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

2024-06-27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共12篇)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 篇1

计算机在诞生之初充满神奇的色彩,因其高昂的造价和复杂的使用方法,使其对普通的民众来说一直是一件望尘莫及的稀罕物。但自从1978年IBM公司生产的个人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终于揭开神秘的面纱,渐渐的走入到寻常人家。特别是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人们借助计算机进行着广泛的信息交流与数据共享,使计算机作为一种高效、实用的信息处理设备,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工具和助手。

为了更加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好计算机这个强大的工具,几乎所有的高校都竞相开设了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则主要是针对低年级学生,所进行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的优劣,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就如何抓好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展开初步的探讨。

1 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校开设的普及类基础课程,多面向的是刚刚踏入象牙塔之门的大一新生,作为他们进入大学后的启蒙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对他们大学四年的学习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新踏入高校的学生,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憧憬,但又会对未来感觉到些许迷茫。为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逐层递进的方法,首先讲述这个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都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得到日益广泛应用的计算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多么的突出,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进而说明熟练掌握这个工具有多么的重要,最后可以用激励的话语表达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殷切希望,进一步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坚定他们学好这门课程的决心。随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维护好学生的这份激情,面对他们提出的问题,有时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不如多一份耐心和信任,引导他们展开对知识的探寻,使被动的听课变成主动的学习,并对他们取得的成绩给予及时的肯定,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即有利于他们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深入学习,使他们得益于良好学习习惯的逐步养成,更有利于保持这种旺盛的学习劲头,为他们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区分层次因材施教

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学习早已不再是高校中独有,很多师资条件较好的地区,在中学甚至部分小学都已经开展了不同程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而对于一些教学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区,计算机却始终存在于书本中,而从未曾真正接触过。因此,如果按照统一的教学进度照本宣科,一视同仁的进行教学,而不区分对象加以正确的引导,势必会导致学生渐渐产生畏难厌学情绪,丧失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所以,作为一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应重点做好这个方面的考虑,针对学生素质良莠不齐的实际情况,不要急于向学生灌输太多的专业知识,而应多收集整理学生的教学反馈信息,根据不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熟悉程度,科学合理的安排好课程的进度,因材施教的设置好授课内容和上机实践环节的操作项目。教师可在开课之初,安排一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摸底测试,充分了解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计算机实际操作的应用能力;在随后展开的课程教学中,可重点帮助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加快学习进度,缩小与其他同学之间的计算机水平差异;而对那些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应紧跟时代的潮流,多在授课过程中融入一些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帮助他们调整好学习心态,克服急躁、盲目自大的厌学情绪,根据其自身的水平制订针对性较强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拓展学习计划,甚至可以安排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帮助指导基础较差的学生共同学习,使学生间形成互帮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进而更加有效的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3 以案例教学为驱动

计算机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需要经常接触、熟练掌握的一个工具,其实践操作性相对较强,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就是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所必须具备的相关计算机知识,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操作过程中,达到自如驾驭计算机这个强大工具的目的。因此,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安排,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以计算机科学体系结构来设置,而应该基于专业应用的实际需求来设置和组织课程。在进行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自身的丰富实践经验,认真组织好授课内容,注重运用以理论讲解为辅、实际应用为主的授课方式,将枯燥繁杂的理论知识嵌套在实际的专业应用案例中。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多运用生动形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尽量准确、简练地把操作过程展现给学生,让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以教师为主导的案例教学中得到深化。当然,案例教学不仅仅要将经典的案例讲解给学生听,更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或个人独立模拟这些案例,完成老师布置的相关专业的项目训练,最后由授课教师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一教一学,一练一评的过程,使学生达到即深化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的双重学习目的。

4 认真落实上机操作

上机操作训练的好坏,关乎学生对所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空有一身理论知识而毫无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生,依然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入门者。因此,要认真落实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环节中的上机操作训练,预先按照各个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材施教的计划好他们各自的上机操作题目。使学生在上机过程中,始终明确个人的实验任务,能够按照实验步骤逐步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全过程,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全面的了解和熟悉计算机。做好对学生上机练习的指导,认真解答学生在上机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尽快的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可以穿插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计算机实验小常识,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其避开一些弯路。实验操作题目完成后,学生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不但能够掌握全课程的主要内容,而且还能够更加明确的知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总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涉及到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和应用能力的掌握,更是对大学生适应高校学习方式,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和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启蒙教育。在各个高校都在大力推行素质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试点之际,担任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各位老师更是担当着改革试点的桥头堡、排头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积极探索与研究一套新时期适合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努力开创新形势下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培养出满足国家建设发展需要的优秀大学生,是我们每一位高校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摘要:该文通过分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等方面提出一些教学思路,力求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参考文献

[1]卢冰原.高校经管类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

[2]周蕾.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5).

[3]张居晓.提高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策略[J]计算机教育,2011(2).

[4]秦军,朱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研究[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2002,4(2):31-33.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 篇2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案例教学与教学质量

质量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生命线,而案例教学法又是保证和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对案例教学理论和教学质量理论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运用案例教学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案,内容包括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案例教学对学生的要求、确定计算机基础课程案例教学的目标、选择好合适的案例、呈现案例与阅读案例、讨论案例和案例报告.

作 者:王海良 作者单位:哈尔滨体育学院,招生办,哈尔滨,150008刊 名:经济研究导刊英文刊名:ECONOMIC RESEARCH GUIDE年,卷(期):”"(5)分类号:G642关键词:案例教学 高校 计算机 教学质量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研究 篇3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G642

基金项目: 1、四川文理学院校级教改项目(2013JY40);2、四川文理学院校级项目(2014R001Z)

引言: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它已经深入到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但是计算机的更新速度很快,高校的计算机课程远远落后于其发展,因此学生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脱节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动手操作能力都不高,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浅析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陈旧

计算机发展的速度很快,高校培育学生的宗旨就是为其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因此高校的课程应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更新,但是我国目前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计算机课程内容过于陈旧,一本教材用了很多年还在一直用,教材配备跟不上计算机更新速度,很多学校虽然把之前的旧教材换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但是内容和之前没有太大的变化,是一种典型的新瓶装老酒的行为,学生学习的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

(二)教学方法落后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普遍配备的多媒体教室,高校老师都是通过课件教学,这相比之前的传统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取得较之前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还是有很大的问题,老师虽然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可是仍然是老师一直讲,学生被动地听,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被尊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少,由老师满堂灌变成了新环境下的满屏灌,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

(三)重理论、轻实践

计算机课程与其它文化课内容不同,它的实践操作性很强,计算机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理论学习的实践,然而高校都深受应试教育的毒害,把计算机课程当成普通文化课来上,以老师的理论教学为主,把实践教学放在了一边,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教室一般在多媒体教室,老师操作学生看,很多学生在上课之后仍然不知道该怎么操作,对上课的印象不深刻,很多对课本知识掌握地比较好的学生通过了国家考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是手忙脚乱,实际应用操作的能力太差。

二、改革措施

(一)分级教学、注重基础

大学生刚刚入学的时候,由于家庭原因、经济原因、个人原因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每个人的计算机基础都是有很大差异的,作为大一新生入校学习的计算机必修课程要兼顾学生的不同的基础水平来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共同成长。

对于刚入校的新生,学校要进行一次考试,对学生的基础进行摸底,通过考试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分成不同的班级,这样才能根据其基础进行合理地教学。比如说对一些计算机基础十分优秀的学生免修这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课程,可以允许其到更高一层的知识学习时再来听课,使其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去自己学习计算机或者是其它课程。

(二)修改大纲、重选教材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材普遍落后于计算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实际需要,所以为了使学生与社会需求接轨,学校必须根据时代发展、社会需要进行修改大纲,选择适当的教材,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学校可以组织自己学校的的计算机专业教师,编写教材,对原有的内容进行调整,增加新的内容,比如说将Office 2003改成Office 2010,在讲授最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入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基础知识的学习。

只有跟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高校的教学大纲、利用最新的教材,才能给学生提供社会上最前沿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使学生真正地与社会需求接轨。

(三)互动教学、激发兴趣

传统课堂只注重老师的主导作用,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地学习,丝毫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虽然现在老师教学有了多媒体的辅助,但是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传统状况还是没有改变,师生之间的互动太少。这种情况与老师的教育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思想中无法自拔,面对这种情况,必须改进老师的教学方法,由满堂灌的模式向交互式教学模式转变。

交互式教学离不开现代的教学技术条件,离不开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因此要实现交互式教学就要做到两个交互,一是语言交互,即师生交流;而是教学与多媒体的交互。要想打破以往课堂被动的局面,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少不了的,通过交流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充实地学习。交互式教学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老师一定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把多媒体与教学充分地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广阔全面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注重实践、提高能力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重视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放在多媒体教学来进行,但是对于一些实践性很强的内容就要到微机室里进行教学,加强计算机的輔助教学,只有在电脑上进行切实操作,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学到知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此外,学校还要在此基础上开发一些专门针对学生学习的测试软件,供学生课堂、课下学习与测评,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巩固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的技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自我。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校的计算机考核方式也应该摒弃笔试,注重机考的形式,这样能充分检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知识的掌握。

结语: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研究 篇4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 它已经深入到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但是计算机的更新速度很快, 高校的计算机课程远远落后于其发展, 因此学生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脱节的,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都不高, 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1.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内容陈旧。

计算机发展的速度很快, 高校培育学生的宗旨就是为其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因此高校课程应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更新, 但是目前我国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计算机课程内容过于陈旧, 一本教材用了很多年还在一直用, 教材配备跟不上计算机更新速度, 很多学校虽然把之前的旧教材换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 》, 但是内容和之前没有太大变化, 是一种典型的新瓶装老酒的行为, 学生学习的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

1.2教学方法落后。

随着经济的发展, 高校普遍配备的多媒体教室, 高校老师都是通过课件教学, 这相比之前的传统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取得了较之前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还有很大的问题。 老师虽然运用了多媒体教学, 可是仍然是老师一直讲, 学生被动地听,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被尊重, 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少, 由老师“满堂灌”变成了新环境下的“满屏灌”, 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

1.3重理论、轻实践。

计算机课程与其他文化课内容不同, 它的实践操作性很强,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理论学习的实践, 然而一些高校老师把计算机课程当成普通文化课来上, 以老师的理论教学为主, 把实践教学放在了一边, 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教室一般在多媒体教室, 老师操作学生看, 一些学生在上课之后仍然不知道该怎么操作, 对上课的印象不深刻, 很多对课本知识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通过了国家考试,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是手忙脚乱, 实际应用操作能力太差。

2.改革措施

2.1分级教学, 注重基础。

大学生刚刚入学的时候, 由于家庭原因、经济原因、个人原因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每个人的计算机基础都是有很大差异的, 作为大一新生入校学习的计算机必修课程要兼顾学生的不同的基础水平进行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因材施教,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知识学习,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的共同成长。

对于刚入校的新生, 学校要进行一次考试, 对学生的基础进行摸底, 通过考试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分成不同的班级, 这样才能根据其基础进行合理教学。 比如说对一些计算机基础十分优秀的学生免修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课程, 可以允许其到更高一层的知识学习时再听课, 使其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自己学习计算机或者是其他课程。

2.2修改大纲, 重选教材。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材普遍落后于计算机的发展和社会的实际需要, 为了使学生与社会需求接轨, 学校必须根据时代发展、社会需要进行修改大纲, 选择适当的教材,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校可以组织自己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 编写教材, 对原有的内容进行调整, 增加新的内容, 比如说将Office2003改成Office 2010, 在讲授最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 加入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基础知识的学习。

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高校的教学大纲、利用最新的教材, 才能给学生提供社会上最前沿的知识, 开阔学生的视野, 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使学生真正地与社会需求接轨。

2.3互动教学, 激发兴趣。

传统课堂只注重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老师“一言堂”, 学生被动地学习, 丝毫提不起学习兴趣, 虽然现在老师教学有了多媒体的辅助, 但是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传统状况还是没有改变, 师生互动太少。 这种情况与老师的教育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 他们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思想中无法自拔, 面对这种情况, 必须改进老师的教学方法, 由“满堂灌”的模式向交互式教学模式转变。

交互式教学离不开现代的教学技术条件, 离不开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因此要实现交互式教学就要做到两个交互, 一是语言交互, 即师生交流;二是教学与多媒体的交互。 要想打破以往课堂被动的局面, 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少不了的, 通过交流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可以启发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 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从而使学生快乐地学习, 充实地学习。 交互式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促进学生的学习, 因此老师一定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把多媒体与教学充分结合起来, 给学生提供广阔全面的知识, 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4注重实践, 提高能力。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因此在重视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 还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 但是对于一些实践性很强的内容就要到微机室里教学, 加强计算机的辅助教学, 只有在电脑上进行切实操作, 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使学生学到知识, 提高操作能力。 此外, 学校还要在此基础上开发一些专门针对学生学习的测试软件, 供学生课堂、课下学习与测评,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巩固了计算机基础知识, 掌握了计算机操作的技能,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在实践中提升自我。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学校计算机考核方式应该摒弃笔试, 注重机考的形式, 这样能充分检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的掌握能力。

3.结语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 各种智能设备的普及, 很多学生已不同程度地掌握了作为智能工具的计算机的使用。 但是计算机发展的速度很快, 由于高校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教学方式过于落后, 导致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式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不仅如此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兴趣不浓厚, 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面对这些问题, 学校必须进行改革, 通过分级教学、注重基础、修改大纲、重选教材、互动教学、激发兴趣、注重实践、提高能力等措施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成效,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高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基础必修课程,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进步, 但是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却一直用不变的教材, 不变应付不了万变, 如今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教授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工作的需要, 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改革。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芳.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成人教育, 2010, 03:80-81.

[2]张友志, 江健生.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计算机 (专业版) , 2012, 24:49-51.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 篇5

对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再通过对计算机课程分层教学进行分析,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 者:温昊 张颖 Wen Hao Zhang Ying  作者单位:温昊,Wen Hao(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成都,610081)

张颖,Zhang Ying(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42.0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   分层教学   信息化教学   课程体系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 篇6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4-0000-01

众所周知,计算机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强、专业性强的学科,其中计算机基础课程又是每个学生必修课,它开设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和国家培育一批批专业能力强、高技能、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也就是说高校已经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纳入到学生学习知识整体的结构中来,并且还作为了重要的结构组成部分,对此,研究现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解决的措施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存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环节上出现脱节的现象。目前高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利用课堂授课和上机辅导两个模式作为主要教学环节,其教学效果一直没有提高,而因素在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身是属于应用性的课程,加上学生从高中步入大学后,由于自身的计算机知识结构掌握层次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大多数的学生对于一些比较难、抽象的理论知识没法及时消化和掌握理解,导致在进行上机后不会操作,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习计算机课程失去兴趣,没法对基础课程入门,更别说会提高整体教学的效果了。

其次,教材内容比较落后和陈旧。计算机技术就是科技快速发展的产物,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普及应用,作为高校也要跟着时代发展的步伐来进行调整教学内容,如果高校的计算机教材比较落后和陈旧,就会导致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自然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程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另一面,多数高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培养在校大学生计算机意识给予充分的重视,一直都是只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作为主要的培养目的,并没有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和分析任务的欲望、怎样在将来各行业中怎样利用计算机等纳入培养目标中来,致使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认识误区,使学生积极性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对策

(一)我们必须要转变教学的理念和观念,形成具有独特的教学特色

现在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使了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都是多元化的,对此,我们作为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我们一定要不单单传授课本上的一些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学会转变成会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自主操作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讲解PPT的课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想象好的元旦贺卡,让他们在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亲自动手来设计,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还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动手能力。

(二)要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要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最终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和动手应用能力,对此,必须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更新计算机教学内容,要优化课程体系,我们要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相关特点在教学环节中设置好课程体系,促使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要求,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基础、技术基础、应用基础,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另外,还要将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合、重新整理教材理论知识点,让知识结构更加的紧密性和系统性、连贯性,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其知识内容。

(三)必须要转变教学模式

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模式。随着我院教学改革的深化,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步被新型的教学模式所取代,在新型模式的教学下,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我们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积累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各种条件的综合,结合实际情况制作多媒体课件,相互借鉴学习,明确课件在整个教学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化手段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大学生在进入高校时由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层次不同,导致教学内容难统一。教学效果往往是不不尽如人意的。改革教学方法,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使学生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阐述的可以看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是直接影响到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等方面的效果的,也就是说对于培育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对教学环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及时的给予分析和解决,最终达到高校培养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马玉洁.基于自主学习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03):119-122,125.

[2]常小红,见伟平.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与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2011(06):38-40.

[3]李建华,林士敏.计算机课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148-149.

[4]王亚娟,王兰.浅谈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渗透[J].现代教育,2007(01):104-105.

[5]葛敏娜.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究[J].考试周刊,2009(17):155-156.

[6]张居晓.提高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策略[J].计算机教育,2011(02):54-57.

[7]蔡庆华,江健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 篇7

1“微课程”的应用的必要性及案例分析

1.1“微课程”应用的必要性

传统计算机教学课堂上,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强制性灌输给学生,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等不良情绪,为了顺应教育体制改革,教师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改善这一现状,将微课程充分融入到计算机教学中。从字面上我们不难理解,“微课程”中的微,是微小,相对较短,具有画面片段的小视频。而这种微视频,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甚至是MP4播放出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微视频的获取方式也越来越方便快捷,使更多老师愿意使用这种方式去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也能提高学习效率。目前,对于微视频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方面:微视频资源的研发,二是微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与效果。教师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同时学生自己也能从中获得乐趣,不再像过去一样死板地去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滞后性的产生。微课程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为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重要革新。

1.2“微课程”的应用案例分析

自从部分省市开展了电子书本,1对1项目,云计算辅助教育等新技术以及国外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传入国内教育界。现阶段我国有很多学生都拥有了自己的电脑及手机等设备,使我国的课堂模式发生了变化,从以前的灌输式、被动式、以知识的传递及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变成了“微课程”等概念的教学模式。“微课程”的重点就是微视频,一般都是借用网络平台所展现出来,使一种将教学素材及设计、考核测试以及交流互动等内容相结合的微型的网络课程资源。为其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发展方向。在国外,主要以THDED以及可汗学院所设计的网络教学视频,而在国内主要是一些“微课网”的设计评比。教学设计、微视频、辅助学习资源、社会性交往平台等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微课程体系[2]。

2“微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

2.1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微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分成三个模块:课前、课中、课后。具体实施流程如下:

1)课前

教师在实施微课程教学策略前,应该根据教学大纲来进行课程设计,将教学重点难点融入到教学视频中去,同时,帮学生安排一些学习任务,让学生回家以后进行自学,对知识进行预习,由于视频都是针对具体的知识点开展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自己想学知识的学习。由于每个视频的学习时间都相对较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去观看,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微课程的应用已经逐渐普及到每个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它的出现为信息化学习模式的发展创作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思考问题,不能被微课程所控制,否则会使微视频的应用没有任何意义,从而也丧失了学习的意义。

2)课中

想要完成对知识的进一步内化,就需要师生都有效的利用好课堂面对面交流的最佳平台。教师应对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状态予以掌握,那么在课堂中就能针对学生课前学习中所存在的困惑进行解答,并积极的评价学生在课前的学习机练习情况。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课中时间,使学者学到更多。同时学生在课堂上也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需求层次分小组来积极探讨学习问题,便于提高学习效果。

3)课后

课后的复习和巩固是非常关键的部分,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解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学生在课后作业和实际操作练习的过程中获取的是知识的内化。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的知识,一回到家就差不多忘记了一大半,长此以往,学生根本无法将知识真正落实。而微课程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点,上课没有弄懂的知识,可以在课后利用微视频去学习,引导他们思考微视频中是怎么引导,怎么推理,怎么结论的,通过反复地观看与探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利用微视频进行复习是众多学生愿意采用的方式,除了它的趣味性以外,还有它的便捷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去观看它,如果自己实在弄不懂,也可以请求家长帮助他一起去理解,这种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质量,因此,不得不说微课程的运用为教育教学模式带来一场革新,这种全新的体验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学生,家长及老师们的喜爱。

2.2“微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要点分析

1)设计问题及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能够找到更好的更适合自己的方式,老师可以通过微视频、PPT、HTML网页等多种学习方法供学生参考。应用任务驱动模式来有效引导学生学习,对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设计问题及内容,而且其问题还需与知识要点有较大的紧密型,并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相关联,主要设计原则包括实用性和全面性两个方面。任务设计的难度不能过大要保证大部分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最好是添加一些拓展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挑战欲,同时也可以将挑战性非常强的任务给设计出来,使一些水平较高的学生需求得到满足,而最后就是在设计任务时,不要设计一些太容易掌握的内容,因为这会让学生感到枯燥疲惫,从而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不愿意再去完成任务。

2)协助学习活动设计

为了更便于学习吸收稀释,可将课程中会用到的关键点制作成为一个小视频,并积极的讲解每个步骤,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视频步骤来操作,同时学生还可根据不同的主题任务或者彼此的喜好和性格来进行学习小组的分组,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进行分析探讨,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需从不同角度来了解问题,将认知结构重新进行构建。而教师可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对其他学生一起讨论问题解决的技术及方案,并针对问题共同进行讨论,而在讨论及交流中有效吸收知识,是学生创新思维得以提高。

3)综合评价测试设计

教师应提供多层次且难易程度多样化的操作练习于网络教学平台上,以便于学生能依照自身的综合能力及水平来选择对应的练习,应用这些联系让自己能多找我一些模块知识点,能够及时对自己在学习存在的不足充分了解,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解决方法可以是找其他同学或者老师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当然学生还可以成立一些课外科学小组,在小组上将自己困惑的问题提出来予以讨论,以此促进小组之间互相进步,最后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学习汇报及小组评分,对每一个小组及组员进行公平的考核。

3 结束语

微课程对于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们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加自觉去钻研与探讨,不过教师在利用微课程进行教学时,必须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录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提高了学习的效果,然而,教师在利用微课程教学时,也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的特点予以实施,将“微课程”运用得恰到好处,促进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成果不断提升,为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摘要:伴随中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国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进步,尤其在教学方面。特别在计算机的学习上,我们必须要采取与时俱进的方法,一方面提高老师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魅力与乐趣。随着信息的社会化以及移动通讯技术、网络媒体、社交网站的广泛应用,“微课程”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用得到了极高的重视。该文将对“微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模式,微课教学

参考文献

[1]钟琦,武志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126-133.

[2]吴云,徐冠男,曲朝阳,等.基于微课的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5):122-122.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 篇8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微课程,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这种挑战不仅包括教学内容方面, 还包括教学方式方面。所以, 在现代高校的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 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作用, 将“微课程”教学模式应用到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中,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基于此, 本文详细分析了“微课程”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学生对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 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 不能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概念,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1]。但是, 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 他们的信息化水平不尽相同, 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 会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其次, 课程容量和课时分配不合理。目前, 计算机技术已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高校增加了计算机的知识点和课程容量。现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分为理论知识和上机实践两个方面, 但是因为课时分配不合理, 导致学生没有充分掌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相关知识, 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2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2.1 学习内容导读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微课程”教学模式中, 微视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它起到了引导课程、知识导读、实际演练等作用。高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 学习内容导读的作用非常显著, 它能够细化学习内容,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在这个过程中应用“微课程”教学模式, 就能清晰呈现出其中的知识点,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 在“微课程”网络平台中还能详细设置学习内容, 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 切实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2]。比如, 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 可以将自己要传授给学生的相关内容制作成微视频, 也可以在网络上面搜索相应的视频, 然后下载, 围绕学生学习兴趣和课程教学目标对视频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从而充分发挥“微课程”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作用。

2.2 学习任务和问题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为了能够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应用“微课程”教学模式中的微视频、PPT以及HTML网页等, 在任务驱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 要设计相应的问题, 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点。另外, 在设计问题和任务时, 一定要考虑到学生认知能力, 难易得当, 确保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从而起到增加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2.3 学习活动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微课程”教学模式起到了关键的协助作用, 教师可以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重点知识点以及典型习题等制作成相应的微视频, 认真讲解每一个步骤,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并且能够按照微视频中的步骤和流程一步一步操作。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情境也是非常必要的,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还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3]。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探讨解决问题时用到的技巧和方法, 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评价, 虚心接受其他学生的批评, 在以后的学习中改进, 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2.4 综合评价测试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设置多层次的、难易程度多样化的实践练习, 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练习相关知识点, 从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及时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在以后的学习中改进。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其进行公平的考核。另外, 在解决相应的问题时, 也可以寻求其他同学和教师的帮助。学生还可以创建课外学习小组, 将自己的问题提出来, 全组学生共同讨论, 进而促进小组学生的共同进步。

3 结语

综上所述, “微课程”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领域中属于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 它只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 并不能代替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应用“微课程”教学模式, 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钟琦, 武志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4 (2) :26-33.

[2]高杨.浅谈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J].知识经济, 2014 (15) :152.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 篇9

1“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面临的主要挑战

1.1 大学新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已在中学甚至小学中开展,大部分中小学已开设信息技术课,由于地区差异,各地区的经济水平不一致,计算机基础教育普及水平不一致,高校新生在入学前基本上都受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但不同生源地新生之间的计算机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并由此导致了一方面部分新生学习态度不端正,错误认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只是学打打字,再学一下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使用。而这些他们自觉已经掌握了,思想上不够重视,上课不认真学习。

另一方面学生水平参差不一又给教师备课带来两难选择,内容安排的多了,有的人跟不上,内容安排的少了,有的人又吃不饱。

1.2 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不够重视

一方面是部分高校领导和相关部门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不够重视,认为基础不重要,只有专业课才是重点。校方的态度,具体会体现到课时的压缩,课酬等各个方面,进而影响了学生对课程的态度,于是部分计算机任课老师也慢慢的认同这种观点,思想上受到打击,没有了教学的积极主动性。这种情况在开设有计算机专业的高校较为常见,教授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师,总会觉得自己比教授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地位要低一些,日子久了就无所谓了,抱一种混日子的态度教学。

另一方面,日积月累的教授计算机文化基础,特别是这当中的内容几乎是不变的办公自动化软件使用,导致部分任课教师,思想麻痹了。觉得这个课程太简单,而现在的大学生又有一定的基础,理所当然的认为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特别是有部分的内容,因为觉得简单,所以讲课时一句话带过,不仔细分析和演示。

1.3“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有待丰富

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内容多以Office应用为主,辅以部分网络和多媒体知识。但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除了office以外,网络方面的应用也非常多。学生毕业进入职场后,从事不同行业,同样是office应用,在不同行业却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而这些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没有得到体现。

2“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存在的有利条件

挑战是永恒的,但在面对挑战的同时,现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比之以往也存在一些有利的条件。

2.1 教学软硬件设施有所提高

由于IT行业的发展,电子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价格上更加合理,如现在三千多元就能买到性能不错的台式机,其功能应付计算机基础教学绰绰有余。各高校的教学硬件设施普遍有所提高,数量多了,质量好了,相应的配套教学软件也多了。教学软硬件设施的提高,让教师在课程准备上更为充分,在教学上则可以免除“教学电脑不够、老化、速度慢”等硬件问题带来的后顾之忧。

2.2 高起点教学

由于目前大部分大学新生已具备一定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进行教学,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现今的计算机基础课老师不像以前要花相当大的时间精力去教授学生学习打字。

3 改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建议

3.1 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教学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在上课前先了解学生的水平,有针对性的备课、授课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来说高校可以采取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计算机水平入学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将新生分为不同的计算机学习班级,在内容和进度上有所差别,实施分层教学。计算机水平入学测试也可以让大学新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端正学习态度,避免陷入骄傲自满的境地。

3.2 内容细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采用选学方式,可以将计算机课程内容进行细分,比如细分为Word、Excel、Power Point、Access、网络、多媒体等多个内容,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加以选择,比如该生Word的应用已达到较高水平,可以跳过这个章节,直接选学其他部分内容,这样可以方便教学,也为学生节约了时间,使其能更好的深入学习,避免重复学习和教学资源的浪费。

3.3 拓宽教学内容

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是日新月异,因此,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内容安排上,除去课本已有内容,教师应不断学习,紧跟时代步伐,扩宽教学内容。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已达2.53亿,中国互联网正在走向大众化阶段,互联网将在我国人民学习、生活与工作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除了Office外,要特别增加网络使用方面的内容,另外还可以考虑增加信息检索、信息安全、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简单维护、软件安装、一些常用软件使用方法和技巧的学习,如杀毒软件、电子邮箱、下载工具等。

3.4 不断创新讲授方式

计算机是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单纯对各个知识点各个操作的讲解是非常枯燥的。因此,在教学中应不断结合时代特点,创新讲授方式。比如采用案例教学,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在课程的开端给学生一个复杂的任务,如制作一份非常漂亮的简历,在之后的课程当中一步步的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最终学生经过学习能完成这个任务。这种教学方式能充分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过程中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做到举一反三。

3.5 不断改进,科学安排课程

结合该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加大实验课程比重。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性质来看,这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强调的是操作性,应加大实验课程的比重,理论课仅存在于开课之初对课程的学习意义、目的、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介绍上就足够了,其余内容都可以在实验课上进行边讲解边练习。

另外在该课程的排课中,要注意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衔接,避免出现理论课内容讲授很久之后,再安排相应的实验内容,要趁热打铁,在学生尚未遗忘理论课内容的时候安排实验课,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6 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

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要重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虽然“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基础课程,但是从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应用来看,该门课程是非常实用的,现代社会绝大部分职业都会涉及到计算机应用,恰恰相反的情况是部分专业课反倒在实际工作中较少应用。

其次,计算机基础教师应学会换位思考,认识到我们觉得简单的内容,对学生来说不一定简单易懂,每个人情况不一样,我们要用心去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教好每一个学生,讲好每一个知识点。

3.7 教学内容专业化

即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与各行各业的特点相结合,实现教学内容的专业化。教学内容专业化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行业是多种多样的,而在这些行业当中除了复杂的行业性软件,很多时候,一些简单的事务,都只需Office软件就可以完成的。如会计行业中,除去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之外,一些不太复杂的会计事务,都是可以通过Excel等来完成的。再如,在工作中有数据需要进行统计分析时,绝大部分人是不会去搬出spss和sas等大型的统计软件来处理,他们大部分都是用Excel来实现。因此,我们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教授一些带有行业性质的Office技巧。

4 结束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如何进行改革,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是每一位计算机基础教师应不断予以关注与思考的,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参考文献

[1]唐柳春,刘泽文.“刷新”《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体系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6):1170-1174.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篇10

21世纪计算机技术已经由专业技术发展成为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并使用的通用技术, 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人们应用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解决自身领域问题的能力, 也是影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中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经历了将近30年的不懈努力, 已经从初级阶段走向成熟, 并且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形成了专业的教育研究队伍和日趋完善的教学规范。但是, 由于新技术发展迅猛, 社会需求多元化,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如何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更新教学理念、完善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拓展考核方式, 是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师所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二、面向专业需求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

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授课目标是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 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 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1]。教学过程中表现比较突出的一个难点问题是:学生经过基础课程学习掌握的计算机技术不能满足专业学习需要, 在自动化、自动控制、机械等工科专业这种情况尤其明显。

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教学理论的具体化。许多国外大学采取多学科交叉教学模式, 根据具体专业需求构筑相关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例如, 墨尔本大学将商学院与信息技术学院构成联合体, 所开设课程是将商学内容与计算机内容组合而产生的新课程, 突出了专业需求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学生获得的可以是商学学位或商业计算机学位。这种模式体现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但是它需要教学模式的彻底改变和师资队伍的系统建设做支撑[2]。

针对上述情况, 根据我国现行教学模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面向专业需求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

1. 根据专业需求及时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和

教学计划, 引入新的教学内容, 编纂配套的教材。比如不同专业对学生程序设计能力要求不同, 专业需求决定了课程的侧重点不同, 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 侧重于讲解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则语言为C++或Java;侧重于信息技术、数据库原理, 则介绍Access与SQL语言等。

2. 开设一系列计算机公选或选修课程作为基础教学的有

益补充, 不但可以解决学生的知识脱节问题, 而且可以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灵活调整学习方向与内容。目前我们开设有《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安全》、《Photo Shop图像处理》和《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等公选或选修课程, 并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三、以自主应用为主题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 社会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在2003年开始启动被称为高教改革之魂的“质量工程”, 其核心是创新人才培养, 强调大学教育应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变革精神的新型人才, 而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对其的支撑作用是至关重要的[2]。对于教学实施而言, 它相当于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制定了新大纲, 这个大纲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 完善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手段, 充分体现以自主应用为主题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

1. 运用具有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独立思考能力、教学手段

与学习方法有机结合三大特点的“启发式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掌握课程知识, 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3]。启发式教学不再是教师演示讲解, 学生理解模仿, 而是首先给出具体案例项目, 学生与教师同步思考案例解决方案, 教师由“教导者”转变为“引导者”, 引导学生入门, 不再教导学生“怎么做”, 而是将具体步骤交给学生来完成;在学生完成案例的同时, 教师进行指导, 注意发现学生问题并及时指正, 将学生拉回正确的方向。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较为典型的问题时, 教师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演示讲解, 找出并指正学生理解上存在的误区。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师能够对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做到“心中有数”, 学生在解决具体案例过程中不仅学到了新知识, 而且清楚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并能及时得到教师提醒与指导。

2. 将“寓教于用”与“寓教于乐”结合, 巩固学生基础知识,

提高学生应用能力。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何用处?这是许多学生都困惑的问题。首先, 教学使用的案例项目应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其次, 教师应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示例[4]。例如, 在学习Word应用时, 案例项目可以是设计制作个人简历、成绩单设计等, 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教师也可选用一些图文并茂的期刊作为素材, 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引导学生进行相同排版制作。这样, 学生可以在“学以致用”中巩固知识, 并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增强学习的兴趣, 提高实践水平。

四、考评结合,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要求学生具备一定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而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上机实践环节。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解决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或理论与实践分离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差的常见问题。

1. 长期以来计算机基础课程一直是理论教学在教室、实

践教学在机房, 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学习很难同步。但随着高校不断加大教学投入, 现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完全可以在机房里进行, 将过去分开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目前我们有些计算机课程已经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 加大实践环节的考核力度, 改变过去以理论考核为主,

实践考核为辅的考核模式, 期末采用考试系统机试, 大大提高实践考核所占比例, 并采用多种实践评价方式。如规定平时成绩占40%, 期末机试占60%, 而平时成绩由各章知识点测验和实践操作作业组成, 要求学生不但需要具备实践动手能力而且要具备综合知识运用能力。

五、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其他学科的不断飞速发展, 必将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更多、更高要求,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加快课程改革的深度和力度, 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目标, 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施因材施教, 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上面, 使学生带着任务与问题进行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确保课程教学质量, 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计算机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苏.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重要指导[J].计算机教育, 2009, 9, (17) :156-158.

[2]李凤霞.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思考.计算机教育, 2011, 4, (7) :105-106.

[3]刘晓阳, 武晓华.基于启发式与目标教学模式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3, (10) :114.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 篇11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MOOC教学模式;问题

近年来,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几乎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大学生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只有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完善教育基础设施,才能实现人才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的双重发展。MOOC教学模式的应用尽管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但是在实践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改进。

一、MOOC概述及其对高校教育的作用

MOOC是“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s”的简称,一般翻译为“大学生在线网络公开课”,从出现时间来看,它是从2012年才开始出现的一种新兴的网络教学模式,受到高校的普遍欢迎,并在短时间内掀起了一股流行浪潮。从内容上看,MOOC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师生互动活动、生生互动活动、课程评测以及课程讲座视频等内容。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细化,课堂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民主,教学效率也显著提升。它将在线学习的形式融入到互联网环境之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宽阔、便捷、开放的学习平台。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MOOC在高等院校教育中的应用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广泛好评,其发展空间十分宽广。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所建立的MOOC平台的技术水平较低,大部分都处于初级应用阶段,未全面体现出MOOC教学模式的优势,尤其是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上,虽然许多高校都建立了MOOC教学平台,但是该平台的整体功能不佳,相信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MOOC平台也会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从作用上看,MOOC教学模式对高等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使教学方式更加灵活。MOOC是一种在线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相比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具有更大的空间、更高的灵活度。第二,提供大量优质的课程资源。MOOC汇集了互联网环境下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可提供名师、名校、专业核心课等优质的课程资源,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通过利用MOOC平台,学生可以从网上搜集大量的学习资源,并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提出批判和质疑。第四,有利于实现教学质量评比的全球化。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下,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往往只能在本校或者本市进行对比,但是MOOC可通过互联网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比较。第五,有利于实现全面互动。MOOC可以使学生与老师或者学生之间通过QQ群、微信群交流来增加互动,这就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缩小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二、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大多数高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上都存在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是一味地讲解教材内容,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知识,很少有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这就导致他们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很肤浅的层面,而且,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课堂教学与上机练习都是分开的,往往是课堂教学在一节课,上机练习在另外一节课,这就导致学生很可能在上机练习的时候想不起上一节课学到的知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很多不会的地方,显然,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提高。

(二)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观念落后

教学模式对课程教学效果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因此,要实现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首先就必须完善教学模式,然而,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传统教学模式盛行,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普遍采取“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过于偏重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教学,许多教师还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不清楚自己的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将学生放在次要地位,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普遍比较被动,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在实际练习中遇到一系列的问题。

(三)不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探究性比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会计算机基本知识及相关操作技能,还必须在课后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践上机练习,但是,许多学生都缺乏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大部分教师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把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书本知识的讲解上,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一旦脱离教师就基本上失去了学习能力,根本不能自主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在课余时间也不能编织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显然,这对学生独立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是极为不利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如果只是一味地接收知识,而不去思考如何运用知识,势必不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长期以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也会逐渐消失殆尽,对学生未来发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三、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MOOC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网络平台增强交互性

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具备相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寻找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在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长期处于传统教学环境之下,课堂教学中往往以教师意志为主导,师生间的互动机会很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也不多,在这种枯燥、单调的学习氛围之下,学生的创新精神、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然而,MOOC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在线交流与讨论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实时沟通与交流,或者与其他同学交流学习心得、请教学习经验。教师可以通过MOOC平台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意见和建议。此外,MOOC还提供了健全的课后作业评价体系。采用机器判分机制和同学互评机制,前者主要应用于理工类课程中,能显著提高判分的准确度,避免人工失误造成的判分不准。后者主要采用系统随机分配学生作业的方法,让班上每个学生来给其它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为了确保评分的准确性,每次评分过后都会从五人左右的评分中取一个平均分,每个学生在对其他同学的作业进行评分的时候可思考自己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这样就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由此可见,利用网络平台来增强交互性是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适应MOOC教学模式的有效策略。

nlc202309031342

(二)改变教学方式

对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来说,其本身具有知识更新周期短、知识点广泛、实践运用要求高等主要特点。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采取扩充知识面、增加新知识等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但是,在传统教育模式的指导下,大多数教师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量都十分有限,缺乏更新知识的意识,不能将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巧妙结合,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无疑制约了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的发展。MOOC教学模式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在制作MOOC课程的时候会与技术专员、视觉专家等进行合作,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也会受到一些影响,再加上MOOC课程具有全程录像的功能,教师能在一节课结束之后查看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并通过在线反馈对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MOOC课程以名校精品课程为主,这些精品课程都是高校教师直接录制的教学视频,大多数教师都具有多年的从业经验,教学水平较高,借助MOOC平台,教师可以借鉴这些精品课程的教学经验,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

结语:

当今时代,MOOC教学模式已经成为高校普遍欢迎的教学模式之一,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适应MOOC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等主要问题。需要教师将MOOC教学模式引入到实际教学之中,利用网络平台增强交互性、改变教学方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这样才能逐渐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达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郑健江.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MOOC教学模式的探索[J].科技视界,2014,(20):54-54.

[2]白颖妹,潘珊珊.基于MO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J].电子制作,2015,(14):41-41,42.

[3]万李.MOOC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7(4):83-85,88.

[4]岳群琴,景红.支持向量机算法在MOOC课程答疑系统中的研究[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4,(9):173-176.

[5]蒲智.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9(3):65-67.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探讨 篇1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变革

一、引言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满足新时期创新型人才需求, 高等院校不断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 实践教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需要不断探索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新思路、新途径, 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使实验教学更加灵活实用, 以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1]。

二、问题提出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是深化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 但目前实践教学存在许多不足, 主要包括: (1) 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 (2) 实践模式单一, 实践内容缺乏统筹设计。 (3) 实践教学软硬件配置落后、更新缓慢;实践教材陈旧落伍等。 (4) 实践教学计划、标准和设计陈旧, 不能与时俱进, 无法及时调整实践教学安排。 (5) 实践考核方式不合理。 (6) 承担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

鉴于现实问题的存在, 很有必要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和实验模式进行改革创新等有益的尝试。

三、面向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为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 必须对实践课教学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尝试, 重新审视和修订实践教学标准和设计, 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 增设有利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课和实践项目, 进行实践教学流程重组, 使重构的实践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递进关系, 体现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2]。

1.树立新的实践教学观念。鉴于实践教学的直观性、能动性、综合性与设计性, 实践教学对于高校学生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实践指导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和作用, 摒弃为“教”而“教”, 确立为“学”而“教”,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发挥指导教师的引导者、协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2) 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前提, 是高校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心理基础。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创新自信心, 就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教师应在引导高校学生对创新与创新能力正确认识的基础上, 灵活运用各种激励手段, 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积极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

2.设计成体系的实践教学。高校实践教学应在全面分析学生能力结构的基础上, 以实践理论为支撑, 以学以致用为目标,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形成相对独立而又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制定实践教学标准、设计实践模块时, 要保证充足的实践学时, 成体系的实验内容。实践项目应体现先进性、综合性、实用性, 进行专题实践、设计实践和综合性实践[3], 以保证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建立开放的实践教学管理。鉴于目前的指令性教学计划、有限的实践设备和集中统一安排实践教学而必然出现的验证性、演示性实践教学模式, 为提高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有效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践方案, 实践教学方式应由传统的封闭式变为开放式, 并逐步增加设计性实践、综合性实践、科研性实践、探索性实践, 减少验证性实践。可以采取下面一些办法: (1) 学生可以提前预约时间进行上机实践。开放的实验环境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开放式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上机实践时间, 但也出现了新问题。由于学生自律性等因素, 自由上机时学生不能充分利用实践学时。有的沉溺于计算机游戏, 有的上机存在盲目性, 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 实践效果不佳。为改变这种现状, 应由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实践指导小组, 在实践选题、实践方案、实践手段等方面定期给予学生指导。学生还可以组成实践小组, 互相监督鼓励, 共同设计完成。 (2) 实践教学可以分层次展开。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可分为两类:基础性实践和综合性实践。基础性实践主要以验证性实践、示范性实践、技能性实践为主。综合性实践就是综合运用课堂教学和基础性实践教学中所学的知识、掌握的方法来完成实践过程, 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设计能力的重要环节。配合课堂教学的实践教学以基础性实践为主, 在此基础上, 进行综合性实践。综合性实践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基于计算思维的设计能力和计算机技术综合运用能力。综合性实践教学过程中, 指导教师只对高校学生提出实践要求、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 负责指导和检查实践结果, 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 自己设计实践方案, 独立撰写设计方案和技术报告, 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 (3) 更新实践内容和实践手段。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实践的方法、手段和内容都在不断地变化着。如果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和实践方法, 不进行更新和改革, 那么就会远远地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 因此, 在实践教学中, 要有所创新, 要不断地探索新的实践方法, 捕捉最新科技成果和热点问题, 引入先进的实践设备和实践手段。在具体实施中, 可以实现实践时间、实践内容和实践方式的灵活开放。

四、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措施

1.实践教学改革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当前的实践教学改革, 要求任课教师和实践教师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等方面都要适应这种变化。综合性实践和研究性实践可能涉及多门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 指导教师应对实践题目有多套设计方案, 这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很强的实践能力, 并且对于高校学生的设计方案要有理有据地给予指导, 能够指导高校学生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因此, 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是当务之急。教师素质的提高包括3个方面: (1) 加强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 改变教育观念; (2) 加强业务素质的培养, 使自己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 (3) 提高能力素质, 即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坚实的教育科研能力、掌握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自我调控和提高能力等。实践指导教师应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念的指导下, 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 能够把学科前沿的知识和问题带给高校学生, 把新的科研角度和科研方法传授给高校学生[4]。

2.实践课程的开设遵循教学规律。实践课程的开设应分层次分阶段。“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开设在一二年级, 大学新生的实践能力还不是很高, 这一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 切不可急于求成, 应以传统实践为主, 适当安排一定量的综合性实践, 占到20%到30%, 实践题目的选择应先易后难。“微机原理”、“多媒体技术基础”等课程开设在三、四年级, 综合型实践和创新实践的比例应加大, 占40%到50%。设定的实践题目应是多数大学生通过努力可以独立完成的, 具有综合性、典型性和探索性, 能够充分运用高校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 积极发挥他们的内在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实践题目要求过高, 超过了高校学生的实际能力, 会挫伤高校学生的积极性, 不利于对高校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题目过于简单, 同样激发不起学员的积极性, 达不到实践教学目的。还应开设独立于理论课程的计算机综合实践课, 并作为计算机选修课给予学分, 实行开放式实践教学形式[4]。

3.实践教学方式和组织变革。实践教学方式应逐步变为启发式教学和开放性教学。在指导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启发高校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创造, 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可提供一些启发性的意见, 让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和独立实践能力, 并从多层次多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4.建立以机试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考核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应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实践考核内容应从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测试为主转向以能力测试为主。把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核贯穿于能力考核之中, 把考核重点放在高校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测试上。考试方法应多样化, 加大上机考核的力度, 突出对高校学生分析、应变、综合等能力的测试。把实践的阶段性作业、实践过程中的研讨、实践结束报告等学习训练的情况都列入考核范围, 使对学生创造力的检测更为实时。考核的实施应从教师单独评价转为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学生互评, 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5]。

五、结语

因材施教、学以致用,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高校教育教学模式, 应进一步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改善实践教学的内外部条件, 探索分层次分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 使实践教学环节从整体上达到系统、优化、高效, 在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提高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董赛鹰.设计性实验课程教学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6) .

[2]陈实.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演变与创新[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1.

[3]李连, 糜玉林, 朱爱红.计算机课程教学应当成为军校教学改革的先锋[J].中国军事教育, 2003, 15 (6) :49-51.

[4]赵娟, 姜有辉.基于计算思维的个性化实验教学[J].计算机教育, 2012, (16) :107-110.

上一篇: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论文下一篇:水彩画历史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