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计算机教育

2024-06-19

新时期高校计算机教育(精选12篇)

新时期高校计算机教育 篇1

0 引言

目前, 计算机的使用在各行各业中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掌握较为娴熟的计算机技能, 能够省去大量烦琐的人工数据及信息处理工作, 同时极大地便利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从而使得行业工作效率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因此, 计算机技术已逐渐成为新时代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高等院校作为目前国内计算机教育的主体环境, 可以通过开设计算机相关课程向在读学生传授操作技巧, 从而提升其相关能力。自我国开展高校计算机教育以来, 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学校课程提升了计算机操作水平, 实现了自身素质的提升。然而, 由于国内计算机教育起步较晚,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尚存在许多亟待改进之处, 需要通过持之以恒的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 以实现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1 目前高校计算机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如前文所述, 在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中, 计算机专业均已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然而由于各学校普遍存在教学经验不足、师资力量较弱等现象, 因此, 在目前的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尚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1 重视程度尚需进一步提高

目前,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较多, 长期以来大部分计算机操作技能均是在平时的使用中自学获取的。因此, 很多学生认为“上计算机课用处不大”或“自己学也能学会”, 从而产生了对计算机课不重视的心理。而作为校方, 特别是部分非计算机专业的院系, 往往把对学生的考核重点放在专业课程的考评中, 忽略了所谓“与专业课联系不大”的计算机教学。这成为阻碍很多高校计算机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1.2 计算机教育与计算机科学发展脱节

计算机技术属于当前的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水平高、更新换代快, 而由于许多高校长期沿用一套教学方案, 多年不作大规模改动, 因而使得计算机课堂上所传授的部分内容不能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例如讲解常用的office的使用时, 许多学校机房仍在使用OFFICE2003版本而不更新, 导致许多先进的操作技巧无法向学生传授, 不利于学生操作水平的提升。此外, 由于部分学生对计算机操作较为熟悉, 因此对教师传授的“过时的”知识点十分敏感, 不免因此对计算机课产生厌倦, 而这种不满情绪无疑对于教学的顺利开展是十分不利的。

2 计算机教育改革措施建议

2.1 改革教育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利于教师思路的更新, 同时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等现象, 为此, 越来越多的高校尝试采取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 将重实践、重创新的理念融入教学之中。

例如, 部分高校在计算机课堂中尝试采取案例教学的方法, 即在完成了必备理论知识教学环节之后, 由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个计算机相关案例, 并由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 并利用所学知识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山西省某高校计算机课堂上教师提出的“让我的大学生活动起来”主题案例为例, 教师在完成Flash软件教学后, 要求学生自主设计一个动画短片, 展示自己的大学生活。学生通过自主配色、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 使得自身对Flash的操作技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进步, 同时亦提升了主动学习的兴趣,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2.2 提升教师薪资待遇, 定期开展教学培训

为将更多、更优秀的教师引入到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团队之中, 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各高校教师薪资经费的支持力度, 提高教师待遇, 使高校教师成为越来越多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理想就业选择。同时, 对于已有的教学队伍, 各高校应定期开展教师培训, 及时更新教师的专业素质, 同时不断提升其教学水平。

3 结语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 计算机技能已成为日后步入社会、参加工作的必备素质, 因此, 各高校应承担起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的重任。在积极开展实用价值强、教学效率高的相关课程的同时, 学校还应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中目前尚存的各类问题, 积极实施教育改革, 改进教学理念, 从而实现计算机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进而为国家、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贺蕴彬, 高显文, 高琴.关于高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与改革的探讨[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3 (14) :136-137, 139.[2]刘中宇, 何湘仁, 王文斌, 等.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对策—基于湖南省2005学年度高校计算机水平等级考试案例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7 (5) :17-19.[3]于颖.高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与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34) :181.[4]于珊珊.高校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反思与对策研究[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 :61-63.

新时期高校计算机教育 篇2

摘 要:新世纪新阶段,高校大学生党员整体形象是好的,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以及他们自身发展的不成熟,部分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淡薄,严重削弱了党的影响力、战斗力和凝聚力。探索新的途径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迫在眉睫。

关键词:学生党员 党性修养 重要性 问题 解决途径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日益增强,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西方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和腐朽落后的意识形态趁虚而入,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部分大学生党员的党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

一 加强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重要性

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质属性,是一个政党阶级性的集中表现。具体而言,党性修养包括理论修养、政治修养、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修养、作风修养、组织纪律修养六个方面。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修养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取得一个个胜利的法宝。要求党员不断加强党性修养,这是我们党几代领导人建党治党的重要指导思想。学生党员作为党的重要后备力量,加强他们的党性修养建设,更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一)加强学生党性修养,是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先进性要求每一位党员都必须具备纯洁而坚强的党性。高校大学生党员作为党组织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社会新思想、新文化、新技术的代表,是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的新生力量,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当前,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一些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党性观念淡薄,先锋模范作用弱化;在大是大非面前,缺乏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一系列问题,私欲膨胀、以权谋私、贪赃枉法。[1]要提高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就必须从基础党建做起,加强大学生党的政治信念教育、阶级觉悟教育、组织纪律教育,为每一位党

员披上“防弹衣”,从源头上遏制腐败思想的滋生,克服党员队伍中种种不良现象。

(二)加强学生党性修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执政能力直接关系到社会

主义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执政六十年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把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党的执政成效,必须切实加以解决。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基础党员,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提高学生党员党员党性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制定科学的方针政策,正确处理党群关系,从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加强学生党性修养,是发展马克思主义伟大理论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党的思

想建设始终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带动其他方面建设的根本性建设。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最根本的是坚持用马克思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高潮,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任何理论教育都应该从基层开始,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党的基层成员,是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力量,提高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与发展。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种思想纷至沓来,高校党员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很不成熟,加之不注意入党后的自我教育,很容易出现思想上的混乱,部分学生党员对马克思理论只知皮毛,不注重理论的研究与宣传,既无法成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榜样,更不能很好的影响和带动周围同学的理论学习热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二 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中发展学生党员的比例越来越高,而随着发展人数的增多,也暴露出

了很多问题,造成了部分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淡薄,宗旨意识较差。加强他们的党性修养迫在眉睫。

(一)入党动机利益化

入党动机是入党积极分子争取入党的真实目的和内在驱动力,它的正确与否直

接关系到大学生党员的质量和党组织的纯洁性、先进性。[2]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种崇高的行为,需要对党充满至高无上的爱与奉献。目前,由于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部分学生党员在入党之前存在严重的认识不清,有的学生党员入党前并没有在思想和理性的高度上真正解决自己为什么入党的问题,把成为党员仅仅看作是一个要追求的目标,是就业的一个政治砝码,一旦达到目标之后就不再继续努力,把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应有的理想、信仰等置之脑后,在工作中私欲膨胀,只知索取不知奉献,无法正确处理党群关系,严重影响了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二)入党后不能自觉地进行继续教育

成为一名优秀的党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它需要每一位党员在每天的学习工作中努力践行。高校学生党员大由于入党时间短,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培养时间不长,党性觉悟还不高,再加上生话阅历较浅,缺少社会实践的锻炼,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进取心有所减退,理想信念有所淡化、学习有所放松,无法做到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一些正式党员功利主义思想较突出,在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关系发生冲突时,往往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3]这些都对党今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背离了党培育学生党员的宗旨。

(三)部分学生党员慎独自律能力差

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身自处无人监督时,能够谨慎自觉地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行动,不做坏事。它强调的是道德主体内心信念的作用,体现了严格要求自己的道德自律精神,指出了一个人自觉遵守道德行为准则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者是很重视“慎独”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的。“慎独”自律,端正形象,是加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关键一环。当前,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一些负面效应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客观上存在着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条件。有些党员干部就经受不住“慎独”的考验,人前道貌岸然,人后私欲膨胀,前恭后踞、阳奉阴违。

三 加强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途径和措施

党性修养是一种内在的品质,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过知、情、信、意、行五个过程。所谓知,即品德认知,就是个体对社会要求的理想信念、道德素质的理解与认知;所谓情,即品德情感,就是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的理想信念、道德素质去观察与评价周围的人与事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所谓信,即品德信念,就是个体对社会要求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所具有的坚定不移的信仰;所谓意,即品德意志,就是个体对社会要求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所具有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的意志;所谓行,即品德行为,就是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这五个过程是一种内外互动的过程,既受内部因素的影响又受外部环境的制约。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加强,就需要通过各种内外部因素共同努力、共同完成。

(一)党组织加强党员培养教育

学生党员能否都成为高素质的党员,最决定性的因素在于其能否具备坚定的信

念。一种信念的形成,首先需要通过外部灌输形成认知,然后经过内部教育形成认同。党组织是党员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党性修养的熔炉。学校党组织培养教育指导工作做好了, 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党员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得到进一步升华, 增强党员的政治鉴别力,才能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党支部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入党动机教育,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端正

入党动机是争取入党的首要问题,是思想上入党的第一步。入党动机是否正确是衡量 入党申请人和入党积极分子是否具备党员条件的重要标准。只有端正入党动机,才能为后续党员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入党动机的隐性较大,从表面上很难发现一个人入党动机的纯与不纯,因此只能通过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表现来观察。从工作实际来看,大学生入党动机有正确的,如自觉型动机等;也有不正确的,如从众型、等靠要型和实用主义功利型等。[4]党组织要结合同学反映的情况认真分析学生入党动机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人的工作,帮助那些入党动机不端正的大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入党动机教育同时又涉及到了另一方面的教育,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个人的知识不会与生俱来,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不会自然生成。正确的入党动机,需要党组织的教育培养,更需要每个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个人努力学习,政治上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理论清醒,才能形成正确的目标和坚定的意志,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只有学习先进的理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并将理论贯彻到实际中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才能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

(二)积极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宣传活动

党的先进性要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党性修养作为一种宏观概念,普

通群众多是通过周围党员的言语行动来把握其深刻内涵的。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力,可以较快的帮助群众思想上入党,提高党性修养。因此,高校党组织要深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宣传活动,对社会上舆论影响较大的先进党员事迹要及时开展学习,对学生身边的优秀党员要及时给予宣传、鼓励。

高校在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宣传活动时要坚持以下指导原则:[5]

第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务求实效。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把先进性教育活

动与提高党员党性修养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带动作用,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

第二,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弘

扬正气。引导党员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查找和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第三,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发挥表率作用。高校党员领导干部作为高校党组织的领导者、决策者,其一言一行对周边人员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从我做起,认真解决理想信念、廉洁从政、求真务实、联系群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积极组织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锻炼

信念能否转化为品质关键在于行动,对于高校学生党员而言,党性修养的锻炼除了

日常的理论学习之外,还包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深刻的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此,学校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要帮助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

同时,要力促创新,增强实效性,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完善机制。为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学校应积极探索建立学生党

员社会实践的有效机制。一是建立社会实践的保障机制。学校每年需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学生党员的社会实践,党支部要将社会实践纳入日常工作安排,制定整体规划,认真组织实施。二是建立社会实践激励机制。把学生党员参加社会实践情况给予及时评估,并且把它作为党员考评的依据之一。

第二,创新形式。党支部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

学生党员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服务、科技发明、义务支教、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既满足了各类学生党员成长成才的需要,又有利于他们深刻领会党的宗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党员党性的增强注入了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党的兴衰、民族的未来,要求各级党支部及党员学生高度重视。需要通过教育熏陶、榜样导向、制度激励、行为践行从知到行各个环节相互配合、协调促进,最终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

参考文献:

[1]施珍宜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途径与措施 [J]

[2]黎丽 李兆鹏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思考 [J]

[3]陈姝 胡孝红论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 [J]

[4]吴挺 葛万峰 甄晓霞浅议新时期的大学生党建工作 [J]

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工作思考 篇3

关键词:思政工作;创新;学生思想;新时期

一、打破传统,贴近学生

高校的思政工作主要是做学生工作。做学生工作,不能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办公室,要走出课堂,走进学生,深入学生的生活、工作,了解学生的实际想法,区分不同阶段学生思想发展的特点,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实际问题与观念问题,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力度。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真正愿望,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主动、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就是发挥思想政治作用的过程。

传统的思政工作侧重于理论说教,一味地强调灌输,忽视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思政教育的效果,过于形式化。新时期的思政教育应以学生为出发点,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自主思想的增强要求思政工作者把思政教育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从而将枯燥的思想教育变得丰富、充实,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使广大学生置身于思想教育的浓厚氛围中。

二、信息时代,网络教学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要求教育形式不断创新。以往的思政教育多以课堂教育为主,思政工作方式较为单一。新时期的交流方式越来越多,课堂说教逐渐淡化,互联网、手机短信、QQ等新的交流媒体的出现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载体。高校学生是互联网、手机的最大使用客户,高校要建立理论教育、思想开导的“一体化”网络平台,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同时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因此,高等院校应做好以下两点:一是利用网络实现思想信息和教育信息的共享,在网上公开本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资料和信息,介绍本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和成果,方便查询;二是结合学校的特色,在网站上刊登本校的校园文化,向大学生网民进行特殊的思想工作,提高他们对学校和所学专业的认同感,拓宽思政的影响作用。

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具备全面的理论知识,更应当具备爱心和恒心。思想政治工作有时十分枯燥,且收效甚微,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投入感情,把情感作为教育的手段。通过语言劝导、形象感染和行为影响,激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成功的教育需要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氛围的营造需要师生之间情感的培养。情感的共鸣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之间建立平等、明主、融洽的关系,对师生来说,也是有利于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

四、以人为本,寓教于乐

新时期的思政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出发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学生需求为基点,在满足受教育者需求的过程中进行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针对受教育者的不同需求,开展相应的工作,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感知教育者的真诚之心和教育用意,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对无心学习的学生,首先应考虑其厌学的原因,然后针对个案的特点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受教育者乐于接受教育,而不是一顿说教,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换位思考,开发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打破学生的思想束缚,使得受学生愉悦的环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寓教于乐,把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放到一系列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体验的活动中,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有效地渗透到他们的思想中去;以群体效应带动学生,用群体的气氛促进个体的转变,使其朝良好的方向发展。一个群体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对个体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应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放到群体环境中,通过群体感化使学生得到感染。一个拥有良好的班风、学风的环境,可以达到用环境教育人、熏陶人、塑造人的目的。

思政工作的创新,要求高校的教育者必须具备创新精神,根据时代的发展,结合时代背景和学生特点,开发新的思政教育方式,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高校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对于思政的教育创新工作更负有重要的责任。高校教师首先要勤奋学习,要先受教育,真正掌握做好工作的主动权。其次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率,处处以身作则,凭借自身过硬的素质,去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才有影响力,才有感召力。思想政治工作是以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为依据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不断创新,紧跟时代的发展,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为广大青年学生所接受,才更具成效。

参考文献:

[1]敖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内江科技,2008(8).

[2]姚红波,许悦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述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0).

新时期高校计算机教育 篇4

基础美术教育新课改提出注重对美术文化的学习, 关注美术与学生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的联系, 倡导学生探究、自主的学习方式, 提出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师生观, 倡导自评互评他评的多维立体评价方式这些都对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的高校美术教育系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高校动画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 课程设置与实际需要脱节, 动画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缺乏系统有序的教学实践锻炼等, 这些弊端直接关系到动画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用人单位的需要, 直接影响到动画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更影响着我们动画美术教育能否正常长久开展, 所以高动画校美术教育必须迎接挑战, 重新考虑培养理念和课程建设, 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1.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动画美术教育培养模式

动画美术教育的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动画美术教育思想和动画美术教育理论的指导下, 学校为培养改专业人才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方式和实现结构方式采取的某种构造样式, 以及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系统性和典型性的某种明显风格和特征。当前的高校动画美术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 现在的高校美术教科书都比较注重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激发学生参与表现与鉴赏活动欲望的思想, 使学生们在欣赏的同时, 更多的是想亲自动手实现属于自己的作品, 给学生们创造了发现自己个性和创造能力的空间。

2. 与时俱进确定培养目标, 更新教育理念

传统的美术教育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理念, 这些理念是也是高校动画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导。高校动画美术要确定“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培养目标, 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动画美术专业人才。另外还要明确培养目标的层次性, 明确不同类别和层次的美术教育以及相互关系, 针对不同层次的美术教育提出个子的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多元发展的素质观和理念就要求高校动画美术教育必须找准自己的目标定位, 从以往偏重美术技法学习的美院培养方向转向注重对美术文化学习的师范方向, 不仅传授单纯的技法, 不仅局限在美术单一的学科领域, 而是综合渗透绘画、美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历史、自然、温室、影视、动漫、设计、书法、音乐、地理的综合艺术教育。这就是要求高校动画美术教育应该培养出具备广博文化知识、较高人文素养、丰富科技内涵、全面专业理论、精湛专业技能, 并且掌握好教育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同时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组织、调控、评价、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教育教学组织能力等的美术教师。

3. 优化课程结构, 调整课程设置

我国高校动画美术教育专业现行的课程体系基本大体为:公共科目有政治理论、大学英语、体育、电脑基础等;美术专业科目包含美术史、艺术概论、素描、中国画、装饰 (设计) 等;教师职业科目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实习等;最后是毕业创作、论文。这就对高校培养未来美术教师的素质结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除了专业核心课程外, 应该拓宽选修课的种类和范围, 打破传统的学科与专业界限, 开设其他艺术门类课程以及计算机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 使学生获得交叉学科和跨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满足个性发展, 正是因为美术范围广泛, 学生兴趣上有多层次的需求, 满足人才的发展就必须丰满选修课, 让学生可以通过其他美术学习找到自己相关定位。同时要以创新理念践行课程设置, 现代动画美术教育要以创意作为课程设置的核心。

二、结语

总之,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 我们要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本, 面向全体学生,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教育,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重视学生的成长过程,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在教学中加强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 体验动画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高校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的美术人才, 与时俱进.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对当前高校美术教育模式的反思-西北成人教育学报1/1/, (1)

[2]多媒体电教基础上的高校美术公共课教育初探-肇庆学院学报5/1/, 23 (5)

[3]略论高校美术资料室在艺术修养教育中的角色与地位-科技资讯6/1/, (6)

[4]高校美术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发展策略研究5/1/

[5]高校美术创新教育的发展方向及实现途径-上饶师范学院学报5/1/, 28 (5)

[6]浅析高校美术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成功 (教育版) 4/1/, (4)

[7]张志强.新课改背景下高校美术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发展策略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10.26-27

新时期高校计算机教育 篇5

——兼谈“以人为本”在高校教师思想教育中的指导意义

福建师范大学

陈依使

[摘要]:以人为本,搞好高校教师思想教育工作,就是以教师为本,尊重教师的人格尊严、教师的根本利益,教师的理想追求,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发挥教师积极作用,实现教师人生价值。为此,要促进高校教师思想教育观念的突破与更新、思想教育核心内容的把握与拓展、思想教育运作的完善与创新、思想教育目标的反思与明确、思想教育机制的改革与强化。

[关键词]:教师

以人为本

思想教育

一、高校教师思想教育的新形势、新特点。

高校是我国教学科研中心,是科学发明和人才培养的基地,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摇篮。高校教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缔造者。高校的根本任务和高校教师的历史使命,决定了高校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发挥思想教育这一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建设一支“率先垂范、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高校教师队伍。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了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经济成分多元化、经济利益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多元化、国内办学主体多元化及其衍生的问题,给高校教师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带来猛烈的冲击。网络信息的开放性、虚拟性和隐蔽性,带来了中外文化的无障碍交织碰撞,给高校教师思想教育增加了新的难度。教师接受教育从趋同走向审慎,从被动转向主动,政治意识有所减弱,个性化心理日益明显,接受教育目的日益现实化。在工作中,部分教师表现出育人意识不强,奉献精神不足,教学作风不实,协作精神淡薄 等不良倾向。究其原因,既有我们某些政策导向失当、价值观念混乱、工作压力加重、腐败导致信念危机等因素,也有我们思想教育宣传失实、方法失当、角色定位失误造成教师逆反心理等因素。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高校教师思想教育呈现新的特点。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带来人的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决定了高校教师思想观念的多元化。社会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决定了高校教师思想接受影响的快速化。高校环境的开放性、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决定了高校教师思想教育工作的开放性。高校教师群体的高学历、高素质性,决定了高校教师思想教育的高层次性和艺术性。高校校园的科学、民主的学术氛围,决定了高校教师思想教育的科学性和平等性。高校教学科研手段的现代化,决定了高校教师思想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新形势、新问题、新特点要求高校教师思想教育工作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领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就是新形势下高校教师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向。

二、高校教师思想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

以人为本,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要求尊重人的人格尊严、人的根本利益、人的理想追求,敬重人的生命,发展人的个性,重视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标。在教师教育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以教师为本,重大决策要以教师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人翁作用,形成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爱护教师的和谐人际关系。以教师为本,最终目标是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以人为本,人是教育的根本。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就是要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价值实现联系起来,使教育成为真正的人的教育。现代的思想教育无论教育目标、政策、内容和方法都体现了对人性和谐完善的渴望,以全面发展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最终实现的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发展。

以人为本,教师是思想教育的主体。思想教育是社会要求,也是人的自我发展的要求。思想教育就是要将社会要求转化为人的自我要求。任何教育只有转化为自我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思想教育就是要创造条件,让人们按照社会的要求全面发展自己。我们不仅要强调教师的人格力量、奉献精神、自律意识,更要关心教师的需要、教师的发展。教师是一个不断积累知识、不断创造业绩、不断享受生活的有幸福感、成就感、价值感的群体。所以,发展人、提高人、尊重人、理解人、温暖人、体贴人,是教师思想教育的要义。

以人为本,教师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教育的主要内涵。马克思明确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邓小平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本质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高等学校教师的思想教育,应当确立“以师为本”的理念,促使教师不断追求自身完善,进而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尊重教师正当利益。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是教师思想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不仅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更是享受学校发展带来的物质利益和精神文化的主体。应当树立尊重教师正当合法利益的理念。物质利益是 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个人的正当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教师的正当合法利益是教师个人价值的根本体现。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和处理多种利益关系,鼓励教师通过正当手段、合法途径追求个人利益。学校各级组织应当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切实关心教师的疾苦,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提高教师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三、以人为本,推动高校教师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

学校教师思想教育的真谛,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能动性,发掘教师的潜能,发展教师的个性,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自主性、科学性、艺术性都要求对教师实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唤起他们主人翁意识和自主创新精神。我们应当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努力实现教师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

1、以人为本,教师思想教育观念的突破与更新。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观念。观念创新,最根本上要树立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普遍提高,人的才干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我们要建设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学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不能忽视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追求。在教师思想教育中,只有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才能切实体现以教师为本的主体思想,真切地激发教师的反应与热情,也才具有教师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只有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才能使教师以正确的态度处理个人与学校、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建立起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教师发挥作用,实现价值,建功立业的和谐环境,进而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满足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需要。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人才强校的观念。人才问题,是高校改革发展的核心问题。国以才立,政以才治,校以才强,人才是兴校强校的决定因素。培育人才、引进人才、聚集人才、用好人才是高校的一项重大、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学习成才与发挥才干是教师的最根本的要求。教师思想教育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不能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的潜能,促进人才脱颖而出,推动学科建设,成就高水平的学术地位。高校教师思想教育必须突出尊才、重才、爱才、惜才和用才的理念。

我们要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这是科学人才观的中心部分,揭示了科学人才观的主要内容与特征。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是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培养的途径是学习与实践。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的都是国家需要的人才。因此,对教职员工要一视同仁,同样给予尊重关心、重视培养,给予发展、进步、成才的机会。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破除论资排辈传统观念,以实践为根本标准,以业绩为核心和重点,让各种人才尽快脱颖而出。

2、以人为本,教师思想教育核心内容的把握与拓展。民族精神与师德历来是教师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奋勇敢、自强不息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传统美德中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结晶,是维护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的价值思维与实践原则,培养各族人民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意识与奉献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固有的人格境界与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的时代内涵。以人为本更具吸收外来文化优秀成果的动力机制,因而能够成为培养“四有”人才,支撑中华民族参与世界竞争的精神支柱与实践动力。教育是一种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教师师德的高尚与否,决定学生能否成才。师德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层次结构。教师是人师,因而理应具备人的基本美德,具备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与品格操守,具备敬业、乐业、精业的职业道德。高尚的师德来自于坚定、专

一、稳定、执着的教育信念,教育信念的集中表现是教师对培养合格人才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它是教师的精神追求和奋斗目标,这也造就了教师特有的道德人格。教师的全面发展,决定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凸现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紧迫性。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数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升华。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教师是学校教师思想教育的首要任务。理想和信念教育是教师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推动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建设祖国的动力源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最高体现,也是对人才品格和素质的最高要求。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把提高学科竞争力与教师竞争力作为教师思想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体现先进文化的要求,必须把建设校园文化,构建有利人才发展的人文环境作为教师思想教育的根本落脚点;体现根本利益的要求,必须把关心教师的精神、文化、物质生活,解决教师实际问题作为教师思想教育的根本归宿;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必须加强教师思想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3、以人为本,教师思想教育运作的完善与创新。高校教师思想教育要继承优良传统,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注意横向纵向比较,实行双向多面交流。强调因人而异,注重个性教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坚持德育、智育并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身教与言教相结合,身教重于言教。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着眼于新的实践与新的发展,解决教师多方面思想问题,满足教师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现代教育的本性不再是管理、控制、约束,而是对人性的唤醒和对人格的尊重。其方法更多的应当是交流与激励。打破单向的教育模式,满足教师渴望理解、尊重、信任的心理要求,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增强教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高校教师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研究人的思想、行为的一种科学。人是有感情、有理性的。感情决定思考的方向,理性决定思考的结果。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我们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些都离不开感情的碰撞和哲理的启迪。从思想认识、伦理规范到理想信念、道德人格,都应融入情感,激起人们内心的需要,进而形成自觉的行动。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手段、发达的现代传媒、完善的规章制度,都不能否定面对面的教育工作,代替人与人之间的融和交流,低估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忽视感情的交流、传递、强化的动力作用。

以人为本,要注重开发人的价值和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激发人的创造性。要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就要注重开发人的能力、个性和价值。对个性化人格的社会认同,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没有人的个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发展是不可能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奇才大器者往往个性鲜明、瑕瑜互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校管理者要有宽广的胸怀,学会宽容,尊重个性,唯才是举,扬长避短,体现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守才之量、用才之艺。高校教师思想教育要为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必要的环境与条件,开发人的智力,激发人的创造性,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应用高新技术,实现高校教师思想教育手段的创新。网上思想教育是具有时 代特色的新的教育方式。要充分发挥高校高新技术优势,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平台。创建校园网站,创新工作模式,拓展网站功能,交流校园信息,传播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教育新阵地,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重视网站快速链接和信息检索、资料查询与通讯联系的强大功能,发挥校内外网站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的幅射示范作用。贴近教师思想实际,建立网页栏目,宣传先进文化,开展网上答疑,加强思想交流,解除教师疑虑,实现网上思想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校园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责任制,建设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教育队伍,建立包括舆论阵地、培训阵地和校园文化阵地在内的高校思想教育主阵地,广泛开展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高校教师思想教育活动。

4、以人为本,教师思想教育目标的反思与明确。崇尚科学,崇尚知识,渴望成才,渴望成功,实现自身价值是当代教师的共同渴望和追求。挖掘教师的潜能,发展教师的个性,实现教师自身价值是教师思想教育的最终目标。以师为本,就是学校工作要以满足广大教师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理想追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教师个人和事业发展。在学校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为广大教师谋取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为广大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我们要用实事求是、具有持续发展性、前瞻性、高层次性的学科发展目标来激励教师努力学习,积极工作。高校教师历来把学历学术水平的提高,职称职务晋升看作自身价值的现实体现。我们要重视教师的追求,对所有教师都给予平等学习培训、晋升发展的机会。创造条件支持教师考研读博、进修提高,让教师在提高学术水平中释放自己的精神能量。以正确的目标引导人,这是高校教师思想教育的根本方法。

我们要正视教师的合法正当利益,关注教师的物质需要,把正确的物质利益 原则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在引导教师正确处理和解决教师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关系中,解决教师的思想问题。把握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有机结合,努力做到义利统一,理直气壮地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完善分配激励机制,重实绩,重贡献,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待遇,让优秀人才自尊、体面地生活。正确看待在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中,高校教师外聘兼职的问题。支持在圆满完成单位的工作任务之后,通过正当途径获取合法的利益。只有真正尊重教师的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才能得到真正的保证,我们倡导的思想道德要求才能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搞好教师思想教育,不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要导之以利。

我们要站在顾全学校发展大局和维护教师根本利益的高度,引导教师正确处理学校发展与他们福利待遇提高的关系、他们的根本利益与现实利益的关系、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增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意识,把智慧与精力凝聚到发展学校教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目标上来,在高校的持久稳定发展中,实现教师利益的增长和价值的实现。在利益取向多元化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发展中坚持以人民作为价值主体和价值的实践主体。在社会评价中,坚持以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坚持思想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

5、以人为本,教师思想教育机制的改革与强化。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线。高校在不断发展中不断完善教师思想教育工作的运行机制。诸如,各高校建立健全的教师思想教育工作的领导负责制度、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检查考评制度、竞争激励机制、监督保障机制、动态和信息反馈机制等等,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经验总结。在新的形势下,应当不断地完善强化,我们还必须不断强化环境教育机 制。

强化教师思想教育的成效性,必须强化人才建设环境的教育机制。教师思想教育的威力,在于真正有效地解决教师最为关心的学习成才,奋发有为这个核心问题。我们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人才建设的政策体系,健全完善教师成才成功的法制机制,严格依法办事,提供政策保障,鼓励支持人才冒尖,营造一个既团结协作又公平竞争的良好学术氛围。坚持唯才是举,充分尊重人的个性,不以偏概全,不求全责备。一视同仁,秉公办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之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专心致志谋事而不分心谋人,努力营造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施展才干的良好环境,实现政策环境育人的作用。

强化教师思想教育的成效性,必须强化校园文明环境的教育机制。教师思想教育的威力还在于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上。党员干部要外塑形象,内强素质,提高思想境界,锤炼品德修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敬业奉献,勤政廉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关心群众,服务百姓,真正做到权为教师用,情为教师系,利为教师谋,提高党员干部的形象与人格魅力,实现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性。同时,重视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校园文明环境,形成环境教育效应。

强化教师思想教育的成效,必须强化校园学术环境的教育机制。我们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弘扬科学与民主精神,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学术见解多元化与科学真理一元化的统一,鼓励探索,宽容失败;鼓励学术争鸣,保护不同意见;鼓励标新立异,克服学术浮躁、急功近利,坚决反对和制止各种学术腐败。良好的学术环境,将极大地排除教师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为教师思想教育带来了活力和实效。改革开放形势一日千里,高校改革发展日新月异,新形势将不断地给我们教师思想教育带来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尊重教师的人格尊严、教师的根本利益、教师的理想追求,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就能不断实现教师思想教育工作的突破创新。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 周济《人才为本、人才强校》(《光明日报》04年3月11日)

[3] 方世南《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政治观》(《新华文摘》2004年第19期)[4]虞世胜《树立“以人为本”的广义政治观》(《新华文摘》2004年第19期)[5]黄达人《优化环境,更好地发挥人才资源作用》(《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3-4期)

[6]郑南宁,王建华《理顺校内管理体制,把人才队伍建设落到实处》、(《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3-4期)

[7] 《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好企业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光明日报》03年9月26日)。

[8] 葛海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光明日报》2004年1月21日)。

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篇6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实质

认真学习、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时效性有着重要作用,全面贯彻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角度看,任何一种社会文明形态的发展,都内在地要求社会成员具有与其经济基础适应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如果一个社会缺乏广泛认同的共同价值标准,社会发展就失去了根基。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全体人民和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认可、普遍遵循、自觉践行的主导价值观念和主导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代表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反映着时代的基本特征,引导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实质,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导向性、民族感和时代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和重点。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居于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要始终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主导、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要不断推进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根本价值取向,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价值准则。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理想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共同理想则是社会大多数人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这个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普遍追求。

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就是当代中国各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人、鼓舞斗志,使民族精神在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不断增强全民族的向心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4.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八荣八耻”以行为规范的方式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他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使之具体化,由价值性转化为实践理性,因而能更有效地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质,形成知荣明耻的良好社会风尚。正是由于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造就着价值主体,营造着社会氛围,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到实处。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责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关键。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在各种社会思潮的环境影响下,人们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等发生着重大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好的,思想发展和价值取向都反映了当今时代和社会的特征,但是,由于他们生长在价值观念迅速变化的年代,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等矛盾冲突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使其容易发生裂变、产生困惑。如何重视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对价值观念正确理解的认识能力,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科学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弘扬积极健康的道德风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当前,我国高校的学生大多数是1990年后出生,在他们身上既有突出的优点,又存在不足,两者交织融合在一起,他们热爱祖国,渴望成才,积极进取,同时又富有理想,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喜欢独立思考,不满足前人的现成结论,绝大多数学生思想健康,品德优良。但是,有的学生韧性不足,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消沉;少数学生思想方法往往主观,偏激,把握不准事物的本质和主流;有的学生关注自身发展,务实倾向和个人功利意识并存;少数学生身上存在泛功利化现象,求知欲强,兴趣广泛,但往往目标不稳定,不专一,缺乏诚信意识;还有少数学生心理素质欠佳,存在心理障碍等等。针对这些特征和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是结合高校学生思想实际,积极探索新途径、新特点、新方法。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针对性,增强实效性

教育的功能在于完善人格,启迪智慧,激励成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开展和加强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向学生灌输先进思想和科学真理,帮助学生转变错误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起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进步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热情,引导他们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既要打开视野、丰富知识又要增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要增添学识才干又要增进身心健康,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结合当前的实际,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在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注重和增强实效性教育。高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家庭条件、环境影响、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不同,他们的思想结构是有层次的,思想变化是有阶段性的,不同的层次和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理想信念的树立,文明行为的培养,美好心灵的塑造,是一个漫长、渐进、艰辛的过程。因此,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理特点,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层层展开,循序渐进,切忌一刀切。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指导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预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要求下,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预见性作为工作的重点,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各种活动都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思想动机又因人的需要而产生,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它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因而动机是可以预测的,行为也是可以引导和改造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动态和倾向,帮助和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克服盲目性和避免随意性,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中,通过学生管理机制创新,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管理之中,使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要求,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和广泛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要求下,正确地认识疏导性和广泛性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高校的一切工作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理特点出发,及时进行疏导,疏通就是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引导就是循循善诱、说服教育。实践证明,对学生中出现的某些倾向和问题,宜疏不宜堵,宜导不宜压,堵则对立、压则逆反,疏则通,导则提高。建立健全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危机干预机制,及时化解心理危机。高校学生的思想问题具有广泛性,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问题的综合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具有广泛性和社会性,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影响是不够的,也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调动和组织一切教育力量,各守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育人教育机制,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营造全社会育人的环境和氛围。

新时期高校保卫工作的教育职能 篇7

一、高校保卫组织发挥教育职能的重要性

1. 高校保卫部门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参与者。

高校保卫部门是高校中的重要职能部门, 其主要任务是维护大学校园的安全稳定, 保证师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但上述工作并不是高校保卫部门的唯一职能, 高校保卫组织还要做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的参与者。大学生正处于自身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思想观念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不稳定性。正处于自身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的自立代替了过去的被动接受, 个性张扬代替了过去的完全依附, 法制意识代替了过去的盲从观念。与此同时, 也出现了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意识。高校保卫部门作为素质教育的参与者, 既要配合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又要与高校教师和辅导员共同抓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2. 高校保卫工作是加强大学生道德法制观念的重要阵地。

道德和法律都是用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约束人的行为, 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教育就是要在每个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观念和言行准则, 从而使他们逐渐建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念, 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人。而法律则是由国家或国家机关所规定的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

3. 高校保卫部门是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开展校园安全教育的主角。

高校保卫工作的又一项重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 使他们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识别犯罪的能力, 从而提高大学生正确应对各种问题, 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也是素质教育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需要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形成自己的意志、性格和能力。

4. 高校保卫工作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大都是刚刚远离父母, 开始独立生活, 其自理能力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矛盾纠纷的能力较差, 同时还担负着较为沉重的学业和就业等多种压力。因此, 当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或者遇到不法侵害时会感到恐惧, 不知道如何应对。

二、高校保卫部门发挥教育职能的措施

1. 配合高校教师、辅导员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作为维护大学校园安全稳定、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入侵的安全部门, 高校保卫组织应该始终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 让无产阶级正确的世界观占领思想阵地, 对于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以及其他错误思想观念要坚决抵制和批判, 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高校保卫部门在处理校园治安案件、事件和调解学生纠纷的过程中, 必须与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结合起来, 通过教师和辅导员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活动以及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 找出处理案件和调解纠纷的突破点。同时, 高校保卫工作者也要积极参与教师和辅导员开展的有针对性的学生心理咨询活动, 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高校保卫部门参与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既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又能及时掌握事件的矛盾点, 从根本上化解矛盾, 平息事态, 维护校园稳定。

2. 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法制意识。

高校保卫部门必须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和法制教育, 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有针对性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加强学生对法律知识、道德规范的学习, 以增强教育功效。如通过举办新生入学教育、消防安全图片展、案例教育, 结合“l19”消防宣传日、校园及周边治安专项整治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律教育。使学生的道德素质、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提高, 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会运用法律, 减少和杜绝学生无知违法和知法犯法的行为。

3. 充分开展校园安全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首先, 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能使大学生逐步提高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 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 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状态。其次, 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 以预防当今复杂的社会治安环境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如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向学生宣传安全防范的基本常识, 提醒大家注意校园安全和自身安全防范;开设与大学生安全防范相关的选修课, 开展安全教育;针对节假日、寒暑假学生外出探亲人数较多的特点, 及时进行安全警示教育;组建大学生治安服务队, 参与保卫部门组织的值班巡逻、安全知识宣传等活动, 锻炼大学生应付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 增强其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再次, 高校保卫部门还应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整治, 及时发现、排查校园周边的各类治安隐患, 有力遏制各类可能影响校园稳定的因素。最后, 有针对性地进行校园安全专项整治活动, 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及其他各项活动提供一个安全、有序的环境。这种良好的秩序有利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4. 采取措施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高校保卫部门应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 高校保卫部门应该参与到校园心理咨询专业化队伍当中去。高校保卫部门参与到校园心理咨询中去, 有利于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其次, 高校保卫部门要与学校其他相关部门配合, 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 同时扩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 同时, 通过校报、校广播站、校园网等载体, 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消除心理困惑, 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第三, 高校保卫部门应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积极与教师和辅导员配合, 发现影响当前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类问题, 并配合他们做好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工作。高校保卫部门还应与学生组织如学生会等配合, 在学生中间有针对性地成立一些能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小组, 使学生能够自觉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5. 提高高校保卫干部的素质。

重视高校保卫干部的素质培养是实现高校保卫部门教育职能的根本保证。高校保卫干部是高校保卫部门的主体, 是高校保卫工作的执行者。因此提高高校保卫干部的素质, 建设高水平高校保卫队伍是实现其教育职能的根本保证。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是一项特殊工作, 其政治性强、涉及面广, 服务对象有针对性, 即知识层次较高的高校师生, 这就要求保卫干部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首先, 高校保卫干部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敢于坚持原则, 严格依法开展工作。其次, 应掌握当前政策, 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第三, 应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 善于宣传鼓动、组织协调。基于以上素质要求, 高校保卫干部应从以下几方面要求自己。

(1) 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自身基本素质。高校保卫干部有责任做到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成绩面前不昂头、遇到挫折不垂头、金钱面前不昏头、全心全意为师生员工服务。

(2) 用规章制度规范行为、提高自身基本素质。高校保卫工作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和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并随着改革的深入日臻完善。关键在于执行, 要做到有章必依、执章必严、违章必罚。

(3) 重视学习、培训, 提高自身基本素质。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 有计划、分步骤地安排保卫干部进修学习, 选派不同岗位人员到相关院校的相应部门进行深造。这些都是提高保卫干部素质的有效途径。同时, 单位内部的业务学习、心得交流, 也是提高保卫干部业务素质的很好方法。单位领导和负责同志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内容和特点, 积极为保卫干部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使保卫干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 在岗位上成长, 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提高。

优化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的思路 篇8

一以教学质量提高为基础,优化教学工作思路

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高校办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高校办学的生命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高等教育质量与招生、经费问题就开始并列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三大中心议题。许多国家为改善高等教育质量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已促使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成为一项国际性的运动[1]。由此可见,推进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学模式,以优化教学质量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必然成为未来高校教学发展的内在需求。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要有合适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还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教学理念。(1)教学工作要因人而异,因生治学。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智力取向、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2]。就像花园中生长的植物一般都会有很大差别,因为植物分别属于不同的科属,有着不同的生长形态,需要的是不同的栽培管理方式,生育期、对环境的要求各不相同,而且这种差异是必然的,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之间的这种客观差异,并结合这种差异开展教学;(2)理论与实践兼顾开展教学,避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许多事情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乐趣,在实践中才能进一步丰富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也一样,教师需要给学生以充分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逐步丰富自己的实践技能。尤其是一些高职院校和独立学院的学校,实践能力对他们来讲更为重要,甚至会直接决定着他们未来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的高低。

二以科研工作提高为动力,促进办学质量提高

我们经常说“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进行教学,而且还要进行科研工作。教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但如果只进行教学而不进行科研学术工作,就会落后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思想观念。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大主要职能,是高校快速发展的两翼,是代表学校办学实力与水平的重要标志,两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矛盾,表现出一定的相对性和条件性[3]。钱伟长先生也曾说:“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因此,很多学校都把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作为高校发展的主要思想。但现在的问题时,很多高校都协调不好教学和科研之间的比例,一些教师因为害怕做科研耽误教学而不敢搞科研,另一些教师则是过分重视科研而忽视了教学工作,这都不利于学校的发展。这些都是不正确的,都是片面的。因此,各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学校的协调机制,把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统一起来,让科研为教学提供更为丰富的一线教学素材,充实教学案例,同时也要围绕科研积极地开展教学理论研究工作,让教学为科研提供更为扎实的理论基础,用实际行动践行“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的理论。

三以学生思想工作为先导,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俗话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思想工作就是以情动人的最重要途径,因此,思想工作是我党历来的法宝,也是引导现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工作。尤其是面对现阶段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思想工作更是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目前我们很多高校的思想工作仍停留在表面工作、形式工作的层面上,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自己都不重视思想工作,感觉这些没什么必要,这种情况怎么可能会引导学生重视思想工作呢?为此,各高校应该积极引导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从意识形态上开始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原则:(1)思想工作要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时,要首先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比如有些学生遭遇到了感情问题,有些学生可能是就业问题,有的学生是社交问题,有的则可能是学习问题,那么思想工作就要针对学生的这些实际问题开展工作,让学生切实地感觉思想工作的确是以我们为主体,不是形式主义;(2)思想工作要讲究差异。思想工作说到底还是针对人来开展的,因此我们就要重点照顾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比如,对脾气急躁的学生,可以采用“耐心说服”的方式;对性格倔强的学生,可以采用“以柔克刚”的方式;对性格耿直的学生,可以采用“诚恳直言”的方式;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采用“单独沟通”的方式等[4]。

四以硬件环境优化为平台,改善学生培养环境

无论什么类型学校的教育,都离不开一定的硬件环境为基础,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地、教学实践基地,甚至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属于学生培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都能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换言之,没有一个优越的硬件条件,教学工作开展必然会受到很大影响。尤其是扩招政策实施以来,部分高校盲目的开始扩大招生规模,结果导致硬件建设跟不上学生增长的步伐,学生基本的学习环境都受到很大影响。因此,为了保证高校教学质量,各高校硬件环境优化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加强教学设备的购置与维护。尤其是教室中的多媒体、闭路电视、网络以及桌椅等这些教学基本设备,还包括图书馆中馆舍环境、藏书质量与数量都要有充足的资金给予保证;(2)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尤其是一些高职院校和独立学院,在这方面的建设更为重要。比如,结合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方面的优势,发挥企业生产实践的优势,联合建立“生产、教学、科研”三结合基地,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的岗位,另一方面也检验了高校本身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加大了对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同时,为了有效提高高校的实践水平,可以争取使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这样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5]。

五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一个民族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传承。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素质是关键,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永恒的主题。高等院校既是人才汇聚的高地,也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各类人才的主阵地,而人才培养的质量,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汇聚”的质量,即师资队伍建设的状况[6]。因此,我们说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中心环节,没有一支业务精湛、政治信仰坚定、作风硬朗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的发展根本就无从谈起。(1)建立健全机制,强化教师主人翁责任感,提高教师归属感,加强教师的爱岗敬业及奉献精神;(2)加强专业学习,营造学习氛围,倡导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师资队伍素质;(3)开展岗位练兵,提高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协调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加强教师科研能力,以科研辅助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4)创设和谐环境,增强教师的团队意识。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把老带新的工作深入开展;(4)优化奖惩措施,建立健全教师考核机制。学校可以定期对教师的授课水平、敬业精神进行评价,采取学生测评、同行测评、领导测评相结合的方式,对于那些工作积极、教学效果好的要给予及时的奖励;(5)加强教师政治素质的培养,坚定政治信仰。正确处理政治和业务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7,8]。

总之,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思路的优化将直接决定着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成败,尤其是在经历10余年的扩招之后,高等教育未来如何协调质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如何保证高校学生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社会也能更好地接纳这些学生都将与高校教育工作思路的优化紧密相联。但教育工作思路的优化,是一个系统工作,关系到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也涉及到学校各个部门,因此,包括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全社会都要积极行动起来,为高校教育工作思路的优化献计献策,并争取为其创造更为合理优化的环境,促使其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岳意定,隆娟洁.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战略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

[2]李玲.以人为本,注重差异[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 (10).

[3]孔养涛.如何有效协调发展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2(1).

[4]马顺.提高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开展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1(11).

[5]何实.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2011.

[6]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N].陕西日报, 2011-8-30.

[7]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永恒的主题[EB].

新时期高校新闻专业创新教育研究 篇9

客观的说,网络社会,新闻传播的方式已经有了深刻的变化,首先,从新闻单位管理方式来说,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经济的大背景下,在网络时代的新媒体时代,新闻人员的传播已经有了极大的冲击,新媒体带来的快速传播和便捷传播,使得人人都是新闻人员的趋势开始加强;其次,新闻界的社会价值和功用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发生了新的动向,新闻从业者在商业化的压力下出现了新的问题,由此新闻队伍的道德问题和新闻腐败问题也成为了新闻行业重点的关注的问题。所以,面对新闻行业趋势的变化,作为高校来说,新闻专业的培养,不能够像传统的培养一样,继续守着传统,要在新时期,创新的改变自身的培育模式,培育出更适合新时代和新市场的新闻从业人员。

一、高校新闻专业教育理念的创新培养

高校的新闻专业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专门的新闻传媒人才,新闻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专门的新闻的从业能力,在新闻教育中要具备相应的社会价值和职业价值的双重责任,因此,高校的新闻专业教育理念的创新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新时代,是一个快速传播和便捷传播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新闻传播从业人员有着很大的挑战性,因为,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以新媒体为主的自媒体系统成为了任何人都可以发表新闻的场所,大数据下的浩瀚的新闻,要第一时间的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才有可能脱颖而出,并且才有可能得到观众的阅读,但是,时代的变化导致了新闻量的增加,因此在新闻从业人员做新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其具有社会效益和价值的功能,另一方面还要第一时间的发布新闻从而抢独家和头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的新闻专业的教育理念就必须要有创新的改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教育学生,让学生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所学的专业和知识。

首先,新闻专业在新的时期虽然繁荣发展,但是竞争力在扩大,除了自己行业内的竞争以外,太多的自媒体人群也参与到了新闻传播中来,新闻专业的学生必须在教育中意识到这是新闻专业最好的时代,但是也是最具有挑战的时代,因此在这样的时代中,必须要牢固的树立自身新闻专业学习的理念,扎实的学习自身的专业知识,用自己专业新闻知识去服务于传媒媒体,去传播正能量。

其次,在新时期,许多新闻已经开始在变味,为了利益和效益,不惜用吸引眼球的方式来做新闻,为了新闻的点击率,不惜违背道德底线,新闻已经违背了自身的职业道德。所以高校培养出来的新闻专业的学生一定要牢记自己做新闻的职责,在教育理念上要树立学生做有职业道德的新闻人,让学生在未入行之前就树立一种有职业道德的新闻观念,从而用这种新闻观念来指导自己以后的工作。

二、高校新闻专业教育模式的创新培养

专业培养,模式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培养方式,客观的说,作为高等教育,一方面,要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要从应用型或者研究型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深度的培养,让大学生深度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另一方面,在培养的过程中,作为新闻专业,应该如何培养,怎样培养成为了新闻专业培养的重点。

新闻专业,作为我国的一个新兴专业,是应市场规律而兴办的,新闻专业严格意义上说是一个实践性操作非常强的专业,新闻专业的培养模式更应该在新的时代以一种创新的方式来进行培养。

再次,新闻专业学生的培养,对师资的要求是十分高的,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必须全面的学习更多的知识,从而有效的把自己的知识用在自己的岗位上。因此学校在对老师的培训和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要让老师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明确自己的教书的职责,从而使学生获得更有效的培训。

总之,在新时期,新闻专业的学生的培养有挑战也有机遇,新闻专业是一个全新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专业,具备相应的社会责任,作为高校培养新闻专业学生来说,衡量学生的合格与否要站在社会功能上去评判,让自己的学生牢牢的用舆论和喉舌来传播具有社会主义正能量的新闻,担负起一个合格新闻人的使命,才能在新闻界走出一条具有社会责任的好的道路,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摘要:在新时期,尤其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发达的全新的时期,高校的新闻专业的培养面临着培养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的新闻专业需要创新教育培养。分析认为,从教育理念来说,高校的新闻专业要从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的教育理念出发,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正确的职业道德。从培养模式来说,新闻专业的培养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的方式都要具有创新的培养方式,才能更好的做好新时期新闻专业的创新教育的培养。

关键词:新时期,新闻专业,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伍顺比.历史·现状·策略——我国西部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研究.西南大学,2013.4.

[2]刘肇君.新闻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调查研究及教育对策.吉林财经大学,2012.3.

[3]李南.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新闻专业教育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16.3.

[4]梁娟.论我国新时期的新闻教育.湘潭大学,2012.4.

新时期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篇10

近年来,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为增加竞争力, 纷纷扩大招生规模, 建立新校区、多校区, 由此整体生源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 给教学和管理带来一定难度。另外, 校园社会化日趋明显, 一些治安案件、危及大学生人身、财产案件, 以及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在高校时有发生。此外, 大学生犯罪类型也具有了广泛性, 包括盗窃、抢劫、诈编、故意伤害、蓄意破坏公物、参加非法传销、计算机犯罪等, 令人担优的是, 一些大学生犯罪性质越来越严重, 所有这些都反映出了当前高校校园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2 安全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 高等学校普遍忽视了一种最基本、最必要的素质教育, 那就是安全素质教育。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索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审美素质法律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 而其中安全素质是最基本的, 因为安全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更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安全是一个国家、一个学校或单位稳定的基础, 稳定是发展的保证, 离开了安全与稳定, 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安全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毕业后立足社会的必然要求, 同时也是减少和避免大学生犯罪的强有力措施。高校安全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利用文化从而更深层次地影响师生员工的观念、道德、态度、情感和品行等, 帮助他们树立安全第一和以人为本的安全价值观, 形成“关注安全”, “关注生命”的安全观念, 提高他们的安全贵任心和使命感, 最终使其行为自觉满足安全健康的要求。高校安全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在于使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活动具有强有力的文化约束和支持, 实现校园安全状况根本好转。与此同时, 大学生群体在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熏陶下, 必将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伦理道德, 获得较好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知识, 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广大大学生的综合安全素质。从文化功能和学校的综合情况来看, 高校安全文化教育具有以下三种功能:

导向功能。高校安全文化是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师生员工在这种环境中,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潜移默化作用, 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观念, 自觉主动地按照安全科学管理原则采取行动。这种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安全思想的修养、安全心理素质的引导、安全情感的培养、安全规范行为影射等方面。同时, 还体现在通过高校安全文化的建设以及向社会输送具备良好安全素质的优秀人材, 从而对社会公民的安全意识、观念、态度、行为起到正面积极的引导, 促进整个社会安全文化建设的发展。

约束功能。高校安全文化对每一个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通过强化各级领导的安全责任意识, 约束其决策权通过学校安全管理文化的建设, 提高学校安全管理文化的建设, 提高学校决策者的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 规范其管理行为通过学校安全制度文化建设, 约束师生员工的安全行为, 做好消除安全隐患, 达到安全工作、学习、生活的目的。更重要的是, 通过文化功能使信念在师生员工心理深层形成一种气势, 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 只要有诱导信号的发生, 即可得到积极的响应, 并迅速转化预期行为。这种约束机制能够有效地缓解师生员工自治心理和被治现实形成的冲突, 削弱由其引起的心理抵抗力, 从而产生更强大、深刻、持久的约束效果。建设校园安全文化对推动校园师生员工积极主动了解安全知识, 自觉按照安全科学管理的要求去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 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创新功能。高校安全文化的创新作用主要体现在高校安全文化能够孕育出新的安全思想、新的安全理念和新的安全科技成果。通过安全理念文化和安全行为的建设, 可以激励师生员工安全行为的自觉性, 极大地调动师生员工参与学校安全事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安全文化将社会对安全的要求和安全对社会的影响通过各种形式作用于大学生, 促进大学生学习与社会相适应的各种安全规范、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生活方式、使大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协调发展, 形成大学生的综合安全能力。特别是现代高校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体制的形成, 有力促进安全文化创新作用, 使高校安全文化真正成为文化的先导, 为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3 加强高校安全素质教育的途径与对策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珍爱生命”, 是世纪的安全文化观。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 从深层次影响人的安全意识、态度和行为, 是促进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最具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的根本途径。因此, 高校安全文化教育在目标追求过程中, 必须注入强烈的人文内涵。“以人为本”就是高校安全文化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师生员工安全的人本观念就是高校安全文化教育的基本准则。

4 促进安全局面持久的关键力量

加强安全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安全素质, 安全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 从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 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法律、法规、校规校纪教育, 让学生知法、借法、守法、用法, 良好遵纪守法, 自觉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二是要在大学生开展安全知识教育,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诸如起居安全、用电安全、交通安全、社交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反应以及避灾、逃生等最基本的安全文化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在此基础上, 还要学习、掌握在从事各类活动和科研活动时应具备的专业知识, 增强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三是要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帮助、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学校、家庭以及自身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种种矛盾和问题, 提高正确处置、自我调节各种事件的能力, 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要把安全教育纳人正规课程, 充分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文化宣传, 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安全文化的熏陶。同时, 还要将安全宣传教育与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把安全文化融入到学校的发展规划、教学科研、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服务工作中, 使大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安全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高校应把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 保证足够的教学课时数, 选用规范统一的教材, 配备专兼职教师, 并在经费上给予保障, 使学生懂得安全素质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而高度重视安全问题, 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竞争力和适应能力。高校的党政领导对此应有明确的认识, 高度重视, 把其纳人教育和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中去,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认真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安全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 时刻绷紧安全这根, “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重于泰山、稳定压倒一切”、“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要体现到实际工作中, 要充分利用校园内媒体如报纸、电视、网络等, 广泛宣传安全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营造“以人为本、注重安全、珍惜生命”的舆论氛围,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关心、支持、参与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

新时期高校计算机教育 篇11

一、高校教育的本质

高校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如何理解社会?一般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第一个层面是社会制度层面、如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第二个层面是区域层面,如社区;第三个层面是特定的群体系统,如学校。我国高等院校可称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系统,因为它满足社会的四个重要特征:它以知识的生产活动为物质基础;它以特定的核心理念为联系纽带,如校史、校训等;它具备有组织的管理控制体系,有自己独特的动力机制、决策机制和利益满足机制,集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于一身;它是一个具有弹性的结构,等级序列分明,而且有强流动性。

二、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的瓶颈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仍然沿用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高等院校仍以事业单位的角色存在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教育管理的不适应是可想而知的。

(一)教育管理模式与教育管理要求之间的矛盾

计划经济下的教育管理是服务于国家和上级政府下达的教育目标的,是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或管理条例来管理学校中的各个部门,也包括广大的教师与学生。其主要特征是“管”,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是代表上级部门在高校中行使管理职能,以确保上级政策、指示的贯彻执行,而对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关心不多。

(二)教育管理体制的滞后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要求的矛盾

在十二五规划“惠民”主旨思想的促动下,高校的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不管从高校招生规模,还是从高校办学层次来看,都是发展很快的。招生人数的增加和办学层次的提高,都要求高校的软硬件设备能及时跟上,以确保教育质量。但是作为高校教育中的二线工作,教育管理往往容易被忽视。

(三)教育管理体制的落后与专业研究工作的缺乏之间的矛盾

在不少高校中,教育管理工作者整天忙着原有体制下的事务性工作,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做做专门的研究,因此很难真正从大局上改变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如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完全的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服务这个大前提出发,开展系统的、全面的、联系本地区、本校实际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是从根本上实现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

(四) 教育管理机构的臃肿与第一线教师缺乏的矛盾

当前教育管理机构的最主要特征是条块分割细,管理部门多而重复,管理机构臃肿。一方面造成办事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机构中人富于事,在学校编制上,与一线教师的比例严重倒置,大部分高校中机关与后勤人员占高校总人数的60-70%。精简管理机构,大幅度地缩减管理人员,提高教育管理机构的办学效率,已成为高校改革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三、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对策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

随着高校的产业化进程的深入,许多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将导入高校,当然也将涉及到教育管理。教育管理要以信息化为依托,改变管理组织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改变信息传递方式,使其由阶层型变为水平型;要完善管理方法,以目标管理为转移,从决策、组织、控制、协调方面,从管理的对象、管理的技术等方面都有创新,建立一个适应国际化的教育管理新模式。

(二)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的社会化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与社会有机融合,才能使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高校教育管理社会化有利于高校人才与社会人才的交互更替,敦促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培养学生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

(三)教育管理的研究工作要更加专业化

这要求现行高校中应该有一支专门从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研究的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分析现行教育管理中的缺陷及根源,提出相应的体制改革方案与建议,更重要的是还应该随时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校的教育目标、人才标准的要求,使高等教育跟上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要求,并起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

(四)加强高校教育管理的军事化

高校的军事化教育管理就是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世界著名的组织所运用的管理模式引进来,学习军队的管理模式。借鉴军事化管理模式来管理和规范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能把学生培养成既具备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又具备纪律严明、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实用型人才。

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的总体任务就是应该为最有效的实现高校的教育目标服务。教育管理的服务职能的体现程度,将直接影响高校的教育质量。高校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教育目标的超前性、多变性,就要求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可以表现出充分的灵活性,提供一种机制,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从而为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参考文献:

[1]马翠.浅谈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新方法[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2]范全欢.如何解决高校教育管理中出现的矛盾[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03).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学院)

新时期高校计算机教育 篇12

关键词:新时期,学生党员,后续教育

加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对保证高校正确的办学方向,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等意义重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关系、影响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面貌,关系党在广大师生中的形象。高校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是指对高等院校已经加入党组织的在校学生党员的教育,是高校学生党员队伍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党员入党前教育的继续。认真做好高校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工作,对于进一步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观念、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校学生党员队伍面临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随着改革实践过程的不断深入,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多样化势必带来一系列多变性,如人们思想认识的多变性,价值观念的多变性,思维方式的多变性等等。这种多变性既变现为向积极健康方向变化的趋向,如有利于促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们自身素质现代化的新思想、新观念的形成和完善。也不可避免地变现为向消极颓废的方向变化的趋向。

第二,随着办学形式多元化,学生组织形式多样化,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推行以及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高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学生管理体制及规章制度需要尽快加以调整和完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同样面临着内容、方式、手段和机制的调整和转变。在新的办学体制下,如何建立党团组织?如何严格党团组织生活?如何有效地进行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如何评价党组织及党员作用的发挥等都是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第三,从高校学生党员群体的现状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学生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双重性的,既有促进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竞争上进、讲求效率、公平民主等积极观念的形成和完善,也有助长自由主义、个人至上、片面强调个人价值实现等消极因素萌发和滋生的一面。既有与我们大力提倡的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接近、相一致的一面,也有相矛盾、相违背的一面。近年来,一些高校所作的学生党员状况调查和我们在学生党员工作的实践中所反映、发现的问题说明,部分学生党员在入党动机、理想信念、党性修养、模范作用发挥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当然,对于这些问题的出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一方面的原因。

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牢固树立发展与教育并重的思想观念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高等学校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高等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不能有丝毫松懈,在发展新党员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必须把发展与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既不能一味强调发展数量而不讲后续教育,也不能过分强调后续教育而放慢发展速度。必须牢固树立既重发展又重教育的思想观念,一是要建立和健全基层党、团组织建设,配备政治素质高的党团专职干部,规范党团组织生活,指导学生党章学习小组和马列主义理论小组的活动,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考查;二是要对已经加入党组织的预备党员、党员积极分子采取措施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回炉”;三是充分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工作。

(二)大力加强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党员的理论素养

一个党员政治上成熟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对党的理论学习和理解的程度,不注重理论学习,不善于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政治上、行为上完全合格的共产党员。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科学的理论,没有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就不会有远大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高校党组织要通过扎实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广大学生党员深刻认识到,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才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三)加强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党性观念教育是党员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前加强学生党员党性观念的培养要着眼于坚定他们的共产主义信念,锻炼其高度的组织纪律性,牢固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党性教育工作中,要将党内活动与党员观念教育密切结合起来,要针对大学生党员的特点,在诸如“争先创优”、民主评议党员、集体学习文件等党内活动中贯穿党性教育的内容。要善于调动学生党员自身的积极性,让他们结合实际进行讨论、辩论,强化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

(四)构筑教师党员—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传帮带体系,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学生党员素质的高低往往通过他们的具体工作表现出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能否发挥、发挥得如何,直接反映和体现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因此,我们必须对学生党员既放手使用,又严格管理。一方面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党员在各项工作中能动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对学生党员担任的具体工作要定职责、定目标、及时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表现优秀的及时进行表彰,对表现差的进行严厉批评直至给予党纪、校纪处分。对预备党员要坚持季度考评和考核制度,对正式党员要民主评议其表现。要通过建立党员监督、考评制度,提高激励功能,强化党员意识,使他们事事处处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无私奉献、勇于实践的模范。

参考文献

[1].王忠桥.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N].光明日报, 2000, (11) .

[2].曲建武.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理论素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0, (4) .

上一篇:《论犯罪与刑罚》下一篇:泵送混凝土技术超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