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班级文化

2024-08-22

新时期高校班级文化(精选11篇)

新时期高校班级文化 篇1

0 引言

在当前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大背景下, 个性发展及追求个人价值实现也日益凸显, 当代90后高校大学生作为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 均不同程度有着自信、独立、特立独行、自我等一些鲜明特点, 往往集体主义集体观念淡薄了一些。而高校班级建设工作是育人环节中的重要一环, 个人不能脱离集体, 集体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集体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以班级建设工作为抓手, 能很好地承载起育人树人的任务, 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并包, 能富有效果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 大学班级建设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 集体对于个人非常重要,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个人也脱离不了集体, 否则寸步难行。每个大学生都是从集体当中一路走来, 伴随着年龄知识阅历的不断增长, 对班集体建设的感触和要求也与时俱进, 一个奋发有为的集体还是大家向往的。大学也是集体生活, 而这种集体生活又与中学小学大不相同, 它是相对的自由宽松, 但有更高要求的时间和空间。每个新生都无数次憧憬过精彩的大学生活, 与舍友共同学习, 同甘共苦, 与班级同学一同上课, 一起成长。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集体生活的印象。而现实往往不注重班集体建设, 导致成员们热情不高, 发生隔阂, 各项工作动力不足, 裹足不前, 最后往往都是活动冷清, 每个人形单影只, 只能孤军作战了。从家长角度来谈也是, 从小到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最好的班级里受到最好的教育, 所以好的集体也是长辈的迫切要求。班级对于学校的管理层面来说更加重要, 它是最小的单元, 各种工作活动的载体, 细微见著, 学校系部的建设目标, 往往都要落脚到班级建设上。班级建设是班风、学风、凝集力的集中展现, 所以就需要各方用力, 来出谋划策, 重点在指导落实。踏踏实实地分阶段分步骤做好各项工作, 从而不让宏伟目标躺在文件上, 躺在纸面上。从而让每个人从中受益, 让每个闪耀着光辉的小水滴汇成恢弘的气势磅礴的奔流向前的滔滔江河。

2 大学班级建设的内容

首先一个班级建设得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 围绕培养计划培养方案中的目标, 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了实现目的, 需要反复论证实施方案, 并且要不断地修葺完善。比如, 制定了英语四级通过率和计算机过级率的目标, 就要制定相应的学习辅导计划来保证, 并制定检查督促措施。而且要吸取前几届师生的经验教训, 这都是不可多得的积累的财富。接下来还要有团结和睦的人际氛围, 这是班级建设的人际基础, 有团结友爱的氛围, 人和才能事兴, 相信每个人都希望开心愉快地在集体中学习生活, 这个要靠自发调适和外界调节干预, 需要一个磨合过程, 需要大家理解包容, 需要同学好友知心老师的润滑调剂。再有更为重要的建设内容为班风学风凝聚力的建设, 这也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 需要不断的养成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3 大学班级建设存在的一些不足

班级建设工作是长线工作, 有些工作不太容易一下显露出来, 而是需要多方用力, 校方、系部、专业教师及辅导员老师不同层面都涉及到, 学生要积极发挥主体作用, 打造优秀的班团干部积极带领推进, 还需要社会有力的富有正能量的支持。经过努力, 有些工作的效果会逐步显现出来, 需要坚持, 需要联动, 需要点面工作都要顾及。轰轰烈烈加油鼓劲仪式类活动做好的同时, 也需要有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的工作。正因为多处工作的不易, 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关键在于对症改进, 促使提高。这些问题有以下表现。

(1) 学校还是重视不够, 工作喊得多, 活动多务虚, 缺乏有效的指导引领。 (2) 班风不正, 班级建设认同感不强, 主动性不高, 主人翁意识欠缺。 (3) 班级目标因循守旧, 缺乏特色。 (4) 班委能力不足, 水平有限。缺乏坚持的毅力, 执行力不够。 (5) 时间长了容易失去方向感, 缺乏延续性和递进性。 (6) 班级成员涣散, 不团结, 小团体出现。

4 针对目前的形势和不足, 结合十几年学生工作实际经验, 对于班级建设管理工作提出探究意见

(1) 学校重视班级建设工作, 按标准匹配专业导师和专职辅导员指导工作, 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和高等教育研究部门牵头组织培训学习交流等工作, 并可开展评价评估评比。提供制度、人员、资金等支持和保障。 (2) 在系部领导和老师的共同指导下, 结合专业特点, 吸取前几届毕业生的经验教训, 在熟悉班级成员基础上制定适宜的班级建设目标, 注意不要定得太高太空, 也要注意结合时效性和创新性。 (3) 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 结合大家的意见, 分学期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 明确责任人和监督员, 制定周期性例会制度, 督促实施, 还要适时修订。 (4) 认真遴选坚强有力的班委成员, 通过锻炼提高, 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开创性, 组织培训学习提高。适当考虑优胜劣汰良性机制和轮岗机制, 给大家每人平等锻炼的机会, 人人参与, 人人出谋出力。班委带领大家要善于学习, 学习先进, 学习楷模, 学习全国省市优秀班集体事迹, 启迪启发自己的思路和实际工作。 (5) 关于班级成员和谐基础的奠定, 一定要打牢基础。最佳时点在新生入学阶段, 一定要抓住这个关键的节点, 利用军训同甘共苦期间增强集体感荣誉感, 号召大家拼搏进取, 依靠团体的力量取得集体项目的荣誉。比如运动会、军训科目等。好的点子例如:为班级征集班徽口号, 为班集体制作印有每个同学头像的文化衫, 开创特色, 取得成绩, 引得旁人的羡慕。这样班级成员有归属感荣誉感, 各项工作会好上加好;注重宿舍成员的团结, 和睦, 一有小摩擦矛盾, 积极介入调解, 让矛盾不过夜, 促使同学间的关系团结, 友谊更深更牢靠。再比如好的创意:大一入学指定专人收集整理制作班级活动的影像资料, 建立每人的成长档案, 累积四年, 会是青春奋斗的见证, 也是每个人丰厚美好的回忆。类似这样的小点子会起到不同寻常的效果。 (6) 关于学风建设, 学生主体是学习, 不要搞各种表面文章, 既无实际效果, 又舍本逐末。建议可成立学习互助小组, 互相监督保障出勤、上自习等活动, 结对扶持。开展学习竞赛, 学科竞赛等, 奖励先进, 督促后进。不忽视每个人的心理问题, 积极调试, 不让每一个人掉队。 (7) 针对班级成员基础和特点出发, 可以开创自己班级的品牌活动, 科技创新类、公益活动类、自主创业类等等, 大家集思广益, 各显神通, 努力实现梦想, 实现价值。

好的集体锻炼人, 也成就人。大学的经历历练会是人生宝贵财富, 也是踏入社会的起点和预演, 做好班级建设会收获很多, 每个人都要切实负起责任, 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不懈地奋斗。

摘要:高校班级建设工作在新时期背景下, 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重要环节, 意义重大, 作用突出。本文从实际出发, 落脚点在解决班级建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难题, 提出创新性的举措建议, 来加强大学生班级建设, 树立良好班风学风, 提升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校,班级建设,创新

参考文献

[1]方国娟.高校特色班级文化特征及构建措施研究[Z].高教论坛, 2009.

[2]陈沛然.高校班级管理:特色育特长一宿迁学院“江苏省先进班集体”侧记[J].商业经济, 2011.

[3]颜聪, 王锦云, 王妙芝.建设特色班级, 培养学生能力[J].广东教育, 2006.

[4]李健.大学优秀班集体的特征和构建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 2010.

新时期高校班级文化 篇2

一、当前背景下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现状

(一)管理理论欠缺,水平不高

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导者,在必须要在科学、个性化的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开展各项工作,并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总结金艳教训,形成一套独特的、又有效的管理理论,促使班级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这种管理临安的形成,需要班主任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能够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但是,从我国初中班主任的理论方面来看,普遍沿袭的是传统守旧的教学理念和管理理念,班级管理工作也是已成不变的手段,管理水平并不高。

(二)心理健康水平有待加强

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水平作为思想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学和管理活动也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作用。近年来,一些教师“失德”的现象层出不穷,给教师职业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也体现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待加强。初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每天都需要承受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再加上长期繁忙劳累,有些心理承受水平低的教师很可能经受不住压力的考验,导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给班级管理工作造成很大阻碍。

(三)管理方法尚需改善

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行,要求教师实现教学方式和管理方法的革新。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有些班主任能够意识到这一问题,并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班级管理问题,把学生融入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来,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但是,大部分初中班主任受到应试教育的毒害,工作重点放在成绩和分数方面,科学管理的意识淡薄,管理方法比较落后,造成班级管理中师生矛盾尖锐,影响了班级管理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新时期初中班主任提高班级管理的方法

(一)班主任要能够提升自身的`管理理论

新时期初中的班级管理工作,需要更多的创新精神,在班级的管理中也要由过去的权威性转变为民主性,增加班级管理工作的活跃性。针对新时期的形势变化,班主任要能够依据当前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去参加班主任工作方面的校本培训或是专业技术的培训,来更新自己的班级管理理论,并定期在班级内开展一些相关的主题讨论活动,使学生们能够为班级管理献言献策,并积极地参与到班集体的管理之中。

(二)班主任要能够采取有效措施纾解工作压力,保证自身的身心健康

。班主任在学校的工作是比较繁重的,不仅要管理好自己的班级,还要处理好学校的相关事务,甚至有的班主任还承担一些学科教学,班主任是承受很大的工作压力。班主任不能只顾管理班级,而忽略了自己身心的健康。所以班主任要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不仅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好班级,也是为了能够进行自我调节,能够缓解工作压力,保证自己身心的健康,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要善于进行细化管理,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

为了能够有效地对班级实施管理,班主任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严格要求,细化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这就需要班主任能够制定出一个详细、严格的班级规章管理制度,并能在实际管理中依照规章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奖惩。班主任还要能够有效地利用学校的一些相关制度,加强对班级的几率、学习、出勤以及卫生等方面的管理。在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让学生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具体情况,并从家长那里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班主任与家长共同努力,积极的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四)创建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使班级管理工作更加容易班集各个学生之间是有促进效应的,一个良好的氛围能够有效地提高整个班集体的秩序。所以,班主任要能够帮助学生闯进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使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创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不仅需要班主任的积极、正确的引导,还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最重要的是,班主任要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们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作为一个主人公,积极地为班集体的共同目标而奋斗。还要注重对学生发展的正确引导,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要能够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兼顾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三、结语

新时期高校班级文化 篇3

随着高校教育制度的不断深化和改革,高校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变化,在学分制下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和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学生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既是受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班级是高校对学生实施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而学生干部又是班级的直接管理者。因此,要强化班级管理,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班级中的模范作用,才能实现良好有序的班级秩序,进而树立良好的班风。

一、學生干部管理现状及问题

学生干部兼有“青年”、“学生”和“干部”的多重角色,即他们是当代青年中的一份子,也是受教育者,同时他们还是辅导员老师管理班级事务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执行者。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当中出现一些不良现象,譬如以命令的口吻让同学执行辅导员老师布置的任务;更有甚者建立小集团,对班级中的学生颐指气使,这不仅疏远了同学,也给班级管理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学生干部选拔、培养管理机制不健全。学生干部这个特殊的群体,在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经常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和评奖评优工作,基于此致使许多同学在步入大学校园的时候就热衷于学生干部的竞选。加之,竞选学生都是新生,老师对他们的了解有限,在选人问题上使老师非常棘手。我个人而言,学生干部的选拔比培养机制更为重要,一旦学生干部选拔不当很容易影响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在学生干部选拔中出现学生拉票、请客吃饭、送礼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竞选的公平公正。其次,高校学生干部管理机制不健全,对学生干部的培养管理不重视,学生干部中出现不良事件频繁发生,譬如“拉帮结派”等等。一些学生干部急功近利的行为明显,有些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出于各种目的,如:入党、就业等,达到目的后,对自己也就放任自流了。

工作作风趋向官僚化。近年来,受社会官本位不良风气的影响,高校学生中刮起了干部风,学生干部希望能在为同学们的服务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但如果对于权力过分热衷,就背离了学生干部的初衷。许多学生以当学生干部为荣,误认为当学生干部可以耀武扬威,这种官僚化的作风给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带来许多麻烦。

缺乏相应的约束,学生干部责任落实不到位。由于新选拔的学生干部,对于大学班级的管理工作缺乏必要工作经验和工作思路,对班级管理的任务和目标不明确,加之,班级学生干部之间的职责不清,管理方法存在问题,致使许多学生对班级管理工作意见很大。当班级出现问题时,学生干部之间相互埋怨、推脱责任。

二、新时期下加强学生干部管理的策略

大学班级管理不同于高中,大学是学术自由、民主竞争、思想碰撞的阵地。大学是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舞台,对大学生的管理已不能像管理中小学生那样,必须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桥梁作用。

精心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是实现高效管理班级的前提。如若班级比作高楼大厦的话,那么学生干部就是地基,普通学生就是骨架,只有充分发挥干部的“地基”作用,班级管理这座“高楼大厦”,才能建得更加坚实美观。因此,学生干部的选拔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选拔干部之前,首先,必须确定标准。不能以成绩为唯一标准,必须考虑人品、责任心、经历及交流沟通、处事能力等因素。同时,在选拔干部时注意引入竞争机制,做到能者上,庸者下,让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同学成为学生干部队伍的重要力量。其次,辅导员应重视对干部的培养,要对干部进行思想灌输,培养其“感染、服务、独立”的意识。要求他们在纪律、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去带动同学,主动地、富于创造性地工作。针对每名干部的特点去培养他们,不断提高他们在同学中的威信。通过落实责任制、压担子等方式,培养一支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干部队伍,为班级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立学生干部监督考核制度,完善干部管理机制。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不仅仅取决于学生干部自身的自我管理,还要有机制和制度的保证。只有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才能使学生管理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高校学生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担任管理者角色,却没有享受相应的报酬和待遇。学生干部并没有多少管理经验,在实际管理中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学校也没有明确的干部处罚规定。因此,必须建立学生干部监督和奖惩制度,把监督的权利不仅仅放在老师的手中,更要注重被管理者,即学生的监督作用,建立班级的民主制度,充分发挥普通同学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注重学生干部德育工作,确保各项学生工作有效进行。在对学生干部培训时必须两手抓,即一手抓学生干部管理,一手抓学生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只有两手同时抓、同时硬,才能确保各项学生工作的高效有序地进行。从另一方面来看,学生干部的德育工作又是首要的,鉴于学生干部是特殊的管理群体,只有把学生干部的德育工作做到位了,才能为开展以后的学生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主题班会是学校实施学生管理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更是辅导员工作的主要阵地。因此,辅导员在学生干部培训中一定要启发、引导学生干部讲正气、树正气,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建立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为学生干部更好的工作提供依据。建立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学生干部在开展工作时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有的放矢,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普通同学才更懂得如何自我规范、自我教育,逐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班级管理才能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质量才会有突飞猛进地提高。

新时期高校体育的文化建设 篇4

长久以来, 国内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普遍都集中在强调其“强身健体”的作用方面, 而将文化的传播寄予了文化课程方面, 带有偏见的认为, 体育的教学不能起到“文化”的内涵, 这种认识不仅仅是将文化的内涵人为的进行了限制, 也限制了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西方国家将文化概念引入体育教育的探讨和研究, 世界上如今正在兴起一门新兴的体育研究领域:体育人类学。这个领域的主要研究关注点就在于将文化的概念涵盖在体育发展之上。顺应着这种国际研究趋势。我们国内的高校体育教育也在这个领域进行大胆的探讨, 在文化的关注下, 对新时期高校的体育的发展从结构、功能及转型上作深入的探讨。

1 高校体育文化的结构

1.1 认知体系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 认知结构的变化属于学习进展的结构。当学习者进行学习的过程中, 在他头脑中就会相对应的形成一种认知结构, 这种认知结构是在先前已有就够基础上进行的“变革”。因此, 这样看来, 认知结构是一种深层的精神文化现象, 在学校的教学过程当中, 是应该被普遍遵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是高校体育文化改革中的灵魂以及核心, 也是衡量形成高校体育文化的最终标志。

1.2 表意体系

表意是一个语义学上的概念, 将这个概念引入体育文化的研究, 主要是突出一种浅层行为文化。结构语言学中, 将符号视为具有表意功能的基本单位, 可以将具体的能指以及所指联系起来。将这个含义引入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 就是要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 注重向学生以及教师进行体育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组织群体性的竞赛活动。利用这种活动活跃校园的体育氛围, 利用体育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 以此来让高校的体育教育具有一种文化特征。可以说, 表意体系在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主要目标就是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和体育精神的的动态反映。

1.3 评价以及规范体系

评价和规范体系属于制度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一种制约性的文化。我们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就是意识到“规范”一个学校合一个课程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新时期, 我们在高校发展体育文化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 就要不遗余力的将不符合现代化体育教学发展的学校体育教育制度、发展章程以及传统运作模式的组织机构进行调整, 确立具有活力的现代化体育教学评价和规范体系。使得体育教学富有竞争性的同时, 展现出现代化的活力。并且要通过这些规范章程有效地反映出学校在体育教育方面的价值观, 充分地弘扬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精神。

按照更加精细地划分, 规范又可以分成正式性约制和非正式性约制。在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中, 我们认为更加严格的正式性约制应该被放置在最后, 应该是一种不能轻易进行应用的强迫性制约。而对于非正式的约制要进行有效地开发, 尽可能地进行灵活的原则制定, 充分保证学生和校方的多方面利益。充分地利用非正式性约制, 通常可以达到比正式约制更加具有效力的作用。有助于保持体育教学灵活性和生动性。

2 高校体育教学的文化功能

文化人类学派中的功能派, 在多年的研究中总结出, 人类在世界上的主要目的是生活, 而文化是人类为了达到这种目的的重要手段。虽然在形式上, 文化有种种的变异, 但是如果考虑它们对人类生活需要的满足上, 即使形式不同, 但是最后的功能效果却是相同的。某种重要的社会功能的履行, 可以极大程度上规定一个特定的文化特征。

2.1 文化的导向性功能

人们的意识对于自己的活动通常具有一定的积极导向作用, 利用这种原理, 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体育价值观。利用这种价值观形成一定的体育文化导向功能, 并且促进学生将这种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体育学习动力, 形成一种外在逻辑。指导自己的体育学习以及锻炼。

比如, 在对新生进行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首先在学生中间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调查, 了解学生基本的体育学习倾向以及自己在业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程度, 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于各种运动的学习态度, 找出学生基本的兴趣点。然后根据这些基本的情况安排制定相应的课程计划。请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兴趣项目进行学习。

这样做的最大优点就是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中呆板的课程安排, 了解学生主要的学习动向, 利用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兴趣, 形成一种有效的兴趣导向型机制,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形成一种积极的体育学校价值观。

例如, 在高校女生中,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 大部分的学生对于一些体力性的对抗项目都有着一种排斥性情绪, 而对于健美操、瑜伽以及竞技舞蹈则有很大的兴趣。结合这种调查结果, 我们在对女生的教学安排中将瑜伽学习以及舞蹈培训放在首要的位置, 将球类的学习只放在掌握基本技术的阶段。这样的课程安排吸引了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的出勤率一直都有非常好的保证, 而且学生的学习态度良好, 练习主动。

可以说, 我们通过这种紧密结合学生兴趣和需求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方式, 打破了学生在心理上形成的对于体育课程的一种轻视心理, 引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体育学习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非常好的导向作用。

2.2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性文化功能

将竞争意识引入高校的体育教学, 主要的目的不是增强学生的好战心理。而是在更加深刻的意义上, 提升学生的一种责任意识。对于一个社会来讲, 责任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心理的形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我们完成既定任务的效果提升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气质。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也将这种责任意识和体育活动最鲜明的竞赛性质联系在一起, 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在体育中体会责任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比如, 在每个学期的最后两节课中, 我们都要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对抗的活动。在学期开始, 我们都会让每个项目按照参加学生的人数自由的结成不同的小组, 在学期末的对抗赛中, 这些小组就是主要的参赛成员, 并且我们还邀请相关的领导进行观摩, 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的对抗活动, 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在无形中形成一种主动学习的意识, 每个基本动作都要求自己可以做到尽善尽美。

在跆拳道项目的学习中, 教师在每节课都会被学生问很多关于技术上的问题, 而且学生到馆的时间非常的早, 利用课前以及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练习。不让自己成为全队的“拖油瓶”。我们对于学生的这种对抗没有名次排列上的压力, 只是希望这种机制可以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并在同时引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责任感。

3 高校体育教育中的文化转型特征

首先, 最突出的一点就是, 体育教学中生物观念向人文观念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强调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不是在只关注对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上。体现出高校体育教学更加人文化发展的趋势。

其次, 在教学内容上, 体现出高校体育教学中, 从死板的球类以及田径类项目为主, 扩展为以学生的兴趣以及需要为中心, 扩散式的进行课程的设置, 充分体现出对于学生主题性地位的尊重以及对于体育发展的全方位认识。

最后, 由单纯的教学目的向体育教学的文化多元化功能方向拓展。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 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课程设置, 无论是校方还是教师自己都对于这门课程设置的具体涵义缺少深刻的认识。在引入了相关的文化概念后, 我们在进行高校体育时, 更加注重的是对于学生进行一种体育科学文化、群众体育文化、社会体育文化等多元功能的培养。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体育学习的重要价值。积极地进行体育教育的文化性延展。

参考文献

[1]青井和夫.社会学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

[2]郝勤.论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历程内涵及基本经验[J].体育科学, 2009.

[3]秦勇.力效和谐: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新时期高校班级文化 篇5

【关键词】新时期 高校 校园文化建设 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可见,作为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理应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对于有效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领域—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倍受重视和关注,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建设已初具规模、成效显著。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证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面对当今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等新形势、新情况,使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面临新的挑战,面对新时期新挑战,笔者认为深刻认识校园文化的内涵、正视新时期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差距,积极探寻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是当前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深刻认识校园文化的内涵

近些年来我国学术界对校园文化的研究成果中对校园文化的内涵看法不一,到目前为止还很难达成一致的结论。有的观点认为,校园文化是在校园特定的范围中形成的小气候,是一种氛围;有的观点认为,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为全校师生认同的并带有本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学校风气、校园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的综合;有的观点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完善,甚至认为校园文化等同于第二课堂等等。以上对校园文化的界定,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狭义的校园文化”和“广义的校园文化”两种解释。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校园文化,虽然可以使研究更为具体、更有针对性、更容易深入,但是很难做到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校园文化的内涵,而且容易造成校园文化就是师生的课外文体活动的片面理解,从而由于指导思想的误导而造成在工作实践中使校园文化建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校园文化研究的历史发展趋势来看,对校园文化内涵的界定越来越倾向于从“狭义”向“广义”延伸。为减少对校园文化界定的片面性,对校园文化的界定必须把握好三个原则:第一,要深刻揭示校园文化的内涵;第二,要明确校园文化的外延;第三,要对校园文化各方面的属性给以准确的界定。按照这三个原则,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可作如下规定:校园文化是指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校园中所有成员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可见,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或青年文化。

校园文化按其质态,可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前三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显层面,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层面。校园物质文化以实物形态表现出来,主要指学校教学办公设施、生活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等。由于物质文化处于校园文化的最外层,校园的物质文化使人们对学校产生最直观的印象。行为文化指校园里的师生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具有共同特性的行为方式。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制度文化指以文字的形态表现出来的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制度文化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的特点。精神文化以思想观念形态表现出来,体现出学校共同的价值观、生活信念等。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校园文化应以其先进完备的物质文化陶冶人,以其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约束人,以其優美高雅的行为文化造就人,以其高尚优秀的精神文化引导人。

二、正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差距

当前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走向完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过程中,也明显地暴露出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新形势发展还不完全适应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正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寻解决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层面存在着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发展不够协调的现象

自从我国高校招生就业实行并轨之后,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大众化教育的发展轨道。为了扩大办学规模,建设研究型、综合性的大学,全国很多高校曾掀起了合并热,建起了规模庞大的新校园。就我国高校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现状而言,从总体上来看,校舍越造越漂亮,校园建筑的造型与空间布局越来越讲究,校园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善,校园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也做得越来越到位,总之,我国高校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可以说是“成效显著”。当然,校园的物质文化也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高校的精神文化氛围。但作为精神观念文化的集中反映,我国高校在办学理念、文化特色、价值追求等方面,离现代教育对学校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我国高等教育的功利色彩、商业化倾向比较浓厚,无视学生主体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的应试教育模式在高校还很有市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教育、审美教育、成才教育、就业教育等方面还显得比较薄弱,这明显暴露出我国高校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发展不够协调的现象。

2、在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意识形态层面中存在着价值取向的冲突

我国自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面临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观念多元化、社会现代化等多重挑战,高校校园文化必然受到不同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的影响,形成校园价值取向的冲突,使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传统文化的“礼治”和“理学”观念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完善、创造性成才的进程,它与现代社会大学校园所倡导的民主精神、独立人格产生了撞击;当代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对我国本土文化所构建思想价值观念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促使当代大学生开始怀疑赖以支撑其精神活动的价值资源,并陷入了解读中西文化的价值冲突之中;加上西方文化通过网络的传播而导致的以娱乐、消遣为主要特征的通俗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高校校园高雅文化的传播力度;以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为内容的校园文化精神与以人为本为内容的校园文化精神之间也导致碰撞和摩擦,这一系列问题必然导致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新形势下的价值取向的冲突。

3、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层面存在着形式主义和短期行为,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本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要有效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各高校务必做到领导重视、齐抓共管、从长计议、正确决策、长远规划、真抓实干。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多数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过程中,为了紧跟全国高校快速扩张的形势,在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展的过程中,只注重办学条件的“硬件建设”,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形式主义和急功近利行为。比如有不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没有长远目标和规划,没有全员参与、全方位展开的制度保障,更没有全程式的计划、考核、奖惩、评比、表彰和总结。我国高校的大多数的文化建设活动普遍地存在着“应付一时形势需要”、“走走过场”、“一阵风”等现象 。一旦上级来人检查、重要节日庆典活动或者看到兄弟高校开展了某种活动就一阵风地开展一些突击式的活动,活动一结束就偃旗息鼓了。另外,目前大多数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或者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于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上,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水平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培养模式等割裂开来,这校势必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并由此大大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功能的发挥。

4、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层面存在着形式单调、缺乏个性和特色等弊端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特定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不同历史背景的高校由于办学历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育人理念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因此,也必然形成千差万别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这也应该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魅力所在。但就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整体现状来看,大多数高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尚未注重体现学校自身的历史渊源、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由此造成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式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千篇一律、特色不强、个性不明的现象。

三、积极探寻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要正确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我们在正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遇到问题的基础上,积极迎接挑战,自觉探寻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1、要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协调发展,要在进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强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在高校校园文化有机体中,物质文化建设属于较低层次,而精神文化建设则属于较高层次。浓郁的校园文化精神需要一定的物质设施来保障,但物质设施必须要体现校园精神文化的内在要求。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实践中,要尽快纠正目前在我国高校中较普遍地存在的的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而轻视精神文化建设的错误思想倾向,要坚持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采取有力措施确保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同步推进、协调发展。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弘扬时代主旋律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可见,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就决定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落脚点。面对新形势下高校校园出现的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冲击,要求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首位。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始终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根本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师生的价值取向标准,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通过先进文化的培育、科学理论的武装、文明活动的锻炼、高昂校园精神的激励、优美校园环境的熏陶去塑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要树立全员共建意识,积极探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属一项系统工程,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高校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成效有待于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曾几何时存在的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学校学生管理部门或思想教育部门的责任的思想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力戒形式主义,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整体规划和日常工作中去,要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要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高校各部门齐抓共管,实行岗位责任制,加强校园文化队伍建设,努力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素质过硬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要充分调动高校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的积极性,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示范作用。

4、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方式,积极培育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历史性;既具有民族性,又富有国际性;这说明不同时代校园文化具有历史的继承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校园文化具有相融性。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而不能不加分析和批判地盲目地“兼收并蓄”。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以体现学校精神、反映学校办学风格、展示学校地域特色、再现学校历史传统为原则通过不断创新贴近师生生活、符合时代要求并为师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方式,以培育富有特色、个性并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体系。这种富有个性并充满活力的大学校园文化要从学校建设发展的历史中去提炼,要从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去总结,要在教学科研和学生

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创造、总结和升华。

参考文献:

[1]王德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

[2]刘锦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琼州学院学报,2009,(3)

[3]李从浩。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论坛,2003,(3)

作者简介:

[1]卢洪信,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会计二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

[2]陈卫东,江西财经职业学院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副教授;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篇6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第二课堂的主要阵地和平台,也是学校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向标。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校的软实力有着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主要载体,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在育人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的主要受众是大学生,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加全面、更加综合的发展,大学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有益的校园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意识,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可以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培育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校园文化作为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是第一课堂无法替代的。

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迎接新时代挑战的主阵地和生力军,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我国国民的素质,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提升和增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不断提升自己的环境适应能力,提升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校园文化建设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强与良性竞争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在校园文化这一第二课堂成长成才。

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对一个国家来说,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全、完善与否,对于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校园文化是校园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承性、互动性、渗透性的特点。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利于班风、学风、校风形成,能够体现出一所高校精神价值取向。校园文化作为环境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浓厚校园文化积淀和校园文化氛围,对于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和规划不健全。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制度不健全、规划不完善,难以很好地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性。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良好的制度保障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大部分大学生对校园文化制度没有清晰明了的概念,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制度保障。“无规矩不成方圆”,国家有国家的规矩、大学有大学的规矩,任何规矩的建立,都需要制度的保障、引导和约束。目前的大学校园中,校园文化没有良好的制度保障、引导和约束,出现了诸多问题,甚至出现了不良文化,难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投入到先进文化的学习中,难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规划,校园文化包含了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等等。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外化,制度文化又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保障。好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统筹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进行合理的规划,使校园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促进。只有合理的规划,才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更完善、更健全。

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创新。由于制度建设不健全、规划不完善,导致很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创新。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同样,创新是校园文化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和源泉。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导向作用、激励效果、规范作用。在大学,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主力军之一,但是由于一些社团缺乏专业指导老师指导,导致许多社团的文化活动多以活动规模、活动的宣传为落脚点进行开展,甚至出现各种大型晚会频繁开展,但又内容陈旧重复、枯燥无味,形式单一、毫无创新创意。缺乏创新的校园文化建设,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和影响力,不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甚至出现错误的引导。

不能紧跟时代主流文化。很多高校校园文化不能与时代主流文化紧密结合,难以达到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目的,难以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如果校园文化不能很好地与时代主流文化结合,往往会出现不规范现象。校园文化只有紧跟时代主流文化,努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努力贴近生活实际、努力面向社会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导向、激励、教育等功能和作用。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各种形态的文化和观念涌入高校,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许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能紧跟时代主流文化,更多地把文化建设重点放在纸媒传播和宣传的打造之上,没有根据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学生和校园文化的新特点去完成形式新颖、内容生动的网络传播和宣传。

三、新时期如何建设校园文化

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构建完善的校园文化体系。完善的制度是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的管理机制,优化校园文化的运行机制。

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展现校园文化的特色。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要与学校各项制度配套,只有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和相互促进,才能形成完善的校园文化体系,形成多层次、动态的循环。

创新校园文化内容和形式,建立校园品牌文化。学校要努力打造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经常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创新性地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努力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鼓励学生有选择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积极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同时,新时期要注意校园文化的开展形式,要注重开展校园文化的趣味性、层次性、学术性,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打造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完善的校园文化品牌,应该是包括校徽、校歌、学校LOGO、文化衫、纪念品、特色活动在内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标识体系。校园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需要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也需要不断创新。

搭建多种校园文化开展平台,提升学校软实力。学校软实力是一所高校主要竞争力之一,高校应该努力在学校内部搭建多种校园文化开展平台,要打造优秀的社团组织,丰富课外实践活动。高校通过打造影响力大、受学生欢迎的社团组织,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社团中。努力使社团进行自我运行,使社团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切实服务于学生。高校还应该与外界积极沟通交流,建立多种社会实践基地,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应该以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建立有利于学生充分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基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完成自我的认知和对知识理论的认知。

紧跟时代主流文化,打造先进的校园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飞速进步,文化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紧跟时代主流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面对各种各样的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吸取先进的、健康的文化。高校作为思想的重要集散地,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系列讲话为思想引领,尤其是要努力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把握国家和党的方针政策,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际情况相结合,努力打造先进的校园文化。同时,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要用包容的态度去面对各种各样的文化,要正确地、辩证地看待各种文化。同时,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不单纯地通过校园广播、校园报纸、校园宣传栏等进行校园文化宣传,要多与新媒体相结合,多运用网络技术进行网络传播,要选择微信、微博、论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先进校园文化的打造。

四、结语

高校本身就是人才、思想、文化于一体的集散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于提高学校综合实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诸多的挑战和机遇。高校应该制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高校制度建设,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构建校园文化建设评价体系。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该坚持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导,充分认识到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创新高校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建立校园文化体系和校园文化品牌。同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作用,切实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互动平台,创新受学生欢迎活动形式,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谭秀森.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M].山东:泰山出版社,2010:41.

[2]刘德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8).

[3]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2013(01).

[4]闫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思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新时期涉外高校文化冲突管理研究 篇7

一、涉外高校文化冲突的类型

在当前多元化、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 社会的诸多文化时尚和文化变迁迅速涌入涉外高校的认知领域, 形成了校园中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冲突、融合的态势。

1. 时间维度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不会亦步亦趋紧跟在社会经济背后,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 与社会的快速变革极易发生冲突。涉外高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独特的位置, 校园文化中既有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又有现代文化的冲击和诱惑。多元文化裹挟各种因素冲击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对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精神价值传统, 对大学生乃至教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在坚守理想信念教育的前提下, 迫切需要高校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精神价值进行新的哲学和文化高度的反思。

案例:香港学生A考入内地高校, 入学当天, 她见到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兴奋, 称呼男老师为阿Sir, 女老师为Miss, 这让老师们很不习惯, 因为身边的内地学生都是使用敬称XX老师。入学几天后, 辅导员和A同学聊了聊内地与香港的文化差异, 并谈到了对老师的称呼, 学生A直言, 在香港学习时更多的是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影响, 她不需要为邮件的抬头称谓纠结, 可以直接称呼老师英文名字, 不过对于传统文化, 更是要进一步加强学习, 她表示以后会和同学加强文化沟通。

2. 空间维度上不同民族、区域文化间的冲突。

民族、区域是作为最广泛意义上的文化类型存在的, 换句话说, 文化的民族性、区域性是文化存在的一种主要方式, 不同民族、区域文化往往有各自的特性, 这不仅孕育了不同的文化, 还孕育了不同的文化精神。随着国际化浪潮的席卷而来, 涉外高校以更加包容的姿态迎来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学生, 当然, 也迎来了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文化冲突, 在这种背景下, 如何做到既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又以开放的眼光、批判的视角, 选择和吸收世界上各种先进的文化和文明成果, 从而推动高校文化的创新, 是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案例:某校推荐成绩一向优秀的学生A去日本一所大学学习, 日方要求推荐学校给学生出具导师推荐信, 于是王同学请求他的老师写一封推荐信。该老师非常乐意帮忙, 但工作繁忙, 建议王同学自己将推荐信写好, 然后老师在推荐信上签名。于是王同学自己起草了推荐信并请老师签名。然而, 一向严谨的日方在审核申请材料时, 发现这封推荐信是由学生自己而并非老师所写, 于是要求推荐学校做出解释。经过调查, 学校将调查结果告知日方, 但是, 日本大学并不接受校方根据事实提供的解释, 并认为学生A存在欺骗行为。学生A对这一意外事件一直感到迷惑不解。

3. 主体维度上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的冲突。

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带来了大学在办学定位、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多样化定位;国家创新系统进入创新主体角色定位和功能调整阶段, 涉及到大学对自身使命和社会责任的调整以及与各创新主体关系的重构;高等教育资源渠道的拓展, 带来了投资和利益分配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大学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大学高度的专业化和学科分化, 带来了不同层次和领域内价值取向、评价标准的差异等等。大学在调整这些不同主体意义上的新关系的过程中, 文化的冲突是难以避免的。

案例:某校外教老师A, 担任对外汉语专业任课老师, 上课第一天, 他就给学生们定了一个规矩:迟到0分, 上课玩手机0分, 不交作业0分, 抄别人作业也是0分。某天, 外教布置了一个作业, 让学生们写评论, 班上有个女生在作业的最后加了一句, 试问XX兄 (XX是外教老师的中文名字) ……外教认为这是对他的不尊重, 而这个女生觉得XX兄其实是表示一种亲近, 于是就把两人的对话传到了人人网上, 在外教看来这就侵犯了他的隐私权。于是, 外教在课上对这位女生说:“请你出去, 我不愿意你上我的课, 如果你不出去我们全班都不上课。”于是就出现了全班罢课的现象。

二、涉外高校文化冲突的成因

校园文化交流过程中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 文化冲突给不同文化背景的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交际困难, 因此, 分析校园文化冲突的成因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关键, 也是不同文化间对话的重点。高校是自由的王国、学术的殿堂,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冲突的深层原因主要在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多元化特征。

1. 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重要桥梁, 它与文化密切相关, 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不同民族、地区, 甚至不同的个体面对同一主题的思维方式都可能出现差异, 思维方式的差异影响了语言的表达和文化的沟通。例如, 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 欧美人偏好分析思维。汉语由大到小表述概念, 写信时地址的顺序是国家———省———市———街道———门牌号, 而欧美人的顺序则恰恰相反。

2. 价值观念差异。

价值观念对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其他许多观念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日常的文化沟通与交流活动必然受到观念的支配, 尤其是受到价值观念的影响。吕叔湘先生在《说们》中讲到:“在过去的中国社会, 宗族的重要过于人, 因此凡是跟宗族有关的事务, 都不说我的、你的, 而说我们的、你们的。”国内不少的学术类会议交流中也常常使用“我们认为”等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欧美人见面打招呼时仅使用“你好”、“今天天气不错”等等, 而不会询问年龄、收入、家庭等个人隐私。

3. 行为规范差异。

由于对同一交际行为的解释、赋义或判定所依据的社会行为规范不同, 不同社会规范下形体与声音也有着不同含义, 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或群体在交际时常产生误解甚至不快或者更坏的结果。在中国, 成年人可以用摸摸头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喜爱, 可是印度文化里, 头是非常神圣的, 不允许被随意触摸;在日本, 居家饮食要尽量弄出比较大的声响, 传达的是对食物的喜爱, 可是在欧美许多国家, 饮食不出声才是对人的尊重。由此可见, 行为规范是文化交流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是完成有效沟通的重要保证。

4. 语言障碍。

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工具, 是实现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手段, 对语言的认识和理解是达成预期沟通效果的重要保障。人们利用语言来彼此交流思想文化, 力求相互理解并达成共识, 然而, 不同的语言有着各自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涉外高校的师生来自全球各地, 语言的差异性对文化交流的影响很大, 在两种不同的语言里, 可能出现没有对应词汇、词汇内涵及外延不一致等现象, 如果不加解释、区分, 很容易造成词汇歧义及语言障碍, 影响文化的沟通。例如, 汉语“夏练三伏, 冬练三九”谚语中的“三伏”和“三九”被翻译成“three fu”和“three nine”就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因为中英文在这方面缺少对应的词汇。

三、涉外高校文化冲突背景下的管理策略

校园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文化冲突对高校德育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高校要从多元文化这一特殊背景出发, 把握自身发展规律, 合理构建新型德育模式, 做好文化冲突背景下的管理, 推动文化对话与共融。

1. 创新德育理念, 推动全员育人。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 高校德育必须加强理念创新, 推动全员育人。首先, 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充分尊重学生的正当需求, 解决学生思想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注、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变化, 围绕学生个性发展的核心, 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 确立“双主体”的德育理念, 不仅关注教师的主导地位, 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搭建师生同台交流沟通的平台,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师生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对话, 确保德育工作满足学生的需求;再次, 培养学生“自律”的德育理念, 强调自主、自治和自我教育, 发挥学生朋辈教育的力量, 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等, 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长的意识和水平;最后, 高等教育事业的有序发展是整个社会共同的目标, 要充分动员社会力量, 加强社会资源的投入, 协同创新, 推动全员育人。

2. 凝练大学精神, 加强主题教育。

大学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承之地, 也是先进文化肇始和发轫的重要源头, 大学精神的研究和凝练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目标引领、思想引领和路径引领, 通过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素质教育体系建设、社会实践教育等系列活动, 使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精神能更好地彰显时代潮流的正能量。同时, 对各类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高校要积极找到各种差异性文化之间的结合点, 发挥各自的优势, 缩小差异, 让校园中的个人文化、地域文化、群体文化逐渐从属于校园主流文化, 产生文化协同效应。另外, 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 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学生,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青年学生, 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的崇高理想;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青年学生, 激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热情。

3. 搭建交流平台, 求大同存小异。

思想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成果,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在于开放性和包容性, 面对来自全球各地的不同文化内涵, 高校要传承优秀文化, 创造新鲜文化内容, 应该教育青年学生开拓视野、放眼世界, 以理性的观念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批判地吸收借鉴, 而不应该简单地排斥或盲目地崇拜。当然, 这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 为了进一步加强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应着力构建良性互动、沟通机制, 加强文化对话与融合, 在交流中引导高校文化的开放性, 促进文化系统的自我优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每年举办国际文化节, 着眼于为中外学生提供展现青春风采的广阔平台, 邀请各国使节来校交流, 通过金融模拟峰会、商务英语谈判大赛、模拟面试大赛、模拟联合国大赛等活动, 全方位展现当代青年学生的专业素养, 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全球意识, 成为北京高校一张亮眼的国际化名片。

总之, 在多元文化冲突的背景下, 积极加强新时期涉外高校文化冲突的管理, 既是高校主动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也是优化涉外高校德育环境、提高大学生国际化水平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势下, 只有高度关注校园文化的新变化, 不断创新文化管理举措, 才能提高涉外高校文化建设的实效, 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元元.对加强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 (04) .

[2]魏江, 严进.管理沟通一成功管理的基石[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3]晏雄.基于文化维度视角的跨文化管理理论述评[J].消费导刊, 2008, (3) .

[4]陈运超.现代大学管理沟通的本质特征[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8, (5) .

浅谈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8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学校传统和学校作风的综合体现, 是高校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象征, 是一所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 是高校的精神和灵魂。它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1,2,3]。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 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得到了不断的深入, 具有相对整体性、系统性的校园文化建设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适应新时代, 开创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 在新时期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是目前我们高校这个特殊文化群体亟待解决的问题[4,5]。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校园文化承载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意义十分重大, 并成为学术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笔者将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分类、重要性、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总结和讨论, 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并对今后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分类

高校校园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化形态。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历史发展过程中由校园中的人 (包括所有的师生员工) 创造并存在和发展于校园中, 由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构成的一种文化[1,6,7]。大学校园文化是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动态文化与静态文化的统一[3,8,9]。大学校园文化同其它文化形态一样, 也是由多个组成部分构成的。一般来讲, 高校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首先是校园的物质文化, 主要是高校校园的文化设施、校园环境营造等方面, 如教室、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文娱活动场所等等。这些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设施, 以其独特的校园风格和文化内涵, 影响着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是其他校园文化的基础。

其次是校园的智能文化, 包括高校的学术水平和氛围、学科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及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知识结构、科研成果等方面, 是高校中重要的一种软环境, 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 是校园文化具有各自特色的前提和条件。

再次是校园的精神文化, 主要包括学校历史传统和师生员工共同拥有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以及集体舆论、情感、习惯等因素, 也覆盖了求知风气和艺术情趣等方面, 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和实质。

然后是校园的规范文化, 也可以称为制度文化, 主要涵盖了高校所特有的各种规章制度、校风校纪、道德规范等, 是校园文化中部分精神文化的具体化和规范化, 是高校校园文化的行为规则。

最后是校园的行为文化, 主要体现在师生员工围绕教学、科研展开的各种行为方式和业余生活方式, 如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等群体行为和文体活动、社会活动等活动的组织、开展, 是校园文化的具体表现。

二、高校校园文化在构建新时期校园中的重要性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也不例外, 在校园内对师生员工进行教育的同时, 对校园外同样具有社会辐射的作用, 以及在凝聚集体、激励大家上进等方面启动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0,11,12,13]。

(一) 教育引导作用

校园文化作为影响力很强的一种精神规范, 是教育者依据社会的要求, 按照既定的教育目的, 并以一种高度的观念形态对学校教育行为起指导作用。它把学校整体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引导到学校所确定的目标上, 规范着学校和师生员工的所作所为。校园中互动着的文化环境与精神氛围, 蕴涵着教育目的, 潜移默化地影响、同化环境中的每一个人, 人们都在自觉与不自觉地经受着这种文化的熏陶, 特别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换言之, 影响着学生的意识、思维与行动。同时, 它所形成的环境气氛和集体舆论, 又体现了校园中每个成员的价值观、集体荣誉感和精神意志。

(二) 社会辐射作用

大学是传播现代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 是健康、高雅文化的汇聚和发散地, 也是引导社会发展和推动社会文明的策源地。教育的任务就在于促进教育者的社会化, 而社会化的实现不仅依赖于知识的传授, 还依赖于校园文化给学生提供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目前, 校园文化愈来愈呈现开放的态势, 它不仅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规范和非主流文化的影响, 而且以其独特的 (科学的、民主的、超越的、批判的) 风貌通过大学与社会不停地交流过程辐射社会, 从而发挥大学校园文化引领文化潮流、传播科学思想的特殊功能。

(三) 凝聚向心作用

校园文化是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 它把德育的教育思想、理念、教育意图变成一种精神化的形式溶于文化氛围中。它在浅层次上外化为制度, 在深层次上内化为观念, 是校园文化中主体的思想素质、价值观念、人生观、道德观念等方面的体现。它作为一种群体文化, 通过共同价值和群体意识的培养, 使广大师生对学校产生认同感, 从而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 从而形成团结和谐的氛围和良好的作风、学风和校风。

(四) 激励约束作用

丰富多彩、健康的校园文化为师生员工提供了文化空间和活动背景, 对师生员工的生活信念、精神愿望、道德理想与行为规则等方面, 都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从而使学校产生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 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激励环境和激励机制。大学校园文化作为校园内价值系统的精华, 作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一种潜在力量, 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激发因素和原动力, 能够激发学校成员产生并维护积极的行为动机。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4,15,16]。

(一) 在认识上对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误区

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得到位, 起到文化育人的作用, 首先必须在认识上达到对校园文化的正确认识, 但是现阶段, 还存在认识误区。如:有的高校过分地看重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了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有的高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有的高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的管理或者是学生社团的管理。

(二易受到外来不良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随着大学校园开放性的扩大, 一方面能给大学带来“学术激荡, 兼容并包”的自由学风, 但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大学校园的防御性, 崇尚积极向上, 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容易受到来自社会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负面思潮的冲击, 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当今信息电子时代, 网络成为了校园文化受到外来不良文化冲击的一条重要途径, 网络上各种不良、不健康的内容, 极易动摇大学生经过前期教育刚刚形成的价值体系, 从而产生不良影响。

(三) 高校扩张影响校园文化品质

高校扩招在为更多人提供高等教育的同时, 也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带来了不少的难题。学生数量增加了, 但同时作为校园文化的参与者与建设者的学生的整体素质却下降了, 他们素质的降低也必然会影响到校园文化品质的下降。同时, 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 不少学校不得不重新征地, 建设新校区, 根本无暇顾及校园文化的建设问题。此外, 由于大学扩张, 造成了毕业生之间更为激烈的竞争, 许多大学生为了能在以后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纷纷将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当作自己今后就业的筹码。

(四) 教职员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位现象比较突出

相对于青年学生来说, 教师代表着先进文化的思想观念、价值趋向、行为方式和较为丰富的人生经验, 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而且必须对学生群体文化给予指导并进行整合, 从而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目标。但是, 随着教师职工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竞争压力日趋激烈, 教学任务、学术研究、学生管理才被他们视为日常工作范围, 是“正业”, 与学生组织或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则被他们看做是浪费时间, “不务正业”的表现, 同时也会让他们觉得在参加这些活动的时候会让他们觉得不合身份。正是在教职工对校园文化的误解以及激烈的竞争压力使得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缺位现象普遍存在, 没有起到教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导和教化作用。

四、对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 建设有中国特色, 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应该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而且应该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 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 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泱泱中华, 有着五千年光辉历史, 在传承历史和传授知识的大学校园里, 校园文化应同时具备历史责任和时代精神, 对于优秀传统文化, 如某些老建筑、古旧书籍等都应该加以适当的保留和继承, 使历史在这里的印迹得以保留, 使时代的脉搏在这里不断跳动。

(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校园文化反映的是师生共同的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 教师的职责并不仅仅局限在传道、授业、解惑, 他们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教师队伍的质量不仅决定着受教育者的质量, 甚至决定了学校的存亡。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其特定的校舍和人数, 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学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 教师一定要出名。”正可谓:“大学者, 非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

(三) 净化校园网络, 强化网络的正面影响

由于网络的两面性,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既有正面影响, 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对于网络中夹带的各种不健康的信息, 应该坚决加以抵制和消除, 净化校园网络, 尽量减小网络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消极影响。对于网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应该加以利用和强化。通过加强大学生的信息伦理与法律教育, 使其具备信息法制意识, 树立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观念, 引导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同时, 充分发挥网络便捷、灵活的特点创新教学形式, 拓宽教育空间充分发挥网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促进高校文化建设有新的飞跃。

(四) 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外部因素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不仅是局限于校园, 它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 隶属于社会主体文化并受社会主体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不仅不会脱离社会主体文化, 甚至还可以成为引领社会主体文化发展前进方向的一种力量。因此,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 必须加强与社会公众的联系, 通过各种渠道, 积极吸取和接受来自各界社会人士、学生家长等关于校园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从局外者的角度来分析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能够使得出的结论更具有客观性与公正性。同时, 通过加强与社会公众的联系还可以取得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

(五) 转变教育观念, 加强校园文化研究

要摆脱对高校校园文化狭隘的、片面的理解和认识, 高度重视新的历史条件下校园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是高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加强适合自己特点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制度等方面的研究探讨, 探索新的人才培养途径和培养模式,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此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

(六) 增强校园学术文化气氛

校园文化建设要在注意提高艺术层次的同时, 增强学术气氛。不仅在教师中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氛, 在学生中也应提倡刻苦钻研的学习和研究精神, 使他们接受学术气氛的熏陶, 培养钻研学术的兴趣, 及早开展学术研究。要多举办一些学术讲座, 聘请一些国内外、校内外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多开展一些学术性社团活动, 创造条件并激励学生开展科学实验和学术研究;多开展学生学术论文、科研成果评奖活动等等。这样,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刻苦钻研、献身科学的精神, 同时也提高了校园文化的层次。

新时期高校篮球文化建设方向探究 篇9

篮球文化是体育文化的亚文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以及篮球运动的不断创新、完善, 高校篮球运动也处在不断地发展的过程中。在高校篮球运动中形成的高校篮球文化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使其更好地为校园文化乃至与社会文化服务。

一、高校篮球文化建设的意义

高校篮球文化是指以高校校园为空间, 以大学师生共同参与为主体, 以篮球运动为主要运动手段的篮球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高校进行篮球文化的建设,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一) 高校篮球文化的建设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

篮球运动最初便是诞生在学校之中, 其目的是为能够让学生能在漫长的冬季也可以进行有益的体育活动。高校学生通过在球场上的运动, 可以得到人性教育和人格塑造。在篮球运动过程中, 运动中个体的行为要符合规则, 要学会控制侵人犯规, 会有利于个体要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敬业精神以及责任感, 会受到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二) 高校篮球文化的建设有助于学生体格的塑造

1998年, 由大学生篮球协会发起并组织的CUBA的出现把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篮球技术动作由各种跑、跳、投等人体所需的基本技能组成, 对于促进参与者的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的发展起着良好的作用。通过篮球运动, 大学生的各种器官功能均能得到提高。因此, 良好的篮球文化氛围可以促使高校学生积极投入到篮球运动中去, 从而会达到塑造学生体格的目的。

(三) 高校篮球文化的建设具有扩大高校的知名度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高校希望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高校群体篮球运动的广泛开展, 特别是高水平篮球队的比赛成绩, 可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 而将校园文化与篮球文化进行结合, 并融入娱乐、文化、公益、健康等多种向上的积极元素, 可以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 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另外, 高校群体篮球运动的参与者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后, 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会直接反映了母校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是学校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口碑。

二、高校篮球文化建设的方向

高校篮球文化建设的方向, 可以从精神、物质、制度行为诗歌层面出发, 由于行为是渗透在其他层面之中的, 因此, 可以从精神、物质、制度三个方面来进行高校篮球文化的建设。

(一) 高校篮球文化精神层面的建设

从高校篮球文化精神层面的建设来说, 首先要强化和提升中国篮球文化内涵中的民族个性与优势特征, 将篮球运动与正心、诚意、修身、养性的运动观进行有机的结合。其次要对篮球理念进行创新。与美国相比, 中国篮球理念过多的偏重于物——球, 偏重于研究与开发运动员生物体能的“物化”训练, 而忽略了对他们同步进行人格修炼。对于这一点, 高校应该予以重视, 特别是在提倡“以人为本”的大环境下, 高校篮球理念应融入高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宗旨, 树立起篮球运动中人、物并重, 并更重人的新理念。再次, 要提高高校篮球教练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在我国, 很多高校的篮球教练员一般文化素质都不是很高, 因此, 他们将训练的重点放在了专业训练上, 从而忽视了对运动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导致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二) 高校篮球文化物质层面的建设

从高校篮球文化物质层面的建设来说, 随着我国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 篮球运动场地与相应设施已经有了空前的发展, 大部分的高校都有了自己的篮球场馆, 这为高水平篮球运动员训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对于搞笑来首, 要加强对体育场馆的合理利用与管理, 可以对社会进行有偿开放, 这样不仅能加强对外交流, 还能增加经济收入。另外, 可以建立能反映大学自身体育运动形象的体育标识, 建设自己的标志性体育建筑, 从而促进校园篮球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三) 高校篮球文化制度文化方面的建设

从高校篮球文化制度层面的建设来说, 首先要提高高校篮球的竞技水平。篮球运动竞技水平直接影响着篮球运动的观赏性、艺术性。其次要提高高校篮球运动技、战术。篮球运动是集技术、战术、体能、心理、意识等于一体, 进行综合性较量的竞技运动, 篮球运动员娴熟的技术和灵活多变的战术以及教练员间斗智斗勇等场面, 都会给观赏者带来精神上享受。再次, 要提高高校篮球运动的管理水平。一般来说, 篮球运动者的文化学习主要由其所在院系分管, 训练则由体育部门负责, 日常生活处于二者双重管理下。这种管理体质要求院系与体育部门之间要需做好协调工作, 加强沟通, 因此, 要求管理者要就有较高的管理协调能力, 共同促进运动员的学习、训练比赛水平提高。

此外, 还要加强对高校篮球俱乐部的建设。高校篮球俱乐部是一个开放的群众性的体育组织, 大学生在俱乐部中参加锻炼, 可以达到提高技术水平, 强身健体的目的。

三、结语

总之, 高校篮球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促进篮球运动的普及与提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建设。

参考文献

[1]易银强.浅谈篮球运动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11)

[2]冯洪, 郭苏芝.对校园篮球文化的理性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 2006 (2)

[3]陈冬亮.周文凯篮球文化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研究[J].科教导刊, 2011 (3)

新时期高校班级文化 篇10

关键词:高校党建;大学文化;互动关系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所积淀下来的融汇办学理念、彰显办学特色并映证优良办学传统的一种精神存在,它内蕴在大学的精神风貌、制度章程、行为范式和物质环境之中,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于细雨无声之中浸润着师生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大学文化建设是推动大学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力量,营造出奋发向上、志向高远、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形成牢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引导师生将智慧与力量投入到学校的长远发展之中,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支撑。高校党建工作处于大学治理体系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地位,为现代大学发展规定了明确的方向和提供完善的组织保障,党建工作的精神动力更是其他方面工作所无法比拟和超越的。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推动新时期大学科学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实现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需要通过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来实现。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新时期,大学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柱,切实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对于大学发展的能动作用,形成发展合力,将极大地推动学校实现跨越发展。

一、高校党建工作与大学文化建设的功能诠释

1.党建工作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

高校党建工作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工作,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从根本上把握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正确方向,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是我国高等学校的一个显著特征。通过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以及实行先进典型人物示范引领,可以提高广大师生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识别能力,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在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问题上,保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开展与创新,可以使党的各级基层组织的工作效能得到提升,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积极性、创造性和自觉性得到不断强化,促进学校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营造和谐、良好的学校文明氛围。高校在“五育人”的理念上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抓好主旋律,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深入持久的理想信念教育、扎实有效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全面系统的素质教育,增强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服务人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大学生在高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不仅成人而且要成才、不仅要学会做人而且要做好学问,逐步成长为对社会有用、对家庭负责、对自己负责的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2.大学文化建设具有教育引导和凝聚辐射功能功能

高校肩负传承与传播先进文化的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阵地。大学文化建设不同于理论武装的直接灌输,也不同于领导、教师的耳提命面,大学文化建设的教育引导功能更多地体现在对师生员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大学发展的历史沿革、办学风格、价值取向、精神陶冶、制度规章等,创造出一种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在无形中对师生们的思想和意识形态进行着冲击,内化成为价值信仰、精神动力和觉悟习惯,使师生员工逐步在耳濡目染中形成对学校发展的共同认知和不懈追求。因此,大学文化建设就是一种粘合剂,从而使学校各个方面形成一种强大而持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全体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目标统一到为学校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而共同奋进上。充分发挥高校先进文化集散地的作用,可以使青年大学生们在充满和谐、积极向上、团结一致的大学文化氛围中,不断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学术精神、创新精神,不断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这些大学文化建设背景下培养的高素质人才一旦服务社会,就成为先进文化的意要传播者和辐射源,丰富并充实整个社会的文化内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引领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

二、党建工作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坚实保障

1.党建工作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思想引领。高等学校既是一个文化机构,又是一个教育机构,承担着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应始终按照中央要求,坚持立德树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切实加强以“育人”为核心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承创新,引导师生员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对学校的文化认同。同时通过文化建设把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不断加强思想修炼、文化修养和道德修为,努力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才。而“在一切文化现象中都体现出某种为人所承认的价值”①,价值观是文化体系的核心,不同文化的差别主要在于价值观的差别。文化在不断地传承、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又对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促进个人价值意识的形成,不断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即文化也是有意识形态属性,并非是超越阶级利益而存在的纯粹形而上学。在建设大学文化过程中如何把握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正确方向是应当予以密切关注的重点,一方面我们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知识的渴望和对于优质教育机构形成的需求,树立前瞻性视野主动融入国际化之路,另一方面必须要有自己的价值定力和文化坚守,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西化异化倾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党建工作能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坚定师生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在不良社会思潮冲击大学思想文化领域的时候保证大学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行。

2.党建工作为大学文化建设健全组织保证。开展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对大学的文化管理,所以我们经常说“办大学就是办一种氛围”,这是现代大学治理的需要也是高校人员结构特殊性的要求。在高校工作学习生活的是一个“高”智商群体,在采取制度管理和政策管理的同时,实行文化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制度、政策是硬性的,一旦制定出台即使遇到不满意的情绪也必须执行下去,保证学校工作的效率。但是作为“高智商”群体的知识分子的情绪出口是多元的,尤其是在现如今这样一个愈益开放的社会,问题处理不好会给学校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采取良好的文化管理,创造一种好的氛围,正确引导配合科学管理来推动各项工作开展。这里就出现又一个问题了,学校毕竟是一个办学场所,师生的关注点主要在课堂教学和科研工作上,由谁来组织开展大学文化建设,履行文化管理的职责呢?尤其是各二级学院和实验机构,是没有专门的宣传部门来抓文化建设的,文化建设的难度是普遍存在的。这时就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能动作用和组织能力了,高校党组织是大学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力量和政治核心。大学文化的顶层设计、工作推动、活动开展到实现文化真正落地,主要是通过各级党组织的有效工作来完成。高校里还活跃着一只庞大的师生党员队伍,他们从来都是最有觉悟的一群人,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和榜样示范。因此要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强化党委对对大学文化建设的领导,指导和协调好党、政、工、团、学各方面的力量,发动基层党组织和党支部的积极性,将全体师生党员动员起来,推进理论创新与文化创新,引导师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努力建设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三、大学文化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平台

1.大学文化建设丰富党建工作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从严治党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在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的同时,更应该加强思想上的影响与约束,引入文化载体与手段,建设党建文化,从“治行”深入到“治心”,确保共产党人在精神上的坚守与不懈追求,这是现实使然,也是我们党在多年革命与建设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要注重组织生活创新,积极开展各类主题党课、党日活动,使党员在活动中受到感染形成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要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与管理,将党建工作的核心理念、党员应坚守的行为准则等融入到学校环境建设中去,建设“立体化”的党建文化阵地,达到精神塑造、行为引导和环境感染的效果,使师生党员随时不忘党的宗旨,牢记党员的责任。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的传统,通过制度文化建设来发挥党建工作凝心聚力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约束机制,进一步夯实从严治党的文化基石。高校的大学生党员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养成的阶段,有一定的价值判断力但是又未完全成熟,青年教师党员们尽管已经成年并且知识水平很高,但是也大都属于需要继续提升政治素养的状况。这两类群体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对象,也属于最易受到多元文化思潮影响的人群,通过推进党建文化建设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师生党员的思想和行为,确保他们思想上正确和一步步走向成熟。②

2.大学文化建设推动党建工作创新。“围绕中心抓党建”一直是各级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的基本遵循,高校党建工作也应如此,如果各级党组织不关注学校的发展,只顾埋头抓具体党建事务性工作,使党建工作与学校建设形成“两张皮”,是实现不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高校党建工作要服从服务于学校改革发展大局,围绕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工作中心,将党建工作渗透、融入学校各项具体工作中去,为学校的改革和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将党建工作与大学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通过文化的渗透和辐射,可以增强师生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形成师生们爱校兴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有力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通常一所大学的发展必须把握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要排除一切干扰,维护学校稳定,切实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学校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这样或是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中国大多数高校都经历了合并重组的发展阶段,一些浅层或是较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历史积留的旧的矛盾、问题及发展中涌现的新的矛盾、问题都会影响到学校发展和创新,因此师生员工的团结奋进成为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重要保障。通过开展大学文化建设,将学校经过长期办学实践所积淀下来的既体现着学校的历史传统,又反映学校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展望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进行深度挖掘、凝练,成为全体师生能够理解、接受、认同的文化价值追求,实现精神价值层面达成共识,就能实现各级党组织的团结,党政领导班子的团结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团结,实现党建工作创新,建立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小结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对于学校改革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思想文化建设力度,强调思想引领,凸显文化育人效果,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实现文化育人,推动学校跨越发展。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导新时期大学文化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社会存在多样化的背景下,与社会密切联系的大学文化也必然多样化。因此,体现先进文化的主旋律,促进主流校园文化形成就显得十分重要。其次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核心作用,尤其重视广大教师和学生党员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科研过程中言传身教所体现的精神风貌,对广大青年学生的精神价值取向产生无形的影响。再次,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特别是发挥共青团和学生会等核心组织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最后,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尽可能实现校园环境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的结合,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总之,团结向上,丰富多彩的大学文化的逐步形成,将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注释:

①[德]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第21页,1993.

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探析 篇11

一、学生社区文化的内涵

近年来, 为了适应高校扩招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背景, 国内高校大都建设了相当数量的学生公寓, 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学生住宿需求, 同时配套设置了食堂、银行、超市、通信服务网点、文娱场所等设施。这种较为集中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学生公寓区, 通常将其称之为学生社区。学生社区的产生, 适应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既有别于传统的学生公寓, 又不同于城市市民生活小区。

学生社区文化就是从这种新型的社区中孕育出的文化, 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社区为空间、以校园精神为核心、以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为内容的一种由全体学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群众文化;它包括公寓成员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精神风貌、室内环境布置等方面;它凝聚着全校学生的价值取向、知识结构、审美情趣, 体现着学校的人文精神。

二、学生社区文化的特征

学生社区是学生真情流露、思想碰撞以及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 是大学生名副其实的“家”。学生社区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一) 多元化

大学生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个性特点, 但是由于性别、专业、年级、学院、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状况等的不同, 造成了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 经过碰撞、包容、融合, 使学生社区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状态。

(二) 时代性

作为学生社区主体的大学生们, 时尚前卫, 思想活跃, 平常热衷于接受和传播新生事物, 把当前流行的现代观念和行为方式充分融入到学生社区文化中。

(三) 信息化

随着设备设施的不断完善, 学生社区的计算机和网络普及率越来越高。互联网这个平台, 不仅让大学生们学习各种专业知识, 还了解了社会和交流沟通,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 创造性

个性独立、思维敏捷的大学生们, 能够善于发现信息、加工信息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这使学生社区文化呈现日趋浓厚的创新氛围。[1]

三、学生社区文化的意义

不断提升学生社区文化的品位, 创建文明优雅的育人环境, 对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推动学风建设, 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 休闲娱乐作用

适当而充分的休息和娱乐是大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下恢复体力和精力, 进行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必要前提。学生社区为大学生提供了睡眠休息和娱乐休闲的场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文化休闲活动, 正是满足大学生文化生活需要的最好精神食粮。

(二) 陶冶教育作用

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生社区文化对大学生能够产生强大的教育作用, 从知、情、信、行各方面综合塑造着大学生的品德。学生社区文化以强大的心理影响、文化熏陶和思想感染影响着学生, 使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毕业走向社会后, 就会把在学校培养的优秀品质带入社会, 转化成为服务社会的巨大精神力量。

(三) 凝聚融合作用

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 能凝聚共同的价值观念, 使公寓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和谐共处, 建立起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充分挖掘出每位大学生的内在潜力, 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大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使得学生社区的整体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四) 激发鼓励作用

良好的学生社区文化氛围, 能激发鼓励大学生保持高昂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 而健康高雅的学生社区文化又会对大学生产生强大的约束力。当个体行为与共同行为准则不相符时, 个体行为就会受到学生社区文化的必要约束, 从而引导个体健康成长, 塑造大学生的完美人格。

四、学生社区文化的现状

为了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 各所高校都不断加大学生社区建设的力度, 社区内的硬件设备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很多高校的学生社区文化建设都在朝着“文明、安全、优雅、满意”的目标发展, 但还是有一些地方不尽如人意。

(一) 文化格调不高

学生社区内的文明程度和格调高低, 反映了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有些学生“不讲道德、损坏公物”, “脏话连篇、举止不雅”;有些学生在公寓内酗酒、吸烟甚至赌博, 在消愁解闷、放松自我中变得颓废、堕落;有些学生平日热衷于“卧谈会”, 对异性与明星轶事乐此不疲, 对学习与成才、国内外大事却很少问津。男女公寓联谊关系也被有些学生看作是为了“扩大异性之间的交往”。[2]

(二) 规章制度失位

高校大都制定了《学生手册》, 对公寓管理作了明文规定, 但很多规章制度无法真正落实到位, 只是停留在一种形式、一个“招牌”、一个“口号”。有些学生在违反有关公寓管理规定时, 竟然满脸无辜甚至茫然无知;有些学生对公寓卫生和相关检查持有抵触心理, 总是对检查人员置之不理, 甚至充满排斥、反感。与此同时, 有些奖惩制度也没有得到实现。比如:每个公寓都有舍长, 但在各种评奖评优、入党和综合测评加分中极少考虑到舍长, 而在日常各种检查评比中, 舍长们的责任和工作强度却很大。

(三) 网络负面影响

目前大部分学生社区都将网络引入公寓, 这给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了便利, 但有些学生自制力较差, 整日沉迷于网络游戏。有些学生染上“网瘾”后, 混淆了现实生活和网游世界, 将网络游戏中的价值观、交往观、思维方式等带入到现实生活, 责任感大大降低。有些学生在公寓过起“虚拟网络生活”, 整日打“网络游戏”, 既影响到学习和休息, 也影响其他同学的正常睡眠, 渐渐地形成了整个公寓同学晚睡晚起的现象, 给班级、学院乃至学校带来严重的负面效果。有些学生因为吸收了不良的网络信息, 如色情网站、盗版影像, 导致道德素质降低, 陷入到一个比较混乱的空间。而网络的匿名性在方便学生交友的同时, 也强化了谎言、虚假等意识的产生。

(四) 不良文化侵入

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学生社区文化也受到整个社会文化大气候的影响, 这是一种必然。当今社会道德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交集, 对学生的道德观念、人生价值观、政治信仰等各方面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学生社区中, 面对无序杂乱的外来文化, 大学生们也在不断地选择、创造着自身文化, 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放纵欲望、善恶模糊、娱乐化等倾向。如不加以疏导和纠正, 极易导致学生社区文化的畸形发展, 引发大学生自律意识减弱、道德意识滑坡、责任感降低、急功近利、自私自利, 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1]

五、学生社区文化的探索

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不仅对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也直接关系到校园的安定稳定。要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 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 不断加强社区硬件设施, 管理服务队伍建设, 创新活动内容,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积极构建“导向正确、格调高雅、丰富活泼、特色鲜明”的大学生社区文化。

(一) 建立学生社区党团组织

为了引导学生党员干部直接面对学生、服务学生, 活跃学生社区文化;引导学生自觉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应将学生党团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植根于学生公寓。通过建立、健全学生社区党团组织, 来填补学生社区思想教育工作的空白。如:在党员人数较多的公寓楼按照专业、年级、班级或楼层设立党小组, 作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党员宿舍实行挂牌制度, 力争做到一个党员一面旗帜, 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3]

(二) 规范管理服务行为标准

为了强化学生社区积极向上的群体价值观, 制约社区个体的思想、行为, 使其生活在各种有益的规范当中, 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我校对学生社区实行标准化管理, 2006年4月24日引进并全面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当年11月8日顺利通过北京埃尔维认证中心评审, 取得认证证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规范了社区的管理与服务, 对管理、教育、服务过程中的奖惩、步骤、程序、标准等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使学生社区文化进一步走向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

(三) 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为了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 应该建立和完善学生自我教育管理队伍。1995年起, 我校就成立了学生自律保卫队, 让学生干部主动投入到学生社区的日常管理和服务中。他们来自学生群体, 更了解学生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更熟悉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热门话题, 提出来的各种建议和设想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也更容易让广大学生接受。多年来, 他们积极参与学生社区文化建设, 服务学生, 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在学生和学校之间充分地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四) 开拓社区文化活动品牌

为了丰富广大学生的业余生活, 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 应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心态投入到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中。我校以学生公寓为单位, 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通过定期举办内容丰富的学生社区文化艺术节, 包括篮球赛、棋类大比拼、舍标设计、手工绣、十佳歌手赛、社区形象大使比赛、书画摄影、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 开拓了社区文化活动品牌, 真正达到社区文化育人的目的,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使学生社区文化艺术节成为深受广大社区学生喜欢的节日。

学生社区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折射, 是高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因此, 高校必须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在高校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通过开展文明、高品位、有特色的学生社区文化活动来全方位展示新时期大学生的风采, 将学生社区文化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文明、安全、优雅、满意的社区环境。

摘要:就新时期大学生社区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探讨加强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所面临的问题, 并对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提出了几点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社区文化

参考文献

[1]陈继生, 卢亚君, 赵建平.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 (2) :44-47.

[2]李明明, 智广元, 符胜.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2 (4) :12-14.

上一篇:可行性探究下一篇:高职网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