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2024-08-19

探讨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通用8篇)

探讨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篇1

探讨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腐败是党之大敌、国之大敌、民之大敌。党风的好坏关系人心向背,而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因素。党的执政地位,既为我们党提供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又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土壤和条件还存在,一些腐败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严重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把反腐倡廉作为重要内容,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持之以恒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使我们党经受住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切实加强党风政风建设,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党风政风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要在巩固廉洁自律有关专项治理成果的同时,针对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向领导干部送钱、跑官要官的歪风,领导干部插手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等经济活动中谋取私利的问题,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利用领导干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私利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严加整治。认真贯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围绕监督的关键环节和重点内容,制定相关规定和配套措施,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坚决惩处腐败分子。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重大违纪违法案件一再发生。要增强查办案件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继续加大查办案件工作的力度,严惩腐败分子。重点查处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问题,特别是利用审批权、人事权、司法权严重违纪违法的案件,党政机关和公务人员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对顶风作案的要依纪依法从严惩处,绝不姑息。继续加大纠风工作力度,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问题。那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以权谋私、与民争利、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既直接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引发民愤民怨,也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针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加强监督检查,坚决予以纠正。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重要的是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保障和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提高为改革、发展服务的能力,必须提高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能力。一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贴经济建设,紧贴改革开放,紧贴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和市场经济新领域,自觉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使反腐倡廉各项措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确保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二要通过严格执纪执法、强化监督检查,及时解决在党风政风方面严重影响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环境,以严明的纪律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三要重点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切实加强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切实加强对民主集中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切实加强对党的群众路线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严格执行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谈话诫勉、民主生活会、巡视和派驻、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建立健全及时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的机制,防止小错酿成大错。健全和完善质询制、问责制和罢免制,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制度。四要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纪律监督与法律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和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形成监督的合力。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保障人民群众的批评、建议、检举、控告等权利,建立举报激励机制,鼓励实名举报。五要提高依法执纪、依法办案的能力。纪检监察机关要深入研究和把握办案规律,正确运用政策和策略,创新办案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突破大案要案的能力。健全大案要案协查机制,严格办案程序和要求,建立执纪办案工作责任制,加强对执纪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严格依纪依法履行

职责。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要求各级纪检机关进一步提高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能力。要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提供组织保证。针对反腐倡廉的全局性、倾向性问题,深入研究,通盘谋划,提出对策和建议,并协助党委抓好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的落实。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抓好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三个关键环节,对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失职行为,依据有关规定严格追究责任。进一步规范组织协调的内容和程序,推进组织协调工作制度化。

探讨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篇2

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六次全会上讲话指出, “要加强党内制度建设和创新, 不断完善党内各方面的体制机制。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 推进党的建设和党内生活制度化、规范化。”实践证明, 只有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 才能不断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才能使党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 才能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 不断把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1 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的重大历史意义

制度建设的内涵并非单纯指文字上的某些制度条例, 而是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指党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 主要是权力配置和运作的方式;二是指具体规章制度。这两个层面共同构成党的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形成一种大的制度环境。从第一个层面的意义来看, 体制与工作机制起着支撑制度环境的作用, 保护具体的制度不被随意践踏。比如, 党内制定的各种各样的廉洁自律的规定, 各种监督的规定, 如果没有特定体制的保护, 这些具体条文能否被忠实地执行就具有不确定性, 在很大程度上就要依赖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来执行;而在特定体制下, 不管各级领导干部是否愿意, 都必然受到体制的相应制约, 都不得不去执行各项具体制度。从第二个层面的内容来看, 如果只有大的体制性框架而没有具体制度, 那么, 权力的运作也是无章可循的, 人们的行为也就缺少预见性和确定性。因此, 具体的制度是制度环境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是充塞于体制性框架中的具体内容。

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不仅贯穿于执政能力建设的各个环节, 而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 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党的制

度建设与创新, 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能够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工作制度, 使党的各项工作充满活力。锲而不舍地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各项工作的始终, 才能使党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根本上加强和保障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2 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的目标要求一是制度的科学性。制度

的科学性既包括制度合理性又包括制度合法性, 它是一个制度有无生命力的主要标志。党的制度不仅要符合客观实际需要和事物发展的规律, 也要符合人类政治生活所追求的理想和价值, 即获得了合理性;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的意愿, 从而获得广泛的支持, 即获得了合法性。

二是制度的系统性。制度的系统性是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基本要求, 也是制度权威性的必要条件。党的制度是一整套约束和规范党的组织、行为及运行机制的规则, 确保党的各项工作和路线按照既定的方向发展, 因而要有很强的系统性, 同时也要强调党的各项制度的稳定性、长期性。

三是制度的权威性。制度的权威性即制度的有效性, 是指制度的强制约束力和制度的有效执行情况。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是衡量制度建设成败的关键, 党的制度如果缺乏权威, 那这种制度也就失去了实际存在的意义。

1.3 制度建设与创新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提高党的执

政能力的关键是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用制度管党, 用制度治党, 用制度保证党的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利益, 巩固党的制度建设成果, 把党的先进性建设贯穿于制度建设的各个方面, 促进和推动党的各项工作, 为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提供制度性的保障。

2 目前党的制度建设的缺陷

2.1 旧制度的诟病目前, 党的许多旧制度的一些弊端还没有完

全革除, 新体制尚未完善, 不可避免地要在社会生活中发生摩擦和冲突。例如, 一些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的制度相对滞后, 基层党组织的各项民主制度不够健全, 不能充分反映党组织和党员意愿, 造成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缺乏首创精神, 致使政策贯彻不力, 工作进展缓慢, 进而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效果。

2.2 过分强调制度的经济作用当前, 党的各项制度还存在着过

分强调经济增长, 忽视关注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现象。例如, 不少地方在选拔任用干部问题上, 还存在着只重视发展经济能力, 忽视干部的道德品质和服务精神的现象, 使得许多干部在工作中, 只重视管理区域内的经济增长, 而轻视资源和环境保护、社会治安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等更多关系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服务人民、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工作。

2.3 对构建高效、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目前, 党的一些

制度配置结构不合理, 导致党领导下的行政体制机构重叠、职能不清、权责混乱等现象长期存在。建国以来, 历次机构改革都不能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致使行政效率和行政法治难以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 政府的管理成本逐年加大, 损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

3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与创新, 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3.1 思想上培育制度建设与创新的观念, 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普

遍的制度观念认同是制度文化的前提和条件, 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 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制度文化, 充分保障人的基本权利,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体现制度的建设与创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在保证公共权力正常运作的前提下, 加强对公共权力的领导和约束, 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真正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本质。

3.2 作风上强化党内监督体制建设与创新, 完善对领导干部的

问责制度进行党的监督制度创新, 赋予监督机构足够的权威。各级纪检机关要在党的领导下, 具有相对于同级党政机关更多的权威性, 保障其独立发挥监督效能;疏通监督渠道, 使广大党员充分履行自己的监督权利, 增加办事的透明度, 拓展对领导机关的监督面和监督力度;加强宏观监督, 增强对事关全局的决策和大政方针的监督, 防止造成决策失误;增强主动监督, 形成事前防范、事中约束、事后查处的监督机制。

3.3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完善与创新对基层组织制度建设的

领导各级党的基层组织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各项工作制度, 改革和创新原有已不适应工作实际的制度, 培育制度建设与创新的观念, 加强在思想、组织和作风等各方面的制度建设, 领导和规划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使社会的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 实现和谐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加强以执政能力为重点的党的建设, 比任何时候都重要。我们要按照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 不断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 为加快推进主城区现代化建设新进程提供坚强保证。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

[2]桑玉成, 董幼鸿.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创新[J].东岳论从.2003. (4)

以“和谐”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篇3

一、“和谐”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党的执政基础,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理解,一方面是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另一方面是社会基础。我们当前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们的社会处于和平、稳定、和谐的理想状态,对巩固这两方面的基础都十分有利。

1、有利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在现代化进程中,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产业工人队伍缩小,从事“三产”的人员将逐步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农民队伍迅速分化,有的成为进城务工人员,有的成为智力型职业者,有的成为企业和社会管理者,即有一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求我们党代表和整合包括主要从事科技劳动、管理劳动、服务业劳动等各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内的整个工人阶级,切实把从事社会化生产的全体劳动者作为党的阶级基础。只有这样,党的阶级基础才能不断巩固。

2、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这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必须正确认识及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只有把这些工作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做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

二、“和谐”有利于优化党的执政环境

党执政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况和条件下活动,这种情况和条件就是党的执政环境。这种环境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除此之外还要有一个执政的党内环境问题。这些环境不仅是进一步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也是建设富强、文明、繁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中国所必需的。党的执政环境的营造是多方面的,总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整个社会处于“和谐”的理想状态。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营造执政的良好国内环境

促进公平与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机会平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特别是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是要惠及十几亿人。竞争有输赢,效率有高低,但党和政府不能没有关怀和倾斜。我们既不能搞绝对平均主义,更不能“损不足以奉有余”。承认差别,关怀弱者,用正确的方法化解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竞争中兼顾,在协调中双赢。

2、正确应对国际局势,为执政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执政同样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从国际环境看,随着冷战的结束,虽然世界仍有局部冲突和战争,但和平与发展已然是时代的主题。我们党必须科学地分析和应对新世纪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和国际文明的新秩序,争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掌握主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周边环境。

3、发展党内民主,为执政创造良好的党内环境

发展党内民主,营造良好的党内环境,需要建立高效的政策运行机制,需要完善党的监督机制。因此,在执政党的条件下,党内监督在本质上也是对权力的约束,是通过党自身的力量对党的组织、党员和领导干部所掌握的权力进行必要的限制。同时,党内监督除指对权力的约束外,还指党内通过党组织、党员和党员干部、专门纪检部门严格按照党章党纪的有关规定,从思想、组织、纪律等方面,对党组织和党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规党纪情况的监察和督促。

三、“和谐”有利于实现党的执政任务

1、党执政的历史任务是: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我们要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社会更加和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要实现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保证社会的公正、有序、均衡、稳定、和谐。因此,社会的和谐稳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和重要保障,又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标志。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保持社会稳定的正确选择。也只有在稳定的社会状态下,才有利于实现党的执政任务。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之后,经济发展了,相对来说。社会和谐方面的问题却越来越突出了。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一时期,往往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剧烈变化,社会利益矛盾不断增加,社会稳定问题非常突出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有两种前途:一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因为顺利实现了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条件,可以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二是进入“矛盾凸显时期”,因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大量产生却不能处理好而使矛盾更加激化,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谓“拉美现象”。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但是,在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新的挑战也随之出现了。要避免“拉美现象”在我国重演,争取“黄金发展时期”的前景,就不能不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3、党的性质要求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这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必须正确认识及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只有把这些工作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做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

综上所述,当我们以“和谐”为方法,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优化了党的执政环境,实现党了的执政任务,也就是促进了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使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得到了发挥,就增强了人们对于党的信任,坚定了人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同时,也就意味着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连仲主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研究》,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

[2]《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中央和中央部委领导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报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

[3]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保持党的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篇4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保持党的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来的。他深刻阐述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重要性,强调保持党的纯洁性,是新时期加力建的远实强、设必意中党确一然义央的保支要。战建长高求今略设治素和年部,久质重又署密安的要逢的切的党保党开

党重员证的局

群关系、巩固执政之基、提升执政能要工程,是党领导人民适应新形势,干部队伍,应对新挑战、完成新任务。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着重大而深十八大召开的喜庆之年,也是全面落之年。保持党的纯洁性,关键在于落实中央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指示精神,始终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和方针。

一、保持党的纯洁性具有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保持党的纯洁性是我们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的一贯追求的的政生严和和范涛断民国经生市内危想性在持,胜党党机治战发各总保信家济了场面险认和新纯早在1945年,毛泽东同志就曾提出,要夺取全国革命利“就要有一个有纪律的、思想上纯洁的、组织上纯洁”。从历史上讲,保持党的纯洁性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永葆政治本色的优良传统和永葆活力的本质要求。党在历次重大报告都曾指出,“从党斗展种书持赖兴发一经临。识紧的洁,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力的保证”、“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在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党必须十分注重防腐朽思想的侵蚀,维护党的队伍的纯洁”。胡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又提出“只有不纯洁性,才能提高在群众中的威信,才能赢得人和拥护,才能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才能实现党和旺发达、长治久安”。如今,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展方式加快转变的攻坚时期,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系济着因,迫时性列考精此全性代与变化验和神懈,党党要。首继续先进。我们党正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同时也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党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四个中央指出,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必须要提高思警觉起来,充分认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重要先要认识到党的纯洁性决定着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先进性,发展党的先进性,必须坚性的统一,永葆党的先进特质,始终走在时 代前列。其次,要认识到党的纯洁性决定着党的战斗力。党之所以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坚强的战斗力,关键在于保持了党的纯洁性,始终如一地坚持真理,坚决果敢地纠正错误,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才赢得了长期执政地位。只有坚持时代先锋,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才能保持党的肌体健洁洁有支康性性始持、的,终,生核就保才机心失持能活是去党不力保了的断。持存纯凝第党在洁聚

三同的性党,党的纯洁性决定着党的信任度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丧失依据、群众的支持、执政的基础,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拥心民心,不断巩固执政地位。

。了。护

纯纯只和

当前,我们党面临着党情、国情、世情、社情都异常复杂的与革非先保保保中保局时新面垂持持持体持面俱、前范党党党现党,我们要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进地抓好党的建设,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自我提高能力,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在各种大是大,在各种考验和挑战面前,要坚定政治方向,做到率。所以我们要站在事关党生死存亡的高度,深刻认识的纯洁性是我们党经受考验、化解风险的根本保证,的纯洁性,是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基础,的纯洁性,是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集,保持党的纯洁性,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的纯洁性,是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把作党思本朝人身向要纯根群以三持、握风人想、气信不党坚洁本众求要队管关、的纯从、念忘和键队政洁政昂不做人环伍治。之扬变人民

节,切实保持党的纯洁性。只有不断推进纯洁,才能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永本色。一要加强理论武装、党性修养,始崇高的理想、纯洁的思想,是共产党人的基。要加强理论武装,始终保持共产党人锐气和浩然正气;要加强党性修养,保证、传统不丢、本色不改;要加强道德建设,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交出一份干事创业和清正廉洁的合格答

要思想、葆共产终保持立身之的蓬勃共产党做到立之私,卷把群要批意要用。作众树评度把教二风为立。保育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作风纯洁。要作为保持党的纯洁之要、恪守清正廉洁之基,以,以自律为要求,深化作风建设,永葆为民本色。观点,大兴艰苦奋斗之风,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增强自身免疫力、提高群众满注重严格教育、规范管理,始终保持队伍纯洁。伍纯洁作为一项长期而紧迫的重大任务,综合运理、惩处等手段,努力使每一位干部不愿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要抓预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对待权力要有敬畏之心、对待名利要有平常之心、对待监督要有坦荡之心,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要抓队伍管理,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纯洁性,永葆党的旺盛生机和蓬勃活力;要抓案件查办,保持反腐高压态势,决不让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存侥幸之心、得不法之财。

二、保持党的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习近平同志在出席中央党校2012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保持党的纯洁性,关键在党的各级领导干者党方党要做所意经部,和面的求,以识受。又人负纯别以,和住党是民有洁人自每危各的保事极性做己名机种领持业为要的率党意诱导党的重求自先员识惑干的领要对己垂领,的部纯导的照带范导牢严

既洁岗责自头的干固峻

是性位任己做实部树考

保持党的纯洁性的组织者和领导的执行者和实践者。领导干部处在上,这就决定了在保持党的纯洁性,由此也决定了务必时时、处处用、检点自己、修正自己、提高自己,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带头不际行动充分体现党的纯洁性”。面对考验和风险,要不断增强党的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要验,警惕和抵御各种危险,加强思想作首党员要保“要导广认真党性业观典礼产既员作党定设得 风建设,做到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

先,我们要保持思想纯洁。讲党性是党员立身之本,是实现党的政治任务和组织任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证。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指出大力保持党员、干部思想纯洁,加强思想建设,教育引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学习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不懈加强修养和党性锻炼,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习近平同志在出席中央党校2012年春季学期开学的讲话中也指出“保持思想纯洁,最重要的是保持对共义脚党都,共核:的踏的会要产心“坚实干有始主内为定地部一终义容什信地有种做理,么仰办了崇到想是我、好这高“和党们

对今样的五中员过

中天的使个国讲去

国的理命坚特党能

特事想感定色性在色情信和”社的非主要和,性的的好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我们,又不能忘记远大目标。党念,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神圣感”。党员领导干部讲: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坚会主义信念,是党的思想建精髓和灵魂。邓小平同志说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二是坚定政治立场。党员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在事关方向、事关原则的问题上立场坚定,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关键时刻头想全出群的血为部的脑上心发众工肉民讲规清醒,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始终自觉同党中央在思、政治上和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三是要坚定宗旨意识。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一切活动的点和归宿,也是对每一名党员的基本要求。四是要坚定路线。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方法,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保持同群众的联所党矩系系性。,养要利就成树为是按立民要照

正所增民

确谋强主的。民集权五主中

力是集制

观要中办,坚制事

真定的的正组意习

做织识惯

到原,权则懂正

为。得确

民党民处

所员主理

用领集好,导中个

情干制人与组织、民主与集中、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防止个人专断和各自为政。

其次,我们要做到作风纯洁。保持作风纯洁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关键。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要大力保持党员、干部作风纯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持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检验纯洁性的试金石,奋斗 保中国政治洁的坚持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弘扬勤俭节约、艰苦的作风。

持作风纯洁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90余年的基本经验。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成为当今中国最大的力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第一大党的一个重要原因,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得人心、聚民力的重要原因。

三、保持党的纯洁性,领导干部要时刻强化四种意识和五种观念

强化四种意识即:一是要进一步强化使命意识,要胸怀全局,志存高远。使命就是责任,要敢于负责,要敢抓敢管,做和奋坚以根不众 到人发破人本是的大民图难为立拥积事得强,本足护极难利,力意点;性事益始争识。办和勇担当,面对矛盾不回避;要殚精不惜余力,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忘终保持旺盛的工作劲头;要勇敢面把工作做得更精更快更好。二是要。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与愿望作为想问题,要有群众这根弦,要充分事情,要注意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创造性。三是要进一步强化民主意

竭我对进推考量识虑工挑一动虑。,作战步发群调通为;,强展众动过党要攻化的是群集思广益增强工作的创造性和班子的凝聚力,要把民主作为领导制度、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四是要进一步强化清正廉洁意识。要牢记一心为民的职责,在群众面前,不能有丝毫优越感,不能摆架子,不能搞特殊化,要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常怀亲民之心,常正戒之抵正躁精用树进终择性的念气线心制确、通权立行保善,荣为民之责,常思富民之策,常兴利民之举;要保持一身,要明晰法律和纪律的“高压线”,要明晰公与私的“警”,以平和之心对“名”,以淡泊之心对“位”,以知足对“利”,以敬畏之心对“权”;要树立弘扬新风正气,歪风邪气。

五种观念即: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晋升观,坚持淡泊名利,对横业,遵民持而防辱待攀务始纪主求交止观职竖,终守决真,和,务比提保法策务始纠反晋。升持意。实终正对升要能清识三的保不庸、强力正

岗位调整、个人利益问题,防止心浮气化“靠素质立身”的观念,加强学习,;二是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秉公廉洁的良好形象,树立立党为公意识,加强自我约束,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反对弄虚作假,始优良作风;四是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坚持持健康纯洁的人际关系,要增强政治敏锐分对象、不讲原则的交往;五是树立正确俗奢侈,始终保持健康有益的生活情趣,守,重品名党员领刻注意在做出应有加一二注

注要要重

重更更服

”。加加务要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重操行,增强自身免疫力。

保持党的纯洁性,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每导干部都要从日常工作做起,从平凡小事做起,时平凡的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我们党的事业的贡献。

三、保持党的纯洁性,领导干部要做到“七个更

保持党的纯洁性,必须坚持“七个更加注重”:注重价值引领。努力建成改革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注重能力提升。三要更加注重制度创新。四要更加群五敢坚有洁共众要于持真。产。要牢记党的宗旨,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敢于担当。党员领导干部在重大问题决策上要担当、敢于面对、敢于负责。六要更加注重队伍建设。“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任用政治坚定、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干部。七要注重清正廉党员领导干部要学会在制度和群众监督之下工作,永葆党员的政治本色。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准确把握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全面准确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全面准确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全面准确把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推行广学同会进动大习深建党高党去入设的度员年学以建统干胡习及设一部锦贯生新到要涛彻态的中把总第文伟央学书十

明建设的重大工程的新的精神和要习胡锦涛总记“七一”重次党代会精

大任求书要神

部务上记讲紧

署新来重话密,全面准确把握全面要求,切实把思想和。全市各级党组织和要讲话精神,同深入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开阔视野、统一认识、推动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准确把握各方面的重大决策部署,做到理论武装有新加强、思想认识有新提高、推动工作有新成效。

要切实把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认真做好迎接党的十八大的各工作。要更加自觉地做好思想舆论宣传工作,认真抓好宣和贯彻落实,迅速兴起迎接党的十八大宣传教育热潮,为的十八大召开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要更加自觉地推打造品质、和谐生动实践,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线、加快变发展方式主题,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一步个义大纯战党结地发、市长方,脚在工洁斗组带抓有坐印地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生动实践推向前进。要更加自觉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增强党的凝聚力力,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全市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领人民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共同奋斗。要更加自好当前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牢牢把握稳中求进、为的工作总要求,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不住的责任感,继续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抓好中央动项传党进转一主伟和和级团觉奋感和增千境委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更加务实、更加有效地抓好稳、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稳定各项工作,百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同心同德营造和谐稳定环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各级党委和广大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良好精神状态,始终发扬奋发有为、攻坚克难的优良工作作风,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 意谋发展,努力在各项工作上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创造新成效。四手段。

要合运用败、不、保持党的纯洁性,要综合运用教育、管理、惩处等

把保持队伍纯洁作为一项长期而紧迫的重大任务,综教育、管理、惩处等手段,努力使每一位干部不愿腐能腐败、不敢腐败。

要抓预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对待权力要有敬畏之心、对待名利要有平常之心、对待监督要有坦荡之心,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

要抓案件查办,保持反腐高压态势,决不让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存侥幸之心、得不法之财

洁性葆的力如阻的纯众群广不,性,党纯,一,纯洁的众大断要决发的洁具地赢洁性血的人巩提定展先性有坚得性决肉支民固高了党进决坚持了,定联持群执思党的特定强真长才了系、众政想的先质了的理期能党,执的地认先进,党战,执保的如政信位

识进性始的斗坚政持信果的任。,高度重视党的纯洁性。首先,党的纯性。在新的形势下继续保持党的先进,必须坚持纯洁性与先进性的统一,永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前列。其次,党战斗力。党之所以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关键在于保持了党的纯洁性,始终决果敢地纠正错误,战胜了各种艰难险地位。只有坚持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党的肌体健康、生机活力。再次,党的任度。纯洁性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丧失了纯洁性,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基础。只有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赢得、拥护和支持,才能不断凝聚党心民心,要把握关键环节,切实保持党的纯洁性。只有不断推进思想、作风、队伍纯洁,才能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一要加强理论武装、党性修养,始终保持思想纯崇高的理想、纯洁的思想,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从基。要加强理论武装,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锐气和浩然正气;要加强党性修养,保证共产党人信念、传统不丢、本色不改;要加强道德建设,做到立身不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向党 洁政昂不忘。之扬变做和人民交出一份干事创业和清正廉洁的合格答卷。二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作风纯洁。要把作风纯洁作为保持党的纯洁之要、恪守清正廉洁之基,以群众为根本,以自律为要求,深化作风建设,永葆为民本色。要树立群众观点,大兴艰苦奋斗之风,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求真注伍理不之牢诱的决 性以责队弱广二化推学学健干以性 彰量切决制任 务重纯、敢心拒惑旺不 建责任伍执大要的进的的全部责。显。实群创制实严洁惩腐、腐;盛让要设任感中政党提目党理方责自任 大着要提众新,的格作处败对防要生腐立,的、难能员高标的论法任觉意优教为等。待变抓机败足必落提免力始党所建指推体做识良育一手要名的队和分党须实升会、终的向设导进系到的作、项段抓利思伍蓬子建从来感有损牢建,科党党、忠增风规长,预要想管勃有全规推召人害记设科学的的严诚强

增范期努防有防理活藏局律进力思党宗科学化建建格履保

强管而力教平线,力身

自理紧使育常身免疫力、提高群众满意度。三要,始终保持队伍纯洁。要把保持队迫的重大任务,综合运用教育、管每一位干部不愿腐败、不能腐败、,引导党员干部对待权力要有敬畏之心、对待监督要有坦荡之心,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抗得住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纯洁性,永葆党;要抓案件查办,保持反腐高压态势,之地、存侥幸之心、得不法之财。,全面强化党的纯洁性。加强党的纯洁的层面来把握,用科学的思路来谋划,始终坚持以纯洁性体现先进性、增强。一要深化党的建设规律性认识。党员想不纯、境界不高、为政不廉,这将削的形象。必须全面加强纯洁性建设,使旨学化,设设责职持

使化是保、。任、纯

命水大持以三追尽洁、保持政治本色、维护党的形象。平。纯洁性是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力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手段所在。党的组织纯洁性,必须坚持以科科学的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要严格党的建设责任制要求。要究、强化责任考核。使广大党员心尽职,责随职走、心随责走,性,以履职尽责的成效体现纯洁力我始高反,加保们终政映注强持党注府强重对党纯重执烈从反的粹党行的源腐纯崇员力突头倡洁高领、出上廉性的导公问防工,信干信题止作反仰部力,腐组映着我们党光明磊落的底气,决定着我们党坚不可摧的力作风建设,保持党的纯洁性;,加强行政监察工作;着力解维护群众利益;深化改革和机败;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织领导。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展命胜 观,、利,应永召

探讨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篇5

张昌林

2012-9-13 16:31:48 来源:《学术论坛》(南宁)2005年08期

作者简介:张昌林,枣庄学院政法系讲师,法学硕士。(枣庄277160)

内容提要:列宁晚年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和外交事务入手,深刻揭示了提高党执政能力的一般原则,全面开辟了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正确道路,对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后来的苏联脱离实际,致使党的执政能力日益衰退,最后造成亡党亡制的可悲局面。

关 键 词:列宁 执政能力 探索

无产阶级政党取得政权后,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成为关系到社会主义能否巩固和发展以及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国内外复杂形势和各种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列宁结合落后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历史性课题,对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形成了极其丰富的理论成果和极为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一、从直接过渡到迂回过渡:提高党发展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的能力

十月革命胜利后,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先于欧美发达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并不十分清楚。迫于当时险恶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基于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理解,列宁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不先经过一个旧经济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时期就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1](P221)。这一以“直接过渡”为内核的政策,虽然在战争环境中曾大显身手,建立过不朽的功勋,但是作为小农经济环境和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产物,它毕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2](P147)。正如列宁所言:“我们上层制订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3](P184)因此,战争一结束,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便接踵而至。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严重失败促使列宁采取新经济政策,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所谓迂回过渡,即“必须采取‘改良主义’、渐进主义、审慎迂回的行动方式”,“不是直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是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不是实行强攻,而是进行极其艰苦、困难和不愉快的长期围攻,伴以一连串的退却”[1](P610)。简言之,这些“退却”主要有:

1.以市场为取向,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列宁认为,在俄国经济落后的条件下,消灭商品货币关系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明智的,因为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促使经济全面高涨惟一可能的形式。商业是沟通工农业的渠道,是俄国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心环节。共产党人必须紧紧抓住商业这个中心“环节”,“如果我们现在能‘抓住’这个环节,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掌握整个链条。否则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础”[1](P248)。因此,列宁号召全党学习经商,掌握“做文明商人的本领”。同时,列宁还强调国家领导贸易的必要性,以便把流转自由、贸易自由控制在不复辟资本主义的程度以内。

2.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新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打破战时共产主义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模式,通过租赁、租让、下放等办法,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工业方面:苏维埃国家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把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厂矿、企业等租借或租让给国内外资本家,以调动国内外资金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农业方面:列宁主张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合作制从流通领域入手,搞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结构的集体组织,以适合各种层次农民的需要,因而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践证明,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落后国家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惟一正确的道路。

3.实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外国资本主义。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后,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4](P18)。而落后国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实行对外开放,采用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列宁指出:在与外商签约过程中,虽然“每一项条文都带有战争性质”[5](P164),但“只要资本主义国家照样存在,我们就必须同他们做生意”[3](P366)。比如解决资本短缺问题,列宁认为:“如果„„不能把外国资本吸收到租让企业中来,那就根本谈不上采取重大的、实际的措施来改善我们的经济状况。”[5](P154)列宁还主张向资本主义专家学习托拉斯的先进管理。他说:“社会主义不是臆造出来的,而是要靠夺得政权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去掌握和运用托拉斯所造成的东西„„如果不去向资本主义的第一流专家学习组织托拉斯式的即像托拉斯一样的大生产的本领,那便无从获得这种本领。”[6](P289—290)列宁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7](P94)由此可见,学习和利用外国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4.把劳动成果同个人利益挂钩,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时指出:“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共同讨论,专人负责。由于不善于实行这个原则,我们每走一步都吃到苦头。”[1](P191)也就是说,只有实行物质刺激原则,才能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很明显,列宁反对平均主义的分配。

可见,由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到迂回过渡的新经济政策,并不是社会制度的退步和演变,而是基于落后国家实际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新选择和重大创新,是在新的基点上向资本主义发起的战略“进攻”。这种转变显示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驾驭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能力的显著增强。

二、发展民主,强化监督:提高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社会主义必须有充分的民主,这是列宁的一贯思想。十月革命前,他说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十月革命后,他试图在党政体制建设中贯通民主的精神和原则[8](P82)(注:列宁原来设想的理想型民主主要包括:多党联合执政、人民直接管理国家、党政干部实行选举制、委员会制等。)。但由于俄国专制主义传统的影响和国内外复杂险恶环境的制约,在打碎旧的军事官僚机器的基础上建立的苏维埃国家机关中,依然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过分集权、压制民主等陈旧现象。这显然与社会主义不能相容。随着战争的结束和和平建设时期的到来,改革中央过于集权的政治体制,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已不可回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列宁提出了发展民主,强化监督的思想。

1.加强政党建设,发展党内民主。在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是惟一的执政党,要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巩固执政地位,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自身建设。首先,要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列宁指出:党应该是真正同群众有经常联系并善于领导群众的党,对执政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就是先锋队往前跑得太远,没有‘保持排面整齐’,没有同全体劳动大军即同大多数工农群众保持牢固的联系”[9](P626)。因此,他严厉地批评了党内存在的各种官僚主义、特权思想、腐化堕落、违法乱纪、骄傲自满、不负责任等现象;并采取措施加以克服。其次,党政分开,党要管党。列宁指出:必须十分明确地划分党(及其中央)和苏维埃政权的职责,提高苏维埃工作人员和苏维埃机关的责任心和独立负责精神。党的任务是对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不是像目前那样进行过分频繁的、不正常、往往是琐碎的干预[3](P64)。第三,扩大中央委员会的组成,加强决策过程的民主基础。列宁建议:党中央委员会这个过去主要由职业革命家组成的领导集团吸收一些工农优秀分子参加,可以增强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和党分裂的危险。最后,也是非常根本的一点,在党内建立分权制衡和监督制度,确保民主机制的健康运行。列宁指出:要确认党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中央委员会只是党代会的执行机构,政治局、组织局和书记处只是党中央的常设机构,总书记只是书记处的首脑,党代会要坚持年会制,即每年召开一次;建立党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和地方监察委员会,与党的中央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平行,专门监督中央委员会(包括总书记)和各级党委会,防止他们滥用职权。列宁坚持中央监察委员要“有权参加中央全会甚至政治局会议,不顾情面地向总书记及其他中央委员提出质问,审查各种文件”[3](P64)。列宁的这些观点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共和思想,同时又借鉴了资本主义民主的积极成果,深刻而又具体,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改革国家机关,发展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是人民自己的事业,改革国家行政机关,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扩大人民有序的民主参与,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列宁主张:改组和加强工农检察院,吸收最优秀的工农分子参加(后又把党政两个监察机构合并,严格挑选成员),以保证对党和国家机关的监督作用;赋予由国家级的专家、科技人员和经济界的内行参加的国家经济计划委员会以立法权,而不要听命于非内行的行政方面的指令;改革干部制度,严格国家干部条件和标准。列宁强调:干部要懂得生产技术,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管理知识。为了提高干部的素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他还指出:干部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并要经常接受上级机关的考试、检查和人民的监督。这里,列宁已非常鲜明地提出建立学习型政党的宝贵思想。

3.精简机构,提高办事效率。列宁对官僚主义深恶痛绝,主张建立精干的政权机构,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为人民服务的水平。按照1918年宪法,人民委员会设18个部,省以下设15个处,但后来机构越来越庞杂,人浮于事、相互扯皮等官僚主义现象越来越严重。当列宁得知各种委员会竟高达90个时非常吃惊,指出:“要尽一切可能撤消各种委员会,阻止成立各种新的委员会,因为其中十分之九是多余的。”[3](P147)1922年12月,列宁在其口授的最后一篇文章《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中仍然对简化国家机构,克服官僚主义念念不忘。

显然,列宁的深入思考和科学设计,切中了苏俄集权政治体制的根源,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发展的一般原则和正确方向。不幸的是,列宁发展民主和强化监督的探索被斯大林发动的三大运动所打断,从而也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祸根。

三、进行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提高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社会主义社会是由经济、政治和文化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引导和支持。十月革命后,列宁在重视提升执政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能力的同时,对如何增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政策。

1.进行文化革命,努力打造社会主义新型文明。十月革命后的俄国,教育非常落后,文盲率占到80%;专制主义的影响根深蒂固。针对这种情况,列宁大力提倡文化革命,甚至认为:“现在,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了。”[3](P368)列宁之所以如此重视文化革命,因为他认为只有通过文化革命,才能对人民的精神世界进行根本的改造,创造为劳动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和新文明。显然,这不是一个蹴而就的简单任务,而只能是一个渐进累积的漫长过程,不能拔苗助长,突击完成,正如列宁所言,在文化问题上,急躁冒进是最有害的[3](P378)。

2.大胆吸收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夯实文化事业发展基础。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文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空地上产生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过去一切时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因为“仅靠摧毁资本主义,还不能饱肚子。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并且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10](P48)。列宁说:“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在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6](P252)在此,列宁尖锐地批判了一些人存在的否定资本主义文化遗产的虚无主义态度,明确指出了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资本主义积极文化成果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3.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努力造就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人。列宁指出: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的。也就是说,共产主义与愚昧和无知是不能相容的,共产主义的实现要以高度发达的文化教育事业为前提。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列宁特别强调教育的作用,甚至把教育的作用提到了首位。他说:“这个任务(指教育)对于无产阶级在人口中占少数的俄国尤其重要。这个任务在俄国应当提到首位,因为我们要为社会主义建设训练群众。”[11](P400)为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列宁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原则,比如教育必须同政治相联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实践相结合,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等等。这些原则,揭示了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要求,后来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教育普遍坚持的基本指针。

4.提高知识分子地位,充分发挥其文化建设的功能。知识分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伟大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列宁认为:随着无产阶级历史任务从“夺取俄国”到“管理俄国、建设俄国”的转变,必须大力提高知识分子的地位,发挥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他的坚持下,苏维埃国家对旧社会培养的专家采取了高薪制。他强调应当把教师的地位提高到在资产阶级社会里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其中,最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否则,“就谈不上任何文化,既谈不上无产阶级文化,甚至也谈不上资产阶级文化”[3](P357—358)。他告诫各级领导机关要像爱护眼珠那样爱护一切勤恳工作、精通和热爱本行业务的专家。更可贵的是,列宁十分重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贯彻情况,以防止有关规定流于形式,成为“一纸空文”。

总之,列宁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旨,以提高党的文化建设能力为出发点,从前提条件、发展基础、根本目标、发展途径和建设主体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规划了文化建设的基本蓝图,为苏联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只是随着过度集权文化管理体制的形成和日益加强,苏联的文化才逐步走向停滞和萧条。

四、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提高党处理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能力

十月革命推翻了俄国民族压迫政策,打碎了“各族人民的监狱”,为建立新型的民族关系奠定了政治基础。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在处理苏俄复杂的民族问题过程中,为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思想:

1.坚持民族平等,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沙皇俄国有着浓厚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传统,即使十月革命后,这一传统的消极影响仍意犹未尽。正如列宁所言:“毫无疑问,在苏维埃的和苏维埃化了的工人中,会有很少一部分人沉没在这个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垃圾的大海里,就像苍蝇沉没在牛奶里一样。”[3](P350)因此,要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必须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特别要反对党内的大俄罗斯主义表现。列宁说:“我们大俄罗斯共产党人,对我们当中产生的一点点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表现,都应当极其严格地加以追究,因为这种表现根本背离共产主义,会带来极大的害处。”[12](P49)他亲自签署了《俄罗斯各族人民权利宣言》等文件,其中明确规定,民族平等是苏维埃政府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俄共(布)八大通过的党纲强调:“必须消灭任何民族的一切特权,实现各民族的完全平等。”[12](P49)列宁还身体力行,对犯了大俄罗斯沙文主义错误的斯大林等人进行严厉的批评,为处理民族问题作出了极好的榜样。

值得注意的是,列宁民族平等的权利包含民族自决权的内容。他坚持民族自决权“是反对任何民族压迫的斗争的彻底表现”[13](P275)。但是,列宁又认为在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的利益高于民族自决的利益”[14](P254)。很明显,二者并不矛盾,因为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压迫制度已被推翻,民族分离已经不再是民族自决权的基本要求了,而贯彻民族自决权原则是为了促进各民族的相互信任、团结和联合。因此,列宁的民族自决权理论与民族分裂主义有根本的区别。

2.坚持民族联合,实行联邦制度。根据俄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列宁改变了二月革命前原则上反对联邦制的态度,主张建立愈来愈密切的联邦制联盟。因为他认识到没有各苏维埃共和国密切的联盟,便不能捍卫被帝国主义列强所包围的各苏维埃共和国的生存;没有各苏维埃共和国之间的密切的经济联盟,便不能恢复被帝国主义破坏了的生产力,便不能保证劳动者的福利。也就是说,联盟的形成是基于各苏维埃共和国存在和发展的共同需要。至于建立苏维埃国家联盟的方式,列宁反对“松散化”和“自治化”两种倾向,主张实行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方案,即苏维埃各共和国,包括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在内,共同平等地联合成为一个国家。列宁说:“我们承认自己同乌克兰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以及其他共和国是平等的,将同他们一起平等地加入新的联盟,新的联邦”;“重要的,我们不去助长‘独立分子’,也不取消它们的独立性,而是再建一层新楼——平等的共和国联邦”[3](P213—214)。也就是说,联盟的基础是平等、信任和自愿,而不是相反。

苏联的成立,可以说是列宁用民族平等政策解决俄国民族问题的一个伟大成果,也是俄共执政能力提升的一个生动体现。而苏联69年的发展历史也已证明,坚持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沙文主义,则联邦兴;背离民族平等,搞民族沙文主义,则联邦亡。

五、从世界革命转到和平共处:增强党应对国际形势和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

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最初的一段时间里,苏俄外交的基本方针是通过推动世界革命,以保持十月革命成果。由于协约国拒绝了和平倡议,使得苏维埃国家处于孤立无援的危险境地,所以列宁寄望于世界革命特别是欧洲无产阶级革命予以外援。他说:“现在历史使我们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从全世界历史范围来看,如果我国革命始终孤立无援,如果其他国家不发生革命运动,那么毫无疑问,我们革命的最后胜利是没有希望的。”“能把我们从所有这些困难中拯救出来的,是全欧洲的革命。”[6](P8)尽管如此,列宁并没有排除暂时的革命妥协。1918年3月,为了新生政权的生存,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列宁还是实行了“让出空间以便赢得时间”的暂时退却策略,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不过,一直到1919年春天,列宁仍对世界革命的形势十分乐观。

但是1919年下半年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促使列宁转变外交策略。欧洲革命先后失败;协约国的进攻被粉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出现了某种“相对均势”;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迫切要求改善外部环境,同资本主义国家建立正常的联系。在此情况下,列宁提出了和平共处的思想。他说:“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15](P167)这样,苏俄的外交方针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再像十月革命胜利初期那样把国家安全寄托于世界革命之上,而开始奉行一条以和平共处为主旨的和平、开放的外交路线。

在和平共处外交方针的指导下,苏俄很快便摆脱孤立状态,打开了外交新局面。这对于苏俄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不幸的是,列宁之后,苏联逐渐走上了大党主义、大国主义、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的错误道路。

总之,列宁晚年在领导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一般原理,结合布尔什维克党自身建设的实际,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和外交事务入手,深刻揭示了提高党执政能力的一般原则,全面开辟了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正确道路,对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遗憾的是,苏联和东欧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并没有沿着列宁的探索方向前进,脱离实际,致使党的执政能力日益衰退,最后造成亡党亡制的可悲局面。

参考文献:

探讨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篇6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在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全会精神,不断开创组织工作新局面,是组织部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需要组织部门落实或配合有关部门研究落实,因此,各级组织部门和广大组工干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各级组织部门好范文版权所有要把学习贯彻活动与大规模培训干部、调整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工作结合起来,使各级领导班子做到讲政治、顾大局、重团结、守纪律,真正成为带领干部群众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坚强领导集体。各级组织部门要把四中全会精神列入各级党校的学习计划,作为党员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抓好全会精神的学习培训。要通过培训和引导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创建“和谐社会”的意识和能力,使其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上有所创新、有所成就。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探索和完善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扩大党内民主的新途径和新办法。

二是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各级组织部门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要求,不断探索和创新基层组织建设模式,认真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召开基层组织工作经验交流会,深入总结做好基层组织建设的方法和经验,并建立健全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同时,各级组织部门要结合“强村工程”工作,重点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谋思路、强素质、促发展”的有关制度和措施的基础上,探索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三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各级组织部门要做好即将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前期准备和动员部署工作,并按照上级要求适时推开。同时,要探索途径、强化措施,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要努力探索在新经济和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方式方法,并在实践中积极稳妥地加以贯彻落实。要深入调研,切实建立有效机制,重点解决农村党员年龄老化和思想僵化问题,切实发挥党员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以此为突破口,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党的执政能力与政治资源 篇7

一、政治资源与执政能力的概念内涵

所谓政治资源, 主要是指社会公众对执政党及其政治主张、政治行为等的认同、支持;政党具有的对公众的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等, 此外也包括政党自身具有的组织优势、人才聚集优势、良好作风的优势等等。这些能量综合起来, 就使中国共产党有了比其他社会组织更强大的政治能量, 从而对社会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资源就是力量,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拥有资源越多, 推进事业的力量就越大, 发展的基础也就越厚实。而政治能量的大小是中国共产党政权巩固与否的决定性力量。共产党的政治资源是以执政为民为基础, 坚持党的先进性, 发扬与时俱进、发展和创新的精神, 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制定各种路线、方针、政策和制度, 大力发展生产力, 增加社会财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树立政治权威, 加强制度建设, 同时还要注意加强思想教育等等。

执政能力, 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综合运用治党治国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制度和方式方法等要素的总和。执政的过程是对执政党已有的政治资源的利用和耗费。

首先, 随着时代和社会形势的变化, 执政党自身所具有的政治能量会逐渐减弱。王长江曾说过:“一个政党在连续执政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 就会发现他所面临的是一个和过去完全不同的社会。” (1) 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 针对民族资产阶级既有拥护社会主义, 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积极方面, 又有剥削的消极方面的特点, 我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 顺利地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参加者的积极性。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我党提出“让一部分人, 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三资”经济, 从而大大调动了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和外商的积极性, 扩大了我们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增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 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发展;同时, 生产力获得极大的发展, 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极大地充实了党的执政资源, 因而党的执政地位仍然稳固。邓小平曾经深刻地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 发展很明显。” (2)

人民为什么拥护我们, 这是因为党把执政积累的政治资源在消耗了之后迅速弥补了被消耗掉的政治资源, 加强自己执政基础, 提高民众的认同和支持, 从而得以维护其执政地位和政权的运行。因为, 政治的发展离不开政治资源的组织和利用。政治发展一般来说是通过政治革命或政治改革两种方式进行的。而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均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革命或改革想要取得成功, 不仅要求改革和改革的组织者和发起者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和高超的领导才干, 还要求具有非凡的组织和动员社会政治资源的能力。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已经明证, 党的有力领导、正确决策、有效的政策措施, 对时间和机会的正确把握, 意识形态的深入人心等等, 不但解决了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而且通过改革开放使得国内经济建设成绩斐然、社会安定和谐、民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塑造了党的良好形象, 增强了党的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使党积累起深厚的政治资源。

其次, 党在执政过程中提出的制度、政策、路线、方针等, 很难避免不均衡现象, 即制度与政策等不能完全符合或适应社会的需要。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员广大, 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国度内, 更容易出现不均衡现象。例如, 统一制定的制度、政策、在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往往是制度滞后、政策供不应求;而在经济文化落后地区一般是制度超前、政策供不应求。同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体制和政策也会产生折旧现象, 需要及时更新。另外, 执政党也可能出现决策失误、政策措施不当, 甚至出现腐败现象等等, 这就使得党在执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已经具有的公众对自己的认同和支持, 要以支付已有的威望、凝聚力、影响力、动员力等方式, 来消除上述情况造成的对执政的消极影响。

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的系统工程, 要尽可能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各种政治资源,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也就是说, 当国家现代化的重任历史地落到党身上时, 党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是如何充分维护、挖掘党自身的政治资源, 实现党的现代化, 以达到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目的。如果党不能推动和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就不可能推动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最终不能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

二、通过政治资源的整合来提高执政能力

党在执政的过程中, 不仅要能够充分而且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各种现有的政治资源, 而且还要善于扩大和开发新的政治资源, 还要坚持与时俱进。

1. 首先要充分调动工人阶级、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 因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 广大农民, 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否得到充分发挥, 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使命能否顺利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其次, 充分信任并调动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社会阶层;而且, 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频繁流动, 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 这处变化还会继续下去。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引下, 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 通过诚实劳动, 合法经营, 为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 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因此我们党也应成为这些阶层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因为, 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参加者和建设者, 是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他们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护, 积极性、创造性是否能充分发挥出来, 直接影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再次, 要鼓励和保护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我国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 对他们的爱国精神要鼓励, 对他们的合法权益要保护, 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无穷力量。最后, 党执政的组织资源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党员队伍增大, 年轻党员已经成为队伍主体, 素质水准朝高标准发展, 党的干部新老交替, 并在成分结构上, 随着社会阶层的多元化, 党吸收社会各方面优秀分子的新举措, 使以住以工农、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为对象的成分结构发生变化;另外, 基层组织范围扩大, 一些新经济组织也建立起党组织, 从而对组织管理也提出了新要求。

2. 抓住政治资源的根本, 大力发展生产力, 增加社会物质财富, 是政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物质财富是政治资源的根本, 离开了政治资源的根本, 其他形式的政治资源则会成为“无本之木”而毫无意义。作为劳动的物质产品, 物质财富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物质财富是价值是抽象劳动意义上的劳动者体力和智力的凝结, 因此, 任何物质财富本身都代表一定的力量, 物质财富的累积就意味着力量的扩大, 物质财富的占有就意味着力量的拥有。同时, 物质财富又具有使用价值, 这种使用价值一方面可以满足政治行为过程中对各种物质技术及设施的要求, 解决政治行为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另一方面物质财富的使用价值又能满足人的各种生活需求, 而雄厚的物质财富则可以赢得“比较优势”, 实现社会的政治力量在人力方面的扩张。

正是因为物质财富的这种根本性地位, 在政治斗争中, 物质财富往往是各政治力量之间角逐的焦点。而在社会秩序稳定的时期, 政治统治者为维系政治现状, 增加社会财富的常规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因为“物质生活条件和生产力 (即物质财富) 也就是社会政治资源的一个重要手段。” (3) 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生产力, 以及“三个代表”中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要思想都体现了抓住政治资源, 促进执政的根本的要求。

3. 巩固政治资源的核心, 争取“民心”。“心安是国安也, 心治是国治也” (《管子·心术》) 。这里的“心”实际上就是“民心”, 它是一定社会秩序状态下社会政治心理的反映。把“民心”作为政治资源的核心是由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决定的, 因为“人民, 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得民心者, 得天下。”这是任何一个政治家都应该明白的道理, 对政治统治者来说, 巩固政治资源的核心, 实现政治可持发展, 就必须注意:首先, 大力发展生产力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民贪, 则奸邪生。”“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 未之尝闻” (晁错:《汉书·食货志》) 。其次, 树立政治的权威。权威不等于权力, 它是一种精神上的力量, 其作用主要是一种社会心理过程, 它的服从是以心理与意识的认同为前提的。阿尔蒙德指出:“如果某一社会中的公民都愿意遵守当权者制定和实施的法规, 而且还不仅仅是因为若不遵守就会受到惩处, 而且因为他们确信遵守是应该的, 那么, 这个政治就是合法的。” (4) 因此树立政治权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政治的合法化过程。最后, 加强转型期社会伦理价值观的导向, 稳定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想以避免社会秩序的失范。当前中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期, 当今的中国人已经进入了价值多元时代。在这种情况下, 加强马克思主义伦理价值观的导向, 灌输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就显得特别重要。

4. 加强整合政治资源的能力, 加强制度建设。政治资源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系统, 不断提高优化政治资源配置的能力和整合社会力量的能力, 从而提高执政绩效, 这是执政党应尽力达到的目的。

加强制度建设是整合政治资源的有效措施, “没有强有力的政治制度, 社会就会无力界定和实现其共同利益。” (5) 在现代政治生活中, 没有健全的政治制度, 就容易滋生腐败, 就会带来政治上的无序状态, 浪费政治资源甚至破坏政治资源, 严重的可以危及政治稳定。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之所以会发生,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制度不完善,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正如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 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 (6) 因此, 我们要汲取历史教训,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巩固政治统治。

总之, 政治资源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资源, 能否正确地认识和挖掘政治资源, 充分而有效地利用政治资源是关系到政治持久稳定, 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 应引起政治主体及其政党的高度重视, 不断加强执政能力, 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保证国富民强。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 (1) 执政党要提高执政的效益意识, 对于自己的每一个决策措施都要自觉地从经济学中成本与收益的角度去衡量取舍, 努力提高执政能力, 降低执政的负面效应, 增进执政的政治资源积累。 (2) 分清党、政府、社会各自的职能, 严格依法治国, 因为法治的收效要远远高于人治。同时, 还要注意加强对民众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 (3) 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干部队伍。高素质的领导班干部能够充分利用和发挥制度的优越性, 进行科学、民主的决策, 能够充分发挥其人格魅力, 增强政党的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 (4) 精简机构, 转变职能, 把政府的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5) 塑造执政党的良好形象, 使公众感到执政党确实能够代表自己的利益要求, 使执政党真正得到公众的认同和支持。

摘要:政治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资源, 对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是维系或变革社会政治体系和政治秩序的决定性因素。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其执政活动中全面有效地整合维护与开发政治资源, 不仅关系到执政使命能否顺利实现, 而且关系到执政党的前途与兴衰存亡。中国共产党在其60年的执政活动中对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新世纪要求党从阶级基础、政治资源的根本与核心上去维护、开发、扩充政治资源, 加强整合政治资源的能力, 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执政党,执政能力,政治资源

注释

1[1]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2[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 1993

3[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4[4][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5[5]亨廷顿,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华夏出版社, 1988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 篇8

党执掌和运行其权力的方法怎样,是否有足够的能力等等,对于加固党的政治威望来说至关重要,同时又会关系到国家治理过程中的有效性。所以,探究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会遇到问题,以及怎样强化党掌握和使用权力的能力,既有利于研究党的合法性问题,又有利于党领导群众进行改革,并实现民族复兴。

关键词:党;执政能力;国家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38-02

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涵义

执政指的是执掌国家政权。执政党即掌握国家政权,把自己的政策、方针、纲领和主张通过政权机构的日常活动来落实的党。因此,党的执政能力常指执政党通过国家权力体系执掌国家政权的能力。更进一步说来,执政党要掌握和运行国家权力就一定要拥有掌控和巩固国家政权的能力;党具备了影响国家治理的能力,故而能够将阶级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能更好地推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建设及社会的发展。

二、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联系

(一)增强现代国家治理主体的前提。区别于传统国家治理的那种多个主体共同治理的方式,现代国家治理则更加注重单一主体从上到下的治理。“有效的国家治理涉及三个基本问题:谁治理,如何治理,治理得怎么样。这三个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国家治理的三大要素,即治理主体、治理机制和治理效果”[1]。有一个良善的治理主体对于提高国家治理效率来说至关重要。

政党治理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构成。通过掌握和运行国家权力,收集和研究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并合理化地整合人民群众来自各方的利益诉求,再经国家权力机关把合理的诉求升华为国家法律制度,最终交由政府机关执行,党参加了国家治理。这个这一过程使得国家治理过程中的各个领域中产生的紧急难题得以化解。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概括,党执掌和运行政治权力的过程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在参与国家治理,党执掌政权的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其治理国家能力。因此,为现代国家治理系统中的核心力量的党,加强其自身的执政能力就是在不断强化现代国家治理的领导能力,就是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任务提供绝佳的先决前提。

(二)引领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要求。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领导力量以及直接参与者,党还要领导除她以外的国家治理者的行动,这是因为我国所特有的“以党建国”的历史赋予了中国共产党独一无二的身份,使其责无旁贷的既要成为社会导向的引领者,又要成为长期执政的党。唯有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能够自如地运用恰当的能力并兼顾到社会的各个层次,同时有能力作为最主要的引导力量领导各层次的国家治理。若是中国共产党特殊的历史地位及其旺盛的生命力使其领导国家治理提供了先决条件,那么我国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良莠不齐则促使党领导国家治理成为必然。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国家治理方式中,政党政治已经成为主流,若一个政党是进步和有力的,其所引领的国家也是强大的,人民的生活也较为幸福;相反的情况则会导致国家动荡不安,人民没有了家的归属感。一个政党是否进步首先体现为其根本宗旨,是否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其次体现为其执政能力如何,这最直观的反映了政党是否是进步的政党。

作为我国独一无二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国家治理机构中最为核心的力量。党的执政力怎样,“通过控制和运用国家权力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2]怎样,一方面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又作为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为重要的组成。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党的执政能力所必须应对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致使执政环境不确定带来的挑战。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更加的包容和开放,顺应历史的潮流,党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其最为重要的变化就是成为一个开放的党。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时期,国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党执政的氛围也就处于封闭的、相对来说较为容易控制的态势。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全球化这把双刃剑一方面使得我国能够共享世界上先进资源,促进我国更好的同世界上其它国家交流合作,将发达国家的先进的技术引进我国;另一方面却也使得我国难以躲避全球性风险的到来。全球化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大环境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力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作为国家治理过程中的核心部分之一,其是否得到有效的治理也决定了国家治理的其它部分的有效性。故此,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党一定要加强其治理市场经济的效能,进而促进现代化国家治理的全局的发展。

(二)社会结构的转型及价值观念的多元带来的挑战。在未实行改革开放时,我国属于社会结构相对简单且人们之间差距较小的状态。尤其是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时期对人们的衣食住行进行了全方位的计划与控制,这也制约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能力的提升,人们的思想较为保守。人们之间仅有较小的政治地位上的不同,并不涉及太多经济上的差异。后来,计划经济的瓦解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人民有了较强的利益观念,勤恳及聪明才智使部分人进步,而懒惰或其它方面的限制使得另一些人被市场经济的大浪所淘汰,人们之间的差距变大。这一巨大变化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都更加的多元,这些社会现象催生了我国社会各个阶层间的矛盾化,如基层农村的党与群众关系的紧张等。社会各阶层间关系的紧张化等社会问题对党的凝聚力,向心力,社会治理能力提出了挑战,执政党必须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以应对这些挑战。

nlc202309021156

(三)政治民主化带来的挑战。

20世纪的50年代以后,全世界大多数政权得以建立都得益于在民主的浪潮的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更是如此,她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社会主义民主在我国的社会和政治活动中发光发热。虽然由于一些原因,建国初的一段时间民主的思想没有得到很好的坚持,但党很快便认识到,并回归到了民主。但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党和人们依旧必须面对不同于别国的巨大困难。首先是在国内,刚从几千年的封建意识中解放不久的我国人们,对于民主的概念并不十分敏感,缺少关注政治的热情。因此,党必须采取行动使人民信任民主、接纳民主,最有效又直接的方式就是让人民置身于以真实的民主的生活方式中。其次是在国际上,中国作为较晚发展现代化的国家,在推进民主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被西方社会所谓的金钱化和极端化的“民主”意识形态的侵蚀的危险。对此,党必须加强自身的执政能力以更好的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四)自身情况变化带来的挑战。不论是个人还是团体组织,若想发展进步就必须跟得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周围环境的发展变化。政党也是如此,既要适应外在环境特别是经济环境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又要适应内在自我状态的变化而不断做出调整。特别是为能够保持执政的持续性、长远性,中国共产党更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国际、国内环境,那么尤其应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政党成员的数量是其拥有较强执政能力的先决条件之一,在中国这种大国更是如此。但并不是说成员数量多的政党就更具有力量,因为党组织成员数量越多,就更不容易管理,少数的成员有可能逐渐在思想上和生活作风上放低对自己的要求,导致自我堕落而影响到党的整体形象。而且,党员成分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多样,各个层次的成员加入中国共产党虽然壮大了党的阶级和群众基础,但也为党的凝聚力带来了挑战。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党员的思想觉悟,以及党员的向心力。

四、党的执政能力所面临挑战的解决方式

(一)加强内部治理与打击腐败。

成立之初的中国共产党由于条件艰苦,任务艰巨,以及后来建国初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下,由于党员干部可亲自掌控的资源不多,而且又有思想上较多的影响,大部分党组织干部是清廉的。然而,随着党带领群众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党执掌政治权力的环境不断的改变,使得部分党员干部思想上逐渐被腐化,越来越注重利益得失,背弃了其最初加入党组织的誓言。党的内部组织纪律的好坏以及有无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妥善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党的执政能力,而解决党内的问题最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防治党员干部的腐败问题。必须坚决杜绝党组织成员的腐败问题,因为腐败既影响党内的纯洁环境,又影响党在外部的良好形象。

为治理腐败,首先要坚持思想上引导与教育,强调党严惩腐败的决心;其次要限制党员干部的权力,使大家认识到权责有限的事实;再次是制定规范的权力运行制度,使党员干部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

(二)完善党内的体制机制。作为一种组织形式,政党的外部治理效果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她自我的生存与发展,而政党的内部体制机制有没有形成体系,够不够全面,对党的外部治理能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组织内部杂乱无章的政党,其外部治理效果也一定是很不好的。在我国,对于中国共产党这一执政党来说,健全党内的民主制度对于完善党的体制机制来说至关重要,这就是在遵循党章的同时要迅速健全党的法制化。另外,提升党组织成员个人的素质与能力也是完善党的体制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坚持依法治国,促进党的执政方法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只有更加细致具体地优化党执掌和运行国家权力的方式,才能更有效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促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现在看来,最有效的优化方式之一就是促进党的执政方法的更为民主,推进党依法治国与理政。通过掌握和运行国家权力,收集和研究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并合理化地整合人民群众来自各方的利益诉求,再经国家权力机关把合理的诉求升华为国家法律制度,最终交由政府机关执行,党参加了国家治理。

党执掌和运行其权力的方法怎样,是否有足够的能力等等,对于加固党的政治威望来说至关重要,同时又会关系到国家治理过程中的有效性。所以,探究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会遇到问题,以及怎样强化党掌握和使用权力的能力,既有利于研究党的合法性问题,又有利于党领导群众进行改革,并实现民族复兴。

注释:

[1]俞可平著.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前线,2014年.第一期,第5-8页.

[2]王长江著.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9页

参考文献:

[1]俞可平著.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前线,2014年.第一期.

[2]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M].周红云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3]王长江著.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作者简介:鲁晓雯,女,1988年,汉族,山东省临沂市,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政治学理论。

上一篇:生命生命小练笔100字下一篇:怎么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