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总结

2024-08-0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总结(通用12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总结 篇1

《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总结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开设本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牢固树立“计算机意识”,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理论和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本学期的教学是本人从事教学工作的第一年,本着“要给学生一勺鲜活水,自身需要长流水”的理念,在教学工作中不敢放松,学期结束之际,对本门课程作一些粗浅的思考。

1、教学理念的转变

一直倡导的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如今翻转为“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并不是对教师的工作可以不再备课、不再教学,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全面熟练地掌握所用的教材,然后,精心地对它进行加工处理,并且创建以项目(任务)的形式涵盖所有的知识点,与所用教材有机结合,还必须关注计算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动态,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知识。因为计算机的发展变化真可谓日新月异,教材也不是“万能的”。如果教师仅仅是照本宣科,就有可能把错误信息传授给学生。

2、以应用为目的,以兴趣为动力

对于大多数职业院校学生,更多的是注重技能的掌握。而,计算机是学生通常作为工具来使用,以解决或辅助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标的确定,就是本着以应用为目的,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的实施,包括教师的教授,这一部分主要是项目(任务)的引入,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以及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应本着应用为目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学的线索,靠这根线索把有关的知识点有机的串联起来。

如学习PowerPoint2007应用知识时,正式讲授前,就把任务提交给学生,要求在本章内容结束时,能利用本章知识把毕业论文制作成演示稿,并要求对其中幻灯片的表现效果进行个性化设计,这样以应用为目的的进行作业设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学习就有方向性,任务完成了,学生也理解了相关的知识。如果说由于应用的目的,学生会出于处在压力“要我学”,那么,由于兴趣的缘故,学生会出于内在动力变成“我要学”,先展示以PowerPoint2007制作的照片浏览文件,暗示学生可以做成自动播放的视频模式,在兴趣的作用下,学习不但更主动,而且也更有效,教师应该考虑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兴趣,使他们在兴趣的推动下,深入学习。

首先,努力使课堂成为一个寓教于乐的过程,所举的例子尽可能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或接近实际的事例;其次,要学生完成的作业,也尽量和学生所熟知的问题挂钩。这样,使学生感受学习计算机不是枯燥乏味,也不是脱离现实,而是和他们的世界紧密相连的。通过解决一些学生常见的问题使他们体验到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培养兴趣。

3、以实践为基础,以理论为台阶

学习计算机,特别是以应用为目的的学习,如果没有实践作为基础,如同空中阁楼。我认为学习计算机的最佳方法就是,先知其然,再循序渐进知其所以然,有机会动手组装一台当前流行的个人电脑是学习硬件基础知识的最好的铺垫,通过把一些电脑零部件组装成电脑,对主板、CPU、内存、硬盘、软驱、光驱、显示器、显卡、键盘等硬件就有了感性认识,以这些感性认识作为基础,来学习相关的硬件知识就不会觉得过于抽象,接受起来也不至于太困难。

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必须通过实践,本学前开学段时间,由于实训室还未完工,课程的开展都是在教室完成,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实践,亲自动手试一试,才能完全理解每一个界面,每一个菜单的真正含义,对于应用软件的学习同样如此。如学习WORD排版,教师不妨给学生布置设计班级海报开始,要求分别用WORD来排版设计,分组完成,最后,都打印出来,再一起讨论哪组的打印效果最好。这样,通过自己输入,自己改错,自己排版,自己插图,自己打印,相信学生就会更清楚WORD有什么功能,并如何使用这些功能。

为培养职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确实重要,但是,一切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只会组装电脑却不懂每一个零部件的功能及相关的参数知识显然不够,只会用现成的应用软件,却不懂软件的基本知识,若电脑出了点问题,就束手无策,显然也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所以,对理论知识的涉猎,是为了我们能更好的理解、更好的去使用计算机。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总结 篇2

该文从课程总体设计、课程内容与标准、课程教学资源组织、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效果评估方式设计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等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1 课程总体设计

课程总体设计包括课程设计的原则和课程定位。

1.1 课程设计的原则

高职院校提倡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 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因此, 我们坚持以能力为本位,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 以行业规范标准为牵引, 以应用为目的的原则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进行课程设计。如图1所示。

1.2 课程定位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其他专业课的一门前续课程, 该课程的定位与教学效果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对该课程的定位就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 为其以后的职业能力发展提供信息化平台和使用工具, 使这门课成为一门结构优化、内容先进、与职业能力直接接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2 课程内容与标准

过去这门课的课程目标设置为一般技术目标, 即简单传授课本知识。现在, 我们的课程目标直接体现了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我们的课程内容也从之前的知识本位转向就业能力本位。

2.1 课程目标

1) 职业素质目标:

能够将计算机作为工具为其它专业及课程的学习服务, 能够获得学习新的软件、使用新的软件的能力。

本课程是继续学习计算机其它课程及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等课程的重要基础。

2) 职业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 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文字编辑和处理的技术, 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电子表格处理的技术, 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演示文稿处理的技术,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Internet的应用技术, 为以后其它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应用范围及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 并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资格证书。

2.2 课程内容

根据职业岗位技能需求, 我们对课程内容做了如表1所示的设置。

例如:《文字处理软件》这一章, 我们根据要求学生应能运用Word 2003软件进行文字录入及图文混排功能的这一能力目标, 明确了其知识要点为Word文档的文字编辑和格式、查找替换、文字与段落格式设置;美化文档、打印文档等。

2.3 教学重点、难点解决

如图2所示:

1)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学中练、练中学。

主讲教师用多媒体教学系统操作演示, 学生人手一机实际操作训练, 遇有有问题现场就解决。

2) 全程采用项目化教学,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个项目单元任务, 将信息及时反馈, 提高教学质量。

3) 分析学情, 教学过程中承认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3 课程教学资源组织

3.1 教材分析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教程 (2009年版) 》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 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委员会指导下由有关专家按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考试大纲 (2007年版) 》的要求而编写, 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 2003的使用、Excel 2003的使用、因特网的基础知识和简单应用等。

教材以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 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个性发展为基本理念, 包括了教学基本要求规定的知识点和实习教学内容。在体系结构上突出了基本性、典型性、简约性、逻辑性、实践性;以任务的方式让学生从建立模型、寻找方法, 直到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中得到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3.2 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网络资源。

信息学院建设有五个大型机房, 每个机房配备教学用计算机能同时满足80人次的实训。每台机器装有Windows XP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 有良好的网络链接能力。

教师会根据教学需求收集各类网络资源, 提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 信息学院建设了相关的网站, 提供与此门课程相关的文字资料及视频, 以供学生学习参考。

4 教学过程设计

4.1 教学对象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对象为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 他们在知识储备、性格因素和技能现状上具备以下特点:有一定的英语识读能力, 能对计算机进行简单操作, 有较好的语言组织能力;性格因素可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计算机操作仅限简单系统操作, 计算机应用软件使用技能不熟悉。

4.2 教学过程设计

通过对教学对象的分析, 我们对教学过程做了如下设计:

1) 教学的组织:典型工作任务贯穿,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融推进, 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整个教学组织过程包括:分组、讨论、审核、实施和评估。

分组, 即任务下达, 以5人为小组, 明确人员职责, 按照项目要求各自独立开展工作;以任务驱动开展项目化教学;讨论, 即明确分组以后各组围绕主题、重点和工作步骤开展讨论。根据讨论结果拿出各组的方案、具体步骤、注意事项;审核, 即教师根据各组提出的方案审核方案是否完整及具体可操作性、是否需要技术支持等, 给出建议;实施, 即各小组按照审核通过的方案组织实施, 进行实际训练操作。教师巡查协助指导;评估, 即各组完成方案, 由老师验收任务, 同时提出建议。

2) 教学计划学时分配

本课程以任务驱动开展项目化教学模式, 课时为64。

3) 教学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一直是我们所关心和研究的, 以下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已经融合到课程中。

参观认知: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的讲解, 可以采用参观认知法。如:介绍计算机硬件, 可以准备一些硬件实物 (硬盘、软盘、U盘、主板、显卡、网卡、声卡等) , 通过实物的感观认识来进一步认识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

现场教学:对计算机操作系统、Word、Excel软件的教学可以采用现场教学法:如:讲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使用内容, 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 通过教师的实际操作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将课本的枯燥知识提升为动感的感观认识。

案例教学:对计算机安全知识的教授可以采用此方法, 如:介绍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 可以举出一些实际案例, 像“熊猫烧香”病毒、特洛伊木马病毒等对计算机造成的危害, 让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病毒的危害, 加深理解。

情境模拟:对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的教学可以采用情境模拟, 如:介绍局域网的共享内容, 可以采用教学用机来设定共享, 让学生通过网络邻居在局域网中查找和共享教学内容;介绍广域网的使用, 可以通过聊天室的建立来进行互动。

4) 教学手段

采用项目化教学, 将课程搬移到计算机实训中心, 使教与学同步进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授课程内容更加形象生动, 吸引学生兴趣;采用先进的教学软件, 实时与学生交流。

5 学习效果评估方式设计

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采用注重实际能力的考核方式, 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 并实行平时实践考核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和期末的无纸化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平时考察主要为学生的职业素养考察, 阶段性网络测验和期末考试为职业能力考察。

6 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将以知识目标本位转化为以能力目标本位;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课程设计采用以岗位需求为主导;评价方式的创新是由过去的纸质试卷测评转化为以过程性考核为主。

参考文献

[1]陈樱之.职业教育适时而行服务浙江转型升级[N].浙江日报:求学求职.高职特刊, 2008-12-10.

[2]我国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教育改革调研——信息产业部电子教育中心等单位联合调研结果[Z].

[3]赵智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 (一) [J].职教论坛, 2008 (1) .

[4]席先杰.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优化与整合[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4) .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 篇3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信息化的普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我们终身最有用的技能之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所有专业的基础课,也是所有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现在高职教育的基本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如何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职业教育之路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艰巨任务。

一、课程定位

关于本门课的定位,我们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学生有三个主要地方用到计算机技术。一个是在求职时,如何在众多的求职简历中脱颖而出,需要学生设计独特的文档格式。发送电子简历又用到了互联网。第二个是学生在营销过程中,如何设计策划方案,广告方案,写出营销软文,要用到办公软件和互联网。第三个是在日常工作当中,如何上传下达文件,总结自己工作,要用到办公软件和互联网。因此,我们归纳出学生今后用得最多的计算机技术是Office办公软件和互联网应用技术。而Office办公软件和互联网应用技术中最重要的技能是设计文档格式和编辑、排版技术。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将课程定位为:该课程面向一年级新生,从浅入深,学生将学习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的基础知识,并重点学习编辑、排版技术,本门课是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础课。

二、课程目标

根据前面的定位,我们主要学习两方面的内容:①基础知识:Office 办公软件和互联网应用基础。②编辑、排版技术。

1.知识目标:①windows XP操作系统。主要学习:资源管理;控制面板;附件工具;桌面设置。②PowerPoint。主要学习:幻灯片编辑;对象编辑;演示文稿放映;打印和打包。③Word。主要学习:格式编辑;表格编辑;版面编辑;高级编辑。④Excel。主要学习:单元格编辑;公式与函数;图表编辑;数据处理和统计。⑤互联网应用。主要学习:邮件接收和发送;BBS和论坛;博客;QQ洽谈。

2.能力目标:①打字的能力。要求每分钟120个英文,60个汉字。②用WinXP 管理资源的能力。主要要求能创建文件夹,复制和移动文件夹。③Word文档编辑的能力。要求接到一项文档编辑任务时能按照要求编辑排版好。④Excel数据处理和统计的能力。要求会进行单元格的编辑,数据的处理和统计。⑤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的能力。要求演示文稿简明扼要,图文并茂。⑥能用互联网发送和接收邮件,查找信息。⑦通过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证(中级)。

3.职业素养:培养并加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意识,相互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的选取

教材的选取既要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又要符合我们的目标,因此我们选取了邹月主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及实训指导》(以下简称《案例教程》)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编写的《办公软件应用:试题汇编》(以下简称《试题汇编》)。《案例教程》采用工作任务驱动,讲解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础知识,主要内容为办公软件和互联网应用基础知识。《试题汇编》针对高新技术考试,编辑了八个单元的练习,主要学习编辑、排版方面的技能。

四、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课程设计的理念是:工作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学思路是:①理清重点:本门课学习的内容多,时间短,重点放在Word和Excel的学习上。②教学内容先易后难。先讲windows XP,PowerPoint,再讲Word 和 Excel,最后讲互联网应用。③工作任务台阶式。例如编辑技术的学习,可以先从文字的录入和编辑开始,再学习文档格式设置与编排,最后学习整个版面设置与编排。

2.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①基础知识的学习。主要学习办公软件和互联网应用的基础知识。②编辑、排版技术的学习。主要内容有:文字的录入与编辑;文档的格式设置与编排;文档表格的创建与设置;文档的版面设置与编排;电子表格工作簿的操作;电子表格中的数据处理;MS Word和MS Excel 的进阶综合应用。

3.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工作任务驱动。《试题汇编》这本书已经分好8个单元,每个单元有20篇任务。其中:文字錄入与编辑任务:20篇;文档的格式设置与编排任务:20篇;文档表格的创建与设置任务:20篇;文档的版面设置与编排任务:20篇;电子表格格式编辑任务:20篇;电子表格的数据处理任务:20篇;MS Word 和 MS Excel 的进阶应用:20篇。

4.实践教学和质量控制。实践教学要和理论教学相配合,理论教学一般先观赏范文,再由教师示范操作,再学生操作,再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最后总结提高。实践教学则首先要有实训指导书、实训题目和实训要求,再抽取各单元题目让学生练习。

质量控制主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要求教师在实操课时监控每个学生要完成相应的作业;二是及时批改作业并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课程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

课程考核方式主要采用机试,每个单元抽选一道题,共八道题。

评分方法为:平时成绩:期末成绩=4:6

具体为: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总结 篇4

一个学期的信息技术课很快就过去了,在这一学期的课里,和其他班不同,我们班迎来了两位老师,但一样的是,我两位老师的指导下都收获颇丰。一.学到了什么?

课程中,老师主要给我们讲了计算机的购买、电子邮件的收发、如何进行网上购物、word的使用及论文的撰写格式设置、个人简历的制作、excel的使用及其应用、制作生成成绩通知单、幻灯片的制作及其应用······我认为收获最丰富的还是word和excel的使用及应用,尤其是论文的撰写及个人简历的制作,这些都关系到未来我们的毕业与就业,十分重要。

二.你认为本课程的学习难点有哪些?

1.计算机的购买。在计算机的购买这一课中,我们讲到了计算机硬件选择与安装以及软件选择与安装。这里涉及的知识比较复杂,尤其是内存容量单位间的换算、几个进制的转换以及一些基础知识的记忆。常常是老师讲课的时候听懂了,但下节课回来又忘记了,所以我感觉课后的复习十分重要。

2.在word的使用方面,由于我担任团支书及团学干事,对其的使用频率大,所以相对来说使用的比较熟练。但在论文格式的撰写一课中,涉及到目录的生成时我不太理解,使用的也不太好,但最后经过老师牺牲下班时间对我的辅导,我最终掌握了目录的生成。然后,我觉得日常比较少用到的交叉引用及表格的插入也相对来说比较难熟练掌握。

3.在excel的使用方面,由于相对来说用的比较少,所以一些不常用的功能如插入频率分布统计函数、条件格式化、分类汇总及高级筛选使用仍然会比较不熟练。

三.你认为本课程可以省略讲解什么内容?

我认为在本课程当中,没有东西应该省略讲的,因为课程中讲到的都是一些基础且重要的知识,即使我已经掌握,但通过老师的讲解总能得到不一样的收获。但我个人感觉PPT的讲解可以再讲些深入的内容。

四.你希望该课程还能学到什么方面的知识?

我个人一直比较喜欢视频的制作以及photoshop的使用。首先,视频的制作可以方便日后的一些展示需要。其次,虽然现在使用美图秀秀的人群已经相当普及,但我个人认为能使用Photoshop进行相片美化及处理的才是真正的能者。另外,我个人比较喜欢朗诵,然后我发现课本有关于制作配乐诗朗诵的任务,我觉得可以尝试看看。其实我感觉信息技术真的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所以如果有时间我希望多点掌握知识。

五.你对本课程的建议: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篇5

论文摘要:从课程的教学形式、实践操作训练、评价方式转变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改革,最终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的综合素质,达到职业教育的真正目的。

计算机行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随着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不断推陈出新,使得计算机在各种行业及家庭的应用更加普及。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推广与普及,一般的应用操作、文字处理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的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目前中职学校各个专业必开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既能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不仅符合计算机技术发展规律的要求,也符合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教学形式

(一)传统的教学形式

以前受教学条件的限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多数采取“板书+讲解+适当的上机练习”的授课方法,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教学方法单

一、僵化,没有直观的演示。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习惯于“一言堂”“满堂灌”,基本上以自身为主体,从课前备课到上课讲授,对学生的反应关注得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及时按教学要求进行练习操作,在上课时难免有画饼充饥的感觉,从而导致听课时对老师所讲内容不感兴趣。课堂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学习被动,教学效果难免不佳。

(二)现代的教学形式

当前,计算机课程教学基本上普及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各种软件,多数以Windows操作系统作为系统支持,这种可视窗的操作系统具有强大的人机对话功能,使得计算机的很多复杂操作能够借助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而变得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使用传统的黑板上课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换言之,就是现在计算机已经发展到了“演示+操作+讲解”的授课方式。实践教学证明,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后,由于有了同步的演示,学生可以对老师讲授的知识当堂进行操作练习,在师生的互动中既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又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三)改革思路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应加强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改善硬件环境,充分利用投影仪或一些教学控制软件演示以进行直观教学;另一方面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研究一种崭新的计算机教学方法,将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变学生,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目的。目前,建构具有中职学校特点的“创设问题情境一师生互动设计问题一师生互动探究问题”三步走的计算机课堂,就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它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实效。具体步骤如下:(1)运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艺术作品”和“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图片”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2)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发现、设计问题。问题可以来自教师自主发现、设计,也可以来自学生互动,在相互启发、交流中发现、设计问题。(3)通过师生互动探究问题。把问题作为主线,在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相互探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学方式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

键。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中职课堂教学呢?这就要求我们从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和能力水平出发,充分考虑教材特点、课程知识结构特点,做到内容上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语言上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避免空洞说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计算习机基础课程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激发创造性,产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引导学生自主的学,轻松的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的同时,也收到了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选用合适的教材

一方面,应选择合适的教材。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教材的更新显得相对滞后。由于中职教育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市面上适合中职学校的教材很少,选择余地不大。中职学校以前曾选用过专科院校的教材,但由于两者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差别,前者培养目标是突出实践和技能训练,后者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研究。中职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理论性强,压力大,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正因为如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材选择上应考虑选择由中职学校编写的适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特点的内容新、适用性强、浅显易懂的教材,这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按照“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遵循实用、够用的原则,根据教学需要积极开发实用的校本教材。

(二)甄选实用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授课内容,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例如,操作系统中中文系统、常见的字处理软件、表处理软件、演示文稿的使用是很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是计算机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计算机,应该让学生理解掌握。

(三)注重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制作课件,注重实例教学,以具有代表性的实例作为每个教学模块的开始,让学生从“可视化”的实例教学开始,对模块的目标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白完成目标任务需要哪些知识。随后,再以实例为主辐射到相关的知识、技能。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由于教学直观性、目的性更强,普遍被广大学生所接受。

(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总结 篇6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讨论

【摘要】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的特点,高职教育模式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方法;讨论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产业知识化的大趋势下,对人才的要求更趋向于具有信息获取、信息管理、信息分析、信息交流的能力,而且随着信息社会工作方式的变迁,计算机已成为平时业务工作的基础条件,因此各企业要求员工具有使用计算机的意识,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业务工作的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所有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旨在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因此,计算机应用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要求及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所有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旨在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因此,计算机应用教学

分学生由于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定位不准备,缺乏科学的规划,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导致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要求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缺少计划性、缺少主观能动性,实践课上趁老师不注意就玩游戏、网聊等,同时由于学生家庭环境、学习环境的影响,学生层次水平不一,使得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操作演示相结合。随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融为一体,使得课堂讲授过程中,板书时间减少,可加大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菜单、窗口、操作步骤这些无法通过黑板板书出来的元素,多媒体课件充分体现出了其优势。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将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直观呈现,动静结合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若能将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操作演示结合起来,将

用软件的使用,利用多媒体讲解后,再辅以真实环境下的实际操作演示,将每一步操作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强调应注意的细节,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加强记忆掌握。启发诱导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心理、知识结构,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自我感知、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转变,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Word、Excel、Powerpoint是Office家族套装软件中三个非常重要的应用软件,也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三者在窗口、菜单上的操作基本相同,甚至有些功能也相同,因此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一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轻松学会其它办公软件的使用,优化教学效果。对比教学法是将原理相反、相关、相同的知识点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描述或说明,在对比过程中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利用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规律,接受新知识,发现其相似和差异,防止知识之间的混淆,促使学生掌握和巩固教学内容,使新

知识系统化,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进制转换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但又比较繁琐复杂、枯燥陌生,不容易掌握。但可以先以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十进制为基础,分析进制转换中三要素:数码、基数、权的具体涵义,再利用其它进制与十进制的区别与联系,将其引申至其它进制中。在全面了解各进制的特点后,再介绍十进制与二进制之间的转换规则,同理类推,十进制与八进制、十六进制之间的转换规则,对于二、八、十六进制之间的转换,可利用八进制由三位二进制数组成,十六进制由四位二进制数组成的规律,在掌握八进制与二进制之间转换过程的同时,学会十六进制与二进制之间的转换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将基本知识点融合在具体、生动的典型案例中,以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用案例来带动知识点的学习,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过程大致分为这个四个步骤:分解为案例演示、分析讲解、指导学生动手制作、总结提高。例如在Powerpoint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先行制作一个精美的个人简介,将素材的获取、新建演示文稿、插入图片、影片、声音、Flash、音频、视频、自定义动画、动作设置和超级链接等理论知识整

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再逐步分析讲解各知识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并指导学生改进作品,最后进行总结提高,通过这一过程增强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学习的信心。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拟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围绕任务帮助学生分析、探究任务,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最后归纳总结解决问题思路、方法,穿插介绍操作技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握重点,变枯燥的填鸭式说教活动为自主的能动活动。任务驱动法的关键在于任务设计要符合实际需要,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解决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在任务完成后总结和归纳所涉及的知识点、重点、难点,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相互推进的良性循环。在文字处理软件word一章的学习中,在教学上可以以撰写毕业论文为任务,将新建文档、输入和编辑文档、排版文档、表格处理、图形处理、样式和模板、宏和域的使用及美化文档这些知识点隐含在八个小任务中,再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将小任务分成更小的任务。例如将排版文档分成字体、字号、字形、字符修饰、对齐方式、行间距和段间距、边框和底纹、页眉和页脚、页面设置、打印文档等小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每一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技能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除了理论知识的教学外,应更注重于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在实践中获取和增强实际操作能力,达到熟练应用计算机的目的,因此上机实践课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目的明确、内容具体的实践教学大纲,以此作为学生上机实践的指导,通过学生的反复练习,体会操作的技能技巧,将单个知识点的应用上升至全面综合运用。上机实践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对当次上机实践操作进行回顾总结,进一步增强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理性对待上机实践过程中玩游戏的现象。比如在打字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使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打字游戏,引发学生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打字速度与准确率,掌握正确的指法,为实现盲打奠定良好的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结构更新加快,计算机教学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突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法探讨 篇7

以能力素质为核心, 以知识素质为主体, 应该是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主体, “能力本位”教育是中职教育的体现。在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中, 应建立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能充分体现学生是认知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 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 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近年来,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规模扩展较快, 学生生源质量一直没有明显的提高, 主要问题有:

(1) 职高的学生学习习惯差, 学习态度差, 学习成绩差, “三差”是大部分中职学生存在的问题。

(2) 学生入学时掌握计算机的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已经非常熟练, 而有的却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基础好的同学“吃不饱”, 不用心学习, 甚至旷课;而基础差的同学又觉得学习吃力, 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3) 教学手段单一, 师生间的互动不够。教师为了便于驾驭课堂,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整堂课都采用Power Point课件加实例演示教学模式。虽然该模式比以前板书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提高, 加大了课堂信息量, 更直观形象, 但是缺少师生间的互动, 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得到充分调动。

(4) 课程内容陈旧, 时代感不强。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更新周期总是落后于技术的发展, 从而导致计算机的许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很快出现在教科书上。教学内容的陈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体现不出中、高等教育的先进性, 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三、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根据教学工作的目的、任务, 在充分审视学习者的身心发展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为某一阶段的教学活动所设定的最终达成结果, 它是开展某一阶段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课堂教学, 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掌握学习的方法, 能够将计算机作为获取和交流信息的工具, 为计算机知识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旨在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着重提高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软件应用等方面的技能, 培养根据职业需要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态度, 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教学有法, 却无定法。”在明确了教学目的后, 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学质量的好坏。

在本课程教学中, 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本质,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中的主导作用, 提倡结合现有教学条件, 灵活选择、运用教学方法;应充分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强调学做结合, 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采用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的思维。

通过文章的录入来学习Word中菜单的使用, 如在录入《快乐的生活》时, 文章中不断出现“快乐的生活”这几个字。为了使录入更省时省力, 在学习了Windows操作系统后, 学生自然会想到“复制”。接下来是“复制”的方法有哪些问题。学生一边利用原来所学到的知识, 尝试应用到现在的实际中, 一边学习新的知识, 要“复制”就要先选定被“复制”的内容, 所以就有了选定内容的问题, 这时自然就增加进了Word特有的各种选定方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中, 为解决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这样的学习过程看起来是把教材内的次序颠倒, 重新组合了, 但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灵活应用。

2.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事实证明, 任何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 具有问题性的情境对学习将产生强烈的激发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创设情境, 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形成认知冲突, 激发其学习的强烈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语言要有情境, 内容要直观,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考虑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 问题要处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 能让学生通过探索获得成功。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 人是不会拒绝美好的东西的。无论是一篇词汇优美的文章, 还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 或者是设计精美的杂志, 把这些陈列在学生面前时, 学生的眼睛会为之一亮。图片是怎样插入的, 底纹是怎样产生的, 漂亮的边框是哪来的, 艺术字是如何变化的, 背景、色彩如何改变等等, 学生非常好奇, 这时师生都进入了最佳“教”与“学”的状态。

3. 互相讨论, 解决问题;及时指导, 恰当评价。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与周围同学形成学习小组, 讨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及假设, 从他人的观点中获得启发和补充。学生对自己及同学的假设进行分析和推断, 并进行尝试, 逐渐在合作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指导, 使其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另外, 评价也是非常必要的:肯定的评价一般会对学生的学习起鼓励作用, 通过评价, 学生学习上的进步获得教师承认, 心理上获得了满足, 从而强化其学习的积极性;否定的评价往往会使学生产生焦虑, 而适度的焦虑则可成为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等情况做出恰当的评价, 能使学生保持学习热情, 并为其形成良好认知结构, 为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4. 利用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对于大量无法在黑板上描述的软件窗口, 最好的办法就是进入多媒体教室。动态与静态视频的出现, 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上帮助学生接受所要学习的知识。通过图文并茂的演示, 强化了学习计算机的动机。随着鼠标的移动, 窗口的不断变化, 对科学知识的娓娓讲解, 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情感都达到了普通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在学习演示文稿Power Point时, 利用从网络上下载的Flash动画或各种精美的图片, 配上好听的音乐, 标注说明文字, 链接到前面所学的Word文稿上, 在全班同学共同的努力下, 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创作, 一个个小小的菜单不再枯燥乏味, 一步一步的操作不再需要死记硬背。

5. 利用上机操作加强能力培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再动听的讲解, 再精辟的分析, 再生动的演示, 也无法培养出学生过硬的操作技能和熟练的应用能力, 所以上机操作是这门课程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学生技能的高低完全有赖于上机时间的积累。通过合理的安排和循序渐进的训练, 从易到难, 从简单到复杂, 不断提高、加深、巩固学习的内容, 就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 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的操作。

在上机时, 教师既要顾大体, 又要顾个体, 让那些基础差的同学能完成任务, 也让基础好一点的同学能吃得饱。教师在准备实验内容的同时, 应该还有附加题, 让那些先做完的同学有时间再做附加题, 使他们有事可做, 也不会影响速度慢的同学。

6. 任务驱动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 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 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带着任务学习, 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在教学过程中, 把教材中每一章设计成一个大任务, 再根据具体章节, 把大任务分解为若干小任务, 每一节又由一个或若干个简单的小任务组成。

任务驱动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课前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在课前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 把握教学的目标、重点和难点。设计的任务或实例要实现教学方式的可操作性和任务完成手段的多样性原则, 同时还要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征和操作技能基础等因素。落脚点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被动学”转化为“主动创造”, 从“让我学”变成“我要学”。

摘要:本文讲述了如何上好计算机基础课, 如何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使学生能掌握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 为以后学习和工作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牟连佳, 梁皎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 2005 (1) .

[2]黄国兴, 周南岳等.计算机文化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 (美) Gary R.Morrison, Deborah L.Lowther, 顾小清译.计算机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篇8

关键词:中职;教学现状;实例教学;实践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现状

1.中职生基础不均衡

一部分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感到上课太浅、枯燥、没有学习兴趣;还有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又感到上课听不懂、跟不上。课堂上学生随意性强,学生学的知识不系统,动手操作能力与理论知识脱节。学生起点不一,使得教师要尽可能兼顾各层次学生的需求,给教学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菜单”式的教学为主

教法比较单一、死板,更多地强调每条命令的独立功能和单个知识点的介绍,这样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宗旨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水平。以下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实例教学为例,做了一些探索。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例教学实践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例教学注重综合性和实用性,是计算机基本应用上的扩展和提升。学生普遍认为,实例教学方法更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升了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1.教学实例的选择

实用性强的实例通常包含大量的信息,如果把握不好将会杂乱无章。因此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要兼顾趣味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获取成就感

在Word中“图文混排”一节,先向学生展示了以往好学生的作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然后导入本节所学的内容:图片、图形、艺术字及文本框,知识点掌握后布置操作内容,制作“班级板报”,从而也把页面设置、分栏、字符及段落的格式化等知识贯穿起来。这样学生在完成作品的同时,学习了知识,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2)做到学以致用

在Excel中“数据管理”一节,通过“学生成绩单”的实例制作,学习了计算的方法、排序、筛选、分类汇总、图表等基本知识点,把零散的知识点统一起来,学生比较感兴趣,也真正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做了到学以致用。

(3)陶冶情操

在PowerPoint中“超链接”一节,通过“中职生职业生涯”实例的制作,了解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通过图表的形成了解职业分类,让学生学习了本课的内容后,增加了对职业的向往,正确认识了自己及坚定了为自己的目标而迈进的决心。这也是一堂受教育的人生之课。这样既学习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4)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在PowerPoint中“交互式实例”一节,让学生充当了一把老师的角色,给自己出一张电子版考试题,包括单选、多选、填空、判断等。扩展了知识面,学生兴趣油然而生。只有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促使学生们进行深入的思考,使学生去探究。而正是在这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他们的科技素质得到了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得以升华。

2.教学方法的实施

教学方法的实际执行者是教学实践者和实践对象,即教师和学生,是教學活动的实践主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当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采取实例教学法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好处比较多,应该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但不是单一的,应该配合互动教学法、启发教学法和层次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就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进来,丰富师生双边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启发教学法,是从实例出发,将课程内容提炼出来,启发学生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层次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层次设计多个实例,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知识情况来选择完成。

3.教学效果的保障

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保障。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态度,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实例完成的情况等。每次大型的实例完成后,为每个学生打出一个成绩,最后汇总占期末总成绩的40%。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以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的,使学生建立起知识和能力的个人体系。希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综合实例教学方法得到大家的认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勇于探索。

参考文献:

[1]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6.

[2]黄冬梅,王爱继.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案例教学,2009.

[3]张健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讨,2008(6).

[4]白丽梅.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007(6).

(作者单位 东北特钢集团抚顺基地职业技术学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总结 篇9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的教学手段已广泛地应用于现代教育工作中,CA I作为教育领域产生的积极成果,给教育思想、教育策略和教育手段的改革带来深远的影响。所谓CAI,是指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简称CAI),是指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以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技术。CAI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个性化学习环境,综合应用多媒体、超文本、人工智能和知识库等计算机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上单一、片面的缺点。它的使用能有效地缩短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CA I辅助教学课件也已逐渐引入课堂,成为协助教师教学的好帮手。

作为各类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为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该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教学学时在不断下调,教学过程又要求避免枯燥,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成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一、CAI的特点

1.CAI课件根据教学目的,可分为讲课型、练习型、实验型课件等,改变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讲课型课件以课程基本原理为主,对于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的地方,如复杂的动态图形,或学生没有接触过的事物,在CAI课件中就可以利用动画演示,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既能加强理解,又生动有趣;练习型课件可以辅导学生做习题或自我测试,并对其回答做出判断和提示,其次教师可利用课件批改作业和试卷,逐步摆脱重复劳动,又能综合学生的错误情况,改善课件内容;实验型课件可以辅导学生预习实验和检查实验结果,学生通过模拟掌握实际的使用情况,既不用担心实验器具受到损坏,又能使学生了解具体使用步骤。

2.CAI课件能够实现因材施教、个别化教学目的。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复习、重学、跳跃式学习等,还能根据个人时间对学习进度、内容自我选择,因此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3.院校通过集中优秀教师去开发CAI课件,使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普及,能够更快地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 CAI具有很多传统教学模式不具备的优势,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CAI课件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具有的问题,并能改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而为现代教学理论所推崇。

二、CAI课件开发

1.实现工具。CAI课件开发一般有高级语言和多媒体集成工具软件两种方式。高级语言对创作者要求高,开发周期长,工作量大,常用的有 VB、VC等语言。目前常用的多媒体集成工具软件有:Authorware、Toolbook、Director、洪图、方正奥思等。其中Macromedia公司开发的Authorware是一种面向对象的、以图标流程线逻辑编辑为主导,以函数变量为辅助,以动态连接库为扩展机制的“无需编程”的多媒体工具软件。通过Authorware使得非专业人员也能快速掌握使用,编制出自己所需的CAI课件。

2.媒体的选择与操作。根据知识点的内容进行媒体的选择与制作,选择什么样的媒体表达课件内容,关系到课件的学习效果。作为CAI课件开发者,应把多媒体与课件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它们的位置、大小。在CAI课件中可选择如下媒体:

(1)文字说明:适用于概念、定理的讲解,可使用Authorware文字功能中的窗口菜单快速实现。

(2)声响效果:讲解词、背景音乐、提示声响(包括WAV、MPS、MIDI等)。Authorware自带WAV音频文件播放工具,可用变量来决定音频的播放。但音频过多引用就会造成文件容量迅速膨胀,考虑到这一因素,我们可采用MP3、Midi等替代。例如MP3音频格式的文件大小仅为WAV文件的十分之一,从而可以大量节约空间,更适合在CAI课件中使用。但Authorware本身没有自带MP3的播放功能,我们要借助一些专门的外部函数实现MP3的播放。

(3)图形、图像、动画操作:课件使用的结构图、部件图、电路图以及背景图片等可以通过绘图仪、扫描仪、图像处理软件(如Adobe公司的Photoshop软件等)处理。表现某一原理和物体的作用过程,可用动画制作工具(如Autodesk公司的3D Studio等)或实时录像来实现。Authorware本身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工具。

(4) WWW文本:超文本作为网络时代的新媒体,通过它可利用Internet上的一些现有资源(如远程多媒体教室、网上课堂等),通过Authorware中提供的Webplayer插件来实现,其可充分利用IE的各项功能,达到资源共享,、缩短了开发周期。同时对WWW文本在Authorware中的应用,扩展了CAI的应用范围。

三、结语

目前,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教育系统本身看,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高水平的人才,无疑具有重大意义,而以计算机为工具,以CAI课件为手段已成为我们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环。作为教学工作者,在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基础上,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发出优秀的CAI课件,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高水平的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2] 胡维治.高校多媒体课件质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J].教育技术资讯,2006(7)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总结 篇10

现社会是信息技术发展飞快的社会,这也位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包括教学内容及方式。在现代技校教学中,首先教师就要转变教学方式和理念,满足现社会的需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在技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入“微课程”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激发学习兴趣。

1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伴随当今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与广泛普及,公共计算机课程已然成为技校各学科领域当中的一个重要通识课程,此课程开设时间一般为大学第一学年。开设此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力,使其具有运用计算机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职业能力,推动学生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尽管公共计算机可能在各类技校中已经开设多年,但仍然存在有如下问题:①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参差不齐。尽管多数学生已经具备相应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如简单应用媒体资源、Windows系统操作及上网等,当仍然有一些学生入学之前较少接触计算机,但在自主学习欲望方面比较强。②缺乏多样性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当前,较多运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依然是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长久获取学生兴趣及注意力。

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 篇11

【摘 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各个高职院校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对今后的其它计算机课程教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如何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

【中途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1-0-0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现在各大高职院校的必修课程。开设该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计算机文化素质,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应用到各自的专业中,使学生成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那么,如何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呢?笔者做出以下分析和建议:

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

1.1 学生层次差异大,影响教学效果

刚入校的学生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差异大,来自城市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已经非常熟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偏远地区学生对计算机一无所知,也存在部分学生学过一点但不熟。把这些学生放在同一班级,对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容易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丧失学习积极性;基础差的同学又感觉学习吃力,丧失学习兴趣,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1.2 教学方式单调,教学效率低下,效果不好

虽然现在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是以教师为中心,更多的只是注重教的过程,学生仍然是被动地听、看,而忽略了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1.3 实验和教学不能配合紧密,教学效果难尽人意

在实际教学中,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些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的有着重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的倾向,理论和实践不能同步进行,结果造成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2 积极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高职院校办学的特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机知识,是高职高专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教学方法上应该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2.1 针对教育差异,因材施教

针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的基础不同,教学中可采取分层次教学。具体做法是:新生人学时,先进行计算机水平的摸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分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班,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避免教师在同一个班教学中难于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的局面;针对不同专业,适当开设相关计算机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

2.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所教学科,坚持贯彻“教书育人”的方针,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如在powerpoint教学中,我们可以先给学生展示做好的演示文稿,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是怎样制作出来吗?”这样启发讨论,活跃气氛,顺势引入教学内容。在Word排版学习中,拿一些不同样式的报刊,先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不同的报刊不同的格式是如何利用Word软件制作出来的,再让学生自己下载资料,搜索图片,发挥想象,制作出一个内容丰富的主题版面。

2.3 注重上机实习,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计算机应用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是计算机课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上机实习的目的就在于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通过学生亲自感受、体验,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验课比理论课更为重要。在安排理论和实验课时时,最好一堂理论一堂实验,使理论和实践同步进行。

每次上机,教师要首先布置好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和步骤,下课前要求学生上交本次实验结果,并以此作为平时成绩,这样让学生有章可循,就不会无所事事了。另外,在学生操作过程,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自制能力差,素质参差不齐,实验课中玩游戏、随意缺课现象比较严重,教师要时刻巡逻、辅导,制止玩游戏现象,努力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给予正确引导。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综合的计算机入门课程,但同时又是一门内容不断更新的课程,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和创新能力,为日后步入社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将计算机基础教学扎扎实实地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徐振华.浅谈微机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提高[M].科技信息,2006.

[2] 李顺娟.《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探索.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总结 篇12

在教学系统的诸多要素中,变化最为显著的就是教学媒体的变化。就大多数课程而言,传统的教学资源大多是以章节或课时为单位开发,资源过大、过长,资源主题和特色不够突出,使用不方便。对于教师与学生而言,大多数的时候需要的是能直接解决教与学实际问题的资源类型,根据“微课程”自身的特点恰好能担此重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课程设计中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各个专业在大一均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办公软件的使用。但是由于学生的参差不齐和“90后”的个性化特点,导致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将微课程融入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给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组织模式,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1 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程(microlecture),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程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微课程有如下方面的特点:

1)课堂内容数字化,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2)10分钟以内的微视频,更符合人的认知心理特点和碎片化学习。

3)教师不出现在视频中,让学生无拘束感。

4)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在课堂时间进行研讨和学习。

5)微课程教学使得教学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颠覆了多媒体的传统课堂模式。

6)角色发生了转变:一类是教师的角色;另一类是学生的角色。

教师由原来的主导者、传授者和督促者和变为引导者、助学者和帮助者。当然教师这个角色的转变需要教师必须掌握新的技能,微课程设计、学习单元设计、根据学生反馈实时调整教学、课堂教学组织技巧。

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者、自我引导学习,遇到学习困难可以随时向老师和学生求助,无错误积累基于理解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2 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2.1 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微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学科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调查发现,学生在一般的网络课堂中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是10 分钟内,但是现在的大部分网络课堂通常都是40-60 分钟左右,学生很难集中精力,通常是打开视频几分钟就关掉了。通过观看微课程视频,学生可以清晰地明白某一知识点别人有着怎样的观点和思考,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移动终端设备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微课程的微型化、碎片化使得学生学习时效性得到增强,学生能集中有效时间解决学习中的难点和疑点问题。而基于微课程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等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程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平台。

2.2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微课程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微课程的制作是一个微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对于一些抽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如“二进制的转换”,教师可以从身边发生的一些小事件,通过构思制作成微课程,解决了乏味知识的课堂讲解,而学生也容易接受,节约了学习和研究时间。最终,教师通过这类具体真实发生的案例的教与学情景可以实现对“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 基于微课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初探

3.1 改革内容

设计是微课程制作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是形成微课程总体思路的过程,是进行微课程开发的具体策划。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而言,主要从制定教学目标、被接受者的分析、教学内容需求分析及教学工具选择等方面进行设计。经过上述设计,符合“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己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的微课程设计制作理念,同时能确保微课程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实用、易用和想用的直接需求,具体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构建微课体系

根据知识体系精心选取教学内容,把所选教学内容做成微课;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习题,然后把这些习题解答做成微课;设计制作课程资源使用微课,包括获取参考资料的微课、问题解答的微课、参考资源使用的微课、项目案例微课等。

2)建立一支优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团队

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课题组成员各有分工,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教学方法传授的微课程制作,青年教师负责教学内容的微课程制作,企业的工程师负责项目案例和资源的开发,通过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大家互相学习、促进,最终打造一支优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团队。

3)构建微课程的跨平台化使用

微课程可以在跨平台的云端和更多移动媒介的结合方面实现发展。学生用个人的信息终端设备,如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操作系统可以使用安卓系统、苹果系统和微软系统来进行计算机基础技能的信息化学习。学生将数字化的微内容替代教师在课堂上面对面的讲授,自主学习计算机基础技能。

3.2 改革目标

微课程是为教学和学习模式创新而生的,教学模式创新才是根本。将微课程应用于在线教学、混合学习和翻转课堂之类创新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展,才能稳步提升教学质量。合理地利用微课,才能真正在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实施方案

1)组建课程团队:以课程为体系,协调课程团队结构及分配任务;

2)以微课、微课程、大型网络课程、课程资源等关键词进行资料的收集、阅读、整理,理清各名词的概念,了解各自研究与应用情况;

3)收集、整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历年教学资料(课件、教案、作业、资源等),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课程知识体系、课程作业体系、课程资源体系;

4)分工制作教学内容微课、解答微课、项目案例微课、资源使用微课等;

5)运用各类微课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先选取1-2个班级试验实施,摸索出一套微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然后在所有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班级运用;

6)整改后向整个专业、学校甚至同类高职院校推广。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微课程的优势进行分析,确定了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提出针对性的基于微课程的教学改革初探具体方案。

参考文献

[1]刘磊,龚少卿.“微课”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11).

[2]张静,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3]周青政.微课程的内涵、特征及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

[4]刘长海.微课程: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新途径[[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

上一篇:业务员培训方案范文下一篇: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途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