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消防部队地震处突能力

2024-05-22

如何提高消防部队地震处突能力(共4篇)

如何提高消防部队地震处突能力 篇1

如何提高消防部队地震处突能力

寻甸消防大队 殷晋

引语: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面对潜在的地震灾害威胁,消防部队如何提高地震处突能力,增强专业防灾、救灾战斗力,确保能在关键时刻拉得出,打得赢,把灾害损失程度控制在最小范围,事关国计民生大事。

我国位于世界上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欧地震带之间的西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全球陆地中主要的地震区之一,大陆地震约占全球陆地地震的35%,潜在的地震灾害威胁特别突出,地震灾害防御任务十分艰巨。

1998年《消防法》颁布实施后,我国消防部队正式承担起社会抢险救援任务,多次参与了地震灾害的应急救援工作。特别是在2008 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和2012年云南彝良地震救援工作中,公安消防部队充分发挥了技术和装备上的优势,表现出强大的应急救援能力,在救援中起到了“尖刀”作用,受到人民群众和党委政府的高度赞誉。

2009年5月1日新《消防法》的实施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的下发,进一步明确了公安消防部队承担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的职责使命,对消防部队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提高消防部队地震处突能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事业中“责任重于泰山”的大事。

一、加强地震防范,提高防御能力

应对潜在的地震灾害威胁,消防部队要从人员、机制、装备、训练四个方面着手,全面做好应急救援准备,切实增强部队的专业防灾、救灾战斗力。

一是高度认识专业救援队伍在地震处突中的关键作用,科学配备地震救援人员。地震救援面临情况复杂,救援过程不仅涉及到建筑结构安全评估、现场危险物质评估、伤员救护、心理疏导等问题,还会因地震救援时间长、强度大而导致器材装备超负荷工作出现故障,为此,消防部队地震救援队伍建设要科学配备救援人员,要有专业的结构安全评估专家、危险物质评估专家、医疗技师、心理咨询师和装备技师。并根据需要扎实开展相关专业技术训练,确保安全高效实行救援行动。

二是高度重视应急救援运行机制在地震处突中的统筹作用,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运行机制。地震应急救援运行机制,是保证消防部队快速出警、展开有效救援的行动指南。首先要充分考虑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建立地震及其衍生灾害调查研究机制。对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水灾害潜在危险、易燃、易爆、有毒等化学物质生产贮存设施、核设施等重大危险源作出充分调查、造册登记,研究处置对策。其次要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建立健全地震救援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相关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健全指挥调度、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等机制。再次,要以增强救援力量为目的建立健全地震救援保障机制。将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和地震应急救援装备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给予保障,着眼处置重特大地震灾害的需要,建立物资储备机制,设立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建立遂行保障和社会联动保障机制。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地震局等相关单位合作,引进地震领域的专家学者,定期对地震风险进行评估,建立地震灾害预警评估机制。

三是充分认识救援装备在地震处突中的“力拔千钧”作用,加强地震救援装备建设。救援装备是消防部队高效完成应急救援任务的重要力量。消防部队应急处突装备建设,要充分根据实际救援经验,满足信息采集传输、机动运输、侦检、搜索、救生、后勤保障等六方面需要,积极争取资金,不断加强加大装备购置、更新力度,提升装备运用水平。

四是要充分考虑消防部队在救援处突时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切实加强地震救援针对性训练、演练。第一,公安消防部队要在学习国外先进地震救援知识的基础上,总结以往地震救援的经验和教训,立足目前的器材装备,形成系统的地震救援理论,对可能到来的救援任务展开专业训练和实战拉动训练,在实战背景下发现部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加强部队战斗力。第二,对地震灾害发生后可能产生的余震、火灾、爆炸、倒塌、毒气泄漏、放射性污染等严重威胁救援人员生命安全的次生危害,消防部队要开展提高安全防护能力和恶劣生存环境生存能力为主的训练,增强消防官兵安全作业水平、次生危害处置水平和野外生存能力。第三,针对消防官兵在执行地震处突任务中可能出现的心理恐慌,要实行针对性的心理行为训练,有意识地加强官兵心理素质训练,提高官兵应对残酷、恐怖环境的心理免疫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同时,消防部队还要积极配合相关防震减灾部门深入学校、社区、公共娱乐场所等人流密集区域做好地震和救援演练,加大防震避震宣传,建设相应应急避震场所,畅通救援通道、检查更新救援设施设备。

二、提高执行能力,实现高效处突

提高消防部队地震处突能力,为的是在地震灾害发生的关键时刻,消防部队能拉得出、打得赢。灾害发生后,消防部队能否在最短时间内集结赶赴灾区,并迅速开展有效地抢险救援行动,直接关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大小。为此,在地震处突过程中,消防部队必须闻警出动,快速行动,高效履职。

1、迅速反应,快速出警。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地震发生后,接到命令的消防部队要快速反应,立即启动抗震救灾应急预案,保证2小时内完成抢险救灾先锋处突小组、信息保障小组,通讯保障小组、装备保障小组和后勤保障小组等救援队伍调遣集结,部署地震处突任务。首批救援队伍要迅即携带相关救援装备奔赴灾害现场。

到达灾害现场后,抢险救灾先锋处突小组要快速对灾害区域倒塌建筑漏电情况、有毒有害气体情况、易燃易爆情况、放射性物质情况等进行检测,切除隐患,确保后续救援安全。信息保障小组要在较短时间内快速获取、实时采集和传输灾情,并根据灾情信息对灾害规模、等级进行初步判定,为后续增援部队的力量调集、力量分配、物资保障提供决策依据。装备保障小组要快速调动应急救援装备并运抵地震灾害救援现场。后勤保障小组要加大救灾现场必需救援物资调运力度,迅速展开通信联络、营地建设和个人携行物资保障,确保救援行动24小时不间断作战。

同时,要根据灾害情况立即成立消防部队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由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消防指挥官担任负责人,确保任何时刻上得了前线,稳得住现场。配齐中心安全保卫人员,联络通讯人员,确保联络通讯器材安全畅通。指挥中心设各抢险救灾现场指挥所,确保现场救援有力开展,实现灾害一日不除,指挥中心一日不撤。

2、突出重点,专业行动。

消防部队在地震处突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牢牢按照人群聚集区、行政区域、金融区域和重要地段优先救援的原则,展开专业化救援行动。

首先,要对学校、大型社区、医院等人群聚集地进行重点搜救,加大对该区域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水灾害潜在危险、易燃、易爆、有毒等化学物质生产贮存设施、核设施等重大危险源的排查力度,及时切除火、水、电等次生安全隐患,及时利用人工、搜救犬和仪器开展大范围多点搜索生命迹象,尽量减少人员伤亡。

其次,对有水库、电站、煤气站、加油站等存在重要安全隐患的区域和地段,要及时安排群众撤离、疏散和转移。对余震和震后极易发生的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水库漏水、火灾、爆炸等危险信息做到及时统测、及时发布,避免二次受灾。

第三,要特别加大对行政机关所在地、金融机构所在地和涉密单位所在地等城市重要区

域的救援布控,确保行政机关政府首脑人身安全得到保障,金融机构资金、账薄得到保护,涉密安全单位涉密档案、文件材料不因灾害出现损毁和泄密。

同时,要密切配合其他救援力量完成救援任务。地震灾害救援工作中,消防部队拥有诸多救生装备和技术上的优势,许多救援行动需要专业消防部队参与才能完成施救。对其他救援力量需要消防部队配合救援工作,消防部队要勇于担当,密切配合,做到“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高效完成救援任务。

三、加强灾后重建,铸就抗灾“长城”

灾后重建,是一项涉及未来安全的巨大工程。消防部队,必须主动融入灾后的规划和建设,要痛定思痛,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人民群众铸就防灾抗灾安全堡垒,建设“新”家园,开创“新”生活。

1、加强灾后地震防范意识。

重建之前,消防部队要对灾区防震减震的硬软件设施进行一次“回头看”,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以增强“防灾就是减灾”的地震灾害防范意识为依据,不断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巩固提高灾害防御能力。

2、严格防灾减灾设施建设。

灾后重建,要保证建有安全有效的防震减灾设施。消防部队要参与筹划防灾减灾的重建方案,为灾后重建规划建提出意见和建议。必要时,消防部队还要参与重建过程的始终,监督防灾减灾设施严格实行“规划科学合理,设计及材料选用注重抗震、减震功能,施工按质按量”的建设程序,铸就灾后新家园防灾抗灾安全“长城”。

如何提高消防部队地震处突能力 篇2

近年来, 城市重特大化学灾害事故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 造成的危害和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在使用、生产等过程中由于疏忽等原因, 容易导致泄漏、爆炸等灾害事故, 而化学品通常具有易燃、腐蚀、有毒等特性, 事故一旦发生, 危害性大, 处理难度高, 极易造成人员伤亡。虽然我国的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没有形成明确、统一、系统的应急救援体系, 在救援能力以及整体综合协调能力上仍存在不少问题, 严重制约了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因此, 探索建立城市化学灾害事故防控和应急处置体系, 整合现有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力量, 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灾害事故所造成的危害, 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我国化学工业的现状

化学工业既包括原材料工业也包括加工工业, 既有重工业又有轻工业, 多品种、多行业、多方面的工业部门, 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下特点。

1.1 化工企业数大、分布广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种类比较齐全的化学工业体系。在近6万个化工企业中, 大中型化工企业占6%, 小型化工企业占94%, 小合成氨厂、小农药厂、小化工厂等遍布各地。据2010年不完全统计, 大部分的化工企业城市发展缺少规划, 工业布局不合理, 甚至大多数化工企业设在人口稠密的城镇、与居民生活区唇齿相邻。

1.2 化学品的厂家多、贮量大

据有关部门统计, 我国经常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物品大约有上万种, 仅我国生产光气的工厂就有2万家, 年产量350吨, 使用这些有毒有害物质的工厂和单位就更多了, 几乎全国各大城市都生产和使用相当数量的有毒有害化学品。据初步调查, 在县级以上中、小城市都有生产和使用, 这些企业日储量有的几十吨, 有的达百吨甚至上千吨。随着化工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 使用范围日趋广泛。

1.3 事故诱发因素多

据数据显示, 意外化学灾害事故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 设备的故障, 这种设备故障所引发的化学灾害事故在百分之五十以上;第二, 操作不当。这种情况所引发的化学灾害事故占整个灾害事故的百分之三十左右;第三, 就是极端恐怖分子或者是战争所引发的化学灾害, 例如北约空袭南联盟战争所引发的化学灾害, 这种化学灾害一般都是可预见的而且发生的可能比较小;第四, 就是意外发生的化学灾害事故, 这种事故的发生主要是在化学产品生产的过程中突发了某种意外的情况, 例如:停水, 断电或者其他意外等等, 从而使得某一些化学品失去了控制引发了化学灾害事故。

2 目前消防部队化学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分析

2.1 有组织, 但缺乏联合作战能力

各地成立了由政府牵头, 消防承办, 化工、人防、公安、医疗部门和部队、通信、防化等单位参加的化学事故救援组织, 并组建了指挥、通信、防化、消防、救护、治安、抢险等战斗小组。但只限于成立了组织, 地方各部门之间, 指挥部与重点目标和救援队伍之间没有建立必要的联系, 缺乏协调能力及信息沟通渠道, 难以形成救援合力。

2.2 有人力, 但缺乏专业救援知识

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无论地方还是部队都应该有一批懂专业的技术人员。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军、地人员都缺乏救援专业知识, 一旦遇到较大化学事故, 可能会出现一愁莫展、束手无策的情况。

2.3 有指挥机构, 但缺乏自动化指挥

化学事故救援指挥机构缺少专业的高科技指挥系统、化学事故源危害预侧系统、快速估算系统、专家指挥系统, 目前连最基础的计算机化学危险品源的数据库系统也未完整建立起来。

2.4 有措施, 但缺乏群众基础

由于对化学事故救援缺乏必要的宜传教育, 化工单位内部和周围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差, 化学事故一旦发生, 容易对周围群众造成伤害, 更谈不上群众就近参加化学救援工作, 缺乏群救能力。

3 提高消防部队处置化学灾害事故能力的几点建议

3.1 建立健全领导机构

充分利用现有的应急救援基础, 完善工作体系, 建设责任明确, 反应灵敏, 指挥有力, 快速有效的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在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组织机构中, 因为化学事故常常伴随地震、火灾、交通等事故发生, 首先应坚持政府主导、其他部门参与的原则。其次, 地方都要建立相应的制度, 使救援组织合理化、训练制度化。再次, 要根据各地的实际及化工单位的分布情况, 坚持就近勿远的原则, 使救援队伍目标明确、情况熟悉、联系密切。

3.2 定期实战的训练和跨地区协同作战

特勤装备科技含量高, 操作相对复杂, 同一装备在不同环境中可能有不同用法, 战斗员在不同环境中的心理状态也不尽相同。因此, 要做到能够在实战中熟练应用特勤器材, 就必须在平时训练中加入大量贴近实战的模拟训练, 让操作人员在实践中锻炼心理素质, 摸索、总结抢险救援的经验和技巧。贴进实战的模拟训练, 就是在训练中假想的灾害事故尽可能模拟事故现场, 要逼真、接近实战环境, 加深特勤战士对其的印象, 这样才能真正得到锻炼, 才能真正体现“以练为战”的宗旨。在模拟训练中, 我们还要帮助战士克服心理障碍,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除了建立必要的模拟训练场进行训练外, 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特勤中队与重点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交流, 通过业务探讨的形式提高特勤中队抢险救援能力, 防患于未然。

3.3 重视化学灾害事故抢险救援预案的制定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化学灾害事故抢险救援预案的内容主要包括:组织机构、责任、权利, 应对救援所需要的各种组织、职责分工明确, 发生化学灾害事故的性质、强度、灾害的方向、抢险救援的各种技术装备器材以及各类物质的配备以及补充补给的条件与渠道等等, 从而提高执行任务的能力。作为消防部队需要提高技术要求, 通过对化学灾害事故的分析, 找出附近的人员分布、交通、建筑物、气象条件, 最大程度上及时地应对突发的化学灾害事故。

3.4 加强危险化学品处理灾害事故专家库的建设

一方面引进化学化工专业技术人才或派出素质较高的指挥员进人各地院校深造, 建立危险化学品灾害事故处理人才库和专家型的指挥员队伍。二是建立当地科研机构及有关单位专家参加的处置灾害事故专家库。通过调查, 掌握辖区内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等单位的有关情况, 确定建立专家库中不同技术专业专家的数量, 去生产和存储企业单位去检查, 以加深相互间的协作。

4 结束语

化学事故抢险救援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和社会工程, 它突发性强, 蔓延速度快, 危害范围广, 杀伤力大, 容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因此处置过程非常复杂, 而且难度相当大, 它不仅需要一支高质量、高素质、装备精良的消防救援队伍, 还需要有一个高效的、健全的指挥运作体系。除此以外, 还必须充分利用全社会的技术力量, 做到取长补短, 优势互补, 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做到将损失降到最低。

摘要:文章通过对化学灾害事故现状展开分析, 提出了提高消防部队处置化学灾害事故能力的途径, 希望可以最大可能地避免化学灾害事故对企业所造成的损害以及对人身安全的威胁。

关键词:消防部队,化学灾害事故,能力,提高

参考文献

[1]叶光荣.浅析我市消防部队处置化学化工灾害事故的对策[J].科技资讯, 2011 (13) :231.

[2]廖鹏.武警德阳市消防支队化学灾害事故处置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 2012.

[3]陈冀胜, 于义风, 夏治强.反化学恐怖对策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如何提高消防部队地震处突能力 篇3

【摘 要】:面对日益艰巨的灭火救援任务,消防部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强技战术训练不断提高部队执勤战斗力,更好地担当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确保社会安定的艰巨使命。

【关键词】:消防部队;执勤战斗力

消防部队作为武警部队和公安机关的重要武装力量,时刻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免遭火魔的吞噬而战斗,为经济发展建设小康社会保驾护航,担负着非常繁重的任务,是和平时期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战斗部队。消防官兵的使命是练就过硬本领,提高部队战斗力,把灾害损失程度控制在最小范围,为建设和谐社会做贡献。就如何提高消防部队执勤战斗力,本人从以下几点都谈起:

一、现阶段部队执勤战斗中存在的现状

1,执勤训练模式缺乏应对性。一起火灾成功的扑救,一起抢险救援成功的施救,不仅仅需要消防官兵个人有过硬的体能、技能素质,更要有先进的灭火理论、科学的灭火方法、合理的灭火组织、正确的灭火指挥,然而传统的执勤训练模式恰恰是过分的注重前者,而忽视了后者,把消防官兵束缚在营区操场上,正课训练时间重复着死板单调、枯燥乏味的基本功训练,甚至还会继续强调在某个训练项目上去“求速度、争秒数”,使消防官兵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熟悉掌握辖区内交通道路、水源及重点消防保卫单位消防设施等情况,更很少开展重点单位内部消防设施的操作,探讨研究灭火对策,进行战术研讨。这种过时的训练模式与“练为战”的指导思想不符合,严重影响了战斗力的提高。

2,火灾现场或抢险救援中,部分官兵“自我防护”意识薄弱。虽然我们经常通过专项教育、经常性教育、安全警示教育等方式,不断地提高官兵的安全意识。但在实际的执勤战斗中,仍是存在大量安全隐患,经常出现指战员不佩戴手套或空呼等个人防护装备,甚至出现一些指挥员在火灾现场不佩戴战斗服等现象。官兵对安全隐患的不重视,严重降低了部队执勤战斗力。

3,消防车辆器材装备不适应灭大火、打恶仗的需要。近几年,消防部队特勤队装备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实战需要仍然还有较大的差距。普通消防站器材装备条件虽有改善,但高科技装备水平提高不大,部分执勤车、个人防护装备和破拆救援工具仍停留在扑救一般火灾和对付一般灾害事故的水平上。例如在处置较大火灾现场的火灾中,由于车辆装备不能满足现实要求,在同一时间多处需要供水救火,导致了间歇性存在无连续供水现象,一是影响了扑灭火灾的速度和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的要求,二是容易引起警民关系的团结,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4,装备管理制度不完善。少数基层中队干部工作责任心不强,重训练轻管理,只追求业务训练的时间和数量,缺乏业务训练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日常业务训练和灭火演练上对执勤器材、装备维护保养不到位,装备维修技术水平较低。存在一种依赖思想,装备坏了上报上级机关,由厂家负责维修,导致许多装备未能及时修复使用,降低了装备在实战中的使用效益。

5,联动机制不够完善,消防部队长期处于单打独斗的尴尬局面。虽然成立了抢险救援的社会联动机制,但是在实际救援中,联动性仍不够,经常出现的是只有消防部队到场展开救援,而其他联动部门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如在平时的火灾扑救中,遇到市政水压不足的问题,需要供水部门实施局部的区域性加压,经常碰到加压不及时或未给予加压的情况,严重影响灭火效率。

6,部分消防指战员素质不能适应新时期消防工作的要求。这重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兵员结构不合理,灭火救援一线士官缺乏。随着兵役制度的改革,目前各基层中队的执勤实力不但没有得到增强,反而有所削弱。主要原因是兵龄结构发生了变化,以前基层中队主要以两到五的兵为主体,作为基层作战的主要力量,业务技能相对较好,也积累了一定的扑救火灾经验,在处置各类突发事故中作用比较明显。虽然目前选配士官的比例加大,可以多服役几年,但士官中驾驶员、通信员、卫生员等占多数,担任灭火救援一线任务的士官由于种种原因占很少比例,只有班长由士官担任,战斗员几乎没有士官,难以胜任面广量大而且处置难度也越来越大的灾害事故的需要。二是基层指挥员素质有待提高,从队伍人员结构的组成上看,基层指挥员主要是以消防学校中专毕业的干部为主,正规大专以上毕业的干部在消防部队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从地方大学毕业的从事灭火指挥或相关理论研究的干部更少,既缺乏理论知识又没有实践经验,他们自身所学的知识在特定区域又没有施展的空间,而且部队流动性较为频繁,一些具有丰富实战经验、学历较高的干部和专业人才因受服役年限规定的限制又不得不退出现役或是因为职位职务的升迁调离原来岗位,这样出现了断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部队战斗力的提高。

二、提高部队执勤战斗力的几点对策

1,大力开展科技练兵,全面完成打造消防铁军任务,是提高部队执勤战斗的基础。首先必须树立“练为战”的指导思想更新思想观念,做到“练为战”。我们要敢于突破原有的训练体制和训练内容,结合辖区情况变化,针对新时期灭火救援的特点和要求,在现有的训练体制和训练内容上求突破、求发展,在新的消防工作环境中创造出新的训练体系,做到“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进一步提高训练质量,提升部队的打赢能力,努力缩短训练与实战的距离,从而切实贯彻“练为战” 的思想。二要加强业务理论学习,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装备配发部队,而这些新装备本身就是高科技的产物,另外,对于消防重点保卫单位复杂的建筑结构和生产工艺流程,不具备相关的科技知识很难真正熟悉情况。因此,应有针对性地抓好科技知识的普及,深入研究业务理论知识,提高各级战斗员的业务理论水平。三要改革现行技术训练方法,要着力将模式化训练转向实用性训练,彻底改变现有的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一味追求速度的盲目训练;增加应用性和适应性训练项目,熟练掌握配发的技术装备,做到会用、敢用、善用,不断提高战斗员的实战能力。四要大力开展实战演练,注重研究如何发挥固定消防设施的作用,实现固定消防设施与移动装备的最优结合。同时,通过制订和贯彻扑救各类火灾的行动准则,提高战斗员的战斗意识和协同作战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基层消防中队扑救火灾和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能力。

2,结合日常安全专项教育,加强灭火救援形势的教育,让所有官兵充分认识到火灾及其他灾害事故发生的频率、种类和危害程度日益上升的趋势,充分认识到灭火救援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与任务,增强官兵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官兵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官兵自我保护能力,从而提高官兵执勤战斗力。

3,配强装备,增加消防装备现代化科技含量,是提高执勤战斗力。综观国内外各类抢险救援事故的成功处置,都离不开现代化装备作保证。为此:一是要加强指战员个人防护装备,为完成抢险救援任务提供安全保障。应结合当地常见抢险救援事故多发展科技含量高、针对性强、适用性好的个人防护装备;二是要加强特种消防车辆和特勤器材的装备程度,尽可能购买一些先进的消防抢险救援装备,保证指战员手中武器先进、好用,如综合防化车、举高车、消防艇、气压气垫、快速切割机、液压两用撬门器、快速堵漏器材、生命探测仪、可燃气体检测仪、有毒气体检测仪等装备;

4,发挥装备技师的作用,建立健全消防装备维修保养机制,做好基层中队的装备保障。要充分发挥即将下中队的装备技的作用,加强器材装备的维护保养,避免出现车辆和装备因缺特种油、部件或部分损坏等影响正常使用备,确保器材装备随时处于战备状态,时刻做好打大仗、打恶仗的准备,以保证在战斗中拉得出、冲得上、打得响、打得赢,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5,协调理顺各职能部门关系,真正产生联动效应。应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入手,从体制、编制、法律和经费保障等方面打破现行的救援体系,理顺各职能部门单位和其他专业救援队伍之间的隶属关系、合作关系以及主次关系,明确界定各专业队伍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法定职责,制定全省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办法,建立监督考核制度,要求各应急救援部门和队伍履行法定职责,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消防部队配合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救援队伍完成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任务;对现有的各种应急救援力量进行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建立包括救援行动指挥、管理、专业救援机构、后勤支援与保障等统一的、强有力的灾害紧急救援管理和指挥体系,真正形成“完整有效、运转高效、配合默契”的联动机制,各自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处置高效”的良性联动。

6, 健全制度,强化指战员素质教育和培训。现代抢险救援的专业化、知识化、复杂化,客观上要求从事灭火救援的人员应当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培养一支集专业化、知识化于一身的复合型抢险救援队伍,是中国消防事业的必经之路。抢险救援人员的素质的提高要依靠完善高效的培训教育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培训教育系统,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救援人员的业务素质。强化指战员素质的培训主要包括基层指挥员培训、驾驶员培训、技师培训、攻坚组成员培训、通信员培训等。参考文献

[1] 王康.浅谈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工作在当前形势下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广州市番禺区公安消防大队

[2] 庄清彬.浅议如何提升基层中队灭火救援战斗力.福建省莆田市支队 [3] 王德斌.做好灭火抢险救援工作的几点建议.辽源市消防支队

浅谈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工作在当前形势下面临的问题

及对策

2003-10-13 12:24:00 作者:王康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公安消防大队 浏览次数:506 网友评论 0 条

随着我国加入WTO,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在生活当中的不断运用,各类火灾和突发灾害事故日趋增多,事故性质和处置方法日趋复杂,消防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日益艰巨的灭火救援任务,消防部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强技战术训练不断提高部队灭火救援的实战水平。然而当前消防部队的灭火救援工作存在着诸多不适应形势和任务需要的方面,影响了灭火救援工作的顺利发展。

一、警力不足与任务繁重相矛盾 由于受编制限制,目前消防部队普遍存在着警力不足的现象,而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面火灾和抢险救援任务日渐繁重,任务与警力的矛盾也日渐突出。以广州市为例,目前消防官兵编制为1277人,现有1100多人,6个大队,27个中队,这与广州市的土地面积(7434.4平方公里)和人口总量(875.9万)对消防工作的要求极不相称,加之现代火灾情况繁杂,各种现代灾害事故,如化学危险品泄漏、建筑物倒塌、爆炸等比例不断上升,现有的灭火救援警力不足,补充缓慢与任务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着力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势在必行。

二、地方政府重视程度和财政投入不够 《消防法》第一章总则第三条规定:“消防工作由国务院领导,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虽然国家已从法律上规定了各级地方政府的相对责任,但没有明确定量的标准,在实际的动作中没有将消防工作真正落实到位。没有像国外明确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对消防的投入为政府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多少。因而,导致我国在当前消防经费的投入仍然有很大的缺口。

三、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消防技术装备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急剧调整、新旧体制交替并存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一特殊时期,社会工作中显露出了有些地方重经济发展,忽视消防安全,不注重消防投入,城镇消防规划未落实,消防通道堵塞,公共消防设施欠缺等现象。目前番禺区消防站规划、城市消防供水、消防技术装备远远达不到《城镇消防站建设标准》的要求,我区应建立8个消防站,而现有2个消防中队,尚需规划建设6个。番禺区辖区范围广,有的乡镇离消防队有50多公里,一旦发生火灾,消防队到达现场至少45分钟,远水救不了近火,不能达到十五分钟消防时间达标率。此外,车辆器材装备是消防部队参与灭火救援的重要武器,随着近几年省市政府投入的加大,消防部队的器材装备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从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的现状来看,还不能与之相适应,就番禺区而言,目前有重点单位1200多家,有京珠、广深等高速公路,以及珠江水道等水运通道,现有的力量远远不能胜任各类抢险救灾工作的需要。

四、社会相关救援力量相对独立,协调不够 我国目前的社会抢险救援力量主要有公安

110、消防119、救护120和交通122以及供水、供电、通信部门的事故处置和抢修机构等等。它们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都发挥了很大的社会作用,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但在实际的救援过程中却不能有效地协同配合,暴露出体制上的弊端。在抢险救援工作中,110的社会抢险救援的承诺比119早,但实际上110因缺乏专业救援装备和专业救援人员,无法完全完成抢险救援任务,往往是他们到场后因没有装备和专业人员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不得不传警到110指挥中心,最后还是要119的力量前去救援。在交通事故发生后,一般都是先报122,如果发现有人员被困等其它险情,才求助119。这样既造成了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又耽搁了救援的宝贵时间。110、119、120和122在接警系统和指挥中心建设上基本是各自为政,单独规划,更谈不上联合建设,分散管理,缺乏统一组织指挥和综合协调能力,平时无法进行必要的合理调度导致在大型灾害事故抢险时,难以形成有效战斗力。

五、消防队员素质不能适应现代条件下的抢险救援需要 基层指挥员水平偏低,缺乏专业技术,难以带出过硬队伍。过去部队训练面窄,内容较少,中队干部随队训练力求达到“四会”教练员的要求,符合当时练兵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灭火救援任务的拓展,训练课目多、科技含量高。近几年由于基层中队干部队伍中,充实了一些从地方院校招收的大学生,他们往往对消防业务不熟,没有灭火作战经验,对新的特种车辆装备性能不熟悉、不了解,不懂操作,不会组织开展训练工作,致使官兵体能、技能训练水平不高,战斗力较弱,实战经验不足。同时,由于身体素质较差,架子高,他们很难与战士同训,很难适应一名合格的现代知识经验型优秀基层指挥员的要求,这是当前部队训练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制约因素。另外支队司令部专职战训参谋人员少,而支队级司令部门的任务从发展的角度讲非常繁重,需要技术性强的人员来担任,由于人员少,任务多,使战训人员缺乏精力从事战训课题的研究,从而使得近几年的战训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当前这一矛盾非常突出,这必然影响训练质量的提高。由于消防部队实行的是兵役制,征集对象的层次主要定在高中、初中文化程度。虽然近几年部队增加了大量的士官,使技术骨干紧张的局面有所缓解,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和服役年限和社会不正风气的影响,大量的技术骨干未能如愿继续留在部队里。势必造成先进的装备不会操作、不敢操作;国外进口的装备外文说明和标志看不懂;先进的装备维修保养跟不上等。引进的先进装备设施只能给人参观,成了摆设,在抢险救援中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存在着“装备等人”的现象。根据上面的阐述和分析,我们对灭火救援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担负的任务有所了解,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应当立足社会消防工作和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工作的实际有步骤地采取改进措施。

一、开辟各种途径,增加基层警力。一方面从消防部队内部予以解决。按照基层消防站建设的标准,增加基层中队的人员配备,尽可能地减少非战斗人员的数量,相应地增加基层警力。首先,加强现役与地方公安灭火警力的充实配备,这是增加消防警力的主渠道。其次是加快专职消防队和义务消防队建设的步伐,发挥两种队伍预防和先期控制灾害事故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社会现有救援资源、装备。大型和特种灾害事故的处置工作,如化学危险品泄漏,往往需要众多的人力与技术支持,光凭借消防特勤队伍难以独立完成,因此,要充分利用社会现有的抢险救援资源,建立由政府统一领导的社会抢险救援联运机制,在灾害事故处置中,组建一个包括公安、消防、医疗、交通在内的联合行动、协调作战的专业抢险救援部门。

二、充分认识消防工作的重大意义,充分重视消防,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第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把消防工作充分重视,把消防工作真正纳入政府和党委议事日程,真正把消防规划纳入城市规划中去,把提高消防投入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尽快规划和解决消防欠帐问题,要把消防环境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来抓。第二,建议把消防业务经费按政府财政收入百分之几纳入预算,以解决消防经费预算不足,消防领导分散精力去解决经费问题,以达到全心全力用于消防工作上。

三、配强装备,增加消防装备现代化科技含量 消防装备是抢险救援工作的制胜武器,新形势下的抢险救援工作没有现代化装备几近危艰。综观国内外各类抢险救援事故的成功处置,都离不开现代化装备作保证。为此:一是要加强指战员个人防护装备,为完成抢险救援任务提供安全保障。应结合当地常见抢险救援事故多发展科技含量高、针对性强、适用性好的个人防护装备;二是要加强特种消防车辆和特勤器材的装备程度,尽可能购买一些先进的消防抢险救援装备,保证指战员手中武器先进、好用,如综合防化车、举高车、消防艇、气压气垫、快速切割机、液压(手动)两用撬门器、快速堵漏器材、生命探测仪、可燃气体检测仪、有毒气体检测仪等装备;三是建立健全消防装备维修保养机制,完善消防装备供、运、修“一条龙”服务,避免出现车辆和装备因缺特种油、部件或部分损坏等影响正常使用;四是要建设先进的作战指挥调度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便于统一指挥和调度,确保在不确切原因和具体情况下发生事故,救援工作做到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和快速反应。

四、加强协调,建立以消防为主导的社会抢险救援紧急联动体系 打破我国现行的救灾体系,逐步建立一个以消防部队为主体的社会抢险救援紧急联动体系。公安消防部队相继配置了抢险救援车、举高车、破拆工具、救生器材、防毒防化、侦检设备,以及有、无线等现代通信设备,无疑为消防部队承担抢险救援任务奠定了物质基础。消防部队在各地主动参与抢险救援工作,其整体的素质、快速反应能力和装备明显的优于其他救援队伍,其作用已日趋显现出来;再者各自为政、相互独立的体制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既会重复建设,浪费时间和战机,也是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必须予以体制创新和改革。可以将现有的几支救援队伍,如公安

110、消防119、医疗120、交警122等社会性的救援力量予以合并,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采取综合调度,形成由当地政府带头会同公安、消防、卫生、供水、供电、供气、交通、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保安等军警民联合的抢险救援机制,制定各部门、单位参加抢险救援工作职责和任务,并制定计划适时进行演练。一旦有特种灾害事故发生,当地政府可根据事先组成的机构及工作任务下达到各部门,组成由政府挂帅,各部门、单位参加的抢险救援指挥部,协调统一各种救援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力、物力、财力及其它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减少灾害事故的危害程度。

如何提高消防部队地震处突能力 篇4

1 情况分析

以鸡西市公安消防支队2013年数据为例, 全支队共有重点单位521家, 平均每个中队近65家重点单位, 按照每天熟悉与演习重点单位3家计, 需要30天时间, 除去周末, 约6周, 即连续时间为1个半月。鸡西市目前普查的市政及单位水源约为230处, 在日常普查中一般每天10处, 如此轮回需近50天, 除去周末为10周, 即连续时间为2个半月。上述两项工作实际行动后, 归队还要作数据录入、书面登记、画图制作等许多归档工作, 只有安排晚上或其他时间。全年实际工作中, 除去节假日, 工作时间不到240天, 上述两项工作需4个月时间, 近100天。剩下140天要完成灭火救援、岗位练兵、政治教育、比武会操、公差勤务等工作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 我们可以发现, 现在执勤中队对于“六熟悉”等基础工作往往强调多、落实少, 讲的多、做的少, 要求质量高、实际做不到。

2 目前训练及勤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理念不适应

一些官兵特别是少数领导干部对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理解还不到位, 拘泥于老框框、老套套, 改革创新办法不多。有的对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 推进打造现代化公安消防铁军工作的快节奏、高标准不适应, 片面认为工作都是那么做, 提法只是换汤不换药。有的认为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只是司令部门的业务工作, 只是业务素质好的官兵参与的工作, 没有形成足够的合力。

2.2 人员素质不适应

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最根本的是要靠人去落实。目前, 战训专业人才匮乏, 结构不够合理的现象较为突出。以鸡西市消防支队为例, 基层官兵普遍服役时间短、基层经历浅、实战经验少、指挥能力弱;机关干部懂指挥、会打仗的少, 灭火救援中、高级技术专业人才缺, 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研究不够深、方法不够多, 技战术不够精。此外, 岗位调换、人员调动等也影响了战训队伍的稳定。

2.3 训练水平不适应

在实战训练上, 存在重尖子、轻全员, 重士兵、轻干部, 重基层、轻机关的倾向, 影响了全员素质水平的提高。在组训模式上, 依赖传统方法较多、忽视了现代化手段的创新, 信息化、网络化、模拟化、基地化的训练模式还没有完全推广, 基层一线的训练依然处于以体能、技能训练为主的低水平循环状态, 现代化和高科技训练手段并未发挥应有作用。在训练内容上, 偏重操场训练, 对辖区情况不熟悉, 对器材装备操作不熟练, 灭火救援预案的针对性不强。

2.4 装备建设不适应

近年来, 部队灭火救援装备建设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一些单位经费投入不足、有的片面追求数量、有的盲目贪大求洋, 缺乏综合分析评估, 导致了结构不够合理, 功能不实用、不配套、维修保养难等问题, 尤其是缺少扑救重特大火灾和处置急难险重灾害事故的攻坚克难专用装备, 制约了部队整体作战能力的提升。

2.5 作战机制不适应

在响应机制方面, 大部分地区未建立政府综合应急救援平台;在指挥机制方面, 信息化应用程度不高, 扁平化指挥体制未建立, 应急救援效能较低;在联动机制方面, 信息共享、集中高效、反应灵敏的要求同现状差距较大。

3 建议及对策

3.1 转变训练模式

一是突出基地化训练。完善总队训练基地建设, 推动支队建立健全训练基地, 并制定贴近实战的各类模拟训练设施操作规程, 编制模拟训练设施号操, 组织基层指挥员、专业救援队员集中开展高温、浓烟、黑暗等实战环境下的适应性训练和高层、地下、石油化工、地震倒塌等模拟化演练, 提高各级指挥员处置灾害事故的临场指挥和决策能力。二是突出实战化训练。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的原则, 转变基层训练模式, 规范组训方式方法, 抓好装备器材操作和成建制合成训练, 不断提高部队按纲施训、科技兴训、安全施训、联勤联训水平。重点开展作战效能测试和抢险救援器材操作测试, 掌握基本作战单元独立作战时可持续最大出水和出泡沫强度, 评估中队最大作战能力。三是突出协同作战训练。加强各个战区的作战力量、物资储备和协同作战研究, 形成相对固定、指挥体系顺畅的灭火救援圈。另外, 加强与治安、交警、督察等警种和安监、医疗、供水等社会应急联动单位以及毗邻总队的联系, 推动警务合作机制建设, 真正实现大联勤、大合作, 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资源共享、时间接力、方式互补, 确保救援力量和装备第一时间到位、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协同, 及时科学有效处置。

3.2 推进科目改革

训练场地要走向社会, 注重实地操作, 部分训练项目给予调整, 另外的训练项目空白给予填补。要从以往的重操作、轻应用的局限思维走出来, 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设置、改革技术训练科目, 大力开展应用型技术训练, 使得训练真正发挥活力, 真正面向实战。要结合实际修订完善不适应于新时期灭火救援需要的科目, 要突出新装备训练。尽可能针对具体对象, 在合理运用装备, 划分人员职责的基础上编制相应操法, 形成全面系统的业务训练操典, 使官兵在掌握器材装备基本原理性能的同时, 学以致用, 融会贯通。要立足现有装备, 结合部队实际, 加强新装备的配备, 有什么样的装备, 打什么样的仗, 将训练的重心放在提高部队战斗力上。

3.3 完善考核机制

上一篇:担山中学周工作计划(第三周)下一篇:景福花园小区路面硬化工程决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