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执政能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共10篇)
提高执政能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篇1
提高执政能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提高执政能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县委常委民主生活会,你们前来参加并指导会议,在此,我代表县委常委会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经县委常委会决定,并报经市委同意,这次民主生活会的主题是:提高执政能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下面,我把县委常委班子集体近一年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抓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揽全局,科学决策,正确把握我县前进的方向
县委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重大问题决策、重点工作督办和统筹安排协调上,提高了驾驭全县局面的能力,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我县的有效贯彻落实,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1、加强领导,驾驭全局。始终紧扣一个“中心”,把经济工作摆到最为突出的位置,狠抓改革和发展的决策出台、措施制定和督查落实,推进了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始终保持一个“声音”,把全县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上来,做到了一把号、一个调、一股劲。始终突出一条“主线”,组织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发展规模经济、特色经济、城市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和区域经济,全县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城乡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2、统筹协调,增强合力。
3、与时俱进,把舵定向。一方面,县委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原则,始终坚持我县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思路,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根据形势的发展,坚持实事求是、发挥优势、遵循经济规律的原则,结合上级政策,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我县第三产业、旅游业发展等的思路和主要目标,形成了我县经济社会较为完整、全面和系统的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从今年前10个月的实践看,全县各级干部不仅在思想上进一步认识到了这些思路和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缩小与全国、全省经济发达地区差距的迫切需要,是解决我县经济社会生活中突出矛盾的必由之路,而且在行动上紧紧围绕这些思路和目标,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突破。
二、围绕中心,突出主题,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近一年来,县委一班人组织和带领全县人民,牢牢把握住“第一要务”这个主题,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结构,夯实基础,促进了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1—9月,全县GDP实现12.8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86亿元,同比增长7.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63亿元,同比增长25.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27亿元,同比增长10.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加180元。各项社会事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几项重点工作1—10月的情况如下:1、工业经济发展情况。一是努力做大做强工业企业。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8.02亿元,同比净增2.33亿元、增长41。其中:广旺能源(旺苍部分)、东河热电、煤铁厂、汇昌食品、建海钢铁、金虹化工、远达工贸分别实现产值15714万元、9829万元、9661万元、6443万元、7524万元、4642万元、455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8.4、82.3、14.9、52.3、435.6、61.0、72.2,上述7户企业共实现产值58368.1万元,同比增长52.7,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2.8;有5户规模以下企业进入规模以上企业行列,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了32户。1—9月,规模以下企业实现产值2.76亿元,同比净增0.43亿元,增长18.7。二是切实抓好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新建成了东河热电3500吨工业硅和1.2万千瓦火力发电项目、宏扬肉食品冷冻库项目、金旗水泥15万吨水泥生产项目、匡山水泥15万吨生产线项目、电力公司20万吨机焦项目一期工程、成铁局20万立方铁路道渣项目等;开工建设了10万吨亿民机焦和20万吨远达焦化一期工程、东河热电2000吨电解锰技改扩能项目、金旗水泥3000千瓦余热发电项目、金溪5万吨生石灰生产项目、大龙集团15万吨铁精粉一期工程、天马丝绸300吨捻线丝项目等;启动了4×30万千瓦劣质煤发电项目、蓝星集团5万吨工业硅和10万千瓦火力发电项目、启明星集团100万平方米装饰石材项目、嘉川120万吨旋窑水泥项目、广旺1.5万千瓦火力发电项目、唐家河煤矿洗精煤技改项目等的前期工作。三是大力推动企业改革。基本完成了金溪铁厂的破产终结工作,长石矿和磷钾肥厂的破产重组接近尾声。四是认真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全县招商引资引进到位资金50100万元,完成计划的156.6,新引进项目37个。其中投资1000万以上的项目13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个,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2个。
2、
提高执政能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篇2
近年来, 我国科技进步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是, 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要求和应担当的使命相比, 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反复讲过, 一定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往是劳动密集型的, 劳动密集型是劳动投入很多, 劳动投入很多, 并不代表着劳动力素质很高。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有一个特点, 可以把这个东西做得很大, 把这个产品做得很大, 把规模做得很大。但是, 通常很难创新, 通常很难提升GDP的质量, 因为它受制于劳动者的素质。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科技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推动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 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 把科技进步作为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2 专业技术人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专业技术人员是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的骨干, 对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 发展农村教育、卫生等事业,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跨世纪发展目标的要求, 抓紧建设一支以农业科技为重点的包括教育、卫生、文化、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高素质农业和农村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启动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 以增加总量、改善结构、提高能力为目的, 综合运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方式, 着力培养一大批适应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乡村教师、乡村医疗卫生人员、乡村科技服务人员、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等各方面实用人才。
3 充分认识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县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为适应新形势下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和县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新要求, 加快打造县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面临着新的使命和责任。将科技创新作为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核心推动力量, 并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已成为各级政府、理论界和产业部门的共识。
4 加快科技自主创新, 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要从本部门、本单位工作和党员干部群众的实际出发, 制定本部门、本单位创业、创新、创优工作规划, 明确创业、创新、创优方向、任务、目标和工作重点, 全面推进自主创新。
4.1 扎实开展创业。
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把促进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 深入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牵动战略, 超前谋划一批具有较强牵动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 积极打造项目落地的载体和平台, 为全县经济发展攒后劲、打基础、强支撑。以扶强扶壮骨干企业群体为重点, 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加速构筑工业核心地位。全面提升现代化大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 加快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步伐。带领群众大力发展各类新型经济, 加速经济总量扩张, 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大跨越大晋位。
4.2 大力推进创新。
一是创发展理念之新。采取座谈讨论、理论研讨、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 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破除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思想, 强化敢闯敢试、突破常规的思想意识,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发展上解放思想, 在实事求是、正视县情上解放思想, 在推进改革、创新举措上解放思想, 以思想的大解放、理念的大更新、思路的大调整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二是创发展方式之新。积极促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步伐, 努力形成结构合理、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从激活内力、挖掘潜力、借助外力入手, 大力发展乡镇村经济、城市经济、都市圈经济、旅游经济、异地经济, 不断拓宽发展空间, 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构筑财源建设新体系。三是创发展机制之新。要紧密结合跨越崛起新的实际, 不断研究总结经验, 创新加快发展的载体机制、政策机制、激励机制和共享机制, 规范科学发展的能力培养机制、决策运行机制、环境优化机制、督办考核机制, 着力在建立财税分割体制、激活乡村发展单元、激发干部创业热情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 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为全县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4.3 全力推进创优。
一是创队伍建设之优。紧密结合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大力实施素质升级工程, 改进培训方式, 突出培训重点, 扎实开展党员干部大规模培训工作, 使广大干部增强科学发展的责任意识, 增强创业致富的领导水平, 增强创业、创新、创优的实际本领, 以干部能力素质的大提升, 为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二是创服务保障之优。深入实施“庸官懒政”治理工程,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大力推进“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式服务, 精简办事程序, 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克服“门难进、脸难看、事办难”和冷、冲、横、硬等官僚主义作风, 以作风大转变、效能大提升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跨越崛起。三是创工作质量之优。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 各项工作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上档次、出精品, 纵向比要超越前者, 横向比要高出同类, 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以一流的目标追求、一流的敬业精神、一流的工作质量, 奉献一流的工作成果, 勇创一流的良好形象。四是创造环境改善之优。把创优发展环境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转型发展的支撑点, 坚持用稳定的环境吸引人, 用健康的环境教育人, 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 积极营造良好的政治、思想、政策、法治和社会环境, 树立诚信、文明、礼仪、时尚的新形象, 使居者舒心、来者安心、投资者放心。
在发展中体现和提高执政能力 篇3
把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贯彻到企业改革发展中去
不断深化改革,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要有较强的竞争力,首先必须健全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加快企业现代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多元化,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奠定基础。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队伍结构调整,形成沿建筑业价值链上中下游全面发展与资本经营、适度相关多元化经营、共同发展的经营格局。深化劳动用工、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要解决好企业作业层完全依靠“包工头”的问题。要深化分配体制改革,逐步试行经营者年薪制、工程项目经理期薪制、其他管理人员岗位绩效工资制、作业层人员计件工资制和定额工资制,逐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努力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多种途径,逐步将人才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及成果转化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直接挂钩,建立和完善人才的市场价值与企业薪酬动态平衡的多元化分配机制。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企业的资本经营能力。要坚持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并重的原则,通过对存量资产进行结构性调整,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突出资本运营职能,加强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不断开辟融资渠道,提高融资能力,积极谋求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不断提高资本运营能力。
加大经营开发力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要密切关注和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加强市场调研和预测,提高市场判断和决策能力,增强开拓市场的预见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增加有效信息和合同储备。明确主导产业的市场定位和主攻方向,抓住铁路建设新高潮的有利时机,超前策划,超前公关,提前储备人才、储备技术,积极与设计、咨询单位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争取打出一场漂亮的铁路经营战。在增强国内建筑市场竞争力的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国际大公司的合作,巩固和拓展国际建筑业务,提高在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水平和竞争质量。
推进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发挥技术开发中心的作用,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加强技术开发力量,加大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提高资源整合和技术集成能力。要积极探索新的技术创新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吸引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组织力量对一些重要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进行联合公关,承揽“高、难、新”项目,实现技术上的突破与跨越。要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通过技术入股、岗位工资和建立重大奖励项目等多种分配形式,充分反映和体现科技人员实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和积极性。
加强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同市场机制一样,企业文化是另一只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看不见的手。我们要进一步转变观念,适应新形势,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提倡企业新的价值观念,倡导新的企业发展的伦理道德,建设企业新的价值体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构筑起我们企业更加鲜明的、更具活力的企业文化,进而达到企业与员工形成利益共同体的目的。
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执行力。要狠抓管理的薄弱环节,重点搞好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安全质量管理和项目管理。坚持质量第一,采用先进标准,搞好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坚持预防为主,落实安全措施,确保安全生产。要把加强管理和反腐倡廉结合起来,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审计和监督,坚决制止和严肃查处做假账、违反财经纪律、营私舞弊、挥霍浪费等行为。要进一步强化项目法施工和责任成本管理,把责任成本管理落实到每一个单位、每一条线、每一个项目上,切实提高项目盈利能力。要建立项目经理业绩考核制度,定期对工程项目进行评估、审计、财务检查,对于不称职的项目经理,要果断撤换,以防止造成更大的损失。通过强化工程项目管理,真正管出质量,管出效益。
加强企业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以迎接新阶段的新挑战
加强企业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企业领导班子要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学习理论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在加强党性修养、改造主观世界观上见成效。坚持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相结合,努力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正确思路、推动工作的有效办法、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在促进发展、推动工作、解决问题上见成效,在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上见成效。
加强领导班子和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要加强和扩大干部选拔工作的民主监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把政治上强、民主作风好、清正廉洁、有较强驾驭能力的干部选配到“一把手”位置上来。要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进一步优化班子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要营造各类人才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努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和薪酬待遇。要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绩效观要求的领导人员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效率的动力机制,提高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要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要按照“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办法配备企业领导班子,形成企业党组织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相适应的领导体制。要在基层、项目建立健全党的组织,配备专职党支部书记,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在子、分公司配齐配强专兼职党群工作人员,保证工作的落实;要抓好创党员先锋岗和党小组责任区的活动,重点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执政意识和整体素质。
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树立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要坚持把最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基层,体察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敢于面对群众的批评,尽心听取群众的意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认真抓好企业负责人廉洁自律工作,完善企业负责人廉洁自律制度和规定,规范企业负责人从业行为。要严肃查办各类违法违纪案件,特别要查办在企业资产重组、改制和破产中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件。结合企业重大改革措施出台、重要项目实施、大额度资金调度等开展效能监察。加大教育力度,深入开展党规党纪教育,运用正反两方面典型开展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督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经受住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
依法提高执政能力 篇4
同志们好!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和探讨有关努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这一课题。
今天,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什么是法律?
二、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特点是什么?
三、怎样才能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下面我们共同学习第一个方面问题
一、什么是法律?
什么是法律?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对“法”的解释是:“‘法’刑也,平之如水。”这就是说,法就是刑,平之如水、公平正直(平之如水—公平正直)。
与“法”有密切联系的另一个字是“律”。《说文解字》称:“律,均布也。”所谓均布是古代用作调音律的工具,将律比作均布,说明律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
由上可得出,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行为规则。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机关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
二、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特点是什么?
(一)所谓依法行政,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管理的活动。1
依法行政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内涵:
一是行使行政权力的主体必须合法。依法行政首先就要求行使行政权力的机关和组织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主体地位、资格和组织条件,如果进行行政活动的主体不是依法成立的或者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那么,其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
二是行政权力的取得和行使必须合法。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权力的取得必须有法律依据,因为“行政机关的职权并不是行政机关所固有的,而是经人民授予,也即由法律法规授予的”。同时,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活动必须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活动,既不能不作为也不能越权。
三是行使行政权力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做到权责统一。依法行政要求行政主体在享有行政权力的同时,必须承当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如果放弃那就是失职,必须追究法律责任。
(二)依法行政的特征:
一是依法行政是对行政主体即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要求,而不是对行政相对人的要求。是治“官”,而不是治“民”的。在我国,既不可将依法行政等同于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监督,也不能将依法行政等同于依法治国。
二是依法行政中的“行政”是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即国家行政或公共行政,是指一定的国家组织行政机关为实现国家职能、维护公共利益,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规范,对国家行政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活动。其行政的领域,是只能由国家实施管理的社会公益事务。
三是依法行政中的“法”,首先必须是体现国家和人民整体意志,反映社会进步发展规律的法,而不是长官意志、个人意志、少数利益集团意志的反映;其次,“法”应主要限定在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以及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法规。其他政策办法不能作为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据;再次,从法律要素上看,依法行政之“法”不仅应包括法律法规,还应包括法律原则以及法律目的和法律条文背后所隐含的法律精神、法律价值。仅停留在法律具体条文的机械理解和运用上,是不利于依法行政的。
四是依法行政中“行政”和“法”的关系是:法优先于行政,法高于行政;行政必须有法,无法律即无行政;行政必须服从于法。执行国家意志的功能为行政,行政作为国家意志的执行工具,主要功能就是执行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法律之所以能成为对行政权力进行控制的手段,不仅在于行政权力是由法律赋予和派生出来的,也不仅在于法律是衡量政府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尺度,更为重要的是在于立法权与行政权性质不同。法律独具的至高无上的强制力和权威性,是约束行政权力任意专断的最有效的手段。当行政主体和行政行为被纳入法律管辖的范围,按照经过合意达成的法律规则进行运作,并运用法律的强制力进行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的任意与专横就有可能得到有效的遏止;反之,失去法律约束的行政权力就会像脱缰的野马,无拘无束,行政活动中的人治必然抬头、寻租必然出现、腐败必然滋生。
五是依法行政在我国是一种积极保障有效行政与消极防范防止滥用行政权力的有机结合。依法行政的目的不仅在于对政府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依法进行规范,防止权力的滥用,并使受到不法行政行为
侵害的公民权利及时得到补偿,而且也在于保证国家行政管理的有效和效率,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三、怎样才能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依法行政从重依政策行政、依领导人指意办事,到重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这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跨越,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依法行政意识。人的观念、意识任何时候都是第一位的,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自然也不例外,而且从现实情况看,这个问题尤为迫切。一要革除“人治”思想,树立“法治”意识。要摒弃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违法行政等陋习,努力做到依法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维护法律权威;二要纠正法律治民不治官的错误思想,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行政重在依法“治官”的观念;三要克服单纯的法律工具主义观念,树立法律工具主义与法律目标主义同时并重的意识。就是说,既要明确依法行政、依法治县的理想目标,又要考虑依法行政、依法治县的现实性,在明确法律既管老百姓又管政府、管官吏的同时,把重心转向人民权益的保障和政府工作目标的实现上来,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第二,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只有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才能有效地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行政效益和行政质量。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利益要求不断提高,政府只有集思广益、充分发扬民主,才能制订出切合实际、真正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政策措施,避免决策上的失误;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参政议政意识和能力的增强,他们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因此,只靠少数人主观判断、凭经验决策的传统方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真正改变
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广纳民言,通过各种途径在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使公众明确决策意图,对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有比较充分的思想准备。
第三,要理顺行政体制,切实规范行政行为。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要按照条块结合、适当分权、便于执法、讲求实效的思路,理顺行政执法体制。
第四,要强化监督,努力形成有效的行政监督机制。权力必须受到监督机制制约,否则必然导致滥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社会公共事务不断增多,行政机关的管辖范围越来越大,行政权力也相应增加;权力还没有摆脱自我扩张的特性,靠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自律仅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真正强大有效的监督体系去制约行政主体的权力扩张和滥用。
第五,不断提高行政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依法行政能否顺利推进,执行者的素质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这方面,一要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建设,自觉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二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坚持自学、爱学、勤学业务。使自己的思想觉悟、业务素质和法律水平整体得到提高。
同志们,要知道无规矩则不成方圆,要用规和矩画出美好的蓝图!要坚守法律防线并通过依法行政来构建威县更加美好和谐的明天!讲的不好,恳请同志们指正。
提高执政能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篇5
树立科学、民主、依法的执政理念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宁夏公路管理局固原分局
景清龙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
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着眼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党执政的成功经验,提出的执政理念,并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写进了决定。我们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就要牢固树立科学、民主、依法的执政理念,从而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付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一、深刻认识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重大意义
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理念的提出,反映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对当今中国和世界发展变化趋势的科学把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和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执政实践的理论升华。在新形势下,引导和促使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理念,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1、树立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理念,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必然要求。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根据发展目标和发展条件的新变化,中央对加快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强调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科学、民主、依法的执政理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发展与执政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什么是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执政理念,更加明确执政的努力方向和根本要求,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实践证明,只有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才能做出党和人民所需要的扎实的工作,才能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先进文化的进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树立科学、民主、依法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是共产党人执政的最高价值追求和根本意义之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最高价值导向和目标导向。它科学地规定了衡量一个执政党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标准,就是看其能否始终代表好、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既为共产党人在新世纪如何执政、做人民公仆进一步明确了具体目标,又对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提出了新的更高和更为迫切的要求。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才会有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和增强执政本领的内在动力,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要求落到实处。
3、树立科学、民主、依法的执政理念,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客观需要。执政理念是领导干部执政的行为准则。领导干部有了正确的执政理念,就能干出实实在在的政绩。如果执政理念出现了偏差,不仅会贻误党的事业,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也会妨碍个人成长进步。因此,树立科学、民主、依法的执政理念,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也是干部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执政理念是否正确,对增强领导班子的团结与合力,对领导干部能否健康成长,甚至对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能否快速发展,关系重大。因此,教育和引导干部树立科学、民主、依法的执政理念,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二、准确把握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深刻内涵
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核心问题是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使党成为始终做到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执政党。
1、正确认识党执政的目的。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在执政的过程中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落到实处。西岗区委提出的“从群众满意的事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事改起”,这非常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要不断改进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缺点和不足,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2、正确掌握党执政的方式。科学、民主、依
法执政,应该说是一语中的,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坚持求真务实。要发扬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机会主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用扎扎实实的工作干出政绩来。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不搞花架子,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创造政绩过程中把握规律性、提高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
性。善于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主动地服从大局、服务大局;善于谋划长远,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当前的科学发展保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善于协调各方,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兼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善于突出重点,抓住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善于见微知著,不断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法律性。
3、正确衡量党执政的标准。群众、实践和历史是衡量执政的根本尺度和准绳。因为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感受最直接、最真切,也最有发言权,执政的水平只能由群众来评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执政的效果只能通过实践来甄别;历史是最好的裁判,只有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执政能力才是真正成功。群众检验、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是相互统一的整体,三者的主体是群众,统一于群众公认。也就是说,衡量执政能力的最终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
三、人大工作要体现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理念
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理念,涉及到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的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是全党的一项重要任务。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要把树立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理念作为新时期人大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履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能,在科学、民主、依法执政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加强理论学习,夯实思想基础。我们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最根本的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只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树立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理念。因此,要进一步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促使领导干部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夯实树立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思想理论基础。一是坚定理想信念。真正在思想上认清“过去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留点什么”,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解决“为谁执政,怎样执政”的问题,正确对待权力,认真履行职责,做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执政的初衷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统一。三是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看问题、做工作尊重客观实际,无论在任何时候,从事何种工作,都要符合客观实际,都要符合科学规律。四是进一步振奋精神、改进作风。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卓有成效地推进工作,创造出实实在在的业绩。
2、健全监督机制,强化监督工作。要树立科学、民主、依法的执政理念,必须加强对决策的监督,不断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防止决策的随意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应有的作用。一是在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自身工作中体现科学、民主、依法的要求。常委会的议题选择要体现科学性,对本辖区内的区域经济发展,事关全局的大事、要事进行及时的审议,适时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促进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三察(查)”活动体现民主性,进一步加强与“一府两院”的沟通和联系,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群众所思、所盼,通过“三察(查)”,推动“一府两院”工作的开展,使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以解决;行使职权体现依法性,要严格坚持集体行使职权的原则,在领导班子中切实抓好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常委会内部议事和决策机制,使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更符合党的意志,更能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二是行使“三权”的过程要体现科学、民主、依法的要求。要科学行使好重大事项决定权。对影响大、投资多、范围广的重大事项,要经科学论证,必要时有关部门要提交可行性报告;要依法行使好监督权。这里要解决好的问题是监督前移和刚性监督的问题,在监督工作中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事后监督有其可取的一面,但对于一些明显会对国家财才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后果的,一定要提前介入,不要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同时要进一步加大监督工作的力度,有必要时可进行一些量化要求;要民主行使好人事任免权。既要加强自上而下的监督,又要充分倾听群众的意见,最大限度地扩大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任用的知情权、评价权、监督权,建立并落实领导干部评议、公示、审核等制度,使领导干部权力运行时刻处于代表和人民群众监督之下。
浅析提高企业执政能力 篇6
1 加强干部培训, 增强企业精神
企业管理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勤于思考, 联系实际, 持之以恒, 提高自身运用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始终把学习放在领导班子建设的首位, 制订干部教育培训的规划, 认真组织实施“干部队伍素质工程”, 逐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综合素养, 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不断加强。学以立德, 提高境界, 筑牢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防线。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本质内核, 它对于企业整体的协调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然而, 企业精神的健康成长需要不断改善企业内外环境, 必须有组织的培育、引导与呵护。因此, 应该大力培育积极、健康的企业精神, 实现企业精神的价值转化。一是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为企业精神播种。二是营造一种优良的企业内部环境, 为企业精神育苗。三是推动企业精神的社会化进程, 实现企业精神的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
2 推崇“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现代企业文化推崇“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 其目的在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 在企业中倡导以人为本的关爱文化, 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要积极引导企业关爱员工, 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是关爱员工的一个具体表现, 对于发现人才、聚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以人为本体现到具体企业管理工作实践中那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做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职工的职业, 满足职工的需要, 实现职工的价值是尊重职工的基本要求。尊重职工创造性的本质、创造性的才能、创造性的力量, 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紧紧依靠最广大的职工,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促进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把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及技能素质做为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落到实处。
3 必须弘扬创新的主题
进入21世纪以来, 以技术创新能力衡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已越来越成为全球共识的标准, 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强化技术创新对企业成长的推动作用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主流, 广泛深入的开展技术创新已成为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措施。对于企业来说, 创新有多种含义。通过联合开发走向自主开发是一种创新, 通过合资实现体系再造是一种创新, 通过低成本战略打出一片天地也是一种创新。创新既意味着超越自己, 也意味着超越别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企业, 企业需要增强创新主体意识,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强化创新激励机制, 培育企业创新文化, 整合利用外部技术资源。而在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大潮中, 新的管理理念、新的管理方法层出不穷, 不学习本身就是落后, 不创新更是落后。
4 提升企业制度的执行能力
有制度就要执行, 执行就必须要有执行力, 制度—定要有针对性。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制度的建设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科学性要求制度要有正确的政策依据做支撑, 可操作性要求制度要有现实载体做平台, 二者的结合就是制度的针对性。制度的针对性使制度从生硬的教条变为有血有肉的规则, 它要求制度简洁明了, 易于操作。执行制度一定要有效。有针对性的制度制定出来以后, 执行就成为重中之重了。首先, 领导的态度很重要。其次, 持之以恒是关键。依法治企并不仅仅是企业的各级组织要抓的一项工作, 更重要的是, 这是对企业的执政行为的一个根本要求。依法治企是为了更好地为企业掌好权、用好权。依法执政能力建设是新时期转变企业的执政方式巩固企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
5 企业内部互相团结, 提高凝聚力
现代企业管理者要注重管理过程中企业内部的团结,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只有企业内部团结, 才能够取得员工和企业双赢的局面。
企业领导班子的团结协作, 是在企业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和谐一致的社会关系, 它是维系一个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是企业领导班子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在当前, 重点是要加强对企业领导班子中“一把手”的监督, 监督的主要内容, 应该是政治立场、民主决策、选人、用人、廉洁自律等方面, 监督的形式可以通过党内民主生活会、职工代表大会、企业纪监职能部门和个人重大事项申报制度, 从而增加每个班子成员活动情况的透明度, 使大家不断增加信任感。
6 先进企业文化的引领能力
先进文化对于企业而言, 具有导引方向、增强动力、促进发展的作用。先进企业文化对企业先进生产力的形成及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以先进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经营机制的转换, 实现可持续发展。兴盛的企业各有各的做法, 但有一点是相通的, 那就是文化的引领。在企业管理层与员工之间只有分工不同, 没有贵贱之别;有风险、有成就、有奉献, 就有相应的回报、相应的收入、相应的待遇。营造出这样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 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也会相应提高。通过以人为本的先进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内部的和谐发展, 不仅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而且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企业的管理人员是企业的执政者。没有依法执政, 建设企业, 企业制定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不断加强依法执政能力和建设是一个内容广泛丰富、内涵精深、具有时代先进性的课题, 占有重要地位。
提高执政能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篇7
关键词:农民工;服务型;党组织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166-02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农村、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1]“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而当前,大部分地区针对农民工的党组织建设还比较滞后,有些地方甚至还是空白,许多农民工缺少最基本的社会参与和社会支持。“他们的就业、生活在激烈市场竞争的环境中,随时可能落入‘无工作、无收入、无保障的‘三无境地,给社会的稳定带来极大的隐患,也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2]这对我们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党和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广大党务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深刻认识加快农民工党组织发展的必要性,增强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口的流动性日益增强。怎么样组织好、管理好外出农民工,将他们纳入到党的教育管理体系中来,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社会认同感,进而引导他们富而思源、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我们在建设服务型执政党道路上无法回避的问题。
农民工已成为中国国家建设的一大主力,如何为其服务已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党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家统计局于今年2月22日公布的2012年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农民工数量达2.6亿,其中外出务工16 336万人,本地农民工9 925万人。而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体现在中国的制造业上,中国制造业的成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离不开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亿万中国产业工人。因此,如何教育好、引导好、帮助好、服务好占人口总数达20%的农民工,构建覆盖全体农民工的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建设服务型执政党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事关整个国家能否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当前为农民工服务的基层党组织尚未健全,如何健全关乎党能否拥有最广泛的民众基础。目前,“人口的高速流动、基层组织管理功能弱化,更主要的是社会融合的困难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群体长期游离于社会控制之外”[3],绝大多数农民工处于原有的基层党组织管不到、当地的基层党组织不知怎么管的状态。许多农民工长期听不到基层组织的声音,接受不到基层组织的教育,在困难的时候感受不到基层组织的关怀,导致不少人对政府许多政策制度存在误读和不理解,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逐渐淡化,社会主义道德观念逐渐滑坡, 以及“仇视”城里人等问题。部分收入较低的农民工往往会将社会的不公归因于个人能力和社会环境,收入较高的农民工则倾向于认为是政策法规和制度的不合理。“如果解决不好农民工问题,那么在加快城市化过程中又会出现一个庞大的贫民阶层,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2]。因此,加强农民工的工会组织、维权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农民工的社会支持,提高党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力度,培养他们对党和社会的认同感,扩大党的执政基础,使农民工成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而不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代表农民工利益诉求的基层党组织还很缺乏,如何构建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现在,部分地方政府和城市社区“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刚性不强,只是软约束。用人单位、个人可以参加也可以不参加,特别是相当多的非正规就业领域似乎可以名正言顺地拒绝”[4],再加上一部分城市居民的心理排斥和社会疏离,使得这个游走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缺乏有效的利益诉求代理途径,权利保障面临各种难点。许多农民工进城之后,由于自身的力量相对分散,缺乏正式的组织可以依靠,同时又没有参与城市社区公共事务的权利,在就业、教育、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又受到诸多歧视。部分农民工为了保障自身的权利而参加老乡会、互助会、帮会等各种非正式组织和地下组织,进而在城市居民与外来人员之间引发更加严重的对立情绪,还衍生出各种社会问题。如何为支撑中国大部分产业经济的农民工摘掉“农民工”的帽子,使其摆脱“城市二等公民”的身份,确实保障其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是事关中国发展与稳定的大事,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为,只有建立了包容2.6亿农民工的小康社会才是一个完整的、全面的小康社会。所以,我们必须破除部分地方政府“只要劳动力不要市民”的区域观念,努力构建代表农民工利益诉求的基层党组织,扩大农民工的公民参与,加快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步伐,消除各种社会不公和社会矛盾。
二、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形势,科学构建农民工基层党组织
“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1],建立健全农民工基层党组织,构建覆盖全员的服务体系,成了当前建设服务型政党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只有根据当前市场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特点进一步整合党建资源,构建适应时代发展、农民工需求的新型党组织,努力疏通、拓宽联系群众的渠道,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诠释党的性质和宗旨。
适应劳力资源分配形势构建新型基层党组织。中国当前的劳动力流动,是以农民工为主体,逐步向农民工家庭成员和城市居民扩展的人口流动现象,是中国逐步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基本标志。但绝大多数农民工处于居无定所、生活与工作快速变动的状态, 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探索新型基层党组织的构建形式。一方面,可以由城市社区管理单位牵头,按照原籍贯所在地为划分标准成立相应的临时党支部,将在同一区域务工的同籍贯党员群众全部吸纳进来,以取代原有的“老乡会”、“同乡联谊会”等各种非正式组织。同时,还要在同籍贯的农民工中挑选出有威望且工作相对稳定的党员出任临时支部的书记,负责所属党员群众的联络、服务工作。另一方面,还可以积极探索“打破城乡行政区划界限,以产业关系为纽带,在龙头企业、生产基地、行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市场等关键环节和产业链上设置党组织,实现产业党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5]克服产业发展与党组织建设脱钩的问题。
建立一体化的城乡党员管理机制。建立一体化的城乡党员管理机制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需要,打破城乡党员管理的二元体制,消除行政区域界限,实现对全体党员特别是在外务工党员有效管理、有效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推进农民工党组织建设的关键工作。其重点和难点是实现党员管理的“动态化”和“一体化”。一方面,要强化党员动态管理的网络平台建设,实现党员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的信息双向交流。可以利用党内现有硬件资源、统计软件以及党建网、政务网等各种网络平台,在互联网上建立专门的党员信息库,实现各地党务部门的资源共享。各个基层党支部要建立外来党员信息库和外出党员信息库并定期更新和上报,各级党委及时将上报的信息梳理汇总,实现党组织关系交接的网络化和信息化。另一方面,要积极创新党组织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式,即上面提到的要构建新型基层党组织,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按照产业结构建立跨群体跨组织的联合党组织,同时按照籍贯所属地建立各种临时党支部。
构建服务农民工的党群联系网络。密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党开展工作的一大法宝,它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本保证。但是,由于当前的农民工群体具有流动性强、文化背景差异性大、公共事务参与程度低等特点,在制定公共政策的时候常常成为一个被忽略的群体,春节期间出现的“网络购票对我们不公平!”的呼声就是一个例证,这为我们在新时期如何进一步联系群众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要以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为目标,着力搭建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服务平台和服务网络”[5]。要建立深入农民工的调查机制,要有党员干部定期下基层访谈,特别是到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民工群众中去访谈的制度。要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到农民工相对比较集中的工地、社区、厂房去座谈调研,并将其制度化。同时,可以施行由各相关单位领导分片挂钩的制度,领导干部在各自的“责任区”内定时定点地接待群众或下基层调研,由领导干部“下访”来代替党员群众“上访”。此外,民政、公安或社区党支部等相关单位还可建立农民工服务专线和“网上连心桥”,疏通、拓宽与农民工的联系渠道。
推行由基层党组织代理农民工事务制度。“农民进入城市从事新职业,却很难改变原有的农民身份,在社会中形成了有别于农民和城市居民的第三类群体,在城市内部又形成新的城市二元结构,包括居住社区上的二元结构、享受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利上的二元结构、就业上的二元结构”[6]。因此,基层党组织不但要教育好、引导好农民工,更重要的是要服务好农民工,切实为农民工排忧解难,为农民工进行事务代理充当好弱势群体的利益代言人。特别要为看病、上学、就业、交通、办事、欠薪、劳保这“七大特别难”的事做好代理工作。可以请在校大学生或机关干部作为志愿者到基层支部为农民工提供各种法律和政策解读。同时,可以由基层支部中的相对固定人对代理事物进行专项负责,通过提高对代理事务的熟悉度来提高事务代理的速度和质量。另外,各有关部门还要与基层组织建立挂钩联系,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农民工办事程序和审批手续。
营造激励、关怀、帮扶的团队氛围。在大部分城市,农民工吃的是最差的食物,从事的多是城市居民不愿意从事的苦活、累活、脏活,不但劳动环境差,而且缺乏有效保障,其具有缺乏归属感、流动性强等特点。因而,要构建新型基层党组织不光要有新的组织体制,更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1],要将基层党组织作为一个党对农民工关心、爱护的平台,这将不断激发农民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要处理好帮助党员和帮助普通群众的关系,要把党员和群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要建立困难农民工家庭信息表,注重其切身利益的保障,做到“六到访”,即失业下岗时到访、生病住院时到访、新人到来时到访、迁居住处时到访、有法律纠纷时到访、子女入托入学有困难时到访。可以由党员凑一部分、企业捐一部分、政府拨一部分,从多个渠道筹措资金,为党内帮扶提供资金支撑。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2012-11-08.
[2]占少华.城市农民工流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7).
[3]韩玲.新生代农民工犯罪诱因分析[N] .光明日报,2013-04-30.
[4]邹农俭.“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基本标准是什么[N].北京日报,2013-04-08.
[5]廖晓文.服务型党支部建设[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篇8
越是自然资源富集地区,越应该重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平县是资源富集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十一五”期间,建平县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是“十五”期末的4.5倍。进入“十二五”,如何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建平县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充分释放资源效应。要注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域内现有企业,积极培育壮大规模企业群体,通过招商引资、嫁接改造、扩能升级等有效途径,加快推进企业战略重组,用高新技术推动向优势产业延伸,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要积极培育发展接续产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在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上实现历史性突破。要科学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努力在促进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中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在对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中培育立县企业,在对资源的集群化整合中扩大园区规模,在延长产业和产品链条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围绕矿渣、废料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开发,加快推进节能环保、新型建材产业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要依托资源优势,注重发展产业集群。要做优业已形成的产业集群。着眼于产品的提档升级和产业的规模扩张,通过招商引资促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重点骨干企业向集群集中,做大做强,创优品牌。要迅速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依托资源优势,实施资源型企业整合、兼并、重组,推动资源加工企业迅速扩大产能,延伸产业和产品加工链条,促进产品升级换代,促进就地转化升值,迅速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工业成果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像建平县这样的地区,十年九旱,生态条件脆弱,应当把设施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治本措施来抓,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建设。要按照“一县一品”的发展要求,重点发展畜牧业。推进乡镇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工作,加快实施交通干线产业带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扩大主导产业品种种植面积,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建设高效互动。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最大限度地把农户纳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来。要加快建设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早日上市。
大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篇9
突出重点,找准突破口
1、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兴工强县战略,依靠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从整体上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一是要立足现有优势,培育壮大支柱产业。要依据各自的区位条件和比较优势,依托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城市配套工业和特色优势工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壮大骨(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干企业规模,壮大支柱产业。二是要积极发展园区工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要突出产业立园、特色立园的发展方向,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以市场的理念来运作,不断提升园区开发建设的品位和档次,尽快形成园区产业集聚效应,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三是要以产业化为龙头,加快推进农业工业化。要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抓增收,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思路和生产组织方式来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植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搞活农产品流通,延长农业产业链,不断提高农业效益。
2、坚持以城镇经济为带动。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业支撑,突出特色,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以县城和中心城镇建设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引导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为产业发展拓展空间。坚持以产业兴镇、兴城。
3、坚持以扩大开放为核心。要依靠招商引资的大突破,依托产业的大投入,实现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实现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市场换项目,以投资者生财换自身发展。要善于借助外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拿出优势资产和优质项目重点招商,把潜在资源优势变成产业发展优势,把区位交通优势变成商贸流通优势。以招商引资带动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发展。
4、坚持以民营经济为动力。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极,哪个县域民营经济活跃,哪个县域的经济就能在发展竞争中获得明显优势。要坚持市场取向原则,尽快形成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多元所有制结构,并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向规模化、产业化、区域特色化方向发展,使民营经济真正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的条件和领域。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凡是法律法规未明文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凡是三资企业可以进入的行业和领域,民营经济都可以进入。鼓励和(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支持民营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高科技领域、传统制造业领域和服务领域。要积极扶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重点是要支持那些对提高县域综合实力有重大促进作用,以及对社会稳定有较大贡献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市、县两级政府要加强扶持,在技改贴息、科技基金等方面予以倾斜,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培育出一批产值、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加强扶持,优化发展环境
1、放宽项目审批。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的原则,改革现行的企业投资管理办法。在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指导下,经济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权由投资主体自主决定。除国债项目、省市预算内项目、统借统还国外贷款项目以及国家限制的项目外,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
2、加强用地保障。在实行耕地保护政策的前提下,科学调整和修编土地总体规划。对县域工业园区建设、重点基础设施项目、重点产业集群和符合产业政策的招商引资项目的建设用地,给予重点保证。省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土地出让金,直接拨付到县(市)区,市级只监督其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积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依法流转的有效方式,在其转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等方面实行更为灵活的支持政策。
3、引导产业集群。在各县(市)区及乡镇建立必要的招商引资统筹协调机制,打破区域限制,统筹园区之间、乡镇之间和县市区之间的招商引资项目,实现收益共享。鼓励县(市)区积极发展符合全市打造“三个中心”要求的产业,积极发展延伸主要产业链条的项目,积极发展与大型骨干企业相配套的企业和产品,切实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在这些方面制定的优惠政策。
4、实施重点扶持。市和县(市)区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增加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投入,通过贴息、担保等形式引导县域主导产业发展。用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各类资金,要集中扶持发展县域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努力提高其使用效益。
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以县域副中心带动区域加快发展 篇10
宜宾县位于川滇结合部,幅员面积3018平方公里,下辖26个乡镇,总人口103万,是典型的地域大县、人口大县和农业大县,也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区域发展差异较大,单极支撑格局突出,二元结构明显,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宜宾县北部区域资源富集,具有较强经济实力,人口占全县一半以上。北部区域中心泥溪镇距离县城62公里,成贵高铁、乐宜高速、岷江黄金水道在此交汇,区位优势明显,地域开阔,辐射范围广,建设县域副中心城市的条件成熟。为切实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探索有较强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有一定资源禀赋和一定人口规模地区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宜宾县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建设长江经济带和全球康养产业需求激增重大机遇,决定在泥溪镇建设县域副中心,以此激发北部乡镇发展活力,带动北部经济社会突破发展,进一步优化全县重大产业和城镇布局,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通过10—20年努力,按国际水准打造现代生态旅游康养宜居园林城市“川南明珠——泥溪新城”,建成以泥溪镇、泥南乡、古柏乡相关村社30平方公里范围为核心区的县域副中心,辐射带动观音镇、李场镇、蕨溪镇、隆兴乡、柳嘉镇、合什镇、古罗镇、龙池乡、商州镇9个乡镇跨越发展,成为宜宾县新的经济增长极、宜宾市北部开放门户和宜宾市重要卫星城市。
——坚持改革创新,建“活力之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召唤下,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一是切实简政放权。积极推进“先照后证”登记制度改革,深入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营造公平公正市场环境,让创业创新者能进来。二是创新金融服务。推进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鼓励金融企业推出基金、特色微贷、小贷等系列金融产品,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资金瓶颈,让创业创新者能存活。三是强化政策扶持。狠抓创新驱动,推进重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力促泥溪镇成为国家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力争取上级政策支持,用好扩权强镇新政策,研究出台金融、土地等支持县域副中心建设政策,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发挥财政资金杠杆和引领作用,引领社会资本参与县域副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让创业创新者能壮大。
——坚持生态发展,建“绿色之城”。把“生态立城”理念融入县域副中心建设全过程,着力提升城市发展品位。围绕“生态、自然、宜居”定位,坚持城乡一体发展,构建核心区——特色镇——中心村(聚居点)三级新型城镇体系,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统筹园区、新区、社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充分利用“一山”“一水”“一坝”“两路”自然资源优势,以创建花园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环保城市、绿色城市为目标,突出岷江湿地特色,按“城在村中、村在城中”规划建设起步区和核心区,把核心区泥溪镇的城市建设作为拓展城市的主攻方向。
——坚持产城相融,建“魅力之城”。生态之绿、产业之绿是副中心建设的脉搏,布局绿色产业,激活“绿色能量”,走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经济提升、环境保护、产城相融发展。一是科学布局产业。着力谋划岷江经济带产业发展规划,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夯实交通枢纽基础,赋予“智慧城市”理念,推动技术设施互联互通,着力建设信息产业配套基地、现代工业物流基地、绿色食品供应基地、科技服务基地、国际知名旅游休闲目的地。二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依托北部工业基础,推动机械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改造;依托农业资源富集优势,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依托岷江水电、大塔天然气等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着力发展绿色工业;依托北部教育资源和泥溪航运码头改造,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核电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服务业,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依托北部旅游资源丰富优势,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岷江山水画廊、越溪河百里翠湖,打造赵一曼红色观光、隆兴佛都文化、大塔农业旅游、泥溪山水园林、岷江自然生态、向家坝高峡平湖旅游环线。
——坚持联动发展,建“开放之城”。大力实施县域副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启动泥南乡、泥溪镇撤乡并镇区划调整工作,协同推进观音、蕨溪、柳嘉、李场等重点小城镇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乡改镇、村改社区,推进北部区域乡镇分工协作。坚持充分开放合作,加大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力度,把泥溪镇打造成对外开放、产业聚集的桥头堡,抢占产业高端、发展高端产业。加快岷江产业园规划建设,探索建立区域产业发展和布局规划协商机制,建立共同引进重大产业项目协调机制,鼓励企业跨区域投资。深入推进金融创新,深化银政、银企合作,实现借力发展、合作共赢,努力实现对外开放合作新跨越,助推宜宾县北部区域加快发展。
【提高执政能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荐阅读:
提高驾驭经济能力实现执政能力新跃升10-03
执政能力提高09-23
转变工作方式,发展农村经济,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08-31
树立科学、民主、依法的执政理念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交通]06-04
探讨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08-19
从应对突发事件来看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10-09
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2018年安徽干部教育在线必修课测试答案完整版06-05
执政能力建设05-19
新闻执政能力10-08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