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精选12篇)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 篇1
摘要:面对席卷而来的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利益复杂化, 部分高校教师逐渐迷失了方向, 人生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功利化、实用化等特征。这些被歪曲的价值观就会反映在他们的行为中, 造成了高校师德失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推进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 应通过不断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宣传和舆论工作的力度、健全高校师德建设运行机制、提高高校教师地位待遇等方面的努力, 推进高校师德建设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师德建设,师德意识,师德失范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高校教师通过文化的传播保持着人类文明的延续, 通过知识的传承培养着人的劳动能力, 通过科学研究推动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通过教学活动指导着学生的身心发展, 通过自身敦品励学的品行促进着学生的道德进步。因此, 教师是人类崇高的职业, 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以说, 在一定程度上,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教育成败, 系于教师。而教师优劣, 系于师德。
一、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推进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势在必行, 这对于转变社会风气, 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高校广大教师的道德水平, 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与青年学生的引路人。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示范性、创造性的劳动,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观、品德作风等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青年学生的德育状况及其健康成长, 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中国的未来发展,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归根结底靠人才, 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1]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 从落实科学发展观, 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 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紧迫性。
(二)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加强师德建设, 能够提高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 塑造高校的教师形象, 提高高校的社会声望, 增强凝聚力, 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高校的教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 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高校的竞争力, 拓展生存发展空间, 增强发展后劲, 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 促进高校良性可持续发展。
(三)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迫切需要
教师的劳动异于一般性职业劳动, 其劳动对象是发展中的人。教师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高尚的师德乃是教育活动的灵魂。因此, 加强师德素质, 努力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就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当下市场经济条件和开放环境中, 学校教育和师德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 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全面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 师德建设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在新的历史时期, 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2]
(四) 加强师德建设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教风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学风, 教风与学风都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高校教师若以高尚的师德、高深的学问、精湛的现代教学技法等良好的教风, 去影响与引领广大青年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学风, 必然会形成教与学相得益彰的局面,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使学生不断增长知识才干, 增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的聪明才智。因此, 以师德建设为突破口, 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以师德促进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感的增强, 以良好的教风, 促进学生良好的学风的形成, 从而激发学生为奉献祖国、服务人民而发奋学习。
二、目前高校师德现状分析
(一) 高校师德的现状
从总体上来讲, 高校教师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是, 面对席卷而来的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利益复杂化, 部分教师逐渐迷失了对理想与事业执著追求的方向, 人生价值取向开始发生了倾斜, 呈现出多元化、功利化、实用化等特征。价值观决定着人的思想观念, 进而决定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如果他们的价值观歪曲了, 这些被歪曲的价值观就会反映在他们的行为中, 造成了高校师德失范, 使得高校师德文化中出现了浊流。高校师德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 理想信念的弱化。
理想是一个人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有的教师信奉“理想理想, 有利就想, 前途前途, 有钱就图”, 把金钱利益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 在物质诱惑面前失去了信念。在观察分析问题时, 更多采用生产力标准, 而不是意识形态标准;更多地采用具体利益标准, 而不是抽象的政治标准;更多地采用市场经济标准, 而不是传统道德标准。
2. 敬业精神的缺失。
所谓敬业, 即是“专心致志, 以事其业”。然而, 面对充满利益诱惑的社会, 部分教师在追求人生价值的过程中过于注重眼前实惠和个人利益, 过于关心与个人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他们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仅仅当做一种谋生手段, 未把它看做是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师道尊严就悄无声息地淹没于功利的思量与追逐之中。
3. 师表意识的淡薄。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表率,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但是社会结构的转型使教师越来越关注自身今后的生存状态, 这在一定程度上, 阻碍他们对更高价值目标的追求。教师的价值观、人生观出了偏差, 过于追求功利与实惠, 轻自我价值实现。
4. 学术研究的功利。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教师的职责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 知识的产出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在“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思路和“科研先导”的口号影响下, 今天的高等学校大多以科研成果论英雄了。在科研成果决定一切的指挥棒下, 校园开始躁动不安, 教师们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搞科研上, 学术也更加功利化。
(二) 师德失范的成因
1. 高校教师生存环境的恶化
在市场化的背景下, 高校教师正承受着工作压力、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 生存状况日趋恶化。
(1) 工作压力。随着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大众化改革, 近年我国高校持续迅猛的扩招, 一方面, 在校学生数量持续增加, 另一方面, 教师增长缓慢, 师生比例严重失调, 师资力量日显单薄。这势必造成高校教师工作量和学生管理难度成倍增加。高校教师承担学校严格规定的周课时工作量规定外, 还面临着沉重的科研压力。
(2) 经济压力。近年来, 高校教师工资收入连年增长, 但工作繁重, 付出多、压力大, 而教师收入偏低的现实仍未扭转, 高校教师依然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一方面, 大部分教师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 希望以更好的姿态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 另一方面, 又觉得自己工作负担重, 强度大、收入低, 付出与收益不成正比。这种局面, 不仅使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而且还导致大量高素质人才外流。
(3) 心理压力。近年来, 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 市场理念侵入高等教育各种领域, 这必然引起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 产生高校教师社会角色冲突, 面临巨大心理压力。中国高校教师以往在人们心中一直是社会精英, 具有极高的社会声誉。但是在高等教育实行市场化改革这个势不可挡的进程中, 高校教师一方面被经济管理法则还原为“打工者”;另一方面被市场法则还原为知识交易的“卖方”。传统“师道尊严”的根基正在被一点点掏空。有人指出, 学生作为服务的购买者, 心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顾客就是上帝”的心态产生出一种超然的优越的唯我独尊心理, 这对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颠覆, 势必对高校教师精神产生剧烈撞击。
(4) 压力大, 高校教师生存状况堪忧。教师的称谓承载着太多家庭、民族和社会的期待, 加之现实的状况, 高校教师不堪重负, 长期超负荷工作, 过度透支体力, 健康状况恶化, 平均寿命下降。近几年来, 高校教师中屡屡出现“生命透支”和“英年早逝”的现象, 应引起我们的反思与警醒。竞争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 由竞争所产生的压力能增进效率、创造价值, 但持续的过度压力后果却是超过可承受度而崩溃。
2. 对师德建设重视不够
高校教师一致认同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中心工作, 至于师德修养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正因如此, 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 只要学历符合要求、学生评价高、科研成果多, 就理所当然的被认为是优秀教师。在职称评审中, 一般也只注重其科研、学历, 很少把个人的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方面的内容列入考核范畴。这在无形中助长了教师重业务科研、轻师德修养的倾向。长期以来, 我国存在对师德概念的曲解, 我国的师德教育工作经常将其视为政治教育, 师德的“德”字常被视为教师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点。因而, 加强师德的主要举措仅是参加政治学习和社会政治活动, 而不是对师德观念、师德情感、师德理想、师德态度、师德行为等一系列的师德规范建设工作的培养。同时, 在师德教育的方法上, 大多数也是以开会和学习有关文件的形式来代替师德教育, 从而形成了事实上的形式主义, 这就使很多教师对师德教育难以产生好感, 也不可能重视。正是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师德失范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3. 教育评价制度不健全
当前, 我国高校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 有利于教师教学思路的拓展, 但也给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评价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由于没有一个统一、全面的衡量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 在评价一个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具体操作中常常出现不规范、不科学、不公平的现象, 甚至教学努力的人得不到奖励, 投机取巧的人反而得到肯定。而且, 由于教育教学难以量化标准, 师德的衡量更是无从着手, 而科研易于量化, 因此, 科研指标成为教育评价制度的主体, 科研指标就成为指挥高校运转的一支神奇魔棒。为达到科研指标所规定的数值, 各高校对科学研究给予名目繁多、“令人心动”的倾斜政策。在这种一线搞教学默默无闻、抓课题搞科研名利双收的情势下, 势必师道式微。
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 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
紧密结合教师思想变化和教书育人的工作实际, 帮助广大教师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教育观。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 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观, 增强使命感、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二是加强师德规范的学习教育, 努力把师德规范的要求融入到教师岗位职责中去, 使之成为教师理论认知与工作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三是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教育教师实践党的教育方针, 敬业爱生, 为人师表, 严谨笃学, 淡泊名利, 恪守学术道德, 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 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把师德教育纳入到教师的职务培训中去。
(二) 提高高校教师地位待遇
“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 关心教师身心健康, 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3]道德作为一种思想上层建筑, 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教师的道德状况也是他们物质基础的一种反映。目前教师的地位待遇较之以前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横向比较还是较低的, 所以必须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保障。唯有如此, 才能解决高校教师的后顾之忧, 改善生存环境, 使广大高校教师安心于教育教学, 致力于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高。
(三) 健全高校师德建设运行机制
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要不断推进师德建设的制度化、系统化与常态化。
1. 确立师德建设的领导机制。
建立师德建设的领导机构, 负责关于师德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 推动师德建设有条不紊的发展。唯有建立起具有较高的师德素养又能够率先垂范的师德领导核心, 才会为师德建设确立笔直标竿, 提供不竭动力。确立师德建设领导机制是健全师德建设制度基础。
2. 健全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
实践证明, 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机制非常必要。要尽量避免因激励不当造成的不公平感而导致师德激励机制失效的现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 “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 (聘用) 和评价的首要内容。”为此, 要设立和完善各种师德建设的奖励制度, 并且和岗位聘任、职称评聘相挂钩, 坚决执行职务晋升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
3. 强化师德建设的法律约束机制。
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师德失范现象并不是个别现象, 但这一领域的立法滞后, 以至不论师德失范行为严重与否, 我们都只能予以道德谴责。可是道德谴责永远代替不了法律约束, 所以, 我们应加快立法, 用法律来规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失范行为。
4. 完善师德建设的监督机制。
一是充分发挥自我监督的作用。实践证明, 仅靠法律的约束、制度的规定, 无法达到师德建设的最终目的, 需要教师自己将师德内化成自己的信念并外化为自觉行为, 这才是师德建设的理想境界。二是引入社会监督。开拓外部监督渠道, 增强社会主体对师德的社会制约力。三是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利用各种媒体表扬和宣传师德先进个人和单位, 揭露和抨击师德失范行为, 利用强大的社会舆论来规约教师行为。
(四) 加大高校师德建设的宣传和舆论工作的力度
1. 组织全校教师开展师德建设大讨论, 形成师德建设的共识。
集中组织教师开展师德建设讨论, 并广泛征求教师对师德规范内容的要求及如何加强师德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2. 充分发挥校内宣传媒体的作用, 营造浓厚的师德建设舆论氛围。
可利用学校网站与橱窗制作师德建设专题片与专栏, 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研讨会与教师和学生参加“师德建设”大讨论等形式, 以各种方式大力宣传新时期师德建设的要求, 营造师德建设的舆论氛围, 增强师德建设的实效性。
3. 发挥师德典型的榜样和示范作用, 形成优良师德风范。
可以通过在教师中开展“师德楷模”、“育人先进个人”等先进典型评选工作, 评选出师德楷模、育人优秀教师、育人优秀干部、育人先进工作者, 进一步弘扬正气, 激励先进, 鞭策后进。也可以通过召开教书育人交流会、师德楷模报告会等活动, 大张旗鼓地宣传优秀教师的事迹, 用先进典型鼓舞和激励教师, 达到加强师德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 (教师[2005]1号) .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 篇2
延边大学 梁兆成 初玉刚
内容提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校的发展,高校教职工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民主愿望越来越强,信息需求越来越大。工会作为党的桥梁和纽带,搞好教职工关系协调成为当前和今后工作的主要任务,强化高校工会协调能力建设是当务之急。要提高工会对教职工关系协调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工会干部素质培养,提高工会的协调能力和水平,通过利益协调、态度协调和行为协调,促进高校和谐环境建设,发挥好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推进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高校工会、教职工关系协调、能力建设
随着高校教学、人事和分配等制度改革的深入开展,涉及国家、学校、教职工三者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和调整,围绕利益关系的种种矛盾更加复杂,迫切需要平衡利益、疏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协调关系。高校工会组织及工会干部只有掌握了协调艺术,才能有针对性地、及时有效地协调各种关系,进一步提高教职工的素质和工作积极性,促进校风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推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一、高校工会协调的内涵与意义
高校工会协调,是指工会作为第三方或中间者的身份介入,解决教职工关系问题。高校工会的协调工作,包括校工会与各分工会之间,工会与领导之间,工会与部门之间,工会与教职工之间的协调。高校工会通过协调,使高校教职工具有极强的凝聚力,谋得高校的长远发展。
1、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实现高校的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任何高校都固有其特定的目标而存在。然而,目标是相对过程而言的,高校完成目标的过程就是高校的运行,高校只有通过运行才能实现其特定的目标。比如,只有通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过程,才能使高校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等。而高校的运行,又是在一定的现实环境中进行的,在校内必然要涉及领导、有关部门、教职工并发生各类关系。这些关系的环境和谐与否,至关重要,它作为一种无形的客观存在,不仅成为高校运行的制约力量,而且为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契机。如果领导、教职工之间的关系配合得不适当、不协调,高校的运行就不能顺利进行或不能进行。只有形成和谐、协调的校园环境,高校才能获得教职工的支持与合作,才能为高校的顺利运行提供良好的现实条件,进而促进和保证高校目标的如期实现。
2、做好工会的协调工作,是强化校风建设,建立和谐校园环境的根本保证
没有搞好高校协调的各种切实努力,和谐的校园环境就不可能建立和形成。只有通过协调,才能使高校领导与教职工保持密切的联系。相互作用,偶合协同,才能使高校领导与教职工增进彼此的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合作,才能防范可能的冲突,相互理解,互补互利。
高校工会要搞好教职工关系的协调,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调好教职工关系特别是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是工会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教职工关系的和谐,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校教职工潜能的充分发挥,是高校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只有搞好高校教职工关系的协调,才能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激发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才能有利于使领导、有关部门、教职工之间消除内耗,增进团结和增强高校的凝聚力,从而同心同德、步调一致,促进高校的发展。
3、做好工会的协调工作,是提高工会地位的有效途径
工会是群众组织,应自觉承担起协调教职工关系的责任,发挥沟通领导与教职工关系的作用,也只有工会能够发挥这种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工会不懈努力的协调工作,让广大教职工深切感到工会的努力是为自己维护权益,使广大教职工有话到工会说,有事找工会办,不断提高工会在教职工心中的地位。更要让领导体验到通过工会的努力协调,不断的调动广大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校的决策和事宜主动要求工会参与,实现工会桥梁与纽带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高校工会协调工作存在的问题
1、教代会和教代会提案信息不畅 协调机制不畅
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为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提供了制度保障,这种制度也是我国高校教职工民主管理的政治优势。但目前教代会普遍存在的协调机制不健全,教代会提案在解决教职工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上力度不足,提案代表与提案答复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教代会闭会期间相关的管理、监督职能难以实现等问题。
2、工会干部素质导致组织协调的难度增加
随着社会法制化进程的加快,依法治会、依法维权将是工会工作的主要方式,承担起新时期工会工作的重任,要求工会干部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努力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劳动法律专家、集体谈判专家、职工维权专家。然而,高校工会干部多为“半路出家”,自身素质还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或者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些工会干部转变观念行动迟缓,转变观念的紧迫感和主动性不强;二是一些工会干部创新动力不足,习惯于对上负责,接受教职工监督的自觉性不够高。三是一些工会干部提高素质的压力不大,封闭的体内循环使他们借鉴、学习其它行业经验较少。这些问题如不认真加以解决,就无法适应新的形势。
3、与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教职工的协调存在问题
工会作为教职工群众组织,在维护学校大局的同时要维护教职工的合法利益。由于高校工会是在同级党政领导下开展工作的,使得工会干部在为教职工争取利益的同时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处境,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时也只能从情感方面争取,而教职工首先看的是工会为教职工说话和办事的力度,这难免会影响到协调沟通的效果。
三、加强高校工会协调能力建设的对策
搞好教职工关系协调,首先要提高工会对教职工协调必要性的认识。高校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保证自身的正常运转,实际上时时处处都在进行各种关系协调的工作。某一关系不协调,这会出现矛盾,就会影响正常工作。只有充分认识教职工关系协调的必要性,才能增强工会组织开展教职工关系协调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工会教职工关系协调工作的水平。同时,搞好教职工关系协调,还必须提高工会组织对教职工关系协调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和谐的教职工关系环境是实现高校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并充分认识和谐的教职工关系环境只能靠搞好教职工关系协调的切实努力来营造。这是工会组织搞好教职工关系协调的首要前提。
要善于通过传播沟通,使工会组织与教职工交流信息,增进了解,听取意见,反映呼声,推动合作,密切关系。只有建立起纵向和横向的通畅的信息传播沟通,才能达到思想上的理解,认识上的共识,情感上的交融,行动上的协调,才能使各种隔阂与误解得以消除。由此,教职工就会被吸引到同心协力实现高校目标的轨道上来。
1、进一步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建设,提高教职工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教代会只有自身具备了健全的运行机制,才能避免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随意性,真正正确、有效地行使职权,才能提高教职工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达到协调关系、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方面要积极、辩证地处理好行政管理和民主管理的关系。我们既要认真维护行政领导的正确权威,使之真正成为强而有力的决策指挥中心;又要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切实将“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职工办学”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又要加强高校工会建设,积极发挥作为教代会工作机构的作用,突出工会在学校重大问题决策中的作用,高校工会的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教职工的生活福利问题,更重要的是组织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成为教职工参政议政、实行民主权利的重要机构。
2、坚持校内外培训制度,提升工会干部职业素质
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工会干部脱产或半脱产进修学习;对专职工会干部应结合他们工作特点进行定期培训;要注意通过交流、校外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丰富工会干部阅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经常组织他们外出考察学习,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学校对于以上活动要给予政策、时间以及资金 2 上的支持。
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提升工会干部科学文化素质。要想顺利圆满地做好工会各项工作,就必须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工会干部队伍,这就需要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机制,使每个工会干部都养成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习惯,工会组织应形成组织学习、学以致用的良好机制。让每位工会干部都能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学习懂得一定的文学艺术知识,熟练掌握工会工作的基础知识,从而提高工作中的协调能力。
3、主动做好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和教职工间的协调工作 ⑴ 认清各自的利益需求
工会组织应认清学校和教职工的各种需求。只有能较好地满足教职工的各种需求,才能使教职工产生归属感、安全感,并形成向心力、凝聚力。这是高校工会做好教职工关系协调工作的出发点。
⑵ 要把握相互利益的结合点
学校与教职工各有自己的利益需求,己方的需求正是彼方的供给,双方就可以互为利益供需并形成利益的结合点,把握这种相互利益的结合点,学校与教职工才能结成利益的互补关系,推动教职工的进步和学校的发展。
⑶ 调整利益目标,促进互助合作
有了利益的结合点和互补关系,并不一定就能实现良好的合作,把互补的可能变为互助的现实,就需要调整好学校与教职工的利益目标。利益目标是利益的具体化,利益目标能为双方产生持久利益并共同接受,互助合作才能实现。
通过各级工会主动的协调工作,使教职工行动起来,使已经建立互助关系的领导与教职工的合作行为更加密切和巩固,使已经出现的矛盾和冲突等不协调的行为得以转化,从而最终完成教职工关系协调的工作和最终达到教职工关系协调的状态。在各项活动中,多发倡议书,经常性地宣传报道先进事迹,树立模范典型,积极落实教代会决议,保障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上下协调沟通。同时,也要注意由于行为过程引发的新的利益矛盾和态度变化,以便在行为协调中继续进行利益和态度协调,并最终达到行为协调的目的。
总之,高校工会应主动承担起教职工关系的协调工作,做到在位不缺位,到位不越位,疏导不点火,参与不干预,支持不拆台,帮忙不添乱,加强工会干部素质培养,提高工会的协调能力和水平,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1]申静涛.充分发挥工会协调职能大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5):174-175.[2]马丙丽.德国工会协调劳动关系机制借鉴及启示.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9(24): 25-29.[3]朱向梅.发挥工会协调监督作用.工友,2008(7):21-22.[4]谢云章、吴泉生.坚持教代会制度,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0-101.作者简介:
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研究 篇3
[关键词] 高校;教师; 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8-0058-02
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以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更是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高校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和引路人,对文化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师德建设由此也提上日程。
一 新时期高校师德的内涵
高校师德建设关系着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方向,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主要载体,是检验高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2007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赋予了师德与师德建设新的时代内涵:“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广大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高校是特殊的文化生态圈,以“教书育人”为主要活动,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通过开发智力,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使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信念和理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广大教师是大学生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引路人。教师通过发挥自身的才智实现职业理想和个人追求,而师德是教师充分发挥才智的保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也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专业。”故此,师德包括:严谨治学,高尚的敬业精神,从严治学,热爱学生,甘于奉献,具备崇高的师品,渊博的知识储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富有吸引力的人格魅力。简言之即以德为先,德才兼备,是高校教师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和才能的综合素质的体现。
二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制约因素
由于西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加之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新时期高校建设重心的转移,高校师德建设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如下。
1 价值多元化的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以积极主动的优美姿态加入到世界这个大竞技场中,在世界民族之林中闪闪发光。近几年的迅猛发展充分证实了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开放的格局为价值多元化的形成提供了时代大环境,主流文化导向功能减弱,价值取向趋同化,道德评价标准弱化。享乐主义、狭隘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强调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充斥着国人的精神领域。
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一方面开拓了国人的眼界和丰富了国人的精神,另一方面却使国人的价值取向迷失了方向,从而导致社会道德失范,道德问题严峻。高校作为人才聚集地和思想引擎,以其辐射的作用培育和引导全社会不同群体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典型的示范和标杆作用。教师作为拥有最具体、最生动、最具深远影响力的影响者,其受到首先是一个人且更是一个社会人特性的局限,教师也会成为价值观冲击后的受体,师德也会不同程度的受到直接的消极影响。
2 师德建设工作机制的薄弱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指出要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不断向系统性、有序性、能动性的师德建设方向迈进,建立健全并完善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有效推动社会民风、大学校风、师生学风的发展。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包括了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师德建设的学习培训机制、师德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师德建设的考评监督机制。而师德建设工作机制的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准入把关不够严格,存在走后门;学习培训机制形式化;激励约束机制不协调,约束多余激励;考评监督标准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等等。
3 “德”与“才”标准失衡
“德”是广大教师从事教育职业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等因素的总合;“才”则是指专业素养。“德”不能脱离“才”的支撑,“才”不能背弃“德”的方向。师德建设应当“以德为先,德才兼备”,而不能一味地追求专业知识的深度,而忽视教师道德和伦理素养。由于广大人才学历呈历年上升趋势,部分高校引进教师过程中更加强调学历,对德的考评标准却流于形式。另外,在日常考核中,对“德”的评价标准无法实际地操作。这些情形都导致“德”与“才”标准失衡成为高校师德建设的一大障碍。
三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着力点
1 发挥高校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高校党组织和党员应当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高校师德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工作中和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党组织通过选拔、培养、发展和吸收先进个人成为其成员来实现党的教育、管理、服务目的,在师德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是高校师德建设的排头兵。先进的党员教师更是联系上级党组织和群众教师的纽带和桥梁,应当充分发挥出其先锋模范作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高校师德建设工程中添砖加瓦。
2 强化高校教师教育、服务、管理观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教师的天职。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視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故此高校的教师应当具有寓教于乐、寓教于行,寓教于思的教育观念。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项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人类的伟大事业,师德建设更是教师道德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我国教育事业不可动摇的重要精神内涵。教师的工作不是简单的传递和灌输知识的育人行为,也是一种管理行为,通过对学生的管理,使学生产生对规则的遵守和法律的敬畏。总之,强化高校教师的教育、服务和管理观念,可以实现包括以“德”“才”为核心的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更是师德建设的应有之意。
3 完善师德建设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教师的考核,是对教师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的综合检查,是激励督促教师认真履职和不断提高的有效途径。完善的师德建设考核机制包括了督导评议、教师间互评、学生评议等,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要求。
师德建设激励制度,是师德建设的催化剂。学校中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先进教师个人应当成为师德建设中的重要资源,不仅要给予表彰和奖励,还要大力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在校园中要掀起学习先进事迹和先进个人之风,以此为契机,创建良好的学风和师风。另外,对严重违反师德的行为,给予严厉处罚,做到人人讲德重德。
师德建设保障机制是基础条件。完善的师德建设保障机制即从物质和精神层面满足教师的需求,关心和满足教师最根本、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师德建设提供稳固的物质和精神保障。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7-09-01.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王立慧.高校学风建设视阈下师德要义研究[J].教师发展,2013(7).
[4]汤光荣.高校师德建设的理论架构[J].皖西学院学报,2008(6).
[5]贾义宝.强化高校“求真务实”的师德观[J].新疆经济与文化,2013(2).
[6]李扬.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高校师德建设探讨[J].特别关注,2018(2).
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 篇4
目前高校师德建设任务重、要求高,而在新的形势下又出现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高教工作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1 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几年来,学校各级领导、组织对师德师风的建设比较重视,也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广大教师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道德情操高尚。从整体上看,现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师德师风的主流是好的。但我们也要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急速转型时期,部分教师忽视自我修养、理想信念淡化、政治观念模糊、功利观念增强、丧失了进取心、职业道德水准下降,既损害了自身形象也损害了高校形象,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敬业精神弱化,执教重心转移
少数教师对自己从事的神圣职业缺乏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放松或淡化了对坚信、正确崇高的职业理想追求,把从事高教职业仅仅看作是一种谋生手段,一份“混碗饭吃”的苦差事。工作懈怠,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更有甚者有些教师把本职工作看作是副业,想法设法到校外兼职,这种“人在校内,心在校外”的人才“潜流”,比起人才外流的负面影响更大。
1.2 课上不够认真,课下荒废学业
一部分高校教师缺乏科学求实的态度和严谨朴实的治学精神,很少潜心研究如何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有的教师不充分备课,上课之前把过去的教案或教材拿出来匆匆看一下,讲课时教学内容不连贯,概念模糊,甚至自相矛盾,有的教师上课不守时,迟到早退成为家常便饭,不能保证上课时间,教学效果差。在课下不潜心钻研教材和现代教学手段,不吸收先进的研究成果,而把精力和时间用在斗地主、搓麻将、玩电脑游戏与炒股上,使自己的教学内容苦燥乏味,落后于时代,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步伐。
1.3 不能为人师表,育人意识淡薄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在学校中给学生影响最大的是教师,对学生而言,教师是学生为人处事的直接参考系,他们的品德与行为是学生走向“成人”和“转型”的直接范本,具有潜移默代的影响力。教师要自觉为人师表,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用自己文明的举止去引领学生。但部分教师认为自己是“教书匠”,只教书就行,把育人看成是与自己无关的事,表现在课堂上夹着书本来,夹着书本去,对学生的意见置之不理,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管不问,放任自流;部分兼职班主任工作不到位,对学生的思想、生活、心理、未来发展方向、就业指导等漫不经心。
1.4 学术腐败现象屡有发生
学术腐败是指学者和学术界在学术活动中有意违背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而出现的不道德行为和欺骗行为。学术腐败的行为主体是学者和学术界或学术共同体,腐败行为出现在学术活动中,侵害的是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其重要特征是作伪者的故意和欺骗性,即为了达到不正当的目的故意违背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采取种种欺骗行为。学术腐败近几年大有蔓延之势,从学部委员、著名大学的博导、大学教师到在校研究生都参与其中。主要表现在:第一,剽窃他人文章,“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成为很多教师的共识,有的学校甚至成为“抄袭大本营”、“复印大本营”。第二是买卖学术,即把学术作为商品看待,明码标价,自由买卖、钱术交易。其原因主要是:第一,目前的整个学术评价体系尚不健全、完善、科学,与教师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许多环节诸如职称、工资、待遇、奖励等,都采取简单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和形式主义的操作方法,助长了一些教师浮躁心态和造假风气的滋生,“千年磨一剑”的传统荡然无存;第二、处理不力,即对已经暴露出来的学术腐败问题处置不力,如对报纸公开揭露批评的确实有严重抄袭剽窃问题的人也安然无恙,教授照做,博导、所长、院长、副校长、校长照当,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学术腐败的滋生。
2 提高高校师德修养水平,切实加强师德建设的主要方法与途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要提高高校教师的师德修养水平、切实加强师德建设要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着手。
2.1 高校教师要提高师德修养与建设的自觉性
每位教师都应该懂得,教师是一项神圣的职业,我们要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建设的自觉性,以全面提高自身修养。
2.1.1 要加强理论学习
第一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胡锦涛关于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建设的学说;第二是要加强《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研究;第三是应当学习专业理论和其它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只有学习科学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还应当学习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认识世界、认识自然,才能做到真正的教书育人。
2.1.2 加强师德修养就应注重“慎独”古人云:“为人师者可无
慎耶?”首先,要注意把师德规范内化为教师的内心信念,化作内在的品质,并且以此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即使在独处和无人监督之时,也能按照师德规范行事。其次,要在“隐”和“微”处着手。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是我们锻炼自己师德品格的重要场所,是自我首先修养的“根据地”。“慎独”要从一点一滴的“微小”事情做起。优秀的师德品行,常常是从小事上开始培养起来的,教师要注意从细微小事上锻炼自己廉洁的师德,设起“人格防线”。要重视在无人监督时,自觉履行师德规范,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习惯。
2.1.3 虚心向他人学习,自觉与他人交流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献给学生。教师应自觉同他人交流,交流思想,交流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交流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2.1.4 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
师德修养实际上就是师德认识的提高、师德情感的陶冶、师德意志的磨练、师德信念的建构,既要把崇高的师德理想作为个人修养的目标,又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从现实具体问题入手,刻苦磨练,坚持不懈,日积月累,才能取得成效。
2.2 利用“双因素理论”调动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2.1 重视保健因素,创造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与条件
双因素理论认为,当保健因素缺乏时,将会引起人们的“不满意”,因此,在对高校教师的管理激励中,首先应注重保健因素。
2.2.1. 1 创设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满足教师的舒适感与实惠感
有调查显示,物质方面的需要在高校教师诸多层次的需要中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但也是备受关注的因素之一。事实上,人的全部需要都必须以相应的物质条件为基础,况且教师工作绩效的创造也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学校应考虑到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使教师感到学校真正能为自己消除后顾之忧,从而更加眷恋学校、爱岗敬业。
2.2.1. 2 优化校园人际关系环境,满足教师的归属感与温暖感
人际关系作为保健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组织成员团结一致,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使人们从心理上获得一种健康而积极的收益,达到“双赢”状态。从目前的情况看,要改善和优化校园人际环境,应注意以下几点: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制度;加强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融洽上下级关系;加强教师间的交往,增进友谊。
2.2.2 在保健因素的基础上,采用激励因素促进教师的成长
双因素理论”认为,当保健因素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增加也很难使员工有“满意”的感觉,因此,应在保健因素的基础上,注重与工作有关的激励因素,调动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2.2. 1 使教师明确认识工作的社会价值,激发教师的社会贡
献感、责任感“人才为政事之本,学校尤为人才之本。”在学校中,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通过培养人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进步进而推动社会发展。尤其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更赋予高校教师培养高级人才的历史使命。高校的育人工作,体现了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地方建设的重要意义。
2.2.2. 2 赋予丰富性、挑战性的工作,激发教师的潜能和创造性,满足教师的成就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外延规模急剧扩大,内涵发展不断加深,多层次学生相聚一校,新专业、新课程激增,教学任务加剧,因而教学工作就更加艰巨,更富有挑战性。在高校中,教师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在其自身的成长发展中,学校应创造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环境,通过多种途径改善教学和科研的条件和设备,给付具有丰富性、挑战性的工作,激发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热情,发挥其创造性。
2.2.2. 3 帮助教师设立科学的目标,满足教师在事业上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
有效的目标,既是满足教师精神需要上的牵引力,又是学校管理的推动力。每位教师都想把工作做好,成为胜任的或者优秀的教师,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及同行的称赞,此时,学校必须结合学校的发展方向、教师的个性特征及学科特点,指出具体的努力方向,使每一位教师在事业追求上有明确的方向目标,并在为这一目标的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3 建立科学的现代的“以教师为本,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3.1 确立“以教师为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理念
要开展科学的教师评价,树立“以教师为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新理念。评价者首先应是合作者、倾听者和对话者,教师在评价中是平等的参与者,更是评价的主体。评价中应树立正确的理念,把教师评价从传统的单纯的管理监督手段转变为促进教师个人全面发展的手段;从简单的鉴定、选拔功能提升为集激励、引导和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功能。通过评价活动对教师的全面发展予以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引导教师自我规划、自我反思,不断调控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提升专业素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3.2 遵循科学的教师评价原则
评价原则是进行教师评价所必须依靠的法则和要求,是评价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教师评价只有在正确的原则指导下,才能克服主观随意性,顺利完成评价的目标,使评价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依据以教师为本、公平公开、科学民主的要求,在高校教师评价的具体实践操作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发展性原则。在评价过程中要用发展的观点去评价教师,为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2)全面性原则。评价中要努力使所有的教师都积极参与;评价指标应涉及教师工作的各个方面,收集评价信息要丰富。教师评价应该以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以激励教师不断超越自我为本质,以主体多元、目标多元、标准多元、方式多样为标志。在评价过程中,强调对教师人格的尊重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在评价方向上,主张面向评价对象的未来,着力于促进评价对象的未来发展;在评价主体上,特别强调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重视评价对象的自我反思、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完善;在评价标准上,更加重视个性和差异性。总之,多元化教师评价制度能有效地改革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发挥搭建一个宽阔的舞台,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为教师走研究型、专家型之路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政策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
3.3 发挥评价结果的积极作用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评价结果的反馈能对教师起积极的调控作用,使他们能根据评价结果不断进行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评价结果的应用必须认真严谨,减少结果的主观性。要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评价结论和评价对象的个性特点,进行充分地沟通、交流并促进教师积极参与。高校教师评价结果的处理和应用,应把如何弘扬教师的个性、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的主要目的,使教师看到自己发展的可能性并不断追求进步。
4 构建严格有效的约束机制
4.1 根据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由教育部制定、颁布教师职业道德
的“禁令”,制定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规章制度,制定具体明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文明用语、非文明忌语的规定》等规章制度,各校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定出符合自己学校实际的实施细则,使师德修养和师德建设有章可循,并用制度规范教师的行为。另外,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在差错事故认定方面,采取民主献策方式,均衡教学、行政工作有差错事故衡量标准;公开差错事故认定制度、程序、影响等;及时确定和通报差错事故。
要细化公开奖惩、评优、升职条件,并与师德师风紧密联系。实行教考分离,让教务科、学生科、教研室等在各方面加强管理,优化教风、学风。另外,建立一种公平、公开、有序的竞争机制。在这种竞争机制下开展比学识、比能力、比智慧、比精神境界的竞争。要把师德师风情况的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奖、晋职、晋级工作量津贴、聘用等紧密挂钩,对师德师风不合格者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对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成绩显著者要予以表彰奖励,做到奖惩分明,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4.2 加大对学术腐败的惩治力度
第一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建立学术道德委员会和科研真实性稽查机构,接受公众举报,进行必要的验证和鉴别,查处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并与舆论联手对学术腐败进行揭露和曝光。第二,要建立学术评价公示制、公开答辩制、匿名评审制、评审责任制和追究制等,建立评审专家库和随机遴选制;必要时还要利用网络技术吸收国外专家参加评审,使评审国际化。第三,当前打击学术腐败尤其要出重拳、用重典、让肇事者付出沉重代价,使其在学术界无立足之地,并追究相关人员及其领导的连带责任,确立法治的威慑力量,使想搞学术腐败者不敢轻举妄动,再也不能让类似王同亿抄袭侵权沉寂四年之后再度欺诈得手的事件重演。
摘要:高等学校、高等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高校教师是高等学校对学生进行高等教育的主体,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关系着师资队伍建设的大局、人才培养的质量、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 篇5
【摘要】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是党和国家宏伟事业的后备力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行业的生力军。随着我国人事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机关部门、事业单位等成了许多高校毕业生,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干部就业的首选择单位。在目前大学生就业面临困难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就业,这篇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选拔;培养
高校学生干部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仅是学生工作的得力助手,联系师生的桥梁与纽带,还是国家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的主要依靠力量。这个群体在毕业择业时,特别青睐国家机关部门、事业单位等这些“体制内”的单位,他们会积极参加各个地方的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村官考试和各种国家事业单位考试,都希望能通过自己在大学期间担任高校学生干部积累的经验和练就的本领,获得就业的机会。但是,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大学生人数日渐增多,高校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辅导员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辅导员疲于应付各种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疏于对新期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在学生干部的使用上,过多地强调学生工作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更多时候只关心了学生干部的工作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还一味地抱怨现在的大学生干部组织管理、沟通协调能力较差,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作为学生干部应有的助手和参谋作用、纽带和桥梁作用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然而作为教育者,不能把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只停留在选拔和使用上,选拔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固然重要,但如果仅把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停留在选拔上,学生干部队伍永远也不会成为辅导员一支来之则战、战之则胜的学生工作队伍,直到参加“公招”考试时,这些学生干部也不会有太多的优势,即使走到工作岗位也会出现走出校门就与社会脱节等实际问题。
从更有利于学生干部的能力培养、锻炼、塑造,并进而推动学生的成长、成才来说,我们需要重新梳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而将培养、锻炼、塑造学生的目的贯彻进去,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才可以达到既使学生干部得到锻炼与提高,又能充分发挥老师与同学间桥梁、纽带和助手的作用的目标,还能确保学生干部在就业竞聘和相关考试中脱颖而出。
一、如何选拔学生干部
学生干部的选拔对于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极其关键。要想选出优秀的学生干部,前提就是要创造一个有利于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有利于优秀学生发挥影响力的环境,为他们提供宽广的锻炼平台。只有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才能产生出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干部。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选拔学生干部的标准,也就是要选拔什么样的人才;第二是选拔学生干部的程序,也就是要用什么方式来选学生干部。
在干部选拔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其中的“德才兼备”便是干部选拔的第一方面要坚持的原则,而“任人唯贤”则是干部选拔的第二方面要坚持的原则,选拔程序可以有多种选择,但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尤为重要。一定要坚持科学选拔人才的标准,建立一套完整的选拔制度,要树立“ 用人要看主流,看本质,看发展”的观念,要敢于打破常规,破除传统的人才选拔
制度,要以其思想、品质、知识、能力的综合表现为前提。可以根据工作岗位性质的需要、根据你所学生干部的素质和能力需要,参照国家公务员等“公招”考试的形式,设计符合客观实际的题型和内容,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所需的学生干部队伍。这样既客观,符合实际情况,又能提前“练枪”,让学生干部有公招考试的经历。
近年来,长江师范学院学生联合会就将国家公务员这种“公招”考试的选拔方式,应用到学生干部队伍的选拔上,建立起了一套完善了学生干部选拔制度,取得明显效果。
从对象上看,全校在籍学生均可报名应聘。从招聘岗位上看,包括了学生联合会所有副部以上岗位。从程序上看,有笔试、无领导小组测试和面试。在笔试环节中,从题型的设计上看,有填空、选择、论述和写作;从内容上看,有学校基本情况、行政能力测试题、学生管理规定、活动策划、公务员知识写作和新闻写作。在无领导小组测试环节中,聘请长期从事学生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和应用心理学的老师共同参与,从专业的角度,全方位考核,以选拔合适的学生干部队伍。在面试环节中,除国家公务员“公招”面试中的应变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考核外,还增加了气质形象展示,以期选拔到理想的主要学生干部。从考核方式上看,将参与学生几轮的成绩分别相加,按总成绩排名,择优录取,每个环节及时公布成绩,确保选拔公开、透明,增加公开选拔的公信度。
1、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
1·1 坚持思想政治素质首要原则
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我们选拔学生干部的第一标准。作为一名高校学生干部必须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水平,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遵守国家法律,遵守校纪校规,能与党中央、校党委保持高度的一致,作风正派,关心集体,有服务同学的奉献精神并自觉维护大学生文明形象,顾全大局,以身作则,思想 素质好,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学校,在广大学生中能起到模范表率作用。
1·2较强的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前面已经说到,学生干部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因此,学生干部应该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还要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在工作中还要有创新精神,不能太过于循规蹈矩,死板硬套地重复工作。另外,学生干部的本职是学生,学生的职责就是学习,所以学生干部在学习方面一定不能掉队,不要求每个学生干部的成绩都是名列班级前茅,但必须是学有余力才能更好的为同学们服务。最后,学生干部一般还要求在群众中有较高的认可度。
1·3面向全校 公平竞争择优录用
选拔学生干部时,一定要面向全校,不要仅限于学生会成员中选拔。同时在选拔的每一阶段,都必须始终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从现阶段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选拔程序来看,完全的民主选拔听起来很美,但未必就是最合适的选拔程序。因为首先要达到彻底的民主就肯定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学生干部选拔一般每年都要进行,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现阶段政工人员工作事务繁杂,因而完全的民主选拔是不适合学生干部选拔的;二则是现阶段在一些基层组织中展开的民主选拔程序还不是很完善,很容易被操纵。三则是不少高校学生会都存在老干部推荐制或培养制,推荐或培养的人是否真的很优秀,这也不能保证。因此,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一定要给广大同学创设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对所有参加竞聘的同学一视同仁。同时要利用有效的选拔方式让优秀的同学脱颖而出,让他们顺利加入学生干部队伍中。
2、建立完善的选拔程序
学生干部的选拔应本着“公开、公正、择优”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聘的形式选拔,通过公开招聘的选拔形式能够吸引更多师生关心、支持学生工作,能够真正把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选拔到学生干部队伍中。
2·1 自荐
在准备进行学生干部选拔之前,要做好宣传工作,让全校同学都知道此事,还要让同学们清楚有哪些竞争岗位,以便同学们结合自身情况写好自荐书报名参加竞选。
2·2笔试
笔试是参加竞选同学需首先通过的。笔试主要考察应试者对学校的发展史、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校的基本情况,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行政能力测试、常见的公文写作以及对学生干部的理解等方面。并按照考试成绩的高低以所需职位人数的2/3 比例来选拔面试人员。
2·3竞选演讲和面试
通过笔试的同学进入竞选演讲和面试,其主要内容为自我介绍、上任后的工作目标和主要工作思路,其竞选演说在一定的时间完成。然后回答评委提出的问题,重点考察应聘者对竞聘职位职责的了解和所必备的基本素质、能力。其次考察竞聘者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仪态礼节等,这些也是同学们毕业后找工作所必需面临的,通过这种方式的选拔可以让他们尽早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根据他们的综合表现评分,确定入围人员。
2·4无领导小组讨论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当前企业选拔人才常考的方式。“无领导小组讨论” 是小组讨论的一种,通常把应聘者分为几个小组,各组在没有领导或主持者的情况下,在规定时间内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形成一致意见,或在特定情境下完成某
3。项任务,考官通过受测者在人际互动中的表现对每个人做出评价○用无领导小
组讨论来选拔学生干部意义十分重大。它不同于传统的面试,不仅考察了竞聘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很好地考察竞聘者的人际影响力,包括组织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及解决冲突的能力,还有团队精神、分析能力、应变能力等。这些正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所具备的素质。
二、如何培养学生干部
在前文我已经指出,如果我们只注重选拔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可能过多地强调了学生工作的桥梁与纽带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和学生干部的培养,让他们得不到真正的锻炼,那么可以说是我们教育者的失职。
1·1思想上提高认识提高思想认识是一切工作的前提,要始终把提高思想理论素质贯穿于学生干部培养的全过程,学生干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靠和得力助手,不断提高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他们在政治上积极进取,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挥其在政 治思想教育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作为学生干部,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具有辨别各种不良倾向和错误思潮的能力,此外还应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不计较个人得失。
1·2岗位相对稳定和动态调节学生干部的培养和使用需要一个过程,学生干部要熟悉和适应一个部门的工作往往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学生干部的使用在一定时期内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学生干部也不能“终生制”,并不是在一个部门任期越长越好,应定期进行调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一个部门呆得太久,熟悉了各个环节的工作,觉得很乏味;为了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可以定期对他们进行部门间的小部分调动。如此以来,既不影响学生工作,还可以让学生干部得到更大程度的锻炼。
1·3 培养学生干部的创新精神时代在发展,学生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变化,学生工作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也有了新的形式和载体,学生干部应该适应这种变化,做出富于时代性、开创性的工作。如果学生干部没有创新意识,行走在过去或原地踏步,学生工作就会失去朝气,失去活力,工作就难以开展。如何才能培养出学生干部的创新意识?笔者认为对学生干部既要放心,又要小心。也就是在工作中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放心地让他们去工作,为他们提供更多大显身手的机会,引导他们大胆探索,挖掘潜力,不拘泥形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所谓小心就是要留意他们在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或错误的地方,然后予以指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干部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新时期高校工会建设的思考 篇6
关键词 高校工会 和谐 维权
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高校工会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引导、发动和组织教职工正确认识、支持和参与高校的改革,充分发挥高校工会的职能作用,真正地承担当起依法维权的重任,是高校工会干部值得深思的课题。
一、高校工会工作的特点
高校工会是在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教职工群众组织的性质和桥梁纽带作用的工会组织,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直接影响其在学校的地位,而要做好工会工作,必须认清新时期高校工会工作的特点。
(一)正确了解工会工作的时代特点
一是法制性更强。依法治校、依法维权、旗帜鲜明地代表和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保护和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把这种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完成高校的各项任务上来。二是与以前的工会工作相比,现在工会工作涉及面更广、任务更重,主动性和创新性要求也更高。
(二)充分把握工会工作的行业特点
中国教育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职工自愿结合的最广泛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也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所属的建立较早、人数较多的产业工会。因此高校工会工作相应地有其自身的特点。高校工会要紧紧围绕培育人才和科研任务为中心来开展工作。
(三)理顺弄清高校工会的机构特点
高校工会一方面要处理好与本单位党政的关系。要自觉接受学校党委的领导,主动争取行政支持;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与上级教育工会等方面的关系。所不同的是,接受同级党委的领导有助于把上级工会的决议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与教职工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更好地投入学校的中心工作。
二、当前我国高校工会建设现状
(一)传统观念下的工会功能缺失
传统观念下的工会是在帮助领导管理教师,真正成了领导的“左膀右臂”,代表的更多的是领导的利益和意志,而教职工的利益却往往难以维护。高校工会实际上是在帮助国家教育和管理教师的行政机关发挥着作用。
(二)工会组织维权意识不强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工会工作在组织教职工学习党的路线、师德教育等活动上,强调的是教职工应该履行的义务,忽视了教职工的权利。目前许多工会多停留于通过“送温暖”活动以及各种福利补助的方式,在物质福利、问题活动等方面关心教职工,较少真正触及教职工最基本的劳动经济利益。工会的维权的主体地位不清晰,维权职责的权威性不高。
(三)工会工作实效性无法保证
当前,高校校长“一支笔审批制度”事实上使得工会在用人制度和学校开支上没有发言权,自然失去了为教职工争取利益的权力。我国高校实际状况是:工会未被赋予主体资格。在隶属关系上受同级党组织和上级工会双重领导。工会在这种微妙关系下使得在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不是站在教职工的一方,或者代表教职工维权的意识不强烈。
(四)工会队伍内部建设不够重视
一直以来,高校工会对学校重要工作的参与不够,对教工代表大会做出的决议、决定、审议意见及代表提案的办理落实不够,简言之,民主监督不够。不少高校的工会干部存在着数量不足的现象,工会干部后继乏人。已有的工会干部对工会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不热爱、不安心工会工作,缺乏做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和能力,开拓进取精神和钻研业务的积极性不高。
三、新时期高校工会工作建设的建议
(一)突出维权职能,促进和谐劳动关系
高校工会是广大教职工权益的维护者和代表者,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最核心的职能。因此,高校工会要作为学校与教职工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要让双方充分沟通与理解,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工会要主动体察广大教职工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及时、准确、全面反映教职工的建议和呼声并让教职工参与涉及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改革方案的讨论工作,确保广大教职工享有广泛、充分的民主权利。
(二)完善协调机制,改善工作环境
完善协调机制,改善工作环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健全汇报工作的制度,畅通学校和上级工会组织与工会的工作渠道,使上级和学校了解工会的困难,争取学校的支持。第二,工会要主动为学校党政分忧,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党政开展好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发动教职工想办法,确保学校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第三,顾全大局。在维护教职工的权利的同时,要注意始终围绕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大局,从大局出发,做好工会的各项工作。第四,实行党、政、工联席会议,为工会开展工作构筑良好的工作平台,营造和谐的工作气氛和机制。
(三)加强工会自身队伍建设
首先,加强对工会干部(特别是新干部)的培训,提供再学习的机会。既要学政治,又要学业务、学专业知识;掌握灵活的工作方式。其次,加强对分工会组织的指导,主要是政策指导,业务帮助,避免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再次,加强各分工会之间的横向联系,相互借鉴,交流工作经验,使好的经验得以迅速推广。最后,关心、爱护公会干部,评选先进工会委员、工会小组长,表彰先进,激励基层工会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面对新的任务、要求,工会工作既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任重而道远。为此,工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推动工会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和活动方式的创新,把继承工会工作优良传统与新形势下的突破与创新有机的结合起来,打造工会工作的新格局,把新时期工会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北川.对新时期高校工会工作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孟德成.工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几点思考[J
].工会理论与实践,2006,(2)
[3]易良红.论高校工会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作用[J]·高教论坛,2008,(3)
作者简介:
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浅议 篇7
一、高校师德建设存在认识误区
认识不清则方向不明, 部分高校及高校教师在师德建设的认识上存在一些偏颇甚至错误, 曲解了师德建设的内涵和宗旨, 多走了不少弯路、歧路。
1. 误区A:把“师德建设”等同于“纠正不良师德”。
也许因为受到一些负面现象和新闻的影响, 某些人一看到或听到“加强高校师德建设”首先想到的是学术不端、道德败坏等重大不良师德问题。这自然无可厚非, 但如果在潜意识上把“师德建设”和“纠正不良师德”对号入座、画上等号便有进入思想误区的可能。在这种错误认识的引导下, 某些教师“顺其自然”地认为不良师德跟自己沾不上关系, 更没有改的必要, 于是坏的师德问题没有, 好的师德师风不争取, 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介于好坏之间的“中间地带”, 给师德建设产生较严重的消极影响, 跟“青蛙躺进了温水中”一样, 时间久了带给人的是麻木、机械呆板和停滞不前。高校教师不应只是满足于自己没有明显的不良作风, 而要经常想一想自己离好的师德师风有多近、有多远, 从思想态度到实际行动上敢于争先、勇于争优, 这才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题中之意。
2. 误区B:把“加强师德建设”同“提升业务水平”割裂开来。
某些教师认为, 加强师德建设是关系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思想品质方面的问题, 跟提升业务水平是两码事, 违背“加强师德建设”的宗旨。“学术责任是高校教师区别于中小学教师的主要职责特点,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水平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职业操守的优劣”[1]。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就是为了培养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而教师是否具有提升业务能力的责任意识是反映师德高低的重要方面。如果仅把师德建设归囿于思想意识的范畴, 势必虚化、弱化师德建设的先进内涵和指导作用。其实, 我们要加强的师德建设涉及每个教师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也涉及每个教师的思想态度和实际行动。高校教师应当把加强师德建设和提升业务水平结合起来, 严格要求、不甘落后, 争做德才兼备的好老师, 争当师德建设的先进楷模。
3. 误区C:把“加强师德建设”当做“阶段性活动”。
还有一些高校和教师把加强师德建设当做阶段性活动, 思想上自然也就把它看做一项临时性的任务对待, 上级提出加强师德建设的要求时, 便抓一抓、紧一紧。时间一久, 便又把师德建设抛到九霄云外, 丢到爪哇国里。这种错误思想反映出, 没有把师德建设内化为主动的需要、自觉的追求, 而是始终处在一种被动的应付状态, 稀里糊涂地“过”, 糊糊弄弄地“改”, 不良效果可想而知。加强师德建设绝非小事, 它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 是对教师思想行为的自律自查, 是对校风师风的洗礼净化, 也是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根本保证;加强师德建设绝非易事, 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不会一蹴而就, 更不会一劳永逸, 需要有“一日三省吾身”的自觉与坚持, 更需要有使自己“日日新, 又日新”的勇气和决心。
二、高校师德建设的方式方法存在不当
1. 标准模糊, 导向不明。
某些高校要求教师加强师德建设, 仅仅是泛泛而谈, 对师德建设的具体内容、考核标准没有明确, 要求没有细化、量化到教师身上, 以至于某些只知道学术不端、道德败坏这样的重大不良行为有悖师道尊严, 不知道具体怎么做才算符合师德建设要求。高校师德建设内涵丰富, 涉及面广, 如果没有一定的明确要求和评判标准, 操作起来就会盲目、无序。高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充分考虑岗位职责及不同领域的工作重点和特殊要求, 构建科学详细、切实可行的师德建设目标责任体系。制定的标准既要全面系统, 又要突出重点。例如, 对领导干部要突出清正廉洁、勤政务实的要求, 对任课教师突出教学科研的态度、能力和成绩等要求, 对工勤人员突出勤恳敬业、热情服务的要求, 进一步增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 重宣传, 轻实践。
某些高校加强师德建设仅仅停留在宣传上级政策、精神上, 热衷于给教师谈规范、提要求, 过于倚重口头教育。诚然, 用宣传教育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这固然重要, 但不能忽视实践活动在加强师德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只有实践, 才能把认识与行为连接起来, 使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形成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不仅离不开实践, 而且实践可以使道德内容更丰富, 使道德认识更深刻”[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深化, 高校应该鼓励引导教师积极参与调查研究、挂职锻炼、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 让广大教师在实践中提高认识, 增强师德建设的主动性, 进而把正确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
3. 示范引领不够, 缺少良好氛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 为更多的人指明前进的方向。可事实上, 很多高校加强师德建设却经常忽略发挥周围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没有营造出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作为人的本能, 大家会对自身所处的环境、周围发生的事情格外关注。因此, 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往往更有可信度和说服力。高校要充分挖掘和提炼名师风采、师德典型, 让师德建设更具体化、生动化、真实化, 以点带面地推动全面、提升整体, 形成人人重师德、处处讲师德的良好氛围。
4. 缺少动态监督, 不能及时干预。
有效的监督可以起到提醒、警示、教育的作用, 督促广大高校教师少犯错误或不犯大错误。但是某些高校缺乏对教师思想行为的适时监督, 不能及时掌握师德信息动态, 及时干预、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 一旦出现重大师德问题, 只能被动应付处理, 给学校和社会都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学术不端、道德败坏、缺乏敬业精神等不良行为绝非形成于一日, 必然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 如果能及时发现处理, 便可以得到有效遏制。高校作为师德建设的责任主体, 应当将师德监督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健全全方位的师德情况收集掌握和反映处理制度, 发现苗头及时干预纠正, 把错误消灭在萌芽, 把负面影响降到最小。
三、结语
当前, 我国正处于激烈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转型期, 经济社会在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 也催生了多元混乱的利益诉求和社会意识, 出现了诸多消极价值观念和负面现象, 给高校师德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影响。“市场经济的功利原则、竞争原则、等价交换原则不加分析和选择地盲目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 导致高校里出现了享乐主义、权钱交易、学术功利等许多令人担忧的现象”[3]。近几年, 一些高校教师出现的负面新闻、现象, 都在提醒社会加强对高校师德建设的紧迫性与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应该立足问题解决问题, 不应该低头走路, 高校和高校教师应经常抬头望望、回头看看, 寻找在师德建设上还存在哪些认识误区和方法不足;要“坚持改进创新, 不断探索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规律特点, 善于运用高校教师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 增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实际效果”[4]。
参考文献
[1]何祥林, 黄吴静, 徐丽.教师为本师德为魂—关于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 (上)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8) .
[2]袁兆春.高等教育法学与教师职业道德[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8:313-314.
[3]邵红云.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途径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08.
论新时期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 篇8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师德建设,途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
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的首要任务就是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主要体现以下两点内容:一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独特性,说明了它是教师这一职业所特有的,是与教师这一职业密切联系的专门性道德。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说明教师职业道德不只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还包括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一、高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师德建设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邓小平同志也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广大教师只有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才能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总之,教师的良好品德情操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作具有极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2、加强师德建设是改善当前教师现状的需要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状况总体是好的。广大教师的政治立场坚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但是不可否认,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市场经济主体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部分教师的师德状况出现新的变化。如“学术造假和剽窃”、“重科研,轻教学”、“名利思想严重,集体主义精神淡漠”、“创新精神不强”、“理想信念弱化”、“性骚扰”等师德问题。”这些问题虽然不是主流,但危害极大,腐蚀着高校教师的群体道德,让本应“学为人师,德高为范”的高校教师形象受损,不但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而且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所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二、新时期对高校教师的师德要求
1、高校教师要有明确的职业理想
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其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好的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要把教师职业作为神圣的事业去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好老师的理想信念应该以这一要求为基准。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
2、高校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必须模范地遵守职业纪律,认真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严于律己。必须强化教师角色意识,准确把握为人师者的言行态度,管得住自己。必须提高教师廉洁从教的自觉性,自觉抵制市场经济对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抵制以教谋私、唯利是图的不良风气。总之,教师无小节,处处是表率。
3、高校教师要强化自己的职业责任
一个具有良好职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的人;应该是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的人;应该是实施素质教育,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语言规范,举止文明,作风正派,廉洁奉公的人;应该是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人。
三、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1、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教师对师德的认知。学习是加强师德建设的前提,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才能自觉抵制各种负面影响,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教师的学习教育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教育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等规范,不断强化教师的个人修养,陶冶个人情操,提高师德水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近年来教育系统涌现出了许多“师德楷模”、“育人典范”,学校要利用政治学习时间,用身边的典型的人和事引领教师、感染教师、熏陶教师。
2、在实践中的磨练、内省,强化教师的道德养成。教育实践是检验教师师德修养的唯一标准,是教师师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良好的师德是教师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只有经过实践的反复磨练,道德认识才能明确,道德信念才能坚定,道德理论才能完善,良好的师德品质才能形成。首先,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经常从自己的教学态度是否端正,教学过程是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工作中是否热爱学生,诲人不倦这些方面进行内省,反思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其次,在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上,时刻内省是否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在三者利益发生矛盾时,是否自觉的牺牲个人利益,服从国家、集体利益,这是教师在实践中检验自己道德修养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3、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时刻内省是否既尊重领导,又直言敢谏;是否尊重、团结、帮助其他教师,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
四、确立师德建设的约束、考评、监督和激励机制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既要靠自律,靠学习;也要靠他律,靠制度、规范的约束。首先,学校要建立系统、明确、可操作的师德规范体系,完善高校教师道德评价与处理机制,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学术活动和社会服务中有章可循。其次,学校要依据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测评标准,建立由多主体参与的师德的评价体系,以保证师德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再次,建立教师职业道德激励体系,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对无视师德规范的教师,应坚决给予处罚,真正做到“不讲师德,不能为师”。
参考文献
[1]曲铁华,等.高效师德建设的策略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4)
[2]叶国英论高校师德建设的内容与途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2).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 篇9
一、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师德通常表现为教师的职业道德。一般认为师德是指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当前,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 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 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 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 造就一支适应办高水平大学、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忠诚于教育事业的高校教师队伍。基本要求如下:
1. 要敬业爱岗
爱岗敬业是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国之情和报国之行的集中体现, 是社会对高校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也是教师履行其他师德要求的思想前提。高校青年教师要自觉培养对高等教育工作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要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树立终身从教的思想。
2. 要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 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 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形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高校青年教师既要做学生的“良师”, 又要做学生的“益友”, 在人格方面影响学生, 在道德方面引导学生, 在知识方面丰富学生, 促进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产生积极的变化。
3. 要教书育人
高等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 更要对大学生进行为人处事的教育, 这就要求高校青年教师必须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既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以渊博的知识、良好的技能培养引导学生, 又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学会用爱心、诚心感染激励学生自强不息, 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4. 要为人师表
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敬业精神、品德修养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必须不断学习, 自觉加强师德修养, 努力做到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言谈举止、生活方式等方面成为学生乃至全社会的表率。
5. 要创新教育
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 学习的过程不再是单纯的吸收知识的过程, 而是提炼、重组、创新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高校青年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 更新知识结构,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 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要大胆创新教育实践, 不断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积极发展学术创新活动, 做终身学习和锐意创新的楷模。
二、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剖析
总体来讲,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现状是好的, 大多数都能尽职尽责地教书育人。但也应看到,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中的确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敬业精神, 教学投入不足, 进取精神不够:一部分青年教师把教师职业当做一种稳定的谋生手段, 满足于传授书本知识, 教育教学敷衍了事, 得过且过;少数青年教师把教学视为副业, 不认真备课、授课, 而热衷于校外创收, 搞“第二职业”, 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二是单纯传授知识, 育人意识淡薄:一些青年教师满足于课堂教学, 课后与学生交流、沟通不够, 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闻不问, 认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身心素质培养、心理障碍的排除、个性的发展、生活上的冷暖等问题, 是团学干部、学生辅导员的事。对学生缺乏爱心, 甚至对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漠不关心, 不能真正履行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三是自身素质不高, 师德修养欠缺:现在高校有些青年教师师表意识淡薄, 对学生缺少仁爱精神, 动辄训斥, 语言粗俗;有的仪表不够得体、庄重, 举止不够文明, 上课随意接手机;有的接受学生或家长的宴请或“心意”, 考试时向学生送“感情分”、“礼品分”;甚至极个别教师自由主义思想泛滥, 信口开河, 借一些个人成见和怨气任意发牢骚或流露不满情绪。
造成目前高校青年师德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主观方面, 又有客观方面;既有宏观大环境的影响, 又有具体小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大环境负面影响致使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滑坡
(1)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期的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下, 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评价标准日益多元化, 不少教师也难以抵挡物欲的诱惑, 思想产生混乱, 导致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降低。目前, 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待遇过低, 严重影响到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居高不下的房价和生活支出与教师的工作付出和获得的报酬往往不成比例, 为摆脱经济压力而寻找改善经济条件的途径, 必然影响到他们工作精力的投入。
(2) 以论文为条件的职称晋级的负效应
目前高校职称晋级的条件之一就是论文的发表, 而当前学术期刊的管理方式及核心刊物数量的有限性, 使论文发表的供需关系难以平衡。教师发表论文的艰难催生了论文发表的“中介”, 由此也带来了一些窃取他人创作成果、代写论文的现象, 从而使学术诚信大打折扣。
2. 高校对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重视度不够
(1) 师资培养和使用中重才轻德
随着高校间的竞争加剧, 高校师资队伍培养和使用中所提倡的“德才兼备”的标准在实际教育管理实践中, 却出现了对师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上的偏差。在师资培养中, “重业务, 轻政治”、“重智育, 轻德育”、“重学历, 轻素质”的倾向日益明显。教师惟学术是举, 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在师资使用中, 出现只重学历和文凭、仅看业务能力和水平, 而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长此以往, 势必会导致青年教师只重视业务水平的提高, 忽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
(2) 对青年教师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教育引导不够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 由于缺乏社会磨炼, 加之西方和传统不良观念的影响, 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没有形成完整的职业道德观念。高校往往忽视了这一事实, 而放松了对他们职业道德的形成教育。另外, 现在高校普遍面临高素质教师“引进难”、“稳住难”的新问题。在教师的选择和任职资格出现了“饥不择食”的现象, 有些青年教师没有获得从业资格就站到了教育第一线。
(3) 考核体系设置难以体现师德建设
目前高校采用的以量化数据为基础的年度考核方法, 其特点往往都是“重量轻质”、“重论文轻教学”、“重工作量计算轻育人成效”。这种考核方法急功近利, 不但难以推动以育人为重点的师德建设, 而且难以产生具有长久学术生命力的创新和发明。“教书育人”的考核标准, 在实际操作中常常被背离, 而更倾向于对发表论文、科研立项的数量统计。尤其在教师评定职称的要求中, 这些量化的数据更为重要。而这传递出来的信息则是:写论文、搞科研才是对个人利益有用的硬道理, 教书育人做得再好也是白干的。
3. 青年教师自身渐渐忽视了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提升
社会竞争的剧烈化, 导致相当数量的青年教师为了生计、职称、薪酬, 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业务的发展上, 甚至是本职工作的“第二职业”上, 在思想上, 逐渐忽视了自身品格与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放弃主观改造, 放松思想政治修养, 过分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物质的索取, 用庸俗化的生活标准看待生活, 因而出现急功近利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和行为。
三、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以下笔者从高校和教师两个角度出发探讨构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1. 要健全师德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高校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就要把师德建设摆在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建立健全高校党委领导、党政工齐抓共管的师德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即, 党政一把手亲自抓, 各部门密切配合, 负责师德建设工作的具体实施和督促检查, 发挥基层党组织、工会和教代会的重要作用, 确保青年教师师德建设落到实处。
2. 要创新青年教师师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高校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就要把师德教育放在青年教师教育工作的首位。深入开展青年教师师德教育研究, 深入挖掘和系统总结我国传统优秀师德的同时, 要根据新时期对师德建设的要求, 及时增加和丰富青年教师师德教育的内容, 做到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内容和方法的与时俱进, 使青年教师德建设不断完善。
3. 要制定并执行科学的师德规范
只有教育, 没有规范, 师德建设就容易成为“软”工程。因此, 高校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 就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 结合学校实际, 制定便于操作、切实可行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师德建设工作条例等相关细则, 为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提供有章可循的标准和可靠的制度保障, 并认真组织实施, 使教好书育好人变为每一位青年教师的自觉行为。
4. 将师德教育纳入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进行师德教育是促进师德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师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应该将其纳入青年教师职业规划之中, 要占据重要比重, 并得到长期有效的提高。教师个人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应有意识地将师德教育纳入规划中, 学校管理者也应该帮助每一个教师制定师德教育发展计划, 明确每一个阶段师德方面发展的主要任务, 确定需要达到的水平等, 对于师德缺失现象给予批评和指正, 对于师德规划制定与实施完成较好的教师给予赞扬与鼓励。同时也可以形成青年教师师德课堂, 定期由师德规划优秀的教师为青年教师传授经验, 促使他们进一步提高, 也使师德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学校组织职业生涯规划, 这样就避免了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流于形式, 保证了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有效开展。
5. 要建立科学的师德考核评价和监督体系
目前, 高校师德标准主要还是围绕“德、能、勤、绩”四个方面, 指标过于笼统和宽泛, 没有对标准进行质量化, 评价者难以把握评价的尺度。因此, 笔者认为在编制师德评价标准时要以师德的内涵和基本要求为依据, 建立科学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将师德的内容具体化、规范化, 把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教育的导向性体现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项工作中, 使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具有具体真实的内容, 克服学校在考核青年教师业绩时重业务轻师德的弊端。再者, 还要完善师德考评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考评工作的积极导向作用, 可建立个人自评、教师互评、督导参评、学生评价和组织考评相结合的师德评价机制, 并根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和考核评价标准制定师德建设考核办法, 同时应加强在学生中和在教学评估中的师德考评工作。
6. 青年教师要自觉加强自身师德修养
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完善自身的品德修养, 是加强其社会主义师德修养的根本出路。没有青年教师个体对师德品质的内省式认识和全面理解, 师德只能停留于他律而不能达到自律, 而处于他律阶段的师德则是一种外在化的道德。只有青年教师个体认识了师德规范及其所蕴涵的道德必然性之后, 才能在日常的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中, 在教学科研的实践中, 经常反省并改进自己的缺点与错误, 见贤思齐, 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水平。
四、结语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 只有内外因素共同作用, 形成强大合力, 才能全面推进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 造就一支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需要的青年教师队伍。
摘要:本文通过明确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针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剖析, 探讨加强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 优化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新时期,高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参考文献
[1]杨延红.关于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9, (4) :110-113.
[2]高连歌.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分析与策略思考[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 :93-96.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 (教师[2005]1号) [R].2005-01-13.
[4]陈红曼.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思考[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1) .
[5]竺辉.学校人力资源开发与教师职业生涯管理[J].师资培训研究, 2005, (4) .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 篇10
把师德建设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列入学校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及精神文明建设“十三五”规划, 成立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定期讨论师德建设工作, 经常性开展师德督查督导。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师师德及学术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 (试行)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系列文件, 引导教师严格履行岗位职责, 恪守师德规范, 同时进一步明确师德建设工作的主体、内容、职责、权限, 细化议事程序, 保证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设立校学术委员会下属的学术道德委员会, 对教师的教学科研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 实施师德、学术不端行为“一票否决制”。把班主任工作作为推进教师师德建设和教书育人的重要途径, 明确专业教师必须有从事班主任或相关社会工作的经历。构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部门上下联动、院系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 完善师德师风考核机制, 形成师德建设导向机制。构建教师本科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师德师风档案, 推行师德师风建设承诺制度, 全方位助推师德师风建设。对出现违反师德师风行为的那些教师, 据情节予以通报批评、降低岗位等级、解聘等处理。
二、强化教育宣传
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培养和培训的重要内容。新进教师入职教育中, 将师德师风作为重要培训内容, 上好“师德第一课”。各院系定期组织教师培训, 不断增强广大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自觉性, 引导弘扬优良师德师风。加强宣传报道, 在校报上开辟“我在教学第一线”“教育漫话录”等栏目, 加强典型选树和正面引导。依托“师德师风宣传教育月”, 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将师德建设纳入政治理论学习、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 引导全校教职员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律法规、校史校情等内容, 组织文明家庭评选、师德演讲比赛等活动, 提升教师思想境界。注重教育引导, 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岗前培训和青年教师执教能力培训计划的重要内容, 开设《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课程, 开展专题教育培训, 切实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抓好岗前培训班, 校党委书记、校长、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知名专家学者等亲自授课, 面对面进行指导, 培训内容融师德教诲头脑风暴、业务提升、案例研讨和素质拓展等于一体, 使岗前培训成为新教师成长的“加油站”。上好第一节课, 由所在学院书记、院长亲自送新教师上讲台, 强化新教师职业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专题教育, 积极开展“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 争当‘四有’好老师”主题教育活动, 提高师德修养, 规范教师从教行为, 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充分发挥节点作用, 以教师职业成长路径为主线, 在开学初教师节等节点, 开展佩戴校徽、赠书、优秀教师表彰和老教师荣休仪式及新老教师交流会等活动, 让老中青三代教师共聚一堂, 结对子、老带新、授经验, 传好师德“接力棒”。
三、强化氛围营造
以校园文化作为师德师风建设原动力。启动师德师风主题宣传工程, 开展优秀教师风采展示、主题文艺汇演、征文活动等各种形式活动。师德师风宣讲团将学校先进人物及其典型事迹作为师德教育的鲜活教材, 深入校内各单位巡回宣讲, 树立榜样标杆, 增强教师“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的社会责任感。在评选先进活动中, 设立“优秀青年教师”、“优秀教师奖”等奖项对师德高尚、业绩卓著的教师予以表彰。
四、强化典型选树
坚持将师德师风建设与选树典型相结合。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 每年开展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评选活动。每年教师节召开会议对师德师风高尚、工作业绩卓著的教师和团队等进行表彰。坚持开展“三育人”标兵、师德师风道德模范、教学名师、十大杰出青年、研究生的良师益友、“我最喜爱的十位老师”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 通过学生推选、网络投票等方式, 发动全校学生共同参与, 表达对优秀教师的礼赞, 广泛宣传教书育人先进典范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我的老师”征文比赛、教职工风采展等系列活动, 把树立典型与培育教师优秀群体有机结合, 为师生立标杆, 积极宣传在校内外有广泛影响的先进典型人物, 把师德典型请进课堂, 用他们的感人事迹诠释师德内涵。依托校内电视、广播、报纸、网站及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形式, 集中宣传优秀教师典型事迹, 营造崇尚师德、尊师重教、争创典型的良好氛围, 以书刊、专题片等形式展示师德建设优秀成果。
五、强化学习养成
一是在教师中倡导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并重。编发《践行师德创先争优学习辅导材料》、《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案例》等系列材料, 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师德教育。二是通过党员组织生活, 组织开展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广大教师的慰问信、在北师大座谈讲话精神的学习, 推动传统美德、师德规范、敬业精神的融合。三是开展师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举办师德建设论坛, 开展“师魂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征文比赛、合唱比赛等, 着力推进“三问三比三争三满意”活动。
六、强化人文关怀
要不断提高服务教师水平、真情关怀教师工作生活, 增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效性和影响力。以关心爱护教师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前提, 在为广大教师办好事、办实事中增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感召力。通过校领导定期调研、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等, 深入教学和科研第一线, 倾听教师意见, 了解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发动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 激发教师的主人翁精神。通过支持国内外访学、攻读学位、脱产到企业锻炼及开辟青年教师职称评审特评正高通道等措施支持教师职业发展。通过提高教师待遇、提高大病救助力度、帮助解决教职工子女入学等措施解决教师后顾之忧, 将师德师风建设同解决教师实际困难和问题结合起来。建立一支德高望重、业务精湛的教学督导团, 通过定期举办教学观摩、教学研讨会等活动, 进行“传帮带”, 帮助青年教师传承高尚师德。针对青年教师的成长特点, 构建差别化、阶梯化、系统化的培养体系。一是岗前培训制度。举办新教师岗前培训及宣誓仪式, 加强新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二是青年教师指导教师制度。指派具有良好师德和职业道德、学术造诣深、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青年教师导师。三是加强实践锻炼制度。鼓励青年教师走向社会, 深入基层, 挂职锻炼。四是校领导联系青年教师制度。每位校领导联系一名青年教师, 通过谈心交流, 听取对学校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多种方式, 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七、强化考核监督
健全师德综合考评机制, 创新自评、互评、学生评及同行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建立新教师政治审查制度, 把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作为新教师入职的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 由基层党委、党总支负责把关;建立“以德为先”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学术评价指标体系、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将教师队伍学风建设纳入日常人事管理工作中, 从教师入校、入职开始, 建立全过程的学风考核, 在岗位聘用与考核中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建立对考核评价的监督机制。定期开展师德调研, 依托教学督导组和学风建设委员会开展教风学风督查督导, 加强教学质量的评估和监控, 及时掌握师德信息动态, 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在每年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职员岗位聘任等工作中, 纪委监察处与组织部、人事处均就师德师风、廉洁自律等联合发布相关通知, 对工作纪律提出明确要求。通过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畅通信访举报渠道, 对广大教职工反映和举报的问题及时调查和处理, 确保公平公正, 努力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加大学术不端处理力度, 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年度评议、师德状况调研、师德重大问题报告和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制度, 及时研究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政策措施, 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五位一体”的师德监督体系。设立师德投诉举报电话和学生倾诉信箱, 及时掌握师德信息动态。注重发挥学术道德委员会作用, 监督、规范学术行为, 端正学术风气。建立健全教师权益保障机制, 依法坚持教师主体地位, 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李德芳.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强化师德师风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5) :14-16.
[2]刘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 (4) :102-104.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Z].教师【2005】1号.
[4]袁贵仁.大力加强新形势下的师德建设[J].求是, 2004, (17) .
[5]周济.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努力造就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10) .
[6]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 2014, (18) .
新时期高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11
【摘 要】高校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机械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论述了新时期高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和作用,分别从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探讨了高校文化建设的意义及措施。
【关键词】高校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 环境文化 大学精神
一、引言
高校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高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质量提高是高校的目标所在,文化建设是高校的目标内涵,制度创新是高校目标实现的法规保障。对我国现阶段而言,加强高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尤为必要:一方面,当前我们的高校文化存在很多问题,高校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改善、发展、塑造人的作用,又有压抑、扭曲、扼制人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是我们党的事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高校作为最重要的文化组织,责无旁贷地负有推进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重任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构建符合新时代潮流、积极向上的高校文化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二、高校文化的内涵
高校文化可泛指高校内部的一切活动及活动方式。高校文化对学校所有成员尤其是对学生具有现实影响和潜在影响的所有文化要素包括: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感、传统风气、生活方式、心理氛围、人际关系、行为规范、学校制度、物质环境等。
它们涵盖于主要由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模式、道德情感等构成的精神文化,主要由高校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构成的制度文化,以及主要由高校的物理空間、物质设施构成的环境文化之中。三者形成一个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居中、环境文化处外的,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共同对学校教育发生影响的文化同心圆。通常而言,有怎样的精神文化就有怎样的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动力,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在精神文化的驱动下,围绕精神文化的主轴旋转,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文化环境。
三、高校文化的作用
存在决定意识,人是环境的产物,而文化是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人类生活的任何一方面无不受到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于是“文化即环境,环境即存在,文化决定意识”的逻辑成立。
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学校教育目的的达成与否及质量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创设的教育环境,教育环境的品位极大地影响着学校造就的人的品质。为了强化学校文化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其名著《帕夫雷什中学》中告诉人们:“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当“育人”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确定之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即教育环境或改善育人环境,就成为学校工作的主线,学校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围绕着这个工作主线展开。这就使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学生绝非仅在课堂里或说教中成长,更重要的是在特殊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中成长。这也就决定了学校文化是一种通过环境的创设营建、改造完善以影响教育的教育手段。高校文化正是通过对教育环境的形成或改善而对教育产生影响、发挥作用的,这就是高校文化对教育的作用机理。在推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难怪我们会提出这样的要求:提高高校学生的文化素质,首先要提高高校教师的文化修养,最重要的是提高高校的文化品位。
高校是知识和文化的重要产出地和辐射源。强化高校文化建设意识,提升高校文化建设层次与水平,不仅是高校完成好自身根本任务的需要,而且对社会也有巨大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可以说,能用文化解读的高校,定然会更具时代发展性和战略性,更具文化底蕴,创造出更为深广的发展空间;定然会大大有利于提升高校的教育品质和品牌,提升高校服务和引领社会经济的软实力。
考察一所高校的文化,自然离不开对高校任务、功能和定位的把握。而现在比较普遍地认同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四大功能,这恰恰决定了高校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育人文化、创新文化和服务文化的提升和发展,也就是说,高校的本质在于文化,文化功能是高校的基本功能,高校的一切工作其实就是为了文化发展,包括传承文化、启蒙文化、保存文化、批判文化、选择文化、创新文化。高校教育不仅仅限于对某些具体的、给定的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而是通过文化教化和文化启蒙,对人的能力、素质、精神境界进行全方位地文化提升,从而以自觉的文化创新去推动社会整体的文化进步。因此,真正意义上的高校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以了人文教育和文化启蒙为核心的地位。正因为如此,引领文化是高校应当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同时也是高校在新形势下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契机,我们应自觉地去回归高校的文化本质,凸显高校的文化功能。
四、机械工程学院高校文化的建设
1.机械工程学院现状
机械工程学院是2013年新成立的理工学校第一批招生的二级学院,已招收了两个年级学生,负责机械类专业本科教学、学生学籍管理和学生日常管理等工作。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及机电传动与控制、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职教师资三个专业方向,研究方向涵盖先进制造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传感与测控、机电一体化、材料科学等几大领域。在校本科学生将近1200人。
2.机械工程学院高校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精神文化是高校的核心文化,它是高校文化主体长期实践,经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练、发展而成的,高度成熟并为高校成员一致认同的深层次的主体文化。其建构意义不仅体现在它对内能创设一个积极健康、奋发向上,影响校内成员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气质、道德情感、行为模式的高校氛围;同时对外它表现为高校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精神风貌以及学校的个性和魅力所在。精神文化的建构,主要通过高校的使命、校训、校风及名师文化等文化要素形成和成熟而起作用。
2013年7月19日,结合机械工程学院的实际和发展目标,我院确立了院训: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这对每一位师生来说,既是要求,也是精神导向,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做人、做事、做学问。
优良的校风、班风、学风是培养高素质学生无形的重要因素,它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学生活动的开展等工作密切相关,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院从新生入学教育入手,大力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学风建设月”活动,宣传先进、学习先进、争创先进,使机械工程学院的学风建设更上一层楼;通过推出“学生必读书目”,制定个人学期读书计划,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等,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通过“我的中国梦”征文比赛及演讲比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组织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5·9重要讲话精神”主题日活动,曾羽书记以及各分院、职能部门和学院全体老师参加了活动,成为全校示范;机自132班同学给贵州省委书记写信并得到回信,全校师生热议“回信”,倍受鼓舞,由此掀起全省青年学生学习“回信”的热潮;机自132班同学向全校学生发出“团结文明、展现风采”倡议书,得到校党委书记、校长和广大师生响应,在倡议书上庄重签名;组织首届新生参加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获得了全国大奖……诸如此类的活动都是很好的精神文化建设载体。
此外,大师也是精神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我院先后组织并参加了院士报告会、校党委书记“扬起理想的风帆”专题讲座、“树人大讲堂”“道德讲堂”等系列讲座,使学生能够面对面聆听大师的教诲。
3.机械工程学院高校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文化可以归纳为高校意志的选择和非意志的选择这两种类型文化,由此决定了高校的文化是制度化文化和非制度化文化相融的复合体。经学校意志选择的制度化文化,具有强烈的、鲜明的规范性、组织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从的文化类型,如培养目标、教学制度、校规校纪等。由于人们只有在所处的文化中获得文化,人们的信仰也是以自己所处的环境为条件的,人的发展和完善并不是完全能自然实现的,因此,制度文化是使高校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学院注重学生的思想引导及日常管理的检查落实。由于学校是一所新建院校,位于老校区,学校周边环境复杂,于是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校风、学风、班风建设方案》《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措施与行为准则》《学生晚自习管理制度》《班主任值班制度》《维稳应急预案》《安全责任书》《学生宿舍安全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并贯彻落实。严格考勤制度,狠抓到课率和早晚自习出勤率,通过制作早晚自习考勤表、课堂考勤记录册来严格考勤并提升出勤率,规范学生请假制度,培养首届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实行教师不定期听课制,根据学校要求组织《学生手册》知识考试,让学生了解校规校纪。为加强诚信考试教育,我院发放并收集了全院学生的诚信考试承诺书,以全院专题教育、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诚信考试教育,严肃考风考纪。
4.机械工程学院高校环境文化建设
学校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显形态,塑造学校品牌的基础是学校文化。外化形象意识、强化精品意识、提升发展意识,是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必然趋势,更是打造品牌名校的核心。因此,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设科学、人文、美观、和谐的高校环境文化。
学院组织60名学生参加“弘扬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社会”义务劳动,组织50名学生参加“许美好愿望、我为校园增片绿”植树爱树护树活动,通过活动使同学们意识到自己是校园的主人,良好的环境需要同学们自己创造和自觉维护。此外还积极推进墙壁文化、走廊文化、橱窗文化、班级与办公室文化、寝室文化等多方面的文化建设,工作开展既注重改善硬件条件,又突出专业气息、人文色彩。
5.大學精神与高校文化建设
所谓大学精神,是指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历史的沉淀、选择、凝聚所形成的能够体现高校独特的办学理念、个性气质、精神风貌、道德水准和文化品位,并为学校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一种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群体意识,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会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和活动载体,内化为师生一种坚强的内在精神力量,并以其特有的导向、凝聚、激励、塑造等功能,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弘扬优良传统,实现文化引领,在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中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二是凸显人文关怀,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交融中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三是秉承公正,兼容并蓄,在批判精神和包容精神的交相辉映中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五、结束语
高校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育人文化、创新文化和服务文化的提升和发展,也就是说,高校的本质在于文化,要使学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高校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循序渐进的,要相信优秀的高校文化必然会结出人才卓越之果。
【参考文献】
[1]卢丽君.引领文化:高校功能研究的深化和升华[J].中国高等教育,2006( 18).
[2]马俏.以我的荣哲发誓[J].读者,2003(21).
[3]睦依凡.教育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33.
[4]易琳,房居清.试析高校校园文化的系统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6) .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 篇12
师者,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也是道德的实践者和示范者。弘扬高尚的师德师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师德师风决定着一个学校的校风和学风。国家《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纲领性文件都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后世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古人将“立德”置于“三不朽”之首,可见德行的重要性。国家号召立德树人,就是要强调教育应先立德,后树人,要求学校坚持以德育为先。只有靠有德之师,才能育有德之人。
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指出,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工作,对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高校全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离不开党委的精心组织与指导。师德师风建设与党的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活动密不可分。党委行政要拧成一股绳,将师德师风建设与党建、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教育氛围。
二、高校师德师风的主要问题与影响因素
高校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师德师风败坏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经严格要求与三令五申后可以避免的,比如“违规公款吃喝、违规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等四风问题;第二种是贯穿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影响至深的懒散行为,比如“不重视党性修养,大局观念不强,宗旨观念、公仆意识淡薄,法律意识淡薄”等党风廉政问题;第三种是屡禁不止的、也是最引人关注的抄袭剽窃为代表的学术不端等行为。
造成以上三种问题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总结归纳出来无外乎以下几种。第一,个人修养与认知水平不高,第二,教师身份的认知不够,第三,缺少师德师风宣传教育与优良氛围的熏陶,第四,受到监督与考核的约束力不够,第五,师德师风的榜样得不到激励与嘉奖。
三、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途径
新时期开展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要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建立学习教育、宣传教育、考核管理、监督评价、激励和惩处相结合的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广大高校教师自尊自律自强,既做学问之师,又做品行之师。
1.重视学习教育,稳定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思想
(1)政治思想教育
组织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党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引导教师党员端正态度,纠正“无所谓”的懒散行为,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大局意识、宗旨意识、公仆意识。牢记党纪党规,牢记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践行“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四讲四有”标准,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教学实践、推动教育工作。
组织教师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宣扬党的教育先进理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时补充政治养分,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稳定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终身从教的意志,把教育事业当作自己的崇高理想,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高校教师的政治觉悟和工作热情。
(2)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普及心理学知识、交谈讨论、心理咨询等方法,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的工作生活、人际关系、心理问题等方面进行疏导和教育,充分肯定人民教师的高尚地位,增强对教师身份的自我认同感,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引导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和技巧,缓解压力,培养良好心态,正确对待人和事。同时,强调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要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爱岗敬业,引导教师树立服务心态,发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
(3)法制教育
通过法律的权威性来约束教师的师德师风行为。认真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加强教师法制教育,树立法的观念,组织系统学习《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育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提高高校教师依法执教的法律意识。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宣传教育,倡导良好的师德师风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对于高校师德建设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监控高校教师舆论导向,并进行有效引导。通过多渠道的宣传与鞭策,避免出现“违规公款吃喝、违规操办婚丧喜庆事宜、违规收送礼品礼金”等四风问题。一方面,组织观看有关高校教师的反腐倡廉警示电教片。通过震慑人心的真实案例,警醒教师提高廉洁从教的思想认识,加强人生观改造,树立崇高道德追求,自觉遵守党纪党规和法律法规,守住为人、做事的基准和底线,自觉把清正廉洁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大力弘扬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榜样。通过组织聆听专家讲座、观看先进典型的专题宣传片等方式,集中宣传高校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充分展现当代教师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风貌,发挥师德师风榜样的示范作用,不断提高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舆论环境和氛围。
3.严格师德师风考核和管理,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
依据《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制度,加强师德师风监督管理力度,并将师德师风融入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和绩效工资分配。建立健全师德考核评价制度,加大了对师德师风的考核力度,把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将考核结果存入教师档案。在学期和年度评先评优等活动中,将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并将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晋级、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促进教师提高自身修养。
4.强化师德师风监督与评价,构建多方参与的监督体系
强化师德师风监督,建立师德师风投诉举报平台,广泛接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各方面的监督与评价,构建高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师风监督体系。认真落实监督检查工作,做到有诉必查,有错必纠,坚决查处顶风违纪的行为,对典型案件及时通报批评。
5.加强师德师风奖励,评选评优树立榜样
鼓励教师努力学习,在追求卓越专业素质的同时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出台师德师风奖励机制,加强对师德师风的激励引导。根据工作岗位与职能的不同,每年分别评选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教师(教学优秀奖、管理优秀奖、辅导员优秀奖)等先进个人,为其他教师树立榜样。通过适当奖励先进个人,激励所有教师向先进个人学习,促进形成人人争当优秀、抢作表率的良性竞争氛围。在教师职务晋升、评先评优、岗位聘任、职称评聘等工作中注重师德激励,在同等条件下,师德师风表现突出的予以优先考虑。
6.严格师德师风惩处,建立问责机制
严格师德惩处,建立健全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对违规违纪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轻微违反学校师德师风的教师,秉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进行规劝与纠正,并取消其评选评优资格。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尤其是违反了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关于“红七条”禁止性条款,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给予开除或解聘处分,并撤销其教师资格;若涉嫌犯罪,则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项长期的重任。与党委的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等工作一样,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应常抓不懈,警钟长鸣。高校应将师德师风建设融入党建工作中,以党建带动师德师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教育氛围,为高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摘要:弘扬高尚的师德师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工作,对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师德师风建设与党的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活动密不可分,党委要将师德师风建设融入党建工作中,以党建带动师德师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教育氛围。
关键词:高校,党建,师德,师风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左丘明.春秋左传(下)[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9:331.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推荐阅读:
新时期高校师德论文09-24
新时期高校文化建设08-22
浅析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与策略08-30
论新时期高校非干部编制学生组织建设10-25
新时期高校校园06-29
新时期体育高校07-26
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08-08
新时期高校班级文化08-22
新时期高校学籍管理08-05
新时期高校工程审计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