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动手能力?

2024-08-14

如何提高动手能力?(精选14篇)

如何提高动手能力? 篇1

答案一: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建议,凡遇事多参与,多动手,慢慢的就熟了,动手能力自然提高了,还要多观察,看别人是怎样动手的,从中学习和思考,能力自然提高。

答案二:我爷爷以前修拖拉机,听说他把拖拉机全部拆开,然后安装回去,经常重复,练就一身维修本领。所以提高动手能力只有靠硬功----动手啦!有时看似麻烦的笨办法确是最实用的办法呵呵不必急躁啊,确是水到渠成啊,多多练习能行的。

答案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切忌懒惰,天道酬勤。

答案三:很显然,你得想动手,并付诸实践!你可以从身边需要的实用的小东西开始DIY,多做才是硬道理,实践出真知,并渐渐的积累经验,这样你的动手能力会随着你做出的东西增多而增加!

如何提高动手能力? 篇2

一、动手操作要有明确的目标

动手操作是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教学过程中的思维障碍, 为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作铺垫。利用材料进行动手操作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 其方向决定于教学目标, 其过程和结果要有利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果操作活动的设计缺少明确的目的, 那么操作便会流于形式。因此, 在确定使用动手操作这一教学方法之前不妨思考三个问题:要不要操作?学生愿不愿操作?学生如何操作?实践证明, 只有真正建立在学生内在需求基础上的数学活动, 才可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教学活动, 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动手操作要有思维的空间

要保证学生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教师必须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我们要允许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弯路、碰钉子, 让他们在不断尝试与摸索的过程中慢慢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这表面上看似浪费时间, 事实上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与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在操作活动中能为学生留下足够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经历尝试、思考、比较、互补、修正的过程, 逐渐逼近问题实质。这样的操作活动才会有效, 才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

三、动手操作要把握好时机

1. 在智慧的发展处加强动手操作

要使学习具有意义, 就要让整个人投入学习活动, 也就是说, 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 尤其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智慧的发展都有赖于教者的指导作用。因此, 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其中动手操作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为此, 在教学中, 除了精心设计好问题情境、准备好足够的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外, 重点就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从而促进学生智慧的健康发展。

例如, 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 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 (1) 用什么办法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2) 如果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 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然后让学生拿出先准备好的萝卜和小刀, 引导学生对照教材, 切一切, 拼一拼, 想一想, 若失败了, 再试, 反复试, 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讨论、总结, 最后重点回答上面的第二问。学生经过亲自切拼, 亲自体验, 激烈的争论, 共同探索出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内在联系, 得出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等。不仅如此, 学生还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增加的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左、右两面的面积, 也就是圆柱体底面半径与高之积的2倍!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教学中这样安排, 除了能对学生新旧认知进行有效的整合,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外, 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 如转化的思想、极限的思想、变与不变的思想等, 以及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以上这些作用, 正是学生的智慧发展之源。

2. 在思维的发散处开展动手操作

创新能力来自于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就能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教学中, 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 利用各种有效手段, 在思维的发散处, 开展动手操作。例如, 在学生学习了梯形面积以后, 笔者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做:请你用橡皮筋在自制的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图形。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反复操作, 围出多种不同的图形。通过这样简单的操作, 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这些已学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而且进一步悟出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即面积应是两个相关长度之乘积。但笔者又立即提出了问题:你们刚才围出的图形中是否包含了已学的所有图形?为什么没有包含正方形?如果要围成正方形其条件应怎样改?这几个问题学生当然能轻易回答, 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生回答这几个问题的本身, 而在于它又把学生的思维向更高的层次推进了一步, 使学生的思维在这里再次得到发散和升华。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 教师的确应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束缚, 转变教学观念, 但有时刻意追求形式, 结果适得其反。其实无论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手段, 都要落到实处, 发挥其更大的价值, 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

如何提高中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篇3

当前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但中职学校学生在知识的接收能力上普遍较差与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如何更好的提高學生技能本领,改变学生被动接收的现状就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我的想法是必须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面向工作岗位,面向模拟实际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使用分层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改进教学,提高学生实践动手操作的覆盖面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案的准备、实验准备、巡视指导等环节等方面,给学生提供熟练技能的机会,其次要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对大部分同学采用专项操作练习,而对成绩较好的学生提供创造性练习机会,例如,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可以给学生一个网络管理员身份,在布置任务时,老师可以将所有学生分为不同级别的管理员,分发相同的网络管理图,并根据网络管理图进行设备的安装,对于掌握程度稍差的同学,管理员的级别就低一些,只要求做基本设置,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要求管理员级别就高一些,然后让学生自行连接网络设备并设置相应参数,这样既照顾到大部分学生,也照顾到小部分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二、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增强学生实践动手效果

相比较而言,中职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在理解抽象概念和知识时很困难,这种现状导致他们在专业理论和技能学习上出现断层,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采用打比方、类比、做实验演示、播放视频、列举实例等方法去降低理解的难度,同时要增加实践环节时间,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例如,计算机网络课上,学生们对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心怀恐惧,担心误操作会损毁设备,针对这种状况,首先告诉学生,操作是不会用坏的,最多就是复位操作,会丢失配置参数,然后教师再通过演示实验等方法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白即使实验失败,也不会造成严重后果,通过这样的培训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产生好奇心,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浓厚的兴趣,借此提高学习效果。再如在上课过程中,举一些实践中遇到的例子,告诉他们故障现象,让学生来分析这可能是什么情况导致的故障现象,从而让学生有了学以致用的乐趣。除此之外,还可通过竞赛、兴趣小组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重视实践操作能力教学,将理论知识包含于正常的实践操作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在我们的专业教学中应当以学生实践操作为学习主线,强化实践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每节课的实训内容都应包含一个学习的知识点,以项目教学为主,以任务驱动为辅,将知识点含于操作中,提出问题,给学生引题,以讲为辅,以练为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大实验实训的课时数,让我们的教学以问题解决为突破,以强化知识的应用与能力为任务,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例如,在计算机网络课的实践教学中,可以把整个实践教学目标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熟悉基础实验,让学生在基础实验上学习理论知识;第二部分,组合基础实验,组合多种基础实验,完成小综合实验;第三部分,自行设计高级实验,应用相应的理论进行设计、施工、最后达到设计目标。

四、变换教学模式,提倡合作学习

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实验,让学生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建立对事物的理解。在合作教学模式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例如:本人在讲IP地址时先提出以下三个问题:什么是IP地址?如何设置IP地址?为什么要加子网掩码?然后把学生进行分组,让各小组成员自己先观察自己小组内的IP地址的组成、去掉IP后再上网,任意更改自己的子网掩码看看会出什么问题,讨论他们之间的关系。这种小组合作模式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小组合作学习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比较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

五、适时让学生到企业实习,提高实践能力

在职业学校的教学中,我们要把素质培养与企业要求对接,把学生放到企业中去,充分利用好企业资源,做好校企合作,在职业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通过这样的途径,学生在企业接触到生产实践或工程项目,进而熟悉了生产工艺,充实了学生的实际操作经验,使教育、训练、应用三者有机结合。

六、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方法

在校教育评价体系中,实践动手能力应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内容。在对学生评价过程,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这样做,可以减少学生对于考试分数的过分重视,也可以对学生的课程理论、实践操作、态度以及学习过程等方面的情况综合打分,形成“综合成绩”,从而有利于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够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在对学生评价时,如果发现学生对某些问题有独创性见解、独到的思路和方法,或在学校组织的各种竞赛中获奖,或学生有创新发明的,根据相应取得成绩加上“奖励分”。这种评价方式能鼓励学生广开思路,求索创新,为一批有个性、有创造性学生的脱颖而出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机制。

如何提高动手能力? 篇4

摘要:教学实践中,多数学生的动手做实验的能力还比较差,作为教师必须改变这种现象,要做好这项工作,我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做好课堂教学的配套工作;其次是要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和条件;三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积极性。

关键词:演示实验 动手参与 动脑思考

初中化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重要学科,它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使学生获得更加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在教学实践中,多数学生的动手做实验的能力还比较差,包括一些考分较高学生,他们只是在纸上或者在试卷上做实验,一但进入实验室自己动手,情况就不理想了。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要改变这种现象。要做好这项工作,我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做好课堂教学的配套工作。

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是配合教师讲授和课堂讨论的一个重要环节,上得好的实验课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注意力集中。因此,我们教师必须特别重视常规演示实验,在演示中保证做到: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实验要规范,保证让全班同学看清、看懂;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一一列写在小黑板或纸上,演示完后让学生解答,然后共同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并将讨论结果写在课本演示实验旁,同时提出1~2道课后实验习题。这样才能使同学们注意观察演示实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演示实验不流于形式,从而改变按课本上背实验的机械做法。

其次,要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和条件。

在课堂上,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课堂气氛,尽可能地把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小组实验。如果条件允许,还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让学生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化学课的兴趣。 例如,给初三学生讲“铁”的性质,要做铁钉生锈这个演示实验。我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实验前10天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按照装满水、少量水和干燥等三个不同的条件各放入铁钉一枚。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认真做好记录。等到要讲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带来自己的实验“成果”。教学过程中,我一边讲解一边指导学生讨论,直到得出正确结论,效果非常好。又如:在做碱金属“钠”的性质演示实验时,若是教师仅用刀切去钠的外皮再展示给同学们,让学生去观察钠的颜色,那样只有前排的同学能看清楚,而后排的就不容易看清了。所以,我将这个演示实验同钠受热、钠与水反应等三个演示实验合并来做,让前后桌4人一组进行学生实验。实验中老师讲解学生操作,做一个实验,就由学生填写一个实验的笔记和结论。三个实验做完了,三个结论也就整理好了。这项措施,既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又促进了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能力。学生不仅理解得快而深刻,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避免了教师一人讲解一边演示,学生被动听看被动看的局面。

再次,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积极性。

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积极性,我经常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来自己设计即将要做的实验过程。例如,在讲“氢气的制取”这一实验时,我将教师实验改为由他们先设计合理方案,自己选择仪器,然后在实验室自己动手独立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这样安排,老师虽费时费力,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明显增强。他们想方设法翻书查资料,争取设计出最好、最合理的方案来,甚至有的同学还能找到连老师都没想到的简单易行的好方案来。当然,在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应现场指导,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结合实验采取及时提问、出思考题等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解答疑难,使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观察现象更加仔细,实验的兴趣更加浓厚。

如何提高动手能力? 篇5

一年级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认知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本文将参照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辅以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形成学生动手操作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教学“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时,15减9怎么算?教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拿出15根小棒(1捆,加上5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9根,想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己会发现从散开的5根中减9根不够减,通过动手操作找到几种不同的摆法: ⑴将1捆小棒全部打开为10根,与散开的5根结合起来是15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9根,剩下1根;再把这1根和5根合起来就是6根。

⑵从15根小棒中先去掉5根,剩下10根,然后再去掉4根,最后就剩下6根。

⑶先把9根看成10根,从10根里去掉10根,剩下5根然后再加1根就是6根„„

随后,在教师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最后由教师将评议认为比较好的拿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推导出十几减几最合适的算法。

二、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

在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而应该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

1、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

⑴在动手操作前,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解决的问题; ⑵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⑶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明注意事项;

⑷指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数学语言标述出来并参与讨论。

⑸教师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作精要的评价。

2、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办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如教师可以适时地问:还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注意引导学生从具体实践中抽象出数学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应该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际,形成能力。如果就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只能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也无从谈动手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师经常让学生说说动手操作的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是一种思维向另一种思维转化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即增长知识,又发展能力。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动手操作更是数学教学的好帮手。在教学10的组成后,我曾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让学生研究。选择1、2、3、4、6、7、8、9填()内,使等式()+()=()+()=()+()=()+()成立。每个数只能用一次。对于一年级学生说,要选择合适的数,确实是够“研究”一番的只有重视了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才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绝不可固定在一个范围之中、一种形式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用自己的双手开拓灿烂的前景,描绘出美好的画面。然而动手能力的训练模式决不可能千篇一律,也是各有千秋的下面根据本人的教学实际,举例如下:

1、动手制作的能力

小学中现在都提倡学生高效发明、小制作,而且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动手制作小物品、小课件,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这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努力引导,使学生从小养成善于思考积极动手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学生总是要走向社会,总是要参加工作的,我国的教育方针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多联系实际,多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定期到工厂中、到农村去、到商场中,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手与脑的协调能力

如何提高动手能力? 篇6

学工作的关键

【摘要】为了创造学生喜欢和感兴趣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善于看书的习惯,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互动学习,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这样让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的得以一些改变,展现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理解,重视学生的自主动手动脑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提升。在语文教学中感受文学的美丽,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

【关键词】互动学习角色扮演小组讨论

前言

从1979年到1999年的20年间,美国产生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中国有十五亿人口,却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人和美国人就差在动手能力上。可见,培养动手能力不单单是纯粹的培养幼儿双手协调这么简单。手和大脑是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的。双手的活动能直接刺激大脑皮层,促进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完善,大脑的完善发展又促进手的运动更加灵活精细,并对幼儿的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打下基础。同时幼儿也在他动手操作过程中有一定独立思考、不断尝试的能力和空间,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并从中获得自信。

学生在课本上或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 都跟生活实践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把学到的课堂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同时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和巩固。

在很多独生子女中,孩子的双手只用来做功课和玩电子游戏机,其他事情一概靠大人。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孩子不仅双手闲置,灵气也丧失殆尽。笨手笨脚、懒散怠惰,当然也就谈不上伶俐了。孩子不爱动脑筋,老师和父母该怎样做呢?

1.如果学生不爱动脑的话,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善这种情况:

(1)培养学生动脑筋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若对某件事有浓厚的兴趣,就会集中思想和注意力,就会想方设法克服种种困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怎样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呢?作为启蒙老师,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因此,老师要以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去感染和影响孩子,要用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情趣去影响孩子。同时,老师还要常常给孩子提一些问题,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引导孩子动脑筋解决。

(2)将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融进生活之中

6-10岁的孩子,对抽象的理论不易理解,因此,光有说教不行,老师要创造动脑筋的环境,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在活动中启发孩子动脑筋,如搞课堂游戏、猜谜活动、智力游戏、校园赏花等,将游戏、智力题融入活动之中。让孩子读一些幼儿刊物,看“七巧板”等少儿节目,引导孩子动手、动脑。

(3)带孩子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感受生活,拓宽生活空间可边观察边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孩子观察季节的变化,观察动植物的特征,耐心地解答孩子提出的一些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各个实验的观察重点,全面地、准确地观察动手过程中的各种现象,然后根据观察,经过分析、比较、综合,从而形成对很多事物的直观准确的认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

老师对不爱动脑筋的孩子不可提出太高的要求,而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从最直接、最容易思考的问题入手,如比较两事物的异同,然后逐渐加大难度,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遇到的困难。

(5)运用激励的手段,让学生尝到动脑筋的甜头,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哪怕孩子只取得微小的进步,老师也不要放过,要及时地给予肯定,热情地鼓励孩子在工作中不但学习了做事的方法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同时也学会了动作协调的灵巧能力和空间关系的能力,这些都能促进他们思考能力的发展。家务事、工作、手艺和劳作,对孩子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因为它不断地对孩子提出问题,不断地向孩子作出生动的有启发的挑战。

2.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必须具有以下的意识:

1).教师要有平等意识

这里说的所谓平等就是教师不端着架子,把学生当作一个与自己地位平等、人格平等的人来看待,尊重学生的个性,把学生作为朋友。有人说:“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训,而应是平等的交流,什么时候,学生与教师的眼光平视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教师在教学和生活过程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对知识的选择,只有有了这样的平等意识才有可能让课堂成为每一个学生每天都想去的地方,学习才会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乐趣,最后达到培养的人才动手能力强、适合社会需要的目的。

2).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课内、外自主参与到学习中尤为重要。新闻类教学的知识是隐含经验的知识,通过实践、体验才能获得。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在课堂上必须积极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一位美国学者说过:“积极评价会促进创造力的发展,积极评价是承认儿童在原有基础上的努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拿出实实在在的作业,也许学生们的作文日记等不一定完美,而且绝大多数是“丑小鸭”,但是教师给予肯定。一句表扬的话,一个赞赏的目光,就会使学生充满信心,推动他主动学习,掌握将来生存的技能。其次是教师要设计一些课外作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外有事可做,而且在辛苦工作之后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更加主动的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3.需要改进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渗透到每一节课中,怎样让每一节语文课都让学生有所启发,可以采用以下多种教学方法来实现:

(一)建立小组,共同讨论

让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培养提高,小组讨论的方法很重要。小组讨论法是老师设计一个话题,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寻找到不同的途径来描绘这种食物是什么?特点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把听课的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小组讨论法的第一步骤就是全班学生多少人一组,男女怎样搭配,各地来的学生怎样组合等等,组分得好,就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人都成为学习的主体。第二步是明确任务。小组由主持人、记录员、发言人、记时员等组成,各负怎样的责任

要具体明确,最后教师总结。这种小组讨论的方法能够引起组与组的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并在讨论中知识互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已经掌握了不少的知识法,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相信学生能够应用已经形成的学习能力学到的知识,鼓励他们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取得知识。

(二)运用游戏,互动学习

有人会说游戏太小儿科。其实,无论是儿童还是大学生,游戏的因子一脉相承,所以不管是小学课堂还是大学教室都会适当适量地运用游戏,效果是很不一样的。游戏的运用分两类,一类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身心放松的纯粹游戏。新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游戏可以起到一种调节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集中精神,放松身心,使其学习的效果更好。另一类则是与教学有关的游戏。通过游戏,让学生明白一个问题,或导入下一个要学的内容。高校新闻课堂常用的应该是第二种游戏。在进行游戏时,第一是先讲清游戏规则,第二是带领学生做游戏,第三步是针对游戏提问,第四步就是讨论这个游戏,第五是总结游戏的目的。

(三)老师点评,扬长补短

点评对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来说是很重要的。这个点评包括两方面:一是其他学生的点评,由当事人点评学生采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较直接、真实,能说到问题症结;二是教师的点评。教师的点评很重要,如果没有老师的归纳,教学便缺了点睛之笔。教师做点评,要在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对他的东西进行过滤、筛选,并归纳、提升,以达到对教学内容的一个总结。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说过:“鸟的翅膀无论怎样完善,要是没有空气的支持,它是不能使鸟体上升的。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事实,你们也永远飞腾不起来。没有事实,你们的理论就是枉费苦心。”他说的这番话对于我们的采访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四)角色扮演,人人参与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得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课堂教学过程角色扮演的方法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绪区”,让学生在角色的扮演中兴奋起来,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并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角色

扮演即针对课本上某个故事,如“小马过河”,让学生设计角色,之后通过角色的扮演再现这个故事。角色扮演,主要是给学生再现场景,为讨论搭起平台,让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讨论话题。

角色演练时,要设法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第一种方法是,让学生代表参与角色演练,即:围绕教学内容中的核心问题,由任课教师布置任务和分配角色,让学生代表按规定角色在一定背景下进行情景模拟。第二种方法是,分组同步实施角色演练。即:围绕某一关键问题,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分配相同任务、相同角色,尔后在不同地点同时实施角色演练,使每名学生都能体会到一个角色所代表的实际人物的处境、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结束语

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 再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语文中的许多抽象概念让人难以领会,单凭教师口头讲解, 无论如何也讲不清楚,只有通过实践,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才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只有培养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增强他们独立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智力才能得到开发,才能培养出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动手能力 篇7

但教学实践表明, 多数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还较差, 为改变这种情况, 在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首先做好教学讲授的配套工作

课堂演示实验是配合讲授、课堂讨论的重要环节, 好的实验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学生学习兴趣增强, 注意力集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特别重视常规演示实验, 在每次的演示中保证做到: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实验要规范, 保证让全班同学看清、看懂;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列写在小黑板或纸上, 演示完后让学生解答, 然后共同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并将讨论结果写在课本演示实验旁, 同时提出1~2道课后实验习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同学们注意观察演示实验,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演示实验不流于形式, 改变按课本背实验的不良做法。

二、为学生多创造动手参与的条件

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课堂气氛, 尽可能地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小组实验。还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 变被动为主动, 充分调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化学课的兴趣。

例如, 给初三学生讲铁的性质, 做铁钉生锈这个演示实验时, 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 每人在实验前10天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按装满水、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各放入铁钉一枚。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等到讲这部分内容时, 让学生带来“成果”。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结论, 效果就比较好。又如碱金属钠的性质演示实验, 若教师用刀切去钠外皮给同学们展示银白色时, 只有前排同学能看清楚, 而后排的就不容易看清, 也没有可能拿大块的金属钠去切割演示。所以我将这个演示实验同钠受热、钠与水反应等三个演示实验相合并, 让前后桌四人一组进行学生实验。实验中老师讲学生操作, 做一个实验, 填写一个实验的笔记和结论。三个实验做完了, 三个结论也整理好了。这种措施, 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 促进了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学生不但理解得既快又深刻,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避免了教师一人讲解或演示, 学生被动听看的局面。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来自己设计实验, 完成实验。他们千方百计翻书查资料, 设计出最好、最合理的方案来, 甚至有的同学还能找到连老师都没想到的简单易行的好方案来。

这种放手让学生参与的做法激励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 增强了化学实验思维能力, 拓宽了学生知识面, 变被动、机械的学习为主动灵活的学习, 学生动手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们普遍反映学习做这样的实验, 不但觉得学得开心, 而且知道怎样做, 做后记得也牢, 同时也改变了过去实验只能按课本“照方抓药”, 个别人动手大家观看的现象。

如何提高动手能力? 篇8

【关键词】中专化学  实践  联系生活  增加实验  结合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47-01

中专学生有一个特点,便是就业范围广,就业率高,但是他们在社会中的竞争力比较低,总是从事低收入的工作。造成这个问题的最主要原因便是中专生的学历很低、实验技能也不够过硬。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除了考查学生的知识以外,更注重他们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提高中专学生的实践能力,才会帮助他们实现更好的发展,使其能够有更加光明的未来。化学工作由于关系到安全与环保等问题,所以它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因此,教师要将化学理论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加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结合多媒体技术展开化学教学活动,切实提高中专生的化学能力。

一、理论联系生活

任何学科都是从生活中演变并发展起来的,化学研究的是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与工业、农业、医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教师关注自己是否能够按时完成教学计划,学生是否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然而,选择中专学校接受教育的大多数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对学习的兴趣不大,因此,这种教学方式会直接导致这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对化学学习更加没有兴趣,也无法使中专生成为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教师应该要把化学理论与生活联系起来,让中专学生可以学到真实、生动的化学知识,并且了解化学对推动社会发展与经济进步的重要作用,从而加深对化学知识的感性认识,使其对本专业产生自豪感。在教授《氧化还原反应》一课的时候,我为学生举出了切开的苹果放置过久发黄、面粉发酵、钢铁生锈的生活实例;在《化学平衡》一课中,用天然气燃烧这个例子让学生了解放热反应,使其明白化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任何化学结论几乎都是通过实验的反复论证得到的。因此,要想提高中专学生的实践能力,就离不开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然而,一直以来,很多教师认为做实验十分浪费课堂时间,组织起来也不容易,因此,他们很少开展实验教学或者直接以教师的演示为主。这种方式依然没有脱离“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单向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在短期内激起学生的化学兴趣,但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也不利于使其具有持久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展开实验活动的时候,要以学生实验为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化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氧化还原反应是中专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化学知识,氧化还原反应实验也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之一。因此,我以学生实验的方式开展《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活动。我将学生以4个人为一组,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验开始之前,我为学生提供了几个实验方向:铜和氧气、氧化铜和氢气、NaCL和AgNO3溶液、铁和硫酸铜、氯气和水、CO高温下还原Fe2O3。在整个实验中,我以“什么物质可以作为氧化剂、还原剂?”“什么是化合价,化合价的本质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学生完成实验之后,我会指导他们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条件,并让他们判断实验之前给出的几个条件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是近些年来在教育领域最被广泛应用的信息技术,这也顺应了“互联网+”的时代发展潮流。多媒体技术具有声像结合的特点,它能够综合处理圖文、动画、影音等技术,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之上有很大的帮助。化学中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也有很多破坏环境的情况,也有一些实验现象反应较慢、现象不够明显的知识,这些化学知识不能通过实验进行,如果只是单纯的讲述,学生并不能真正体会到这些知识的内涵。在这种时候,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再现情境,使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树立环保与安全的意识。

总之,中专教师必须要以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为基础,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使其重新燃起学习热情。教师要将化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挖掘生活中的化学教育因素,使中专生认识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教师要增加学生实验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亲自探究化学知识,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使其养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教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能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之下学习化学,加深认知。

参考文献:

[1]季辉.探究如何在化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J].新课程学习·上,2013(9).

如何提高动手能力? 篇9

一、设计意图:

我们幼儿园提倡的是环保教育,因此我们经常把环保的内容融入到幼儿的教学活动中,本次活动我就是让幼儿学会“变废为宝”,把一些废旧的东西经过我们的巧手变成一件件美丽的作品。从而使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让家长们看到我们的小手是很能干的。因此我把这个内容作为家长开放日的展示课。

二、活动目标

1、运用剪、折、画等方法将纸杯变成自己喜欢的太阳花,锻炼幼儿的动手

操作能力。

2、体验变废为宝的快乐,培养幼儿废物利用意识。

三、活动流程

(一)欣赏作品,使幼儿产生变废为宝的意识。

出示范例,让幼儿欣赏作品。通过提问使幼儿对操作的材料感兴趣。

1、老师的作品中有什么呀?(花、太阳等)

2、我们仔细看一看,这朵花是用什么做成的?有的幼儿说:“花朵是用塑料杯做的。”有的说:“是用纸做的。”也有的人说:“是用一次性纸杯做的”……。花茎是用吸管做的,花的叶子是我们捡来的落叶粘上去的。

3、这朵花漂亮吗?你能用什么好听的词语来说一说?幼儿回答得很好,出乎我的意料。幼儿说:“七色花” “彩虹花” “彩色花” “五颜六色花”……。

(二)老师示范彩色花的制作方法。

我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幼儿看得都很认真,对制作彩色花非常感兴趣。

(三)幼儿尝试制作太阳花。

大多数的.幼儿都能自己动手,可有一部分幼儿不是不会做,今天家人来了,就叫爸爸、妈妈帮着做,而爸爸、妈妈觉得很好玩,也很乐意帮着做。结果爸爸、妈妈做得起劲,孩子在边上指挥得起劲。

(四)展示幼儿的作品。

我们把幼儿做得作品粘在走廊的瓷砖上,孩子和家长看到这么漂亮的作品都感到非常地开心、自豪。

四、分析与反思

美工活动《彩色花》,这个活动的难易程度适合中班上学期的小朋友,但是我发现好多家长都自告奋勇地帮孩子剪、帮孩子画,孩子依赖性很强,看到大人做了,自己就不愿动手了,还在边上不停地指挥,“我这里要画蝴蝶、那里要画太阳等等。”这样的场景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作为家长应该让孩子自己尝试着制作,如在制作过程中碰到困难了,再给与适当的帮助,而不是一味地包办。

当“动手能力”成为应聘考题 篇10

。据报道,某机械设备公司在招聘现场,对前来应聘的求职者只出了一道题,让求职者看一张组装图。这一张内行知道,外行摇头的组装图“吓退”了不少求职者。

这使我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我有一个朋友,原来是做国内一家洁具企业的销售部经理,今年去一家外资企业应聘总经理助理。在面试现场,企业给面试者发了一张水龙头照片,要求面试者做出三维结构图,并做出英文分析。到场的五十多人中,三十几位看看图就摇头走人,剩下的二十几个做出了分析,我的朋友在他的分析图中,不但详细地做了结构分析,而且对产品所用的材料也做了详细的性价比较分析,而他也成为了最终的人选。

这两个故事中,给人留下印象很深的是企业的考题。这些企业或公司都没有过多地看应聘者的证件,考察的主要方面就是动手能力。而事实上,能够最后过关的人全是那些实际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

这样以来,对于求职者来说,需要思考的就不仅仅是学历或证件的问题了,更为重要的是思考:这个岗位如果要我来做,我能胜任吗?如果自己在实际操作能力上若有所欠缺,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前修好“内功”,多锻炼自己的操作能力。还是那句老话说得好:“机会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如果不想在机会来临时束手无策,那就趁早准备吧。

★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 教师职业年度工作总结

★ 教师职业调查报告总结

★ 钢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学习心得体会

★ 教师职业幸福的理解和心得体会

★ 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工作总结

★ 国培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心得体会

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动手能力 篇11

但教学实践表明,多数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还较差,为改变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首先做好教学讲授的配套工作

课堂演示实验是配合讲授、课堂讨论的重要环节,好的实验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注意力集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特别重视常规演示实验,在每次的演示中保证做到: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实验要规范,保证让全班同学看清、看懂;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列写在小黑板或纸上,演示完后让学生解答,然后共同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并将讨论结果写在课本演示实验旁,同时提出1~2道课后实验习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同学们注意观察演示实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演示实验不流于形式,改变按课本背实验的不良做法。

二、为学生多创造动手参与的条件

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课堂气氛,尽可能地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小组实验。还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化学课的兴趣。

例如,给初三学生讲铁的性质,做铁钉生锈这个演示实验时,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实验前10天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按装满水、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各放入铁钉一枚。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等到讲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来“成果”。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结论,效果就比较好。又如碱金属钠的性质演示实验,若教师用刀切去钠外皮给同学们展示银白色时,只有前排同学能看清楚,而后排的就不容易看清,也没有可能拿大块的金属钠去切割演示。所以我将这个演示实验同钠受热、钠与水反应等三个演示实验相合并,让前后桌四人一组进行学生实验。实验中老师讲学生操作,做一个实验,填写一个实验的笔记和结论。三个实验做完了,三个结论也整理好了。这种措施,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促进了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学生不但理解得既快又深刻,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避免了教师一人讲解或演示,学生被动听看的局面。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来自己设计实验,完成实验。他们千方百计翻书查资料,设计出最好、最合理的方案来,甚至有的同学还能找到连老师都没想到的简单易行的好方案来。

这种放手让学生参与的做法激励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增强了化学实验思维能力,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变被动、机械的学习为主动灵活的学习,学生动手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们普遍反映学习做这样的实验,不但觉得学得开心,而且知道怎样做,做后记得也牢,同时也改变了过去实验只能按课本“照方抓药”,个别人动手大家观看的现象。

在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应现场指导,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结合实验采取及时提问、出思考题等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解答疑难,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观察现象更仔细,实验的兴趣更浓厚。

如何提高动手能力? 篇12

随着企业技术要求的增高以及学生就业人群的增加, 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 对高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也逐步提升, 因此在高职教学中, 有必要针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行着重培养。

一、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发展现状

不同于认知能力, 实践要求切身动手操作, 依照工作方向的不同, 完成相应的实践动手能力任务。我们随机对在校高职院校学生和往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走访, 通过企业走访的形式, 对目前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 发现我们现下学生的就业状况堪忧, 主要是因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薄弱, 与这一调查结果相呼应的是, 招聘单位对就业人员的实践动手操作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恰恰当代高职学生所缺乏的能力就是实践动手能力,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 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动手的机会。

二、限制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升的相关因素

(一) 实践资源匮乏

(1)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老师存在严重不足, 部分教师时间经验不够。 (2) 实践课程的硬件设备跟不上市场所需硬件标准, 经费严重不足

(二) 实践动手机会较少, 课程分配偏颇

当前, 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授课中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 忽视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具体表现为: (1) 实践课程学分少, 学时短。 (2) 实践动手形式单一。 (3) 进程安排不合理。

三、改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学校是沟通人才与市场之间的桥梁, 教学活动的进行要根据市场需求来协调人才培养计划。一方面是学生主体, 另一方面是市场所需人才的客观因素, 再就是我们学校教学资源:“软件和硬件设施”是否完善;比如强化工程实训学习, 就是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一种手段, 可以让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占有足够的优势。因此, 在实训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占用较少的时间进行理论知识的介绍, 将大部分时间放给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当然此过程中, 需要老师根据企业实际要求, 选择恰当的实训内容。该过程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所要求也有所提升, 同时也对实践教师提出相应的高要求, 要求实践教师必须到企业中去锻炼, 吸取现下市场所需的实践经验和知识, 有效地引导学生, 在实训中合理安排实习内容, 达到“培优扶差”, 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改进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动手的热情

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 高职学生处于一个较弱的就业形势下, 他们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以及专业技能水平较为薄弱, 学生的整体学术素质要低一点。例如环化学院和机械学院的相关专业, 部分学生对于此专业实践环节有点“畏惧”, “畏惧”实践课程中出现一些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 这种不适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 我们可以采用激励活动, 比如专业竞赛、技能大赛、优秀作品视频展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的投入和参与到我们的实践教学中, 同样可以邀请业界知名企业家或技术专家现场指导, 亦可将我们的学生邀请到企业参观, 直观的了解到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状况, 分享所学专业在企业中应用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保证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五、转换教学模式, 倡导合作式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下, 很难发挥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地锻炼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合作式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互帮互助的机会, 遇到不懂的问题, 他们可以彼此商量, 协调解决, 共同进步。合作式学习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 每一个小组合理分配人才, 以优生带动差生的模式, 鼓励学生团队之间共同协作, 摸索解答难题, 这样改善课堂的学习氛围, 促使学生在交流协作的氛围中共同提升。

六、让学生到企业实习, 提高实践能力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 我们要把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 因此, 在教学环节中我们安插了一个重要的环节——顶岗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不仅要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生产原理、工艺流程、操作控制、技术规程等, 还需掌握专业的就业前景与国内外的发展动向、最新资讯。通过这样的途径, 学生能够接触更多的生产工艺, 了解更多的关于未来工作需要的掌握的技能以及需要运用的设备仪器等, 进而在日常学习中, 注重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在未来的求职就业中, 学生也会有更多的优势进入喜欢的企业。

七、完善学生评价考核制度

在高职学校教育评估考核中, 实践动手能力是一项不可忽视的考核内容。在对学生评价过程, 多利用多元考核方法。如:

(一) 将等级制评价与百分制评价有机结合

根据不同考试科目, 采用不同评价机制, 这样, 不仅可以减轻学生对学业的心理负担, 而且利用百分制评价机制还可以激励学生学习。

(二) 给学生加“奖励分”

在对学生评价时, 设立加分项目, 如在学校组织的各种竞赛中获奖, 或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所作为的, 可根据相应取得成绩加上“奖励分”。这种评价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劲头, 拓展他们的视野, 激发他们的创新性和创造性, 为一批有个性、有创造性学生的脱颖而出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机制。

总而言之, 提升高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高职教学的必然改革方向, 尽管在改革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 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顶住一切磨难, 勇往直前。为了学生的未来, 要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不断改革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 使他们更加符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赵明安, 刘民刚.素质教育视野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J].高职教育, 2000, (3) .

[3]王荣海.职校技能与实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4]余陈乙.论合作型学习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江苏高教, 2010.5.

可贵的劳动观念和动手能力 篇13

徐向前也是一位爱劳动、爱动手的人,他身为共和国元帅,却有自己的工具箱,里面放有各式各样的工具,应有尽有,在紧张的工作时,徐向前常常操起工具帮助别人修理损坏的用具。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是一位动手能力很强的人。他年青时,到法国勤工俭学,在雷诺汽车厂当学徒,学会了钳工手艺。40多年后,邓小平到工厂劳动,再次拿起锉刀,站在工作台前锉零件,锉得又快又好,跟他在工厂劳动的工人们见邓小平不但是一位叱咤风云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技术熟练的钳工,很快就和他熟悉、亲近起来,都称他为“老邓”。

如何提高沟通能力 篇14

一般来说,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应从两个方面努力:

一是提高理解别人的能力;

二是提高表达能力。

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仔细想想自己最有可能会在什么场合,与哪些人沟通

不同的场合对于沟通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公司、聚会、会议室等,应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另一方面,沟通的对象也决定了沟通的语言和形式。比如与同事、朋友、亲戚、领导、客户、邻居、陌生人等沟通时,就应根据对象的不同改变沟通方式。通过这个步骤可以使自己清晰地明了需要沟通的对象和场合,以便全面地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第二,需要客观地评价自己是否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请你就以下问题认真地问问自己:

1.你真心相信沟通在组织中的重要性吗?

2.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寻求沟通的机会吗?

3.当你站在演讲台时,能很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吗?

4.在会议中,你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吗?

5.你是否经常与朋友保持联系?

6.在休闲时间,你经常阅读书籍和报纸吗?

7.你能自行构思,写出一份报告吗?

8.对于一篇文章,你能很快区分其优劣吗?

9.在与别人沟通的过程中,你都能清楚地传达想要表达的意思吗?

10.你觉得你的每一次沟通都是成功的吗?

11.你觉得自己的沟通能力对工作有很大帮助吗?

12.喜欢与你的上司一起进餐吗?

以上回答,回答“是”得1分,回答“否”不得分,得分在8~12分,说明协调沟通能力比较好,得分在1~4分时,说明协调沟通能力不太好,需要好好培养。

第三,你要问问自己,我的沟通方式是否合适

你要认真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在一般情况下,经常是你主动与别人沟通还是别人主动与你沟通?

2.在与别人沟通的过程中,你会处于主导地位吗?

3.你觉得别人适应你的沟通方式吗?

要知道,主动沟通与被动沟通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你迈出主动沟通的第一步,就非常容易与别人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在与他人的交流沟通中更能够处于主导地位。当你处于主导地位时,就会集中注意力,主动去了解对方的心理状态,并调节自己的沟通方式,以便更好地完成沟通过程。这时候的沟通方式就是最合适的。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沟通原则:

1.讲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哪怕是痛苦和无奈。

2.不批评、不抱怨,批评和抱怨是沟通的刽子手,只会使事情恶化。

3.尊重他人,即使对方不尊重你的时候,也要适当地请求对方尊重。

4.有情绪的时候不要沟通,尤其是不能够做决定。

5.适时说声“对不起”,这是沟通的软化剂。

6.当事情陷入僵局时,要耐心等待转机。

第四,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

很多人都知道身体语言在沟通中的作用。但是,要恰如其分地运用身体语言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要明确的是,同样的身体语言,如果是不同性格的人做出的,它的意义很有可能是不一样的。另外,同样的身体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不但要了解身体语言的意义,而且要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善于从对方不自觉的姿势表情或神态中发现对方的真实想法,千万不要武断地下结论。

在使用身体语言的时候,要注意身体语言使用的情境是否合适,是否与自己的角色相一致。少做无意义的动作,以免分散对方的注意力,影响沟通效果。

样才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呢?一些做法可供大学生们参考。

一是努力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仅口才论口才是远远不够的。君不见那些伶牙利齿的“巧舌媳妇”,尽管能说会道,但却登不了“大雅之堂”。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其实是由多种内在素质综合决定的,它需要冷静的头脑、敏捷的思维、超人的智慧、渊博的知识及一定的文化修养。为此,可努力学习有关理论及知识、经验。如学好演讲学、逻辑学、论辩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二是努力学习和掌握相应的技能、技巧。如在讲课、讲演时,就要做到:

(一)准备充分,写出讲稿,又不照本宣科;

(二)以情感人,充满信心和激情;

(三)以理服人,条理清楚,观点鲜明,内容充实,论据充分;

(四)注意概括,力求用言简意赅的语言传达最大的信息量;

(五)协调自然,恰到好处地以手势、动作,目光、表情帮助说话;

(六)表达准确,吐字清楚,音量适中,声调有高有低,节奏分明,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七)幽默生动。恰当地运用设问、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及谚语、歇后语、典故等,使语言幽默、生动、有趣;

(八)尊重他人,了解听者的需要,尊重听者的人格,设身处地为听者着想,以礼待人,不带教训人的口吻,注意听众反应,及时调整讲话。

三是积极参加各种能增强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如演讲会、辩论会、班会、讨论会、文艺晚会、街头宣传、信息咨询等活动。要多讲多练。凡课堂上老师讲的或自己在书本学到的知识都尽可能地用自己的话就出来,也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要有刻苦精神,要持之以恒。只要我们勤于学习,大胆实践,善于总结及时改进,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一定能不断提高。

应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

文字表达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一样,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思想的工具,是学好专业、成就事业的利器。对大学生来说,如果缺乏文字表达能力,不会写或写不好读书笔记、工作总结、实验报告,特别是毕业论文等,还不能说学好了专业,甚至会影响自己的事业和今后的前途。

如何与人沟通

人际关系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资源,从不同的人那里,你能得到各种不同的东西。财富、知识、经验、快乐、悲伤等等。

而在商场上人际关系更是非常重要。一个生意人怎样获得工作上必需的情报呢?我们所知的最有效的方法是:

1、经常看报;

2、与人建立良好关系;

3、养成读书的习惯。

换句话说,生意人最重要的情报来源是“人”,对他们来说,“人的情报”无疑比“铅字情报”重要得多。一流的经营人才都很重视这种“人的情报”。日本三洋电机的总裁龟山太一郎即是一例。他被同行誉为“情报人”,对于情报的汇集别有心得。他说:“我主张从人身上加以汇集。如此一来,资料建档之后随时可以活用,对方也随时会有反映,就好像把活鱼放回鱼槽中一样。把情报放在人上才能随时更新。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而在直销业中的人际关系则显得更为重要,你的营销网络由你的人际网决定。而在与交际的过程中,能否与人沟通?如何与人沟通则是关键所在。

人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地位与价值,才能在交际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对别人说教前,应该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什么。把握到自己的生活目标,对自己应该有一个自我认识。而人往往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我们很难掌握自己,只有拿自己与周围的人比较,或者从人的交往中逐渐看清楚别人眼中的自己。

自我发现,认清自己,还有一个方法就是除掉自己的身份。“如果公司突然倒闭”“如果去掉丈夫或者妻子的身份”“如果突然降职”等等多种情况,你能怎么样?你不妨试着回答这种可能造成的“失去状况”,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是什么”和“自己能做什么”,因为失去正式考验自己生存能力的开始。这样也能更本质的看到真正的自己。

而这种认识自我最后的目的是要最终明白自己在直销中与人沟通时,将自己置于何地。即是说在人际交往中,你应懂得两个方面的角色运用:一是角色互换,一是角色创造。角色互换:有些人不懂得把握角色互换的原理,因此常常习惯于从自己的角色出发来看待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一次打猎时,惊走了一只梅花鹿,被一位老猎人狠狠的骂了一顿,而那个老猎人只是一个伐木工。罗斯福老老实实的低着头,因为他知道,他现在的身份只是一个新猎手,只是一个新人,并不是总统。而我们在与人沟通时也应该明白自己的角色——我们只是推销员,而并不是其他什么很重要的大人物。所以,在与人沟通,特别是在推销时,我们必须放下架子和没用的自尊。

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身为推销员,本来就是为客户服务的,和客户沟通时应该时刻记住这一点,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服务意识。我们是从客户的需求中获得回报,只要能让我们的客户满意,那就是尽了自己的职责。放下自尊,就是一种对自己职业道德的遵守,反而是令人尊敬的。

对于很多怕被拒绝的人我建议他仔细读下面的故事:

新诺罗亚原理,即安全数量及平均原理。一个小孩子想开创自己的事业。他便问他父亲是否他也可以开创自己的事业。他的父亲便告诉小孩子可以。于是,小孩子决定为邻居提供油漆服务,但是开始的的三

家都拒绝了小孩子的服务。小孩子很沮丧的回家告诉了父亲。但是他父亲很高兴的告诉小孩子“你已经开始赚钱了!”

父亲说“当有9个人对你说不时,总会有一个人对你说可以。如果你的服务费是10美圆,那么当第一个人对你说不后,你便赚到了一美圆。”也许有时,要等到15或者16时才有3个人说可以。关键在于你对多少人说出了你的服务,而不在于你刷了多少油漆。不要怕被人拒绝,不管别人说什么,只要你对别人说出了你的服务,你便已经赚到了钱。

已故的哈佛大学心理学权威威廉·詹姆斯是一位名教授,他曾说过下面的一段话:“一个人的心情,固然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但是,行为也可以用来调整一个人的心情。所以,一个心中烦恼的人,如果要变得愉快,最好的办法,就是努力在谈话和动作之中,表现出一种愉快的态度来。那么,这种态度自然会影响你的心境,使你变得真正的快乐。”心情的好坏很多时候是受行动影响的。可以想像得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与人沟通是一件多么糟糕的事情,我们会心浮气躁,思维紊乱。记住一句话“不是由于悲哀而哭泣,而是由于哭泣而悲哀。”当心情不好时,不妨在进入会客室或者和客户见面前做一下深呼吸,或者自己轻轻的哼几句歌,这样心情会好得多。

与人交流沟通有这么几点应该注意:

第一,在你邀请别人之前你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回答对放提出的问题,让别人能相信你。并对你要发展的对象有一定的了解,弄清对方需要什么,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针对具体对象制定发展计划。

第二,与人交流沟通时,整洁的服装是一个人无言的介绍书。俗话说“人靠衣妆,佛靠金装。”一个人的喜好,习惯心境都清楚的写在衣服上了。微笑也很重要。人们通常在第一次见面时,都会有一种不安的感觉。即使动物界里的猫、狗也是如此。两只猫如果相互不熟悉,初次见面也会存在着警戒心。人们能够用来消除这种初次见面时的不安感的,就只有真挚友谊微笑了。微笑是好感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他的意思包括“与你见面,我觉得非常荣幸。”或是“与你谈话是快乐的”,因此微笑是受人欢迎的。

第三,沟通说服时应选择好场所。舒适宁静的场所,才适合两个人一对一的交谈;假如选在一个阴冷而气氛严肃的地方,只会使两个人更加别扭,紧张。沟通时,特别是在说服别人时的场所,若选择宽敞舒适的地方,就会使对方感觉很舒畅,也因此而容易接受我们的要求。尤其是说服者的地位、年龄与实力都居上位时,更必须选择舒适的场所来进行说服。若能亲自到对方的“地盘”去交谈则效果更佳,如对方的办公室或家里等。任何人在自己的家里或办公室时,心情总比较愉快自在,同时也较容易松懈不想被人说服的防御戒备。有些人

对空旷的场所会产生“空旷恐惧症”,例如饭店的大厅里,所以在这些地方最好是能在角落里,否则就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使说服的难度增加。

第四,谈话时的内容应该90%为闲谈,拉拉家常,这样能让人感觉到你是关心他们的,也比较容易拉近距离。我所熟悉的一位总经理,经常和职员闲谈一下,问问家中人的情况,打听打听他们家中的近事。再提供他们一两句关于私事或公事的劝箴。这样总是比较容易让人接受。

如果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开口,可以记住下面的话:

“我有一个好消息告诉你!”

“你想做一份轻松、能赚钱而且又很体面的兼职吗?”

“我用了几样产品感觉不错,推荐给你试试。”

“给你一个保持健康的建议。”

“你想多认识几个朋友吗?”

“给你介绍几位成功人士!”

谈话时尽可能保持精神的兴奋,以此来感染对方。

向别人推销时,应该非常耐心。要知道,说服别人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特别是那些能力与水平与你不相上下的人,要他接受你就显得非常难。有些急性子的人一开始就认定:“非说服对方不可!”越是这么想,往往会使得心情更为焦躁,一旦心浮气躁或操之过急。言辞也缺乏艺术,反使说服失败。说服他人的时候,产生焦躁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学习观察把握时机,培养一点“耐性”。

日本北海道的雾是相当著名的。人们身在其中,最初并没有什么感觉,等到感觉有雾气时,身上的衣服早就完全湿了。这种雾气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浸湿了衣服。假若有人提整桶水泼人,被泼者一定先有知觉,并产生强烈的抵抗。而薄雾最初令人一点感觉也没有,但却实实在在的浸湿了衣服。

一位优秀的营业员曾说道:“每次去拜托客户的时间应尽量减短,但要增加拜访的次数,每次都反复同样的话题也就是说常去拜访客户,但尽量缩短说服的时间。这种说服技巧适用于公司的内外。”

上一篇:国庆活动促销总结下一篇:学生会生活部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