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判决

2024-07-06

民事判决(精选4篇)

民事判决 篇1

摘要:法律文书的写作是有志于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士需具备的基本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渐繁荣, 法律在社会交往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 法律文书作为重要媒介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民事判决书的写作为例, 通过审视现有民事判决书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相关问题, 从复合型、职业化人才培养的视角, 分析了民事判决书的写作现状, 并对如何进行民事判决书书写的改革加以探讨, 着重从民事判决书写作所需的逻辑顺序、案件争议焦点的归纳等方面来探讨提升法律文书写作技巧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法律文书,民事判决书,逻辑性,焦点归纳

一、问题的提出

法律是一门社会性学科, 亦是基础性学科。在现代大学中, 法学专业的设置具有普遍性。法律文书写作课程是法学学子的必修课。纵观法律文书写作课程的授课方式, 无外乎给学生准备教学案例, 教授课程写作的侧重点, 把握各式法律文书的基本范例, 进行填鸭式教学。因为法律文书写作课程的独特性要求学生亲力亲为, 关键在于文笔的磨练, 单凭教授的一张嘴, 是难以真正掌握法律文书写作的奥秘。

二、民事判决书写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法律文书写作能力体现了法律职业人员的法言法语的书面表达能力、法律事实的归纳能力和法律推理的演绎能力。随着裁判文书网的运用, 当下各级人民法院对于判决书的写作已经较为规范, 但是仍然存有一些问题, 需要加以改进。

有比较, 才会有所鉴别。通过各级法院民事判决书之间的对比, 可以明确的是, 法院审理案件的时候, 对于案件争议焦点的归纳, 是有效处理案件争议的中心。判决书是对于案件事实和证据应当针对于案件争议焦点问题进行充分说理和证明, 达到对案件当事人进行充分答疑解惑的程度。否则整个诉讼程序就没有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可能是基于专业水平的差别, 也可能是基于案件量的压力, 基层法院的判决书大多简洁, 有一些判决书未能在判决书写中充分体现其所归纳案件的争议焦点, 逻辑混乱, 事实与证据的罗列与认定往往不如最高院公布的判决书那样详实, 缺少说理成分, 更多沿用的是以往判决书的风格, 加之以笼统的提点。

三、高校法律文书课程关于文书写作技巧的提升路径

(一) 教学课程的开设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根据以往法律文书写作课程授课的效果来看, 教师大多时候侧重于对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对高等院校的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 由于学时有限, 课堂人数众多, 理论课程占时较多的缘故, 教师无法与学生形成有效互动, 无法对学生的实践结果, 进行及时反馈。使得课后训练大多流于形式。针对这一问题, 班级成员可以组成小组学习模式, 由教师讲授文书写作要点, 小组成员进行互评, 优秀作品可以在班级成员面前展示, 供大家探讨和赏析。

(二) 从社会现实发生的案件中甄选案例

案例素材通常是教师自己或律师亲自处理的真实案例, 亦或是社会当前发生的重大案件。在选择案例时, 不宜选择事实过于简单、证据过于充分的案例, 应选择那些争议相对较大的案例。一是案例与社会有效衔接,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二是案例具有挑战性, 让学生能够充分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构建实践需要的法律文书, 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 让学生对于案件的程序, 案件事实, 证据, 说理性思维, 得到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

(三) 定期甄选最高法院已经在裁判文书网公开的判决书、裁定书, 对其进行评述

法律文书写作中, 最能体现其理论知识和法学各科综合知识的水平在于对法律事实的归纳能力和法律推理的演绎能力。由于文书类型的不同, 其侧重点亦不同。唯有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磨练。让学生通过观摩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书和裁定书, 找出各级法院针对同一案件的判决之间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以及各级法院的侧重点, 将侧重点对照案件事实和相关证据, 可以很快得出各级法院所自行归纳的案件争议焦点的差别之处。让学生自行通过对比发现各级法院判决文书写作的优缺点, 有利于学生今后的文书写作学习。

(四) 法律文书写作课程要与相关课程相结合

制作法律文书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法律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高等院校开设的法律学习课程中对于法律文书的应用相对较多的学科是模拟法庭。由于不同诉讼阶段对应着不同的法律文书要求。法律文书是诉讼的载体, 是当事人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工具。在法律文书的写作过程中, 学生对于法律实务技术和操作本领的掌握, 是对运用法律实践能力的检验。在法律文书写作课程的教授中, 针对案件的诉讼类型, 任课教师应严格区分不同类型法律文书的基本格式, 规范格式书写, 严控法律文书的内容。对于法律文书的语言表述以及文字结构的逻辑性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高松元.模拟法庭的实践功能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以法律文书写作课程设计为例[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 (6) .

[2]肖润娉.法学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D].首都师范大学, 2014.

[3]谢鹏鹏.独立学院应用写作课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科教文汇, 2016 (2) .

[4]向正英.任务教学法实施的而有效途径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 2008 (1) .

民事判决 篇2

(××××)×民再字第××号

原审原告(或原审上诉人)……(写明姓名或名称等基本情况)。

原审被告(或原审被上诉人)……(写明姓名或名称等基本情况)。

原审第三人……(写明姓名或名称等基本情况)。

(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加人的列项和基本情况的写法,与本院决定再审的案件用的民事判决书样式相同。)

……(写明原审当事人的姓名或名称和案由)一案,本院于××××年××月××日作出(××××)×民×字第××号民事判决(或裁定、调解协议),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年××月××日,原审×告(或原审第三人)×××向本院申请再审,经审查该申请符合法律规定的再审条件。本院提起再审后,依法另行组成合议庭,公开(或不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写明参加再审的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等)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未开庭的写:“本院依法另行组成合议庭审理了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概要写明原审生效判决认定的主要事实、理由和判决结果,以及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主要理由与请求)。

经再审查明,……(写明再审认定的事实和证据)。

本院认为,……(根据再审查明的事实,着重论述原审生效判决是否正确,申请人提出的理由能否成立,阐明应予改判,如何改判或者应当维持原判的理由)。

依照……(写明判决所依据的法律条款项)的规定,判决如下:

……(写明判决结果)。

……(写明诉讼费用的负担。维持原判的,此项不写)。

……(按第一审程序再审的,写:“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人民法院。”按第二审程序再审的,写:“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审判长 ×××

审判员 ×××

审判员 ×××

××××年××月××日

(院印)

本件与原本核对无异

民事判决 篇3

一、缺席判决制度的概述

所谓缺席判决,是指因民事诉讼采用直接言词辩论主义,法院所作裁判应以当事人的言词辩论为基础,如因一方当事人经合法传唤于期日不到场或者虽然到场但未进行辩论陈述,为了防止诉讼过分迟延或者终无所获,法院根据现已掌握的诉讼资料以及到场一方当事人的辩论而作出判决的情形。

一方辩论判决模式是对缺席判决模式的另一次改良。缺席判决模式给某些当事人滥用异议程序,拖延时间提供了可乘之机,从而也给对方当事人权利的救济造成了显而易见的障碍。为了弥补缺席判决模式的缺陷,出现了另一种缺席审判制度的模式,即当事人一方在言辞辩论期日不到庭时,由到庭的一方当事人进行单方辩论,辩论结束后,法官根据经辩论确认的事实、已调查的证据和缺席方所提供的诉讼资料作为判决的基础,法官不得仅根据缺席的效果当然作出对缺席方不利的判决。

二、我国缺席判决制度的缺陷

从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对于缺席判决的规定中,可以发现我国现行法律对民事诉讼缺席判决制度的规定较为笼统,制度设计上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从而在实践中也遇到了相当的难题。

1.立法规定较为笼统缺乏严谨性,法条间产生隐形冲突

我国现行立法对于缺席判决的规定,只用了三个条文阐述了可以使用缺席判决的情形,却未对具体的适用条件和审理方式做出规定,这样就使得其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并且使条文产生冲突规定。例如,《民事诉讼法》第131条规定:“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裁定不准许撤诉的,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所谓“宣判前”在时间概念上定位并不确切,缺乏一个确定的起始时间,因为在原告起诉后属于“宣判前”的时间状态,被告应诉也属于“宣判前”的时间状态,最后一次言词辩论终结前也是“宣判前”的时间状态。这就反映出现行立法对何谓“缺席”的界定缺乏严谨性,由此而引发人们对条文之间在理解上的隐形冲突。

.理论上的缺陷

(1)缺席判决制度的规定与某些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相悖

首先,违背民事诉讼的平等原则。在缺席审判制度的相关规定中,对原、被告的缺席实行了差别待遇,没有遵循该原则。其次,违背民事诉讼的辩论原则。再次,违背民事诉讼处分原则。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无正当理由在开庭审理日不到庭或不经法庭允许中途退庭,法院可以缺席判决。这说明我国的缺席审判程序由法官依职权启动,而不是由当事人申请,当事人的处分权受到很大限制。

(2)理论与实践中错误的把缺席审判看成制裁的手段

我国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影响下,法官在整个诉讼过程中占有支配地位,享有较大的权力,而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得不到充分的重视。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10条规定把缺席视为违法,拘传民事诉讼当事人,显然剥夺了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诉讼权利处分权,有“民事诉讼刑事化”之嫌,有悖于现代民事诉讼发展的潮流。在观念上把民事被告视作刑事被告,与刑事诉讼法作相类似的规定,拘传民事被告,实有民刑不分之感。

(3)救济手段单一且不实际

缺席判决对缺席者不利,鉴于此许多国家都设置了缺席判决的异议制度。然而,在我国缺席判决一旦做出,当事人要想推翻判决只能采取上诉的方法。除了上诉和再审外,没有其他合理的救济机制。异议制度的缺失,既有违诉讼的程序正义又不利当事人实体权利的实现。缺席判决模式设立异议申请程序,目的是以此对当事人的实体权利进行二次救济。我国缺席审判制度不设异议程序,所作出的缺席判决的效力等同于对席判决,因此对于缺席方的实体权利而言,无从得到程序上的二次救济。

三、我国缺席审判制度的完善

1.立法模式的选择

从各国的立法考察来看,很少有一个国家的缺席审判制度是纯粹的缺席判决主义或一方辩论判决主义。“诉讼程序的价值已经走向综合,任何偏执于一端的诉讼程序只能在某一点上反映程序的价值”。因此,为了体现现代民事诉讼理念,我国缺席审判制度的完善也不应极端化,而要采纳两种模式之所长,摒弃双方之短。

一方辩论主义模式代表了世界各国缺席判决制度的改革潮流,并且其在程序设置上更加简洁,与我国现有制度在形式上有着更多的共同之处,更适合我国的现实。因此,我国应该主要采取一方辩论主义的立法模式。但是,司法实践中往往存在着因被告住所不明或其他客观原因造成法院不能向其直接送达起诉状副本和开庭传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适用一方辩论主义,直接作出判决且不赋予缺席被告异议权,对被告显然有失公平。而且这也会造成某些当事人滥用诉权。所以,在以公告方式向被告送达起诉状副本和开庭传票的情形下,应当赋予被告在一定期限内对法院的缺席判决提出异议的权利,而采用缺席判决主义的模式。

2.具体制度设计

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外国的立法经验,我国的缺席审判制度的完善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根据辩论主义原则重新认定缺席的含义

我国必须建立真正的“辩论原则”即约束性辩论主义。因此我国重新界定“缺席”定义为:当事人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未到庭或者非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如果当事人到庭却不为任何辩论,视为缺席。

(2)根据民事诉讼处分原则赋予当事人缺席审判启动权

根据民事诉讼处分主义原则,民事诉讼程序的开始、继续或终止应由当事人自己处分决定。当事人的主体地位应得到充分的尊重,不应沦为法院审理活动的客体,并且在程序的进行过程中,法律应当为当事人的主体地位提供相当的程序保障。

(3)根据民事诉讼平等原则,原告、被告平等的适用缺席审判制度

法律应给予当事人双方平等的权利保障,保障当事人在诉讼中的攻击和防御平等。我国缺席审判制度应平等地适用于原告、被告,取消对原告缺席一律按撤诉处理的规定,如原告无正当理由缺席,经被告申请,法院可以缺席审判。

(4)细化法律条文,规定缺席判决的具体适用条件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没有对缺席判决的适用条件作出具体的规定,只是以三个笼统的法律条文对其予以规定。从而在实践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这在前面已有叙述。我国《民事诉讼法》应对缺席审判制度作一详细、系统的规定,分别规定在适用缺席判决主义模式和一方辩论主义模式的具体条件,使法律更利于实际的操作。

(5)救济手段的完善

对于按照不同程序作出的缺席判决其救济程序也相应有所区别。以一方辩论程序作出的缺席判决,通过上诉或再审程序加以救济。按照缺席判决主义作出的缺席判决,设置异议制度,对被告的权利予以救济。如前所述在公告送达起诉状副本和传票的情况下,若被告缺席法官判决被告败诉,则被告可在一定期间内提出异议申请,使缺席判决失去效力,诉讼恢复至缺席前的状态。

当然关于缺席审判制度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如相关民事诉讼基本原则、与其他相关制度的衔接等等一系列重大的民事诉讼理论问题,因此一旦对于该制度进行修改,必將对于其他制度也进行相应的完善。要使我国缺席判决制度的真正完善,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民事判决书 篇4

民事判决书是指对民事案件审理终结后所作出的书面决定。民事判决一般由四部分构成,即①首部,写明民事案件的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基本情况以及案由;②主文,是民事判决书的核心,要求对该案所涉及的事实和证据作明确的概述,特别是法院查明的事实要写清楚;③判决结果,即法院根据什么决定原告的请求是否应予支持,哪些支持,哪些不予支持要写清楚;④尾部,写明审判庭的组成、人民法院名称等内容。 特别提示 民事终审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对上诉的民事案件审理终结后,依据查明的事实和适用的法律,对一审判决进行审查后,所作出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判决。二审判决书应当写明:①案件的当事人、案由、诉讼请求、争议的事实和理由;②判决认定的事实、理由和适用的法律依据;③判决结果和诉讼费用的负担;④判决效力及判决法院。民事二审判决一经宣告即发生法律效力。

上一篇:管理人员不合理下一篇:文艺为政治