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如何提高就业能力

2024-08-13

大学毕业生如何提高就业能力(共8篇)

大学毕业生如何提高就业能力 篇1

浅谈大学毕业生如何提高就业能力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社会各方面也都在为破解这一难题而出谋划策,根据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指导经验,我认为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提高就业率要从提高就业能力入手,能力是大学生就业、从业的支点。当今社会已经开始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职业再生能力将会一直伴随大学生就业、从业的职业生涯始终。调查发现,就业率高的专业毕业生和易于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都很强。

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转变就业观念,二是学会收集就业信息,三是做好求职前的各项准备,四是掌握求职技巧,注意求职细节。

一、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作为一个享受高等教育经历的群体,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所拥有的学识、能力以及回报要求,决定了他们具有较高的人生期待和完整的职业规划,使得大学生就业择业时有较高的职业期待,而且,从人力资源角度来看,大学生也不能等同于普通劳动者。但是从目前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现状来看,大学生在就业理念方面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也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喜高攀厌低就,盲目从众,不会量体裁衣,期望值过高,生存尚未解决,一心关注发展,凭兴趣找工作,视跳槽为时髦,视自主为自由,想自由有余思自立不足等。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是毕业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到哪里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辩证的、发展的、全面地看待。大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应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就业观,处理好就业、择业、创业、事业之间的关系。科学的就业观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一是实事求是,二是系统思考,三是辩证分析,四是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就是要认清客观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大量涌入就业市场,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如果不能降格以求,结果就会让人失望。“系统思考”就是对自己的知识能力、自身素质、职业取向、职业适应性等,进行全面思考和定位,找准个人和工作岗位之间的锲入点。“辩证分析”就是面对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不要悲观失望,就业形势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与动力并存。我国经济发展的态势为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提供了潜在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政府实行的持续稳定的改革措施,使人们逐步接受并开始适应改革带来的变化,劳动合同制,社会养老,医疗及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使社会成员的自主意识和风险意识较过去都有了较大转变。暂时未签约的人未必素质就差。“与时俱进”就是就业观念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而变化,高等教育到今天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我们的观念不能再停留在大学生仍是天之骄子的阶段。在社会转型时期,今后的工作已经没有了铁饭碗,终身学习、终身就业应是我们接受的新观念。

二、注意收集就业信息

毕业生收集就业信息要做到“早、快、实、准”。“早”就是收集信息要及时,要早做好准备,不能事到临头抱佛脚。“广”就是要广泛收集各方面、不同层次的就业信息。“实”是收集信息要具体,用人单位的地点、环境、人员构成、生活待遇、发展前途、对人员的基本要求、联系方式等各方面的信息掌握越具体越好。“准”就是准确无误。一方面用人单位需要的是什么层次,什么专业的人才?在生源、性别、相貌、外语水平等方面有什么特殊要求,都要搞准。另一方面,用人信息和商品信息一样,有很强的时效性。你所了解的信息是不是过时了的信息,单位是否已经物色到了合适的人选?这些情况都要搞准确,不能似是而非。

三、做好求职前的各种准备

毕业生在就业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这是决定大学生选择职业类型的决定性因素,求职择业的一切都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树立市场观念,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要懂得市场规律,懂得经济规律,具备市场竞争意识,做好参与竞争的思想准备。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要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对社会负责。能团结协作,能公平竞争。对于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树立敬业精神是准备进入社会的思想成熟的标志之一。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经发生重大变革的形势下,具有敬业精神已成为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素质的新要求。大学生要把良好的敬业精神作为准备就业的必要条件。要树立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求职择业,还必须面向基层,做好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冷静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与趋势,我们会发现,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培养和补充,现在大城市和各大型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才已相对饱和,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人才系统。而另一方面,广大的乡镇企业、很多非国有企业还缺乏大量的高层次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去开拓,去创业。可以说大学生建功立业的机会在基层,在第一线。

在就业求职前毕业生还要做好心理准备,面对择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一方面为自己即将走向社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奉献给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另一方面也常常表现出矛盾的心理。所以在求职前要避免理想主义,从众心理,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不怕挫折,积极参与竞争,勇敢地迎接挑战。

四、掌握求职面试技巧,注意求职细节

做一份个性化、有特色的求职简历,个性化简历需要量体裁衣,针对不同单位、职位撰写简历,对症下药,投其所好。每一份简历只适用于一个单位或者一个职位,根据职位的要求取舍素材,确定重点。针对职位突出自己的优势,淡化不足,突出你与别的竞争者的不同。

求职时要按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思考。不结伴求职、不和情侣一同求职、不要父母陪同求职。以免让用人单位产生此人“性格不独立,依赖性强”的印象,从而导致其对你能力的怀疑。求职是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应该独立勇敢地迈出去。用个性化态度和用人单位交流,用落落大方的举止、衣着、谈吐,实实在在地体现自己的内在“个性”。着装吻合自身气质,举止切忌紧张与慌张,自我介绍重点突出,肢体语言表现自身风貌等。

大学毕业生如何提高就业能力 篇2

大学生就业问题正成为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十余年的高等教育扩招已经使我国的大学生入学率达到70%以上, 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众化教育。【1-3】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之一便是每年几百万的毕业生都需要就业, 而社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往往不能完全满足毕业大学生们的需求。同时当前各大学的高等教育同质化严重, 大学生们的就业意识与就业能力与社会的需求不匹配, 这就导致了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不能满意地就业。“一毕业即失业”的现象甚至一度使“大学无用论”甚嚣尘上。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造成了大学生及家长的恐慌与不满, 另外不能满意地就业也会导致新就业的大学生在随后的几年里频繁跳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综合的, 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社会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有限, 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当前的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因此很有必要对当前的高等教育进行有效的改革, 为社会培养符合实际要求的大学生, 同时通过合理有效的教育提高大学生们自身的就业能力与就业素质, 使他们明确自己的就业需求与方向, 尽早发挥自己的才智为社会做贡献。1999年实行大学扩招后, 就业创业教育作为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内容, 自然而然地成了高等教育研究的新领域。截至目前, 针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研究成果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仅从中国学术期刊网上几十万篇关于大学生就业的学术论文的数量就证明了这一点。然而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模式、方法、师资、效果、作用等方面, 而从更高的就业教育角度以及提高大学生的自身就业能力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本文在此为背景下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现有教育方式方法的理论, 希望通过这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的实施最终在高等教育阶段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能够在此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能力。【4】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工作实践能力及求职技能等能力。下面对当前大学生们的就业能力状况进行分析。

(一) 学习能力

大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 但其学习能力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提高, 相反很多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呈下降趋势。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分析、探讨、运用信息的能力;与同事或朋友分享及合作的能力。

学习能力可以分为独立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深入全面学习的能力、创新学习的能力几个方面。大学生脱离了高中及之前保姆式的教育, 学生有了很强的自主性, 自由安排的时间非常多, 这样直接造成一些学生忽然离开教师及家长的看管后找不到学习的动机与方法。这导致了他们在大学四年中得过且过, 学不到多少真正有用的知识, 这就使其在毕业后的就业竞争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大学生们的合作学习能力与全面深入学习能力是建立在能够认识自己, 把握自己的基础之上。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已经由通常的专才向通才转变, 很多高校的领导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开始在教育中推行跨学科学习, 为培养全面型人才而做了很多工作。然而大学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是非但通才很少, 连专才也少得可怜。很多高校专注于培养大学生为研究型人才, 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非但学生成为研究型人才的机会较少, 而且连技术型人才也非常少。大学生毕业后在研究能力方面与研究生相比差距很大, 而在技术能力方面则与很多技校学生相比差距也很大。这就导致其工作岗位更难定位。在基本学习方面大学生很难达到社会的要求, 而在创新能力方面就更不提了, 很多大学生在培养自己成为通才方面甚至没有任何规划与实际行动。由此可见大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亟待提高。

(二) 工作实践能力

大学生们的工作实践能力从当前的实际看也并不理想, 尽管很多高校在近些年的教育中大力提倡实践教育, 但一些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由于缺乏相应的设施及相应的资金, 同时在组织上管理上也较为落后, 因此其实践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或者说仅仅是表面上的一些工作。这就导致很多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非常低下, 其就业能力也相应的非常低。传统上认为大学是一个并不封闭的小社会, 这个小社会对学生们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大学生们的就业面试就是他们迈向真正社会的开始。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大学生在这个重要关卡上摔了跟头。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在高校小社会中的历练不够, 又比如学生们的面试技巧缺乏等等。因此, 加强就业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高校应该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注重培养自己的就业能力。同时大学生的求职能力对于其就业能力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使自己的水平较高, 若不能在有限的几分钟时间内将自己的能力表现出来, 不能在有限的几张求职简历中将自己的水平表达出来, 那么即使有合适的岗位机会可能也无法抓住。尽管当前很多高校都非常注重大学生们的求职技巧的培养, 但在教学形式与教学时间上并不完全符合学生的需求, 这些培训起到的作用并未被大多数毕业大学生所认可。

(三) 求职技能

当前高校高等教育普遍存在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学校采用统一管理的方式进行学生的批量化管理与人才的批量化生产。这种方式适合教育资源不足而学生较多的高校教育, 但此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化, 进而使其在自身特长方面无显著特点。而社会则需要各类具备不同特长与能力的工作者, 这就直接导致了当前大学毕业生能力水平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造成大学生就业能力水平不高、无法准确定位自己的就业需求, 进而无法找到心仪的工作岗位等问题。高校教育在观念上、课程设置上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则令当前的大学毕业生在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及就业能力等方面均存在较大欠缺。在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 很多高校存在重专业课学习而轻基础课学习、重理论教授而轻实践学习的问题。这往往导致毕业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有欠缺。同时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诸多争议, 如很多高校往往在学生的毕业年份为其开设就业指导教育, 这种临时抱佛脚式的就业技能培训是否合适、是否有效值得探讨。在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 当前在部分学生与家长身上依然存在“学习无用论”的观点, 认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是与社会脱节的、过时的, 工作后是无法用上的。这就产生了学生专业技能不高, 甚至不能基本满足其所应聘岗位的要求的现象。这些状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学生们的认识不够, 不好好学习,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校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的确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教育观念上学校方面没有完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普遍为事业单位, 也普遍存在着“吃大锅饭”、创新能力不足、行政化严重等诸多事业单位存在的影响自身发展的各种问题。在办学观念方面由于缺少创新的动力往往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们的就业能力重视不够。还有很多高校存在教育学生即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错误观念, 极大地忽视了对学生们的就业能力进行培养。这种培养目标与社会的需求脱节, 不重视学生们的就业能力的办学观念是极其盲目的。而学校的行政化管理往往无法有效调动老师们的自觉创新, 而唯上级领导的马首是瞻, 这就直接导致在日常的教书育人过程中并不完全以学生为中心。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从当前的就业难现状看大学生们的就业能力非常有必要提高, 从而使当前的大学毕业生能够适应目前的社会就业形势, 合理的择业与就业。本文从学校管理与教学指导的角度对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了理论分析。下述将分别从改变办学观念、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详细探讨如何提高大学毕业生们的就业能力问题。

(一) 顺应潮流改变办学观念

当前高等教育环境下的办学观念需要进一步改革, 需要树立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目标的办学理念, 这样才能真正适应当前的社会要求, 培养出具有较高就业技能和能力的毕业生。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的教育精髓, 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都是以此为指导的。因此必须首先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才有培养出合格毕业生的可能。在观念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当前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以培养专业化、复合型、个性化、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来逐步确立学校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制度, 如实行专业互选、师生互选, 允许学生跨专业、实行弹性学年灵活学分制、允许学生们的双学位多学位培养与申请等等手段。作者所提出的这一思路与我国现阶段整体的教育理念是完全吻合的。在国家《2010-2020中长期教育改革计划纲要》中对高等学校办学观念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是这样描述的: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内容, 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们的执着信念、丰富知识以及优良的品德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增强诚信意识, 养成良好学风。【5】可以看出通过改变办学观念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是该纲要中的重要内容之一。2009年4月16日, 《光明日报》以“就业至上”成就连年高就业为题, 报道了黄冈师范学院坚持“就业至上”办学理念。【6】该报道充分阐述了就业在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重要作用。其中提到没有毕业生的自由、全面、充分的就业就谈不上教育的成功。当前社会的重要共识之一便是“就业优先, 民生至上”。在这一口号下进行教学实践已经成为各方的一致要求。在就业教育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动性, 培养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毕业生。“就业”、“创业”、“乐业”、“安业”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高校要适应这一新要求, 成为真正的“社会人才孵化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就业至上”是可取的, 也是可以理解的。在这里我们不探讨上述就业至上的办学理念是否过于极端, 但当前的就业形式反映出的大学生就业困境使各高校必须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 如果一个大学生毕业后连工作都找不到, 很难说这所高校的教育是成功, 办学理念是先进的。

(二) 适应需求改革课程设置

计划经济时代学生就业是由国家统一分配的, 在学校里学生只需学习理论知识, 进入工作单位后用人单位采用传、帮、带模式, 进一步培养新进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工厂里通常称为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市场经济时代学生就业依靠双向选择, 进入工作单位后容易跳槽, 许多企业不愿为培训员工支付任何费用, 员工之间也逐渐形成竞争和淘汰机制, 在工厂里几乎找不到愿意教徒弟的师傅。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对毕业生就业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就要求高校彻底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 即要教学生理论知识, 又要教学生实践技能, 切实改变现有的专业设置。目前的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仍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课程设置, 以理论教育为主。有些高校甚至盲目效仿清华北大等知名学校的课程设置, 不能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去向有创新。既然众多高校培养的学生缺乏特色, 部分毕业生无法就业也是顺理成章的。当前高校教育应当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逐步由学术型 (科研理论) 向工程型 (设计、规划、决策) 、技术型 (工艺、执行、控制) 、技能型 (技艺、操作) 转变, 不断调整教学计划, 改变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7】当前的课程设计, 尤其是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就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往往出于学校领导的观念, 而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因此在课程设置的内容与时间等方面往往并不完全适合当前的大学生。在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上需要确立综合化设置各专业课程, 充分调动学生们自由选择各专业课程的积极性, 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针对当前的需要去掉一些不适应当前形势的专业课门类, 增加适当的选修课程, 让学生们灵活选择。同时在一些理论课上增加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具体的做法上可以通过允许理工科学生和社会科学学生打破学院教学壁垒, 使其相互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降低必修专业课的比例, 减少课堂时间, 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兴趣小组、实践小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付诸实现并在这个过程中增加自己的学习兴趣, 提高自己的学习实践能力。在学生的假期中通过组织一定的下乡实践等活动将教学活动寓于学生的实践中, 培养学生与教师间的相互尊重与情感沟通, 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技能。而在极为重要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与讲授方面, 需要培养专业的授课教师, 对授课教师进行各类培训使其全面充分地了解当前的社会需求与就业现状, 同时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当前大学生们的思想状况, 结合两方面的情况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除了内容方面需要极大丰富以外, 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也不能仅仅在学生毕业当年进行课程教授, 而是在入学之初或学生充分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后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让学生提前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专业化的辅导必不可少, 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与就业观念, 同时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就业创业能力, 从而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三) 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改革教学方法

当前的高校队伍参差不齐, 很多优秀的教师天天忙于应付学校考核所需的项目申请与项目研究而无法在学生们的课堂中进行本职的“传道、授业、解惑”。而一些水平不高的教师则由于无法申请到项目只能通过完成一定的教学课时达到学校的考核要求, 这就会导致优质资源无法合理有效地进行分配, 在学校至为重要的教学环节投入的师资力量不够, 无法培养出较高水平的大学毕业生。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的配置教师资源达到资源的优化组合, 当前某些高校提倡的教授进本科课堂的做法就非常值得各高校一试。另外在教学方法上也需要通过对教师进行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授课素质, 而不是以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同时应该摒弃当前的传统被动式教学, 改成互动教学的方式进行多样化授课, 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在具体的做法上可以通过组织本校教师到具有特色教学院校中进行观摩、参观、学习等方式提高本校教师的教学素质, 同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以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为考评依据, 奖励提出并实践新的教学方法的教师等方式。除这些一般性的方法外在教学方法与内容上需要贯穿以下原则: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贯彻“以培养学生各类能力为主线”, 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彻底的教育改革, 根据当前学生们的特点因地制宜地改革当前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方法, 培养学生们的就业创业能力;在专业教学过程中, 贯彻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上, 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训练法、专业实习法、表达能力训练法等多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同时需要注意师生间的有效交流, 使学生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实践上注重培养学生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培养自我发展的能力、自我教育能力。通过改变先前的教学方法, 将师资力量运用到最需要的这些方面, 同时依据上述原则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能力培养, 进而提高其就业意识与就业能力。

这种教育观念与方法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 同时由于高校传统教学活动的惯性, 在高校中推行这些改革可能给当前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一些不便与冲击, 但形势已经不允许我们继续按以前的思路进行教育工作, 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进行改革。笔者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对大学们的就业教育进行了创新, 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四、总结

本文从高校管理者与教师的角度对大学生当前的就业现状进行了分析, 同时针对当前存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力毕业生的措施。通过笔者所在的院校对这些措施的部分实施, 有效提高了大学毕业生们的就业能力。

摘要:在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深入探讨, 提出从办学观念、课程设置及教师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的理论, 通过一定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就业教育,就业指导,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田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8 (2) :12-16.

[2]罗建河, 叶忠.论我国大学生就业责任的分担[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7) :22-25.

[3]崔立超, 李鑫.对提高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几点建议[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1) :36-39.

[4]王友航.从促就业的政策到保就业率的对策[J].高校教育管理, 2011 (5) :25-28.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N].新华社, 2010-7-29 (4) .

[6]“就业至上”:该不该成为高校办学理念[N].光明日报, 2009-06-28 (7) .

浅析如何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能力 篇3

随着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发展为一个新的科目重点和难点。面临新形势和新问题,我们不能一味地循规蹈矩、刻板操作,而是需要就业指导工作者细心分析遇到的问题,提出恰当合理的解决办法,探索创新发展的新途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引导毕业生顺利就业,就成为职业指导从业者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就业形势分析——认清形势、转变观念

1.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加大

近年来,我国受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出口贸易压力倍增,并出现大量的企业减员或转型情况。据有关统计,我国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就会减少100万~200万个就业岗位;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就会导致30万~50万人失业。今年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在多重复杂条件阻碍下,这个夏天被称为“最难就业季”也毫不夸张。

2.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

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创新高,达756万人,再加上约30万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预计2016年将有1000万的毕业生同时应聘,就业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3.传统就业观念影响较深

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部分毕业生择业观与现实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突出反映在就业的期望值和阶段性社会需求的差距上。多数高校毕业生更愿意选择在国有企事业单位中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就业,甚至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或是基层单位就业,造成一些岗位竞争过大,而有些岗位无人问津的错位现象。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如此激烈的竞争氛围,毕业生们首先应转变就业观念, 调整心态、合理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再发展”的就业观念。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问题、化解矛盾

目前,很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都存在目标模糊、选择盲目、期望值较高等问题。如何有针对性地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

1.思想认识问题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压力,许多毕业生对于就业市场产生几种错误的认识:一是就业目标模糊,表现为匆忙择业又频繁更换;二是好大喜功、盲目攀比,表现为工作中没有正确的个人能力定位,急于抓住各种机会展示自己;三是就业起点期望值过高,表现为总是期望一份各方面都完美的工作而忽略了脚踏实地一步步积累。

2.心理素质问题

主要是对于社会压力的承受能力和化解能力。刚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经常表现出明显的焦虑、紧张、缺乏自信,面对困难无所适从以致怨天尤人,影响自身能力的发挥和职业道路的发展。

3.就业技巧问题

一些学生在毕业前盲目参加各种形式的招聘会和面试,却不准备相关的就业常识和面试技巧,准备工作不到位,以至于在应聘过程中很容易暴露出自己的弱项和不足,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和自信,导致给用人单位的第一印象不佳,应聘效果不如预期。

三、应对“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全面分析、精准指导

由于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以及用人单位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的矛盾不断加大,使得相关的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尤为必要,也对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就业观念

加大就业政策的宣传和就业方法的指导力度,让更多的学生在毕业前就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通过搭建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平台的方式,使三者间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传递、沟通和协调,同时扩展宣传方式,通过就业网、学生社团、招聘会、培训、就业指导课等方式达到预期宣传效果。

另外,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然停留在较为传统的理念中,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过来,十分看重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发展、看重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这种观念给毕业生的顺利就业造成了很大的阻碍。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是人才汇集地,人才持有量大、竞争激烈,留给个人发展的空间相对也就更小,不利于个人才华的施展;而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人才缺口大,竞争压力较小,甚至还有国家政策的积极扶持和鼓励,相比而言更能发挥个人能力,展示个人才华。在职业指导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努力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摒除传统思维,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些欠发达地区或是一线基层工作,往往能更好地应对眼前的就业危机,也是个人历练成才的好契机。另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学生心中的创业梦变得更加切实可行了,自主创业不仅能将专业技能与个人兴趣相结合,创造出自己的价值,而且创业的同时还能带动一批志趣相投者同时就业。积极鼓励更多的毕业生转变方式、着眼创业,使自己的择业方向与当前社会发展趋势趋于吻合。

2.做好心理辅导,克服就业障碍

许多学生在毕业前后都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对于步入社会、求职就业和个人发展充满顾虑,因此,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对于在求职过程中准备不充分或存在思想负担的学生,要增加交流和引导,帮助其调整心态,使他们能以平和、正确、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面对未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提升转变角色过程中的适应能力和求职择业过程中的抗压能力;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分析自身条件、了解社会需求,让学生养成培养职业素质和提高工作能力的自觉性。

3.加强信息收集,丰富职业指导形式

日常工作中应保持信息敏感度,收集来自用人单位、社会招聘、学生、学校等多方面的信息,将这些信息分类汇总,随时关注市场动态、及时发现重要信息点。这不仅能够提升就业指导工作水平,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市场变化、剖析就业形势,了解所学专业的职业发展趋势和社会环境变化,同时指导学生认真研究相关政策法规,了解政策变迁和预测就业市场走向。并通过拓展就业指导方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贯穿指导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增强就业指导的实效。

4.注重工作实效,开展全方位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需要的是工作的实效性,诸多的准备工作都是为提高就业成功率服务的。职业指导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简化工作程序和创新工作内容。就业指导只是途径而非目的,任何形式的就业指导都应以就业成效为最终参照依据,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全方位、高效率的指导。努力开拓指导形式,通过开设专业培训课程、开办就业实践基地、提供实习机会等办法,为毕业生高质量地完成就业任务、奠定职业发展基础做好扎实准备,形成全方位就业指导工作模式。要不断提升专业水准,提高就业指导满意度,为理清就业工作流程和发展社会服务做出贡献。

大学毕业生如何提高就业能力 篇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潜伏着一定的危机。如何应对挑战,适应形势发展,在充满竞争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是关键。

1.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清晰的成才目标

在进入大学校门的时候,就要有自己努力的方向,知道自己今后想从事哪一行业,到什么类型单位工作最理想。根据这样的定位,才可以作充分的准备,千万不能到了要离开学校的时候,才抱怨大学四年白白浪费了。

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四年中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大一,重点是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发现个人潜力。大二,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为自己制定一个明确的职业目标,特别是要考虑清楚是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大三,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比如模拟面试,制作 简历 等;了解社会需求情况,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大四,对于大部分选择就业的学生而言,就是要 总结 过去的学生生活,完善求职材料,了解就业政策、就业程序,参加毕业实习,报考国家公务员以及参加各种招聘会等等;对于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而言,就是要积极备考,如研究生入学 考试、出国留学考试等等。当然,也需要做好必要的就业准备,以应不测。

无论是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同样都还有一个职业生涯再规划的问题。比如就业,到单位后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要有很清晰的规划,对未来充满理想。结合社会实际,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从而可以激发我们自身内部的动力,促使我们有针对性地不断地完善自己。

2.掌握法学的专业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

学习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法学思维和法律实务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运用法律管理事务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法学各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2.掌握法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技术; 3.了解法学的理论前沿和法制建设的趋势;4.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

5.具有运用法学知识去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3.通过辅修第二专业来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

利用双休日上课,公共课免修,如果顺利通过相关考试,毕业时可以拿双证。在本校可以建议选修会计专业,会计专业和法律的专业的结合,以后可以选择会计师和审计师方向,不但扩大了知识面也扩大了就业范围,何乐而不为呢?

4.参加相关职业资格培训并通过认证

作为完善就业市场机制的重要手段,职业资格证书已开始在劳动力市场中发挥“就业通行证”的作用,职业资格证书已经被视为大学毕业证书之后的第二块“敲门砖”。法学专业的同志们,建议参加这些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1四六级英语2计算机二级3驾照4会计从业资格证5证券从业资格证等 当然最重要的是毕业后的司法考试。

5.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更早了解社会

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由于用人单位普遍看重实践经历工作经验,所以缺乏工作经验是高校毕业生相对于社会求职者最大的劣势。因此,我们从进入学校起就要有意识的进行就业规划,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实践机会,为将来的就业竞争增加砝码。要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重视校内和校外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特别是社会兼职、社会实习等可以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加强实践学习,熟悉工作流程,丰富社会经验,拓宽人际关系,是我们把知识从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途径。

6.进行正确的自我价值评估,端正求职心态

在求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或多或少的挫折和打击,但切忌悲观失望一蹶不振,人人都应该从失败中积累经验教训激励自我。颓废的因素会打击人的积极性,混淆人的判断,使人丧失斗志,阻碍其积极前进的道路。在任何情况下,求职者都应该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在求职过程中,我们要能正确地给自己定位,估计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将自身优势与职业信息、市场环境有效结合,从而对自己的职业取向作出正确的自我判断,最后做到既符合自己的特点或兴趣爱好,又满足社会的需要

大学毕业生如何提高就业能力 篇5

贵州省商业学校陶晓晨

我国自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逐渐的从一个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制造大国。现在改革开放三十几年了,我国迫切需要从工业制造大国要变成一个制造强国,由中国制造要发展成中国创造,产业转型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企业的转型使得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变成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国家已经在进行社会全方面的改革以应对这样的变化和需要,其中之一就是在职业教育上的大力投入和改革,加大劳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培养。国家对职业教育寄予厚望,使职业学校成为为企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的摇篮。

但是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离国家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很多学校仅仅充当了人力资源中介这么一个角色,无所谓技能培训,只是为企业组织和输送劳动力而已。当前中职毕业生就业行情非常的火爆,但是大量的毕业生最后都到技术要求很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里面去了。如酒店服务、电子流水线、机械加工等人员需求量大,流动性频繁,技术门槛很低的岗位。大部分技能型专业学生因为无法找到对口的专业技术岗位,纷纷改行,三年的专业学习白白浪费了。由于制度和中职学校工作不到位等原因,中职毕业生的热销只是劳动力市场紧张的结果而已。

就业质量低的问题导致学生以及是社会普遍对中等职业教育抱有严重的不信任感。中职学生无法真正掌握一技之长,就业不如意问题成为当前阻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所以现在中职学校的发展陷入了一个怪圈:就业火爆但招生困难。

一、造成中职学生就业有量没质的原因分析。

1、学校教育滞后于当前社会需求。按照国家的计划,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工作前学习技能的主要场所,但是普遍反映中职学校里学不到真正的技能,因为很多学校管理者及教师虽然身处巨变的时代但思维还是没能转变,还是不能或不敢把中职生和高中生完全分开来。还在追求综合素质,以给学生终身发展的牢固基础为宗旨,文化基础要扎实,专业知识要宽泛。结果毕业生出去找工作时需要的技能性的课程开设得不够,实训时间不够,“一技之长”没有练成,造成达不到企业的工作能力要求,无法就业。

2、只管进,不管出。招生放开的结果是很多中职学校在招生方面下的功夫很大,但在学生培养和毕业生就业方面做的工作不够。招生宣传的时候说包推荐工作,知道家长和学生很看重就业问题,但实际上学校与市场企业联系很少,信息闭塞,在毕业生就业时能推荐的企业和岗位很少,一些就业部门往往只是守株待兔,等待外面的企业来到学校找人,而没有走出去,宣传自己推介学生,没能为学生的就业扩大渠道和架设桥梁。

3、顶岗实习工作没有落到实处。一些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工作不够,与企业联系太少,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学校没能为学生找到专业对口的实习企业,为了完成顶岗实习的人物,不论什么专业的学生全部推往酒店,工厂流水线能接纳大量学生的企业,而大部分学生实习的工种和所学专业不符,学生到最后只好改行,两年的专业白学了。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虽然中职学生找一份工作很容易,但想学以致用,找一份有技能成长空间的很难。现在看似就业率很高的中职,严重的没有质量。

4、中职教育过度市场化,一味的追求招生效果。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盲目的跟风,什么专业热就开办什么专业,虽然就职业服务性来说是灵活办学,本是好事,但很多学校是在师资不具备,设备不具备,就业渠道没有铺设的条件下开设出新专业来,结果可想而知,培养的学生没有掌握到真正的技能,也没几个能进入到本行业当中。

5、忽视中职学生的就业目标和就业心理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很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但往往忽视了帮助学生进行就业定位以及心理建设的工作,学生正直青春年少,充满各种理想,虽然进入到中职学习,能力有限但并不甘心毕业后就当一个工人或服务员,而学校又没有给予适当的心理教育,所以在就业的时候,往往接受不了现实,很多毕业生在工作不到半年时间不是是辞职或者换工作,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以上几点是造成中职学生就业有量无质问题的主要因素。一些工业发达地区的学校比较好的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很多学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中职学校都无法解决好这个矛盾,甚至一些学校干脆避实就虚,挂羊头卖狗肉,不踏踏实实的技能培训教学,转而变成了一些要求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人力中介。

二、如何提升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就业是限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发展的瓶颈,只有解决好就业问题,把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铺设好了,招生难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中职学校的发展才有更广阔的空间。那怎么培养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提高就业质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以及为学生搭建好到企业岗位的桥梁这两个大方面来入手,具体做法如下:

1、术业有专攻,专注于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是直接从事生产的技术劳动者,能力是他们从业的手段,是他们得到社会承认的基本前提,是学生独立生存的基础,这是不容置辩的,这也是学生和家长选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初衷。但是,很多职业教育者还是死抱住培养学生全面素质舍不得放,虽然职业技术教育的口号喊得响,却在课程设置上语数外、历史、政治、地理、艺术体育等等什么都舍不下,两年的时间有限,学生大量时间浪费在这些科目之中,最后专业不专,技艺不精,学了很多但职业能力不足。

有句话叫“有舍才有得”,这是中等职业教育人该意识到理念。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做到两件事就行:一是能做事,二是会做人。紧紧抓住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核心,割舍掉其他众多的知识,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掌握一项技能、有一技之长的人。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经过选拔后淘汰下来的学生,学问上前途不大才转投技能方向的学习,这是学生来到学校学习的根本目的,也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本质工作,所以中职学校要敢于“有所为有所不为”,把自己建立成为一个职业技能学习的专业机构。

2、在新建专业的同时就把顶岗实习单位和就业企业联系妥当。

“订单式培养”在理论上本是非常好的设想,但由于市场变化快导致企业的用人需求也具有不可预见性,加上学校两三年的较长的培养周期,所以在操作上很难实现。不过根据“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理念:有人才需求,有就业机会,就有用工单位,才有学校招生培训的机会,才有学生主动的来就读的可能。以市场为导向不只是停留在口号阶段,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一些老牌的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的中专中职,要转变观念

转变思维,并体现在行动上,把学校放在一个为学生服务的角度,主动去研究市场人才需求,主动的进行人才培养规划,主动为企业进行人才培养服务,为学生的学习就业进行“一条龙”的服务。真正的做到学习与就业无缝连接。

3、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专业方向与教学内容

有的学校有一定历史,曾经在某些专业上办得很有特色,但现在社会瞬息万变,有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有些专业明显的中职层次就业困难,或者需求量急剧减少,比如前几年非常火的计算机专业,因为没有就业空间现在生源急剧减少。这时候就需要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能够勇于改变,主动调整,迎合社会需要。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资源配置有市场调节,中职毕业生就业也要遵循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规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紧盯市场.及时通过行业交流、企业走访、劳动市场调研等渠道.了解各行业的就业状况和人才需求变化.了解他们所需人才的技能、素质特点前瞻性地判断和预测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及时、动态地调整专业方向。对于人才市场不需要的、学生就业困难的专业应考虑逐步压缩招生量.对于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要增加招生量,就业为导向不能沦为一句空话,提高办学的效率,要为学生的未来就业负责任。

4、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为顶岗实习打好基础。

技能的学习离不开实训,这也是中职与高中的最大区别之一。通过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是训练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方式,而且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训练使学生更加了解专业特色,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学习兴趣。中职的教学应该紧紧围绕实训为中心展开,专业理论课也是为实训操作而准备,有条件的最好是边练边学。

在实训基地的硬件方面近年都得到了很好的建设,但在实训基地的管理使用也就是软件方面,实际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专业教师既理论教学又搞实训教学,还要管理实训室,工作精力分散,造成实训基地的管理和使用效率低下。要想充分发挥其实训效率,校内实训基地必须实行企业化管理、专人负责、搞好实训的后勤工作,按照工厂车间实际进行布局和设备选型营造企业化的职业氛围模拟操作过程和工艺流程.使学生在校期问就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实训基地的使用上在实训教师的配备上往往是短板,要敢于突破,聘请企业一线的熟练技工、工程师作为实训教师更为有效。

5、加大校企合作宽度和深度,解决顶岗实习专业不对口的问题。

纵观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三明治”形式和美国的DRE(校企结合式)为主,但不管哪一种模式,其核心就是工学结合。我们现在天天说的“工学交替”、“顶岗实训”、“订单式培养”等,都是很好的办法,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要解决与企业的合作问题,学校有多少个专业就需要与那么多相对应的企业合作,不仅要求企业数量很多而且合作的深度也要求很高,才有可能把不同专业的学生都送到相关专业的实习岗位上,这工作难度往往很大但非常重要。

通过校企深度的合作,建立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切实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使学生的学习环节与工作环节接轨.才能满足市场对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要求。校企合作中,学校要舍得投入,让企业得到应有的利益,同时让这些企业优先录用优秀学生,使学校和企业形成一种稳定的互惠互利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促成毕业生就业的便利。

6、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沟通,互换就业与人才信息,把学校构建成人力资源枢纽。

近几年我国出现过好几次用工荒,人力资源逐渐紧张,造成用工荒的现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信息不同通,企业需要的工人劳动市场上找不到,相反学校有大量的毕业生无处可去。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学校要走出去,宣传自己,收集用工资讯,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人力资源枢纽,掌握用人信息又有大量劳动力资源。与本地的企业联系,甚至到外地外省去把学生推荐给企业,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就业合作关系,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这样不仅能为学生安排就业也是为企业服务。

7、教师全面实现双师型,扩大企业技师任教比例。

师资团队水平的提升,是专业质量的根本。教师理论和实践能力强,学生职业能力才有可能强。由于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多来自本科院校,因此,他们的能力从实践上讲是比较弱的,这些教师没有或很少接触生产实际,也就很难在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和开发行动导向的课程,难以开展“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因此,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广泛聘请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承担教学工作,提高 “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当务之急。新加坡政府规定,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需有五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经历,这一点足以说明专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师资建设还要请进来,从企业选聘高技能兼职教师指导实践教学。并将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进行团队化管理.通过取长补短实现专业教学团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自然水到渠成,就业看好就解决了招生难的顽症,最终突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发展的瓶颈。把学生比作产品,如何把他们加工成市场上热销的产品,关键还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内部的各项工作之中。

1、龙伟 《试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专业建设》 [J].教育与职业。2006,(12)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大学毕业生如何提高就业能力 篇6

近日,第五届全国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巡回招聘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启动,全国14个省份的236家企事业单位前来招才纳贤,当天吸引了近3000名毕业生进场求职。

来自黑龙江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林克,目前手中已握有不下5份用人单位的录用通知,但他“最看重的还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还想看看有没有更合适的岗位”。记者了解到,林克这种“骑驴找马”的心态在毕业求职者中相当普遍。从数据看,市场上企业提供的岗位已经足够多,但是不少大学生依然面临择业烦恼。

从“就业难”到“择业难”,毕业生如何才能找到心仪的工作?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有关业内人士。

就业市场供需两旺

5月份,大学生求职高峰期即将结束。全国多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大学生就业形势普遍稳定。多地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岗位需求数和求职人员数之比)普遍大于1,呈现供需两旺形势。

在对就业需求变化感知敏锐的沿海一线省份,毕业生招聘情况通常是整体就业形势的风向标。“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初见成效,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多。据不完全统计,一季度江苏省人才系统对高校毕业生人才需求较去年同期增长30%左右。”江苏省人社厅就业促进处副处长薛勇介绍。

,江苏省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6.2万人,创历史新高。“从供应方看,高校毕业生总量继续增加,高学历毕业生增幅显著;从需求方看,岗位也增加不少。整体上看,虽然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但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对乐观。”薛勇判断。

作为高校毕业生生源大省,河南省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在50万左右。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卢宇介绍,截至203月底,从对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等23个信息采集点的.数据采集统计情况来看,全省人才服务机构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各类就业岗位20.42万个,进场求职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2.64万人次,求人倍率为1.61,达成意向率40.1%,同比增加2.78%。

而在校园招聘方面,不少高校招生工作人员表示,今年校招呈现出来的一个巨大变化就是,很多企业启动招聘更早,岗位数量更多,签约速度也比往年更快。“很多企业今年3月份过来时,发现竟然招不到学生了。”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副主任万一表示,近两年,就业市场呈现的一大特点就是招聘时间普遍前置。

“用人单位进校热情特别高,去年秋招供需两旺的势头一直持续到今年春招。”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梁英告诉记者,截至4月12日,北京交通大学针对届毕业生开展的校园招聘会已经达到622场,仅秋季学期举办的校园招聘会数量就已经超过届毕业生全年的招聘会场次。

择业成为新难题

从毕业生角度看,市场上企业提供的岗位已经足够多,但是不少求职者依然面临择业烦恼。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刘睿介绍,根据北航对求职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应届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惑,包括“担心做出错误的选择”和“多个工作难以选择”,“现在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不知道怎么选职业。‘担心作出错误的选择’从的第三位上升到20的第一位,意味着学生求职过程中会更多考虑如何与自己的规划联系起来。”

“目前,作为应届毕业生主力军的‘95后’开始大量进入人力资源市场。这批伴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人,走在了互联网潮流的前沿,思想活跃、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正在为市场注入创新发展的新活力,就业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自我实现需求日益明显,生存需求逐渐淡化,其所持的就业观更具时代特征,求职目标也因此更加多样化。”卢宇认为,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95后”更加注重个人成长空间和未来发展前景,对于薪酬福利方面的关注度则有所下降,“从这个角度来看,‘95后’在步入职场之初、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相当务实,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目光”。

从企业角度来说,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人才需求结构呈现两头少中间多的橄榄型分布,企业对于高新产业博士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旺盛,但招聘难度特别大。”薛勇表示,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向纵深发展,产业转型向中高端迈进,使新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以专业型毕业生为主,但具有理工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

“根据我们统计来看,中小企业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力军,但还存在部分中小企业招人难,部分专业学生就业难现象。比如,目前技能型人才紧缺,机械、机电、营销等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财会、行政、文秘、企业管理等职业则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情况。”山东省潍坊市大中专毕业生指导就业中心主任王术平指出。

精准服务是关键

“从毕业生求职过程心理来看,地方经济发展以及人才政策对人才去向有较大影响。随着‘人才大战’的日趋激烈,学生就业期望值略有提高,为择业而迷茫的毕业生也不在少数。”在梁英看来,“让学生确定合理的期望值”是当务之急。

在毕业生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中,如何促使双方能“对上眼”?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应当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间搭建起一座良好沟通的桥梁。

有调查数据显示,近2/3的大学生对政府鼓励去中小企业就业的政策不了解。不仅如此,社会公众对到中小企业就业缺乏正确的评价和激励,高等学校的专业和学科设置不能满足现在公司的需求,这些都是造成中小企业与求职者无法达成就业意向的原因。

为了破解这些难题,2017年3月份,人社部在部分省市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试点工作。目前,已有部分参会企业和毕业生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精准服务平台”参与测评,通过岗位建模和岗位胜任力测试实行精准匹配。

“简单概括地说,就是两端测评、智能匹配、精准对接。”人社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毕业生就业服务处处长李红义表示,高校毕业生精准招聘平台是人社部为全国高校毕业生搭建的一个免费就业服务网上平台。该平台可以为求职者提供职业能力测评,然后根据数据比对和筛选,为求职者提供更匹配的岗位,从而缩短求职时间,提高招聘求职的成功率。

大学毕业生如何提高就业能力 篇7

关键词:综合素质培养,评价,校企合作教育,就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一论述, 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 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高校教育应该适应这种需要, 把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作为首要任务。

大学生就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用人单位关注的主要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集中体现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家庭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为了了解毕业生及其就业单位对人才综合素质对就业影响的认识, 我们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了跟踪调查。

1 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我们挑选了48名毕业生及其就业单位, 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综合素质对工作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调查。48名毕业生就职于3个用人单位:中国联通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北京裕兴软件有限公司、北京中元环试机电设备技术有限公司, 他们为接收我院毕业生较多的单位, 同时都为我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其中北京裕兴软件有限公司于2013年5月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图1为被调查的毕业生用人单位的类型及学生人数。

其中, 在北京裕兴软件有限公司及北京中元环试机电设备技术有限公司就业的毕业生, 全部经历了从校内培训模拟课程、校内培训考核选拔、进入企业实习、完成企业项目、进入企业工作的过程。参加追踪调查的毕业生基本情况见表1。毕业生在就业单位任职的职位情况见表2。

2 追踪调查情况分析

2.1 毕业生对个人综合素质与作用的评价

表3是被调查毕业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感受, 对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综合素质对工作的重要性及大学教育对该因素的影响进行的评价。

表2中非智力因素包括敬业及进取精神、心理承受和调节能力、诚信、社会责任感、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智力因素包括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专业知识与技能、信息收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水平、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

2.2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表4是用人单位根据毕业生在单位的实际表现和具体感受, 对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综合素质对工作的重要性进行的评价。

2.3 对比分析

2.3.1 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 毕业生及其就业单位在非智力因素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上是基本一致的, 个别学生认为诚信和社会责任感对工作不太重要, 而企业却很看重它们。30%多的毕业生认为, 大学教育对诚信和社会责任感的影响一般或很小, 可见高校还应加强这两方面的教育。

对比毕业生对个人非智力因素能力的评价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在组织协调能力方面, 用人单位认为, 54%的毕业生有很强或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而62%的毕业生认为个人组织协调能力很强或较强, 存在一定的偏差, 有44%的毕业生认为大学教育对该项的影响一般。调查显示, 用人单位认为, 在学校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在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能力方面明显高于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同时指出, 在校期间参加过科技竞赛的毕业生在创新能力方面明显高于没有参加过科技竞赛的毕业生。

2.3.2 智力因素的作用

调查表明, 在智力因素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上, 用人单位比毕业生更重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专业知识与技能、信息收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 而50%左右的毕业生认为大学教育对这些能力的影响一般。

3 分析与探讨

3.1 综合素质培养与就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社会职业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知识经济创新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人才市场竞争趋势, 都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调查表明, 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创业活动、勤工俭学活动和学生干部工作等, 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学生来说, 这些活动丰富了学习生活, 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增长了知识, 锻炼了才干, 增添了情趣, 同时锻炼了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对于促进就业有积极作用, 而这些都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也是用人单位非常重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

经过校企合作实践锻炼, 学生提前到企业实习, 在现实环境中体验工作的辛苦, 工作后在敬业及进取精神、社会责任感、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心理承受和调节能力等方面大大缩短了适应期, 能够很快融入工作团队中, 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重视。

3.2 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 综合素质的培养贯穿小学、中学和大学, 这期间也包括家庭教育, 小学、中学注重的是基础教育, 到了大学阶段则应重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应该是一个激发学生、引导学生、最终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的园地。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分析, 在大学期间综合素质发展全面的学生, 适应社会、就业成功的概率大。同时, 调查还反映出, 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方面存在不足。如学校在组织各种科技活动时, 存在着以下状况:只重结果, 不太重视学生参加科技活动过程;个别学生参加竞赛是为了挣学分, 不注意个人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低年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人数偏少等, 这都是我们需要努力改进并当引起注意的问题。今后, 我们要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使学生懂得参加科技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使学校培养的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有用的人。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加强其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教育, 以养成学生健全人格为核心, 促进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自然观的形成和全面提高。

3.3 人才培养模式

这次调查有约50%的毕业生经历过在企业4个月左右的实习, 与未在企业实习的毕业生相比, 他们综合素质更高。企业对经历过“从校内培训模拟课程、校内培训考核选拔、进入企业实习、完成企业项目、进入企业工作”过程的毕业生比较满意, 这些毕业生工作不久就被委以重任, 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因此, 通过校企合作教育, 联合培养, 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教学补充、职业尝试、就业准备”的教学模式, 将培训、实习与就业紧密联系, 不仅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同时会使学校、企业、学生都受益。通过这种形式, 推进了学校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课程建设。企业也从中选拔人才, 被选拔的学生不需要适应期过渡, 直接踏上工作岗位, 进入一线项目组, 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需要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家庭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3.4 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

大学毕业生如何提高就业能力 篇8

关键词:服装专业 就业能力 提高途径

课 题:2011年山东省泰安市科技发展计划课题(课题编号:20115005)。

一、就业能力的概念

就业能力的概念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于1909年首先提出。他认为就业能力即“可雇用性”,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不仅包括狭义上理解的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括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获得工作的能力。

二、服装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随着泰安市纺织服装产业的突飞猛进,带动了服装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但服装企业反馈的信息表明服装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无法达到企业的实际要求,最突出的表现是实践能力较弱,无法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岗位适应能力较差。最终结果是服装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即使能够在服装企业就业,却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服装企业急需服装专业的技术型、复合型人才,但很难如愿。

三、提高服装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是山东省唯一的一所国办服装类高职院校。近几年,学院先后开办了“岱银班”和“南山班”,实行“订单式”培养,开始了针对职业技能的全方位培养,走出了“工学结合、学研合作、订单培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

1.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院校以为社会和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主要任务,以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培养为本位。在教学中,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深入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及心理特点调整课程设置,努力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为在学生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日常管理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努力学习、遵守纪律、讲文明、讲道德、讲卫生、珍惜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使团结、奉献、向上、勤业、敬业的精神逐步成为学生思想的主流。

2.加强学生职业规划设计的管理

职业生涯是个动态的过程。越早进行职业规划,越有利于一个人的职业成功。大学生从大一入校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上好大学生就业指导这门课程,从而树立职业意识;在学习了服装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之后,明确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了解职业的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大二第一学期开始做职业规划设计,并制定进一步详细的职业目标,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相关职业能力。大二第二学期了解就业前的政策,加强技巧训练,进行某职业某岗位的岗前培训。大三,进行顶岗实习。

3.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通过广泛的服装行业企业调研,学院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注重职业素养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并以课程改革与建设为核心,统筹配置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条件。

把岗位及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以掌握其具体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的职业能力,通过工作任务分析,完成从工作任务到典型工作任务的归纳。将职业能力细化分解为知识、技能、态度,再分别将其归纳转换为离散状态的教学内容,根据分类规律将这些离散式的教学内容整合统一到一个行动领域之中,同时根据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将行动领域进行整合和序化,以行动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基于工作过程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

4.创建服装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

基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校企互利双赢的原则,有选择性地建立实习基地,创建服装专业学生学习的实践课堂。学校和服装企业是服装专业学生学习的两个主要场地,在不同的学习场地学习不同的专业知识内容,使实习基地成为服装专业学生学习的另一个重要课堂,而不是单一的工作岗位。

学院自建校以来,先后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上海、苏州、广州等地设立了60余家教学、实训、实习、就业基地,真正实现服装专业学生的双元角色转换,使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服装企业,能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承担工作任务,完成“做中学”,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和未来就业能力。

服装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服装专业人才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为服装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更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学以致用,做到人才市场的需要求与高等院校的供给接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的综合能力。

上一篇:教师个人的培训工作总结下一篇: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