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

2024-07-26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精选12篇)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 篇1

摘要:通过对方山县畜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根据畜牧业中存在的养殖方式落后、科技养殖水平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提出了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现代畜牧业,科技养殖,生态养殖

1 方山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畜牧业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近几年来,方山县坚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畜牧业生产力水平和规模化程度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特别是价格体制的改革,畜牧业的发展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如方山县畜牧业生产方式较为传统,养殖方式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化养殖程度不高等,既影响了实用技术的应用,又给疫病防控带来困难,同时也影响着农村公共卫生;畜牧业龙头企业不强,且与当地生产场户产销衔接不紧,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化程度低;政府支持保障体系不到位,抵御风险能力弱,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巩固畜牧业发展基础,转变传统的增长方式,加快建设发展现代畜牧业,以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消费需求。

2 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对策

所谓现代畜牧业,就是指在传统畜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立足于当今世界先进的畜牧兽医科技,基础设施完善,营销体系健全,管理科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效产业。畜牧业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畜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畜牧业,用现代管理方式管理畜牧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从而使畜牧业生产技术、生产手段和生产组织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逐步发展为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运行质量和效益皆高的可持续发展强势产业。

2.1 加快规模养殖基地建设

1)以扶持养殖小区和大型养殖场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快规模养殖基地建设步伐。把加快规模化发展与推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把加快规模化发展与农民现时收入规模水平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规模化体系。引导农户扩大规模,形成专业化生产户;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形式建设养殖基地,增加养殖户收入;引导养殖户向养殖小区集中,形成区域规模优势;引导大型规模养殖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领广大农民增加收入。

2)抓好分类引导。围绕龙头企业,发挥农业大县粮食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猪禽等食粮型畜牧业,充分做大畜牧业总量;围绕肉牛肉羊优势产区这张品牌,发挥农业区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型畜牧业,做好特色产业;围绕市场需要,积极发展特种养殖畜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多手段、多途径,加快规模养殖发展。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养殖小区建设,重点扶持大型规模养殖场和多户联建小区建设;通过各类项目扶持养殖小区建设,鼓励养殖大户牵头,群众参与,集中联片,分散饲养,共同发展小区。

2.2 加快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广大农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经营体制创新,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的有效组织形式。近年来,伴随着规模养殖的发展以及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引导扶持,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配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进一步加快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高畜牧业的组织化水平:一是按照“先运行、多扶持、后规范”和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鼓励、支持、扶持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合作意识。让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经济组织,并在其中发挥应有作用。三是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新成立的专业经济组织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鼓(下转第62页)

励畜牧致富带头人领办、创办养殖协会。四是鼓励畜牧科技人员和技术推广单位领办、创办合作组织。五是加大培训力度,引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运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3 健全机制落实措施

以奖代补,建立多渠道投入的激励机制,破解畜牧业发展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

健全体系,建立技术服务机制,解决基层畜牧技术体系不健全、公益性技术没人推广、动物疫病没人防治的局面;建立技术工作的保障机制,加大科技人员的现场指导力度,加大科技人员示范推广力度,加大对科技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加大畜牧兽医技术的咨询服务力度,努力提高畜牧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

完善政策,建立环境保障机制。进一步优化各类畜牧业发展主体的创业环境,为畜牧业发展创造“宽松、优惠、公正、优质”的发展环境,促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加快养殖方式的转变,增强畜牧业生产能力,不断壮大畜牧业龙头企业的实力,提高畜牧业科技水平,最终使畜牧业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农民增收得以实现。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 篇2

(古丈县人大向功金 古丈县畜牧水产局 向贤利 罗贤辉)

现代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产业基础。发展现代畜牧业就是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畜牧业,用现代设施装备畜牧业,用现代科技改造畜牧业,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发展畜牧业。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对于促进我县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一)、现状:古丈县地处武陵山区,是一个集“老、少、边、穷、山、库”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全县总人口1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3万人,财政收入仅3000多万元。但古丈县是一个资源大县,全县国土总面积1297平方公里,有草山草坡160万亩,人均草场占有量14.1亩,居全省之首,自然草场载畜量达148万个山羊单位,发展以山羊为主的草食牧业条件得天独厚。此外古丈水面资源丰富,拥有大水面4.2万亩,水质清新无污染,是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理想基地。

前些年,我县畜牧业发展比较缓慢,养殖规模小,养殖大户少,养殖品种单一,养殖总量低,群众养殖水平落后,养殖科技含量低,养殖经济效益不高,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不大。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以及县委、县人大、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始终把发展畜牧业作为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人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项目拉动、龙头企业及大户带动、加大科技培训、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加强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和管理,大力发展以山羊为主的草食牧业和以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等名特优鱼为主的水产养殖业两大支柱产业。全县畜牧水产业得到长促发展,山羊、牛饲养量由2001年不足5万只,不足3万头分别上升到2006年16万只和6万头;网箱养鱼由2001年的400口发展到2006年的1800口;畜牧业产值由2001年的1800万上升到2006年7800万,其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也由28%上升到35%。仅2007年上半年,全县山羊饲养量13.33万只,牛饲养量5.66万头,网箱养鱼1700余口,牧渔业产值4800余万。畜牧水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展农村经济的骨干支柱产业之一。

(二)措施和成效

1、草食牧业发展迅速,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我县草场资源十分丰富,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山羊为主的草食牧业,已形成了共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政策和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从而使草食牧业迅速发展。到2006年底,全县山羊饲养量达16万余只,牛饲养量6万头,人工种草1.2万亩,仅草食牧业产值就达6000余万元,已成为湖南省重要的山羊生产基地,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山羊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县之一。通过近年的发展,涌现了中科生态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群博公司、湖南神宝牧业等一批草食牧业龙头企业、山羊养殖基地和种草养畜大户,带动了大批农户依靠种草养畜脱贫致富,以山羊为主的草食牧业已真正成为古丈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产增收的骨干支柱产业。

2、名特优水产养殖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我县拥有2.6万亩养殖水面,水质清新无污染,是生产绿色无公害水产品理想基地。近年来,渔业生产稳步增长,网箱养渔发展势头强劲,已发展网箱养鱼1800余口,水产品产量2000余吨,在养殖品种上,提倡高密度精养名特优鱼美国班点叉尾鮰为主,养殖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成为我县农民增收又一大特色产业。

3、畜牧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随着我县冷链体系建设、乡镇动物防疫队伍建设以及动物防疫长效机制建设、《古丈县天然草原恢复和建设项目》、《良种羊繁殖场建设项目》等生产基础建设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我县畜牧业建设物质装备条件,提高了我县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4、畜牧业增长方式,养殖观念正发生转变。

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变化,使我县畜牧业增长方式,养殖观念等发生根本改变,已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由传统的依靠耗粮型畜牧业增长方式向现代节粮型草食牧业转变,山羊冷鲜配技术、青贮技术等新技术、新科技的应用与推广,促进了畜牧业增值增效,提高了科技含量。在养殖观念上由自给自足走向市场,实施龙头企业、养殖大户带动,建立养殖小区,提倡无公害健康养殖。养殖方式上由传统放牧向半牧半舍和种草圈养方式转变。﹪

5、产业结构调整更趋合理。

一是畜牧业占农业比重增加。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种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须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高、比较效益大的畜牧业。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主导地位是畜牧业,畜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超过50%,我县畜牧业在农业中比重正逐步提高,已达到35%左右;二是从畜牧业内部结构看,立足资源实际,发展以山羊养殖为主的草食牧业已成为我县养殖发展新方向,在畜禽养殖中比重已占到了70%左右;在养殖品种方面,三是在水产养殖方面,由养殖常规品种逐步被以斑点叉尾鮰为主的名特优鱼网箱精养所代替,从而使畜牧业内部结构更合理。

6、科技创新,服务推广体系逐步在理顺

近年来,我县通过实施《财政科技扶贫种养畜项目》,改变传统饲养方式,大力推广和普及种草圈养新方式和运用畜牧业新科技、新技术为生产服务,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同时,通过大力引进和投放波尔山羊、南江黄羊等优良新品种,改良地方品种,极大的提高了我县畜禽良种品质和良种覆盖率,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了畜牧业养殖科技含量。

7、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养殖水平

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我县已不局限于对农民进行新技术,新科技推广,而更注重对农民畜牧养殖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技术指导、技术咨询、送科技下乡活动、开展技能培训等,培养了一批养殖能手,养殖科技二传手,通过他们的“传、帮、带”,大大提高了我县农民整体养殖水平。

二、存在问题

一是现代畜牧业产业投入严重不足

我县畜牧业基础较薄弱,乡镇技术推广及动物防疫站等办公条件极差,产业投入的各种资金缺乏,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而近几年来,我县投入畜牧业产业发展的资金,除近两年来防疫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仍不足)外,基础建设等资金,主要是靠争项目,依靠项目的拉动,而财政缺乏投入保障机制,与现代畜牧业发展不适应。

加上县级财政困难,部门争取的产业发展项目,其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到位,使部门争资金积极性不高,加上前期跑项目费用不落实,要个人垫资,财政报帐体制太死板,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部门争项目、跑资金积极性,与现代畜牧业发展更加不适应。

二是缺乏加工龙头企业,产业增值弱,工业化水平低。

产业要发展,必须实行产业化,产业化首先必须是工业化,而我县缺乏畜牧业加工龙头企业,产业不能形成增值,产业化水平低,如神宝牧业肉羊加工厂项目,虽完成了三通一平,但由于缺乏资金,不能如期建成投产,发挥效益。

三是在财政补贴政策范围小。

农业的化肥、粮种等补贴纳入了财政支持政策,而畜牧业良种补贴被忽视,也不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

四是群众养殖技术水平低,养殖业缺乏风险保障机制。

我县农民的养殖水平,虽经过近几年普及和培训,但由于培训资金缺乏,其整体水平不是很高,群众缺乏科学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治技术,使养殖效益不高,加上养殖业风险大,缺乏风险保障机制,成为我县现代畜牧业发展一大制约因素。

三、现代畜牧业发展基本对策

现代畜牧业发展,在指导思想上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这个主题,以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按照“集约、节约、生态、安全、高效”要求,调整和优化畜牧业结构,突出培育和壮大草食牧业和网箱养鱼两大支柱产业,进一步拓展畜牧业功能,提升产业层次,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使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

1、加大对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促进现代畜牧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和发展长效机制。

①加大基础建设的投入。县财政每年投入畜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应不少于100万,并且随着产业发展,应逐年追加,不断提高畜牧业的设施装备水平。②加大对标准化养殖小区的财政奖补。对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建立起业的规模养殖场,按照年出栏数量进行补贴,财政每年列入预算,形成长效机制。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龙头企业在现代畜牧业建设中具有很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也能缓解养殖风险,因此,应加大对我县中科生态牧业有限公司、湖南神宝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群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三家草食牧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在项目、税收、基地建设以及贷款贴息等方面应予重点倾斜。④高度重视对母畜养殖的大力补贴。鼓励农户饲养优良母畜,对养殖母畜应按照数量给予资金直接补贴。

⑤建立畜牧业发展风险基金。由政府牵头,建立现代畜牧业建设风险基金,在养殖户、规模养殖场、龙头企业等遇到不可抗力的风险时,给予补贴,减少养殖损失,使之尽快恢复生产。

2、发展特色畜牧业,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之路。

应立足我县丰富草场资源和水面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草食牧业和以网箱养殖为主的水产业,突出特色、形成优势,培育草食牧业、水产养殖主导产品,优化养殖区域布局,推行一村一品发展,建立养殖业专业村、专业乡镇,形成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从而形成产业化。

3、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产业化经营是引导农民实现产品进入市场,参与经济大循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产业化经营必须依靠龙头企业来实现,所以必须培育和状大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等给予重点扶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引导基地、加工增值、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等的示范带动作用,增强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同时还应积极支持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抗拒市场风险的组织化程度,从而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4、提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循环、生态畜牧业。要重视畜牧业品种资源保护,推行“种草养畜—畜粪产沼气---沼渣还田”的循环利用生态养殖模式。同时,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加强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坚持“生态、经济、社会目标并进,生态优生”的原则,实现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5、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

科技进步是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决定因素,是畜牧业发展根本出路,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一是要加大畜牧业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多渠道的畜牧业科技投入机制;二是深化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加快其成果转化,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三是稳定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推广和应用新产品、新技术,增加畜牧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加强对农民教育和培训,实施畜牧业“科技入户工程”,推广科学饲养方式,提高畜牧良种覆盖率和饲料转化率,由政府提供平台和出资金,对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进行畜牧业现代技术、现代管理理念、现代经营理念培训,培养现代新型牧民,发展畜牧业生产力。

6、加强畜产品监管和动物疫病防控,发展健康养殖业 健康养殖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须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做大做强畜牧产业。一是按照“预防为主,关口前移”要求,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健康养殖,加强饲料、兽药安全监管,从源头上把好养殖业投入品质量安全关。

二是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大防控投入,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健全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 篇3

关键词: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3.057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之中,畜牧业逐渐实现了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能够有效地促进畜牧业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畜牧业是现代农业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样也是广大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因此党和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甚为重视,并且多次强调“三农”问题。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畜牧业产业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凸现出来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畜牧业产业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1.1龙头企业缺乏竞争力,畜产品深加工水平落后

在畜牧业产业化的之中要求能够将畜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环节进行紧密的结合,但是在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这些环节却不能够进行紧密的结合,我国的畜产品的加工仍然也是停留在初级产品的加工以及销售之中。发达国家的畜产品加工量能够占得畜产品生产总量的70%~80%,但是我国的比重却达不到10%。而进行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企业和厂家相对来说规模较小,技术水平也较为落后,加工的畜产品单一。另外,在我国的大多数地区畜产品加工的一些龙头企业的企业规模较小,所加工的产品质量也不尽如人意,产品加工的种类相对来说较为单一,管理体系相对较为落后,不能够促进这些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也不能非常好的适应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之中,一些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及科技能力不足,一些龙头企业仍然还是依靠粗放扩张的经营模式,忽视了新产品以及新技术的开发,在市场之中缺乏自身的名牌产品,阻碍了这些龙头企业的长远发展。

1.2畜牧业产业化内部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

在进行内部利益分配问题上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双方信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就是当企业与农民两者签订合同之后,由于产品的价格存在不确定性,价格幅度可能会随着其他事物产生波动,当产品的价格较高且产品畅销的时候,一些农民可能会违背合同,不愿意将产品卖给企业,给企业造成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但是相反,在产品的价格低且不畅销的时候,农民非常愿意按照原定的价格将产品卖给企业,但是企业却不愿意以合同中的价格收购,有时即使愿意收购,也是尽可能的将产品的价格压得不能再低,这样就会给农民造成一些严重的经济损失。二是一些企业往往就是凭借着农民的知识水平较低,对法律方面的知识不是很了解,所以在制定合同的时候侵犯农民的权益,故意损害农民的利益,在制定的合同也是尽可能的偏向企业的利益。三是违约成本较高。当出现一些不可预测的情况之后,农民面临的赔款压力较大。

2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分析

为了能够促进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笔者针对于以上几个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

2.1加大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龙头企业的创新以及科研能力欠缺,管理模式落后,所以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于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龙头企业发展的战略措施,解决龙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性难题,加强对于重点龙头企业的管理,对于龙头企业和为畜牧业的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的服务进行组织,对于这些过程中需要交纳的一些税款以及其他款项进行试单个的优惠,促进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与此同时,作为龙头企业也应该积极的进行反思和不断的探索,加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之中的竞争力。

2.2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质是为了在企业与农民之间建立完善的稳定的利益关系,这直接关系到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进行,所以各地政府应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在一些还处于起步阶段的地区重点在于规范农民与企业之间的合同,用以维护农民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在一些畜牧业产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可以建立起风险基金,在市场价格浮动较大产品价格较低的时候,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双方的利益,返还一定的利润,或者是进行一些补助。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够尽最大的可能减少企业与农民之间的经济利益的损失。

2.3建立风险防范意识

在畜牧业产品化的发展进程中,各个地区应该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加强风险防范的宣传,让农民朋友树立风险防范意识,针对于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风险防范手段,做好畜禽的疾病预防,降低各种自然灾害以及各种疾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好地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德元.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2]王明利,王济民.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和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2,(S1).

[3]夏田,多金荣.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经验借鉴[J].财经理论研究,2014,(02).

加快发展巴中山区现代畜牧业 篇4

1.1 优势条件

1.1.1 生态环境的优越, 有利于发展无公害畜产品。

巴中市山青水秀, 森林覆盖率高达56%, 加之, 远离大中城市, 工业污染源少空气、水质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有关标准, 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从而有利于发展质量安全的畜产品。

1.1.2 天然屏障的形成, 有利于防控重大动物疫病。

巴中地处秦巴山区, 地势沟壑纵横交错, 农户居住分散, 隔离条件相对较好, 有着有效防控动物疫病的良好条件。

1.1.3 草地资源丰富, 有利于发展牛羊草食牲畜。

全市现有草山草坡面积710万亩 (1亩=667平方米, 下同) , 年产农作物秸秆160万吨, 利用成本低廉的饲草饲料发展草食牲畜, 能大大提高养殖业的比较效益。

1.1.4 旱粮作物比重大, 有利于发展节粮型畜牧业。

旱作农业是巴中农业的一大特点, 2008年全市旱粮面积占粮食总播面的73.3%, 玉米、小麦、豆类、红苕、洋芋等旱粮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70%。其中年产玉米50万吨以上, 这是山区利用旱粮发展畜牧业的独特优势。

1.2 不利因素

1.2.1 畜产品的销售运距远。

目前巴中是四川省唯一没有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和航运的“四无”地级市, 离成都、重庆、西安等大中城市相对较远, 交通不便、运输成本较高,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畜产品的生产经营成本, 无形之中降低了养殖效益、加工效益和经营效益。

1.2.2 农民商品生产意识低。

长期以来, 由于山区农民受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 “养猪为过年, 养牛为耕田, 养禽为挣油盐钱”的思想依然存在, 对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畜牧业没有形成共识。1.2.3畜牧生产科技含量低。据典型调查, 目前全市农村生猪DLY三杂面不到30%, 优质杂交牛占存栏牛总数不到10%。与发达地区相比, 全市畜禽良种化率较低, 畜牧业标准化程度较低, 畜牧生产科技含量不高。1.2.4畜牧业组织化程度低。我市地处山区, 农户居住分散, 畜牧业生产经营信息闭塞, 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衔接的矛盾没有解决, 存在着生产与销售脱节的问题, 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1.2.5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低。

目前我市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差、生产方式落后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大多畜产品加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乏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和优势产品, 而且与养殖生产业主未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龙头带动能力不强, 存在着畜牧业生产与畜产品加工脱节的问题。

2 确立山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

2.1 合理调整发展结构

根据我市畜牧业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 当前和“十二五”前后, 巴中市调整和优化畜牧业结构应坚持“市场导向提高效益、依靠科技提高质量、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扩大规模精深加工”的调整原则和“注重提高生猪质量, 大力发展牛羊草食牲畜, 积极发展优质禽兔”的调整思路, 使巴中山区畜牧业朝着“优质、安全、高产、高效畜牧业”方向发展。其调整重点有三:一是调整畜牧业品种结构。大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瘦肉率三元杂交猪和优质肉牛, 积极引进推广良种禽兔, 使良种畜禽在商品畜禽中的比重达到90%以上。二是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充分利用丰富的草山秸秆资源, 加快发展以南江黄羊、空山黄牛为特色的草食牲畜, 逐步将非猪畜牧产值比重提高到50%以上。三是调整畜牧业产销结构。大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 逐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贸工牧一条龙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格局。

2.2 积极打造山区品牌

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品牌经济”。要充分利用巴中地处山区、生态环境优越的良好条件, 从抓“健康养殖”入手, 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 切实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监管, 有效解决畜产品卫生安全问题, 大力发展无公害的生态畜产品。同时引导畜产品加工企业根据资源特点以及消费者需求, 研发特色畜产品的生产制作技术、生产工艺和花色品种, 形成同一畜产品的优质品牌集群, 用集约的方式把产品的质量、服务等综合信息传递到消费者心目中, 坚定不移地走“被市场认可”的品牌之路, 提高行业竞争能力。

2.3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一是充分利用丰富的草山秸秆资源。立足全市710万亩草山草坡和年产160万吨农作物秸秆资源, 大力发展牛羊草食牲畜, 增大节粮型畜牧业比重。二是充分利用宝贵的南江黄羊品种资源。突出抓好南江黄羊选育保种和扩繁增量, 尽快建立南江黄羊基因库与生产性能测定站。同时, 以四川北牧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 以南江黄羊纯繁基地乡镇和繁殖场户为网点, 着力培育高繁、快长、大型和黑色四个南江黄羊主体品系, 进一步提高南江黄羊品种质量, 不断扩大饲养总量, 真正把巴中建成中国最大的南江黄羊种羊基地。三是充分利用充足的旱作粮食资源。巴中十年九旱, 发展旱作农业具有良好基础。为解决长期以来种粮效益低的问题, 要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开展玉米、红苕、洋芋、小麦等旱粮及其附产物的利用转化, 大力发展畜牧产业, 从而提高旱作粮食的转化效益。

2.4 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重点是大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首先, 要培育好龙头企业, 重点对原有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改造、优化和提高。采取与国内知名企业合资、联营等方式, 或积极引进国内外上市公司、国家级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 实施大集团战略。其次, 要积极发展畜牧合作社、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 使其成为畜牧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第三, 要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的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 逐步形成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基地。第四, 要以“公司+协会+基地+大户”, “大户带散养农户”的运行机制为核心, 积极引导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合同定单、股份合作、畜禽保险、两次返利等多种形式, 促进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降低农户养殖投入风险、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 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的目标。

2.5 建立完善市场体系

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是推动山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一是从建立一批畜产品交易市场和批发市场入手, 逐步形成一定规模具有山区特色的畜产品集散中心。二是抓好信息市场建设, 定期向社会发布各种信息, 以市场需求引导农民发展畜牧生产。三是注重营销队伍建设, 实行多渠道经营, 特别要加强培养农民自己的畜产品运销组织, 鼓励农民组建联合体, 统一组织生产, 共同面对市场。四是延伸销售触角, 通过在大中城市设立畜产品销售窗口, 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 或者与外地大型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联合, 借助外力销售我市畜产品。

3 构筑山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保障线

3.1 强化政策扶持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已出台的一系列有利于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府对贫困地区、边远山区畜牧业的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持力度。

3.2 强化队伍保障

尽快实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切实解决好人员编制、人头工资和业务经费等具体问题, 为山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实施组织保障。

3.3 强化科技支撑

一是要在畜禽饲养环节增加科技含量。通过深入开展“科技助农增收行动”和认真实施“畜牧科技入户工程”等多种形式, 切实加强对养殖业主的科技培训,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养殖效益。二是要在疫病防控环节增加科技含量。特别要尽快建立与世界贸易组织接轨的动物防疫保护体系, 确保畜产品卫生质量, 提高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三是要在畜产品加工环节提高科技含量。引导加工企业开展ISO9000质量认证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 (HACCP) 系统建设以及实施良好作业规范 (GMP) , 全方位改进生产工艺与加工技术, 进一步提高畜产品质量。

3.4 强化配套服务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 篇5

内蒙古包头市委党校温更新

摘要:把改善农牧业基础条件作为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以创新加快现代农牧业发展;加快实施农牧业产业化;进一步强化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措施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实施科教兴农兴牧战略,加快农牧业科技推广,着力提升农牧业的科学化程度;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加快发展农村牧区二、三产业,着力提升农牧业的商品化程度;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加快新型农牧民培训,着力提升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关键词:现代农牧业发展 思考

包头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的中心城市、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工业基地,是一个工业经济占主导的城市。既有发达先进的工业经济,在经济总量中占绝大部分;又有落后的农牧业经济,在经济总量中占很小部分,这种“大工业,小农(牧)业”的经济结构,也为充分发挥“大工业”优势,加快我市现代农牧业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一、目前包头市现代农牧业发展的现状

包头市是个工业大市、农业小市,全市土地面积277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2.11千公顷,草场面积2120千公顷;绝大部分是广大的农村牧区。2008年全市常住人口253.22万人,城镇人口192.22,农村牧区人口61万人,农牧业人口占24%;地区生产总值1760亿元,第一产业(农牧业)52.1亿元,仅占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076元,在我国西部地区近几年一直排在前三名,连续七年位居自治区各盟市之首。包头市农牧业属于城郊型农牧业,种植业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养殖业以奶牛和肉羊为主,经过几年发展,包头市农牧业已基本形成菜、薯、肉、乳四大主导产业。

(一)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立体种植等先进适用技术,落实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粮食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二)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了转变,畜禽饲养规模不断扩大,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全市奶牛业已经进入理性发展阶段,全市奶站已由416个减少到227个,奶牛集中、规模饲养程度达到50%。按照第一产业“三区”规划要求,将我市山北地区确定为肉羊产业重点发展区域(羊存栏数量已占全市的70%以上)。

(三)农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是种植业结构、品种优化。2008 年全市马铃薯、玉米和蔬菜面积分别为101.9万亩、142万亩和15.9万亩;脱毒马铃薯和玉米良种面积分别48万亩和142万亩。

二是畜牧业布局、品种结构优化。按照第一产业“三区”规划要求,将山南和山北地区分别确定为奶牛、肉羊重点发展区域。全市33个奶牛小区建设项目全部安排在山南地区,连续三年将80%的市级羊舍饲圈养项目重点安排在山北地区。

(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目前基本建成了优势比较明显的菜、薯、肉、乳农牧业四大主导产业,并涌现出了一批如华资、鹿王、呱呱叫、海德、大圣、小肥羊、小尾羊、草原牧歌等国家级、自治区级龙头企业;“小肥羊”、“鹿王”、“草原”、“雪鹿”等中国驰名商标。

(五)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稳步提高。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有效提升了农牧业的经济效益

和竞争力。农牧业科技体系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由1950年的一穷二白的面貌发展到目前市县乡村四级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基本健全的新格局。

(六)设施农牧业实现新突破。通过实施“南菜北薯”战略,山北地区设施马铃薯面积达到26万亩,山南地区蔬菜保护地总面积达到4.7万亩。在土地流转基础上发展设施农业,在依法、有偿、自愿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引导工作,由村级基层组织、企业、中介组织等牵头,通过转包、转让、租赁、股田制等方式,促进设施蔬菜和马铃薯向小区、大户和企业集中,为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二、包头市现代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包头市正处于一个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尽管近年来包头市的现代农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现代农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1、促进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目前,与包头市实际相符合、与现代农牧业发展相配套的土地草场流转制度、经营管理制度、支持服务制度和投入保障等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保护和加快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分异的户籍管理制度迟滞了我市城镇化步伐。目前,包头市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涉及户籍身份、土地制度、收入分配、公共财政、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已成为制约城乡社会福利和政治权利公平分配、人力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根源,特别是作为计划经济时代产物的户籍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

3、包头市财政对现代农牧业建设投入总量不足且分配结构不尽合理。自然条件差、农牧业基础建设薄弱、社会事业滞后是包头市发展现代农牧业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与现代牧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由目前,包头市在财政投入上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市级财政投入农牧业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速极不相称。

4、农牧业科技水平整体落后,农牧民文化素养亟待提高。目前,包头市在农牧业科技方面问题严重,集中反映为科技投入严重短缺、农牧业科技创新体系滞后、农牧业科技推广机制不发达、农牧业科技人才大量流失。

5、农牧业发展方式仍然落后。由于农牧民市场化观念淡薄,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仍相对粗放,劳动力生产效率低,市场竞争力较弱。农牧民传统的粗放式种植放养观念难以转变,多种因素造成土地草场退化压力不断增大。

三、加快我市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对策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头市的农牧业经济目前仍处在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的起步阶段,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必须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一)实施基础先行战略,加快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农牧业发展后劲,把改善农牧业基础条件作为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

抓住国家加大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各种专项补贴的有利时机,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加大对农牧业的投入力度。突出加强四项建设:一是加强农田草场、水利基本建设,二是加强农村牧区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现代农牧业奠定基础。三是加强农村牧区能源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牧区能源结构。四是加强农牧业机械化建设,把过多的劳动力从土地草场里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

(二)以创新加快现代农牧业发展

1、创新支农支牧政策,推进 “四个转变”。一是推进政府支农支牧人、财、物主要由支持小农牧经济向支持大规模企业化经营转变;二是推进金融支农支牧主要由支持单家独户的农牧民向支持从事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企业转变;三是推进扶贫式支农支牧向支持建设现代农牧业转变;四是推进主要支持工业企业发展向支持工业、现代农牧业协同发展转变。

2、创新经营形式,推进“三化”互动。一是推进土地草场流转化。实现土地草场突破地域、跨村乡镇(苏木)、村(嘎查)有效整合;二是推进生产企业化。引导和鼓励工业企业积极参与现代农牧业建设。三是推进运营公司化。由政府组建现代农牧业开发公司,担当政府服务农牧业重要载体。

3、创新服务体系,实现“五个统一”。一是统一配套基础设施,二是统一配备专业人才,三是统一打造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要根据包头市工业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方向,由政府出资对农牧民进行统一职业培训,四是由政府和企业合作把农村牧区高考落榜生送到有关的职业院校统一培养,毕业后由有关企业录用。五是统一建设集中居住区,实现农牧民生活城镇化。

4、创新产业体系,发展循环经济。一是按照土地规模化、灌溉节水化、作业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组织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发展以玉米为主的种植业,为大规模养殖园区提供饲草料。二是发展一定规模的养殖园区,为种植业和设施农业提供有机肥。三是建设大型沼气池,使养殖园区产生的粪便生产沼气,为生活区和设施农业提供能源。四是建设规模设施农业,发展蔬菜、苗木、花卉等特色品牌种植业。

(三)加快实施农牧业产业化

就包头市牧业产业化体系建设来讲,各环节都涉农涉牧,均属弱势群体,需要政府不断地为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发展空间。一是建立完善农牧业产业化基金投入增长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二是提高信贷服务水平,着力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三是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龙头企业。五是加快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步伐,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六是加大农牧业产业化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七是实施工业反哺战略,着力提升农牧业的集约化程度。

(四)进一步强化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措施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农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个依托资源优势、瞄准市场、突出高产高效的动态生产过程,是实现产业强村富民的重要途径。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对快加包头市农牧业结构调整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真正把农牧业结构调整作为发展现代农牧业重要的战略举措。一是突出特色,优化布局。二是培育龙头,产业化经营。三是加大力度,发展设施农牧业。

(五)实施科教兴农兴牧战略,加快农牧业科技推广,着力提升农牧业的科学化程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把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当前,包头市要以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安全”农牧业为目标,把加快设施农牧业、节水农牧业、生态农牧业作为现代农牧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引入先进的经营管理机制,结合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建立健全菜、薯、肉、乳等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推行“科技承包”制度,把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着眼于增强农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指导农牧民按照标准化生产,切实提高农畜产品的优质率。进一步强化农牧业的商标意识,对于颇具地方特色的农畜产品要壮大规模,进一步提高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

参考资料:

1、《包头日报》2009年

发展现代畜牧业与环境发展相协调 篇6

关键词:苏尼特草原;发展畜牧业中的问题;可持续发展;解决措施

锡林郭勒草原西部的苏尼特左旗,距北京600公里,海拔1000多米,处在北京西北方向的风源地,是华北地区生态系统的第一道天然屏障。过去,这里曾以水草丰美、盛产肥尾羊,但是由于近些年持续干旱,灾害的频发,长期过度放牧等原因,这些使草原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恶化。荒漠化,不仅使苏尼特遭受着自然灾害的袭击,同时也威胁了牧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草原生态学研究的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敖特根说:“现在比过去降雨量下降了,地下水位下降了,荒漠化的面积是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再过几年就变成阿拉善高原了。”同样有专家指出,降水减少是目前苏尼特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主要原因。从气候上讲,60年代到70年代,是一个相对比较冷、湿的时候。降雨量较高,气温偏低。90年代以后,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苏尼特草原的年降雨量也减少了,去年尤为严重,大部分地区累计降雨量甚至不到40毫米,北部地区几乎全年滴雨未降,一些老人讲,将近几十年来,从见过这么严重的干旱和多灾并发的现象。

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陈山认为,造成苏尼特草原生态极度恶化的原因,除了这些气候因素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单纯追求数量的畜牧業方式,大大加速了草原荒漠化的进程。据有关数字显示,苏尼特左旗一个半荒漠化的草原旗县,草畜平衡的极限是90万头。但是,到2000年,这里的载畜量已经远远超过了170万头只,草原不堪重负,导致了全旗90%的草原退化沙化。

苏尼特人饱受3年旱灾之苦,终于认识这种过度放牧的危害,为了赖以生存的草原再绿起来,苏尼特左旗紧急启动了"围封转移"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把沙化、退化的草场围封起来,实行禁牧。将牧民转移,集中安置,引导他们走正确养畜。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是这场旱灾带给人们最深刻的觉醒。内蒙古林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姚洪林认为,“围封转移”是目前遏制草原退化、沙化,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最符合实际,而又行之有效的措施。苏尼特草原所遇到的问题,也折射出了内蒙古草原近几年来最大的生态问题,通过对苏尼特草原的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以及新的发展

思路。

1 草原畜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草原畜牧业发展中的最大软肋是牧草的短缺 草原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以及人工草地的发展上十分滞后。人工草地发展在全区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牧草资源的短缺成为了草原畜牧业发展中一大问题。天然草地生产力还处在较低的维持状态,真正要恢复到原来的拥有量还是困难很大。最主要草场资源稍有好转,牲畜头数就会增长。这使得草场没有机会恢到最好就被牲畜采食,而失去了最高的生产力。正常草场的最佳放牧利用率没得到控制,退化草场应依据其退化的程度,确定操场的利用率,必要时要禁牧。

1.2 牧区牧民增收难实现 牧区人口的增加数远远高于同期全国及全区平均人口的增加倍数。但是牲畜头数得增加倍数还小于人口增加的倍数。多数牧区的牧民拥有的牲畜数量在逐年下降,这使得牧民增加收入就变得很困难。

1.3 过于重视重开发、忽视合理利用 近些年以来,很多缺水草场通过开发地下深层水而被放牧利用。这是一种杀鸡取卵的行为。一旦有了水源牧民就会过度使用,而不善加以保护。草场退化的速度因此也会加快,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最宝贵的原生植被群落,更让人痛心的是我们又在增加新的生态危机。并且这一期地区的地下水补给困难,也很难达到可持续

利用。

2 草原牧区基本要素和谐共处发展的新思路

2.1 确立牧区保持与维护草原生态功能系统良性循环 牧区实行的休牧、禁牧等措施所产生的效能对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起到了明显的作

用。干旱、半干旱的草原生态系统很脆弱,因此它的自然承载力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自然承载力中获得最大的环境与社会效益才是现代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2.2 根据自然条件,确立牧区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每个地区的降水量是不同的因此要根据不同年均降雨量来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

2.3 对牲畜头数的发展要进行控制 如果对畜牧数量不进行控制,生态环境就会慢慢呈现出很大的问题,从长远来看,是危害很大的。

2.4 确定牧区最适宜的人口 对于已经外出谋生的人来说应该取消他们的牧区户籍,防止他们利用双重身份占有双份利益,这也是对草场的一种有效保护,确保转移人口不反弹,严格执行牧区的户籍管理制度。

2.5 建立牧区的长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在草原退化较严重的干旱与半干旱牧区建立草原生态保护的补偿机制,是减少牧区人口数量,改变以畜牧为主到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的主要保障措施之一。也只有这样才能使那些无畜户与少畜户彻底从牧区出来,改变人户分离,并坚决杜绝从牧区转移的人在外地控制租赁草场现象的出现,最大程度上合理利用草场,保护草场。

3 结束语

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防线,有着13亿亩的草场,总量占了全国草场面积的22%,所以草原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既影响到了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直接关系到了北京天津地区甚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和质量。苏尼特草原的生态环境带来的灾害,再一次狠狠地警示了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绝对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人类在面对生存的压力和发展的挑战时,必须应该寻找到一种符合自身地区的实际、并且行之有效的方式,尽最大努力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本文通过对苏尼特草原的分析对草原发展畜牧业提出了一些方法措施,希望对今后可发展畜牧业与促进环境协调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祺宝.关于发展垦区现代畜牧业的初步思考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年第12期

[2] 于桂华.现代畜牧业的内涵及特征分析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3] 李凯年.我国现代畜牧业必须跨越的5大障碍 农村养殖技术,2007年第12期

加快信息化与现代畜牧业融合发展 篇7

马利民总畜牧师在讲话中, 首先对2015年全省畜牧兽医信息宣传工作作了全面总结。他指出, 今年以来, 我省的畜牧业信息工作,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信息体系建设、应用水平及服务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 已由过去的期刊及网站单一方式, 发展成为拥有综合信息数据平台、短信预警平台、信息移动互联网等多种传播方式相融合的信息化体系。这些传播渠道的互联互通, 在宣传全省畜牧兽医政策法规、普及推广新技术、促进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畜牧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全省畜牧业信息化体系已经逐步建立。目前河北省畜牧医综合信息平台已经投入运行, 已经具备数据查询统计、身份认证、安全管理等功能;监测预警工作也正在扎实推进, 自2013年8月建立信息预警平台以来, 发送对象由最初的养猪户扩展到现在的奶牛户及家禽养殖户, 受惠者达到了8500多人, 截至9月底共发布各类预警信息合计85万多条;纸质信息媒体也得到了积极拓展。为满足养猪从业者对定位精准的窄众化期刊的需求, 2013年底, 在《北方牧业》、《今日畜牧兽医》的基础上, 创办了《规模猪场》杂志, 三本刊物定位各有侧重, 发行量逐年攀升。二是全省畜牧业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目前, 河北省畜牧兽医综合信息平台功能设置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增补了有机畜产品认证模块及示范场模块, 修改了生鲜乳运输菜单的部分功能设置;河北省畜牧兽医网站也进行了全面改版, 增加了通知公告的在线收阅及套红打印等功能;同时, 开发了畜禽预警软件及综合信息移动软件, 实现了即时数据信息上报、更新、管理及信息获取的功能, 适应了移动互移网时代阅读习惯的改变及时间碎片管理的诉求, 为预警平台短信提供了更加详实的数据。三是信息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一方面, 对时效性强或突发性工作快速反应, 优先在网站上发布;一方面, 对连续警醒的工作则通过预警平台多次推送, 并对需要深度报道的深挖素材在期刊上刊登。同时, 积极探索与不同性质企业的期刊投寄合作模式, 改变投递形式, 适时对订户的收阅情况进行跟踪服务。

马利民总畜牧师指出, 畜牧业信息化在我省畜牧业现代化建设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在发展中有些问题亟待解决, 集中体现在信息化建设水平不平衡、重视硬件建设, 软件管理及投入不匹配, 信息运用不充分, 以及信息安全意识差, 导致泄密和电脑系统感染病毒等方面。

就如何做好今后的全省畜牧业信息化建设工作, 马利民总畜牧师提出了具体要求。他强调, 各地在今后要进一步强化信息报送工作, 要在工作中当好过滤器和加工厂, 多总结、多提炼, 从中发掘出重点突出、点面结合, 有分析、有建议的高质量信息。在报送手段上, 要始终注意在“快”字上下功夫, 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 建立快速、灵敏的反馈体系, 运用电脑网络报送情况, 逐步淘汰信件邮寄等落后的报送方式。同时, 要加强信息化与畜牧业现代化建设有机融合。不仅要做到河北畜牧兽医移动端要与河北省畜牧兽医平台融合, 还要加强预警软件与预警短信平台的协同联动。在信息化建设的安全问题上, 他要求各地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的原则, 全面做好各单位信息化系统的安全和保密工作, 特别要注意上网人员安全意识教育和移动介质的使用、保密防范问题。对于如何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工作的工作机制, 马利民也讲了具体意见, 要求大家要不断强化组织领导, 切实抓好人员培训和信息应用, 以及督导检查等项工作。

就如何做好2016年度《北方牧业》《今日畜牧兽医》和《规模猪场》发行工作, 马利民总畜牧师提出了明确要求。他说, 2016年度报刊发行工作就要开始了, 各地要主动而为, 强化创新机制, 切实加强领导, 认识组织落实, 增强自觉性, 制定具体措施, 明确责任, 确保目标完成。

会议对2015年全省信息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及优秀工作者名单给予了表彰。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 篇8

国际大环境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正逐步好转,对我国畜牧业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得到不断减轻,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支持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正是畜牧业加快调整、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的好时机。

1 工作思路

1.1 发展现代畜牧业生产,加快畜牧业科技提升

作为畜牧技术推广部门应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认真落实扶持畜牧业生产的各项惠农政策,加强与财政、科技、人事等部门的联系,形成部门联动。通过技术引进、资金扶持等多种形式,引进适合本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养殖新技术,发展高效畜牧业。重点推广生态养殖、有效缓解养殖业粪污染,加大对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缓解人畜争粮矛盾。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开拓视野,重点引进高科技、高收益畜牧生产技术。既要重视技术的引进,更要重视消化吸收,深入剖析、取其精髓,要在生产应用中升级改良,形成本土化。同时,积极与科研院所、高校紧密联系,相互配合,形成产学研结合,着力提高畜牧科技含量,增强创新能力,增加经济效益,全力提升畜牧业核心竞争力。

1.2 加强宣传力度,强化技术培训

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积极宣传国家有关惠农政策和发展现代畜牧业生产的重要性,针对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散养户、小规模养殖场把握不好市场规律等突出问题,科学、系统分析波动周期,加强生猪价格预警信息建设,正确的认识市场经济波动的规律,逐步改变以往猪价上涨时,蜂拥而上,猪价高时惜售错误理念。增强养殖户对市场波动的判断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大幅减少盲目跟随风的现象。普及畜牧生产知识,提高养殖户鉴别假劣兽药、饲料方面的能力。科学、规范、合理使用兽药及投入品。

加强送科技下乡工作力度。通过发放科普资料、养殖知识小册子、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加强对基层畜牧技干、养殖户培训工作,培训教材应注重实用性,对基层畜牧技干重点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拓展知识面。切实提高临诊诊断能力及准确性,加快从单一型向复合型技干的转变。通过培训高素质农村人才来推动养殖业快速向规模产业化、品种优良化、技术科技化、销售网络化发展,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3 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机制

畜牧工作的好与差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从大的方面讲,还关系到政府形象。应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使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由管理模式向服务模式的方向转变。营造出锐意进取、勤于思考、勇于创新良好的工作氛围,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1.4 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畜牧生产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部门技术优势,加强对畜牧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在生猪保险、奶牛补贴等方面进行协调、指导,帮助养殖场(户)完善项目申报材料、签订保险、争取补贴资金,指导养殖场区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在饲料采购、使用、搭配和规范兽药使用、良种引进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加强品牌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良种化水平,提升畜产品品质,建设成发展后劲足、前景广阔的龙头企业,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畜牧业品牌,形成具有规模化养殖、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质量安全和生态循环等养殖、生产、加工模式的特色产业链,逐步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为生猪养殖企业与畜产品加工企业相互合作牵线搭桥,充分发挥知名肉品加工企业龙头作用,与符合标准的规模化生猪养殖企业形成合作意向,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生猪收购价格上予以优惠,有效降低因生猪价格波动带来的养殖风险。生猪养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管理,严把质量关,杜绝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兽药及投入品,为加工企业提供优质的猪源,推进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实现效益双赢。

1.5 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加强畜产品质量监管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关系到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事关群众公共卫生安全。针对当前动物疫病频发的严峻形势,积极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强。在做好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的同时,做好其它常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快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

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安徽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紧紧围绕“加强监管、强化检测”的工作目标,加强对饲料、兽药经营场所的检查力度,不定期对畜牧生产企业的投入品的进行检测,严厉查处违规经营行为。提高规模生猪养殖企业负责人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正确认识和对当前国际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2 建议

2.1 当前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场、各类合作社等畜牧业经营主体在信用等级、产权结构、内部管理、抵押担保等自有资金等方面难以达到金融机构的要求,普遍存在贷款难的问题,严重影响企业的成长和特色产业的形成。建议国家出台有关政策,降低信贷门槛,允许畜牧生产中的“活物”抵押贷款(即畜牧企业养殖的畜禽进行抵押),为企业发展注入资金活力。

2.2 财政补贴、养殖保险覆盖面过于狭窄,造成畜禽养殖发展不均衡,建议扩大补贴、保险范围,让更多的畜牧生产企业从中得到实惠。

加快建水县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篇9

2010年全县生猪、大牲畜、山羊及家禽存栏分别为50.56万头(其中能繁母猪5.16万头)、10.94万头、5.39万只和280万羽,比“十一五”初期(2005年)分别增长114.6%(增长521.69%)、增长0.001%、增长53.56%和154.55%,分别完成规划的198.36%、100%、100.93%和130%;生猪、大牲畜、羊、禽出栏分别为101.09万头、2.55万头、3.15万只和578.07万羽,比2005年分别增长170.58%、218.75%、231.58%和268.2%,分别完成规划的152.7%、58.2%、136.31%和127.1%。生猪出栏率达到210.2%,较2005年提高16个百分点;大牲畜出栏率达23.39%,较2005年提高13%;肉羊出栏率为69.54%,较2005年提高50%;禽出笼率为206.45%,较2005年提高100%。

2010年全县肉类总产量达到11.04万吨,比2005年的4.76万吨增7.5966万吨,增长159.59%;禽蛋产量1.26万吨,比2005年的0.256万吨增1.00万吨,年平均增20.08%,年递增12.76%;奶类发展速度较慢,从“十一五”以来一直都在0.1万吨内,变化不大。全县人均畜产品的占有量大幅度提高,1978年人均肉类占有量为8.95kg,2010年达到人均208.30kg,增长了23.27倍;人均禽蛋产量1978年为0.12kg,2010年达到23.77kg,增长了198.08倍;人均奶类产量一直保持在0.002kg。

2 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2.1 明确发展思路

要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畜牧业发展全局,根据国民经济和农村发展需要,着眼加强畜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核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畜牧业结构优化和畜牧业经营步伐。加强疫病防治,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努力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大力提高畜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加快畜牧业现代化进程,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养殖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为手段,继续实施畜牧业发展“123”规划。坚持“突出特色、择优发展、增量提质、强化支撑的畜牧产业发展思路,用现代经济管理方法管理畜牧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畜牧产业现代化。

2.2 树立宏伟目标

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畜牧兽医服务体系,以实现“三个新台阶”、“一个新突破”为目标。到2015年,使全县生猪存栏达55万头,出栏120万头,出栏率达218.18%;大牲畜存栏12万头,出栏7.6万头,出栏率达50%;肉羊存栏20万只,出栏16.3万只,出栏率达80%以上;家禽存笼650万羽,出笼1269.04万羽,专用蛋鸡存笼180万羽,禽蛋产量2.59万吨;肉类总产量16.9万吨;畜牧业产值递增12.6%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50%以上。

2.3 调整畜牧业结构,构建优势产业群体

结构调整是提高畜牧业整体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合理配置资源。生猪仍然是建水县的优势,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要抢占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制高点,提升生猪产业。到2015年,全县生猪出栏120万头以上,在保持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行列的同时,大力发展草食畜和肉禽业。建水县自然草场资源丰富,具有发展草食畜牧业的丰富资源条件,应大力发展肉牛、羊养殖,提高草食育在畜牧业中的比重。借助建水已成为红河州乃至滇南地区与东南亚各国和滇西畜禽及其产品的中转、集散地的区位优势,突出发展肉禽特别是水禽和蛋禽生产。以邦格种猪场等大批规模标准化养猪场和鸿辉种养羊有限公司、耀彬育牛有限公司、恒兴禽蛋场、面甸标准化肉鸡场等企业为龙头,按照国家农业部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的发展模式,以“龙头企业+协会+保险公司+养殖户”的发展理念,加快建水南庄镇红河畜牧业园区规划和建设,全面推进建水县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创建和打造建水现代畜牧业发展新品牌。

2.4 以强化基础建设为重点,推进现代化畜牧业发展

推进建水畜牧业发展,项目是关键,有了项目,才有资金,才能够解决我们想解决而无力解决的投入瓶颈问题,才能够在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因此,要在创新发展理念中积极寻找项目,树立强烈的项目意识,抢抓当前国家扩大内需、支持农业的机遇。以项目建设为契机,建立动物防疫、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流通、技术推广与信息服务体系,为现代畜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县乡财政部门要落实用于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动物疫情普查、动物疫病监测、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动物疫情处置、技术推广与信息等专项经费,为畜牧业公益性服务提供保障。

要积极探索各种筹资形式,广泛开辟投资渠道,发动全社会和广大农户多渠道多层次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夯实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5 突出机制创新,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

建水县是滇南畜牧业大县,但是畜牧经济和产业化程度还不是很高。加快产业化建设,一是着力培育龙头企业,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的调动,吸引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投资畜牧产业,从事畜牧养殖,开展畜产品精深加工,树立品牌优势,提高畜产品的附加值。要帮助龙头企业规划和建设好生产基地,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双赢的目标。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重视畜牧专业协会、畜禽专业市场的发展,帮助规范运行机制,健全组织形式,丰富合作内容,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三是建立以畜禽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专业市场为骨干、集贸市场为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同时要抓好畜牧业市场信息体系建设,以市场需求引导生产,共同面对市场。

2.6 狠抓标准化生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必然要求和提高畜牧业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措施。要加快畜牧业从传统散养方式向标准化规模养殖方式转变,建立畜牧业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制定和颁布实施生猪、肉牛、肉羊、家禽生产强制性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首先对示范户、专业户和规模养殖场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从畜禽生产环境、饲料和兽药投人品使用、饲养过程到畜禽流通及其产品加工、销售全程可控的标准化生产管理机制。要依托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户、规模养殖场、畜产品加工企业等主体,扩大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绿色畜产品和有机畜产品,大力创建名优畜产品,抓好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到2015年。畜禽及其产品力争实现标准化生产,提高全县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

2.7 建立健全疫病防控体系,提高畜产品安全水平

加强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县级兽医行政、执法、技术支撑三个体系建设,使其编制纳入行政,其人员按照公务员进行管理;加快县、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的建设步伐,使其职能切实体现公益性和公共服务性;健全村级防疫监测网络,确保村级防疫做到有固定人员、有固定地点、有防疫冷链设备。尤其要加强县、乡、村动物防疫队伍建设,要用新办法、新理念探索建立垂直管理的防疫体制。

积极推广动物疫病防控新技术,规范有关防疫检疫、监测的技术措施,创造条件开展动物疫病防控新技术试验、示范,不断提高动物疫病防治科技含量,切实筑牢防疫屏障。

建立疫情预测、预警长效工作机制,落实好动物重大疫情控制目标部门责任和领导责任追究制,严格执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保证突发动物疫情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积极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建立动物产品安全追溯制度,做到从“饲养环节到餐桌”的全程监测,提高畜产品安全水平。

坚持依法治牧,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和执法手段。制定和完善畜牧兽医执法责任制度,及时解决好执法、用法中的焦点和难点,严格执法,全力推进畜牧业法制化进程。

2.8 推进健康养殖,实现生产与环境安全

科学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坚持发展与治理并重、生产与生态兼顾,将畜禽养殖用地纳入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划分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生态发展区的布局,促进畜牧养殖业规范发展。

加强监管,实施项目备案制度和环保审批制度。养殖项目必须配套切实可行的养殖污染防治处理措施,做到环保设施与生产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推广种植和养殖业相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结合农村改厨、改圈、改厕、建沼气“三改一建”,整合资金,引导建设和完善饲养基础设施,包括畜禽合标准化改造,粪污处理和水、电、路、防疫设施等,推行干湿分离。雨污分流、微生物发酵降解等环保养殖技术,做到“人畜分离,设施配套,种养结合”,实现粪污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 篇10

1 政府认识到位, 实行强力推动

随着畜禽生产的持续快速发展, 畜禽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国内外市场对畜禽产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的、粗放型的畜禽生产模式难以保证产品质量, 市场空间越来越小, 制约了龙头加工企业的发展, 养殖场 (户) 增收难度越来越大。另外, 脏乱差的饲养环境以及畜禽粪便污染严重影响到村容村貌和周边群众生活。我市经过调查研究和专家论证, 充分认识到推行标准化养殖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市政府决定选择以实施畜牧业标准化建设工程为切入点, 促进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 从根本上提高畜禽产品市场竞争力, 从而拉动农民持续增收。市政府先后制定下发了《兖州市推行畜牧标准化生产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的奖励措施》等文件, 明确了实施畜牧业标准化建设工程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政策措施和组织领导, 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 分管领导任副组长, 财政、科技、畜牧、环保、金融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全市畜牧业标准化养殖领导小组。并将标准化养殖场年度建设任务目标分解到各镇, 把完成情况纳入各镇年度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市政府先后多次召开动员会、生产现场会和现场办公会, 充分动员发动, 及时推广典型、现场解决问题, 实行强力推进。各镇高度重视, 明确领导分工负责, 制定出台优惠政策, 因地制宜分解指标, 积极协调做好服务, 采取多种措施调动激发群众发展畜禽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确保了各项任务目标落到实处。

2 企业积极呼应, 实施系列保障

兖州市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充分抓住政府强力推进畜禽标准化生产的机遇,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标准化推行的各个环节中, 从场舍设计、设备配置、技术指导、免疫程序等方面提供服务, 尤其对标准化养殖场户实行优质优价、订单保护。在肉鸡、肉鸭标准化舍设计上, 畜牧部门与嘉隆公司、绿源公司两大龙头企业, 根据实际情况, 绘制了标准养殖场建设图纸, 免费提供给养殖场户使用。嘉隆公司、绿源公司对标准化养殖场户一律实行“五统一”和“两保护”:“五统一”即“统一提供苗、统一供应饲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进行防疫、统一收购成品”, “两保护”即实行保护价收购和提供保险。公司对每处标准化养殖场户都固定专门技术人员靠上搞服务, 将技术人员收入与生产环节标准化技术运用、养殖效益情况相挂钩, 确保了标准化在具体生产中的推行。同时, 在抓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 按照民建、民管、民办、民受益的原则, 健全体系, 发展协会, 积极引导农户组建经济合作组织, 挂靠龙头, 联合经营, 多渠道的搞好养殖产业化经营, 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民为主体的发展标准化养殖的科学路子。嘉隆公司、绿源公司结合自身实际, 分别成立了肉鸡协会、肉鸭协会, 这些合作经济组织, 在畜牧业生产中, 能够发挥自身有能人、信息灵、技术硬、门路广的优势, 为推动全市标准化养殖市场化经营和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情, 以及带领养殖户进入市场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 这两家协会已发展会员2 000多户, 全市60%以上的畜产品由合作经济组织销售出去, 协会组织正在成为兖州畜牧业发展的新型运销龙头。

3 政策扶持有力, 激发群众热情

市政府明确规定, 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用地属农业用地, 各部门不得另外收取其他费用, 对建成并通过验收的标准化肉鸡、肉鸭养殖场, 按每栋5 000~8 000元的标准, 由市财政给予补助。各镇政府结合自身实际, 制定出台相应扶持政策。新兖镇、兴隆庄镇按照市财政补助标准, 给予相同数额的补助, 并对规模连片发展的村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谷村镇对集中发展4栋标准化禽舍的村给予1 000元奖励, 并为每栋禽舍协调信用社贷款5万元, 由镇财政贴息。嘉隆公司对新建并验收合格的存栏5 000只肉鸡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场, 公司每只鸡给予1元补助。绿源公司对标准化肉鸭养殖场户实行每斤收购价高于一般户5分钱的优惠政策, 使每栋标准化鸭舍年增收益6 000元左右。同时, 绿源公司还对因各种不可抗原因造成养殖损失的标准化养殖场户给予适当补助, 用于对因风灾倒塌禽舍、突发疫病死亡等造成损失的标准化肉鸭养殖场户补助。2003年以来, 市镇两级用于补助、奖励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的资金达到400万元, 嘉隆实业公司拿出80万元对标准化养殖场户进行扶持, 绿源公司用于因各种不可抗原因造成养殖损失的标准化养殖场户的资金已达200多万元, 较好地激发了群众建设标准化养殖场的积极性。

4 跟踪服务到位, 提高生产水平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 篇11

1. 建立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制度,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畜禽遗传资源是培育畜禽新品种和配套系、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是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约占世界畜禽遗传资源总量的1/6,有畜禽品种、类群576个。长期以来,由于单纯追求畜禽产品数量增长,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畜禽品种骤减。通过立法保护畜禽遗传资源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普遍做法,通过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对畜禽产品的多样化、提高畜牧业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畜牧法规定国家建立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制度,其主要内容:一是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以国家为主。二是在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工作基础上,公布经国务院批准的畜禽遗传资源目录,该目录就是本法的调整范围。三是确定畜禽遗传资源分级管理制度,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中的责任,并规定基因库、保种场、保护区作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主要手段。四是对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境管理作了规定,境外机构和个人取得列入两级保护名录的畜禽遗传资源必须经我国政府批准同意,并提出共享惠益方案;从境外引进畜禽遗传资源需要报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评估论证后批准。

2. 加强种畜禽管理,提高种畜禽质量

种畜禽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是畜牧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畜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国务院颁布的《种畜禽管理条例》,对培育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实行推广前二级审定制度,对种畜禽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实践证明,这两项制度有助于保障和提高种畜禽质量。但是,《种畜禽管理条例》有关种畜禽生产经营行为的规定过于原则,难以遏制无证和超范围生产经营现象。

2.1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制度 将原来的二级审定改为一级审定,规定培育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和新发现的畜禽遗传资源在推广前,应当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或者鉴定。

2.2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分级管理制度 规定国务院和地方二级管理,生产家畜卵子、冷冻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的生产经营许可证,由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他种畜禽的生产经营许可证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发放。

3.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发展适度规模养殖,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是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畜牧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的迫切需求,是提高畜禽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措施。一方面要推进畜禽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另一方面要对农户散养给予必要的引导和规范;对于草原牧区,要注意优化畜禽结构,逐步实现畜草平衡,改善草原生态。遵循规模养殖和农户散养分类指导原则,畜牧法主要对规模养殖进行了规定:一是支持养殖场、养殖小区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这些规模养殖用地按照农业用地管理。二是根据各地饲养水平不平衡的实际,授权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畜禽养殖场的规模标准和备案程序。三是建立畜禽标识管理和养殖档案制度。四是对畜禽养殖投入品的使用、环境污染控制进行了规定。

4. 落实质量追究制度,提升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 篇12

关键词:融资,山区现代畜牧业,发展

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增长方式、优化生产工艺、改善基础设施, 已经是加快畜牧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但是山区农村为畜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还相当薄弱, 具体表现在金融对畜牧业发展支持乏力。为此, 笔者对畜牧业发展融资情况进行了调查, 分析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个人见解, 供广大读者参考。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资金投入不平衡性

地方财政投入不平衡。地方政府负债多、资金缺口大, 很难拿出足够的资金支持畜牧业生产础设施建设, 添置新设备、引进新人才, 而且很难对畜牧兽医实用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归纳和总结, 加强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 提高畜牧业生产管理能力, 从而影响了现代畜牧业发展。金融资金投入不平衡。金融企业纷纷撤出在农村的分支机构, 合并城市金融网点, 服务客户的选择也更多倾向于投资效益好的非农业领域企业。在融资机构减少的同时, 资金投入量也越来越少, 以中小畜牧企业为主的实体经济组织贷款难的现象非常普遍。

1.2 资金管理的无序性

资金管理源头多。目前, 政府投入畜牧业发展的资金虽然不多, 但是投资渠道和管理部门多, 存在着多头审批和条块分割的现象。项目、资金分散使用, 既很难干成大事, 又难以形成共谋发展的合力和机制。资金按时到位率低。在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下, 普遍存在着中间环节多、支付过程不确定因素多、途中运行时间长等问题, 导致项目建设奖补资金不能按时投入到生产者手中, 不但影响了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农民自主投入积极性, 影响项目建设预期效果。

1.3 畜牧产业的脆弱性

自身能力不足。畜牧业是微利行业, 比较效益低, 直接经济效益受益范围小, 经营盈利保障度低, 易受交通、能源、技术和信息等条件的限制, 单位个体生产能力弱, 投入产出比低。融资渠道不畅。山区农村畜牧业发展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养殖业主自有资金和金融机构的小额贷款, 金融机构及民间投资者也因畜牧业投资回报率低、还款能力弱、不良借贷多而“惜贷”。只要其中任何一条资金链断裂, 就能制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2 对策及建议

2.1 抓宣传引导, 构建互相信任的投融资监管体系

加强现代畜牧业的基础知识和产业政策宣传, 让人们充分理解现代畜牧业是在传统畜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运用现代科技装备及经营理念武装起来的设施完善、体系健全、管理科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优质生态和质量安全的高产高效产业, 它具有生产工具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 生物技术良种化, 从业人员专业化等基本属性, 具有技术集约、资本集约和产业集约的基本特征。

2.2 抓体系建设, 提高现代畜牧业发展融资能力

加强金融保障体系建设, 引导金融企业根据自身特点深化内部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适应畜牧经济发展的运行管理机制, 把金融服务网点办到农村, 采取降低贷款门坎、增加质押范围、农户联保贷款、增加贷款额和上门服务等措施。加强政策保障体系建设, 制定优惠政策, 通过政府贴息、税收优惠、风险补贴、担信用保和保费补贴等措施, 降低养殖场户的资金压力, 减少金融机构贷款风险, 提高社会各界融资畜牧业发展的积极性, 鼓励更多的金融组织为畜牧业提供资金支持, 解决影响中小畜牧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2.3 抓资金整合, 拓宽融资渠道

上一篇:新时期体育高校下一篇:手术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