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体育高校

2024-07-26

新时期体育高校(精选12篇)

新时期体育高校 篇1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体育课程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也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但是对于如何上好体育课程, 让体育课更好的服务于高等教育的发展, 却很少有人深思这个问题。大部分教师只是按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上, 学生也是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学。从表面上看, 学校、教师都在按照国家的规定在完成着任务, 而实际上, 这种课堂只是在完成任务, 传统而且僵化, 根本也谈不上是高效课堂。真正的要想发挥体育课程的内在价值, 就必须要不断的思考, 从课程教学的方法、理念、模式等诸多方面进行完善, 最终才能真正上好体育课。本文结合教学实践, 对如何上好体育课进行分析, 一方面在于总结教学方法, 另一方面也在于向同行求教, 以期更好的完善教学思路。

1.尊重学生间的差异, 分层分类开展教学。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而且无法弥补的。尤其是在扩招之后, 学生的来源、自身的兴趣、发展取向差异都越来越大。而面对这种差异, 教师往往都是认为要通过教学使这些差异消失, 达到有教无类的效果。实际上, 正所谓因材施教,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只有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教育, 才能真正使他们获得属于自己的发展。因此, 教师一定要正视学生个体的差异, 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 不搞一刀切。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在备课时,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 客观地显示优、良、中、差的层次剃度, 使困难学生能接受, 能消化, 使优秀学生能“吃饱”, 并能不断地超前发展;第二,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对于体育课程来说, 不同学生的身体条件、身体素质、先天体育背景都差异很大。因此, 教师需要对那些身体条件学困生只要有进步, 要及时鼓励, 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保护好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 切记把他们同优生相比, 这样会损伤学生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2.调整授课思路, 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以前, 我们很多教师都是把体育课程看成是教师的“一言堂”, 典型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示、学生模仿。而且, 包括学校对于教师授课效果的评价, 也只注重评“教”, 更多的还是教的形式和成绩。至于教的到底怎么样, 学生反响如何, 学生学到了什么, 这些一般都不能具体的反应。实际上, 新时期, 学生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需要更好的彰显自我, 体现自我。这就需要教师调整授课思路, 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对于此, 蔡林森也有一个“5828”论断。他说, 一般传统的课堂, 至少有50%的时间是无效的, 80%的学生对教材要求是可以通过自学掌握的, 20%的学生对80%的教材内容也是可以通过互教互学, 或教师点拨学会的。具体到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 其实有很多种方法都可以为教师所采用, 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法、学案导学法、师生角色转换法、情景模拟法、项目教学法等等。教师可以按照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选择适宜自己课堂的教学方法, 只有这样, 才能使课堂不断的丰富起来, 学生也才能愿意学起来。

3.采用鼓励教学法, 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的信心。兴趣可激发一个人自觉积极地去参与运动。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关键起点。曾经有人说过, 上课, 要让学生们感受到你对他们的期望。任何一位同学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 学生们也想在第一节课中给老师一个好印象, 他们也会积极发言、提问、展示特长来表现他们自己, 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 在第一节课中, 学生哪怕取得了一点点的进步、成绩, 我们都应该真诚的赞美他们、鼓励他们。要让他们有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你的课。而实际上, 很多教师却并不重视这件事, 总认为严师出高徒, 对待学生一定要严厉。而且总是说, 你们表现好的我就不说了, 就说表现不好的。其结果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 对这门课程也逐渐失去了兴趣。

如何上好体育课, 是所有体育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反思的问题。那么上好体育课, 也一直都是全体体育教育工作者一直为之努力的目标。但是, 真正想上好体育课, 有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可以参考, 只能是结合教学实际, 不断的摸索和总结, 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只有这样, 才能使体育课程获得更多学生的认可, 也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金富.上海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现状及实施效果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 (02) .

[2]蔡林森.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史文清, 董俊.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不足及改进[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7 (01) .

[4]屈静力, 李大永, 夏洪涛.构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03) .

新时期体育高校 篇2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体育文化;必要性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已进行多年,然而从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来看,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究其原因,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目光仍旧集中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却无视大学体育教学在精神方面的贫乏。在当今的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要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把握体育文化发展的新特点,并利用文化的导向作用,全面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1体育文化的概念与作用

体育文化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与人的体育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体育文化属于文化范畴,它与其他文化一样,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意志、观念、精神,规范着体育行为的进行,也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在高校层面上,体育文化通过高校师生在体育授课与学习、体育生活的实践中得来,既是体育文化的一部分,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体育文化通过校园内的各项活动、各种体育实践行为得到传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体育信念、体育道德,具体如下。

1.1体育文化对学生心理产生积极影响

体育运动是人类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的活动,这种行为中包含着强烈的情感意识因素,其中一些情感是可以浓缩概括为优秀的体育信念、体育精神的。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加理解体育运动的精神内涵,产生强烈的情感动力,更加有激情地投入到体育的学习中。

1.2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的优秀体育素养

高校体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流于表面地使学生掌握运动项目的技巧,而是要使学生形成优秀的体育素养,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等思想,真正理解体育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性。通过体育技术动作的教学,学生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掌握了动作和技巧,但这种记忆不可能是永久的。只有进行体育文化教育,使学生理解体育动作技巧背后的深刻内涵,体会体育技术与体育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进一步去理解体育运动所蕴含的独特的精神意志,并自发地将这种神圣的情感刻在内心,最终发展为自觉的体育素养。

1.3体育文化有助于高校德育的进行

文化具有导向性作用,体育文化也是如此。优秀的体育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身心,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健康心理的建构,同时将体育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的进一步自我完善提供保障。

2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的缺失

运动技能、体育知识和体育意识是体育教学的三个基本维度,任何一个维度的缺失必然会带来体育教学的偏颇。然而如今的高校体育教学往往明显偏重于运动技能的教学,这是由于技能教学具有考核标准明确、教学内容固定、收获对学生的体质发展的效果明显等特点,便于实施。过于偏重技能教学的后果就是学生缺少对于体育的基本理解,依旧将体育概念与跑步跳远、足篮球等具体项目挂钩,并不把体育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育文化修养及其低下。造成这种现状的最大缺口,就是体育文化的缺失。加强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必须要重视体育文化对人的塑造功能,使文化的熏陶与技术教学相配合,进行全面地培育。体育教学本该是一种整体性的教育活动,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身心整体的体育文化修养。只有当体育文化修养得到良好的训练后,学生才会具有自觉的意识去进行体育锻炼、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实现“终身体育”思想的真正扎根确立。

3将体育文化融入体育教学改革

3.1注重当下体育文化发展潮流,紧跟趋势

体育教学改革要与当下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创新结合起来。改革就是革命,是一个不断前进发展的过程,高效体育教学改革必然要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必须从中吸收优秀的资源来丰富自身,既适应社会的需要,也适应学生的需要。同时,体育教学改革也要不断地进行自己内部的发展和完善,不断创新理论和方法,随体育文化共同发展,齐头并进。

3.2重视“轻体育”发展方向

轻体育是一种轻松、愉快,运动量相对较小,自由、简单的体育活动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现代社会休闲体育的主要活动载体。随着体育文化的发展、体育运动的全民化进程,轻体育日渐成为社会体育的主流,得到人民大众的认可,其影响之大,必然应当成为大学体育教学中不能忽视的一部分。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喜爱新奇事物的特点,相对有趣的轻体育项目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积极地参加到活动中来,使他们在体育运动中更容易收获快乐,这是符合体育文化的内核的。当然,轻体育只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值得重视的发展倾向,它过于偏重娱乐性,缺少严肃性,必然是不能取代传统体育项目的地位。

3.3进行文化熏陶式教学

将体育文化与体育教学改革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采取与技术动作教学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重视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重视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的作用,营造一个充满良好氛围的空间,使学生在一个崭新的情感状态下去接触体育文化、理解体育精神,比起操作和练习的教学训练,更将重心放在感受、感悟上。这也要求教师淡化对于学习成绩的评价,转而注重学生在该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的丰富度,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使体育文化走进学生的心中。

3.4学校硬件设施的改善

学校的硬件设施是体育教学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若想开展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仅依靠原有的传统体育设施是远远不够的。体育文化的宣传更多地需要在校园媒体平台上进行,以长期性、综合性、多样性为宗旨,营造校园内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例如:可以使用校内宣传栏及橱窗来张贴海报,以及通过校园网上传优秀视频与资料,供学生进行了解。另一方面,传统的体育场馆设施也需要做到相应的加强,支持学生进行自主的体育运动及活动,否则体育文化的宣传就成了一种徒劳。

3.5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既是校园文化有机的一部分,也是体育文化中重要的成分。通过校方组织举办体育文化活动,既是宣传体育文化、发扬体育精神对大学生的熏陶作用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气氛和谐的有效方式。首先,校方应着重组织举办体育文化节。体育文化节不同于校内运动会,它注重文化气氛的塑造与精神气质的传扬,而非竞技比赛。通过丰富多彩的展示性内容与有趣且简单易懂的游戏活动形式,使全校的师生都积极参与进来,丰富自身体育知识、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并拥有一个舞台去展示自己的才艺、表达自己对体育的理解与内心情感。其次,校方也应重视校内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的建设,加强这些组织的影响力、竞争力。体育俱乐部与社团通常由爱好体育的学生自发组成,他们为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投身实践,其热情与行动力是不可小觑的。校领导应加强对这些社团的建设,首先要以体育文化精神为指导,引导其正确的活动和发展方向。其次要加大对这些社团的体育资源的投入,支持他们更好地进行自身的宣传与建设,多多参与进全市、全国范围内的相关体育比赛活动,扩大自身影响力,更好地促进体育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方向 篇3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滞后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长期以来缺乏创新,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体育教学内容陈旧,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适时创新,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中学体育内容与大学体育内容缺乏衔接,二者在学习内容方面存在相同之处,导致大学体育教学成为中学体育教学的复制品。

2.师生定位颠倒

目前素质教育在不断深化,然而高校体育教学惯性仍然严重,尤为突出的是师生角色定位颠倒,教师占据体育教学的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缺失,使学生体育学习缺乏主动意识,学习没有兴趣,更谈不上终身体育学习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消极应对体育学习。

3.教学形式封闭

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开放性,开放性成为衡量课程教学效能的一个重要指数。高校体育教学形式陈旧,仍然以封闭式教学为主,高校体育拓展性教学不够。尽管部分高校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如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但是缺乏教研意识,使不少探索流于形式,止于尝试,很多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得到有效推进,就夭折在萌芽中。

4.专业特色不明

高校體育教学要教出成效,必须要有自身特色,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专业特色不明显,许多高校体育教学循规蹈矩,似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缺乏自身特色。高校体育教学专业特色的弱化,使高校体育教学陷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不仅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更使高校体育教学丧失了活力,难以发挥体育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应有价值。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

1.结合时代发展,优化教学内容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结合时代发展,优化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融入时代体育元素,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散发魅力。那么教学内容要结合时代发展,主要有两种主流方向:一是结合时代主流运动项目。不同时代,人们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不同,高校体育作为高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必须融合时代主流体育运动项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结合大型体育比赛项目。随着人们体育需求的不断提高与体育运动项目的多元化发展,大型体育运动比赛越来越多,并对人们产生了深远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必然会渗透到大型体育运动的比赛项目中,使教学内容具有更多的时代内涵。

2.突出生本理念,构建生本课堂

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也是教育存在的价值所在。高校是人才聚集的舞台,也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场所,高校体育教学要突出生本理念,构建生本课堂,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首先,高校体育教学设计中心的转移。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设计主要是以教定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决定学生的学习行为。随着生本意识的强化,体育教学将向以学定教转变,教师将立足于学生体育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其次,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随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夯实,学生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3.重视拓展延伸,形式丰富多元

高校体育教学功在课内,力在课外。随着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日益清晰,有限的教学内容必然难以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多元化需求,这就需要高校体育实现有效地拓展延伸,强化学生的体育学习体验。高校体育学习拓展延伸的主要方向包括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体育赛事等。

4.彰显教学个性,打造特色专业

个性化教学是彰显体育教学品质的重要手段,随着高校的精致化发展,个性化教学也必将成为高校体育发展的方向。首先,高校将根据自身体育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优势,弥补劣势,打造特色体育项目,以体育品牌项目彰显高校体育教学品味,强化影响力。其次,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标兵。高校体育教学要展现个性化,必须借助教研推动教学改革,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思想等,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引领者,这样才能突出行业影响力。

总之,高校体育教学只有加快改革步伐,洞察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不断加强实践探索与尝试,才能抢占发展先机,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而提升自身的影响力与渗透力。

参考文献:

[1]徐宜芬,夏新生.新体育运动项目:现代人追求的时尚运动[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22(4):107-110.

新时期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研究 篇4

关键词:大学,体育产业,WTO,市场,信息化,中国

1 研究目的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名成员国,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加上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将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发展前景。体育产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新形式,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阳光产业”,高校体育产业是我国高校体育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综合分析等方法,在深入分析、研究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理论内涵、运行模式、表现形式等理论要素以及高校体育产业面临的问题的前提下,在探讨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发展战略路径的基础上,提出实现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建立和完善高校体育产业的理论研究体系,使高校体育产业与高校体育现代化接轨。

2 高校体育产业现状

2.1 高校体育产业的概念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我国的高校体育产业在社会化、市场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极大地增加了高校体育的活力,丰富了其社会功能。高校体育产业应把与高校体育运动有直接联系的一切生产经营的总和都可视为高校体育产业。高校体育产业应该是以体育产业市场为导向,将高校统一服务产品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的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体育产业市场系统,实现一体化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的过程。

2.2 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从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来看,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现状可归纳为4点:1)以本体市场为主体的高校体育市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已趋清晰(包括:体育场(馆)租赁市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体育教育培训市场、体育文化娱乐市场、体育用品市场和体育竞赛表演市场);2)体育产业开发领域不断拓宽(包括有形资产的经营和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体育产业的质量和产业效益逐步提高,许多体育资产和资源显示出巨大的开发潜力和潜在的市场优势;3)社会投资办高校体育产业的形式发展很快,涌现出一批符合现代体育制度的体育企业;4)确立和形成了保证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产业机制。

2.3 高校体育产业面临的问题

2.3.1 体育市场法规不健全,经营管理无序

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健全的市场法规是体育产业发展的保证。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理论研究比较滞后,政府对高校体育产业行使宏观管理的机构不明晰,由谁管、管什么、如何管,都不甚清楚。高校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均有学校完成,其经营主体却是体育部门,二者关系混淆不清,产权界限模糊。体育产业政策法规不健全,造成了市场运行机制的不完善,这已成为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障碍。

2.3.2 经济条件薄弱,体育消费观念淡薄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世界第一,农村人口较多,居民的文化素质较低,消费观念落后,相当人口只重视吃、穿、住、用等基本生活消费上的投入,而忽视在体育健身等消费的投资,体育有偿服务的认识淡薄。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受传统思想观念的约束,不够开放,只重视体育教学和训练,不重视体育市场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受整个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2000年三大产业的百分比分别为:15.9%,50.9%,33.2%,而据1998年5月欧盟(欧元区11国)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为:第一产业1.8%,第二产业30.2%,第三产业67.9%,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仍然偏小,相应的体育产业产值也小到不足以估算的地步,严重限制了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

2.3.3 体育产业投资渠道不畅,资金缺乏

政府对体育产业投入量偏小,投入渠道单一,体育教育投资严重短缺,直接影响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而在美国根据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NCAA)的统计数字,1998至1999年高校拨款平均600-800万美元。而在中国对高校体育产业软体投入几乎为零。

2.3.4 缺乏市场条件下的运作环境和手段

美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据报道,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仅美国斯坦福大学就有16名学生获得金牌。而我国近十几年来一直没有把体育纳入产业化的运行轨道,基本上还是依靠学校的单一投入来维持运转,极少借助市场经济的运作和调控,以及社会力量的支持。目前市场经营管理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经营管理水平低,经营组织内耗大,资源严重浪费,效益不高;2)对市场调研不够,体育产业盲目化;3)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不能有效开拓市场,适应市场。

3 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景

3.1 提供了更好的高校体育产业环境和市场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大大改善我国的国际环境,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提供良好的外部空间。国际经济权威人士做过估算:“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使GDP增加两个百分点,而根据国际经验表明,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带来约500万人的就业机会。”这意味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民经济将快速发展,高校体育产业将会获得更多的经济来源,体育消费也将会很大程度的扩大。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将开发更多的体育市场,同时,国外相关行业也将大量涌入我国,极大地促进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

3.2 高校体育产业市场更开放,更加多元化

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精神,凡在该协议上签了字的国家,均愿意通过谈判与协商消除彼此分歧,并逐步取消限制性的法律与法规,开放贸易市场,最终在世界范围内形成自由开放的市场。随着体育产业市场的自由开放,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将与国际高校接轨,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和国际力量为一体的多元市场。

3.3 促进高校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缩短发展过程

加入WTO对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将会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使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发展能更好地向国际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靠拢,从而为我国体育产业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期提供难得的机遇。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结构混乱,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各自为政现象严重,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严重障碍。而国际体育产业结构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市场检验,形成一套完整的结构体系,对市场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同时具有先进的理论基础。

4 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对策和措施

4.1 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法律法规,形成完整体系

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扶持,健全的市场法律法规是体育产业发展的保障。由于我国体育产业开发时间较短,体育产业政策法规不健全,造成了市场运行和调控的不完善,这已成为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障碍。各级政府和体育行政管理机构要从市场出发,来研究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市场的法律法规问题,把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纳入法制轨道。

4.2 转换经营观念,引入市场机制

高校体育产业的经营者,要建立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与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了解社会对体育消费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体育产业。在体育产业化进程加快、体育经营范围和项目迅速扩大和增加的状况下,体育经营者的经营观念转换成为众所关注的大问题。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体育产业的市场化将向更广、更深层次发展。

4.3 扩大高校体育产业的对外合作,开拓体育市场

国外体育产业的主要市场有体育用品业、健身娱乐业、体育广告业、体育博彩业等,我国确定用15年左右的时间“重点培养和发展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体育竞技表演市场、体育人才市场、技术信息市场和体育用品市场等”。要根据《体育产业发展纲要》要求,充分发挥体育自身固有的潜力和优势,重点发展体现体育自身经济功能和价值的主体产业;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其他各类产业经营活动。高校体育产业要充分发挥高校拥有的资源优势,提高体育产业的专业化和特色化水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体育产业立体化的大背景下,发展高校体育产业要勇于打破区域性和行业性界限,打破所有制和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同时,力求扩大对外交往,以多种形式和灵活方式吸引外资,努力提高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度,不断推动高校体育产业的新发展。

4.4 加大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力度,形成信息化体育产业

到1994年,由中央电视台出资1000万元购买全国足球甲A联赛转播权,标志着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已经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全新领域,第29届奥运会使我国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在观念上有了一个大的飞跃。高校体育产业对无形资产的开发可以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形成体育产业的信息化。

5 结论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政策法律法规还处于完善发展阶段,实践中缺乏法律体系和政策的支持,当务之急是要根据国情,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体育产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政府要加强高校体育产业的投资,对人力资源、体育市场提供支持和服务,切实为高校体育产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对高校体育产业的投资,促进各方面与体育产业的合作,形成多元化高校体育产业。积极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科技化、信息化,利用高校有利条件发展体育科技,采用信息技术体验体育产业,利用信息技术传播体育产业,运用信息技术管理和开发体育产业。同时,要引进人才、培养人才,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体育市场经营、管理人员,进一步开拓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市场,满足体育消费者的需求。随着加入国际世贸组织的深入,体育产业自由开放程度的扩大,高校体育产业必然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鞠成军,等.美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3,10(2):140-142.

[2]钱宗梅.高校体育市场的开发与利用[J].辽宁体育科技.2003,25(2):70-72.

[3]张庆武,张斌.高校体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19(1):32-33.

[4]李文辉,陶于.影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变动因素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3,24(6):34-36.

新时期体育教师的教学观论文 篇5

教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教育功能与价值的理解和认识。体育教师必须形成正确的体育教育价值观,才能自觉推动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的贯彻落实、当前理解体育教学的价值与功能应重点抓住以下几点:

1.体育的政治教育功能

素质教育提出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欲成材,先做人。因为我们培养的是具有一定政治观念和立场,符合一定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人。在体育教学中,应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如在课堂上将中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学生的爱国情操;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帮助他们树立目标,培养他们有理想、有毅力等。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强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教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人。

2.体育的健康驾驭功能

以往的学校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缺少重视。现在学校教育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把体育课程改为《体育与健康》正是对以往学校体育片面的观点进行纠正。因此体育教师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学生对自身身体和健康的认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等各方面的适应能力;了解与体育锻炼密切相关的营养、卫生、安全防范等方面知识及其对身体健康的作用,最终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观,明确体育的教育功能,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3.体育的心理、社会教育功能

体育活动中学生如何对待困难和挫折,如何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完成既定目标等方面,表面得极其生动和真实,这种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及反馈,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特征。所以体育教师应发挥体育特点,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责任感、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现代社会必须的合作、竞争意识与能力;学会尊重他人和关心他人等。

二、体育教师的学生观

教师怎样对待学生,取决于教师怎样看待学生,尤其是教师怎样理解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这就是教师的学生观问题。体育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尊重学生的人格

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和教师在人格上完全平等的。在一观点在口头上是没有人反对的,但在实践中真正做到的教师并不多。由于长期以来封建社会传统思想的深刻影响,“师道尊严”在一些教师眼里比维护学生的尊严重要得多。体育课上仍有体罚、变相体罚现象的存在,这并不是为了达到什么体育的目的,而只是教师维护自己面子的产物。一些体育教师甚至以能把学生管得服服帖帖为荣,把讽刺挖苦作为激励学生的有效手段,将打骂学生作为治恶压众的法宝。显然要想彻底解决这类问题,必须转变教师的错误的学生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把学生当做与自己平等的“人”,尊重学生的人格,使教育在平等的条件下得以顺利进行。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育的弊端在于忽视了人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忽视了人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与自觉性,看不到每个人是能够参与和影响自身发展方向的;忽视了每个人都具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需要。其结果是,使学生在受教育和成长的过程中失去了应有的愉悦体验,独立个性、主体意识、创造精神受到严重的摧残。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把学生培养城具有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的人。这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育过程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过程。

3.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每个人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教育本身应该为社会 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但是在我们的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却很少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硬要用同一动作、同一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这是很不合理的,也是根本做不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教师的工作不是把学生的身体素质、动作等提高到同一个水平线,而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上根据学生的差异发现和培养学生的长处,使每一位学生能得到健康发展。

三、教师的评价

新时期体育高校 篇6

【关键词】新时期 高校体育课程 问题 改进思路

一、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体育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能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体育课程内在的一些人文理念还能使学生形成友爱互助,积极向上、勇敢坚毅等诸多优良品质。而从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实践来看,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甚至很多学校都认为,体育课程就是让学生锻炼身体的。当学校把这种理念培训给教师,进一步教师将这种思想带到课堂上,就使得很多高校的体育课堂越来越呆板,越来越狭隘。具体来说,目前,很多高校体育课堂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比如重技能传授,轻综合能力培养;重课程形式,轻实际效果;重教师,轻学生等。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社会对学生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学生本来思想也日趋多元化,相应的对学校教学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很多高校转型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依然沿用传统思路开展体育教学,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改进思路

1.转变教学理念,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高等学校体育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它都是高等学校教育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它与其他课程一样,担负着培养优秀人才的任务,同时它与其他课程又有本质区别,因为体育课程一定要通过大学生身体的练习,达到“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充分将体育课程这种“基础”的性质突出来,将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融入到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单单是将各种体育技能传授给学生,更需要的是将这种技能的产生、发生,以及其人文内涵剖析给学生,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各种运动中的价值。比如,集体运动如篮球、足球、排球中的协作精神;竞技运动中公平公正、友爱互助的精神;一些传统运动中所包含的人文内含价值等等,这些都需要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真正把学生的综合发展,综合能力的提升作为一个纽带,贯穿于体育课程的始末,真正使理论、技能和内涵相互融合,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2. 完善课堂形式,提升课堂教学实际效果。新时期的大学体育课程,已经是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之后的,而且体育课程纲要也是在一直不断的更新。为了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很多学校也积极的鼓励教师去创新课程模式,开展有特色的教学。这种方向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体育课程这种“新”,如何把握这种“新”就成为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一些教师很积极的在如何创新课程上下功夫,但这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较集中的表现在,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过分注重课的形式,而不注重课的实效。课程形式看上去的确很新颖,尤其是一些发展比较好的学校,经费比较充裕,每节课都有很多堪称高、精、尖的体育设备、道具搬到课堂中。使用这些设备,再加上形式上不断改变,可以说课程从形式上是标新立异,学生们也很愿意参加。但是这种形式上下了很大功夫的课程,具体课程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而且可操作性不强,学生课下重复性的复习也不容易。因此,这种改变或者创新的价值和必要性还是有待于进一步商榷。

3.融入人本理念,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建构主义理论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题,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但是实际上,在我们高校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把自己看成是课堂的中心,认为学生就是要听教师指挥,按照教师说的去做。这种教学程式在如何将“教”真正转化为主动的学、能动的学、积极的学的问题上仍存在着很大的缺憾。其结果往往是学生都被动的参与课堂,根本就是毫无积极性。说到底,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学,主动学,这种课堂的效果才是最好的。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扬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把学生自我发展,个性的展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生理及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运动兴趣,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独立从事体育锻炼的欲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愿意学,才能真正在体育课程中获得学习体育的乐趣和价值。

总之,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体育课程的价值必将越来越凸显。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不断的总结和提炼,最终才能使高校体育课程不断的发展,更好的辅助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纪小红.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科技信息. 2010(28).

[2]张伟明.浅析体育田径教学在高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6).

[3]何雅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运动.2012(23).

[4]牛大三.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参花(下).2013(10).

[5]李爱群.新时期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09).

新时期高校体育篮球训练教学探析 篇7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体育,篮球训练

在众多的运动项目中篮球运动是一项普及的运动项目, 这项运动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 篮球这项运动可以增强我们的体制, 促进健康, 并且还能够丰富我们课余文化, 进而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因此, 在高校篮球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篮球训练以及运动方面的知识。

1 高校篮球运动的作用

高校篮球教学方式形式主义严重, 一些高校体育教师教授篮球课程内容时摆架子、走过场、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十分突出, 导致学生对篮球教学表现出反感的情绪, 难于形成高校篮球教学的真正价值和目标。综上, 当前高校篮球教学存在着各种问题, 如果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高校篮球教学, 甚至会直接对高校学生全面发展造成制约, 不但难于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 更会对高校学生今后适应社会、迎接挑战带来身体素质、意识观念方面的瓶颈效应。

2 灵活运用高校篮球训练教学方法

第一, 灵活运用篮球教学方法的基础是对各种教学方法的内容和特点的全面掌握。高校篮球教师应该丰富教学方法, 并通过不断实践和研究提高运用篮球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教学方法的应用应该符合高校学生的特点, 要利用学生活泼好动、竞争意识强等优势, 选择课堂比赛、教学练习等方式,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还应该尊重学生的能力水平, 在高校篮球教学的初期, 要以提高学生兴趣为主, 采用更为灵活的方法;在篮球教学中期, 学生素质和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这时教学方法应该以关注细节、注重能力为主;在篮球教学结业的时候, 教学应该在培养终身篮球意识上下功夫, 以指导帮助学校建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第二, 篮球技战术学习目标。通过听、试、练等方式明确篮球技战术的动作和方法, 掌握篮球竞赛裁判手势和方法, 掌握篮球新战术创新的方法, 通过讲授、讨论、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篮球技战术的实际能力。篮球战术配合技术通常是由技术和方法以及形式这三个最基本要素组成的。在战术的选择上要做到知己知彼, 再依据队员的自身身体条件来进行实施和制定。因此, 我们要以最基本的进攻战术配合为基础。单纯的技术, 是没有战术的配合, 其只能是五个人各自为战, 再好的技术, 在对方的战术配合攻击下也无法发挥作用, 只能以失败告终。同样, 单纯的战术, 没有技术的支撑, 再完美的战术配合也不能够很好的发挥出来, 最后也只能遗憾出局。只有技术、战术均衡发展, 完美配合, 才能将篮球运动发挥到相当的高度。任何正确的战术意图和先进的战术配合的实现, 都要求运动员必须熟练掌握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技术动作做保证, 没有技术也就谈不上战术。只有技术掌握得扎实、熟练、先进, 才能保证战术的多变性和高质量。非智能领域学习目标, 要让学生通过高校篮球教学得到情感、意志方面的培养, 进而达到优化学生气质和外部行为的效果, 通过高校篮球教学实现心灵净化、修养提高, 以正确的人生观, 团结友爱的情怀去树立自身的社会形象, 进而获得有利发展的环境和空间。

第三, 设立科学的高校篮球教学目标。篮球教学目标是高校进行篮球教学时的立足点和目的, 改革高校篮球教学的重要出发点之一就是高校篮球教学目标的科学确立。高校篮球教学中应该建立适应学生发展, 有益于学生全面提升的教学目标,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学习篮球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他们自主、全面、创新性地发展, 真正将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全面发展趋势、能力积极培养等环节和目标统和起来。

3 篮球基本功的应用和教学

从篮球运动发展来看, 只有学习好基本功, 练好基础, 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在篮球的训练中有准确的命中率, 传球能力, 以及出众的弹跳能力。第一, 基本功教学贯穿于篮球教学的始终,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身体全面素质, 尤其是灵敏协调性, 身体柔韧性, 弹跳能力等身体素质逐渐提高。第二, 增加脚步移动动作的教学内容。如低重心滑步、起动、急停、变方向跑等练习, 队员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品质, 持之以恒, 刻苦练习脚步动作, 才能对篮球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三, 增加手感动作技术的教学内容, 如抖腕动作, 手指的拨球, 小臂的旋转动作, 增强相关手指、腕的力量、灵敏、柔韧等素质的练习内容, 增强篮球的手上基本功。第四, 增加个人控球能力的教学重点内容, 减少以投篮教学为主的教学比重。第五, 增加传球技术的二人练习比重, 通过各种传接球技术动作的练习, 逐渐形成基本战术的雏形, 如传切配合, 突分配合等。第六, 增加发展弹跳力的教学内容, 弹跳力也是基本功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现代篮球运动中尤为突出, 因为出色的弹跳是完成各种攻防动作的保障。第七, 在控球能力的教学中, 大大增加二人的对抗练习, 通过练习大大提高了动作的实用性、创造性、趣味性, 让学生体能对抗的同时, 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想象力, 以完成各种攻防技术。第八, 适当增加耐力素质的培养。要为每位运动员设计一定的运动量, 多利用球场来进行折返跑或滑步练习。有持久的耐力的保障, 才能在比赛中的每一刻都能高命中率, 促使技术动作不变形。

参考文献

[1]李德辉.浅谈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篮球教学质量[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04) :18-19.

[2]韩京松.高校篮球教学现状及教学模式的改进[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9, (05) :86-87.

新时期体育高校 篇8

1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与学”问题现状

1.1“教与学”观念的滞后性

体育“教与学”观念, 从辩证的观点来讲, 教的观念决定着学的观念, 而学的观念又影响教的观念, 同时二者又影响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如, 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作为一个信念系统直接支配着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 即不仅决定其做什么, 而且决定其怎么做[2];而学的观念同样直接支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 决定其学什么和怎么学。从教学实践来看, 由于二者在教学中的角色不同, 他们的观念既有一致性, 又有差异性, 同时二者在观念上又都存在明显的不良性和滞后性。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的观念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重教法、轻学法;二是重科研、轻教学;三是重技能、轻育人。这样的教学观念, 使课堂教与学的气氛压抑、单调和沉闷, 没有活力, 导致学生被动学习, 教法与学法关系失调, 师生关系不和谐, 教学质量下降和体育的育人功能丧失等不良结果。而从学生的观念来看, 大多学生表现出“爱娱乐、厌技能, 爱自由、厌管束, 重智育、轻体育”的不良观念。据调查, 80%的学生认为体育就是玩玩而已, 是可有可无的课程, 不喜欢对技术的学习, 也不喜欢按老师统一的要求练习, 更不喜欢要求严的老师, 只注重外在的考试分数, 而未从深层理解体育的价值意义。

1.2“教与学”目的的矛盾性

目的是行为的指针和灵魂, 规定着行为的方向和价值, 并且贯穿于行为的全过程。在体育教学实践中, 师生双方都应该各有自己的目的。教师只有对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付诸于行动并完成教学目标;而学生同样在学习过程中要具有明确的目的, 这样才能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并配合教师完成教学目标, 但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往往目的并不明确, 甚至存在一定的矛盾性。

关于“教与学”的目的问题, 对教师而言, 具体表现为:上课随意性很大, 应付课堂严重;只重视教学的生物价值, 而忽视教学的人文价值;只要求教学的井然有条, 而忽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忽略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等;凸显教学目的的简单性、模糊性和不明确性。而对于学生来说, 大部分偏爱“自由”、放任型的体育课, 并且普遍存在着怕苦、怕累的畏难情绪。此外, 他们学习目的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 体育学习中存在着功利性的意识倾向, 只注重外在的考试分数, 形成“考试中心论”的怪圈, 不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发展, 甚至有的为获得理想的分数而考试作弊等[3]。这种矛盾性目的的存在, 必然会导致教与学的严重失调。

1.3“教与学”方法的错位性

体育“教与学”的方法, 包括体育教法和体育学法。体育教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有计划地采用的、可以产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有技术性的教学活动[4]。而体育学法具有广、狭概念之分, 这里主要从狭义上讲, 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为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等所采用的行为方式和认知策略[5]。由于教与学是师生同时进行的共同活动, 教法与学法分别属于不同的主体, 在教学中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互协调的, 但是, 实践中往往又存在一定的错位性。

从教法来看, 绝大部分老师侧重教法的使用与研究, 缺乏对学法的清晰认识, 更缺乏对教法与学法的关系问题的分析, 好像彼此互不联系和影响, 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失调性和错位性。例如, 一些教师固守某种“优秀”教法, 满足现状而不与时俱进, 还有一些教师一直沿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缺乏教学创意, 致使学生对体育课堂非常厌烦。从学法来看, 学生只是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模仿, 缺少创造性和创新性的个性学习, 形成所谓的“学服从于教”的“死学”套路, 表现出东张西望、交头接耳和三心二意的消极学法。这种错位的教与学, 不仅束缚了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 而且还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6]。

1.4“教与学”过程的敷衍性

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 过程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序、阶段。体育“教与学”是以教师教和学生练为主的一个非常注重过程的教学活动。但如今, 体育教学“过程”已被形式化和敷衍化, “结果”却成了教师和学生共同追逐的对象。其实过程和结果是一对既矛盾又联系的哲学话题, 其过程是符合事物发展质量互变规律的。如果没有“过程”量的积累, 就不可能有“结果”质的飞跃。正如荀子所言:“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如今,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的满堂灌、严管死教, 还有一些教师采用“放羊式”教学, 对教学“过程”有严重敷衍化的现象。如在教学内容上, 未能选择学生内心的体育需求和愿望, 甚至还比较陈旧, 这必然与学生在体育学习上产生矛盾和冲突。而学生呢?在体育学习过程中, 也会察言观色, 见风使舵, “你严我练, 你松我玩”, 得过且过, 甚至有事没事就请假、逃课等, 考试拉人情, 满足于60分万岁。这样的教与学过程, 必然造成许多大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总之, 体育是注重身体练习的“过程”, 否则, 盲目追求“结果”, 只能是自欺欺人。

2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与学”改革路径

2.1 转变观念——体育“教与学”改革的根本

观念是人对所认识事物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态度与看法, 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是实践与思考的结果, 是主客观融合而形成的世界观。常言道:“成也观念, 败也观念。”曾有哲学家说过, 改变观念就是转变世界。可见, 形成正确的观念有利于做正确的事情。然而,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 师生还存在一些不科学的错误观念, 严重影响了教与学活动的良好开展。因此, 转变观念是体育“教与学”改革创新的根本。

转变观念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要改变体育“教与学”中的观念问题, 不但要转变“教”的观念, 而且还要转变“学”的观念, 二者彼此联系和相互影响。因此, 对于教师来说, 一是要善于学习, 敢于自我否定。因为学习是进行新旧知识更换的基础和前提, 而自我否定是一种勇气, 一种超越, 是转变观念的关键。二是要身先士卒、敢于创新。因为教师处在教学的第一线, 要善于思教思学, 把握时代脉搏, 丰富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和实效性。而对于学生来说, 要提高对体育的认识, 抛弃外在的功利性思想, 树立科学的体育价值观。总之,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 要真正转变观念, 就必须触动自身的思维深处, 转变自身主观的观念[7]。

2.2 明确目的——体育“教与学”改革的前提

目的, 通常是指行为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 借助意识, 观念的中介作用, 预先设想的行为目标和结果。明确目的, 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人的实践活动以目的为依据, 目的贯穿实践过程的始终。在教学领域, 师生双方对一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都应当明确, 它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8]。这样师生对于教学目的达成一致, 形成共同的教育合力, 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很有帮助。同时, 还能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以及学生学习成才的成就感。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对于师生双方都应该明确教学目的, 即教师应该明确“教”的目的——为什么这样教, 教这些内容又是为什么?即作为教师, 对教学目的理解、设计和编制不但要知其然, 而且更要知其所教项目或技术的所以然, 即如何让学生感知、理解和接受。而学生应该明确“学”的目的——为什么学习体育, 学习体育又是为什么?。即作为学生, 在学习体育过程中, 首先要明确学习体育的目的, 解决为什么学习体育的问题, 自己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体育技术学习中, 避免或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从而获得理想的体育学习效果。有了师生双方对“教与学”目的的明确, 教学问题也便迎刃而解, 教学效果也自然不错。

2.3 创新方法——体育“教与学”改革的关键

“教与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而教学方法又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可见, 要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教法和学法十分关键, 这样能使师生内外呼应, 协调一致, 形成教学合力, 能有效促进教学效果。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教学合一》一文中曾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 而在教学生学。”而且还提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怎么学就怎么教[9]。”

创新教学方法, 是进行“教与学”改革的关键。在体育教学实践中, 要改变一些陈旧的教学方法。一方面, 教师要注重教法和学法的融合, 以学定教, 要根据综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体育需要进行教法创新, 使方法新颖化、多元化, 更重要的是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学生且又乐于让学生接受和喜欢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 学生要“学会学习”, 改变过去被动“唯分数论”的学习状态, 在教的指导下, 积极主动地学习, 成为学习的主人[10]。据调查, 69.5%的专家、75.0%的一线教师和50.0%学生认为:学法对学习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11]。可见, 对运动技术的学习不能死记硬练, 要听指导、善动脑, 多思考、勤学习, 才能事半功倍。正如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

2.4 重视过程——体育“教与学”改革的核心

体育“教与学”过程, 是体育教师与学生为达成体育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的程序[12]。它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 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它是以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运动实践活动的过程, 是体育教学中最为的核心要素。这一过程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动态过程, 二者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它指向结果, 为结果服务。

如今, 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 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现象还屡见不鲜。其实“重结果”或者“重过程”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要辩证地看问题。“过程和结果是一对永恒的矛盾。”我们应当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准确把握实际体育教学中过程与结果的相对权重[13]。体育是以技能为主的身体练习活动, 必须注重教学过程。所以, 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组织教学, 创新教法, 丰富课堂内容, 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快乐性和艺术性, 实施人性化教育, 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对学生来说, 在学习过程中崇尚快乐学习, 生活化和个性化的学习, 追求“有教无类”[14];要深层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作用, 注重享受体育运动过程带来的快乐。正如奥林匹克格言一样:“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

3 结论

教学如同学校的细胞, 决定着学校的活力所在。而高校体育教与学, 它不仅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还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 起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体育改革未能落实到体育课堂“教与学”的层面, 那么, 一切改革都只能是形式上的、表面上的改革。因此, 高校体育“教与学”问题, 关系着大学生的体质健康, 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系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关系着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在科教领导小组会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EB/OL].http://www.gov.cn/ldhd/2009-01/04/content_1194983.htm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7]毕红星.试论体育教师个体主观教学观念的转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8 (1) :94-96.

[3]李小平.我国大学教与学活动的片面现象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26 (4) :67-71.

[4]毛振明, 等.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30.

[5][11]于素梅, 毛振明.体育学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9:62, 2.

[6][10]宋乃庆.素质教育观下的教与学[J].中国教育学刊, 2009 (08) .

[8]鲁洁, 班华, 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145-150.

[9]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22.

[12]沈建华, 陈融.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36.

[13]张彪, 沈燕峰.追求过程与结果的和谐统一[J].新课程研究, 2005 (08) :8-10.

新时期体育高校 篇9

关键词:中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 高校的体育教育观念不断更新,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既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也具有中国的特色。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中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中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巨大发展。总的来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 “传习式”竞技体育教育阶段 (1949—1963)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体育教育基本遵循的是苏联的“传习式”竞技体育教育的理念, 以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体育运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 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缺乏独立性, 这种体育教育模式当时在客观上有利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规范化和发展[1]。

(二) 高校体育建立与完善的“三基”教学体系阶段 (1963—1978)

传统的体育课程理论中注重加强“双基”教学, 即 “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这是1963年教育部在《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 (草案) 中提出来的。1978年的《条例》将“双基”教学改成了“三基”教学, 即体育基础知识、体育基本技术与体育基本技能教学。“三基”教学体系基本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体育教学体系并在全国高校间推广实施[2]。

(三)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阶段 (1978—200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们思想的解放, 高校逐渐形成了“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等体育教育指导思想。1979年的扬州会议确立了以体质健康教育思想指导高校体育工作的工作方针[3]。1980年, 提出了大学体育教学任务体现在完成思想教育、“三基”教学和增强体质三方面。1992年, 国家教委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1993年, 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立, 加快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步伐。1996年和1998年, 相继提出了“快乐体育”和“健康体育”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四) 贯彻实施“素质体育”和“终身体育”教育阶段 (2000—至今)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进入了深化改革阶段。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教育部在2005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2006年共同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 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视。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就和不足

(一)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就

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大成就,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经验。2002年, 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高校建立了自主式的体育选课制度, 高校学生自主选择体育教师、上课时间、体育课程内容, 创新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将学生的体育进步幅度纳入了评价系统中, 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式, 将体能、体育知识和技能、学习态度、合作精神、自我锻炼能力等纳入了评价体系中。

(二)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体育教育未完全摆脱竞技体育的教育观念, 传统的体育考核主要以竞技体育运动能力为主, 评价模式较为单一, 不利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健康发展。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体育教学方法单调, 教学内容陈旧。高校的体育教学手段单调, 难以激发高校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 忽视了高校体育理论教学和运动教学的互补关系及二者在教学中的比重, 造成了高校学生对体育的片面认识。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足, 不利于高校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创新精神培养。

2.体育专业设置和结构不合理,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由于旧专业的发展缓慢甚至停滞, 造成了新体育专业的申报受到阻碍, 制约了我国高校体育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的发展。高校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关注体育成绩的评定, 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影响了高校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培养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

3.体育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部分高校体育教师不能很好适应教学改革节奏, 高校体育教师的配置在年龄、职称、学历等方面存在差异, 教师队伍没有形成层级和梯队。目前, 在高校教师的工作绩效评价和职称晋升制度中, 在期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是重要衡量标准, 高校体育教师不得不将大量精力用在研究理论问题和发表学术论文上。

4.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短缺。随着高校的扩招和高校学生对体育需求的不断提高, 高校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 在客观上制约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具体体现在: (1) 高校的体育场馆和设施简陋; (2) 现有体育场馆无法保证课余活动的开展及无法满足对教学时间的要求。

5.体育教学评价不科学。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忽视了体育的教育、文化等功能, 重视竞技体育而轻视素质教育。缺乏“终身体育”、“健康体育”和“素质体育”具体的实施方案。多数高校在体育教学评价中依然倾向于采用绝对的标准, 过于关注量化评价而对质性评价不够重视, 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不足。

6.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与“终身体育”理念衔接不够。目前,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学生个体的差异, 导致了完成教学目标有一定困难。教学改革的试点多在办学条件好、生源质量高的高校, 大部分普通高校往往被置于边缘地带。在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 常集中在教师如何教的角度进行教学改革, 而对学生如何学角度的研究较少。随着时代的发展, 以健康、休闲、 兴趣等为主的体育活动逐渐成为社会体育的主要内容, 这与当前社会的主流运动项目衔接度不高。

三、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 扩展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首先, 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优化体育知识结构, 完善体育教学计划, 加强实践教育。其次, 加强人文教育, 即对学生人格精神的培养。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是更新发展观念, 致力于构建一种能充分体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育体—育人—育心的体育教学模式。

(二) 构建并优化新传媒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

探索和创新学习模式, 满足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新需求。以QQ、微信、飞信等为代表的即时通信软件是当今高校大学生社交的重要手段, 构建其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促进优质体育教学资源共享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使教学管理者与教师、与学生, 教师与教师, 学生与学生之间架起沟通桥梁, 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管理与教学新体系。

(三) 加强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中国高校体育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首先, 通过培训和深造, 提高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学水平, 为高校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奠定基础。其次, 引入关于高校体育教师管理的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积极性。教学能力是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是高校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必备素质, 体育教师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还要以研究者的心态投身到工作中[4], 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现代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 还要了解一些管理学和心理学等知识, 逐渐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路者。体育教师要改变传统运动项目、尝试将民族和民间传统体育引入课堂, 拓展新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5]。高校体育教师身处于教育第一线, 高校教学改革考验着教师的社会责任感与教育执行力,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使教师更好地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服务。

(四) 加强高校体育教学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与社区联系紧密的优势, 多方筹集资金, 分期、分批、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学校和社区共同管理使用的体育场馆。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挖掘学校自身优势和环境资源优势, 开发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体育项目, 不必一味追求高投入的现代化设施器材, 以缓解场馆设施短缺的问题。

(五) 完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健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

建立和完善符合当代教育理念的科学评价标准, 淡化教学评价的选拔功能, 突出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重心转移到普通高校, 从教学改革中总结出符合我国高校体育发展实际的教学理论,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对高校教师的考核需要科学界定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论文的关系。健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法规, 规范高校体育教学工作, 创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高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充分认识各级体育组织的作用。因此,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立足于体育教学实践的探索过程,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存在统一模式, 许多问题需要在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解决。

参考文献

[1]马廷奇.高校教学评估与深化教学改革[J].江苏高教, 2007, (3) .

[2]屈波, 刘拓.创新教学管理,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8) .

[3]曲宗湖, 刘绍曾等.新中国学校体育50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0:14-15.

[4]严华.新课程改革下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07.

新时期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大学,教学,管理

1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现状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于2003年开始对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制度实行“五年一轮”的新方案,强调“学生的自主权利,包括选择课程内容、上课时间以及任课教师的三自主权,这成为当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一大改进,为学生创造了大量的自由学习空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新的高校体育教学制度的颁布更加有利于进行高校的体育教学管理,便于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体现教学体制改革与人才培养的双重目的,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评估,体育教学改革实现了进一步的深化,体育教学建设和体育教学管理实现了双优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优质的体育教学管理体系。而在另一方面对开设课程的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包括场地,设施等很多因素,操作起来更具有机动性和多变性。

2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的问题

2.1 观念滞后

“教学管理”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教育过程中的重点,高校体育教学也是一样,需要在一定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才能顺利进行。首先,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管理理念趋于科学,时刻站在教育领域的前沿,这需要教育工作者严格遵循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规律,并且结合体育教育的特点。创造出独具特色和效果的教学成果,从而促进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蓬勃发展,体育教育教学的深入切实的改革,和教学理念的创新,体现在教学管理上便是担负着更加重大的责任,对教学管理人员更加严格的要求。

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理念在不同程度上带有很强的滞后性。因此,因此优异的教学理念与观念的学习是关系十分重大的,这是符合体育教学的特点的,与体育教学管理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只有这样才能够快速提高体育教学管理水平,并培养出高水平的体育人才。

2.2 体系混乱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需要在普通高校建立起合理、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样,一个学科好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是衡量此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这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广泛地调研、论证、检验,并且以此为根基深入的构建教育体制,从而严格的构建各普通高校的院(系)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查看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可知,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考虑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等诸多方面,如果急于求成,希望迅速的将其建立和完善是不现实的,根据笔者的具体经验,制度的落实过程中的问题发现: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在施行过程中常常出现重复建设,或与现实情况不一致的情况,影响了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效果,造成教学管理的混乱现象。

2.3 档案管理不科学

体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档案管理不科学的现象,教学档案是以文字声像等方式保存下来的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的历史记录,作用十分重大,目前来看高校体育教学的档案管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普通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体制中档案馆的设置不科学专业、档案的保存不规范。二是高校缺乏教学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这样由一些非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操作无论在责任心,积极性、还是业务素质上都会产生差距,从而影响到高校教学档案的规范管理。三是学校制度建设的决策者对教学档案管理常常报以忽视的态度,不能认真对待教学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

3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措施

3.1 完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首先要洞察体育工作的特点,建立和完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以实践为先导,循序渐进的发展。其次便是要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以规章制度的要求为处理问题的先决条件。一旦与规定相悖,必须依章进行相应的处罚,从而使高校体育的教育工作不是一盘散沙,而是在约束下健康的发展。这是提高体育教学管理效果的基础,也能够稳定学校的教学秩序,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3.2 完善学校的反馈制度,提升管理手段

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深入学习教学理论,更要经常深入教学课堂听课,与学生进行广泛与深刻的交流,如召开座谈会、访谈会等等,真实了解和掌握教学运转情况,以便于提高教学质量,及时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严肃教学规律,严格教学管理,形成严谨和谐的教学秩序和良好的反馈渠道。

欲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水平还要从管理手段入手,其中一点就是以现代化水平进行大学的管理,效率的提高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最终目标,而这一切都需要有新式的管理手段作为支撑,这是实现高水平的教学管理的必经之路,体育教学管理亦然,要有目的性的针对体育教学管理之中的特殊性,从而建立起有别于其他课程的管理模式和制度的运行机制。这需要充分依靠现代科技,以科学的管理工具和手段为支撑,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向着更加规范、信息交流更加便利、网络应用更加广泛的方向发展。以致最终将体育教学管理的现代化职能融入到工作的方方面面。

3.3 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体育教学管理人员是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主体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侧面上反映了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平。因此我们要在保持教学管理人员的基本业务素养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他们的深层次的素质水平,努力传播现代的教育理论,从而充分认清教育改革的发展的方向,达到管理水平的提高。

3.4 建立一系列的评估、测评和考核办法

建立考评办法对教育工作者做出公正、准确的评价和鉴定,而这一切将关乎评职、晋级、评优的依据。由此可见建立激励机制的重要性,激励制度加之于教师,将全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 结语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进行,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人员的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地位已经愈加凸显出来,这是一种趋势,一种方向,只有这样为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提供能源,为体育教学质量夯实基础,才能保证教学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海花,张晓峰.高职高专班主任工作的若干思考[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2]张成年.浅谈高职高专班主任工作中爱的互融[J].交通职业教育,2008.

[3]曹红梅,吴燕萍.浅议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中的柔性管理[J].职业教育研究,2008.

新时期体育高校 篇11

关键词:新时期 人文理念 高校体育教学 融入策略

体育,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不断总结出的一种特殊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形式之一,具有明显的继承性。体育的起源已久,从有人类文明开始就有了体育及体育相关文化的记载,具体到我国的体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也就是大约一百多万年前到距今约四千多年前这一漫长的史前时期[1]。人文理念是人类共同的精神现象,即一定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在体育这种长久的演变和完善之中,体育运动融入了越来越多的文化理念和人文理念,已经成为社会中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只有在体育中融入了人文理念,体育才会脱离简单的肢体运动,变得有灵性,更有意义。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首次提出了“人文奥运”的理念。其实这是理性的回归,也是奥运理念的回归。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也不例外,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习到基础扎实的各种体育理论和动作,同时,还要让学掌握更多与体育学科相关的人文知识,了解体育学科的发展内涵,这样学习到的体育才是完整的,才是可持续的。

1、借助典型知识,融入体育文化介绍

很多体育知识、动作、理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尤其是一些带有民族或者地方色彩的传统体育项目,都是在人民群众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之中,甚至是祭祀礼仪之中所提炼出来的,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动作,或者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祈福祝愿的思想文化。因此,在现代高校的体育教学之中,融入适当的一些民族体育或者其他传统体育项目或者动作,并对于这种形式的体育动作来源和背景进行讲解,是可以非常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并且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2,3]。比如在蒙古那达慕上,包括传统内容赛马、射箭、搏克、打布鲁、蒙古象棋、沙嘎(嘎拉哈)等,这不仅源于早期的生产生活,而且又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再比如弓箭,弓箭又是用于战争的武器之一,现弓箭作为人们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存在下来。而有关射箭的内容在很多古代典籍和古代文学作品中都有所记载,包括古代的《诗经》、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等。教师借助这些知识,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某些知识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更为深刻的感受體育课程的文化内涵。另外,我们还可以充分挖掘体育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教育功能”。

2、剖析典型案例,端正学生思想观念

楷模的榜样力量是无限的,甚至可以影响和改变人的一生。尤其是在体育界,那些成功的运动健儿其实背后所经历的辛酸,不是常人能够体会的,其中所包含的拼搏精神、坚韧的毅力是用来教育学生最好的素材,尤其是在现阶段学生普遍抗逆力差,心理脆弱和缺乏信仰的年代。通过对那些人们熟知的运动健儿他们身上所附带的人性内涵和意义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非常有效的促进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发展,激发他们奋斗的积极性。比如,刘翔是近年来我国众多运动健儿中非常出色的一位,不仅是中国,乃至全亚洲都非常具有代表性。教师就可以以刘翔展示出来的拼搏精神和敢于挑战的决心以及高超的比赛能力,超人的胆识和智慧是全亚洲人的骄傲,在东方人并不擅长的项目上展示出了黄种人的风采,我们要向刘翔学的就是这种拼搏不息的精神。姚明也是一样,作为一名黄种人,身体素质本不能和黑种人对抗,但是姚明依靠坚持不懈的努力,虽然在战场上一次次受伤倒下,但是却一次次的又站起来,为中国人赢得了骄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充分放大,让全体学生从中得到启示,从而完成“技术技能”教学功能的拓展延伸,让人文思想在体育课中闪光。

3、营造体育氛围,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一种恰当的文化氛围,可以非常有效的调动学生对一门知识的认识,同时也会耳濡目染的影响学生们的行动。在体育课程学习中也不例外,我们要想真正让学生了解体育,认识体育,并且将认为理念融入到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之中,那就必须要营造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终身体育的概念。在这方面,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体育宣传栏来宣传体育知识,播颂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宣传学校体育健儿参加各级比赛的拼搏精神,展示学校运动健儿参加各种比赛的精彩图片,设立优秀运动员光荣榜等,激发学生爱国爱校的热情和自豪感。学校可以牵头成立篮球协会、篮球俱乐部、兵乓球协会、拳击俱乐部等,让学生可以有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4,5]。同时,各学校还可以将人文理念在体育中的融入以及日常体育工作开展的情况,作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将各班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及比赛成绩作为班级考核的一项内容。

新一轮新课程改革把学校教育定义为成“人”教育,即让人成为人。它要求教育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性和发展性,行动于学生的现时性和自主性。”这其中就包含了教育要融入更多有关人性、人文的教育,只有这样,新时期高校体育才会真正成为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才能更好的融入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中来,真正促进新时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总之,体育是人文的、教育的。让思考成为习惯,让人文思想在体育教学中闪光,让“以学养德”教学思想融于常态体育课,让体育教学在成“人”教育的大道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詹兴永.中国古代体育文学初探[J].作家,2011(16).

[2]李晓明,戴红云,金晓峰等.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传承”的必要性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11,23(6).

[3]邱志钊,柳士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2).

[4]发展学校体育文化要重视隐性课程教育[EB/OL].

论新时期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探讨 篇12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广西柳州市周边的广西工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校大学生、体育教师及主管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为研究对象, 其中学生500人, 体育教师35人, 主管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1 7人。实地调查了当地学校的体育硬件环境、场地设施和课外活动等一些情况。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 查阅C N K I数据库阳光体育运动研究成果和相关文件, 收集了与本研究有关的资料, 发放调查问卷5 0 0份, 回收4 8 0份, 回收率为9 6.6 7%, 有效问卷4 7 8份, 有效率为9 9.6 6%, 为文章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新时期阳光体育的时代特征

自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后 (以下简称“阳光体育”) , 阳光体育就成了新时期一个热点话题, 激起了专家学者的研究热情。通知指出:大学阶段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 高校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作为改善大学生体质状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工作方向, 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3]。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学校的阳光体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根据调查和资料研究表明:近年来阳光体育的开展现出了“两极分化”现象。每当发布实施阳光体育号召, 短期内各高校都会以各种形式开展阳光体育, 形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锻炼高潮。有些学校还划拨了一定的启动经费, 由专人负责, 实行早操、课外活动“打卡制”的监督机制, 督促学生每天锻炼1~2小时, 学校体育工作出现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时间的延长, 定期举办各种体育活动的学校越来越少, 阳光体育的开展缺乏持久性, 能够始终坚持下来的更是为数不多。为进一步广泛、持续高效地开展阳光体育。我们认为新时期的阳光体育应呈现出以下时代特征。使阳光体育的开展成为学生的需要的阳光。

(1) 具有全面扩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的特征。首先, 从制度上保障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体育活动形式, 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在参与过程中不拘泥于运动项目、不拘泥于组织形式、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兴趣的个体都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需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全面地扩大学生投入阳光体育的参与性; (2) 具有参与的主动性又有发展学生个性的时代特征。对于任何一项运动而言, 并不是每名学生都有浓厚的兴趣, 或者是有人根本就不感兴趣。因此, 在参与运动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兴趣、体质等方面出发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项目, 充分弘扬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注重运动项目与组织形式的“百花齐放”。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阳光体育之中; (3) 具有终身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学生的身心健康即属于个人又属于社会;要注重“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成为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一代新人。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 这是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 是塑造终身体育观的最重要的时期。通过阳光体育, 使学生不仅在校期间身心能全面发展, 以健康的体魄完成学习任务, 而且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 还能根据主客观条件科学地、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 以达到适应环境、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4) 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创新的目标不是对原有的教学方法否定, 而是对其教学思想、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重新审视、更新和丰富。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必须大胆创新, 利用各种先进教学方法、手段, 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理解开展阳光体育的宗旨。体育教学内容, 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化。

2.2 开辟阳光体育新思路, 促教学方法的创新

随着新一轮的阳光体育不断深入, 新思路、新方法不断更新。开辟阳光体育新思路, 就是在努力寻找和选择合理的训练手段, 创造性地借鉴先进教学方法, 复制他人的成功做法, 促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 既要考虑具体的教学内容, 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水平、接受能力、兴趣和爱好等诸多因素。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 教师都要做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合理选择几种教学方法, 由单一教学法向优化组合综合运用转化;由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转化, 以花样多、招式新来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 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充满活力, 并根据所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因时因情进行创新设计, 每一次体育课都给学生体会到与以往不同的新鲜感觉和美的享受。

温家宝总理2010年7月13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和杰出人才, 关键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 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4]。例如:在篮球技术教学课中, 通常教师要求低手投篮, 学生就必须按要求跟着反复练习;教师要求高手投篮, 学生也必须跟着反复地练习高手投篮, 不可逾越雷池一步。而教学方法的创新, 可将教学目标统领内容, 将重竞技引导到淡化竞技与技术的掌握。上课的内容在教案中体现标题只是投篮, 不是低手投篮、高手投篮或勾手投篮。投篮的教学不限制投篮的方式, 不管你采用什么投篮方式都可以, 只讲究投中的实际。课堂上教师可以有意将篮板降低一截, 练习运球加速、减速、再加速, 左晃右突变背后运球突破投篮扣篮, 让学生可以轻易地做出最刺激、最梦寐以求的突破上篮扣篮成功的巧妙动作, 体验到被人们称之为“魔术师”、“飞人”乔丹在众多高手的严密防守下完成扣篮动作的感觉, 给观众一种视觉上的享受。这样的一节体育课, 学生不仅是身体上得到锻炼, 更是心理上得到了巨大的满足。又如在课外活动执教田径队教学短跑过程中, 由于短跑教学内容比较单调, 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难以持之以恒, 影响了训练课的积极性。因此, 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这些不利因素, 因势利导, 创新地将非传统训练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如下坡跑训练、牵拉跑训练、阻力牵引跑训练、沙地跑等训练方法, 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构建新时期高校阳光体育评价体系

评价一词是现代体育科学中普遍采用的一个术语。评价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 我国著名学者田慧生在所著的《教学论》中认为:“所谓教学评价, 主要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 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 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美国学者布卢姆在《教育评价》中指出:“评价乃是系统收集证据的确定学习者实际是否发生了某些变化, 确定学生个体变化的数量或程度”。阳光体育评价体系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身体素质, 掌握基本的体育与健身方法, 发展创新意识, 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2.3.1 更新教学理念, 推动阳光体育评内容的创新

以创新求发展是我国体育教育领域长期坚持的工作方针。创新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一是创立或创造新的;二是指首先的。新时期阳光体育评价内容的创新, 实事上是一种发展中的新型教学方法。阳光体育其目的是通过以教育为出发点, 以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的体育锻炼为形式, 发动全社会珍视健康、崇尚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积极投身到全民健身活动的总动员[5]。更新教学理念, 推动阳光体育评价内容的创新, 就是新的体育评价体系建立过程。爱因斯坦有一个著名论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新教学理念, 提出新的问题, 就意味着创新的可能性。新时期阳光体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离不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创新。

根据对柳州市周边的7所院校调查结果显示, 31.8%的学生认为目前学校在阳光体育运动的评价工作方面做得一般;52.1%的学生认为比较差;8.1%的学生认为比较好。可见对学校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效性评价方面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还不能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参与阳光体育后所取得的成绩, 学校的评价手段、机制需要完善和改进。为此, 通过专家访谈及文献资料法, 在对新时期阳光体育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我们认为新时的阳光体育评价内容应由五个部分组成: (1) 制度保障 (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具体实施计划、评价制度体系、安全制度) ; (2) 时间保障 (体育课开足率、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学生比例、早操或长跑制度、大型活动召开率、大型活动学生参与率) ; (3) 硬件保障 (课外活动教师指导、专项资金的使用、场地设施器材达标) ; (4) 学生体制健康测试 (体质测试实施管理细则、学生体质测试成绩) ; (5) 阳光体育宣传 (宣传形式、宣传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 学生需求的变化以及体育运动的日新月异, 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对于那些已显得“过时”或“陈旧”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必须改革。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个体身心特点、体育基础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设置一些学生喜爱和流行的娱乐性和实用性运动项目, 如乒乓球、羽毛球、街舞、健美操、体育舞蹈、轮滑、散打、跆拳道、攀岩、野外生存等项目, 学生在体育课上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 学习的热情提高了, 学习动机增强了, 进而运动技术、运动技能也会随之提高。

2.3.2 改革评价方法,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体育考核与评价方法的改革是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关键, 它的确立与运用将牵动着体育教学改革, 直接涉及到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6]。评价过程实质上不是完成某种任务, 而是一种可持续的教学过程, 评价为目标服务。所谓,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就是从众多反映新时期高校阳光体育发展水平指标中选择出的, 由若干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标组成。从柳州市7所高校公共体育课评价的现状来看, 虽然, 各个高校在考评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上都在努力向阳光体育的目标要求看齐, 但各个学校没有统一的评价模式, 阳光体育的评价至今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为此根据阳光体育目标和专家调查结果分析表明, 建立科学的阳光体育评价指标体系应主要由一级指标:领导管理水平、条件建设水平、教学成效水平三大项组成;二级由8项指标组成;三级由22项指标组成见表1。

3 结论与建议

(1) 阳光体育是一种寓意, 它隐喻着健康与生机活力, 是一项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健康发展的整个过程健身理念与政策;娱乐是阳光体育之根, 健身是阳光体育之本, 育人是阳光体育之魂。凡是能高质量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的学校, 必然是一所校风正、校纪严、学风活的好学校。反之, 是学校对阳光体育实质理解还不够准确, 弄不清楚学校体育工作中哪些工作属于阳光体育的范畴;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部分校领导、教师对大力开展阳光体育的重要意义认识存在一定偏差, 有待进一步提高。

(2) 构建新时期高校阳光体育评价体系,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教研研究途径, 是一种可持续的教学过程。不断完善阳光体育评价体系是一项长期的、发展的过程。只有坚持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教学评价, 方可真正发挥其对体育教学反馈控制与调节作用。而制度保障、时间保障、硬件保障、体制健康测试、阳光体育宣传五部分是影响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建议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在每年下达到高校的经费中, 指定阳光体育专项经费额度, 以加大对体育资金的投入。

摘要: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是我国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进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从新时期阳光体育的时代特征为切入点, 对开辟阳光体育新思路, 促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行了分析探讨, 提出了构建新时期高校阳光体育评价体系、改革评价方式;更新教学理念, 推动阳光体育评价内容的创新。旨在为深入研究阳光体育的实施、改革和完善评价体系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新时期,阳光体育,创新,评价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全文) .新浪网站[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7-10-24/205814157282.html.

[2]周济.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G].

[3]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N].中国教育报, 2007-0426.

[4]温家宝: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EB/OL].http://www.gmw.cn/content/2010-08/31/content_1234945.html.

[5]张玉兰, 朱书祥, 黄显忠, 等.“阳光体育”的内涵及时代意义解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0 (3) :20~21.

上一篇:中老年人高血压下一篇: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