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室

2024-08-13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室(精选9篇)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室 篇1

XX县检察院注重实施“五沟通”,积极做好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收到明显效果。去年以来,受理申诉案件21件,立案17件,其中提请抗诉3件,市院已支持2件,法院改判1件,提检察建议7件,法院已改判1件,执行和解1件。

上下联动,注重与上级检察院的沟通。对有争议的案件,除请本院主管检察长一起召开案情分析会以外,还积极与市院及时沟通,争取办好每一起民行案件。去年以来,市院民行处的领导曾两次亲临该院进行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如,XX县农机综合服务总站承包合同纠纷申诉的案件,经市县两级院的沟通提请抗诉,案件得到改判,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

接受监督,加强与人大、政协的沟通。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座谈,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定期向人大常委会汇报重点案件及工作开展情况;加强信息材料的反馈;及时完成人大等交办的案件,并在短时间内反馈结果。对于重点案件、有影响案件及当事人反映强烈的案件,在再审开庭时,请人大、政协有关人员参加庭审,进行监督。

密切协调,加强与法院的沟通。积极同法院办案人员进行沟通,在案件争议的问题上得到办案人员的理解和支持,确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对标的小、错判明显的案件采用检察意见等形式,缩短办案工作时限。与法院共同做好当事人的服判息诉工作。

拓宽渠道,加强与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纪检、信访等部门沟通。聘请其中的一些人为检察联络员,他们积极提供案件线索,使案源渠道不断拓宽。检察联络员共提供案件线索12件,立案审查7件。

服务为民,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该院深入乡镇、集市设立法律咨询站,发放宣传材料,接受群众申诉,广泛宣传民行监督的目的、意义及受案范围、办案程序等,倾听人民群众对民行检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室 篇2

长期以来, 民行检察监督的有关制度滞后于民行检察监督实践, 结合民行宣传工作的严重滞后, 以致影响了民行检察监督的实际效用, 也浪费了有限的民行检察资源, 使这项工作一直处于一种疲软状态。本人对2009年以来民事行政案件的检察监督情况作了一个统计, 对比如下:

从以上表格中可以看出, 法院民事案件连年上升, 与检察院对民事行政案件监督的案件数量急剧下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反差。而同时, 当事人因不服法院裁决而不断发生的上访事件可以证明法院判决存在不公现象有增无减。遭遇这些不公时, 大部分老百姓为争取公平与正义付出艰辛努力, 但最后仍无果而终, 一些人为了讨回正义不惜倾尽家财甚至负债累累逐级上访。我们更可以想象, 由此带来两个必然的后果:其一, 老百姓对司法的公正性失去信心和信任, 对检察监督存在的必要提出质疑, 导致民行案件数量和质量每况愈下, 不尽人意;其二, 群众矛盾激化, 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二、形成当前民行检察现状之原因

(一) 再审程序设在原审人民法院不合理

按照法律规定, 抗诉一律由上级人民检察院提出, 受理抗诉的该级人民法院一般作出发回原审法院重新审理的规定, 再审抗诉案件能否跳出旧辙, 得到依法公正地纠正, 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①经过原审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们讨论的原裁决能否摆脱先入为主的影响, 汲纳检察机关抗诉的意见和观点;②检、法两家的关系是否融洽。实践中曾出现过某基层检察院初查过某基层法院法官涉嫌枉法裁判罪的线索, 使检、法两家冲突升级, 该法院甚至对检察院的抗诉案件到了“凡抗不改”的抵触状态。③改判一个案件意味着法官办一件错案, 法院能否克服保护主义这一情感因素;④是否具有敢于纠错的大肚, 克服自高自大的绝对审判权思想。只有同时具备这些因素条件, 再审权的真正公平才有可能, 检察监督的有效行使才成为可能。

(二) 缺少错案评议监督机制

司法实践中, 造成错案的原因不外乎两种, 一是由于法官认识偏差造成失误, 另一种是法官道德品质差, 徇私枉法造成错案。目前, 各级法院内部均有关于对法官办错案的惩罚规定, 难免是一种“手举得高打得轻”的象征性教育, 对错案出现的原因缺乏调查、分析和总结, 甚至有少数法官在“灰色因素”作用下恶意的偏向一方当事人, 偏离公正与公平, 也不影响其提拔重用, 从而在制度上不能真正有效地扼制司法不公甚至枉法裁判等现象的发生, 对错案评议 (主要包含对恶意错案承办人的惩罚) 的监督权仅置于法院内部管理, 显然是机制配置的不合理。

三、改变现状之对策

(一) 制度设计和机构设置等方式摆脱司法不公因素

通过当事人申诉或检察院抗诉而启动的再审程序, 由原审法院进行再审, 司法实践中, 这些案件的再审过程中是否能汲取检察院的意见依法予以纠正, 取决于前面所述的4个方面 (如前述) 因素决定, 如何摆脱这些因素的影响, 应该将再审权设在第三方, 即游离出对本案行使抗诉权的检察机关和对本案行使审判权的原审人民法院, 打破原审判决中可能影响案件公正性的情势, 在省级区域内设立一个独立的再审法院, 专职负责对上诉、申诉、抗诉案件 (不仅是民事的, 还应包括刑事的) 的再审工作, 从而从制度上创建一个尊重事实与法律、有错必改、能有效实现公平正义的机制。检察机关以抗诉的身份参加, 并由专人负责, 监督权由人大执行, 因为一切权力来自人民, 也受人民监督, 这也符合《宪法》原则。

(二) 建立错案评议监督机制

由人大牵头组成对案件的检查和评议工作小组, 实行不定期对申诉、上诉、抗诉案件进行检查, 分析错案形成的原因并对之进行调查, 并把错案责任纳入到作为其个人晋级提拔的参考因素和对法院年终工作评议的参考因素, 提高对“恶意”错案的案后风险, 从制度上约束某些法官, 不会、不能也不不敢草率办案、马虎办案、甚至取舍认定事实, 偏向一方当事人下判。

(三) 完善检察监督体系

将调解、执行纳入检察监督范畴是民行检察监督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节约司法资源, 促进社会和谐, 基层法院的调解率一般是保持在50%以上, 分宜县法院民一庭一直近两年都是80%的调解率, 其中不免存在法官利用调解方式徇私情、谋私利的现象, 检察机关对此提出抗诉, 法院却以“于法无据”作挡箭牌, 使自愿调解成为没有监督的真空地带;把执行明确纳入监督范围, 部分地区对于两高签订的关于民事执行检察监督试点的文件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但是会签文件显然执行力不强, 检察机关提起监督的起点必须是申诉人的申诉, 而且适合的原因也有限地规定于六条当中。

(四) 完善支持起诉和公益诉讼制度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利益和群众集体利益的维护者, 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国有资产流失、矿藏资源的浪费与流失、土地的浪费等, 都理应肩负起神圣的监护职责, 但法律的滞后甚至空白, 都使检察监督感到于法无据、难以尽力, 而扼腕叹息。我相信通过全国立法机关和检察机关的共同努力, 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在理论上不断探讨, 在立法上不断完善, 我们的检察监督一定会在法律体系这个舞台上演绎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卢云主编.《法学基础理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第397页.

[2]彭世忠, 郭剑.“民事执行的检察监督”, 载《现代法学》, 2003年10月第25卷第5期:第135页.

对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思考 篇3

关键词:检察关;民行工作;现状对策;分析研究

1.我院民行监督工作的基本情况

A.办案概况

据统计,2007年以来,我院民行部门共受理各类民事行政申诉案件75件,立案45件,建议提请抗诉7件,提请抗诉15件,再审检察建议4件,其它检察建议9件,采纳6件,出席再审法庭2件,再审调解结案1件,改判3件,服判息诉26件。

B.工作特点

受案数和立案数保持平稳。

针对近年来到检察机关申请抗诉案件数量下降的趋势,我们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办法,在寻找案源上下功夫。

一是对所有申诉材料进行细致的审查,善于发现案件审判中存在的问题,不放过任何枝节问题;

二是对每一个来访和咨询者做到耐心细致的听取反映,帮助分析案件出现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便于对案件问题及时提出申诉;

三是在律师事务所和法律服务所建立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站,定期了解情况,互相沟通,交流案件线索;

四是在区法院醒目位置设立了民行工作专题宣传栏,介绍民行监督范围和方式方法,既拓宽了案源,又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逐步建立保证案件质量的工作机制。

一是形成办案程序上的规范机制。对于每一起案件,严格按照审批程序办理案件。首先由内勤进行初步审查,根据不同情况,提出初审处理意见,报科长审批。接受或受理案件后,内勤在科长指导下合理分配案件。案件承办人审查后,提出是否立案的意见,报科长审批,主管检察长决定。审查终结后,分别情况提出处理意见,符合提请抗诉条件的案件坚决提请抗诉,不符合提请抗诉条件的案件做好服判息诉、检察建议等工作,报科长审批,主管检察长决定。

二是形成案件研究讨论机制。每一起案件在处理决定过程中,都必须经过科内同志的广泛协商,加强分析论证,充分听取每一位同志的意见,集思广益。

三是建立律师咨询机制。发挥已有的法律工作站平台,及时充分听取律师的意见,推行律师代理申诉制度。

四是建立了“申诉风险告知制度”,印制了《申诉风险告知书》,变被动办案为主动办案,帮助当事人分析申诉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情况,对当事人提供有效的法律帮助。

开展人性化办案活动,努力做好当事人的服判息诉工作。

在依法运用抗诉手段纠正错误裁判的同时,自觉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贯穿于民行检察工作的过程之中,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对裁判正确的申诉案件,做了大量的服判息诉工作,妥善化解矛盾,维护司法权威和社会稳定。为定纷止争,促进工作规范化,我院制定了《民事行政检察息诉工作规范》,明确了息诉案件的范围、办案程序、办案监督与考核,对于办结的民事行政息诉案件,做到原因清楚、责任明确。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对于法盲型申诉人,以提供法律帮助为主,引导学法、用法、守法;对于缠诉型申訴人,待之以礼,动之以情,以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申诉人的信任;对于猜疑型申诉人,以公正审查为主,澄清问题,消除疑虑,解决矛盾;对于群访型申诉人,以稳定情绪为主,抓住主要矛盾,及时沟通解决。

与区法院建立了良好工作关系。

我院通过制度创新,与法院建立了经常性的工作联系制度,和区法院出台了《关于民行案件申诉、申请再审受理和监督办法》,规定了六项制度。联系工作会议制度为协调工作,解决分歧提供了平台;信息通报制度为我们了解审判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监督打下了基础;公开听证、同步监督机制为民行检察工作变事后监督为同步监督,监督与审判同步提供了依据;检察建议及回复制度有利于及时纠正审判中的违法行为和增强监督效果;缠诉案件共同办理制度提高了双方工作效率,有利于迅速化解缠诉案件。《试行办法》的制定,既密切了检法两院的关系,又使双方工作互促,取得了双赢,其经验受到了市院的通报表扬。

2.我院民行工作现状分析

A.案源不足是制约基层院民行工作的瓶颈

由于民行监督工作起步较晚,大多数群众不了解民行检察监督工作,尽管我院采取多种措施:如通过提升“两率一度”(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对平安创建的知晓率和对检察机关和检察干警的满意度)宣传、加大民行检察宣传、“走千家、访万户、送法律、送服务”和“全员大下访”等专项宣传、走访人大、信访、律师事务所、司法所等相关部门、聘请民行检察联络员等,但还是收效甚微。

B.抗诉效率低下,久拖不审

现行法律规定基层人民检察院没有抗诉权,只能提请上级检察院抗诉,使抗诉程序环节众多。未规定抗诉案件再审期限,使法院受理抗诉案件后消极处理,经常“久拖不审”、“久审不决”,造成抗诉案件周期长,速度慢。如我院2007年办理的某申诉案,上级院裁定再审后,案件竟拖延长达两年之久。从实践来看,抗诉案件从受理到再审结束一般需要一年时间,不利于及时纠正错误的裁判和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C.立法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

《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都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行政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但对具体的操作程序缺乏明确规定,影响着民行检察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而且检察机关的民行诉讼监督只限于对法院已发生法律效力判决、裁定,即使检察机关对法院已发生法律效力的、确有错误的裁判提起抗诉,抗诉的目的能否实现,最终还是取决于法院的判决。从而使检察机关的民行诉讼监督工作始终难以到位,难以主动。

D.监督范围狭窄,监督形式单一

由于法律规定过于笼统,导致检、法两家在法律监督的范围、程序、方式等方面长期存在较大分歧,监督范围过窄,除民行抗诉监督方式外,检察机关不能对调解、破产裁定、执行中存在的违法错误进行抗诉,民事调解、民事案件的执行以及对国有资产流失、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等问题则几乎处于监督的空白状态。

3.强化基层院民行检察工作的措施和办法

A.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做到抗诉与息诉工作并重

抗诉与息诉是民行工作的两个方面,与民行抗诉相比,民行息诉工作既没有引起理论界的注意,也没有列入检法两家协调的内容。民行检察工作在理论上和立法上的重抗诉轻息诉,对息诉工作十分不利。息诉工作可防止矛盾扩大和激化,确保一方平安,维护社会稳定。可以说,每一件申诉案都潜在着矛盾激化的危险因素,如果置之不理,申诉人的不满愈演愈烈,可能导致“民转刑”案件的发生。通过民行检察干警的息诉工作,可以使申诉得到及时处理作。

B.完善基层检察院对民行诉讼监督的多样形式,确保民行检察监督权的全面履行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生效的民事行政裁判,发现确有错误唯一的监督手段就是提起抗诉。人民检察院要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责,除应坚持抗诉这一主要形式外,还应完善和创建其他有效的监督形式,如开展公益诉讼,检察和解等,保证法律监督的完整性。具体地说,应完善如下民行检察监督权:

抗诉。检察机关行使民事诉讼监督职能最基本的手段就是抗诉。基层检察院开展民事抗诉工作,应当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影响司法公正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关注涉及民生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案件,加大监督力度。要紧紧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首要任务开展工作,及时稳妥办理劳动争议、保险纠纷、补贴救助、弱势群体保护等涉及民生的民事申诉案件,加强对民事诉讼中困难群众的司法保护;要依法妥善处理涉农民事申诉,促进农村改革发展,认真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产品生产经营、农村金融等领域和涉及农民工劳资纠纷等民事申诉案件;要把严重违反法律程序、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案件,审判人员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案件,以及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影响恶劣的案件作为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重点,依法及时提出抗诉。

提起诉讼。提起诉讼是指检察机关认为民事行为人的行为或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违反了国家民事、行政法律、法规的规定,侵害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由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将该类案件提交到法院进行审理的一种制度。检察机关提起诉讼案件的范围,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案件范围应有所限制,主要应是涉及到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二是案件的起诉机制受阻。这主要指当事人无力、不能起诉等情况。三是要充分借鉴其他国家的成熟做法和我国的一些成功实践,特别是当前检察机关的有益经验。

支持起诉。支持起诉是指检察机关认为民事行为人的行为或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违反了国家的民事、行政法律、法规,侵犯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支持受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并在诉讼中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一种制度。目前,我国只有《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对支持起诉做了原则规定,且没有规定具体程序。近几年,检察机关对侵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支持有诉权的当事人提起民事行政诉讼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成功办理了一批案件。这些案件的成功办理,表明支持起诉是检察机关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法律监督职责。

督促起诉。督促起诉是指检察机关认为民事行为人的行为或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如不及时起诉可能会给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失,从而督促受到损害的当事人向法院起诉的一种制度。

民事抗诉程序中的当事人和解。在审查民事申诉案件中,当事人一方同意和解,另一方也愿意和解的,在检察官的主持下进行和解,双方当事人在自愿、合法的原则下达成和解协议,民事申诉案件审查终止。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职责和规程 篇4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举报 回复 收藏 更多 楼主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职责和规程

一、民事行政检察职能

1、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也可以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2、人民检察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调解书可能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也可以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3、人民检察院对审判监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有权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

4、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

二、受理

第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

(一)人民法院驳回再审申请的;

(二)人民法院逾期未对再审申请作出裁定的;

(三)再审判、裁定有明显错误的。

第二条 不服人民法院判决、裁定、调解的申诉符合下列条件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受理:

(一)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

(二)有具体的申诉理由和请求。

第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申诉,人民检察院不予受理:

(一)判决、裁定、调解书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

(二)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解除婚姻关系或者收养关系的判决、调解书,但对财产分割部分不服的除外;

(三)人民法院已经裁定再审的;

(四)人民检察院已经审查终结作出决定的或者人民法院基于检察监督作出判决、裁定、决定的,当事人再次申请监督;

(五)当事人对可以上诉的一审判决、裁定,在发生法律效力后提出申诉,不能说明未提出上诉理由或理由不正当的;

(六)当事人申请对民事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违法行为、民事执行活动进行监督,法律规定当事人可以提出异议、申请复议、提起诉讼,当事人没有按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利或者人民法院正在处理的;

(七)其他不属于人民检察院受理的情形。

第四条 当事人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应当提交申诉书、人民法院生效的裁判文书、身份证明或者其他相关证明,以及证明其申诉主张的证据材料。

第五条当事人提出的民事行政申诉案件由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受理。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受理后,分送到有管辖权的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办理。

第六条人民检察院控告检察部门在接收材料后应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符合受理条件的,控告检察部门应当在决定受理之日起三日内向申请人、被申请人送达《受理通知书》。

三、立案

第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立案:

(一)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可能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规定情形之一的;

(二)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调解书可能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

(三)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判决、裁定可能符合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情形的;

(四)有证据证明其他民事诉讼、行政诉讼活动可能违法、错误的。

第八条 人民检察院应当在受理后三个月以内审查终结。需要延长审查期限的,由检察长批准。

四、审查

第九条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或者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也可以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人民检察院提请抗诉,应当制作提请抗诉报告书连同案件卷宗报送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并将提请抗诉的决定通知案件当事人。

人民检察院经审查决定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应当制作检察建议书或者抗诉书发送同级人民法院,并将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决定通知案件当事人。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

(一)原裁定确有错误,但依法不能启动再审程序予以救济的;

(二)人民法院对抗诉案件再审的庭审活动违反法律规定的;

(三)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在审判监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审判程序中存在违法行为的;

第十一条 经审查认为不符合抗诉条件,或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作出不支持监督申请的决定,并制作决定书送达案件当事人:.(一)申诉人在原审过程中未尽举证责任;

(二)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原判决、裁定存在错误或者违法,不足以证明原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

(三)原判决、裁定、调解书认定事实或者适用法律确有错误,但处理结果对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当事人权利义务影响不大的;

(四)原审违反一般性的程序规定,但未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

(五)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抗诉条件的其他情形。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终结审查:(一)人民法院已经裁定再审的;

(二)申诉人撤回申诉或者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且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第三人合法权益的;

(三)申诉的自然人死亡,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放弃申诉的;

(四)申诉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没有权利义务承受人或者权利义务承受人放弃申诉的;

(五)申诉人无正当理由逾期不提交证据,致使审查无法继续进行的;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室 篇5

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部门职责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等法律、法规,民事行政检察部门的主要职责有以下几项:

一、受理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的申诉,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政判决和裁定,发现确有错误或者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依法做好提请,提出抗诉、再审检察建议、出席再审法庭等工作。

二、对于在办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中发现的法官在民事诉讼过程中贪污、受贿、徇私枉法、滥用 职权等违法情形进行监督,并对职务犯罪线索进行调查有移交。

三、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对于不符合立案、抗诉等条件的申诉案件积极开展息诉工作,对有和解条件的民事行政申诉案件积极引导、促成当事人达和解。

四、民事支持起诉。有下列情形之一,受害人有起诉意愿但因证据收集困难等客观阻碍尚未起诉的,检察院可以支持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因拒不支付劳动报酬、人身损害赔偿金等侵害农民、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利益的共同诉讼、集团诉讼纠纷,因环境污染、垄断经营、产品质量缺陷等侵权行为造成不特定多数人人身、财产损害引起的纠纷。

五、民事督促起诉。有下列情形之一。检察院可以督促有关部门或单位及时提起民事诉讼,在国有土地等自然资源出让、开发过程中,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在国有文物保管、收藏、使用过程中,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在公共工程招投标、发包过程中,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在国有企业改制或国有资产变卖、拍卖、出借、出租过程中,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其他因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或国有资产经营单位滥用职权等原因,致使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

六、对人民法院民事行政执法活动进行监督。监督的内容:对已执行的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执行程序的开始、停止、结束有违反法律规定,执行活动中作出的裁定不符合法律规定的,采取查封、扣押、冻结、变卖、拍卖等执行措施违反法律规定的,违法追加、变更被执行人的,违反自愿、合法原则迫使当事人之间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的,违法采用执行强制措施的,办理委托审计、评估、鉴定、检测、拍

卖等手续不符合法律规定,或委托资质等级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机构进行审计评估、鉴定、检测、拍卖等活动的,当事人的委托代理人委托代理手续不全或者委托代理无效、是查不严允许其参加执行活动的;在进行参与分配的执行中,没有依照法定的清偿顺序清偿的;执行活动中存在拖延执行、执行不力或执行瑕疵及工作失误等事项的;执行人员在执行活动中有贪污受贿、挪用执行款、执行裁判失只或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的。

七、对调解案件进行监督。

咨询电话:

控告申诉科电话:6533420

民事行政科电话:653341

3绛县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宣传材料之二

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业务范围

一、什么是民事行政检察及其法律关系

民事行政检察是民事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的简称,是指在我国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和行政诉讼依法进行监督的诉讼法律制度,也是我国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权中的一项重要职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十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上述法律规定明确了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检察监督的原则。

民事行政检察法律关系,是指人民检察院在依照法律对民事审判活动和行政诉讼活动进行法律监督的过程中,与人民法院以及民事、行政诉讼参与人所形成的监督与被监督的法律关系。在民事行政检察法律关系中,其主体主要包括监督主体和被监督主体,其中被监督主体又包括人民法院和诉讼当事人。

二、民事行政检察申诉案件受案范围及条件

(一)受理申诉案件的范围

当事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不服同级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民事、行政裁判的申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检举;上级人民检察院交办或者国家权力机关、其他部门、团体移送的民事、行政申诉案件;人民检察院自行发现的案件;其他需要受理的民事行政申诉案件;对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违法侵害应当提起民事行政公诉的案件;需要支持起诉的民事行政案件;对审判人员在审理民事行政案件中的渎职犯罪行为进行调查的案件。

(二)不予受理的情形

1、人民法院判决、裁定、调解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

2、申诉人须是生效判决、裁定、调解的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但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除外;

3、人民法院判决解除婚姻关系或者收养关系的,但对财产分割部分不服的除外;

4、当事人在原审中申请撤诉或者被原审人民法院裁定按撤诉处理的案件;

5、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并已执行完毕的;

6、当事人对人民检察院作出的不立案、终止审查、不提请抗诉、不抗诉决定、不提出(提请)检察建议等决定不服,再次向该院提出申诉的;

7、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司法解释中规定不适用审判监督程序处理的。

(三)当事人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1、人民法院一、二审或再审判决、裁定书;

2、申诉书(写明申诉理由、事实和依据);

3、申诉证据材料或相关证据的线索。

三、当事人提出的民事行政申诉案件由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受理。

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受理后,按照有关规定分送到有管辖权的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办理。

咨询电话:

控告申诉科电话:6533420

民事行政科电话:653341

3绛县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宣传材料之三

民事行政检察案件申诉指南

一、人民检察院受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的条件是什么

人民检察院受理符合下列条件的民事行政申诉案件:(1)当事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不服人民法院民事、行政判决或裁定提出申诉;(2)人民法院民事、行政判决或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3)有具体的申诉请求和理由;(4)自人民法院民事、行政判决或裁定出效之日起两年内提出申诉。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申诉,人民检察院不予受理:(1)人民法院民事、行政判决或裁定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2)人民法院已经裁定再审的;(3)判决解除婚姻关系或者收养关系的,但涉及财产分割的除外;(4)当事人已经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并已执行完毕的;(5)当事人对人民检察院的不立案,终止审查、不投请抗诉、不抗诉决定不服,再次向该院提出申诉的;(6)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解释中明确规定不适用审判监督程序处理的案件。

二、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人民检察院申诉应提供什么材料

申诉人应提交申诉书、人民法院生效的裁判的裁判文书以及证明其申诉主张的证据材料。有律师代理申诉的,须提供申诉人出具的授权委托书。

三、申诉书应写明哪些事项

申诉书应写明下列事项:

1、申诉人与被申诉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及联系电话)。

2、明确、具体的申请请求。

3、事实和理由。

四、人民检察院如何处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

1、人民检察院案件承办人应当在收到申诉材料之日起十日内提出是否立案的意见,报部门负责人批准决定,决定不立案的,在决定之日起七日内向申诉人发送《水立案决定书》、决定立案的,在决定之日起七日内向申诉人发送《立案决定书》,向对方当事人发送申诉状副本及《立案通知书》。对方当事人接到申诉状副本后,可在十五日内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书面反驳意见。

为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当事人依法正确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现就民事行政案件中。

2、对已立案的申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在调(借)阅案卷后三个月内审查终结,并根据审查情况作出是否提请抗诉或抗诉的决定,案件疑难复杂或者因补充调查

等原因在三个月内不能审结的,报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延长期限内仍不能审结的,应当提请检察长批准延长,案件审查过程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终结审查:(1)申诉人投回申诉的,且不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2)人民法院已经裁定再审的;(3)当事人自行和解的;(4)应当终结审查的其他情形。人民检察院作出决定后七日内,应当向当事人发送决定书。

五、人民检察院对民事行政申诉案件提出抗诉后有什么当律效果

1、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再审,并裁定中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

2、人民法院再审时,应当通知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席法庭,检察人员将依法出庭支持抗诉。

六、人民检察院办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不收费

人民检察院受理申诉案件,不收取案件受理费,但有关鉴定,文印等调查取证费由申诉人承担。

民事行政案件申诉风险告知

诉后可能出现的相关情况告知如下:

1、对申诉人提出的民事行政申诉案件,需经初步审查后才能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因此,申诉人说出的申诉并不一定都符合立案的案件、存在不予立案的可能。

2、对符合立案条件的民事行政申诉案件,在进行必要的审查和调解后,按照相关法律规定,不一定都能提请抗诉或提出抗诉。

3、在抗诉后至法院裁定再审前约期间内,不可能立即产生对换抗原审裁判执行的权力,即原审判决的执行程序仍应进行。

4、检察机关启动抗诉程序后,并不必然导致改判或裁定发回重审,存在维持原判的可能,即使改判或者发回重审,其结果也不一定都能与当事人的申诉请求相一致。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室 篇6

查意见

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

市人大常委会:

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关于黄石市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印发后,市检察院高度重视,及时专题研究部署整改工作,经过两级检察机关的努力,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根据监督法的规定,市检察院向常委会提交了《关于黄石市人大常委会〈关于黄石市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报告的审议意见〉处理情况的报告》。内务司法委员会经审议,同意该报告。

对于审议意见指出的我市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方面存在的“宣传广度和深度尚有待进一步加强,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发展还不够平衡,息诉和解工作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大,队伍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与审判机关的联系沟通协调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等五个问题,市检察院制定措施,落实责任,切实整改。一是深入广泛宣传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注重宣传的广度,针对所在地特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事行政检察宣传活动;注重宣传的深度,积极探索民事行政检察联络员制度,使民事行政检察宣传工作和联系群众工作常态化,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运用这一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开拓了案源,2008年12月至今,全市检察机关共受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39件,立案16件,比去年同期均有较大上升。二是全面加强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拓宽监督途径和范围,积极受理调解不公及人民法院在执行环节违法执行案件的申诉,加强对涉及民生案件的办理;注重提高监督质量和效果,坚持全面审查申诉案件,加强法律文书的说理性和规范性,严格办案环节的实体及程序要求;强化法律监督调查,较好地维护了司法公正。三是采取多种方式,加大息诉和解力度,促进了社会和谐。息诉调解时,吃透案情,准确适用法律,耐心释法说理,客观分析利弊得失、可能导致的诉讼风险和法律后果,促使申诉人自愿服从判决并息诉罢访;对于不符合抗诉条件或者抗诉效果不好的申诉案件,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引导、促成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四是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充实力量,配齐配强民事行政部门骨干力量,注重组织学习培训和以案析理等形式多样的技能训练,队伍素质有了很大提升。五是主动加强与审判机关的联系沟通协调。认真执行省检察院与省法院《关于在审判工作和检察工作中加强监督制约、协调配合的规定》,与审判机关就制约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发展的难点问题进行磋商,加强沟通,逐步在运用再审检察建议等方面形成共识,推进了民事行政检察工作。

内务司法委员会还对报告提出了一些较为具体的修改意见,市检察院都予以吸纳,并在报告中给予了回应。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室 篇7

一、民事、行政审判司法不公的成因

(一)外部干预

外部干预主要是指一些部门和机关直接插手干预司法案件处理,使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司法地方保护主义,这种干预尤以行政案件为甚。几年前,本地林区基层法院受理了一起行政诉讼案件,原告刘某某状告某林业局,称该林业局的几个行政执法人员违反法定程序扣押原告的木材,给原告造成了较大的损失。这个案件并不复杂,作为被告人的林业局应依法撤销错误的行政处罚,并赔偿原告相应损失,但迫于林业局当时领导的行政干预,法院在对损失赔偿数额组织双方调解无效的情况下,做出了维持处罚决定的错误判决。对此判决结果,法院相关人员也是无可奈何,因为林业公、检、法三机关的经费需要依靠林业局供给,人员升迁、编制需由林业局或其上级管理机关决定,工作条件改善、装备更新依赖于林业局及其有关部门批准,所以,法律赋予法官的独立审判权难以对抗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林业局及相关部门的干预。

(二)审判人员个人素质不高

民事、行政案件的审判对办案者有着很高的素质要求,除了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严格依法办事的执法理念外,还需要较高的法律专业知识,2007年,本地林区基层法院在办理陈某某诉海伦某公司分期付款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中,审判人员在原告要求被告支付欠款及利息13万元的情况下,做出了要求被告支付13.6万元的判决,这种超出原告诉求的判决显然是错误的,因为违背了法官在审判中地位中立和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还有的案件在调解结案时,调解书双方当事人签名部分缺项即按生效文书交付执行,这又直接违反了民事诉讼法关于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名后才生效的规定。以上错误是审判人员所不该出现的,因为其中的法律规定是民行审判的一般规定,属应知应会内容。若排除审判人员徇私枉法因素,出现民行案件裁判错误的原因主要应归咎于审判人员业务素质不过硬。据我们对本地林区基层法院的审判人员的调查,该院现有审判人员(指法职为助理审判员以上)12人,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其中无一人第一学历是法律专业,这样的年龄和素质显然难以适应现在审判工作的需要。

(三)司法人员徇私舞弊、贪赃枉法

这类司法不公与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是相关联的,尽管这类现象发生在个别司法人员身上,但其恶劣影响不可低估。从现在见诸报端的相关案例来看,司法人员徇私舞弊、贪赃枉法涉及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者还占有相当的比例,其中多数是收受司法案件当事人贿赂的情况,由此引起的司法不公就可想而知了。

二、整治司法不公的对策

(一)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林区的法院、检察院、公安局三机关与林业企业脱钩,尽快理顺司法体制

三机关与企业脱钩可以有效排除企业在一些案件上对审判活动的干预,撤销企业对公、检、法机关的行政管理,这也是司法改革的大势所趋。以法院为例,首先要改革现时法院的人财物管理制度,争取司法系统的财政、人事独立。在人事改革中,目前省一级法院已基本统一了进入法院系统工作的条件和程序,开始实行定期的标准化考试。在财政经费改革方面,为保证办案经费的正常支出,可以通过立法,由中央政府和最高司法机关联合核定年度经费指数,再按年度直接划拨,这样就可以避免当司法机关和林业企业在某些案件的处理上意见相左时林业企业对司法机关的干预,从而保证审判活动的独立与公正。

(二)加强审判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努力提高其业务素质

以下几条途径可以考虑:

1、引入终身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就是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再教育再培训,使之不断适应职业和未来发展需要。基层法庭审判人员当前接触的案件数量多,难度越来越大,只有不断地接受教育培训,提高内在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准确裁断占基层法院相当数量的各类一审案件。对基层法官的教育培训应构建以终生教育理念为总指导思想的运作机制,使法官视学习和提高技能为内在自觉行动乃至生活方式之一,以实现专家化培养目标。

2、创新教育管理思路。

一是加大高层次法律教育培训的力度。在法庭审判人员中继续开展新一轮在职学历教育,依然是基层法院面临的重要任务。为此鼓励参加“专升本”教育,有意识地选送具有本科学历的法庭法官攻读第二学位和研究生学习。二是教育培训要突出实践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实践性教育定位于审判技能与法学理论的融合提高,突出解决实践问题,着力增强法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等方式不断给基层法官“充电”。

一是采用请进来的方式,请专家、教授到单位来讲学。二是采用走出去的方式,组织法官到发达地区,先进法院去取经。学习别人先进的管理经验、学习他们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们是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习他们是如何提高办案效率,学习他们如何实现司法为民、司法公正等等。

(三)积极招录高素质的法律专业人才到林区基层法院工作

把高素质的法律专业人才充实到林区司法机关是提高林区司法机关整体素质的一个有效办法,但与地方类比,林区司法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偏低、工作环境较差、经费保障困难等状况始终没得到解决,以本地林区基层法院为例,全院在编干警平均工资不足600元,这样艰苦的条件很难录得高素质的法律专业人才,专业对口的应届毕业生也不愿到林区司法机关工作,即使来到林业司法机关工作,也难以保证其长期安心林区,所以若想引进高素质的法律专业人才,需要给他们创造必要物质条件,如提高他们的工资标准,帮助解决家庭实际困难等。

(四)加大对审判人员徇私枉法,以案谋私的打击力度,加强民事、行政审判监督

司法腐败是最大的司法不公,近几年来,整个林区法院的审判人员鲜有因办人情案等徇私枉法行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因此而受到刑事追究的更是凤毛麟角,这并不意味相关审判人员没有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主要与检察监督力度不到位有关。近两年来,高检院加大了对民事、行政审判人员以权、以案谋私等徇私枉法行为的监督查办力度,这将有效地防止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的发生,保证审判的公正与公平。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室 篇8

[关键词]民事;行政;检察建议;对策

2001年9月3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通过了《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规定检察机关对民事行政案件实施法律监督的主要途径是抗诉,与之相匹配的监督途径是出庭和检察建议。该规则第四十七条第一款对检察院可以向法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的情形进行了界定,即:原判决、裁定符合抗诉条件,人民检察院与人民法院协商一致,人民法院同意再审的。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9月下发的《全国审判监督工作座谈会关于当前审判监督工作若干问题的纪要》第十七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提出检察建议,人民法院应认真研究改进工作;经与人民法院协商同意的对个案提出检察建议的,如符合再审立案条件,可依职权启动再审程序。两高的上述文件,是检察机关适用检察建议启动再审的司法依据。

一、民事行政检察建议的基本情况

检察建议作为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中的一种监督方式独立存在,是继民事行政抗诉后的又一重要监督手段。某市检察机关2004年至2008年提出再审检察建议法院裁定再审后改判的情况如下: 2004年提出5件,法院改判3件;2005年提出10件,法院改判6件;2006年提出8件,法院改判3件;2007年提出5件,法院改判3件;2008年提出10件,法院改判10件。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五年来全市两级检察院共提出再审检察建议38件,法院裁定再审后改判25件,改判率为65.78%,采取再审检察建议方式监督效果明显。再审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在实践中创设的一种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方式,是人民检察院在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活动中,就人民法院、诉讼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以及诉讼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在诉讼活动中发生的不合法行为和对案件处理出现的错误所作的基本结论和监督意见。由于这种监督方式比较温和,法院容易接受,所以监督效果明显。同时,基层检察院采取再审检察建议方式监督民行审判工作,能使检察机关的民行工作格局从“倒三角”到“金字塔”的结构转变,缓解上级检察院摆脱办案压力。大量民事行政案件通过再审检察建议方式解决在基层,基层民众能直接体会到公正司法的时效性。

二、民事行政检察建议监督的优势分析

(一)检察建议形式灵活,程序简单,弥补了民事行政抗诉在程序上的不足。由于法律对民事行政抗诉程序规定过于原则,现行的抗诉监督方式周期长、程序多,占用了大量司法资源。如,检察院办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从受案到向上级检察院提请抗诉的法定审查期限为4个月零7天,上级检察院从受理提抗之日起到提出抗诉的期限又是3个月,法院受理抗诉案件后的再审时间就更长了,办理一件民事行政抗诉案件非一年半载不可,同时还会遇到抗诉改判率不高或抗诉再审后久拖不决等问题,无形中削弱了法律的时效性,增加了当事人的诉累,也容易引起当事人的上访,甚至还酿成了不少民事转刑事、行政转刑事的祸端,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有位法学专家曾经说过:迟到的正义是有瑕疵的正义,就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刻诠释。而且抗诉受审级限制,造成案件积压严重,更是造成大量错案得不到及时纠正的重要原因。而检察建议不受抗诉审级的限制,对作出生效判决、裁定法院的同级或上级检察院均可提出。检察建议启动再审将检察机关的外部监督形式转化为法院内部的自我监督,简化了程序,缩短了办案时间,节约了司法资源,既有利于提高办案效率,又有利于检、法两家工作协调,共同维护好司法公正。

(二)民事行政再审检察建议的权威性不及抗诉强。抗诉程序是一种直接、有效的监督方式,民事诉讼法第186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再审”。这就是说,人民检察院的民事抗诉必然会使人民法院启动对该案的再审程序。然而,检察建议并不一定都能够启动再审,其仅仅是为法院再审提供了可能,对检察院提出的再审建议,是否再审由法院决定。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常常会碰到建议不被法院理睬的被动局面。从理论上说,再审检察建议较抗诉相比,是一种柔性的监督,易于被法院接受,而现实是,其采纳率处于偏低状态。如,笔者所在单位自2005年至2007年6月间,共向同级法院发出再审检察建议2份,是否采纳再审建议,法院至今都未向我院反馈。

(三)民行再审检察建议涉猎案件范围较抗诉宽泛。现行民事诉讼法第185条、行政诉讼法第64条对检察院民行抗诉案件锁定在“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范围内,最高法还进一步对检察机关可抗诉的案件类型作了一定限制。这样一来,检察院可以抗诉的民事行政案件范围变得十分狭窄。如,检察院对调解书的监督存在一个法律空白。那么对以调解形式结案的案件,如果涉及国家和公众利益,或调解违背自愿、合法原则,当事人提出申诉,检察机关确认属实又不能依法进行抗诉,且又不能袖手旁观,坐视不理,碰到这种情形该怎么办?在这里,启用检察建议引起法院再审,让建议发挥独特的监督优势,是很好的途径。因此,民行再审检察建议不失为一个较完美的监督模式。

三、加强民事行政再审检察建议采纳率思考

(一)加大沟通协调力度,理顺外部执法关系。再审检察建议不同于抗诉,抗诉是一种硬性的监督方式,必能启动再审,而再审检察建议是一种柔性的监督手段,尚未正式被立法确认,属于建议范畴,并不当然能启动再审,采纳与否取决于法院的态度。要想提高检察建议的采纳率,检察机关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与法院的沟通协调,充分协商,争取取得法院的一致意见;发出建议后,不等不靠,主动跟踪,不定期地进行回访,促成法院采纳;一旦遇到法院搁置检察建议的情况,要先与法院交涉,积极处理好与法院的关系,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如意见仍不被采纳,可考虑求助于同级人大、政法委及上级检察机关,争取多方监督协调,共同维护司法公正和法律权威。

(二)加强再审检察建议规范化,提高再审检察建议的质量。质量是案件的生命线。办案过程中,检察机关要切忌“薄利多收”、遍地撒网滥建议的做法,如果不讲求办案质量,片面追求发出检察建议的数量,而不顾及建议的采纳率和再审改判率,监督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使再审检察建议规范化,提高其质量,以期提高法院的采纳率和再审改判率,应该成为民行检察人员开展监督的重要标尺之一。因此,再审检察建议要提出充分的再审理由,严格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及适用法律,做到证据分析透彻、法理阐述深入、逻辑论证严谨,力争使所发出的再审检察建议件件有着落,件件得到采纳,件件能够改判。

(三)上下联动,及时转换监督方式,促成案件的公正裁判。民事行政抗诉是法律规定最明确,也最具权威性的监督手段。司法实践表明,法院比较习惯接受抗诉这种监督方式,对于再审检察建议,有时会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碰到这种情况,检察院一方面要加强与法院沟通,争取法院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另一方面,对沟通协调不成的,要及时转换监督方式,及时提请上级院抗诉,争取支持抗诉,通过转变思维模式、变更监督手段来充分发挥再审检察建议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四)深入开展侦查工作,全面推进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健康发展。民事行政再审检察建议之所以未能发挥其应有的监督效能,与检察机关监督力度不够,没有最大限度地打出检察权威关系极为密切。2004年9月,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的《关于调整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案件侦查分工的通知》,赋予了民行检察部门侦查权。2007年2月27日,贾春旺检察长与高检院民行厅全体同志座谈时强调了民行检察监督的重要性。2007年5月3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姜建初副检察长《在全国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民行检察部门开展侦查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司法公正,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民行检察部门要以此为契机,自觉将办理民行申诉案件与查办审判人员职务犯罪有机结合,通过查处裁判不公背后的司法腐败,树立检察威信,推动民行诉讼监督工作的全面开展。

(五)加强立法。再审检察建议在民事行政检察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要充分发挥再审检察建议工作职能,使其步入正规化、规范化、成功化的正轨,就必须积极探索和促成再审检察建议为法律认可,正式立法。同时,立法要平等设置检察院、法院在民行再审检察建议中的权力,将檢察院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的条件作必要修改,如可将《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第47条第1款的内容修改为:原判决、裁定符合抗诉条件,原调解书涉及国家和公共利益,或违背自愿、合法原则的。凡此种种,通过对再审检察建议的立法,加强检察机关民事行政监督职能,实现司法的公平和正义。

论改革完善民事行政检察监督 篇9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进入了一个整合时期,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矛盾,需要得到法津规范的调整。这个时期的民事,经济审判工作中司法不公的问题比较突出,法院及法官的一些违法审判行为游离于检察监督之外,群众呼声较大;当审判公正出现问题时,人们对监督者的作用寄

予了更高的期望。所以强化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是顺应社会的需要。

一、民行检察工作的现状

民行检察开展工作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第一百八十五条至一百八十八条对检察机关的监督方式做了具体的规定。《行政诉讼法》第十条“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第六十四条对检察机关的监督方式做了规定。目前民行检察主要业务:抗诉、再审检察建议、支持或监督起诉;其中只有抗诉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抗诉必然引起再审程序的发生,有一定的强制效力;但其对审判工作仅仅是程序上的影响,在实体的判决结果上发挥不了监督作用,任凭你抗诉理由千千条,再审时完全可以置于一边。实践中,各级法院更是对检察监督采取或明或暗的抵制,对检察机关抗诉的案件责难多于理性的分析和思考,甚至于心存抵触知错不改或者对检察机关抗诉的案件久拖不决,当事人被拖得精疲力竭,欲罢不能。这直接影响了检察监督的效果。人们形容抗诉与再审冲突的现象:“你抗你的,我判我的”,早已向社会揭示了再审抗诉程序设计不科学所致的不良后果,不论抗诉再审若干,最终决定权也属于法院。特别是要纠正最高法院的错误裁判必须依靠最高法院自身。这样,法院实质上执掌的是可以不受任何监督制约的完整权力,在一定程度上使办案以“法律为准绳”异化为“以法院为准绳”。至于检察建议,法院更是爱理就理,不理便如同废纸。支持起诉工作由于没有法律依据,不仅要取得企业的配合,还要恳求法院的支持协助,其中不仅体会不到丝毫监督者的凛然,反而觉得为完成工作任务得到别人的帮助而欠了别人的情;这应该是监督者的悲哀。

二、完善民行检察监督制度、消除立法缺陷

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权是由中国的政治体制所决定的,也是国家权利配置的结果,同时更具有其现实存在的合理性。但在立法上的先天不足,规定的过于原则笼统,没有程序上的系统性;造成在实践中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能。要强化民行检察监督,使民行检察制度真正体现其价值,就必须从立法上完善法律监督程序,使民行检察监督有法可依,使操作程序系统、规范并趋于科学合理;为达到监督效果可否在立法上着重明确以下几点:

1、启动重大民事、行政案件公诉制度。对于某些损害国家利益或公民重大权益的民事行政行为,如果还没有启动诉讼程序,检察机关就无法对其合法性进行监督,这无疑是检察监督的“盲区”;公诉权是检察权的一项重要职能,而我国却无人代表公共利益提起诉讼,对此,我国立法应当考虑赋予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行政公诉的权力。我国《宪法》中规定: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附带提起民事诉讼。据此推论,检察机关应当具有民行公诉权。检察机关的民事行政公诉权理论在国外由来已久,并被许多国家所采用;在我国的《澳门民事诉讼法典》中,就规定检察官有权提起民事诉讼。基于涉及侵犯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政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因此,启动民事行政案件公诉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立法中应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在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因民事行政行为受到损害或可能受到损害,且无其他途径可救济的条件下,应代表国家提起诉讼。包括:侵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益的案件,诸如:资源保护、环境污染、重大责任事故等;损坏社会公共设施的案件;没有起诉主体或受侵害对象为群体的重大民事案件;涉及违反公序良俗的民事、行政案件;均可由检察机关代表国家提起公诉。

2、赋予检察机关可以参与民事诉讼全过程的权力。其目的在于:监督审判人员的审判行为,防止审判违反法定程序,有利于今后对已生效且有法定抗诉事由的案件提起抗诉,或为查办法官渎职犯罪案件获取相关证据。检察机关派员出席法庭除对明显的程序违法行为可以提出纠正意见外,在法庭上既不对法庭调查发表意见,也不参与辩论,同时也不能干预法官对审判活动的组织、指挥;即不能妨碍审判独立。检察机关享有参加民事诉讼的权力,建立了对审判活动进行监督的开放性体系,可以排除审判人员违法裁判的侥幸心理;达到对民事诉讼中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进行制约的目的。

3、强化检察机关的抗诉职能。抗诉是我国现行民事行政诉讼法确立的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进行监督的法定唯一方式。由于立法规定的过于原则和笼统,造成了实际操作的种种困难。所以,应明确规定:抗诉案件的审限,审限规定是及

时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基本保证。还应规定:检察人员出席再审法庭的地位、任务及权限。最起码要明确规定:再审判决必须对检察机关的抗诉理由做出明确合理的回答,以避免法院再审时脱离抗诉对其的制约关系。

4、授予检察机关监督执行的权利。执行活动是审判活动的延伸。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这

里的“审判活动”不仅包括法院解决纠纷的诉讼活动,还包括执行;因为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可以行使一些实体上的裁判权,执行的作为与不作为,同样可能出现违法行为;因此,不应将检察监督从执行程序中剥离。

5、赋予基层检察院民事行政再审抗诉权。现行民诉法设定的监督方式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法院生效裁判、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法院生效裁判,发现有法定情形的,按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按此规定,唯有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法院的生效裁判才具有抗诉权,但上级检察院要直接、迅速发现下级法院的生效裁判错误缺乏有效途径,必须依赖于下级院的提请,这样费时费力,增加诉讼成本。实际上,上级检察院抗诉的案件,法院也多采取指令下级法院再审的作法。所以,应规定民事、行政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应由同一级检察院向同一级法院提出。这样规定也必将促使法院对检察建议的重视。

6、发挥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作用。应明确规定若检察院的抗诉法院再审后不予纠正,检察院仍认为法院裁判错误的,在当事人坚持申诉的情况下,可由检察院提请人大常委会通过论证、审议决定,对人大常委会的决定,两院必须执行。

三、加强民行检察自身建设

我们在分析民行检察工作监督不力的外因时,也要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深刻反思。检察机关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样会削弱民行检察监督工作的效果。目前民行检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检察机关对民行检察重视程度不够力量配置不足。检察机关内部重反贪重起诉,精兵强将多安排在其中,对民行部门往往是凑个人数,以短期整合的民行队伍监督应对长期从事民行审判工作的法官,民行检察官队伍的政治素质、能力素质和业务素质需要提高。民行检察工作需要既精通民商、行政法,还要擅长侦查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在人力资源上一定要实行高配置。

2、民行检察的工作重点定位不准。检察机关的民行检察监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违反法律的判决、裁定的抗诉,二是对民事行政审判法官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依法侦查、追究刑事责任。民行检察工作形式上的一手硬一手软,导至最终结果是被动地受制于人;在此局面下我们应当把工作重点放在查处上;对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者的惩处便是最好的监督。目前全国各检察机关民行部门人员配备少,且大量精力放在寻找抗诉案源、抗诉、再审检察建议、支持监督起诉等工作上,以完成上级院下达的岗位目标评比任务,致使在查处法官职务犯罪工作上没有力度;后果是抗诉案件数量上升,改判却很少,检察建议发出不少,往往与废纸无异;社会各界对监督的效果却并不认同,难以达到社会所需要的监督效果。

3、民行检察的工作方式不当。一是充当一方当事人代理人的角色,绞尽脑汁替当事人找理由、寻证据,淡化监督理念。二是将刑事检察理念及工作方法带入民行检察,习惯于采用调查取证的方式去查明案件真实情况,刻意追寻案件的客观真实,忽略案件的法律事实,违背举证责任原则的理念。

针对上述问题,应在思想上提高对民行检察制度的认识,树立监督理念,不断的总结民行检察工作的规律;从法律上保障民行检察监督的有效性,用制度规范民行检察工作的健康发展;培养造就一支民行检察专业队伍,靠素质和质量树立民行检察工作的权威。

上一篇:大学毕业生如何提高就业能力下一篇:个人魅力怎么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