美感熏陶作用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学生的人文素养。目前由于高职院校大多脱胎于中专学校或成人高校, 办学历史普遍不长, 人文底蕴不深, 因此, 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和年龄特点, 因地制宜, 统筹安排, 营造百花齐放、色彩纷呈、生机勃勃、各具特色的文化氛围、艺术氛围和科技氛围。在高职校园内成立各类社团与兴趣小组,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为学生施展才华搭建多彩的舞台, 使学生在美的创造与欣赏中陶冶性情心情, 丰富和发展个性, 培养人文精神。同时, 在高职校园内可以开辟大量人文教育的第二课堂, 如聘请校内外学者与成功人士开设有关方面的专题讲座、报告, 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此外, 高职院校还要加大对文化设施的投入, 有目的地建造一批校园人文景观,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人文精神陶冶的积极、健康、民主、和谐的人文氛围, 使人文精神渗透到高职院校的方方面面, 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得到改进与提升。

2.3 注重道德实践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大学生道德素质提高的过程, 就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欲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文化修养, 仅靠空洞、抽象的道德说教和呆板、强硬的标语口号是难以奏效的, 还必须通过日常的道德实践, 把道德知识升华为道德情感和意志, 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 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为此, 高职院校在增设人文教育课程和美化育人环境的同时, 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锻造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譬如, 学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丰富多彩、主题鲜明、卓有成效的道德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安心基层、爱岗敬业、踏实肯干以及与人合作的精神, 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社会角色, 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 培育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与合作共事能力。这种来自于社会实践的、隐形的人文教育较之学校的显性教育更深刻、更有益、更持久, 从而使各种人文教育的外在诉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摘要:塑造高职学生高尚的精神世界和美好心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作为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人文教育对于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精神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 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高职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优化课程设置、营造人文环境和注重道德践行。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意义,策略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录[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4.

[2]何锐连.加强人文教育促进高职院校发展[J].教育研究, 2006, (2) :82-85.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途径论文 篇8

关键词: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工作;整合途径

中职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心智的未成熟、社会阅历的缺乏,较早面临就业的压力,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妥善处理,这成为中职教育亟待解决的任务。班主任作为一个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主任需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需求出发,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整合起来,实现中职生技能和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

一、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整合的基本途径

1.师生关系中融入心理辅导理念

心理辅导,是指辅导老师与学生间形成相互接纳与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这种信任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学生改善情绪、减少阻碍、探索自我、增强自尊、提高自信。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给予真诚、平等、尊重,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感和陌生感,形成相互信任的心理氛围和情感关系。平时的教育也要有意识地变命令为鼓励,变说教为赞美,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身到学习生活中,逐步实现班级管理的民主与学生行为的自律。

2.师生谈话中融入有效倾听技巧

班级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人心的管理,其关键在于心灵沟通。师生间的隔阂有时是因为不善于倾听和关注学生,其实耐心认真的倾听比任何语言更能获得学生认同。当学生取得成绩时,要通过倾听对其加以肯定、表扬。当学生遇到烦恼、挫折时,要耐心倾听其苦恼及想法,及时帮助其树立战胜挫折的自信心。当学生间有矛盾冲突时,要善于倾听不同意见,然后综合评判是非,并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可以说倾听的习惯和态度比倾听技术更重要。

3.师生交流中融入心理沟通原则

(1)真诚。真诚是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第一要素。班主任要说真话、办实事,给学生一个真诚、可信赖的印象。

(2)平等。班主任要把自己看作是班级中的一员,以一个朋友的姿态与学生平等地进行对话,平等包含着尊重,要善于换位思考和协商沟通。

(3)适度。从时间方面说是选择恰当时机与学生进行沟通,从程度方面说是沟通到恰到火候。

(4)情理并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法宝。没有情感的投入是无法走进学生心里的,但也要注意“动情”与“晓理”二者要相辅相成。在“动情”的同时要“晓理”,情理双管齐下,才有更好的效果。

4.班级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班级活动,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训练寓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如,开展“抗挫折”主题教育活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远足活动等,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受挫情境,从室内到室外,从单纯追求安全保险趋向敢于承担风险,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自理能力、抗挫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时,要时时处处为学生搭建展示成功、表现自我、竞争合作的舞台,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肥沃的土壤。

5.班级文化中融入心理健康知识

充分发挥环境资源的教育功能是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整合的重要内容,如精心布置教室,设立“光荣榜”“评比栏”“作品展”“个人之最”“图书角”“自然角”“名人名言”“师生沟通本”等,做到艺术性与教育性融为一体,既美化环境又熏陶学生。要充分发挥班级黑板报的作用,把其办成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舆论宣传阵地。班主任还可同学生合作创办校园心理健康刊物,栏目包括“专家文萃”“知识窗”“心理赠言”“心理调试”“个案分析”“同学心语”等,定期出刊,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常识,解释心理问题和障碍的成因,提供自我调适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调适技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可通过设置心理信箱,了解个别学生的心理困惑,适时沟通,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重塑自我形象,从而健康茁壮地成长。

二、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整合的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如何界定?由谁来界定?其实,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才是评价学生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持之以恒才能见效的工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班主任要有耐心、爱心、细心和恒心。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须给班主任较大的自主权,允许他们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开拓创新。如活动时间可长可短;地点可以是室外、校外;内容可灵活调整等,从而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须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主,即施教于未然,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面临的矛盾和个别差异进行辅导,促其心理矛盾有效解决、心理潜能充分发挥、个性品质和谐发展。另外,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应形成合力,以提高实效。

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初探 篇9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人文素质的提高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人文素质的提高和英语学习的内在联系出发提出了一些英语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作 者:关峰  作者单位:安徽科技学院外语学院 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8 “”(17) 分类号:H3 关键词:英语教学   人文素质   英语学习  文化素质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途径论文 篇10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product.free.10014874.1/ 论文关键词:化学教学 化学史 人文素质教育 科技伦理道德

论文摘要: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史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科技伦理道德,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探索与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1]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对化学学科的诸多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培养关注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盲从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化学教学中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现状

我国中学理科教育实践中,由于学校承担着巨大的高考升学压力,教学组织和管理以及学科内容的教学成为理科教师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由于教学目标的偏颇,中学化学教学很少涉及科学伦理道德的教育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淡化了人文教育。具体地表现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逻辑、系统化和网络化的化学知识结构编排,忽略了学生对社会、生活、就业等化学素质的需要,也严重地忽视了化学在技术研究和社会应用方面的道德规范问题;在教学方式上,崇尚理性,追求规范化、划一化,忽视学生谋求个性解放和创造力的培养。虽然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色彩斑斓的化学世界里,但对身边最基本的与化学有关的生活、社会和自然问题的基本原理却知之甚少,更不用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更有甚者道德沦丧,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做出违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举措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案就是一个典型。

二、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意义

学生的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树人的根本”。[2]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必须把育人看作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3]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强调化学科学的育人功能,纠正化学教学中的唯科学化倾向,就是要求化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人性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让学生将学习化学知识与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相关的化学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利用化学史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有益探索

1.充分挖掘化学史中科学家人格魅力的榜样示范作用,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

一部化学科学的发展史,也是人类的奋斗史。挖掘存在于化学知识背后的一些活生生的事例,用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时所表现出的伟大人格魅力去影响教育学生,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 讲到元素氟时,向学生介绍:由于氟单质的活泼性和毒性极大,因而长期未能分离出来,为了研制它,英国化学家戴维曾受氟的毒害病倒好几个月,乔治和托马斯也为研制氟而严重中毒,鲁耶特和尼克雪为研制氟不幸殉难。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化学家莫瓦桑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仍坚持不懈,终于在1886年获得成功。让学生走进化学家丰富而多彩的精神世界,与大师们交流对话,沐浴人性光辉,逐步使学生在挫折前表现出一种顽强的斗志,从而在学习中自觉地去砥砺自己意志。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product.free.10014874.1/

2.发挥化学史的德行、美育功能,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化学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人文教育素材,化学家们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不胜枚举。解放前,我国留美博士侯德榜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的制碱技术封锁,为发展我国的民族化学工业,毅然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回到贫穷落后的祖**亲怀抱。经过潜心研究,发明了享誉世界的侯氏制碱法,并公布于世。这是何等的爱国情怀,何等的高尚人格!

(2)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一般认为在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容易结合革命故事和史实进行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上在数理化生等理科教学中,同样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例如:在有机化学“苯”一课中,可向学生介绍凯库勒发现苯的结构的传说,说明天才出于勤奋,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从苯的结构简式

SHAPE * MERGEFORMAT

SHAPE * MERGEFORMAT 的发展,又可以启发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同时再介绍苯的两种结构都各有优缺点,应该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

(3)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

科学家之所以可以成为科学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有科学的态度: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不畏辛劳。卤族元素氟、氯、溴、碘的发现史,就是一部化学家求真求实的历史。可以说轻信和主观使人们丧失及早认识氯真面目的机会,但化学家孜孜不

倦地追求才使它真相大白。教学中以具体的实例展现化学先驱们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献身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情感、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3.用科学家的故事进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道德伦理能净化心灵。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在学习有机化学时,学生曾遇到一道以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阿斯匹林为题材的练习。我不失时机地引用了发现阿斯匹林的故事进行伦理道德教育。阿斯匹林的前身是名叫Spirsaure的一种药品,这种药有很大的副作用,有机化学家霍夫曼的父亲因患风湿性病需要服用Spirsaure。但他对这种药过敏而无法服用。霍夫曼为了给父亲治病,就潜心研究改进这种药的方法。后来对这种药的结构进行修饰,减除了药的副作用,经过修饰的药被命名为阿斯匹林。[4]这个故事从侧面反映了孝敬父母关心老人的思想内涵,故事虽短,但教育效果不言而喻。这样的例子在化学史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新课程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由于科学是真善美的统一,化学教学过程必定也是道德实践的过程。利用化学史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面向全体学生,由把学生当容器来“灌”转到把学生当成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来“育”。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王善迈著.《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96年第1版

[3].恽昭世主编.《教育实验与学生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97年第1版

[4].周青

杨文永.融人文教育于科学教材之中.中学化学教学参考[J].2003(4):36-40

高职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其改革途径 篇11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成功开展有着极为核心的意义,同时也能够帮助大量学生建立更加端正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就培养复合型人才而言,人文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全球经济逐渐趋于一体,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也更加密切,因此复合型人才在社会中的需求也逐渐增多。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复合型人才能够从事各种不同方面的工作;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具备各种优秀品质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够更好的从事工作方面问题。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

高职院校长时间处于职业教育环境中,因此更加强调专业知识,而没有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真正意识到人文素质的真正意义。学校普遍都将人文教育看作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而没有将其作为一种必修课程。根据相关调查能够知道,当前所有高校课程内,人文课程开设低于两成的学校已经超过全部高职院校的80%,而剩下的20%普遍也都是以文科专业为主的学校。若不考虑文科院校中的部分因素,那么人文课程的比例则将更小。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

对课程体系实施调整。在实施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给予当前存在的人文素质教学内容一定的关注度。并且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到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之中,确保所有专业最起码设置一门与传统文化教育基础课程有关的课程,同时每学期最少开设20学时以上,也就是40学时。若将人文精神向专业课程实施渗透于贯穿,能够最大程度上促使人文素质教育实现事半功倍。告知院校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其目的就是实现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由于其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淡薄性,没有设置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虽然没近几年内,国内实施了课程设置的改革行为,但是这一改革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局限于自身专业之中,其改革体现在对现有课程的综合作用,从而提升学生在课程方面的可选择性。此外当前高职院校一般借由人文讲座或通过开设针对性的选修课等方式实现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而这一措施所具备的局限性主要变现为下述几个方面:第一容量方面的局限性,无法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第二缺陷性及随意性,由于授课教师与内容方面的差异性直接导致学生无法系统地接受该方面的教育;第三沒有设置针对性的约束机制,可能导致人文素质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状态。

针对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高职院校的教师人文素养,其主要是指告知院校老师自身具备的人文精神以及日常工作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修养与气质。其主要体现于:明确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是人性化管理及教育行为;拥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及优质的人文素养;认真的实施人文管理及教学工作。在本次研究过程中,结果显示只有一成的调查教师觉得需要对自身的人文素养修养进行强化,而其余九成的教师认为需要强化专业方面的知识。河南省的高校教师调查结果显示,有90.4%的理科专业教师认为不需要再自身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这一结果直接体现出目前告知高校教师非常注重专业技能及使用性方面的教学。因此在提升自我的过程中往往过于侧重技能及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从而忽略了人文素质在其中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与进度一般由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情况决定。同时教师的仪表气质、治学观念、教学态度以及品德情况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古文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人文素养优良与否能够在长时间内,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所以需要应用多种途径,采取多样化的方式促使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得到提升,人文素养的提升若仅仅依靠课堂知识,那就存在较强的局限性,所以在其学习过程中较多的是注重言传身教,同时这一过程属于一种渐进、长期的感受及领悟过程。所以对于学生而言,教师自身素质的潜移默化存在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人文教育这门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更加强调教师的重要性,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增强对专业教师的素质培养。

上一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总结下一篇:论文字体字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