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学籍管理(共12篇)
新时期高校学籍管理 篇1
摘要:学校对学生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整体的教育质量, 对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发生着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如学分制改革, 后勤服务性质改变, 世界化教育的挑战, 网络的盛行及素质教育的推广等为学生管理带来了工作模式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了三点对策, 包括创新学生管理理念, 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时代精神, 规范网络建设等等。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生管理,问题,对策
1 高校学生管理的概况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园地, 是以向社会输送满足社会需要和发展的人才为存在的前提的。学校对学生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整体的教育质量, 对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但是,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学生公寓管理的社会化等一系列高校改革政策的实施, 学生的思想观念日益复杂, 学生管理出现了不少新情况, 新问题, 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已不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当今的高校已经不是过去的“象牙塔”, 它外有社会环境的冲击, 内有学生管理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如何更好地进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是每个高校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新的思路, 建立更加科学、规范的学生管理新体制和新机制。
2 高校管理的问题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范发生着相应的调整和变化。这些变化了的因素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从而增添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 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新时期下面临着新的挑战。
第一, 高校发展的要求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改变。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 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出现多样发展的趋势, 学生不再是一样的主流价值观陶冶下的千篇一律, 相反其个性差异变大;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使得就业压力增大;高校中经济困难的学生日渐增多, 对学校的资助和资金求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的发展改革, 比较普遍的是弹性学制的实施及后勤社会化的推进, 使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变革。近年来, 高校实施弹性学制, 使得学生管理趋向动态性、开放性和自主性, 打破了一直以来学年制的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学分制的推进和实施极大的给予了学生选课自由。使得学生自主的选择课程, 拓宽了学生知识的宽度, 同时也给学生管理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 诸如班级概念的淡化, 专业概念、社团概念的凸现等。
第二, 教育的世界化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时期, 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 正在向着大众化、高科技化、终身化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我国近年来与世界的融合逐步加强, 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对高等学校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 就必须顺应形势, 体现一个高水平、高起点、面向世界的学生管理新理念。要把握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了解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 掌握未来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方向。同时能够清楚的的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机遇和挑战, 勇于面对未来的生活。
第三, 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给传统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问题。
这是很多学者都认识到的, 并且已经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网络既传播信息又传播思想, 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网民群体, 在互联网上获取各种信息, 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从而使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趋向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网络信息具有便捷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大学生借助网络比任何方式都能快捷地获取大量信息, 这给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和教师从数量、速度上获取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并且明显的已不占优势。巨大的网络信息, 铺天盖地的影响着学生, 使学校教育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沉积, 严重影响着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四,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 素质教育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相继在高校学生中开始实施。高校的任务不再是培养安处象牙塔的大学生, 而是要培养大批能勇敢面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从学生管理角度来说,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素质能够充分自由、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 就是要融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如何有效地将素质教育与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相融合, 是目前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3 问题解决的对策
第一, 创新学生管理理念。
我们要充分认识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明确学生管理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真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形成管理的合力, 从而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全面改进和提高。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 不能仅依靠数量有限的专职辅导员。而是必须把教书育人与管理育人的责任结合在一起, 形成学生管理工作的合力, 才能收到实效。过去的管理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 学生管理工作应该走入开放式管理方式, 明确学生不仅是被管理者, 同时也是管理者, 确认他们的的主体地位, 承认和张扬学生的个性, 给予学生不同程度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允许学生参与管理,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意识和探索创新能力。
第二, 校园文化建设融合时代精神。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和积淀下来的被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心理情趣、人生态度及政治观念等。学校精神文化对其组织成员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校园精神文化创设出一种积极健康、团结向上、有利学生成长发展的校园教育环境和组织氛围。校园精神文化表现了学校的个性和魅力, 体现了学校整体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是学校特色的高度凝结。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建设, 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管理。因此, 我们要在创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上下工夫, 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第三, 网络建设规范普及。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 思想领域的矛盾和斗争错综复杂, 有时还表现得相当激烈, 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 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会去占领……”。计算机网络作为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 必将成为思想意识形态交锋的战场。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肩负着人才培养和维护高校及社会稳定的历史重任, 在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 迫使各高校要不断研究、探索和实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模式、新思路。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同时, 结合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 结合各高校的校情和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改革创新实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使之在人才培养和维护高校稳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旭.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12.
[2]李宜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建设[J].上海高教研究, 1998, (11) :106-108.
[3]叶春桥.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索与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6, (2) .
[4]戴春平.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8, 7.
[5]郑焱.面向未来思索学生工作[J].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 1999, (1) :356.
新时期高校学籍管理 篇2
摘要:新时期高校加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资金风险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本文从高校资金管理风险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关键风险点,提出适合的解决方案,使资金活动合法合规、保护单位资产安全、使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形成以资金管控为核心的财务风险防控机制。
关键词:高校;资金管理;风险防控
一、引言
财政部印发《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4号)要求单位全面建立、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确保内部控制覆盖单位经济和业务活动的全范围,贯穿内部权力运行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高校财务制度总则也中明确规定要加强对学校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资金管理活动贯穿高校运行整个环节,怎样从资金取得到资金使用这个链条中,使资金在对推动高校项目建设及学校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又能有效防范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保护资金使用安全,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高校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紧缺与预算管理不到位
1.高校教学与发展经费矛盾持续在十三五发展新时期,高校朝着更加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虽然现在高校经费来源渠道多样化,但是主要来源还是靠财政拨款。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壮大,需要的发展经费越来越多,受到资金来源的限制,相应的挤占了教学经费的投入。2.资金预算缺乏全面性除了保障基本的人员经费、教学经费的投入,科研经费及项目建设经费占据了高校资金支出的主要部分。但是项目未实行有效的事前调研及论证,资金预算不足或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挤占其他项目资金。项目开支范围及标准不符合相关规定,有违法违规风险。项目执行不力,进度缓慢,资金闲置不能及时有效利用等问题继续存在。3.未执行有效的资金绩效考核机制当前高校考核主要是针对教学部门进行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科研项目数量等进行考核,很少关注资金投入与产出比,如科研费用投入与科研成果比,实验室建设投入与实际有效利用率的比较、教学经费投入与学生就业情况的比较等,使得资金投入有效性难以考核。
(二)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
1.收入业务管理不规范,缺乏统一监管由于有些高校规模大,收入业务分散在二级财务部门或未由财会部门统一办理收入业务,缺乏统一管理和监控,有可能会导致未经批准办理收款业务、未按收费许可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收取、应收未收、未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或私设小金库情形发生。2.资金审核支付不严格支出事项未经过事前申请,支出不符合预算规定的开支范围及标准,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之间会相互挤占资金,使得预算失控。报销时单据审核不严格,重大资金支出没有经过相关程序及联签,可能导致错误或舞弊。资金支付不符合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公务卡结算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采用虚假或不合规票据报销套取资金等。3.岗位设置不合理,管理不规范相关岗位设置不合理,不相容岗位未实现相互分离,比如项目申请与审批、审批与经办、经办与验收等,导致错误或舞弊的风险。票据、印章管理松散、容易使相关人员发生舞弊。
(三)资金管理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
1.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执收部门与财务部门沟通不够,使得单位没有掌握所有收入项目及其相应的金额和时限,造成应收未收,可能导致单位利益受损。
2.信息反馈渠道不畅通资金活动过程没有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使相关经济活动执行过程及进展情况无法有效监控,有可能使经济活动与预期产生偏差或舞弊的发生。
三、促进高校资金管理具体措施
(一)提高预算的可行性论证,加强资金使用的绩效考核
1.多渠道筹集资金除了财政拨款,高校需要利用资源优势,发挥积极主动性,争取更多的基金项目及校企合作等,多渠道筹集发展经费。
2.做好资金预算管理要根据高校整体的发展战略规划及各院系、部门的发展计划科学合理的编制预算目标,支出预算的编制要与资金收入预算相匹配。避免资金不足造成预算项目无法进展,又要避免因事前调研及论证不充分,造成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增加资金压力。在资金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对预算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跟踪和督促检查,防止预算项目未按规定的额度和标准执行,要提高预算支出执行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预算项目的调整要进行充分论证后按程序和权限进行。
3.建立资金绩效评价体系要建立高校资金支出评价体系,既要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也要包括部门支出和学校整体支出的绩效评价。要对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包括资金分配过程是否科学规范,资金投入方式是否合理、资金到位是否及时,预算执行进度是否按期,资金使用是否高效等。
4.盘活存量资金要定期对存量资金进行清理,摸清存量、分类处理。评估项目进展,估算资金需求量,对不需按原用途使用的结转结余资金按规定调剂用于其他项目。
(二)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
高校应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和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
1.加强资金收付管理加强资金归口管理,应由财会部门统一办理收支业务,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防止截留、挪用、私设“小金库”,或资金体外循环风险。建立收入分析和对账制度,财务部门应当根据收支预算、合同等,对收支业务进行合理分析,判断有无异常,定期与银行及财政对账。
2.加强资金使用审批制度提高资金安全防控管理,建立资金风险预警,资金的拨付要有完整的`审批程序,保证重大专项资金需求,防止截留、挤占、挪用、虚列支出等情况,重大资金开支要经过评估论证,严格审核资金用途进行联签制度。要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保障专项资金安全、高效、专款专用,对项目资金的使用要进行监管,资金的使用要符合规定,不得擅自变更资金的使用用途,不得随意缩减扩大项目资金,项目资金的使用变更必须进行相应的审批程序,专项资金的使用定期进行检查。
3.加强内部控制,明确岗位职责财务部门应明确相关岗位职责权限,不相容岗位要分离,关键岗位必须实行定期轮岗制度或采取替代控制措施,不得由同一人办理相关资金业务全过程,如业务的授权审批、经办、会计记录、检查等环节。4.健全印章及票据管理制度应当明确规定印章及票据的保管、登记、使用和检查的责任。印章及票据应有专人进行管理。票据的领用、核销均应当履行相应的手续并有相应的登记台账。单位不得违反规定转让、出借、代开、买卖财政票据、发票等,不得使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
(三)利用现代网络及人工智能科技,建立信息沟通机制
1.利用信息化建设,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应当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及校区之间沟通协调机制,以加强资金收入及支付审核。定期开展必要的信息核对,实现重要经济活动信息共享,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同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内部控制,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流程和措施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的因素。2.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渠道建立信息反馈制度,使资金执行计划情况能够及时反馈给管理人员,以发现资金执行过程中的偏差,能够及时纠正。必须明确信息收集、信息传递程序及反馈渠道有关工作人员的任务和职责。
(四)加强人员培训
要通过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业务规范的培训,强化业务能力。加强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法律知识素养,增强资金管理风险防范意识,为有效防范资金风险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聂兴凯,高庆普行政事业单位支出管控问题分析与对策[J].财政监督期.
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探析 篇3
关键词:“95后”大学生;思政工作
1 现阶段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现状
1.1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了扩招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让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入学标准的下降,学生素质和知识水平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开始增大,学生的差异化不仅加大了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同时也耗费了更多的工作时间和精力。
1.2 师生关系逐渐弱化
随着高校的扩招,辅导员的工作量也逐步增加。据调查,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带学生人数多半是200~300名。由于学生数量多,再加上辅导员平时工作繁杂,导致辅导员不可能和每位同学有深刻的联系和了解,关系逐渐出现了弱化态势。同时,随着高校教学制度的改革,在高校专业之间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的流动,这种灵活的模块化课程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对辅导员的依赖性。
1.3 辅导员年轻化趋势加强
目前年轻的辅导员都是应届毕业生,大约是22~25岁不等。他们也属于“80后”,当然也有“90后”的辅导员。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年轻、经历少、以硕士学士学位为主。一方面,他们较容易与学生进行较深层次的沟通,另一方面,由于从事学生工作时间比较短,缺乏实践经验,在为人处事方面也缺乏足够的磨砺。
2 在当前背景下改进与完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新探讨
2.1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对“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和管理理念,把代表学生的根本利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创造性作为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真正使大学生真正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人。
2.1.1 实践感恩和集体主义教育
“95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感恩意识缺失,作为辅导员应该抓住两个关键时期,一是新生报到期间,二是学生军训期间。在两个期间里,辅导员应提前把握关键学生或者特殊学生的基本资料,着重关注,让他们在过程中培养感恩意识、集体主义意识。鉴于“95后”学生与辅导员关系弱化的现状,辅导员应主动改善这一关系,积极深入课堂,深入寝室,深入学生活动,和学生多沟通,多交流,了解学生所想所思,多在学生学习、生活上给予支持和帮助,逐步强化学生与辅导员的关系。
2.1.2 增强学生的成长成才意识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榜样人物和典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95后”大学生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上都参差不齐,辅导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帮助学生树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成才意识。辅导员也要勇敢地向学生解剖讲述自己在大学时代的成败得失,拉近和学生的心理差距,在平常的工作中逐步达到对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引领作用。同时,作为年轻辅导员,也要逐步加强自身的政治素养和职业技能,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方法,寻找规律,在为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做好奠基石。
2.2 完善辅导员学生工作管理内容
2.2.1 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95后”普遍存在自我意识强烈,责任感缺失,对自我认识不全面的现象。针对“95后”的特性,辅导员应该加强引导“95后”学生对生命的紧迫感认识,设定人生的目标,感知生命的意义,强化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在大一上学期,辅导员组织学生召开大型班会或主题团日活动,让每一位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树立职业生涯规划。在活动中,每位同学都可以谈谈自己对大学的认识,对未来的规划。从活动中,同学们可以找到自身差距,了解周围同学的想法,以促使每位同学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充分重视自己的职业规划,并使之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
2.2.2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95后”特殊的成长环境,健全心理健康保健和危机预防体系,对“95后”心理健康教育就尤为重要。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通常采用“校-系-班-宿舍”四级保健体系,通过建立四级管理机制,[1]形成了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辅导员在各班和寝室选拔学生干部,帮助周围同学解决心理困惑,并把信息及时反馈给有关老师,做到防范于未然。同时,高校也开展了心理健康课、心理之家主题活动以及心理咨询室,都为“95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打下了基础。
2.3 优化辅导员管理方法
2.3.1 建立辅导员层面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
辅导员应从学生一入校就建立全面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并及时更新和完善。除了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信息、关系网信息,还要建立阶梯级的管理体制,使信息的传达更高效。通过学生的信息系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以便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2.3.2 加強学生干部管理作用
(1)下移管理重心,放权给学生干部。学生干部来源于学生群体,他们是学生中的优秀代表,辅导员应该注重学生干部的培养。对于个性突出的“95后”,为了达到学生管理的高效性和时效性,对学生的管理要做到学生管理学生,所以辅导员应在年级上设立年级长、年级助理,班级上设立班长、团支书等班团干部,将管理重心下移至年级助理、班委会,形成管理梯度,对学生分层管理,做到统筹全局、把握整体动态。
(2)健全学生干部管理制度。对学生干部要有一套选拔、组织、培训和考核的机制。辅导员要把握好学生干部的思想动态,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对于一些“学生官”的学生干部应及时教育和阻止。[2]健全学生干部的管理制度,对学生干部的管理要本着人性化和科学化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积极作用。
2.3.3 抓好班级学风建设
良好的班风是形成良好学风的基础。辅导员在学生大一期间就应该引导学生建设一个学风优良、积极向上的班委会和团支部,形成坚强的班级核心。辅导员还应引导班委会和团支部制定班级建设计划,并年级公示,各个班进行对比,督查实施情况。为了长期形成良好班风学风,结合创优争先活动,应积极开展创建“优秀班集体”活动,树立典型,广泛宣传,让各班级成员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东.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探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05)
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发展研究 篇4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是按照教学的规律和特点, 对教学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控制、监督的过程。在高校的管理中, 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 要从学校的发展规划, 专业的发展规划到组织和引导院系各专业进行专业建设, 课程建设等方面, 根据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 实现最优组合、形成科学运行机制、发挥整体效益就必须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规范化的、科学的、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的发展, 因此, 有必要研究新时期教学管理的发展。
1 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存在问题
1.1 教学管理机制落后
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在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成为了教育大国, 但是教育大国并不等于教育强国, 教育仍然处于在探索的阶段, 高校教学管理中的问题也逐渐突出, 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现有教学管理机制落后、僵化、不灵活。现行的一些管理体制仍旧受计划经济体制观念的影响, 跟不上教育教学发展的速度, 高校管理机体僵化、落后的问题已经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管理。
1.2 教学管理的思想落后
在高校教学管理上长期以来注重对学生统一性的培养, 而忽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 从而导致了学生缺乏创新的能力。在当前的本科生教学工作中, 依然存在着过于追求学科或专业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倾向, 而对学科或专业的前沿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 高校教学管理观念需要进行彻底的转变。
1.3 教学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高校对教学管理岗位的重视不足, 近年来为了改变教学条件, 高校加大了对硬件的投入, 对教室、实验室、办公楼进行了完善, 增添了大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仪器、网络系统与图书资料等, 虽然办学条件提高了, 可是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的培训机会却非常有限, 没有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一个可以提高业务能力的平台。现代化的管理设备较少, 许多学校至今仍没有建立起现代化的教学管理系统, 影响了教学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1.4 考核方式教条
现有教学管理考核制度死板, 教学考核制度不明确, 考核的对象和方向不完整, 考核的方式也较为单一, 在教学管理考核中, 许多学校太重视对科研的考核, 而没有将教学任务列入考核当中。考核过程中重数量、轻质量, 不能反映出实际的教学管理情况, 教师量化考核制度的错误导向, 损害了考核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公正公平, 将会给高等教育事业带来不利的影响。
2 完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策略分析
2.1 加强管理机制的创新
改革创新是事物发展进步的动力,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要想发展, 必须要对现行的机制进行改革。首先要积极建立新型的教学管理体制, 建立二级教学管理机制, 将教学管理职能分散, 加强二级学院的管理职能, 分散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其次要鼓励教职工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 还可以选拔优秀的学生进行教学管理, 这样就可以使教学管理更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
2.2 加强学科建设发展
学科建设在教学管理中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学科专业设置要充分体现出学校的优势和性质, 突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层次, 同时, 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 使专业更加有针对性。要重视人才的培养, 把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模式当中, 加强人文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发展, 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实到课程体系中来, 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现 (下转第215页) (上接第205页) 代化发展。
2.3 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管理
要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管理, 教学质量的优劣决定着学校发展的生死存亡, 学校教学院长要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管理, 定期召开教学改革的会议, 讨论本科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管理理念, 推进学校教学观念的创新, 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最后, 要加强教学过程的控制, 组织教学领导走入课堂, 进行教学反馈, 真正将教学质量管理提高上来。
2.4 加强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投入
学校不但要将资金投入到学校的硬件建设当中, 还应该加大对教学管理的投入, 组织管理人员到兄弟院校进行走访学习, 选派优秀的管理人员出国深入, 学习新的教学管理经验, 定期对管理人员组织培训, 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真正将教学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管理之路。
2.5 加快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随着高校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发展, 传统的人工管理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不能满足高效率管理工作的要求。高校教学管理必须要加强信息化管理, 从而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引入新的教学管理系统与设备技术, 真正推动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使教学管理向着信息化、多元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
2.6 加快考核机制的创新
考核机制的创新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 现有的考核制度不能准确地反映出管理人员工作的优劣, 只是简单地从数量上来进行衡量, 这种量化的考核机制表面上看来公平, 可实际上却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对高校的考核制度进行改革, 就必须在高校中制定教学考核的激励体制, 对教师的机制设计要达到的效果在于减压增负, 而对学生则在于加压减负。这便是我们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机制设计的基础。
3 小结
高校教学的发展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因此, 教学管理的发展也是需要不断完善的,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管理工作很多方面已经不适应教育的发展需要。只有不断提高认识, 加强教学管理的创新, 紧密联系社会发展, 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 才能使教学管理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千里.校内实践教学管理与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4) .
[2]张婷婷.论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重要性[J].民营科技, 2010 (3) .
[3]贾丽.教学型高校构建应用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 2010 (5) .
[4]陈善国, 黄先德.改变高校实践教学困境的措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6) .
[5]李楠.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实践[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
[6]杨翎.关于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考[J].新西部, 2010 (9) .
新时期高校学籍管理 篇5
管理的思考
摘要: 维修工程管理是确保高校教学、科研顺利进行,促进学校 发展 的重要工作。新时期,要在正确认识维修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 问题 和工作难点的基础上,探索维修工程管理有效途径,提高维修工程质量,为高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关键词: 高校;维修工程;管理近几年来,随着国家高等 教育 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增多,后勤各种配套、维修与改造工程的规模和数量大幅度增长。加之,近一时期以来,原材料等物资价格上涨迅猛,维修工程资金的投入量比过去增加较大,给本来就资金紧张的高校后勤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高校的维修工程管理工作是确保教学、科研顺利进行,促进学校发展的一项关键工作。提高与加强维修工程工作的质量和 科学 管理是新时期高校后勤工作的一项重要 内容。如何管理好维修工程,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促进高校的又好又快发展,是高校后勤管理部门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维修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维修工程项目实施缺乏计划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因短时期的规模扩张,各项建设密集上马,大工程不断,高校的主要注意力都集中
到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发展建设,维修、改造等小型的零星工程项目未能摆到重要位置,再加上原有建筑等设施的功能逐渐落伍,已经不适应现实需求,被学校列入淘汰范围,短时使用,导致超负荷运转,破损老化严重。到现阶段,原有设施大都急需更新维修。高校后勤部门每年都将维修工程项目列入年度财务预算,由于资金紧张等原因,主要是凭现实急需和领导意见实施维修项目,不能按照计划实施。维修工程项目的整体规划缺失,再加上维修质量无法保证,导致有的维修工程几经反复也没有达到理想效果,造成资金浪费。
(二)施工监督管理力度低高校维修工程主要包括自行决定的改造、修缮、装修、绿化、硬化以及一些基建工程的配套附属工程等,且这类工程的特点是种类繁多、分布零散、施工点多、单个工程金额不大,同时,工程施工随意性较强,通常无正规的专业设计;工程时间相对集中,常利用寒、暑假突击施工,校方对工程监督管理比较困难,漏洞相对也较多。加上部分工程的建设单位的施工人员对于维修工程的施工技术、工艺、材料、设备等了解不深,在施工过程中,不能起到有效的工程监管作用,造成监管力度低,工程质量不能满足需要。
(三)施工单位普遍存在预算高估冒算当前,高校维修工程项目的预算和结算一般是由施工单位编制,建设单位认可。施工单位在预算和结算过程中往往是高估冒算,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虚报工程造价。加之,建设单位管理人员
调查 研究 工作不细不实,对预算、结算中量价组合了解不够精确,人为的给施工单位造成可乘之机。施工单位往往钻这个空子,利用虚报工程量,增大材料单价,重复 计算 工程量等手段提高工程造价。
(四)审计部门忽视小型维修项目工程项目的审计是提高学校资金使用效益、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一环。高校非常重视维修工程审计工作,每一项维修工程必须经过学校审计部门审计监督。但随着新建和维修项目增多,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加之审计人员业务水平有限,往往只注重新建大型项目的审计,而忽视了小型维修项目的审计,导致学校维修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的浪费与流失。
二、高校维修工程管理中的工作难点
(一)维修项目的立项选择由于维修资金的限制,在维修项目的选择上不可能做到有求必应,对维修项目必须做到有选择性地进行立项审批和施工。这就要求维修管理人员必须按照一定的轻重缓急原则来确定维修项目,在众多项目中选择并排列最急需施工的项目。在维修工程项目的确定和选择工作中,需要对众多信息进行 分析、比较、排除和优选。但当面对信息量比较大,需要选择的维修工程项目较多的情况时,负责具体工作的管理人员就必须要具备相当水准的专业知识和熟悉掌握学校各方面工作的能力。
(二)维修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高校维修工程由于存在单项工程量及维修金额较小的特点,往往是“正规军”不愿干,“杂牌军”难干好,使得维
修工程的管理无法像大型新建工程一样采用委托监理的方式进行质量管理。同时,维修工程所具备的种类与数量较多,施工点变换快的特点,使得管理人员分身乏术,无法对所有工程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因此,针对维修工程的特点,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维修工程质量是高校维修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
(三)维修项目的经费控制高校维修工程有工程量小、施工 内容 增减弹性大的特点,施工过程中窝工现象十分普遍,施工效率低下,造成人工费在工程项目中的所占比重居高不下。另外,维修工程使用的原材料数量相对较少,采购成本较高,也造成了维修项目成本较高,从而在维修工程项目结束时的决算中给造价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新时期高校学籍管理 篇6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研究
0引言
进入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扩招”洗礼,已由传统意义上的“精英式教育”正在向“大众化教育”过渡。期间,高等教育的体制、管理和理念等都经历了重大的改革和发展。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了空前的机遇与挑战。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与中国体制改革的碰撞,使高校内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高校扩招,随之而来的是学校的扩张,院校的合并,生源的争夺,教学设施的更新,多方面筹措发展资金等等。一系列的变化要求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要想站稳脚跟,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适时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合理定位,寻求发展空间。
财务管理作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势中,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体系无疑将制约着高校的深入发展。许多国家和政府都把发展和振兴教育作为基本国策和首要任务,不断地加大教育投入,并把高等教育列为发展和投资的重点。在我国,随着国家深化经济体制与教育体制改革,高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由过去的单一财政拨款逐步向多元化、网络型的筹资格局转变,其资金来源中国家财政资金所占比例呈现逐年缩小的趋势,并且随着各类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化,高校财务管理的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高校财务管理主要是从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办学效益、注重教育成本核算、提高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率等方面进行研究。
1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财务预算管理不科学预算是财务工作的指挥棒。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筹资渠道日益多样化,造成难以将所有部门及院系的收入及相应支出全部纳入到预算之中,使得使预算收支口径与会计核算口径不一致,对预算执行的考核缺乏可比性。所以要将全部筹集资金纳入到预算管理中,实行“大收大支,全收全支”的预算管理模式。同时,由于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大部分院校采用增量调整预算的编制方法,使得预算执行不严密,缺乏对预算支出的有效制约,预算效力缺乏权威性。最后,预算的制定者与实际执行者之间的关联性不强,也就是说,参与预算编制的一般只是与财务有关的个别人员,而实际执行者是院系和广大教职员工,导致财务人员缺乏预算制定的科学依据,从而极容易导致预算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或者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偏差,形成预算编制不完善,执行不严格的现象。并且现行额度预算管理只是注重预算的制定和执行方面,而忽视了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与考核,使部门预算丧失了约束力。
1.2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确保会计工作质量和预防经济犯罪而有意识设置的一系列控制措施。目前,我国高校制度突出缺陷是“所有者缺位”。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国家对其投资,但并不对其进行财务管理,造成投资的所有者缺位:高校管理者独立行使法人权力,但并不承担具体的受托责任,导致资源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高校会计不进行成本核算,不计算损益,财务管理的弹性相当大,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高校财务管理的功能。管理者忽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内容不健全,内部控制范围不全和内部控制执行不严。如有些高校未建立重大建设和投资项目论证、决策机制等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对外投资决策失误,造成投资损失,有些学校虽建立有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严格执行,制度形同虚设。
1.3财务监督机制不健全虽然财政、审计以及各业务主管部门等都有权利及责任对高校财务管理进行监控,而且学校内部也设有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审计部门对学校的财务工作监督的力度不强,审计工作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往往流于形式,监督力度不够。对学校的各项财务工作事后审计多,事前和事中审计少,参与审计的项目少,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也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各级监督部门对高校的财务监督刚刚起步,日常性的监督机制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内外监督机构对高校的财务监督没有形成体系和合力,导致监督环节缺位。
2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
2.1强化预算控制和管理,严格执行部门预算制度首先,合理地确定预算编制的范围。高校预算编制范围除了传统的国家财政拨款收八、上级补助收入、单位预算外资金收入和其他收入以外,还应该增加债务预算,将单位向金融机构的融资编八本预算年度使用的信贷资金收入计划,以保证高校预算编制范围的完整和真实。其次,选择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高校在预算编制时,应该遵循政策性、稳妥性、合理性、全面性和统一性的原则,采用零基预算法与绩效预算法相结合的预算编制方法,细化项目预算,坚持量入为出,合理安排预算资金。最后,预算在执行过程中,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执行,杜绝无预算和超预算开支经费,要加强对项目经费使用的管理,严格审批权限,保证专款专用。
2.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做到规范学校内部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防止并及时纠正错误i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注重程序制约,对主要业务的控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执行、记录、监督等控制程序,并形成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设立事后监督制度,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各项业务收支活动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核查。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通过内部常规审计、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建立以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和考核。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降挂钩,使压力和动力结合,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浅析新时期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 篇7
一、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人员来源复杂, 队伍结构不合理
从目前国内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来源构成来看, 有从事多年管理工作的老同志, 有刚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 有从其他专业技术岗位上转岗的人员, 也有部分为了解决家属问题而调进的其他行业人员等。从职能层次结构看, 学校教学管理队伍应分为教学决策层、落实执行层和协调监督层。只有合理分配各层的任务与职能, 方能实现管理高效。但由于教学管理决策者常常陷入日常事务性的工作, 缺乏对高校教学管理的深入研究, 导致不能及时决策;教学管理的执行队伍又因权限不清、职责不明, 导致工作中互相推诿、产生纠纷的现象时有发生, 降低了教学管理的效益。
(二) 业务素质不够高, 缺乏系统培训
由于教学管理队伍结构不稳定, 素质参差不齐, 多数人既没有接受过高校管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系统培训, 也缺乏主动学习管理科学的自觉意识, 走上教学管理岗位后, 教学管理人员使用多、培养少, 每天忙碌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 往往没有时间参加必要的继续教育。因此, 对教学管理, 他们往往只是凭着经验开展工作, 或者领导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缺乏运用现代方法去思考和管理的能力, 不去主动思考、主动创新, 停留在完成任务、不出问题的层次上, 其管理水平不能适应高校建设发展的要求。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修养、专业素质、管理水平、工作能力亟待提高。
(三) 缺乏竞争意识, 创新能力不强
一方面, 教学管理人员在具体的教学管理工作中, 每天要忙于注册、选课、排课、考核、考试等具体的事务性工作, 还要做好学籍清理、学籍异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专业建设、质量监控等阶段性工作, 这些工作占用了教学管理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成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全部内容, 超越眼前工作进行创新, 改革则成了一句空话;另一方面, 在一些岗位评价机制不健全的高校, 工作无论有无创新, 大家都拿相同的报酬, 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 创新只能是一句口号。而没有创新的教学管理, 只能在低效率与低水平中徘徊。
二、加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 优化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
首先, 要充分认识教学管理工作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摆到同等重要地位。其次, 要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状态进行科学分析, 对现有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组成进行评价, 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是否合理, 决定着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和能力。只有结构合理的高校教学管理队伍, 才能发挥教学管理个体的积极性和管理队伍的整全优势。因此, 优化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是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从总体上说应该是一个多系列、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综合体, 具体来说就是要有合理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只有建设这样教学管理队伍, 才能与本校教学管理工作相匹配。
(二) 加大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事业的超前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因此必须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在职培训, 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与理论水平, 培养他们处理新情况、新问题的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 增强从事科学研究与管理的能力, 培养管理人员的现代科学素养。具体应该为每一位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培训、进修、交流、学习的机会, 如聘请专家到本校举办短期的讲座, 选派教学管理人员到先进学校工作, 参加各种短期、中期的培训班, 到外校参观学习, 参加一些有创新、重实效的学术交流会等等。
(三) 建立健全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制度
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学管理人员实行的绩效考评, 实际操作中流于形式, 不仅达不到激励作用, 反而还有负面效应。因此应改革这种评价制度。首先要确立绩效目标, 并加强绩效考评过程, 注重考评结果的反馈与运用。要科学合理地确定每个人的工作目标要求和质量标准。考评要坚持平时考评与年终考评相结合, 定性考评与量化打分相结合, 内部考评与外部考评相结合, 领导考评与群众考评相结合。加强日常工作的监督如出勤率、工作效率、完成业务数量、提供服务时效等。将服务对象的满意度纳入考评当中, 强化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摘要: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不仅取决于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也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管理队伍是非常必要的。文章就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原理 (第三版) [M].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新时期高校管理创新措施探究 篇8
一、现在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管理难题
(一) 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的缺失, 在我国人文关怀的缺失一直是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这表明, 高校管理难以真正形成以人为本, 办学理念滞后。具体来说, 高校的管理太过于刚性, 真正的富有人性化和弹性的制度在学习中还未建立起来。高校的管理体制过于行政化, 使得知识、人才和创造不能被得到完全的尊重, 教师对于民主管理还不能进行广泛参与, 极大地束缚了广大师生对教育改革发展建言献策的创造积极性;过多的缺少制度管理, 使得高校缺乏浓厚的自由学术的氛围。
(二) 过多的国家干预
为了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国家在高校管理中建立了行政型管理模式, 其特点就是在制定以及实施规章制度时运用行政干预手段。其积极作用在高教发展的道路上还是很明显的。但是, 由于改革不断深入进行, 日益凸显出其弊端。主要原因是:教学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培养的人才质量太低, 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无法进行科学的评估;由于各种条框过度集中的限制, 使得教学过度单一, 对于人才创新的培养十分不利;进行民主决策的程度过低, 领导、教师以及学生们的关系中不平等现象严重, 领导者占据主动地位, 而教师和同学们却只能被动接受, 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参加过程丧失了创造和积极性;管理的水平太过于低下, 而方式又缺少创新, 对于管理人员来说又太过于官僚化, 最终导致各种评估及考核制度严重欠缺合理性和科学性。
(三) 不健全的学分制度
学分制度的优势在于:使教师的竞争意识得到增强, 教学的效果得到提升;做到因材施教, 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激发;优化教育和整合资源, 遏制教育资源的浪费等。可是, 学分制度也导致不少问题的出现, 主要有:过度自由, 导致学生集体意识的缺乏以及责任感的淡薄;对学生束缚减少了, 使得旷课的学生有机可乘, 导致思想松散, 缺乏课堂纪律性;一些偷懒的学生在选课时择易避难, 培养学生的目标难以实现。
总之, 学分制度是一项具有系统性的工程, 拥有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和学校内部条件是使得学分制度稳定推行的先决条件。
二、高校管理创新措施
(一) 教育管理的理念得到转变, 创新观念
若要使教育得到改革, 那么观念必须先得到转变。若要实现管理的创新, 观念的创新, 那么就要去摒弃旧的思想观念, 做到思想真正得到转变。重新对教育进行定位, 那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自觉树立创新的意识。在政治和经济变化如此大的世界新态势下, 只有使思想得到不断解放, 观念得到不断更新, 摒弃陈旧思想, 观念, 高教的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对自身实质性的超越, 才能为创新提供主动力。第二, 对于陈旧腐朽的思想定势必须要进行突破, 要勇于冒险, 敢于创新。做到观念的创新是一个除旧迎新的过程, 要做好面对风险的巨大考验的准备, 魄力及勇气尤为重要, 旧的思想要敢于突破, 敢于承受巨大的压力, 面对困难要迎难而上, 努力坚持下去。第三, 使思维方式得到创新。要想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那么与之对应的思想观念也要得到创新, 注意研究和学习新的思维方法, 注意新的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 使得创新的科学价值得到深刻体现。
(二) 努力健全管理制度, 优化“软”环境的创建
是否完善的制度, 是决定管理效率的高低因素之一。高校管理包括行政管理, 科研管理和教学管理的三种职业能力管理行为, 相对于普通政府的管理, 公司的管理更为复杂。在经济计划条件中现行的我国高校管理的体制形成并且快速发展起来, 导致集权制教育模式的管理方式, 存在了许多弊端。因为多方面原因, 目前高校管理的制度革命在我国仍处于落后社会, 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 我们一定要抓住现在的机遇, 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 同时放眼看世界, 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方法, 管理制度。在实践中完善并运用, 建设和完善制度需要借鉴学习, 积极引导市场机制, 尊重规律的前提下, 教育制度要实现与市场相结合, 建立公平竞争的制度, 监督约束, 风险机制制度和激励制度。总而言之, 要不断总结实践中的基础经验, 完善相应制度, 让“软”环境建设为高校的管理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三) 培养人才创新队伍, 提升高校人才管理素质
面对高校队伍的人才现状, 有计划, 有组织地对现有的管理人员去培训。组织他们去学习社会学。心理学, 教育学, 控制论, 教育心理学等学科, 让他们将多元的管理的经验和管理的知识理论结合起来, 在实际的工作中去学会运用经济, 政治系统管理中的原理解决问题。并且去选拔优秀的中青年的管理人员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打好基础以便于在以后的高级管理岗位工作, 提升整体的管理水平。吸收竞争中的人才, 优化流动中的队伍, 分步建立成一支高学历, 高效益, 高素质的人才管理队伍。最后, 需加强专业化人才的实现。当前, 我国高校中教师管理与行政管理系统中间不存在明显界限。高校应该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的, 稳定的管理队伍。
结论
改革开放在我国进入到了第三十一个年头, 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因此也向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工作做出了新的要求。加快推动教学管理的创新, 进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整体的教学水平, 已成为目前高等学校改革教育的急待处理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陈晓愍.对高校管理主导型教学管理的利弊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3) .
新时期涉外高校文化冲突管理研究 篇9
一、涉外高校文化冲突的类型
在当前多元化、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 社会的诸多文化时尚和文化变迁迅速涌入涉外高校的认知领域, 形成了校园中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冲突、融合的态势。
1. 时间维度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不会亦步亦趋紧跟在社会经济背后,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 与社会的快速变革极易发生冲突。涉外高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独特的位置, 校园文化中既有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又有现代文化的冲击和诱惑。多元文化裹挟各种因素冲击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对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精神价值传统, 对大学生乃至教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在坚守理想信念教育的前提下, 迫切需要高校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精神价值进行新的哲学和文化高度的反思。
案例:香港学生A考入内地高校, 入学当天, 她见到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兴奋, 称呼男老师为阿Sir, 女老师为Miss, 这让老师们很不习惯, 因为身边的内地学生都是使用敬称XX老师。入学几天后, 辅导员和A同学聊了聊内地与香港的文化差异, 并谈到了对老师的称呼, 学生A直言, 在香港学习时更多的是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影响, 她不需要为邮件的抬头称谓纠结, 可以直接称呼老师英文名字, 不过对于传统文化, 更是要进一步加强学习, 她表示以后会和同学加强文化沟通。
2. 空间维度上不同民族、区域文化间的冲突。
民族、区域是作为最广泛意义上的文化类型存在的, 换句话说, 文化的民族性、区域性是文化存在的一种主要方式, 不同民族、区域文化往往有各自的特性, 这不仅孕育了不同的文化, 还孕育了不同的文化精神。随着国际化浪潮的席卷而来, 涉外高校以更加包容的姿态迎来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学生, 当然, 也迎来了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文化冲突, 在这种背景下, 如何做到既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又以开放的眼光、批判的视角, 选择和吸收世界上各种先进的文化和文明成果, 从而推动高校文化的创新, 是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案例:某校推荐成绩一向优秀的学生A去日本一所大学学习, 日方要求推荐学校给学生出具导师推荐信, 于是王同学请求他的老师写一封推荐信。该老师非常乐意帮忙, 但工作繁忙, 建议王同学自己将推荐信写好, 然后老师在推荐信上签名。于是王同学自己起草了推荐信并请老师签名。然而, 一向严谨的日方在审核申请材料时, 发现这封推荐信是由学生自己而并非老师所写, 于是要求推荐学校做出解释。经过调查, 学校将调查结果告知日方, 但是, 日本大学并不接受校方根据事实提供的解释, 并认为学生A存在欺骗行为。学生A对这一意外事件一直感到迷惑不解。
3. 主体维度上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的冲突。
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带来了大学在办学定位、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多样化定位;国家创新系统进入创新主体角色定位和功能调整阶段, 涉及到大学对自身使命和社会责任的调整以及与各创新主体关系的重构;高等教育资源渠道的拓展, 带来了投资和利益分配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大学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大学高度的专业化和学科分化, 带来了不同层次和领域内价值取向、评价标准的差异等等。大学在调整这些不同主体意义上的新关系的过程中, 文化的冲突是难以避免的。
案例:某校外教老师A, 担任对外汉语专业任课老师, 上课第一天, 他就给学生们定了一个规矩:迟到0分, 上课玩手机0分, 不交作业0分, 抄别人作业也是0分。某天, 外教布置了一个作业, 让学生们写评论, 班上有个女生在作业的最后加了一句, 试问XX兄 (XX是外教老师的中文名字) ……外教认为这是对他的不尊重, 而这个女生觉得XX兄其实是表示一种亲近, 于是就把两人的对话传到了人人网上, 在外教看来这就侵犯了他的隐私权。于是, 外教在课上对这位女生说:“请你出去, 我不愿意你上我的课, 如果你不出去我们全班都不上课。”于是就出现了全班罢课的现象。
二、涉外高校文化冲突的成因
校园文化交流过程中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 文化冲突给不同文化背景的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交际困难, 因此, 分析校园文化冲突的成因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关键, 也是不同文化间对话的重点。高校是自由的王国、学术的殿堂,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冲突的深层原因主要在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多元化特征。
1. 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重要桥梁, 它与文化密切相关, 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不同民族、地区, 甚至不同的个体面对同一主题的思维方式都可能出现差异, 思维方式的差异影响了语言的表达和文化的沟通。例如, 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 欧美人偏好分析思维。汉语由大到小表述概念, 写信时地址的顺序是国家———省———市———街道———门牌号, 而欧美人的顺序则恰恰相反。
2. 价值观念差异。
价值观念对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其他许多观念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日常的文化沟通与交流活动必然受到观念的支配, 尤其是受到价值观念的影响。吕叔湘先生在《说们》中讲到:“在过去的中国社会, 宗族的重要过于人, 因此凡是跟宗族有关的事务, 都不说我的、你的, 而说我们的、你们的。”国内不少的学术类会议交流中也常常使用“我们认为”等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欧美人见面打招呼时仅使用“你好”、“今天天气不错”等等, 而不会询问年龄、收入、家庭等个人隐私。
3. 行为规范差异。
由于对同一交际行为的解释、赋义或判定所依据的社会行为规范不同, 不同社会规范下形体与声音也有着不同含义, 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或群体在交际时常产生误解甚至不快或者更坏的结果。在中国, 成年人可以用摸摸头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喜爱, 可是印度文化里, 头是非常神圣的, 不允许被随意触摸;在日本, 居家饮食要尽量弄出比较大的声响, 传达的是对食物的喜爱, 可是在欧美许多国家, 饮食不出声才是对人的尊重。由此可见, 行为规范是文化交流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是完成有效沟通的重要保证。
4. 语言障碍。
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工具, 是实现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手段, 对语言的认识和理解是达成预期沟通效果的重要保障。人们利用语言来彼此交流思想文化, 力求相互理解并达成共识, 然而, 不同的语言有着各自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涉外高校的师生来自全球各地, 语言的差异性对文化交流的影响很大, 在两种不同的语言里, 可能出现没有对应词汇、词汇内涵及外延不一致等现象, 如果不加解释、区分, 很容易造成词汇歧义及语言障碍, 影响文化的沟通。例如, 汉语“夏练三伏, 冬练三九”谚语中的“三伏”和“三九”被翻译成“three fu”和“three nine”就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因为中英文在这方面缺少对应的词汇。
三、涉外高校文化冲突背景下的管理策略
校园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文化冲突对高校德育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高校要从多元文化这一特殊背景出发, 把握自身发展规律, 合理构建新型德育模式, 做好文化冲突背景下的管理, 推动文化对话与共融。
1. 创新德育理念, 推动全员育人。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 高校德育必须加强理念创新, 推动全员育人。首先, 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充分尊重学生的正当需求, 解决学生思想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注、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变化, 围绕学生个性发展的核心, 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 确立“双主体”的德育理念, 不仅关注教师的主导地位, 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搭建师生同台交流沟通的平台,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师生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对话, 确保德育工作满足学生的需求;再次, 培养学生“自律”的德育理念, 强调自主、自治和自我教育, 发挥学生朋辈教育的力量, 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等, 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长的意识和水平;最后, 高等教育事业的有序发展是整个社会共同的目标, 要充分动员社会力量, 加强社会资源的投入, 协同创新, 推动全员育人。
2. 凝练大学精神, 加强主题教育。
大学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承之地, 也是先进文化肇始和发轫的重要源头, 大学精神的研究和凝练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目标引领、思想引领和路径引领, 通过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素质教育体系建设、社会实践教育等系列活动, 使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精神能更好地彰显时代潮流的正能量。同时, 对各类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高校要积极找到各种差异性文化之间的结合点, 发挥各自的优势, 缩小差异, 让校园中的个人文化、地域文化、群体文化逐渐从属于校园主流文化, 产生文化协同效应。另外, 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 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学生,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青年学生, 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的崇高理想;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青年学生, 激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热情。
3. 搭建交流平台, 求大同存小异。
思想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成果,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在于开放性和包容性, 面对来自全球各地的不同文化内涵, 高校要传承优秀文化, 创造新鲜文化内容, 应该教育青年学生开拓视野、放眼世界, 以理性的观念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批判地吸收借鉴, 而不应该简单地排斥或盲目地崇拜。当然, 这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 为了进一步加强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应着力构建良性互动、沟通机制, 加强文化对话与融合, 在交流中引导高校文化的开放性, 促进文化系统的自我优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每年举办国际文化节, 着眼于为中外学生提供展现青春风采的广阔平台, 邀请各国使节来校交流, 通过金融模拟峰会、商务英语谈判大赛、模拟面试大赛、模拟联合国大赛等活动, 全方位展现当代青年学生的专业素养, 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全球意识, 成为北京高校一张亮眼的国际化名片。
总之, 在多元文化冲突的背景下, 积极加强新时期涉外高校文化冲突的管理, 既是高校主动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也是优化涉外高校德育环境、提高大学生国际化水平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势下, 只有高度关注校园文化的新变化, 不断创新文化管理举措, 才能提高涉外高校文化建设的实效, 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元元.对加强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 (04) .
[2]魏江, 严进.管理沟通一成功管理的基石[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3]晏雄.基于文化维度视角的跨文化管理理论述评[J].消费导刊, 2008, (3) .
[4]陈运超.现代大学管理沟通的本质特征[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8, (5) .
新时期高校学籍管理 篇10
高校学生干部是大学生中担任某些职务, 负责某些特定职责, 协助学校进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优秀学生。他们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在实施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管理是高等院校实施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抓好学生干部队伍管理, 对于实施和完成高校教育目标和育人计划、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管理工作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管理工作的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日益发展成熟,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程度也随之提高。一是一大批综合素质较高、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强的优秀大学生脱颖而出, 为高等院校的发展贡献了自身聪明才智。二是学生干部队伍管理制度日益完善。随之经济社会的发展, 高等院校积极探索学生干部队伍管理规律, 主动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 积极创新, 不断完善管理机制, 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干部队伍管理。三是学生干部队伍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学生干部参与学校行政事务管理的很多方面, 如后勤工作、宿舍管会、伙食管理、安全防范等等, 由于学生干部在管理中发挥着作用, 极大地提高学校了管理水平。
(二)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在学校的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有些高等院校领导层的管理理念难以适应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
在学生干部队伍管理上, 有些学校和老师把学生干部仅仅当作老师的助手来使用, 其角色仅仅是老师对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执行者, 学生干部应该是被动服从型的, 必须在学校和老师统一领导下, 严格按照学校和老师要求履行职责, 没有在发挥学生干部主观能动性上下功夫。
2. 学生干部选拔工作的科学化程度不高。
存在选拔标准不统一, 选拔方式不够规范的问题, 从而造成选拔学生干部的方式花样百出, 有的实行民主选举, 有的实行学生自荐, 有的直接有老师任命, 等等。
3. 学生干部培养工作力度不够。
学校领导对学生干部的培养重视不够, 学校层面没有建立学生干部培养的制度规范;重使用轻培养, 培训形式不够灵活, 没有做到经常化;培训内容不新颖, 针对性不强。
4. 学生干部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一是激励措施和手段不多, 激励措施中对学生干部的全面成长和优先就业考虑较少。二是对学生干部的考核评价, 存在评价主体以老师为主、评价内容不全面、评价方式不科学、评价结果反馈不及时等情况。三是对学生干部一旦获任, 绝大部分即为终身制, 没有真正实行动态管理, 不称职的学生干部出口不畅。
三、加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 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与时俱进, 高等院校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 积极创新, 牢固树立全新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努力构建、选、育管相结合, 绩、奖、惩相统一的学生干部管理机制, 全面提高学生干部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水平。
(一)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进一步凸显学生干部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一是凸显学生干部在管理事务中的主体地位。高校领导层和老师要进一步关心、爱护、信任学生干部, 进一步提高对学生干部选拔、培养和使用工作的重视程度, 要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 努力把学生干部当作学生管理事务的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干部参与管理事务的热情和积极性, 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 通过锻炼使学生干部提高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激励的能力, 从而实现全面发展。二是激发学生干部的创新精神。在学生管理事务中, 老师要改变那种“我下命令, 你去执行”的管理模式, 去除对学生干部创新执行思路的束缚, 而要留足学生干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 放手让他们在管理实践中尝试, 从而培养学生干部的鉴别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决策执行能力等, 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二) 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努力提高学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性。
学生干部的选拔是学生干部管理的基础, 组建一支德才兼备的学生干部队伍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前提条件。一是严格选拔标准。要从思想水平、工作能力、知识水平、道德品质等方面对学生干部选拔标准作出统一规定, 确保让那些能力突出、素质过硬的优秀学生担任学生干部。二是创新选拔方式。要坚持自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选拔, 杜绝人情关系, 只有这样, 才能够将一些品学兼优、身心素质高、威信较高的优秀学生选拔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来。三是规范选拔程序。要注重规范选拔过程的每个环节, 要及时公开选拔工作的相关信息, 保证学生都充分享有选拔的知情权、建议权和参与权。要把那些成熟的、行之有效的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 以规范的选拔程序保证选拔结果的客观公正。四是实行试用期制度, 对新当选的学生干部要试用一至三个月, 试用期内表现优秀, 工作能力突出的可以继续担任现任职务, 思想政治素质不高、道德品质较差、工作能力和适应性较差的要免去其所担任职务, 从而确保学生干部队伍的先进性。
(三) 强化对学生干部的培训和指导, 为学生干部全面健康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为确保学生管理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工作中高校领导层和老师辅导员要注重对学生干部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首先, 要把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工作方法、组织协调能力、业务知识、创新精神等列入培训内容, 是他们具备开展工作的最基本的素质。其次,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指导和培训。要适时组织召开学生干部培训会、工作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会、工作成果展示会等,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工作理念, 学习他人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 通过QQ、电子邮箱、微信微博等形式对学生干部的工作进行指导。第三, 学校层面要努力构建和完善学生干部培养机制, 不断拓宽培养渠道, 创新培养方式, 逐步使学生干部培训和指导工作经常化、规范化, 从而为学生干部全面发展、学生管理事务有效开展奠定坚实基础。第四, 要加强后备干部培养, 要形成第二、第三梯队, 确保学生干部不断档。
(四) 完善激励机制, 进一步激发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
适当的激励是促使学生干部成长成才、保证学生管理事务正常开展的有效手段和措施。一是定期开展各类评先评优活动, 并及时通报评选结果, 激发学生干部创先争优的热情。二是及时进行关爱教育, 充分给予学生干部理解、信任, 充分肯定其工作成绩, 调动其积极性, 增强其自信心、荣誉感。三是实施工作目标激励, 按照“跳起来摘桃子”的原则, 结合学生干部自身特点确定工作目标, 使工作既具有挑战性, 又能让学生干部敢于接受, 从而在工作中使学生干部满足成就感, 并受到锻炼、提高工作能力。四是把竞争引入激励措施中, 在明确学生干部发展方向的基础上, 把就业需求与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 在管理工作中锻炼和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 以便于更好的适应今后的就业需求。
(五) 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提高学生干部队伍管理水平。
对学生干部的考核评价是学生干部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 只有对学生干部科学的评价考核, 才能全面掌握学生干部信息, 才能进一步优化学生管理工作。一是科学确定评价主体, 要改变老师评价为主的传统评价方法, 把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干部、学生都纳入评价主体的范围, 通过学校领导和老师评、学生干部互评、学生评学生干部集中评价方式, 构建起对学生干部立体的、全方位的评价体系。二是合理确定评价内容和考核标准。要把学生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学习成绩、业务能力、创新能力纳入考核内容, 合理分布所占比例和权重, 客观的对学生干部进行评价。三是实行量化考核, 要对考核内容细化分解, 逐项量化, 由不同的评价主体进行逐项打分, 最后按照各项所占比重和各层次评价主体打分结果所占权重进行汇总, 从而形成对学生干部的考评结果。四是科学运用考核结果, 要及时将考评结果反馈给学生干部, 对考评为优秀的学生干部要给予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进一步激发起工作积极性;对考核为称职的要帮助其查找弱项, 使其尽快弥补或纠正偏差;对学生强烈反对、工作能力不足的, 要做好思想工作, 使其退出学生干部队伍, 从而始终保持学生干部队伍的蓬勃朝气和无限活力。
四、结语
学生干部队伍是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力军, 在高等院校的改革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管理者要积极探索学生干部队伍管理工作内在的规律, 及时发现和解决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队伍中出现的新问题, 全面提高学生干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摘要:新时期学生干部的特点已发生显著变化, 如何提高学生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激发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学生干部工作效率, 应引起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本文系统分析了学生干部队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就学生干部的选拔使用、培养指导、激励考评提出几条措施, 以提高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渊.高校学生干部管理中的“育”应重于“用”[J].高校高职研究, 2008.5
新时期高校校卫队管理与实践探讨 篇11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校卫队 管理 实践探讨
0.引言
高校建立校卫队希望可以保护学校的安全和维护学校的稳定,在高校中校卫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属于一支专职的保卫队伍。高校校卫队内主要担任门卫值勤、综合治理、校园巡逻和交通管理这四种工作。高校校卫队在校园中起到辅助的作用,在维护校园安全下,协助处理校内突发、重大的事件。在目前治安较差的环境下,高校校卫队的安全防范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高校校卫队的基本状况
当前我国的很多高校中的校卫队都是直接由保卫处管理,因此校卫队员人数和聘用条件都是有保卫处来决定的[1]。高校校卫队的队员大部分是由临时工组建而成的,一支校卫队内只有几名正式的职工和干部,队员的家乡地方很少有一样的,队员中约有一半是来自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乡镇。校卫队员的年龄一般在17-32岁之间,他们大部分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很多都是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就直接参加工作的。由于校卫队工作性质,对于复原退伍的军人都会优先录用。校卫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党团员。当前高校校卫对不仅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包括业务素质和政治思想素质都不高。由于校卫队员的整体素质较低,导致有很多的问题发生,每年自动辞职和因违反纪律被上司辞退的队员约占录用队员的五分之二,人员的流失率每年都呈增加的趋势[2]。再加上高校对于校卫队员提供的待遇不高,增加了招聘队员的难度,很难招聘到文化程度、业务素质和政治思想素质较高的人才。因此,在这种形势下,要充分发挥校卫队的作用,就需要对校卫队员加强和管理,对于他们门卫值勤、校园治安、巡逻和交通管理这四种工作要做到全面性的监督。
2.加强高校校卫队的管理
2.1抓好校卫队的管理规章制度
高校制定校卫对管理制度的目标是为了让校卫队成为一只战斗力强、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业务过硬和政治思想合格的专职队伍。为了落实校卫队的管理目标,首先需要从政治思想合格出发,向队员贯彻队员邓小平理论的思想,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安全保卫工作的指导思想,树立队员正确的政治观,提高队员的政治责任高,努力提高队员整体的政治思想素质。高校为了帮助校卫队各项的保卫工作,需要让每一位队员对于自己的工作职责都有明确的认识,提高队员的工作热情。为此,许多高校的保卫处制定了关于校卫队奖惩和劳动纪律的制度。管理和奖惩制度的设定,不仅规范了队员的行为,提高了卫门管理的信息,还为高校培养专职的校卫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管理制度的实施,在新时期下的校园内起到了很好的约束和鼓励作用,提高了校卫队员整体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2.2加强校卫队组织的建设
抓好校卫对组织的建设是所有工作的开始,也是提高团队合作意识的一天重要途径。加强校卫队的建设,首先需要凝聚人心,这是做好管理的基础,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整体校卫队的工作效率。高校校卫队员有一半以上都是临时工,另外这些临时工中有不少是党团员,由于都没有正式进入组织关系中,与正式职工和校园干部比起来,觉得自己像是一个局外人。这些临时工的心理直接影响了自己工作的积极性,让校卫队没有党团员组织的约束力和领导[3]。为了维护校园的安全,高校的保卫处对于正式职工和外聘用的临时工都要公平的对待,看成是校卫队中的一员。作为校卫队的领导,要充分的发挥自己领导的作用,重视校卫队组织的建设。
2.3校卫队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重视校卫队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提高队员工作的责任感。校卫队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保卫工作的中属于一项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高校必须进一步的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提高校卫队员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充分的发挥校卫对保卫的作用。目前的高校中,校卫队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校卫队的管理工作,需要每一位队员有强烈的责任心无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树立他们理解、实干、奉献和忠诚的职业精神,不断的向校卫队员贯彻三个代表的思想。通过实践证明发现,高校校卫队员在安全防范、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其它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许多的高校中,对于校卫队的作用都是有目共睹的,逐渐成为高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抑制专职队伍。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必须加强校卫队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才能充分地发挥保卫功能的作用,确保高校改革的顺利进行,让校园在新形势下,不受到负面的影响。
3.结语
总之,要达到现代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就必须加强高校校卫队的管理,树立队员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整体业务素质、组织观念和政治思想素质,才能充分的发挥校卫队的作用,让校卫队成为一支专职的保卫队伍。在当前的校园管理中,校卫队是一支不可缺少的队伍,它可以协助处理校园内的很多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陈明轩,周鹏.新时期高校校卫队管理与实践探讨[J].现代阅读,2012,10(16):11-14.
[2]魏雄玲.试论新时期高校校卫队管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10(8):24-25.
[3]刘占.加强校卫队建设,促进校园文明和谐[J].法制与社会,2013,10(9):24-25.
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策略 篇12
教学管理是我国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高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现阶段下, 维持了数十年的高校教学管理理念和模式已经难以满足高等教学对创新的要求, 过于模式化的教学管理制度也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而我国大学生整体基础知识水平牢固, 但是创新能力不足也说明了这一问题。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与我国自小学至高中期间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也有一定的关系, 但高校教学管理的固化也是弱化创新能力的一个原因。因此, 对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策略进行分析, 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 进而提升我国高校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一、高校教学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是指高校在上级教育部门统一规划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依据自身教学能力、师资力量, 对学校的工作进行调节, 进而保证教学工作的有序、正常开展以及完成上级教育部门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管理主要包括进行教学计划制定工作、教学工作开展的管理、教学质量的评定与审核以及各个学院、专业、实验室、教学基地的建设管理。高校教学管理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学术性的特点。整体性是指不论是教学计划的制定工作, 还是教学工作开展的管理工作, 高校教学管理的所有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相互存在影响的。每一个方面的改变都会对其他方面产生积极或负面的影响。因此, 评价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是否有效是建立在综合评定教学工作中多方面协调的基础上的。动态性是指教学管理工作者需要持有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即要根据时间、空间、人和事的变化, 及时对管理对象做出相应的变化, 进而保证教学管理目标的完成。学术性是指高校教学管理不是单纯一项行政管理工作, 还是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综合工作。由于高校教学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相关专业的人才, 这就要求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自身具有一定的学术素养, 才能懂得专业学习的一般和特殊规律、才能充分的与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
二、现阶段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教学管理是我国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着高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重视程度逐渐增强, 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总体来说水平是在稳步提高的,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 学分制的全面推行, 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同时也量化了衡量学生成绩和综合能力的标准。同时, 学分制的全面推行把住了高校的“出口”, 进而保证了高校毕业生的质量。同时, 随着民主化进程的稳步推进, 高校在教学管理中也通过公开制度、公开过程、公开结果的改革, 使得教学管理的工作更加民主、透明。
但需要注意的是, 现阶段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高校教学管理在队伍建设和管理上理念较为落后。高校的教学管理不同于单纯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是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的的, 在开展工作中对专业水平要求较高。但是现阶段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 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在理念和观念上没有认识到教学管理工作的特殊性, 而是单纯的将其视为一种行政管理工作, 甚至将自身角色定位于教师与学生之上。这就造成了教学管理的服务缺失, 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不畅, 难以达到服务教学的目的。其次, 在教学管理中还存在评价体制僵化、刻板的问题。由于教学考核评价体制虽然不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引导, 但由于其结果牵扯到相关先进评选和奖学金评定, 因此对教师和学生有极大的导向作用。然而, 现行的教学考核评价体制仍旧建立在以教学目标进度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的考核上, 这就自然而然的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努力方向。
三、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策略
(一) 教学管理观念再学习
针对目前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出现的将教学管理单纯的等同于行政管理的理念, 高校应该引导教学管理工作者进行观念再学习。可以通过开座谈会、研讨会的形式为教学管理工作者讲明新时期下教学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及角色定位情况。需要充分认识虽然“教学管理”中有“管理”两字, 但实际工作中应该更加强调“服务”。只有扭转教学管理理念, 才能紧密联系教师和学生, 进而达到深入一线教学、加强与教学工作联系的目的。同时, 还要优化教学评价体制, 不再单纯的依成绩和进度完成情况评价教学的开展情况, 完善教学导向机制。
(二) 加强教学管理工作队伍建设
教学管理工作最终是由人来落实的。因此教学管理工作队伍是决定教学管理工作开展情况的重要因素。由于教学管理工作的特殊性, 要求教学管理工作者不但要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 更要有扎实的学术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起到高校管理与教学之间的纽带作用, 才能真正起到服务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齐晓宇.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探析[J].黑龙江高校研究, 2002.
[2]李辉生.高等学校的管理与创新教育[J].中国行政管理, 2007.
【新时期高校学籍管理】推荐阅读:
试论新时期高校学生收费管理手段创新论文08-27
新时期高校校园06-29
新时期体育高校07-26
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08-08
新时期高校班级文化08-22
新时期高校师德论文09-24
新时期高校工程审计08-15
新时期高校文化建设08-22
新时期高校特困生工作05-11
新时期高校计算机教育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